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人生

标题: 歌剧魅影 - 书评 [打印本页]

作者: 天天向上    时间: 2013-6-8 21:40
标题: 歌剧魅影 - 书评
  《歌剧魅影》的主人公是一个总习惯于坐在巴黎大歌剧院二层五号包厢的怪绅士。他天赋一副好歌喉,也是一个有知识、有灵性的作曲家,一名优秀的建筑师。由于先天畸形,他的容貌丑陋不堪,只能带着假面具,像幽灵一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857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作者: バキュ    时间: 2013-7-26 12:39
  从Majestic Theater回来后就一直很想收音频以及把原著读一遍。
  
  从现场音乐剧,到25周年纪念版,到各个版本的the Phantom of Opera选段比较,到2004电影版,再到原著,虽然时间线上其实不太符合,但原著用的是考据的写法,这样的顺序歪打正着倒很合适。
  
  本以为关于关于歌剧魅影的故事已经灌的太满,原著会如同鸡肋,其实却不然。原著的时间线和音乐剧其实很不一样,私以为其实电影如果能抛开音乐剧的阴影完全照着原著来拍得话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不过那张Phantom的面具实在太过经典已经符号化,还是不要改成原著那样比较好。
  
  虽然看原著的全程都以25周年的音乐作背景,其实氛围不太符合。书中远不是音乐剧那样恢宏的氛围,整体的氛围更加神秘、阴沉、鬼魅、小心翼翼、充满猜忌和神经兮兮。或者说从书中才对为什么称作“phantom”有和身在剧院同样的甚至更为深刻的感受。
  
  Peter Jback的“摇滚”嗓虽然莫名的和Michael Crawford有些许相似,但似乎和Phantom在原著中的形象并不符合,这样想的话或许John Owen-Jones或者是Ramin Karimloo的声音更符合书中的形象,但十分喜欢剧院里Peter Jback声音的那种穿透感,加上剧院的效果,鬼魅感顿生,同时霸气十足。书中的Phantom的挥金如土,十足的绅士,音乐上的修养,机关上的造诣,比音乐剧中描写的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同时外表,不仅是容貌,还有几次对手的描写可以看出,更加丑陋和令人难以忍受,对Christine、对爱情、对平凡人生活的向往偏执到更加疯狂的地步,远不是扔下一个chandelier,烧掉一个歌剧院那么简单。
  
  几个音乐剧中不曾有的小细节。
  
  非常好奇包厢内的小凳子到底是干什么的,到了最后也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
  
  总觉得与其说Christine从Phantom那里得到了启发,学到了很多东西使得歌唱突飞猛进,不如说更像是和魔鬼签订了出卖灵魂的条约。书中的Phantom真正做到了“He'll always be there sings songs in my head.”
  
  Phantom并不像音乐剧中描写的那么无情,在入侵者被他的机关杀死后居然会苦恼应该去唱首安魂曲。不由得开始乱想那些死在他手下的灵魂听到如此动人的安魂曲之后会否原谅他?
  
  音乐剧方面,除了the Phantom of Opera和Music of the Night之外,格外喜欢Stranger Than You Dream It和The Point of No Return。尤其是那句“Fear can turn to love. You'll learn to see, to find the man behind the monster.” 令人扼腕叹息,艺术永远和生活一样残酷。
  
  私以为歌剧魅影是一部彻底的悲剧。悲剧从Phantom爱上Christine开始,无论Christine如何选择都是悲剧。哪怕最终Phantom放她跟随Raoul而去,且不论现实中这样的结合是否会幸福,总觉得至少Christine的声音失去了音乐天使的加持失掉了翅膀,哪怕技巧日益纯熟歌声中也不会有灵魂。从这一点上,Phantom真正做到了”hunt us till we‘re dead“。哪怕Christine出于爱或不爱选择了Phantom,自然也会是悲剧。Phantom虽然非常绅士,那样的爱情不可能怠慢Christine,但这么一个性格扭曲的音乐天使似乎也很难带来幸福。我不太同意soul mate的这种说法,Christine永远也理解不了Phantom的音乐,只能是“my power over you, grows stronger yet”,或是“I am the mask you wear. It's me they hear.“ 更别提灵魂。不过也多亏了Phantom爱上Christine,令人能够”听到“只应天上有的声音。
  
  Andrew Lloyd Webber是否也曾被Angel of Music拜访过呢?
作者: バキュ    时间: 2013-7-28 23:00
  从Majestic Theater回来后就一直很想收音频以及把原著读一遍。
  
  从现场音乐剧,到25周年纪念版,到各个版本的the Phantom of Opera选段比较,到2004电影版,再到原著,虽然时间线上其实不太符合,但原著用的是考据的写法,这样的顺序歪打正着倒很合适。
  
  本以为关于关于歌剧魅影的故事已经灌的太满,原著会如同鸡肋,其实却不然。原著的时间线和音乐剧其实很不一样,私以为其实电影如果能抛开音乐剧的阴影完全照着原著来拍得话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不过那张Phantom的面具实在太过经典已经符号化,还是不要改成原著那样比较好。
  
  虽然看原著的全程都以25周年的音乐作背景,其实氛围不太符合。书中远不是音乐剧那样恢宏的氛围,整体的氛围更加神秘、阴沉、鬼魅、小心翼翼、充满猜忌和神经兮兮。或者说从书中才对为什么称作“phantom”有和身在剧院同样的甚至更为深刻的感受。
  
  Peter Jback的“摇滚”嗓虽然莫名的和Michael Crawford有些许相似,但似乎和Phantom在原著中的形象并不符合,这样想的话或许John Owen-Jones或者是Ramin Karimloo的声音更符合书中的形象,但十分喜欢剧院里Peter Jback声音的那种穿透感,加上剧院的效果,鬼魅感顿生,同时霸气十足。书中的Phantom的挥金如土,十足的绅士,音乐上的修养,机关上的造诣,比音乐剧中描写的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同时外表,不仅是容貌,还有几次对手的描写可以看出,更加丑陋和令人难以忍受,对Christine、对爱情、对平凡人生活的向往偏执到更加疯狂的地步,远不是扔下一个chandelier,烧掉一个歌剧院那么简单。
  
  几个音乐剧中不曾有的小细节。
  
  非常好奇包厢内的小凳子到底是干什么的,到了最后也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
  
  总觉得与其说Christine从Phantom那里得到了启发,学到了很多东西使得歌唱突飞猛进,不如说更像是和魔鬼签订了出卖灵魂的条约。书中的Phantom真正做到了“He'll always be there sings songs in my head.”
  
  Phantom并不像音乐剧中描写的那么无情,在入侵者被他的机关杀死后居然会苦恼应该去唱首安魂曲。不由得开始乱想那些死在他手下的灵魂听到如此动人的安魂曲之后会否原谅他?
  
  音乐剧方面,除了the Phantom of Opera和Music of the Night之外,格外喜欢Stranger Than You Dream It和The Point of No Return。尤其是那句“Fear can turn to love. You'll learn to see, to find the man behind the monster.” 令人扼腕叹息,艺术永远和生活一样残酷。
  
  私以为歌剧魅影是一部彻底的悲剧。悲剧从Phantom爱上Christine开始,无论Christine如何选择都是悲剧。哪怕最终Phantom放她跟随Raoul而去,且不论现实中这样的结合是否会幸福,总觉得至少Christine的声音失去了音乐天使的加持失掉了翅膀,哪怕技巧日益纯熟歌声中也不会有灵魂。从这一点上,Phantom真正做到了”hunt us till we‘re dead“。哪怕Christine出于爱或不爱选择了Phantom,自然也会是悲剧。Phantom虽然非常绅士,那样的爱情不可能怠慢Christine,但这么一个性格扭曲的音乐天使似乎也很难带来幸福。我不太同意soul mate的这种说法,Christine永远也理解不了Phantom的音乐,只能是“my power over you, grows stronger yet”,或是“I am the mask you wear. It's me they hear.“ 更别提灵魂。不过也多亏了Phantom爱上Christine,令人能够”听到“只应天上有的声音。
  
  Andrew Lloyd Webber是否也曾被Angel of Music拜访过呢?
作者: バキュ    时间: 2013-8-4 07:16
  从Majestic Theater回来后就一直很想收音频以及把原著读一遍。
  
  从现场音乐剧,到25周年纪念版,到各个版本的the Phantom of Opera选段比较,到2004电影版,再到原著,虽然时间线上其实不太符合,但原著用的是考据的写法,这样的顺序歪打正着倒很合适。
  
  本以为关于关于歌剧魅影的故事已经灌的太满,原著会如同鸡肋,其实却不然。原著的时间线和音乐剧其实很不一样,私以为其实电影如果能抛开音乐剧的阴影完全照着原著来拍得话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不过那张Phantom的面具实在太过经典已经符号化,还是不要改成原著那样比较好。
  
  虽然看原著的全程都以25周年的音乐作背景,其实氛围不太符合。书中远不是音乐剧那样恢宏的氛围,整体的氛围更加神秘、阴沉、鬼魅、小心翼翼、充满猜忌和神经兮兮。或者说从书中才对为什么称作“phantom”有和身在剧院同样的甚至更为深刻的感受。
  
  Peter Jback的“摇滚”嗓虽然莫名的和Michael Crawford有些许相似,但似乎和Phantom在原著中的形象并不符合,这样想的话或许John Owen-Jones或者是Ramin Karimloo的声音更符合书中的形象,但十分喜欢剧院里Peter Jback声音的那种穿透感,加上剧院的效果,鬼魅感顿生,同时霸气十足。书中的Phantom的挥金如土,十足的绅士,音乐上的修养,机关上的造诣,比音乐剧中描写的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同时外表,不仅是容貌,还有几次对手的描写可以看出,更加丑陋和令人难以忍受,对Christine、对爱情、对平凡人生活的向往偏执到更加疯狂的地步,远不是扔下一个chandelier,烧掉一个歌剧院那么简单。
  
  几个音乐剧中不曾有的小细节。
  
  非常好奇包厢内的小凳子到底是干什么的,到了最后也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
  
  总觉得与其说Christine从Phantom那里得到了启发,学到了很多东西使得歌唱突飞猛进,不如说更像是和魔鬼签订了出卖灵魂的条约。书中的Phantom真正做到了“He'll always be there sings songs in my head.”
  
  Phantom并不像音乐剧中描写的那么无情,在入侵者被他的机关杀死后居然会苦恼应该去唱首安魂曲。不由得开始乱想那些死在他手下的灵魂听到如此动人的安魂曲之后会否原谅他?
  
  音乐剧方面,除了the Phantom of Opera和Music of the Night之外,格外喜欢Stranger Than You Dream It和The Point of No Return。尤其是那句“Fear can turn to love. You'll learn to see, to find the man behind the monster.” 令人扼腕叹息,艺术永远和生活一样残酷。
  
  私以为歌剧魅影是一部彻底的悲剧。悲剧从Phantom爱上Christine开始,无论Christine如何选择都是悲剧。哪怕最终Phantom放她跟随Raoul而去,且不论现实中这样的结合是否会幸福,总觉得至少Christine的声音失去了音乐天使的加持失掉了翅膀,哪怕技巧日益纯熟歌声中也不会有灵魂。从这一点上,Phantom真正做到了”hunt us till we‘re dead“。哪怕Christine出于爱或不爱选择了Phantom,自然也会是悲剧。Phantom虽然非常绅士,那样的爱情不可能怠慢Christine,但这么一个性格扭曲的音乐天使似乎也很难带来幸福。我不太同意soul mate的这种说法,Christine永远也理解不了Phantom的音乐,只能是“my power over you, grows stronger yet”,或是“I am the mask you wear. It's me they hear.“ 更别提灵魂。不过也多亏了Phantom爱上Christine,令人能够”听到“只应天上有的声音。
  
  Andrew Lloyd Webber是否也曾被Angel of Music拜访过呢?
作者: バキュ    时间: 2013-8-12 07:52
  从Majestic Theater回来后就一直很想收音频以及把原著读一遍。
  
  从现场音乐剧,到25周年纪念版,到各个版本的the Phantom of Opera选段比较,到2004电影版,再到原著,虽然时间线上其实不太符合,但原著用的是考据的写法,这样的顺序歪打正着倒很合适。
  
  本以为关于关于歌剧魅影的故事已经灌的太满,原著会如同鸡肋,其实却不然。原著的时间线和音乐剧其实很不一样,私以为其实电影如果能抛开音乐剧的阴影完全照着原著来拍得话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不过那张Phantom的面具实在太过经典已经符号化,还是不要改成原著那样比较好。
  
  虽然看原著的全程都以25周年的音乐作背景,其实氛围不太符合。书中远不是音乐剧那样恢宏的氛围,整体的氛围更加神秘、阴沉、鬼魅、小心翼翼、充满猜忌和神经兮兮。或者说从书中才对为什么称作“phantom”有和身在剧院同样的甚至更为深刻的感受。
  
  Peter Jback的“摇滚”嗓虽然莫名的和Michael Crawford有些许相似,但似乎和Phantom在原著中的形象并不符合,这样想的话或许John Owen-Jones或者是Ramin Karimloo的声音更符合书中的形象,但十分喜欢剧院里Peter Jback声音的那种穿透感,加上剧院的效果,鬼魅感顿生,同时霸气十足。书中的Phantom的挥金如土,十足的绅士,音乐上的修养,机关上的造诣,比音乐剧中描写的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同时外表,不仅是容貌,还有几次对手的描写可以看出,更加丑陋和令人难以忍受,对Christine、对爱情、对平凡人生活的向往偏执到更加疯狂的地步,远不是扔下一个chandelier,烧掉一个歌剧院那么简单。
  
  几个音乐剧中不曾有的小细节。
  
  非常好奇包厢内的小凳子到底是干什么的,到了最后也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
  
  总觉得与其说Christine从Phantom那里得到了启发,学到了很多东西使得歌唱突飞猛进,不如说更像是和魔鬼签订了出卖灵魂的条约。书中的Phantom真正做到了“He'll always be there sings songs in my head.”
  
  Phantom并不像音乐剧中描写的那么无情,在入侵者被他的机关杀死后居然会苦恼应该去唱首安魂曲。不由得开始乱想那些死在他手下的灵魂听到如此动人的安魂曲之后会否原谅他?
  
  音乐剧方面,除了the Phantom of Opera和Music of the Night之外,格外喜欢Stranger Than You Dream It和The Point of No Return。尤其是那句“Fear can turn to love. You'll learn to see, to find the man behind the monster.” 令人扼腕叹息,艺术永远和生活一样残酷。
  
  私以为歌剧魅影是一部彻底的悲剧。悲剧从Phantom爱上Christine开始,无论Christine如何选择都是悲剧。哪怕最终Phantom放她跟随Raoul而去,且不论现实中这样的结合是否会幸福,总觉得至少Christine的声音失去了音乐天使的加持失掉了翅膀,哪怕技巧日益纯熟歌声中也不会有灵魂。从这一点上,Phantom真正做到了”hunt us till we‘re dead“。哪怕Christine出于爱或不爱选择了Phantom,自然也会是悲剧。Phantom虽然非常绅士,那样的爱情不可能怠慢Christine,但这么一个性格扭曲的音乐天使似乎也很难带来幸福。我不太同意soul mate的这种说法,Christine永远也理解不了Phantom的音乐,只能是“my power over you, grows stronger yet”,或是“I am the mask you wear. It's me they hear.“ 更别提灵魂。不过也多亏了Phantom爱上Christine,令人能够”听到“只应天上有的声音。
  
  Andrew Lloyd Webber是否也曾被Angel of Music拜访过呢?
作者: 兜兜转    时间: 2013-8-13 01:50
      克里斯蒂娜因为女主角的生病而有机会出演歌剧女主角,然后从此名声大噪,声名鹊起,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出名,比如著名监制柴智屏,但是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如果自己没有本事,机会再多也没有,所以,成功是实力加运气,把握好机会非常重要,另外,克里斯蒂娜因为有了优秀的老师,即使“六个月前还唱的很一般”,但后来迅速进步,可见良师益友的重要性,但老师对她别有用心,所以,贵人相助虽然可以加速成功,但也有一些弊端,需要自己去权衡。
作者: stacva    时间: 2013-8-13 02:00
  ”姑娘啊,爱我吧。把眼睛挖下来爱我吧。略过那皮囊来看我的心吧。你是否迟疑,恶心,不愿意?那我又何必可惜你?“第一个艾瑞克这样想。克里斯汀不是对的人,他可能愤怒或者悲伤,那是他的事情。
  
  第二个艾瑞克不介意克里斯汀的心在哪里,但是他嫌弃她瞎眼,或许他比较看得开。
  
  第三个艾瑞克终于骗去克丽斯汀的双眼,,娶回了瞎眼的美娇娥。晚上拆开包装,他发现妹子胸前居然有三个悬挂物,于是将谱好的《胜利者唐璜》改名为《胜利者爬虫》。我的魅影到此为止。
作者: 开花的    时间: 2013-9-10 19:42
  是在曼城歌剧院看的歌剧魅影。
  
  序幕的时候就是拍卖音乐盒,第一次听到它的音乐,看到猴子张开怀抱,打开心,再合上。只觉得音乐不错。Raoul买下了音乐盒之后,场景就回到三十年前。
  
  因为这一次幕布的突然掉下,原本的主唱的不满而罢演,克里斯汀终于有机会站在灯光的中心。看到克里斯汀被推倒舞台中央,由紧张的战战兢兢的演唱,到后来放开了天籁般的嗓音。而正是这次机会,让Raoul注意到了她,而回想起他们原来是儿时的玩伴。因为这一次的意外,展开了Raoul与她爱情的序幕。但是,平常安安全全稳妥的幕布为什么偏在演出的时候掉下,难道演出之前都不会检查么。为什么什么时候掉下不好,偏在原定主唱开口的时候掉下呢。这次意外能说是意外么,我更愿意相信是O.G.为了让他一手调教出来的克里斯汀有个施展身手的机会。而也是因为他,让克里斯汀有了认识Raoul的机会。
  
  当R提出要与克里斯汀约会的时候,她不是答应,第一反应确是想到她的Angle of Music。她要得到他的同意才能去。年幼丧父,因为父亲临终之前说会让音乐天使来照顾她,而一直以来O.G确实也扮演者天使的角色,指引教导她。温柔的嗓音,加上音乐的指导,让她把对父亲的爱与对音乐的追求寄存在O.G身上。而久而久之,年少青春又清纯的灵魂怎么能不依赖上他。O.G第一次现身,她心甘情愿的走进了镜子,走近了他的世界。O.G也是人,并不会魔法,没有对他百分百的信任,怎么敢走入黑暗。当她醒来,看到黑暗中正在创作的影子,听到他充满诱惑与野性的声音,不自觉的走近他想看清他。而当她真正看清了,原来一直崇拜的天使长着一张魔鬼样的脸庞,当即被吓倒。
  
  看到这里不禁想,如果不是因为这张脸,这时候他们应该是幸福的在一起了吧。当丑陋的一面完全暴露在心爱的人面前,听到他失控的喊,有一天也会了解面具下的灵魂。克里斯汀不是不了解他的灵魂,只是没有勇气面对他惨不忍睹的脸,没有勇气接受他轰轰烈烈火热野性的爱,没有勇气进入完全属于他的黑暗的音乐世界。他于她不止是音乐的启蒙老师,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依赖。两个孤苦伶仃的灵魂,碰到了,互相依赖。她是他黑暗世界唯一的美好。她把对父亲的爱转化成对他的依赖与崇拜。
  
  Raoul与她怎么来的灵魂触碰,仅仅只有小时候的美好回忆。R只是富有,英俊,温柔。而对于一个从小孤苦伶仃,挣扎在歌剧院群众演员的生活的她来说,无异于黑暗里的一道光。这个时候的她也许只想要一份安宁温暖有人疼爱与保护的平淡日子。O.G更大程度来讲才是她的soul mate,他成就了她。而因为她的成就,才赢得了R的爱慕。等于是O.G一手造就了他们的爱情悲剧。
  
  即使是在知道俩人已经芳心暗许,在制作出新剧本的时候,O.G还是要求克里斯汀主唱,还是为了她。也许只是为了给自己创造一个在白天的世界能够正大光明的接触到她的机会。在O.G代替原男主角开口唱的第一句,克里斯汀应该就能辨认出。而这时候剧院的四周都有持着枪,伺机而发的警察。她并没有表现出异样,在同台合唱的时候,多了一份狂野与激情。看他们俩同唱不时燃烧着火花,俩人的眼神里都是火热的激情,舞蹈也是不同于往日克里斯汀的矜持而变得性感。这是赤裸裸的调情啊。而已经于克里斯汀订婚的未婚夫R就在看台上目不转睛的看着。
  
  而她还是拉下了O.G的斗篷,把他完全曝露在警察的视野下。
  
  当最后一幕O.G绑了R,要克里斯汀在R的性命与爱自己之间选一的时候。克里斯汀只是拉过O.G,说她早已不畏惧这张脸而吻了他。他只能缴械投降。她是他黑暗世界里唯一的一道光,唯一的太阳,做的所有的一切想要的只是这个少女的爱,怎么会真的忍心去伤害她。Love me, that's all I ask of U. 他却是她生命力的黑洞,靠近了就无力抵抗。
  
  因为这个吻,O.G放了R,让他们走。克里斯汀不是说不怕这张脸了嘛?!不是都豁出去了嘛?!怎么人家一让你走,你立马就拉着R飞奔了呢。
  
  R跟克里斯汀终于一起离去,留下黑暗中的O.G。她丢下他,是丢下了这段灵魂。而他是去她,却是失去了整个存在的意义,失去了世界。
  
  R在现在也就是高富帅,O.G当然就是矮丑搓。精神恋爱又怎样,没有相貌,没有财富,心爱的灰姑娘还是抛弃了所谓的soul mate。故事的结尾是,R买下了音乐盒,带到了亡妻的坟前。其实疑惑为什么是R只身一人,没有克里斯汀的后代。而克里斯汀的坟前是黑丝带绑着的玫瑰与当初O.G想要送却被退回的订婚戒指。
  
  好吧,其实我不懂,她有什么好。单纯,O.G说什么便是什么。好骗,R仅仅只说几句I AM HERE,加上几句回忆小时候的美好画面,就赢得了她的好感。为了安稳的生活牺牲自己的soul mate,把他曝露在大庭广众之下。整个话剧看到的全是O.G不停地为克里斯汀做出的贡献,看到的只是克里斯汀在O.G那里学成之后便与高富帅R一起离去。最后真是为O.G痛心。
  
  真是不爽不爽这个结局。真是不惯这个姑娘的懦弱。前两天才听说一个军三代的姑娘不顾父母的反对坚持跟心爱的人结婚,最后闹到姑娘与家里断绝关系。真是前后一对比,无比厌弃克里斯汀。从头到尾都是O.G给予的成功,却狠心推开他。O.G从来都不会害她,却在R面前一刻不停的说害怕。怕毛线啊!怕你还跟着他去他的地下室,怕你还跟他合唱唱的那么如痴如醉。
  
  恩,又想了一下。觉得克里斯汀这样儿的姑娘配R挺好的。
  
  
  
  
  睡觉前想到一首用在O.G身上很贴切的歌,
  
  杨千嬅,小城大事。
  
          青春彷佛因我爱你开始 但却令我看破爱这个字 自你患上失忆 便是我扭转命数的事
  
    只因当失忆症发作加深 没记住我但却另有更新蜜运
  
    像狐狸精般 并未允许我步近
  
    无回忆的余生 忘掉往日情人 却又记住移情别爱的命运
  
    无回忆的男人 就当偷厄与瞒骗 抱抱我不过份
  
    吻下来 豁出去 这吻别似覆水 再来也许要天上团聚
  
    再回头 你不许 如曾经不登对 你何以双眼好像流泪
作者: 爱吃菜    时间: 2013-9-11 02:52
        读这本书是因为偶然间听到的音乐和不经意间在图书馆看到虽然借到的这本书是台湾版,从右往左,从上往下的阅读体,但还是坚持看完了。书中一环扣一环的情节,作者逼真的描写。让我总是怀疑这到底是小说还是真实事迹的回忆录。看完书后又成热打铁地随看了他的DVD。虽然歌剧没有将原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但是那绝美地音乐总是回荡在我地脑海里久久不去
         如果不是因为歌剧地原因也许这本小说并不会火起来,只是像无数未遇伯乐的马一样安静的待在属于自己的角落DVD值得一看,也因为喜欢那美妙地音乐而不能不读地好书
作者: pinkfo    时间: 2013-9-17 21:29
  可惜的是爱情从来都不是一件理智的事情。这句话用来讲《歌剧魅影》的故事,就是美女与野兽的爱情绝对不会成立。要么是怪兽变回英俊的王子,要么是相拥着死去,除了死没有第二条路。《歌剧魅影》这个故事也是一样。
  
  如果以非歧视的口吻议论,艾瑞克的丑陋并非是一件可怕的事,虽然本书把艾瑞克的丑陋强化的令人恐惧。然而真正造成悲剧性矛盾的根源在于,他有绝世的才华和不甘落寞的心,又有了爱情,可怕的爱情,才让一切走向了书中的结局。艾瑞克的爱情是单向的——世间双向的爱情很少,绝大多数好的爱情都是单向的——对美丽的达依的爱。而后如同所有的爱情一般,他向达依献出了所有的爱所有的才华,他成就了作为歌者的达依。然而,这种成就注定不能仅仅存在于两人之间,美丽的达依也断然不可能因此爱上他。
  
  达依要逃走的那个夜晚艾瑞克劫持了她。之后的疯狂的举动,对达依爱人的折磨,对达依的逼迫,是在爱与失去爱情的煎熬之下的扭曲。当达依答应嫁给他换取爱人生命的那一刻,这种爱情就终结了,或者说,走到了尽头,该结束了。毫无疑问爱情的存在从来也不需要结局,它只是一个自我毁灭的过程而已。常人爱的比较分散,力量分散了,所以从来不那么致命。那些只爱一次的人,爱完就结束了,什么都结束了,说白了就是该死了。
  
  对于艾瑞克而言,爱情是拯救他生命的一切,因此爱情的对立面也就是世间的一切。当然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爱情达到这个火候,否则世界可能会是另外一个样子。我记得一个朋友说过,只有更加平庸的人才能更加委琐而长久的活下去。诚然,如何活着,永远是一个难以终结的论题。




欢迎光临 悦读人生 (http://dothinking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