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三次世界大战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1 21:45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该书是以假设第三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不久写成的。在其1978年出版后,曾引起轰动,被作为许多西方军队军官的必读书。甚至成为了一些军官学校的教科书。

    作者简介
      约翰·哈克特上将生于1910年,在其军事生涯中,担任过英国陆军参谋长,英军莱茵集团军司令兼北约北集团军群司令。在其离开军队后,曾担任过英国皇家学院院长,联合王国古典文学协会和英语协会会长。

    最新书评    共 1 条

    zhizhi    这本书是十年前在师大路上的旧书店买到的,商务印书馆79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我觉得这是一本二流的战争假想读物,但对上世纪八十年代世界政局的看法却颇有见地。         本书假想1984年苏联进攻西德,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三周后,苏联战败,解体。同时还涉及了一点南部非洲和中东的局部冲突,以及内层空间的战斗。   主要作者是英国人,约翰·哈克特上将,爵士,1910年生,参加过二战。因此他对战争的描写较为真实,对政治集团的分析也较为精辟。   这是本书的主要优点。         然而本书的文笔和情节缺乏吸引力,这或许是因为作者年近七旬,对于“现代”战争缺乏理解所致。1984年的世界大战本应是前信息时代的战斗,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及激光制导武器的出现,C3I系统的建立,卫星武器以及信息时代的前夜,本应产生丰富的战术和精彩的战争场面,但在书中却退回到了坦克成群、飞机成群,步兵成群的二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最大的遗憾在于,书中对政治局势做了精辟的分析,但大量的结果却又充斥了“想当然”的推论。如对于波兰人民为什么会游行,游行为什么会被镇压,镇压为什么会转变成暴动,缺乏分析和依据,只是想当然地认为——被压迫的人民游行,独裁政府镇压,警察部队倒戈,军队介入。   纵然当时波兰的确有强烈的不满情绪,但读完这一章,读者依然不能确定故事是否就会按照书中这样死板的套路进行,没有任何分析,只是把结论强加给读者,味同嚼蜡。      同样的“想当然”还存在于本书的主要部分——军事行动中。书中将北约军队描述成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准备充分、胆大心细的精锐部队,这或许是事实,但对苏军的描写,则空洞地套以“人数众多,素质低下,唯命是从,不堪一击”这种模板,于是在北约顶住了华约一开始的人海战术之后,战争就变成了一边倒的游戏。   通过苏联解体后的大量解密文件,我们可以看出,八十年代中期的苏军绝不是作者描写的那种二战时期的二流军队,大量领先于时代的装备以及充分的训练、先进的作战理念,都足以改变战争的结局。      这或许是由于冷战期间的信息封锁所致,但作者只是凭借少得可怜的一点资料就写出全书,结果就使战争,沦为了臆想的文字游戏。         对于小说的要素“人物”,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全书看完,竟记不得双方的主要将领叫什么名字——除了少数木偶一样只出现过几次的路人。   书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就像是一群迟钝的傻瓜在一间黑灯瞎火的房间里互殴,彼此不知道各自的输赢。而作者坐在明亮的办公桌前,不负责任地臆造结局。         作者是英国人,因此英国在书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虽然我们都知道以英国孱弱的国力断然不可能有如此优异的表现——这是可以理解的,不以为过。         我认为,既然是写于1978年,预测六年之后,1984年的战争,那么作者的想象力就是决定全书水准的关键。   遗憾的是,年近七旬的作者,无法想象现代战争的模样,以至于很多“自以为”先进的设想,即使在十年前的1998年,也可以看出是一个笑话。   比如书中作为卖点的内层空间战斗。      虽然地基卫星打击武器在八十年代尚未成熟,但基本理论早已提出,定向能武器的价值在当时也得到了充分的评估,两个超级大国的太空战争,绝不会是一种简单的模式。   充满讽刺意味的是,书中的太空战争甚至比“简单模式”更为简单——苏联空间站用致盲激光扫射美国空间站,一名美国宇航员失明,空间站受损。   这就是唯一的战斗。      没有通信干扰,没有动能武器,没有地基武器的攻击,只有一束致盲激光,这无疑让人失望的战争。      书中还牵涉到了南部非洲和中东地区的战斗,作为“世界大战”的一部分,却只有极少的篇幅,以及荒诞的结果。鉴于这两处战斗对战略格局没有任何影响,删去它们倒可以使全书更为紧凑——虽然它原本已经相当拖沓了。         核武器的使用,是本书对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重要预测,但苏联对于伯明翰的攻击毫无理由,单独一枚核弹的战略意义也值得商榷,这样的设想无疑是丑化苏联的,但手法过于拙劣,以至于读者很难对伯明翰产生同情,对苏联也很难产生憎恶——因为书中没有任何关于这次攻击的分析,以及前因后果的推测,就好像苏联莫名其妙地发射了一枚核弹,攻击了一座莫名其妙的城市一样。      做为回报,美国的攻击同样莫名其妙。明斯克被蘑菇云夷为平地,这也是缺乏依据的。书中却以这样攻击结束了第三次世界大战——对明斯克的攻击,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这的确是可能的结论,但在书中找不到任何支持此结论的证据。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缺乏想象力的读物,然而书中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际形势的分析,则严谨而有据,根据前言,可以推测是诸多顾问努力的结果。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书中预测,在1984年发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和日本会保持中立。而战后,中日会联合得更加紧密,和澳大利亚,东南亚一起,形成新的“东亚经济圈”,成为另一个“超级大国”。   然而他们却无法预测到中日经济同盟的分裂,以及民间反华反日浪潮的迭起,更别提屡次经济危机的政治影响,以及七年之后苏联的解体了。   可惜。  详情 发表于 2013-7-20 23:54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6 12:59 , Processed in 0.230649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