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血战太平洋之瓜岛浴血记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血战太平洋之瓜岛浴血记》内容简介:当我躺在医院的病房里的时候,蘑菇云在世界的某个地方腾空而起。自从加入海军陆战队以来,这是我第十次躺在医院里。而自从纳粹的万字旗和日本的太阳旗交织在一起以来,我的战友以及我本人,和这个世界一起经历了一场劫难——整个世界如同一个巨大的生物体一样经历了六年的磨难,而现在蘑菇云正在地球上升起。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21岁的体育记者莱基应征入伍,加入海军陆战队。自南卡罗来纳州帕里斯岛上的新兵训练开始,莱基经历了太平洋战争中最为惨烈的瓜岛之战、新不颠之战、贝里琉之战,历尽艰险、九死一生。
  战争之惨烈与残酷深刻地影响了莱基。受伤退役后,莱基决定从一个亲历者的视角,真实还原太平洋战争。遂著《血战太平洋之瓜岛浴血记》。

作者简介
  王瑞泽,民盟成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博士。著有《计量经济学》、《经济学是个什么玩意》等,译有《奥巴马演说集》系列、《血战太平洋之瓜岛浴血记》等。
      罗伯特·莱基  太平洋战争亲历者,美国海军陆战队前队员,著名战争史学家。曾获海军陆战队嘉奖奖章,紫心勋章,总统集体嘉奖,亚太战功奖章,二战胜利奖章。

最新书评    共 2 条

见龙卸    两个晚上读完,应该不到15万字。作者最真切的通过细节描写而非单纯刻画心理活动,这给人更真切更有说服力的感受。但说实话能看得出译者已经很使劲了,但依旧令原著逊色不少,还是建议英文原版。另,作者的冷幽默随处可见,把你逗笑的时候鼻尖也泛着酸楚。战争,是改造人的利器,与冲绳等著名战役相比,瓜岛救了澳大利亚,它应该在历史中享有应得的地位,以及那些陆战队员,Semper Fi!      详细说说,这本书在国内火起来是因为汤姆汉克斯+斯皮尔伯格制作的HBO MINI SERIES《太平洋战争》,很多人对其中的重点角色Leckie写的书非常好奇,之一便是汤姆汉克斯参照得以还原历史的本书。另外是Sledge Hammer的with the old breed at 贝里琉+冲绳岛。      对于喜欢军事、二战、战史等方面感兴趣的人来说,这部剧、这几本书都是必读的,他给你一个真实的、未经所谓的艺术的胡编乱造的太平洋战争。那些只被人们记住的战役,如欧陆战场的、北非的、斯大林格勒的等等,当然是经典战役,但是,在历史中同样有那些被人们忽视掉的真相,不被重视,这几个地图上的星点小岛,从大方面说甚至决定了整个太平洋战争的转折,几个机场的关键争夺战令日本人大受打击。而同时,更多的,这几场胜利带来的更多财富和意义是精神层面的,驻扎在相关导语的日本军队是当时的骁勇悍将,是拿下关岛的那些老兵,还是身高体魄都比较有优势的优秀战士。      当美国大兵击败了这些人的时候,日本的 你叫他军国主义还是武士道,还是天皇的效忠精神,都行,基本被大面积的摧毁,如果非要做个比喻,就犹如摧毁美国之前,先轰塌了自由女神像,他可能不属于宗教信仰的范畴,但却关乎所有美国人精神世界的一种维护和纽带。      在欧陆战场上凯旋并牺牲的大兵们得到了应有的赞誉时,这些同样经历了生死考验,并未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有利贡献的海军陆战队队员,他们坐在角落里被人们遗忘了。不管从哪些方面来说,我们都该去知道、获知、纪念并尊重。         我个人偏爱二战的研究,纯业余爱好,但是每每看到战争场面,我总是希望自己就是其中一员,我宁愿自己是其中的炮灰,我希望让自己的生命经历一次这样的洗礼,从而真正告别常规生活中的工作 事业 野心 房子 车子 票子诸如此类。当然,我承认我的想法过于偏激,但只有战争和历史,才能让我保持冷静和看清事实。      因为,只有战争,才是最能改造人的神器。  详情 发表于 2013-7-25 14:52
公民17    《血战太平洋》:我们怎样讲述二战   电影剧《血战太平洋》已经落幕,原著在荧幕身后姗姗来迟。   现在看清,剧本来源于两部老兵回忆录,罗伯特莱基的《血战太平洋》和E.B.斯莱奇的《决战冲绳岛》。毋须跟丘吉尔、艾森豪威尔、蒙巴顿等人相比,普通一兵的战争回忆录能写到这份上,是惊喜,是鼓盆而歌。   1995年,二战胜利50周年。那年夏天,数不清的二战影像和文字,借助电视机、电影院、书籍报刊、官方宣传、民间缅怀而传播,二战热的气氛弥散于大街小巷,让我暂时忘却身处其中的酷暑漫漫。   我知道,这样的记忆盛宴很难复制,时间证明了,55周年、60周年,都难以重掀高潮,100周年也许是个更重要的日子,但恐怕此时的世上已无二战老兵。到时候,我们更多只能从父辈、祖辈们蒙上灰尘的文字记录中,搜寻缜密细致的私人文字。      无一例外的恐惧   战争中的恐惧使人无一例外。兰博那样所向披靡、不知恐惧为何物的超级战士,在真实的战场上很难出现,即使有,也是精神出现病理,心灵被扭曲的不正常者。   在太平洋的岛屿争夺战中,美军所要面对的敌人除了日军之外,还有恶劣的自然环境,绵长的雨季、险恶的热带丛林、数量和体积难以置信的苍蝇、瘟疫、泥泞、暴晒……如果从话语的表象来看,这是一支埋怨重重的军队,粗口、偷食、寻色、偷窃物质,更多时候时候粗鲁不堪、无法无天。   斯莱奇作为一名迫击炮手,经历了贝里琉和冲绳岛战役,在贝里琉,他曾见到友军兄弟吊儿郎当地将珊瑚石逐粒扔进日本机枪手被炸开的脑壳里,以此为乐。听着雨水溅落般的声音,他想到“我的同伴随意地扔着珊瑚石,就像一个男孩在泥泞的回家路上将石块扔进水坑里一样。他的举动毫无恶意。战争把我们弄得像野兽一般,超出人们的想象。”   刚登上贝里琉的海滩,他第一次看到对手的尸体,是一个卫生员。“我惊恐地盯着,震惊地看着反光的夹杂着珊瑚灰的内脏。”战争之残酷,让拥挤着诸多想法的大脑一片空白。   更多的,是他不经遮掩地直露自己的恐惧,对战争的诅咒。   另一位传主,作为重机枪射手的莱基经历了瓜岛之战,并在随后的贝里琉一役中负伤告别战场。其战场亲历里,所思所想与斯莱奇大同小异,如两人都见证了有战友热衷挖走死亡敌人嘴里的金牙。   说出你心中的恐惧来,似行云流水,似云淡风清。战争,本该如此。以屠戮为荣者,是有悖正常人性的,“砍头好比风吹帽”,那是电锯杀人狂之类的人才会安心欣赏的。      否定崇高   贝里琉一战,劫后余生的斯莱奇在惊魂未定下作出了如是总结:给了我30天艰苦、冷酷、非人道的情感与肉体的煎熬;证明了我可以百分百地相信和依靠我周围的陆战队友和我们的指挥官;证明了我可以在巨大的压力下,有效地使用我的武器和装备;证明了战斗压力的关键因素是战斗的时间而非残酷性。   这以“我”为中心的论点呼应了胡适的话,争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   美国军人的勇气,更多是一种个人主义的精神,为了证明自我的勇气,为了争取个体身上的荣耀。他们一方面大大咧咧,一边骂着自己政府,讽刺罗斯福在内的大小官员;在具体细微的战斗上并不含糊。他们的集合体,术上是与他国无外的军令如山,道上却是尊重每一个人的自由,彼此合作、信赖、奉献,这是一种实用主义下的集体精神。   这种类似古希腊时代的英雄气质,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是被否定批判的唯心主义英雄史观。这与卡莱尔推崇的英雄史观一拍即合。   “如果生活在这个国家很美好,那么为其战斗也是美好的。”这是部队里的一句口号,意味着享受权利的同时,无可推却并道而来的责任。所以他们一边咒骂着一切可以咒骂的人和组织,一边朝着敌人准确、猛烈地开火,事后还不忘恶心一下自家媒体报道和政客发言中对前方将士的空洞赞誉。他们为国流血、捐躯,国家不会忘记他们,即使失踪半个世纪,国家依然在不依不饶找寻自家公民的遗体。   当年的日本帝国,一直反复强化教育自己的国民,大鼻子美国兵都是养尊处优、贪生怕死的鬼畜。但现实是,勇猛彪悍、艰苦耐劳的日本军队被美国的装备优势和战术优势打得一败涂地,一旦短兵相接,日本人被“鬼畜”的勇气所震惊。   通过此两人的回忆,我很难见到他们对日本人咬牙切齿的仇恨,更常见的是人与人之间自然焕发的同情和敬重。通常只有眼见到具体的暴行时,比如遇上被虐杀身亡的己方尸体,此时此刻才会激发出满腔怒火。而上升到一个总体感受上,他们很多时候都在怀疑为何要杀人,质疑杀人的正当性。   我想,枪林弹雨下的美国士兵,也许他们不信任军方的宣传教导,但他们的血液里,与纽约港自由女神像下的铭文心心相印:“欢迎你,那些疲乏了的和贫困的,在一起渴望自由呼吸的大众,那熙熙攘攘的被遗弃了的,可怜的人们。把这些无家可归的,饱受颠沛的人们,一起交给我。我站在金门口,高举起自由的灯火!”   或者是更早时候的“五月花号”船。      回忆视角不同   美国大兵回忆战争的血与火,几乎见不到我们所习以为常的国家、民族、意识形态上的铿锵话语和恢弘叙事。   除了对战场的真实写照和心路记录外,此二人的回忆录还处处穿插着个人的所思所想,从文学和社会学角度看待,都不失为良好的范本。这点尤其值得中国人深究。斯莱奇在珍珠港事件前就读亚拉巴马的马里恩军事学院,战后成为生物学家;莱基在入伍前是体育记者,退伍后发展成战争史学者。   从火线上的武人到文人,在国人眼里,跨度极大。在美国,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缘于教育事业的成熟,谁不曾上过学。中国的抗战,“学生兵”一词宛如惊鸿一瞥,尤其是具有初中、高中学历的青年学子加入一线作战部队,此处排除后勤、军需、行政人员。而美国军队里几乎人人都是学生兵,文化程度上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当事人能否以日记、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战场经历。从目前的史料呈现来看,国人中有文字现场记录的,多集中在军官群体,底层士兵多是目不识丁的农民,尤其是随着战事的日益残酷,精锐耗尽,只能依靠粗暴拉夫来补充巨大的动态损耗。   从书中的信息,能发现美军新兵的入伍训练十分专业、科学,时间也不长。如迫击炮手斯莱奇花了几小时用于学习怎样用罗盘来阅读目标区域,这期间需要涉及到最基本的数学知识,换作是大字不识的人,只能靠实地获取和口口相传的经验积累了,这必然导致战斗力的注水,至于更加复杂的机械操作如重炮、战车、飞机、船只、潜艇,就更不必提了。   国人对于二战的回忆,在高层军事长官之外,我觉得最好的当属于黄仁宇,他的战地报告集结《缅北之战》,回忆录《黄河青山》中的战场追忆。黄仁宇的战后生涯也同不少美国人相似,退伍后重回校园,埋首学术。   至于更多的普通士兵们,事关美国可参照郑凯梅采写的《美国兵眼中的战争》,事关中国的,体味章东磐调查下的《父亲的战场》,以及数不胜数的国内媒体零星报道。彼岸的老兵们,日后的工作不论贵贱尊卑,从总经理到普通工人,只要付出汗水,都能获得体面的生活,不管是物质保障还是做人的尊严上。对比章东磐对远征军老兵们的田野式调查,发现这些垂垂老者们的生活只是比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原始人稍微好些,昔日的功臣们,成为今日的被遗忘者,他们距离现代社会恍如出山的烂柯人。养老金、医保、伤残补偿、老兵津贴,一切社会福利都显得那么遥不可及。   一切的无奈与失落,只有一声叹息。      成稿于10-07-11      《血战太平洋之决战冲绳岛》   E.B.斯莱奇 著   张志刚 译   译林出版社   2010年6月版   29.80元      《血战太平洋之瓜岛浴血记》   罗伯特莱基 著   王瑞泽 译   译林出版社   2010年6月版   28.00元        详情 发表于 2013-7-27 12:50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7 05:15 , Processed in 0.047736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