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人生

标题: 球状闪电 - 书评 [打印本页]

作者: 小宇宙大心灵    时间: 2012-5-19 17:40
标题: 球状闪电 - 书评
  在某个离奇的雨夜,一颗球状闪电闯进了少年的视野。它的啸叫低沉中透着尖利,像是一个鬼魂在太古的荒原上吹着埙。当鬼魂奏完乐曲,球状闪电在一瞬间将少年的父母化为灰烬,而他们身下板凳却是奇迹般的冰凉。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63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作者: 信天翁$    时间: 2012-7-26 12:00
  1、质能转换定律猜想:如果物质都是波,那么是不是一个波的消灭能把另一个波推到很远的地方?
  
  2、观察者盲区猜想:因为不存在时间,那么实际上波存在于所有的空间,那么是否人类只能感觉到处在某空间的波的一部分?
  
  3、根据猜想 1和 猜想2 ,是不是在质能转换定律中,波从来没有消失,而是一个波从能被人类看见到波不能被人类看见,会导致另一个波能被人类看见的部分发生短时大幅跃迁?

来自: 豆瓣
作者: babygi$    时间: 2012-7-26 12:00
  1.年轻时候喜欢看科幻,不太喜欢看武侠,打打杀杀的,至少科幻还有实现的可能。
  2.里面有外星人接管地球的情节吗?哦,对了,那是多少舰船文明的神降临到地球的另一个故事,当年《科幻世界》有的一篇。
  3.里面最后一个情节是一个花瓶里一朵量子态的花,觉得写得很唯美,让人印象深刻!
  4.技术流,Hard core SF。
  5.鼓励科学精神。学文科的我也要学点理科的东西哇。我有科学家的执念吗?哈哈。
  

来自: 豆瓣
作者: 、人物$    时间: 2012-7-26 12:00
  看完将近一个月了,最近没怎么看小说了,总觉得看小说累,一字一字的,为了保持以后每看一本小说,写一份书评的习惯,还是决定不拖了,将书评码上。
  
  此时的我正在努力回想,刘慈欣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
  
  初读刘慈欣的小说是奠定其大师地位的《三体》三部曲,至今仍然最喜欢第一部,第一部的写实,在文革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辅以大量的悬念、谜题等元素,最后加上叶文洁那特有的坚强,以及孤独,便是我对第一部最大的怀念,有时候始终觉得悬念、谜题这些东西一旦被揭开了,就没意思了,维纳斯的断臂情节吧。
  
  回到《球状闪电》(下文以《球》代替)。
  
  《球》的开头便是一段华丽诡异的破碎画面,柔和的月光下,悲伤的童年回忆,是主角追随球状闪电这么一个神秘物体的开始,人生需要目的才能活的有意义,这便是开头作者所要表达的,只是对于主角来说,这个目的的来源实在是有些过于惨烈。
  
  惨烈,伴随着所有试图揭开球状闪电的人,前苏联的大批研究人员便是如此,为了揭开这个谜底,花费了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遗迹最宝贵的30年,面对的却是毫无规则。
  
  抓狂,愤怒,平静,绝望,似水流长,归于平静。
  
  特有思路,一针见血,当你试图找出它的时候,其实它往往就是已经存在那里了,只是等待发现。
  
  到了这里,笔者认为《球》最精致的设定已然走完了,后面的怎么发现,离子状态下是否存在生命的这些,似乎都是为了给爱情来上一次华丽的补刀。
  
  说到爱情,爱情从来都不是科幻小说下的主题,但是当你觉得科幻其实很无聊,科幻只是为了突出爱情而编制的外衣,那恭喜你看到了刘慈欣小说的精髓之一。
  
  淡然,命运,这些都是刘慈欣的爱情现状,在以目的为大前提下,刘慈欣的角色总是非常的淡定面对自己的爱情,叶文洁如此,林轻也是如此。
  
  林轻在第一次上山的时候,遇见主角便已经知道这是爱情了,但是在目的的驱使下,命运的奔轮中,她选择视而不见,选择背负自己儿时的梦想,虽然这个梦想已经被扭曲了,但是生命意义已经如此,也就无法改变了。
  
  《球》在笔者的眼里,更像是又一次的科幻小说被爱情话,更像爱情小说。
  
  林轻最后的粒子化,花瓶的粒子玫瑰花,有如标题一样,原来她一直都在。
  
  

来自: 豆瓣
作者: 爱吃鱿$    时间: 2012-7-26 12:00
  一个无比浪漫的科学构思,非常惊艳,但觉得大刘文笔仍是致命硬伤,虽然偶尔也有惊喜,但大多情况下还是令人惋惜,有时太矫情不自然,有时又像白开水一样,结尾林云和父亲对话有点像作文。说实话,这个构思让别人写出来会好很多。如果有个什么小说构思家就好了,刘实在短于表达,真是可惜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Juno.$    时间: 2012-7-26 12:00
  一直是非常讨厌科幻小说的人。
  
  在某种不知名的动力蛊惑下看了三体,便一发不可收拾,一鼓作气三本都看完了。但看完地球往事系列之后有一种莫名的遗憾,想知道更多的故事,于是又看了球状闪电。然后也算终于理解了为什么在三体里面,丁仪要求接触水滴。
  
  虽说没有三体那么庞大的世界体系,但球状闪电还是给我了非常好的阅读体验。总结就是刘慈欣的书可读性很强啊。

来自: 豆瓣
作者: theory$    时间: 2012-7-26 12:00
  1、宏电子这个概念很优秀,但是在非激发状态下能够被肉眼观测这点不现实,如果肉眼就能看见那在历史上的天文观测中肯定会被发现的。
  2、最后林云和被绑架的孩子们一起照相,问题是那些恐怖分子呢?好人量子化,坏人无尸骸,至少也得交待一下啊。
  3、主角父亲画的画和郑关于球状闪电数学模型留下的笔迹理论上也应该是量子态,被观察时就会消失,可是主角一直能看见,难道是因为主角的存在感实在太弱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happy_$    时间: 2012-7-26 12:00
  “过一个美妙的人生并不难。”
  “你选一个公认的世界难题,最好是只用一张纸和一枝铅笔的数学难题,比如哥德巴赫猜想或费尔马大定理什么的,或连纸笔都不要的纯自然哲学难题,比如宇宙的本源之类,投入全部身心钻研,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知不觉的专注中,一辈子也就过去了。人们常说的寄托,也就是这么回事。或是相反,把挣钱作为唯一的目标,所有的时间都想着怎么挣,也不问挣来干什么用,到死的时候像葛朗台一样抱着一堆金币说:啊,真暖和啊”
  “所以,美妙人生的关键在于你能迷上什么东西。”

来自: 豆瓣
作者: 老缅$    时间: 2012-7-26 12:00
  很早很早就听说了刘慈欣的三体,这次阅读老刘,是想把他的长篇一网打尽。第一本就是球状闪电。
  同样,很早就听说过球状闪电这个名词。但是一直都不知道是什么现象,也没有专门去找过资料。从开始看这个小说,我就在忍住我去Google搜索球状闪电的冲动。我心里觉得很好奇,老刘几年前写的未解之谜,现在到底是个什么状况?
  我忍住好奇之心,跟着老刘的脚步,随着老刘的文字,深深陷进丝丝入扣的情节设定和美妙的谜题解读之中。
  一开始就是主人公遇到的灾难。14岁的少年亲眼目睹了球状闪电在一个雷暴之夜飘入家里,目睹了它在爆炸之后造成的灾难和种种怪异的情景。这个让主人公刻骨震惊的夜晚,促使了主人公从此之后所有的人生目标都为追求球状闪电的真相。
  他花费了无数的日日夜夜埋头苦学,一切都为了球状闪电的真相。渐渐地他发现了前人在球状闪电的研究中已经付出过的心血和代价,他毫不畏惧,仍然坚定地走在路上。
  在他追求球状闪电的真相过程中,他遇到了林云。那是一个充满执着和坚持的人,一心只向着自己目标走的人,是新概念武器研究者。两个人在球状闪电的研究中越走越近。
  然后,随着谜题渐渐揭开,丁仪出现了。这是小说里一个开了挂的人物。前人多少心血无法解开的谜题,他只需要几张白纸和一直铅笔,然后就一直的演算,所有的东西都慢慢浮上水面。丁仪像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老道,一语道尽玄机。
  【我无所谓,我所研究的东西,尺度要么在十的负三十次方厘米以下,要么在一百亿光年以上,在这两个尺度上,地球和人类都微不足道。 “生命微不足道吗?”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生命这种物质运动形式,与其他的物质运动相比并没有更高的含义,从生命中你找不到新的物理规律,所以从我的角度看,一个人的死与一块冰的消融没有本质的区别。】
  看到这么一段话,真让人感叹。
  老刘也不得不说是个才情十足的人。每个人的性格丰满,故事紧张刺激的同时,谜题的解读也让人觉得说服力十足。球状闪电居然只是一个电子!居然有宏观粒子,有电子距离原子核几百公里的原子。这得是什么样的想象力阿。而且他还用这些宏观粒子给我们讲量子论的理论和现象。现在我真的很有兴趣去看《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这本书。最令人觉得诡异的是有意识生命体的量子态,实在是让人难以置信。
  看完书之后,我第一时间Google了球状闪电。它竟然到现在也仍然是未解之谜!
  很期待地继续看老刘的书,下一本,超新星纪元!

来自: 豆瓣
作者: Kyon$    时间: 2012-7-26 12:00
       好的科幻小说最大的帮助是:看世界的角度又多了一种,也许不真实,但确实多了一种新的可能。大刘的书就如此,《三体》改变了我对宇宙多年来的看法,对于人类的未来也指出了一种可能;《球状闪电》则让我开始思考量子态,开始怀疑周围是否也有量子物质,眼睛所看到的不一定全是真实。哈哈有点入迷了。
  
        喜欢丁仪的一句话:很多的非自然现象,正是自然现象的一种表现。如今世界上依然有很多的未解之谜、很多科学还解释不了的事情,或许真的是科学还未达到能够解释它们的水平。
  
        正物质和反物质的对立,宏物质和现实的对立,如果真的存在,我们感觉广阔的世界可能只是宏世界里的一个细胞的大小而已。那么宏“我”呢?宏宇宙呢?无法可想。

来自: 豆瓣
作者: 未来了$    时间: 2012-7-26 12:00
  一口气读完球状闪电,我的想象力得到了一次全新的腾飞,书中关于量子力学的想象力让我不得不再去补习一下,能有这样想象力的人如果是科学家真的很可怕。
  丁仪这个人和刘老师有什么联系嘛,为什么小说里面的主要人物都叫丁仪。

来自: 豆瓣
作者: 萧秋水$    时间: 2012-7-26 13:26
  我在昨晚读完《球状闪电》,带着点惊悚入睡,许久难以睡着,好在夜里并无恶梦。今天,又读了《乡村教师》和《朝闻道》。
  
  有一个世界,或者说,有很多世界,是我们目前还不了解。
  
  但并不等于说,它们就不存在,尤其是,合理地存在。
  
  那些非此即彼的二元化理论,对于这个越来越趋向多元的世界,已经不够了。
  
  《球状闪电》其实说的是探索,向外界,也向内在的自我。是深植于记忆中的幼年或少年的伤口,在一生里努力去愈合,每个人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有人在探索的道路上放弃,如张彬,有人一条道走到黑,死也不回头,如林云,有人在平凡的人生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怀抱着对量子蓝玫瑰的憧憬,生活着,如“我”。
  
  这里面,也许有对与错,相对的,比如被球状闪电化为灰烬的孩子们,生命,尤其是人的生命,从来不应被漠视,不过,即使如此,也存在着一个不同的视角,如丁仪所说:
  
  “我无所谓,我所研究的东西,尺度要么在十的负三十次方厘米以下,要么在一百亿光年以上,在这两个尺度上,地球和人类都微不足道。”
  “生命微不足道吗?”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生命这种物质运动形式,与其他的物质运动相比并没有更高的含义,从生命中你找不到新的物理规律,所以从我的角度看,一个人的死与一块冰的消融没有本质的区别。陈博士,你这人有时候想得太多,你应该学会从宇宙终极规律的角度看待生活,这样过得就舒服多了。”
  
  这是丁仪的观点,不能用对与错来衡量,物理学家的冷静,和常人迥异。这是一个平行时序的世界,与凡人理解的,并不相同,虽然他们共存于同一个星球。
  
  我并不能说,因为读了这些小说,我就相信了小说的情节,接受了小说里描述的种种,我只能说,我接受这种可能性,不认为他们是荒诞虚妄,这些描述,给我提供了更多看世界的视角,我可以冷静地用逻辑来分析,也可以感性地只是描述和感受,在不同的时刻、对不同的事物,它们可以并存,并不矛盾。
  
  有些事,虽然我做不到,但是我理解这些人,其实,不只是科学家,在艺术家身上,也一样能够看到。
  
  本质是一样的:熊熊燃烧的激情。
  
  这不只是活着,而是积极的、燃烧般的活着。

来自: 豆瓣
作者: fluore$    时间: 2012-7-26 13:26
  关于《球状闪电》的一个问题
  林云量子化之后又出现
  丁仪解释说是自观察
  可是她只能观察自己啊
  那就应该是裸体出现啊
  没有衣服啊
  她不能把衣服也观察出来吧
  陈博士的父母量子化之后
  衣服还好好的
  说明人的量子化和衣服的量子化是两回事
  

来自: 豆瓣
作者: ladyge$    时间: 2012-7-26 13:26
  作者显然有着科学基础,把幻想沾着现实的影子,物体的波粒二项性在小说里有了完美的诠释,似乎一切都符合现实中的物理学。孩子的小手/蓝色玫瑰。。。结局恐怖又浪漫。不知说什么了不知说什么了不知说什么了不知说什么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Lelouc$    时间: 2012-7-26 13:26
  
  小说书名《球状闪电》,原以为是一本介绍球状闪电的科普书,但深读后发现不然,其实际上是一本科幻小说。
  小说讲述了在某个离奇的雨夜,球状闪电闯入少年家中,瞬间在少年面前将他的父母化为灰烬,而他们身下的板凳却奇迹般地冰凉。少年的命运就此改变。他将自己毕生精力投入到使他变成孤儿的自然之谜中去,但他没有想到单纯的科学研究被纳入新概念武器开发,他所追寻的球状闪电变成决定祖国存亡的关键。
  小说属于中国科幻又高于中国科幻,其中保留了中国科幻对于描绘技术细节的优点,也不失天马行空的想象,显得恢宏大气,更难能可贵的是小说讲求科学内涵与人文美感。
  小说中的人文美感体现在其中国特色。小说描绘的时间跨度很长,从文化大革命一直到未来,其中自然不乏描写文革时期阶级斗争对人身心的毒害,体现出一个民族失去理智是多么的可怕,以至于小说结尾的悲剧也是由当年的仇恨引起的,引发读者在人性层面的思索。
  小说的科学内涵体现在作者的想象,据作者自己说书中所描绘的球状闪电并不是作者认为最真实的,而是最有趣的、最浪漫的。球状闪电之谜尚未解开,但作者用他的笔尖从这小小的神秘之中暗示宇宙可能真的存在一个但与我们的现实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甚至将人的死亡也运用量子力学来解释,给人感觉小说中不是科幻,也不是科学,更像是一种哲学,严谨中透着哲思。
  总之,整部小说将科学与人性推到一个很高的位置,它不单单是一次想象上的奇幻旅程,更是一次能深入人心灵深处的旅程,其视野和深度包含了整个宇宙。
  
  

来自: 豆瓣
作者: 北星$    时间: 2012-7-26 13:26
         看这本书时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无论是以前接触过球状闪电的描述也好,还是他的写作风格极其切合我的口味也好,在这个寒冷的春天,我找到了知音。
         我有多么喜欢林云这个角色呢?从我初中是萌生了想写小说的念头开始,我设定的女主角就是如林云这般偏执、疯狂的个性,没有让人厌烦的腻腻歪歪,没有无趣的感情纠葛,她深深的吸引着我,为她喜为她伤。
         成为一个丁仪一样的人是我的梦想,如果我也有如此敏锐的科学头脑该多好,成为一个这么完美的物理学家,是件多么让人兴奋的事!不过我不相信他是软弱的,就像小说中不小心流露出来的那样。他是超脱的,世界是否存在与他无关。我不禁想,社会对物理学家的印象是如何的呢?虽然身边的人们对物理有什么实际价值都很是迷茫。
        小说语言简洁明了,没有雕琢的痕迹,看着舒服极了。有些评论说他的小说有很多硬伤,我是没看出来,是不是两个原子核在几十厘米处会因为相互作用被排斥?或者原子核的作用力之类的问题?小说中无处不在的物理,让人看着很受用,还有他的比喻,美妙极了!他关于波粒二象性的说法,还真让人眼前一亮呢!虽然都是很基本的物理学,但还是让我意识到自己的原子物理学没学好啊,惭愧惭愧,去学校赶紧补课!作者对基础科学表达了非常强烈的崇拜(我是这么理解的,也许人家没有这意思吧,自作多情一下下啦),总是激发出我这物理专业的自豪之情,也许是因为这样我才对刘慈欣叔叔这么佩服也未可知啊。
         好想自己写出这么一篇小说,但才疏学浅,愧不如人,所以我要好好学习,文学比不上,也要在科技上一较高下吧!

来自: 豆瓣
作者: 举着叶$    时间: 2012-7-26 13:26
  此书是所买刘慈欣系列书中的一部,据说是大刘早期的作品,从文风看来似乎也如此:偏于鬼故事的叙述,加入两男一女的纠葛,后期稍生硬的科学名词数据。。。
  
  然而此书亦不失为好看的科幻小说,相对简洁的结构让人关注于“球状闪电”这一科学现象,加入了军事和战争的元素,吸引了一众军事迷的眼球。而结尾处出乎意料的细腻感情的流露,让身为女性科幻粉丝的我,红了眼眶。
  
  前半部,文风诡异,可以视为鬼故事,或怪奇小说;又或可视为单身理工男日常生活记录(有做实验跟导师到处晃荡等情节)。
  后半部,文笔一转,进入大量军事科学名词数据,将故事拉到国防战争的大背景。
  书中几个主要人物都刻画的较到位,令人印象深刻;比较狗血的,是写到女性主角必用“冷艳”,“文静”等偏冷色系的描述,似乎是在描写作者比较偏爱的一种女性类型。
  
  庆幸的是,作者一向善于在作品中描画细腻的情感,那种最初的美好感觉,淡淡的,却无形中打动人心。人生有憾,所幸情存天地。

来自: 豆瓣
作者: Enkitt$    时间: 2012-7-26 13:26
  "还有没有三体那样的书?差一点业行,不要差太多。"
  "没有,要不你以为媒体和读者为什么会这么疯"
  “”
  
  当时就后悔了先看了三体。庆幸的是大刘虽然不高产,但还是写了别的。三体不严格来说是近年来看的唯一一本中国科幻,严格来说是我这辈子第一次看科幻。记忆里实在没有一本曾经的什么东西——哪怕里面充满了外星人,时间奶奶驳论,昆虫效应等等各种扯蛋,都谈不上和三体有哪怕一丁丁的相似。仍记得刚合上三体iii那一刻精神分裂又前所未有清醒,脑膜都被臭氧冲洗过的开始重新嗅起我们的宇宙。
  
  来说“球状闪电”《-单看名字是我会永远把它留在书城书架上的那种书,这让我看完之后才深刻反省了自己浅薄!如果每一个科学家都像我一样把十本里的九本看完就对人类失望的话,那藏有宇宙真相就真的只能死在第十本里了。
  
  一开始想笑也是有原因的。球状闪电的武器化概念实在是再太多电子游戏里被应用了。主要是效果太绚的关系,电磁炮在恐龙危机时代就是电视游戏英雄或特种部队标配之一。闪电和永动机几乎是人类两大并列梦想,前赴后继的民科人士从未放弃过这两大主要战场。漫画家描绘它,小说家创作它,民科人士喜化它。从法兰克福第一次捉雷,到diy少年从淘宝花30元就能定到高压电弧全国免邮费的今天,也不过就区区几百年的时间,它们的衍生题材已经多到扑街了。
  
  但球状闪电这部小说其实和传统的球状闪电真心没什么关系。老刘在科幻的思考上一直是个很大气的人,基础科学家独孤求败的傲气多次出现在人物身上。可以理解汇编程序员对对象语言多少的bs,也就能理解基础物理在这个花天酒地的年代半隐退式的孤独。
  re
  基础物理的人大多非常喜欢或者极尽讨厌薛定鄂那只猫,但没有人能回避它。老刘算是后者。而球状闪电也就是一只幻影幻型的猫的故事,几乎算得上是对薛定鄂理论最浪漫的诠释。
  
  林云这个角色非常棒。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姑娘,从正常社会的角度来说,富二代官二代缺乏同情心还偏激反社会。但又有哪个爱上宇宙基础科学家关心人类来着?在一本充满对量子物理敬畏的书里,这样一条路走到黑的角色反而显得很可爱。
  
  人类是个很复杂的模型,从上世纪就不停有人尝试写出一个模型模拟人脑思考方式,至今未见雏形。所以其实林云和大部分物理学家一样很天真的低估了一个完整社会模型复杂程度。因为单纯而输了的人不能算输。

来自: 豆瓣
作者: soda$    时间: 2012-7-26 13:26
  1.大刘笔下的女性一看就是个男人写的(感觉有点废话),不是圣母就是神经病。
  
  2.看科幻还是需要一点点知识储备的,有点怀疑之前《三体》我咋看下来的。
  
  3.比起只在地球上发生的事情,更喜欢把战场扩张到宇宙,但又不是完全去了另一个星球。
  
  4.做好了大约30%的准备去看《三体3》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离根儿$    时间: 2012-7-26 13:26
  大刘依旧带有硬科幻外表下的默默温情。丁仪后半程才出现,林云这个人物塑造的有些迷离。但一切还算说得通。与前半程的一切琐碎相比,后半程的一些写法似乎有些操之过急,尤其是在宏聚变的过程中。
  我这个人物,本来只是视点人物,结果有些抢主人公戏份的意思,主要是缺乏视觉,不太好描写。

来自: 豆瓣
作者: 锅巴肉$    时间: 2012-7-26 13:26
  正因为自己也是一名理科生,这书看得实在入了自己的心。
  
  就像当年看《三傻大闹宝莱坞》时的震撼,想想自己也还没能找到自己能够充满热情而倾注一生的事业,依旧茫然。我想主人公,林云,丁仪他们都是幸运的,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喜欢做什么,并毅然决然的全身心投入进去。尽管他们可能失败,可能事与愿违,但是这份激情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幸拥有的。就像如今的社会一样,你可能没有梦想和激情,就算有也可能没有勇气和机会投入,就算有也可能没有办法完成和实现,就算有也很难最终不落俗套,依然纯粹,毕竟社会是纸醉金迷的,金钱,权利,虚荣都像毒药一样侵蚀认的身心。所以我羡慕他们,羡慕他们有自己热爱的事业并为之投入,羡慕他们不用考虑那么多外在因素,外在干扰。羡慕他们能依然纯粹的为了梦想而奋斗,羡慕他们在有生之年能真正看到梦想的实现。
  
  还有,当主人公看到灯塔的探照灯而启发的思路也让我印象深刻。就算是在小说之外的科学研究中,这种方法和思路都可能至关重要。很多时候就是因为自己没能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而停滞不前。说起来确实简单,但做起来就很艰难了。这就像一种境界,只有通过长期积累锻炼,某些契机和机遇,有时更是过人的天赋才有机会获得。
  
  有时想一想,真的很恐怖。被球状闪电击中后的人进入了混沌态,但是仍然有几率出现在身边,尽管不能看见,或者一看见就会消失,但是这种感觉也会让人毛骨悚然,想一想有一双眼睛在背后盯着你,好恐怖啊。。。其实我想主人公和丁仪对林云都是有感情的,他们都试图去发现身边可能出现的林云,还有最后的那张林云的照片和玫瑰,都会让人有种淡淡的悲伤,有种人鬼情未了的感觉。
  最后如果我是主人公或者丁仪,我会留下一句:就算机会渺茫,就算只能感受到你的存在,我也会一直等下去。
  

来自: 豆瓣
作者: 木乙$    时间: 2012-7-26 13:26
  不错,还是那句话,文笔是硬伤,感觉比三体强。但是人物塑造功底确实弱了点,不论是正面还反面,看完以后 都对人物内心没有解读。写到丁仪的时候,一个很可爱的人物,描写应该也至少应该是多面的吧,太不立体了,印与纸上,
  
  
  

来自: 豆瓣
作者: 豆瓣派$    时间: 2012-7-26 13:26
  作者的想象是:
  一、球状闪电可以隔空,如同中子弹一样;
  二、龙卷风可以人工制造出来,并且还切割了咱们中国的第一艘航母珠峰号;
  三、因为球状闪电是量子态的,所以被其杀死的人也会呈现出量子态;
  四、宏电子是空泡、宏原子是弦、宏原子还可以聚变;
  五、球状闪电不应该被那些参数等制造出来,它们本身就在那里,所以需要“发现”它们;
  六、我们最后赢得了战争,是因为我们有宏聚变这一武器,这是战略层次的武器;
  七、蜜蜂是新概念武器,这是战术层次的武器。

来自: 豆瓣
作者: Sum$    时间: 2012-7-26 13:26
  最近几天看了好多乱七八糟的小说,要么就是结局收不起来只能大陨石,要么就是奇奇怪怪不可接受的设定,想要吐槽的想法空前强烈,就挑中大刘的球状闪电了。
  
  
  大刘所描述的这种 “广粒子(其实这个广粒子我也很想吐槽。。。 不过科幻,这种设定就勉强接受)在没有观察者时可能出现在任何地方,有个观察者就只能安静地呆在一定的空间”就有种让我无力吐槽的感觉。。。  这个粒子是要多智能啊才能知道有一个摄像头在照着自己所以呆在这儿不乱跑。。。
  
  薛定谔猫本身就是一个不完备的假说,之所以是叠加态是因为没有具体的方程来描述(即预测)下一个状态,所以只能用概率来表示。所谓的坍塌成现实是对状态而非对过程的坍塌。即,在我观察的这个瞬间,状态是确定的,但是下一刻的状态还是等同于未观察态。
  
  所以大刘的这种设定就等同于“观察之中的粒子其运动状态可预测“ 这完全是薛定谔猫的误读。事实上,粒子的状态(这里简化为空间位置)在任意时刻都是唯一的,而概率云和不确定性只是”在现有能力基础上无限接近的描述方式“而非”某种物质运动必须遵循的准则“,所以其位置在哪并不随观察者是否存在而改变,观察者只能确定当前状态。
  
  其实这种东西,很多时候一不小心就容易唯心,虽然看起来好赞,但是完全就是扯淡。。
  
  欢迎探讨,谢绝”随便看看就好了,不要太认真“和“大刘的高度是你超越不了的”这一类无意义的评论。大刘的作品我还是很喜欢的。
  
  以上。

来自: 豆瓣
作者: 坑爹蛋$    时间: 2012-7-26 13:26
  断断续续的看了2天,终于把球状闪电看完了,老实说看完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种震撼,特别是结局更是大失所望。在看过大刘的三体三部曲后,让我接受球状闪电的这种结局实在是受不了,就像古人所说的那样“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只能说三体三部曲给予我的震撼太大,以至于我看球状闪电时根本就觉得这是一部乏味的作品,虽然其中“薛定谔的猫”理论让我觉得有点小惊喜,但是还是无法满足我这个科幻迷的胃口,我更喜欢的是整个宇宙、横跨时空的那种史诗般的大作,像三体3 还有动画片“飞出个未来”
  球状闪电给我的另一个惊喜就是,小时候大概5、6岁的时候,看了一本漫画,里面有个小故事就提到球状闪电把一家人的父母给蒸发了,当时给还是少儿的我无比的震撼,所以直到现在还对此念念不忘,我想大刘也一定有相同的经历,才会写出这部小说
  是一部不错的小说,但算不上神作,所以我只能给3星评价。
  大刘的其他作品我也会一一看完,但是能够超越三体的估计是没有了,还是非常期待能有超越三体的新作出现

来自: 豆瓣
作者: 芾扬$    时间: 2012-7-26 13:26
      (无视这奇怪的格式,再人人上推荐给小朋友的。。)
      言归正传。本次推荐的是《球状闪电》,这篇可以说很多人(着重磁铁)耳熟能详的小说,也是大刘为数不多的长篇之一。因为发现最近大刘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甚至可能(现在来看还没有)引领一种文化。所以想在第一次推荐中当仁不让地推荐大刘。他的名字就是原因。
  
        另外这也是hz我开始关注大刘的原因之一。在当时20初科幻界不乏高人之时,一开始并没有关注到刘慈欣的名字。可能是因为90年代造就了一些非常耀眼的名字,在此就不一一举例。当时我的一般都会看他们的小说,对刘慈欣知之甚少。但当时一时手抖就买了那本未修订版的球闪,很有可能是因为它当时诡异的封面设计(是个有点赛博朋克味道的女子- -)吸引了我。但是,就像是很多大刘的小说一样,看完引子我便欲罢不能了。
  
        到现在都认为这是一本非常具有刘慈欣风格的小说。其中充盈着大刘天马行空仿佛只能在宇宙的尺度驰骋的想象力。大刘是一个构造悬念的高手,当他决定将你带入一种神秘的世界甚至有时是令人恐惧的世界时,他总能够办到。这在《球状闪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每当你觉得问题就要解开时,却又发现它步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从一开始的一个幽灵,到一个空中的数学模型,再到一个足球一般大的电子,尺度不断加大,似乎最后总是要到宇宙的视角,甚至超越时空来审视这样一个现象,一个描写叙述的关键点。大刘似乎总在探索我们想象力的底线,直到最后。。嘘,再说要剧透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大刘在这本小说中的许多叙述方式也是非常“大刘化”的。他不事雕琢的叙述与描写,而主要在于一种对于气氛的营造。我们来看看这本书的开头。
  
  
  
        今天是我的生日,直到晚上爸妈点上了生日蛋糕的蜡烛,我们三个围着十四个小火苗坐下来,我才想起这事。  这是个雷雨之夜,整个宇宙似乎是由密集的闪电和我们的小屋组成。当那蓝色的电光闪起时,窗外的雨珠在一瞬间看得清清楚楚,那雨珠似乎凝固了,像密密地挂在天地间的一串串晶莹的水晶。这时我的脑海中就有一个闪念:世界要是那样的也很有意思,你每天一出门,就在那水晶的密帘中走路,它们在你周围发出玎玲的响声,只是,这样玲珑剔透的世界,如何经得住那暴烈的雷电呢……世界在我眼中总和在别人眼中不一样,我总是努力使世界变形,这是我长这么大对自己惟一的认识。  暴雨是从傍晚开始的,自那以后闪电和雷声越来越密,开始,每当一道闪电过后,我脑海中一边回忆着刚才窗外那转瞬即逝的水晶世界,一边绷紧头皮等待着那一声炸雷,但现在,闪电太密集了,我已经分不出哪声雷属于哪个闪电了。  在这狂风暴雨之夜最能体会出家的珍贵,想象着外面那恐怖危险的世界,家的温暖怀抱让人陶醉。这时你会深深同情外面大自然中那些在暴雨和雷电下发抖的没有家的生灵,你想打开窗让它们飞进来,但你又不敢这么做,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你不敢让一丝外面的寒冷的气息进入到家的温暖空间里来。  
  
  。。。。
  
  这时它来了,是穿墙进来的,它从墙上那幅希腊众神狂欢的油画旁出现,仿佛是来自画中的一个幽灵。它有篮球大小,发着朦胧的红光。它在我们的头顶上轻盈地飘动着,身后拖着一条发出暗红色光芒的尾迹,它的飞行路线变换不定,那尾迹在我们上方划出了一条令人迷惑的复杂曲线。它在飘动时发出一种啸叫,那啸叫低沉中透着尖利,让人想到在太古的荒原上,一个鬼魂在吹着埙。
    妈妈惊恐地用双手抓住爸爸,我恨她这个动作恨了一辈子,如果她没有那样做,我以后可能至少还有一个亲人。
    它继续飘着,仿佛在寻找着什么,终于它找到了。它悬停在爸爸头顶上半米处,啸叫声变得低沉,断断续续,仿佛是冷笑。
    这时我可以看到它的内部,那半透明的红色辉光似乎有无限深,从那不见底的光雾的深渊中,不断地有大群蓝色的小星星飞出来,像是太空中一个以超光速飞行的灵魂所看到的星空。
    后来知道,它的内部能量密度高达每立方厘米两万至三万焦耳,而即使是TNT炸药的能量密度也不过是每立方厘米两千焦耳。虽然它的内部温度高达一万多度,表面却是冷凉的。
  
        整个场景描写以作者独白的方式出现,还原了在悲剧发生那一刻的场景。似乎没有任何细节,但是从“我”(某种角度来讲就是刘慈欣本人)的充满想象力的心理描写中我们已经被雷雨夜那种寒冷而略带残酷的气氛所感染,同时带来的还有家中的温暖。爸妈看似平常的话语,在这样的暴雨之夜实则更加加重了这一种温暖。这些铺垫都是为了之后悲剧发生那一刻所带给我们的冲击做准备。当我们读到那一幕父母在“我”的指尖一触下化成灰烬时,一瞬间心里的某种东西就会崩塌掉。就像是小说的主人公那样,就像是大刘想要带给我们的感受一样。 整篇小说充满了这样的大刘式的宏大的场景描写。每个人物,每一处场景都不是现实中的行走着的肉身和灵魂。他们被纯粹化了,被大刘变成了一个个艺术品一样的存在。有的人一生只为了一个梦想,有的人天才却又好像茫然不知所措,有的人把生命寄托在了另一个事物的身上。这每一笔都是一个鲜艳的色彩,交织成一幅壮丽的画卷。所以我觉得大刘就像是梵高,细节上看似乎纷繁杂乱又似乎没有细节,但这个整体却会带给你一种冲击,一种壮美的艺术感受。

来自: 豆瓣
作者: 取名字$    时间: 2012-7-26 13:26
  中国科幻一直在别人的世界里演自己的故事,而大刘高明在试图创造一个自己的科幻世界。
  一句话书评,豆瓣竟然说太短了。一句话书评,豆瓣竟然说太短了。一句话书评,豆瓣竟然说太短了。一句话书评,豆瓣竟然说太短了。一句话书评,豆瓣竟然说太短了。一句话书评,豆瓣竟然说太短了。一句话书评,豆瓣竟然说太短了。一句话书评,豆瓣竟然说太短了。一句话书评,豆瓣竟然说太短了。一句话书评,豆瓣竟然说太短了。一句话书评,豆瓣竟然说太短了。一句话书评,豆瓣竟然说太短了。一句话书评,豆瓣竟然说太短了。一句话书评,豆瓣竟然说太短了。一句话书评,豆瓣竟然说太短了。一句话书评,豆瓣竟然说太短了。一句话书评,豆瓣竟然说太短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宿儿$    时间: 2012-7-26 13:26
  去年夏天我曾去温州腾蛟参观中国棋王谢侠逊的碑林,林中有民国许多将领和革命文人的题字,还有与周总理对弈留下的残局一副。这位棋王卒于1987年12月22日,我出生的第三天,享年一百零一岁。这当然不足以构成我和这位棋王间的任何关系,只是我与他出生在同一座城市,后又移居到同一座城市,不能不说有些缘分。
  
  我写下这些文字,是受到“专注”二字的启发。平常的人生也许很难想象被学术光辉照耀到的人们拥有怎样的执念,而这样的执念可以支撑他们走过许多荆棘坎坷,绕过许多纷繁诱惑,在生命的长度和广度上都比平常人走得更深更远。
  
  我们的主角就是一个拥有执念的人。他的父亲在他年幼时就传授了他人生的真谛:“过一个美妙的人生并不难,关键在于你能迷上什么东西。”而这样东西越单纯越好,“最好是只用一张纸和一枝铅笔的数学难题,比如哥德巴赫猜想或费尔马大定理什么的,或连纸笔都不要的纯自然哲学难题,比如宇宙的本源之类的。投入全部身心钻研,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知不觉的专注中,一辈子也就过去了。”父亲在说完这些之后就离去了,死于一个科学界至今无法解释的谜题,于是我们的主角走上了一条通往未知终点的道路,开始了他的美妙人生。
  
  许多年过去了,他依旧在追逐那个叫作“球状闪电”的幽灵,甚至忘记了那个让他成为孤儿的雨夜,模糊了父母的面容。未来险恶莫测,而他别无选择。在这条道路上,走过他心仪的女子林芸,走过他的导师张彬,走过未来物理学的泰斗丁仪,还有西伯利亚密林深处为之献出一生的无数学者。他们选择了一个追梦的人生,他们——别无选择。
  
  马克思曾说:
  “科学的入口处,就是地狱的入口处。”
  
  学者致学的疯狂与执着,兴许比人类其他任何情感都来得深沉。仅以书中的一个故事为结束:
  “早年看过一本俄文小说,说一个富裕的庄园主,生活中唯一的乐趣是美酒。有一次他从一个神秘的旅人那里买到一个从古代沉船里打捞出来的酒瓶,瓶里还剩一点点酒,他把那点酒喝了以后就全身心陶醉于其中。旅人告诉他,那艘沉船中一共捞上来两瓶这样的酒,另一瓶不知流落何方。庄园主开始没在意,但对那瓶酒的回味使他日不能终夜不能寐,以至于最后卖掉了庄园和所有的财产,浪迹天涯去寻找那另一瓶酒。他历尽千辛万苦,走遍了世界,从年轻找到年老,最后终于找到了,这时他已是一个病魔缠身的老乞丐,他喝光了那瓶酒,然后在幸福中死去。”
  

来自: 豆瓣
作者: Charle$    时间: 2012-7-26 13:26
  1. 从后面对球状闪电性状的分析,和对其攻击特征的描述来看,自然界产生的球状闪电表现相当异常。说具体一点,球状闪电因为频谱不同而对不同的东西产生作用,攻击范围在50米左右。那么男主父母离开的那个夜晚,男主距离父母的距离只有一张桌子,如果他父母是被攻击目标,那么男主是不该存在的。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他父母手臂相连,太过靠近能量释放核心,所以不分青红皂白地被攻击了,但是这更像宏聚变的特性,从男主衬衫消失的细节来看,应该所有同衬衫的纺织物,都应该化成灰才对,但是书里完全没提。
  
  2. 张琳的老婆用肉身接引球状闪电,“被消失”,那个神奇的笔记本隔页被烧的现象,不能被后续的理论证明所解释。
  
  3. 张琳的老婆如果通过球状闪电进入的量子态,却能够长时间保持自我意志,甚至保持几十年,到最后在墓碑上刻字,这些都没有被理论成功合理地解释。
  
  不通的地方应该不只这么几个,但是仍然不影响我给这个作品打满分,缺陷并不影响它的美感,还有它带来的精神愉悦。

来自: 豆瓣
作者: 守望未$    时间: 2012-7-26 13:26
  你见与不见,我就在这里”,想不到这句情诗同样适用于“生命”或者是“能量”存在的情况。这是我看完《球状闪电》关于量子态生存最诗意的想象。
        
  中学时物理虽然还算中等,但关于那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已经蒸发得快无影无踪,所以在初看这部小说的时候觉得有点吃力和乏味。前半部主角关于自己那个遥不可及目标的奋斗与挣扎,因屡次失败而变得平淡,直到丁仪的出现,那个哲学般简单而深奥的物理学家。一切开始变得奇妙和有趣起来。原来物理学里面有这么一些有趣而玄妙的真实理论。我有很多文科出身的朋友,都对数理化持十分畏惧的心理,但当我不执着于理解那些晦涩的数字,而是从另一个层面去获得启示,原来物理学、数学是一门最高深的哲学,你以为自己平常熟知的一切便是真理,然而人的认知在宇宙的神秘浩瀚之中却是那么渺小。科幻可能是想象,也可能是未来的前奏。
  
  
  

来自: 豆瓣
作者: ★秦★$    时间: 2012-7-26 13:26
  力荐。相关的大牛中有两个都是阳泉人。实体书一套五本(球状闪电、三体123、超新星纪元)。回归科幻世界第一套书。

来自: 豆瓣
作者: 夏沂$    时间: 2012-7-26 13:26
  理想主义者和玩事不恭的人都认为对方很可怜。
  
  一生要想活的很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你迷上什么东西,确切的说去爱上一个你永远不可能得到的东西,然后用你一生的希望去持续下去,当走到尽头时,回头会想想这一生其实很充实,这是一个不错的归宿。
  
  这终不过是理想主义,或者说是整个理想主义就是一个不能为自己证明的死题,享乐主义的人会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为理想主义而奋斗的人,可能这个理想的最终目的又回归到享乐,不得不说他们两者可能是一种追求,追求理想的人可能也是对后者的追求。但是理想并不仅仅是这么狭隘,他可能是这一生你都不可能得到的东西,可能是真整个人类文明中都得不到的东西,你所做的仅仅是让我们一点一点的慢慢接近那个无穷的可能。对待这样的人,我崇拜他们,仰慕他们,却无能为力。在理想主义人的心中,总是会有一片土地,不属于任何人,也不属于他自己,他只是静静的看着,那里有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你一步步走向它,渴望拥有它,但是它却始终不为之所动,当你渐渐的为之而着迷,你是那么想去拥有它,想到自己都快要发疯的时候,你还回去思考什么是享乐什么是理想吗?一个疯子用我们共同拥有的东西去追求他自认为想要的时候,他就是混蛋,在他的眼中,世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改变他的这种想法。他会觉得对方是可怜的
  
  理想跟享乐看似并不冲突,冲突的是一种我们对自己的选择,这并不是根深蒂固的,一条路上充满坎坷和荆棘的时候,是不是选择另外一条路来的更实际,更符合现实,更让我们能够生存的时间更长久,或者说是你想更长一点,是不是一种悲哀,只有当事者自己知道,也许就是怕以后没有什么值得自己回味的东西留下来,而对于这个世界感到害怕,感到失望,失望到不肯给自己留下任何的一点回忆,有人会说享乐主义会让人们懈怠,失去斗志,失去那些时间,但是谁又不是呢,我们都在老去,生存的代价便是时间的流逝,可能是100年,可能是10年,可能不会超过1个月,而理想的代价可能是无穷的时间。
  
  我希望体验到世界上所有可以体验的东西,我希望可以认识世界上所以可以认识的人,同他们聊起生活的经历,当最害怕的东西我们能直面接受挑战的时候,还有什么东西能让我们畏惧。也许有时候不是那么会很明晰的知道自己所处的路上,只是被生活磨去了斗志,只是没有能颠覆世界的勇气。
  
  我渴望理想,不愿被生活束缚,我想成为那个可以为之痴迷到世界都无法认同的人,只有他自己明白,世人对他的判断、妄加评测,都不过是他肩膀上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没有什么可以挡住他前进的步伐,像个巨人。不得不说这样的一生在他看来是不是会觉得幸福。我很好奇,如果一个人独自70年静坐在一个地方,那他会悟出什么样的道理。
  
  所有岁月带的痕迹,越来越会清晰明显。活了大半辈子,像是每个人给自己走时的临别赠言,安慰没有白过的年华。常常想如果能够像《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能够经历地貌的改变,经历那些在梵蒂冈、耶路撒冷朝圣者们心之向往的秘密, 追随哥伦布航海,成为原始部落的领袖。想象不到这14000年的时间你究竟能干些什么。
  
  不过终是理想,波澜壮阔的只是电影,风平浪静的也只是海,你抬起头,看到的只是生活,狗日的TMD的生活!!!!!
  

来自: 豆瓣
作者: 分裂体$    时间: 2012-7-26 13:26
  故事情节很吸引人,一口气看完。
  
  中学时看过同学的几本科幻世界,但纯粹是看剧情的,这是最近看的第二本科幻小说,加上生活大爆炸,以及最近想搞得东西(突觉自己数学水平太次),觉得基础数学和基础物理很有吸引力。说起来以前还真有些看不上。
  
  让我回忆起高中物理,特别是关于波粒二象性、激发、跃迁、能级的一些知识,当时老师没有讲,但自己比较有兴趣看了课外阅读的几节内容,那时感觉像是看科幻小说。
  
  大学物理反倒没兴趣看了,充斥着形态扭曲的希腊字母和各种常数,到处都是实验得来的复杂公式,没有逻辑推导,就像凭空产生的一样,当然也许考虑到非物理专业,省略简化了。
  
  其实这也都还好,关键是那些常数和公式,都是以名字拗口的外国人名命名的,就跟小时候第一次VCD上看到“阿诺舒华辛力加”一样,虽然是中文方块字,打印的整整齐齐,但看着就是一团乱码,读起来也一定会少读丢字,是那种必须像刚认字的小孩一样,用手指着一个一个念的文字。小时候看圣斗士,特意借来希腊神话故事研读,但到现在也没看完,就是尼玛名字闹不清啊。
  
  

来自: 豆瓣
作者: 嘿嘿云$    时间: 2012-7-26 13:26
  今天上午花两小时看了球状闪电,有些失望,因为一看到开头我就知道了结尾,那些被球状闪电所攻击的人果然都是以量子态的状态存在的。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有观察者就消失了,没有就还在以自己的形式存在,这个世界好唯心。是不是目光和摄像机的的摄像头也是一种波,可以和宏物质共振?另外在球状闪电中宏原子核的构成在理论上距离物理学太远了好不好。唉!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和中子由夸克和胶子在强互作用力下形成(这就是水滴的来历),然后夸克才是疯狂振动的弦。一下跳了这么多个层次,还真是不好理解。
  找到了这根剌,心情平静一点了。但是我看书的最大弱点,不过也可以说是最大优势是,我入戏太深。就像人间是剧场里的说的一样,我没法出戏。总是一看什么东西就被全心身吸引住,尤其是看这种洋溢着想像力的文字,一不小心就把自己沉浸在其中,然后就特别害怕。
  刚刚看了大家的评价,哇哦,原来不是我一个人很害怕,大家都是这么说的:比鬼故事还恐怖。
  我想是大刘超凡的想像力把我们打倒了吧。
  另外这本球状闪电我是看的电子书,但是我决定去买一套大刘的全集放在家里,慢慢看。

来自: 豆瓣
作者: 多瑙河$    时间: 2012-7-26 13:26
  这是篇科幻小说 以滚地雷为背景 勾画了一副大分子的宏世界 以及量子效应展现的奇特,虽以科学幻想为载体,但归根结底还是小说,主人翁的命运、战争、情感等构成了波浪的故事情节,叙述有作者特有的风格。其实它深刻的寓意我还真没体会到多少——即使文中有许多启发人的亮点,但我认为值得推荐的地方,一是语言和大场面的观赏性,二是开拓读者的思维吧,毕竟过惯了实在的生活,偶尔激活看世界的另一只眼,会有别样的感受。别的,暂时没想到。
  

来自: 豆瓣
作者: zhudou$    时间: 2012-7-26 13:26
  文章思想:
  球状闪电已经现实存在了,不需要创造,只需要激发并捕捉,然后频谱匹配,寻找实验对象,批量收集并储存,经电磁发射加速打出,也因此带点,可以采用电磁屏蔽方式防护。
  
  基于以上理论。
  
  自杀性的引爆了以毁灭芯片为导向的球状闪电。
  
  全球震惊。
  战争结束。
  
  文章科学理念不先进,而且非常的YY,这个技术,老美不稀罕。文章架构没任何创新处。
  

来自: 豆瓣
作者: 蒋恒强$    时间: 2012-7-26 13:26
  刘慈欣先生是一位优秀的工程师,我等后辈的楷模。
  
  您只要看他把一支雷球机关枪的组成部分(共分九个部分),操作方法,大体尺寸,描绘得清清楚楚。我觉得学些轻武器知识,真能把这支枪的图纸画出来,不能往外发球状闪电,起码能当“某科学的电磁枪”用。而研究的过程中,初始的文献查询,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自己的模型,向前辈科学家咨询(还去俄国见了位酒鬼科学家),盗用他人资源(SETI@home已经无限期停止了),和实际相结合,寻找最丰厚的研究资源(有钱不行,陆航飞行员这种资源一般能找到吗),不断根据研究结果规划研究目标(从全面雷场防御体系——球雷对人体攻击——球雷毁坏芯片——生产实际机关枪——研究宏核聚变)。刘先生要是在大学任教,院士不好说,长江学者是没跑的。比起科学技术哲学了,我觉得《球状闪电》把技术研究的论文是怎么写出来的,讲的更具体生动清楚。当然丁仪这样的科学怪才比较缺少,像林云这样的女神就更可遇而不可求了。智慧、美貌、勇敢真是雅典娜一般的女战神。我要是那位博士,绝不退出课题组。这么好的研究条件,哪里去找。
  
  量子力学,我是不敢胡说八道的。有位同学,一听别人“薛定谔的猫”就头大,然后就写给薛定谔方程“同学,你能给我讲讲这些物理量都代表什么含义吗?”,别人哑口无言之后,语重心长的说“我建议你先学一下哈密尔顿分析力学、原子力学、再买本<费因曼物理学讲义>。量子力学是一门实践很广的学科,解释半导体的原理就用得上……”,然后把虚功原理作为力学最高境界的我们给喝退了。所以气泡一样宏电子、一根弦一般的宏原子且不去说它,“鬼魂的量子力学解释”实在太吓人了。以后再装知识大哥哥“小朋友,世界上是没有鬼的”,小朋友闪着明亮的大眼睛:“叔叔,您听说过薛定谔的猫吗?”
  
  刘先生位卑不敢忘忧国,自从台海军演、南联盟大使馆遭炸、撞机之后,为我国国防日夜谋划。不过想来想去,也只有把敌我都刺瞎这样的办法,真是难为他了。幸好领导人以和为贵、情势逐渐缓和。地面的战争打不起来,刘先生心情舒缓,才给我们写了一本可传后世的史诗——三体。和平是多么重要啊。
  
  本书阅自超星文库。

来自: 豆瓣
作者: 煌淡$    时间: 2012-7-26 13:26
  写在5.1之前,小偏题
  
  原本一切生活都好好的,你觉得你很安全,至少生活中的危险是有底线的。你觉得生活当中有一些困难的事情,但是这很正常,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情,你不明白,也不需要明白。你觉得生活如果不无聊的话,实在很容易。所以想的通一切事情,哪怕想不通也很快会想通的。你虽然迷茫,没有目标,但是这也是常态,大家不是都这样过吗?做一个正常人,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但是,突然一天,某件事情击中了你。比如一个球状闪电,出现和消失都很快,却带走了一些你无法失去的东西。你开始想不通了,或者是不愿意去想通。因如果按照原来的思考回路,你把它归结成任何一件一般性事件的做法都会使人对于生活绝望,这种事情在你身上会发生一次为什么不会发生第二次?
  
  于是你开始思考,却明显避开了那些没有答案的问题。
  你的感觉开始敏锐起来,并且伴随着智商的明显提高(不知道为什么,我脑子里反映出来霍金==)。开始产生一种称为“意识显现”的效应,挣脱多年世俗生活所养成的思维定势。但是思考只会让你更明白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以及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思考改变不了任何东西。
  
  你开始废寝忘食的做一件你决定的事情。
  这种状态就称为 某事情迷住你了。
  
  于是,一个工作狂就诞生了。
  
  ps,生活中可以想不通事情实在太多了···小到为什么今天的天气就是那么不好,这样你可以成为一个气象学家。
  大到你不清楚你什么时候会像XXX一样被消失,这时候你尤其要提前想不通。因为等你消失以后再成为一个工作狂就来不及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evazou$    时间: 2012-7-26 13:26
      读刘慈欣《球状闪电》时看到这么一段:“我打开了那个网页,看到它的背景是太空的黑色,题头是在紫色的电波中漂浮的地球,网页的名字叫“SETI@home”,是“在你的家中搜寻地外文明”的英文缩写。”
      作为细节控,即时Google了一下,果然在UC Berkeley的网站发现这个网页:http://setiathome.berkeley.edu/sah_about.php
      SETI@home是一项利用全球联网的计算机共同搜寻地外文明(SETI)的科学实验计划。你可以通过运行一个免费程序下载并分析从射电望远镜传来的数据来加入这个项目。
      原来的 SETI 项目曾经使用望远镜旁专用的超级计算机来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但是当大量的数据涌到眼前,要从中搜索出所需的信息时,一台超巨型计算机就成为必要的设备,不过这要花费一大笔钱方能办到。手头并不宽裕的科学家们想出了权宜之计:与其用一台巨大的计算机还不如由更多"小"电脑来分担这项繁重的工作。每天,Arecibo所接收到的数据都会被记录在高密度数字磁带上,传回设在加州伯克利的研究基地,随后这些数据将被分解成大小为0.25Mb的"工作单元",再由SETI@home的主服务器分别发送到不同的个人电脑上。世界各地的网友们要做的仅仅是到该项目的站点下载并安装一个特殊的SETI@home屏幕保护软件。这样,当人们结束工作休息时,这一屏幕保护程序开始运行,这台看似休息的电脑实际上已经加入到寻找外星人的行列中:接收、分析来自SETI@home已被分解成“工作单元”的数据,分析工作结束后系统会自动联机将分析结果传回主服务器,然后再接收另一新的“工作单元”。SETI@home 项目于1999年5月开始运行。
      再在这个网站转了转,还可以给他们捐助,貌似几十美金也时常有人捐的,真是很有爱,但是又觉得做理论和做这种貌似不能立刻获得经济效益的项目的同志们真是很可怜……当然,对于UC Berkeley的同志们是不是真缺钱我持怀疑态度。
      突然觉得很有趣,这种看起来天马行空的东东,由大家一起来做,力量和意义果然不一样。

来自: 豆瓣
作者: 捉、迷$    时间: 2012-7-26 13:26
  黄金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们不能同时去涉足
  但我们却选择了
  人迹罕至的那一条
  这从此决定了
  我们的一生
  
  这是张彬的碑文,同时也是林云一生最好的总结。
  我很羡慕他们,羡慕他们能在遇到岔道的时候立刻选择其中一条路,并且固执的走下去,不论最后能否到达目的地。

来自: 豆瓣
作者: 老丑穷$    时间: 2012-7-26 13:26
      刘慈欣编故事的水平是一流的。仅就故事情节而言,刘的小说已经足够吸引人。每每读他的作品,总会手不释卷,沉迷于剧情脉络中欲罢不能,就算熬一宿也要一口气读完。
  
      除此之外,刘对科学知识尤其是物理学理论的娴熟运用,对未来科技发展水平、社会形态的大胆想象,也与故事主干一起,构成了大刘作品的魅力所在。
  
      更难能可贵的是,刘在《三体》等作品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哲学思考,把他的作品带上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但是,小说不等于故事。科幻小说首先是小说,科幻则是它的属性和表达方式。对于小说而言,故事如骨架,文笔如血肉。骨架再美,缺少血肉,那也是骷髅。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成就一部优秀的小说。
  
      大刘构造的骨架是一流的,但他在骨头外安置的血肉却显得营养不良。譬如文中的某些对白,要么是不必要的大段说辞,要么流于矫情。《球状闪电》的开篇,“我”的父亲说的第一句话,就让人有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不像是中年人会说出的话。再如结尾处,量子化的女主角向她的父亲倾诉衷肠,大段大段文气的对白,这样的写作手法真的没问题?由此我联想到《三体》中,作者借叶文洁之口抛出长篇大论,来追述一段关键的历史。故事背景完整了,文章的流畅性却被牺牲了。这些例子只是冰山一角。
  
      总而言之,刘的小说优势与不足并存。“一流的故事,三流的笔力。”对于作品而言,这无疑是一种缺憾;但对于作者来说,能把故事框架打造得完美,已经是强出常人百倍的功德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middow$    时间: 2012-7-26 13:26
  老刘眼中的量子世界真的是给阴阳之说一个科学的解释~观察者的观察导致量子态的坍缩,有意识的量子态……如果换个角度来完善一下量子世界~估计也可以是一步可以和阿凡达媲美的完美世界了~
  
  科幻小说如果能让读者产生幻觉,小说里描述的都好像是真的~那么这部小说就NB了~球状闪电还是很不错滴
  
  期待更好的科幻作品!

来自: 豆瓣
作者: waterf$    时间: 2012-7-26 13:26
  小的时候学原子,想像着质子、中子、电子,想像着它们转动的模型,想像着这质子、中子、电子上面会不会有微观生命体在里面。看《球状闪电》,第一感觉就是自己生活的地方,可能对于外面观察我们的“观察者”来说,我们就生活在那质子、中子、电子上面。只是由于技术的限制,无法沟通而已……
  
  故事的最后,丁仪将林云和孩子们在一起玩的相片放在了桌子上。相片到底是量子态的林云和量子态的孩子们在遇到观察者后,坍缩前拍下来的,还是只是丁仪最为满足个人的思念之情合成的?成了一下谜。不过对照丁仪的性格,前者更合理一些。

来自: 豆瓣
作者: 33$    时间: 2012-7-26 13:26
  人物的刻画与塑造显然不是大刘的强项,至少没能在任何角度打动我。但他伟大的想象以及让一个物理小白能貌似看个大概的出色语言能力还是挺牛逼的。另外有点神叨叨的就是,鬼也许可以是量子态的,阳气重的人就是强观察者,鬼就靠近不得。好吧我乱说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书绿$    时间: 2012-7-26 13:26
  我是看完《三体III》之后看的《球状闪电》的,前提是三体I和II还没看……这是神马倒叙式看法啊!!!
    看完3体3之后我一直觉得刘慈欣有个隐隐约约最大的缺憾让我实在是在百分百喜欢之余有那么根号光速的not enough之感,看到一个评论说起《银河系漫游指南》我才恍然大悟“这货没有幽默啊!”三体是个正统的阴暗的复杂的疯狂的点子如同唾沫淹死人的唯独没有2010让全天朝淫民都飞了的《让子弹飞》那厢哪怕一丝鼻涕的幽默感!整体剧情没有幽默,哪怕这种幽默真的是非常容易产生,这种容易的程度就是球状闪电放空你的那0.25秒------因为荒谬那是随手皆是,稍微有点幽默感就绝对能产生每黑域光速一个高潮啊!
    所以针对《球状闪电》的吐槽点之第一:
    ---------------居然幽默了!---------------------------
    怎么幽默的呢:
    1:丁仪一脸坏笑……
    2:丁仪一脸坏笑……
    3:丁仪一脸坏笑……
    很磁铁最喜欢大刘塑造的人物就是丁仪,为神马他的人气就这么高呢,最大的因素就是幽默啊!有他的地方就有幽默,带刺的,自嘲的,讽世的,调侃的,孩子气的,所有恃才傲物洒脱不羁不按常理出牌睥睨冷眼甚至自私都成了戳着人心痒痒的幽默啊,不过以为接下来4也是就错了……
    4:“他是这种人:如果一个钥匙掉到地上,他不会循着刚才发出响声的方向去找,而是找来一把尺子和一枝粉笔,把整个屋子的地板打上方格,然后一格一格挨着找……”------赵雨
    5:“这活很有赚头,我对作者惟一的不满就是书名怎么不他妈取长些,比如《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建立新民主体制并融入民主社会并成为其亲密一员的可能性的新思维》。”------格莫夫
  6:看到江星辰的第一眼,就让我明白同他竞争是毫无意义的。与现在习惯于在潜在竞争者面前咄咄逼人地显示力量的都市男性相反,他每时每刻都努力将自己的力量隐藏起来,这是一种善意,怕这种力量伤害了像我这样的人,他仿佛时时都在说:我真的很抱歉,让您在她面前感到自卑,这不是故意的,让我们共同改变这种状况吧。(偶太喜欢江星辰了)
  7:“从来没有成功过,是吗?”
    但我立刻发现自己想错了,格莫夫笑了笑说:“年轻人,你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福尔摩斯说过,案件不怕离奇就怕平淡,平淡无奇的案子是最难破的。如果三十年的研究没取得一点成功,那这事就太离奇了,这种离奇会激励人们干下去。可悲的是,现在连这种离奇都没有了,只有让人心灰意冷的平淡。我们成功过,三十年间成功地产生了27个球状闪电。”(这种结构上的幽默真的是非常让人惊喜,荒谬中透露出来的意味值得细细品味)
  8:“您学的那些东西,现在怕只记得欧姆定律了吧?”------林云
  9:“所以这只是一个穷孩子做的吃一块糖的梦,不要讥笑它吧!”------丁仪(这话由他说出来非常有意思的含蓄幽默)
  10:“球状闪电,是可见的。”
  我们相视苦笑:“丁教授,您这不是……废话吗?”(偶们都被调侃得傻乐傻乐的)
  11: “哪有那么玄乎?你说的事只在科幻电影中有。要说这系统的原理,真是土的不能再土了。”
  在画面上我看到,当火箭弹击中坦克前那一刹那,从坦克的顶部闪电般伸出一根细长的杆子,像一根钓竿,准确地点到火箭弹的头部,把它捅地偏离了弹道。(这个笑得我,一想到这个原理……)
  12:“哈哈哈……你们看丁教授,他……像不像皇帝的新衣里面的那个裁缝?”-----刘上尉
  13:“我知道自己没有多少时间了,现在惟一的愿望就是死后能用球状闪电火化。”------张彬(原谅我,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不是幽默,可是这真的是黑色幽默)
  14:丁仪问我们:平时,你们常进行哲学思考吗?“
    “我很少,”我回答。
    “我没有。”林云回答。
  丁仪看了林云一眼:“不奇怪,女人嘛。”(我勒个擦……不过丁仪就是丁仪,如果说相比其他作者来说大刘有那么10%的幽默,9.9%他都给了丁仪……)
  15:  “你们的那几个信号弹都做了些什么?”一位大校问林云。
        “您会看到的!”林云满怀信心地说。
  (“大哥,怎么没动静啊!” “让子弹飞一会儿!”)(别忘了注意 ‘信-号-弹’ 啊!)
  16: “好孩子好孩子,这就对了,我们要让被科学搅得复杂的世界重新简单起来,让被技术迫害的生活重新纯洁起来!谁见过原子?它与我们有什么关系?不要受那些科学家的骗,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愚蠢最肮脏的人……请再等一会,我讲完这一小节再继续,不能耽误了孩子们的课程。”------伊甸园‘教师’
  (黑色幽默啊黑色幽默)
  17:“但如果这能量只与头发发生作用,那么足以将全世界的人都烧成光头。”------丁仪(又是他)
  
  之所以这么罗列是想说出了丁仪之外大刘确实在《球状闪电》里不遗余力地让他笔下的各种人物从各种角度幽了把默,这在他其他的作品里真的不多见,尤其三体(泪目ing),这也是球闪应该拍成电影的一大有利因素------幽默的台词都是现成的,再烂的编剧也糟蹋不了(话说中国真的有编剧吗泪目ing)
  换言之,三体3里面都是些一本正经的人,丁仪没来及发挥就------大家都知道了……
  歌者就不能说句:“防患于未然,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准则”
  程心就不能对AA说句:“我记得,你们新新人类很喜欢说三次元御免……”
  云天明那会就不能来个:你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吗?是,请按1键;否,请按a键(设方程|x^2+ax|=4只有3个不等实根,求a的值)。
  维德就不能这样:“前进,不择手段地前进!”然后他转过身,对着玻璃窗喃喃:“一个男人的梦想,不是征服世界,而是征服世界后,把世界献给女人,女人的梦想,就是绝对完全不是故意地也根本彻底没有有意地毁灭世界,然后自己过过女娲瘾,谁让千百年来都是她们生孩子呢,男人虽然参与,但是是间接地……”
  褚岩舰长对莫沃维奇舰长:我们应该给伪娘们一个机会……请投票吧!
  啊啊啊啊啊啊,我已经完全陷入混乱了,对三体3的怨念和对球闪的满意来来回回,此乃幽默,接下来,
  
  吐槽点之第二:
  如果说其他的小说是张彬和陈博士以及丁仪的早期球闪自洽数学建模,球闪那就是后来郑敏点拨过的那个完美数学模型啊!
  
  吐槽点之三:
  对人物的塑造,群像与个体相得益彰,笔墨轻重虚实堪称完美,一个也没有浪费,戴琳虽然只是两次露面,却让人觉得非常容易想象。每个人物秉承大刘一贯的单一品质,但单一却不单调,因为大刘用细细的笔触写了每个人性格形成的缘由,从开始的刻板效应到后来娓娓述说前因,接着以各个转折点为基准而让人物的心境变化得合乎情理,丁仪这个科学狂人对林云的感情,擦拭照片很好的表达了那种微妙,林云的冷酷里的脆弱,陈博士的因为良心的软弱,以及含蓄的情感,在江星辰面前的自卑但敏感内敛,林峰对责任的诠释,消除女儿的仇恨,甚至飞行员也是很有特点。这便是大刘的软功力,这份软和硬结合,才让人觉得球闪是如此完美。
  
  吐槽点之四:
  微妙的细腻真是专写感情的作者也不过如此啊,其中有很多优美的神来之笔,很多人说大刘没有文采,而球闪里面这些闪耀着确实唯有一颗文艺心才能感受到的不是文采又是什么呢?它们不多,但熠熠生辉,恰恰让人比看那些所谓文采飞扬的作品更意犹未尽。摘录如下:
  1.        当那蓝色的电光闪起时,窗外的雨珠在一瞬间看得清清楚楚,那雨珠似乎凝固了,像密密地挂在天地间的一串串晶莹的水晶。这时我的脑海中就有一个闪念:世界要是那样的也很有意思,你每天一出门,就在那水晶的密帘中走路,它们在你周围发出玎玲的响声…… (这种童话一般的旖旎思绪通常不是花季少女么,大刘的哪根筋……)
  2.        它在飘动时发出一种啸叫,那啸叫低沉中透着尖利,让人想到在太古的荒原上,一个鬼魂在吹着埙。(后来这埙就成了球闪给我的最诗意的意象)
  3.        我的眼泪涌了出来。这美丽的夜中世界在泪水中抖动了一下又变得比刚才更加清澈。(近视的我深有体会)
  4.        自泰山一别已两年,林云的影子一直没有从我的脑海中消失过,但是因为对球状闪电的专注,这记忆并没有发展成某种无法控制的东西。与她在泰山上度过的短暂时光是我记忆中最美好的珍藏,对她的回忆往往是在最劳累室浮现出来,这使就像听一首柔美的音乐,是一种很好的休息。高波曾说他很羡慕我这种状态,因为感情生活就要超然度外,陷进去就不好了。(这种感情的存在方式,微妙的是大刘独有的,在科学的世界里,感情也是量子态么?)
  5.        我距林云很近,闻到了隐隐约约的清香,这是一种去除了所有甜分的香,有一种令人舒适的微苦,令我联想到暴雨后初晴阳光中的青草地……(令人舒适的微苦,到底是哪种神经让大刘想到这种描述的,到底是哪种香水有这种感觉啊!)
  6.        这是一个让人产生怀旧感的城市,那些有上千年历史的古城并不能让人产生这种感情,它们太旧了,旧得与你没有关系,旧得让人失去了感觉。但像这样年轻的城市,却使你想起一个刚刚逝去的时代,在那个时代你度过了你的童年和少年,那是你自己的上古时代,你自己的公元前。(再描述下去,就成了散文诗了)
  7.        海上夜色很重,但我能想象出上校的笑容,能为恋人承担这样一个任务,的确需要极端的自信,但从另一方面看,这里面也许包含着连他都没有意识到的林云对我的某种轻视。(轻视,男主角的敏感呵,他这种不费吹灰之力的描写真是行云流水炉火纯青堪比江南赛过四娘……)
  8.        我想象中的那个由宏原子组成的超级头颅因该是像水晶般透明的。(歌者吧……)
  我小心翼翼地绕行在孩子们的灰烬之间,这一堆堆来自花朵般的生命的白色灰烬上放着一套套孩子的衣物,那些灰烬有许多还保持着孩子倒地时的形状,头部和四肢都能清楚地分辨,控制室的整个地板变成了一幅巨幅抽象画,它由球状闪电创作,描述着生命和死亡,我一时间竟感到了一种超脱和空灵。(超脱和空灵……超脱和空灵……其实陈博士早就疯了)
  9.        “它看上去,就像一条透明的水晶蛇,像一根无法自缢的绳索。”(无法自缢的绳索------神之思)
  10.        林云同丁仪一起坐在两根舞蹈的弦之间,轻声问:“除了宇宙的奥妙,你真的谁都不在乎?” “啊,我……”丁仪一时语塞,“我只是说我不在乎宏聚变实验的后果。”(丁仪的微妙感情……)
  11.        因为他们听到了她在镜面上清脆的脚步声,这声音像一个秒针在走动;还可以看到她在镜面上的一层薄尘中踏出的一行清晰的脚印。(秒针走动,这种声音……)
  12.        但爸爸,您在我的心中种下了美的花朵,却没看看土壤是什么,这些土壤已经很难更换了。是的,随着我的成长,我对音乐、文学和艺术之美的认识和敏感已超过了大多数同龄人,而这种能力对我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我在更深的层次上感受到武器之美,我意识到,那些能让大多数人陶冶性情的美食软弱无力的,真正的美要有内在的力量来支撑,它是通过像恐惧和残酷这类更有穿透力的感觉来展现自己的,你能够从它获得力量,也可能死在它上面,武器将这种美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从此,我对武器的迷恋便上升到美学和哲学高度,这大概是我上高中的时候,而这一升华,别伤心爸爸,确实是您帮我完成的。”(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到了科学,就是科学不可怕,就怕科学被升华……)
  13.        我以后再也没看到蓝色玫瑰,但知道它在那里就够了。有时夜深人静,我就将水晶花瓶移到窗前,然后背对着它站着,这时我往往能闻到飘渺的花香,就知道它肯定已经在那里了,心灵的眼睛能看清它的每一个细节。我用心来抚摸着它的每一个花瓣,看它在来自窗外的夜风中微微摇曳……它是一朵我只能用心来看的花。
  不过,我还是有希望在此生再用自己的眼睛看到一次蓝色玫瑰,据丁仪说,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讲,人的死亡过程就是由一个强观察者变为弱观察者再变为非观察者的过程,当我变成弱观察者时,玫瑰的概率云向毁灭态的坍缩速度就会慢一些,我就有希望看到它。
  当我走到人生的尽头,当我在弥留之际最后一次睁开眼睛,那时我所有的知性和记忆都消失在过去的深渊中,又回到童年纯真的感觉和梦幻之中,那就是量子玫瑰向我微笑的时候。
  (‘我’的内心柔软,敏感,唯美,浪漫,还有一丝罔顾一切的天真,到这时候,我已经完全喜欢上了陈博士这个人物,大刘塑造他完全没有塑造的感觉,如果说其他人物都是一根肋骨造夏娃,陈博士就是亚当。另外,引用了郭沫若的《街灯》,这一想象力延伸到星辰的文学作品;引用了科萨科夫的《一千零一夜》,这一抽象美到极致的音乐;引用了弗罗斯特《林中路》这一具有哲学意味的诗,柔性之美散发着光芒,让球闪的整体浑然谐和。)
  
  吐槽点之五:
  和江南的《上海堡垒》三点相似:1. 都说的是泡泡 2. 男猪脚都肉软肉软的 3. 女猪脚都强硬,有魅力,捉摸不透,还都有个十全十美的男友。
  
  吐槽点之六:
  SETI@home,全称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真的有这样一个网站。原来世界上有不少凉宫春日啊!SOS团也有了哈哈。
  
  吐槽点之七:
  当我从一个强观察者变为一个非观察者的时候,请用球状闪电火化,骨灰多么细密匀称毫无杂质!
  
  吐槽点之八:
  作为腐女,Boll Lighting=BL,叫我如何不喜欢!
  
  吐槽点之九:
  看完球闪最想做的事就是,找个磁铁,指着天空说:看!宏电子!
  
  吐槽点之十:
  原来,真的是三体前传啊!在歌者的眼中,我们捉电子,捉来捉去,终于被一脚踩死,如同蚂蚁。
  
  
  

来自: 豆瓣
作者: 钉钉$    时间: 2012-7-26 13:26
  大刘的看家本领就是完全由自己构造一个无懈可击的设定,而且这个设定可以与现实世界无限重合,球状闪电算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了。
  
  有人不喜欢文中过多关于科学假想的论述,可是在我看来这恰恰是书中最为精华之所在。不过如果没有基本的量子力学知识,可能真的会感觉乏味。但如果你能理解“测不准原理”“波粒二象性”这些量子力学的基本理论,你就会发现这本书给你敞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这种愉悦感远超出情节类小说所能达到的程度。
  
  如果把科学假想的部分去掉,就人物情感方面,有些地方的确略显生硬,情节的设计也不那么自然。本书在情节上的展开、悬念的设置都是围绕关于科学假想展开的,所以具体人物细节的缺陷也是瑕不掩瑜。
  
  联系到三体3里所说的多维空间理论,波状物体在多维空间里是否依然可以保持波动的状态不变呢,因为三体3中三维世界发射出的电磁波是可以被四维空间接收到的,那么波状的物体是否也可以在多维度之间进出,或者说,波动状态下,是否还有维度的束缚……
  
  写到这里,窗外传来了一只野猫持续不断的叫声,不知道我拉开窗帘向外望时,猫叫声会不会戛然而止呢?
  
  

来自: 豆瓣
作者: 星宇$    时间: 2012-7-26 13:26
  因为朋友推荐了,看了这部所谓"最牛逼"的科幻小说之一, 虽然我饶有兴趣的把整本书看完了, 但我不得不说, 这本书当作幻想科普读物来看更合适, 就如同<时间简史>这样的科普读物, 如果当作小说, 这本书没有逻辑, 没有情节, 没有G点, 甚至有点二.
  
  书的男主角, 对不起我没有记住他的名字, 不知道作者有没有提过, 反正我是没有记住, 一个傻逼, 还是纯的, 从少年失去父母, 励志研究球状闪电对他来说就是个错误的选择, 前期作者有意无意的渲染各种异象, 男主角完全视而不见, 完全不像一个科学工作者应该有的好奇,研究精神, 甚至还感到无措害怕, 但到了中期, 作者又把男主角所造成一个为了寻找球状闪电非常执着的人,对于已经存在的事实,男主角回避,对于不存在的想象研究,男主角热情高涨, 通观整本书,男主角除了提出球状闪电可能是本来就存在的一种物质的这个提论, 再无其他建树,就这也是他莫名其妙消沉, 莫名的导演让安排阐述一个"本来就存在的"的可能, 接下来丁博士出场, 基本这个煞笔就完全没有任何地位了, 沦落为龙套首席, 毕竟不知道作何为啥总喜欢用第一人称去描写, 如果像这本书的情节安排, 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去看待每位人物,也许更好, 因为书的后半段几乎都是"听说"来的情节,而这个时候男主角还在消沉中....., 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了
  
  这本书唯一的情节亮点就是林云, 但与男一号放在一起, 就好比一颗老鼠屎粘在蛋糕上, 让人替补去兴趣去欣赏了....,
  
  客观的评价作者对于科幻写作能力还是不错的, 也许这是这本书能够收到科幻爱好者好评的唯一原因.

来自: 豆瓣
作者: 暮光$    时间: 2012-7-26 13:26
  在某个离奇的雨夜,一颗球状闪电闯进了少年的视野。它的啸叫低沉中透着尖利,像是一个鬼魂在太古的荒原上吹着埙。当鬼魂奏完乐曲,球状闪电在一瞬间将少年的父母化为灰烬,而他们身下板凳却是奇迹般的冰凉。   这一夜,少年的命运被彻底改变了,他将毕其一生去解开那个将他变成孤儿的自然之谜。但是他未曾想到,多年以后,单纯的自然科学研究被纳入进“新概念武器”开发计划,他所追寻的球状闪电变成了下一场战争中决定祖国生存或是灭亡的终极武器!   当被禁锢在终极武器中的大自然的伟力被释放时,一轮冰冷的“蓝太阳”升起在大西部的戈壁滩上,整个戈壁淹没在它的蓝光中,这个世界变得陌生而怪异。一个从未有人想像过的未来,在宇宙观测者的注视下,降临在人类面前……

来自: 豆瓣
作者: 葱头骑$    时间: 2012-7-26 13:26
    自《流浪地球》以来,我就保持着对刘慈欣的关注。《流浪地球》以超群的想象力在宏大的尺度上构建了一个凶险的未来,情节奇崛回转,却并没有失去对人性的关注与悲悯,堪称中国科幻小说中难得的佳作。指望《球状闪电》带来类似的阅读体验,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
  
    我认为,科幻小说可以用拆字法提取出两大要素。一是“科幻”,即以科学和技术作为基础的幻想要素;二是“小说”,即文学的要素。纯以“科幻”论,《球状闪电》并没有让人失望,以球状闪电为牵引,小说层层推进,凭借了不起的想象力,将诡异的量子效应展现于宏观世界,由此而作的演绎,阴森中透着暖意,清幽冷艳,令人击节。
  
    然而,《球状闪电》的全部成就,似乎止步于此了。以小说来看,《球》远称不上出色。它的文字是浅陋的,近于即兴解说词而不近于小说;这些文字塑造的大部分人物也是扁平和怪诞的,偏执的技术狂、冷硬的一根筋、童年受创的强迫症患者共处一室,难免不显得光怪陆离。作者执着的推动主线剧情和阐释理论,却忽略了大量的“冗余细节”。这是工程学上的精细计算,却不是小说创作的高明技巧。其结果是,尽管人物都被注入了合理的动机,却仍是血肉不全的骨架。失去了一个血肉之躯应有的柔软和弹性,生冷僵硬的感觉就是不可避免的。
  
    作者对战争的描绘也相当值得怀疑。按照小说中的设定,中国和美国爆发了全面战争(“海上主力决战”、“反登陆作战”),这无疑应该是一场现代战争。但小说所展现的,却仍是苏联卫国战争的样式:清晰的前方和后方、漫长的战争周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空袭频频的后方感叹生命的可贵固然带有诗意的浪漫,但现代战争是丑陋得多的事物,也许连这诗意的浪漫和大规模基础研究的可能性都会一并夺去。
  
    一部科幻小说,同时拥有强悍无比的“科幻”元素和孱弱无比的“小说”元素,能够称得上是了不起的科幻小说吗?我认为,伟大的科幻小说首先应是伟大的小说。无论如何瑰丽的科幻构思,都必须在小说所构筑的那个虚拟的世界中运行。作为一名读者,我希望看到一个虚拟世界,这个世界由由丰满的人物和可信的细节所构筑,并“恰好”产生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幻构思。除去被大胆的幻想所震撼,我也为那个虚拟世界的一切所牵动;而在另一类科幻小说中,我为了看到一个了不起的科幻构思的全貌,不得不不去理解那个作为外壳的、丑陋的、临时拼凑的虚拟世界,当我看到了科幻构思的全貌,这个世界也随之被抛弃。
  
    公正的说,《球状闪电》的位置,应该在这两极之间。作者具备了让它伟大的一切条件,却独独缺了一枝文学家的笔。这一点,怎能不令人惋惜。

来自: 豆瓣
作者: Showin$    时间: 2012-7-26 13:30
  2008-10-07 02:32 | 分类:Feelings (有改动)
  
  那朵量子玫瑰开放的时候,是高二的冬天。那是一个下午,我在家里看刘慈欣的《球状闪电》,印象很深的是窗外几乎没有停过的大风,风声透过窗子渗进屋里,让我的身上也有了阵阵寒意。我抱着书,从艳阳高照一直看到了华灯初上。
  
  就在这时,那朵量子玫瑰出现了。
  
  我一直记得当我看到那段描写时的状态。身子说不上冷,却处于打寒战的边缘;外面是黑暗的天空,只有微弱的灯光;屋子里静得令人耳鸣——和我现在所处的环境几乎一样。
  
  让我用三言两语凭空描述出量子玫瑰的来龙去脉有点强人所难,现在让我惊讶的反倒是我为什么会想起这个意象——我想写这篇日志想了一个晚上,然后又落笔了上百个字,到现在居然还不知道为什么会写这个..
  
  好吧,也许理由很简单,我很想念那种逃离现实的感觉。
  
  这个问题涉及到我为什么喜欢科幻。实际上,我喜欢的就是那种脱离现实世界的感觉。好的科幻小说能让我忘掉现实世界的一切,能带给我一种强烈的浸入感。(后来在看到一篇评论的时候也看到有类似的观点,一流的科幻一定要给人浸入感)因此每当心里不爽的时候我总本能地想找科幻小说来读,目的就是想借助书的力量让我暂时摆脱这所有的一切。
  
  按这个标准来说,海因莱因的科幻都很差劲,也许他作品里的点子确实不错,思想性和细节也都鹤立鸡群,但缺少震撼人心的剧情和扣人心弦的叙述,无法起到让人脱离现实的作用,我不买账;罗伯特·索耶的科幻还不错,写到最后能把人的神经调动起来;至于弗诺·文奇,则是神一般的人物……但我总觉得总体而言,还是国内的作家写得更能调动起我的感情,尤其是大刘的小说——果然还是中国人的的思维方式更相似更容易有共鸣..
  
  还记得《乡村教师》里面孩子们齐声回答“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 还记得《全频段阻塞干扰》里面“万年风雪”号撞向太阳后全世界都被电磁屏蔽的情景,还记得《地火》里面那场在煤矿里燃烧的大火,还记得在《带上他的眼睛》 里面那个被困地心的工作人员,还记得在《中国2185》里面描述的那个离奇的时代,还记得在《三体2》里面人类星际战队被全毁时的绝望,当然当然, 还有《球状闪电》里面的被量子化的林云,以及那束量子玫瑰...
  
  为什么我们如此喜欢科幻?因为在现实中,没有量子玫瑰。

来自: 豆瓣
作者: 朴恪$    时间: 2012-7-26 13:30
  在他笔下,你总能找到空灵的如梦似幻又真实的如同写真素描的东西.我一直奇怪这些文字是如何从一个工科背景的人脑中流淌出来的.科幻文学中巧妙的构思并不少见,精致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也不难找寻.但刘慈欣是这样一种人,他把个人的命运与挣扎置身于宏大的社会甚至宇宙图景中,或是在注定影响所有人的震撼事件中分析揣度人性的变化与扭曲.于是,个人的痛苦与欢愉不再是毫无共鸣的浅吟低唱,在某个时刻,在很多时刻,整个社会 整个宇宙都在与你谐振共响,你不再是滚滚历史洪流中的一粒微尘,而是一个休止符,一个重要段落的标点.这一刻你不再孤独,因为你在发现命运与人生真相时也找到了自己的意义和位置.

来自: 豆瓣
作者: 徐赫$    时间: 2012-7-26 13:30
        这部小说应该在夏季的雷雨之夜去读,因为这样你才能嗅到雷电的味道。
     大刘总是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去仰望宏大的、终极的宇宙,大刘总是喜欢描写战争和死亡,就如本书,一开始就有人死亡,一个小而幸福的家庭就此破裂。
     我觉得大刘在本书中最想写的不是量子理论,而是死亡,是别离。当你真的与自己最爱的人别离时是一种怎么样的痛苦?当你别离你所在的世界时是怎么的痛苦?
     但死亡是宇宙的规律,是我们永远无法跨越的苦难。于是从古至今我们永远相信和希望死后会有魂灵,好像最爱的人不会永别……
     于是大刘动用了量子理论,给了这个死亡的世界一丝希望,大刘是一个在精神世界追求完美的人,他可以接纳死亡,但他无法接受这个宇宙没有希望,因为他永远深信,你最爱的人是会再见面的,无论多远、无论生死,因为我们的宇宙总是有希望存在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fay$    时间: 2012-7-26 13:30
  是人,就偶不偶尔会思考一下人生.
  科幻小说不说是我最爱,应该是比较对我胃口的了,只可惜灌水的人忒多,世界末日、风花雪月充斥着中国科幻作坛。文笔欠佳,我有心无力``````
  刘慈欣——球状闪电,是我看的星云的第二部作品。我对纯文学兴趣不是很大,能力问题;我喜欢简单-明白。继天意之后,又一震撼我的小说``````
  “我厌恶风花雪月的科幻,认为真正的科幻应该使人们感受到宇宙的宏大,应该使他们终于有一天在下夜班的路上停下来,长久地仰望星空。”(不是我说的,因为说的太好了,说到很多人心里去了``````)“过一个美妙的人生并不难:你选择一个公认的世界难题,最好是只用一张纸和一张笔的数据难题,比如哥德巴赫猜想或费尔马犬定理什么的,或连纸笔都不要的纯自然哲学难题,比如宇宙的本:源之类,投入全部身心钻研,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知不觉的专注中,一辈子也就过了。人们常说的寄托,也就是这么回事。或是相反,把挣钱作为唯一的目标,所有的时间都想着怎么挣钱,也不用问挣来干什么用,到死的时候向葛朗台一样抱着一堆金币说:啊,真暖和啊、、、、、、所以,美妙人生的关键在于你能迷上什么东西。”
  如此说来,人就变成了“一台单纯的追求目标的机器”。说的容易,不过,有谁能真正乐在其中一辈子。诱惑无处不在,人的软弱也就在这里得到了具体体现。有寄托固然是必不可少的,走极端却又不被世俗禁锢的人却是幸福的。“理想主义者和玩世不恭的人都觉得对方很可怜,可他们都很幸运”,他们活在自己的追求中``````至少。也许“每天夜里1、2点回到宿舍,听着某个室友在梦中喃喃地念着女朋友的名字,才意识到有另一种生活”。但总比身在曹营心在汉,放不开手追逐、逃脱要好太多。我也希望“人生好比一颗疾飞的炮弹,除了对达到目的时那一声爆炸的渴望之外什么都没有,达到它就意味着生命的完结”。没有那么多为什么,只是因为想,“是人类最本源的冲动”。结果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在你赌上你的一生的时候,太多的变数会让你偏离最初的方向,甚至有时会让你觉得生不如死!而有时太投入则会让你跟本忘记了为什么,纯粹是因为除了 它,你没有其它的事情可做。放弃可以是卸下重担,也可以是失去寄托。——“生活停止在那一刻,以后只是活着”。
  不过,无法忽略的是“像这样一辈子干一件事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潮流”。

来自: 豆瓣
作者: OliviA$    时间: 2012-7-26 13:30
  作为一个没怎么看过科幻作品的人...作为一个仅仅热衷于守候着一周一集的FRINGE的人...我表示球状闪电还不错,但是与我所期待的那种科幻作品还是有点差距的...至于印象最深刻的那句话应该就是青山的某条状态了: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也许对于一个笃定将一生奉献给科技军事新概念武器的人来说,只有偏执狂才是最好的生存状态吧。
  继OLIVIA之后,林云再次成为我佩服和欣赏的女主~~人这一生一定得迷上什么东西,可惜我还没有...林云虽然是因为受了妈妈的打击个人认为心理程度上有一定扭曲才会如此沉迷武器的,但是好歹还是个对武器着迷甚至是着魔的军官啊...话说我真是奇怪。明明自己对军人警察这种职业一点兴趣都没有,却如此欣赏一个沉迷新概念武器的天才理科少校和一个FBI女探警...
  先是在从成都回武汉的路上被青山和小骏说关于刘慈欣的这那那这,就记得青山看完后特别想去参加数模...U'v_P说他看完后就觉得身边到处都漂浮着量子化的东西...我虽然被数模吸引了下吧,但是觉得毕竟书中不是已“我”建模的球状闪电为主要内容所以还好...量子化的东西也没觉得什么,唯一的想法是要是那些死去的我所珍爱的人们都是被球状闪电伤害致命的就好了...那么就会有量子态的他们存在了...而且死亡的时候还没有什么痛苦...多好啊。虽然我看不到,但是你们在某些时候还是会存在会来到我身边看看我,也许还会顺带上一只蓝色玫瑰花插在花瓶里,不是么?而我需要做的就是给花浇浇水,保持它的开放和新鲜,让花朵和回忆一样新鲜~
  好了,偏题了......
  下一本是爵迹呢还是继续三体呢?纠结ing...话说十一月出三体III...作为一个伪科幻迷期待下~
  
  刚跟U'v_P说操场上散落着好多电子和原子中子...我承认我偏执了= =

来自: 豆瓣
作者: cindy$    时间: 2012-7-26 13:30
  老刘的书我很喜欢,常常被他不着边际的宏大想象迷住心窍。
  我不懂理论的东西,但是我很喜欢每篇文章里都会出现的那些宏大迷人的意象:如低温艺术家创作的梦之环,《朝闻道》里用来演示解密的天幕。。。我很喜欢人类屈服于自然之大,宇宙之大,科学之大的感觉,觉得世界就是这个样子,存在的,就是合理,冥冥之中都是注定。
  我很愿意想象老刘一个人在娘子关电厂的宿舍楼里仰望星空,然后奋笔疾书的场景。虽然实际情况很有可能不是这样,但是我仍然愿意去想象他脑中这么多的火花从何而来。。我很爱球闪最后以另外一种能量方式存在的“逝者”,很幻想自己也能以这种方式存在该多好啊。。
  我会为自己这种不着边际的想象起一下鸡皮疙瘩,但是我会为老刘的文章和他的书起很多鸡皮疙瘩,而且愿意它们永远都不消退。
  
  老刘的书我很喜欢,常常被他不着边际的宏大想象迷住心窍。
  我不懂理论的东西,但是我很喜欢每篇文章里都会出现的那些宏大迷人的意象:如低温艺术家创作的梦之环,《朝闻道》里用来演示解密的天幕。。。我很喜欢人类屈服于自然之大,宇宙之大,科学之大的感觉,觉得世界就是这个样子,存在的,就是合理,冥冥之中都是注定。
  我很愿意想象老刘一个人在娘子关电厂的宿舍楼里仰望星空,然后奋笔疾书的场景。虽然实际情况很有可能不是这样,但是我仍然愿意去想象他脑中这么多的火花从何而来。。我很爱球闪最后以另外一种能量方式存在的“逝者”,很幻想自己也能以这种方式存在该多好啊。。
  我会为自己这种不着边际的想象起一下鸡皮疙瘩,但是我会为老刘的文章和他的书起很多鸡皮疙瘩,而且愿意它们永远都不消退。

来自: 豆瓣
作者: 狐狸大$    时间: 2012-7-26 13:30
  又是一篇yiyin量子理论的小说,我喜欢这个结尾。
  因为存在一个似是而非的世界,存在着那些似是而非的爱,因为梦中总有黑影飘过,空空的花瓶里插着飘着香气的花。当你去寻找的时候,它们坍缩成不存在的虚无。
  这样的结尾让人想起一些哲学命题,诸如,我们的头脑梦游般地漂浮在环境与自我之中,试图将环境纳入自我的认知中来,一切可感知的,便是存在之物。
  而在这里,不可知,方存在。
  这个奇妙设定如下:
  球状闪电使宏观世界的物质进入宏观量子状态,即,这一部分的宏观世界将遵循德布罗意方程,以量子云状态存活,当出现观察者的时候,他们便会坍缩成唯一的结果:实体,或量子。
  换而言之,只有封闭五蕴六识,不看不感,所爱人才有可能出现。这个存在的设定本身立于存在的反面。
  所幸人可感知的器官并非仅限于五蕴,虽然蛋疼的作者将一切人的延伸——媒介包含在内——啊就是说连摄像机也算入观察者之列,但是,不是早有人说,六识之外,还有两识:
  第七识:末那识,对自我生命思量之识。
  第八识:阿莱耶识,也被称为“宇宙识”,虽在生死,不思没故。佛教中的“人类补完”,大体上就是LCL之海的状态。
  五年以后,故事的细节都忘了,唯独记得这个设定和结尾。超越有限的局限,包含这些局限的延伸,超越有限的爱恨,包含这些爱恨的执念,无感无知的时候,它就出现了。文末,女儿拉着父亲的手,指着空瓶子说:爸爸,那里有一朵花。而若有若无的香气的意象,就像“无限”才能包含“有限”,“没有”才能包含“有”,充满悲悯的宗教情怀。
  一切科学最终会走向宗教。
  五年以后,我在想,如果你还在,一定懂我在说什么。

来自: 豆瓣
作者: 花痴袭$    时间: 2012-7-26 13:30
  紧着慢着看完《三体》,又争分夺秒看完《黑暗森林》,发现自己蹲在了一个虽然壮丽但不折不扣是个大坑的底部,等着那个叫刘慈欣的大神施舍下一锹半锹的土。
  
  顺便仰望星空。
  
  带着许多疑问。
  
  
  刘慈欣的大名真的如雷贯耳,以致看到架上的书有他的名字,就毫不犹豫买了下来。于是第一本看的是《超新星纪元》。看完之后,去了解这个作者的资料,接着找到《球状闪电》,读了个废寝忘食。考虑到那些日子连跑上海北京杭州,阅读条件真是艰苦呀。然后小飞说你一定要读《三体》!好好,就读《三体》。中间还读了《乡村教师》和《时光尽头》里的短篇,包括很多人叫好的《朝闻道》。
  
  看了这些,最强烈的感觉是刘慈欣才大如海。他对长短篇科幻都有驾驭能力,描写的科幻题材很广泛,知识面相当广,某些领域很深。虽然理工是他的强项,但他也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审美情趣,并从自己的认知出发试图解释社会层面的现象和规律。最特别的地方,在于他那似乎不受任何东西束缚的想像力,其光芒掩盖了不少技巧上的失误。我喜欢他的短篇,一个短篇就是一连串新奇的概念。想想那面会唱歌的地球上空的大镜子,想想那个疯狂的低温艺术家。。。有些时候,特别在长篇里,他在前面抛出的构想到后面就没了下文,但你知道这不是他不能解决那个构想,而是他有了新的主意,顾不上前面了。这固然是技巧不纯熟,不过也说明在这个人的脑子里,点子随时都在超新星爆发。
  
  他也有高明的讲故事的悬疑手段。对我来说,如果只是点子好,想像丰富,但故事说得不吸引人,我是不可能废寝忘食要看完的。相信对其他读者也是如此。这很不容易,许多冠冕堂皇的作家都没有这个本事--他们可以写出很精致的句子,可故事简直半点都不有趣。
  
  目前为止,最喜欢的长篇是《球状闪电》,短篇是《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小巧玲珑,结构紧密,却全身是窍,可以从多个角度解读体会。它控诉了现实也控诉了历史,控诉了人心也控诉了传统,但在控诉的同时早已原谅了一切。它歌颂了知识歌颂了教师,带着悲凉将这番歌颂上升到了宇宙的高度。并不是因为它拍了教师马屁我才喜欢《乡村教师》的,这个短篇是精品。
  
  《球状闪电》是迷人的。对我来说,迷人之处在于它的科普性。从球状闪电到量子论,我居然跟着主角的冒险把这些事情看明白了。结果几天后开始看《上帝掷骨子吗?》(关于这本怪书,改天再说),我对量子云、观察者、坍缩这些名词熟得很,不禁产生得意的幻觉。而且真有几分相信这个刘慈欣自创的球状闪电假说。话说回来,能把球状闪电和量子论扯到一起,并解释得像模像样,难道不是一种天才的表现吗?
  
  从文章来说,《球状闪电》的叙事很细腻,男主角的科学和精神冒险,娓娓道来,使读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男主不是强势人物,也不是特别聪明勇敢,因此他是这个英雄冒险故事的正宗男主。因为他的任务是带领读者一起在故事中探索和挣扎,要这样才好看,才有悬疑。不管刘慈欣有没有涉猎过英雄论的说法,他的故事结构刚好暗合《星战》、《魔戒》等成功的奇幻故事。细想起来,男主、丁仪和林云,也符合两男一女的三人组模式。
  
  刘慈欣是个特别典型的北方男生。爱思考大尺度的科学问题和社会问题,把女性想像成极浪漫或极严酷的样子(唯独不屑或不能把女性还原成本来的模样),特别是,爱玩打仗游戏。
  
  他对科学有多崇拜,对武器和战争就有多痴迷。
  
  本来不是很可爱的搭配,但放在科幻的园子里,就长出希奇古怪的艳丽花朵,幸甚。
  
  于是就说到《三体》。《三体》最了不起的地方还是想像力,不光是向前的想像,还有向后的想像。将文革与外星人搭配在一起,效果简直震撼无比。网游跟外星人的搭配,虽然也很绝,新鲜度稍差一点,当然还是很够味。把三体问题实际运用到宇宙中,也亏他怎么想出来的。我的科学知识非常浅薄,这些书,的确是扩大了眼界。
  
  不过,作为小说,《三体》一和二有点散。这是大刘在尝试把握新的结构和规模,他试图把这些年新的旧的想法都融入到《三体》中,比如三体人的质子二纬展开,概念跟地球上空的大镜子是一样的。他的企图心很大,所以有些细部没有掌握好。比如汪淼,他是《三体》前半部分的重要人物,后面居然连结果都没交代;比如面壁人和破璧人的对决,实属雷声大雨点小。因为要说的太多,该好好说的东西就浮了,比如三体人不会说谎,跟说谎是第二天性的地球人之间,应该可以生发出许多对比和矛盾,会很有趣的。思想钢印这个恐怖的东东也没有下文,希望第三部有交代。(《超新星纪元》里这种现象也很严重,不少有趣的构想不了了之。我特别想知道没有成人指引的儿童社会,是如何自我教育的,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书里只提了几句。大刘心里真正想写的,显然是南极大战。)
  
  黑暗森林法则,美其名曰宇宙社会学公理,这个真的需要再琢磨。当然,作为小说的情节支架,作者要这么设定,谁也不能说三道四,不过考虑到大刘对自然科学的想像和描述巨细靡遗,精彩万分,对宇宙社会学的处理是简陋了一点。风间曾专门写了一篇《社会学家大战外星人》讨论过这个。
  
  科幻小说都有bug的,没有bug的很少,阿西莫夫也有很多bug,阿瑟克拉克最少。关键是,只要是值得讨论的bug,都是好bug,说明小说家想出了有意思的点子。刘慈欣跟我差不多年纪,正是创作盛年,只要大伙由着他写下去,我们蹲在坑底是很有希望的。
  
  那么,最后的呼吁就是:请大家去买他的正版书,把他养得白白胖胖的。这次我买到《超新星纪元》和《时光尽头》,其它的作品一时找不到,又心痒痒想看,只好找电子版,以后找到了还是会买正版。如果你现在没有钱,记得以后有钱了去买他的书收在家里。这个人,要养得好好的。比什么都强。

来自: 豆瓣
作者: 土鱼$    时间: 2012-7-26 13:30
        据说刘慈欣的科幻代表了中国科幻的最高水平。《球状闪电》算是他作品中的上乘之作吧。
          他的作品被称为硬科幻,就是指主攻理论方面。想起当年看银英传,属于科幻的架空历史类,着实精彩。现在的科幻小说我是很少看了,大部分时候都在看推理和悬疑小说,这回受不了大刘的名气,看了这两本,《流浪地球》短篇,《球状闪电》长篇。
          实事求是的说,我感觉大刘的作品属于科幻类的故事会,至于理论怎么牛B,文笔是气短了点,尤其是《球状闪电》,如果不是科幻的悬念撑着,单凭文笔不可算是佳作。可是,他的想像是牛B的,这么丰富的想像,让大部分作家汗颜,加上理论,这个号称中国科幻第一人不是浪得虚名,有点水平。应当让小孩子多看看,扩展他们的想像力,给他们科幻的童年。

来自: 豆瓣
作者: 油条小$    时间: 2012-7-26 13:30
  故事一开始就是一个大大的悬念,一个大大的悲剧,我以为,这就是典型的欲扬先抑。
  确实的,在悲剧的夜晚,失去的亲人似乎再也不回来了吧,可谁又知道呢?
  主人公毕其青春研究物理研究自然,研究电闪雷鸣的怒吼,以至最终加入军事与武器的队列。
  我不懂物理只是,不懂所谓量子力学,不懂所谓兵器,所谓军事,可我依然只能可以津津有味的看着,紧张着,猜测着。
  不可否认,小说很精彩,一个简单的自然现象,引出诸多故事,爱情,甚至灵异。
  如果硬要将它归为软科幻或是硬科幻,我想,他是软硬兼施。
  小说没进行一段,便会出来一个悬念,失去的亲人似乎活在身边,幽灵般的球,给与了我们另一个围度另一个世界的钥匙。
  故事的结尾也依然诡异的绽放这光彩。

来自: 豆瓣
作者: 临海而$    时间: 2012-7-26 13:30
       想象力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但是文笔却是常年的积累。刘的小说常让我想起当年新概念作文的小儿们。在吉布森、丹 西蒙斯这些巨匠面前,中国这些“作家”更像是作文写手--想象力已无法匹及,而写书的笔法更是殿堂与幼儿园的差距。

来自: 豆瓣
作者: ご⒌耐$    时间: 2012-7-26 13:30
  放弃你        我想我并不聪明  我没有你的机灵  在爱情变质之前我没反应  没察觉你的表情    你知道我不聪明  所以才选择放弃  放弃去猜你每一个反应  去猜你是否变心    放弃你放弃爱情  放弃了所有权利  连自己都知道这不公平  放弃你放弃自己  放弃了爱的权利  放弃你等于放弃我自己    你知道我不聪明  所以才选择放弃  放弃去猜该如何留住你  放弃了所有回忆    放弃你放弃爱情  放弃了所有权利  连自己都知道这不公平  放弃你放弃自己  放弃了爱的权利  放弃你等于放弃我自己    放弃你放弃爱情  放弃了所有权利  连自己都知道这不公平  放弃你放弃自己  放弃了爱的权利  放弃你等于放弃我自己  放弃你等于放弃我自己

来自: 豆瓣
作者: 梦见小$    时间: 2012-7-26 13:30
  在看这本书的这几天都没有想到这个问题。
  
  书里面说,单个球状闪电对物体的能量释放是有选择性的,有些是有机生命,有些是芯片,等等。
  
  然后我回想起故事的最开始那个雷雨夜,一个球状闪电似乎烧坏了许多不同的东西。我特意翻回去查了查,那天晚上球状闪电将两个活人变成了粉末、一柜子书变成粉末、冰箱里的食物煮熟(不是粉末)、主人公的背心成为粉末、口袋里的掌上机融化成塑料(不是粉末)。其他东西,安然无恙。
  
  大家鉴定下是不是bug啊,还是我没看懂~~

来自: 豆瓣
作者: Narcis$    时间: 2012-7-26 13:30
  很喜欢刘慈欣的文章,球状闪电是大学都毕业了才有机会读到,之前一直yy来着。。。喜欢大刘的东西就是因为其中的技术细节描述,可惜我先看的三体,觉得三体比球状闪电更震撼。。。

来自: 豆瓣
作者: MonoCe$    时间: 2012-7-26 13:30
  对于情节无可挑剔,内涵深广,让人深思。理想,家国等等主题虽然是老调重弹,但那份难寻的追求真相的执着,让我很感动。

来自: 豆瓣
作者: 范·纽$    时间: 2012-7-26 13:30
         球状闪电这种东西是真实存在的,但非常罕见。但我们的大刘很幸运的亲眼见过球状闪电,见识过它的威力,因此就写了一篇科幻小说来解释什么是球状闪电,挺有意思的小说,很值得一看。

来自: 豆瓣
作者: 绯鱼$    时间: 2012-7-26 13:30
  开篇时“父亲”的那段关于理想的话决定了这是部关于理想与奋斗的小说,一如刘慈欣以往的风格。最近在重温《三体》,发现杨冬和林云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确实很相似,丁磊的杯具O(∩_∩)O~

来自: 豆瓣
作者: 十方微$    时间: 2012-7-26 13:30
  一直以为知道刘慈欣,不是很久以前的事情。
  
  知道《科幻世界》,是很久很久前的事情。但是真正看的第一本,是大四寒假回家,车上前男友塞给我的一本。可惜之后便同他,如两条交叉的直线一样,越走越远。
  
  最近终于有了闲情可以看刘慈欣的小说,本来是打算从《三体》开始的,一看全集的目录,《球状闪电》便死死抓住了我。记忆,似乎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那正是自己求知若渴的年纪。但是农村的家庭中,能有什么收藏。当时翻箱倒柜地找书,什么书都看,包括文革时候的小册子,以至于现在我对毛主席语录和诗集都相当的熟悉。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里的那种平房,一般都有一个低矮的、贴着房顶的二层,用来存放杂物。然而正是在那里,我挖出了当时对于我来说无比珍贵的宝藏——现在回想,真的无比珍贵。如果不是当年的大量杂乱但是广泛的阅读,我今天不会在这个地方。外公当年私存的四大名著和老漫画书、舅舅、父亲、叔叔等上学用的课本和若干购买的小说,都被我仔仔细细地读了。现在我的阅读远远达不到当年细致的水平。
  
  当时就有一本残缺的中国科幻小说集。今天仍然记得的,有《飞向人马座》、《隐形人》等等。正是这本书勾起了我对科学的兴趣,以致后来读理科仍然能够饶有兴致,直到今天,地理、大气科学等等仍然是让我十分感兴趣的东西。
  
  当时与我同样对科幻小说产生兴趣的,还有小我一岁的表弟。记得当时与他是十分投缘的,一起买有关恐龙和昆虫的书,一起买新的科幻小说集。里面就有一篇关于球状闪电的故事,只是不如刘慈欣这篇发挥这么宏大。
  
  (打断,待续)

来自: 豆瓣
作者: 常片子$    时间: 2012-7-26 13:30
      一如既往的宏旷想象力——在现有中开启创造性亮点的世界;一如既往的军事狂和道德伦理探究——仍旧压抑着没有答案。激情建造架构,所以框架完整,“科幻”中“科”被探究,“幻”被发展。仍然是有气魄的好作品。
      对球状闪电的描写与推想远丰富於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确,科幻作品的主角与主流文学不同,被描述的形象不是人。但这种阅读的不满足感实在太强烈了。太单薄了,缺点什么,每个人物形象都缺,都不如雷球来的真实。球是多面多性的,人也一样。没有人的平台,宇宙奥秘无法架空呈现,伦理和哲学探索更显得匮乏无力。
  
      记一笔作者后记的一句话“中国的科幻作者创造自己世界的欲望并不强,他们满足与在别人已经创造出来的世界中演绎自己的故事,我们的科幻小说中那些世界都是熟悉的,只剩下故事了。”
      一语道破。不仅是科幻题材,魔幻、动画、漫画、各类创作,总是跳不透那看不见的圈,就好似有无形的束缚禁锢了人的脑。那种带有思想禁锢的作品总让人有窒息感,明明是叙述创造出的世界却陈腐死气,好像憋了一口气吐不出来,又好像平面上画画只有一面儿。
      就此来看,作者的尝试是成功的:“如果我们一时还无力创造整个世界,是否能退而求其次,先创造其中的一个东西呢?这就是我写这部小说的目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peach$    时间: 2012-7-26 13:30
  看到书名回忆起读这篇文章的时间,说文章是因为当时它在2003年度最佳科幻小说里收录。内容已经记不太得了,但是看书的震撼和那种忙里偷闲,窥得清泉一眼的感觉让人颇感温暖,如果没有这样亮亮的记忆,我们对岁月的印象恐怕只是那年年份和自己的年龄吧。那年我上高三。反反复复记住的公式啊,理论等等,现在没留下什么。为什么艾宾浩斯还说重复一定次数的想忘也忘不掉呢?而让我刻骨铭心的,却是用很少时间很大热情的这样的文章。推荐大家看看,我是只看过很少科幻的人,看这个也很能入迷。彼岸的另一番风景,同样心旷神怡。

来自: 豆瓣
作者: 虎崽Da$    时间: 2012-7-26 13:30
  刘慈欣的成名作,名字起得太朴实了,要换个网络标题党编辑,改叫灵异空间什么的估计可以多卖出去几本。书中的主角应该是林云,性格有点像我大学的某同系同学,像一把出鞘的剑,让你只能远远地欣赏,难以亲近。

来自: 豆瓣
作者: 绿野米$    时间: 2012-7-26 13:30
  这本书是高中的时候一口气看完的,很震惊很感动,为书中的人物们,为了追求一个飘渺的梦而穷尽一生而不悔,但是他们又是很幸福的,他们知道自己的一生将会为某样东西而付出。高中时期的我当时很迷茫,我知道自己努力地学习为了什么。然后又一口气再看了几遍。现在大学的我任然在空闲的时候翻翻这本书,感动依然在。。。。。

来自: 豆瓣
作者: 奥利奥$    时间: 2012-7-26 13:30
   星云I-天意
  钱莉芳 /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星云特刊 / 15元 / 平装 / 238页
  
  
  
    星云II-球状闪电
  刘慈欣 / 2005-6 / 四川科技出版社 / 22.0 / 平装 / 281 pages
  
  
  
    星云III-基因战争
  胡行 / 2006-02-01 /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15.00 / 平装 / 234 pages
  
  
  
    星云IV-深瞳
  陈楸帆 / 飞氘 / 七月 / 2006-09-01 /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15.00 / 平装 / 226 pages
  
  
  
    星云V-格兰格尔5号
  吴弼川 / 2006-11-01 /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星云Ⅴ / 15.00 / 平装
  
  
  
    星云VI:掉线
  拉拉 / 2007-08 / 四川科学技术 / 掉线 / 15.0 / 平装 / 165 pages
  
  

来自: 豆瓣
作者: ys$    时间: 2012-7-26 13:30
  在我看来小说从来不是一个能把事情说清楚的东西,它不太擅长"事情就是这个样子的"这样的工作,反而很喜欢讲"其实这块垫板背后有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或者"你不要以为这件事情真的那么简单"
  
  如果你读完一本小说后很满足的说了句"啊,我学到了XXXXX",那这多半只能是二流货色
  
  因为好小说从来不替你解决问题,它只负责为你产生新问题
  
  "混沌"是小说的根本,,,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比如据说托尔斯泰貌似是非常讨厌他的那个安娜的,他想把她的那股无耻劲头都给写出来,给那些烂女人一个下马威,非常可惜的,,,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他凄惨的失败了,,,安娜在他笔下有了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意图,创造了自己的命运,,,然后居然引来无数人的同情甚至崇拜,,,他地下有知心情一定很复杂
  
  某种程度上刘慈欣倒是从来没有这种问题,,,他控制过度了
  
  球状闪电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开始,一个充满希望的展开,但之后却像火车一样沿着轨道,轰轰轰,轰轰轰,一路波澜不惊的冲向终点
  
  刘慈欣把他的人物和他们的命运压的死死的,虽不见得好人好报,坏人坏报,但从他的世界的每个角落都能清楚的看出他的刘氏价值观,他就像个巨大的幕后黑手,悬挂在他每个角色的脑袋后面
  
  他的读者是绝对不会误会他的意图的,,,他讨厌的人,没人会喜欢,他喜欢的人,没人会讨厌,他希望大家对他的女主角同情爱慕加无奈,我们就同情爱慕加无奈,一分不会多,一分不会少
  
  他是一个太尽职尽责的上帝,把每一个折边都熨的妥妥帖帖,把每一个道理都说的清清楚楚
  
  以至于我读了小说,或许对球状闪电依然是一知半解,但对刘慈欣这人的价值倾向倒是明明白白
  
  
  
  

来自: 豆瓣
作者: ufomak$    时间: 2012-7-26 13:30
  科幻是什么?是机器人,外星人,克隆人吗?是把一些无趣的故事加上高科技的外衣吗?
  不是,我希望看到的科幻小说,不是拿科幻做一个背景,然后讲一个不相关的故事--“哥斯拉望着他在火星上的第52个矿场,那里有三十个K-2型采矿机器人在不知疲倦的劳动,他转过身,给身边的总督点着了来自仙女座的雪茄,也给自己点着一颗,“收成看来不错”,总督面无表情的说。。。”这样的句子占据了科幻杂志的全部。可是,这和科幻有什么关系?因为这里面有一个火星矿场,K-2机器人,仙女座雪茄?换一些词语,把它搬到十八世纪的庄园如何?
  有多久,我们已经看不到那些纯粹的科幻,为那些宏大的想象而震撼,而感动?当科幻小说中充斥了星际爱情,外星领主,激光武器,我们是把它们当做当做爱情小说,骑士小说,神话小说,还是科幻小说?
  从这个角度来说,《球状闪电》是一部伟大的著作,这不是一部发生在遥远未来的小说,书中的场景,是现代,主人公的言谈举止,就像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如果不是实现知道这是科幻小说,我会认为这是一部小说体的报告文学。刘慈欣对人性的把握,对历史的感悟,让这部科幻小说首先是一部小说。而球状闪电,并不是架空的神,而是故事的穿糖葫芦签,这里面的所有人,都在为认清它的秘密而努力(我不习惯剧透),像我们每一个人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那个苏联科学家,和张教授,让人唏嘘
  当球状闪电的真相最终出现,那一刻的震撼,让我感到窒息。真相让人窒息,而又十分自然,并不是外星人的遗迹这种类似神话似得从天而降,完全是基于物理的伟大想象,这种伟大的想象,是多少年没有见过的啊!
  你们看吧,看吧,我剧透了就没这份感动了
  要是有导演能把他改变成电影就好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云不会$    时间: 2012-7-26 13:30
  中国的科幻迷,大抵没有不知道刘慈欣的。一提到中国当代的科幻作者,最响亮的,无非“何慈康”——何夕、刘慈欣和王晋康——而且这个排名顺序仅仅是为了凑出这个名字的因素。在很多人心里,排名第一的是刘慈欣或者王晋康。刘慈欣的读者称呼他为“大刘”,自称为“磁铁”。
  
  我真正喜欢上科幻这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是因为一部名叫《全频带阻塞干扰》的作品。我很早以前看《科幻世界》,但是没有把科幻树立在自己的脑子里。看过大刘别的文字,但是没有把他当做自己注意的作家树立在自己的脑子里。直到《全频带阻塞干扰》的出现。大气恢弘而不缺少专业军事描写的战争场面,与当代贴近的战争背景和一种怀旧的忧愁纠缠在一起……这部作品给我带来的不仅是一种科幻上的享受,而是一种思想上的快感。那种快感就像是在室外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握着一杯温热的珍珠奶茶,但是又没有喝下去。如果仅仅是这么一部作品,那么我还不会记住刘慈欣。《科幻世界》某期刊登了韩文轩的《上校的军刀》也是我很喜欢的有这种阅读快感的文章,但是韩文轩写过别的什么作品我记不得了,只是记住了韩文轩这个名字。
  
  此后,刘慈欣在《科幻世界》上的文章或多或少地引起了我的一些注意。印象最深的是《地球大炮》,当时我正在恶补凡尔纳的原著。在SHE的《魔力》的曲子里看完了一本《海底两万里》和那一期的《科幻世界》,以至于我现在脑子里想到《地球大炮》就会响起《魔力》,听到《魔力》就会浮现出地球的屁股里飞出一艘艘飞船的情景。
  
  但刘慈欣真正给我以震撼的作品就是《球状闪电》。
  
  《球状闪电》在《科幻世界》上没有刊登,是以《星云》增刊的形式发表的,所以对于当时没钱的我来说买这么一部书是不切实际的。是某一个深夜,乐城的朋友“球状闪电”和我在QQ上聊天,说到了他的ID,他说是刘慈欣的同名作品。我说我没看过《球状闪电》,他说你既然喜欢刘慈欣的作品居然没看过《球状闪电》?我顿时感到一阵大窘。当晚就在网上搜索《球状闪电》的全文。然后在电脑前从深夜十二点一直到凌晨两点看完了这部作品。当时正好《球状闪电》刚出单行本,我就立即邮购了一本。
  
  《球状闪电》极大地满足了我的阅读快感。军队、理想、追求、人生在这部作品里完美地展现在我的面前。我喜欢林云,林云对军队的执着,不能用“热爱”这个词来描绘,林云对事业的执着,不能用“理想”来概括。但是林云是一个敢于去热爱敢于有理想的人。书中的人,包括主人公“我”和她的父亲林峰将军,都评价林云是一个有着危险思想的人,但是如果是我,我会成为跟着林云一起进行宏原子核聚变的几个军官之一。
  
  除了林云这个人物,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母编队的覆灭和那一次悲壮的对美国航母编队的攻击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根巨大的黑龙围绕着珠峰号航母、被拦腰折断的航母甲板、江星辰在舰岛前的照片,以及悬浮在海面上没有消失的球状闪电、高大黑色的航空母舰、笼罩在探照灯光柱的渔船上的几个军官……这一幅幅图像一直在我的脑子里印着。对于早就要决定从军的我,这些场景对我选择海军可能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另外,在西伯利亚的那段描写,历史的凝重和现实的无奈,都在《新思维》的金字中发出深远的意义。
  
  当我离开海军的时候,想到了小说中林云的一段话:
  
  
  引用
  【林云对丁仪微笑了一下:“我是在军队中长大的,除了军队,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全身心地属于别的什么地方,”她犹豫了一下,又加上一句,“和什么别的人。”】
  
  
  这一部作品足以给我任何无法用言语形容的震撼。
  
  《三体》和《三体II·黑暗森林》出版后,很多人给刘慈欣带来了神秘色彩。我觉得刘慈欣的作品里给我带来的,两个字:好玩。
  
  大刘的几部作品,《全频带阻塞干扰》(中国版)、《超新星纪元》(最初版本)还有一直没有出版的《中国2185》,用一名网络行走客的话说,其实都是“YY作品”。相信一些军事历史爱好者都做过这种思维体操,自己架构一个历史背景然后自己尽情地用思想塑造自己喜欢的历史。我就这样玩过,自己在自己的大脑里YY一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台湾岛的战役、自己YY苏联没有解体的情况下的世界中美苏三大格局的对阵……大刘说过,他曾经在石家庄陆军学院和他的军人朋友一起假设北约和中国的全面战争……相信这就是《全频带阻塞干扰》的雏形。这么玩的兴趣,就是好玩。因为好玩,所以把自己的思维体操记录下来,出版的了就出版,出版不了自己留着玩。
  
  但是大刘的确是比一般的人高,在于,他的思维体操作品发表了。发表不了的,也想法发表了——《全频带阻塞干扰》最后是用俄罗斯版的形式发表的。而且还加上了一段卖勋章的令人感动的故事情节。
  
  大刘说,他写科幻其实没有目的,真的没有目的。我心里说,我了解这种没有目的。
  
  科幻是为了让生活更好玩。使命感和科幻的发展以及商业化之类的是在此之上的上层建筑。我也是因为大刘创作的好玩的科幻才发展成了一名科幻迷——虽然这种好玩的能带来阅读快感的科幻作品不多。
  
  我的博客:http://www.ybhk.net/
  

来自: 豆瓣
作者: 舜华同$    时间: 2012-7-26 13:30
  昨天晚上刚看完
  怎么没有早一点发现这样的好书呢
  
  真是,中国的硬科幻如果都有这样的水准,那真的是,唉
  
  林云这个人物塑造地相当不错
  特别是最后,她的内心剖白,那个要想制止战争,就必须赶在敌人之前
  
  特别让我震撼,以前所有对她的不满全部烟消云散
  
  唯一不足之处是陈博士前面的准备阶段太多,有点让人看不下去
  
  整体还是不错的小说
  
  希望中国的科幻小说都能脚踏实地地写这样的硬科幻
  

来自: 豆瓣
作者: 清风不$    时间: 2012-7-26 13:30
  全书情节不错,氛围描写的很到位,挑一小刺:最后林云强行使用宏聚变武器后和她父亲的对话明显是作者为了自圆其说推动情节发展的设计,父女一问一答显的十分生硬牵强,个人觉得应该可以设计的更巧妙些!

来自: 豆瓣
作者: 沙子$    时间: 2012-7-26 13:30
  小时候,有一个梦想,就是亲眼看见外星人和飞碟,因为看了霹雳贝贝之类的东西就认为电闪雷鸣和外星飞船有直接联系,因此就痴狂到在每次夏天雷雨的时候就跑出去看天,站在外面一直死盯着闪电的天空,希望外星飞船从那个地方出现,可是从来没有看到过外星飞船,却看到了球形闪电!那是一个初一的暑假,也是一次大雷雨,我站在屋檐下死盯着院子里的一棵大树上方的乌云滚滚的天空,几次闪电过后,我忽然看见一个大火球从大树顶依次通过树冠和树干,一路滚落下来,火球有足球那么大,差不多有两三秒滚落下来后就消失不见了,我当时大喊又狂跳,爸妈来看出了什么事的时候已经完全没有踪影了,我也没有告诉他们,只是认为自己可能这次看到UFO了。但是又有点怀疑只是一个闪电。过了一阵子之后我忘了在哪些书上查到了关于球形闪电的事,于是明白自己看到的确实是闪电,球形闪电。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很想和人吹嘘这件事情,但是别的人谁都没看见过。
  这么多年以后,被这个书名所吸引迅速看完了全文,发现真的找到一个宝!很久没有这么喜欢一本科幻小说了,也可能是因为很久没看过什么真正的科幻小说了.我对于一本好的科幻小说的概念之一是,它可以在我读的时候不知不觉让我忘了它是幻想,以为它是真实的,还有就是,里面不断有让我眼前一亮的在平常了解不到的东西,比如我从这本书里才知道到原来有SETI@HOME这个东西,还有那个俄罗斯老科学家以大量购买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一本理论书来刮下书名上镏的金粉来借以谋生...等等.都非产有趣.还有书里涉及的那些量子力学,塌变啊等等这些高深的理论,我不知道真正的行家看来是不是觉得有很多漏洞,起码对于我这种门外汉看来,实在是极其极其的有吸引力,又符合了一条我对于好看的科幻小说的判断,就是和很多科学知识紧密结合,大量的叙述,满足我这种基本不懂但又一直对各种科学理论极其有兴趣的家伙.因而不断的会去百度和GOOGLE相关知识,这样的阅读过程实在是很爽.
  总结:书的装帧真不是一般的矬....
  
  

来自: 豆瓣
作者: Tweety$    时间: 2012-7-26 13:30
  又一次把《球状闪电》翻了遍,很少有一本书让我是那样的喜欢,不是情节,不是语言,只是故事写的是那样理想,所有的人都在执着的追求着让他们一生着迷的东西,追一个虚无缥缈的梦,不涉及生活,不涉及社会种种,喜欢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经历过痴迷,矛盾,绝望,希望,一个人可以不为了世俗眼中的成功,一心追寻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且这种追求近似一种本能,不为成功,不为金钱,不为荣誉,只是单纯的想知道事实的真相,那是一种最高境界的探索,只为内心的渴望,还有张彬,他并没有真正放弃那个东西,只是现实思维的束缚让他没有勇气去面对失败,害怕到最后花了一生也找不到真相,所以选择中途退出了正常的生活方式来走完自己的余生,有时你飞到了头,却发现还不如中间掉下来,主人公也在中途退出过,他发现自己也可以过普通人的生活,上网,恋爱,打球,炒股,想彻底放手,可最终还是听从自己心底的声音,球状闪电就像心中的灯塔,一直都在,但是在亮的时候才能看到。那样能一直跟随自己心底的声音,将自己的一生都付与它的人在现代社会能有多少呢,在这个价值观越来越趋同的世界,还有多少人单纯而狂热的追求真理,精神生活是他们强大的支柱,就算穷困潦倒也不放弃,他们有着精准的目标,就算那是空中楼阁也丝毫不会让他们退缩,他们不会向物质和权威让步,因为认为值得,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太少了,至少中国很少,在现在的学术界,有多少人是真正为了知识和渴望而来,有多少是为了兴趣而来,被太多的物质所迷惑,被太多的声音所迟疑,无法抛弃众人的目光,有几个人能像丁仪那样聪明唾世的狂,狂到可以不把诺贝尔放在眼里,现在的科学家几乎都把获得诺贝尔奖当作毕生追求的最高目标,谁认为从发现真理中获得的满足感应该远远大于诺贝尔,真理是无界的,诺贝尔却只不过是人类这个物种设置的N多奖项中的一种。
  但小说毕竟是小说,那样理想单纯而狂烈的追求对我来说就像社会主义离共产主义那样遥远。虽然我也想像主人公那样跟随自己的渴望,但那勇气和渴望早在多年前就被这个社会磨灭殆尽了,我只能在心中灯塔亮的时候翻翻这本书,感受从现实中得不到的满足感。
  

来自: 豆瓣
作者: 季小朵$    时间: 2012-7-26 13:30
  很久以前看的了。十一放假听一个朋友提了一下,就又看了一下。真是神奇的想象力。看了以后真是迷糊了很久,在想象果真有那样的宏世界存在的话,会是什么样子呢?那个世界的主宰,又是什么样子呢?真是连续不断的迷题了。呵呵,容易把自己绕进去啊~
  
  说起来作为一个文科生,没什么理论基础来评价硬伤软伤。不过最后林云的那段话真是让我感慨万千。在战争中,没有胜利者,任何一方都是失败者,所失去的,是永远都追不回来的。
  
  不过球状闪电这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来自: 豆瓣
作者: zeaver$    时间: 2012-7-26 13:30
  《球状闪电》的故事开始于一个三口之家的生日晚餐,刚刚十四岁的少年经历了一场诡异而惨烈的悲剧:他父母被一只——似乎很难找到合适的量词——球状闪电在瞬间化为灰烬。不仅少年本人毫发未损,连死者坐着的木凳都完整无缺。生活中发生了如此恐怖的怪事,对少年心理上的影响,我们这些局外人很难想象。据他本人事后的描述,当时过了一个星期左右,精神才基本恢复正常。后来发生的故事,我们通过阅读已经知道了:探索球状闪电的秘密,成了少年生活下来的唯一目标,他以此对抗失去双亲的悲痛,或者还有事件的神奇对他的打击。张彬、林云、丁仪等人,一个接一个走进他的生活。我们后来也知道了所谓的球状闪电其实是一种规模宏大的电子,从而指示出另一个我们难以想象的宏观世界。从那个世界的视角看我们的微小,和我们自以为的复杂,所形成的对比,荒诞到有趣的地步。刘慈欣通过他那惊人的想象力对这种荒诞表达了敬意。
  
  从生日晚餐的悲剧(小说的《序曲》),到之后故事的正式展开,中间有一个空白:从失去双亲到上大学,主人公这几年是如何度过的,我们无从得知。他没有兄弟姐妹,故事里也没有提到他的任何亲戚。在他还需要监护人的年龄阶段,和谁生活了这几年呢?善良的邻居吗?好心的政府吗?他们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有过什么样的影响呢?还可以想到更具体的:悲剧发生后,现场时怎样被发现的?他精神恍惚了一周,谁在照顾他?他没有把事件的真相告诉警察(“他们在我父母的案卷中写的是‘失踪’”),也没有告诉照顾他的人吗?他是怎么根他(或他们)说的?警察怎么就这么容易地接受了离奇的“失踪”?当一对父母同时失踪的时候,这位孤儿要经过怎样的手续才能继承遗产呢?父母留给他的遗产有多少?他知道房产证怎样办理过户吗?他知道父母的存折藏在哪里吗?父母所在的单位有没有发给孤儿抚恤金?有多少钱?够他生存吗?他去办理那些与生存相关的种种手续时,没有受到刁难吗?他怎么应付这样的生活?
  
  显然,作者认为只有球状闪电才是重点,别的都无关紧要。身具想象色彩的林云得到充分展现,而代表现实生活状态的戴琳则面目模糊。大致可以说,这就是科幻小说的特征吧。有没有人会对神奇的闪电不显示出兴趣,却非常关注与那个空白相关的种种呢?应该有。但他不叫刘慈欣,叫弗兰兹卡夫卡。
  

来自: 豆瓣
作者: debli$    时间: 2012-7-26 13:30
  我对中国科幻作家的最大的希望就是,能让我们看不出来你写的是科幻,也许有些科学概念,但我们还是把她当成是一部普通的小说来读,她不是在刻意传达科幻的概念,也不是在象奶奶给孩子讲故事一样,白水一壶,是小说,知道吗?

来自: 豆瓣
作者: 古雪$    时间: 2012-7-26 13:30
  个人觉得科幻小说比普通小说好写的一点就是他不用太过担心情节是否吸引人,它本身的设想就是一个吸引人看下去的点,当然如果这个设想本身就烂到一定程度那当然另当别论。科幻小说一般都是由现实的理论然后写一点自己的设想或设定,然后再用现有的理论充实,然后再加个自己的小设想设定。这样一层层的堆出新奇的东西。个人觉得科幻小说的好坏就在于他的过度是否让人觉得突兀不自然。如果一部小说自始至终忽悠到你找不到他从哪儿开始忽悠你的,这就是篇好小说了....
  这篇小说忽悠的还不错,虽然结果有点离谱,人物刻画不深,如果不是科幻小说的话早就被骂得不像样子了。不管怎么样还是推荐读一下~~

来自: 豆瓣
作者: 摩摩诘$    时间: 2012-7-26 13:30
  作者在小说后期的情节架构上太匆忙,急于将结论抛出,给读者震撼.这一点和小说前期慢条斯理抽丝剥茧的风格相差太大,感觉自己被作者往前猛推,小说似乎瞬间变成了说明文.
  
  突破性的想象力就这么被浪费了,实在可惜.

来自: 豆瓣
作者: 疑狐$    时间: 2012-7-26 13:30
  刘慈欣的作品科幻是科幻了,可作为小说来说还有欠缺。
  人物塑造确实是其弱项,主人公牢牢扣住了球状闪电和好人这两个标签,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
  还有就是后半部分大形势的描写上有些简单草率,相比前半部分来说是虎头蛇尾了,科幻小说还是应该尽量追求构思严谨而不是气势恢宏或者爱国主义。

来自: 豆瓣
作者: 燃烧的$    时间: 2012-7-26 13:30
  我已经不记得什么时候看过这本书了。
  好象是《科幻世界》出的星云里的吧``
  当时好想是一个夏天,我是躺着把书看完的`
  当时的感觉无法用语言形容``
  感觉整个人都沉浸在了故事之中`
  是它激励我去学习量子力学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多拉噩$    时间: 2012-7-26 13:30
  终于把它看完了!真是个漫长的阅读过程啊!
  
  我的两个疑问就是:(两个疑问都是在结束阅读时产生的)
  
  1,林云是被宏聚变夺去生命的吗?那次宏聚变的针对目标不是只有电子芯片吗?所以我认为夺去她生命的应该是那枚摧毁实验基地的导弹才对。那么如果林云不是因宏聚变而死,又怎么会变成量子态呢?(故事中,只有被宏电子能量释放或宏聚变摧毁的人或物,才能够变成量子形态)
  
  2,量子态的生命如果可以把自己作为一个“观察者”出现在人类观察者的面前而不塌缩的话,那么他的衣服肯定做不到这点。他的衣服没有自我观察的能力,那么在有观察者的情况下肯定会波函数塌缩。那么林云出现的时候,应该没穿衣服才对……。
  
  
  

来自: 豆瓣
作者: 自由的$    时间: 2012-7-26 13:30
  久闻大名的一部小说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的小说
  非常引人入胜
  开头那部分非常充满哲理
  但是后面的展开不够
  总觉得整体性还要更强些就好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dreame$    时间: 2012-7-26 13:30
  高中时候,家里订过三年的科幻世界,每期必看的我,不知道能不能算作科幻迷?至今还记得看王晋康的《养蜂人》时内心所受的震撼,我们看蜜蜂,是群居动物,有分工……其实与我们的社会很类似。那么是否有一双象人类看蜂一样看着人类的眼睛?这已经近乎于哲学思考了。还有刘慈欣等等人,他们写的东西总能让人或惊叹,或思索……
  
  家里的科幻世界还在书架上静静的站着,时常随便拿起一本翻看,大部分故事刚看开头便知结尾,那种看的激情已不再了。
  
  重逢科幻,球状闪电又一次点燃了与科幻之间的激情。
  
  要每天去教研室,所以睡觉前的时间就成了我唯一可以自由支配的了。晚上被我延时到两点以后,中午则是下午两点才开始午觉。
  球状闪电的秘密不仅吸引着书中的“我”,迷恋武器的女孩,物理学家,俄罗斯人,也吸引着我。大概是因为书中描写的关于球状闪电的特性,发生的现象,历史记载,都是真实的吧。这本书是那种有“力”的那种,可以一直牵引着你的神经,思维让人无法放下它,因为当我以为自己看到了书的高潮,但后来却发现有更多的疑问,精彩……
  
  好羡慕书中的人物面对科学的感情,那是一种不顾一切的原始的着迷,“我”是那种被人称作很有目地性的人,他的目的应该便是找到所有关于“球状闪电”的所有吧;张彬和妻子为了“球状闪电”付出了一生,青春,快乐,但却一无所获,但还是无法放弃;那个着迷于武器的女孩,为了看到宏原子弹的威力,作为军人的她不听命令,离开亲爱的爸爸,因为她与它同时离开了我们的世界;物理学家说生命相对于其他万物而言,其实什么都不是,死亡也什么都不是,他只是想看追寻宇宙无穷的秘密.这些人物让这本书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味道……书中的武器,有液体状的地雷,还将闪电作为武器,专门摧毁芯片,生成飓风来破坏敌方设施,这也是我第一次觉得研究武器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作为研究技术,甚至于武器的我们,对于这些,其实都是没有感情的,或许我们的智力,还无法让我们发现这其中的美,到最后它对我们而言,也只是一个工作而已吧。
  
  宏电子,宏原子,宏世界,波粒二相性,量子力学,坍塌……在这些名词对我头脑的一场风暴以后,我几乎都已经在相信他了,相信他对球状闪电这种神秘现象的解释,相信在我们的世界之外,还存在一个宏世界,这个世界里,电子的大小是可以用肉眼看到的,这是一个对我们来说难以想象的世界,由此人的渺小,无助感油然而生。正如书中所说,能希望人类创造出的那几个纤细的方程式来束缚变化无常复杂万千的自然么?人类的存在到底意味着什么?时间,空间呢?记得看过一则超短的科幻,说一些超级智慧说,来个焰火吧,于是宇宙诞生了,有了人,很快一切又归于沉寂,于是这些超级智慧体说,这场焰火不错,还有些有意识的生物产生……也许我总是会被形而上的东西吸引,然而这并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但这毕竟只是一本科幻小说而已,刘慈欣说,对于球状闪电的解释,他自己想了很多种,把这种写成小说的原因,只是因为它是最有趣和浪漫的一种。现实情况是,人们在实验室可以通过7000次实验生成球状闪电,但深层原因还无法解释。
  
  还有一点要说的,这本书的真实感太强了。也许因为书中除了关于球状闪电的理论解释以及由此引发的事件外,其他的比如大学校园,军队,科技发展水平,场景,全部就是当代的背景,而对于细节描写,作者显然十分厉害。细节应该是科幻的生命,缺乏细节,就缺乏真实感,看着一读就知道是幻想和假的东西,谁会兴奋?
  
  作者对“主人公经历的一些奇怪的甚至恐怖的事情的解释,由于有着科学根据,我的水平又发现不了漏洞,于是显得非常可信。深夜整个世界都睡着的时候,我看到另主人公感到一阵寒意,背上发凉的情节时,胆小的我已经不敢看小小的台灯照亮的宿舍有限的地方都有什么了。有一股叫醒舍友的冲动,被我强忍了。然后便是睡不着以及睡着以后以书中的情节缠绕的梦。
  
  看着这本书,感觉好过瘾!
  

来自: 豆瓣
作者: red_sq$    时间: 2012-7-26 13:30
  花了一天一口气读完,隐约有些失望。故事肯定是好故事,只是总有一些生硬的感觉。最不喜欢刘云最后的回顾与告白,一个即将离开熟悉的世界和亲人的人却在滔滔不绝的分析自己性格的发展,而他的父亲也就这么和她一起回顾,就象是心理分析师和病人。
  还有开头主人公过生日的情节,也显得有些怪异,主角的父亲那时候年纪也不算大啊,儿子要上大学了,这是人生比较得意的时候,却说话那么沧桑,就象在交代遗言。
  

来自: 豆瓣
作者: 凝翠崖$    时间: 2012-7-26 13:30
  
  《科幻世界》虽然每期都买着,但那已经是一种惯性了,偶尔——真的只是偶尔——遇到一两篇让我心动的文章,也就当作是意外收获。所以,不管有多少人批评《星云1》的《天意》,我依然看得很高兴。
  《星云2》的《球状闪电》,作者是刘慈欣,这是一块金字招牌。前些日子似乎幻剑还有人在分析他的《乡村教师》——对于分析,我一向不怎么在行,只是还能记得那是一篇令我击节大赞的小说,也正是从《乡村教师》开始,我成了刘慈欣的fans。
  我并没有料到,几年之后,刘慈欣竟已经成为了“中国科幻界的领军人物”,而且,风头已经完全盖过了王晋康。
  刘慈欣很善于描写宏细节,比如《诗云》,那种构想让我从心底里佩服出来,而在《球状闪电》中,有关宏细节的描写则更上了一层楼——如果说宏原子宏电子等等可以归结为宏细节的话,我确信那是更上了一层楼。
  当然,仅仅是“如果”——事实上,《诗云》中的构想是不是可以归到宏细节当中我也抱有疑问,不过既然大家都在这么说,也就如此称呼好了。
  我只是遗憾刘慈欣并不是阿西莫夫罢了。
  但有关宏细节的构想和剧情之间,我似乎可以确信——出于自己的角度——有一种无法逾越的鸿沟在出现着。
  毕竟我不想让科幻的定义靠近或者等同于“点子文学”,那对某些人太不公平了。
  我赞成复仇的概念,也赞成某个女子可以因为幼时的经历而对武器情有独钟到了疯狂的地步,但让这样一个女子作为主角并始终抱着同情的态度,似乎颇有些不妥——这只是出于个人喜好,也就算了。
  好吧,我承认自己记住了刘慈欣想要讲述的故事,并相信自己也为之感动——这其实是有疑问的也说不定。
  但,总缺少些什么。
  是什么?
  《球状闪电》是刘慈欣的作品,它也只能是刘慈欣的作品,它有着鲜明的大刘的风格,完全是这样的。
  …………
  古今有许多人说喝醉了就能写出好文章来,我不信。
  我喝醉了,为什么写出来的东西却成了这个样子?幸好没有去写《邪樱》。
  头疼死了。
  杜甫骗人。
  -2004(?)-

来自: 豆瓣
作者: sghdte$    时间: 2012-7-26 13:30
  单就作品本身来说,这部作品确是一部杰作,但从文学意义上来讲这部作品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所刻画的人物有一种模式化的感觉,后来作者本人的新作<三体>也或多或少的存在类似的问题

来自: 豆瓣
作者: 紧握刀$    时间: 2012-7-26 13:30
  我说我怎么几乎没有听说过刘慈欣的名字,我订的《科幻世界》是从94年下半年到97年底,98年上大学之后就很少再看了,而那时候,他的作品应该还没有大批量的出来
  
  从个人的观点,我并不是很喜欢这本《球状闪电》。对于SF,不管是硬的还是软的,总归应该是一个fiction,而不是专业论文或科普读物。那层科幻的外衣,如果不是靠丰满的有血有肉的故事,而仅仅是靠一个粗糙的空洞的骨头架子支撑,这个科幻小说,无论如何也成不了精品
  
  其实对于硬科幻来说,也许短篇更容易冲击人心。因为作为一个短篇作品,精彩的想法离奇的idea,配以让人眩晕的理论背景,就足以抵挡通常短篇小说中设计精致的故事冲突。然而,对于长篇作品,如若没有一个坚实的故事框架,而仅仅依靠频繁的科幻元素的堆积,再看似成熟的科学依据,都反而会令作品本身显得虚弱干瘪而更不可信
  
  从我自己读过的仅有的几部我们自己作者的长篇科幻作品来看,我们的硬科幻作家们,也许总是过于沉醉于热衷于炫技式地紧凑地拼贴自己的幻想和理论,而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表现不过是用来导引连接这些幻想和理论的尴尬的附庸。因而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也只能很浅显地停留在作品的表面而无法投入到情境中去
  
  另一方面,我们的科幻作家们,也许太过执着于自豪于表达自己的所谓的哲学思想。但是写科幻小说毕竟不是在写《庄子》,含蓄也并不代表无法表达。而那些过于踊跃的迫不及待的陈述,不仅仅是虚拟了一个每一个人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一定要饱含哲理的无解的现实,更重要的是,当我们意识到作品中的人物不论是内心独白还是人物间的对话都其实是说给第三者(读者)的时候,我们该如何抑制自己对这帮假惺惺的人物的其他所作所为的怀疑和嗤之以鼻呢?
  
  当然,一定要说,这本书里所表述的那些”宏”的概念确实还是非常炫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H.P.Lo$    时间: 2012-7-26 13:30
  从选材、主题、到情节安排都不错
  但读了就给我一种不怎么自然的感觉
  
  有点像过去的革命电影里面僵硬的表现手法
  用罗伯特.索耶的话来说就是:告知,而非展示
  
  人物除了男女主角以外也没什么鲜明的个性(其实两个主角塑造的也不很成功)
  
  总体来说,这部小说远远不及后来的《三体》
  

来自: 豆瓣
作者: 河之流$    时间: 2012-7-26 13:30
  喜欢大刘,始于大学,源于自己,因于同学介绍,最后,我们都成了大刘的"粉丝".其实,高三时就看过他的《天使时代》,因为开头被人撕了,所以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很喜欢这样的故事,让人有想像力,有思维激荡的快感。那时,青春文学已出现,忧伤开始蔓延,“新概念”也刚开始,我还没有认识他们。
    想说一下《球状闪电》。拿到手的时候,感觉书不是很重,二十多万字,我一个下午就搞定了,搞定的结果却是再看一遍。一直都没觉得他的文笔有多好,当然,他们不是靠文笔的,这次,也差不多。人物写得不是很成功,他也说了,小说的重点不是人物,是“球状闪电”,人物不成功不要紧,只要“球状闪电”成功就行,能作为一个生动的形象存活在中国科幻界里,就是他的初衷。我想,他的目标应该是实现了。全书很大篇幅上,都是在描述“球状闪电”,从它的谜团到它的面目被揭开,再到它的应用和防范,抽掉情节,完全可以作为“球状闪电”的科普读物了。他本人也不认同把“球状闪电”说成是一个单个的大电子,宏电子,但是,那是最有灵性最有意思的说法,而科幻则是提供科学中的趣味性的东西,他又何乐而不为呢?总觉得,小说很像是写他自己本人如何去攻克一个科研难题的过程,从开始到结束,浓浓的个人色彩总是不离不散,又是用第一人称。或许他已经习惯了,就算在《三体》中他用的是第三人称,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那是一个科学家或者是工程师的视角,这同他的职业是很接近的。
    书中有很多让人激动的场景,那些看起来与现实生活很遥远的激动就被他拉到了你的面前,也许那些发现科学的真谛的宏伟的感觉只有小学时曾经有过了,现在,现实总是无孔不入地侵蚀每个人的空间,难得有那样的纯净的激动了。比如,成功“制造”,其实是“发现”球状闪电的场景,丁仪在那一刻风头毕露,一个科学家的梦想实现的激动和亢奋跃然纸上,而这种激动和亢奋却丝毫没有搀杂着任何的个人私利。完全像个发现了某种新奇东西的小孩子,也许科学家在好奇心这点上,是从小时候带来的。我们小的时候也不见得好奇心就比他们少。又如,丁仪给“我”讲述后面的故事的那段,虽然看起来比正面描写弱了些,实质上也是他另一种写法的表现。科学家与军人之间的分歧在这里是表现得很清晰的,其实我把他理解成了他本人对武器及军人的看法,至少是部分看法。因为,这样的小说是不用费什么劲去隐瞒自己的观点的,正好相反,他实际上更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
    应该说,我们丧失自己的想像力已经很久了,也很久没有动用过他了。而他,大刘,刘慈欣,刚好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可以找回自己的想像力的契机,一个机会。故事,其实并不算太重要,文笔,也不是很重要,只是一个契机,只要能引发出我们原本的东西出来就行了。我们需要的是,找回我们丢失很久的想像力。
  

来自: 豆瓣
作者: 沸水冥$    时间: 2012-7-26 13:30
  看了其他人的评论,大部分都谈到《球状闪电》中人物塑造的不足,评语都是“人物个性单一”,这一点我不同意。
  首先看林云。她是本书的最大亮点。她的性格非常饱满,张力十足。在小说的最后,量子态的林云现身说法,将自己的性格发展作了最完整的回顾,可谓震撼,同时又令人扼腕!
  “我”这个角色,也十分真实可信。自幼父母双亡,承受着孤独苦苦追寻球状闪电的谜踪,但“我”也有过几次彷徨和失落,从俄罗斯回来后的苦闷,碰到江星辰后感到自己的差距,离开球状闪电研究小组后的空虚,都刻画得十分成功,也带来一个十分立体的“我”(虽然“我”的世界里面曾经只有一个目标)。
  其他人物,不能简单的评论其个性单一。人物个性都是人物出场时就设定好的,像林云、“我”这样的主要角色,性格要发展,必然要花最多的笔力,而其他配角就不可能再花很多笔墨去描写其丰满的个性,因此,与其批评说是“个性单一”,倒不如说“个性突出”,每一个人物都很鲜活。

来自: 豆瓣
作者: 小愚儿$    时间: 2012-7-26 13:30
     刚刚读完,已经是凌晨两点半了,呵.
     感觉实在有些说不清定位不准的,震撼,感动,另外还有些感伤,有些悲悯.
     我一直觉得刘的风格有些技术偏执的感觉,不论王晋康还是他以及其他很多中国科幻作家在小说的人物塑造上都存在性格单一化的缺陷.这部作品也一样,不论是丁仪,我,还是我们的女军人林云,都有这种感觉.他们在技术上的执着虽是好事,但表现出来的特点未免太专注,太单一了.包括其他角色,从老师张彬到军队中的各级指战员,都表现出一种在专制体制下成长起来的那种偏执的性格.不想说不好,但是未免有些程式化.虽然这样,也还是没有干扰到感动我~
     也许是夜晚的作用,让人更容易入境.
  
     小说带来最大的观感还是震撼,这也是刘的一贯特点.
     从球状闪电的理论构想发掘出去,解构出的这一系列理论,不禁为我们展示了这极不可想象的物质世界的另一面,更为生活中很多的不可思议提供了解释.像那些观察即消失的另一个世界的人们不就是我们世界中的魂灵么.
     世界大战的设计是另一个情节震撼来源.
     
     另一个方面还在于细节.细节可以为情节的震撼提供基础架构,就像当年在<流浪地球>中展示的那样.那么宏大的构想,是通过一个个小小的对细节的想象力构思实现的,像地球停转后生活在阴暗面的人们对太阳产生的反常的恐惧感,像地球人在冰封地表上进行的雪地跋涉比赛,像那些高耸入云的地球推进器,像那些慢慢征途上的怀疑和反叛...
     这部作品也一样,从苏联时期神秘而庞大的科学研究,到中国军方的一系列试验;从70年末的对越作战,到故事最后的新世界大战;从竹片地雷,到球状闪电.无数细节为狂礴的想象建立个根基,使得它们如此现实,犹如历历在目.
  
     巧合是小说必不可少的经典要素,文中也精心设计了不少.但对于刘的小说来说,细节致胜才是他的经典招牌.
     
     球状闪电是核心,也只是一个技术核心.
     填充小说骨肉的必然还是人物和围绕他们展开的情节.文中最感人的还就是人物性格中的执着,为着一个目标的执着.书中描绘的虽然理想化,就现代功利性如此之强的社会而言,真有这么一个执着目标的人实在可贵,因此不免为小说唏嘘~
  
     这部小说依然存在着刘的一些固然的缺陷,所谓的简单硬伤.比如人物性格单一化,对军队和军人的描写有不少失真,技术情节复杂情感情节简单等.但所有这些缺陷,还不足以让它失去一部经典之作的光辉.
     我读它,获得了久违的一种感动和满足.我爱<球状闪电>.

来自: 豆瓣
作者: 明月醉$    时间: 2012-7-26 13:30
    凡读过它的人,绝不会怀疑它是一篇优秀的引人入胜硬科幻。而其中蕴含的思想,更是使我的心灵在初读之后便得到了强烈的震撼。如同刘慈欣的其他作品,《球状闪电》中的许多场景是十分宏大的。这种宏大和《乡村教师》与《微纪元》中的纯想象性的宏大还不一样,是有很强的现实性的,也因此使作者无须用大量华丽的语句,只需略作铺陈,就可以达到几乎同等的效果。正是这样的看似平淡的宏大,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一个又一个值得深刻思考、甚至一辈子不能大彻大悟的哲学问题。这篇小说的余味,倘要完全写尽,必然需要几倍于原文的17万字的篇幅.
  

来自: 豆瓣
作者: Rextin$    时间: 2012-7-26 13:30
  刘慈欣的作品我知道的都全看过了,之所以喜欢他的作品关键是他的科技硬核下的人文思辨,也就是软科幻。我敢断言,在后现代主义风行的今天,软科幻将是短期内科幻作品发展的方向。

来自: 豆瓣
作者: huhuhu$    时间: 2012-7-26 13:30
  太喜欢大刘的这部作品了.作品中那种为目标奋斗的状态是我最向往的.还记得书中描写的在图书馆通宵研究的情景,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书中还描写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丁仪.他让我知道了人的思想的力量.结合了量子力学与哲学,<球状闪电>是我读到过最棒的科幻!

来自: 豆瓣




欢迎光临 悦读人生 (http://dothinking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