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9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5 19:14: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后,中国走了自己的道路,就仿佛美国人从来没有去过那里似的。
      “我的目标是要使历史作品令读者着迷并且像我那样对题材激动不已、神魂颠倒。这样的前提是首先令自己着迷并有一种要传达魔咒的难以抗拒的冲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043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7-26 03:09:21 | 只看该作者
      塔奇曼女士是一个善于说故事的人,一段历史在她的笔下摇曳生姿,活灵活现,非常精彩好看。然而,她却不是一个合格的历史学家,她对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观察与描写,带有太多个人的色彩。
      
      所以读者诸君千万不要让《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这样的书名给骗了,以为这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尽管这本书曾经获得过普利策奖,也颇得著名的东亚史专家费正清的赞赏。用中国的话来说,这是一本报告文学,塔奇曼女士在本书中以文学的手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历史的图景。读者可以从书中了解到这段历史的大致情形,却并非精确的还原历史。作者在书中,对于这段历史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以及并不公正的立场。
      
      这是芭芭拉·塔奇曼女士的老毛病。我曾在看完她的《八月炮火》后写过一篇评论,认为她在史料的选择与叙述方面预设立场,表现出过多的个人喜怒,所写的书虽然精彩,但却有失公正。这本书亦是如此,从我主观的感受来说,也许更甚。此书所写的,是中国最为关键的一段历史,而史迪威本人,亦是对于中国历史的走向,有着一定影响的人。因此,相较于描写第一次大战的《八月炮火》,我更在意此本书。
      
      其实买这本书,我是带着犹豫的,一是因为此类书在大陆出版,甚少没有删节的。再就是看过塔奇曼的著作,对于她对于历史的书写法,有些无法接受。在看黄仁宇先生的《从大历史角度看蒋介石日记》时,曾经多次提到史迪威,提到史与蒋之间的矛盾,因此也非常想了解一下此人。而在国内所能看到关于史迪威的著作,这本书应该是不二之选。厚厚的数百页篇幅,主要聚焦于史迪威在中国的经历,特别是他在滇缅战场的情况。要说材料的丰富,确实也够满足我的好奇心了。
      
      史迪威将军的个性非常鲜明,他的尖酸刻薄也是有目共睹的,从他留下的日记及书信,大约也能给这位绰号为醋酸乔的将军,描摩出个大致的样子了。塔奇曼女士的生花妙笔,自然将这个醋酸将军刻画得更是栩栩如生。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史迪威一生都在寻找并且树立着自己的敌人,而其一生中最大的敌人,则是他称之为花生米的蒋介石了。作为美国派赴中国帮助抗战的将领,对于当时的中国领袖,充满了强烈的敌意,在中国作为蒋的总参谋长的这些年,他的最主要工作,就是与也颇有性格的蒋介石明争暗斗,从蒋那里得到更大的权力。这其实是挺有意思的细节,可以看出两人之间的性格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悲剧性后果。
      
      也许作为一个作者,偏向于自己的传主,也是常有之事。在书中,塔奇曼女士像个勇士一样,毫不犹豫地将身躯转向了史迪威一方,而对史的对手蒋介石,则给予了最大的丑化与蔑视。在塔奇曼的笔下,史迪威勇敢坚毅而有谋略,同时极具战略眼光,还有军人的气质。可惜这么一位将军来错了地方,帮错了人,最后是空有一肚子的抱负,黯然而归。塔奇曼总是在假设着历史,如果真的按照史迪威设想那样做,那么中国的历史就会是另一番天地。因此,对于阻挠史迪威的人,或者与史迪威理念并不一致之人,塔奇曼女士在书中都予以痛斥。从飞虎将军陈纳德,到后来的驻华大使赫尔利,她都以其生花之笔进行了丑化。当然,她更大的矛头则是对准蒋介石的。
      
      蒋在塔奇曼的书中,是一个偏狭、固执、气量小且斤斤计较于眼前利益的人,他总是任人唯亲,只信任自己圈子之内的人,他很在乎于自己的权势和威望,而置国家于不顾。塔奇曼甚至暗示,蒋介石对于抗日并无兴趣,动不动就以停止抗战来要胁美国,他对于美国的援助,实际上只在乎美国所提供的物资,任由自己的亲信中饱私囊。而蒋与史迪威的争斗,过错皆在蒋这一方,他应该对中国在抗战上的失利负责,应该对缅甸战场中盟军的失利负责,也应该对史迪威空怀抱负无法施展的局面负现。塔奇曼在此书中,很多资料来源于史迪威的日记及信件。史是一个喜欢记录一切的人,他总是在其中发泄着他的不满,攻击着一切妨碍甚至只是与他有不同见解的人。其实,塔奇曼自己也在一些地方指出,史迪威往往夸大其词,他的一引起说法与其他人的记载并不吻合。但她在书中则是不加甄别地引用着史的说法,而未更多地参阅其他的材料,包括史迪威对手的资料,所以才造成了该书的偏颇。
      
      塔奇曼女士认为,蒋介石所代表的那个统治集团,是一个非民主的独裁集团,美国不应该支持这样的人来统治中国,而应该另择其人。当然,不只是她一人那样看。至少,在塔奇曼的书中,史迪威也是这样认为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在当时有着史迪威这样看法的也并非他一人,至少美国国务院持此看法的人也不少,在那些驻华的美国记者中,有这样想法的人更是大有人在。他们失望于重庆的腐败与无能,而将目光投向了延安,被那里的所谓民主与廉洁所吸引,认为那里才是中国的希望。史迪威认为,共产党被蒋介石用重兵限制在了西北,这样大量的兵力不能用于抗日前线。如果能将共产党那些纪律严明的军队,由他训练指挥拉到前线打日本,那么中国的战局会有很大改观。而且,他也认为延安的政权也无比蒋介石的政权更有成效。在这个问题上,史迪威势必会与蒋介石发生冲突。但他及上述那些人的声音,无疑非常的强大,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美国对于中国的政策。而美国政策的摇摆不定,也注定了几年后美国在中国的失利。
      
      史迪威、美国国务院及那些记者们对于延安的热望,现在的事实证明了那不过是一个美丽的幻梦。蒋夫人宋美龄对此说过一句话,说延安的情形只是他们还未品味到权力的滋味。其后的历史,证明了宋氏的睿智。其实,现有的史料也证明了当时的延安,亦非一片净土,那里的森严等级与腐败污糟,相对于重庆来说,也是不遑多让的。当然,身处于当时情境中的人,皆非乔治·奥威尔那样有着洞识之人,毕竟延安远隔千山万水,位于迷雾之中。即使去到那里,也不过走马观花。在兴奋之中,早已被一种理想主义的革命激情,遮蔽了双眼与心灵。他们做出那样的判断,倒还情有可原。但对于芭芭拉·塔奇曼来说,历史已经在她的前面次第展开,一切真相皆有显露之后,她仍持有这样的看法,就让人觉得非常奇怪了。
      
      史迪威成亦中国,败亦中国,他的一生的主要时间都生活在中国,他与既爱且恨的中国,紧紧地缠绕在一起。他的独特性格是他人格魅力之一,但他醋酸的脾气,也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作为一个军人,尽管总是不服从于自己的上级,也还算是个不错的战场指挥官。但作为一个肩负着外交使命的盟军参谋长,总想凌驾于所在国的领袖之上,与之争斗不断,缺乏妥协与协调之功,则注定了他的使命会失败。至于他认为自己可以指挥延安军队打日本的想法,更只能说明他在政治上的幼稚。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与美国处于蜜月期,从罗斯福总统到普通的中国人民,均对中国抱持着极大的好感。可惜,美国政府派驻中国的最高指挥官,却与中国最高领袖发生着异常尖锐的矛盾。这样的局面,实在是中国的悲哀啊。
      
      塔奇曼女士总喜欢设想。她曾在书的后面设想,假若当时蒋介石听从了史迪威的建议,让他对国民党军队进行训练,可能内战中的形势就不会是这样了。这一点,我们不得不说塔奇曼女士的幼稚了,决定后来局势的,并非军队而是政治。与其说国民党败于未有训练有素的军队,勿宁说败于美国政策的摇摆。当然,我们也不妨学着塔奇曼的样子设想一番,如果当时美国派往中国的并非史迪威,而是麦克阿瑟之类的军官,中国的历史会改写吗?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7-26 08:53:46 | 只看该作者
      大帅哥老史就是典型的红色性格,应该还带有部分的黄色。
      张扬 以快乐和目标为人生第一法则。
      我既要一啸千年的拔剑高歌,也要安享美酒佳人的罗曼蒂克。
      如果在米国国内那样理想国的环境下。
      兄弟,你会很棒很强大。
      可惜你来到了五千年强大儒家思想奴化的中国,
      遇到了一个蓝色绿黄性格的老蒋,
      主仆、尊卑、支配与反支配、钩心斗脚,
      哎呦我滴个曲
      那个复杂哦~~
      
      结局在你做出来到中国的决定的时候就注定了。
      后面发生的一切只是对这个决定的诠释。
      
      书挺不错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7-28 15:11:46 | 只看该作者
      总的来说,那段大历史在每本书里都是差不多的内容,只是作者站在了不同的角度和视野来写,这本书里面的“好人”到了那本书里便成了“坏人”,这本书里性格坚强变成了那本书里的性格执拗。其实每个人的认识都是因了各自不同的成长背景和环境造成,所以并没有谁对谁错,历史的车轮总是一如既往的向前推进,不会在乎细枝末节!所以个人一时的成败得失在大历史的背景下便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7-29 16:04:53 | 只看该作者
      1,不难想象史迪威那种人:能干,真诚,执着,实际;另一面:因为自己往往正确,所以很轻易地看不起别人,上官、同级是主要受攻击对象,他的攻击尖酸刻薄,充满居高临下之感。前一面让他赢得尊敬,后一面一手打造了这种人物的悲剧命运。
      
      2,中美文化是那么不同,要想跨越鸿沟而彼此理解包容,非常困难,对于即使抱着愿意舍己从人之心者,尚且无从着手,何况坚定地认为自己无限正确、内心怀着倨傲之辈。
      
      3,美国人的天真在于对苦难和邪恶的陌生和缺乏想象,他们往往只知道什么是坏的,而不知道什么是更坏的。他们看到坏的,就奔走相告、坐卧不宁、欲除之而后快,便不再相信那更坏的。
      
      4,塔奇曼应该是很喜欢史迪威的吧,有机会的话,两位一定会惺惺相惜。所以她一定也就不喜欢蒋氏,全篇那么乐于引述对他的攻击。书也写得不错。只是这一切都跟中国的苦难无关了。
      
      5,惟有力者可以改变历史。史氏是有力者。无法知道他对于那段致命而腥风血雨的关键历史,施加和带来了何等影响。那往往是让人不忍深究的。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7 11:41 , Processed in 0.08561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