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西方战略思想史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1 21:45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本书以时代为经,思想为纬,历述了自古希腊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战略思想在西方世界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书中对于各战略名家的中心理念,其思想与时代背景的互动关系,以及对世局和后人所造成的影响,都作了详尽而深入的介绍与剖析,是进入西方战略思想殿堂的重要参考书籍。

    作者简介
      钮先钟,江西九江人,生于1913年7月,南京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理学学士。曾任《台湾新生报》总编辑,军事译粹社发行人、淡江大学欧洲研究所教授等职。现为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荣誉教授。译作近90种,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西洋世界军事史》、《战争艺术》、《战争论》等等;著作涵括战史与战略,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战略漫谈》、《现代战略思想》、《中国战略思想史》、《西方战略思想史》、《孙子三论》等书。

    最新书评    共 5 条

    李柏衣    钮老的《西方战略思想史》买了三本读了三遍,现在才敢贸然下笔谈谈体会。第一本第一遍是大学时期,在书店偶然发现此书,潜意识里觉得应是好书遂买下,对于当时作为学生的我,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买后生吞活剥一番,对于书里的思想和人物没有记住几个,倒是打开了眼界,知道在器物和技术层面之上还有更为重要的东西。后来,不知是被同学借走还是毕业搬家弄丢,反正不翼而飞。第二本是毕业后,工作一段时间对一些事情有了心得,在书店再遇此书,又毅然决然买下研读,除了耳熟能详的几位名将外,对于什么思想脉络、演进趋势毫无概念,只是隐隐约约感到钮老的阐述里有我想说但未曾表达的东西,可惜这本书后来又不知飞到哪位同好手中了。第三本是再次上学读书后网购的,买的时候仿佛只是为了弥补两次丢书的遗憾,摆在书柜里任由落灰,直到最近才翻出来再次翻读并做了笔记,终于读有所悟,看来有些书需要知识和岁月的积累才能读懂。   纵观《西方战略思想史》,全书要言不繁,内容深入浅出,以战略大家的著作和思想为主,以其时代和和生平为衬,可作战略学入门的教材,亦可作战略家的工具书。在一本书中涉及了大战略、军事战略和战术三个层次,臆想也应是钮老的基本观念:一是大战略,应将战争与和平作为整体考虑,制定政策时应考虑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多种因素,在国家工具上也应使用多种手段配合军事;二是军事战略,首先当认清现实战争都是有限战争,之后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消耗或者攻势战略亦或二者并用,不可忽视的是心理因素的重要作用;三是战术,特别强调了注重弹性、注重速度、注重技术。不难看出,“弹性”和“持盈保泰”是钮老特别看重的战略思想,书中多次出现关于二者的论述。有意思的是,读着诸位战略家的生平能够隐约感到钮老的一些唏嘘和幽默,适时透着借古喻今、借人喻己的风范。首先是关于文人战略家,文人战略家有其优势,能够置身于事外看清实施,亦所谓旁观者清,钮老当属于此类学者,但是也有其无奈,主流学者认为其是边缘不入流,军人认为其是故作高深。其次是重视历史研究,特别是重视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和历史事实的挖掘,想必此书就是钮老的最好范例。   读《思想史》仿佛是听一位学养深厚的年长师者在谆谆教诲,在叙述之间穿插的点评也恰到好处,考证详细,引例得当,颇有大师之风。说到此,不免想到所谓中西之争,其实作为学子,非常敬仰能够国学西法、西学国法的前辈高人,无论是民国的先生还是西洋的先生,都是在精通原有文化基础上接受对方的精髓,用西方的方法研究中国文化,用中国的视角看待西方文明,然后再与融合,自成一家之言。不像当年体用之争、资社之辩,总是先入为主地持否定眼光去看待对立的文化,也不是体会到先进思想后就全盘否定自己的过往,殊不知天下熙熙殊途同归,天下攘攘分而合进。     详情 发表于 2013-7-27 13:11
    八百斤    十分精要地“蒸馏”出西方战略思想史,并辅以精彩的评论,且在论述时常以中国相类似的历史人物或事件与西方对举,有助于理解,也很见出作者的功力。不愧为研究西方战略的大家。      怎么还嫌评论太短了!!!要写多长啊??怎么还嫌评论太短了!!!要写多长啊??怎么还嫌评论太短了!!!要写多长啊??怎么还嫌评论太短了!!!要写多长啊??怎么还嫌评论太短了!!!要写多长啊??怎么还嫌评论太短了!!!要写多长啊??怎么还嫌评论太短了!!!要写多长啊??怎么还嫌评论太短了!!!要写多长啊??怎么还嫌评论太短了!!!要写多长啊??怎么还嫌评论太短了!!!要写多长啊??怎么还嫌评论太短了!!!要写多长啊??怎么还嫌评论太短了!!!要写多长啊??怎么还嫌评论太短了!!!要写多长啊??  详情 发表于 2013-7-28 08:35
    奥德赛    钮先钟老师不愧为当代军事研究的通儒,这一本西方战略思想史,从希腊罗马一直到二战部分,精选了数名西方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战略思想家,其主要作品,重大观点以及相关理论的形成缘由,其中有君主,有职业军人,亦有理论家,不仅对许多闻名遐迩之人做了深入的剖析,也提出了一些并不著名但其思想对于其时代确有独到价值者,足以作为领略当时战略思想发展的的重点研究对象,甚至可从中看出某些战争爆发的理论因素。可以说此书对继续深入研究西方战略发展史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导读。      比如对俾斯麦的评价就极为中肯,不仅深刻分析其三战三胜中的充分准备,更高度赞扬其三战之后几十年的维护和平守成之能,相比传统教科书上肤浅的所谓“铁血宰相”,先钟老师的分析早已进入大战略的范畴,正可谓判若云泥。      唯一之缺点就是结尾部分有不尽人意之处,二战部分几乎完全略过,对几位美军将领只寥寥数言,而对作秀大王麦克阿瑟却奇怪地评价过高,对于德国和俄/苏方面则几乎毫无涉及,不得不说是本书的一个令人遗憾之处,不过二战方面的战略思想典籍已是汗牛充栋,而先钟老师亦在自己的其他作品中有充分剖析,则此书中结尾的诸多语焉不详,便放过也罢。     详情 发表于 2013-8-4 05:04
    kestre    读《西方战略思想史》谈将道之培养      "Great military ideas are actually extremely simple.... Greatness lies in the freedom of the intellect and spirit at moments of pressure and crisis, and in the willingness to take risks."   ——汉斯戴布流克(Hans Delbruck)      钮先钟(1913年7月~2004年2月)是台湾首屈一指的兵学家,先后完成《中国战略思想史》、《西方战略思想史》、《孙子三论》等著作,翻译的西方战略书籍更高达三千万字,大陆学界亦尊称他为“蒋百里后第一人”。说个插曲,钮先钟的哥哥钮先铭也是位传奇英雄,南京保卫战中任教导总队工兵团团副,南京沦陷后退入永清寺剃发扮和尚,才逃过一劫,后辗转回到部队,官至少将。钮先钟毕生从事军事战略的翻译和研究,与其兄这段惨痛经历的刺激应该不无关系吧。   战略这个词的含义,钮先钟定义为“智慧的运用”,是斗智之学。专以思想为务者,可称之为战略思想家,譬如马汉、杜黑、富勒、李德哈特;专以行动为务者,则可称之为“名将”,譬如居鲁士、亚历山大、汉尼拔、山本五十六、曼施坦因、吴起。也有像孙武、王阳明、恺撒、隆美尔这样贯通战略之思与行的大师。古往今来,大家都在思考,如何保证能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成为一名优秀的将领需要满足什么标准、具备什么素养、掌握何种知识?这些思考的结果,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学问——将道generalship。将道比战略的含义更广泛,不但军人应该研习将道,商场如战场,企业管理人员也能从培养将道中获益匪浅。   钮先钟的《西方战略思想史》,就是这样一部值得细读的战略著作。它以时代为经,思想为纬,叙述了自希腊、罗马时代至二战结束的西方战略思想演进历史,对各战略名家的主要理念,其思想与时代背景的互动关系,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传承,都做了详尽深入的阐述。而其中最有趣、最深刻的部分,是对约米尼和克劳塞维茨两位西方兵学泰斗的思想剖析。   现在人很少知道约米尼,在那个时代则相反,约米尼如日中天,克劳塞维茨则默默无闻。约米尼是瑞士人,长期投身拿破仑军中,任法军元帅内伊的参谋长,具有异乎寻常的军事指挥才能。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人,因不满普鲁士国王同拿破仑结盟而辞职,转到俄军任顾问。1812年,拿破仑败走莫斯科,两位兵学大师有幸相逢于战场,当时约米尼沉着指挥法军安全退过伯利及那河,克劳塞维茨目睹了法军行动并表示赞赏。后来,因与高层不和,约米尼转投俄国任顾问,而克劳塞维茨则回归普军。战后,克劳塞维茨写出了《战争论》,因为其晦涩、抽象,销路平平;约米尼则写出了《战争艺术》,时人大为推崇,称“拿破仑只是立功而未立言,把拿破仑的战绩加以理论上的解释,是约米尼的功劳”。   自17世纪以来,笛卡尔哲学深刻影响着西方世界。在认识论方面,笛卡尔认为运动定律是关于自然的一切知识的根本,任何现象都可以由细小部分的组合和运动的组合来加以说明。弗兰西斯培根为机械(钟表式)宇宙观提出了初形,笛卡尔形成了精确数学模型,牛顿完成了大厦主体工程,最后由洛克和亚当斯密扩展到人类社会。机械论宇宙观自其开创以来,以启蒙运动的名义主宰人类生活近三百年:宇宙就是一台精密无比的钟表,人类可以通过对其不断细化、分析以掌握规律,甚至连上帝的一切作为也必须符合人所认识的理性。直到量子物理学普及后,这种机械宇宙论才逐渐淡出学术主流,但即使现在,还有很多人特别是知识分子仍然不自觉地持这种观念。举个例子,在西方诸社会学科中,只有经济学因为数学化比较成功,才被承认具有较高的“科学的身份”,而非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所能企及。   约米尼也不例外,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认为战争像其他自然或人类活动一样,可以对其进行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其中一部分还可以精炼为通用性的规律和原则,也就是科学部分。当然,战争也包含艺术部分,有赖于将领的天才发挥,但这是次要的。在《战争艺术》中,他花费大量笔墨用来研讨近代特别是拿破仑时代的战史与战例,不厌其烦的描述如何安排队伍从营地出发到达预设战场,用大量的图示来介绍如何排列军队以对抗敌人,力图对军事指挥给出清晰的、模式化的指导。从这个意义讲,《战争艺术》更应该改名为《战争科学》。   而克劳塞维茨却深受康德哲学的影响。康德坚决反对启蒙运动思想,认为世界根本不简单,具有高度复杂性,包括着无限多的独特因素,并经常在变动中。康德哲学重视直接和具体的人类经验,认为真正的知识经常即为独特个案的知识,而依照万有定律模式来作教条式研究,反而可能妨碍对事物真正的了解。康德断言,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我们永远在摸索中,人是万物的尺度。康德哲学对笛卡尔的机械宇宙论给予猛烈打击,将人类从科学主义宿命观解救出来,从而拯救了自由意志。   克劳塞维茨因此批评约米尼说“(1)他们是以固定值为目标,但在战争中一切事情都是不确定的,而一切计算都必须以变数为之;(2)他们的研究完全指向物质力量,但所有一切军事行动都与心理力量及其效果交织在一起;(3)他们只考虑单方面的行动,但战争却是由敌对双方之间的一种连续互动所构成。”。在此种认识论基础上,克劳塞维茨提出了应该如何看待战争、如何认识战争、如何指挥战争。可惜的是,面对错综复杂、变幻无穷的战争迷局,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也无法清晰、明确地给出浅显直白的答案,读者读下来往往是一头雾水。《战争论》的贡献,更多在于打破了对约米尼的迷信,开阔了后来军事家们的思维,因此钮先钟深刻地调侃说“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战争论》对于战争并无任何实质贡献。”。   虽然如此,但决不意味着可以轻视《战争论》。德国的冯毛奇元帅就对克劳塞维茨推崇备至,作为克劳塞维茨的信徒,毛奇深切了解机会与天才两种因素在战争中的交相为用。他虽然和孙武一样强调“先胜后战”,但同时又深知战争问题并非仅凭计算即可解决,战略更像一门艺术。对第一次与敌方主力交手之后的情势,任何作战计划都不可能作精确的预测。所以指挥官在整个战役中,都将被迫根据不可预测的情况来随机应变。因此,将帅仅有理论知识还不够,还必须培育“将道”。因为越到战争的后期关键阶段,性格和心智的力量就更加重要。在毛奇的指挥下,普鲁士连战连捷,在1870年彻底击败法国,也使得克劳塞维茨的历史地位远超过了约米尼。   即使进入到现代,培养将道的观念仍然没有过时,甚至更加重要、运用更加广泛。美国名将巴顿(钮先钟认为他是二战美军中战略家第一人)就曾宣称:“我们不能先做计划,然后试图让环境来适应计划,而应该使计划适应于环境的变化。我认为,高级将领中成功与失败的差别就在于他是否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道可道,非常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统计学博士出身的管理学大师戴明也说,组织只有不多于5%的内容可以被度量的,管理者更多需要根据经验和直觉来进行决策判断。   将道是如此的重要,那么具体应如何培养将道?   肯定不是光靠读书就能培养的。管理学大师明茨伯格曾讥讽说,不谙社会的年轻人读过MBA之后,应该在自己的前额纹上骷髅骨标志,下面再注明:“本人不能胜任管理工作。”。科学的方法论固然重要,但在管理实践中,更重要的也许是,你要懂得如何让自己的思维跳出窠臼,懂得弹性、谦卑,懂得带着敏感、同情、善心与耐心去观察、聆听,懂得作为一个管理者,该为社会、为他人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懂得什么叫做“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最后,推荐一篇来自台湾的网文《高盛不会教你的事》,作者就如何成为成功的金融人士给出9个建议,我认为几乎接近问题的解答了:1. 深入参与期货社;2. 大三或以后去上李锡锟一年共六学分的政治学;3. 练好经济、会计、统计、数学和程式这五种财务学基本功;4.双修文学士和理学士;5. 尽量少修商管课程、少看商管书报杂志;6. 研究罗马史;7. 钻研演化心理学和决策科学;8. 学习领导艺术和策略;9. 实践生命哲学,特别是某些存在主义哲学。     详情 发表于 2013-8-10 23:57
    北溟之    战略无知即为送命的错误!      ————薄富尔      除非计算,否则在战争中将一无所获。      ————拿破仑      军事战争的目的      提到军事自然会联想到战争。战争并不能完全代表军事,虽然它是军事的一重要维度。有关军队和战争的事情或事务称之为军事。军事不等同于血淋淋的战争,但军事肯定不是风花雪月的东西,尽管伟大的作家往往以动人优美的文字把它加以修饰。军事永远是一严肃的事情,所以研究军事的人们绝不是把此当做是一件有趣消遣的活动,而是把它当做一件能指导自己或者组织行为的重要思想加以思考。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第一章第一页上说:“战争不过是一种较大规模的决斗而已。”简言之,战争的手段就是战斗,目的就是歼灭敌人。这说的很对,但未说出军事的最终目的。毛泽东的话则更加深刻,“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我们在引用孙子的一句名言:“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归纳三人的言论,我们大致可说清楚军事的目的了。军事战争的目的是通过获得胜利,而获得和平。但获得胜利的途径又并非仅仅是歼灭敌人,可以避免战争的胜利才是最有价值的。了解这一点很重要,如此对于军事战略战术的研究才有意义。获取胜利的过程往往都是残酷的,但并不能为此放弃对胜利追求。所有的思考和行为都为了获得取胜的最佳的途径。      战略与战术      简单的区分下两者,战术的运用目的是取得战役或局部战争的胜利,而战略的运动目的是取得全局战争的胜利。可以说战术是为战略服务的。我们不否认战术运用的优劣对于整个战略的实施有重大影响。 如毛泽东所言:“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毛氏虽对整个战争的走势有着充足的自信,对于一城一地的得失并不计较,但在重要场次的战役中战术的运用依然非常重要。但相较而言,战略的意义更加重大。“战略”这个词正式出现不过二百余年,但战略观念自古有之。如孙子的名言:“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百战百胜”,即指战术而言,而“不战而屈人之兵”则是战略的要求。战略不但不仅仅就战役而言,甚至还超出军事的范围。这种广义的战略观念一般人称之为“大战略”。不过在此我们把军事战略和大战略两个层面都涵盖在了“战略”一词内。      战术仅仅局限在战争本当中,而战略牵扯到的则更加广阔。政治和经济因素直接影响到军事状况。对于战争来说,直接体现在外交和后勤补给上。我国的“初汉三杰”张良、萧何、韩信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三人组。三人分工协作,将楚汉相争的胜利引向了刘邦这一边。虽然行军大战是韩信的事,但张良和萧何对整个战局的作用不可忽视。没有张良的“运筹帷幄”和萧何的“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韩信也不能“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相反,项羽平生七十余战,未尝败北,但最后输的一败涂地,则说明项羽只是长于战术,对整个战局未曾有过战略考虑。类似“初汉三杰”这样的BIG3,国外亦有例子。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过程中,罗恩对战争准备功劳极大;毛奇在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中显示了卓越的军事天才;但最后总揽全局,深谋远虑的人则是俾斯麦。战术大师必是行伍出身,战略家则并非一定是军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军事天才,但真正历史上却并非如此神奇。但凭借《隆中对》亦足以成为战略家。同样俾斯麦虽为文人,但在外交中的高超手段使其无愧于是大战略家的楷模。      故攻势、奇袭、集中、机动等战术可以取得战争优势,却并不代表能取得战略优势。唯有战略上的全局把握,并在个别重要战役上取得优势,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研究军事必要研究战略,而研究战略又并不能局限于军事范畴之内。      战斗意志      除去战略战术,对于战争最重要的因素应该就是军人的战斗意志了。拿破仑曾说:“在战争中精神之比物质是三比一。”军人的战斗意志并非仅如电视剧上所说的“亮剑”精神。狭路相逢,遇敌亮剑,这种勇气是军人必要的战斗意志。还有一种意志是在艰难困苦中能够坚持忍耐的决心,一种在蜗居的状态下也能坚持的信念。除了勇敢和忍耐,还有就是军人的荣誉感。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靠的不是什么“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这些游击战术,主要还是正面战场的硬抗硬打,浴血奋战,把日本硬是给给拖垮了。马其顿士兵追随亚历山大一路东进,并不单纯是靠金钱的赏赐,而是他激发了他们的荣誉感,他们的使命是征服东方,统一世界,传播他们希腊的优秀文明。      一个军事领导者的魅力往往取决于自己的军人意志,而并非军事才能。飞将军李广勇武过人,果敢坚毅,深受士卒爱戴,但其军事才能并不卓著。卫青才能倒是很出色,但其个人魅力则不如李广了。不过大多情况下一个优秀的将领是两者兼而有之。将领优秀的指挥可以使得部队拥有足够的自信去亮剑和蜗居。优秀的战术运用将会有助于军人的荣誉感提升——试问一个在经常战败的队伍里会有荣誉感吗?同时军人的战斗意志也能一定程度上弥补战术上的不足。项羽的代表作巨鹿之战便是个例子。胜利的原因并非战术运用的如何桥面,而是他正确的激发起了军队的战斗意志。      再回顾一遍,军人的战斗意志:勇敢,坚持,荣誉感。      科技带来的改变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技极大的改变了原来战争的模式和规则。即使历史上任何的军事天才,也不可能想海湾战争那样如此迅速的获取胜利。试想西方四大名将,亚历山大,汉尼拔,凯撒,拿破仑如果给他们现在的军事装备,谁知道他们能干出什么来。亚历山大不会因为补给问题,停止东征。汉尼拔也许靠着炮火直接攻下了罗马。也许同时对方也拥有同样甚至更好的装备,而使他们无法拥有如今世人敬仰的功业。当然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当然,有一点确定,如今的科技的发展已经极大的弱化了军事家的个人重要性。虽然即使现代的战争也并非科技决定,战略的策划依然重要。但是我们回顾下历史,我们至今津津乐道的军事家们也就停留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代。你能说出英阿战争中双方的指挥官是谁吗?科索沃战争呢?伊拉克战争呢?      军事的战略重要至今仍是重要的。《孙子兵法》至今仍然是研究军事的人们必读的典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想仍未过时。关于军事的原则规律两位军事大家约米尼和克莱塞维茨有着不同描述。约米尼在《战争艺术》中说:“战争的的确有几条基本原则,虽然在不同的环境中,有时应作必要的修改,但一般说来,在战争的混乱和动荡中,却可以当做主将的指南针。真正的天才毫无疑问自能应用这些原则而无需研究理论。但这些简单理论对天才还是有补助作用,可以使其信心更加坚定。”而克莱塞维茨则在《战争论》中说:“有人想用原则、规律甚或体系来装备战争指导。此种目的的确表示一种积极目的。但对其所涉及的无限复杂性未能予以适当注意。……战争指导几乎是朝着所有一切方向伸展,而且还无固定极限。但仍和体系,任何模式又都有其极限。此种类型的理论与实际行动之间存在着无可协调的冲突”二人其实说的都没错,事物一切都在变化,又有其相对的稳定性。光辉的思想不会过时,但实际中又需做适当调整。      最后,我们的结论是科技的进展不会带走军事艺术的魅力,尽管看起来它削弱了许多。当年叱咤风云的乐毅、田单、项羽、岳飞等人直接的放到今天,可能并无过人之处,但是孙武在今天仍然是当年的兵圣孙子。      没有硝烟的战场      这两年有三本书很火,宋鸿兵的《货币战争》,郎咸平的《金融超限战》,还有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虽然三人观点大不相同,但都把笔端指向了金融,这一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不得不说有时金融战争的惨烈程度和影响比军事战争还要大。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发展,让世界大战的发生暂时没有了可能。我们关于战争的研究也不应再局限于军事领域。可以说有摩擦和矛盾的地方随时都会爆发战争,虽然那也许仅仅是几个人的争吵而已。战略的研究将会指导我们在一切争斗中向胜利靠拢。这也就是军事学对我们的帮助。钮先钟先生在其著作《西方战略思想史》中模仿了李德哈特名言结束全书。这里我们把那句话重复一遍:欲求安全必须研究战略。     详情 发表于 2013-8-17 16:07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7 08:59 , Processed in 0.114712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