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套装上下册)》由郭汝瑰、黄玉章任主编,田昭林、王文荣、张毓清、戚厚杰任副主编,萧克题写书名。参加编写和编审的有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国共两党的将领,也有研究军事史的专家,他们查阅了大量国家和地方档案馆的抗战原始档案,参考了日、美、英以及我国大陆、台湾出版的300多种图书,经6年写作、4次修改,得以完成。《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套装上下册)》实事求是地反映正面战场上的抗日历史,既不为之“擦粉”,也不为之“抹黑”,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让全世界人民了解日本侵华,以及中国在正面战场抗击日寇的真实面貌;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审时度势,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套装上下册)》的核心内容,是按事态的发展(同时也是按地域、地区),将正面战场上开展的主要战役、战斗都作了介绍。每一重要战斗,都交代背景、中日双方的作战指导与兵力部署、作战经过,并对中国军队的得失加以评析。

作者简介
  郭汝瑰(1907~1997)军事家
  原名郭汝桂,四川铜梁县人(现重庆铜梁人)。1926年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第五期学习。1927年春受吴玉章指派四川,在其堂兄郭汝栋军中任排、连、营长,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失去党的联系后赴日留学。抗战时期,参加凇沪及武汉战役、长沙第三次会战,立有战功。1945年12月和1946年3月,两次在重庆密见董必武并接受指示继续在国民党内部、解放战争时期在蒋介石身边工作,为中共中央提供国民党军队的重要情报。1949年任叙泸警备司令和国民党第22兵团司令,12月11日率领国民党72军在四川宜宾起义。建国后,历任川南行署委员兼交通厅厅长、南京军事学院教员、全国政协委员、中苏友好协会会长等职。1980年重新入党。主编和著有《中国军事史》、《郭汝瑰回忆录》和《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1997年10月23日,因车祸与世长辞,享年90岁。中央军委在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赞颂他的一生是“惊险曲折、丰富深刻的一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原国民党国防部中将作战厅长郭汝瑰,这位常在蒋介石身边参与指挥作战的高级将领,在国共两党的大决战中,为我党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军事情报;最后在中共地下组织的指引下,以国民党二十二兵团司令兼七十二军军长的身份,率部在四川起义,被退踞台湾的国民党称为“最大的共谍”。

最新书评    共 2 条

伟37℃    1、9.18的不抵抗      1931年9月12日,蒋介石告诉张学良,有消息称小日本马上就要开始行动了,但目前中国军力还难以与日本抗衡,宜争取国际上的同情,通过国联还调解争端。遂决定“不抵抗”。   此时的张学良没料到小日本居然有虎狼之心,居然想要把整个东北据为己有。他想的不过是这是一小撮关东军激进分子的想法,是为日本首相和内阁所不允的,即便关东军真的行动了,日本内阁也让他们适可而止,不会闹得太大。所以他也同意“不抵抗”政策。   张学良是对的。当9月18日晚关东军攻占沈阳闯进大帅府的时候,发现了很多奉军给日本议会要员的汇款单,数目还比较巨大。说明张学良在日本国会内收买了内线,而内线表明日本内阁在近期内无意对中国全面开战。事实上,9.18事变的确只是为数不多的关东军激进分子策划的,连关东军总司令本庄繁事前对此事都毫无知晓。日本内阁也无意与此时开战,当他们得知关东军有行动意向时还派人从东京赴沈阳对其予以阻止,致使关东军把行动提前到了9月18号。实际他们计划的行动时候比这要晚。   张学良又是错的。他低估了关东军的实力,高估了国联的能力。日本军队本来就直归天皇指挥,日本内阁无权对日本军队指手画脚。而且日本早就有侵占中国的野心,无论是军队还是内阁,都认同“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洲;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的想法,分歧只是在于行动的时间而已。关东军一起事,反正横竖都是一战,大家那就跟着一起干吧。国联当时在处理国际争端问题确实有些作用,也有调停国际紧张局势的成功先例。在处理中国与日本关系时,国联也确实两次责令日本于10月中旬和11月中旬退出中国,可在国联负责谈判的是日本内阁的人,关东军是不吃那一套的,在中国该咋的还咋的。而且美国、法国等国表面上谴责日本,背地里还是支持的。   蒋介石和张学良认为敌人太强我方太弱,过于依靠国联,坚持不抵抗政策,使得日本关东军仅用两天时间就占领了辽宁和吉林,大量军火、资源被小日本轻松夺走。      2、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      不喜欢这种方式,速食的时代人们总没有太多功夫在这么多平铺的史料中勾勒和概括出自己对于历史的判断。   书中描写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战斗,我哪军哪团在哪和日军哪军哪团战斗,可是大都缺少双方武器装备上的对比、参战人员数量的对比、战略战术的对比、战斗士气的对比,普通读者从书中很难自己总结出上述对比情况,无法进行横向比较。很难站在历史的高度重温历史。   当然,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这份史料还是很珍贵的。   总之,看得比较困难。  详情 发表于 2013-7-24 05:10
shumi2    淞沪战役,二战期间的第一次大规模登陆作战,值得我们深挖与借鉴。      首先是战略意图,洞察与欺骗。日军的二个登陆场,宝山与金山,完全在国军36年拟定的抗登陆战方案的意料之中;日军航母舰队与陆军师团的开进,也未采取特别的情报封锁措施。这跟多年后的诺曼底,形成鲜明的对照。但国军因各类政治与经济原因,并未建立有效的滩头和纵深防御阵地,也未布置强力的抗登陆部队和快速的预备队。日军毫不费力地占领了滩头阵地,并能掌握对纵深阵地进攻的主动权。你能识破敌手的战略意图,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随后的踏踏实实的计划,以及不择不扣的执行进程,更为重要。      在今天,大规模登陆作战所需要的装备,人员,资源的调动与配置,是不可能逃脱现代侦察手段的监视的;要实现战略欺骗,已不太可能。因此,扎实细致的计划方案,以及严格的战场战术纪律,显得更为必要。  详情 发表于 2013-7-31 06:07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7 01:19 , Processed in 0.054406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