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灯下看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苦旅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1#
发表于 2012-8-19 19:11:02 | 只看该作者
  actually ,  i  really dislike him very very much for he is not an authentic writer. he is not doing a writer's job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2#
发表于 2012-8-19 19:11:02 | 只看该作者
  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件事,突然就有了这个念头,不知道有什么意义,只是在做一点自己还能做的自己想做的事情吧,呵呵(好像很无奈,好像有很多想着而做不了的事情)。           茶叶旋转的姿态很美,心情也刚刚好。那么现在,Let's Go~~~~~         一、《道士塔》《莫高窟》            这两篇的地点都是在敦煌,单单看到这两个字就给我一种历史的感觉,很沧桑,更多凄凉与无奈,每当看到与那段残酷历史相关的文章,总为这个民族悲哀,自己标榜的泱泱大国,也不过如此,留不住、护不住自己的东西,不,应该说都不曾留心过,又怎能说要保护?我们失去的啊,不止是那一件件的文物,更多是文化与历史。         道士塔                         王圆箓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但是这笔文化重债他背负不起,这是整个民族的悲哀。            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子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卷和绘画,1914年又换取了5大箱、600多卷经卷……              莫高窟:公元366年,乐樽和尚行至三危山,见金光灿烂,如千佛跃动,发愿筑窟造像。                          飞天:飞天,是佛教中乾闼婆和紧那罗的化身,后被佛教吸收为天龙八部众神之一。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相混合,男女不分,职能不分,合为一体,变为飞天。      敦煌飞天的风格特征是不长翅膀,不生羽毛,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而是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千姿百态,千变万化。                余秋雨说,不管怎么说,这块土地上应该重新会聚那场人马喧腾、载歌载舞的游行。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是这样吗,“我们,是飞天的后人。”但愿吧……              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在学过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后,我听了《阳关三叠》,曲调悠扬绵长,饱含无限离情别绪,弦弦声声都仿似敲在人心上,痛得不清不楚,莫可名状。                王维诗画皆称一绝,他笔下的山水景物意境深长悠远,耐人玩味。所以他的诗取景状物,极有画意,色彩映衬鲜明而优美: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当初看到这两句诗,心想真是清新美好,把离别写得哀伤美好。可是,当我真正看到阳关的图片,读到余秋雨笔下的阳关时,感觉完全颠覆。                什么东西都不能与历史抗衡,什么东西放在历史里,都变得轻微。不知道曾经的阳关是何模样,只是现在的阳关,历经年岁,枯瘦萧条。 无边沙漠,点点孤坟,人在其中,万般感慨。              鸣沙山 月牙泉        茫茫沙漠,如此一湾,真是叫人感叹自然造化如此神奇。         三、柳侯祠  白莲洞            柳侯祠: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对于柳宗元,我看过的文很少,基本上都是当初语文课本上学来的,如今也忘的七七八八了,想来现在记得最清楚的却是别人的一句话,《捕蛇者说》中的那句“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旧泽尚能传柳郡,新亭谁为续柑香?        古代文人大多是在政治上失意之后,才有大量高质量的文学作品,不知这些当事人那个时候是否庆幸过?             白莲洞:人类历史何去何从                     非常不愿意来写关于白莲洞的这一部分,是我很抵触的话题,心理阴影吧,没办法。        人类,历经磨难,最终征服了凶猛的野兽,成了大自然的主宰,万物的灵长,但同时罪恶、暴力和战争时有出现,人们既享受社会进步和现代文明的成果,也品尝自己酿造的苦酒,历史会向什么方向发展?        这是否也是中国文人一直寻找桃花源的原因么?所以才有了现在多个桃花源么?    酉阳桃花源    常德桃花源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3#
发表于 2012-8-19 19:11:02 | 只看该作者
  在旅途中玩味人文山水                                                                                                                                              景物与人文的有机融合,历史与思想的相互促进,构成了一幅幅人间画卷。  真正感触到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置身于其中,面对着伟岸的中国文化,我们只能仰视,并多加学习。  每走不同的地方,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只有当我们真正踱步其中,感受那古老的历史,我们才有可能领悟到新的思想,汲取前人没吸收的养分。  每一次的旅途,都是一次人生的体验,引起一种割舍不断的牵挂。  品读余老师的文章,学会如何把握历史的足迹,感悟人生的脉搏,真正书的意义是能帮助你构建精神的骨架,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品读,感受中国文化别样韵味。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4#
发表于 2012-8-19 19:11:02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读文化苦旅,还是高中的时候,从那时候起,就喜欢上了这本书,喜欢上了余秋雨的文字,喜欢上了他所传达的那份浓浓的中国情文化情。当各种搞怪层出不穷的时候,能不能分点精力,关心一下我们在慢慢流失的文化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5#
发表于 2012-8-19 19:11:02 | 只看该作者
  本书是故事,诗性语言,文化感叹构成的。总是会用大量的排比,文字功底很深厚。每篇散文或多或少的在结束处峰回路转,给人无尽的遐想,就像饱蘸了墨色的长峰狼豪,忽然收笔,宣纸上墨迹晕开了大片。里面的泛黄纸质,让人觉得兴趣盎然,读着读着,吸引着人们读完。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6#
发表于 2012-8-19 19:11:02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体验到了文化与历史的厚重感结合起来  不管别人怎么说  我喜欢余秋雨的文章  他的笔触到我们很多人都看不到的地方   这是很多人都不配批评他的地方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7#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越长大就越会发现,曾经的往事,不堪回首。
  虽然以前旅游去过不少地方,但只是走马观花的看景,然后无休无止的照相,因为当时的心无旁骛吧,因为当时更年轻些。
  就像是去泰山的那次,明知道泰山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但留到最后的只是那无法实现的同心锁。
  就像是去北京的那次,明知道圆明园代表了那段屈辱的历史,但看到高高兴兴爬上爬下的人群啊,忍不住感叹。
  就像是去济南的那次,明知道大明湖畔会有不少的文人轶事,但还是只看完亚运会就匆匆打道回府。
  每次都觉得有点小遗憾,但下一次还是改不了疯玩和咔嚓咔嚓的习惯。影像啊,不过是一个断断续续的片段。只有当时体会到的那种心境,才会更加的持久浓郁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8#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开始的时候,我拒绝读名著,拒绝读传记。我总是以为,名著离我们太远太远。
      书,是从楼下姐姐家借来看的。
      还忘不了当我拿上书回家是的情景。书的封皮像是小时候包书皮的牛皮纸,磨素着我的童年。文化苦旅,黑黄的两色调,不花哨,但是很有韵味。
      对于书的内容我已记不清了。但是我却记住了那片让我心痛的道士塔,我记起了敦煌的飞天神奇。
      我慢慢看,慢慢读。
      夜尽昼来,春去秋来。一年了,书还没有我的高考冲刺习题厚,但是我却用了一年的光阴来品读。
      苦旅,真可谓是苦旅。但也发现是苦尽甘来,无尽的回味。
      夜,灵魂在游荡。一杯苦茶还散着最后的余热。我虔诚膜拜,西边金光四射,敦煌从一砖一瓦,一笔一划,一勾一描,一滴汗一滴血,一点一点完成。
      昼,城市在喧嚣。咖啡香化湿了窗外疲惫的脸,流泪滴下。南边的一波碧湾,阳光下殷殷发光,我闭上眼,去听,那是沙被浪推上岸的声音,那是小鱼亲吻时碰撞出水花,那是花心破碎开放的声音。
      文化苦旅就是这样,闹里取静。平静了我高考躁动的心。
      一年后,书还给了姐姐,但是我知道我还想珍藏。
      书店里,书架上,我找到了我的精神。一个故事,一份留念 ,一段旅程,一种精神。文化苦旅,值得珍藏。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9#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读《文化苦旅》真的挺长知识的,我完全是把它看做一本中国文化历史知识科普版来看的。所以不是每行每段都看的很仔细的。所以也没有苦的感觉,完全不能和作者感同身受,一起悲古伤今。
  
     因为我感兴趣的都是书中提到的文化地理景观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相关发展变化的历史,这么大的信息量,完全是干巴巴的千人一面的学校课本式的错漏百出的文化普及本的有益补充。因为对于一般的中国文化历史普及版的编写者来说,余秋雨的文化知识功底是完全可以给他们做老师的,所以,这样一个学者写的他认为重要的文化历史知识,我真的觉得值得好好读一读的。虽然余秋雨写作这本书的目的也许并不在此。
  
     余秋雨写作时用了文白参半的方式,如果一个字一个字的去读,我的古文不好,会觉得很累。所以我有意跳过古文,只看现代的文字表述的部分,发现并不影响理解他写的文化知识,我也就满足了。
  
     我知道自己的文化知识有限,所以并没有奢求像专业人士那样去解读理解这本书,只要我读的时候能了解很多新鲜的文化知识就可以了。所以尽管每篇文章余秋雨都借题抒情,阐发议论,但那些议论的部分我看得都不甚仔细。也许那正是余秋雨写这本书的目的所在,但我这个读者完全没领会作者的良苦用心,有点买椟还珠的意思了。但那椟真的是我的兴趣所在,我想还是坦白为好……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0#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喜欢它的封面,一种很厚重的感觉。翻开扉页,心情复杂的看完《道士塔》和《莫高窟》,深深地感谢余老先生给我们那么深的感动,给我们那么深的思考,很想回到历史的最初端。
       可是,当我继续往下,却发现,原来,这本书真正的内涵只在于这两篇。后面的确还存在感动,却是支离破碎的,似乎只是作者的无意之笔。文字确实很有力道,却在堆积中给人以故作高深的感觉。让我怀疑他在写下这些文字时,总是惦记着稿费。
       当然,这本书还是不错的,至少,它是我读过他的书中,最喜欢的。谢谢让我记住了王道士,谢谢让我也跟着深深地追溯历史,谢谢让我忘不了那个老教授几十年后重逢,看到曾经崇拜自己的“学生”成了主角……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6 06:35 , Processed in 0.05468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