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人生

标题: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 书评 [打印本页]

作者: 角落有故事    时间: 2013-5-24 00:36
标题: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 书评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大学人文社科读本)》博大精深,思辨深邃,凝聚了著名史学家陈百麓先生数十年心血。本书不仅考察了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变革,而且考察了城乡基层组织的演变,以及不平等条约激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358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作者: 大道隐    时间: 2013-8-10 14:57
  陈先生的文笔如此优美,又处处闪耀着思想的火花。初读起来,这本书既是高水准的学术著作,也是文采飞扬、滋润心田的历史散文。现在才明白茅海建先生的著作读来那样引人入胜,又启迪思想,原来得自他老师陈先生的真传了。
  难以想象这是一本1988年完成的著作,时至今日我们还被《中国近代史纲要》这样的垃圾恶心着,却又不绕不开。在1988年是刚刚从文化的地狱中逃出来还没多久,陈先生居然能够写出这样思想新锐、充满真知灼见和个人领悟的著作,当时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是多么敏感的课题。除了一些概念还受制于当时的学术环境,如陈先生还把中国古代称为封建社会,但是整体上陈先生的概念建构和叙事风格是完全自由的,几乎见不到什么意识形态的语言在束缚陈先生的思想。从史学史的角度看,陈先生的治史手法也是兼采中外,颇有新文化史的味道,严格意义的史学论文是排斥使用文学作品作为证据的,但是陈先生的著作中随处可见引用古代诗人、文学家的句子,这样的引用既增添史学的美感,也表明陈先生能够不拘一格,认可文学作品中包含的史学价值,特别是描述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时候,文学作品的史学价值有时反而比史家记载要可靠得多。西方新文化史研究手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重视对于文学作品、图画、艺术作品等等,中国传统上认为不入流的史料的挖掘。
  
作者: 殇忘尘    时间: 2013-8-10 15:15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作者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辨和深刻的史学见解。该书打破了传统的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近代史通史模式,思辨独特,在很多方面都有其创新。我认为作者至少在一下几个方面具有独特的创新:
       首先、线索方面的突破。传统的近代史书籍基本上以阶级斗争为主线,其余论述皆以此为中心进行展开,造成“只见国家而没有社会”,“太重政治而轻其它”,“多元发展的历史成了一元化的公式”。 本书则以近代化作为全书的线索,考察中国近代社会各个层面的“变革”与“反变革”。
      其次、视野的开拓。作者把研究的视线几乎拓展到了传统近代史(指建国后的近代史)所没有涉及的社会各个方面,如宗族、行会、会党、人口、移民、社会心理、社会生活等等,并且特别注重社会心理的变化。鸦片战争之后的每一次外国的侵略都给国人以心理上的震动;侵略越深,震动也越大,近代化的步伐也在这个过程中蹒跚前行。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庚子之变都占领了京城,把清廷赶了出去,对传统的顽固守旧心理打击最大,而且经过庚子之变,由传统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最终解体,之后的中国进入了“欧风美雨”冲刷的潮流之中,新旧代谢迅速发展,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是中华民族第一次真正的觉醒。这种社会心理变化是近代化发展的动力。第二次鸦片战争引发了洋务运动,导致了近代化的起步,甲午战争推动了戊戌变法,庚子之变则触生了清末新政。由社会心理的变化,又进而论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我觉得,本书正是通过这种社会心理的变化理清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和阶段,全书脉络也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明晰地呈现出来。
      再次、对历史事件的独特见解。 作者独特的哲学思辩使得本书各个部分都见解深邃,例如:前人论及辛亥革命的失败都认为是孙中山将总统位置拱手相让,或归于袁世凯之鼠窃狗偷。但陈先生则洞察到“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因此不能简单归于孙中山的拱手相让,也不能完全归之于袁世凯的鼠窃狗偷。”袁世凯能夺取辛亥革命的果实不只是因为袁世凯个人及其集团能挟持武力、财力以君临天下,也不仅仅是袁世凯善于玩弄权术,纵横捭阖,更重要的是那个时候的社会心理。这时的社会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一个在专制政体倾覆后能重建和平与秩序的人物。”这个人物在当时的人们的心目中是袁世凯而非孙中山。孙中山在时人看来是只会发动暴乱,而不能建立社会秩序的形象。而袁世凯此时的形象“远不像后来那样臭名昭著、声名狼藉。他不仅手握重兵,并且有过庚子之变时在山东‵保境安民′的形象;有过新政时期力倡立宪的名声;有过宣统时被满人排斥归山的历史。这种形象、名声和历史,比一百篇文章更能影响人心。”因而人们选择了袁世凯而非孙中山。 陈先生通过社会心理的独特分析突破了就政治史谈政治史的固定模式,看到了政治史背后的更深的社会层面。
       最后,语言方面的创新。本书语言平实,文采优美,大大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如用“日本冲来了”描绘甲午战争的场面,用“欧风美雨”形容20世纪初中国的迅速西化的史实,使读者读之兴趣盎然,爵之回味无穷。 
     此外, 我认为该书有一些不足:
  其一、叙述重点放在前80年(1840-1919),而后30年(1920-1949)只用很短的篇幅就写完了,给人头重尾轻的感觉,值得商榷。
  其二,在论述鸦片战争时,作者没有论述到条约中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领事裁判权等内容,在当时中国社会心理方面,其破坏或者严重程度在国人心理的排行。
作者: 朱彦霖    时间: 2013-8-12 02:07
  近代社会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的,那是中国还处于清政府的统治之下,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失败,被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来人民不满清政府的统治,在孙中山带领下建立中华民国,之后又被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后来又由蒋介石建立民国政府,最后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系列事情,对我们研究近代社会有重大帮助。
作者: 潘帕斯    时间: 2013-8-15 18:17
  无论是老师、同学都力荐这本书,于是非常不容易的从学校的图书馆借到了。可能是由于之前刚读过一些思想史方面的书,说实话这本书读着非常轻松,算上大量的摘录和笔记也只用了不到两周的时间,而且中间还在复习英语!本书的章节分的很有意思,内容上应当说也非常有价值,不过与我内心的期待还是有些差距,也许陈先生亲自编订后,本书会更加出色吧
作者: feet    时间: 2013-8-18 20:50
  把妹,勾男,找安慰,找得瑟来清史论坛 御姐、萝莉、怪叔叔、女文青应有尽有 要银子、要当官、要清穿,要搞基来清史论坛 学知识学文化学历史还是来清史论坛 清史论坛,一个傲娇的论坛!
  
  绪皇帝存世的老照片有7张,你见过么?
  辅国公爱新觉罗载泽的朝服老照片,你见过么?
  奉恩辅国公爱新觉罗载灿的朝服老照片,你见过么?
  恭亲王存世的朝服老照片有6张,你见过么?
  肃亲王存世的朝服老照片有5张,你见过么?
  醇亲王存世朝服老照片有5张,你见过么?
  贝勒载涛的朝服老照片有4张,你见过么?
  贝勒载洵的朝服老照片有5张,你见过么?
  顺承郡王的朝服老照片有2张,你见过么?
  庆亲王的朝服老照片有7张,你见过么?
  贝子载振的朝服老照片有5张,你见过么?
  载涛、载沣、载洵、载振四个人的朝服合影,你见过么?
  顺承郡王、庆亲王、摄政王的朝服合影,你见过么?
  端郡王的朝服老照片有6张,你见过么?
  荣禄和女儿瓜尔佳氏、女婿载沣的合影,你见过么?
  清末20位总督大人的老照片合集,你见过么?
  清末13位巡抚大人的朝服老照片合集,你见过么?
  清末11位提督大人的朝服老照片合集,你见过么?
  清末11位军机大臣的老照片合集,你见过么?
  清末22位公主格格的老照片合集,你见过么?
  童年的光绪帝和载沣的朝服合影,你见过么?
  李鸿章和美国总统的合影,你见过么?
  李鸿章和德国首相的合影有4张,你见过么?
  李鸿章与英国女王的合影,你见过么?
  李鸿章与英国外交大臣的合影,你见过么?
  11位蒙古亲王贝勒的朝服老照片,你见过么?
  
  还有很多很多,并且老照片还在不断增加中。
  
  如果你想看到这些罕见、乃至绝版老照片,请登陆
  
  清史论坛:http://qslt.net/
  
  郑重承诺,以上所列人物均为属实,且确实为老照片,绝非画像、油画之类。希望看到皇族宗室觉罗老照片的,进入论坛后请点击“宗人府”板块;希望看到清末大臣老照片专辑的,进入论坛后请点击“吏部”板块。真诚的希望您能从本论坛中找到您感兴趣的信息和资料,本论坛欢迎清史爱好者的加入,期待您的光临,谢谢。
  
  本论坛为国内知名清史专门论坛,资料丰富详实,真诚邀请清史还好者加入。
  
作者: adam.l    时间: 2013-9-2 20:10
          花了近半月的时间,终于把这本近代史的大部头啃完,遂与大家分享。此书洋洋四十万言,内容精深,思辨独到,文采优美。颇得太史公“春秋笔法”之真传,又遵从史学研究之严谨;视野开阔,不拘泥于旧有成果和官方表述,另辟蹊径,透过现象寻找更符合逻辑的真由。通过阅读此书有如下感受:
  
      其一,以“新陈代谢”作题十分形象。倘若把历史比做人生,人在经历成长和变迁的同时,其内部也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总趋势为:排除旧物,生长新物。这样人才能正常的生存,历史也就得健康地发展。
  
      其二,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不能仅从事件之结果来判定,而要把事件放置在一个相当的时间跨度内分析和考量。以郑和下西洋为例,如今教科书的评价满是溢美之词全然忘乎了郑和下西洋之真正目的:寻找逃亡的建文帝朱允炆。这可以解释为何郑和之后再无郑和。陈旭麓先生大胆写道:“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以来已见端倪了。”中国之航海规模远胜于后来的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之流,但两者的目的完全不同,我们以俯瞰世界的姿态出行,他们以探索未知世界的先驱者形象出发。一为寻人与招安;一为财富和新大陆。
  
      其三,能够抛除纯粹的民族感情来分析问题。陈先生也说过“历史研究会动感情,近代百年中的这一段至今还能使人听到历史中的呻吟和悲呼。但是,同情和憎恶毕竟不能代替理性分析。对于历史科学来说,后者更加重要。”历史的精神在于理性分析,过多的感情色彩会使其失去原色,好看但不真实。这一点比之如今对历史的戏说和误读之风,来得实在,来得淡定。以作者对资本主义的观点可以看出其理性的思考。资本主义冲入中国,处于隔绝状态的中国被暴力打开了国门,旧的制度和礼俗必然会如“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解体”(马克思语)一样崩溃。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一种痛苦的进步。
  
      其四,“变”的哲学。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曾经提到“其实历史就是一个变,治史所以明变。”新陈代谢也就是一个“变”字。维新变法期间,当时的改良派代表人物无不以“变”为主题发表观点:梁启超的“变亦变,不变亦变”反映了当时中国已无路可退,只有变化,才能发展。康有为之“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则亡。”(《上清帝第六书》)此言出自洋务运动之后,对前者30年不彻底的变革进行了批评。再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出发,后来新文化运动的许多主张已在戊戌变法时初露端倪了。这是恒变哲学的又一注脚,“变”的思想一以贯之。
  
      其五,社会与个人之于历史的作用。作者并不否认历史人物的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是整个社会背景而非人的意志。历史人物永远只是历史剧本中的某个角色,而剧本的书写者是人民。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多人说这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孙中山先生和黄兴先生真的这么软弱吗?不是,是社会环境使然。南京国民政府虽然成立,但没有统一全国的能力,兵力不足,势单力孤。袁世凯之所以能够被推上高位有几大优势:“他手握重兵,并且有过庚子之变时在山东‘保境安民’的形象;有过新政时期力倡立宪身为名声;有过宣统时被满人排斥归山的历史。”所以说,袁世凯就任民国大总统,不是简单的革命党人退让,而是历史选择了他。但他的剧本怎么写由不得他本人。历史可以选择他,同样也可以抛弃他。袁世凯也最终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沉沙。
  
      综上所述,我们社会的新陈代谢带来的是社会面貌的革新和替换,终其原因,这都是历史的选择。从1840到1949这110年的中国近代史,留给我们太多心酸的往事,去除感情,冷静分析和思考,我们看到了一批又一批时代先锋的抗争与选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变化,通过对百年社会新陈代谢的勾画,陈旭麓先生把我们带回到了百年前的中国社会,用更清晰视野和更清醒的头脑来回望过去并展望未来。
  
  原文地址:
  科学网博客: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26763&do=blog&id=281135
  当当网书评: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9128946
作者: 溫柔の    时间: 2013-9-2 22:13
  作者往往有作者的时代局限性。
  梁启超先生有云,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陈老先生就是时势所造之英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能够写出这样的一部书来已经是不易了。但是我们研究历史总要高于时代,时代背景往往会局限历史的观感,得出与真理相去甚远的结论来。
  此书依然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此观点的大环境出发,得出的历史什么样,我想大家很清楚,翻翻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吧。如果说历史教科书是狼奶,我们都是喝狼奶长大的孩子的话,这本书只能算是狼奶酿造出来的奶酪,对于对历史颇感兴趣的读者来说,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以及学术上的学术史价值。
作者: 老鱼    时间: 2013-9-20 09:06
  上学时,它就是我的最爱。
  工作后,回回给学生推荐。
  当年它只有平装本,今天是漂亮的插图版。记得拿到手时那个美,哈哈。
  陈以善发新观点而闻名史学界,可惜的去世太早。好在陈老的两位学生一南一北继续给我们带来好看的书。
作者: 中星圣    时间: 2013-9-20 16:14
      花了近半月的时间,终于把这本近代史的大部头啃完。此书洋洋四十万言,内容精深,思辨独到,文采优美。颇得太史公“春秋笔法”之真传,又遵从史学研究之严谨;视野开阔,不拘泥于旧有成果和官方表述,另辟蹊径,透过现象寻找更符合逻辑的真由。通过阅读此书有如下感受:
  
      其一,以“新陈代谢”作题十分形象。倘若把历史比做人生,人在经历成长和变迁的同时,其内部也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总趋势为:排除旧物,生长新物。这样人才能正常的生存,历史也就得健康地发展。
  
      其二,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不能仅从事件之结果来判定,而要把事件放置在一个相当的时间跨度内分析和考量。以郑和下西洋为例,如今教科书的评价满是溢美之词全然忘乎了郑和下西洋之真正目的:寻找逃亡的建文帝朱允炆。这可以解释为何郑和之后再无郑和。陈旭麓先生大胆写道:“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以来已见端倪了。”中国之航海规模远胜于后来的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直流,但两者的目的完全不同,我们以俯瞰世界的姿态出行,他们以探索未知世界的先驱者形象出发。一为寻人与招安;一为财富和新大陆。
  
      其三,能够抛除纯粹的民族感情来分析问题。陈先生也说过“历史研究会动感情,近代百年中的这一段至今还能使人听到历史中的呻吟和悲呼。但是,同情和憎恶毕竟不能代替理性分析。对于历史科学来说,后者更加重要。”历史的精神在于理性分析,过多的感情色彩会使其失去原色,好看但不真实。这一点比之如今对历史的戏说和误读之风,来得实在,来的淡定。以作者对资本主义的观点可以看出其理性的思考。资本主义冲入中国,处于隔绝状态的中国被暴力打开了国门,旧的制度和礼俗必然会如“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解体”(马克思语)一样崩溃。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一种痛苦的进步。
  
      其四,变的哲学。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曾经提到“其实历史就是一个变,治史所以明变。”新陈代谢也就是一个“变”字。维新变法期间,当时的改良派代表人物无不以“变”为主题发表观点:梁启超的“变亦变,不变亦变”反映了当时中国已无路可退,只有变化,才能发展。康有为之“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则亡。”(《上清帝第六书》)此言出自洋务运动之后,对前者30年不彻底的变革进行了批评。再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出发,后来新文化运动的许多主张已在戊戌变法时初露端倪了。这是恒变哲学的又一注脚,“变”的思想一以贯之。
  
      其五,社会与个人之于历史的作用。作者并不否认历史人物的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是整个社会背景而非人的意志。历史人物永远只是历史剧本中的某个角色,而剧本的书写者是人民。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多人说这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孙中山先生和黄兴先生真的这么软弱吗?不是,是社会环境使然。南京国民政府虽然成立,但没有统一全国的能力,兵力不足,势单力孤。袁世凯之所以能够被推上高位有几大优势:“他手握重兵,并且有过庚子之变时在山东“保境安民”的形象;有过新政时期力倡立宪身为名声;有过宣统时被满人排斥归山的历史。”所以说,袁世凯就任民国大总统,不是简单的革命党人退让,而是历史选择了他。但他的剧本怎么写由不得他本人。历史可以选择他,同样也可以抛弃他。袁世凯也最终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沉沙。
  
      综上所述,我们社会的新陈代谢带来的是社会面貌的革新和替换,终其原因,这都是历史的选择。从1840到1949这110年的中国近代史,留给我们太多心酸的往事,去除感情,冷静分析和思考,我们看到了一批又一批时代先锋的抗争与选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变化,通过对百年社会新陈代谢的勾画,陈旭麓先生把我们带回到了百年前的中国社会,用更清晰视野和更清醒的头脑来回望过去并展望未来。
作者: Carmen    时间: 2013-9-21 03:29
  1988年,陈旭麓老师辞世。2008年,陈旭麓老师的弟子集聚上海纪念陈老师。今日,陈老师的弟子大都功成名就:以《天朝的崩溃》闻名的茅海建;《史林》主编熊月之;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国强...
  
  如果读过陈先生的这本书,你也许会发现,陈先生的弟子都在追随着陈先生的脚步,茅海建以《天朝的崩溃》尽可能客观地描绘了鸦片战争;杨国强则就曾文正公的思想进行了尽可能的解读;熊月之先生的作品没读过,但看其所编的《史林》,仍能感到其对学术的严谨。
  
  作为一部近代史纲要的书,此书客观、详实。但也有很多遗憾:前八十年详,后三十年略;对太平天国特殊性的描写我觉得还是不够;一些细节,比如“康熙杀鳌拜”也不太准确...但,这些都只是吹毛求疵,不能影响这部著作的完整。
  
  我印象最深的是其对社会三个阶层的划分,“上层”、“中层”、“下层”,这其实也不是陈先生的独享,很早梁启超就已经提出。听朋友说,罗志田老师常问“为什么近代中国是既得利益者造反,而不是最底层的人造反?”我想读过这本书,看过陈先生的三阶层划分,应该可以对此问题做出一些解答。
  
  此书还有一个好处,它提供了很多题目,可供给后人发散、研究。比如清末新政时增加的赋税,比如马噶尔尼使华。
作者: 山巅白    时间: 2013-10-9 13:32
  在这方面,是我见的最好的一本书,同时也对中学教育形成的历史理解产生修正(有的地方产生了剑锋指心的效果)。
  
  好像是大学历史专业、或者某些专业研究生阶段的用书。有些不明白了,书中道理不难懂,甚至可以说是常识教育,为什么要到那个阶段去学习?
作者: Aristo    时间: 2013-10-10 10:31
     
           
  
      初读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以下简称《新陈代谢》),就被该书独特的哲学思辩和深刻的史学见解所折服,近日借写读书报告的机会再读了一遍,更进一步领略了该书的非凡的史学见地。 两次阅读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陈先生“见解深邃,思辩独特”。该书成于80年代末,陈先生从文革中走出来,能写出这样一部不同于当时风气的不朽之作,的确很令人惊叹。我于是试图从其成书背景去进行追溯,并结合我个人从书中所读出来的感觉去对此书做一番粗浅的评价。
      就此书的成书背景而言,最重要的是陈先生自觉地要反省建国以来政治对学术束缚,并力图要挣脱这种束缚,打破政治给学术划定的种种框框,突破建国以来形成的“以马克思阶级理论为指导,以阶级分析为研究方法,以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为基本线索,以一条红线,两个过程,三次革命高潮,十大历史事件为基本架构”的“毛-范近代通史体系”。 陈先生的反思见诸多篇文章,以其《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为例,陈先生对传统的以阶级斗争为主线的近代史叙述模式反思深刻:“这个构架积久渐趋公式化,许多近代史著作只有肥瘦的差异,很少有不同风格和个性的显现”。 陈先生认为要突破这种思维的桎梏必须要解放思想,对自己实行民主,不为别人的意见所惑。正是在这样不断的反思和自我解蔽之下,陈先生的思想和学术一步步逼近学术的巅峰状态,最终成就了这样一部博大精深的近代史通史著作。 当我们了解了这一背景之后,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新陈代谢》的每一部分都流露出对前人的观点突破,以及背后所蕴含的作者的自觉与辛酸。
    《新陈代谢》一书在陈先生的辛勤耕耘之下,真正打破了传统的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近代史通史模式。以下分别作三个方面的分析。
     首先是线索方面的突破。传统的近代史叙述以阶级斗争为主线,其余的论述皆以此为中心进行展开,以致于“太重政治而轻其它”,“只见国家而没有社会”,“忽视其它力量”,“多元发展的历史成了一元化的公式”。 本书则以近代化作为全书的线索,考察中国近代社会各个层面的“变革”与“反变革”,而作者的哲学思辩也正是在对近代社会的进步与反复的分析中得以充分的体现。
     随着线索的突破也带来了视野的大大开拓。作者把研究的视线几乎拓展到了传统近代史(指建国后的近代史)所不及的社会各个层面,如宗族、行会、会党、人口、移民、社会心理、社会生活等等。其中,尤其注重社会心理的变化。鸦片战争之后的每一次外国的侵略都给国人以心理上的震动。侵略越深,震动也越大,近代化的步伐也在这个过程中蹒跚前行。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庚子之变都占领了京城,把清廷赶了出去,对传统的顽固守旧心理打击最大,而且经过庚子之变,由传统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即以顽固保守的势力应对西方侵略)解体,之后的中国进入了“欧风美雨”冲刷的潮流之中,新旧代谢迅速异常。而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则直接证明了学习西方的必要性,是中华民族第一次真正的觉醒。这种社会的心理变化是推进近代化的动力。第二次鸦片战争引发了洋务运动,导致了近代化的起步,甲午战争推动了戊戌变法,庚子之变则触生了清末新政。由社会心理的变化,又进而论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我觉得,本书正是通过这种社会心理的变化理清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和阶段的,全书的脉络也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明晰地呈现出来。
     尤其值得注意的就是陈先生经常与哲学家冯契讨论,善于哲学思辩,这对《新陈代谢》一书的写作是一个极重用的主观条件。 这种独特的哲学思辩使得本书各个部分都见解深邃,新见叠出。这里仅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前人论及辛亥革命的失败都认为是孙中山将总统位置拱手相让,或归于袁世凯之鼠窃狗偷。但陈先生则洞察到“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因此不能简单归于孙中山的拱手相让,也不能完全归之于袁世凯的鼠窃狗偷。”袁世凯能夺取辛亥革命的果实不只是因为袁世凯个人及其集团能挟持武力、财力以君临天下,也不仅仅是袁世凯善于玩弄权术,纵横捭阖,更重要的是那个时候的社会心理。这时的社会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一个在专制政体倾覆后能重建和平与秩序的人物。”这个人物在当时的人们的心目中是袁世凯而非孙中山。孙中山在时人看来是只会发动暴乱,而不能建立社会秩序的形象。而袁世凯此时的形象“远不像后来那样臭名昭著、声名狼藉。他不仅手握重兵,并且有过庚子之变时在山东‵保境安民′的形象;有过新政时期力倡立宪的名声;有过宣统时被满人排斥归山的历史。这种形象、名声和历史,比一百篇文章更能影响人心。”因而人们选择了袁世凯而非孙中山。 陈先生通过社会心理的分析突破了就政治史谈政治史的固定模式,看到了政治史背后的更深的社会层面。这种深邃的哲学思辩是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以前我经常听老师说哲学思辩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但没怎么看过哲学,也没看过哲学思辩较强的历史著作,对哲学思辩之于历史研究的作用没有清晰的认识,直到看了本书之后,我才真切地感受到哲学思辩的意义在于见前人之所未见,道前人之所未道,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与思想体系。我现在甚至认为,哲学的思考应该贯穿于历史学家的整个学术生命过程当中,否则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博大精深的学术著作。
     《新陈代谢》除了在线索、视野、见解等方面对前人的突破而外,还有一点很值得称道的就是语言平实,文采优美,这大大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如用“日本冲来了”描绘甲午战争的场面,用“欧风美雨”形容20世纪初中国的迅速西化的史实。如此鲜活的语言,无论专业还是非专业的读者都读之兴趣盎然,爵之回味无穷。
  当然,也不能完全说陈先生脱离了马克思主义。从该书不少地方引用的马列著作来看,陈先生仍然对马克思主义仍持有一定的肯定态度。但此书已经完全看不出马列主义的教条倒是一个事实。
     从《新陈代谢》全书体系的一气呵成来看,陈先生的确在本书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就本书来看,我认为陈先生的研究功底的确如学界所公认的那样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新陈代谢》作为一部以社会史会通近代史的博大精深的通史著作,足以引起近代史研究者的关注。即以今天而言,许多社会史领域的研究都可以得到该书的启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陈先生献给学术界的是一部具有永恒价值的学术著作。
    至于本书的不足,我认为以下两个可以探讨的地方:
      一、        该书叙述重点放在前80年(1840-1919),而后30年(1920-1949)只用很短的篇幅就写完了,给人头重尾轻的感觉。但这不能怪作者本人。陈先生本来是打算先研究前80年,再研究后30年,最后总汇成110年从鸦片战争到建国的中国近代史。但陈先生未及完成后30年的研究,就于1988年去世了。这是一个无可弥补的遗憾。
      二、        本书采用近代化史观,着眼于整个中国近代社会相对传统而言进步的一面,在时下“欧洲中心观”受批判的形势下,本书也避免不了这种批评。但是对费正清的“冲击—反应”的欧洲中心观和柯文的“中国中心观”的看法,也是见仁见智的。 我就更倾向于认为柯文为了批倒他的老师(费正清)有些矫枉过正。西方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我们不能不给与充分的重视,离开了西方的冲击,我们就无法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急剧的变化。诚如陈先生所言,中国的近代化是中国寻求民族独立的必经之路,一切以顽固保守的势力应对西方侵略努力都最终会失败,而这种由传统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庚子之变后最终解体了,此后的中国人都明白只有努力学习西方,才能最终避免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最终走向了西化的道路。陈先生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评价“代代相承,变化微渐”比费正清等人的“停滞”也恰当的多。 当然在今日受“反欧洲中心观”洗脑过的学者中间,《新陈代谢》过于强调近代相对于传统的进步性,又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最后,我还是要再强调一下本书给我的启发:没有哲学思辩的历史研究很难做到见解深刻、观点独特,哲学的学习和思考应该贯穿于历史学家的整个学术生命过程当中。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周福  
                        2008年1月6日星期日完成于望江东园四舍
  
  
  参考文献
  (1)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2)        陈旭麓:《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历史研究》1988年03期。
  (3)        沈渭滨:《<新陈代谢>与近代中国史学》,《开放时代》1998年04期。
  (4)        周武:《晚年陈旭麓与重写中国近代史》,《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02期。
  (5)        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6)        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济译,中华书局,2002年。
  
  




欢迎光临 悦读人生 (http://dothinking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