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人生

标题: 《高老头》 - 书评 [打印本页]

作者: 灯下看书    时间: 2013-10-15 22:10
标题: 《高老头》 - 书评
  简介:《高老头》发表于1834年,是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在展示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在反映作家世界观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方面,在表现《人间喜剧》的艺术成就和不足之处方面,都具有代表意义。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3566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作者: 伊利昂    时间: 2013-10-26 11:20
  但斐娜跟拉斯蒂涅说起自己和姐姐的“苦衷”时,甚至有点埋怨父亲的意思:
  “可是我们可叹的婚姻的必然的后果,我能瞒着他吗?干么他当初不拦阻我们?不是应该由他来替我们着想吗?今天我才知道他和我们一样痛苦;可是有什么办法?安慰他吗?安慰不了什么。咬紧牙齿忍耐吗?那比我们的责备和诉苦使他更难受。
  我就是在这里彻底的才看清楚两个女儿有多狠毒。又因为这句话我想起了欧也妮等待她堂弟(我忘了名字了)八年之久收到了他的唯一一封信的时候,和高老头的心情大概是一样的——“我已经知道了十年,有时我心里这么想,只是不敢相信。”
  爱你的人始终会爱你,你爱的人却忙着落井下石。
  
  之前看过无数次《高老头》的简介,从初中高中的语文课本上,从各种版本的文学史上,从图书馆中的文学常识书里,可是真真拿起来读却拖到了前天。终于才算把傅雷先生译的两本巴尔扎克最富盛名的中长篇读完。
  直到读了一半我才发现那些文学梗概真是害死人。《欧也妮葛朗台》除了塑造了众所周知的吝啬鬼之外,还有一个心如死灰的富小姐,她将一生的爱恋投入到了一个不值得的人身上;《高老头》和两个女儿的故事我早就熟悉,可还是被巴尔扎克在故事中从容不迫的叙述各种人情冷暖而寒心。
  就这两部作品来看,巴尔扎克先生好像从来不相信好人有好报这种事,这一点他借德朗日公爵夫人的嘴说的很清楚这:“这个父亲的遭遇,便是一个最美的女子对付一个最心爱的男人也能碰到,如果她的爱情是他厌烦,他会走开,做出种种卑鄙的事来躲开她。所有的感情都会落到这个田地的,我们的心是一座宝库,一下子倒空了,就会破产。”
  
  所以还能说什么呢,在十九世纪早期的巴黎,或者说在人间喜剧中的巴黎,贵族一如既往的上演着女子深爱情人可是情人背叛自己的戏码,好像这些上层妇女们在纸醉金迷中格外追求真爱。而且令我很看不懂的是,她们最受凌辱的不是丈夫抓住自己偷情的一刻(不管是司汤达还是大仲马还是左拉还是福楼拜的作品中,女子偷情都是那样光明正大,这尼玛才是人人生而平等啊…),而是被情人抛弃的一刻:譬如鲍赛昂夫人一身素衣的忍受上流社会的嘲笑时,她那句话还回荡在我耳边:“只要我们碰到一桩灾难,总有一个朋友来告诉我们,拿把短刀掏我们的心窝,教我们欣赏刀柄。”
  为了四百万磅的陪嫁抛弃情妇(鲍赛昂夫人)、为了追求更新鲜的女子抛弃情妇(纽沁根夫人)、乃至因为破产了还要情妇还债(雷斯多太太),总而言之这些光鲜亮丽的女人在爱情面前都是敌不过那一等等公侯伯子男的,狠毒起来,也只对最亲爱的人有效。
  大概是巴尔扎克一生中和女人们的风流韵事着实不少,才会在一次又一次的遇见不同的爵士夫人,为自己的小说寻找原型。而着所有的人里面最恨的就是玩弄他的卡斯特丽侯爵夫人,上面那些轻佻女人的原型,既然你玩弄了我,我便将这段经历写进故事里面去。可能他一生确实韵味深长,不然毛姆不会在为他写的篇章中,仅仅花七分之一的文字去写《高老头》,而将其他的笔锋都转向他的风流情史了。
  
  又想,同样是商人、同样是父亲、葛朗台和高老头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不一样,一个是恨不得把女儿所有的钱财攥在手中——如同高老头临时之前幻想的那样,另一个是恨不得把自己的心肝皮肉都给女儿们。也许是太夸张的缘故,或者巴尔扎克完全是要塑造典型,我都觉得太虚假,虽然这种悲剧情节中带着荒诞喜感的小说让人不忍卒读。
  
  拉斯蒂涅就和今天每一个奋斗中的人一样,抹去了外省给予的清新隽永的念头,在厚颜无耻和上下逢迎中走向了上流社会直到平步青云,我还没来得及看巴公其余的作品便急切的想知道他后来的结局:
  在《轻挑的女人》中,拉斯蒂涅成为了副国务秘书;在《不自知的演员》中,成为了贵族院议员;在《贝姨》中被封为伯爵。 他靠纽沁根太太向上爬,后来把她抛弃了,最后竟娶了她的女儿(《阿尔西的议员》)。拉斯蒂涅利用政治情报,大搞交易所投机买卖,成了百万富翁。由于他的关系,他的两个妹妹都嫁给了有钱有势的人家,弟弟27岁就当上了主教。
  每一个内心奋斗中的人都希望取得他这样的地位吧,毕竟只有真正没钱的人才会去谈精神胜利——而且精神胜利和财富累积又不冲突。
  可人家有个声名赫赫的表姐是巴黎上层的领袖,你们又有什么呢?
  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
  
作者: 玩文学    时间: 2013-10-26 11:51
  如果把背景换做21世纪的中国,你会惊人的发现,那个拉斯蒂涅,就是我们当下的年轻人。“他21岁,是个热情且具才气的青年,聪明帅气,抱着发家致富、步步高升的想法在巴黎学法律。他本来想在毕业以后凭自己的本领按部就班地向上爬。但在巴黎不到一年,家境的贫寒和巴黎社会的繁华就使他向上爬的欲望增强了十倍。。。。”跨越世纪,同样的迷茫和痛苦,在另一个国家的年轻人身上真实的上演。其中细节,不想说太多,说多了,也许会点燃我们青年这代的仇恨。是的,对不公平的仇恨,对新生活的渴望!他们说这叫中国梦,其实,我们只是想,公平公正自由的追求幸福,在这个国度,活得像个人!!!!起来,年轻人们,不要无奈的说是社会改变了我们,如果这个社会本身就有问题,那我们为什么要改变大好的自己去和这肮脏的社会同流合污?
作者: happy    时间: 2013-10-26 16:15
  二〇〇一三年三月
  看的是大悦读改编本,也很不错。有导读。
  青年人心怀不轨时,没有勇气面对良心的镜子,中年人却厚颜无耻,不怕正视它,这是人生两个阶段的分水岭。
  查<人间喜剧>前言
  1 典型化的人物
  高老头 拉斯蒂纳 伏脱冷
  两个女儿性格的典型化和对比
  2 精致的结构
  以高老头和拉斯莘纳的故事为两条主线,穿插伏脱冷、赛昂夫人的故事。
  以途述高老头被女儿榨干并遭抛弃为中心情节,以拉斯蒂讷为中心人物,通过他的活动穿针引线,伴着高老头之谜在他眼前展开,情节步步推向高潮。伏脱冷被捕 塞昂夫人被弃,高老头惨死,他是目睹者见证人。
  3 对比手法
  伏盖公寓与府邸的对比
  塞昂夫人与伏脱冷的对比 不同的语言揭示了同样的道理。而他们看透社会的理论又慘败告终。
  p56 她很迷人
  她的眼睫毛黄得泛白
  多婀娜的腰姿
  她的手太大
  眼睛太美了
  脸太长
  长才显出高贵
  那是她的运气来了。你瞧她举放手镜的姿势!一举一动都有一股高里奥的味儿。
作者: 荔の茉    时间: 2013-10-26 17:07
  这样的书,对于那个年代更能抨击那个年代大部分人的内心吧,高老头可能早就明白了自己在被社会以及金钱所侵蚀,两个所谓的女儿爱的早不是父亲了,这样的父亲将其一生的爱都赋予了金钱和社会的吝啬,一个纯碎父亲的爱,诞生于那个时代就是个错误。这样一个纯粹的爱,同时讽刺了那个时代的丑陋。容不下这样的情,就因为是那样的时代。一个忘呼人性的社会,并不能称之为人的社会,只能是生物在玩弄着所谓上帝给予的生命的最在感。爱是美的宠儿,被金钱与地位所造就的爱深深玷污着真爱。钱不是万能的,钱下赊来的女儿本就是悲剧的载体。。
作者: nwxk    时间: 2013-10-26 18:38
  
  高老头的遭遇无疑是个悲剧,而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当时社会的整体道德环境;另一方面也是高老头对两个女儿失败的教育。当今许多人都坚持“男孩儿要穷养,女孩儿要富养”的观点,读读这本书或许会对女孩儿要富养的观点产生怀疑吧
作者: 7仔妈    时间: 2013-10-26 19:02
       这两天感冒,为避免把感冒传染给小家伙。这两天住在了酒店。周日下午待在星巴克,一口气看完了《高老头》。
     从小到大,在应试教育中,没有人教我们怎样去怎么认识生活,理解生活。而一个人的人生经验毕竟是有限的,从有限的人生经验如何获得对人生对社会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了解,从来没有思考过。其实,除了自己的人生经验外,还有一个途径可以启发自己去思考自己的人生。比如说看书。看《高老头》,看男主角拉斯蒂涅,一个来自普通家庭的大学生,在巴黎这个现实社会中,他的所思所想,其内容的实质,在我们年轻的时候也曾出现过啊。小说的真实性就体现在这里。伏脱冷对拉斯蒂涅提出的一番计划,虽赤裸裸但也不乏真实。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如此冷血,既有父亲小时教育不得当,也有巴黎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给人带来的影响。——虽然我觉得冷酷得不像话,不知道这是不是艺术上的夸张。
     我们对生活从来没有思考。这本书促使我想去观察更多。很多东西还是混沌不清。慢慢来吧。以后会让孩子早一点接触文学名著,通过文学能够让他早点摆脱混沌,在逐步的学习和思考中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 Miracl    时间: 2013-10-26 20:16
                                       ——以《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为例
         拉斯蒂涅出场时,是“因家境清贫而不得不用功的青年,从小就懂得父母的期望”的学生,而过了个暑假后,“他对于权位的欲望与出人头地的志愿,假期了十倍”。他渐渐发现了女人在社交场合的重要作用,他想投身于巴黎的上流社会,征服一些对他有所帮助的女人。
        他这一种想法的萌发,在我看来,是他慢慢进入“偏执”这一状态的起点。
        他是法国南方人,性格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犹疑不定,而他对巴黎的上流社会又有一种如飞蛾般不成功便成仁的心态。他在遇到的人物与事情中往往一开始百分百地投入,而在事情发展步入另一种态势时,他又极其容易产生矛盾的心理,犹豫不决,摇摆不定。前一秒钟,他痛苦流涕,后一秒钟,他又隐忍地忍住泪觉得这样的付出始终有福报,便仰头大笑出门去了。渐渐地,他的双重人格便在现实社会的催化中愈演愈烈。
         其实,他遇到的人都没让他碰太多钉子,他的平步青云路还算走得顺畅无阻。甚至有一些人愿意为他“指点迷津”。只是,旁人的这些指点,让他更加地迷惑。他的困惑,是心理上的,是自己的不同想法不同思维在扭曲、在打架,而不是不公的时代抑或是巴黎上流的社会一股脑儿强加于他的挫折,让他人格扭曲。
         这种发自内心的挣扎与自省更让人触目惊心。
         他的表姐特鲍赛昂太太告诉他,他必须得以牙还牙对付这个社会,如果他越没心肝,他越容易高升。如果他要攀上一个女人,在个女人还得年轻,有钱,漂亮……后来,这个称职的表姐果然帮助他进入了上流的社交圈子,他认识了高老头的女儿特纽沁根太太。
         拉斯蒂涅为了置办好混入上流社会不被人瞧不起的行头,写信回老家让母亲寄给他一千二百法郎,又给两个妹妹去信希望得到她们的经济资助。关于这一时期拉斯蒂涅的矛盾心理,巴尔扎克的描写太生动了。“他写了那样的信,觉得惭愧。她们许起愿心来何等有力!……有一个牺牲的机会,她们还不快乐死吗?如果他母亲不能凑足他所要的款子,她又要多么苦恼!……想到这些,他不由的落下几滴眼泪,家庭神坛的最后几柱香……”
         而当他接到家人的回信时,看到熟悉的字迹,他既快乐又害怕,但又有一种复杂的自虐的情愫:“尽可放心大胆吸取她们最后几滴血”。他念完母亲的信便哭了,他有那么一刹那想放弃对上流社会的追求,但看完妹妹的信后他随即找了裁缝来为他定制昂贵的礼服。
         拉斯蒂涅到底是一个多矛盾多偏执的人啊,上一分钟还为家人作出的牺牲于心不忍痛哭流涕,这一分钟便开开心心揣着一千五百法郎的现款游走上流社会。
         后来,当拉斯蒂涅疑心特纽沁根太太并不是一心一意爱他,他对他未来获得的金钱和地位开始动摇时,逃犯伏脱冷用很直接的语言冷劝他娶维多莉泰伊番小姐为妻,只要她的哥哥死于决斗,她就能继承她父亲的万贯家财。这种劝说让拉斯蒂涅陷入了更为复杂的境遇。他又开始胡思乱想了。他想“个个人相信德行,可是谁是有德行的”,他认为规规矩矩地用功挣来的钱财最纯洁,但他又抱怨伏脱冷让他看到了他十年后的样子。没过多久,他就开始对纯情的泰伊番小姐展开了攻势,他暧昧的动作和驾轻就熟的轻佻让她误会了,她天真地以为她真的可以和这个帅气的青年同渡半生。但在高老头的注视下,他却毅然地决定这辈子都不娶泰伊番小姐,纵使她能让他享受一世荣华富贵,他又下定决定要和特纽沁根太太在一起。
         他有偏执狂的一面,这直指他的内心,他自身心灵的矛盾与挣扎让他痛苦。但令他最为痛苦的,是他的人性与社会阴冷面的相抵触吧。这让他更加寒心。
         他对高老头一直毕恭毕敬,希望他的女儿们能好好孝顺他。然而在畸形的社会里,女儿有了继承了财产就忘了父亲,女婿们看到老丈人的寒酸样更不愿意和他有半点关系。她们后来遇到大麻烦需要帮助,才去找父亲。只是在这个时候,父亲“保护伞”的意义比父亲原有的含义更重些吧。
         在这个社会里,亲生姐妹们勾心斗角互相抹杀;在这个社会里,父亲病危没有女儿在旁,连后事都要拉斯蒂涅操劳;在这个社会里,有谁不是偏执狂。
         拉斯蒂涅怎会不寒心。
         “他瞧着墓穴,埋葬了他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眼泪,神圣的感情在一颗纯洁的心中逼出来的眼泪,从他堕落的地下立刻回到天上的眼泪。他抱着手臂,凝神翘着天空的云”。
         这部小说到了最后,拉斯蒂涅有了明确的方向,他开始有了向上流社会进行报复的心理,他发出了“现在咱们俩来拼一拼吧”的呐喊,并到特纽沁根太太家吃饭去了。
         于是,他的人格又多了一重。“拉斯蒂涅”这个形象更为复杂、更让人难以捉摸了。还好,这一段落的故事已经结束了。
         他未被巴黎上流社会泯灭掉的人性仍散发出星星点点的光,只是,他不再是当时崇尚上层社会的单纯少年郎了,断想他也不会再对谁像对高老头那样掏心掏肺干尽善心事了吧。他以后会为这个社会干些什么,他的“报复”是不是像玛克辛一样,得到了贵妇人的金钱后席卷而逃?
         不管如何,他已踏入了上流社会,看着别人的偏执事迹,自己也渐渐地不由自主地偏执了起来。他终究成为了这社会的一员。
  在梦里,他还能否闻见法国南部薰衣草田的恬静味道?
  
作者: 吸氧    时间: 2013-10-26 21:04
         赶在四爷点评之前谈谈<高老头>,可能理解会有偏颇,但毕竟是个人一些最原始的看法.
         虽然作品很明显地在表现金钱对人性的腐蚀,但我更加好奇的是拉斯蒂涅对腐蚀的态度.他作为一个穷学生,与所有的年轻人一样渴望出人头地.就目的来说其实并无不妥,问题在于方法.方法当时有两种:一个是靠自己的努力和学识逐渐奋斗,自我打拼出一片天地.另一种是攀附贵族,以裙带关系进入上流社会坐享其成.拉斯蒂涅初时也尝试过两种方法同时进行,但贵族社会的舒适令他乐而忘返,伏脱冷的分析也让他意识到在大社会环境下个人奋斗寸步难行.攀附权贵成为了他唯一的选择.于是两个选择又从中而生:一是继续衣服纽沁根夫人成为她的情夫;二是遵照伏脱冷的计划利用泰伊番小姐的爱意谋取她的获得的遗产.而后者明显更加有效快捷,但主人公却选择了前者.
         为什么?在我个人理解中,其实两种方法都不见得光彩,同样是利用别人来谋求个人利益,为什么不能是后者?若说是与纽沁根夫人间的感情不允许他的背叛,从他初时向阿娜斯大齐的求爱,及最后认清纽沁根夫人自私冷血的本质后仍坚持挑战式的交往,可以看出,归根到底她们都不过是他向上爬的工具.就算不是纽沁根夫人,也会是A夫人或B夫人,只要她们能够给予他向上爬的机会.而不能是泰伊番,我觉得原因在于这个计划是由伏脱冷提出的.伏脱冷作为一个时代的洞察者,他非常熟知社会的真相,他明白如何最有效地利用这个大环境,因此他制定的计划一针见血,野蛮血腥而有效.赤裸裸地向拉斯蒂涅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欲望.尽管可能是计划中的血腥使他产生了抗拒,但我认为更多的是对这种直白的恶的抗拒,尽管这样的想法其实一直深植他的脑中.实际上大部分为恶的人其实一都不会认为自己在作恶,哪怕意识到了,也会轻易找到一些富丽堂皇的借口为自己辩解,这是一种人自发的自我保护.而当同样的事发生在别人身上,由于没有了这种保护,正义无私的指证则会毫不犹豫地爆发,抢占一个道德的制高点.拉斯蒂涅正是处于这样一个原因而拒绝伏脱冷.但这种内心的恶毕竟是切切实实地存在于他心中的,因而他多次自语和向他人宣布对这个计划的否定,通过否定他人来谋求对自己心中恶的保护.而伏脱冷作为一个看穿一切的人,也看透了他内心的挣扎,所以给了他思考周转的时间.若然不是伏脱冷后来的被捕,拉斯蒂涅会否完全放弃那个计划也是未知之数.
         这是自身与他人的恶的差别对待.而知道最后,拉斯蒂涅仍然选择了纽沁根夫人,尽管她冷血,自私,但这是他自己的路.正因为是自己的.所以是"正确的""正义的".而巴尔扎克让伏脱冷提前离场,不是因为他对拉斯蒂涅未曾泯灭的善良之肯定,而是怕他们的恶终于产生共鸣,而导致错过了高老头临终对女儿,对金钱,对社会的控诉.金钱的腐蚀真真切切地存在,只是你是否愿意承认.
作者: 杨木    时间: 2013-10-26 21:28
  现在的社会,啃老的不乏少数。虽然不像旧时那样显现。毕竟还有社会的保障在,但那只是社会的责任。
  然而子女的责任在那里,对待父母的态度在那里,有没有关心过父母,身体、心情、赡养。都是子女该做的。该想的。而不是整天拿父母的资产做自己最后的依靠,要父母陪着自己做最后的赌注。
  父母已经做完了该做的,剩下的改子女来付出了
作者: 暖阳    时间: 2013-10-26 21:53
         应该说高老头是很让人感动的人物,单纯的心,伟大的爱,可是看完全书却有种压得喘不过气的感觉。社会太黑暗,就连亲生女儿也是这般六亲不认,有钱时仰仗着你,没钱时转身侧目。
      我多少是有些喜欢伏脱冷的,他的语言一针见血,幽默风趣,看透了社会,虽然也干些不在道德范围内的事,但是却颇有种坏得光明磊落的气质;而拉斯特涅刚开始我以为他会因钻营权位而利用高老头,可是看他在高老头临终前对待他的态度,我觉得他内心依然有着一丝光明,而这一丝的光明也将泯灭于社会的黑暗中,他最后他去找了但斐纳,也意味着对光明的彻底放弃。
      法国贵族社会这般腐朽堕落,中国呢,现在的中国呢,是否也是这样?若是社会当真如此,不说变革社会,我们又当如何自保?人性,让我觉得又心酸又沉重。
作者: 玄默    时间: 2013-10-27 00:37
  
  《高老头》是人间喜剧的代表篇,于是我们总得先说清喜剧与悲剧的问题。由此篇我们便可领略所谓悲剧与喜剧气质上的不同。悲剧以英雄人物为主角,表现人的超越性(尤其通过苦难),其带来阅读感受必然是崇高与净化。也就是说,情节的悲惨凄苦并不意味着悲剧的定义。《高老头》虽有凄婉的故事,却实实在在是普通人的摸爬滚打,到处是小人物真切切的心和算计。他们的悲惨与高贵无关,纯属生活的无奈网罗。因而给我们带来的,是古典喜剧追求的尖锐批判与穷形尽相。
  一个本可以写得极其苦情乃至矫情的故事,巴尔扎克用现实主义的大笔,冷峻地铁画银钩出这样一部“喜剧”范式的作品,真是颇打破我的阅读期待。高老头的纯良,满以为会有作者挥洒深情的笔调掬一把同情泪,却只看到大段鞭辟入里毫不感性、无法教人尽情沉溺于感伤的议论。大学生的巴黎名利场沉浮,度尽劫磨满心期望能够在结尾看到天国的救赎,例如他终于回到了原属于他的平静生活,回到爱他的父母和两个妹妹身边,却只看到那野心澎湃,带着冷酷的狂热走向深渊……惊诧之余,实在赞叹这现实主义纯粹与粗砺妇的质感。它没有把高老头的故事理想化,变成讲述父爱之深的轻质美文,却因此而超越寻常的小说,获得高远的艺术境界。
  “除了漠不关心之外,他们还因为彼此境况不同而提防人家。他们知道没有力量减轻旁人的痛苦,而且平时叹苦经叹得太多了,互相劝慰的话也早巳说尽。象老夫妻一样的无话可谈,他们之间的关系只有机械的生活,等于没有上油的齿轮在那里互相推动。他们可以在路上遇到一个瞎子而头也不回的走过,也可以无动于衷的听人家讲一桩苦难,甚至把死亡看做一个悲惨局面的解决;饱经忧患的结果,大家对最惨痛的苦难都冷了心。”
  这段议论,可称得上是《高老头》一书的注脚。现实主义的追求,最大限度地贴近我们的现实。因此不要妄想从这样的书中,找到妇女拉家常时的那种滥情感伤或是布道式的自命不凡、居高临下。人物、作者和我们正如这段话中的房客,对世界上的苦难除了抱以这样无奈而聪明的冷峻,实在是别无选择。因为现实主义要指出的现实之一,便是我们的渺小无力。戳穿英雄主义的自我膨胀、自以为是的豪情,只有卑微的无力。
  高老头可敬可怜,但他又不能使我们完全拜服或喜爱,因为他性格中那作茧自缚的情感偏执和不良的溺爱习惯同样是他悲剧的源头。欧也那的懦弱浮动叫人叹息,可他的心理,不正是青年人在资本社会中的正常反应吗?两位高利奥小姐真可恨,但那上流社会的生存法则便是如此,顺着昌逆着亡。伏脱冷洞悉世事,狠辣果敢,他要掌控生活,却讽刺地被两个更弱小的人物送进监牢。这样的人间喜剧!小人物可笑的挣扎,终逃不脱外力,逃不脱既有的程式和无奈的自我选择。作者没有美化或丑化任何一个人物,他们不是小说里夸张的人而是真正生活中的人,真实的可鄙和悲哀。
  读这样的作品,你感受不到史诗英雄气吞山河的豪装,人类力量的确证;没有悲剧英雄面对现实苦难蔑视一切的昂扬态度,超脱苦痛的自由精神;甚至不像讲述情感的通俗文学那般,满足你的感伤癖和滥情倾向。那么它的意义何在?
  直面现实的力量。
  它的力量,不同于悲剧形象的力量,而是来自于人物和故事之外的——叙述的力量。这冷峻的叙事本身,就具有一种力度。直面人生不可调解的困境,不美化(不掩饰),不厌弃(不回避)。它在教我们读者如何拥有力量,不是用英雄偶像的方式,是用脚踏实地的方式,叫我们阅读丑、阅读无奈和卑微,我们的阅读就是一种力量。撇开浪漫矫情的轻小说,选择厚重的文本,选择独立思考,并由此有自省的勇气和对抗生活挤压的决心。
  人间喜剧,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开启的是一种新的悲剧美学范式。
  
作者: 戚小存    时间: 2013-10-27 00:50
  黄舒骏在《纪念1995》里唱过“全台湾都在R&B,全美国都在RAP,只有流行,没有音乐,我看你眼不见为净,也是好事一件”。
  是的,正如R&B在乐坛的走红一样,几乎全体文艺青年们提起法国文学都是杜拉斯、萨冈、萨特、加缪,诸如此类。
  什么浪漫破碎的语言,什么独辟蹊径的词汇,这个主义,那样解构,诸如此类。
  但是,在我从小到大的印象里,法国小说却不是这样的,它琐碎、写实、絮絮叨叨、从不颠覆主谓宾定补状,不管写市井小民还是写王公贵族,不管是家长里短还是传奇冒险,话都是好好说的,字都是好好码的。
  雨果、福楼拜、司汤达、巴尔扎克、大小仲马、左拉……诸如此类。
  雨果是跌宕起伏的申奥大片、小仲马是文艺细腻版《知音》、大仲马是包袱抖得极佳的美剧、而巴尔扎克,则是TVB——
  不管之前你看了多少遍,只有电视台再重放,也能继续看下去。
  不管它放到哪里,马上捡起来,也能继续看下去。
  睡前随便看一点,看困了就扔掉,第二天继续,没有今天非看完不可的迫切。
  
  老巴之于我,就像是一个老熟人。
  小时候考试成绩好一点,老娘才会给我钱买书,那时候家附近有一家特别小的书店,店主是一个老头,儿子在美国,自己无聊了就出来开店,卖佛香和旧版书。他店里有安徽文艺出版社老版本的傅雷译巴尔扎克,保持着六年前的书价,大多不超过十块钱。
  初中的时候,老娘给二十块,在别处只能买一本,在这里买老巴的书就能买两本,所以贪图便宜的我就把除了《幻灭》之外的老巴基本都收全了。
  看得第一本是《邦斯舅舅》,最近一本则是事隔多年之后的《幻灭》,基本作为睡前读物,每天看一点,翻来覆去的看,别人都嫌老巴啰嗦,他写法国内地一个普通老妈子,也会从这个城市的历史、地理、风俗写起,然后接着描述这个老妈子住着什么样的房子、喜欢吃什么东西养什么猫有什么亲戚说什么闲话年轻时爱过什么人有过什么风流,层层叠叠的前程往事细枝末节。
  奇怪的是,我一点都不觉得他烦,相反,我很喜欢看他唠叨巴黎街道是怎样内地的溪谷是怎样,交际花怎么装饰自己的金窝银窟,名利场的一场派对菜肴何等精美……
  老巴有本不怎么出名的小说叫做《比哀兰德》,讲的是来自法国内地一个清纯如天使的小女孩是如何被万恶的资本家亲戚折磨至死,里面写到小女孩的资本家亲戚们从巴黎告老还家,在内地修起自己的宅子,由于品味恶俗得出奇,被当地的贵族太太含讽带刺一通描述,整整挖苦了一章。
  小时候的我有一个变态的癖好,就是反复看这一章,看那些对于暴发户品味的细致描述,看得津津有味。
  所以,我对于老巴一直缺乏“他写的是名著”这样的自觉,他在我印象里太似隔壁叔伯大妈,门房、裁缝、画家、兵痞、穷学生、阔太太、交际花、商人、女佣……各种八卦顺口就来,都要先从祖宗十八代上讲起,详细备至。
  
  直到有一天,我开始跟别人八卦起老巴的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叫做《奥诺丽娜》,甚至比那本叫做《比哀兰德》的更加不出名,却是老巴小说里颇奇特的一部。
  其实老巴笔下的感情大多妄执而偏激,比如父亲对女儿不计代价的爱(《高老头》),比如母亲对儿子盲目的爱(《搅水女人》),比如收藏者对于古董深入骨髓的爱(《邦斯舅舅》),比如风流鬼对于交际花吸毒上瘾般的爱(《贝姨》),比如吝啬鬼对于金钱海枯石烂的爱(《欧也妮葛朗台》)……
  但是这个世界很有趣,你写一个来自东方的高帅富和欧洲少女在越南的露水情缘,会有很多人被感动得死去活来把你写的话抄在小本子上奉为圣经;你扯什么吸血鬼家族的万人迷对平凡女高中生一见钟情,会在全球赚上N亿票房;再艺术人文一点,你写两个帅哥在风景如画的山上搞一搞不自不觉就狗血了一生,拍出的片子能拿奥斯卡。
  但是你要写两个丑陋的音乐家大叔怎么相亲相爱(《邦斯舅舅》),你要写容貌平庸的女孩怎么为一个品行低下的男人蹉跎一生(《欧也妮葛朗台》),你要写已经年老力衰的老风流鬼怎么为一个暗娼搞得家破人亡(《贝姨》)……就显得不那么high-level。
  情深之状态、程度并无屌丝与毅丝之别,但是罗曼史这种事儿绝对跟参与者的长相身高乃至金钱密切相关。
  所以我才说《奥诺丽娜》是老巴书里的一个异数,篇幅不长,人物极少,场景紧凑,主角都算是漂亮人物,探讨的问题更是广大文艺男女青年们所喜闻乐见的——爱情、激情、背叛、婚姻、一往情深、永不妥协、男性的痴情与付出、女性的决绝与自尊。——把那个嚼烂了千万遍的题目“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演绎到了一种境界,天生就是一个舞台剧剧本,每一幕都有G点。
  由于我一直把老巴小说当加长版的故事会看,对于这部书也并没有太大感觉。但有一日,我在例行的宅基腐大业中和人八卦起这部小说——
  说起书里被妻子抛弃但是又一往情深地公爵,如何每天站在自己为妻子准备的楼下看到灯火熄灭才离开;
  说起书里那则故事——“诗人爱上全城最红的舞女,在不知道人家怎么对他的前提下,买了全城最美的一张床”;
  说起那位按照天涯眼光“红杏出墙跟小三私奔又被小三遗弃“的妻子,每日在阁楼里模仿自然的花草树木做着手工,说着” 吕克雷斯当年用她的匕首和血替女性的宪章写下了第一个字:自由!“;
  说起书里对于那位女主,那位夫人外貌的描写,什么“天国的幽花”,什么“她是那种像猫一样让你可以抱起来温存,一会儿放下再重来的女人”,什么“接近透明的皮肤下看得见纤细的血管,一碰就会像粉红色的水雾那样散开”;
  甚至只是说起书里关于热那亚海浪的描述,说就像是“女人的情话,被一句一句地逼出来。:
  说着说着,我就有一种搁在家里的黄脸婆,仔细看看竟然是个天仙的感受。
  
  自此,我才真正意识到老巴或许真的是一个了不起的作家。—— 一个擅于发现庸常生活戏剧性的作家。
  法国大革命之后,政权的动荡、社会的摇摆、贵族的没落、新阶层的升起……全部被老巴打碎、搅拌、汇到日常生活中去,炒成一锅家常的蛋炒饭。
  他的笔下既有一些颇有身份的人物,贵族政客商人艺术家,也有一些颇卑微的人物,门房仆人穷亲戚流亡者,老巴细心地写着他们在时代变迁中如何一步步作出自己的抉择,演绎贪婪真诚卑劣高尚虚荣朴实,让你举得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
  是的,“顺理成章”这是老巴最大的能力与魅力所在。
  老巴故事里的情节很多也颇狗血,但是他能够通过非常细密的前事铺垫和灵魂描写,一步步将人物的心理与行动推到最后的命运上去,让你发自内心觉得“这个人就该这么去想这么去做”,这是终究会发生的事情。
  比如《邦斯舅舅》里写到邦斯想为自己侄女介绍一个德国的银行家,而老巴花了整整一章来描写这位银行家的老爹怎么起家,他自己又是怎么起家,这样的过程造就了他怎样的性格、习性与脾气,最后当老巴写到这位银行家因为独养女这个原因拒绝了邦斯侄女时,所有人都会自然地把这一页翻过去,想:嗯,的确该是如此。
  老巴笔下的人物并非没有歇斯底里情绪爆发的时刻,但是他从来不会把笔下人物的感情一下子推到极端,他往往是让人物情绪慢慢积累,小火慢炖,熬出浓汤。
  就像足球场上那种把皮球一步步传进球门的踢法,老巴非常享受这种耐性推进突然加速的过程。
  老巴这个人还是一个很分裂的人,他信教信催眠术还是一个保皇党,他在书中歌颂信仰的力量宗教的力量宣传因果轮回,但是他并不相信这些东西完全能胜过险恶的世道人心,能赢过利益与欲望的夹击。
  他写品格高尚的宗教导师,也写利欲熏心不折手段的宗教投机者;
  他写天使般的女性如何通过善良获得幸福,也写天使般的女性如何一步步被利益和欲望迫害至死;
  他写平凡的大学生如何为萍水相逢穷困潦倒的老头子付出善意也写这位大学生长大后如何心狠手辣帮助情妇夺取老公家产;
  他写保持才华出众与世无争的艺术家如何获得好报也写才华出众与世无争的艺术家如何被人谋夺财产。
  有时候想想,在老巴笔下“坏人得逞”的结局还是颇多的,《邦斯舅舅》里满怀小市民阴险的西卜太太最终也捞到了好处过得挺舒适,害死邦斯的亲戚们到手了邦斯全部的财产;
  《高老头》里高老头的两个女儿榨干老爹最后一点油水断送老爹性命之后照样夜夜笙歌;
  《欧也妮葛朗台》里朴素真挚的欧也妮等了初恋一生等回一个心狠手辣攀龙附凤的混蛋,最后孤独终老;
  《贝姨》里圣母一般的阿特丽纳夫人最终还是输给了自己丈夫按捺不住的寻花问柳淫欲;
  《夏培上校》里耿直高尚的上校最终还是为了自己的妻子情愿接受自己“已死”的现实;
  《禁治产》里品性高尚的男爵难逃阴险妻子的“疯子”指控;
  《比哀兰德》里纯洁天真的少女还是一步步被老女人的折磨和利益的勾结给逼上绝路。
  老巴正如他自己所说是一个社会史学家,他如实地反映着社会与人情,同情美德,但并不美化美德的遭遇;颂扬宗教,但并不回避人性的污秽;他只是非常仔细地讲诉着现实,所以看老巴的书,是不会有太大情绪波动,他只是让你觉得非常发自内心的无奈——
  他并不将社会描述得一片黑暗,但也不会给你什么好心好报这样的奢望;
  他并不信任人性和人心,但也不会吝啬对于美德与高尚的赞美;
  有时候,我会想老巴是不是心中也是非常纠结的,因为他有一本我认为大家都可以不用去看的小说叫做《于絮儿弥罗埃》。这部书描写了一个从头到脚从外貌到灵魂无不闪耀着圣光的少女,如何在宗教的呵护下,发挥爱与善良感化尘世的恶意,获得终身幸福。——说实在的,棒子剧都没有这么假,芒果台自制偶像剧都没有这么扯,但是老巴做到了。
  也许,在缺乏家庭关爱,成年后又一度疲于债务,身高和长相都欠佳,对于社会折磨认识很深刻的老巴心中,存在过那么一个理想——真善美终究可以战胜尘世的一切利益与欲望,但是老巴也知道这种想法——too simple too nave ,所以他也只是偶尔发泄发泄这种幼稚的情绪。
  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将雨果和巴尔扎克做对比——
  雨果的文字是有情绪上的阅读快感,如同过山车一般令人心襟激荡,而老巴的文字,就是一辆特慢绿皮火车,慢悠悠地载着你看世间风景。
  雨果的文字,如烈日骄阳,将人性的光辉与阴影、悲壮与卑劣照得分明,而老巴的文字,就是小小的一枚烛火,你秉持着它探到人性那些幽微的洞穴里去,一路曲折肮脏步步惊心,但罅隙偶有花朵绽放,你无法单纯地去谴责或判断,因为你会在一路的曲折肮脏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所包围着你的社会的影子。
  傅雷在写给儿子傅聪的家书里说“要小心人性,像巴尔扎克笔下西卜太太之流的人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比比皆是”。
  当你手持老巴的蜡烛,在任何一个国度任何一种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文明社会中点亮,你都会看到同样深不可测的触目惊心的洞穴,来自于你身边每一个熟悉的人,你的同事你的亲戚你的朋友,甚至你自己。
  这个矮丑挫的法国男人曾经说过:拿破仑用剑开创的事业,我要用笔完成。
  拿破仑用剑开创的世界早已不复存在,而他用笔写下的世界却永远随着日升月落而运行着。
  有时候,我会想,也许老巴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可怕的命题——
  我将这个现实世界的一切都讲给你听。
  利益的肮脏、庸常的罪恶、人心的阴险、世俗的消磨力、情感的危险,全部一五一十地呈现在你的面前。
  我还会告诉你,品性、美德与善良并不一定能为你带来好运,你也许还会因此碌碌无为或者命运多舛。
  我更会告诉你,你的痴情会葬送你自己,你的固执会给自己带来灾难,你的理想最终会被现实磨灭,你的正直会让你穷困潦倒,你的天真会给无数阴险之辈以可趁之机。
  现在,你告诉我,在这样一个人间,你选择做一个怎样的人?
  
  喜欢雨果的人,常常会嫌弃老巴絮叨无聊,作品缺乏戏剧性冲突与慷慨激昂的想象力。作为一个两个都喜欢的人,我非常欣赏雨果这篇写给巴尔扎克的葬词,这完全是一个天才对另一个天才的深刻理解——
  “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但是有时通过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
  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这部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不自觉地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行列。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向目标,抓住了现代社会进行肉搏。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他发掘内心,解剖激情。他探索人、灵魂、心、脏腑、头脑和各个人的深渊,巴尔扎克由于他自由的天赋和强壮的本性,由于他具有我们时代的聪明才智,身经革命,更看出了什么是人类的末日,也更了解什么是天意,于是面带微笑,泰然自若,进行了令人生畏的研究,但仍然游刃有余。他的这种研究不像莫里哀那样陷入忧郁,也不像卢梭那样愤世嫉俗。“
  
  老巴当然既不陷入忧郁,也不陷入愤世嫉俗,他带着研究的超然态度和纠结心情,守着一位社会史学家的客观,忠实得描摹着人间,描摹着比革命、主义、改革、战争更加永恒的东西——生生不息的庸常生活和永不改变的人性。
  正如雨果在那篇葬词里对这系列叫做《人间喜剧》小说的描述——
  “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怖。”
  
作者: Cina    时间: 2013-10-27 04:13
  读完高老头, 才发现被国内文学评论误导多少年 -- 仅仅一个现实主义真的很难概括这本书的精髓, au contraire, 至少可以从五个角度探究这本书的奥秘; 而一个资本主义拜金神话的提法更是漏洞百出, 因为高老头至少从职业定义下,应该是一位冒险资本家, 而他本人并不十分拜金, 甚至被塑造成金钱的受害者.总而言之, 如果不看法语原版的高老头, 至少要与国内文学评论保持距离.
  
  下面我想阐述我的一个思路看高老头, 因为是笔记性质, 所以比较凌乱, 关键是让大家看到我行进的方向: 空间与结构.
  
  这个提法呢, 其实是曾经被运用到C.Dickens的都市小说, 这里我照葫芦画瓢, 借用到这里. 很明显, 书中有两个地方le faubourg St.-Germain和Rue Neuve-St.-Genevieve,象征着高低两个阶层, 但不像雾都孤儿里那么层次分明, 在la Maison-Vauquer里不仅住着过气的伯爵夫人而且还住着有是两个嫁入豪门女儿父亲的高老头. La Maison-Vauquer不仅仅是一个落魄人歇脚的地方, 某种程度上, 像Balzac提到的, 她就是巴黎社会的一个缩影, un bourbier. 这里就可以细致到分析高老头从第一层往上搬的阶级下滑之象征.La Maison-Vauquer的象征意义是非常错综复杂的, 但似乎折射出的巴黎社会是个浮动性相当剧烈的社会.
  
  在故事临近结束的时候, Rastignac有一段心理描写,此发生在他试图把Delphine带到她临死父亲面前但失败后.他提出了一个两层结构l'Obeissance(服从), la Lutte(斗争)和la Revolte(反叛); la Famille(家庭), le Monde(社会)和Vautrin(伏脱冷).我是觉得这两层结构是互相对应的, 而本层的三个因素都脱胎于La Maison-Vauquer.详细分析的话: 高老头被迫寓居于La Maison-Vauquer正是他家庭破裂的一种表现也是他服从他女儿意志的一种行为; Rastignac独自来到巴黎求学, 某种意义上认了Goriot为父亲, Mdm de Beauseant为母亲, 作为进入这个社会的向导, 结果"父亲"死了,"母亲"跑了...他亲生母亲和姊妹为了他在巴黎的开销而基本上倾其所有地资助他了.两者做出的是怎样一种服从, 特别是Rastignac服从Goriot的意志对Delphine好, 抛弃Vautrin的阴谋去娶Victorine Taillefer, 结果以如此惨淡的方式收场, 不得不让人深思.Vautrin在故事中是被逮捕了, 被迫离开了La Maison-Vauquer.但他离开前, 阴谋已经得逞(Victorine的兄弟被杀和Rastignac的默许), 而且把他出卖给警察的人被楼里所有人唾弃并被强迫离开, 不得不说至少作者不想让Vautrin的故事结束, 且对他的态度并非真的厌恶.最后剩下斗争-社会这一个元素, 可以说整本书都是场斗争, 或者为斗争做得铺垫.因而作者很含蓄地用"incertain"来搭配斗争, 或许整个la Comedie Humaine就是来描述这场斗争的.
  
  把结构和空间联合起来, 一开始Goriot需要离开La Maison-Vauquer去寻找家庭, 最后在La Maison-Vauquer接受自己的死亡和家庭的破碎, 或者所谓的亲情抵不过金钱; Vautrin的反叛结果是被捕入狱, 可谓某种失败;只有Rastignac在La Maison-Vauquer坚持到最后, 作者仿佛预示着他更多的斗争...
  
  讲了半天, 最后以故事开头那刻在Maison-Vauquer基石的一段存在主义的话结尾莫不意味深长:
  
  Qui que tu sois, voici ton maitre:
  Il l'est, le fut, ou le doit etre.
作者: 乐邦    时间: 2013-10-27 08:04
       当时写的作业。怎么写得这么烂?
         
                         
                         父爱的悲歌
                          ——细读高老头临终泣诉
  
       《高老头》是一首父爱的悲歌,作为故事主角的高里奥老头在小说的前五章里面却很少看到他的话语。他从来不抱怨自己的女儿,也不对别人诉苦。直到最后一章,高老头弥留之际,泣诉了很长时间,也许他最后说的话比他在人生最后十年里说的话还多。通过高老头这些泣诉的话语,我们可以对他的内心世界有一个深刻的了解。下面我将摘抄一下句子进行文本分析。
       “朋友,你别结婚,别生孩子!你给他们生命,他们给你死。你带他们到世界上来,他们把你从世界上赶出去。她们不会来的!我已经知道了十年。有时我心里这样想只是不敢相信”。
       高老头知道两个女儿不会来的时候万念俱灰,从没有表达过的愤怒,终于溢于言表。高老头几十年来溺爱女儿,对女儿的不孝行为从来没有抱怨过。这并不是他感觉迟钝,而是因为他不敢相信。
          “人家这么说,恭恭敬敬瞧着我,就像恭恭敬敬瞧着钱一样”“那时他瞪我一眼,因为我说错了话,丢了她的脸我很想懂得交际场上的规矩;可是我只懂得一样:我在世界上是多余的”;“看到他们眼中的金光变的向铅一样不灰不白,你真不知道是什么味儿。自从她们的眼睛不在对我放光辉之后,我老在这儿过冬天”
          小说前面的描写使得高老头给人的印象是一个生活没有情趣且情感迟钝的人。这些话语表明高老头是一个自卑而敏感的人。虽然而他有钱的时候,别人对他非常恭敬,但他知道自己实际上是被这个社会所孤立和抛弃的。因为他不懂得交际场上的规矩,不像时人那样奢靡享乐。他对于别人对他的排斥和漠视非常的敏感,尤其是女儿对他的态度变化他更像狗对气味一样敏锐。他也是一个懦弱的人,虽然别人特别是女儿对他造成了心理上的折磨,但是他从来没有表示过反抗,他默默地接受了一切。尽管女儿们已经把他赶出家门,他对于女儿们还是有求必应。
      “社会,世界,都要靠父道做轴心的;儿女不孝顺父亲,不要天翻地覆了吗?”
          在封建社会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而作为家长的地位更是崇高。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个人从家庭中解放出来,人不再绝对地从属于家庭,家庭不再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作为家长的父亲已经地位随之下降,社会世界不再靠父道做轴心。金钱成为了这个世界的轴心。高老头的思想还停留在旧时代,他虽然也知道在当今社会“钱能买到一切,买到女儿”,但是他还是不能做到把金钱放在比亲情更重要的地位上。金钱对他而言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他还没用异化到葛朗台那种把金钱当做目的和精神依托的地步。他有着传统的价值追求。
     新旧社会交替,老一辈人的习惯和性格来源于旧社会,他们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价值观念。资本主义社会“把父亲踩在脚下”,金钱破坏了原来的父女关系。高老头溺爱女儿,因为他是一个很传统的人。他也是一个在新旧社会交替中由于不适宜社会而导致的内心的自卑和空虚。他需要从女儿那里得到关爱来消除心中的空虚感和被抛弃感。
  
     “哎!做老子的多蠢!我太爱她们了,每次都回头迁就她们,好像赌棍离不开赌场。我的嗜好,我的情妇,我的一切,便是两个女儿。”
          有人说高老头有恋女情结,从这一句话看高老头的爱真的是太过了,已经超过了一般父女之爱。原来妻子是他“敬爱和崇拜的对象”。可妻子早逝后,有很多人给他说媒都没成功。这固然是因为他爱妻子爱的深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已经有了最能替代前妻在其心中地位的人,那就是他的两个女儿。他对妻子有多好,对女儿就有多好。一般父亲对女儿的不合理行为都会进行教育和约束,而他却满足了女儿几乎一切的欲望。他就像对待情妇或者妻子那样对女儿千依百顺。除了性之外,女儿对他而言跟妻子没什么两样。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心理上的病态。前文又多处可以印证这点。例如 “他躺在女儿脚下,亲她的脚,老半天盯着她的眼睛,把脑袋在她的衣衫上厮磨;总之他像极了一个极年轻极温柔的情人一样风魔。”女儿但齐纳也说“我们和父亲在一起,就得整个儿给他。有时的却麻烦得很。” 高老头的另一句话也体现了这一点“欧也纳,你得爱她,想他父亲那样爱他”。在他看来情人的爱与父亲的爱没有分别。”
          “哦她们回来的!……朋友她们没有罪。一切都是我的错,是我纵容她们把我踩在脚下的”
          在这段话之前高老头不断埋怨和数落自己的女儿,并赌咒要上帝惩罚她们。但是很快来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说“她们没有罪”,把一切都认为是咎由自取。他明知道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问题,但是从来没有改正。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已经把女儿当情人看了。高老头对女儿极其愤怒,一方面又竭斯底里地爱着自己的女儿。他把自己贬低为女儿们的附属物,抛弃了自己的独立人格。当他一无所有的时候,悲哀地发现自己连做女儿们的附庸的资格都没有了。
           “我可以上敖德萨去做高等面食。……计划中还有几百万好赚……你告诉她们有几百万不是扯谎。她们为了贪心很是肯来的;我宁愿受骗,我要看到她们。我要我的女儿!是我把她们生下来的!她们是我的!”
          高老头在理智上知道是金钱毁了他们正常的父女关系,但是却还想通过金钱来换取女儿们哪怕是虚假的关怀。他像是染上了毒瘾,女儿们对他的关爱就像毒品。当他倾家荡产时,再也买不起女儿们的爱了,于是他像毒瘾发作一样痛苦难当。“我要死了,我太苦了!把我的脑袋割掉吧,留给我一颗心就行了。”
     “爱了一辈子的女儿到头来反给儿女遗弃!简直是些下流东西,流氓婆;我恨她们;咒她们;我半夜还从棺材里爬出来咒她们”
          高老头对儿女爱极了,也恨极了。父爱疯狂到了这个地步,已经不是简单的父爱了。一般而言,父亲不会因为临终前儿女不在身边儿诅咒他们。这段话表明高老头内心深处强烈的被抛弃感和无助感。
          “永远口渴而没有水喝,这便是我十年来的生活”
          女儿们出嫁后,高老头再也不能经常得到女儿们的慰藉。“从她们出嫁之后我就再没有女儿了”。“杀雷托斯!杀纽沁根!”他憎恨女婿就像憎恨情敌一样。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高老头是这样一个形象:他因为新时代的到来而成为暴发户,而在骨子里他还是一个传统的人。他在新旧交替中极其的不适宜,对新时代的生活不敢兴趣,在外人看来就是一个没有生活情趣的糟老头。因此他内心有着强烈的自卑感。他在生活上唯一的情感寄托就是他的妻子。在妻子死后又把对妻子的爱转嫁到女儿身上。而他唯一拥有的就是金钱,于是金钱也成了唯一表达爱的方式。父爱里夹带的情爱成分使得高老头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父亲。金钱成了维系父女关系的唯一纽带。女儿们在这种不正常的关系中成长起来,对父亲也缺乏真心的关爱,她们的关爱是可以出卖给父亲的商品。随着高老头钱财的流失,父女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先是被女儿赶出家门,最后一无所有的时候,女儿们甚至不愿在他病重时守候在他身旁。
          高老头的临终倾诉表明他对自己溺爱女儿的不当性有着清醒的认识,而对爱与被爱的热切渴望使得他宁愿一错再错。高老头看似无私的父爱,其实夹杂着自私的情爱。
          客观上来说,高老头的悲剧是资本社会里金钱至上的价值观造成的。从主观上来说,主要是因为他对社会变革的不适应,导致内心及其的空虚和孤独,把全部的情感寄托在妻子及替代人两个女儿的身上。金钱的诱惑与父爱的畸变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高来头的临终泣诉,表现了一个失败父亲的深沉的悲哀。高老头的悲剧印证了先贤的告诫“爱其子,则为之其深远”。
  
  
作者: 金水岸    时间: 2013-10-27 11:14
     读《悲惨世界》时,雨果不止一次的提到巴尔扎克,而且说起他时言语间总是饱含尊敬之情。于是,读完《悲惨世界》之后,马上捧起了《高老头》。        最大的感觉就是,真如雨果所说:人物形象特别鲜明,闭上眼睛仔细回想的话,每一个人物都有其与众不同的个性。就连阿娜斯塔齐和但斐纳姐妹两个都有着可以感觉到的明显的差别,更不要说拉斯蒂涅、伏脱冷、伏盖夫人等人物了。这些鲜明形象各代表一类群体,在小说中肩负着再现真实社会并抨击它的任务。整本书读完,心中有种悲凉感:为人情冷漠而悲凉!在这无所不包的社会中,总有那么一些为了自己而让其他人不安的人,他们只顾自己享乐,不管其他人死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冷漠的方式有所变,但其本质未变。
作者: 夏成富    时间: 2013-10-27 11:56
  高老头是被啃老族女儿残杀的,
  
  嘉莉妹妹是到都市的打工妹,
  
  雾都孤儿是流浪少年的故事,
  
  ……………………………………
  
  
  高老头是被啃老族女儿残杀的,
  
  嘉莉妹妹是到都市的打工妹,
  
  雾都孤儿是流浪少年的故事,
  
  ……………………………………
  
  
  高老头是被啃老族女儿残杀的,
  
  嘉莉妹妹是到都市的打工妹,
  
  雾都孤儿是流浪少年的故事,
  
  ……………………………………




欢迎光临 悦读人生 (http://dothinking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