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灯下看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苦旅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1#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余秋雨的散文带有历史的韵味。在当代散文写作潮流中,要想创新与发扬中华历史文化共存。当代散文写作者不防顺着余先生的路子走下去。也许还能自成一家!历史学家能传承历史,散文写作者也可以!余先生的文化散文真的可以做我们的指导方向!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2#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记得曾经在和同事讨论《古代文学作品选》的时候,一起谈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大凡古代最优美的作品,都诞生在作者本人的苦难中,例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白居易的《琵琶行》、苏东坡的《赤壁赋》。难道非要贬官才能激发起他们的创作热情吗?中国古代文人可以创造出独树一帜的阴柔之美,何以走不出这样一个悲情怪圈?这一个谜,我一直都想弄清楚。文人余秋雨走进柳侯祠,也许会有一点类似的感悟吧?他能找到答案吗?
  文章中对柳宗元的生平叙述得十分详细,远远超出了一般“唐宋八大家之一”之类的介绍,公元805年,柳宗元被贬永州,历时十年,灾难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产生了《永州八记》这样的篇章。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朝廷跟他开了个大玩笑,召他回京,喜气洋洋的柳宗元刚到长安就被兜头一盆冷水淋了个浑身通透,他被贬到了更为边远的柳州!柳宗元凄楚南归,在柳州的柳宗元宛若一个鲁滨逊,他挖井、办学、植树、修庙、释放奴婢。四年之后,47岁柳宗元劳累而死。这些,被后人誉为政绩斐然。然而柳宗元的一生也不断地在引发后人的疑问,一块块石碑在柳州竖立起来,“文字由来重李唐,如何万里竟投荒?”
  实际上,每一个到这里的文人都在因柳宗元而不断地思索着作为文人的价值,思考着自己存在的意义。至少,柳州的历代地方官都确确实实因为柳宗元而检点自己的行为。柳宗元成了一个独特的形象,时间更增加了他的魅力。
  余秋雨先生说,因为柳宗元,世代文人由此增添一成傲气,三分自信,华夏文明才不至于全然黯然。走进柳侯祠,我才明白,我读着前人的华文,没有读懂前人的心。看到了前人的泪水,没有看到他们眼中流露的傲气!江州司马虽然会因琵琶而泪满襟,白堤也一样记录着他春风吹又生的雄心。浪可以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却不能冲刷掉苏堤的美丽风景。
  多情未必不英雄啊!前辈们,失敬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3#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余秋雨的文笔总有一种渗透纸张的感染力,他将这次文化苦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一种足以承载历史的浑厚苍劲的笔调铺层开来。以前总以为这类文章看着会让人感到压抑、无趣,而此次我的思维却随着他的文字而一张一翕,我的心跳跟着他的所悟而上下跃动,读起来会让人如同置身那时那刻那分那秒的那一特定场景……这是一次山水跋涉之旅,也是一次精神感动之旅……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4#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我造诣不太高,实在不能够分析文化,但是,能把历史写成恰到好处的小说,我还是挺佩服作者余秋雨的,真的。也开始关注中国和世界的文化,正在流失和蜕变的……记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5#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记得当时我生日的时候同学送我的一本书,当翻开第一页的时候,就对敦煌的苦难历史、中国的苦难历史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至今还想到敦煌去体验一下余老师当初的感受,很经典的一本书,对历史的认识、角度的切入和犀利的评论,做为一个中国人,很容易产生共鸣,我觉得是余老师费尽心血写出的一本书。
  但是好像是文人都逃不出的一个怪圈,当出名后,后面的书都变成了流水线似的作业,中国历史评论过了,又来一部评论国外的历史,有多深的体验,就能写得多深刻,很失望,只能说《文化苦旅》是第一部,也是余的最后一部经典。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6#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一定程度上,用爱与思索弥补了时代的裂痕。
  由此让80后的一代感知文学的巨大魅力,让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青年温暖、振奋和纯粹不少,很多人由此爱上读书、爱上写作、爱上文明和文化。——当前朝往事与现代追思、当历史遗迹与人文感怀、当苍凉景照与爱国热忱,浓浓的结合在一起,氤氲而成为一个广角、大爱、深刻、厚重的中国文化遗迹图,无数人被感动。
  其最成功和最遗憾之处都在于它诞生于一个文化的后沙漠时代,有破冰作用,但作者的成熟度和读者的文明度都有所欠失……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7#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对于我来说,这是本常识书。还好。后来听说了余的批评。总的来说,他是虚伪的。有了过错,重要的是承认过错,而不是抵赖。有的人说,看了余的文,绝不相信余的为人是世人所诟的那样。这个说法以前我也听说过,不过当时的主角是臧天朔,有的人说不相信能写出《朋友》那么好的歌的人不可能是黑社会。我还真想不明白这是什么认知。这得要多高的觉悟才能这么强大!这跟郭敬明的粉丝有一拼了!说开了,郭刚开始的两本书是有一定可读性的。但是思想就说不上了。他的书不过是韩国偶像剧爱情剧的复制罢了。后来读庄羽的《圈》,才发现郭不过把人家的现实版爱情故事改成了青春童话。说远了。余的这本书是不错的,只是为人和为文的差距太大了。如果没有看过“含泪劝告请愿家长”一文,我也不过认为余是文过饰非的,为身份所累,看过之后才发现,余就是一小人。现在已经成为朝庭鹰犬。现在闻言果然“烟霞满面”啊!果然文人多宵小!以后要小心了,不要文、人同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8#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最初不明白,为何用这样的名字,当随着作者的脚步踏上一趟艰难的旅程,有些明白,为何文化有时候也不得不直面某一种艰辛,人类创造的,由人类自己去毁灭。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9#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一直断断续续读着这本书
  历史的厚重,文化的底蕴,民族的魂灵,用散文娓娓道来
  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饕餮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0#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有一种魔力让人肯花费时间啃噬它,它将文化苦旅中的心痛深深植入你心底,像一棵植物用的我们因心痛而溢出的血来获取养分,从而茁壮长大根深蒂固。。对于这本书我影响最深的就是关于莫高窟的片段,它让我知道了什么事遗憾。。失去美好的属于我们的文化。。笨拙的愚昧的道士。。让我们痛心疾首的盼望有如果得出现,如果没有遗失我们的文化。。如果没有那一个道士。。如果我们。。。可惜世界上从来不曾有如果,不曾有后悔的机会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8 10:29 , Processed in 0.04243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