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23|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6-3 21:51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5 01:07: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专集《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收录了像“西西这样的一位香港小说家”的早期短篇小说,视野开阔,情感细腻,既描绘底层艰辛、刻画忧患体验,又有瑰丽想象书写现代寓言。西西用始终疏离的观察,从容不迫地叙述了一代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957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3-9-9 21:48:40 | 只看该作者
       以前因《我城》得知了一个作家叫做西西,但却没有去看那本书,而这本,应该是我读的她的第一本书,也是出于一个偶然在图书馆里借到。
       本是打算在学校里读完的,但是却发现在宿舍里却读的很不认真,前面的几篇读过去了,却没有过脑子,反而觉得有些奇怪,若不是看过介绍说这是本短篇小说集,我会以为它是一本散文集,有些散,有些写意,有些内容不甚明了。那些看似愉快的文字下面,似乎藏着更深的一层意思,而我只能读到其中的一点。一些乡愁,一些对过去时光的回想,一些感叹时间的飞快,一些感叹时代的前进,一些茫然,一些不知所从,还有一些在压力下的积极……
       尤其喜欢那两篇以主人公内心独白来写的文章,《碗》和《煎锅》。相比之下,更喜欢后者一些,前者对于我来说是有些不懂得,以至于第一次时的不认真导致我没读出那是两个不同女子的内心独白,只觉得有些怪,但是很喜欢最后那位的心境,归于平静和愉快。而后者确实如最后的访谈记录所说,经由四个人的独白,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我喜欢这个故事里所拥有的向上努力的部分,亲人之间的相互关怀。
       除了这两篇,还喜欢《抽屉》。《抽屉》应该是看懂了,但是不想多说。然后便是《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和《感冒》。
       西西的叙述方式有些奇特的地方,很吸引我,不过确切说来,我一开始是对此觉得奇怪的,但后来却觉得那很妙,读起来别有一番味道。
       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中读这本书,确实可以从中看到一些东西,也算是一种享受吧。
       我打算以后再读一遍此书。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3-9-8 21:50:31 | 只看该作者
      从五月中旬,静海这边就一直闹天气。小雨儿密密的下个不停。
      
      原本北纬39°的地方早已脱离了长江一带温润潮湿的气候,但是现在屋宇下的台阶缝隙里却稀稀疏疏冒出了绿苔,把这些低矮的旧楼院斑驳的更加古色古香。我喜欢这些细雨,喜欢这些散发着淡淡霉味儿的气息。恍惚间走在了江南的雨巷里。
      
      而我没有油纸伞。
      
      
      
      天儿不放晴心里就潮湿的很,梦也跟着潮湿起来,自己从在梦里轻轻的啜泣到歇斯底里的叫喊。有两段梦记忆最深刻。
      
      第一段是在深夜里,我不停的奔跑着,有坏男人摇下车窗拽我的胳膊,我边哭边喊:我有传染病。直到把自己喊醒,脸上挂着泪水,嘴巴咧着哭。
      
      另一段是自己变成了吸血鬼,和一群鲜亮的同类在一起飞来飞去找食物。看着他们邪恶的吸食血液,把女人的乳头豁裂开,我恶心的下不去嘴,我不想咬那些滴血的脖颈,我怕死去的人。我是胆小的吸血鬼。
      
      
      
      白天,遇上朋友们歇班的时候,偶尔会和他们出去走走,然后在某处的鱼缸里发现一种植物,朋友说那是绿萝。后来我开始注意这种活在水里绿油油的东西,偶尔也遇见店铺里有盆栽的绿萝。原来这是个好养活的物儿。
      
      再后来,先生送了我三株绿萝。
      
      
      
      认识先生很久了。先生原本住我隔壁。后来因为被一女子魅惑搬去了武汉。先生三十刚出头,作画的,偶尔还做做街头艺人,下午闲暇里去市中心的小广场给陌生人画画像。我很早就注意他了,经常是早晨起床后,我披头散发的站在窗前喝清水,看到他站在阳台上痴痴的笑。我明白这个男人遭遇着一场爱情。
      
      并且来势凶猛,异常灼热。
      
      我常常耻笑这个不知分寸的男人,丝毫没有理性的男人。
      
      
      
      直到有一天,我们搭乘了同一班公车,也是晚上开往这个城市里老住宅区最后的一班车,车厢里的人稀稀拉拉,左一个右一个。车厢里,灯一直闭着只是有人喊下车时候偶尔开一下,开的时候,我看见我的左前方的先生。看来他又是去市中心给人画画了。终点站的时候只剩下我们两个人。他在前我在后,走进了同一个大院儿,他在前我在后走进了同一幢楼。他觉得异样,停下来瞅了瞅我。
      
      “姑娘也是住这里吗?”
      
      “我住你隔壁有一段时间了,先生。”
      
      “咦,好久没有人叫我先生了,以前学生们这样叫过。”
      
      “呵呵,我只是觉得你比我老很多而已。”我戏谑的笑笑。其实他并不老,他仅比我大六岁,其实他蛮好看。
      
      他便也有点怅然若失的稀里糊涂的笑起来。“有时间来我家玩儿,送你幅画儿。其实我二十九岁。”
      
      
      
      后来去了几次他的家里。看到墙上有很多女人画像,同一个女人。我明白了他傻笑的原因。全是因为这个女子。他告诉我这个女人二十三岁,在武汉上大学,前些日子她到北方来旅游在市中心给她画像的时候认识的,女孩儿很活泼古灵精怪,要走了先生的联系方式。后来她主动联系了先生。只说了一句话:爱上你了。为了这条短信,先生兴奋了一整夜,就这一句话他就动了真情,想象着一切可能的艳遇。然后不假思索的搭了飞机去了武汉。武汉的街道弯弯曲曲好不容易才找的到他的姑娘,武汉的小街小巷全是小摊儿小吃,偶尔堆积的垃圾,偶尔污浊的空气,都不能影响这场一见钟情式的爱情。
      
      他们恋爱了,相见恨晚般得恋爱了,他们恋爱了,飞蛾扑火般得沉溺了。
      
      就在见面后的一个小时里他就要了她。然后接下来的几十个小时里,爱情如火如荼的蔓延在两个火热的身体里不可自拔。几天后,先生回来了静海,继续他在静海的工作和生活,只是在这之余他又多了一份快乐,那就是远在武汉的他的小姑娘,然后接下来的一个月,情欲膨胀着两个人探秘的好奇心,同时也增加了这份爱的浓度。
      
      
      
      当他向我诉说他的幸福的时候,我知道这是欲壑难填的欲望。只淡淡的笑笑祝他幸福,后来他突然告诉我:朵朵,晚上一起喝个酒吧,明天我要搬走了。
      
      酒杯里红色的液体在灯光下闪耀着醉人的光芒,迷离的碎银。
      
      “先生,我常常觉得有一天你会走,但是我还觉得有一天你会回来。”
      
      
      
      …………
      
      …………
      
      在他走后的几个月里,很少有再和他联系了。直到这个五月份。
      
      突然收到他的消息:朵朵,我记得你是谁。
      
      “朵朵,那天和她缠绵的时候恍惚间看到你的脸。然后就性无能了,先生老了对吗?”
      
      “朵朵,我们开始无休止的争吵。”
      
      “朵朵,你恨着我,还恨着我对吗?”
      
      “朵朵,我想回静海,如果你答应。”…………
      
      
      
      其实我没有恨他,其实我真的认识先生很久了,在我十六岁的时候,我就认识先生,我就是叫他先生的那个学生。跟着他学了几个月的画。然后爱上他,偷食了禁果,其实那时候朵朵真的不懂,但是就觉得那样是一辈子了。朵朵只会傻呵呵的笑,直到先生突然消失,我也从来没哭过,没记恨过他。或许也没思念过他。但是也没能忘记他。
      
      搬来静海的开始,就做了那些奇怪的梦,朵朵是懂梦的人。往往这些都预示着有事情要发生了,直到在阳台上喝清水的时候,看到了七年没见的那张脸。他微笑的时候,我也笑。只是他从没看见。
      
      那天夜里叫他先生的时候,黑暗里我也看得到他疑惑的目光。有一瞬他一定在回忆。
      
      再后来,先生去武汉之前的那些日子里,我感到他总有些时候,看着我突然缩进回忆里。
      
      
      
      
      
      “先生,送我一株绿萝好不好,在你回来的时候?”
      
      先生真的回来了,送了我三株绿萝,并且说:“它们开花了一定和朵朵一样。”
      
      但是,先生你知道吗?绿萝是不开花的。
      
      静海还在下着小雨,趁着天黑,我收拾好行李,决定离开这里。
      
      先生也许并不晓得,我宁可他没有认出我。并不是每一段故事都需要结局,最起码你和我的故事不需要。
      
      
      
      
      
      我的绿萝每天都会吐出新的叶子,可爱的很。一点一点的往上爬着。而绿萝先生的生活又会怎样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3-9-7 21:50:09 | 只看该作者
      整本书由几个小故事组成。我最喜欢的有两章—— 像我这样的女子,感冒。
      
      (一)像我这样的女子
      
      《像我这样的女子》讲的是一个入殓师的情感遭遇。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其实是不适宜与任何人恋爱的”,这是文章的第一句话。这是一句简单却直中心怀的话,立马将我平淡如水的心挑拨的趣味盎然,于是我便带着浓重的探究和寻求同好的心态继续往下读。
      看到后来,我发现,我和西西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情况。
      她对于感情悲观的界定完全来源于作为旁观者观看怡芬姑妈的遭遇,以及作为亲临者经历朋友,爱人从不喜欢到疏离的波折。
      在一切没有说开之前,你身上的一切都是好的。你是一位化腐朽为神奇创造美丽的化妆师,你身上有奇异的香水味,你长年穿着素白的衣服显得那么空灵飘逸,你的手苍白而修长的令人控制不住想要保护你的欲望。
      在现实揭开神秘的面纱,窈窕淑女变成狰狞的魔鬼。我是化妆师,可惜并不是缔造美丽,而是通过修修补补为死者安上温柔的皮相。我身上奇异的香水味不过是防腐剂药水味道的残留。我长年穿着素白的衣服不过是方便我出入工作的地方。我手指苍白而修长,但是我触摸最多的不是活人却是尸体。
      知道这些,你还能从容不迫么?你还能像个谦谦君子带着温润的笑容捧着一束花告诉我星期日快乐么?当我牵上你的手,吻上你的唇,你是否会恐惧的联想起那一张张没有生气甚至狰狞的脸?
      当所有人都离她而去之后,她是寂寞而孤独的,没有对手,没有观众,没有掌声。陪伴她的只有孤独的背影和无数冰冷的躯体。冷漠和排斥像手上防腐剂的气味一样永远也摆脱不掉。
      文章没有结局,团聚太老套,分离太哀伤,索性什么都不写,留下空白让人想象。
      
      传统的偏见,知识的匮乏引起的无条件排斥让她的悲观形成的必然又不可抗。相比起来我的就显得太矫情太稚嫩了。
      我因为职业被歧视了么?没有。
      我不讨人们的喜爱么?没有。
      那么我悲观什么呢?
      因为自私,因为拒绝,因为不主动,更因为不勇敢。
      怡芬姑妈说:因为爱,所以会变得特别勇敢,不是么?
      虽然,西西和她的怡芬姑妈似乎到故事结束都没有遇上这个特别勇敢的人,但是他们依然姑且相信,这个世界还是有这样勇敢的人的,就像西西的妈妈那样。
      所以,虽然这份工作是阴森肃穆暮气沉沉的,虽然西西一直说她这样的女子是不适宜于任何人恋爱的,但是我总觉得,她并不是真的悲观,真的悲观是毫无希冀。而她有。
      她知道不适宜和别人恋爱,却依旧与夏坠入爱河,她知道世人对入殓师的偏见,却毫不避讳告诉别人真相,她依旧是有所期待的,所以我觉得最后她还是会重复寻找,交往,直至结婚的模式。
      我想她是勇敢的。我也希望自己也能像她一般,把握自己生活的姿态,坚强的走好属于自己的每一步,勇于选择,敢于承担。
      
      
      (二)感冒
      
      故事叙述的是主人公虞小姐在与楚恋爱,由于各方压力选择分手,转而嫁给了各方面还不错的陌生人但最终像一条鱼般决定自我放生的故事。
      主人公是虞小姐,她的爱人叫楚,他们最后分手了,叫人怎么能不想到著名的霸王别姬的桥段?
      文章伊始,作者反复提及自己一直在感冒,让我不甚理解,本就是短篇小说,笔墨应当更为宝贵不是么?直到最后,虞小姐决定出走自我放生后,感冒突然好了,我有种“她前面在下一盘很大的棋”的感觉,所谓感冒,其实只是一种变故的象征吧?
      故事大量采用虞小姐的内心独白以及对楚和她丈夫对相同事物不同反应的对比,这将虞小姐内心的挣扎和纠结推向高潮,不断地刺激自己内心中弱小的反叛者揭竿起义。
      场景一,游泳池
      我的丈夫并不喜欢游泳,不过,他还是陪了我和小弟一起到泳池来,他只在水中浸了浸他皙白的躯体。连头发也没打湿,就回到池边去了。如今。我可以看见他,坐在花阳伞下的白铁草地椅上,一面喝着什么,一面看报纸,报张遮盖了他的头脸。 池畔有许多花阳伞,花阳伞下有许多的白铁草地椅,白铁草地椅上坐着许多人,那么多的人,我的丈夫就在人丛之中迷失了。他是这样一个陌生人,他只能是那个为你撑伞的人,却绝不是和你一起淋雨的人,他不过是河边的湿鞋者而已。
      场景二,音乐会
      在我最喜爱的胜利交响曲重现的时候,我看到我的丈夫打了个哈欠,这使我感到哀伤。我觉得我是在和一块木头一起坐姿音乐厅里,没有感觉没有反应的打呵欠的木头罢了,如果是楚,我们将有多快乐呢,当他激动的时候,他就会紧握我的双手,我们回相顾微笑,在散场之后,我们一面渡船一面仍要说起些什么?
      场景三,家里
      我的丈夫总是呼朋唤友的把人召集在家中打牌,而我通常不过是招呼那些朋友,替他们端茶送水,然后再默默的坐在角落编制着我并不热衷完成的毛衣。我在想我的以后就要这样度过么?但是我又非常希望丈夫的朋友能一直来家中,不然的话,我们面面相觑拿什么作为谈资呢,到时候吸引我们的也不过是一台闹哄哄的电视机而已。
      
      最后,是一条小鱼儿的虞小姐幡然醒悟,她是鱼,她是鱼,是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北的一条鱼,不是一条躺在河中的枯鱼。她不属于任何人,任何东西,她属于自己想要属于的任何人,任何东西。前提是,她自己想要。
      
      西西的文字,对我来说,最迷人的是对女子的勾勒以及对挣扎的描写,一幕幕如同蒙太奇镜头般闪现出来,不突兀,却直中要害。
      两个故事,异曲同工勾勒出的便都是这样勇敢的女子。
      
      希望自己,他日遇此景,幸勿避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3-9-6 23:12:26 | 只看该作者
      我还在补课。之前完全没有听说过西西,对香港文学还停留在亦舒的时代。
      这是个短篇的集子。很不争气地down了电子版看的。
      西西不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她的这些短篇其实都是一个点,她在这个点上面,加点东西,变成一朵花或者一只小金鱼。故事都很老派,一听开头就知道结尾的那种。
      但面具这个小故事写得很轻巧,我很喜欢。感冒,加那种诗词的做法,我是很不赞同。写那个新疆的故事,也写出了一些感情。与小说集同名的故事,像我这样的女子,我觉得很平庸。
      更小的时候,我读三四年代作家写的东西,沈从文、郁达夫,我那时非常惊讶,他们怎么能在那以平淡的文学后面,让你感觉到那么广阔的感情,就好像那些字只是一层纸,你能听到风在那边吹拂着,会觉得冷,风会进来。我觉得这些年读的中国人写的东西,仍然没有到达他们的水准。
      我有时候觉得可能跟他们的时代有关系,他们那个年代,是真正有理想、有英雄、有情怀的年代。他们能够救他们自己。而我们现在却完全没有出路。
      人是一个非常极端的矛盾的存在。每一个个体的存在都是一个巨大的悲剧。每个人都在说话。每个人都很孤独。每个人都想爱。每个人都会死。而且每个人同时还是好几个人。
      人和人之间的感情变成万般复杂的游戏。怎么能讲清楚这个呢?用什么方式来讲呢?
      特别是现代人已经看过那么多书,看过那么多影视的东西,他们被训练出那么多解读故事的能力。
      所以也许像西西那样,本份的,讲好一个点,也许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9-5 21:42:31 | 只看该作者
      故事很简单,从一个女子在咖啡室等待男朋友开始,到其男友夏抱着一束花出现便结束了,他们的约会目的仅是该女子带着男友去参观她工作的地方。可是,女子特殊的职业决定了她在等候的过程中内心不会平静,决定了他们之间的爱情不会一帆风顺。“我的工作是为那些已经没有了生命的人作最后的修饰,使他们在将离开人世的最后一刻显得心平气和与温柔”。
      
      因为这样的特殊工作,恋人之间的许多亲密接触都染上了其它令人恐慌的色彩。她的内心无比痛苦:“当夏知道我的手长时期触抚那些沉睡的死者,他还会牵着我的手和我一起跃过急流是溪涧吗?他会让我为他修剪头发,为他打一个领结吗?他会容忍我的视线凝定在他的脸上吗?他会毫不恐惧地在我的面前躺下来吗?”而夏带进咖啡室的那束花朵不是取悦与祝福而是诀别的表达。举手投足间的爱意表露都可能是一场伤害的异变!可是,这不重要。
      
      我不喜欢身边某人的手指。她的手指并不纤细秀长,指甲也生得难看,还因写字干活儿的缘故长了好几个茧。她用手指来挖鼻孔掏耳洞,搓脸上耳后因外出奔走而沉积的油脂汗水加灰尘的混合体,并用拇指和食指揉成球体再借二指之力弹掉;她的手指还挤过痘痘,抚弄过阴部……总之,她的手指一点也不干净,不优雅,不高贵,不令人歆羡。其实,审视她的性子,她的手指是渴望被用来练字写文,用来绘图作画,用来摄影弹琴,用来认真打理头发……
      
      廖一梅说:每个人都是孤独的,遇见爱遇见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见了解。尽管她明白,使她失去友情失去爱情的仅是自己的工作性质,但她仍然不愿去改变。为死者化妆是一项孤独而寂寞的工作,但正是这样的工作存在的地方才没有人世间的是是非非,不存在一切妒忌仇恨和名利的争执。她与世无争,就像被同伴讨厌的孩子偏安斗室玩儿一个人的游戏,她所选择的这种与世界和谐相处的方式却使得她孑然一身。她怕了。所以,尽管自己的父亲幸运之至,在那样的行业中遇到了一生所爱,她仍然认为自己的命运将与怡芬姑母一样,承受恋人惊恐的眼神,看着恋人失措地逃离……尽管这是个没有结局的故事。也许,终其一生,她都可能遇不上那个能理解自己的恋人。
      
      她为什么不能放自己一条生路呢!她拒绝给那对为情自杀的男女化妆,因为他们愚蠢地认了命,不再为了爱情抗争。而她的这种拒绝是对自己的厌恶!在她看来,她与他们无异,都顺从了所谓的宿命,都对命运低了头,这样的人不配在死后被画上精致的妆容而显得心平气和与温柔。所以,她没有像怡芬姑母那样为自己安排死后的化妆师。去当那些新娘的美容师吧,渐渐地去习惯为一张张嘴唇涂抹唇膏时收到的感激与幸福的微笑;去当发型师吧,渐渐地摆脱最熟悉的那个典型发型为市容建设出力……然后好好地谈一场恋爱,如果对至亲隐瞒过往是为不忠不诚,那么不忠便不忠吧。
      
      没有人不适宜与任何人恋爱,总有一段恋情会落地生根。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9-5 10:33:41 | 只看该作者
              这是我初次接触到西西,只因她的《像我这样一个女子》。也只是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才知道她已经是74岁奶奶级的人物了,不过在写这部小说时也只是45岁而已,毕竟人到中年才会有更多的人生感悟。就像一向以犀利的言语和讽刺的笔调著称的龙应台女士也因为一本及其温情感人的《目送》而更为人们所知。
          也许是自己的人生阅历不够丰富,还有对于香港文化教育的陌生,使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多了些许的困难。虽然只读过她的这一部,但在前几篇的文章里依然可以看得出就像是心智活泼的女孩子,正如大家所说的“属于西西的童话”,尤其是说“西”就是一个穿着裙子的女孩子两只脚站在地上的一个四字格子里。如果把两个西字放在一起,就变成电影菲林的两格,或为简单的动画,一个穿裙子的女孩子在地面上玩跳飞机的游戏,从第一个格子跳到第二个格子,跳跳,跳跳,跳格子。呵呵,眼前立刻就浮现出儿时嬉闹的场面来。在《玩具》中,以一个孩童的视角去发现冰雕的美妙,尽管我很难读出那种对于香港教育的批判,但那依旧会觉得很清新舒适,虽然不像《城南旧事》具有那么丰富曲折的故事情节,但毕竟是短篇小说,依然有种清风拂面之感。同时个人又会认为很像是一篇篇的散文。
          的确,有些东西理解地模棱两可,或许应该说很不明白的吧!像《抽屉》,如果她不说是在讽刺香港的怪现象,上街要带身份证,不然就倒霉了,我还只是在单纯的认为她的思维方式很独特,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是不会想到这么深层次的方面的。又如《煎锅》,她尝试带出老人问题,以及中文教育在香港这种社会的困境,这些都未曾出现过我的思考范畴之内。呵呵,看来以后的阅读更是要打开自己的思维,而不是仅仅被禁锢在一个狭小的区域止步不前!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9-5 04:49:55 | 只看该作者
      刚开始读,《玩具》和《奥林匹斯》感觉像是寓意很深的,有点读不懂,带有浓烈的西方资本主义色彩,呵呵,就是挺城市化的。然后接着读,《北水》和《龙骨》,倒换成中国内陆的村庄了,完全一副倒退五十年的感觉,虽然也有浓重的象征,可我很喜欢,可能是背景是我从小到大的生长的地方。
      所以读到这,就真的有作者的视野很宽阔的感觉了。从现代化所带来的人的异化到城市化给农村文化和环境的侵蚀,还有掩藏在作者疏离笔调下的浓重的人文关怀。
      我最喜欢的除了《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就是《煎锅》和《感冒》了。先说说前一个,通过一家四口人的讲诉呈现故事的发展,视角很有意思,这让我想起了曾获诺贝尔奖的一部作品,也是几个人不同的立场讲一个故事,据说这是从《圣经》里借鉴的手法,新约里就有马太福音、马可福音等四个人讲基督的故事。除了这种形式,最主要的是作品里的温情打动了我,原谅我是个俗人,只能看出这些。将要退休的父亲被经理叫去,母亲想可能要被辞退了,深深地担忧;父亲紧接着说了缘由是要被分配一个轻松的任务相当于升职了;姐姐说不该不学好英文这样就能帮助父亲了;弟弟说教父亲学英文父亲学的很认真,在教煎锅和男人,然后闻到了母亲煲的莲子百合红豆沙,真香。
      这个家庭可正是和谐的简直成了楷模,面对困难时,那种互相体谅关怀,真是温暖的想让人落泪,你会明白这就是家,这就是家人。我可能是想家了吧,格外喜欢这个。
      另一篇《感冒》有点像娜拉出走,有所不同的是,这个是对爱情和梦想的坚持。看到小说里的男子,我想起了我那无疾而终的暗恋,今夕何夕,见此良人。那是我当时的感觉。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9-4 21:32:14 | 只看该作者
             “我小时候喜欢玩一种叫做‘造房子’又名‘跳飞机’的游戏,拿一堆万字夹缠作一团,抛到地面上划好的一个个格子里,然后跳跳跳,跳到格子里,弯腰把万字夹拾起来,跳跳跳,又回到所有的格子外面来。有时候,许多人一起轮流跳,那是一种热闹的游戏;有时候,自己一个人跳,那是一种寂寞的游戏。”
          当读到序言里的这段文字时,立刻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当即在页边写上了“我也喜欢”的标识。初识该书应该是受香港中文大学推荐给学生的500本好书里面选的,在近期的8月《读书》中高林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了《像西西这样的香港女作家》,遂当即拿起了西西的这本书阅读起来。该书的编排是按时间来的,《玩具》写于一九七六年三月,按此推测如没大的意外《造房子》应该也写于七十年代,作者是38年出生,该篇文章的产出作者也是而立之年,但从这细腻的文章本身来看,就像一个天真灿漫的小女孩用她那个年纪的语言记录她所热衷的游戏以及她为何叫做“西西”,一切是如此自然亲切,让我也想到了些儿时的片段。
          我是一名男生,80后的尾巴,童年时也玩这个游戏,我们叫她“跳房子”,我不知道万字夹是什么,但我们当时用的就是普通的石块,有的人力气大,有的人力气小,所以选择合适的石块非常重要。我们有单个一组的,也有两两一队的。记得当时是扔出石块,然后“跳跳跳,落地,跳,落地,转身,跳,落地,跳跳跳,捡起石块,跳到格子外”。正对着扔石块完成所有游戏之后,我们另辟蹊径,发明了背对着扔石块,难度突然加大了很多。但每次我们都能顺利完成游戏任务,并比对着看谁做得最好最快。
          这就是我的一点点回忆,感谢西西,让我能够通过自己的文字记录这些点滴。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7 22:51:13 | 只看该作者
      看了西西的《像我这样的女子》,女子是位遗体化妆师,而男子不知道, 还兴致冲冲地要去看她工作的地方,那么结果如何,相信不出意外吧。 故事轻描淡写,但其实很深刻,没有苛责,也没有自怨自艾。 有的只是一份理解: “总有那么多人,追寻一些甜蜜温暖的东西,他们喜欢的永远是星星与花朵。” 世界末日了,还有人会替你化妆,送你一程吗? 所以现在想想,这真是一份相当温馨的职业,怎么会因冷冰冰而恐惧呢?
      
      而就标题《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来说,若不了解内容,仅冲着这样一个当下比较有噱头的标题,那么会失望,原来只是一篇短篇小说,其实这是一本短篇小说集。
      若依我来看,从其中的短篇小说标题选择,确实没有比这个标题更吸引人的了。
      但就内容来看,西西的风格粗略看来,似乎夹杂着西方童话与中国乡土小说的味道,让我这个初接触者分不清其风格……而《感冒》、《玻璃鞋》和《抽屉》所体现的东西,要远比《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多,特别是《感冒》,写出了一个剩女到成为主妇后逐渐发现灵魂的转变,实际是无奈的,更多像童话,这其实也契合了西西“童话小说”的主题。
      而就形式来看,《碗》、《煎糕》和《鱼之雕塑》显然是一种创新,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我还喜欢《十字勋章》,这篇写欧洲军人的小说,似乎是一个崇拜与反崇拜的主题,得不到的往往是最好的,而当下从事的,往往诸多哀怨……
      
      所以,若想得到真正的阅读体验,还是专心点看内容好些。
      我的阅读体会相对还是很浅的……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4 02:52 , Processed in 0.04527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