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6| 0
|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 |
最新书评 共 4 条
含竹飘
历史说白了就是过去的事情,而发生事情总有时间和过程,于是大多史书便在梳理脉络中去还原真实发生过的事情。西方的《荷马史诗》也好,咱们的《史记》《通鉴》也罢,不管哪种方式都是用时间作为历史记录的抓手,在时间的长河中去书写先人的故事。
我向来喜欢读史,不仅喜欢弄明白典故的前因后果,也恨不得弄明白历史人物的前世今生。但我更喜欢去探究一些细节,抛开时间的推演,只取一个横截面,去看在一个相对静态的时间下,我们的国家和先祖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也许是受到平民史学的影响,我更倾向于从经济统计的数字,各种一手材料上的细节,和所谓“小人物”的状态与命运中去还原在某个特点时间(段)某一地区的状态,再将它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于是获得更多的是理解。
譬如晚清,说起来彷佛是每个中国人的痛苦回忆和屈辱烙印,彷佛那时候的清政府就是如何如何的丧尽天良,荼毒中原,百姓基本已经无法生活。但是历史并不能够依靠价值判断而进行的,我们首先要理解历史,才能去研究历史。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断面的回忆,而影像就显得更加珍贵了。
这本书其实是一本“横截面史书”,反映了1867-1872年间大清王朝的种种。从一个外国旅行家的眼中,反馈出的是一个和官修课本截然不同的清末画卷,虽有错误,但不失客观。
书中代表了作为一个外国人对于中国的看法,既有对于文化的,也有对于经济的,如:“于是中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将所有事情都进行到一个相对完美的状态之后,就停止不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带着恭顺的孝心,心满意足地沿袭父辈的方式。或许他们能从他们那种简单的方式中找到更多的幸福,那或许是我们这些身处19世纪繁盛的文明世界中的芸芸众生难以体会的。”又如:对于湖南煤炭储量和宜昌段内河航运运用轮船的看法。在这些叙述中,我们可以还原的不仅仅是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较开化地区的实际情况,也看到了作为政府的努力和无奈(书中有很多对日本和中国近代化的评论)......
我一直觉得中国的历史研究在长期的意识形态控制下呈现线形的状态,总以阶级斗争为主线,即使书写800年前的骚乱还要冠以农民阶级反抗的华丽说辞。而真实的历史是多么的丰富和立体,我们不仅需要一根时间长轴来展开画卷,更需要如这本书一类的横抽来扩展历史的画面,同时更需要那些文物和遗迹去构成历史的纵深,从而让我们知道历史是鲜活的,而不是教科书中的。
详情
King
中国是个注重历史纪录的民族,但可惜的是只注重文字记录。所以在中国画中都不曾出现历史画,有的只是意境与台阁。
此摄影集相当出色的展现出了晚清的社会众生像。按书中说法,也许展现的是久远的已经逝去的老大帝国景象。内里不仅有风景与帝国的重臣们。更多民及更让我感兴趣的是许多平民影像,还有许多传统的已经消失的手工艺行业。看着里面的人,想想那就是延续了上千年的中国人,也是我们的祖先,虽然他们贫困,无知,但正是这样的人,继承与守护了这片土地,用他们的血与汗水延续着民族,也才有了现在的我们。
此书的作者是外国人,但其视角与观点还基本客观,虽然他无法真正理解那千篇一律的黄色面孔下的精神,但还算客观的反映了当时的情景,也许从某些方面真正反映出一个老大帝国的人与事。也算对得住这个书名。
详情
清明
书中记录了晚清中国社会的民生百态,其中涉及人物、风光、建筑、物件等内容。约翰汤姆逊以一种描述性和普遍性表达的方式,呈现出晚清中国的社会状况与当时中国人的精神状态。相对客观与平实的图片记录(223幅)和文字描述(18万字),使此书成为阶段中国的比较令人信服的全景相册。
此中译本源于近年秦风老照片馆耗巨资购得的一套四册品相极佳的原版书,据说是迄今为止中国人收藏的唯一一套。本书在编辑上以小32开本精装的方式制作,将四卷本合为一册,共600余页。书中印刷用纸为轻质纸,所以图片的成像品质很一般,远逊于铜版纸,但因有大量的文字内容呼应,又以文图混排的方式呈现,脱离了单一的摄影书或图片书的概念,形成了具备一定文献感的文化图文书,所以在陆智昌先生的设计下,图书的整体美感上还是得以保证。
本书原版为约翰汤姆逊一百多年前在伦敦出版的四卷本《中国与中国人影像》一书。原版开本巨大(480×355mm),每卷封面均用褐色皮革包裹,热压烫金书名,合重约十七公斤。该书第一卷1873年5月16日正式发售,后三卷接连推出,前两卷各印发六百本,后两卷印发七百五十本。出版商采用当时最先进的照相制版、凹版印刷技术,即用原始的玻璃底片在印版上生成正像,再用酸腐蚀处理,得到精细、能呈现连续影调的凹版。此书自问世以来,就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稀少的印量确立了它在摄影、印刷出版以及西方汉学研究等多个领域的独特地位。
详情
Stefan
书中的很多人物在小学历史课本上也读到过,但是我觉得这本书中所描写的某些历史人物的形象应该更客观把,读完后更深了刻的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自己的名族,以及我们现在身上的某些特点和当时的任务身上所存在的一些有趣的联系,一直在一些媒体或者学者口中听说“民族性”这个词。一直不太明白,一直觉得这个词很空,接触不到,大概知道意思又不准确的知道。看完这本书我想对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
另外最大的感受就是,为什么中国保存完好的估计为什么那么少?一方面是由于大量的木质材料不利于保存,另外一个更深的原因就是历史上多次的农民起义,每次农民起义伴随着大量的破坏和毁灭,而一旦当这些农民起义走到最高点的时候,几乎无一例外的内斗,到最后谁都想当皇帝,当时老百姓也对这类农民起义深恶痛绝。所以这些农民起义到最后无一例外的失败而且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延续起到了巨大的破坏作用。 另外我觉得小学历史课本上对这些农民起义似乎都是持肯定态度,我想跟老毛是农民出生应该有很大关系把。而文革又让我将他与历次农民起义成功后到处破坏文物古迹、烧杀掠抢联系在一起。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相关帖子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7 00:03 , Processed in 0.464501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