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3| 0
|
灿烂涅槃 |
最新书评 共 3 条
小放
电台里nirvana的live,音质模糊,放出科本一如既往的不加修饰的声音。
其实是不理解nirvana的歌的,听过很多遍却连歌词都记不清。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耳机里循环着他们的一张专辑,狂躁的吉他、有力的鼓点、嘶哑的吼声。而书里很多中文翻译的专辑显得非常陌生,像是从未听过;书中提及的90年代地下乐队都不了解,除了几个鼎鼎大名的乐队以外。科本是那么不屑跟主流世界同流合污的人,一些极致的艺术常常曲高和寡鲜人问津,抛开名声带给他的沉重的负担不谈,真正认真在欣赏涅槃的音乐的人又有多少呢?
科本对“枪花”不屑一顾,认为他们毫无才气平庸之极。而枪花又是我最喜欢的乐队之一,在我心中是能跟Nirvana并肩的乐队。
书中写的太多内容对于我来说只能隔靴搔痒,太多对话翻译了一层拿过来始终有种夹生饭的味道,不过我想总能从郝舫的话中听出他所认为的科本的摇滚——真诚、简单、质朴,没有修饰,只是直接的出击;渴望找到真正的共鸣,反应真实的人生。
我一直认为只有真诚和创作才是摇滚乐的核心。而对于我们来说,没有谁能逃离社会和家庭的规则,我们这里真的出不了科本,但一个人若是真正在寻找自己的价值,至少科本可以给他鼓励与支持。
详情
Aouma
《灿烂涅槃》和《伤花怒放》是郝舫最出名的两本书 ,我在高中时代最想看的两本书,遗憾的是我到今天为止只读了前者,而且理由非常简单-因为科本。用郝舫自己的话说,这本书是冲动的产物,是所谓的“青春式告别”。只属于那个阶段,已经再也找不到当初的感觉了。听涅槃有些年头了,可以追溯到初四,那时我才刚刚走向摇滚的温床,我们班一个男生借我几盘地下摇滚的磁带,他从他哥哥那里偷来的,他哥哥当时在玩乐队,想必正在狂躁的青春期内分泌中徜徉。让我爬上摇滚温床的并不是涅槃,也不是性手枪,更不是那些颠覆摇滚史的著名摇滚乐队,而是当时一个在地下正兴起的中国摇滚乐队-痛苦的信仰(痛仰)。我同学借我的那盘磁带叫《这是个问题》,在这之前我听些靡靡之音,摇滚里带劲的电吉他,强劲的鼓点,加上痛仰主唱嘶哑愤怒的声音立马让我像打了鸡血一样的兴奋,那种感觉就好像我遇见了一个让我一见钟情的人,我为之心花怒放,我愿意尊称“她”为我毕生的女神。我同学每隔几天就借我嚎叫唱片出的磁带,那时我听了很多嚎叫唱片的带子,于是我天天晚上写完作业爬上床就戴着耳机打开随身听窝在被窝里听摇滚,这一切对我来说就像一种秘密的私享的仪式。
直到有一天我一个朋友给我了一盘涅槃的盗版磁带,封面是纯黑色的,上面只写着Nirvana这个单词。其实我只是让他换我几盘磁带听听,没想到他给了我涅槃。那时我不知道科本,不知道科本长什么样子,也不知道科本已死去多年,更不知道科本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我只觉得磁带里这个男人的声音撕心裂肺,我觉得这或许是一种摇滚的激情,有些歌曲旋律动听,后来我才知道科本矛盾的正是纯粹的朋克精神和流行的元素,他知道自己摆脱不了流行,他想要做出旋律动听的音乐,也想要纯粹的朋克之声。我想那个时候我听涅槃有一大部分原因可以彰显自己的个性与独特。当别人问我你听什么音乐,我只是不屑地瞥其一眼,“摇滚,涅槃,你不懂。”我知道我听不懂涅槃,我只是将其当做炫耀与彰显独特的资本。
科本,一个来自穷乡陋巷的邋遢大王,一个精神上的朋克小子,他永远贯彻着人的根本目的之一,便是反抗。他在内心的无助和道德的虚伪之间抑郁,他畏惧毫无出路的痛苦,直到他找到音乐,找到吉他,找到摇滚。科本是另类英雄,在骄横凯旋的物质主义和消费文化面前,举起了朋克的螳臂。他是溯流的漏船,他是带伤的逆子。他满含悲苦却又无限激情。他一直颓唐,他曾经对未来的朋克满怀希望,骄傲和幻想,后来他的一腔热血冰封成了愤世嫉俗和难以言喻的失望。在那些荣誉与声名的背后,他内心遍布混乱,悲怆和凄惨,他寻求迷幻与麻醉作为灵魂的最后出口。他拒绝了一本正经的命运的怜悯,拒绝了他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情人-朋克摇滚的垂青。
我只摘述了其中一部分,我太喜欢郝舫绪言里对科本的描写,纵然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但对科本是一种完美的诠释-一个被摇滚垂青却又将之推之千里之外的朋克小子,一个代表了邋遢音乐却又说“Grunge is dead”的人,一个躲在命运边缘黯然神伤对其失望透顶的孩子,一个让自己脑袋挨了枪子儿的“胆小鬼”。
我开始真正听起涅槃的音乐是在高中后半时期,在这之前一直挚爱的乐队是伦敦的性手枪,后来我才知道性手枪是科本的启蒙乐队。科本那撕心裂肺的声音让我印象深刻,后来去网上查才知道科本早已归西加入了27 CLUB的行列,天才早逝,27在摇滚里似乎成为一个被诅咒的年龄。科本本该有一个像所有平常小孩一样的幸福童年,却因为父母的离异陷入泥沼,他抱怨不负责任的父母,甚至在有些时候是痛恨。后来科本辍学,抽大麻飞叶子玩吉他,遇见了挚友奎斯,也是涅槃的贝斯手,直到他们都找到了此生所追求的-摇滚。科本大概只是想玩玩自己的摇滚乐,却没想到涅槃却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将MJ一推而下,《smell like teen spirit》位居榜首第一。成名带来的压抑和束缚,渐渐在科本心里投射下阴影,他甚至开始怀想起在阿伯丁宿桥洞的夜晚,他和奎斯在破烂的拖车里弹吉他的时光。常年的胃痛也折磨着科本那饱受摧残的神经,于是他开始借助迷幻剂和麻醉药来寻求暂时的解脱,以至于后来他在演出中反复发痛的胃,不停地呕吐,别人只是觉得科本肯定又磕了,并以此对他表现着漫不经心地心理残害-不屑一顾。这一切早已让科本感到失望和灰心。直到小弗兰西斯的出世给科本带来了真切的短暂的欢乐,他过分的宠溺着她。科本曾在罗马酒店留给柯妮的纸条上写着,“贝克医生说,我必须在生与死之间做个选择,我选择死。”
听了这么多年头的涅槃,我依然不懂得科本,我天天都在听涅槃,可想起来我对涅槃依然一无所知,但我听得出科本的声音里藏着丝丝绝望的回响,《In Utero》是我最喜欢的一张专辑。科本有那种本事-他可以将自己的绝望与呐喊乃至精神上升到一个时代的呐喊,对他有这种本事。而且科本有一张漂亮的脸蛋,甚至当初记者问柯妮为什么喜欢科本时,柯妮害羞得说,“其实我觉得他长得挺好看的,尤其是那双蓝眼睛。”可是科本毫不在意他那张其实生得很漂亮的脸蛋,因为他的声音,他的音乐足以征服任何一个人。有人说科本这么出名是因为科本80%的帅气长相,我想这可能对科本的音乐是一种亵渎,他的专辑内页几乎很少放自己的照片。人们常说,从眼神里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清澈与纯洁。而科本的眼睛就像是还未沾染尘缘的孩童的眼睛,干净,纯洁。那双纯净的眼睛里像饱含着一片纯蓝色的大海,那大海里透含着的是无助的孩子的眼神。
这是个真诚的赤子,这是个羞涩的朋克。他用诗歌一般的歌词呐喊着,狂喜着,痛苦着,快乐着,悲苦着。他在别人认为人生的巅峰中将枪子儿射入自己的脑袋里,结束了其短短的一生。而他的朋克精神将不会陨落,而是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年轻的拓荒者,人生的彷徨者。或许是在巅峰时期离去成就了科本的辉煌,也或许是科本与生俱来的悲剧英雄色彩造就了这股独特的精神。但至少科本不会看见现在这样的社会,我经常想,如果科本面对这个物欲横流,肮脏混乱的社会与年代时,他是否还能一如既往地保持本色,保持纯粹?
想起《Smell like teen spirit》里的一幕 ,在火光摇曳,被砸得混乱不堪的现场,科本将耶稣的画像盖在自己身上,他不信耶稣,但一直自喻为双鱼座的耶稣式人物。在那场闻名于世的纽约不插电演出中,科本在最后唱了那首以后将震颤世界的《where did you sleep last night》,或许当晚没人注意到你在歌尾那声发自失望的叹息,你用那双清澈无比的眼睛最后一次望向这个浮华世界。以至于当你说,”我已经没有任何激情了。“可是这帮混蛋依然追着你不放,他们像野兽一样想要将你吞噬,嚼碎你的骨头,喝下你的血肉。那声孤独的叹息来自你的世界,当这个世界一点点在吞噬掉你的世界时,你选择背离整个世界。那个才华横溢忧郁的小孩,那个将所有热情倾注在音乐里的才子,那发自灵魂深处的挣扎与怒吼,在一代代精神传承的长河里永存。
纯粹的摇滚已死。摇滚,孩子们去刺青,去刺花臂;孩子们离经叛道,以犯罪视为最高殊荣;孩子们嗑药,在迷幻的边缘找寻人生的解脱;孩子们在野地里滥交,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件彰显着朋克气质的运动;孩子们不学无术,嘴里哼着艾薇儿谎称自己是小朋克;孩子们浸淫在一堆商业摇滚里,嘴里呐喊着这他妈才是真正的摇滚!那种真正发自赤子内心的呐喊早已不复存在。
”拯救你自己 从黑暗的命运之中 必须离开那黑暗的所在 尽管已远离 但黑暗扔会紧紧跟随 它召唤着你 在你灰色的时刻 也在你灿烂的瞬间 把光打亮 它拜访你 告诉你你的由来 无论你走得多远 无论你多么努力地寻求那无望的解脱 早晚 黑暗将会把你吞噬。“这首诗是留在一座名为威斯卡河的桥壁上,这里曾经是流浪时期的科本的容身之所。这是一个饱经沧桑的傻子发出的声音,他其实更愿做个柔弱而孩子气的诉苦人。
”你安息、不再胃痛、不再游走疼痛、不再失眠、不再健忘、不再血压低、不再缺乏多巴胺、并依然像个孩子般纯粹和轻信。“
”那个世界好重,压在我身上。你甚至不知道它在哪里结束,你难道从来不为自己生活在无穷选择里而害怕得崩溃掉吗?“-《海上钢琴师》
Thank U Cobain
Thanks for the memories
详情
多多
在此前看了纪录片,后来看这本书,觉得这他妈写的些什么玩意。
接着抬头一看,和写《列侬回忆》是同一作者——郝舫 。其实在对《列侬回忆》这本书手下留情了,原本应该打两星。
这本书看的时候越看越眼熟,有些内容和Michael Azerrad的《Come as You Are:The Story of Nirvana》很像,但它更像是为Nirvana唱赞歌。当我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摸摸口袋,觉得自己又像是亏了四十元钱。
至于科特科本,这个被时代神话的人物,也没什么好多说。
时代愈显乏力,英雄就被加倍缅怀。甚至像柯本一样写遗书,都成了标榜自由的大字报。在他们之后,革命者都成了阴谋家,那些摇滚斗士至今赖在幻觉的神坛上不肯下来,他们身后呈现的,是整整一代缺钙的巨大阴影。这也是为什么在科特·柯本死后的10年里,无数年轻人依然会将他摆在嘴上,为徉装狂暴的青春热泪盈眶。符号化的想象正将这些英雄轻浮地时尚化。
而柯本要不是在二十七岁时就XX,很难想象他还会是时代的英雄。
这书并没有让我意识到摇滚的光荣在什么地方,惨烈在什么地方,只让我看见作者对柯本的一曲曲高歌以及豆瓣“打分青年”的高分来贺。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7 04:40 , Processed in 0.639832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