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月亮和六便士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8#
发表于 2012-8-29 17:38:47 | 只看该作者
  不得不承认这内容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接导致了我现在的部分思想。幸运的是我并没有那么豁达。渴望并恐惧着。。。
  空有一颗爱自由的心,享受内心的纠结,主人公的人情冷淡,是我所向往的,抛开一切什么都不带的走。
  风筝的一生都是在为了一根线而冒险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7#
发表于 2012-8-29 17:38:47 | 只看该作者
  已经不记得如何发现这本书的,但是最初吸引我的只有三个原因:奇怪的书名、证券经理人,半路出家的画家。
  
  首先这个书名一眼望不出这书是讲什么的,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而且名字有月亮,足够我生出莫名好感了。另外不管怎么说,专业和第二个因素相关,理想也想向第三个靠拢……
  
  最初让我惊喜不已的是作者辛辣的文字和一针见血的点评(翻译地可真好啊,生硬感全无)。但是不久发现作者对于人物的刻画,甚至是对环境的描写都叫我深深着迷(要知道,我可是个看书一定会跳景物描写的没有耐性的家伙啊……)。人物各个鲜明,而且只用了两三句话就能立刻刻画出一个鲜明地就好像此刻正站在你面前一样(这可是少年漫画要通过好多个分镜才能表现出来的啊)!景物描写令人着迷,不仅可以清晰地勾画出相应情景,我甚至还可以体会到文字背后流动的情感。天哪,这可是迟钝的我从未感受到的诶,不知道是太我孤陋寡闻了,还是自己的感受力确实有所进步?不,我倾向于第三者,那就是毛姆太强大了。
  
  作为一个从来没有青春过青春却马上要逝去的大龄青年,活到这个岁数才发现自己这么多年来努力追求的东西并不是自己想要的,而是这个社会教导我们想要的。自己想做的事只是想心无旁贷地画画,努力想把浮现在脑海中的画面画出来。虽然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基础各种薄弱,下笔各种无神,但是比起在大学里接受的教育(所谓的专业?),只有这才是我发自内心喜欢的,无论多苦多累都能开开心心地去做的事。(读书读了这么多年,对考试考证什么的现在不是麻木,而是当做瘟疫一样能躲就躲……)但是出于自身性格的软弱,总是对现实妥协,天真地希望能够通过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达成自己的理想,又比较浮躁,总是希望有过来人给自己一些指点。前几天刚看了奈良美智的《小星星通信》,为了获取他创作出好作品的秘籍去看的,找到了一些方向。但是从这本书的主人公(名字太长了总是记不住!)的身上根本找不到一点参考啊!只感到一阵阵的绝望啊,觉得自己不可能想他那样超脱、专心地只忠于自己,不管周围,是不是不太可能画出好作品了……(其实是想太多了吧,根本连说的过去的画都画不出来想那么远做什么……)
  
  最后作为一名时不时会写一些小说自娱自乐的家伙(虽然语言表达能力完全不行,总是苦于寻找恰当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完全不能驾驭情节的发展),我表示也从这本书里学到了很多东西!
  
  (希望)不久就要结束马拉松一样的学生生涯的我,这个时候才终于找到自己想做的事,虽然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冲突的时候大概还是会选择逃避理想,向现实低头吧……但是我希望自己能从本书的主人公身上找到一些勇气,即使暂时没法为所欲为(啥?),但只要有一点机会都应该珍惜,多渺小也不可以为了脚边的六便士而忘记头顶上高悬的月亮!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6#
发表于 2012-8-29 17:38:47 | 只看该作者
  回头翻夹在书里的书签时发现,篇幅最长的是“我”与思特里克兰德关于那些被他伤害过的人的讨论。“我”为那些被他辜负和毁坏却执迷于他的受害者申诉,而他只消淡淡不屑便将其化解。
  
  “想到那些你从来不认识、从来没见过的人被你的画笔打动,或者泛起种种遐思,或者感情激荡,难道你不感到欣慰吗?每个人都喜爱权力。如果你能打动人们的灵魂 或者叫他们凄怆哀悯,或者叫他们惊惧恐慌,这不也是一种奇妙的行使权力的方法吗?”
  
  “滑稽戏。”
  
  由此大概可以看出端倪。爱情作为最不恶心的一种权力关系,没能捕获男主人公。即便是艺术家和欣赏者之间的关系也不为他所动。这正是他最强大最可怖最可憎的地方。连爱的约束都能挣脱,他必然是个无耻混蛋,拥有高超的技艺和对美强烈的把控,却没有心,没有爱。
  
  爱和美,又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呢?
  
  这让我想起很多角色和身边的一些人。他们都好像没有心,对周遭人的付出表示出极大的不耐烦和鄙视,然而,他们仍然偶尔臣服于某种“conncetion”,完全孤独又会令他们紧张和软弱。而思特里克兰德,老天,他走到了极致。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5#
发表于 2012-8-29 17:38:47 | 只看该作者
  看了毛姆的的《月亮与六便士》,感叹毛姆的写作能力,把一些平凡的故事描写的绘声绘色。故事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以前是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证券交易员,为了追寻自己的一个理想,在不惑之年舍弃了一切来到巴黎学习绘画,看的时候被他离开时的决绝和为了理想那种舍弃一切的勇气所震惊,最后他死在了南天平洋的一个小岛上,最后心里不由得感伤,为什么他活着的时候没人注意到它的价值还备受大家的冷嘲热讽,死了以后大家都来怀念他褒奖他说他是天才,真是莫大的讽刺!舍与得之间的平衡和心理上的满足,只有自己知道,岂为外人道也!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4#
发表于 2012-8-29 17:38:47 | 只看该作者
  最近读了毛姆的三本小说,真的发现他是个讲故事的高手。每本书我都是几乎一口气读完的。the painted veil ,up at the villa ,这两本书都是关于成长追求的,情节引人入胜,一口气读完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月亮与六便士,我承认刚开始看的时候我没搞明白,没看下去。于是我往后翻,从感兴趣的地方开始看。但一看就被吸引住了。看了会再回头看起,也就觉得没之前那么云里雾里了,反而一气呵成。看完后,我很恨自己早期为什么没有关注毛姆,直到我快毕业了才发现这位伟大的作家。现在的每个人都在忙着考证为将来就业做准备,而我却每天在宿舍床上翻看着毛姆的小说。我不知道自己的喜好特长在哪,拿不定主意将来做什么。思特里克兰德尽管已经四十岁才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但他毕竟是有梦想的人。而我却从来不晓得自己真的想要什么。昨天得知一个亲人突然去世了,哭泣伤心之余,也想到了人生的短暂命运的无情。一个人可以毫无征兆的迅速的从这个世界消失,想想都觉得可怕。所以我再也不能虚度人生了。说不定什么时候你和你所爱的人就突然消失了。爱自己,爱父母,爱朋友。之前老师说过,如果想找到理想的工作,要么继续深造读研,要么多读书。我还在迷茫中,只有在书中才能寻找到天地。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其实想一下,我现在所追求的都只是世俗的东西,每个人都几乎拥有的。我为什么就像男主人公那样不关心房屋的布置,不关心饭菜的好坏,不关心生活的优越,唯一关心重视只是心灵的解脱,情感的释放呢?也许只因为我只是一个寻常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3#
发表于 2012-8-29 17:38:47 | 只看该作者
         无意中看到这本书,便随便下来看看。还以为会像其他的小说一样让我看了一会就看不下去,在看到前面,中间部分的剧情就已经猜得差不多了,只是后面的岛上麻风病让我有点意外。看了一段后反而让我手不释卷,难道是我老了?也该老了
        难道天才都是那么的异类?主角自从离家出走,看起来貌似无情无欲,却在行为中仿佛透露出都被他有意无意的的压抑着,到最后假的也变成了真的。勃朗什在一开始与思特里克兰德的冲突就有些令人觉得会有些情节,以及勃朗什在接下来一系列反应过激的行为让她注定成为情节的垫脚石,也行挂了是她最好的结局。施特略夫,不可否认,这也是个天才,能别人所不能,在别人都看不出思特里克兰德的画是那么与众不同的时候,他却有慧眼识画。能够容忍思特里克兰德种种行为。只能说太善良!好人终究没有好报。历史总是那么相似!
        有些人年轻的时候只看到天上的月亮,却从看不到那六便士。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2#
发表于 2012-8-29 17:38:47 | 只看该作者
  狷狂的尼采曾说:“他(叔本华)让我有勇气并自由的面对人生,因为我的脚发现了结实的地盘。”我发先,叔本华之于毛姆亦是如此。
  
  毛姆小说中无处不透露着叔本华的思想因子:
  
  一,“人,生而痛苦”
  
  小说《月亮和六便士》开始的铺垫中,毛姆就很清晰地表达了他的观点:
  大多人在过着一种好像总欠缺着什么的生活。
  在这部小说中,毛姆通过一个天才画家追寻艺术的艰难历程展现主体在摆脱各种意欲时遭受的痛苦。思特里克兰德对艺术的狂热追求,对物质欲望的厌弃和面对死亡的无法逃避都让人感觉在现实中已经无法存活,必须寻找一个可以解除束缚的空间。最后,作者带着思特里克兰德找到了这个空间一塔希提岛,主人公也总算成长为伟大的艺术家,然而终究逃不过死亡的命运,一切又只是幻梦一场。
  同样,小说《刀锋》中的拉里在经历战友的死亡之后,也变得迷惘起来,残酷的战争使一切价值体系面临崩溃,他不得不在痛苦和焦虑中探索人生真谛。毛姆由此更加靠近了“悲观主义”。
  
  但毛姆绝不是个沉溺于无望中的作家,他一直像关在瓶底的飞峨想要冲出瓶口。
  他也在为痛苦的人生寻求解脱之路。
  
  思特里克兰德看上去只是个索然无味的普通人,毫不引人注意。他本是个有一定经济地位的证券投资人,家境殷实,妻儿和睦,可他最终为了自己心中的月亮一绘画抛弃了世俗中的六便士。由对思特里克兰德这一天才形象的态度,不难看出小说家天才观念的认识基础和叔本华的天才论是极为相似的。
  我们来看叔本华眼中的天才轮廓:“如果我们能够完全摆脱他们(欲望),而立于于漠不关心的旁观者地位,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美好人生和最纯粹的欢愉。如,纯碎的认识,美的享受,和对艺术的真正的喜悦等皆属之。但这些都需具备特殊的才能才行,唯因他们的智慧特别卓越,对于苦恼的感受自然比一般人敏锐,个性必与一般人相异,故他们都难逃孤独的命运。”
  --------------这简直就是思特里克兰德的剪影!
  
  叔本华认为只有当个人遇上逆境时,智力才能较容易从意志的纠缠中挣脱。因为智力急于脱离逆境,会以更大的冲劲投向外在世界。这种强力冲破束缚的智力才更纯净,更为客观。天才的优越智力总在人的不幸遭遇中产生,因此他必须与忧郁、孤独结伴才会有惊世骇俗的好作品。
  在毛姆看来,无论是不是天才,个人要实现灵魂的净化都需要无穷无尽的磨难,遭受各种各样的痛苦。思特里克兰德在现实中饱受折磨,他离家出走远赴巴黎,住在一座肮脏不堪的破烂小楼里,生活贫困不堪。在为艺术四处奔走的时候,他经常是忍饥挨饿,身无分文,就连创作最需要的两种材料一颜料与画布也时常没有着落。这位天才艺术家有“六个月之久每天只靠一顿面包、一瓶牛奶过活”。
  最后叔本华描绘的只有天才才有的动力,促使思特里克兰德创作的那股动力“一直在毫不留情地膨胀壮大,正像肿瘤在有机组织中不断长大一样,直到最后完全把他控制住,逼得他必须采取行动”。毛姆将主人公意志与反意志双方斗争的情形描述成蜘蛛捕捉苍蝇的过程,最终象征意志的苍蝇落败,掉进了蛛网。
  
  
  二,“‘性’是个坏东西”
  
  叔本华认为只是对自己的生存维护,是十分容易满足的。如果生殖的欲望得到了满足,人类便会重新堕入悲哀。他一直极其淡漠地看待人的性冲动,觉得那不过是为完成种族延续而必须进行的一项工程。毛姆则通过思特里克兰德面对性欲控制表现出的厌恶与憎恨契合了这一观点。
  然而毛姆呈现了与叔本华不一样的姿态。他笔下的生命意志痛苦呼喊有部分原因是意欲带来了强烈的美感。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旦从情欲中得以释放,仿佛沾上了神性的光辉,“好像同飒飒的微风、同绽露嫩什卜的树木、同波光变幻的流水息息相通”。思特里克兰德仿佛经受了一场洗礼一般,整个人都洁净了。正是因为如此,主体在选择脱离这些欲望的时刻显得更加挣扎与痛苦。
  同样,《刀锋》中毛姆将主人公拉里描绘成为一个清心寡欲的人,因此意志的痛苦则更多的体现在与之对比的人物身上。热衷于社交活动,注重身份地位的艾略特总为自己在绅士圈中的价值患得患失,最后郁郁而终;拉里昔日的恋人伊莎贝尔为物欲选择嫁给了格雷,还是念念不忘与拉里之间那份纯真的情感,婚姻稳定幸福却依然无法满足;索菲挣扎不出苦难,选择了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结局是惨遭杀害;他们都没有从无休止的意欲中找到得救之路,只能让一个接着一个的不满足吞噬自己,失去欢乐。
  
  
  三,“少跟我谈‘道德’”
  
  叔本华与毛姆都处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战争和经济危机爆发带来了迷惘与惶惑的情绪。理性万能的幻想由此破灭,非理性主义必然要独立出来成为另一面旗帜。叔本华公开向理性主义发出挑战,强调人的生命、个性、本能,尤其推崇人的直觉作用。毛姆的小说中也无处不流露出他渴望打破理性束缚的诉求,极为强调人的本真与天性。
  可以说他们都有离经叛道的伦理价值观。
  叔本华把理性清除出道德主流。他从根本上否定人类道德的真实性,认为人类的各种行为从动机、过程到结果都是出于利己主义,没有道德价值可言。
  显然,毛姆对此也作出了自己的思考,小说中主人公的动机是意志从内部对自身的
  直接认识,也就是叔本华心中真正的意志自由。
  
  毛姆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无一不颠覆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思特里克兰德,世人眼中冷漠无情的疯子,抛妻弃子,与朋友妻子私奔,可毛姆却把他描绘成一个散发着独特魅力的艺术家。原本的道德观念对克兰德起不了任何束缚的作用,因为他内心只对自己的需要忠实。
  世界不再遍地是温暖,而美德也不一定就存在于康德说的“至善”之中。
  
  
  四,“爱情是虚无”
  
  叔本华在其代表作《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卷四中提到“自我保存是他第一个目标,当他一旦完成了这个准备工作后,便只要致力于种族繁殖,作为单纯自然物而言,他不可能有其他要求”。
  毛姆对爱情的理解与叔本华的爱情伦理内核是相似的。
  毛姆在小说里对爱情做的比喻:“爱情是个很不行的水手,你坐一次船,它就憔悴了。
  在他二者看来,不管看似多么绚烂神圣的爱情,最后却归结于人的性本能冲动。一旦得以满足,随之而来的便是空虚。
  
  爱情,对于叔本华和毛姆来说,成了更高精神追求的一种障碍。因此他们二者在论及这一方面时显得尤为冷酷无情,当然,这个和他们对女人的偏见有莫大关联。
  
  
  以上我只是粗略的从几个方面探讨了毛姆小说主旨与叔本华思想的契合,其实二者的契合之处还有许多方面值得琢磨。
  很大一部分学者认为毛姆创作缺乏哲学价值,事实上毛姆并不只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他的作品内容的深度值得我们进一步发掘。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1#
发表于 2012-8-29 17:38:47 | 只看该作者
          选择月亮,还是选择六便士?
          这本书的名字叫《月亮和六便士》,但整本书里,既没有提月亮,也没有提六便士,而是一个比较不一般的人的传记。
          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这个名字真难记),传记的主角,以一现实画家为原型,从书的内容看,这是一个可恶的家伙。抛家弃子,还有让自己的救命恩人家破人亡,这些真的不大符合一本小说主角的形象,可没办法,这书就是这样写的。
          不过,即便这样,我还是无法忘记他说的那句“我要画画儿”。可以这么说,整本书,这句话,这段情节(情节见最后)给我的震撼最大。他是一个选择月亮的人。
          “月亮”与“六便士”这两个词一般的解释是:六便士是英国价值最低的银币,代表现实与卑微;而月亮则象征了崇高。两者都是圆形的,都闪闪发光,但本质却完全不同,或许他们就象征理想和现实吧!
          无法想象,一个四十岁、温饱不成问题、有家有事业、有儿有女的人,会为了以前从未干过的“画画儿”抛弃这一切。如果把这人摆在我们面前,恐怕只会被冠以“疯子”的名号吧。
          “你是选择月亮,还是选择六便士?”
          当这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会作何选择?
          这个问题对于我们现在的很多人来说,我觉得其实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现在的我们,天上有什么?月亮?嘿,连星星都不知道有没有。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0#
发表于 2012-8-29 17:38:47 | 只看该作者
       回葫芦岛的路上才开始静下心来读书。
     每天都焦躁不安,忙忙碌碌,想干的事情很多却发现又将许多事情错过。
     这是一部关于梦想和艺术的书。
     恰巧我学过适量的美术史,我大概了解有高更这么个人物,而我之前也看了罗曼罗兰的 巨人传 中对于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的那些描写。
     我便开始越来越觉得梦想是个多么让人崩溃的东西,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选择放弃梦想回归平淡。因为我们玩不起,我们放不下,所以我们只能这么平庸的活着。
      我们只是在远远追着梦想,有时嫌累,有时候动摇,于是梦想越来越远,我真为我们的那些说辞感到悲哀,梦想只是我们挂在嘴边的对于平淡生活的调味剂,并不是必食的一日三餐,没了梦想我们一样活得挺好,和朋友扯淡,朝九晚五的上班,吃上一餐美食总会啧啧称赞。
      我们知足常乐的调侃着梦想。如果说梦想是雷和闪电,那么被击中的人,总是要赔上性命般的疯癫,但是我们只是在远处遥望着雷声的轰鸣和闪电的夺目,我们说的为了梦想的冒险和打拼与之相比充其量的是愿意淋一点儿无伤大雅的小雨。
      以后还是不要说什么梦想这样的话儿,真的挺寒碜。因为你其实也根本就没有过梦想。
      可能学了几天绘画,会唱两首歌,弄个小乐器,但是这不过只是斯特里克兰德太太那种类型的故作姿态和附庸风雅。
      可能也确实有某个曲子打动了你的心扉,让你流连忘返,但是我们还是只成为了台下几百万个观众中的一员,仰望着台上耀眼的灯光。
       当某个作家某个画家被卷到一个高度,我们也突然意识到他价值一般的欣喜若狂,趋之若鹜。
      诚然有许多发自内心的称赞,但是那是另外一个高度。
      难道我们就不配欣赏美吗?
      即使家中有百万的名画,你又真正看懂了其中的真谛吗?怀揣着爆发之后的巨款走世界的人,他们眼中的异国风光还不是一样的流俗和浅薄。
     
      最后小岛上的生活,回归自然的生活多么令人羡慕。
      我们却还是难以舍弃现代化带给我们的优越和快捷。
     
      关于女人。关于那些莫名其妙的多愁善感和爱情。从毛姆口中说出是多么微不足道和漫不经心。多么无知多么可耻,毫无意义和用途。
      他恨不得女人真的只是最简单而被操纵的生物。简直比狗还不如。
       如果你是一个女人,而你又有了自己的头脑和思想,那这世界简直就像狗会说人话一样的荒唐和疯狂了。所以既然你生为一条狗,你就只需要懂得看家和衷心而不需要额外的思想和内涵了。
     
       受这书毒害的男人们,自以为他是看清了女人。只不过是些偏颇狭隘的观点罢了。艺术家的世界,是与凡人不同的。他在某一个领域的伟大, 并不能替代他在其它领域的狭隘。
      他纵使用他的美虏获了全人类。他的美也只是他精神领域之内的一个特定表达方式。但是他牺牲了他的一切,他也许不觉得是牺牲,他觉得是一种对束缚的摆脱和对现实的挣脱。
      思绪比较繁杂,不知道从何说起。总觉得被人看轻了,其实却本就无足轻重。(真的不得不承认,这些话都是在本质被看透之后的慌乱和自我掩饰罢了)
      我们常常厌倦自己的生活,却一个转身,又冲回进去。像桎梏像怪圈。
      不管是好是坏,这些都成了一个习惯,而我们总不能去乞讨,我们得活着。
      我们羡慕别人为了梦想和心中的那片伊甸园抛弃安逸的生活,因为我们没有那样的勇气和执着。我们还在信奉着物质决定精神的客观主义语录,在我们既不能得到满足的物质也无法抵达的精神层面苟且偷生。
      生的不伟大,但也不至于该死。这世间的物质形态就是千差万别形态各异。既然平凡,那就平凡的美好和纯粹。远离虚荣和世俗,淡泊心境和欲望。学会感谢和宽容。
      在琐碎的小事之间安放我们的光阴。懂得欣赏一朵花开的韵律,夕阳落下的温情,忍受人情冷暖聚散离合的苍凉。
      找一个人,爱他,并与他厮守到老。
      最后的最后,还是落入俗套,谁让我是毛姆眼中上不得台面的女人呢。热爱自己超越热爱艺术。默默的活着淡然的死去。
      我承认我看到最后热血沸腾了。我听着那些描写斯特里克兰德的画时候我的想象已经把我拖拽到了空中。但当翻完最后一页,望了望我家的四面墙壁和趴在床头睡觉的小狗,我还是被现实调侃了。抽大烟后的快感消失了。小岛,冷酷无穷充满欲念和野兽气息的大画家。
      看这样的书还是很过瘾的。好像我们自己的人生也有了着落。像漫游了一场有始有终的梦境。
      当我写到这里,激情也渐渐褪去。
      而我还是我自己。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9#
发表于 2012-8-29 17:38:47 | 只看该作者
  好书,有趣的作家.-----------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简介后的描述,很想看。
  
  书收到,封面色彩丰富,我喜欢。
  封皮拿掉,是沉闷的灰色。
  不由的讨厌起来。
  
  月亮与六便士,理想与现实。
  有些年青人终日仰望月亮,却没有看到脚下的六便士。
  
  
  文明对人的束缚,自我的渴望如何去实现,寻找自己的路需要强力意志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这是我从这本书中看到的东西,那些也是我这几年一直挣扎的原因。对我来说,不算好书,已经不需要这种概念革新的书,我只是缺乏强有力的行动,抛弃一切的去寻求自己。我想今年是我的转机年,背负的责任终于卸掉,感到无比的轻松,有股向前的力量和放肆的激情在心底涌动。
  
  外面又下雨了,下雨的声音总像落在心上,格外不安烦燥。
  
  早上醒来精神一幅萎靡的样子,脑袋深处却是极其兴奋,通常这样的后果是变成个双眼皮。内心心情就像吃过工业食品后的几个小时嘴里寡淡难受,思维短路。通常在寡淡难受时,我会翻出冰箱里珍藏的腊肉为自己做顿喜欢吃的菜,像是救赎。
  那脑袋又用什么救赎呢?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9 19:33 , Processed in 0.05140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