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19|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上闲思录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4-2 21:27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20 11:31: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湖上闲思录》为作者1948年徜佯于湖光胜景中闲思遐想的结晶,分别就人类精神和文化领域诸多或具体或抽象的相对命题。如情与欲、理与气、善与恶等作了灵动,细腻而深刻的分析与阐发,从二元对立的视角思索了人类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46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33#
    发表于 2012-10-24 14:04:18 | 只看该作者
          本书为钱穆先生1948年徜徉于湖光胜景中闲思遐想的结晶,分别就人类精神和文化领域诸多或具体或抽象的相对命题,如情与欲、理与气、善与恶等作了灵动、细腻而深刻的分析与阐发,从二元对立的视角思索了人类存在的基本问题。全书言简意深,语重心长,既见出史学家的沉潜于细密,又见出哲人的深邃和文学家的灵透与光彩,显示了作者多样的才华。
         如在“情与欲”中,“我们姑如此说,人生有偏向前(多希望未来)和偏向后(重记忆过去)之两型。向后型的特征,最显著的是爱好历史。历史全是人生过往之记录。向前型的人,对此不耐烦,他们急要向前,急要闯向未来不可知之域,他们不要现实,要理想。重历史的人,只从现实中建立理想,急向未来的,则要建立了理想来改造现实。”以此为据,中国人重情,看重过去的情义;西方人重欲,强调未来的幸福。读罢,自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之感。进一步深入,我们可以看到,重情的中国人往往易陷于保守、不思进取,而重欲的西方人却能够开拓向前、奔向未来。近代以来,东西方所表现出的巨大差距与各自的民族心理不无关系,钱穆先生这种类型分析让我们受益匪浅。当然,针对个体之我们,以此两类型来反照自己、反省我们的人生,我们也会深受教益。我们不能徘徊游走于两极,我们必须在情与欲之间寻求平衡与适中。我们不要因回念而陷入自卑,也不要因理想而陷入自负。
         时至今日,人文社科日渐繁荣,专著和文章汗牛充栋、层出不穷。在我们洋洋得意著书立说之时,钱穆先生58年前所言仍让我们受用。“人文本从自然中演出,但人文愈发展,距离自然愈疏远。距离自然愈疏远,则人文的病害愈曝著。”我想,在这里钱穆先生并不是反对人文社科的自治与繁荣,而是提醒我们人文社科发展之前提和根本在于自然,让我们保持清醒、冷静与虔诚。人文社科的研究对象为人的精神、思想、行为以及人类社会,这看似与自然并无直接关联,但我们必须明确人以及人类社会都是以自然为根基。不仅从历史上看人以及人类社会都演化自自然,而且以现实为视角人以及人类社会也绝不能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当然,我们不否认人文社科与自然存在分离的倾向,其实也只有这样人文社科才能保持自治与反思的品质,才能实现人文社科与自然的良性互动。但是,这种分离是有限度的,过度的分离会使我们的人文社科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的作品或成果仅仅是你我心中的臆想和无病呻吟的东西,甚至让人丢弃冷静和清醒而陷入不可自拔的自负,而这样的自负正是致命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2#
    发表于 2012-10-24 14:04:18 | 只看该作者
      
      钱大师对人的生老病死鬼神命道都有精辟论述。前年买过一本他的文选,因其论多有传统文史典籍的引述,当时还看不大懂。而这本小书完全抛弃了古奥的词义推演,不论是说自然与人,艺术与科学,还是传统的道与命、礼与法,都是大师与你聊天般细细讲来,虽山夫农妇也应听得懂罢。
      
      尽管是闲思,但书中思考的十数个对立的命题,应是大师治学一生,对人生终极思考的结晶。人到中年,读后对认识自己认识人生受益莫大焉。
      
      如:《精神与物质》大师说,人之区别与动物,在于人类有记忆和语言,记忆是思想之与料,思想是无声的说话。因你有思想,你始觉自己像有一个心。所谓心者,不过是种种记忆思想之积集。而记忆与思想,是运用语言和文字来完成。语言文字是人文社会的历史演变积累,不是你个人所创造。从此一角度来看,心也好,精神也好,是超小我的存在。更进一步说,“我”也不过是承载了人类历史记忆的一具皮囊而已。如果不能为作为类的记忆增添点东西,那就像参演了社会中的一个角色,而没有参与到剧本创作中,真是白活了。
      
      又如《历史与神》。大师说,鬼者归也,神者升也。人死,没留下值得记忆的东西,就像重归来路,谓之鬼;而有些人死后,作用较生前更活跃有力,其记忆时时被人们唤起,就成为神了。历史是值得记忆的人生,生而为人,成为历史,才是神,才会有复活与新生。
      
      以大师思路,仙去多年我等犹捧册温习,恭受教诲,也堪称为神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1#
    发表于 2012-10-24 14:04:18 | 只看该作者
      自由是西方思想的一大主脑。他们以为一个人的自由,应以不侵犯别人的自由为限。
      
      自由的反面是干涉。只要天地间有两个以上的东西存在,这一个终不免要受那一个的干涉。
      
      对付外来干涉,不出三途:一是用强力压服,二是调和,三是屈服。
      以别人的自由为限界,本来像是一种调和,可惜此种限界不易确定,调和遂不可能。
      于是相互间只有压制与屈服之两途。一面既有压制,另一面自不能无屈服。在压制与屈服的过程中,则有斗争。其实则无异于以干涉来求自由。
      因此最爱自由的反而最爱干涉。
      
      自由是内发的,干涉是外来的,但两者间并非没有可以调和融通之点。
      
      如大舜之孝,屈原之忠,并不是对外屈服,而是一种内心情感向外伸舒之无上自由。融合了外面干涉的一种内在自由。
      这种自由,乃是超人已而中立一元化的一种情感完成之表现。
      人文历史上一切艺术文学宗教道德之最高成就,都是这一种内心自由的表现。
      
      科学知识是一种融通物我之知之向外伸舒之无上自由,艺术文学宗教是一种融通人我之情之向外伸舒之无上自由,这些都是内发的。
      至于政治上的权势,经济上的财富,这都偏倾在外部事物上。若向此等处要求自由,一方面未必可得,另一方面又将转换成对别人的一种干涉。
      
      ---------------------------------
      自由主义的滥觞,如今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或者不相上下。
      然而对自由之理解,今天未必如数十年之前。
      
      这个时代,打着不侵犯别人自由为限的旗帜来伸张这种所谓的自由主义主张的,不乏其人。
      而如何才是不侵犯别人自由?
      唯有两点,一是法律法规所限,一是内心判断。
      前者众人所制定并遵循,若在这一方面争取自由,恐怕要吃牢饭,标榜自由主义的聪明人是不屑为的。
      后者则灵活通融得多,只要自己内心觉得没侵犯对方自由,或者对方不抗议不反抗,或者只要压制住对方的抗议和反抗便可。
      须知对方也是个聪明的个体,自然也有个自由的界限,凭什么让你侵犯,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是斗争。
      斗争的结果就是妥协,妥协的结果只能是自己告诉自己:嗯,为了自由,我战斗且胜利了!
      
      若面临极为明显的失败局面,自由主义者往往只得两种选择:
      1。转换对象。从别的对象身上获得自己自由的伸舒,那么也就是去侵犯另一个对象的自由。
      2。转向现实主义。告诉自己:世界就是这么现实与残酷。
      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关系相近,可以为你忍受自由的侵犯的人(如家人朋友)一再受到侵犯,不堪忍受,爆发斗争。而对强势人群,陷入事实上的屈服局面,自由屡被侵犯。
      亲者痛仇者快。
      
      或者有人觉得,只要我够强,不就总能胜利了么?不就总能伸舒自己的自由了么?
      这便导入到物质决定的轨道。靠干涉别人来牟取自己的所谓自由。
      强,便只能是外部依据,如权势如财富,不会有人因你有内涵而说你强的。
      于是就只能想方设法升官发财,以为有钱有权便有自由。
      自由的理解被狭隘化了,这时的自由主义就是一个挂着羊头招牌的狗肉店。
      
      问题就在于,现在这种狭隘自由观的人占绝大多数。
      于是钱和权就可以解决绝大多数的问题。在实证中,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这种物质上的自由是宝贵的。
      殊不知,这正是以精神自由的牺牲为代价的。
      
      在熙熙攘攘的名利潮中,自然远了,人心远了,自由其实也远了。
      当人们不断到郊外回归自然时,
      当人们不断怀念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时,
      当人们不断呼喊我要自由时,
      那其实只是水没顶前的最后一声本能的呼救。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0#
    发表于 2012-10-24 14:04:18 | 只看该作者
       《湖上闲思录》是本小书100多页30多篇小文章每篇就3000来字,谈的都是人生、社会、文化的大命题,写于1948年却没有一点时间的痕迹,常读常新。虽是小文章钱老写得很认真,多是有感而发,可能没有那么深厚的背景,不了解文章的缘起,我读得没有共鸣,给了二星是自己读的状态,并非书本身,希望以后再读能有更多的共鸣。给未来留个记号。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
    发表于 2012-10-24 14:04:18 | 只看该作者
             钱穆是大师,因此即便是匆匆写就的小品也有浓浓的大师味道。无论是哲学、历史,中学、西学,还是儒道释三家的学问,都被他信手拿来,东堆西砌成一篇篇或具体或抽象,或生活或学术的文章,让我们有幸能够跟随大师的思想,做一次闲情志趣的旅行。
        然而我更关注的却是文题中的“闲思”二字。钱老在序中提到,他虽说平日的生活算不得闲散,总还是有一些闲时光的。在友人催促之下,终于作出几篇小文,又怕文章积攒过多而增加读者的负担,故而将已写成的30篇文章结集出版。作者是闲思而写的文章,也希望我们有闲工夫时来读。
        若论闲工夫,自己不可谓不少,毕竟一个学期“逃了”不少的专业课,然而却少有机会去“闲思”一番。总是每日过的似乎匆匆忙忙,到晚上躺在床上,或者要键入日记时,却是想不起自己今日做了些什么,得到了什么收获。
        人类是要思考的。因为这毕竟是证明你之所以为人的最有力证据。自先哲抬头望见无尽星空而低头思索时,人类的文明便不可抑止的向前行进了。而思考又不仅仅是学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习的内容无非前人的知识,即使你在某些科目考了满分,你在试卷上的答案也无非是照本宣科罢了,少有自己的思考。而且,极少有人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作出创新的,因此,学习只能算得上是“跟随”。韩愈曾有言: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是要告诉我们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有人认为自己智力不如前人,读书又不如别人,故而没有思考的信心和欲望。事实上,思考是为了让自己更深刻的了解自己,了解周围发生的事物,只要你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以前接收到的外在世界输送给你的信息,经过自己的思考,总能够有新的想法,有更加透彻的认识。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因此每个人的思考都是独一无二的,并无优劣之分。而对于思考来说,也不是书读的越多就越好,相反,如果读书时不能固守本心,无论是什么理论都深信不已,不仅不会是道理明澈,反而会让自己更加的糊涂。
        现代人应该是疏于思考的。因为即使不是所有的思考都要通过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然而这两者之间终究是有关系的,即思考的越多,文章就会越多。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不多,然而几乎每人都想写个诗集、文集或者笔记什么的。到现在,大学生数以千万计,所学知识的广度不是古代文人能够相比的,也不用向屈原一般可怜兮兮的问:“为什么星星会放光?”。然而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成年后所有文章的总和也比不上自小学到高中所作的作文数量。以豆瓣和人人为例,尽管有数以百计的“好友”,却往往整屏没有一篇原创的日志,倒是分享推荐满天飞,把那些已经成名的人重复了一千遍的话继续的重复着。
        所谓“闲思”,思考本来就是属于闲人的任务。古希腊的哲学家便大多是一个个闲得没事干的人。然而因为他们思考了,便又不是闲人了。相比之下,我们既有时间,又不去思考,倒成了一个个的大忙人。有人认为思考这等事情应该是学者才需要做的。我们暂且不论现在的大学生到底应不应该算作学者,也不论现在的学者到底会不会真正的思考。且用毛主席的话说,真理越辩越明。若不思考,如何能够分辨真理呢?或者都变成了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十年的浩劫又如何能够避免。在大多数人都不能思考的年代,权威变成了真理,真理便成了权威。那些仅存的能够思考的人自然而然地被视为异端,一个个的遭到清理了。
        我们到底是改革开放了。全世界的讯息扑头盖脸而来,无论是好的坏的,新的旧的。照理来说,应该有更多的东西被我们用来思考,值得我们思考。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一个个的权威依然屹立不倒。以韩寒为例吧,他开车固然是不错的,文章也写得还好。然而称其为“当代的鲁迅”却是有点过了。因为鲁迅毕竟是个思想家,其文章无论是文学性还是思想性都是韩寒不能比的。而且韩寒的文章大多浮于表面(不得不)虽是针砭时弊,然而毕竟不痛不痒。尽管都有人因为思考背上了“颠覆国家罪”的罪名,南方周末还是将韩寒当做中国思考界的标杆,仿佛中国只有韩寒一个人思考似的。更有甚者,通宵刷屏只为求得韩寒文章的沙发,还写上诸如:“先占座,再拜读”之类的话语。大有别人说的都是错的,别人说过韩寒又说了那必定是对的之势。我不晓得有多少人在读完韩寒的文章真正去思考一下如何去解决那些问题,更现实的,如何去反思自己,改造自己的。如果韩寒的文章只是给某些人提供了满足虚荣心的途径,想必他也会很无奈。
        现代人疏于思考,然而这又不能全怪国人自己。毕竟在很久之前就有人指导大家进行大辩论,辩来辩去真理只剩下了一条,自然是无需再辩了。而时至今日,大家为了一根虚无缥缈的独木桥争得头破血流,因为只要到岸便有锦绣的前程,无论你是根正苗红的工农子弟兵还是黑五类、臭老九的后代。这就如同清政府许了汉族文人的仕途,汉人便无心再去反清一样。偶有思考者,却又常常搞不清真理的界限,不小心越过雷池,只能自取灭亡了。
        
        一不小心写了个长篇大论,无非是要证明我在思考。“我思故我在”,我只求世上存在我的心跳罢了,又何必在意有多少人听见,又有多少心同我的心一起跳动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
    发表于 2012-10-24 14:04:18 | 只看该作者
      因为高中的语文课本上有一篇钱穆的文章打动了我,于是某一天在三联书店看到了他的书,愉快地买下来。
      
      非常淡雅精美的印刷,薄薄的一个小册子,淡蓝色的封面,就像迎来了一位小爱人一样珍惜。
      
      钱穆的书写方式,口吻语气,深刻智慧,让我的读书直接变成了一种感动。我从没那么欢喜和感动地阅读过一本书。
      
      
      还记得我用买来的荧光笔在书中划线标记,标得非常好看。
      
      
      
      
      总之,我读到了一种艺术的生活。我的生活也慢慢向艺术的方式转化。
      温柔地对待一切,包括哲学,包括烦恼。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发表于 2012-10-24 14:04:18 | 只看该作者
      我现在在深圳的生活:每天早上八点坐车上班,晚上8点回到蛇口宿舍。上班时间要努力的学习各种知识,以应付当前的工作,下班时间要洗澡洗衣服,很少读书的时间,也基本没有在车上看到有人读书,即便大多数人都是有座位的。     这样的的生活节奏下,应该没有人会像钱穆一样去闲思了吧。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太湖,而是钢筋水泥混凝土。活在社会里,每个人都是要承担责任的,这点毫无疑问,要去创造价值。但是是不是同时也需要去思考一下生命的意义呢?去思考生活的意义?而不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亦或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人类的进步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类自身-精神。一点小想法,仅此而已。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
    发表于 2012-10-24 14:04:18 | 只看该作者
      首先这本书非常薄,而且篇幅短,合适在任何空闲时间拿出来翻几页。
      其次这本书非常耐看,专业的心在闲适的状态下捕捉到的无边思绪,全浓缩在几页纸上了,而且篇篇精彩。即使难以得到观点上的共鸣,也可以感受到那种思维的自由情怀。
      最后这本书是跨越时空的,可能是专注精神领域,这本书虽然写于几十年前,但是里面描写的人的心境,和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是那么的合拍。
      我打算吧这个书给翻烂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5#
    发表于 2012-10-24 14:04:18 | 只看该作者
      钱老的文字非常有深度,书中好些篇应该都是比较早期写的。因为来自同一个地方,也想从文字中感受一下湖光山色,但文字的深邃让才疏学浅的我还是比较难懂。深邃幽远,含义隽永。
      书的中后部关于中西文化的比较非常深刻,感觉受益匪浅。
      有时间一定要重读!
      强烈推荐!
      我们在终日的忙碌中错过了太多,是时候品位经典了!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9 18:59 , Processed in 0.04935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