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名著 好久的回忆 |
百度的图片都不能用,只能去谷歌找图片。 谷歌,你快回来,我一个人承受不来,你快回来...... |
达西先生也许还有许多,足够我们每个姑娘碰上一个。可是在这之前,先让我们成为自己的伊丽莎白吧。 |
为什么不能发表图片啊!!!! |
本帖最后由 零点出发 于 2012-3-26 13:06 编辑 翻拍电影《成为简·奥斯汀》 简·奥斯汀(安妮·海瑟薇饰)用她的文字、聪明与智慧照亮了整个世界。而且她的生活同样充满了激情与爱情。 1796年,二十岁的简遇到了汤姆·勒弗罗伊(Tom Lefroy,詹姆斯·麦卡沃伊饰)。他们的感情 海报成为了现实生活中的传奇,而爱情故事也成为她毕生最伟大的著作。 奥斯汀夫妇,在把他们最小的女儿嫁出去的时候,对这一点非常清楚。只是简心意已决,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和桀骜不逊,再加上年轻人的傲慢与偏见,她决定要为爱而婚。 即使如此,父母还是希望为简挑选一个富裕且有远大前程的丈夫。卫斯理先生就是最理想的选择,当地贵族、声名显赫而且非常富有的格瑞莎姆夫人(玛吉·史密斯饰)的侄子。虽然他们千方百计要促成此事,但还是被简直截了当地拒绝了。 后来,她遇到了年轻的爱尔兰人汤姆·勒弗罗伊。他是一位律师实习生,和简的哥哥亨利一起从伦敦来汉普郡游玩。他长相英俊、聪明过人但也十分拮据。他对简单纯朴的乡村生活毫无兴趣。但是不久就发现了与自己心灵相通的简·奥斯汀。两个人彼此找到了无数共同的兴趣爱好。他们在小树林里唇枪舌战,他们在人群拥挤的舞会上翩翩起舞。她在玩板球上技高一筹,而他则送《汤姆·琼斯》给她阅读。两个人陷入了爱河之中。 但是他们一直被人监视着。格瑞莎姆夫人对此冷眼相看,而卫斯理则一直心存希望。父母以及亲戚的反对,让两人必须做出决定。汤姆提议私奔,导致的后果很显然将会是灾难性的。简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好,而她也将面临贫困和蒙羞。勒弗罗伊在爱尔兰的家庭也指望他能够出人头地。如果他们选择了逃跑,所有的一切都将毁于一旦:家人、朋友和财富。在他们这个充满感性和冲动的年纪,他们真的会走上这一步吗? 简最终放弃了和勒弗洛伊私奔,为了勒弗洛伊声誉。多年之后,勒弗洛伊成为了爱尔兰的首席法官,并给他长女起名为简。简和姐姐一生未婚,简的一生为英国文学留下了6部巨著。 |
看了这本书后,一个感觉就是乏味,不知道是翻译问题还是我个人问题!外国的书翻译过来后,总还有一个感觉就是真的很啰嗦,这个是文化差异问题了。 还有就是这本书对我来说是纯感情类的书,无非就是男女之间的事情,或许这书里面还能反应出当时社会对于婚姻态度的不同看法吧,什么门当户对的观念已经越来越不被看重,但是金钱的地位倒是越来越重。虽然作者弘扬的是纯感情的爱情,但我还是觉得这书只是凑合吧 |
正是有了虚狂的傲慢,才有了偏见 |
所有奥斯丁的小说都是描写婚姻的,《傲慢与偏见》尤其如此。 “一个有钱的单身汉,每年有四五千镑的收入。真是女儿们的福气!”这里所说的婚姻显然不涉及感情,纯粹是个经济问题,生存问题。奥斯丁写婚姻问题,首先不是作为爱情结果的婚姻,而是作为经济需要的婚姻。真正“举世公认的真理”,不是“有财产的单身汉需要娶位太太”,而是“没有财产的妇女需要嫁有财产的丈夫”! 当时的英国社会,没有财产而受过教育的妇女,除了结婚,简直就没有别的出路。若要工作,就只能去当家庭女教师,就像《简爱》里主人公那样。作者探索的不是妇女问题,而是资本主义社会,占有欲泛滥成灾的社会条件下的婚姻关系,即考察经济关系在婚姻和人们生活中的决定作用。《爱码》中有段话说:“单身妇女,若收入微薄,当然令人耻笑,惹人讨厌,是儿童取笑的对象。单身妇女若有财产,总是令人尊敬的,完全可以做到通情达理,讨人喜欢。”很明显,在奥斯丁看来,关键还是“财产”二字。 夏绿蒂与丽迪雅代表两个极端,前者只追求“可靠的储藏室,日后可以不致挨冻受饥;后者却纯粹出于性的冲动,完全不顾后果。书中也描写了人们对婚姻的不同追求和看法。咖苔琳夫人一心要把女儿安娜小姐嫁给外甥达西,以便把“两家的地产合起来”,有两万镑嫁妆的彬格莱小姐一贯挥霍无度,喜欢与有身份地位的人结交,紧紧盯住年收入一万英镑的达西先生。达西的表兄费茨威廉上校是位伯爵的小儿子,不能继承家产和爵位,他坦白地向伊丽莎白说,自己挥霍惯了,在婚姻大事上不能不考虑钱财。他说,在婚姻上只有达西有条件不受钱财的约束而自由选择。 对这形形色色的婚姻关系和婚姻观,作道义上的谴责是无济于事的。作者始终把婚姻问题放在各种社会和经济关系中去考察,使整个故事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 围绕着对婚姻关系的描写,表面上是会客,喝茶,跳舞,聊天等谈笑风生的社交世界,另一方面,这里又是一个由经济基础决定一切的生存竞争的世界。充斥全书的是数字,数字!数字。班纳特先生拥有年进两千镑的地产,班纳特太太嫁给他时有四千镑的嫁妆,班纳特家五位小姐每人结婚时只能从母亲方面得到“年息四厘的一千镑存款”,彬格莱有十万镑遗产,每年进款在四五千镑左右,彬格莱小姐有两万镑嫁妆。达西先生每年有一万镑的财产收入,他的妹妹乔治安娜有三万镑的嫁妆。韦翰与丽迪雅私奔后,至少向达西敲诈到一万英镑才肯正式娶她。达西的表哥费茨威廉上校是位伯爵的小儿子,不能继承家产和爵位,没有继承权,倘若结婚,女方至少得带给他五万镑作陪嫁。当然,还有那个使班纳特太太无限愤慨的遗嘱附加条约,就是它决定了五个女儿的命运,因此才有了《傲慢与偏见》的故事。总之,在婚姻中,正如《诺桑觉寺》中的人物所说的。“不管那些传奇故事里怎么说,没有钱这东西是不行的。” 当然,除了经济利益外,还有由经济地位决定的社会地位,如班纳特家有些不体面的亲戚——姨夫在镇上当律师,舅舅在伦敦经商,就为这遭到彬格莱小姐耻笑。达西坦白的说:“她们倘使想嫁给高贵地位的男人,机会可就大大减少了。” 是经济,是这些数字,决定人们的生活、命运,决定着婚姻关系。要说这是对现实的揭露,可算是入木三分了。 描写婚姻的小说不计其数,像奥斯丁这样透彻地从经济关系方面抓住资产阶级婚姻制度的本质,是不可多得的,以看不起奥斯丁的夏绿蒂·勃朗特为例,她的《简爱》中女主人公在感情上的苦恼,无非是因为发现罗切斯特已婚,她本人只能做情妇而得不到合法妻子的地位。后来一场大火烧掉罗切斯特的大半家产,也使他变成个行动不便的残疾人。这个时候两个人在经济上的地位悬殊不复存在,女主人公这才感到了真正的平等。 用最透彻的眼光来看,婚姻的实质无非是金钱交易,利益的结合。柯林斯牧师与夏绿蒂的结婚就是典型。“只要把柯林斯忘掉,其余一切都很舒适融洽”。在这种婚姻关系中,没有财产的妇女的确嫁给了有财产的单身汉,但在婚姻带给她的乐趣中,恰恰没有丈夫的地位。 恩格斯曾说过:“在每个新教国家中,通例是允许资产阶级的儿子有或多或少的自由去从本阶级选择妻子;因此,恋爱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成为结婚的基础,而且根据新教伪善的精神,为了体面,也经常以此为前提。” 这种“自由选择”和“爱情的基础”需要一个过程,从相见,钟情,传情,求婚,订婚,直到最后结婚,这个过程像某种仪式,必须一步步走来,不能一蹴而就,否则就不合乎伪善的传统、体面,在这个仪式中,有财产的男人是被追逐的对象,但必须扮演追求者,而没有财产的妇女明明紧紧追逐,却必须扮演被动的角色。柯林斯牧师与夏绿蒂的结婚没有遵循这个“仪式”,所以不合体统,让人为他们感到难堪。 Manners——礼节、修养、风度克服了达西和伊丽莎白间的鸿沟,包括财产地位的悬殊,但是Manners不是超阶级的。Manners归根结底是社会身份的标志,达西和伊丽莎白在财产地位上有一定悬殊,但他们基本上属于同一个阶级。即伊丽莎白所说:“他是绅士,我是绅士的女儿,在这点上我们是平等的。”,重温恩格斯的名言,应当注意到他说的婚姻自由,是“从本阶级选择”,我们通过表面的“仪式”看到了选择过程,更重要的是,对教养和趣味的要求则保证了这选择限于本阶级。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3 15:00 , Processed in 0.06809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