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球状闪电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5#
发表于 2012-7-26 13:30:51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的科幻迷,大抵没有不知道刘慈欣的。一提到中国当代的科幻作者,最响亮的,无非“何慈康”——何夕、刘慈欣和王晋康——而且这个排名顺序仅仅是为了凑出这个名字的因素。在很多人心里,排名第一的是刘慈欣或者王晋康。刘慈欣的读者称呼他为“大刘”,自称为“磁铁”。
  
  我真正喜欢上科幻这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是因为一部名叫《全频带阻塞干扰》的作品。我很早以前看《科幻世界》,但是没有把科幻树立在自己的脑子里。看过大刘别的文字,但是没有把他当做自己注意的作家树立在自己的脑子里。直到《全频带阻塞干扰》的出现。大气恢弘而不缺少专业军事描写的战争场面,与当代贴近的战争背景和一种怀旧的忧愁纠缠在一起……这部作品给我带来的不仅是一种科幻上的享受,而是一种思想上的快感。那种快感就像是在室外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握着一杯温热的珍珠奶茶,但是又没有喝下去。如果仅仅是这么一部作品,那么我还不会记住刘慈欣。《科幻世界》某期刊登了韩文轩的《上校的军刀》也是我很喜欢的有这种阅读快感的文章,但是韩文轩写过别的什么作品我记不得了,只是记住了韩文轩这个名字。
  
  此后,刘慈欣在《科幻世界》上的文章或多或少地引起了我的一些注意。印象最深的是《地球大炮》,当时我正在恶补凡尔纳的原著。在SHE的《魔力》的曲子里看完了一本《海底两万里》和那一期的《科幻世界》,以至于我现在脑子里想到《地球大炮》就会响起《魔力》,听到《魔力》就会浮现出地球的屁股里飞出一艘艘飞船的情景。
  
  但刘慈欣真正给我以震撼的作品就是《球状闪电》。
  
  《球状闪电》在《科幻世界》上没有刊登,是以《星云》增刊的形式发表的,所以对于当时没钱的我来说买这么一部书是不切实际的。是某一个深夜,乐城的朋友“球状闪电”和我在QQ上聊天,说到了他的ID,他说是刘慈欣的同名作品。我说我没看过《球状闪电》,他说你既然喜欢刘慈欣的作品居然没看过《球状闪电》?我顿时感到一阵大窘。当晚就在网上搜索《球状闪电》的全文。然后在电脑前从深夜十二点一直到凌晨两点看完了这部作品。当时正好《球状闪电》刚出单行本,我就立即邮购了一本。
  
  《球状闪电》极大地满足了我的阅读快感。军队、理想、追求、人生在这部作品里完美地展现在我的面前。我喜欢林云,林云对军队的执着,不能用“热爱”这个词来描绘,林云对事业的执着,不能用“理想”来概括。但是林云是一个敢于去热爱敢于有理想的人。书中的人,包括主人公“我”和她的父亲林峰将军,都评价林云是一个有着危险思想的人,但是如果是我,我会成为跟着林云一起进行宏原子核聚变的几个军官之一。
  
  除了林云这个人物,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母编队的覆灭和那一次悲壮的对美国航母编队的攻击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根巨大的黑龙围绕着珠峰号航母、被拦腰折断的航母甲板、江星辰在舰岛前的照片,以及悬浮在海面上没有消失的球状闪电、高大黑色的航空母舰、笼罩在探照灯光柱的渔船上的几个军官……这一幅幅图像一直在我的脑子里印着。对于早就要决定从军的我,这些场景对我选择海军可能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另外,在西伯利亚的那段描写,历史的凝重和现实的无奈,都在《新思维》的金字中发出深远的意义。
  
  当我离开海军的时候,想到了小说中林云的一段话:
  
  
  引用
  【林云对丁仪微笑了一下:“我是在军队中长大的,除了军队,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全身心地属于别的什么地方,”她犹豫了一下,又加上一句,“和什么别的人。”】
  
  
  这一部作品足以给我任何无法用言语形容的震撼。
  
  《三体》和《三体II·黑暗森林》出版后,很多人给刘慈欣带来了神秘色彩。我觉得刘慈欣的作品里给我带来的,两个字:好玩。
  
  大刘的几部作品,《全频带阻塞干扰》(中国版)、《超新星纪元》(最初版本)还有一直没有出版的《中国2185》,用一名网络行走客的话说,其实都是“YY作品”。相信一些军事历史爱好者都做过这种思维体操,自己架构一个历史背景然后自己尽情地用思想塑造自己喜欢的历史。我就这样玩过,自己在自己的大脑里YY一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台湾岛的战役、自己YY苏联没有解体的情况下的世界中美苏三大格局的对阵……大刘说过,他曾经在石家庄陆军学院和他的军人朋友一起假设北约和中国的全面战争……相信这就是《全频带阻塞干扰》的雏形。这么玩的兴趣,就是好玩。因为好玩,所以把自己的思维体操记录下来,出版的了就出版,出版不了自己留着玩。
  
  但是大刘的确是比一般的人高,在于,他的思维体操作品发表了。发表不了的,也想法发表了——《全频带阻塞干扰》最后是用俄罗斯版的形式发表的。而且还加上了一段卖勋章的令人感动的故事情节。
  
  大刘说,他写科幻其实没有目的,真的没有目的。我心里说,我了解这种没有目的。
  
  科幻是为了让生活更好玩。使命感和科幻的发展以及商业化之类的是在此之上的上层建筑。我也是因为大刘创作的好玩的科幻才发展成了一名科幻迷——虽然这种好玩的能带来阅读快感的科幻作品不多。
  
  我的博客:http://www.ybhk.net/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4#
发表于 2012-7-26 13:30:51 | 只看该作者
  科幻是什么?是机器人,外星人,克隆人吗?是把一些无趣的故事加上高科技的外衣吗?
  不是,我希望看到的科幻小说,不是拿科幻做一个背景,然后讲一个不相关的故事--“哥斯拉望着他在火星上的第52个矿场,那里有三十个K-2型采矿机器人在不知疲倦的劳动,他转过身,给身边的总督点着了来自仙女座的雪茄,也给自己点着一颗,“收成看来不错”,总督面无表情的说。。。”这样的句子占据了科幻杂志的全部。可是,这和科幻有什么关系?因为这里面有一个火星矿场,K-2机器人,仙女座雪茄?换一些词语,把它搬到十八世纪的庄园如何?
  有多久,我们已经看不到那些纯粹的科幻,为那些宏大的想象而震撼,而感动?当科幻小说中充斥了星际爱情,外星领主,激光武器,我们是把它们当做当做爱情小说,骑士小说,神话小说,还是科幻小说?
  从这个角度来说,《球状闪电》是一部伟大的著作,这不是一部发生在遥远未来的小说,书中的场景,是现代,主人公的言谈举止,就像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如果不是实现知道这是科幻小说,我会认为这是一部小说体的报告文学。刘慈欣对人性的把握,对历史的感悟,让这部科幻小说首先是一部小说。而球状闪电,并不是架空的神,而是故事的穿糖葫芦签,这里面的所有人,都在为认清它的秘密而努力(我不习惯剧透),像我们每一个人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那个苏联科学家,和张教授,让人唏嘘
  当球状闪电的真相最终出现,那一刻的震撼,让我感到窒息。真相让人窒息,而又十分自然,并不是外星人的遗迹这种类似神话似得从天而降,完全是基于物理的伟大想象,这种伟大的想象,是多少年没有见过的啊!
  你们看吧,看吧,我剧透了就没这份感动了
  要是有导演能把他改变成电影就好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3#
发表于 2012-7-26 13:30:51 | 只看该作者
  在我看来小说从来不是一个能把事情说清楚的东西,它不太擅长"事情就是这个样子的"这样的工作,反而很喜欢讲"其实这块垫板背后有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或者"你不要以为这件事情真的那么简单"
  
  如果你读完一本小说后很满足的说了句"啊,我学到了XXXXX",那这多半只能是二流货色
  
  因为好小说从来不替你解决问题,它只负责为你产生新问题
  
  "混沌"是小说的根本,,,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比如据说托尔斯泰貌似是非常讨厌他的那个安娜的,他想把她的那股无耻劲头都给写出来,给那些烂女人一个下马威,非常可惜的,,,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他凄惨的失败了,,,安娜在他笔下有了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意图,创造了自己的命运,,,然后居然引来无数人的同情甚至崇拜,,,他地下有知心情一定很复杂
  
  某种程度上刘慈欣倒是从来没有这种问题,,,他控制过度了
  
  球状闪电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开始,一个充满希望的展开,但之后却像火车一样沿着轨道,轰轰轰,轰轰轰,一路波澜不惊的冲向终点
  
  刘慈欣把他的人物和他们的命运压的死死的,虽不见得好人好报,坏人坏报,但从他的世界的每个角落都能清楚的看出他的刘氏价值观,他就像个巨大的幕后黑手,悬挂在他每个角色的脑袋后面
  
  他的读者是绝对不会误会他的意图的,,,他讨厌的人,没人会喜欢,他喜欢的人,没人会讨厌,他希望大家对他的女主角同情爱慕加无奈,我们就同情爱慕加无奈,一分不会多,一分不会少
  
  他是一个太尽职尽责的上帝,把每一个折边都熨的妥妥帖帖,把每一个道理都说的清清楚楚
  
  以至于我读了小说,或许对球状闪电依然是一知半解,但对刘慈欣这人的价值倾向倒是明明白白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2#
发表于 2012-7-26 13:30:51 | 只看该作者
   星云I-天意
  钱莉芳 /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星云特刊 / 15元 / 平装 / 238页
  
  
  
    星云II-球状闪电
  刘慈欣 / 2005-6 / 四川科技出版社 / 22.0 / 平装 / 281 pages
  
  
  
    星云III-基因战争
  胡行 / 2006-02-01 /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15.00 / 平装 / 234 pages
  
  
  
    星云IV-深瞳
  陈楸帆 / 飞氘 / 七月 / 2006-09-01 /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15.00 / 平装 / 226 pages
  
  
  
    星云V-格兰格尔5号
  吴弼川 / 2006-11-01 /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星云Ⅴ / 15.00 / 平装
  
  
  
    星云VI:掉线
  拉拉 / 2007-08 / 四川科学技术 / 掉线 / 15.0 / 平装 / 165 pages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1#
发表于 2012-7-26 13:30:51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是高中的时候一口气看完的,很震惊很感动,为书中的人物们,为了追求一个飘渺的梦而穷尽一生而不悔,但是他们又是很幸福的,他们知道自己的一生将会为某样东西而付出。高中时期的我当时很迷茫,我知道自己努力地学习为了什么。然后又一口气再看了几遍。现在大学的我任然在空闲的时候翻翻这本书,感动依然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0#
发表于 2012-7-26 13:30:51 | 只看该作者
  刘慈欣的成名作,名字起得太朴实了,要换个网络标题党编辑,改叫灵异空间什么的估计可以多卖出去几本。书中的主角应该是林云,性格有点像我大学的某同系同学,像一把出鞘的剑,让你只能远远地欣赏,难以亲近。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9#
发表于 2012-7-26 13:30:51 | 只看该作者
  看到书名回忆起读这篇文章的时间,说文章是因为当时它在2003年度最佳科幻小说里收录。内容已经记不太得了,但是看书的震撼和那种忙里偷闲,窥得清泉一眼的感觉让人颇感温暖,如果没有这样亮亮的记忆,我们对岁月的印象恐怕只是那年年份和自己的年龄吧。那年我上高三。反反复复记住的公式啊,理论等等,现在没留下什么。为什么艾宾浩斯还说重复一定次数的想忘也忘不掉呢?而让我刻骨铭心的,却是用很少时间很大热情的这样的文章。推荐大家看看,我是只看过很少科幻的人,看这个也很能入迷。彼岸的另一番风景,同样心旷神怡。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
发表于 2012-7-26 13:30:51 | 只看该作者
      一如既往的宏旷想象力——在现有中开启创造性亮点的世界;一如既往的军事狂和道德伦理探究——仍旧压抑着没有答案。激情建造架构,所以框架完整,“科幻”中“科”被探究,“幻”被发展。仍然是有气魄的好作品。
      对球状闪电的描写与推想远丰富於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确,科幻作品的主角与主流文学不同,被描述的形象不是人。但这种阅读的不满足感实在太强烈了。太单薄了,缺点什么,每个人物形象都缺,都不如雷球来的真实。球是多面多性的,人也一样。没有人的平台,宇宙奥秘无法架空呈现,伦理和哲学探索更显得匮乏无力。
  
      记一笔作者后记的一句话“中国的科幻作者创造自己世界的欲望并不强,他们满足与在别人已经创造出来的世界中演绎自己的故事,我们的科幻小说中那些世界都是熟悉的,只剩下故事了。”
      一语道破。不仅是科幻题材,魔幻、动画、漫画、各类创作,总是跳不透那看不见的圈,就好似有无形的束缚禁锢了人的脑。那种带有思想禁锢的作品总让人有窒息感,明明是叙述创造出的世界却陈腐死气,好像憋了一口气吐不出来,又好像平面上画画只有一面儿。
      就此来看,作者的尝试是成功的:“如果我们一时还无力创造整个世界,是否能退而求其次,先创造其中的一个东西呢?这就是我写这部小说的目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7#
发表于 2012-7-26 13:30:51 | 只看该作者
  一直以为知道刘慈欣,不是很久以前的事情。
  
  知道《科幻世界》,是很久很久前的事情。但是真正看的第一本,是大四寒假回家,车上前男友塞给我的一本。可惜之后便同他,如两条交叉的直线一样,越走越远。
  
  最近终于有了闲情可以看刘慈欣的小说,本来是打算从《三体》开始的,一看全集的目录,《球状闪电》便死死抓住了我。记忆,似乎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那正是自己求知若渴的年纪。但是农村的家庭中,能有什么收藏。当时翻箱倒柜地找书,什么书都看,包括文革时候的小册子,以至于现在我对毛主席语录和诗集都相当的熟悉。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里的那种平房,一般都有一个低矮的、贴着房顶的二层,用来存放杂物。然而正是在那里,我挖出了当时对于我来说无比珍贵的宝藏——现在回想,真的无比珍贵。如果不是当年的大量杂乱但是广泛的阅读,我今天不会在这个地方。外公当年私存的四大名著和老漫画书、舅舅、父亲、叔叔等上学用的课本和若干购买的小说,都被我仔仔细细地读了。现在我的阅读远远达不到当年细致的水平。
  
  当时就有一本残缺的中国科幻小说集。今天仍然记得的,有《飞向人马座》、《隐形人》等等。正是这本书勾起了我对科学的兴趣,以致后来读理科仍然能够饶有兴致,直到今天,地理、大气科学等等仍然是让我十分感兴趣的东西。
  
  当时与我同样对科幻小说产生兴趣的,还有小我一岁的表弟。记得当时与他是十分投缘的,一起买有关恐龙和昆虫的书,一起买新的科幻小说集。里面就有一篇关于球状闪电的故事,只是不如刘慈欣这篇发挥这么宏大。
  
  (打断,待续)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
发表于 2012-7-26 13:30:51 | 只看该作者
  开篇时“父亲”的那段关于理想的话决定了这是部关于理想与奋斗的小说,一如刘慈欣以往的风格。最近在重温《三体》,发现杨冬和林云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确实很相似,丁磊的杯具O(∩_∩)O~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7-3 20:41 , Processed in 0.04991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