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小书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4-21 09:50:26 | 只看该作者
       已经不记得高三时把这本书读了多少遍,读到不可自拔,第一次如此强烈的感同身受,书中的文字,稚嫩青涩,充满了青春的迷茫、孤独、无助,却正是我当时最真实的心情,我隐约看到小七在自习室写下这些秘密的文字时的场景,一如那年我苦涩无助的泪水,自责而不知所措。我不想评论小七是不是华丽的堆砌诸如此类的,我只想说,一本书能让我如此感同身受,在我最迷茫无助的日子里,那些看似有些颓废的文字却给了我莫大的安慰,让我坚持到了最后,当年的自己亦如文字里的小七,我知道,里面都是小七的真感情,不管在怎样的文字的外表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4-21 09:50:25 | 只看该作者
         看了一下书下面的评论。大多是评判,除了批判七堇年,连带着80后作家甚至80年代之后出生的人们一起批判了。觉得有很多话要说。
         第一次看这本书也是初中的时候。无论现在的所谓大人、成熟的人怎么不屑,说现在的小孩早熟、无病呻吟、矫揉做作都好,事实是——80之后早就不是知青的一代,生活在苦日子中家里有很多兄弟姐妹的一代,很少有机会接触图书接触电影,每日乐趣是在田间乡野小路上奔跑的一代。时代早就变了。所以那些80年代前出生的人,也不会明白80后的生活和情绪,就如同80后不会懂他们的隐忍他们的知青生活他们对于同样残酷却朴实无华的作品的感同身受。
         我们出生时就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是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出生就有的孤独,还有父母的宠爱以及巨大的期望。我们的父母也经历了人生的遗憾苦痛,结婚后只生下一个孩子,自然会倾注太多心血,随之而来也是巨大的压力和期望。所以小孩们早熟,从小的孤独就要自己去看书看电影和同学交谈排解,所有因素之下我们在小学时代经历着以前年代的人们中学甚至毕业以后才经历的情绪,初中高中更甚,无论是思想还是文笔,都让那些观者觉得太无病呻吟了,太为赋新词强说愁了。可在这个时代,小孩子们的孤独青年们的孤独,要怎样给自诩成熟的大人检阅,才能被肯定被接受?根本就不可能,大概80年代前的人,多会以为80后在高中就应该无忧无虑,男女同学之间拘谨连话也不敢多讲,就和他们当时一样,懵懂纯真一心憧憬毕业后的好时光吧。
         可哪有那么多好时光。我们都知道,时代变了,最好的时光已经过去了。我们在青黄不接的年代,以独生子的身份出生,有着比与生俱来的属性更加深重的孤独。所有的梦想都不需要现实泼冷水,我们自己都会越来越明白,它们在时代之下,是多么的无力,多么的薄弱,多么的不堪一击。就像所有的事情都有了必须的门槛,都有限制,要去搞文艺,你还得先努力去艺考考上艺术院校,而艺考也有了条条框框,要照本宣科的准备哪几个项目,不再是有天赋有潜质,像从前年代一样,路过电影学院进去表演个体操朗诵一首舒婷的致橡树,就有老师说你有潜力然后收了你。要去搞文学,你得投稿,你还得先有名气才能发很多作品被媒体接受,可你想搞文学而不是随便写东西赚钱,但你写的东西没人认为它是文学,你没有进入某某市某某省作家协会。想做别的也是一样,层层级级,要论资历论辈分,可能你再有抱负也要到混到辈分才有空间,可哪还有心力在那时作为?
         所以我们看七堇年,所以我们看落落韩寒等等所谓80后青年作家。因为毋庸置疑,他们是最让我们相信,在最好的时光过去的时光里,梦想或者人生可以不那么按部就班的最好的例子。
         七堇年是勤奋好学的人。一个人到成都上高中,根据她的描述,我觉得她是去上成都外国语学校。在她的文字里会写到“我什么都没有了”。这种感觉我特别感同身受,相信也有很多和我同龄的人,努力勤之后却有同样感受。她在家乡成绩好,受人关注,但到了成外之后就显得很平庸,外语肯定不如本部人,同学都是从小学升上来的,她一个人也不认识。在那种落差之下,很难再让自己回到最开始的名列前茅水平。那段日子她真的是一心学习,每晚在寝室学习到12点宿管大妈准时熄灯,她让眼睛沉溺在黑暗中,好转后爬上床,给自己写下只言片语永远寄不出的信,然后睡着,醒来,再重复。光是这种重复而隐忍的日子,就够让人动容。她怎么可能会外放,把情绪说出来泼出来,她除了沉默然后付诸文字,有别的方法吗,她的孤独和无力,和她如鱼得水的同学们说,又有作用吗?
         所以有什么理由怀疑她文字的真实性。文笔好辞藻华丽也算是过错么,观者写不出的就是矫揉做作的作品吗。何况她的文字不是华丽。七堇年的文字有自己很独特的风格。不要总跟落落比。落落是高考后离家出走进入社会打拼,有幸进了漫画行业,她自幼喜欢少女漫画,所以风格一致是温暖治愈少女日系,这不说明落落就温暖感人,这只是风格的一种,落落主编的《文艺风象》定位和刊稿要求不就是“日系温暖少女”吗?而七堇年呢,她是很深沉的作者,文笔沉重也厚实,词汇多但和华丽没关系,都是字字叩击人心。她是隐忍的,甚至有些复古,很多句式词汇取自古文,她用那种句式也不显得奇怪。
         而驾驭文字上她的确是有天赋。最喜欢的是《蓝颜》。不认识她的时候,看了那篇小说,心中动容,真以为作者是男的,还想有一个青年男作家风格和郭那么迥异,处处都是有担当的影子,非常喜悦。后来知道七堇年是女的,从此就佩服不已。这本书,本来就是她以前作品的集合,大部分在高中,高中生在紧张环境里写下这么多好作品,为什么还要被诸多挑剔。它们代表了一代人青春的心绪,还有不能实现的渴望。包括出走包括对父母由伤害转至体贴心疼,甚至包括远行包括自杀,文学不就是取自生活又放大冲突和矛盾吗,很多人心中都有过这些或多或少的想法,看到她写出,当然感同身受,甚至泪流满面。
         而她根本不消极,所有故事的主题,都是积极光明,教人向上或者看透。我们这一代人,最后也都好好成长了,也能活得越来越有担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都在慢慢破除我执,不再执着于那些追寻不着的。而在七堇年等人的作品里,也一直是告诉我们,好多事不得求之,求也求不得,人生越过越纯简,所以要放下,要放手。
         七堇年高考前通过了清华的自主招生,但高考因两份只差,遗憾的没能去清华。后来转去天津。毕业后又去香港浸会大学读研。其实她的经历,就足够让人心疼让人爱了。出了几本书,全国签售一阵,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停滞了,自己在被消耗,于是就回家。那时是抑郁症的日子,天天吃药,在家里昏天暗地,也不再能看见她的文字。很长一段时间销声匿迹,后来看到“灯下尘”,是她用与之前迥异的风格写下的消失时间中的经历和感受。少年时的热血敢想敢写也都淡去,风格更平静沉稳。我们看到,她在抑郁症复发的日子,是怎样艰辛地调整自己,恢复精神,又在怎样的不甘中向生活妥协,进入了事业单位平稳生活。真的,这些就是我们这些80之后的人最好的安慰剂和鼓励。如她,青春之时很绚烂的活过,后来渐渐平静,回归简单自得。也能安慰我们,青春的时候勇敢去追寻,不要怕旁人的言辞和目光,反正最后大家都会回归生活平静,安稳的缓慢的,在阳光温热中感受岁月静好。
        总有人说,青春文学没有价值,大家都该去看巴金林语堂梁实秋汪曾祺。是,那些经典作品是应该看。可是为什么后来的作品全都是“青春作品”。巴金林语堂他们年轻的时候又有没有人推崇?至少他们在好的年代,文学兴起文化开放,前面的人都成为元勋和典范。可时代确实在向前,就像我们都说唐诗宋词好,可现在人还会用唐诗记录生活吗。说文言文好,可发展到一定境界必须要白话,文言文再好也不能流通。说毛笔字好,可因为迅速快捷的需要我们都要学会钢笔快速书写。以前有年代感的文革题材,青年下乡,知青生活再好,再好。现在的人写得出来吗,太遥远根本连数据都难接触,又如何体验并付诸笔端?老一辈人总说青年作家作品没有时代感。可他们需要的时代感,是青年根本不可能写出来的,所以很能理解,青年写出的东西老一辈看不懂,觉得是做作。
         以前张悦然出书《樱桃之远》。前面有莫言给她写的序。莫言很赞赏她的作品。七堇年《大地之灯》是苏童写的序,也很肯定她的风格。其实真正关心文学的人,如莫言如苏童,不见得都是批判,他们也知道,时代进步作者的风格题材也必须要革新。
        还看到有人说,梁文道的书里提到现在的中文都是变质的云云。那本书我也看过,我还看了很多香港作家,都说“大陆人写的东西没几个人能看,写的好的真没几个,他们的文字被污染了”。可我真的怀疑,那些香港作家到底看过多少大陆人写的东西,其实他们除了林语堂巴金再到他们认为最年轻的和梁文道同辈的作家,他们一定没看过其他大陆作家写的书。再说,香港作家没说一句话里都要掺杂英文单词,一两句中文后又是英文连词,是用什么标准来评判大陆作品被污染呢?毕竟文化的根在大陆吧。香港作家一直说他们的优势是懂英文,如果他们觉得中文写作的语法结构像英文靠拢是进步,那为什么大陆的作家风格出现青春风格不是一种进步?
         其实无论作者写什么,用不用心一定看得出来。用了心就是好作品,我们就算不喜欢也应该尊重,不能总是批判,更不能一棒子打死一片,连带着一个年代一起批判。
         相互陪伴的时光和感同身受有多么重要,懂得亲情友情爱情的人一定都知道,所以对于作者和观众,其情也是一样。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4-21 09:50:24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那个只要有华丽辞藻就足以喜欢一本书的年纪。
  五六年之后,突然之间想起这本书,已经全然忘记它讲的究竟是什么。仅仅记得那一句:我等你的好消息。
  可能当初这本书牵动我的,也仅仅只有这一句:我等你的好消息。
  
  那是人生中最美丽的岁月,拿到有文字的东西就如饥似渴地读,最快的速度是一节语文课之内看完一本小说。还没有想过,应该读什么样的书,写什么样的字。仅仅是希望从文字里寻求一点安慰。
  那是一个人人都告诉你高考非常重要的年纪,仿佛你未来的人生都孤注一掷,在那个预定的日期压上全盘赌注。彼时尚不敢面对这个藏在黑暗中的局,总是希望时间慢一点,再慢一点。又恐怕美好的未来不能如期赴约,生怕时间真的会慢下来,又希望时间能够快一点,再快一点。
  充满疑惑的年生,我们站在一个眼前一片迷茫的位置上,不知道应该随波逐流,还是特立独行。在失眠的晚上,或者是走神的课堂上,会问自己一句,to be or not to be
  那是一个无论我们做什么,大人们都会觉得幼稚的年纪,但是那个年纪的我们,活得比谁都认真。
  就是那个时候,我读到了这本书,读到了这句,我等你的好消息。
  
  彼时我的心里藏了一位少年,我写了无数封信给他。终于有一天,他给我回信了,信的最后一句,他说:我相信你可以实现你的梦想。
  就因了他这句话,从来没有在朋友面前哭过的我哭了。仿佛我为他写了那么多文字,倾注了那么多感情,就为了等他那一句:我相信你可以实现你的梦想。
  我把信折好,夹在那本红色封皮的牛津高阶中间。每当学习累了,觉得没有动力了,我就会把它又拿出来,从头到尾读一遍,然后又会觉得充满斗志。看的次数太多了,已经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内容背出来。我想学七堇年那样,把最后的这句话剪下来,贴在桌子上,在我一低头就能看到的地方。但我终究没有那么做,因为这封信来之不易,我实在舍不得。
  
  高考那几天,课本和学习资料都堆在临时的复习教室里,很多人的试卷、练习册、课本、参考书都堆在一起,根本分不清哪本是自己的,哪本是别人的。
  高考完之后,大家又匆匆散去。而我的那本牛津高阶和夹在里面的信件,就这样淹没在各种资料之中,被我遗忘了。
  直到到家了,整理行李的时候,才猛然想起。但也已无迹可遁。
  我想,那封信的遗失,象征着我那段岁月的结束。从那以后,再也没有遇到一个人,写给我一封信,给予我微薄的鼓励和安慰。那封信就像初露的曙光,带给我首次的悸动,尽管我和大多数人一样,过着平淡无奇的人生,却因为它给我带来的温情,让我尚觉得人生还是有所期待的。
  
  我突然想起这本书,只是因为我突然想起那位回信给我的少年,还有他那句:我相信你可以实现你的梦想。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7-1 15:28 , Processed in 0.04904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