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月亮和六便士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91#
发表于 2012-8-29 17:39:43 | 只看该作者
          你肯定有这样一个朋友吧:在银行工作,长得一般,业务凑合,有老婆孩子,勤勤恳恳养家糊口,不爱说话,但如果开口说话,说的话也多半无趣无味——总之形象非常白开水,在任何一个社交场合都是角落里不大起眼的人。事实上你肯定有不止一个这样的朋友,事实上你自己没准就是这样的人。
          你能想象这个朋友突然有一天离家出走了吗?然后等你再听说他的消息时,据说他已经到了巴黎,正从头开始学画画,要做一个画家。
          你很难想象,环顾我四周所有具有上述特征的朋友,我也不能。但是毛姆却写了这样一个人。他的名字叫查尔斯。在留下一张内容为“晚饭准备好了”的纸条之后,他离开了自己17年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去了巴黎。那一年他40岁,住在全巴黎最破旧的旅馆,身上只有100块钱。
          但,这并不是一个追梦人如何历经艰险实现辉煌的励志故事。如果是这样一个故事,这个男主角应该20出头,英俊潇洒,在书中碰上一个有钱人的漂亮女儿,当然肯定也会碰上一个嫉妒他才华的小人,该小人势必要跟他争夺那位小姐,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男主角成为大亨,有情人也终成眷属。
          《月亮和六便士》却不是这样一个故事。它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全世界都在追逐着梦想,查尔斯却在追逐他的噩运。好吧,这两件事其实没那么不同,被梦想俘虏的人就是在追逐自己的噩运。当然这里所说的梦想,是真的梦想,不是“爸爸妈妈说”、“老师说”、“电视报纸说”里被说出来的那个蓝图,不是蓝领白领之上的那个金领,不是猎人给麻雀设的圈套里的那点米粒。
          查尔斯疾步如飞,如愿以偿地追上了他的噩运。5年之后,他在巴黎贫病交加,躺在小阁楼里奄奄一息,若不是朋友相救,几乎一命呜呼。后来,他沦落街头成了码头工人。又过了几年,他自我流放到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身患麻风病,双目失明,临死之前叫人把他的巅峰之作付之一炬。15年之内,这个伦敦的股票交易员风驰电掣,越过城市、越过文明、越过中产阶级,越过太平洋,越过人性,终于追上了命运这匹烈马。
          “He lives at another level”。电影《Big Night》有这样一句台词,查尔斯让我想起这句台词。别人的人生是在不断做加法,他却在做减法。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所以查尔斯拒绝再做“丈夫”、“爸爸”、“朋友”、“同事”、“英国人”,他甩掉一个一个身份,如同脱去一层一层衣服,最后一抬脚,赤身裸体踏进内心召唤的冰窟窿里去。小说里的那个“我”问他:“难道你不爱你的孩子们吗”?他说:“我对他们没有特殊感情”;“我”再问他:“难道你连爱情都不需要吗”,他说:“爱情只会干扰我画画”。别人也许会同情他的穷困潦倒,他拿起画笔时,却觉得自己是一个君王。
          这样的人当然可恶。他的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自私,没有责任心,不屑和“社会”发生任何关系。但他又很无辜,因为他的眼里岂止没有别人,甚至没有自己。他不是选择了梦想,而是被梦想击中。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如果说他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就是他比别人更服从宿命。梦想多么妖冶,多么锋利,人们在惊慌中四处逃窜,逃向功名,或者利禄,或者求功名利禄而不得的怨恨。但是查尔斯拒绝成为“人们”里面的那个“们”。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读完这本书,我的脑子定格在查尔斯的最后时光。一个太平洋孤岛的丛林深处,一间简陋土屋里,那位因麻风病而毁容的老人,坐在自己描画的满墙壁画中,聆听波涛汹涌的颜色——对,那时他已经失明,只能聆听颜色,金色是高音,黑色是低音,白色是微风,红色是尖叫。我承认,此情此景不能唤起我丝毫的怜悯,因为心中唯有敬畏——骇然与敬畏。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宁静。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胜利。虽不信神,我想这就是那个人们应当在胸前划一个十字架说“阿门”的情景。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92#
发表于 2012-8-29 17:39:43 | 只看该作者
       刚开始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时,就在想象这样的一个题目的小说背后会有怎样的故事,所以未读之前,先做了下功课。了解了毛姆用文笔手法描写了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而至于为什么会用月亮和便士这样两个完全搭不上边的事物为名,我还是决定在阅读过程中去慢慢领悟。
     一页一页的翻阅,慢慢的明白了毛姆这种寓意的深刻性。他将艺术的创造比作月亮,将世俗的物质文明比作便士,进而在文章的慢慢叙述中让我明白了月亮和便士一次次的转换过程。斯特里克兰德的那种视金钱如粪土和追求艺术之间的鲜明对比。在我的印象中,证券经纪是很来钱的职业,而对于一个有着挚爱的妻子和孩子们的父亲来说,这个职业更是完美无缺。但斯特里克兰德却突然间消失的无影无踪,放弃了一切的物质享受和家庭生活,跑去巴黎为了自己的艺术生命而放弃了所有自己拥有的一切,在他眼里,只要有画笔和颜料足以,什么爱情,亲情在他的大脑里已经变得没有概念了。为了看到更好更美的“月亮”,他远渡重洋去了塔希提岛,追逐他心中的那一轮明月,最终和当地土人结合,并定居在他心中梦想的地方,达到了他个人艺术成就的最高点。
  
     不管走到哪里,沿海或内陆,国外或大陆,总有一些这样那样的斯特里克兰德在我们的身边,食不果腹,为了自己心中的艺术几乎倾尽了一生。在我看来,月亮和六便士单从追求艺术角度看,可以给这些追寻艺术的人一些些动力。他的那份执着,他的那份激情,他那对自己艺术作品的极度自信,都留给我很深的印象。当然相反的,就像斯特里克兰德的作品属于反印象派一样,他留给我的印象也有很多很多反印象的成分,比如他的极度冷漠,他对于爱情的那种观点,他的不易相处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他最终成功了,当看到最后几章描述他的壁画时,让人振奋,他终于辛辛苦苦的过完了一生,终于达到了自己的艺术顶峰,达到了他自己的目标,他可以笑着离开了。。。
  
  p.s.傅老师的翻译相当相当精彩。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93#
发表于 2012-8-29 17:39:43 | 只看该作者
  1、在倒数第二章,这本书达到了理想的高潮;但最后一页糟透了。
  2、感觉那个年代文学的叙事上还有一些不必要的束缚。
  3、傅惟慈的翻译不错,我也喜欢他的名字。
  4、我觉得它还是一本写给衣食无忧的人消遣把玩的书。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94#
发表于 2012-8-29 17:39:43 | 只看该作者
  早上,照例喝完一杯清咖啡。离上班还有点儿早,就想了想昨晚翻完的《月亮与六便士》。
  
  上海译文出的《月亮与六便士》是一本小册子,开本很小,装帧素淡、简慢,连那封面上的蓝的浅度,都有着远离尘嚣的孤远。我买过不少上海译文出的书,一向不是特别满意,也不是特别不满意,远不如我对三联的书那么爱憎分明。
  
  花了三个晚上,草草读完。书看得潦草,因为排版字太小,太考验我的视力,这大概就是简装本的弊病。因为要考虑成本,又兼顾目标读者的心理价位,只好拼命在有限的印张里塞进更多的信息。可怜我的眼睛,时不时带着脑子在字里行间神游。
  
  好像很难说读完后有什么深刻的想法。原因可能是我很久都不看小说了。我一向将看小说当成一种消遣。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很久都没有消遣了。
  
  毛姆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为创作原型,塑造了一个追求理想的艺术家思特里克兰德与众不同的一生,探讨了生活(“六便士”)和艺术(“月亮”)之间的矛盾。
  
  依我看,这部小说的“六便士”版解读是“三个女人和一个男人不得不说的故事”。一个40岁的老男人,突然发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不是当个证券经纪人,也厌烦那种貌似温馨实则无味的世俗生活,他逃离了父亲、丈夫、经纪人的身份,放弃了中产阶级的生活,只身去了异乡,开始学习画画;在异乡,朋友妻爱上了他,自愿做他情妇,但他对她,不过是艺术灵感激发时的一种需要,用完就拉倒了。情妇后来自杀了,他没有太多的内疚什么的——他真的没有内疚,因为那不在他的思维体系内。最后他流浪到一个荒僻的塔希提岛,和当地女子爱塔成婚生子,继续画画,生病,瞎了,死亡,出名(人生总是这么滑稽,有些东西,一定要你死后才给你)。
  
  而“月亮”版的解读,则是一个男人在知天命之年终于发现自己想要什么,于是抛开“六便士”的世俗,狂热追寻理想的月亮而去,多年来穷病潦倒、饥寒交迫,始终没有改变他的初衷,他只为艺术而生,身边的一切只不过随手可拾可丢的附庸——与女人纵情狂欢只是一时之需,他的灵魂追求另一种东西。最终,他探索到了某种“神秘、美丽、可怕的、极少人知道的秘密”,成为少数实现理想的幸运者。
  
  无论哪一种解读,都告诉我们,像思特里克兰德少数实这样实现理想的理想主义者,基本上都是非人类。
  
  他们有非人类的偏执,信念、毅力,做派,这些组合成他们为世人难容的“品德缺陷”,比如思特里克兰德的“无情无义”。他们可以舍弃那些被人类视若生命的东西,比如亲情、爱情、地位、金钱,身上带着一百块就跑了,这简直是14岁少年浪子的行为嘛,但对于少年,人们总是理解而宽容的,而对40岁的老男人,呵呵,“简直是疯了”。不过,从某种程度上讲,艺术家都是疯子,不能拿常人的好好过日子的思维去要求他们,评价他们,无论为人处世还是恋爱婚姻,他们都显得很不食人间烟火。
  
  小说中的思特里克兰德性情古怪到令人发指,冷酷无情,对女人的态度自私、残忍、肉欲、粗野,他厌恶曾经委身于自己的女人,即便情妇勃朗什先为他抛弃丈夫后又因他而死,他也没有丝毫忏悔之心,只是耸耸肩,“与我无关”。小岛上,土著女人爱塔为他做了一切,他也无所谓幸福不幸福,只说,“她不打扰我就好。”在他身患传染重病后,爱塔不肯抛弃他,哭着喊着要和他守在一起,那一刻,他眼里有些许泪光,有过瞬间的人类体验。瞬间罢了。
  
  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艺术的追求上却极度狂热,极度纯粹,极度丰富。他的画“让你感到空间的无限和时间的永恒,叫你产生一种畏惧的感觉,既崇高又冷漠,既美丽又残忍……它们都有灵魂,都各自有一个秘密……你看的时候不由得感到恐惧,因为你看到的是你自己”。而“自己”为什么让自己那么恐惧?大约是因为,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不是自己,而是各个角色。
  
  那么,少数理想主义者甘愿摒弃一切世俗的念想,成为非人类。是不是为了保持对理想追逐的一种纯度?比如艺术这个东西,我们觉得搞艺术的人到底是要修点仙气什么的,最不济来点“艺术气质”,而一旦艺术家整天跟这些生活琐事打交道,这种追求纯度就会被破坏,进而影响艺术的感染力?
  
  我不知道答案,我只知道,大多数实现理想的理想主义者的路都很曲折。因为可以忍受人世的利诱,他们必然显得不通人情,遭人非议;因为不肯向生活做妥协,他们必定像隐士那样活得艰苦、孤独。此时,理想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幻境,他们就是虔诚的朝圣者。有一天成名了,人们会将这种特立独行当成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来仿效;失败了,只不过给人们茶余饭后添些谈资“哈哈,那个疯子。”
  
  好在现实中的高更不是这样的,他也曾经因为恋爱要死要活,说来思特里克兰德只是一个被毛姆高度艺术化的形象罢了,毛姆这个GAY,把他认为艺术家需要的最极端的东西统统给了他。而活在这个世上的人,大家都吃五谷杂粮长大,真要做到思特里克兰德那样,估计“欲练此功,必先自宫”。
  
  因为普通的人类是忍受不了这种生活,更忍受不了历经艰辛仍然失败的结果,而现实是付出未必有回报,成功的概率那么低,所以,大多数人的理想在道中遭遇自杀或他杀的命运。只有那些具有超常思维、毅力的非人类才可以坚持坚持再坚持,以一种人类难以理解的执著加上超常天分,才能最终达到理想圣殿。但别高兴太早,他成功成名时,像思特里克兰德那样半截或者全截已入黄土也说不定。
  
  应当说,大多数普通人都有过闪闪发光的理想,年少时把理想看得比天高比地宽,觉得自己会成为一个实现理想的斗士——现在回想,也只有年少时的理想才这么绚烂,也只有年少时才敢去做那些十万八千里的梦,伸手便要去摘星星,低头希望捡到诗,回忆总是浪漫迷人,现实却那么焦灼无奈,每个人都会为你好,大声对你说“现实点不好?”久而久之,内心再也无法从这些琐事中独立出来,你就是生活琐事,生活琐事就是你,理想理智谢幕,柴米油盐无声扑来,我们倒在它怀里。
  
  只有少数人还在长途跋涉,我们怅然远望。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95#
发表于 2012-8-29 17:39:43 | 只看该作者
  History is made up of incidents, so it is with the life of a human being. “All the world'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are merely players” said Shakespeare four hundred years ago. In this sen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 and women is one of the major factors that decide the quality of life. Tolstoy once said “happy families are all alike; every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 As one of the protagonists on the stage of life, the female play various roles. Some are dependent upon others, some are independent, and some are tamed and gentle while some others are rebellious and rude. So which kind is much happier? Of course, that’s just depends.
  This feeling is strengthened after I have finished reading The Moon and Sixpence, written by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It tells a story about a great painter Charles Strickland. He is a bourgeois city gent whose dull exterior conceals the soul of a genius. Compulsive and impassioned, he abandons his home, wife, and children to devote himself slavishly to painting. In a tiny studio in Paris, he fills canvas after canvas, refusing to sell or even exhibit his work. Beset by poverty, sickness, and his own intransigent, unscrupulous nature, he drifts to Tahiti, where, even after being blinded by leprosy, he produces some of his most extraordinary works of art. Apart from his uneven life, what impressed me most is the three major female characters who at the same time are the wives or lover of the protagonist. Their happiness may attribute to the distinct personalities which are the products of their own nature and the social background.
  Now that we are talking about women, it is necessary to mention a literary theory here, that is, feminism. Feminism is an intellectual, philosophical and political movement aimed at equal rights and legal protection for women which has been in existence for nearly a century. Various movements, theories, and philosophies that concerned with the issues of gender difference, women’s rights and the advocate equality for women are involved. The feminists first fight for women’s rights, then for the campaign for legal and social equality. As these movements move on, women’s social status has been improved gradually, especially in the developed areas. In this novel, the three women belong to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different economic backgrounds. As a result, their state of right-awareness may differ from each other.
  Before I express my opinion on the three women, I would like to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protagonist Strictkland first. The archetype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French impressionism called Paul Gauguin (1848-1923). Strictkland is neither handsome nor humorous, but he seems to be very attractive to women while he himself shows little interest in them. He may be considered as an alien in the modern society. During his first forty years, nothing abnormal is observed. At the very age of forty, he suddenly abandons his happy family and goes to France. To my surprise he does not even show any shame about what he has done. In England and France, he is just the square peg in the round hole. Then he is forced to leave for Tahiti where a primitive tribe inhabits. He has no friends, no sympathy nor love for others, no gratefulness for those who help him. Everything seems to be nothingness to him. No one is more single-minded than him, and no one is less self-conscious. It is just amazing that he reaches such mastery over his art as he ever acquired. Therefore, being associated with such a strange man, these three women attract my attention fast through out the reading. Next, I’ll talk about them one by one.
  Mrs. Strickland is his first wife. She is a woman of character. The house and the children are well-attended; parties are held regularly to keep in touch with the nobles;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neighbors is well-kept. Day by day she establishes her reputation as an able woman. Once being asked “Why do nice women won’t marry nice men?”, she replied, “Because nice men won’t marry nice woman.” That is a wise answer and indicates her intelligence as well. When Mr. Strickland goes away, she shows much concern about her own reputation rather than her husband’s conditions.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we can tell that she does not know Mr. Strickland very well, or she wouldn’t have suspected his unfaithfulness. On the other hand, she takes an upper hand over her husband in all these years. Small wonder Mr. Strickland leaves her despite of so many years’ marriage and the comfortable home. I cannot deny that Mr. Strickland leaves her out of many other reasons, but this is an indispensable cause. At first, on thought of the woman that Mr. Strickland elopes away with, she decides that she will never divorce him. Then knowing that he leaves for France on his own, she gets that off her chest and plucks up to begin a new life. Supposing Mr. Strickland elopes with a bar girl, the life of Mrs. Strickland would have changed completely. Having made a success many years later, the lapse of time does not wipe out her vindictiveness at all. Still she says, “He might have been died.” We may have a conclusion that the independent woman will never forgive any assault or hurt.
  According to the discussion above, Mrs. Strickland may be grouped as a liberated modern woman, well-educated, independent, and is able to support the family even without the help of her husband. But unfortunately she is deserted by her husband who is not so excellent. This image is like the woman on the roof under Doris Lessing’s writing. Both are middle-class households and have received good education. If one should say that the family will definitely lose its balance if the wife surpasses the husband in some aspects, I will put up with Robert Browning’s experience as an example. Elizabeth Browning was more famous than him at the beginning, but he loved her and established his own name in the end. The key is not in either part, but in both. In this case, men should improve themselves while woman should be attentive to their husband. Anyhow, it is the mutual love that really counts, not the social status. As for the modern females, they have got equal rights, but the obligations can’t be neglected.
  The second is Mr. Strickland’s lover Blanche in France and also the wife of Dirk Stroeve. Dirk is a coward man. Though he has sacrificed a lot for Strickland, he gets nothing in turn but loss of his dearest love. Mrs. Stroeve is afraid of Strickland and predicts that something disastrous will happen if he moves into her house. She gives up the present happiness for the unpredictable future, which leads to her life tragedy eventually. As expected, Mr. Strickland gets tired of her very soon. Committing suicide becomes the only way out under such attack. On her dying, the doctor once said, “Women are constantly trying to commit suicide for love, but they take care not to succeed. It’s generally a gesture to arouse pity or terror in their love.” Of course, that is the doctor’s one-party’s version, at least it is not applicable in Blanche’s case. Faced with two kind of happiness, we can not possess both.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wanting is far better than having. Once we obtain it, all the beauty may goes away.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when it comes to a man.
  Generally speaking, Blanche is a half-liberated French woman. She is controlled by the spirit-forged menace and has given love too much importance. Liberated by her former husband, she can not grasp her happiness. As a result, she gets nothing from life itself. This reminds me of Jan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written by Jane Austin. She could have pursued her own future as her sister Elizabeth did, but she just did not know what to do when the opportunity came. Then I learn a lesson from this, one should know what he/she needs and whether it is possible, if not, just turn to another direction. Maybe something precious is around the corner. Another lesson is that women who are too eager to love will be hurt at last. What they should do is to ignore some crucial moments and keep cool in crisis. That’s the wisdom of life.
  Papeete is his last wife. They get married at Tahiti in the South Pacific, where people are very primitive and the industry is far behind. Papeete is a native in this island. She is too simple-minded to think of being superior to her husband and to dominate his mind. She does everything as been told to do. They live a happy life with two children.
  Judging from this, the third one seems to be a popular one for her obedience and tameness. 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such women are becoming fewer and fewer.
  Female unbounded are independent at present, but new family problems occur at the same time. In comparison, the traditional females are more tamed and may have fewer family problems. So while we see the bright future forehead, we must notice the shadows afterward. Because every coin has two sides, there is no exception.
  All the three women serve for the theme well. Their personalities reflect the protagonist’s by presenting the different relationships with him. Reading this novel is reading a real person’s uneven life. Meanwhile, I have gained som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from it. The novel is also about the conflict between genius, personality, and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In some people’s mind, the modern life is a confusion of ridiculous, sordid happenings, and yet it makes men sorrowful to laugh. Dramatic events are staged every day. The modern society provides us with all kinds of convenience. Whether to accept it depends largely on our own heart. Some even can’t distinguish what is suitable for them and are drowned in the stream of life. To follow the suit or to pursue our own interests, that’s really a question. Only very few succeed by choosing the latter. However, it doesn’t mean that only few choose the latter one. Because there are other factors lead to their success. They stand up the test of poverty, keep straight their backbones under great pressure and are still firm in mind from beginning to the end. Since money can not be brought to the grave, leaving a pure space for our own interests seems more important. If we understand this point, the reason Albert Einstein made himself a great scientist out of a staff member is obvious. Every one is unique. Although the whole world is against us, we must keep on striving for our dreams. It is a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ruth that 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In a word, great minds are the followers of the heart not the mouth nor eye.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96#
发表于 2012-8-29 17:39:43 | 只看该作者
  我之所以在毛姆叔叔的<The Moon and Sixpence>写下这些,最主要的原因是,我是真喜欢他,愿意把这篇文留在这里。——正如标题所言,我不谈论书本身的价值,我想留下的,是我对书的一些古怪癖好。
  
  我很喜欢上海译文的这套套书。字体大小合乎我的喜好,读起来很舒服;开面适中,纸张平滑柔和,翻阅时手感极佳;书,还散发出阵阵香气。我深刻的知道,不同的书有它独有的气味,而这本的味道,我必须承认,十分勾魂。
  
  我常在为买哪个版本的书犹豫不决,如果被我相中的版本都那么的符合我的怪癖。
  我有时会理智的考虑其翻译,内容的整体效果,参考读者的意见选择版本,但对于一本书——我把它视作一件艺术品——它的封面比其实质性的内容更为吸引我。(我不害臊的举个例子,有人说译文出版社的<Lolita>翻译不好,同时给出了觉得翻得不错的版本,可我就是被那封面吸引)
  
  我热衷于欣赏那些看似“有年头”的书,特别是些不被人看在眼里的;封面简单,甚至只有几个字——交代书名、作者、出版社;泛黄的纸张;它可以是褶皱的——就像被水沾湿后变干的样子;它可以有淡淡的污渍,仿佛那些污渍也能说上一段故事呢;它甚至可以是无比破旧的,但决不允许它是破损的。
  
  其他一些癖好不是很显著,但的确存在。比如,我对于已绝版的书很容易产生好感。有本书叫《卡布里岛来信》,我是在老徐的博客上认识它的,必须说明,故事内容远没有它的头衔“绝版”来的吸引我。
  
  我想爱书之人或多或少有些癖性,很愿意与之交流下。但我得声明的是,我并没有不注重书的实际价值。
  借用下某友人的句式,似乎比的不够恰当。书是面包,癖性是果酱。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97#
发表于 2012-8-29 17:39:43 | 只看该作者
  毛姆在本书中说制造神话是人类的天性,他说的很对,月亮和六便士就制造了一个神话——思特里克兰德,一个纯粹的艺术家,一个被一种强大的力量抓住不可逃脱的艺术家
  
  “一种猛烈的力量正在他身体里面奋力挣扎;我觉得这种力量非常强大,压倒一切,仿佛违拗着他自己的意志,并把他紧紧抓在手中。我理解不了。他似乎真的让魔鬼附体了,我觉得他可能一下子被那东西撕得粉碎。”
  
  “他的灵魂中深深埋藏着某种创作的欲望,这种欲望尽管为他的生活环境掩盖着,却一直在毫不留情地膨胀壮大,正象肿瘤在有机组织中不断长大一样,直到最后完全把他控制住,逼得他必须采取行动,毫无反抗能力”
  
  因为这种力量,他放弃伦敦富裕优雅的中产阶级生活,抛妻弃子,完全不顾及这个世界其它的一切,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还是世俗生活的幸福,一切都可以被牺牲掉,“因为我要画画”
  
  并且不知道是天性如此还是这种力量给了他支持,这个人真正做到了活在自己的世界,完全不顾及所有其它人类——所有!!!不止朋友爱人亲人还包括能够理解和赞赏他的艺术的人:
  
  
  
  “想到那些你从来不认识、从来没见过的人被你的画笔打动,或者泛起种种遐思,或者感情激荡,难道你不感到欣慰吗?每个人都喜爱权力。如果你能打动人们的灵魂,或者叫他们凄怆哀悯,或者叫他们惊惧恐慌,这不也是一种奇妙的行使权力的方法吗?”
    “滑稽戏。”
    “那么你为什么对于画得好或不好还是很介意呢?”
    “我并不介意。我只不过想把我所见到的画下来。”
    “如果我置身于一个荒岛上,确切地知道除了我自己的眼睛以外再没有别人能看到我写出来的东西,我很怀疑我还能不能写作下去。”
  
  思特里克兰德很久很久没有作声。但是他的眼睛却闪着一种奇异的光辉,仿佛看到了某种点燃起他的灵魂、使他心醉神驰的东西。
    “有些时候我就想到一个包围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中的小岛,我可以住在岛上一个幽僻的山谷里,四周都是不知名的树木,我寂静安闲地生活在那里。我想在那样一个地方,我就能找到我需要的东西了。”
  
  为了他的艺术,一切都可以被牺牲,无论他优雅得体的太太,漂亮健康的孩子,世俗的幸福生活,深爱他的女人,还是理解他崇拜他的天才拯救了他生命的“他人”
  
  
  ——我必须说,这是我在文学作品中见过的几乎最虚假的人物了,无论毛姆的文笔多么机智锐利,无论那些句子多么轻易的指出了人类天性中的各种小秘密,我都必须说,这个人物是虚假的
  
  这篇小说是以高更为原型的,但高更不是也不可能是这种艺术家,高更对女儿的死亡会有感触,思特里克兰德不会,高更会爱上一个女人,会因得不到爱情而痛苦,思特里克兰德不会,在书中,这个如同非人般存在的艺术家对女人有奇异的吸引力:
  
  最触目的一点倒不一定是他的裸露无遗的精神世界(虽然屏蔽着他精神的肉体几乎象是透明的),而是他脸上的那种蛮野的欲念。说来也许荒谬,这种肉欲又好象是空灵的,使你感到非常奇异。他身上散发着一种原始性;希腊人曾用半人半兽的形象,象生着马尾的森林之神啊,长着羊角、羊腿的农牧神啊,来表现大自然的这种神秘的力量,思特里克兰德身上就有这样一种力量
  
  
  这个纯粹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家是毛姆这个小说家艺术想象的产物——毛姆之所以想象出这个艺术家,也许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一些秘密,如毛姆自己在书中所言:作品最能泄露一个人的真实思想和感情
  
  我猜这是因为三点:
  
  1 毛姆觉得这样的角色和故事更富有传奇色彩和浪漫意味,更能够吸引读者——能让书卖的更多,为此他管不了人物虚假不虚假了
  
  (这种说法早就有了,“1925年,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攻击三位爱德华时期的巨匠威尔斯、本涅特和高尔斯华绥时,完全把毛姆忽略了。更多的指责集中在他为读者而写作上,他们批评毛姆一味迎合大众,追求书的畅销和利润,贬低了严肃文学的价值。 ”)
  
  
  2 毛姆的内心深处渴求宗教,但基督教在1920年代已经不能提供令人满意的产品,就在不久前尼采刚刚向整个西方喊道:上帝死了
  
  于是毛姆把艺术塑造成了宗教,而思特里克兰德是这个宗教的追求者实践者和殉道者——他本人和所有与他发生关联的人都是祭品
  
  3 毛姆的内心像很多人一样,渴望激情战胜日常,冒险战胜平庸,月亮战胜六便士。
  
  有一种热情和一种冲动需要自由:
  
  
  他身上散发着一种原始性;希腊人曾用半人半兽的形象,象生着马尾的森林之神啊,长着羊角、羊腿的农牧神啊,来表现大自然的这种神秘的力量,思特里克兰德身上就有这样一种力量
  
  
  这是对力量和自由的崇拜和向往,小说的结尾最明白不过的描写了这种力量和自由,最明白不过的表达了这种向往:
  
  
  在想象中,我仿佛看见一艘双桅大帆船,这个年轻人正在船上干活儿,他浑身赤裸,只在腰间围着一块粗蓝布;天黑了,船儿被清风吹动着,轻快地在海面上滑行,水手们都聚集在上层甲板上,船长和一个管货的人员坐在帆布椅上自由自在地抽着烟斗。思特里克兰德的孩子同另一个小伙子跳起舞来,在暗哑的手风琴声中,他们疯狂地跳着。头顶上是一片碧空,群星熠熠,太平洋烟波淼茫,浩瀚无垠
  
  
  
  ps:由这个小说想到的一些东西
  
  燃情岁月
  
  大河之恋
  
  古龙可能受过毛姆的影响
  
  
  
  
  
  附:精彩片花
  
  同情体贴本是一种很难得的本领,但是却常常被那些知道自己有这种本领的人滥用了。他们一看到自己的朋友有什么不幸就恶狠狠地扑到人们身上,把自己的全部才能施展出来,这就未免太可怕了。同情心应该象一口油井一样喷薄自出;惯爱表同情的人让它纵情奔放,反而使那些受难者非常困窘。有的人胸膛上已经沾了那么多泪水,我不忍再把我的洒上了
  
  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象欠缺一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这种安详宁静的快乐好象有一种叫我惊惧不安的东西。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只要在我的生活中能有变迁——变迁和无法预见的刺激,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满布的海滩的。
  
  在我当时年幼无知,睥睨一切的目光中,一个人陷入爱情而又不使自己成为笑柄,三十五岁是最大的年限
  
  那时候我还不懂女人的一种无法摆脱的恶习——热衷于同任何一个愿意倾听的人讨论自己的私事
  
  “我永远也不会同他离婚。”她突然气狠狠地说,“把我的话告诉他,他永远也别想同那个女人结婚。我同他一样,是个拗性子,我永远也不同他离婚。我要为我的孩子着想。”
    我想她最后加添的话是为了向我解释她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态度,但是我却认为她这样做与其说出于母爱不如说由于极其自然的嫉妒心理。
  
  我看不透她要自己丈夫回来是因为爱他呢,还是因为怕别人议论是非;我还怀疑使她肠断心伤的失恋之痛是否也搀杂着虚荣心受到损害的悲伤(这对我年轻的心灵是一件龌龊的事);这种疑心也使我很惶惑。我那时还不了解人性多么矛盾,我不知道真挚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蕴藏着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恶里也找得着美德。
  
  
  “女人的脑子太可怜了!爱情。她们就知道爱情。她们认为如果男人离开了她们就是因为又有了新宠。你是不是认为我是这么一个傻瓜,还要再做一遍我已经为一个女人做过了的那些事?”
  
  他的语音里流露着一片热诚,我不由自主地被他感动了。我好象感觉到一种猛烈的力量正在他身体里面奋力挣扎;我觉得这种力量非常强大,压倒一切,仿佛违拗着他自己的意志,并把他紧紧抓在手中。我理解不了。他似乎真的让魔鬼附体了,我觉得他可能一下子被那东西撕得粉碎。
  
  我怀疑是否在他的灵魂中深深埋藏着某种创作的欲望,这种欲望尽管为他的生活环境掩盖着,却一直在毫不留情地膨胀壮大,正象肿瘤在有机组织中不断长大一样,直到最后完全把他控制住,逼得他必须采取行动,毫无反抗能力。
  
  有人也说他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但这多半是自欺欺人。一般说来,他们能够自行其是是因为相信别人都看不出来他们的怪异的想法;最甚者也是因为有几个近邻知交表示支持,才敢违背大多数人的意见行事。如果一个人违反传统实际上是他这一阶层人的常规,那他在世人面前作出违反传统的事倒也不困难。相反地,他还会为此洋洋自得。他既可以标榜自己的勇气又不致冒什么风险。但是我总觉得事事要邀获别人批准,或许是文明人类最根深蒂固的一种天性
  
  那些告诉我他们毫不在乎别人对他们的看法的人,我是绝不相信的。这只不过是一种无知的虚张声势。他们的意思是:他们相信别人根本不会发现自己的微疵小瑕,因此更不怕别人对这些小过失加以谴责了。
  
  
  这个女人显出一副精明能干的样子,仿佛整个大英帝国都揣在她口袋里似的;一些高级官员的太太深知自己属于优越的阶层,总是带着这种神气的
  
  她很聪明,知道老是诉说自己的不幸,人们很快就会厌烦,总是摆着一副可怜相也不会讨人喜欢。每逢她外出作客的时候——因为同情她的遭遇,很多朋友有意地邀请她——,她的举止总是十分得体。她表现得很勇敢,但又不露骨;高高兴兴,但又不惹人生厌;她好象更愿意听别人诉说自己的烦恼而不想议论她自己的不幸
  
  有人说灾难不幸可以使人性高贵,这句话并不对;叫人做出高尚行动的有时候反而是幸福得意,灾难不幸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使人们变得心胸狭小、报复心更强。   
  
  我猜想,一个以手快自豪的扒手对一个把装满贵重首饰的皮包丢在车上的粗心大意的女人一定会感到有些恼火的。
  
  “想到那些你从来不认识、从来没见过的人被你的画笔打动,或者泛起种种遐思,或者感情激荡,难道你不感到欣慰吗?每个人都喜爱权力。如果你能打动人们的灵魂,或者叫他们凄怆哀悯,或者叫他们惊惧恐慌,这不也是一种奇妙的行使权力的方法吗?”
    “滑稽戏。”
    “那么你为什么对于画得好或不好还是很介意呢?”
    “我并不介意。我只不过想把我所见到的画下来。”
    “如果我置身于一个荒岛上,确切地知道除了我自己的眼睛以外再没有别人能看到我写出来的东西,我很怀疑我还能不能写作下去。”
  
  思特里克兰德很久很久没有作声。但是他的眼睛却闪着一种奇异的光辉,仿佛看到了某种点燃起他的灵魂、使他心醉神驰的东西。
    “有些时候我就想到一个包围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中的小岛,我可以住在岛上一个幽僻的山谷里,四周都是不知名的树木,我寂静安闲地生活在那里。我想在那样一个地方,我就能找到我需要的东西了。”
  
  
  
  “我不想过去。对我说来,最重要的是永恒的现在。”
  
  “叫我来说吧。我猜想你是这样一种情况。一连几个月你脑子里一直不想这件事,你甚至可以使自己相信,你同这件事已经彻底绝缘了。你为自己获得了自由而高兴,你觉得终于成为自己灵魂的主人了。你好象昂首于星斗中漫步。但是突然间,你忍受不住了。你发觉你的双脚从来就没有从污泥里拔出过。你现在想索性全身躺在烂泥塘里翻滚。于是你就去找一个女人,一个粗野、低贱、俗不可耐的女人,一个性感毕露令人嫌恶的畜类般的女人。你象一个野兽似地扑到她身上。你拼命往肚里灌酒,你憎恨自己,简直快要发疯了。”
    他凝视着我,身子一动也不动。我也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的眼睛。我说得很慢。
    “我现在要告诉你一件看来一定是很奇怪的事:等到那件事过去以后,你会感到自己出奇地洁净。你有一种灵魂把肉体甩脱掉的感觉,一种脱离形体的感觉。你好象一伸手就能触摸到美,倒仿佛‘美’是一件抚摸得到的实体一样。你好象同飒飒的微风、同绽露嫩叶的树木、同波光变幻的流水息息相通。你觉得自己就是上帝。你能够给我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吗?”
  
  最触目的一点倒不一定是他的裸露无遗的精神世界(虽然屏蔽着他精神的肉体几乎象是透明的),而是他脸上的那种蛮野的欲念。说来也许荒谬,这种肉欲又好象是空灵的,使你感到非常奇异。他身上散发着一种原始性;希腊人曾用半人半兽的形象,象生着马尾的森林之神啊,长着羊角、羊腿的农牧神啊,来表现大自然的这种神秘的力量,思特里克兰德身上就有这样一种力量。他使我想到马尔塞亚斯①,因为他居然敢同大神比赛音乐,所以被活剥了皮。思特里克兰德的心里好象怀着奇妙的和弦同未经探索过的画面。我预见到他的结局将是遭受痛苦的折磨和绝望。我心里又产生了一种他被魔鬼附体的感觉;但你却不能说这是邪恶的魔鬼,因为这是在宇宙混沌、善恶未分之前就存在的一种原始的力量。
  
  我觉得,在爱情的事上如果考虑起自尊心来,那只能有一个原因:实际上你还是最爱自己。
  
  过去我认为她爱施特略夫,实际上只是男人的爱抚和生活的安适在女人身上引起的自然反应。大多数女人都把这种反应当做爱情了。这是一种对任何一个人都可能产生的被动的感情,正象藤蔓可以攀附在随便哪株树上一样。因为这种感情可以叫一个女孩子嫁给任何一个需要她的男人,相信日久天长便会对这个人产生爱情,所以世俗的见解便断定了它的力量。但是说到底,这种感情是什么呢?它只不过是对有保障的生活的满足,对拥有家资的骄傲,对有人需要自己沾沾自喜,和对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洋洋得意而已;女人们禀性善良、喜爱虚荣,因此便认为这种感情极富于精神价值
  
  她对思特里克兰德的恐惧是她对自己的恐惧的一种奇怪的移植,因为他叫她迷惑不解,心烦意乱。思特里克兰德生得粗野不驯,眼睛深邃冷漠,嘴型给人以肉欲感,他的身体高大、壮硕,这一些都给人以热情狂放的印象。也许她同我一样,在他身上感到某种邪恶的气质;这种气质使我想到宇宙初辟时的那些半人半兽的生物,那时宇宙万物同大地还保持着原始的联系,尽管是物质,却仿佛仍然具有精神的性质。如果思特里克兰德激发起她的感情来,不是爱就是恨,二者必居其一。当时她对思特里克兰德感到的是恨。
  
  我根本不相信这个人会爱上一个人。在爱这种感情中主要成分是温柔,但思特里克兰德却不论对自己或对别人都不懂得温柔。爱情中需要有一种软弱无力的感觉,要有体贴爱护的要求,有帮助别人、取悦别人的热情——如果不是无私,起码是巧妙地遮掩起来的自私;爱情包含着某种程度的腼腆怯懦。
  
  有时候一个人的外貌同他的灵魂这么不相称,这实在是一件苦不堪言的事。施特略夫就是这样:他心里有罗密欧的热情,却生就一副托比·培尔契爵士的形体。他的禀性仁慈、慷慨,却不断闹出笑话来:他对美的东西从心眼里喜爱,但自己却只能创造出平庸的东西;他的感情非常细腻,但举止却很粗俗。他在处理别人的事务时很有手腕,但自己的事却弄得一团糟。大自然在创造这个人的时候,在他身上揉捏了这么多相互矛盾的特点,叫他面对着令他迷惑不解的冷酷人世,这是一个多么残忍的玩笑啊。
  
  女人们不断为了爱情而自寻短见,但是一般说来她们总是做得很小心,不让自杀成为事实。通常这只是为了引起她们情人的怜悯或者恐怖而作的一个姿态。
  
  估量大家都知道,一旦感情激动起来,一个人会很自然地玩弄起文学词藻来的
  
  一个恶棍的性格如果刻划得完美而又合乎逻辑,对于创作者是具有一种魅惑的力量的,尽管从法律和秩序的角度看,他决不该对恶棍有任何欣赏的态度。我猜想莎士比亚在创作埃古时可能比他借助月光和幻想构思苔丝德梦娜怀着更大的兴味。说不定作家在创作恶棍时实际上是在满足他内心深处的一种天性,因为在文明社会中,风俗礼仪迫使这种天性隐匿到潜意识的最隐秘的底层下;给予他虚构的人物以血肉之躯,也就是使他那一部分无法表露的自我有了生命。他得到的满足是一种自由解放的快感。
  
  “女人可以原谅男人对她的伤害,”他说,“但是永远不能原谅他对她做出的牺牲。”
  
  “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搞恋爱。这是人性的一个弱点。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需要一个女性。但是一旦我的情欲得到了满足,我就准备做别的事了。我无法克服自己的欲望,我恨它,它囚禁着我的精神。我希望将来能有一天,我会不再受欲望的支配,不再受任何阻碍地全心投到我的工作上去。因为女人除了谈情说爱不会干别的,所以她们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简直到了可笑的地步。她们还想说服我们,叫我们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爱情。实际上爱情是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我只懂得情欲。这是正常的,健康的。爱情是一种疾病。女人是我享乐的工具,我对她们提出什么事业的助手、生活的侣伴这些要求非常讨厌。
  
  “女人真是奇怪的动物,”他对库特拉斯医生说,“你可以象狗一样地对待她们,你可以揍她们揍得你两臂酸痛,可是到头来她们还是爱你。”他耸了耸肩膀。“当然了,基督教认为女人也有灵魂,这实在是个最荒谬的幻觉。”
  
  要是一个女人爱上了你,除非连你的灵魂也叫她占有了,她是不会感到满足的。因为女人是软弱的,所以她们具有非常强烈的统治欲,不把你完全控制在手就不甘心。女人的心胸狭窄,对那些她理解不了的抽象东西非常反感。她们满脑子想的都是物质的东西,所以对于精神和理想非常妒忌。男人的灵魂在宇宙的最遥远的地方邀游,女人却想把它禁锢在家庭收支的账簿里。
  
  虽然我们没有明确意识到,说不定我们还是非常重视别人看重不看重我们的意见、我们在别人身上是否有影响力的;如果我们对一个人的看法受到他的重视,我们就沾沾自喜,如果他对这种意见丝毫也不理会,我们就讨厌他。我想这就是自尊心中最厉害的创伤。
  
  作品最能泄露一个人的真实思想和感情
  
  他正竭尽全力想挣脱掉某种束缚着他的力量。但是这究竟是怎样一种力量,他又将如何寻求解脱,我一直弄不清楚。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互相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的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我们好象住在异国的人。对于这个国家的语言懂得非常少,虽然我们有各种美妙的、深奥的事情要说,却只能局限于会话手册上那几句陈腐、平庸的话。我们的脑子里充满了各种思想,而我们能说的只不过是象“园丁的姑母有一把伞在屋子里”这类话。
  
  你肉体的软弱感染了你的灵魂。我不知道是怎样一种无限思慕之情把你攫在手中,逼着你走上一条危险的、孤独的道路,你一直在寻找一个地方,希望到达那里就可以使自己从那折磨着你的精灵手里解放出来。我觉得你很象一个终生跋涉的香客,不停地寻找一座可能根本不存在的神庙。我不知道你寻求的是什么不可思议的涅槃。你自己知道吗?也许你寻找的是真理同自由,在一个短暂的时间里你认为或许能在爱情中获得解脱。我想,你的疲倦的灵魂可能期望在女人的怀抱里求得休憩,当你在那里没能找到的时候,你就开始恨她了。你对她一点也不怜悯,因为你对自己就不怜悯。你把她杀死是因为惧怕,因为你还为你刚刚逃脱的危险而索索发抖呢
  
  一般说来,爱情在男人身上只不过是一个插曲,是日常生活中许多事务中的一件事,但是小说却把爱情夸大了,给予它一个违反生活真实性的重要的地位。尽管也有很少数男人把爱情当作世界上的头等大事,但这些人常常是一些索然寡味的人;即便对爱情感到无限兴趣的女人,对这类男子也不太看得起。
  
  即使他在家乡有过什么不愉快的遭遇,他的爱国热情却并未因此受到任何损伤。他常对我说,英国是全世界最了不起的国家,他觉得自己比哪国人都优越得多,不管什么美国人、殖民地人、达哥人、荷兰人,或是卡纳加人,全不在他眼里。
  
  “你知道,塔希提是法国领土,”尼柯尔斯对我解释说,“法国人办事不他妈的那么机械。”
  
  尼柯尔斯船长说,“拿我个人说,我是从来不生气的。高级船员理应考虑船上的风纪的。”
    我的脑子里活生生地出现一幅图画:一个气冲冲的大副飞起一脚,尼柯尔斯船长脑袋朝下地从窄窄的跳板上滚下来;象一个真正的英国人那样,他对英国商船队的这种纪律严明的精神非常高兴。
  
  乔治·瑞恩尼叫我大失所望,任何一个男人也没有这么叫我失望过。他长得也挺漂亮,身材魁梧,差不多同约翰生船长一样高,看起来非常结实。但是这一切都是表面现象。他从来没有喝醉过,从来没有动手打过我。简直可以当个传教士。每一条轮船进港我都同船上的高级船员谈情说爱,可是乔治·瑞恩尼什么也看不见。最后我实在腻味他了,我跟他离了婚。嫁了这么一个丈夫有什么好处呢?有些男人对待女人的方式真是太可怕了
  
  过了不久,当地人都大声打着呵欠,各自去睡觉了,露台上只剩下我同思特里克兰德。我无法向你描写夜是多么寂静。在我们包莫图斯的岛上,夜晚从来没有这里这么悄无声息。海滨上有一千种小动物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各式各样的带甲壳的小东西永远也不停息地到处爬动,另外还有生活在陆地上的螃蟹嚓嚓地横爬过去。有的时候你可以听到咸水湖里鱼儿跳跃的声音,另外的时候,一只棕色鲨鱼把别的鱼儿惊得乱窜,弄得湖里发出一片噼啪的泼溅声。但是压倒这一切嘈杂声响的还是海水拍打礁石的隆隆声,它象时间一样永远也不终止。但是这里却一点儿声音也没有,空气里充满了夜间开放的白花的香气。这里的夜这么美,你的灵魂好象都无法忍受肉体的桎梏了。你感觉到你的灵魂随时都可能飘升到缥缈的空际,死神的面貌就象你亲爱的朋友那样熟悉
  
  使思特里克兰德着了迷的是一种创作欲,他热切地想创造出美来。这种激情叫他一刻也不能宁静。逼着他东奔西走。他好象是一个终生跋涉的朝香者,永远思慕着一块圣地。盘踞在他心头的魔鬼对他毫无怜悯之情。世上有些人渴望寻获真理,他们的要求非常强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是叫他们把生活的基础完全打翻,也在所不惜。思特里克兰德就是这样一个人;只不过他追求的是美,而不是真理
  
  
  
  在想象中,我仿佛看见一艘双桅大帆船,这个年轻人正在船上干活儿,他浑身赤裸,只在腰间围着一块粗蓝布;天黑了,船儿被清风吹动着,轻快地在海面上滑行,水手们都聚集在上层甲板上,船长和一个管货的人员坐在帆布椅上自由自在地抽着烟斗。思特里克兰德的孩子同另一个小伙子跳起舞来,在暗哑的手风琴声中,他们疯狂地跳着。头顶上是一片碧空,群星熠熠,太平洋烟波淼茫,浩瀚无垠。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98#
发表于 2012-8-29 17:39:43 | 只看该作者
          看了一些书评,有人看到的是爱情,有人看到的是自由,有人看到的是艺术。
      昨晚看完之后我的脑中一直浮现着,那片海,那片庄园,那片阳光,那只舞,那阵阵书声……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99#
发表于 2012-8-29 17:39:43 | 只看该作者
     信仰真理的人是可怕的,因为他们的世界中没有规则,他们的心中缺少畏惧。他们从平凡的事物当中找到事物的共性,然后揭开他们的掩饰,揭示他们赤裸裸的真实,他们却在当中看到了美.   
  
     没有什么能阻挡他们,他们的锋芒那么耀眼,看到或触到的人都要受到伤害.然而他们又是那么善良美丽,因为他们追求的是最单纯的目标,就如同我们的祖先一样.
  
     他们或许终将会达到真理的顶峰,人们将啃噬他的鲜血,成为他的信徒。然而如果他们最终不能守住心中最后一丝的善良(畏惧),那么他们将会为自己的所做反噬,得到一个英雄似的悲惨收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00#
发表于 2012-8-29 17:39:43 | 只看该作者
  一直以来,对于英国文学根深蒂固的认识局限于它学院派的严谨敦厚,甚至形式主义层面的优雅趣味。然而通读手头这本令人愤怒与激情并存可以说是叛逆之至的小说之后,才觉得所谓的庄重之说有些以偏概全了,或说,在严谨敦厚正统庄重这棵数百年的老树上,当岁月的车轮轰烈着疾驰到狂暴与杀戮的1916年时,斜伸的枝桠不仅以粗暴的方式冲出树盖且早已生出血色之叶——个人主义的锋芒毕露,颠覆道德与被定义的人性,那些疯狂的无畏的感性至上艺术至上的永远得不到答案的思索被抛掷入空气了,不再隐秘于灵魂深处的索多玛城。
  
  月亮,这千数百年被文人骚客们吟咏到泛滥的崇高艺术图腾,与六便士,这英国价值最低的圆形银币,有着相同的形状。仰望月亮可获无穷的精神神力,而六便士只能流通于现世行使它的世俗职能。月亮和六便士的关系即是精神追求与现实角色的关系,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服从于内心荒野狼嚎般的强烈渴望而摒弃了世俗中的所有,就如小说主人公斯特里克兰格一样,人至中年,突然抛弃证券经纪人的优越富足生活,抛妻弃子,宁愿身无分文被世人唾弃也要走上艺术创作的道路,对物质没有半点需求,对善意,帮助,死亡,对所有世俗的人性横眉冷对,他良心泯灭,丧心病狂,狂热于纯粹自我的精神体验,甚至隐居于荒岛以终老,世界早已离他而去,一个人靠精神呼吸无异于自焚,而长此以往,一种巅峰的罕有的大爱便由此生成。
  
  有没有完全脱离生活的纯粹艺术?
  
  有。纯粹的游戏或者纯粹的不朽。
  
  人类永恒的桎梏只有人类本身——道德律,是非观,为着共体而不得不牺牲个体绝对意义上的自由。人类的悲哀同时也是身为高级动物的幸运,无奈的幸运,醉着的同时醒着,真正清醒的却貌似是醉了疯了。然而灵魂最深处的索多玛城却要用足足一百年来证实不朽——真正的人类,绝对服从自身意志和欲望的思想者,他们的疯狂和他们的作品。被束缚的人类无法满足自身对自身之恶的认知欲,便借助于艺术。我从不相信真善美的鬼话,我没有半点宗教情结,所谓的真善美,即是灵魂以平等的观念容纳恶与迷狂的存在从而得到未知的回馈。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每一个人都鄙视教条,每一颗灵魂都反感道德是非,然而,日神反抗于梦,酒神反抗于行,我们却生活在日神的世界梦见着酒神的灵殿,因此大多数人面对月亮心念六便士,只有真正意义上的天才和勇者纵使面对六便士,他的眼中只有一抹月光。我们称他们为疯子,疯子,谁说这个称呼里面没有一点嫉妒的成分?
  
  月亮只值六便士,可是以身相殉的智者——真正的万物之灵长,他纵有万贯家财,亦只披着疯子的破衣去寻那六便士的月亮。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9 09:38 , Processed in 0.04892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