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人生

标题: 一生的故事(全六册) - 书评 [打印本页]

作者: 书迷可可    时间: 2013-6-13 14:04
标题: 一生的故事(全六册) - 书评
  《一生的故事》是帕乌斯托夫斯基的一部自传体纪实长篇小说。因为作者本着“讲真话”的原则进行创作,故《一生的故事》具有历史的真实性,是一部“一切服从事实的真正自传”。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尤其是文艺界的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1250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作者: 旋转楼    时间: 2013-7-23 16:07
  帕乌斯托夫斯基,即便是对于擅长记名字的我,这个名字恐怕也难以为继。
  一个名字完全缺乏节奏感的人写了一部很有节奏感的书。
  细节将平淡串联起来并以此位背景,没有娓娓道来常见的罗嗦,但也未见需要激动的起伏,就这么如水年华。
  没有一个单独的字在闪光,却不舍得错过任何一个字,对我是完全新的阅读体验。以前有舍不得看完的书大多是因为情节发展。
  很多写作方法的沉淀,可以不同意,但是入心。
  最主要的是,把一向怠惰的我,激起一丝动笔的心。
  但愿吧
作者: 地毯君    时间: 2013-7-24 04:00
  关于帕乌斯托夫斯基作品的风格,我觉得没必要多说了。买过一本英文版的选集,帕氏在逝世前专门为冷战期间意识形态鸿沟另一端的英美读者写了序言介绍自己,开场第一句就是:
    
    It is useless expecting a writer to explain his own work. "Read my books——it's all there,“ is what Chekhov used to say on such occasions. And this represents my views entirely.
    
    之后他就只是谈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而这正是Story of a Life六卷书的主题。国内唯一的全译本就是非琴先生的这部,可惜印数太少,我只能复印了一套来读。
    
    在英译选集的这篇前言里,他有一句话我觉得体现了他最重要的创作理念:A person with a romantic disposition will never be false, ignorant, cowardly or cruel. 帕氏始终是一个边缘的、小众的作家,因为《金蔷薇》的影响,他在我国的名气并不低,但从作品的印数就可以看到这种尴尬。他无法通过“旅游文学”包装,也无法凭借“创作经验谈”的元素成为“作文教辅”,归根到底,是因为他有一种脱离“实际”的浪漫情绪,他和这个功利、现实的时代已经格格不入了,他的小说中传达出一种会被误解为幼稚的理想和传奇色彩,而他最成熟时期的作品如《雪》、《烟雨霏霏的黎明》已经克服了人物刻画单薄的欠缺,但仍有一种逃避性,这两篇中他塑造的感情已经不是浪漫奔放的,而是复杂微妙的,却不易被普通大众理解接受。假如你不看到帕氏这句话中流露出的他创作的根本动机,你会觉得他依然是在表现一种不可捉摸的乌托邦情感来逃避战争、逃避人性丑恶,你会认为他一生贯之的对大自然诗意的描写是与现实人生的错位。但这句话告诉我们,他对自然风光的情怀还是站在他对人的看法上的,他的幻想源于他对真实人性的一个思考——他觉得一个浪漫的人往往是好人,至少不会太坏,大概因为浪漫的人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一生的故事》就是作者自己讲述他怎么看周围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他不是讲述自己身上的事,也不是记录别人,既不像高尔基的自传,也不像《往事与随想》这样的文学回忆录,他这里的主题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不是文学也不是历史,而是这之间的”看“,是帕氏与众不同的艺术眼光,这种眼光对周围世界的理解是和常人不同的,无论是自然景色中他看出来的艺术效果,还是那些琐碎生活片段中他捡起的尘土、他锻造出的金蔷薇。同样的一草一木,同样的际遇和语言,在帕氏那里,在他心目中一个浪漫的因此也是善良的、勇于发现美的人眼里,得到了艺术治疗和拯救,而对于无法欣赏这种眼光的人来说,则像是幻想和逃避。
    
    《一生的故事》第一卷里回忆中学的情形,那时校园里经常集体打架,写到他的同学布尔加科夫,非常好斗勇敢,让人会心一笑。布尔加科夫后来的命运也是非常凄惨,饱受折磨。他的狱中绝笔《大师和玛格丽特》我也很喜欢,余华对这本书的评论写得非常好,在这里推荐一下(余华:布尔加科夫与《大师和玛格丽特》)。帕氏和布尔加科夫是好朋友,1940年布尔加科夫弥留之际,帕氏给他的信中说:”亲爱的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您一定会看到,您的时代一定会到来的!感谢您对我的真诚的友谊......“在早已不在人世的布尔加科夫仍未在祖国获得承认时,身为高尔基文学院院长的帕乌斯托夫斯基对年轻的苏维埃作家们说:“现在,你们当然还都读不到布尔加科夫的作品,因为它们还没能出版。但是,将来你们一定会读到的,它们肯定会出版问世,而且将来一定会证明,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是本世纪俄罗斯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据董晓关于帕氏的博士论文(走近《金蔷薇》——巴乌斯托夫斯基创作论)附录中提到,他来到帕氏的故乡时,作家祖坟上的墓碑已经残缺破损,通往墓碑的小径上布满了牛粪。当地的年轻人都不知道这里曾出生了帕氏这位伟大作家。而基辅市的布尔加科夫纪念馆庄严肃穆,充分显示了布尔加科夫在今天人们心中的地位。历史鲜明的变迁,开了一个既公正又残酷的玩笑,忘却与回归,命运对这两位精神上志同道合的朋友来说已经不再伤感了。
    
    当美国女演员迪特里赫在作家去世前一年手捧英文版的《金蔷薇》,单腿跪下,深情地吻了一下老人的手时,慰藉了多少心灵的帕乌斯托夫斯基又何需更多的顶礼膜拜。
    
    There was a time when I seriously thought of becoming a sailor. But shortly afterwards the urge to write excluded everything else.
    
    Writing combined all the most attractive professions in the world.It was an independent, courageous and noble vocation.
    
    对这位活过爱过也写过的作家,我们唯有默默的祝福。
作者: 哈特向    时间: 2013-8-17 11:59
     帕老的作品,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感觉,我觉得很奇怪总是花絮比正片来得精彩.我想大多数人喜欢上他,恐怕都是从<<金蔷薇>>,或者<<面向秋野>>开始的.这些书里面很多回忆作者早年创作和生活经历的笔谈,不由得让人对作者早年的作品心弛神往.可是到费了很大力气找到这些作品本身的时候,却经常多多少少有些失望.呵呵.特别是几个中篇,至少我觉得和他的晚期作品差得太多了.帕老也许是晚熟型的作者,我觉得他最精彩的作品大都是50岁以后完成的.所以对他的早年作品期望值上有落差也许也很正常吧.
      <<一生的故事>>毫无疑问是他最有份量的作品,从46年完成第一卷,到63年写完第六卷.断断续续二十来年的时间.而且全书都是由篇幅不大的随笔形式连缀成的.这也是帕氏最擅长的体裁.而且文笔纯熟老练,讲述的虽然是他十分紧张复杂的前半生经历,却能给人舒缓悠扬的感觉,看起来毫不觉累.但是时代的沉重却也时常在老年人豁达的文字之外,时隐时现.
      本书的翻译也还不错,非琴是50年代就开始翻译苏俄文学的老翻译家.5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那一版影响很大的帕氏选集里面,就有他翻译的一些短篇.相信大家是不会失望的.
  
  




欢迎光临 悦读人生 (http://dothinking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