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解放战争(上)(1945年8月—1948年9月)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1 09:59
  • 签到天数: 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解放战争》为王树增非虚构文学著述中规模最大的作品。武器简陋、兵力不足的军队对抗拥有现代武器装备的兵力庞大的军队,数量不多、面积有限的解放区最终扩展成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共和国,解放战争在短短四年时间里演绎的是人类历史上的战争传奇。国际风云,政治智慧,时事洞察,军事谋略,军队意志,作战才能,作品具有宏阔的视角和入微的体察,包含着惊心动魄的人生沉浮和变幻莫测的战场胜负,尽展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的丰饶内容。这是一部关于一个国家如何艰难新生的历史。

    作者简介
      王树增,1952年生于北京。著有长篇纪实文学《 朝鲜战争》、《长征》,长篇历史随笔《1901年》等。作品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中国图书政府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曹禺戏剧文学奖。

    最新书评    共 5 条

    MLT     近日一直在阅读军旅作家王树增老师写的长篇纪实性军旅作品——《解放战争》。就在刚刚读完了最后的一节——《士兵的山河》,读后心潮澎湃,仿佛有万语千言在胸间。一看时间,嚯,正好是午夜零点左右,窗外一片静谧,仿佛只有我自己一人存于天地之间捧着这本书。放下书本,再躺到床上却怎么也无法入睡,辗转反侧片刻,干脆爬起来书写一下自己的感受,顺便也为大家推荐一下这两本书。             一下子要针对这么一部书动笔,颇有一种不知从何处着笔的感觉,那就干脆先从一首诗歌开始吧。这首诗是在建国伊始之时,在人们满怀激情,充满对新中国未来的希望之时,一位名叫胡风的文艺理论家写下的,名字叫做《时间开始了》。             海!             欢呼的海!             歌唱的海!             舞蹈的海!             闪耀的海!             从一切方向流来的海!             向一切方向流去的海!             劳动着、战斗着、创造着             从过去流来的海             劳动着、战斗着、创造着             向未来流去的海!             这首诗写在当时那个激情四溢的历史时刻,描述了人民群众在建国伊始时那溢于言表的激动之情。而共和国的建立,绝对是与在四年解放战争中解放军的浴血奋战,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分不开的。最终,在一九四九年的十月一日,一位从湖南湘潭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走出的本土革命家在天安门城楼上以其高调的湖南口音向世界宣布,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的东方诞生了。             沿着历史的轨迹向前看,而这一切又是由一九四四年七月的一架降落在延安的带有美军标志的飞机拉开的序幕,这架飞机带来了美军观察组的成员,他们的到来,最终促成了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对延安的访问,并且在侧面上最终促成了后来的重庆谈判,而这次谈判之后的中国又不可避免的进行了长达四年的内战,如果把解放大西南及解放海南岛也算在内的话,那时间还要向后延伸。             现在时间已经行进到了2012年,那场决定未来中国命运走向并且深刻影响了后来世界政治版图的战争已经过去了63年。中国也早已走出了那场战争的硝烟,并且向着建设地区性甚至世界性大国的目标稳步前行,这一切不能不说与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又绝对与当年解放战争使中国完成彻底的民族独立分不开关系。接着那些老一辈的革命家们又在后来的朝鲜战争中打破了美军“战无不胜”的神话,把所谓的“联合国军”死死的钉在了北纬38度线上,无法再北进一步,最终被迫在板门店签署停战协定。而后来的越南战争美军最终被纠缠在了北纬17度线上,无法继续向前推进,这又得说与中国志愿军有一定的关系。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建立在中国的独立自主上的,而这绝对是解放战争打下的基础。             有些扯得远了,那我们再回到这部书上来,这部书确实篇幅挺长,或是说结构比较宏大,两本加起来足足将近140万字,并且作者提供了许多具体的史料及详实的数字,但很长的篇幅及这么多的数据并没有使读者感觉枯燥乏味,相反,在阅读时,反而因为作者从形形色色的角色的角度来写同一场战斗、战役乃至战争,使人读着有一种的很真实感觉,感觉人物角色有血有肉,很丰满。使人读起来不像在读一部纪实文学。             但既然是纪实文学,那么丰富的史料及数据便是必不可少的,而这部书肯定做到了这一点,这本书的每一节,每一张都是建立在完备的历史事实上的,这从字里行间便可清晰的看出。我认为这非常有助于读者对于当时形势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但作者又在完成“纪实”这一使命的同时,又不失文学的特色,那便是动人的叙事与感人的情节。作者以朴实的语言完成了文学方面的创作,使人读时总会带入到当时那特定的年代中去。能够妥善处理好“纪实”与“文学”的关系这在现在的纪实文学作家中是不常见到的。总的来说,王树增老师完成了对于历史爱好者及普通读者之间的一次平衡,这难能可贵。             而为了史料的准确性,文学的通俗可读性,王树增老师用了近四年时间才完成这本书,资料搜集更是长达七年,这需要极大的毅力及恒心。在我看来,创作这样一本书,对作者而言,不亚于一场战争。             用了将近一周时间我读完这本书,在对于解放战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的同时,也对那些为了新中国付出青春、鲜血甚至生命的革命先烈又有了进一步的敬佩,若没有他们,那中国的独立自主只能说是一个笑话。他们当得起“人民英雄”这个称号,他们也当得起“永垂不朽”这个历史评价。             古老的中国经过了超过百年的苦难,期间历尽欺侮,受尽屈辱。正是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得以一雪国耻,解放战争的胜利使中国得以独立建国,并最终走向复兴。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温家宝总理在5.12汶川大地震后在看望北川中学高三同学时在黑板上写下的那四个粉笔字:             “多难兴邦”             诚哉斯言!     详情 发表于 2013-7-27 13:15
    云中小    这本书适合要拍战争片的导演阅读,一般人还是不要花精力去读了。但我本着有始有终的原则读了下去,结果是,读到结尾,仿佛还没读完的样子——我显然还沉浸在那一段历史中。   可是我又觉得,如果要读那段历史,这显然也不是一本合适的书,大量的战争细节描写,只会给你心灵的震撼,而不是历史的穿越。  详情 发表于 2013-7-28 08:36
    flashk    大家都说这本书好,但看了几天,有几句话不说不快。   这绝对不是一本有趣或者易读的书,不适合于不熟悉那段历史的人去读。   1。大事件和历史细节混杂在一起。读者要有相当的历史知识背景才能知道那些事要精读那些情节可以忽略。   2。不是按照时间顺序去写的,而是按照作者自己意向。恕我愚笨,我看不出作者的思路,觉得很乱。   3。文笔很孤燥,平铺直叙,读起来没有快感。  详情 发表于 2013-8-21 06:18
    流沙陷    国军五大主力还是牛逼的,除了整编七十四师在1947年被华野虎口拔      牙死敲硬打的干掉————华野伤亡几乎等同,其余四只部队都是在      大厦将倾的最后一战被包饺子抡掉,天之罪,非战不力也!所以,真      的按史迪威那套来搞,美式装备美国训练国军九十个师,历史真不好      说了。起码不会三年就脆败            狗屁的47年三路反攻引领的战略反攻!————-你见过这样的反攻      吗?三路反攻,陈赓部因处于国军战略区划侧翼始终不处于敌对方的重点      攻击方向发展的还不错扫荡各路偏僻杂牌暂不论,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呆了大半年时间,   根据地连影也见不着,   好好的一个野战军,肥的拖瘦,瘦的拖死,重武器全丢,一流成二流,十      二万大军各种减员成六万,直接造成一年以后,堂堂二野独力连个黄维兵      团都搞不定,还要借华野的东风,在三野的大力配合下,大力整补,勉强撑起野战军的台面;华野也坑爹不轻,接到毛的分兵支援刘      邓的电报,政治这这根高压线谁也不敢碰,听话第一,五天之内,华      野就      兵分三路————这点时间,恐怕只够卷个铺盖卷吧。然后,华野就遭受      到整个解放战争期间的最大损失。其中南麻战役,华野伤亡一万多      歼敌一个团————不知道这是不是整个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伤亡歼灭比      最低的一场战役。叶飞的一纵等几乎被打成叫花子军,华野头号主力地位岌岌可危,粟裕战神之名几乎毁于一旦,各纵队心中各种草娘,再往后直到下一年      六月的豫东战役,十个多月时间,47年还被毛成为全国战力第一的华野      除了许世友的山东兵团打了个把大仗,其余大部聊胜于无。      表面上反攻的考虑是外线作战让解放区修养生息,但大军一走,无人      可以护翼家园,随便一个地主还乡团就一扫一大把,何来修养生息;      整个解放战争的总战略是不计一城一地得失,以歼灭敌有生力量为      主,反攻开始以后的很长段时间却是四年内战歼敌最少的时期。最后      大别山转了几个月的圈圈,熬不住啊,还是出来了,就这还是毛主动      提的,毛定的大战略,谁敢说个不,小品同志掌舵,毛的政治高压线是万万不能碰的,谁叫越自负的人越爱面子之不能轻拂呢!               为什么毛对外线作战如此孜孜以求,从内战初始初定的解放区应对战略      ,到47年的外线出击,到48年上要求粟裕部南下渡江作战————  详情 发表于 2013-9-2 04:42
    千寻     “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国旗”,对我而言,这曾经只不过是一种修辞,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才真正明白,胜利是以多少人的牺牲为代价换来的,多少人的鲜血才染红了这面高高飘扬的红旗,特别是在1947年以前,装备落后,拿着步枪和国民党的飞机坦克对抗,每一座城池,每一个阵地下面都埋下了多少无名将士的枯骨,每一场战役,动辄数千数万人的伤亡,染红的不仅是旗帜,还有大地、河流,而他们的后方,还有至爱的父母亲人盼望着他们归来。我不知道,如果我是其中的一员,我会不会有这种勇气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在身中数枪后仍一往无前的冲锋陷阵,也许我会当逃兵。。。。。。。。    作为小兵,他们不可能像名将功臣一样万世留名,也不可能像国军的士兵一样能起码得到物质的满足,在东北零下几十度的恶劣气候中,甚至只有单衣裹体,相比之下,零度的寒冷就已经让我无法忍受。我信奉的是“理性人”,所以,我总是在思考,是什么支撑着这么多平凡的人展现出英雄一般的大无畏精神,我想,这些或许就是土地革命的成果,和对国民党返乡团血腥复仇的恐惧。    一将功成万骨枯,无数的无名英雄以自已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新中国旗帜的高高飘扬,换来了我们和平、安定和温保的生活,我们应该牢记这段历史,牢记这些默默无名的小人物,并且心怀感激。   可是,面对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福利、高生产力水平及“形式民主”,目前的生活真的是祖辈们浴血奋战想要实现的吗,二万五一平房价是他们攻城略地的目标吗?低水平的社会福利保障对民众消费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是他们以生命为代价留给亲人们的最后财富吗?    小人物的愿望很简单,小人物可以为了简单的愿望付出生命,所以,小人物的拥有着巨大的能量,毛泽东说,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但是我们更期望,这种力量在爆发之前就得到人们的尊重。  详情 发表于 2013-9-2 18:10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7 08:56 , Processed in 0.068734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