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金瓯缺(全四册)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1#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4:13:00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但是一个个时辰过去,在人们屏息的迎候中,它并没有出来,反而有向里面缩进去的趋势.老娘的结论也开始改变,那是一个不肯好好合作的产妇,她好象已经瘫痪,并没有作出任何努力来帮助她,帮助自己完成任务.到这个时候还不出来,那可能是一次不太顺利的"接收"了.


亸娘的汗珠仍然不断地沁出来,她的身体仍是不断地翻腾,那一条丝绸面子的被,被她翻腾得好象在海洋中卷起一阵阵红浪,但她已经哼不出一点声音.这可能会是致她们母子于死地的一个可怕的迹象.


"亸儿、亸儿,你哭呀!你大声地叫呀!你哭出声,叫出声,他就会落地了!"马母也从亸娘的不声不响中感到了事态的严重.她用眼睛向大媳妇征询,她低了头不敢回答,她又去向老娘探询,那对眼睛仿佛在问:"难道这是一次难产?"老娘严厉地点一点头,承认了这确是一次难产.


在这九个月中,在她的一次怀孕过程中,先是流产,后来是早产,现在又被证实为难产.一个孕妇可能有的不幸都集中在亸娘一个人身上.她受得住这一次次加在她身上的磨难么?她气息仅属,手脚都软软摊开来,用一层薄皮包着的骨架已经拆松、拆散了.她还没有死,仅仅因为那胎儿还在她的腹壁中乱冲乱撞,还替她留着那么一线生机,但是看来,那胎儿的蠢动也不可能维持得太久了.


在她腹中的那个"小马扩"(那是大家希望的,在那孤丁单传的马家先要抢下一个男孩子来),或者是"小亸娘"(那是她自己秘密希望着的,先养一个女的,再养一个男的,以便年青的姐姐去照顾年幼的兄弟,如果她自己不能照顾他,好象他的母亲不能够照顾她自己一样)肯定是个不安分的小家伙,在他(或她)还没有形成为一个人的形式时,先就吵着要到人间来游戏一番了,为了他的一时冲动,险乎乎给家里带来一次大灾难.全靠妈妈用着生命的力量把他死死拖住,才保住这条小生命.后来他在自己的那个宥里闷得憋不住气了,又异想天开地要提前大半个月出世.临到门口,他忽然又把脚步留住了.他在窝里乱冲乱动,就是不肯出来,别人越是用力要拉他出来,他越是把手脚勾住了门框、门槛,不肯出来.他把妈妈坑死了,还在撒娇发脾气,好个不懂事的孩子.一个妈妈在临难之际,还要保护孩子,往往是先让自己死得结结实实了,才肯撒手再让孩子死亡.现在亸娘只等自己撒手了.


亸娘曾经作过超人的努力把那还未成形的孩子保留下来,她的一个有力的动机就是希望把已经恢复了健康的她自己和白白胖胖的婴儿一起当作一件最珍贵的礼品奉献给久别重逢的丈夫.这个希望给了她一定要活下去的意志、无坚不摧的毅力和超人的勇气.那一次,她花了多少气力才把孩子拉住!可现在,只要再用一点点气力就可以把孩子送出大门外了,她的难产的难度并不很高,并不太"难",那不是属于生理方面而是属于意志方面的.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2#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4:13:01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自从她得出这可怕的结论,相信丈夫已经不在人世以后,这些活下来的日子实际上都是多余的,她已经失去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兴趣和对象.现在她的珍藏已久的宝贵的礼物还能奉献给谁?既然已经失去奉献的对象,让它摔了、砸了、丢了,都不足惜了.


这个时候,她想到的不是"生",而是"死"的问题,她甚至想到没有爸爸的亨祖和没有妈妈的自己,失去了父爱和母爱,他们的生活中有过多少灾难?索性她们的妈妈根本没有把她们养下来,人间根本不存在他们,那不是要省多少事,可以少吃多少苦?


从阵痛开始时算起,这个巨大的痛苦——对产妇本身,对她的亲人,接生者同样都是痛苦,已经延续了一昼夜.汗还是不断地沁出来,不过流出来的都是冷汗,粒子也越来越小了.血一阵阵地涌出来,把被褥都染得通红,而且还渗入到炕前的砖坪上.喝下去的参汤犹如石沉大诲,根本起不了接一把力的作用.后来她头一歪,喝进去的参汤,都从口角边流出来,再也灌不进去.老娘早已束手无策.派人到中山府去请的医生还不可能赶到,即使请来了,照这个样子,也是无能为力的.那老娘嘴里喃喃地在诉说什么,可能她在说那是不必要的,既然她也没有办法,中山府的名医又有什么回天之术?看来再去请医生确是不必要的了.有多少回,大家以为已经到了最后的一刻,但是不久她的一口气又转回来,她睁开眼晴,似乎还在搜索什么,但那已经是死人的眼睛了,目光散乱,看不出什么东西,然后她又沉沉入睡.


亸娘最后一次醒来,是被赵大嫂叫醒的.那时她正在做梦.梦见自己向着那无底的深渊中坠下去、坠下去,两只脚虚飘飘的尽是往下沉.她还能够想,她想只要掉到渊底,两脚踏在实地上,无论是泥土、岩石、沙子都好,只要是实地,那就好了,一切都完了.是完成、完美、完备还是"完结"?她小心地选择一个恰当的字眼,不错,是完结,一切都完结了,那敢情是好!省得她还虚飘飘地吊在半空中."用力啊,用力啊!"她鼓励自己,"只要再用一点力,往下蹲一蹲,她就可以坠入渊底了."可就是使不出这一点气力来,她惋惜自己这一番的进气又是白费了.她现在既没有生的力量也没有死的力量,无论生或死,只要她再用力蹲一蹲就可见分晓!


耳壁厢飏起了一声轻轻的呼唤,"弟妹,弟妹!"那声音似乎在耳边,又似乎在远遥的天外,她再听一听,它是亲切的,熟悉的.它好象在她轻飘飘的坠向深渊的气体上拴上一根丝线,把它拉上来了.


她悠悠忽忽地醒过来,再一次睁开失神的眼睛,看见赵大嫂手里晃动着一件东西,那不是替她拭汗的毛巾,它是冷冰冰的,还会簌簌作响."那是什么?为什么要拿这个给我看?"她找不到答案,还在胡思乱猜,可是嗓子眼里滋润着一丝甜津津的,好象吃一颗谏果的滋味.她尝够了生活的苦汁,哪里还有甜津津的谏果等着她去吃?她竭力要从这几年生活的回忆中去寻找那颗谏果.一块块剪开来的破碎的回忆忽然拼起来,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一张纸,拼成了两句诗,拼成了十四颗谏果.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3#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4:13:02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她忽然找到答案,赵大嫂手里摇晃着的是一张字条,而且可以肯定那是一张写有他的亲笔字的纸条.


她再次睁开眼睛,这次眼睛里有点神了,一看不错,那真是一张纸条,纸上真的写着不少黑字.难道这些字都是他写的吗?不可能,他已经不在人世,怎么能写一张字条寄回来?她竭力在探索这个宇宙间的最大的秘描.这秘密被大嫂揭穿了,她用手指指门口,门帘子撩起来了,站在门框里的就是那个白须子一把,瘦得象棵枯树的刘七爹.他活象一幅嵌在楠术榧子里的《枯木逢春》的古画.古画渐渐活动起来,那声音是亲切的,带着谏果一般的甜昧.他说:这字条是三哥昨儿亲笔写了交给他,要他转给小驹儿的.


她再一次闭上眼睛,那是因为幸福来得太突然了,她承受不住它的重量,她要积储一些力量才能把它负荷起来.


人们看到生命已经回进她的躯壳.


隔不了一盏茶的嘲问,一个"小亸娘"哇哇坠地了!


活力满身的刘七爹又该有得吹了.他要告诉马扩母女平安,全靠他从监狱里取出他的一封手书的功劳.


①苏东坡诗,有"但愿吾儿愚且鲁,无宠无难到公卿"之句.


②指刘鞈的儿子刘子羽,当时的官差是"提举浙西市舶司事务".


③一种白天撞入人家,假装走错了门户,一有机会就偷点东西的低级的贼.


④宋国人发明一种药,涂在手上,冬天洗衣服时不会皮肤裂开生冻疮,这个药方被楚国人买去,用来涂在士兵手上,打赢了一场在冬天进行的战争.见《庄子》


⑤杜甫《羌村三首》之一.

第三十八章
(一)

好象一叶扁舟逐着惊风骇浪,在那黄河的急湍中驶航,先后克服了流产、早产和难产三重难关,几番逃过灭顶之祸,到了三月廿二那一天,亸娘总算生下了一个婴儿,为多灾多难的马家添了一口先天不足,营养不良,不知道能不能养活长大的女小子.刚刚透过一口气来,这个微弱的喜讯马上就被一个更可怕的噩耗冲掉了.五月初九日,河东榆次一战,宋军败绩,马家的家长马政与主帅种师中一起战死.


马家的第二代男主人马扩这时还关押在真定府的监狱中,等待旷日持久的审理结案,事情未许乐观.


马家第三代的男主人,尚未成丁的马亨祖原在和尚洞山寨中.四月底,马政随军出征河北,路经真定,与马扩在监狱中见面时决定把亨祖带去见小种经略,接着随军西入河东,榆次之战,马政战死,亨祖消息不明,生死难卜.


经受得起千锤百炼,有着钢铁般意志的马母,在媳妇、儿子、丈夫的灾难中,还是挺住了,把这些消息一个接着一个地,和血带肉地吞入肚里.但是最后一个消息把她打倒了.她卧倒在床,就在床上向刘七爹作个叩头的虚势,要他去河东一遭,查明享祖的确息.如果他受伤未死,被谁收容了,设法把他带回;如果他成为金人的俘虏,尚未遭毒手,这里倾家荡产,变折了银子也要去把他赎回来;如果他已战死,就在当地为他招魂,设法把爷孙的尸骨一起带来保州暂厝,将来盘回西北熙州,与祖宗葬在一起.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4#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4:13:03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当男丁将绝,这个家已濒于破碎的边缘,马母心里只留下了这样一个唯一的愿望.


在这段时期中,全靠赵娘子内外兼顾,既要维持这一家人的生计,又要照顾马母和亸娘的病.幸亏有她这根支柱,这个家还没有完全垮下来,但也已经是岌岌可危了.


马家的命运也成为靖康朝廷的缩影,东京保卫战的胜利,暂时延续了它的寿命,但是这个微弱的喜讯,挡不住接二连三而来的重大的打击,加上内部纠纷,层出不尽,战守大计,迄无定策,等到当年冬季,两路金军再出,这个朝廷也早已摇摇欲坠了.


金军刚刚解围北去,朝廷故态复萌,在几个重要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参加争论的,除了主战、主和两大派外,还有可战可和派、朝战夕和派、阳战阴和派等形形式式的派别,他们都在发表议论,传播奏稿,十分典型地反映了宋朝官僚阶级议论多,务实少的政治特点.


争论的一个方面是用人问题.


东京数十万军民痛心疾首,好容易把他撵下台的主和派头子李邦彦甚至在金兵还没有完全撤离东京前就回到太宰的位置上.理由是:太宰张邦昌出质金军,揆席犹虚,需要他来坐镇.似乎没有李邦彦,天就要坍下来.


李邦彦刚坐上太宰的位子,就要排斥与他势不两立的死对头种师道和李纲,后来种、李先后出任河北宣抚使,河东、河北路宣抚使,表面上倚任,实际上是把他们排斥于朝廷之外.这个企图十分明显,可谓路人皆知.


李邦彦组成的这副政府的班子,以后人员虽屡有变动,基本政策不变,卖国投降,直到他们的政策完全贯彻,政府垮台为止.


争论的第二个方面是追击金军的问题.


金军退走前夕,种师中率领的秦凤军三万人,风驰电掣般地开到东京.种师道即命他率部尾随金军之后,俟其半渡而击之,可歼其全军,永消后患.三天后,李纲又建议用澶渊故事①"护送"全军出境,密告诸将,有机会就纵兵追击,当时金军掠夺到手的金银绢帛妇女辎重极多,军行迟缓,击之确有可胜之道.


种、李的主张都是正确的,渊圣也同意李纲的建议,派军十万,紧紧"护送".这个重要的战略措施又受到李邦彦等人的反对、破坏,结果是中书省、枢密院各行所是.枢密院下的命令是"出击",中书省下的命令是"保护".弄得护送诸将摸不清头脑.最后结果又是主和派的主张胜利,他们派人在黄河边上树立大旗,严令军队不得绕过大旗赶金军,否则,一概处死.


以后种师道又提出亡羊补牢的办法,建议集合大军驻屯黄河两岸,防止金军再次渡河,预为"防秋"之计.渊圣准奏施行,不久又听了主和派大臣的话,认为万一金军不来,这笔巨大的军事费用,岂非白白浪费了?这一条还是拒绝采用.


大好机会都被断送了,以后种师道气愤致疾,以至病死.李纲在河北、河东宣抚使任上,受制于朝臣,无所作为,最后被逐到江西.朝廷清一色地都换上主和派,这才使得他们耳目清净.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5#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4:13:04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争论的第三方面是对发动宣德门事件的军民太学生处分的问题.


宣德门事件以后的第六天,金军即自动撤退,两者的因果关系十分显然,可以说,是人民挽救了北宋王朝.何况,那一天渊圣宣旨中有"诸生上书,朕已亲览,备悉忠义"的话,充分肯定陈东等人的爱国行为,本来已没有再加讨论的余地.


不过主和派在宣德门外吃了大亏,岂甘罢休?他们一再提出"陈东等以布衣胁天子不可赦."太学的行政官国子司业黄哲上奏:"太学诸生伏阙上书,致令兵民乘势作闹,上烦圣训丁宁.臣等职司教导,不能表率诸生……难以备员学官,见今待罪,伏赐黜责."


这件事舆论的反应强烈,太学生的特点之一是压得越厉害,反抗也越强烈,他们打听到黄哲之待罪是由于受到某些政府要员的胁迫所致.太学生沈长卿上书抨击主和投降派之无耻行径,也提到目前某些措施与当日渊圣本人的表态前后矛盾:"臣虽至愚,心知前日奸邪之人重以变乱之说惑陛下者,是致陛下德音始终反复如是也."这封万言书敢于指责当权的政府要员是"奸邪之人",也敢于指责"陛下德音始终反复如此",可说是封建式的民主的一个样板.


鉴于士气激昂,渊圣皇帝批复黄哲的奏章有"朝廷方开言路,通达下情,士人伏阙上书,乃是忠义所激,学官何为自疑,乃尔待罪.可速安职,仍晓喻诸生"等语,再次肯定伏阙事件.对沈长卿这样激烈的言论也没有加罪.反而下旨褒奖参加伏阙上书的太学生雷观,赐同进士出身,补迪功郎.一个月以后又赐陈东同进士出身,温旨褒奖.主和派看看这出戏唱不下去了,只得暂告休战.不过事情并没有完全结束,他们对陈东等人切肤之恨是消除不掉的,只在等待机会,再向陈东他们开刀.


以上几个问题的争论,反映朝廷中两大派斗争的激烈.


马扩希望战衅一启,各方面的人员都能捐弃成见,团结一致,共同对敌.事实证明,这只能是一个善良、天真的幻想.在东京,派系的矛盾,正议与邪论的交锋,夺权和反夺权的斗争,争取渊圣皇帝站到自己一边来的努力正在不断加剧,有增无已,首都从来都是各种斗争集中的场所、矛盾的焦点.其他地方也不见得好多少,譬如在真定,则连他本人也成为这个伟大的信念的牺牲品了.战争并不能消除矛盾,反而制造了新的和更大的矛盾.而各种形式的矛盾肯定会大大地削弱备战力量.


北宋政府能够用来抗战的一点力量,在新的战争来到之前,已经在内部纠纷中消耗殆尽了.


李邦彦第二次下台后,徐处仁、吴敏曾分别升任太少宰,以下的执政除枢密使许翰外,基本上都是主和派.徐处仁有"清亮刚直"的美誉,从外地调到朝廷来,摆摆样子,实际上,除最后与吴敏吵了一架以外,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清亮刚直"的作风,倒是同流合污的地方很多.吴敏则依仗有定策之功,得到渊圣皇帝的信任,独掌朝政大权.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6#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4:13:05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吴敏促成太上皇禅位之议,在第一次东京保卫战中曾向渊圣竭力推荐李纲,用为亲征行营使,在太学生伏阙上书的关键时刻,他又代渊圣宣旨抚慰,复用李纲、种师道,表现不错.这是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人物.他只有与李纲合作的时候,才能干出一点好事.这一点,他的侍姬远山老早就看到了.远山曾说过他自己的躯壳里是没有灵魂的,要李太常给他安放进一个去.金兵撤退后,他与李纲分道扬镳,让李邦彦把一个黑灵魂安进他的躯壳中.他为李邦彦昭雪洗冤,竭力推荐他复职.后来索性代替李邦彦,成为主和派的领袖,官做得越大,做的事情越加荒唐,实际却是个低能儿.每次坐在政事堂上,胥吏们捧来了一大迭文书,等他裁决,他想了半天,只判上"依旧例可也"五个大字,什么事情都是"依旧例",以后"依旧例"就成为东京人称呼他的代名词.


东京人善于用概括、幽默的语言来讽刺当朝人物.当时有"十不管"之说,这十件应管不管,不应管的倒都管起来的事情,大都是"依旧例"的吴敏的德政.它使人看到在榆次败绩、盘陀兵溃,太原日益危急前的半年时间中,朝廷里的大臣们正在忙些什么.这是一幅很好的朝政写真图,不过把这十大件罗列出来,要加些注解,才能说明问题.


"不管太原,却管太学."


当时太原受到猛烈围攻,粮援两绝,已到了析骨而炊,易子以食的绝境,朝廷并无积极救援的措施,这时却忙着对王安石的功罪进行再评价,下诏太学,撤去他的画像和"十哲"的地位.


"不管防秋,却管《春秋》."


这一条是指吴敏拒绝采纳种师道屯兵大河两岸防秋的建议,却忙着具札子"乞令学者添治《春秋》一事".


"不管炮石,却管安石."


炮石指金军撤退时,曾在西门外遗留下五百位大炮,至今无人收管.老百姓已经有远见地看到金军将再度围攻东京,而朝廷方面,并无任何准备,却根据国子司业杨时的一道奏章:"王安石《三经新义》邪说聋瞽学者,致蔡京、王黼因缘为奸,以误上皇,皆安石启之也."把亡国导乱的罪名都挂到王安石头上,要太学生议论议论,省得他们有功夫上万言书,混淆视听.


"不管肃王,却管舒王."


舒王即王安石,王安石死后追封为舒王.肃王赵枢是渊圣的兄弟,奉命代替康王赵构为斡离不的军前人质,斡离不退军时,把他携往北方,政府不敢索取.


"不管燕山,却管聂山."


太原犹未沦陷,朝廷尚且不能救,已经沦陷了的燕山府当然更顾不得去管了.聂山原任开封尹,这时升为同知枢密院事,渊圣问他:"山,大物也,何以为名?"他回答道:"臣素慕周昌之为人,乞改名为昌."于是奉御笔改名为昌.这一条是渊圣亲自与聂昌之间直接打的交道,与吴敏无涉.


"不管东京,却管蔡京."


佥军退师后,太上皇本人被李纲等大臣接回东京来,退处龙德宫.宣和权奸集团的成员纷纷受到处分.王黼、梁师成二人于解围前,已被诛杀.蔡京、蔡攸父子被放逐到广东的儋州和雷州,童贯放逐到吉阳军.至此,蔡京在潭州③病死,后来蔡攸赐死,童贯正法,连带赵良嗣也被诛杀.靖康主和的臣僚与宣和的权贵集团本来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现因权利冲突,靖康诸臣唯恐有朝一日徽宗复辟,又是蔡京一伙人的天下,不如把他们都贬死了,以绝后患.同时也可以取得明正典刑,赏罚分明的美名,不失为一举两得之计.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7#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4:13:06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由于首创"海上之盟"的赵良嗣已受诛戮,参加谈判活动的马扩也处于不利地位,他的冤狱,迟迟不得昭雪,可能与此有关.否则王渊、李质的诬陷十分明显,一审就可以判明是非了.何至于把马扩在真定狱中关了九个月,一直不能释放?这方面虽无直接的史料证明,道理却可以推想出来的.


平心而论,不管李邦彦、吴敏等人的动机如何,诛杀、放逐宣和权贵集团这些环蛋却是大快人心,十分必要的.把这一条放在"却管"里面,似乎不太妥当.


"不管河北地界,却管举人免解."


"不管河东,却管陈东."


这两条都容易理解.


"不管二太子,却管立太子."


二太子即斡离不,东京两次被围,最后沦陷,斡离不即为戎首.这里提二太子而不提大太子粘罕,可见在东京人的心目中也把斡离不看成为最可怕的敌人.太子即渊圣与朱皇后生的皇长子,围城时尚封为国公,此时正位太子.


十管十不管反映了东京老百姓对朝廷施政轻重缓紧失当的愤懑情绪.其重点在于谴责朝廷在军事上拿不出有效的办法,防止金军再度南侵.在这个问题上,者百姓十分敏感,而当局者,无论是徐处仁,无论是吴敏都已麻木不仁了,真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其实这些当权派并不都是瞎子、聋子、哑子,他们心里也有一整套想法:


他们最好是希望金军由于某种原因,改变南侵政策,停止进攻.譬如说,一场大瘟疫,一场大地震,粘罕、斡离不、兀术,阇母、娄室等积极主张南侵的将帅,统统卷入了,个个死绝,一个不留,那就很有希望天下太平了.至少几年之内,金军不会南侵,这自然是上策.


万一既不发生瘟疫,也没有地震,金军一定要来,那也只好由它来.他们还有一个泥首乞降的办法.好在宋朝有的是土地财帛.金银财帛随它要,土地也可商量,贿以三镇不足,那就划黄河为界,如还不满意,再送多少都可以.只要存在一个小朝廷,他们保得牢太宰、少宰的官职就好,至于这个叫做宋朝或者其他的什么朝的疆域有多大,人口有多少?倒也可以不计较,这不失为中策.


万一乞和投降都不行,金朝一定要把他们逼得走投无路,那当然可怕.为未雨绸缪计,他们也有一策.即在金军出动以前,先就借个因头,脱身而去,榴之大吉,把这里的国事,"投大遗艰"于后来者,虽然丢掉宰相之位,却可保牢身家财产,这也算得是一条下策.


那段时期,太原方面的警报,雪片似地飞来,吴敏、徐处仁两人的心情都不舒畅.一天,在政事堂上,你一句我一句地争起来.一个怪他不该对蔡京下手太重,致使他患故潭州,一个怪他不该对太学生纵容迁就,致使他们十分嚣张,不肯敛迹.一个骂他沽名钓誉,一个骂他贪天之功.后来越骂越凶了,竟涉及个人隐私.徐处仁先骂吴敏纵情声色,帷簿不修,成何体统?这指的是吴敏宠爱远山,但与侍婢鬼混,原为当时社会风气所允许,除非远山别有所欢,否则就谈不到帷簿不修的话.这件事吴敏一直自认为风流千古,值得自豪,根本不以为耻.他反击一句却十分厉害,他骂徐处仁是"白日俨俨,外窃清刚之名;夤夜幢幢,内行贪赂之实."'这吴敏原是"风雅绝世"的人物,骂起人来,也用对仗精工的四六,音调铿锵,这一句却击中了徐处仁的要害.当时他正在据案作书,一时恼羞成怒,把一支饱蘸浓墨的笔直往吴敏面上掷去.吴敏不防有此一着,躲闪不及,面额上早已著了他的飞笔,唇鼻之间,一团乌黑,忙乱之间,他用手揩抹,顿时把白脸郎君变成了"黑面大王"②,真正成为"近墨者黑"了.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8#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4:13:07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查一查国史,本朝定鼎以来,一百余年中,并无左右仆射在政事堂上大打出手,飞笔掷人的旧例可依,两个一齐告到渊圣皇帝御前.这件事实在太不象话了,成何体统?御史相继弹劾,两人一齐下台.徐处仁改知东平府,吴敏改知扬州.这不光彩的下台,也许是符合两人之私愿的,甚至也可能是他们早已默契在心,表现一番,就借此下台.如果这样,他们不仅瞒过了当代入,也瞒过几百年来历史的编纂者和读者,他们都可算得是第一流的相声演员了.以后他们的行动十分一致.诏书下来,不待办好接替手续,就搬运家人家赀,急急忙忙地搭上渡船,分别到东平府和扬州去履新了.


以上就是太原沦陷前的靖康朝廷的概貌.

(二)

在两次东京保卫战之间的一段时期中,宋、金双方的军事首脑们始终着眼在太原一地.一方猛攻未下,一方死守待援,双方的军事布置也莫不以太原为中心.宋军几次解围不成,太原最后沦陷.不久,金军即两路南下,合围东京.如果说,太原一战,成为宋金战争之关键,太原一地,关系东京之存亡,揆诸当时的军事形势,这种说法完全符合事实.


貌似强大的金军,其实实力有限.第一次进攻东京,斡离不的东路军渡过黄河后,在河北只有完颜乌野也率领的一小部女真兵盘据燕山府城.助纣为虐的常胜军不为金朝所信任,只让郭药师带一千人作为南侵的向导,其余统归完颜乌野也管辖,散驻燕山外围各州县,算是金朝的军占区.除此之外,河北一路,并无金军.这时在河北的大名府、中山府、真定府、河间府以及保州、邢州、赵州等各地宋朝的正规军总数加起来还不下二十万人.他们有的据城自保,如保州、中山府等,有的坐拥大军,观望迁延,如邢州、大名府等,有的在内部矛盾中消耗了力量,如真定府等,没有出一兵一卒,阻挠斡离不的后路,或进攻完颜乌野也在燕山的根据地,错过了一个大好机会.


斡离不回师以后,才开始经营河北地方以扩大和巩固他的根据地.


在东京围城时期,宋朝政府已答应割让中山府、河间府、太原府三镇以求和.太原府属于河东地区,正在围攻中.中山、河间都在河北,这时斡离不派完颜乌野也率军前去武力接收.中山、河间的军民不愿投降,实行抵抗,这才开始了长期的攻守战.


三月中,宋朝廷调整了军事机构,任种师道为河北宣抚使,驻在黄河北岸的滑州,统筹两河军事.任西军大将、姚平仲的父亲姚古为河东路制置使,将兵救太原,任种师中为河北制置副使,将兵救中山、河间各地.当时称为三大帅.


姚古出兵后,先后收复隆德府与威胜军.降德之战,姚古部将王德率领十六骑突入府城,活捉伪知府姚璠,献俘朝廷.姚璠原为辽殿前司副都指挥使,曾接伴马扩,降金后出守隆德.渊圣皇帝临轩问他被俘的情况,他说:"亡臣为夜叉所获."想见当时王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入府城的威猛,从此王德就获得了"王夜叉"的雅号.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9#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4:13:08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河北围攻中山和河间府的金军,慑于种师中的威名.种师中大军才开到真定,完颜乌野也就率部自动退走了.


河北、河东连获胜利,此时宋朝的军事颇有起色.只是太原城从去年十二月被围以来将近五个月.金朝的东路军从东京撤退,西路军围困太原,仍不放松.他们在太原外围修筑了逶迤数百里的夹城,隔绝太原与外界的联络,防止宋朝援军的突入,使太原的地位更加孤立.


由于军事好转,这时在朝廷上的主战派同知枢院事许翰也比较好说话了,主和大臣,对他不敢十分掣肘.当时枢密院拟定了两路救援太原的计划.命种师中率部九万,从真定出井陉,突入河东路,命姚古率部六万,从威胜军出发北上,两军约在五月中会师太原,一举解围.


这道命令中两军的人数都夸大了,譬如种师中奉命"护送"金军渡河时,手下只有秦凤军精锐三万人.现在朝廷明令中山府路兵马总管王璞、真定府路兵马总管王渊各以所部万人来会,事实上这两支军队都没有调到,这个好听的数字,无非存在于一纸空文的诏旨中,壮壮声势而已.种师中率领西征的援军,除了为数不到一万名杂牌军以外,还是他的基本部队三万人.姚古那里的情况也是如此,他的实际人数不超过二万五千名.


虽然如此,种、姚都是西军名将,麾下猛士锐卒如云,这时又挟连连战胜之余威,两路并进,势如雷霆.看来,这一仗要打胜的可能性还是不小的.


种师中的一军出发前,已在真定府驻扎了七八天.种师中根据枢密院的檄调,要王渊率领真定军参加作战.王渊托病在家躲起来了,不敢出见种师中.原来他为马扩之事,心怀鬼胎,唯恐受到种师中信任的行军参谋马政打击报复,借故把他扣留,不敢露面.其实凭这一条,托故拒调,种师中就可以把他扣留起来,军法从事.不过,有刘鞈挡在前面,替他打掩护,刘鞈也不愿把自己的这笔本钱在一场战争中花光,他列举出许多理由,说明真定的防务还是十分吃紧,不但王渊,即使李质也无法随征.由于他的态度十分坚决,种师中也不能勉强,结果真定军没有一兵一卒参加西征.


枢密院明文规定,这次种师中西征之师所需给养、辎重,还特别提到备作立功战士赏品的金牌、银碗等,都应该由真定府拨支应付.刘鞈一时拿不出这许多东西.枢密院督促出师之期已迫,种师中未便久候,最后只好同意刘鞈提出的先拨付一小部分,其余的加紧征集,随到随解的办法.


这两项交涉都办得不顺利,种师中看在多年的老关系分上,宁可自己吃亏些,不为己甚.随他出征的参谋官黄友,统制吴革,亲信将领李孝忠等都感到愤慨,却也无可奈何.


在真定驻军期间,种师中、马政都去监狱探视了马扩.这时奉朝旨"根勘"马扩一案的法司毕蟠已到真定开始审理.种师中作为一军的大帅,来便干涉司法,只好拜托刘鞈道:"子充乃忠义之士,岂能作过?此中必有别情,朝廷派人审理必能水落石出.在此期间,刘阁学务要好好护持他,为朝廷留个有用之才,为国家保持一分元气,"接着他严肃地警告,"子充如有不测,你我尚有何面目再见西军故旧?"一向温和克制的种师中,这话说得十分严重了,刘鞈自然只能唯唯诺诺允承下来.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690#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4:13:09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这时马政己与儿子见过面,备悉这场冤狱的原委.刘鞈与马政见面时,心中不无惭愧.马政以大局为重,不动声色,始终没有与他谈起儿子之事.


马政再一次入狱探视儿子时,父子商定把亨祖从山寨中接来,一起参加西征之役,接人的差使自然又落到刘七爹头上,不两天他就把亨祖接来了.


出征前夕,马政带着孙子,再一次入狱探视马扩.父子叔侄祖孙三代抑制了个人的感情,忘却了其他的一切,而把所有希望寄托于这次决战的胜利.马政、马扩都明白这一战不但要决定太原的命运,也将决定朝廷命运.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个人生死,家庭存亡都算不得什么了.


最后临到辞别时,亨祖向马扩跪下,刚叫得一声."三叔!……"眼泪已在他嗓音中滚动,忽然抬头看见祖父的严肃的神色,急忙把眼泪制止.马政自己倒掉过脸去了.


马政三次入狱,探望儿子,这个事实的本身就表现了他为父的感情.


西征军出发前,马政已看到种种不祥的朕兆,这是在监狱中的马扩无法知道的.马政三次与儿子见面时都瞒住他不以实言相告.他心里想道;儿子已关在狱里,心情郁郁不畅,何必再叫他提心吊胆地过日子,让他高高兴兴地等侯捷报就是,说不定这一仗还能打胜的.


用虚伪的安慰掩盖事实真相,这从来不是马政的习惯,今天他第一次这样做也表现出他的为父的感情.


他制止孙子下泪,是因为他不习惯用眼泪来表达感情.这不等于说他没有感情.

(三)

种师中、姚古两路大军分别从冀西、晋南出发,出援太原,这是一次朝野瞩目的重要决战.由于种师中在西军中的声誉、威望和过去的战绩都非姚古所及,加上秦凤军一军在数量和质量上也都超过熙河军,因此在当时人的心目中,一致认为种师中是这次出击战的主帅,在两军之中,又以他的东路军为主.


但对种师中本人来说,则他考虑的决不是主次从属、而是正兵、奇兵的问题.换言之,他考虑的不是个人地位,而是两军的作战任务、作战性质、以及怎样根据作战性质来完成这个任务的问题.


在种师中看来,既然枢密院明确规定两军各自为战,互不统属,那么彼此之间只有相互配合而没有从属的关系,再提为主为次的问题已失却其现实意义.何况姚古现在的官衔是河东路制置使,种师中的官衔是河北路制置副使,姚古还要比种师中高一级.如果要讲主次,那也应以姚古为主,种师中为次.一向谦虚谨慎,顾全大局的种师中,特别对于与他们种家成见很深的姚古,更是小心翼翼地应付,决不愿在这个容易导致矛盾,造成纠纷的敏感问题上去惹怒姚古.由于种师中的坚持,这个麻烦的问题小心地避免了.姚古体面攸关,十分满意.


不过种师中心里十分清楚,主次可以不分,奇正却一定要弄明白.古代作战,重视正兵、奇兵的关系,一般是以正兵为主,奇兵为辅,有时出奇制胜,奇兵地位的重要性又超过了正兵.就这一战役而论,姚古的一军是正兵,他的一军是奇兵,他们有着不同的任务.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7 02:23 , Processed in 0.04720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