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08|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虚拟书评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4-2 21:27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12 14:31: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书由“虚拟书评”和“作家和书”两部分组成。所谓“虚拟书评”,就是为那些并不存在的、“虚拟”的书撰写的书评。写法别开生面,读来生动有趣。而“作家和书”部分则涉及卡佛等西方当代文学名家,以逸闻趣事为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68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发表于 2013-7-24 04:58:49 | 只看该作者
      为不存在的书写书评,和不存在的女人谈恋爱,两件事都显得如此不合理,但是艺术提供了各种形式却给这种闲得蛋疼的行以发泄的出口。
      不信,你看看比目鱼的《虚拟书评》和叫兽小星的《看不见的女朋友》。
      
      
      枪口下的写作比赛作品结集出版,烂小说精选,同一作者出版的七本同主人公不同命运的小说,让人哭到晕过去送医院的悲情泪水小说,外国人写的中国生活指南,比较文学硕士跟踪大师写的言行录、相声演员对相声艺术没落的批评、……当作者煞有介事地评论着根本不存在的书时,讽刺成了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你可以把你看不惯的精英主义、商业文明、社会脆弱神经、无信仰的大众、被病态放大的名人效应、放在那些不存在的书里,也可以跳出来作为书评人直截了当地指手画脚。
      
      
      总而言之,对于一个有想象力的作者,隐忍而克制的批判,并不难。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
    发表于 2013-7-23 18:06:02 | 只看该作者
      
      博尔赫斯的文笔很有意思,他的许多小说写得都像是内容梗概,言简意骇,行文简洁,有时候又像是那种“剧透派”评论家所写的评论一样,把故事情节进行干巴巴的概括总结。我常在想,这也是使他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的原因,在他的简洁背后,却藏着一种迷宫式的繁复,至少,博尔赫斯在小说领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体,在一种暧昧不明、四不象的语气里,却又透着一种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一般复杂循环、无限衍生的叙事魔力。
      比目鱼的《虚拟书评》同样给了我这样的阅读感受。《虚拟书评》确确实实是书评,但大多数的书评却又建立在“虚拟”之上,“所谓‘虚拟书评’,就是为那些并不存在的、‘虚拟’的书撰写的书评。”作者没有透露他的真实姓名。比目鱼,三个汉字,一个意象,代表了一位生于1971年、在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后赴美留学,获得华盛顿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学位的中国人,他曾在加州“硅谷”的生物制药及IT公司工作,后来回国,业余写作小说、随笔和书评。除了这些信息,他显得面目模糊,同样像是一个虚拟者。
      有意思的是,当你在一种虚拟的暗示之下,翻开书籍时,却屡屡遭遇真实。在书的字里行间里,无处不在显示着作者的阅读趣味,村上春树、雷蒙德-卡佛、库尔特-冯内古特、陀思妥耶夫斯基、伍尔夫、博尔赫斯……这些大师的作品,一方面构成了“比目鱼”的阅读养分,另一方面,在《虚拟书评》中,他们也成为了其笔下调侃与解构的对像,《寻找村上春树》杜撰了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失踪,在对村上春树失踪事件的描述中,出现了许多村上春树笔下司空见惯的场景,六点半起床,在厨房烧咖啡、烤面包片,吃完早餐出门长跑,然后,“这位年近六十岁的作家消失在长跑途中”。
      除了为村上春树这类真实存在的作家写“虚拟书评”外,比目鱼还在《麦特埃里克森》等文章中,直接“虚构作家”,“麦特埃里克森”是一位类似于托马斯品钦或者是塞林格之类的后现代主义的作家,他的生活因为隐居而充满神秘感,一位热爱文学的硕士生,为了探究他的生活就前去调查他的生活细节,结果发现这位作家的生活中充满了“文学性”,比如说,当这位作家试图去买一杯咖啡时,他不是直截了当地说他要一杯什么咖啡,而是充满了自相矛盾,“我想来一杯摩卡咖啡……等一下……我在想是不是卡布其诺会更好……对,还是来杯卡布其诺吧!”此外,这位文学硕士生还敏锐地发现,麦特埃里克森还在他的生活中随处体现着文学创作中常用的 “戏仿”等技巧——“他在玩飞镖游戏的时候喜欢伸出右手比划成一把手枪,还会煞有介事地对着‘枪口’吹一口气。”
      在这里,存在着一个“双重戏仿”的游戏,在麦特埃里克森戏仿文学生活时,比目鱼也在戏仿中对此类作家发出了充满善意的揶揄。
      《虚拟书评》所杜撰的许多不存在之书,大多数都充满了黑色幽默的气质,《过马路的艺术》无异是借外国人的视角嘲笑了国人在“过马路”一事上的素质缺失;《风铃》一书,则对国内的“先锋派”写作,有了另类的看法;《暴发户的自我修养》书如其名,“该书名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这本书会是一部揶揄、讽刺有钱人的搞笑作品”,但好笑的是,比目鱼更正说,这本书其实“提供了一个了解暴发户阶层心理和生活方式的渠道”。而为这种幽默起到锦上添花之妙的,是比目鱼为这些“虚拟之书”所设计的种种封面。
      把自己对种种文学现象,尤其是对外国当代文学的真实阅读感触,一一编织在一篇篇的“虚拟书评”之中,无异是一种智性阅读的行为艺术,这也呈现出一种混淆着书评与跨文本写作的思路,《枪口下的十四篇小说》你也可以将之视为是一个小说构思,《烂小说精读》可以视为一种文学现象梳理,《邪典:由读者决定的小说类型》宛若是一个文学论文。
      遗憾的是,在这本并不存厚的《虚拟书评》中,还混杂着一些“真书评”。这种编排方式在我看来有弊有利,弊端在于,整本书晚节不保,不能在“虚拟”的品德上保持纯粹;利处在于,作为一本志在戏仿、拼贴之书,真实书评的存在,反而使这本书更多了一些耐人寻味之处。
      更何况,这些“真实书评”中所评点的几本书,都再一次验证了比目鱼对风格独特、写法复杂玄妙的西方当代小说的偏爱,罗贝托波拉尼奥的《2666》,大卫米切尔的《云图》,都是近些年来在文坛上制造出爆炸效应的小说,比目鱼热爱它们并给予赞颂式的推介,这一点很重要,这无异是一位狂热读者应尽的职责,需知,在比目鱼写作《虚拟书评》时,这些小说还没有被引介到国内,在某种程度上,当时他们也是一种虚拟之书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
    发表于 2013-7-22 12:06:15 | 只看该作者
      (原刊2012 年九月號cacao雜誌)
      
      我總是無可避免地以微微仰視的姿態來看待書評:一篇好的書評,必然充滿著炫目的靈光,帶領讀者直抵文字核心,甚至以其稜角召喚出書的第二生命;但它又同時必需姿態謙恭,平靜地守在作者身後,像閒話家常,卻不囉唆,不以自身搶去書的風頭。當中種種進退的軌跡,輕重之間的拿揑,都得兼顧好。所以這個年頭能遇上好的書評,有時比發現一本好書更令人傾心——在副刊文化萎縮,評論類文章很難賣得好的時代,還有人願意花時間經營,也有能力把這個複雜的遊戲玩好。那種心情像忽然遇見消失於舊時代裏的技藝。
      
      若從這一點看來,《虛構書評》一書其實「只是」剛好合格——這本小書由中國內地一位在網上持續發表書評,取比目魚為筆名的作者所寫。書中一半的篇幅是上述那種規規矩矩的書評。這一半被收納在「作家之書」這個題目之下。比目魚寫當代美國小說作者馮內果、瑞蒙卡佛的兩篇書評文章尤其出色,他準確地把握到作家的生命及其創作之間如何相互交纏,資料的剪接、摘引也做得恰到好處。高水準的評論,本身就是一種創作。
      
      另一半的文章便是題目上的「虛構書評」。說整本書「只是」剛好合格的意思,不是指這個部份不甚可觀,而是無法按慣常的標準評分。比目魚並不意在開列閱讀清單,因為他在這部份談的,是一堆不存在的書:《過馬路的藝術》、《暴發戶的自我修養》(但還是貼心地一併虛構出這些書的封面)……談暴發戶一文的黑色幽默感就做得不錯。比目魚通篇羅列「具中國特色」暴發戶的種種惡行,但真正致命的伏擊其實在文末:「讀完此書我惟一的困惑是:一個真正的暴發戶是否可以忍受《暴發戶的自我修養》這樣措辭強烈的書名呢?」……「假如作者把書名改得過於文縐縐、過於含蓄,也許那些暴發戶讀者們就不一定能明白這本書是寫給他們的了。」
      
      比目魚所做的工作,其意義不僅是簡單的惡搞,而是藉著戲仿挑戰邊界、分類系統。形式帶來的快感總是最純粹的。這位書評人將創作偽裝成書評,向讀者,也向書評這個形式施襲。
      
      然而我還是稍嫌他在姿態上太過「老實」:這從書的取名,「作家之書」的部份可以看出來。但我想,其實不是比目魚寫得不夠好,而是珠玉在前——張大春的《本事》展示了一個難以企及的高度。
      
      嚴格來說,《本事》內的文章不完全是書評,而是「偽知識」的條目。張大春將虛構的實驗性推向最極致:書中最跨張的是他調動極具像真的文獻資料、考證功夫寫成的三篇文章。一場虛構出來的學術討論由此誕生。《本事》使我看到,在小說世界以外,一個優秀的創作者如何以敘事的狂歡接管不同類型的文本。
      
      其實我不無貪心地想,如果比目魚和張大者根本沒有寫出《虛構書評》、《本事》,那我也許能夠寫出一篇真正的虛構書評。我明明知道我不能夠,而這一不能夠,卻又是寫作書評帶來的幸福。書評總是關於仰視。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
    发表于 2012-10-18 09:23:33 | 只看该作者
      写完上面的标题,我知道,有生以来第一本我没有翻阅过就非常喜欢、觉得非常牛逼、需要“力荐”的实体书,终于出现了。
      比目鱼兄,一日偶像,终生偶像!
      太屌了!谁他妈卖给我一本儿,我感谢他全家!!!!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发表于 2012-10-18 09:23:33 | 只看该作者
      刚才把前面那个评论发表了之后,我才发现我写的是评论,本来我是想在“论坛”里发个言的,因为我还没读过这本书,怎么写评论呢?难道和比目鱼一样写个虚拟的?但是这又不行,因为比目鱼写的虚拟书评,所评论的对象是货真价实、如假包换的假书,可是现在这本《虚拟书评》都已经要出实体了,就算我没读过它就写一篇书评,那也不能算是虚拟书评了。所以我想了老半天,还是没将前面的那个书评删掉,我觉得做人没有必要那么低调。甚至我现在精虫灌脑、血顶龟头,我要再写一篇,以便快速达到高潮(不速度不行,老子正在加班中……)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应该是08年底的时候儿,那时候我刚过完单身两周年的纪念日。我无意中闯进了一个叫做“比目鱼博客”的声色犬马场所,然后就一头栽进去了。因为那里面有好酒,有肥臀大奶的妞,还有公开兜售摇头丸、大麻、震蛋的家伙,这里简直就是失足青年的天堂。
      后来玩得时间长了,才知道掌柜的就叫比目鱼,应该是男的,冯唐的朋友,足迹好像经常在上海和香港来回折腾。此人和翻译卡佛的小二哥、“洛之秋”但sir、“云也退”章sir一起,成了我最羡慕的人种——“牛逼而不装逼,即使装逼都很牛逼”的种。
      在那个店里泡,对我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找到了评价一本文学书最实用又最能滥用的词——“气质”。这个词语浓缩了我十几年文学阅读史的所有经验,因为此前我始终无法做一个爱憎分明的人,我喜欢一本书、一部电影、一首曲子的时候根本找不到为什么喜欢,同样厌恶的时候也是这样,我不知道该怎样表达我的喜欢和厌恶,我拙于言辞,所以在我说不出一二三的时候,别人都会鄙视的说我“装逼”。自从用了“气质”,我腰不酸腿不疼,连痔疮都痊愈啦,我看对眼呢就会说“哇塞这个气质好好哦,好正哦,好对味哦”,我不来电呢也会说“这个气质太庸俗、太不牛逼了,太没气质了”,然后就摆出一副不屑一顾、阅尽人间春色的表情,那个玄虚的样儿,差点就能迷倒酒店妹了……但是始终就差那么一点。
      气质啊,气质。我所欣赏的气质,已经完全被掌柜的同化了,在他一遍又一遍的“准备好,读XXXX”的咒语下,我不可救药的吃进了保罗·奥斯特、马丁·艾米斯、罗贝托·波拉尼奥、大卫·米切尔、伊恩·麦克尤恩、朱利安·巴恩斯、盖伊·戴文坡……在我无比穷酸的时刻,我一单网罗了七本台版书,厄文·威尔许、威尔·赛尔夫、恰克·帕拉尼克……在他的唠叨下,我又一次翻开买了很久但读得很少的托马斯·品钦、冯内古特、卡佛、德里罗、艾什诺兹、图森……我搜罗到了许多“气质”相当的电影:奇迹小子、杯酒人生、夜夜买醉的男人、重奏……我下一步的搜罗目标,是好译本的托比·利特,以及没有大陆译本的大卫·福斯特·华莱士、阿拉斯代尔格雷。我有一个深藏心底却难以实现的愿望,就是当一个“老痞子作家”。不管这个愿望能不能实现,想一想不也是很好的吗?
      最后扯几句,书的目录让我看了很自豪,因为我看过其中一大半文章,所以就算我这篇书评写得很烂,也只是我的水平问题,不代表我态度不端正,因为我是看过内容写的,而并非对一本确实存在的书不经阅读就打着“虚拟书评”的旗号瞎扯淡。
      啊!写完了,真爽。但是,娘的,爽完了,老子还是要加班儿。
      比目鱼呀比目鱼,您老人家快聘我当书托儿吧,我当您书托都强过加这个鸟班儿啊!!!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发表于 2012-10-18 09:23:33 | 只看该作者
      我的个人简介上总是印着“书评人”三个字。就因为这三个字,我还以为自己有多了不起了,沾沾自喜了,甚至还把自己当成一个作家了呢!直到我读了比目鱼兄的新作《虚拟书评》,才知道压根儿不是那么一回事。我真是惭愧。这惭愧不是箭手射中靶心后的谦虚,而是真惭愧,觉得自己这一点小伎俩实在是没什么值得炫耀的了。
      写书评有那么难吗?我顺手援引一段比目鱼兄在虚拟书评中的文字为例好了:“兰登书屋去年推出的短篇小说集《枪口下的十四篇小说》出版以后并没有引起读者和评论界的太多注意,然而不容否认,这本书的确是一本非常奇特的小说集。”只寥寥数语,就令我对这本小说集产生了阅读的兴趣。可是天晓得,这样一本“奇特”的书压根就不存在,完全子虚乌有,是比目鱼的捏造产物!
      “所谓‘虚拟书评’,就是为那些并不存在、‘虚拟’的书撰写的书评。”真不知道亲爱的比目鱼兄写虚拟书评的初衷是什么。是为了好玩吗?但是看在我的眼里,这本书简直是对“书评人”这一职业(假如能算一种职业的话)莫大的讽刺。对我这样经常要拿起一本厚厚的书,在深更半夜挑灯夜读,读完之后苦思冥想,思想之后爬格子写书评,写完之后头昏眼花到处卖稿的人来说,虚拟书评写起来也未免太轻松了吧?
      真的,靠写书评吃饭的人的心理是很“变态”的。
      起初,大抵也会抱着给读者推荐值得读的好书的心态去写作。但是,媒体的一些“硬性条款”是必须遵守的。比如,所介绍的书籍一般必须是出版不超过三个月的新书。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想靠写书评维生,那就必须不断阅读新书,根本没有时间去“经典常谈”。然后,为了尽量“节省时间”,书评人开始往“更轻更薄更易读”的方向发展。当两本相同题材的书同时摆在面前的时候,书评人很自然会选择页数较少,行文较直白,主题较明确的那一本来读。最好是半天即可读完,半天就可以把书评写出来的书。如此一天一篇书评,也能多赚几块稿费花花。
      另外,书评人的一个宿命是经常要接受出版社的赠书。写字真是不赚钱的,书又贵,所以出版社如果愿意赠书,书评人自然乐意。可是天下没有免费午餐,那人钱财替人消灾。今天出版社给你寄你喜欢的书你写书评,来日他们给你寄你不喜欢的书你也要帮着写。看自己不感兴趣的书,还要写文章推销,真叫痛苦!
      因此我说,《虚拟书评》一书是对书评人职业的一种讽刺。你们那么辛苦地炮制书评,我不看书,照样能写出“像模像样”的书评来。不仅如此,你们还要处理诸多复杂的关系,我不用。更何况,你们的溢美之词还容易被人误解你们是出版社的托儿,我也不会。
      为什么虚拟的书评能写的跟真的一样?因为写书评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难,因为书评是有套路可循的。每当有人向我“请教”(这简直使我惭愧)书评该怎么写的时候,我总是顾左右而言他。不是我舍不得跟人分享“秘籍”,而是我还没有花时间将这种套路好好总结过。但是凭我的经验,书评绝对有其规律(如格式、措辞以及那些读者希望看到的话),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每个人都能如法炮制出“好书评”。我猜,比目鱼兄的虚拟书评,就是根据这些规律写出来的吧?
      我只是不解一件事。为什么现在的读者买书,要这么倚赖书评呢?不少人的解释是,看了书评,确定这是一本好书我才买。可是照我的习惯,一本书在自己看过之前,无论别人怎么忽悠,我都不能确定其好坏。更何况,在我心中似乎没有“坏书”一说,“好书”可以直接获得营养,“坏书”可以作为反面教材,皆有益处。
      比目鱼兄在扉页上说:“献给LL。(现在你该相信我是个作家了吧?)”哥哥,我们大伙儿都信了。只是在信你之余,我们却对自己产生了怀疑。——看来我们这些所谓的“书评人”是到了可以歇歇的时候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发表于 2012-10-18 09:23:33 | 只看该作者
      说起虚拟评论的写法和渊源,我们最为熟悉的应该是博尔赫斯。我曾经多次提到卡尔维诺对博尔赫斯的评价,他声称博尔赫斯发明了一种简洁的写作诗学,即是说为了写得短小,他假装想写的那本书已经由某个来自另一种语言和文化的无名作者完成,而他只需要描述、概括和评论那本假想中的书就可以了。据说博尔赫斯的这种以假乱真的写法迷惑住了很多评论家,他在《虚构集》中的篇章引述了众多书籍,这些书籍大都是古典文本,要么是知者寥寥,要么不为人知,要么根本就是杜撰出来的,真假难辨。但是他在文本层面上营造出的真实氛围让人疑无可疑。博尔赫斯经常开自己的玩笑,他认为有两个博尔赫斯,哪一个更真实他也不知道。在《我与博尔赫斯》的开篇部分,第一句是这样写下的:我不太喜欢博尔赫斯写下的东西,但我没有选择的余地。这老头儿,八十多岁双眼失明还不忘跟自己玩躲猫猫,你说你是喜欢他呢你是喜欢他呢你是喜欢他呢?
      
      好像有点跑题了,本来谈的是比目鱼的《虚拟书评》,结果在博尔赫斯的巴别塔图书馆里绕了一圈,差点出不来。比目鱼也承认他的写作渊源就是来自《博尔赫斯文集·小说卷》,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11月第一版,作者是阿根廷作家豪·路·博尔赫斯。现在这套书就放在我旁边,除了小说卷,还有文论自述卷和诗歌卷。我们所遭遇的经历几乎一模一样,这套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几经断裂,页与页之间已经分离脱落,现在回头翻都是小心翼翼,恐怕页数打乱了。这是对我的写作道路上影响深远的一套书,我手头上已经有了各种版本的博尔赫斯文集和选集,但是这套现在有些惨不忍睹的博尔赫斯文集仍然对我意义重大,一旦我的写作陷入了停滞,灵感顿失,心情烦躁时,我总能通过阅读它们安抚内心,抚慰灵魂。博尔赫斯让我意识到了文学的无限和浩远,更让我意识到可以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写作,无关乎现实层面,最大程度地提升写作的形而上特性。
      
      我如此郑重其事地铺垫博尔赫斯对比目鱼和我可谓不约而同的影响,只想说明这个问题,精神上的高度契合诱使我对比目鱼的这本《虚拟书评》中收录的篇章作出理性和感性的双重认同。作为一个书评作者,他所认同的不仅仅是所评论的书和作者,更是对一种新颖的书评写作方式的提倡。我从不认为书评写作就是书的附庸,虚拟书评的存在就是对这种观点最为有力反驳。当然,书评写作的独立性主要还是体现在书评作者对所评之书进行的对话、质疑、辩难乃至毫无保留地批判的声音中。在书评写作之前,我们会首先进行阅读,这种阅读行为意味着读者意识和作者意识的结合,换句话说,阅读意味着我们要用作者的头脑来思考,力图再次亲身体验和思考别人已经体验过的经验和观念,全身心去拥抱、认同、赞扬所读之书。因为只有经过这个过程我们才能最大层面理解所读之书,借用批评家乔治·布莱在《批评意识》中的话说,只有全身心投入和认同的阅读过程才能分享作者和读者的共同财富,这些毫无保留的“颂扬总是充满着一种动人而准确的个人语气,仿佛批评家竟然如此颂扬他在别人身上发现的东西仅仅是因为他将其移入自己的思想中,并且在他自己的精神中又光荣地或深刻地体验了一次”,正是这种转移的慷慨,情感的认同,才造就了我们在写作评论时做到知己知彼,方能与其做到完全平等的对话和辩难。书评写作的阅读层面和写作层面紧密相关,任何一层面有所缺失,都会造成书评写作中的瑕疵和遗憾,书评写作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自然也大打折扣。
      
      比目鱼的《虚拟书评》中分开的两辑:前者是“虚拟书评”,后者是“作家和书”,两者之间泾渭分明。“虚拟书评”一辑中收录文字很多都在网络上流传甚广,比如《寻找村上春树》一文,惟妙惟肖,小说笔法,反讽语气,某些情节令人捧腹,但细细想来还有几分回味,颇有后现代的风格。这样的书评写作,借用了小说的写法,虚构成为了最大的看点,讲故事变成了书评的核心,一改平时书评写作那种沉闷的分析,枯燥的文风,喋喋不休自以为是的观点——本文即是这种书评写作的范例,可供读者对比和批判之用。要说这种小说笔法写评论的方式也不少见,除了博尔赫斯,埃科的小说《玫瑰的名字》、戏仿《洛丽塔》以及假冒编辑写给历史上众多名著的退稿信都极有这种虚拟书评的特色。稍微广义一些,那些被作家在小说中提及文学大师和名著都可以划为此列。比目鱼的这试验性的写作相比那些大师级的写手,虽然不算新鲜,却有很多独特的用心之处。比如在首篇《枪口下的十四篇小说》探讨的是被绑匪劫为人质的作家,在这种恐惧的压力之下如何写作的问题;《烂小说精读》探讨的是读一本烂书可能比阅读一本名著更能指导自己的写作;《风铃》的构思更为精妙,小说家以每年一卷的速度出版小说,每一卷都是相同的人物,但是每一卷的人物命运和情节各有不同,仿佛在暗示小说中的人物各有命运,离开了作家也会自然发展。这种写法与其说书评,倒不如说是小说,虚构成为了最大的真实。
      
      可以对比一下书中收录的“作家与书”中文字,比目鱼写卡佛、写冯内古特、写陀思妥耶夫斯、伍尔夫和海明威,风格扎实稳健,更接近我们日常媒体中读到的中规中矩的书评,但是偶尔还会在其中穿插作家生活的描写片段,勾勒简单的故事情节,还原某些生活场景。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写作习惯,虚构成为了还原作家真实生活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比目鱼的《虚拟书评》与其说是书评,倒不如说是一本充满奇思异想的小说集。   
      
      思郁
      
      2010-8-7书
      
      虚拟书评,比目鱼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7月第一版,定价:20.00元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12-10-18 09:23:33 | 只看该作者
      上海书店出版社今年7月推出的《虚拟书评》引起了读者和评论界很大的关注,不容否认,这本书的确是一本非常奇特的书评集。
      
      所有介绍此书的文章都会引用下面这段作者自注:
      
      所谓“虚拟书评”,就是为那些并不存在的、虚拟的书撰写的书评。
      
      书评界一致认为,这种左右手互搏的写作技法不仅是对作者想象力的充分展示,更是对读者趣味的一个有力挑战,这种书评写作方法是对书评界的一次革命,堪称对书评界的末世救赎。著名的玩家严锋老师在为此书写作的书评《好看III》中说道,“有时候,从乏味中透过气来,摸摸胸口还在跳,就会很高兴,因为活着就意味着还能再把《虚拟书评》读一遍,而读《虚拟》就意味着还没脱离不论高级还是低级的趣味。”对此书的评价莫衷于是,著名评论家思郁认为这本书可以当小说来读,也有人把它归诸作者臆想症发作的产物,更有人认为这种技法是对当红电影《盗梦空间》的变相呼应。上海书店出版社于是秘密联络京沪两地各大影院,拟出奇招制胜对新书进行营销。于是在这部电影片尾字幕结束前的最后几秒钟,坚持到底的观众们有福了(真有很多观众等到最后呢),他们将看到传说中神迹:这本书的巨幅书影,和六个腥红的大字:梦中梦,书中书;和一句齐藤苍老如远古传至的旁白:“一本比盗梦空间还有劲的书……”
      
      由这本书还引发了虚拟书评写作的狂潮,很多山寨版虚拟书评迅速涌现网络,其势头不压于前些时候的凡客制造风潮。比目鱼也因此书摇身一变成为拥趸无数的偶像作者,但作者始终坚持如初的低调姿态,使此书更的神秘气质愈演愈烈。有网友引用书中原话对比目鱼的不肯现身进行调侃:“对比目鱼的隐身,我们应该问的不是WHY(注:为什么?),而是WHERE(注:他在哪里?)”。几乎所有人都怀疑他的“生物学”硕士学位,认为他的书评中完全没有流露出相关的“腔调”,全书除了“比目鱼”三字以外似乎全都与生物学无关。有些人认为比目鱼是一个不得志的作家,还有人认为他是一个不得志的图书封面美编,还有人据此书的献辞——献给LL。(现在你应该相信我是个作家了吧?)——推定:他是一个不得志的情人。(这种“不得志”的印象大抵是从他擅长的反讽笔法和冷幽默文风推知。)有一些人甚至认为并不存在比目鱼这个人。也就是说,作者也是虚拟的,和它的书评一样。
      
      更为有趣的是,比目鱼虚拟出来的11本书,在此书上市后半年内陆续由正规或非正规出版机构出版,且全部跃居畅销书榜,堆上了黄鱼车。弥富娱乐精神的是,所有书的从内容设置到装帧设计包括作者名称等等,一应按照比目鱼在虚拟书评的虚构设置。据知情人士透露,其中《风玲》一书即由比目鱼本人操刀完成。让人颇感意而外稍加思考又觉不出意料的是,其中销量最好的,不是《寻找村上春树》,而是《暴发户的自我修养》。鉴于以上几部书出版的混乱状况,有人竟然在一周之内购到了《麦特埃里克森晚年言行录》的6个不同版本,这些书从内容到风格和排版上都各不相同,但令人惊奇的是,所有版本全都安插了比目鱼在虚拟书评中虚拟的三个段落,并且无一不做到妥帖平滑。有网友猜测,《虚拟书评》的出版是一个“预谋”,乃欲以一部书为“书托”,要钓起的是后面11尾BIG FISH,——不止11尾!
      
      据称,最新版的《汉语大词典》将收录“虚拟书评”一词,而《英汉大词典》的编者、英语咬文嚼字专家陆谷孙先生也正在考虑怎样精准地翻译该词,以便已购得此书独家海外版权的兰登书屋在今年年末首版时就能够较好地传达书名的本意。
      
      (本书评纯属虚构,如有雷同,亦属虚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2-10-18 09:23:33 | 只看该作者
          书评是可以玩的——这是我看完《虚拟书评》最大的感觉。当然,还不止如此。
          这本知名网络书评人比目鱼出版的第一本书评集,评价的都是现实中不存在的书,这难免让人好奇。
      
      
      
                             谁可以玩得如此认真?
      
          看这本书首先让我惊讶的还不是内容,而是作者。书的封底这样介绍:“比目鱼,男,一九七一年生。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后赴美留学,获华盛顿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学位。曾在加州“硅谷”的生物制药及IT公司工作数年……业余写作,小说、随笔、书评等散见于国内刊物。”
      
          其实,很早我就关注比目鱼和他独立博客上的书评了,当时我就在想这是何方神圣?竟可以把书评写的如此出神入化?看到上面的文字,我在知道这位写得一手好书评的竟然是一个和文科和文艺圈子都没有关系的理科生。惊讶之余,我也明白了为什么他才可以玩的如此之认真,玩的如此之好。
      
          首先,他有一份好工作、一份挣钱的工作——有足够的钱撑腰写东西自然就没有必要讨好别人,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发自内心,独述己见,如此一来,文章也自成一格。
      
          其次,轻松的心态。业余乐趣,玩玩而已,自然不必面对什么压力。
          其三,认真地玩。“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很喜欢玩的“游戏”,玩起来怎么会不认真?工作也一样,喜欢的话,玩起来也会很认真。
         
      
      
                                 真实与虚构
      
          在普通的书评中,真实就是真实,但在这本书中,虚构即真实。例如:
      
          《枪口下的十四篇小说》探讨的是被绑匪劫为人质的作家,在这种恐惧的压力之下如何写作的问题;
      
          《烂小说精读》探讨的是读一本烂书可能比阅读一本名著更能指导自己的写作;
      
          《风铃》的构思更为精妙,小说家以每年一卷的速度出版小说,每一卷都是相同的人物,但是每一卷的人物命运和情节各有不同,仿佛在暗示小说中的人物各有命运,离开了作家也会自然发展;
      
          《过马路的艺术》写的是一本为生活在中国的老外而写的一本书,教他们认识中国生活中的种种“潜规则”,让外国人了解“中国式为人处事”的特色;
      
          《笑不出来:相声的没落》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相声没落的真正原因,不免让人会心一笑、心中一酸;
      
          《一个暴发户的自我修养》是一本专为提高暴发户修养的百科全书,作者建议暴发户要从多个方面提高自己,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不卑不亢、真诚、有礼貌”——看到这里我不免又要笑了!
      
           诸如此类。
      
           要说这些书评是虚构的话,真说不过去,因为作者撰写的这些虚拟书评显然和现实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虚构正是一种真实。
      
      
      
      
                            书评的想象力
      
          书评也可以想象吗?是的,这就是一本充满想象力的书评集。每一篇书评都是虚拟,每一篇虚拟书评中也是虚拟的情节,把书评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度之境。阅读一篇一篇的书评就像阅读小说一样,情节跌宕,异想天开。
      
          例如《寻找村上春树》这片书评,春树在跑步途中消失不见,大家还以为他玩起了失踪但不久春树却在一口破水井中发现。其中,贯穿了大众和媒体的种种猜测和议论,但最后却是一场误会——其实这篇书评本身就是一部很好的小说。
      
          很多人可能就觉得书评就是书评,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是一段介绍引导文字罢了。但是,比目鱼的书评让人想到的不仅仅是书评;是小说,也是杂文;是虚构的结晶,又是真实的写照、批评和讥讽。
      
          可能是些许你的还不过瘾,在全书的后半部分,作者更是把真实作家的书评中穿插了许多虚拟情节,读着读着,你就进入了似真似幻的时间旅行。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9 21:25 , Processed in 0.04820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