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灯下看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苦旅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1#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我读他的书,要别人说吗?要你说吗?都不用,只觉得我有收获就行了,我努力寻求一种文字上的归宿,和我个人的田园……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2#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文化苦旅》是上大学时候买的读的,当时是从外地到北京海淀买的,而且是那家书店的最后一本。文章都写的很好,文字,内容,情感,故事,内涵,都不错,很打动人,很享受。特别喜欢其中的 三峡,天一阁,道士塔 等。 对写作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帮助。
  
  之后陆续读了《山居笔记》《霜冷长河》,感觉逐次下降,到了《行者无疆》甚至是索然无味,以至于现在不再看余秋雨写的东西。
  
  后来对作者了解多了些之后,发现《文化苦旅》中的涉及的一些历史,和实际出入比较大,而且作者所投入的情感的真实性也值得怀疑。所以现在再看这本书的时候,也不觉得有那么那么好了。
  
  不管怎么样,能把文章写到这种程度,也是很令人赞叹的,相对许多其他的文化散文还是很值得看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3#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的专家没有太大的激动,他们默默地离开了会场,走过王道士的圆寂塔前”
    阅读完余秋雨笔下的《道士塔》,我不由得有了写文章的冲动。在那看似平常的抬头瞬间,道士塔它悲惨命运的身影已渗透我的笔墨之中。
    原以为他是个白发老人,他赋有犀利的笔端,穿透历史的冷漠;他有难以捉摸的眼神,总在寻找些什么。但走近他的文章深处,才发现他与苏东坡颇有相似,有着“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自喻,独自享受着老年、中年、少年。在颠颠倒到的日子里,泼墨洒下历史的余辉……
    道士塔是一溜空地上的幸存者。虽然在夕阳下有些悲凉,但它始终不放弃他的使命。只是命运使他有了一个昏庸的主人——王园录。王园录是个平方法没有文化的道士。在愚昧地改造道士塔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藏在塔底下的文物。面对金钱的诱惑,竟爽朗地用文物做成了一笔又一笔轻松的小买卖。他还四处招摇,引来无数外国人的抢购,好比现实生活中抢购市场大清仓的场面。一箱又一箱的文物悄悄从中国土地上流走,换来的是只是他愚蠢的笑脸和渺小的身影。
    我想我们不该痛恨外国的学者、汉学者、考古家、冒险家他们的狡诈。我们是不是该痛心地问一问:‘为什么他会出生在那个年代?’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不,他是古老中国的罪人,是他摧毁了文化。
    如果我用‘无知’来形容他当时的行为,那只会使我对不起‘无知’这个词语。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泻,完全可以将他彻底冲刷洗净。
    在初中的历史课本上,有着火烧圆明园的资料。那时我发现;原来我们中国人是那么富有,古老的中国文化是那么耀眼。虽然现在的圆明园已化为灰烬,但是它同样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也述说着千百年来历史的改变与人类对他的摧毁。
    一位当代青年的几行诗句写得好。
                                我好恨
                                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   
                                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
                                  阴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旷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
                                  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
                                  离开如云的战阵
                                决胜负于城下
    我叹息了。在原本属于中国文化古物的立场上,竟会有千千万万的中国专家为了追回曾经遗失的几件文物而钻研几十年。为了文物,他们会用屈辱去换取研究的代价。
    我震惊了。在余秋雨的笔下并没有丝毫刻意地描写,只将笔端淡淡地写下这一幕,但它足以令我毕生难忘。那一句‘我好恨’将成为文章中发人深省的最后一章。
  
  注:此为表妹暑假读后感一则,发于斯地与大家共享
  她今年刚初中毕业,从我的书架上找书,我推荐的第一本就是《文化苦旅》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4#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道士塔,莫高窟, 阳关雪,沙原隐泉,柳侯祠,白莲洞,都江堰   三峡,洞庭一角,庐山,贵池傩,青云谱随想 ,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西湖梦, 狼山脚下,上海人,五城记,牌坊,庙宇,夜航船 ,吴江船,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废墟 ,夜雨诗意,笔墨祭,藏书忧,腊梅, 家住龙华,三十年的重量,漂泊者们,华语情结,这里真安静 構成了一幅幅的美麗圖像, 在腦中午夜夢回,喚醒沉睡已久的情懷.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5#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认真接触余秋雨老师是读他的《道士塔》,从此我便甘愿承受他所带来的关于文化的精神追讨。
      这本《文化苦旅》我不知道翻了多少遍,只是同学借着看的时候让他妈帮我又装订了一下。呵呵!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要数《废墟》了,中国人喜欢遮掩,喜欢大团圆,因而文学中缺少悲剧因而缺少真正深沉的文学。一石千浪,从而引起了读者对文化`历史`中国人性格的理解。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6#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我非常喜欢《文化苦旅》这本书,看多了现在浮华的小说,偶尔看看这样的散文,我们的心就不会跟着浮躁的城市而浮躁,更多的是思考.思考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生活,自己周围的点点滴滴.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7#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文化苦旅可以说是秋雨先生早期对文化探索的呕心力作,也可以说是他的文笔巅峰。我不是说现在他的文章就不好了,但就用笔的纯熟和文字的美感还是要首推文化苦旅。
    每读一次文章你都有新的感受,这就是好的文章能够带给你的奇妙的地方。就像是天然的奇石,鬼斧神工的天地造化,让人越品越有味道。比及那些泡沫化的东西是不可与之同日而语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8#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余秋雨的批评不绝于耳,我不知道他们是否有道理,我更无需关心余秋雨的人品,这些对于我来讲并不重要!!我只知道我寒假通过这本书跟随余先生进行了一次精神之旅。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使我对于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中国优秀的文化在莫高窟,在废墟中,在沙漠上,在天一阁里,在地下古城中。这个五一假期我特意去了一趟七朝古都--开封,在那里,我寻找大梁古老建筑,参观了铁塔,繁塔,看了禹王台,山陕甘会馆,还登上了老河大东门的古城墙。在城市化建设的浪潮中,开封能够保持较为原始,实属不易!在这里,就连充满铜臭味的金融机构的建筑都显得那么古朴,真是怎么看怎么舒服啊,记得在未去之前,向我一河南老兄表白的我的打算,他竟然一口否定我的计划,“开封很破的,没什么可看得”,也许正是这句话,更加激起我亲自去体验一下开封到底有多破的愿望,知道我走进他,我才发现,我来到这儿值!!在那儿两天,我不仅领会到开封的历史文化,更深刻的感受到河南认得热情,好心肠!!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9#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读一个人的写作,正如读一个人的生活。
  
  透出来的不仅是文字的美丽,还应该吸取一些作者的思想。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0#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我终于克制自己在读书之前不看豆瓣的评论了。
  
  一直以来很抵制中国诸多文学家的书籍,总是伴随着言过其实的宣传,让少年时的我一次次辛苦积攒的零花钱付之东流,记得初中时候买过一本《相约星期二》,余秋雨作序,而我在读到第24页之后,便永久的将这本书束之高阁。
  
  他是成年版的郭敬明,和娱乐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走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做娱乐节目评委,和影视演员结婚……兴许因为我低调的生活态度,始终不喜欢高调的一切,故此对余秋雨先生敬而远之。
  
  而我不得不承认我的浅薄,是在看了《文化苦旅》之后。
  
  作为一个喜爱旅游的人,每一次的出发,在路上带一本书,是必须。余秋雨如是。他将旅行与中国文人的苦难相连,让一切的旅程变得悲壮和深厚。中国是一个何等悲凉的民族,一切矛盾着的美感和愚昧都在这里并存,一切最先进和最落后的文化都在这里衍生,中国的古老和现代让这里变得异常神秘动人,而中国人又有多少真正明白这些神秘和动人?大多数的人,还是哪里来的哪里去,静静的走在时光流淌过的每一个平凡午后,走完人生的终点。
  
  细细品味了《文化苦旅》中一切描述我到过之处的文字,我曾经到过的脚印如此肤浅的落在尘土之上,风一吹过,烟消云散。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7-5 12:50 , Processed in 0.06949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