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人生

标题: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 - 书评 [打印本页]

作者: 小书虫    时间: 2013-4-18 09:45
标题: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 - 书评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是七堇年的首部随笔集,全书共分为两部分,惊蛰与清明,寓意成长与写作路途上的不同阶段;收录曾经发表在杂志上的部分中短篇作品,并加入了大部分最新创作的散文等作品。

作者简介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048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作者: 谁共我    时间: 2013-4-21 09:50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那个只要有华丽辞藻就足以喜欢一本书的年纪。
  五六年之后,突然之间想起这本书,已经全然忘记它讲的究竟是什么。仅仅记得那一句:我等你的好消息。
  可能当初这本书牵动我的,也仅仅只有这一句:我等你的好消息。
  
  那是人生中最美丽的岁月,拿到有文字的东西就如饥似渴地读,最快的速度是一节语文课之内看完一本小说。还没有想过,应该读什么样的书,写什么样的字。仅仅是希望从文字里寻求一点安慰。
  那是一个人人都告诉你高考非常重要的年纪,仿佛你未来的人生都孤注一掷,在那个预定的日期压上全盘赌注。彼时尚不敢面对这个藏在黑暗中的局,总是希望时间慢一点,再慢一点。又恐怕美好的未来不能如期赴约,生怕时间真的会慢下来,又希望时间能够快一点,再快一点。
  充满疑惑的年生,我们站在一个眼前一片迷茫的位置上,不知道应该随波逐流,还是特立独行。在失眠的晚上,或者是走神的课堂上,会问自己一句,to be or not to be
  那是一个无论我们做什么,大人们都会觉得幼稚的年纪,但是那个年纪的我们,活得比谁都认真。
  就是那个时候,我读到了这本书,读到了这句,我等你的好消息。
  
  彼时我的心里藏了一位少年,我写了无数封信给他。终于有一天,他给我回信了,信的最后一句,他说:我相信你可以实现你的梦想。
  就因了他这句话,从来没有在朋友面前哭过的我哭了。仿佛我为他写了那么多文字,倾注了那么多感情,就为了等他那一句:我相信你可以实现你的梦想。
  我把信折好,夹在那本红色封皮的牛津高阶中间。每当学习累了,觉得没有动力了,我就会把它又拿出来,从头到尾读一遍,然后又会觉得充满斗志。看的次数太多了,已经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内容背出来。我想学七堇年那样,把最后的这句话剪下来,贴在桌子上,在我一低头就能看到的地方。但我终究没有那么做,因为这封信来之不易,我实在舍不得。
  
  高考那几天,课本和学习资料都堆在临时的复习教室里,很多人的试卷、练习册、课本、参考书都堆在一起,根本分不清哪本是自己的,哪本是别人的。
  高考完之后,大家又匆匆散去。而我的那本牛津高阶和夹在里面的信件,就这样淹没在各种资料之中,被我遗忘了。
  直到到家了,整理行李的时候,才猛然想起。但也已无迹可遁。
  我想,那封信的遗失,象征着我那段岁月的结束。从那以后,再也没有遇到一个人,写给我一封信,给予我微薄的鼓励和安慰。那封信就像初露的曙光,带给我首次的悸动,尽管我和大多数人一样,过着平淡无奇的人生,却因为它给我带来的温情,让我尚觉得人生还是有所期待的。
  
  我突然想起这本书,只是因为我突然想起那位回信给我的少年,还有他那句:我相信你可以实现你的梦想。

来自: 豆瓣
作者: 夏茵    时间: 2013-4-21 09:50
         看了一下书下面的评论。大多是评判,除了批判七堇年,连带着80后作家甚至80年代之后出生的人们一起批判了。觉得有很多话要说。
         第一次看这本书也是初中的时候。无论现在的所谓大人、成熟的人怎么不屑,说现在的小孩早熟、无病呻吟、矫揉做作都好,事实是——80之后早就不是知青的一代,生活在苦日子中家里有很多兄弟姐妹的一代,很少有机会接触图书接触电影,每日乐趣是在田间乡野小路上奔跑的一代。时代早就变了。所以那些80年代前出生的人,也不会明白80后的生活和情绪,就如同80后不会懂他们的隐忍他们的知青生活他们对于同样残酷却朴实无华的作品的感同身受。
         我们出生时就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是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出生就有的孤独,还有父母的宠爱以及巨大的期望。我们的父母也经历了人生的遗憾苦痛,结婚后只生下一个孩子,自然会倾注太多心血,随之而来也是巨大的压力和期望。所以小孩们早熟,从小的孤独就要自己去看书看电影和同学交谈排解,所有因素之下我们在小学时代经历着以前年代的人们中学甚至毕业以后才经历的情绪,初中高中更甚,无论是思想还是文笔,都让那些观者觉得太无病呻吟了,太为赋新词强说愁了。可在这个时代,小孩子们的孤独青年们的孤独,要怎样给自诩成熟的大人检阅,才能被肯定被接受?根本就不可能,大概80年代前的人,多会以为80后在高中就应该无忧无虑,男女同学之间拘谨连话也不敢多讲,就和他们当时一样,懵懂纯真一心憧憬毕业后的好时光吧。
         可哪有那么多好时光。我们都知道,时代变了,最好的时光已经过去了。我们在青黄不接的年代,以独生子的身份出生,有着比与生俱来的属性更加深重的孤独。所有的梦想都不需要现实泼冷水,我们自己都会越来越明白,它们在时代之下,是多么的无力,多么的薄弱,多么的不堪一击。就像所有的事情都有了必须的门槛,都有限制,要去搞文艺,你还得先努力去艺考考上艺术院校,而艺考也有了条条框框,要照本宣科的准备哪几个项目,不再是有天赋有潜质,像从前年代一样,路过电影学院进去表演个体操朗诵一首舒婷的致橡树,就有老师说你有潜力然后收了你。要去搞文学,你得投稿,你还得先有名气才能发很多作品被媒体接受,可你想搞文学而不是随便写东西赚钱,但你写的东西没人认为它是文学,你没有进入某某市某某省作家协会。想做别的也是一样,层层级级,要论资历论辈分,可能你再有抱负也要到混到辈分才有空间,可哪还有心力在那时作为?
         所以我们看七堇年,所以我们看落落韩寒等等所谓80后青年作家。因为毋庸置疑,他们是最让我们相信,在最好的时光过去的时光里,梦想或者人生可以不那么按部就班的最好的例子。
         七堇年是勤奋好学的人。一个人到成都上高中,根据她的描述,我觉得她是去上成都外国语学校。在她的文字里会写到“我什么都没有了”。这种感觉我特别感同身受,相信也有很多和我同龄的人,努力勤之后却有同样感受。她在家乡成绩好,受人关注,但到了成外之后就显得很平庸,外语肯定不如本部人,同学都是从小学升上来的,她一个人也不认识。在那种落差之下,很难再让自己回到最开始的名列前茅水平。那段日子她真的是一心学习,每晚在寝室学习到12点宿管大妈准时熄灯,她让眼睛沉溺在黑暗中,好转后爬上床,给自己写下只言片语永远寄不出的信,然后睡着,醒来,再重复。光是这种重复而隐忍的日子,就够让人动容。她怎么可能会外放,把情绪说出来泼出来,她除了沉默然后付诸文字,有别的方法吗,她的孤独和无力,和她如鱼得水的同学们说,又有作用吗?
         所以有什么理由怀疑她文字的真实性。文笔好辞藻华丽也算是过错么,观者写不出的就是矫揉做作的作品吗。何况她的文字不是华丽。七堇年的文字有自己很独特的风格。不要总跟落落比。落落是高考后离家出走进入社会打拼,有幸进了漫画行业,她自幼喜欢少女漫画,所以风格一致是温暖治愈少女日系,这不说明落落就温暖感人,这只是风格的一种,落落主编的《文艺风象》定位和刊稿要求不就是“日系温暖少女”吗?而七堇年呢,她是很深沉的作者,文笔沉重也厚实,词汇多但和华丽没关系,都是字字叩击人心。她是隐忍的,甚至有些复古,很多句式词汇取自古文,她用那种句式也不显得奇怪。
         而驾驭文字上她的确是有天赋。最喜欢的是《蓝颜》。不认识她的时候,看了那篇小说,心中动容,真以为作者是男的,还想有一个青年男作家风格和郭那么迥异,处处都是有担当的影子,非常喜悦。后来知道七堇年是女的,从此就佩服不已。这本书,本来就是她以前作品的集合,大部分在高中,高中生在紧张环境里写下这么多好作品,为什么还要被诸多挑剔。它们代表了一代人青春的心绪,还有不能实现的渴望。包括出走包括对父母由伤害转至体贴心疼,甚至包括远行包括自杀,文学不就是取自生活又放大冲突和矛盾吗,很多人心中都有过这些或多或少的想法,看到她写出,当然感同身受,甚至泪流满面。
         而她根本不消极,所有故事的主题,都是积极光明,教人向上或者看透。我们这一代人,最后也都好好成长了,也能活得越来越有担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都在慢慢破除我执,不再执着于那些追寻不着的。而在七堇年等人的作品里,也一直是告诉我们,好多事不得求之,求也求不得,人生越过越纯简,所以要放下,要放手。
         七堇年高考前通过了清华的自主招生,但高考因两份只差,遗憾的没能去清华。后来转去天津。毕业后又去香港浸会大学读研。其实她的经历,就足够让人心疼让人爱了。出了几本书,全国签售一阵,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停滞了,自己在被消耗,于是就回家。那时是抑郁症的日子,天天吃药,在家里昏天暗地,也不再能看见她的文字。很长一段时间销声匿迹,后来看到“灯下尘”,是她用与之前迥异的风格写下的消失时间中的经历和感受。少年时的热血敢想敢写也都淡去,风格更平静沉稳。我们看到,她在抑郁症复发的日子,是怎样艰辛地调整自己,恢复精神,又在怎样的不甘中向生活妥协,进入了事业单位平稳生活。真的,这些就是我们这些80之后的人最好的安慰剂和鼓励。如她,青春之时很绚烂的活过,后来渐渐平静,回归简单自得。也能安慰我们,青春的时候勇敢去追寻,不要怕旁人的言辞和目光,反正最后大家都会回归生活平静,安稳的缓慢的,在阳光温热中感受岁月静好。
        总有人说,青春文学没有价值,大家都该去看巴金林语堂梁实秋汪曾祺。是,那些经典作品是应该看。可是为什么后来的作品全都是“青春作品”。巴金林语堂他们年轻的时候又有没有人推崇?至少他们在好的年代,文学兴起文化开放,前面的人都成为元勋和典范。可时代确实在向前,就像我们都说唐诗宋词好,可现在人还会用唐诗记录生活吗。说文言文好,可发展到一定境界必须要白话,文言文再好也不能流通。说毛笔字好,可因为迅速快捷的需要我们都要学会钢笔快速书写。以前有年代感的文革题材,青年下乡,知青生活再好,再好。现在的人写得出来吗,太遥远根本连数据都难接触,又如何体验并付诸笔端?老一辈人总说青年作家作品没有时代感。可他们需要的时代感,是青年根本不可能写出来的,所以很能理解,青年写出的东西老一辈看不懂,觉得是做作。
         以前张悦然出书《樱桃之远》。前面有莫言给她写的序。莫言很赞赏她的作品。七堇年《大地之灯》是苏童写的序,也很肯定她的风格。其实真正关心文学的人,如莫言如苏童,不见得都是批判,他们也知道,时代进步作者的风格题材也必须要革新。
        还看到有人说,梁文道的书里提到现在的中文都是变质的云云。那本书我也看过,我还看了很多香港作家,都说“大陆人写的东西没几个人能看,写的好的真没几个,他们的文字被污染了”。可我真的怀疑,那些香港作家到底看过多少大陆人写的东西,其实他们除了林语堂巴金再到他们认为最年轻的和梁文道同辈的作家,他们一定没看过其他大陆作家写的书。再说,香港作家没说一句话里都要掺杂英文单词,一两句中文后又是英文连词,是用什么标准来评判大陆作品被污染呢?毕竟文化的根在大陆吧。香港作家一直说他们的优势是懂英文,如果他们觉得中文写作的语法结构像英文靠拢是进步,那为什么大陆的作家风格出现青春风格不是一种进步?
         其实无论作者写什么,用不用心一定看得出来。用了心就是好作品,我们就算不喜欢也应该尊重,不能总是批判,更不能一棒子打死一片,连带着一个年代一起批判。
         相互陪伴的时光和感同身受有多么重要,懂得亲情友情爱情的人一定都知道,所以对于作者和观众,其情也是一样。

来自: 豆瓣
作者: 一棵菜    时间: 2013-4-21 09:50
       已经不记得高三时把这本书读了多少遍,读到不可自拔,第一次如此强烈的感同身受,书中的文字,稚嫩青涩,充满了青春的迷茫、孤独、无助,却正是我当时最真实的心情,我隐约看到小七在自习室写下这些秘密的文字时的场景,一如那年我苦涩无助的泪水,自责而不知所措。我不想评论小七是不是华丽的堆砌诸如此类的,我只想说,一本书能让我如此感同身受,在我最迷茫无助的日子里,那些看似有些颓废的文字却给了我莫大的安慰,让我坚持到了最后,当年的自己亦如文字里的小七,我知道,里面都是小七的真感情,不管在怎样的文字的外表下。

来自: 豆瓣
作者: 大脑门    时间: 2013-4-21 09:50
  关于这本书,总是不停听到许多好评与许多差评,却一直未曾有一窥究竟的打算,这次阅读的契机,便是大学毕业前的焦虑压的人无力思考,便打算翻一下这些著名的"青春小说"。看到书评,依然是很多人捧很多人骂,个人感觉既不值得捧,也不需要骂,人家好好出本书,又没逼你看,骂什么。  文风确实很稚气,许多无谓的堆砌,许多情节必知所谓,许多比喻不知所云。但是凭良心说,有那么一点青春的味道。用连篇累牍的无病呻吟来表达那一点的真情实感,其实并不是那么糟糕。  青春本就是个空洞贫乏的时期嘛

来自: 豆瓣
作者: 2360    时间: 2013-4-21 09:50
      我只是冲着书名去看这本书的  看完之后  我还是不知道  书名和内容  有什么关系  
    前半部  虽然可以接受  但是我只记住了那句   最朴素的生活 最遥远的梦想
    而后半部分   很混乱  想表达的东西太多   反而顾此失彼

来自: 豆瓣
作者: XX丶oo    时间: 2013-4-21 09:50
  好吧,把豆瓣上的好评和差评基本都看了下,然后再看的书
  觉得始终是要出来说点什么了
  本来,这本书的定位就是青春文学,本来人家小七就是一个年轻人,本来我们大家也就处在一个和平繁荣的年代,那来这么多的深刻
  是,写出来的东西多少是有空洞,是有切实的堆砌,是无病呻吟
  你看了鲁迅等人深刻而有力的文字,你再来看这些,多少都会觉得怪怪的,可是你真的不能说别人写的不好,起码无论怎么说,凑字数也好,无病呻吟也好,你也要凑的出啊,无论怎么样讲小七等人对细节之类的描写是值得学习的
  这就好像大家都听过周杰伦,可现在都觉得陈奕迅更加深得我心一样的
  无论怎么讲,这都是我们逝去了的青春
  就像自序里说的那样
  
  回首那些错把倾诉冲动当作创作才华的无知年生,在兵荒马乱的晚自习上,在熄灯的宿舍里,我们总是在一堆堆耀武扬威的习题和试卷的缝隙间,在应急灯渐渐微弱下去的光线中,一手撑着深不可测的夜,一手写下无处倾诉的话。
  
    那是一种盲目的、消耗的状态,照管自己的生活,打理那些千头万绪的杂念,喝自己冲的咖啡,睡自己铺好的被窝,吃自己餐盘里的饭菜,写自己的作业,考自己的试,做自己的梦……世界的悲伤与灾难都太多,我们活在平静遥远的角落,无力怜悯。人间既非天堂又非地狱,末日尚远,我们惟能维护着自己的天地,"埋头做着功课做着世间的荣辱"……就算是洪荒滔天,也总有他人去担当……文字成为内心的形而上的依靠。
  
    那些执念,那样的旧时光,一晃就过去了。
  
  纪念自己的青春和那样的旧时光

来自: 豆瓣
作者: 人影微    时间: 2013-4-21 09:50
          前两天复习期末考试的时候,看到七堇年很早的书《被窝是青春的坟墓》 。
          记得初中高一那个阶段,我是欣赏她的,并对这位少年成名的校友怀着敬羡。那个时候,会在字里行间寻找一些熟悉的线索,想象不久前她和我们走同样的一段路,下晚自习随人潮回寝室,早上还未睁眼,头顶的日光灯就啪的一声亮起,听着生活老师聒噪的叫声哀怨着起床。和要好的朋友吃过晚饭,慢悠悠走回教学楼,路过操场时略作停留,远远看男生打球。
          夕阳沉静,空气微醺。
          想回忆的是这样的岁月,所以翻开了这本书。
          然而如今读到这些名为青春文学的文字,只觉得压抑沉重得不堪忍受了。大段大段暗色的华丽文字,写的是凛冽寒冷的风,晦暗的天,浑浊的空气,血色的残阳,荒凉,寂静,沉默,青春的内核是一片荒芜的空旷。
          那些是以前在最小说上看过的同样的文字,如今读了几页就濒临崩溃。
  
          从初一开始大家就喜欢四处窜寝蹭书看。
          Story 100,最小说,花火,星周刊,意林,关于电影音乐的杂志……
          郭敬明,落落,七堇年……
          沧月,江南,今何在……
          这样的名字构成了几年的青春。
  
          而现在怎样无语地谈论“以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的小四,和他“奢侈明亮的青春”?某些书名又让人感到怎样的颤抖恶寒?
         无论那些文字现在看来多么矫情做作,当初的我们,都确确实实有着切肤的体会,放弃午睡的时间捧着书看得怅然落泪。
          现在怕是不能忍受那样的自己了吧?   
          这些要怎样去解释?
  
          十二三岁的年纪,现在会被叫成小屁孩儿。
          可那是真的吗?初一初二,身边已经有人开始喜欢安藤忠雄的设计,村上春树的书,梵高的画,巴赫的音乐。面庞的稚气还未脱去,纷繁纠葛的情感已经上演。有人经历着难以想象的故事,在无法向他人诉说的痛苦中绝望和挣扎。有人从教学楼的窗口纵身跃下。
  
          不能理解,是因为那些时光和那样的自己,都已经变得模糊而遥远。你需要足够多的细节,才能略微回忆起当年的三观。
          如今已经无法设身处地去体会。当初的心情,已经永远失落在时光的进程里。可以肯定的是,无处不在的伤怀弥漫在整个青春,所以被文字轻易勾起。
          成长的变化太巨大。
          过去的自己,被抛在原地,看我们渐行渐远渐渐无法触及。
  

来自: 豆瓣
作者: 西沉    时间: 2013-4-21 09:50
  不得不说大部分人都是颜控,漂亮的人的魅力总比丑人大得多,华丽包装也会吸引人的眼球,甚至于一个好的名字都会让人心生好感,《被窝是青春的坟墓》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纯粹是因为这句颇为励志的书名翻开这本书的,想一探究竟,到底书里写的些什么,是不是像标题一样励志,但是被外在的东西吸引的人难免有时候会失望。比如《被窝是青春的坟墓》这本书。
  
  单亲家庭出生的七堇年,在文坛算是小有名气,听上去就有可能有不同常人的视角与感受,但也容易让人联想到偏激,还好,七堇年文字的度把握的还不错,但总觉得有点空洞,大段大段华丽辞藻堆砌,频繁出现的“孩子”“忧伤”“迷茫”“残酷青春”,矫情的让人感觉像是无病呻吟。矫情的人大有人在,本无可厚非,华妃凉凉那句:“贱人就是矫情”也只是大家自嘲互嘲而已,试问谁人不矫情,谁人不曾矫情?但是矫情多了会变成脑残,忧伤多了会让人麻木,自从郭小四的“一半明媚一半忧伤”之后,黑压压一大片的新生代写手写出来的全是青春伤痛文学,多到让人反感。
  
  也不算是针对她一个人,她这本书,只是对一种现象的吐槽而已。其实感觉喜欢文字的人都是比较闷骚的人,他们不喜欢喧嚣说话,或者因为找不到倾诉的对象,显得很是沉默不合群,于是有些人就用一种深沉内敛的方式含蓄地使自己心中的喜怒哀乐自然流泻出来,不致憋成内伤,这种方式就是写字。我说的是写字,而不是写作,因为其中很多人写出来的东西算不得作品,只能算是涂鸦。
  
  若说这本《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写的好的地方也还是有的,文字华丽是把双刃剑,是诟病也是美丽,毕竟美的东西是大家的共同爱好。还有就是有一些话还是蛮有道理的,才20岁的年纪能写成这样真的算是不错的了,有人说要对女作家宽容,若是宽容的眼光来看的话,算是80后作家里比较靠谱的人之一了,毕竟比某些很假很虚伪的人好多了,作品还可以给人带来一些触动或者说是感动。
  
  感觉写这篇文会遭来一些骂,但是就如上文所说,也只是我诉诸笔端的一些心思而已,以免憋成内伤,进化成变态。不过以后还是少读一些所谓青春文学吧,没有太多的厚度,过眼即忘,也不会给心灵带来什么震撼,给自己留下一些有营养的正能量。
  
  还有就是“被窝是青春的坟墓”真的是一句很励志的话,冬天渐渐来了,可以用它来激励自己早起,真心佩服七堇年,最讨喜的部分就在于书名了,也足够积攒起颜控的粉丝了,我默默地粉一个了。
  
  起名字也真是一门学问。
  
  。。。。。。。。。。。。。。。。。。。。。。。。。。。。。。。。。。。。。。。。。。。。。。。。
  
  附赠几句《被窝是青春的坟墓》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与君共勉: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来自: 豆瓣
作者: kobe21    时间: 2013-4-21 09:50
    有些书真的能让你百看不厌  和很多描写青春的书不同 本书是作者的随笔和很多个小故事 描写心情和景色的句子太多就让人读的腻了  还是鼓不起勇气去读第二遍  不过有一句话说得很好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 即使明日天寒地冻  路远马亡。。。

来自: 豆瓣
作者: 子非鱼    时间: 2013-4-21 09:50
  “那些错把冲动当作青春的年生”大抵如我的现状。沉重的课业,升学压力,常常会若有所失。已经高二,我只能是拼尽全力,给我的青春留下一个可堪回首的时光。我是谁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要一路荆棘的前行。
  前途是光明的,路途是曲折的,不要放弃。

来自: 豆瓣
作者: 梦中出    时间: 2013-4-21 09:50
   中学的时候看的,为了其中的一篇文而买了整本书,读了后却觉得只有那篇文符合我的审美,哦,也许蓝颜也算一篇(就是那个蓝颜在女主终于喜欢他时,蓝颜却放弃喜欢只是朋友——感觉小真实)那时候有好多女生喜欢大地之灯,看完感想都是很感动啊。有些寒暑假的读书笔记就是写大地的,还忧伤又骄傲的告诉我说她们的读书笔记写了上万字呢(咳,那时是初中吧,写个800字我就受不了)
  我实在木有心情看,身世啊什么的越是推崇越是没兴趣,那篇觉得好看的文,我不能悲伤的坐在你身旁,仔仔细细的读了几遍,喜欢开头的描述用词,可是也就欣赏而已,还矫情的去听了同名歌,啥玩意儿嘛,给我这个还没长成的,摇摆在文青和非文青的小孩的心里留下了巨大的(夸张)阴影==想要矫情想要文青是要付出代价的。。。。(魔音贯耳啊,想想就搞笑)
  我也曾有文艺的时候,多愁善感的年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日子。这么多年偶尔文艺下还是挺浪漫的,可是可是,我还是要说,更喜欢阿甘的故事,并为之感动而努力,没有自怨自艾,原谅自己原谅他人,放下,最后,不离不弃。

来自: 豆瓣
作者: 萌得兔    时间: 2013-4-21 09:50
  这是我去年写的书评……原因,是睡不着闲的蛋疼于是就憋着屎来一发。我没写完,因为我没有坚持看完,会瞎眼的。
  
  一般这种所谓的书评或看似影评的文章,我会在开头加一句“观点浅明,文辞拙劣,小生不才”之类的话。这篇文章我却懒得说。
  
  书名是《被窝是青春的坟墓》。我看的是百度文库,因为这样的青春“文学”完全没有必要去买纸质书籍,浪费掉的那个钱,我可以多买两个鸭腿吃了。
  
  以前看过七堇年《少年残像》,在那个不够残酷的年代 ,我所向往的就是足够残酷的青春,文艺一点就是岩井俊二那部广为人知的意识流作品《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二逼一点就是郭四娘那本……《悲伤逆流成河》。那种“阳光明媚的透明午后被撕裂的伤痛”到便秘的文字,掌握的好了,就是岩井俊二的意识流,把握失当就成了郭四娘的非主流。二者只有两字之差,一线之隔,一步之遥。却是两个极端。
  
  《少年残像》的内容我记得不太清,依稀记得那种岩井俊二式的剧情加上郭敬明式的抒情当然还有七堇年式的叙事手段(这里我要说一下,我所看过的意识流电影或文学作品并不多,给我印象最深的也就是岩井俊二的那部莉莉周,这里当然是笔者自己的孤陋寡闻。而后面我觉得“郭敬明式”与“七堇年式”对我来说基本上没区别,因为他们都是“菊花式”,这样区分开也只是为了达到一个形式上的美感),开头很吸引我,中间我面无表情地带过,最后我心里一个声音极不情愿地告诉自己,它烂尾了。
  
  如果是现在的我,会默默地合上书,然后念一句“坑爹啊”埋头睡大觉,但是要知道,那时候的我是处于一个对悲伤残酷的人生饥渴到发狂的郭敬明式的非主流无病呻吟状态的,那时候的我,水平有限,不懂啥叫烂尾,只有尽量说服自己无视那些越看越空虚并且重复出现的华丽词句,为文章中的主角们挤出两滴透明的不知道是什么味道的液体。大概是眼睛在流汗,现在看来,那种东西称不上是眼泪。
  
  即使经历了这次惨无人道的教训,我仍然觉得七堇年是个不错的书写者,她的文字比较深沉,她出的书,名字看起来很有内涵,比如这本《被窝是青春的坟墓》。我高中时候很想买一本来尝尝,怎奈何囊中羞涩,那一点点零花钱在我的犹豫之下最终被我无情地抛给了学校大门右手边的报亭蜀黍和对面的豆腐西施,换来一本又一本曾视之若宝如今弃如敝屣的杂志以及一碗又一碗白嫩香醇的豆腐脑,多加辣椒的。
  
  于是我很遵从自己的性格和意愿以及口袋(我的钱包压根派不上用场),一拖再拖,到了现在,我大三了,我躺在坟墓里,在百度里搜了这个书名,打开百度文库,看这个被窝。
  
  前面是冗长的铺垫,因为我怕正文说到一半我词穷然后显得整篇短小如同男人在女人面前脱下裤子露出自己短小的兄弟一般尴尬,最近总会发生这样的事,所以我希望可以人工避免这种尴尬。
  
  开篇自序第一段我便掌握了她的写作方式,但是对她的印象实在比四娘以及他的那些朋友的好不少,大概是因为在我快要跳出那个空虚的范围时,也就是我的高一后期,第一次开窍之前不久,她出现了,带着她看似现实却实际上华美无味的文字出现了,所以,我昏暗的眼前又是一片浑浊的亮光。七堇年大概就是这样吧,因为她给我带来这样一个先是经验又是惊讶后是惊吓的感情递增的过程,所以对于那些小四娘娘的朋友们——安东尼、曲和之流,我甚至不敢再抱有任何年少时的期望与企盼。
  
  自序看完了,我终于懂了什么叫做华丽的辞藻。那就是“在每一个词前总有一个看似词不达意但又看起来好像很贴切的形容词,用这样的方式堆砌起来的辞藻”(这是我码在微博上的形容)。但是我又不懂了,什么才叫做散文。我自小看的散文,有抒情,有绘景,有叙事,有评议,我自己偏向借景抒情一类,我妈似乎很早就觉得我拿手这样的文章,想培养我,但是我对消极世界的好奇心太过强烈,这也都是后话了。高一时我妈给我买了一本三文书,装帧精美,里面有我最喜欢的三篇散文,《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以及《伤逝》。我是喜欢朱自清的,之所以不说大家耳熟能详的《荷塘月色》不是因为我想标新立异,而是因为高中时候这篇文章真把我给背哭了。
  
  我最喜欢的散文家是朱自清,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吧,肯定也看不出来,大家肯定以为我最喜欢的是迷羊或者兰陵笑笑生。我看《被窝》自序的时候,忍住了去百度百科“散文”的冲动,忍住了重新翻出朱自清和俞平伯二位先生的两篇《秦淮河》的冲动,忍住了去洗一个苹果的冲动,按住自己蠢蠢欲动的心,继续往下看。
  
  看这本书的名字,我原以为这本书是一本很知性的作品,结果先是看到二逼到让我目不忍视的排版,我差点缴械,再看到她继续故作镇定的忧伤,我湿了。
  
  看到那句“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旁”时,我跪了。这就是我高中时候喜欢过的作者,这就是我夸奖过的作者。左小有同名的歌,但是,中心思想一样吗!!!这歌名完全被伊演绎成了疼痛的青春啊!!为嘛疼痛!!大姨妈来了啊浑身酸疼啊!!!!
  
  她辞藻的堆砌功底不必四娘差,她文章的华丽成都不必四娘差,她中心意思的空泛无味,也不比四娘差到哪儿去。
  
  首先是千篇一律的早恋情结,接着是五彩缤纷的形容词加上毫无意义的名词拼凑成令你目不暇接的长词短句,再接着是老生常谈的高中时光,然后突然,嘭的一声,跳到了电影。
  
  就好像你翻着最小说,忽然一下跳到了看电影,可是你看看封面,还是最小说啊,然后你哭了,你买的是山寨改良版,二逼的文艺最电影。
  
  从那令人难舍的时光到了她自认为很有技术性的看似专业型影评,我没压制住那股冲动,我去百度百科了这个书名,我想知道它到底是不是散文集。百科告诉我,它叫散文小说集。哦,还有小说我没看到呢,我毅然关掉百科窗口继续围观。
  
  看了影评我不禁讶异了。她某些地方写的确实不错,她想阐述的确实还是一个青春的主题与基调,说了很多成长电影,大量的举例说明,大量的引入一些看起来很有品位的影片名。但是我又不禁想问,向他们这种作者写的文章,真的是面向现代中国青少年的吗?
  
  只要你有点年纪有点思想,都会知道,这样的这些不算是文学的“青春文学”一般都是面向现如今青少年的,让他们在空虚寂寞冷中寻找一丝的快感,这些书一般出现于公交车上女生们的手中、数学课上复习资料的下面、写字台抽屉里各种试卷的中间……或者某些厕所。这种看了会便秘的连厕所读物都算不上的“文学”,他们实际上就是面向青少年的。然而我看到了很多应当是至少我们这个年龄的人读到的话题,比如对美国电影的分析,比如日本的感官世界,这些是青少年应该了解的么?
  
  我不是个有着所谓开明思想的人,我很传统我很封建,虽然我高中喜欢看一些比较猎奇的东西,好奇心谁都有,但是我至少三观正常,品行端正。出了这样的书,总该明白自己作品的消费者中包括哪个年龄层的吧?
  
  我忍住心中的不满,跟蜀黍吐了个没用的槽之后继续看。
  
  电影终于说完了,开始说自己高中时候跟朋友出去走走。
  
  走走。
  
  走走。
  
  完全不像游记,又不知道应该是什么,那种说不出的文艺感觉,真的很傻逼。
  
  书中提到的“青淮”,甚至在告诉我们,写一篇或是一本郭氏文字,至少要有一个明显的对比参照人物,那些人物以前要跟自己很要好,现在不能再以以前的面貌出现或者完全不出现,这样才能体现出时间这把杀猪刀的残忍无情,这样才能体现出青春的无奈伤感与残酷。“青淮”算一个,曾经的“小A”算一个。如果你们不认识小A是谁,那就证明你们根本不爱四娘娘!
  
  当我看到青淮这个设定时,后面的一切一切,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我没办法闭上眼,我只有内牛满面。
  
  我活了二十年,还不死,就是要经历神明赐给我的无数生命的挑战,并且战胜他们站在RP的巅峰。这个道理我还是懂的,于是我继续看。
  
  然后我终于看到了那个所谓的《青春是被窝的坟墓》。我看着看着,甚至要怀疑这部分是不是跟第一部分什么“悲伤滴坐在你身旁”什么的一样了,不一样吗?我看了看,好像不一样。
  
  百度文库47页,我看书本来就慢,今天晚上才看到25页似乎……我几乎要无地自容了。
  
  我终于看不下去了。
  
  于是对于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我想做个总结。
  
  背景是被“坐家”们反复说了无数次的高中,压力、早恋、关于出门远行的意淫等等,形成了一个很无趣很单调的灰色调,基调很消极,很有郭敬明的风格。内容没有。感情很空泛。辞藻华丽但是作者好像很喜欢“切肤”这个词,它的出现频率让我沉寂已久的鸡皮疙瘩重新振作。
  
  这样的小“坐家”最喜欢的就是千篇一律地描述自己的高中生活,从早上按下闹钟的那一刻起,到晚上抠完脚皮喷完花露水的那一点止。一整天的生活,其中还说说自己看到的别人的生活。把它们说的那样无奈又伤感,那样的耽误自己的青春,那样的枯燥又乏味,用自己忧伤华丽的词句来攻击庞大僵硬的教育体系,结果可想而知,你用一只小巧玲珑的鹌鹑蛋砸砸大理石试试看是什么结果。如此螳臂当车的行为,反而会引起当代青少年的注意,反而会激起共鸣的浪花,反而会让每一个在课桌前奋斗的少男少女们内牛满面,反而,会增加很多销量。
  
  他们不会露骨地削开制度的皮肉,因为他们根本没那么力气,他们也根本看不到隐藏在皮肉下任何一块森森白骨,他们只会面对制度发出一声声令人头皮发麻的呻吟。
  
  七堇年在我心中的形象瞬时崩塌了,就如同当初我看到安东尼大喘气式的哮喘“文学”时的那种崩坏感。
  
  我的这个评叫《被窝里挖掘出的青春》,其实也是有意义的,其意义在于……这青春就是从坟墓里挖掘出来的,矫情做作,无病呻吟,她既然自己说被窝就是坟墓了,那就……不过怎么说我也写了3000+的字了。这对我来说太不容易。
  
  虽然只看了半本,但是我觉得,够我看到这个人的名字就跟着蛋疼的了……
  
  这真的是文学么?

来自: 豆瓣
作者: FAt_Mi    时间: 2013-4-21 09:50
  我还在上高中时候看的一本书 喜欢作家 还去过她的签售会 本人好文静
  这本书我前后看过三遍 非常喜欢中间有段话 虽然很多都写得很好 但是那段最喜欢
  【再相遇之前,离别之后,我都未曾见到比你们更加优秀的人。那时候的我们,都是快马仗剑的傲气少年,并不因方向模糊而失去前进的激情,也正是这样的横冲直撞中渐渐劈出一条妥当的路来,所以无论是与你们朝夕相处的岁月,还是而后各奔天涯的日子,我都一直在一个安静的角落里,为自己能与你们曾是朋友而骄傲】
  很适合毕业季 每每看到这段文字都会有深深地共鸣 一阵感动

来自: 豆瓣
作者: davidk    时间: 2013-4-21 09:50
  我以前从来不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但是一看到这本书的序,我就知道这值得我完整的读上一遍了。
  以一个研究生的年龄,或许读这本书有点太晚了,我也后悔当年自己没有读到这样的文字,也不知道当年的我或许读到这样的文字,会有怎样的触动,不管怎样,“在这个充满爱与被爱、伤害与被伤害的世界里,生命对我们是吝啬的,因为它总是让我们失望;可是,生命又是这么慷慨,总会在失望之后给予我们拯救。
    我想,因了这生命的慷慨,我们必须尊严地过下去。就如同生命本身,尊重我们的存在。”

来自: 豆瓣
作者: davidk    时间: 2013-4-21 09:50
  我以前从来不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但是一看到这本书的序,我就知道这值得我完整的读上一遍了。
  以一个研究生的年龄,或许读这本书有点太晚了,我也后悔当年自己没有读到这样的文字,也不知道当年的我或许读到这样的文字,会有怎样的触动,不管怎样,“在这个充满爱与被爱、伤害与被伤害的世界里,生命对我们是吝啬的,因为它总是让我们失望;可是,生命又是这么慷慨,总会在失望之后给予我们拯救。
    我想,因了这生命的慷慨,我们必须尊严地过下去。就如同生命本身,尊重我们的存在。”

来自: 豆瓣
作者: davidk    时间: 2013-4-21 09:50
  我以前从来不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但是一看到这本书的序,我就知道这值得我完整的读上一遍了。
  以一个研究生的年龄,或许读这本书有点太晚了,我也后悔当年自己没有读到这样的文字,也不知道当年的我或许读到这样的文字,会有怎样的触动,不管怎样,“在这个充满爱与被爱、伤害与被伤害的世界里,生命对我们是吝啬的,因为它总是让我们失望;可是,生命又是这么慷慨,总会在失望之后给予我们拯救。
    我想,因了这生命的慷慨,我们必须尊严地过下去。就如同生命本身,尊重我们的存在。”

来自: 豆瓣
作者: 残月初    时间: 2013-4-21 09:50
  这本书是各种散文随笔,有点散,也许人的创作真的是有限的吧,至少和我期待中的七堇年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的,当初的高中生活,小柒的东西就是陪伴着我的,现在看来有点肤浅或是可笑。但作为小七的粉丝,我觉的给过我那种感觉就够了,这也导致我从接触他的新概念作品后,买了她出版的每一本书,     认为七堇年和郭敬明一样的去看看他的《大地之灯》吧,不知道是在创作完大地之灯后,小七再也没能带给我原来的感觉的作品是什么原因,    但就这本书而言,同龄的陪伴小七成长起来的人还是值得一看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南木雨    时间: 2013-4-21 09:50
  当年高中时就想读这本书,以为是在阐述青春很睡觉的关系,对于我这个爱睡觉的人我以为会有不少认知。
  哪知多年后我可以读到这本书是,她原来是收集了落落的文章在里面。有我之前比较喜欢的《蓝颜》。
  但对于青春,似乎在我身上正慢慢燃烧,于是我想,在我青年时读过的那些书本,会安静 的存放在我的记忆里。
  回忆起,满是青春。在每一本书的记忆里。
  很喜欢落落给的文字感觉。u之能持续多久。
  实际上我并没有读过太多她的书,都是短篇的。可是每一篇都很喜欢。

来自: 豆瓣
作者: moonli    时间: 2013-4-21 09:50
  “在青春之书里 我们同在一行字之间 那些失去了目光的夜晚该用怎样的声音去安慰 成长是憧憬和怀念的天平 当它倾斜得颓然倒下时 青春是生命最温暖的被窝 。。。。”
       不浮夸,不虚假,不勉强。。。一切都来得真切,触动生活在青春年华的我们。。。
       时光拉着我们奔跑,越来越短。。。回望曾经,青春,我“可爱的青春”,走完青春的她是多么舍不得。。。正如正在走着的我们是多么的有勇气。。。
       记住时光,记住青春,记住爱。。。。
  

来自: 豆瓣
作者: 围城知    时间: 2013-4-21 09:50
  当初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因为高四的时候买的萌芽还是什么的一本杂志上有《被窝是青春的坟墓》的节选,恰好节选的那一段就是描写她高中时的一段备考生活 当时看了就觉得写的不错 。后来上了大学后就忘掉了, 买之前的几天去逛学校的书店 ,刚好就看到了《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当时就重新唤起了当时的回忆,立马就买了下来,还打了七折。
  买回来也是加班加点的看,差不多用了三天的时间就看完了,当时最最先看的是最后面的《被窝是青春的坟墓》这一篇,当初就是冲着这个买的,不过真的看完后,现在反而没有什么大的感觉了,也许是现在时过境迁了,不再是当初在默默看书复习做试卷的复习生了,大学的种种已经慢慢的影响了我。人总是在改变。 接着就是从头往后看,第一章 惊蛰 总体的感觉挺好的,尤其是第一篇《远镇》,看了之后好有感觉,不知道是作者的自己的经历还是虚构的疑惑是根绝自己的经历再经过艺术创作的,真的挺不错的,看的时候,心就一直跟着“我”慢慢的走下去了,一直到最后。个人认为《远镇》是本书里最好的一篇,接着的再看下去,惊蛰里就是叙述她自己学习的一些经历,看她的描述专业好像是语言,跟我的一样啊,不过看她要学的课程真的是很多啊,想想我的课程,差距顿现,不知道怎么能学完,不过是才女嘛 ,就是要多学点。
  至于第二章清明,真的不和我的口味,感觉怎么不像散文,更像是言情小说,一篇继以一篇,以致后面有的没怎么看完,粗略而过。没办法,不是本人一点都不喜欢言情小说,只不过不喜欢这种类型的,抑或是不喜欢这种表述。书的最后有一个札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长电影之特色与折射,不知道怎么突然加了这一篇 ,不过也挺好的,以后看青春电影有个参照。又可惜可恨的是本人的电影看的本身就不是很多,青春电影就更屈指可数了,我看了下,她列举的电影,基本上没看过。
  最后来说说作者,七堇年,名字很好听,她说是她爸爸给取的,很不错。人又是才女,长的又漂亮(网上看图片看到了),可惜去年来我们学校签售的时候我不知道,不然一定会去的,不知道还能不能再来一次呢?看七堇年的文章,感觉她的文字很华丽,她一直强调自己读的书不多,我认为这个也是一种谦虚,怎么可能会不多呢,不多怎么能写出这么多文章,不多怎么有这么的思绪,单凭自己凭空的想象总是不行的吧。也从网上看了一些关于她的评价,不出意外的是有褒有贬,这是肯定在意料之中的,所有的作家都会是这样,有喜欢的读者,就注定会有不喜欢的读者。当初还有看她《大地之灯》的冲动,因为看过书评和简介好像反响不错,不过有事耽搁了。现在又忙于考试复习,没时间看 了,以后有空会看的。
  总的来说呢,还是喜欢她的文字的,最起码给我一种当时的心境和感受,虽说有时候只能意会不可言谈,但有时候这些只能通过特定的文字来表达,而他们/她们则义不容辞不期而遇的站了出来,错了,应该是他们的文字站了出来。
  怎么说呢,这不能算是一个书评,最起码不是一个合格的书评。
  

来自: 豆瓣
作者: soonhy    时间: 2013-4-21 09:50
    高中时读的这本书,现在已经大二了,也许再读一次会是别样感受,读的时候只觉得,我们在成长着,从懵懂无知到渐渐地开始自己做决断,这期间,我们的生活总是受着各种人或者事情的影响,其中一些我们不想要,被动的接受着甚至承受,不过,随着成长,想法和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我们也可以自己毅然决然的去做我们想做的事,去争取,去改变,去发现,去找寻自己也不了解的自己,去过另外不曾试想过的生活,看和煦的阳光,看你的善良......

来自: 豆瓣
作者: 莫若    时间: 2013-4-21 09:50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堇年清明洗练的文字之间有一种别样的端谨肃然,因而得以更为清醒直接地剖白生与念的真实质地。在彼时平淡无奇的少时年岁中,我们常是因着内心无从排遣的焦灼苦闷,而选择以繁盛华丽言辞为冠冕,粉饰彼时光阴的琐碎苍白。究竟要那段因内心的空茫无着而显得分外漫长的岁月渐次行过后,回身远望辗转来路,才知晓承认那一寸寸冷暖自知的行程其实亦不过是琐碎断章的拙劣拼接,如何真有曾经认定的那般波澜壮阔。世事纷繁,难得分明,那些我们曾经当做慰藉的华丽文字,又怎经得起时间的砥砺,它们是轻而薄的泡沫,以优美如云的姿态浮在年华之表,却究竟无法潜入深深的光阴之河抵达生之内在。而堇年的写作,则是得以挽留那些注定流失的光阴和注定稀薄的爱恨之途。
     “若没有离别,成长也就无所附丽。”周国平说,即使没有生离死别,我们何尝不是时时在告别中。或者生与梦都太薄了因而不堪凭吊,而我们亦只是不愿再回想,年少时那些苦竹般细密深长的夜里,自己是如何一手撑着漫长钝重的夜,一手划下零乱的文字来的。纵然我们原不曾深入生活的内里,只是简单地将倾诉的欲望混同于所谓才华,“将自己的脆弱装裱为痛苦,并隆重展览。希望博取他人驻足和关注”,但若非那一路的苦苦前行,我们如何得以明白尘世间种种挣扎辗转不过皆是生之常态,并且学会心平气和地审视生活光鲜外表下的粗粝质地。唯有泅过光或阴之河者,才有权利以笑谑态度观审彼时在骄傲与菲薄中断续挣扎的无力感,以及在单纯到盲目的信念执念支配下轻易抛出的决绝口吻。年少生命的脆弱同盲目,究竟是于无声无息的成长磨折间被填补的,曾经令人泪下的切肤痛楚,若在这凉薄人世间能有触手可及的温暖情谊去抚平,该是如何的幸事。“我等你的好消息。”这简单到孑然的句子,内中的深长默契不可言说,然而注定散落如尘的旧物,如何代替那些诺言同想念,让我们在彼此的生命深处永久停留下去。或者,旅行亦是在山长水远的生之别途中寻觅心之去向,在看过了北方肃然静定的冷黛山峦,川城绵邈深长的苍然峡谷后,也能慨然执笔,写下“人生如路。须在荒凉中走出繁华的风景来”。
      堇年清省深长的文字,内中有着不动声色的悲悯。即使生命的凛冽与尖锐都已昭然若揭,她却仍然静静写下:“与生命的慷慨与繁华相爱,即使岁月以刻薄与荒芜相欺”。她只是以文字的宁定力量为舟,试图摆渡我们于光阴的彼端。她的写作,让我们知道自己并非孤单无凭,纵然在看清了世事凉薄人情寒暖的生之年岁,也能因心有所寄而绚然微笑。
     是这样,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最后,以自己两年前的信笔之言为结,纪念那段我们终于泅渡而出的时光。
     “始终记得堇年曾如此写:如果世上有一个人,能让我对其的想念,漫长到足以使我在无眠的夜晚彻夜写一封信,然后在天亮后郑重其事地寄出——那么,这该是多么好的事情。
     我亦作此想。关于那些无从倾诉的心绪,关于那些无法重寻的岁月,自己终是缺失纪念的途径。无处安放的心事,化作一粒一粒忧艳流沙,尘埃落定处渐渐铺展成沙漠般的无垠荒凉。然而,从前那些菲薄的寂寥时光中,我们始终渴求而不得的,究竟是什么呢。仅仅是可以安置那些无着心事的所在么。但我们自以为菲薄的生命,当真完完全全是我们想象中的样子么。生命的华美是某种意义上的表象,而生命的简淡亦何尝不是。透过那些令人茫然的虚空,曾几何时以为终究无法自拔的感伤寂寞,如今看来却又能算得什么。最好的终结,亦不过,付之了然一笑。”
  

来自: 豆瓣
作者: 冒傻气    时间: 2013-4-21 09:50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
    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我知道有些人是无法忘记的,即使在你成长之初他们就已经消失。但是他们被镌刻在你的生命线上,无法磨灭。让我们终其一生为了这些印记做两件事情:怀念,或者寻找。
  
  
  若没有离别,成长也就无所附丽。
  
  我仍然持续地收到她的明信片,那些除了一个遥远的邮戳和一行清晰的地址之外再无其他赘言的纪念。我温暖并且感激地知道我已经获得了多么令人骄傲的幸福:拥有一个地址,和一个远方的人,将路途中的想念寄给你。
  
  大学提起裤子从你的身上起来,冷冷地对你说,走吧,把青春留下!这个时候你会觉得是大学上了你,而不是你上了大学——发信人:螃蟹时间

来自: 豆瓣
作者: 洛曦。    时间: 2013-4-21 09:50
       因为看到书评中太多类似于矫情的批评,我很想说出自己对七这本书的看法。
       首先得承认、从初遇七堇年开始,这本书一直是我的最爱。
       我当然知道有无数和我一样的同龄人因为堇年外表华丽精美的语句而爱上这本书,但我并不觉得落入了什么所谓的俗套。
  
      青春本就热血。青春何须矫情。
  
      华丽的文字有什么错呢。你并非没有读懂她文字里暗藏着的真挚的情感啊。
      我读远镇。七笔下美好的景致成为了新疆在我脑海中一直挥之不去的印象。那些带着淡淡忧伤的落日,晨光熹微的清晨,月明星稀的夜晚...她的文字给我带来太多生活以外的遐想。
     那时我的感觉是。哪怕只为读到这样的风景,这本书仍然值得我去认真阅读。
     事实证明她并没有让我后悔。除去华丽的文字外衣,书中的小情调、小情绪以一种清新自然的姿态同样让我印象深刻,感同身受。
  
     忧伤又有什么错呢。我们并非故意每天把自己沉浸在无边无际的忧郁中去故作姿态。
     真该庆幸每天三点一线的学生生活并没有让我们麻木到言之无物。
     希望大家都能够理解七文字中的忧伤只是单纯的一种情感,用更美好的姿态表达了出来。这、无可厚非。
     当然也不要以为文章自始自终都是阴郁。
     作者当时也只是个少年。对于生活的美好,景致的优美,所有微小的快乐极其敏感的少年。所以我们仍可以读出希望,读出善美,读出青春的浓墨重彩。
  
    最后。想借堇年的一段话再次表达我对【被窝】的感情。
   --成长是憧憬与怀念的天平。
     当它倾斜的颓然倒下时。
     那些失去了目光的 夜晚该用怎样的声音去安慰。
  
    七的文字。却在这样心浮气躁的年岁里,给予了我平和与安慰。
  
    
  
     
       

来自: 豆瓣
作者: 熄灯晚    时间: 2013-4-21 09:50
      当我失眠的时候,我就会拿出枕头边的这本书,白色的封面已经被泛黄了,心情低落的时候翻开这本书,心底里就会踏实下来,这不是药效,而是一种分散的进入,在这本书里面,特别是一些桥段,每次看都会给我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触,现实的压迫也就暂时逃离开心底,人总是很奇怪的,就算当时再苦涩,到了变成回忆,浮现在脑海里的总是温存的多,这本书里面记录的都是大家的曾经,八九一十的,偏颇毫厘,好些语句都不是七堇年自己的原创,可是糅合在一起又是很贴切真实,或许这也是七和别人有着的真实经历,看完被窝是青春坟墓的那一段,脑海里面就会堆起曾经的暗恋,如今的混沌暂时逃离,美美的睡了下去。

来自: 豆瓣
作者: 爱德瑞    时间: 2013-4-21 09:50
  <原文开始>我一直在思索我的罪恶应该得到怎样的惩罚我想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我没有让母亲得到应有的骄傲而上帝说人活着不过是为了赎罪我在于醒悟到我的存在于这个世界悖逆我对周遭失望的同时也让周遭对我失望但我想我的罪孽在我母亲那里演化成怎样的怨怒只要我心中有善且唯有善就会得到拯救</原文结束>
         为何我存在,为何不是别人代替我存在。对于父母,我就是唯一的,但即使出生的人不是我,也会有其他唯一来代替我的,唯一只不过是计划生育的空壳。对于出生这件事,父母亲并没有征得我的同意。与其说我出世是为了感恩或者赎罪,我更觉得的自己像是为了取悦的存在。出生带给他们的喜悦,成长带给他们的喜悦,取悦的功能一旦出现问题,隔阂跟操心便要产生。当然这只是我臆测的结论而已,如果这个臆测成立的话,我宁愿不要生小孩。
  
  世界的悲伤和灾难都太多,我们活在平静遥远的角落,无力怜悯——堇年的自序如是说。
         命运这个东西不是U盘,不是没设只读就可以随便擦写。生者能做的,只是见证他们发生,不光有自己的份,还要目睹别人的,对结局不管不顾的同时,还要安之若素。远镇表达予我的,大概就只有这个,淡定的境界。       人生而渺小,无力截断时间的洪流,也抵挡不了命运的车轮。但比起时间的单调与命运的空虚,却又有着与之同等甚至超越它们的东西。思想的所及的尺度,不是在时间跟空间里能够测量的。所谓成长,不过是对思想饱满的完成。
  
         幸福本身就是虚妄,它只存在于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在所谓的终点你是看不到幸福的,因为它不存在——P3
               的确,恰当非常的解释了某些事件完成之后的空虚感。追求的过程,多么美好的词,因为过程总是充满希望的吧。结果是没有希望的,有的只是成就感或者失望感。
         但是对于活着的价值,我丝毫不敢苟同。
  
  “在于要有一个饱满的人生。”饱满或者空虚,完全在于自己对于价值的理解。定然有相当多的人认不清所谓的价值。大多数人活着的理由,只是由于存在的惯性,不敢选择死亡罢了。拜之所赐,淡定的境界,才变的如此重要了吧。走肉行尸,苟延残喘。
  
         史铁生说,孩子,这是你的罪孽,亦是你的福祉。——P15
              某人说的好,来到这个世上,每个人都是带罪之身。欺骗、虚荣、虚伪、贪婪、狡诈、懒惰。临世至今我们犯下多少罪恶,良心逼迫我们忏悔,可属于我们的救赎在哪里,难道只有死亡的那一刻才是彻底的重生?泯灭肉体,洗净灵魂。活着对于我们来说如此稀松平常,我却又觉得那么不可思议,躯体是灵魂与世界联通的媒,来自肉体的痛苦是精神无法摆脱的负担。为了思想里虚拟出的幸福,再痛苦的经历也亦可化作幸福的垫脚石。整个种群的阿Q精神,着实令人惊叹。
         他们因为各自的孤独和软弱而希望对方多体谅和抚慰自己,但却忽略了共有的性格缺陷,且忘记了给予的前提。——P27
              并不是所有的真心都能够换回别人的真心,并不是所有给予的对象都那么慷慨。即使孩童的年纪,也会有成人世界里最冷漠的嘴脸,人性并非本善或者本恶,而是,有人性本善,有人性本恶。最冠冕堂皇的姿态,莫过于用君子之心体悟世界的高尚。人非神灵,连自己都度化不了,何必为难全世界。
         之后大多只是记事,哲理性说辞寥寥数笔,记性又欠佳,懒得再找。终要做个了结。
         生活予我们的东西,并不仅限于爱情,亲情,友情,事业这些局限。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白纸黑字里,或清丽脱俗,或天马行空的句子。都在重复这个思考,而且思考是没有国界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乌冬冬    时间: 2013-4-21 09:50
  至少这书:比较积极,比我当年看的那些整本整本的自杀自残援交QJ生孩子相比,这本书也只是离家出走的程度而已
  
  文字很华丽没错,但是可以看懂……看懂了也还觉得“有点意思”,虽然对于已经参加工作的人来说可能这点意思等于没意思
  
  够厚,而且价格还算很公道的啦,以柯艾那票人的尿性来说
  
  作为本书的拥护者之一,这本书还有个突出特点就是跟读者保持了一定距离——旅游啊,新疆啊,土耳其啊,民谣啊左小祖咒啊,都是可以激发想象力的东西——另一方面也比较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因为好歹说的是“下了课我和某某某找到学校附近的一间画室遇到了美女和帅哥”而不是“我坐飞机去参加戛纳电影节跟人探讨了谁谁.谁.谁谁的电影以及东西间审美文化的差异随后到卢森堡吃法国大餐觉得鹅肝配87年红酒最好吃啊”……就跟要一个五岁小孩子在蓝猫和攻壳机动队中选,虽然我们一致BS前者,但是人家小孩看不懂攻壳的啦(还会嫌颜色不亮丽主角不可爱的吧……)
  
  总之说它NC也好无病呻吟也好……14-22岁读者群都是需要这种风格的啦,谁没中二过看不开过,过了这个年龄的人在看这书难免觉得矫情空洞,但是如果曾经喜欢过这种文风的话,不妨对现在的中二们和中二过的自己宽容点嘛~

来自: 豆瓣
作者: yaa    时间: 2013-4-21 09:50
  记得我还是上高中的时候,我非常想去旅行,去远方,走遍每一个角落,见一见其它民族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可是,对于一位中学生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首先经济来源就是个很大的问题了,再者,没有了解社会的中学生阅历少,要是走出自己生活的城市,估计用不了多久就被人给卖了吧,书中人主人公的经历大概也是作者杜撰出来的,在现今的社会下,如果有人有这样的经历,真的算是个强人了。     不过学生在各种压力下,应该都会做一个关于自由的梦吧,不再被高考束缚,走出狭窄的教室生活。作者把这个梦用文字的方式实现了,书中的主人公走了好远,走到了中俄边境的一个小村,用一个青少年的眼睛去看这个村庄上发生的事情,用一个青少年的心去感受村庄的人情风俗。那个青少年就是这一代青少年表现出来的写照:迷茫,脆弱,对社会缺乏正确的认识。主人公对所遇到的事情的所思所感,也许,就是现在青少年的所思所感,也许他们会被学业压得很脆弱,也许会因为对社会缺乏认知而肆意挥霍今天的时光......        这本书的故事可能不切实际,但是字字句句间散发着青涩的青春气息,把青少年的稚嫩,迷茫,脆弱描写得非常尽到。

来自: 豆瓣
作者: 韩小庚    时间: 2013-4-21 09:50
  记得大一的时候,第一届的文学之新刚刚揭开序幕,我们寝室的老徐说这届冠军水平一定能超过七堇年,其实最终结果未必如此。七堇年能在19岁,这个十几岁的尾巴上写出如此深刻的《大地之灯》,这功力估计也就当年韩寒、郭敬明能比得上。
  
  七堇年跟韩寒、郭敬明、张悦然一样同出新概念大赛,却没有他们的大红大紫。16岁以一篇《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夺得一等奖之后,便消失匿迹。直到遇到她的伯乐,郭敬明。可以这么说,没有郭敬明。七堇年也许没这么快收到大家的追捧。郭敬明的《最小说》让每一个想成名又有才情的年轻人得到施展的平台。
  
  最早看《远镇》的时候,我觉得这个作家不同凡响。而苦于书中甚至网上没有一张作者的照片,是怎样的一个女子,才能写出如此深刻的文章,抑或会是另一个不出世的张爱玲,一出道便才情满天下。后来七堇年的书越出越多,我也每本看下去。七堇年没有让喜欢她的读者失望,每一本书的质量都保持在中上以上水平。
  
  网上有人把七堇年比作“后安妮宝贝”的代表,七堇年的文字其实比安妮的温暖的多,安妮宝贝的文字是从前期的阴暗到后期渐为人妇,变得温婉。而七堇年的文字却刚好相反,从开始对世界的懵懂到后来见多世事,文字更加冷峻,挖掘的社会也更为深刻。
  
  去年七堇年脱离郭敬明团队,进入沈浩波的磨铁图书集团,对于她写出更加深刻的作品,这也许是好事,但对于书的销售量来说,未必真的能提高多少,毕竟沈浩波每年只能出版几本畅销书,而据图书数据来说,郭敬明的团队在2010年青春文学前30位的销售量上占了20个席位。虽然郭敬明团队里的作家未必个个都是才情万千,放在网上来看,更是比比皆是。但是团结的力量就是大,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不是没有道理,所以郭敬明的团队能在青春文学的排行榜上占据三分之二的销售量就不足为奇了。
  
  七堇年的书赢得读者,首先在于她高于80后同龄人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文笔。只要七堇年能笔耕不断,历史会给七堇年一个公平的结论,或是另一个王安忆,张爱玲,甚至安妮宝贝。(文:苏伦)

来自: 豆瓣
作者: 薄奠~    时间: 2013-4-21 09:51
  认识堇年的这本书是我还在读高中的时候,无法想象这本书所带给我的震撼和共鸣。关于年少轻狂,关于我们满的快要溢出来的青春,关于我们那时候的爱与恨。懵懂时期的爱恋于现在看来是非常浅显可笑的。那时候的我们可能会将大多的精力放在许多看似庞大其实却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得到什么,失去什么,可否后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实也并不那么重要了吧。

来自: 豆瓣
作者: 小男孩    时间: 2013-4-21 09:51
  以前我很讨厌柯艾,觉得太悲伤非主流,人生哪有那么多痛苦与无奈。
  世界如此美好与明亮。
  下午三点,最美好的夏日下午。
  他已经走了,不会再回到我身边了。
  这个曾经为我写过无数温暖话语的男生,带着他的坚持离开了。
  我不后悔他离开,只是难过不能一起度过这个很夏天的青春。
  去曾经我们去过的书店,看到了这本书。
  熟悉的字眼,拉住了回忆。
  初中看过这本书,觉得太无语。
  可是当自己能与作者产生共鸣时,读她经过的高三。
  想起他说过的不可回头的高三。
  青春是惊人的相似,我们却有各自的精彩。
  没有离开,哪有新来。
  怀揣最美好的梦想,过我们想要的人生。
  青春,要过得不浪费。

来自: 豆瓣
作者: 玄衣刀    时间: 2013-4-21 09:51
  或许现在的我,说青春的感伤感觉有些矫情。即将过渡完成的80后,那些回忆的感伤不应该随着时间淡去。
  七堇年,最早见到这个名字是在一本《读者》杂志上,选载了这篇随笔的精彩章节。彼时的我在高三复读,经历了高考的失利,能再次重拾信心。现在的我真的有些佩服那时的自己,或许仅仅是一个信念的支撑。经历高考之后的疯狂是否能再次融入高三时的拘谨?看了眼周围的友人,他们有的选择再次蛰伏待机;有的南下北上,开始了传说美丽的大学生活;还有的选择离开这为之奋斗很久的梦,选择了另外的一条路……羡慕,那些少说南下北上的孩子,总是在所难免的。或许当时的我就明白这等美丽的果实,只有奋斗过才能得到。
  失败之后,心性也变了。收起了年少轻狂的不可一世,渐渐穿上后来谓之成熟的伪装,开始变得战战兢兢。少年时的豪言壮志言犹在耳,却已是过眼云烟再也不愿提起,只愿意为一道命题的结论争执得面红耳赤。每每日出,坐在教室角落的我,看着前排的低头不语的同学,不知该说他们朝气蓬勃精力充沛,还是说他们暮气沉沉精疲力尽?
  彼时,可能真的是寂寞的。虽然坐在一堆人中,却没有一个抬头说话,他们总是在低头看书、做题,你的言语可能换来一声厌烦的叹息。诚如七所言: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旁。于是千方百计想摆脱这孤独的罪恶,终于相信了一见钟情,还天真地错将好感看做爱情。认为那些美丽的流传在书本中的文字的主角为成为自己。彼时,似乎一开始流行唯美和非主流的伤感。关于悲伤往往成为青春的主题。就在此刻,我认识了你和你的随笔《被窝是青春的坟墓》。
  初见此题,内心真的邪恶了一次,以为其中将的是青春结束的方式。不曾想到,这仅仅是一个暗语。一如你我,从不曾将心仪的女生的名字写在哪怕是日记里,只愿牢牢地放在心底。那篇关于分手的言语正和彼时的心境,虽然现在的我,已不再喜欢你大段华丽而悲伤文字。
  “我们是对了还是错了,我们都爱了还是忘了,走的时候我们是哭了还是怎的,我是心痛了还是笑了。”只是于不久前看到这句被引用为签名,不禁又想起了你和那些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来自: 豆瓣
作者: ☆东京    时间: 2013-4-21 09:51
  七堇年的这本书真的给我很大的感触,她让我在阅读的同时也不由自主的想起了以前的那些好朋友,回想起我们的点点滴滴,而如今,却都人各一方,不由得鼻头一酸。但是,我想说的是,我们毕竟都一起哭过、笑过、闹过、、、、、、这一切永远是被我珍藏在脑海里的最美好的回忆........

来自: 豆瓣
作者: 叶孜孜    时间: 2013-4-21 09:51
  像是一个流连在酒肆里反复买醉的酒鬼 , 独酌对影皆索离 。偶然间小抿一口知名不具却已声名在外的某香醇,大喜过望,感慨这才是我想要的 。
  
  一如你对我。
  
  毋须形式张扬。却是字字珠玑碾过心上,四散开去在胸腔发出长久的共鸣。
  
  
  
  在你绝望的时候,你说你读到了余华,读到了《活着》。
  
  你反复告诫自己 :眼泪的宽广与丰富,绝望的不存在;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
  
  我想说在我迷惘的边缘,我读到了你。你说:
  
  “常常有人为我们沏了一碗感情深致的茶,我们却总说来日方长,来日方长,于是将其搁置在一旁,且待花间一游再回,或他处小酌而归,以为它仍会热香扑鼻地等在那里,等着自己回来。殊不知这世上回首之间便是人走茶凉。
   因此要记得,感情这碗浓茶,一定要趁热喝。”
  
  “我们尚且在二十岁的年纪上.不要因为爱情,而错过了一地春熙梨花的美丽阴影.。”
  
  
                               ... ....
  
  一直以为你与那个创作团队的格格不入。退出了也好。他们都在大笔如椽地诉说爱与痛的边缘、彼时的心酸爱恋,你却更多着墨于生命的本质,独行的执着,青春的思考....
  
  就像大提琴的声音,不那么讨喜却让爱的人甘心溺死在低沉忧郁的喃喃自叙里。
  
   臆想里总认为你有德国人的个性: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但却不刻板严肃。思考也倾向与一个虔诚的宗教徒,映刻着某一远古遗留的光辉。
  
   我钦佩你拥有的阅历,见识的广度;艳羡你高中时代所结交的那样的挚友。
  
  她也说过:人生啊,如果尝过一回痛快淋漓的风景,写过一篇杜鹃啼血的文章,和一个赏心悦目的人错肩,也就足够了。
  
  与友人讨论着,我想我也应该如是:领略过高山之巅日出之盛,毫无保留地爱着一个人直到失去剪断长长的头发,真真正正探索到一回逍遥无为之乐。
  
  ... ......
  
  你说你一直相信文字的力量。在某次的考试的现代文阅读里读到了史铁生的节选,短短几千字硬是扯着你的眼泪向下,打得试卷都湿了。考试都无法继续。
  
  我想我感受到文字的力量是记不详细了,只是依稀记得念到出师表 诸葛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时候心里很是被揪了一把。
  
  
  
  我总是能在你的叙述中找到坚定的力量,你从来或者向来都不会至我于绝望的境地,每次必有一番收获,不敢说有多么振聋发聩也总是能找到心灵上的某次迷惘的走失或者懦弱的踯躅不前。
  
  我找不到更多更优美的描述你,我的阅读很有限。
  
  也不敢说有多么多么的喜欢你,毕竟连你的书都是没有读全。
  
  
  
  
  
  现在的我,站在十几岁的尾巴上一如当年的你。经历着招之黑云压城城欲摧 挥去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高三。
  
  你所说:“青春的意义决不在于这炼狱般的高三,却一定需要这炼狱般的高三来锻造并借此加以最深刻的阐释。”我便要只身前行,越过逆流之溯。
  
  
  
  在今后以及经年流光里,也反复告诫着自己:用堇色织染成年华,踏上远途。坚韧寂静地前行。即使明天天寒地冻,山高水远,路远马亡。
  
  

来自: 豆瓣
作者: 暖暖    时间: 2013-4-21 09:51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       如果没有被窝  青春将死无葬身之地      我这可怜的青春需要被窝来安葬,一直都在寻找一个类似于被窝的地方把这悲催的青春安放      
  其实青春是可怜的  要趁着青春快要消失之际  找个合适的地方将它安放

来自: 豆瓣
作者: 淳淳    时间: 2013-4-21 09:51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青春总是有很多值得去留念的地方,过后我们却忘了是怎么走来的,少年就是这样轻狂,没心没肺的,日与继夜的为自己掘坟...

来自: 豆瓣
作者: chwj4    时间: 2013-4-21 09:51
        我把大把的青春时光都泼在读书上课这些深沟里,把那些最单纯的青春的思考和烦恼都抛在了脑后,无意识地不再喜欢彩色的,小女生的画画,逼自己不去怀春,逼自己不去伤感,但年龄的列车来到25岁这个站点时,我突然就发现了这些美好的东西,好急切的想要用大把的时间去体会,听着最慵懒,最动听的歌,读着让人心纠,动容,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看到的文字,顿时觉得人生再没有比这个更让人惬意的事情。
         但是这样的心绪似乎应该属于15,16岁那样绚烂无比的年纪,那种不管怎样都是美的年纪,跟作者一样,把最平凡的生活用文字重新演绎,演绎得那么美,那么精彩。
         不管是和我一样在心灵成长上滞后,还是跟作者一样在那样的时光下喜欢那些所谓”做作“的词藻的人,只要你内心依然怀有一份单纯,这本都值得一读。

来自: 豆瓣
作者: 7度、    时间: 2013-4-21 09:51
  为了忘却的纪念         -------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遥马亡                                                                          文/柒夕、      走了这么久遇到个喜欢的人,一个自己喜欢的作家多么不易。这是我的说法。认识堇年绝非偶然,爱上她的字句只因为她说下了“被窝是青春的坟墓”。也许是青春的孩子,所以对这词很敏感。      有时很庆幸自己的敏感,是它让我没有错过。是它让我在这一路有些不简单支撑。      青春是一片座歌特式的建筑 。      英伦式的风格,华丽唯美的忧郁。       这是我的句子,从堇年书中耳濡目染得来的散乱句子。一字一字构成些漂漂亮亮的形式。      她的字很好看,在大多数人都说看不懂时我从她的远行开始,一点一点靠近她。从《远镇》开始,再到《北方》再到《花朵之蓝》.......还有那么多,是自己很难说清楚,讲明白的。我是木讷的孩子,你说,可以拿什么来形容某种程度的深爱。      唯有一种默默关注的方式。对其,不离不弃。

来自: 豆瓣
作者: 安然    时间: 2013-4-21 09:51
  只是纪念。高三的时候,春天,心很浮躁,周日要考英语口试,然后考完以后还要立马坐一个多小时的车去杨浦去补课。记得那天口试出来很崩溃,最简单的第一题都没说好。在车上也不想和朋友们说话。下了车拐进复旦旁的一家书店,就看到了这本书,然后也没多想就买了。
  
  唠叨了这么多,总算把背景介绍完了。当时看了以后,心很平静,是那种羡慕笃定自我宽慰的平静。书中的几篇很有现实感,有关高三,有关初入大学,看她学各种语言,在灯下看法汉辞典,有各样的朋友,有延续性的生活。在当时的我看来,这是无限的憧憬了。 当时在书的空白处写了不少想法,算是比较奢侈地自我交流了。
  
  这本书当时是帮了我的。
  
  有时候生活就是这么神奇。没想到,千回百转,错过了各种,我竟也学了语言,竟也成了英语专业的学生。却是不大一样的生活。没有同时学那么多语言,没有在等下看法汉辞典,陶醉在灯下夜祈这个词上,宿舍里没有锅,也就没有人在宿舍里煮面。当时所有的梦想现在多少都没有实现。
  
  说说有点悲了。或许真的就像这本书的题目一样,总归要有一段埋藏,才会有救赎吧。
  
  最后再说一句,那次口试结果是优,有时候生活很神奇。

来自: 豆瓣
作者: 浅知    时间: 2013-4-21 09:51
  
  为了忘却的纪念
  
    ……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 题记
  
    回首那些错把倾诉冲动当作创作才华的无知年生,在兵荒马乱的晚自习上,在熄灯的宿舍里,我们总是在一堆堆耀武扬威的习题和试卷的缝隙间,在应急灯渐渐微弱下去的光线中,一手撑着深不可测的夜,一手写下无处倾诉的话。
  
    那是一种盲目的、消耗的状态,照管自己的生活,打理那些千头万绪的杂念,喝自己冲的咖啡,睡自己铺好的被窝,吃自己餐盘里的饭菜,写自己的作业,考自己的试,做自己的梦……世界的悲伤与灾难都太多,我们活在平静遥远的角落,无力怜悯。人间既非天堂又非地狱,末日尚远,我们惟能维护着自己的天地,"埋头做着功课做着世间的荣辱"……就算是洪荒滔天,也总有他人去担当……文字成为内心的形而上的依靠。
  
    那些执念,那样的旧时光,一晃就过去了。
  
    而今仿佛是站在一个青黄不接的尴尬路口,失去的是招摇撞骗的痛快诉说,未曾获得的,是笔走天涯的洗练淡定。已经再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写字,因为心里有了羞赧和踌躇,对纷繁复杂的眼之所见有了惧怕。不知道我应该怎样写,写这无法书写的自我,怎样诉说,诉说这无法诉说的世界。
  
    回过头去看看那些浸透在白纸黑字上的生动的悲喜,切肤地感觉到,在那样一个唯唯诺诺的苟且年纪,伤情似乎是装点生命的勋章,好像只有凭借那些,幻觉般的,被我们脆弱的主观承受力无限夸大的非难,我们才得以拥有热泪盈眶的青春。
  
    尽管,生命中的温暖一直都与我们遥遥在望,而我们只不过是拒绝路过。
  
    "之行,如果有天我们湮没在人潮中,庸碌一生,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活得丰盛。"二十岁的时候,读到这样的句子。写这话的人又说,"世界之大,我却不知其折或远。"
  
    在我脚踏的这片狭小天地,经历的,不过是寻常的青春,看到的,不过是平凡的世界。在过去心高气傲的年头上,因不懂得该如何聪明地活着,所以总觉得连生命都是身外之物,"好像这个世界说不要就不要了。"
  
    前些日子在英文泛读课上看了一篇美国作家写的散文,他说:"杰斐逊总统在独立宣言里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但很多人把这句话误读成'每个人都有幸福的权利'。"
  
    读到这里,我为这样一个美国式的小聪明笑了起来。这篇散文不过讲述了一个古老的真理,即幸福本身就是虚妄,它只存在于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在所谓的终点你是看不到幸福的,因为它不存在。
  
    我因此想起了曾经不知天高地厚的年岁,因为一些小事踌躇满志,连走路的步伐都快了起来,仿佛急于直面人生;但是当鞋里掺进了一颗硌脚的石子儿,便又会呼天抢地,倒戈弃甲,觉得世不容我。但是终于--在其后的其后--我渐渐承认,活着的价值,在于要有一个饱满的人生。隐忍平凡的外壳下,要像果实般有着汁甜水蜜的肉瓤,以及一颗坚硬闪亮的内核。这样的种子,才能在人间深处生根发芽,把一段富有情致的人生传奇流传下去。
  
    因知道若干年之后的人世,再也不会有人惦记我们的存在,因此这段饱满的生命,是我们以生之为人而骄傲的唯一见证。
  
  这些年的时间,为着实现这样饱满的人生,断断续续地做着一些代价高昂的遥远的梦,断断续续地写些不叫文字的文字,断断续续地被生活的遗憾所打岔,跌入低谷,并且拒绝任何搭救,自己慢慢摸索着爬起来继续走。这青春,与世间任何一段青春无异--年月里那些朝生暮死的悲喜,也就这样野花般自生自灭地燃烧在茫茫命途上,装点了路人的梦。
  
    故人对我说,"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说这话的少年,早都成了记忆深处的那些花儿,走上了更远、更美的路。只是这样的话,我一直都唯唯诺诺地记得。我也是这样感激涕零地知晓,我何其所幸--"如果不是因了你们,我何以能这样平安成长,渐渐变成一个健全的人呢。"
  
    记录这旅途的大部分文字,从高一到高三毕业,用了整个成长的时间来完成它。
  
    印象深刻的,永远是书写它们的时候--某个十六岁的晴朗的秋天下午,某个心绪不平的高三的晚自习,某个毕业之后的夏天的深夜--而经过了这一切,我常常不解的是,为何我们而今常常惭愧当年的种种矫情,但却又暗地里明白,当初身临其境的时候,我们的体会的确是真实而切肤的。于是这只能归结为这样一个冷静的解释,那是因为我们长大了。那是因为,好多年前如锥子一般刻在我们心底的,所谓时光断裂的声音,成为了永远的回声。
  
    年华里,我们失却的是一种心情。
  
    未曾想到,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的出生年代,成为了一个字正腔圆的集体烙印,被用作追捧和诟病的代名词,无论我们有着多么迥然不同的生存姿态。但是我仍然相信这些千姿百态的理想和悲哀,功名和败落的后面,有着本质上相同的,对世界和生命的勇敢诘问。这正是我们为何要紧紧抓住语言的权利去表达内心的最初的动机。无论是写作者还是阅读者,这都是光荣的事情。至少,我们有很多的孩子,愿意去思考和表达,即使无论这思考和表达的方式与内容怎样。我始终相信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殊途同归。
  
    所以。
  
    因了成长本身的不完美,我希望这些如原石一般尚经不起雕琢的文字,能够以一种最接近成长的本质的真实形式--即充满了热泪、过错、遗憾、美好、希望和绝望的姿态--纪念我业已逝去的那段珍贵岁月。那些我们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长大的少年时代。那曾是,也将是属于我们大多数孩子的一段最清澈最美好的时光,如同所有,所有--所有踏过了中学岁月,踏过了高考,踏过了命运的沼泽,在险些陷下去的时刻,被意志和希望重新拉回到一条更值得坚持下去的路上的孩子们--所亲身经历过的那样。
  
    看,在这个充满爱与被爱、伤害与被伤害的世界里,生命对我们是吝啬的,因为它总是让我们失望;可是,生命又是这么慷慨,总会在失望之后给予我们拯救。
  
    我想,因了这生命的慷慨,我们必须尊严地过下去。就如同生命本身,尊重我们的存在。
  
    之所以将本文集的名字命名为"被窝是青春的坟墓",是因为这个名字对于我而言的重大意义。我非常怀念它。
  
    这是一句暗号。我们那些彼时笑容灿烂,而今四散天涯的孩子们,永远都会记得它。借这样一个温暖的名字,我只愿如此诚恳地,表达我对所有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的祝福,就像我一直被祝福的那样……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
  
    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2007-07-28
  补白:       
  不忘却纪念,不停止向前。
  
                           回望来时路,才发现,那些逝去的岁月与而今的文字一样苍白。时间如白驹过隙,青春未及言语,已徒然远去,望其背影,心生怀念。
          我记得一个朋友对我说,不忘却纪念,不停止向前。
          这终究验证了这本书中的那句话,“让我们终其一生为了印记两件事情:怀念,或者寻找。”
          此念却与序言想法截然相反。
          岁月如心流涓涓流过,该用什么来纪念青春这段华美骊歌。
          那些十几岁的年华,纯真而反叛,执着又无奈地,将美好湮没在书山题海中。没有所谓执迷太深的痛和快乐,也不为什么人快乐难过。只是一心想着,有一所高中,有一所大学,在遥远的未来等待我书写辉煌。只可惜最后,没有快乐,没有悲伤,也没有辉煌,依然平淡,如静水流深,没有波澜。
          这是我的也是我们大多数的青春年少,但不是七堇年的。
          看她的经历,读她的文字,竟感到自己人生的苍白无色。而她一再重申着自己的苍白,如果,她有看到我的从前,也许会觉得自己的日子多彩许多。
          只是她或许无暇做这种对比,她有她的人生,她的青春,她的成长要继续。在她的笔尖绽出一朵朵三色堇,那经历悲伤而依然美丽绽放的是三色堇,也是七堇年浸满忧伤又不乏执着的青春。
          “我是什么时候开始怀疑这一切的真实意义的。我也不清楚。我只是不愿意将生命浪费在拷贝一样的日子中。”
          七选择去叩问,选择离开,抛弃者暗不见天日的高三,去新疆,看望自己的父亲,开始一段无所谓归期的旅程,在绝对孤独中独立,在陌生中追溯生命脉络,在直觉中前行,在驻足间体味尘世安静,在旅行中感受命运无端的安排,缘是一条曲线,蜿蜒,在生命中穿行。
          我怀疑这场旅行的真实性,因为没有人告诉我这本文集,哪篇是小说,哪篇是游记,哪篇是散文,哪篇是随笔。或许分不清才更让自己着迷于她遥远而漫无目的的远行,着迷于她叩问生命的语句。哲思比旅途遥远,语句比西风苍凉。
          而我们又怎能再高考前的十几天选择远行?不能。所以我们最后还是在压力中坚持,在高考这个窄口突破而出,冲到未来的寂静长空。
          “最终就这样走过了高三,懒懒地睡在千辛万苦换来的并不理想的大学课堂上。”
          “你看,我用高三的岁月换来的梦寐以求的北方,阳光与土地一样荒凉。”
          也许每个人的路途不同,却不无相似地走到一个相同的境地。一样经历千辛万苦后,否定从前的千辛万苦。
          “大学提起裤子从你身边起来,冷冷地对你说,走吧,把青春留下。这个时候你会觉得是大学上了你,而不是你上了大学。”
          就这样浪费生命,前十二年把青春浪费在枯燥的忙碌中,后四年则把它浪费在无聊的空虚中。
          最终一无所有。
          这是许多人的选择,既然是自己的选择也必然是自己承担后果。
          选择在这里刺痛自己,只是想让自己早点醒过来,在不把青春浪费在有点意义的地方,它就真没了。
          七堇年这个骨子里透着忧伤的才女,明明白白地站在众人之外,细细地将青春描摹着。精致的话语中饱含太多心绪,无意间竟击中我沉寂许久的湖,荡起阵阵暗波。
          我承认她的文字有一种魅力,道出了你我心中盘旋许久的莫名的情绪,在她形象的比拟间,看到曾经的心情在她笔尖舞动。
          那些暗伤在疼痛后变得明朗。
          “那个时候,想要用电影装点视觉,用音乐装点心情,用旅行装点青春
  ,用理想装点生命。”
          青春在电影,音乐旅行,与理想中穿行,成长是心情刻下的痕迹的累积。那些在青春路上同行或偶遇的人们,在生命中落下足音后,又独自出发远行。
          无论曾经经历多少被我们无限夸大的痛苦,但最终那些如戏的日子已经落幕。
          这是青春,一条无归途的路,一个念念不忘的获得与失去的路程。
          伍尔芙在给丈夫的遗书上写到:“记住我们共同走过的岁月,记住爱,记住时光。”
          让我们也记住那些逝去的时光中的美好,那些岁月,让我们成长。
          让我们不忘却纪念,不停止向前。       
  注:《被窝是青春的坟墓》是七堇年的首部随笔集,全书共分为两部分,惊蛰与清明,寓意成长与写作路途上的不同阶段;收录曾经发表在杂志上的部分中短篇作品,并加入了大部分最新创作的散文等作品。郭敬明由衷赞扬七堇年“思想深刻、文笔成熟”,远远超过作者本人的年龄和阅历。“这是一部让人惊叹的作品,也是一部异常深刻和饱满的成长记录。在众多或偏激或强说愁或疼痛苍白的青春文学领域里,七堇年的独树一帜必定引起所有人的瞩目。”我选了本书的序与大家共赏。这毕竟是一本青春文学,在我们还未完全老去时,品读此书,来回味下年少多愁的岁月心情。祭奠我们消逝殆尽的青春。
         
  
  
  
  
  
  
  
  
  
  
  
  
  
  
  

来自: 豆瓣
作者: yoland    时间: 2013-4-21 09:51
  谁的青春没有一点沙。。。每看一个故事,总会有淡淡的忧伤和哀愁挥之不去,总是觉得那些个伤我们只能留给时间。
  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旁,不能一直在你身旁。生命中总有那么些人,匆匆的来又悄悄的离开,我们却惦记着不记得我们的人,或是我们不记得的人却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惦记着我们。

来自: 豆瓣
作者: 天马行    时间: 2013-4-21 09:51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年华里我们失去的是一种心情。

来自: 豆瓣




欢迎光临 悦读人生 (http://dothinking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