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人生

标题: 什么愿望都没实现的夏天 - 书评 [打印本页]

作者: 连接你我他    时间: 2013-5-23 22:41
标题: 什么愿望都没实现的夏天 - 书评
  《巴别塔之犬》作者卡罗琳·帕克丝特带着勾人心弦的谋杀谜案回来了!
  就如在《巴别塔之犬》中试图让男主角要从狗身上得到真相一样,卡罗琳再一次证明她可以用不动声色的细致描写让全球读者如痴如醉。——《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272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作者: 小腹黑    时间: 2013-8-28 04:17
      我看这本书的时候脑海里一直想到的是卡罗琳前几年的巅峰之作《巴别塔之犬》,和我一口气读完那本不同的是,这次我断断续续看了有一月之久。
  
      老实说,这本书令我有一些失望。悬念设置得不够精彩,推理没有技巧性,故事间穿插太多繁琐事件和闲碎语言,情节不连贯,结尾过于生硬。三个字:不过瘾。
  
      可是就像你不忍心对自己爱的人有太严厉的责怪,我更想谈的是她的好。卡罗琳极富想象力的一面在这本书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她对于大背景下十个小故事的把握和一一扭转结局的构思是很具有吸引力的,然而因建立框架过大不能随心所欲支配是她没料到的事。而谜底在最后几页一幕幕揭晓的感觉很有《巴别塔之犬》的神韵,她甚至用了大故事和小故事闪回交错的方式展示麦洛性情大变的那段岁月,这是个取巧的闪光点,可是我尽了力,却真的难以动容。
  
      我想起看到《巴别塔之犬》的尾声时,被一点点发现的真相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痛苦和绝望,心被成文的回忆残忍地撕成碎片后又被她大发慈悲地拯救过来,抱着必死之心被虐得一身是伤后还忍不住感谢起生命的开恩来,让自己重新拥有活着的希望。
  
      我那时理解露丝的每一个细节,暗暗埋怨保罗的不解风情。
  
      现在看完《什么愿望都没实现的夏天》后回过头来再想,爱真的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答案,我们在解决更多实际问题的时候离不开的还是妥协。所以在这本书的结局里面我们看到了母亲与儿子间妥协,儿子与好友间的妥协,家庭与私生活的妥协,过去与现在的妥协,生与死的妥协。
  
       卡罗琳成熟了,她不再像当年那样要用最决绝的方式来捍卫人性的自由和不容侵犯的孤独了,她用原谅换来了圆满的结局给自己这十一个故事落上了句点。就算这个夏天什么愿望都没实现,那又怎样,眼前是一片大好就行,人要被抛弃过一次才知道什么叫做“珍惜眼前人”。
  
       再次平心而论,我想我对卡罗琳的失望来自于对她的期待过高,和不忍责怪她的道理一样,我因为爱,而对她有更好的展望。爱之深所以责之切,得与失,隐与显,真心与恶言,凡事都有对立面。
  
       这不是一本治愈的好书,却比《巴》更教会人改变与自我反省,要知道人生出现的一切,都无法拥有,只能经历。你要相信,如果这个坎你迈过来了,世界上就再没有挺不过去的事了。
  
       我到是要看看,人到底能被痛苦撑到什么程度,我要是能知道,能熬过来,那任以后再有什么事,我也不怕它了。
     
作者: 大脑袋    时间: 2013-9-4 17:34
        看完了书,突然脑海里就冒出了书中的这段歌词,它或许就是麦洛在遭遇母亲那个什么愿望都没实现的夏天之后,真实的心理吧。
  
        “爸爸开车,一直都这样
    妈妈问,你撒尿吗
    穿过护栏
    看着明亮的大海
    我们会为了冰淇淋停车,或者别的什么好东西
    如果没有人变成后座上的叛徒
    
    昨天去迪斯尼
    明天去旧金山
    记得那个人吗
    他的皮肤是棕褐色的
    我这边乱糟糟,你那边却很整洁
    后座上完全是分裂的世界
    
    我们欢笑,我们嬉闹
    每分钟都要问一次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到——
    那个神秘的屋子
    前面的大人管那叫“权力精英”
    目前后座上还没有叛徒
    
    你骂我迟钝
    我骂你侏儒
    我们两个都在这里
    离家就不远
    我们玩车牌游戏,直到我看到你作弊
    轮到我来做后座上的叛徒了
    
    现在眼前是黑暗和天空、水和泡沫
    只剩下了我在这里,我离家好遥远
    我希望你能在这里发现我作弊
    轮到你来做后座的叛徒了”
  
作者: 马儿    时间: 2013-9-5 21:30
  在我没写小说的时候,我总认为作家很清楚写作日程上的两个时间。他们会说:“这个时侯我要开始这个故事,那个时候我会结束它。”而中间的过程——在你坐下来面对一张白页和敲入“结束”之间发生的一切——都是混沌的。在我看来作家将在这个故事上花费多长时间,是很明确的。
  事实证明,我错了。让你萌生写作欲望的那粒“种子”常常是某个模糊的问题、某种意象或者只言片语,在你找到一个词归纳它之前,它微妙而复杂。而且,我本应该知道,这项工作在你把手稿交给编辑那一天也不会结束。出版,才是它最适宜的终点。最后,作家可以这样说:“好了,我的工作做完了,现在把一切交给时间来考验吧。”至少,我自己就常常这么想。
  可是,我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作家决定修改自己三十年前写的一部短篇小说。这部作品已发表、收入文集、进入大学课堂……但她仍认为一切并没有就此结束。老实说,这个想法令人不安。我甚至有些生气,因为她打开了一扇在我看来已经关上了的门。
  我开始写这本书《不存在的专辑》,是在我听到那个故事的那一天,或许是在我看到一个句子:“总有些故事没有人愿意听”,从我脑中涌出、落到白纸上的那一天,又或许是我意识到需要嵌入一起谋杀的那一天。我真的说不准。至于这个故事什么时候结束,尚待分晓。      
                                                                           ——卡罗琳帕克丝特




欢迎光临 悦读人生 (http://dothinking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