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人生
标题:
明朝那些事儿 - 书评
[打印本页]
作者:
门下书客
时间:
2013-5-24 20:42
标题:
明朝那些事儿 - 书评
《明朝那些事儿》这篇文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508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作者:
我要叫
时间:
2013-8-3 05:01
最近因为同事在借明朝那些事儿,所以又把书拿出来看了一遍。第一遍看的时候只是觉得好玩,是的,佩服当年明月能把历史这么有意思的讲清楚说明白。但是现在再看,除了笑,还会哭。这么大个人,看书看得哭哭笑笑,因为那些人,那些书里的人和那个时候他们的选择。
看最后一部尤其沉重,因为大凡到了结局,无外乎两种,一种喜,一种悲,当然对于历史而言,并没有这么非此即彼的简单直接。很多人所说的话,所做的决定,在他们当时而言也许也不知道会有怎样的后果,但是正如作者所言,无论对或错,无论环境如何,能够坚持自己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除了张居正,孙承宗,还有卢象昇,杨嗣昌等等等等,那些曾经我们知道的和我们不知道的名字。这些不仅仅是几个字而已,在那个时候,他们是跟我们一样的有血有肉,会哭会笑,会犯错但是也会努力的人。历史的公正之处在于,当时间过去,风沙层层吹开,我们会知道,哪些人值得我们记住,哪些人会让人唾弃。即使你一手遮天,权倾朝野,但是公道自在人心,看,我都会说这么老套的话了。是非功过自有评说。
作者:
当年小
时间:
2013-8-3 05:21
大家可以看看 很好看 看了两遍 作者说的是实话 都是按照史实来讲 你比如 《万历十五年》里的事情讲到的都完全符合 大家看完之后 也可以看看 什么 实录之类 早起白话 比三国都好读
作者:
choco
时间:
2013-8-6 09:11
阅毕,合上,抚书感慨,明朝二百多年的历史,就这么落幕了。
刘基、徐达、常遇春、方孝孺、于谦、盛庸、姚广孝、解缙、蓝玉、郑和、王守仁、张居正、孙承宗、杨涟、袁崇焕、徐宏祖……
以崇高理想为处事目标、欲杀身成仁无奈大势已去的东林党众人;身体固有缺陷但人格扭曲、无耻下流遗臭万年的魏忠贤王振一派的阉党宦官;捍卫关宁锦防线、令努尔哈赤含恨而终的特种部队关东铁骑……
耳边响起的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杨慎所作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多少熟悉的名字、鲜活的面容,就这样拜别朱氏皇朝,未卸甲洒下一颈热血,抑或臣服跪拜皇太极的脚边。在述说着明代那长长的光明或黑暗、激昂或隐忍、廉政或腐治、爱民或屠杀、忠君或叛变的篇篇史歌里,有他们曾经用生命书写过的痕迹,在数百年前的时光中,我们曾仰望过同一片的天空。
正直、隐忍、坚持、真理、正义、气节、忠诚。
如果没有先贤这样纯粹地维护着这些简单却艰难的品格,恐怕所谓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就这样随着朝代的更迭,而被历史所抛弃,落在久远的隧道中,无法传承。
残暴、压迫、邪恶、屠杀、阴谋、懦弱、贪污。
这些都是与权力共生的劣等人格,无可避免。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纵观历史长河,可能我也会感慨,现在的生活艰辛,却不失和平。私认为,比贪污更可恶的,是尸位素餐。
崇祯帝遗言是”诸臣误我“。听着可笑,但却是不争的事实。明代的两百多年历史,一众大臣能留名的有几何?日常事务都是时时刻刻处于你骂我我踩你的人斗人状态,国家有难也不能良计妙言。套用当年明月的一句话,”不是占着茅坑不拉屎,是占着茅坑尽拉屎“。
”以史为鉴“过于沉重,况且历史的车轮从来就没有停止转动过,该犯的错误适时总会犯下的。我认为,”读史明智“就足够了。
言罢,始终觉得,以这首词作为大明王朝的片尾曲、挽灵歌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作者:
Tanya
时间:
2013-9-16 20:20
作者应该是个挺牛逼的人
喜欢用浅显的语言讲述复杂的事情
但我不喜欢作者用卫道士的眼光来评价历史人物
好人 奸人 昏君 好皇帝之类
历史可以作为镜子的原因之一,它很真实,不需要标榜和掩盖
如果能读到的都是有个人情感色彩的事情
那么不读也罢
除了以上 这本书还是很有看点的
明朝发生的主要事情都讲得很清楚
虽然大部分都是党派之争
混乱的历史下可以看见内心对光明和正直的祈求
人类无非也是这样
黑暗里渴望光明 光明中总面向阴影
我喜欢最后一个结尾的故事 有关徐霞客
万千尘事皆尽 我心向明月 在途中遇见自己
作者:
小秃
时间:
2013-9-29 06:17
女子误国,这个观点曾经我很鄙视,现在也一样。但我渐渐能理解得出这个结论的那些人了。
很多人说,明朝于嘉靖开始走下坡路。说嘉靖常年不上朝,好女色,只关心练丹,寻找不死仙丹,导致帝国万劫不复。但作者的观点是,虽然嘉靖不上朝,但不是不理朝政,朝中大小事情他都知道,也管,否则他不会稳坐皇帝宝座四十多年。
万历最喜欢的刀子是郑贵妃,育有一子,名朱常洵,排行第三。因为万历专宠郑贵妃,于是特别喜欢这个儿子,想立他做太子。可是有明一朝的传统、惯例是立嫡立长,排行第三、一个贵妃的儿子,是无论如何也做不上太子的。这事儿一直拖了很多年,很多官员也因此纷纷落马。而万历最终迫于无奈,立了朱常洛为太子,朱常洛做太子的时候,已经三十多了。悲剧也开始了。
朱常洛在立为太子之前,地位低下,爹不疼娘不爱,生活的战战兢兢,生命都有可能不保。当他即位以后,荒淫无度,最终没能走下龙床。不知道是不是他多年来的压抑导致的,一即位就暴发了。
光宗朱常洛死后,皇位由他的长子朱由检继承,由于朱常洛自己都过的不好,当然也没有精力去管他的儿子,所以朱由检连书都没读好,文化程度不高,自然办事能力也欠缺,唯一的爱好就是做木匠。在位期间,任用大太监魏忠贤,政治腐败,国土丢失,等到崇祯即位以后,要一边与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做斗争,一边与大清抗争,收拾朱由检留下的烂摊子。最终使帝国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虽然崇祯朱由校即位后,励精图治,想挽救帝国于水火之中,但终究大明朝气数已尽,走向没落。
简单来说,如果没有郑贵妃,万历就不会多年不立太子,朱常洛就有时间管教他的儿子朱由检,朱由检就不会只爱做木匠,任用魏忠贤,导致国土丢失,导致在崇祯的时候,受到大清和农民起义军的两面夹击,最终帝国没落。
这是很狭隘的想法。历史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如果没有郑贵妃,大明的气数也只有两百七十多年。写下这个,图个乐。
作者:
vivien
时间:
2013-11-10 16:47
明朝那些事之万国来朝中,有几处令人忍俊不禁:
1、郑和下西洋,给永乐皇帝带回了传说中的麒麟,结果后来据考证,那货竟然是长颈鹿。。。
2、明军帮忙平复安南(今越南)问题时,当时的反政府武装(?)守城的杀手锏之一是大象,面对这样的庞然大物,谋士们发扬一贯的“只负责出主意,采不采纳与我无关”的原则,提出可以用狮子破城,这可难坏了大将军,因为首先究竟大象是不是真的怕狮子,这事当时没法考证;其次,就算狮子真的能震住大象,关键是,当时明朝根本没有可以用来打仗的狮子。但是,这都难不倒我们聪明的明军,他们竟然用画的,生生“造”出了狮子(马匹蒙上眼睛,外披画上去的狮子皮),这。。。都可以。。。。。
3、在明末和努尔哈赤的边境之战中,由于奸细的作乱,统领王化贞同志在危急情况下需要逃命,可是,那个奸细着实不厚道,连上司逃跑的马匹都给藏了。但是,这都难不倒王化贞同志,他最后,骑着骆驼成功跑路。。。。骆驼啊,这庞然大物,跑起来会很快么?适合跑路么???疑惑中。。。。。。。
作者:
蒹葭
时间:
2014-1-9 03:27
几年前聊天的时候,有个朋友突然问我,如果用一句话来评价这套书,会是什么?
因为看书比较长时间了,再加上这个问题来得太突然,一时没反应过来。
然后他说出了他的答案,“心的强大,才是真的强大”。
最近空下来后,又把书重头看了一遍,才发现,原来他的总结就来自于第一本第二章,不知道他是否刚看了第一本就在问我这个问题,因为在重看过程中我产生了疑惑,比如坏人的心也是强大的,但此外道义、公平、正义这些东西也是永远存在的,不会以外界变化而变化。
所以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来评价这本书的话,那我想应该是“信念与勇气”吧!
我所理解的信念就是坚持自己内心的理想,所谓勇气就是迎难而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作者:
mishel
时间:
2014-1-9 04:26
大四那年,同学推荐《明朝那些事儿》。当时认为它不过是一本同其他的畅销小说没什么差别的小说,于是也不怎么心动。直到去年又有位很要好的朋友推荐,才买了一套。
从来不知道历史可以写的这样有趣。教科书上的历史是死板的,它只会告诉我们某某年发生了某某事,某某人是奸臣还是好人。一个两三百年的朝代向来只有几个节点,以及寥寥几个形容词,譬如大唐繁荣、宋朝积弱、明朝黑暗等等。许许多多历史人物被写的单薄而苍白,因为教科书只需要他们身上显现历史性的那一点。
因为渴望了解历史,我也买了《史记》、《资治通鉴》。受困于古文知识的薄弱,这类书籍则显得晦涩难懂,很难通篇读下去;并且以前不爱动脑思考,对世事人情了解甚少,即便读了,也不过是知道很久以前,曾经发生了这么一件事而已。
这远远不够。
处在奔三的年纪,多多少少对这个世界有了自己的认知,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从前的世界观不能说全然倒塌,但至少也崩坏了不少。不再是住在象牙塔里的小姑娘,窗外的世界都是温情的,不是黑就是白,不是好人就是坏人,对权威有着绝对的信任。我慢慢认识到这是不对的,开始接受这个世界的不完美,在黑白之间添加其他的色彩,《明朝那些事儿》则促进了这种转变的完成。
它虽然是在说史,但是更多的是在讲历史故事中的人——一个个充满感情的、人性光辉点和弱点同时闪闪发光的人。张居正是权臣,但是他作风奢华,也会以权谋私;海瑞清正廉明,但是能力平庸,没啥贡献;戚继光战绩彪悍,但也结交权臣。我们站在蓝天下,沐浴着阳光,但是身后是影子。世界从来不是鲜花和掌声构成的,但也从来没有黑暗的让人绝望。
作者:
Transe
时间:
2014-2-9 23:02
生起起落落,三五十年的挣扎,在一个朝代也只是一句话而已。相比于历史,人生的曲曲折折又如何算得上事?
从朱同学的革命有理,到崇祯的梅山狩猎。明朝那些事儿的起止。感触最深的不是各帝王的争权夺利,也不是他们的经世治国。而是朝臣们的起起落落。人生一世,短短几十载,有时是宏图大展,官倾朝野,有时失魂落魄,流贬边疆。人,内心要有希望,要有信仰。不能随波逐流。于国于家要有担当,这才是大丈夫所为。
困难的在于,大环境的问题。如何在大环境里,坚守信仰去实现抱负?大环境好的时候,宏图大展,将满腔热血为国为家的倾洒,大环境不好的时候,要懂得进退,要知道,困难是暂时的(好吧,这是在历史的角度,在人生角度真的可能就是大半辈子)。凡为自己一党赢私,鱼肉百姓,将游戏里大boss当猴耍的人,最后,肯定死得很惨。还有,要知道低调,要知道如何去保持低调,树大招风啊。。。所以在有实力的时候,低调很重要,以免树敌太多。多个朋友多条路。
作为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的我,还是先把自己遇到的事,耐着性子的解决吧。不要抱怨自已遇到的事有多么的不爽,内心要谨记,现在遇到的事,在人生的长河中,连浪花都不算。。
作者:
顾星惜
时间:
2014-2-15 15:54
前后拖拉了两年,终于读完了这部奇书。
起初是被轻松诙谐的风格所吸引,但读到最后,只见满目苍凉景象。
还有什么比明知道结局却只能看着它一步步滑向悲剧的深渊更加无能为力呢?
历史是彻头彻尾的悲剧,阴谋与热血交织,耿直之士时常受到邪恶势力的压迫。
一切蝇营狗苟,忠义碧血终究化作了史书上泛黄的书页。
落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正义终将彰显,邪恶终将受到裁决。但是,这都需要时间。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
这部书重塑了我的历史观。历史不是教科书上的考点,而是真实的存在。历史不容篡改,不容假设。
那些傲骨铮铮、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必将彪炳千秋。
作者:
电风扇
时间:
2014-2-19 12:51
了解历史,又在须臾之间了解自己。
社会好像都是在这样进步和行走,人人自私,王守仁这种人行合一的一味奉己的很少了。
码空格添字算不是尊重吗?
从朱元璋到崇祯的灭亡,一朝一代的更替,和所有的勾心斗角,我们都是小人物,世界也缺不了小人物的存在。只是一句话是亘古不变的:时间在行走,人类的历史也在行走。
作者:
Dr.Cue
时间:
2014-3-12 05:06
已经把这一系列书读了两遍。第一次读还是在三年前。前面几部直到万历年间是一如既往的精彩,但讲到明末的时候,总感觉有好几位历史人物一下子被说的多么多么厉害,一下子又多么多么不行。感觉在这一部分,作者有时候会为了衬托而对历史人物有言过其实的评价。当年明月,在我心中的形象从一位十分客观的历史转述者也在本书末尾的时候变成了一位历史说书人。不知道是因为明末的史实太过混乱和悲剧性,又或者是作者在写书的时候前后心境有所不同。
问题其实是很小的,书还是十分精彩的。因为这本书,我第一次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谢谢你,我的历史启蒙老师。
谢谢你,让我看到了如此精彩而又残酷的历史。
作者:
韩小庚
时间:
2014-6-7 19:34
也许是从易中天《品三国》开始,国内兴起了全民读历史的浪潮,《明朝那些事儿》的出现助长了这股旋风。《明朝》别于一般的历史小说,它的成功我们可以从它首先引用了眼下大量的流行语,风趣丛生,看起来亲切;另一方面不可忽略的,就是作者具备综合的历史知识,在引经据典的时候,把明朝发生的故事糅合到一块,有点像评书,用小说的艺术笔法,先给读者设定一个悬疑,然后再公布答案,往往在结束一段故事的时候,都会给读者提供一些启示,或官场、或商场、或为人处事。
《明朝》06年在天涯连载的时候,一本书还没完成,就名满天下,作者当年明月顶着盛名,最后完成了7本书的创作,难能可贵,三年如一日。后来看到一篇报道说当年明月写《明朝》有个愿望,就是在他老的时候,能给他儿子说自己年轻的时候,也坚持了做了件牛逼的事,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就是写了一部《明朝》。
后来有专家嫉妒当年明月,说他太早成名,获利太多。其实怎么说呢,别人从小付出的努力,而背后有谁知道,没有十年窗下苦读书,哪有一朝成名天下知。从06年到11年,《明朝》一直雄踞图书销售排行榜前列,这套书最少给作者赚了2千万以上。
听说个有趣的报道,当年明月在广州当公务员的时候,领导没发现他有什么特别之处,没想到一写书就名满天下,不得不刮目相看。有时感觉,人不要表面看人,只看到一面,就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往往那些表明低调的人,才是真正的能者。
只可惜明月兄如今三年过去,却没有新作出现,雄踞几年作家富豪榜恐怕要开始落第了。虽然很多作家都是一部书吃一辈子的,但是我观当年明月能写出《明朝》这样的皇皇巨著。对历史、政治、经济、文化都有非凡的见识。即便不在文坛上混了,在其他行业也能闯出一番天地来。
【作者苏伦:85后作家,编剧。新浪微博:@苏伦_
博客:http://blog.sina.com.cn/1824san0419】
作者:
青铜链
时间:
2014-6-11 00:15
这条道路很艰苦,门槛高,规矩多,清廉自律,家徒四壁,还要立志为民请命,一生报效国家,实在太难。
那我为何还要继续走下去呢?
因为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几千年来,一直有人走在这条孤独的道路上,无论经过多少折磨,他们始终相信规则,相信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尊严和价值,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公理与正义,相信千年之下,正气必定长存。
是的,我明白了,现在轮到我了,我会坚守我的信念,我将对抗那个强大的敌人,战斗至最后一息,即使孤身一人。
好吧,现在我来问你,最后一个问题:
为了你的道统,牺牲你的一切,可以吗?
可以。
作者:
MG-简
时间:
2014-7-6 23:14
最初的历史知识几乎都来源于学校历史课本,凡提及课外历史小说。枯燥乏味四字顿然而出。惊喜于有一本我可以读下去的历史读本,初读,便一发不可收,原来历史也可以变得很有趣。轻松幽默的口吻,让我们这辈厌烦之乎者也的90后兴趣盎然。虽未女辈,然每每看到为国鞠躬尽瘁、竭尽所力解百姓于水深火热的文人武士,免不得热血沸腾,佩服地五体投地;看到为恶势力迫害却坚决不屈亦或是与恶霸为伍却心存正义之德挽救的小民小吏,为之感动不已、心存敬意。总而言之,朝代更迭、时代变迁,始终邪不胜正。自我感悟:于大,关心时事,推崇正义,体己至人;于小,完善自我,始终保持一颗至善至真至美的心。
作者:
沅沅
时间:
2014-7-8 02:37
上学的时候对历史实在不感冒,每次上课一定睡着。但对于这部书,我花了一个月饶有兴致地看完了,算是恶补了当年的功课吧。
我从这部书里得到的感悟就是,天有常道,地有常数,历史长河,滚滚不息。我们每个人,不过是组成长河的一个水滴,渺小到只能看到世界的一瞬。要说改变历史,那是不可能的,顺应天道,独善其身,能做到如此,也算不枉活一生。
作者:
看不惯
时间:
2014-7-26 17:44
之所以要看这本书,还是因为今年暑假的北京之旅。到北京的第二天,我们就报了散客一日游的团去长城。在去长城的路上,有导游为我们讲解沿途的风景。导游说,北京城既没有西北、中原自然人文景观的雄伟壮阔,也没有江南园林、水乡的典雅秀丽,它所有的,只剩下红墙黄瓦下的历史。不熟读明清两代历史,游不了北京,即使游了,也只是走马观花,外行人看热闹,不能领悟这座古老都城下所蕴含真正的意味。
登完长城后,有一站是参观北京明皇宫蜡像馆。明皇宫是国内首指、亚洲之最、世界一流的蜡像馆,它用蜡像的形式将明朝二百七十六年历史展现在我们面前。蜡像一共分成二十六幕,每一幕都讲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参观完明皇宫后,我任然沉浸在那一幕幕精彩的历史场景中,在感叹的同时也意识到,在明皇宫里介绍的明朝十六位皇帝中,我只知道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允炆、燕王朱楴和崇祯皇帝罢了,对其他的皇帝一概不知,就更不用说其他明朝的历史了。作为一个大学生,还是一个文科生,我对自己的愚昧和无知感到深深地羞愧,觉得急需要多读点历史书。早就听老师讲过《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通俗易懂的历史书籍,回到家后,就立刻去书店买回来,翻开细细阅读。
到今天,我终于读完了最后一幕。“喈尔明朝,气数已尽”,不禁百感交集。 其实让我感触最深的还不是那十六位皇帝的传奇人生,反到是好多文臣武将的事迹。当看到描写于谦、杨涟的篇章时,不禁流下了感动、钦佩的泪水。
比起一些走内心的、非常有内涵的小说、散文,我一直都比较偏爱读人物传记和历史性的书籍。因为那些蕴含哲理的文章虽然可以传递很多人生感悟,但是它毕竟是作者自己经历过、感受过,才留下的智慧的结晶,我们可读可看,却未必能感同身受。而人物传记和历史书籍直接把一个人的一生或者一个朝代的变迁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笔调,亲自去感受某个人一生的起起落落,一个皇朝的兴衰更替。这种方式能让我们可以从更高的视角来看待人生,更能引发心中的共鸣。
于谦是整个明朝所有历史人物中最让我仰慕的大英雄。土木堡之战后,皇帝被俘、京城兵力空虚、大臣们人心惶惶,纷纷建议南迁。他以一人之力集结军队、稳定军心、力挽狂澜,镇守北京城,最终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在立下奇功后,他任然沉稳谨慎,不以功自居,为朝廷效力,却因为“夺门之变”,被奸臣所害。虽死,正气依然回荡在天地之间。有机会我想去杭州的于谦祠堂看看,向他鞠一躬。
直到读了《明朝那些事儿》,我才真正对王守仁有点了解,以前在历史书上,我了解到的他是一个整天念叨着知之乎者也的圣人,讲心学,是一个我无法理解的古板老头。但是读完有关于他的篇章,我才知道历史书是多么肤浅地介绍一个人。王守仁是一个的真正奇才,天文、地理、医术、政治、文学、兵法、阴阳学无所不通、无所不晓。明代了不起的历史人物,如果没有王圣贤,于谦一定排名第一。但是有了这位高人,任何人都只能望其项背。他一旦兵权在手,就如同凶神恶煞附体,所向披靡。放下刀剑,心如止水,讲学传道,不亚于孔圣人。面对权奸,又能工于心计。一生淡泊名利,不求荣华富贵,只为苍生百姓而活。真可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有一类大臣,是以杨涟为代表的东林党人,以及杨继盛等。“千古丹心明日月,一身正气写春秋”。他们坚持操守,坚定信念和理想。他们可以一直默默无闻、家徒四壁,为国为民,辛劳一生。即使身居高位,尊容加身,也不滥用自己的权力,去欺凌那些依旧弱小的人。当宫廷中出现妖孽,朝纲紊乱,国家面临危机之时,他们挺身而出,把社稷视为泰山,把个人的生死视为鸿毛,用自己的一切维护心中的道统。他们为了信念而殉道,逐渐被人们遗忘,变成了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埃。只有岁月的沧桑,才能淘尽一切污浊,扫清人们眼帘上的遮盖与灰尘,看到那些殉道者无比璀璨的光芒,历千年而不灭。
还有一类是以张居正、徐阶、申时行、夏言为代表的大臣。他们并不像上几类人,在人格和道德品质上几乎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这一类人追求权利,也爱慕金钱,他们老谋深算、工于心计,甚至与黑暗势力妥协。这并非因为他们没有正义,而是因为他们把正义之火压制在内心的深处,暗暗等待时机。等到时机成熟的那一刻,他们就会用尽全力,扫清挡住自己登上权力最高峰的所有障碍。只有站在权力的最高峰,他们才能实现最初的理想和抱负——巩固江山社稷、为黎明百姓谋福利。那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与那些执着地坚持原则,以死维护心中信念的那些大臣相比,他们更伟大。因为死很简单也很无益,如海瑞,他用自己的一生阐释了“清官”一词,但是他却并未真正对国家对百姓做出贡献,而徐阶、张居正他们的隐忍换取的是斗争中的彻底胜利,黑暗势力的彻底粉碎。他们清楚地知道,活着比死了难千万倍,但是也只有活着才能更好地实现心中的道统,不辜负平生所学。
还有一类是以杨廷和为代表的大臣,他们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力,在朝中呼风唤雨,也兢兢业业,用手中的权力整顿朝纲,努力维持国家的运转。但在面临新一轮的权力斗争时,站在权力最高峰的他们却选择急流勇退,放弃争夺的机会,告老还乡,选择最平静的生活。他们明白,历史没有永远的胜利者,得势也意味着总有一天会失势,懂得放下的人才能做永远的赢家。对这种拿的起放的下的人,我从心底里欣赏和敬佩。
还有一类是以李成梁、李如松、戚继光、胡宗宪为代表的武将。他们既是军师,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又是将领,在战役中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纵横沙场、所向披靡。为的并非功勋、名利,只为保家卫国。战死沙场是他们心中不悔的归宿。“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四百多年已过,闭上眼,他们纵马驰骋的背影,依稀可见。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读完整部明朝历史,觉得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又深化了一步,不能再以短浅的目光看待人生,拘泥于眼前的小事而闷闷不乐。一个人本身就是历史长河中的的一粒水珠,那些不起眼的所得所失又算得了什么。要做一个对得起自己,对社会有益的人。
最后,我把作者告诫我们的一句话当作座右铭永远记在心里——成功只有一种,就是以自己的方式度过人生。
作者:
不知者
时间:
2014-8-2 20:55
经常读到有些地方不禁笑了。读过之后对明朝的历史有个框架性的了解。算是补了一回历史。许多人物以前没听过,这下熟悉了。不过作者有些地方故意写的那么有哲理,其实也就那么回事,并不深邃。前几章对作者的写作手法感兴趣,后面就觉得还是用的前面那一套。没多少新意。
作者:
铲铲队
时间:
2014-8-3 08:11
通讲了整个明史,对我们这些不了解明史的可以有个通篇的了解,值得读一读。
但是硬伤较多
1.对于明朝政治制度的解析几乎没有,作者应该看看黄仁宇的书。
2.对于明朝军事制度也没有介绍,只有戚继光等事迹介绍,没有讲述完善的明朝屯田的军事制度
3.对明末的争议历史没给出多口径的介绍,包括袁承焕卖国、晋商卖粮给后金,都没有说法。可以说这段历史是本书最大的败笔。
作者:
沐光木
时间:
2014-8-3 14:02
下了这部电子书就一直看到凌晨,就是舍不得放下的那种想一直看下去。很久没有看到一部这么吸引人的书了!原来历史也可以这么有意思,战争也可以被他讲述的那么引人入胜,不忍释卷!
经常被触动到,我们不过都是历史长河,自然规律里面的一个小小棋子。造化安排这个时代该出现谁,该走向那里,必然会有那么个人去做这件事,别太拿自己当回事儿~
作者:
潇潇暮
时间:
2014-8-4 16:48
谁不愿称王称帝,享受居高临下的无上光荣。谁不愿创造历史,拥有驾驭未来的青史流芳。可是读《明朝那些事儿》,就如同看《甄嬛传》,坐在天下至尊位子上的孤家寡人,才是历史中最可怜,最值得同情的人。是的,当他们建功立业,横扫南北的时候,的确不可一世,让人热血沸腾。但是当藩王觊觎的目光缠绕着的无眠深夜,功臣僭越的阴影笼罩下的道德挣扎,又如同毒蛇,盘绕着内心,煎熬和不安。
普通人犯错的成本很低,最多倾家荡产,妻离子散。但是皇帝犯错的成本却是众生的颠沛潦倒,山河的战火纷飞。《明朝那些事儿》是客观的,不像正史那般,正襟危坐,说教味道极浓。人非圣贤,孰能无错?懦弱无能如宪宗朱见深,不过就是个没有安全感,想安稳过日子,没有远见的小男人。武宗朱厚照,也就是一个被坏孩子带坏的纨绔少年。这些人,如果就是一个小康家庭的独子,或许磕磕绊绊后还有幡然悔悟,改过自新的新生活。但是皇帝的位子却让他们永远失去了改过的机会,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终于误国误民。正史总是试图用一些偏见去解释那些遗臭万年的人,却忽视了人性最基本的劣根和弱点。
历史总是献给挺身而出的人。小说《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阿米尔因为没有挺身而出,而遗憾终生,最后用一生去弥补曾经犯过的错误。但往往现实中,大多数人都选择明哲保身,碌碌无为。然后默默对自己说,时势造英雄,我生不逢时哇。
但,英雄永远都是英雄,没有时势,也是。如果是英雄,就会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不畏艰险。是英雄,就会在大是大非前,迈步向前,不犹豫,不苟活。他可以曾经是朱重八,街头地痞流氓混。也或者朱棣,心狠手辣无底线,最好是于谦,正气浩然凛天地。除了过硬的能力和素质,最重要的,就是一份勇气,挺身而出的勇气。
以史为鉴,不,没有以史为鉴。人生不是历史,历史总是螺旋式的上升。但是几千几百年前的错误,今天依然有人重蹈覆辙。你看被权利迷得神魂颠倒的人们,与几千年前的有什么区别。还有那些烦恼,坐在权利最顶尖的他们,不一样有着类似张居正的改革困扰。我们依然需要那些敢于挺身而出的人们,只有他们,才能拯救人民,拯救世界。
历史的怪圈不在于它是否螺旋,那些困扰都是盘旋的。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历史的确由强者书写。
作者:
月沐清
时间:
2014-8-23 05:50
从上学期期末考试开始到现在,断断续续看了快两个月,终于第二遍看完了《明朝那些事儿》,所感颇多,分享与诸君,权当饭后消遣,不喜勿喷。
1. 相信公道自在人心,良心与正义不会消灭,即使礼崩乐坏,即使纲纪废弛,但要坚信,正义与公道,它终究会回来。
2. 永远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即使遭遇再大的磨难,即使遭逢再大的痛苦,也要谨守自己的信念,不能为了荣华富贵,不能为了浮名利禄,而出卖我们的信念,我们可以死,却不可以丢了信念。
3. 屈辱的活着比悲壮的死去更需要勇气,他们往往是那些拥有坚定的信念,坚持公道与正义的人,为了对抗邪恶的势力,忍辱负重,他们活着却比死去的人承受更大的屈辱和不公,他们值得我们去尊敬,值得我们去歌颂。
4. 对付恶人,不只是依靠正义的手段,因为有时候法律也无法制裁他们,以暴易暴,以恶制恶并不是违反法律,只是在法律所鞭长莫及的时候伸张正义,维护公道。我们应该学会曲线救国,这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方式,更是一种巨大的智慧。
5. 常说书生误国,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公正的,也许他们是二愣子,但他们往往却是值得敬佩的人,因为他们虽然一根筋,不通世故,不懂变通,不像那些谋士一样深谋远虑,智慧超人,但却有气节,有骨气,他们可以为了坚持自己的信仰,坚持自己的良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6.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这话说得很对。有文化的流氓往往打着政府机关的旗号,行龌龊之事,危害一方,还难以对付。
7. 好人也许并没有好报,但恶人终将有恶报,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好人之好报,往往是身后报,而恶人之恶报不仅是现世报,还有身后报。
8. 你所看到的所听说的并非就是真相,谎言往往比真相包装的更真实,更让人相信,所以你要学会辨别事情的真伪,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盲从轻信,要有自己的理性判断,要学会拨开云雾看事情,当你抽丝拨茧般层层揭开,你才会看到那事情的真相,读历史是如此,读人生也是如此。
作者:
L_juya
时间:
2014-10-2 11:19
7套完本是在手机上面的电子书看的,一口气用一个星期看完了。身边有几个朋友听到我说在明朝那些事儿,纷纷都说很好看,很值得看。他们以前也在追着来读。难得假期有时间 就一口气将这本大书读完,不过因为是连续的,有时候真心会忘记前面所说的内容。在看完的那一晚,我在百度百科里面重新的浏览回整一个明朝的脉络。
这本书语言真的是诙谐幽默,生动有趣,不想以前看历史那般枯燥无味。一个个皇帝,一代代名臣,都在当年明月笔下显得十分的生动。朱元璋、嘉靖、海瑞、胡惟庸、夏言、于谦、郑和、郑成功、戚家军等等等等的人物在这短短的几百年间,上演了一部部精彩的历史。
很可惜的是,历史终归只是历史,我们不管如何去阅读,如何去期盼都无法改变。虽然带着小女生情怀的我依旧期望着当初如果。在现代人的看来是回望过去的一幕幕事件,从而反思现在生活的种种。
欢迎光临 悦读人生 (http://dothinking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