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9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独行女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4 23:40: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天深夜,一名女乘客死在船舱的过道里,死因似乎是惊吓过度,又似乎是被毒蛇咬伤。船长在通风口发现一封没有完成的书信,信上详述了一件离奇诡异的事情,上面写着“待我死后方可阅读”,看样子很可能与死者有关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072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8-7 07:33:32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 Helen McCloy处理这样的题材还行,比较值得称道的就是视角,还有叙述诡计,当事人(凶手)怎么样能够借由信件来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失去的信件部分,缺少的叙述实际上就是留白。
  
  其实作为早期的侦探小说,所涉及的内容还是很全面的,笔迹学、心理学、鉴证学,作者很喜欢卒章显志分析凶手为何如此的心理轨迹,也喜欢好莱坞式的逆转结局(这方面我觉得迪弗已经玩得够多了,几乎本本如此,但不知道为何似乎目前拍成大电影的只是《人骨拼图》且内容缩减很多,基本上你不到最后一页也无法猜透他的凶手到底所欲为何)。
  
  小说里那个黑发、身材丰腴的美女几乎没有灵魂,贪婪、浅薄、短视、丧心病狂,不过那个像老处女的女子虽然比之有智慧,只可惜还是一样逃不过对财富的渴望,尤其是不义之财。之所以最后被揭发就在于心理细节在文本(手稿)中不经意的透露;对他人的观感、对事情的评价、时间建构的合理性、细节——大部分是真实,但少部分隐藏——作为广告撰写者的基本训练。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8-11 23:56:57 | 只看该作者
  完全是为书名而买下了这本书,犹如宿命般地知道自己会喜欢它。
  
  开局便很有吸引力。作者不是平铺直叙的写法,她技巧性地通过主角妮娜的手稿来呈现案情的起始和终局,间或穿插警察局长的调查和最后抓捕。
  而全书至关重要的,就是引领我们视角观察的女主人公妮娜-----她的前后两封写给警察局的信。她的笔触相当细腻,和她的人一样简洁大方,显示了思路清晰的聪颖。第一封信写了事件的起始以及由此引发为案件的整个过程,由于妮娜的角度关系,焦点集中在了请求她代笔的事务长道森身上了。以至于当读者被兜进叙述情节之后就很难发现其中暗藏的显而易见的盲点。第二封信写到钱失而复得,她又是如何躲过身边最信任人的欺骗,作者写得相当精彩,那种特定情景-----孤女夜间在大宅子过夜,听到可疑响动后的反应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惊险迷人,相当斗智斗勇。第二封信的设置,个人以为显示妮娜的心机,她为自己留了后路。但可惜,逐利之旅,贪婪之念,实在不是那么容易抵抗得住的。结果满盘皆输。
  
  在回顾全篇时,由于作者精巧地构思使得这个本来应该不很复杂的案件,显得相当蹊跷和耐人寻味。我总觉得有漏洞,但是在哪儿可能还需要花时间再看一遍。
  
  也许我们总是有选择性地在说自己,说事情,说感受。再客观的描述,都可能有主观偏见。何况是利用不同人之间的文本来呈现故事呢?
  
  妮娜的职业是写广告文案,当然知道如何避重就轻,虽写实而忽略部分事实的技巧。若是以警察局局长的说法来检视,她的信就是她的自白书。第二封信甚至可以成为她的救命稻草,但是金钱的力量使得她无力自救、不能自我挽回。
  
  其实我很喜欢女主角。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9-1 02:45:24 | 只看该作者
  出处: http://book.douban.com/review/2958362/
  
   When I hand you a coin, I hand you both good and evil.
    我交给你一枚硬币的时候,也就同时把善与恶都交给了你。
    ——Miguel Urizar
    
    从加勒比小岛Saint Andrew的小镇Quisqueyan开往美国纽约的轮船Santa Cristina号上,搭乘了为数不多的乘客。一天深夜,一名女乘客死在船舱的过道里,死因似乎是惊吓过度,又似乎是被毒蛇咬伤。船长Lars Lindstrom在通风口发现一封没有完成的书信,信上详述了一件离奇诡异的事情,上面写着“待我死后方可阅读”,看样子很可能与死者有关。Lindstrom被眼前的一切搞得摸不着头脑,无奈之下向停靠港口Puerta Vieja的警方求助。当地警长Urizar亲自出面调查事件真相,并应Lindstrom的要求扮演一名乘客,随船追踪嫌犯。船上的五名乘客似乎都有谋害死者的可能,而害人的动机却是起于一个不知所终的厚包裹。正在这时,船上又有一名男子死亡,他身边留下了一张字条——字条是一名乘客的字迹,但却签上了另一名女子的名字。
    
    接连的命案,谁是幕后黑手?厚包裹的下落究竟如何?匪夷所思的死亡留言,到底是何用意?谁会是下一个牺牲者?
    
    Helen McCloy的这部She Walks Alone,可以翻作《她独自而行》,也可以翻作《独行女》,是她1948年的一部非系列推理悬疑小说。与Willing大夫系列风格不同,McCloy的非系列小说往往自成一种风格体系。
    
    本书与她之前的两部非系列小说《请勿打扰》(Do Not Disturb)和《恐慌》(Panic)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表面上,三部小说都是以年轻女性为主人公,作为主线情节推进,而侦探及其他人物则为辅线情节,作用不可或缺,但花费的笔墨要少得多;并且,这些小说都有一个众人追寻的物件,遵循寻宝冒险的模式,只不过在本书中,寻宝的对象是一直处于明处的包裹,神秘性虽有下降,围绕寻宝展开的情节的曲折性和趣味性,却丝毫未受影响。这是这一类小说最吸引读者之处。
    
    McCloy妙笔生花,驾驭悬疑性的冒险小说可谓技艺纯熟,她后期的众多心理悬疑小说便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但是更偏向于悬疑而非冒险。这样的小说往往与单纯的冒险小说有很多不同,它不靠主人公经历的奇遇或突兀来打动读者,而是反复描写一些明显违背心理常识的奇怪现象始终勾住读者的兴趣。比方说,主人公明明与某人交谈过,但某人却并完全不予承认,仿佛是另一个人一样;又比如主人公去往某人的住处,发现那里住的根本就不是这个人,甚至周围的人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存在;还比如主人公根本没有做过某事,却始终被人认为做过,等等。这些现象是悬疑推理小说家们惯常使用的手段,之所以会使人产生违背常识乃至不可能的感受,在于人们倾向于相信自己的所见所闻,同时又容易忽略错觉和谎言的存在,在阅读时也就把这一心理惯性带了进去,被小说家“利用”。
    
    说来说去,一部心理悬疑小说要想成功并不容易,而结合了推理成分的悬疑小说就更有难度了,要考虑到很多因素。很多技巧其实都是对人类心理进行深层分析后得到的产物,但如果总是使用相似的,那也未免会让人产生阅读的疲劳。在本书中,McCloy运用的多人称视角交织的手法也是独树一帜。小说一共十七章,实际上是由四个部分组成,一、三部分是第一人称视角,形式是书信,即陈述事实;二、四部分是第三人称视角,内容是调查,即分析推理。以往的主线和辅线由不同的视角来表现,视角之间的转换或许让人不容易适应,但本书通篇的特色正体现在这两个视角之上,如果按照单视角平铺直叙,恐怕如此简单的情节怎么样也无法达到文末startling的效果。
    
    关于其他细节,在此就不多赘述了,这是一部有众多好处,但又不便细说的小说。小说的诡计不在情节本身,而在情节之外;唯一的缺憾是核心的逻辑有些小小的问题,按照书中的说法不太能解释通,当然瑕不掩瑜,总体可算是McCloy非系列小说中的佳作。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9 09:34 , Processed in 0.05564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