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人生

标题: 生活十讲 - 书评 [打印本页]

作者: 小书虫    时间: 2013-6-5 21:20
标题: 生活十讲 - 书评
  《生活十讲》是台湾广播节目“文化广场”的结集,安抚过监狱中很多绝望而困顿的人。
  在台湾,蒋勋的讲座常常是一票难求;而文字的传播无远弗届。在本书中,作者娓娓道来,在广阔的生活中选取了十个侧面:价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822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作者: 我比夏    时间: 2013-7-20 19:14
    看这本书完全是因为他的另一本书《孤独六讲》。是因为我喜欢作者这个人。作者真的是很容易令读者爱上的那种人,安静,宽容,不用有力的词语,却说出来的都是有力的句子。他没有一般知识分子的傲气,却有那种教育家的“尊重人性”,喜欢他说话的风格,就像喜欢一杯茶一样简单而醇美。
   《生活十讲》的豆瓣评分比《孤独六讲》要高,但是却暗自认为生活十讲只有前半本能和孤独六讲媲美。读蒋勋的书是一种治疗方式,他让你迅速的静下来,像挺佛经一样安静的思考些什么。
    总体来说,给“推荐”这个分数。毕竟看完之后我把它送给了弟弟,希望他能在浮躁的青春期找到脚应该站稳的地方。
    不过本书也有我不甚同意的地方。例如《论文学》那一章节,蒋勋说诗人是纯洁的而高贵的,他不能有其他的职业,做编辑或者做文案就会打扰他写作。我们应该像巴黎一样,允许艺术家活下去(具体表现为给他补贴)。我在想,给一个作家,无论他写的好与坏,都给补贴这种方式,真的是帮助他在写作吗?文爱贫贱。这句话我觉得是有道理的。如果杜甫的生活没有苦难,他会写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样的东西吗?再说三毛,我比较喜欢三毛在孤独和忧郁里挣扎的样子,喜欢她那时候的文字,至于后来像游记一般的作品,对我来说就显得没什么价值了。其实是有很多这样的情况的,这些不被打趴、一辈子在写的作家,是因为这是他们本身的志趣,即使担任其他谋生工作也不会放弃的志趣,而不是因为他们拿了补贴才能写一辈子。这恰好也是一种检验作家的方式,值得做作家的人不会放弃做作家的一切可能。
    至于其他的不赞同??...没耐心整理过,暂时不记得了。只是感到从《谈物化》之后的章节变得索然无味了。情与欲爱与情,我感觉他讲的都不是很透彻。
    如果有机会,估计我还是会看蒋勋。这是一个难得的人,难得的做了知识分子却有那样心境的人。我认为他本人一定是个不善于耍小聪明但是常常能体现出大智慧的人,他告诉这个世界慢一点,慢一点,不要快餐,要想法国人享受一顿饭那样享受我们的人生。我很受用。
    当你觉得自己找不到根的时候,读读蒋勋吧。
作者: kini    时间: 2013-7-26 07:51
  蒋勋是我个人很喜欢的一位作家,最早便是《孤独六讲》,之后才读到《生活十讲》。我是很讨厌被说教和被约束的,一些人生大道理,为人处世的方法,我也是嗤之以鼻。但是他的观点不让我反感,倒是十分赞同。好像正中要害的说明了一直心里模糊的一些概念。他的说教并不让人觉得苍白和无力。他在写到关于信仰,我忽然觉得找到自己一直郁郁寡欢的原因所在,之所以觉得生活只是活着,是因为我的心中没有信仰,我没有可以一直依靠的一种精神上的力量。他在文中大抵如是说,信仰并不一定是宗教,可以是科学,可以是大自然,可以是你身边的任何东西,一朵花儿存在的娇艳,一颗种子破土而出的力量,这些都可以是你的信仰。也不是每个人的信仰都只能在被规定的事物上。我是没有信仰的,我为此感到深刻的悲哀。我知道,只有我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信仰,我的生活才会变得有意义,才不会无目的的做着事情,上班下班的只是为着活。
作者: 一品书    时间: 2013-7-29 03:42
  从《蒋勋说红楼梦》开始,注意到蒋勋。读他的书能感觉到一份博大的、容纳万物的精神,很温暖、感动。几乎无分别的、自由的接纳,趋于平等的承认,令人感动到落泪。对生活中的美的眷恋始终是蒋勋先生的无法割舍的一部分,这造成了其对哲学思考的无法深入,无法给予深刻的揭示,不能不说稍有遗憾。《生活十讲》、《孤独六讲》读了,都有或多或少这样的感受。但是,这份人世间的大爱、大美,足以令他的作品发光,足以慰籍这千百万孤独迷惘的灵魂。感谢蒋勋先生!感谢~
作者: 足够的    时间: 2013-7-29 23:43
  【自序】
  文化往往不是呈现在上层的礼教中,却点点滴滴渗透在生活不知不觉的行为之中。
  
  【新价值】
  1.如果你实际接触到学科分数低的学生,就会知道,他们没有花很多时间准备考试,相反的,他花很多时间在了解人。
  
  (这句话对我这种成绩很差的学生好安慰,虽然有些人除外~)
  
  2.大学开始教艺术欣赏,却没有适当的师资,最后可能就变成一个形式。
  
  (看到这句就想吐槽我学校啊。。。)
  
  
  3.人真的应该常常在镜子中面对自己,思考自己的可能性
  
  (感觉这句话好励志。)
  
  4.我想,知识属于人,了解了人,无论你学到什么新的知识,都能结合到一起,不会有断裂的感觉。因为任何知识都要回归到人的本分,知识回不到人的本分,那个知识就一定会出问题。
  
  5.老子一直在讲“空”,他说我们之所以能用杯子喝水,因为杯子是空的;我们能住在房子里,也因为房子有空的部分。最重要的不是“有”,是“无”。
  
  6.自信,不是建立在与别人的比较上。一味地跟别人比,迟早都会走向物化。
  
  
  【新官学】
  
  1.作者林觉民说,要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他愿意去死,死变成他生命中一个崇高的情操跟浪漫。
  
  2.庄子说“至大无内,至小无内”
  
  3.其实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要不断接受挑战,不接受挑战,就不配叫经典。
  
  4.柏拉图也谈过,人被分开来后去寻找自己另外一个有缺陷的部分,人和动物不同,动物的性是一种分泌,在某一个季节分泌出特定的物质,才有性的部分,而人的分泌与动物不同,可能是念一首诗,可能是演奏音乐,所以是超越性别的。柏拉图把性交分为两种,一种是生殖的性交,一种是精神的性交,动物的性交才是需要分别雌雄,而精神性的性交只需要一个精神上依恋的对象,可以是男生也可以是女生。
  
  5.要让下一代有气节,也要有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一个多元的人才是完满跟健全的。
  
  【新伦理】
  
  1.我想,真正好的、有文化的规范,是内省的,不是向外指责。一味地向外指责时,他就没有能力去解读更多的东西,他就很容易被有心人士或是媒体煽动。
  
  2.这时候光靠法律也是没有意义的,我的意思是说,一个更大的果报在后面等着我们,当人们没有内省能力,忙着指责别人时,他迟早会用不同的方式杀人,甚至法律也是在杀人。
  
  3.经由美国巨大的好莱坞经济体制,它可以营销全世界,成为一个梦想,一个伟大的、感人的东西,其实这是意识形态的倾销。最后我们就会接受,就像现在穿衣服的方式、吃东西的方式,甚至谈恋爱的方式,都已经跟第一世界一样,我们也用这个意识形态去面对很多生命现象。事实上,第三世界是很不自主的,从物质的不自主到政治、经济的不自主,更重要的是意识形态的不自主。
  
  4.我自己一直在寻找一个使我可以仰望的生命的意义跟价值,我会跑到佛罗伦萨坐在河边,是因为我觉得有些生命是让我崇拜的,他们让我觉得他们是崇高的生命。
  
  5.我的学生说他们要找人上床真的好容易,可是我觉得他们的爱好短浅,我好高兴我那个年代这件事是南德,所以会有渴望、有盼望、有期待,所以到最后有珍惜
  
  6.如果我们真的要接受西方的资本主义,不要传统伦理,那么是不是父母也应该学西方伦理,让孩子十三四岁就独立,要读大学就想办法筹学费?而不是把两种伦理负面的东西合在一起,教出一个被宠坏的小孩。
  
  【新信仰】
  
  1.        当他有这种信仰时,他就是生活在秩序中,会有一种安定感,他知道这棵植物枯萎了,但在下一个季节会再发芽,他发现了秩序,在植物枯萎时他就不会绝望、不会幻灭,他知道来年春天植物会再发芽。知道这个秩序、智慧的人,和不知道的人,他们的生命态度是不一样的。
  
  2.我一直很喜欢“行深”这两个字,尤其是把“深”字加进去,就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不断地检讨自己是不是做到了。有时候做了,但可能做不够,就是行不深。
  
  3.知道自己的不足是一种坚强
  
  4.对于文化,我一直秉持一个原则,就是文化要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落实在生活当中,文化如果从生活里隔离出去,这个文化本身就只是一种假象,甚至它只是过去的遗产,不是一个活生生的文化。
  
  5.知识并不能等同于智慧,知识没有办法解答信仰的问题。
  
  6.信仰跟怀疑有关,一个真正的信仰不会因为被怀疑、质问,就会瓦解;相反的,因为被怀疑跟质问,信仰会更牢固。最好的信仰,一定是禁得起所有人的怀疑。
  
  7.基督教也是,耶稣在成道的过程中,有四十天在荒野受魔鬼的试探,这个试探其实也是他内心的东西。
  
  8.“肉必自腐而后虫生”,我们现在讨论社会的怪力乱神现象,只是在讨论“虫”的问题,不是本质,我们更应该讨论的是肉为什么会腐烂,那就是思辨教育的完全欠缺。
  
  9.我们通常讲“修行”,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自己在修行的过程里面,不管是透过哲学的修行,或是宗教的修行,或者冥想的空间,去感觉到生命的一个反省、检讨、忏悔跟进步。
  
  10.西方的启蒙运动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反宗教,实质上是辩证宗教。
  
  11.当维摩诘被问到为什么会生病的时候,他说:“从痴有爱则我病生”,因为我有太多人世间的痴、爱。这是非常动人的一句话,维摩诘讲的根本是一个人人性的本质,也就是说众生所生的病,就是因为我们有痴有爱。痴是没有办法看透彻,爱就是有太多的牵挂。
  
  【谈物化】
  
  1.        你去看看法国建筑系的学生,他很可能在思考五十年以后法国会出现什么样的建筑物,他不是关心当前商业的消费,他关心的是我能不能在建筑史上有所突破。
  (嗷~想到一个人啊)
  
  2.        我很幸运,教导我的老师都非常优秀,如俞大纲先生,陈映真先生,他们的道德人品非常高尚,让我受益良多;他们没有被物化,他们对社会有自己的良心,他们把知识分子应该把持到最后关口的价值留在身上。
  
  3.        我要强调的是,经济文明不是不好,不好的事没有平衡的力量。
  
  4.        当你没有花费很多时间在培育人文与精神的美,没有传承做人最基本的道德时,你的股票增值、房价大涨、企业营收数字越来越高,但是你的下一代可能为了解不开的三角恋情而谋杀、为了买手机而抢劫、为了一场口角杀死双亲。
  
  5.        一个成熟的社会其实就是两股力量相互制衡。
  
  6.        企业一定会面临从“独享”走向“共享”的转型过程。
  
  7.        关于经济颓势的挽救应该请教专业的经济专家,我们无从置喙,但是发展出制衡的力量,却是知识分子可以做的。
  
  8.        我们不是要责备谁喜欢一件漂亮的衣服,谁买了一双漂亮的鞋子,而是如何面对着巨大的机器体制,当它一直运转时,我们要怎么让孩子有力量去思考、去判断,进而去对抗。
  
  【创造力】
  
  1.        在每一个人的思维过程中,其实科学和幻想是交错的,它们是一个相对的关系,不一定是对立,也可以是相融合的关系,以为人真的所知有限,在一个有知有限的世界里,他必得要倚靠很多奇特的方式去应对,所以我们的社会里会充满了各种迷信
  
  2.        听不懂的东西当然就没有文学性,因为我们根本无法理解,如果教派希望经典不用被阅读,只要传诵,就好像佛教用梵语诵经,信徒只有接收到声音,却不懂内容为何,当然它的文学性就死亡了,文学的阅读性和思考性就消失了。
  
  3.        弗洛伊德认为梦不会是没有来由的,反而是一个掩盖、重新包装的过程,因为会怕,所以掩盖,所以重新包装。而越令人害怕的东西,往往跟生命关系越密切。
  
  4.        西方从启蒙运动到弗洛伊德,就是一个连续性的对文化不逃避的态度,因为面对了,这些底层的东西才能被整理出来。
  
  【文学力】
  
  1.        我的生命里,最大的好奇就是去发掘一个新领域里的生命痕迹。就像公交车上,看到一个人的脸,从他的脸上可以找到今天跟谁吵过架、发生过什么事的线索,从他的脸上可以找到今天跟谁吵过架、发生过什么事的线索。这是生命的痕迹,会留在人的脸上、身上,背的包包里、所处的空间里。甚至是他口袋里的一只小皮夹,都有可能藏着一些东西。我曾经在游泳池的更衣间,捡到一只皮夹,打开一看,发现里面只有学生证。应该是属于一个人学生的吧,在我把皮夹交给管理员之前,我翻了翻皮夹,那种感觉非常奇妙。这应该就是文学的开启吧,我忽然觉得这个世界上,大概没有一个生命和另一个生命是绝对没有关系的。
  
  2.        那是非常奇特的感觉。就像看到有人把包包打开,把东西一一拿出来的时候,我愣在那边,仿佛是一副电影画面,或者就是我的小说想要描述的场景。我的眼睛忽然从一架无意识、无情感的摄影机,变得有感情、有感觉,我看见这些东西与人的生命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学的眼睛就是如此。就像我刚刚说的,小偷潜进房间是要偷东西,作家进入一个空间,也是要偷东西,只是偷的东西不同,他要偷的是一些人生的线索和迹象。(其实我感觉,读者也是一样)
  
  3.        即使亲如丈夫、妻子、母女、母子,一个二十四小时和你生活在一起的人,当他打开包包时,你也会觉得陌生,你会发现原来有一部分他,是你完全不知道的。我想,人跟人的相处是不可解的,每个人都是在了解与陌生之间游离,不可能有绝对的看破。
  
  4.        当我们破除一些对于人生的假设,有了悟性的看破时,就可以不带成见地去看一切事物,这才是文学的开始。如果心存假设,假如丈夫看到妻子把包包里的东西倒出来,开始唠叨:“你怎么卖那么多东西,怎么放得这么乱?”文学恐怕无处着跟了。(唔,如果丈夫只着眼于此的话…那要怎样被他吸引…)所以我说文学史一种疏离,保持旁观者的冷静,去观看一切与你有关或无关的事。
  
  5.        这就是一个文学家要面临的问题,他在文学与人性之间游离,好像有点残酷,但绝对不是冷酷,他是在极冷和极热之间。(想到了莫言啊)
  
  6.        那么文学的终极关怀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就是人生真相与假象反复地呈现。文学和哲学不一样,哲学是寻找真相,可以一路残酷下去,可是文学常常会有不忍;它不忍时就会“假作真”,它残酷时就会“真亦假”,然后让人恍然大悟。
  
  7.        没一个人身上都有一颗不可替代的石榴吧。我常常问自己:身上背负的石榴石什么?我也会害怕,当幻想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大时,有一天我就没有办法面对真相了
  
  8.        就像今天我也会回想起在巴黎那一段岁月,二十几岁的我,像黄金一样灿烂。但实际上,我在那里的日子也可能是忧郁的,或者艰难的,那个“灿烂”的印象很可能是假象。然而,二十几岁的青春,本来就该用一生去幻想、去累积。这里面就会产生微妙的文学,又近又远,又真又假,又拥抱又推拒,这种对于青春的双重态度,是非常文学性的。我一直提到文学和哲学史两种不同的东西,哲学会帮助文学,因为哲学有一个责任,要为真相做最后的检查,在真与假之间做了很多探讨,所以就有哲学的文学史很好的文学。《红楼梦》就是一个例子,它里面有很强的哲学性,譬如说探讨佛教的部分,也有老庄思想、儒家思想,虽然有很强的哲学性,但它毕竟不是哲学,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读《红楼梦》,关心的不是哲学.
  
  9.        每一部书最后都有对于本质的关怀,可是这个本质会被包装人生的现象里,而不是一个直接的答案,或者口号、教条。
  
  10.        我相信李商隐绝对也是情欲很复杂的人,当他写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转换到形式思考,因而与自己有一种疏离。我的意思是,他当然是在写自己,却以春蚕、蜡烛来转移,减低了与自己的缠绵性和痛苦性,又使文字有了情感。
  
  11.        一个好的作家,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的,即使对自己小说里最卑微的角色也不可以有一点轻视之心。我常常把这种写小说的态度转移到生活当中。没有任何一个生命是应该被轻视的。(我想到了自己的字。。。)
  
  12.        我想文学了解天地之心,天无所不覆,地无所不载。(因为你学会观察人、观察事件,而不是依据自己的喜好与经验去判断对、错)
  
  13.        它们稳稳地在那里存在着,让这些爱文学、爱舞蹈的人,不管是什么样的年龄,不管是什么样的职业,不管做了多久的逃兵,当他们想回来时,能有个归处。
  
  14.        可是我再进一步去想,李白、波德莱尔,它们是在多少失败的诗人中成为最后的成功者,如果一个社会里面,没有这么多失败的诗人,就不会有这个成功的诗人。我的意思是说,如果台湾不承认有以写诗为专业的诗人,李白、波德莱尔永远也不会出现。唐朝有多少人写诗,若没有这些人前仆后继的创作,不会拱出一个李白站在金字塔的顶峰——金字塔的底部是很大的,没有底就不会有顶。
  
  15.        文字的反省力远高于图像。
  
  16.        就像人的面貌,或者是声音的质感,那是文学让人着迷的特色。可是在现在的文学作品里,这种力量已经有一点被冲散了,我很难在下一代的作家身上看到所谓的“文体”,他变成有一点中性化了,把个人的独特性拉平了。
  
  17.        每一代的文学都有自己的特征
  
  【爱与情】
  1.        怎样回到本性?因为所有的科技毕竟不是人的本性,它只是眼耳鼻舍身,与外界沟通的管道,最后还是要回归到心的问题,如何定住你的心,是最重要的。不过从另外的角度来说,很有趣的是,我们在宗教的修行里面会有内外之分,外层的干扰越大,本心修行的力量也会越来越强。过去的人外层干扰小,修行的考验相对较小,现代人考验更大了,他的外层世界是一整个地球,所以在这个时代,非物质事件的宗教、哲学、心灵上的修行,变成人们更需要的东西,需要的强度也越来越高。我就常常碰到在计算机界、科技界工作的朋友,很认真地在读宗教、读哲学,对于过去认为是非科学的玄学系统,表现出极大的虔诚。就像爱因斯坦,他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事实上他也是非常虔诚的教徒,且非常喜欢巴赫的音乐。这就是说外在环境和内在心性这两个部分是在一起进步的,就是我们在修眼耳鼻舍身这些根器的同时,其实你内在的东西也必须进步,一起发展。
  
  2.        很奇怪,这种心境的从容,会让你在这么多事物当中,变成一面安静的镜子,就是映照,就是不着痕迹;不会被忧伤的面容干扰,也不会被喜悦的面容干扰,就只是看到物象在过去。
  
  3.        静观,所以不会因为外面的喜乐悲哀,但又不是不关心,或者应该说是更大的关心
  
  4.        莽撞的介入是一个新的因,与他就会产生一个果,然后就会构成很多的业,生出许多烦恼。所以我会让自己保持在一个谦卑的状态里,不介入这个因果中,只是看,以一种“船过水无痕”的心情。在我们的文化里,有一个成语叫做“随遇而安”,就是你在不同的境遇当中去求一个“安”。这么想的话,每一日、每一分、每一秒其实都是在修行。
  
  5.        一个职业妇女每天都会接触到很多异性,她受到挑战与被牵连的机会变多了,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外在的考验变多时,内在修行的需求度与难度都会提高。
  
  6.        爱的形式与道德、法律没有办法脱节
  
  7.        种种现实的声音都是要说服你,纯粹爱情的不可能性
  
  8.        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婚姻可不可能继续保有爱的持续性?因为我看到一些朋友本来很爱读书、很上进、很在意自己的形象,结了婚之后却开始发胖我不知道该用什么字去形容,我的意思是婚姻好像让两个人开始自我放弃了。
  
  9.        我常常觉得,爱应该给对方海阔天空的自由,然后让他愿意回来、喜欢回来。你要把爱人当作鸽子,每天放他出去飞,等着他回来,绝对不是当做狗,在脖子上加项圈、加绳子,时时刻刻拉在手上,怕他跑掉。而爱情的本体是自己,自己永远不应该放弃自己,你要相信自己是美的、是智慧的、是上进的、是有道德的、是有包容力的。如此一来,别人会离开你吗?
  
  10.        每个人生命里爱的支点要多一点。支点就是你所倚靠、你的爱赖以支撑的对象。
  
  11.        同样的,我的爱也有很多的支点,不会只放在一个人身上,而这些分摊的爱,并不会减损爱情的纯度,反而是一种增加
  
  12.        这样的领悟是需要很长久时间的学习,大概要经历很多次“我一定过不了”的难关之后,才会开始明白,爱应该是要放大、扩大,而不是把自己封闭起来。
  
  13.        爱的本质是一种智慧,尤其是年龄越长时。你在二十岁以前可以倚靠上天给予的青春、健康、年轻,这些不是你自己的,是上天给予的。而当你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以后,你要如何保持自己的魅力?这就要靠智慧。
  
  14.        所以绝对不要倚赖青春、倚赖性爱,还是要把爱的支体扩大开来,让爱像一张网一样,把你真正爱的对象都网络在里面。这样说起来好像是在设一个陷阱,但是当你无限地把网扩张后,它就没有界线了,网就不存在了。
  
  15.        所有的“宝贝”你都只能暂时保管,用一种暂时保管的心情,去面对爱情,其实会好过一点、宽容一点。而且,既然是个宝贝,就绝对不会只有你一个人爱,如果只有你一个人爱,它就不是宝贝。
  
  【情与欲】
  
  1.        人为什么会有爱?因为本身不是完整的,因为欠缺才去爱;当人找到另一半,跟另一个身体合二为一的时候,才是完整的人。
  
  2.        有洁净的身体才能迎接洁净的精神,身体应该是一个干净的殿堂,让精神入住,什么叫做干净?就是不要用污秽的眼光去看待身体,它所有的存在才会是圣洁、崇高的。
  
  3.        他很敏感地了解到,雷峰塔代表着道德、礼教,虽然礼教不能够少,可是却必须要能够严肃地面对情欲,才是一个健康的礼教,当它不能够面对健康的情欲,而是处心积虑地要压制时,情欲就会反弹。
  
  4.        《红楼梦》在情欲书写上有非常细腻的安排,在表达上也用了非常多的
作者: 陌雨夕    时间: 2013-8-1 03:56
  这本书,越读越有感觉。因为刚开始,还有点浮躁,然后跟着作者的思路一起沉淀下去,慢慢地才品味出感觉来。
  作者写了很多台湾的事情,对增加台湾的见闻有帮助。十讲,是十个主题部分,对我来说,印象深刻的有以下。
  1.关于知识、智慧、信仰
  2.文学与哲学的区别   科学与幻想同时存在的必要
  3.对一件事情的从容  船过水无痕
  4.爱情中的智慧   愿得一心人  白首不相离  司马相如卓文君   李清照赵明诚
  5.性欲  红楼梦与金瓶梅  白蛇传
  6.饮食 我们吃东西不是求饱,而是在消化一份情感,土地的情感、物的情感、人的情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柔软的地方。
作者: 方灏    时间: 2013-8-1 05:26
  关于蒋勋的第一本书是《孤独六讲》,是在一个明朗的午后,靠在图书馆门口前的柱子上读完的,没有高深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让人思考文字间传达的道理,这大概就是蒋勋的Style。而此间的《生活十讲》,延续了作者一贯的文风,娓娓道来的文字总让人在不经意间接受点拨而后化开云雾见得日月。
  “有自信的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一种充满而富足的感觉,他可能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会觉得羡慕、敬佩,进而欢喜赞叹,但他回过头来还是很安分地做自己”。
  记不清之前是在哪里见过此般文字,但骨子里却深深的喜欢上了这样的语言:会让人看到自己的不足,会让人明白原来一个自信的人,在面对比他还要优秀的人时,会在羡慕钦佩后,依然做着自己。像这样子的感悟,也许是在十几年的生活沉淀,十几年的书海畅游后才能有所体会而后有感而发,像我这般年纪的人,大概是做不来的。我自问不是一个特别自信的人,更确切的说,我常常是习惯性的游走在自卑和自恋之间,这大概是潜意识里爱比较的后果。坊间盛传的“羡慕嫉妒恨”,大约是见到优秀的人或者优秀的事时,大伙们最直接的反应,因为一比较,心里就有落差,心里一有落差,不是逼人奋进,就是催人落魄,很少有人能平凡看之,一笑过后,依然故我。这缘由,除开年轻人的争强好胜以及所谓青春的热血和焦躁外,和社会以及教育体制也是分不开的,父母们一再强调的“别人家的孩子”,在微博上被一再吐槽,除了传达被比较的无奈,大概也是心有不甘:别人家的孩子有那么多个,你为何偏偏关注那个比我优秀的?
  “一个好的文化范本,一定要有正面跟反面的思考,才是启蒙。就像那位学生问的:“可不可以不死?”当“可以死”“可以不死”是成立的时候,思考才会有平衡。”
  所谓“思考平衡”,读起来不过四个字,可在读此段文字之前,我一直觉得在教材上过度引用某某英雄为国牺牲的事迹,是没有问题的。我一直没有想过,此类文章提倡的价值观,对一些未经世事的孩子们来说,算不算是一种很大的负担,如果说,生的过程是为了完成一次伟大的死,那么生命的意义能否体现难道就在于死的过程是否壮烈?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为国捐躯”不能提倡,我想说的是,当一本教材里过度显扬这种思想的时候,对于接受这种文化教育的孩子来说,这是否过于单一?而一本不厚的教材里面,出现几篇教导孩子应该有选择做出坚持的篇目就那么难吗?
  “真正能限制爱情的方法,就是彻底拿掉限制,让对方海阔天空,而你,相信自己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量,你的爱,你的才华,你的宽容,都是让对方离不开的原因,甚至你故意让他出去,他都不想跑,这真的需要智慧。”
  我能不能说,这是老子“无为”思想在爱情方面的体现?
  两个人能走到一起,可以说是多个“五百次回眸”的加减乘除,可一旦在一起了,却为了拥有对方而制造种种困境,锁住自己,还不让别人过活。“墨菲定律”说,你最担心的事情往往会发生。所以,你越是限制得紧,关系就越可能破裂。如果你对自己有自信,又何必搞一些杂七杂八的名目来,如果你对对方有自信,何不放开手,任风来雨来,你自笑中去,共撑一把伞?
作者: 逆生长    时间: 2013-8-1 10:26
  我相信一个人处于一个生理发育,转变的时期是最敏感的。这个敏感的时期应该称为青春吧。
  我一直觉得金瓶梅比红楼梦要好看的多。也一直认为情和欲是分不开的。
  一个社会对情欲的压抑要是到了不健康,病态的地步,势必会出现反弹,金瓶梅那个时代就是女性最受压迫的时代,那时候女子可以为了一座贞洁牌坊守寡一辈子甚至送命。凡事必有两面吧。
  我的朋友说很他们要找人上床很容易,可是我觉得他们的爱好短浅,只有难,才会有渴望,有盼望,有期待,所以到最后有珍惜。没有情只有欲望只是单一的。
  
  我不懂男人为什么看A片,A片只有上床和下床两个动作,通过刺激得到满足后就是虚无感吧。他们不会快乐。法国有部电影名字叫做做爱后动物感伤,精神和肉体是不能分开的吧。柏拉图中说人本身就是被撕裂成两半的就如同亚当和夏娃。就是在不断寻找另一半的过程。这个故事应该是向着肉体的欲的吧。
  
  飨宴当中有一个故事,一个诗人很优秀因为做了首 诗得到很多人的夸奖,有一个喜欢她的人出来抱着他表示她可以付出她的肉体,诗人说,我不会为了肉体而出卖我的精神的。可见肉体和精神还是精神更得人心的。
  
  很多欲望都是发泄自己,委屈自己,达到一某一个状态应该是彼此的完成,而不是谁占了谁的便宜所可以衡量的吧。
  
  
  我并不觉得一些读了好的名牌大学甚至出国的人知识分数更高的人就越能处理好这些关系,反而要特别小心,因为那些生活的难题,考试都没有考,都不在这些分数里。
  
  还是得对爱情保有希望,才不会堕落到欲望刺激中,不然和动物有什么两样,人和动物的截然不同,动物完全是因为传宗接代主宰者不是自己,是自然,可是人可以分开,人可以判断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可以控制发生不发生。不就是精神层面么,很多人担心谈情的结果是欲的泛滥,我想不然,情反而是欲升华出来的状态。
  
  我想凡事都有一体两面,难才是幸福的开始,容易不应该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太容易会造成不珍惜,这是人生的真理。
  
作者: 小菲子    时间: 2013-8-3 12:39
  
  蒋勋是美学大师,读他的文字都很有美感和画面感,也会加入很多艺术的东西,画作文学有些不是很感兴趣;个人认为信仰那一段讲的较精彩,因为自己正处在这个阶段很迷茫。爱情欲是感兴趣的话题,读每个人对它的看法很有意思。其他的内容没怎么仔细看。
  
  书摘:
  难绝对是生命中幸福的开始,容易绝不是该庆幸的事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处于这种脆弱的状态中;试想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你沉浮于无边的海洋中,从你眼前飘过的任何一根小草,你都会想去抓它
  我们希望这些无助的人,能真正找到让自己生长出力量的信仰。但是,因为他无助,所以急切,因为急切,所以乱抓,而使得原有的某些健康的信仰,扭曲到另一个方向去。
  如果能让孩子从小开始有信仰,让他信服,让他知道头顶之上有一股不可思议的力量在做引导,会让他学会谦卑,对于他日后的成长,会有正面影响。
  信仰里面最可贵的就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也就是认识自己有多贪心,有多赖皮,有多恐惧。
  
  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一颗不可替代的石榴,我常常问自己身上背负的那个石榴是什么?我也会害怕,当幻想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大时,有一天我就没法面对真相了。
  
  在曼谷转机的时候,我就看看免税商场,看看世界各国往来的人,看看那些匆忙、拥挤、充满了期待欲望的脸,或者刚刚跟亲人告别哀伤的脸,或者等着要更亲人见面喜悦的脸。很奇怪,这种心境的从容,会让你在这么多事物当中,变成一面安静的镜子,就是映照,就是不着痕迹;不会被有赏的面容干扰,也不会被喜悦的面容干扰,就是看到物象在过去。
  ------这一段很有画面感,我就想这样静静的坐在城市的一隅,看着这个城市和属于这个城市的人的各种行为,表情,自己则像不属于这个空间。在这一刻脱离了对这个社会的角色,心会变得很平静,很释放。可能是一种逃避,逃避到了一个孤独的自我的空间里,就有了暂时的安宁和放松。
  ------我又想到机场,几年前那个机场他对我恋恋不舍,我却不以为然,应该是自己站在城外,所以看得通透他的依恋,自己却无法回应这种感情。然而转转悠悠,却变成他可以头也不回的上飞机,我却在出口盯着他的背影直到消失。陷进去的时候就什么都看不清了,认定的感情竟然丝毫不怀疑,看不到他的改变,看不到他的犹豫。不能再想了,不想就什么感觉都没有了,一想就会越想越多越苦涩,我知道自己还没有放不下。有时候会有报复的心理,想在他面前展现最好的一面 让他后悔,其实最好的结局是什么都不想 没有怨恨,没有报复的快感,没有苦涩,如果什么都不在乎了,就说明过去了。
  ------希望多年以后回忆这段感情,还记得很久以前某一天在车站他眷恋的眼神,就够了。
  
  我想如果因为跟一个人结婚而变得庸俗,或者对方变得庸俗,我真的会觉得厌烦。
  -------我一直觉得在爱人面前不需要掩饰,但即使是真是的自我,也不能变的庸俗,生活让人变的庸俗,是生活扼杀的爱情。
  
  真正能限制爱情的方法,就是彻底拿掉限制,让对方海阔天空,而你,相信自己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量,你的爱,你的才华,你的宽容,都是让对方离不开的原因,甚至你故意让他出去,他都不想跑,这真的是需要智慧。
  在现实中,哀伤很难忍得住,嫉妒很难平复下来,怒气很难克制,可当你回归到大自然,回到宇宙,更大的空间里,你会觉得爱情真的不是生命的唯一,在爱情最大的哀愁中,你还是要忍着眼泪坐公交车去上课、上班,你还是要工作,还是要面对生活中,除了爱情之外,所有繁复的事情。
  你必须要度过这个哀伤,要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让自己领悟:爱情不是生命的唯一,你要携带者这个哀伤继续生活,并且更重要的,继续爱人。
  停留在哀伤的时刻是没有意义的事,当你能够度过这个哀伤,并且从哀伤中领悟到一些事情,哀伤才有意义。
  每个人生命里爱的支点要多一点,支点就是你所依靠、你的爱赖以支撑的对象。
  爱和智慧是随着年龄一起在滋长的,爱也会因为智慧越来越饱满。
  
  孤独面对生命关卡
  做爱后动物伤感,性交之后会有一个忧郁期,其实就是一种空虚的感觉。可是如果加入一些精神性的东西,假设在性高潮之后,两人拥抱或是双手紧握,感觉对方的存在跟体温,在那一刹那会感觉到一种精神性的存在,一种情感的饱满。
  
作者: 桃之夭    时间: 2013-8-4 08:51
  「难」绝对是生命中幸福的开始,「容易」绝不是该庆幸的事
  
  这句话刚刚看觉得一般,在后来越品越是。。经典啊。。
  
  蒋勋先生估计很喜欢释迦牟尼,,这让还看佛学的我很多地方看不懂啊。。。先生和我想象的一样喜欢欣赏庄子。
  
  独立自由之精神嘛。果然是一代老知识分子的士人风骨。看重教育的方式,提倡人文教育。周国平先生说教育是一种艺术,一种发掘人的天赋的艺术。蒋勋说教育本身就是对人的关心,教育不是在教书,事实上在做一份救人的工作。
  
  都是牛人。。。这些观点都让我觉得很美。
  
  老师是一项太神圣的职业。希望所有园丁都做好自己的工作。
作者: Emma    时间: 2013-8-4 20:16
  原先是对书名产生好奇才去看的,生活十讲应该是讲生活种各种,我抱着对未知好奇的态度去看的。看了一半,觉得每次看的时候都有种神奇的力量让我向前。此书批评了社会的不足,赞扬了美好的文人处事等等,看完里面的一章章你会感悟到很多。闲暇无事的人可以看看~
作者: 芒果椰    时间: 2013-8-9 05:23
  有自信的人,充满富足的感觉,总是很安分地—做自己
  封面上的这一句摘要 让我忍不住想看看这本书
  干干净净的封面 简单的排版
  想是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师
  娓娓道来他的生活哲学
  看完后 发现这一位中年人
  深深地看得到如今社会的一些被繁华 荣誉所掩盖的阴影地带
  谨以此 提醒自己
  新价值——所有的东西都在商品化 主宰人的不再是渴望而是欲望 好像永远都没有够了的那一天 人的价值 是从你的衣服 包包 鞋子 车所体现出来的 作者很心疼那些犯错的小孩 他们的错其实是社会错误舆论导向的结果 这些小孩 不认识自己 只在乎别人眼中的自己 物质塞满了心灵 于是寻找更大的刺激 学一学够了的哲学吧
  新官学——有气节 也要有性情 有理性 也要有浪漫 一个多元的人才是完满和健全的 对于美或好 我们都有了既定的框框 看不到另外世界的美丽 不明白另外人生的意义 最可怕的官学在这里
  新伦理——难绝对是生命中幸福的开始 容易绝不是该庆幸的事
  新信仰——知识不等于智慧 人需要信仰陪伴自己走过最艰难的道路
  谈物化——同时拥有精神与物质的快乐 才是健康的人生
  。。。。。。
  实在是值得再读一遍!
作者: 风行天    时间: 2013-8-10 19:24
  书中的道理不求全部认同,但是作者那份谦卑中对社会深深的关注却是让我不能忘怀。作者那句“我不敢妄加评论,因为这后面必定有很大的因和果”。强调内省,强调反思,而不是受到各种媒体的宣传就人云亦云,妄加评论。
  
  此外,作者虽然是针对台湾的社会问题进行剖析,但是对当下我们面临的很多问题却是具有惊人的相似性。
  比如高分低能的优等生带来的种种不可思议的现象。
  比如物质化太严重导致的各种唯利是图。
  比如教科书中的一些不太适宜的思想的更新(这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哪些该修改,哪些该舍弃,哪些该保留,不敢妄加评论,但是变化总是一定的。),就像作者所说:当一种文化已经长久稳定到一种程度,就很容易变成统治者愚弄人人民的手段,我宁可他是不问地改的状态,因为不稳定才有调整的可能。
  比如人不可以物化,其实道理大家都明白,不能为物质所累,房子,车子,钱,这些东西原本都是外在的东西,但是社会的大环境却逼迫大家看重它,结果让大多数人陷入其中,无法自拔。物质要发展没有错,可是人还是要做主人,不可以为物所役。你买车了,买房子都没有错,可是不要到最后变成车奴,房奴,变成你在养它,而不是它在让你幸福。
  比如作者分析文学与哲学的区别,哲学史寻找真相,可以一路残酷下去,可是文学常常会有不忍,它不忍时就会“假作真”,它残酷时就会“真亦假”,然后让人恍然大悟。这句话很生动,对于我们这些哲学和文学的门外汉,我觉得是个很好的启发。
  
  比如作者说爱情: 真正能限制爱情的方法,就是彻底拿掉限制,让对方海阔天空,而你,相信自己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量,你的爱,你的才华,你的宽容,都是让对方离不开的原因,甚至你故意让他出去,他都不想跑,这真的需要智慧。这句话让人非常受用,记得最近有位经历世事的好友也告诉我“伴侣要散养”这样听起来很无厘头的话,其实跟作者所说非常相似。这其中的确是需要大智慧、大勇气和大自信。
  
  比如作者说情欲时:动物在性交以后会有一个忧郁期。其实就是一种空虚的感觉。可是如果加入一些精神性的,假设在性高潮之后,两个人拥抱或是双手紧握,感觉对方的存在跟体温,在那一刹那感觉到精神性的存在,一种情感的饱满。这句话让人不仅想到,有没有哪一刻,与人做爱时能够激动地流出眼泪,能够达到彼此的完成。这样的情爱一定非常饱满。
  
  但是也有一些内容,我不是很赞同:
  比如作者觉得人大概到最后才会懂得,重要的不是“要什么”而是“不要什么”。也许我还没有到最后,但是我的确觉得重要的是“要什么”,这样我才能一心一意的去追求我要的东西,而其他的东西或者“明确不要”或者“可要可不要”,那我就会更好的取舍。不为它们所累。
  
  最后:作者说到“难”绝对是生命幸福的开始,“容易”绝不是该庆幸的事情。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似乎往往那些低效率得到的东西才更具有价值,才更能持久保存,才更让人觉得幸福。
作者: 阿D    时间: 2013-8-11 06:26
  很多人,特别是在旅行的时候,碰到奇特的美妙的或者造型别致的菜肴时会用相机记录下来。我读书的时候也类似,独到一些奇特的美妙的或者思想别致的内容时会把那一页的书折一个小角,以便读完之后有心情时去整理那些鸡汤似的圈点。读完蒋勋的《生活十讲》,我惊奇地发现全书有十几个被折过的页角......
    
  蒋勋在此书中谈价值、谈伦理、谈官学、谈信仰、谈物质、谈文学、谈食色性......谈一切他关注过和思考过的内容。与其说是《生活十讲》还不如说是“思想十荐”。蒋勋在谈论这些主题时依照他认可的价值观或者他认为与人们应该拥有的Savoir Faire相匹配的价值观来阐述他的所思所悟。碰巧,我的价值观与他十分地接近,所以此书读来有诸多所应所启。力荐。
作者: 乐冰    时间: 2013-8-12 20:55
  蒋勋的生活论述平淡而真切,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辅以事例,循循善诱。令我意外的是,他的一些论述似乎颇受法国留学、生活的经历影响,例如谈物化中,他推崇共和政体带来的相互制衡,再例如谈文学力中,他举法国的百年期刊《文学杂志》作为正面事例,讲述延续文学传统之重要性。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作者: 裙摆摇    时间: 2013-8-12 23:29
  非常好的书,虽然是在说台湾社会变革发生的事情,可谁说不也是我们大陆正在发生的呢?更或者我们的问题比他们还严重。作者从多方面阐述各类当今社会怪象,以及自己的建议,短短数语,却让人恍然大悟。大陆作家中没有看到一个作者站出来反思我们的社会究竟怎么了,抑或者提出疑问却没有解决办法。不过,作者实在高估了大陆的人文现状啊。
作者: annie1    时间: 2013-8-20 05:42
      我谈一下我对这本书的的整体印象吧.生活十讲相对于上一本沉重的肉身来说,相对较浅,容易理解,毕竟是广播录音整理的,适合大众.前三章,价值,官学,伦理,感觉有点老生长谈,跟现在网上的一些文章没啥区别,也许是因为这是九十年代的东西.
     从信仰物化开始,感觉是渐入佳境,越来越觉得与中国内地的现状相契合.物化这一章讲了人与物质的关系,人应该欣赏享受物质,但却不应沉溺物欲而丧失自我.我顿时觉得,国人如果早看到这一章,或者现在楼市的疯狂就不会这么厉害.但是转念一想,中国在社会发展上所走的台湾的老路,是必然的一个过程,人性并不是预知后果,就能避免错误.我单位在民政局系统内,经常听说限购后,有人为了买房而假离婚.人的物化已到这种地步,不以为耻,反而觉得正常.到底是拥有房产的目的还是不是为了追求人生的幸福?
       从作者的观点,可以看出,很少带有地域的偏见,对于台湾和中国内地都有很中肯的评价.台湾与中国内地相比,经济发展程度更高,但传统文化保留的也较多,有时候看康熙来了,蔡康永经常以读书人自居,但是在内地,现在很少人会这样讲.因为我们这一代人,都读过书,都有文凭,但真正有那份气度,没把读书当成找工作的利器的,很少.
  我对于作者的观点也不是完全赞同,在最前面几章,他过份的强调了传统的作用.我在大学里学传播学的时候,就学过几个名词,电视人容器人,讲的就是在电视这种大众传媒兴起时,生长的一批人,在认知上表现为追求感官刺激,在情感上渴望交流,却害怕受伤,这是新时代的通病.我们可以尽量限制,但却无法避免.
      就像我看过的黑客帝国的一篇影评所说,要么接受被钢铁机器的物化,要么回到原始森林去饮毛茹血,作者想追求一种平衡,但是也必然会面对很多矛盾.
作者: 曹将    时间: 2013-8-20 22:54
  寒假时候接到舅妈的命令:给刚上初一的表弟补习英语。当时心里一百个不情愿:我已经大四快毕业了,怎么还要干这种没技术含量的活!!我自己还有很多事要做!!
  抱怨虽抱怨,这份任务显然推脱不了,只能叹气接手,把下午的时间分给表弟。当时间显得紧迫后,自己像饿汉一样在上午和晚上看书完成之前的寒假计划。
  补习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当给表弟听写完最后一单元单词时,自己如释重负,誓言要在剩下的十多天好好再读几本。然而事与愿违,当发现大把大把时间空出来后,自己总会想着“明天开始也来得及”。于是剩下的书籍成了摆设,甚至染上了灰尘。
  《生活十讲》里多次提及了支点。作者给出的建议是:我们需要一个“主点”,它可以撑起生活的基本面。在完成这个基本面后,我们会有成就感,同时也会倍加珍惜剩下的时间,完成一些其他的任务。想来也对,大学期间不正是这样,每天按部就班地上课,课余时间则抓紧看书写读书笔记,收获的比假期多太多。
  所以,不要在意时间不够、支点太多,时间是挤出来的,趁着“紧迫感”多做点事吧。
作者: 施比受    时间: 2013-8-25 06:08
  我们读古书,如《庄子》、《老子》、《论语》、《中庸》、《孟子》,基本上都在谈人的定位,很少是技术、知识上的东西。所以过去的知识分子在“人文”这个部分,基础深厚。后来他们也开始读西方经典,读到十九世纪时一些人文主义很强的作品如《战争与和平》,接着又经历了一个新的社会革命,譬如说五四运动,或者更晚一点的中日战争,他们在这里面历练很多。所以当他们到台湾尘埃落定时,我想他们身上真的有一种成熟,是后代知识分子无法超越的。--书摘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3-8-26 03:53
  当我发现我长大的时候,是在我感觉周围的人都不友善的时候。
  
  为什么他们会用这样的眼光看自己和他人,为什么会用恶毒的语言攻击他们,为什么会以欺负别人的行为来提升自己的“幸福度”?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不解,我尝试去理解和原谅。当被一辆汽车强硬加塞时,我会说她/他肯定家里有急事或者是一位驾驶不熟练的新手;当客户需要没完没了的更改文稿时,我会想像她/他有一位严厉的领导,而只有拼命工作才能保住职位,进而我会假设也许她很需要这笔工资来维持家用,所以会将压力施加于他人;当你对别人施与帮助的时候,没有得到任何回报,你会反省自己的“得与失”,将付出所得到的满足作为自己的福报,而忽视其他
  
  其实文学作品中称为经典的都存在着这样一种文学的宽容。像蒋勋文中提到的《局外人》中的人性之复杂多彩。人性本身就是多层面的,矛盾的,冲撞的,没有单一的好人或者坏人。我们的影视作品中多数喜欢将人物先定义,所谓的“标签”。我真是讨厌这个词——“标签”!这是一个狭隘的短视的快速的投机取巧的分类方式。它让我们停止思考,并盲目去追随、崇拜。让我们放弃一切的分析判断和理解宽容,凭借浅薄的个人常识就主观地定夺一切,可能是错误的荒谬的一切。
  
  我特别欣赏前几年的一部影片《撞车》,是我认为反应人性较为充分和全面的一部影片。其实生活中很多东西是错位的,如果A对A,B对B这件事情就简单很多,因为他们是一类的。但生活大多数不是如此,是A对B,甚至A对一头牛,一头牛对一只玻璃杯。有些人就不能接受了,觉得生活怎么这样呢,你不去尝试接受,就不能去理解,进而何谈宽容?
  
  想宽容,首先你的心是博大的,眼界是开阔的,你对自己所见的,没有过分的一惊一乍,也不能过分的麻木不仁。对自己不能接受的,不能消极应对,更不能恶语相攻。我想起来现在的一些娱乐节目中某些女嘉宾的表现,她可能私下是个读了很多书的人,也勤于写作,从话语中也能了解她乐于和人交流,有很多的正面的积极的想法和比较深厚的文学积淀。但是她在遇到某些自己不喜欢的男嘉宾时,由于心直口快而发声刻薄,我能理解有些的“心直口快”,但说话有时候是一门艺术,它不是从你嗓子里发出声音就可以了,那只和动物无异,人说话最厉害的是,你传达了自己的思想,声音只是一个通道,它经过人大脑的整理、组织和传递,它的速度节奏和传达的情绪都要远复杂于动物。如果两只狗吵架,可能声音洪亮的就赢了,可是人也许恰恰相反,你用温婉耐心的声音依然会很有力量。如果在嘈杂的环境中,你会发现你调高声音频率可能会使谈话更困难,也许声音低沉一些,反而听起来更清楚。这是语言的力量,是语言的艺术。而这些是读了再多的书可能也意识不到的,我相信如果有朋友好好和那位女嘉宾聊一聊,以她的聪明才智肯定能够明白,但因为她表现的某些“不宽容”,得到了舆论的一些负面的评价,所以她也得到了舆论的“不宽容”。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别人的短处可能是你的长处,但你的短处也可能恰恰是另外一个人的长处。只看到别人的不足,挖苦嘲弄,会将内心牵引到死胡同,心不敞亮,目就更加短视,继而陷入以贬低别人而获取快乐的低级的游戏中。如果我们能发现别人的不足,并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引导和疏通帮助对方,同样能获得快乐。
  
  有一次,我想去某家新餐馆,事先在网上找这家餐馆的一些评价信息。往往会看到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看到评价服务态度不好时,我也会略微纠结一下,因为用餐是享受,遭受糟糕的服务,即使吃再美味的东西都让人不舒适。但当我去了那家网上有服务差评的餐馆时,我发现服务挺好的,没有那种不理不睬的行为,要餐巾纸、加水等都马上回应。那问题出在哪里?后来我观察,发现很多人用餐会随意呵斥服务员,像唤一个丫头一样,没有起码的尊重,如果服务员没有及时答应,还会遭到谩骂,搞得自己吃饭也没心情,连周围桌的客人都扫兴。有意思吗?真的挺没劲。我记得某电视台做过一档节目,就是记者假扮服务员,在餐馆工作一天,最后体会到在那种嘈杂环境中工作的不易,可能同时有三五个客人提出要求,如果没有特别锻炼,能完成两件就很不容易。自从看完那个节目,我之后对服务员都尽量体谅,因为我知道,如果是我,我做不到,也做不好。那我就没有资格要求别人做到完美无缺。
  
  宽容别人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开阔,你的视野开阔,头脑开阔,你知道这其中的不容易,你能体会,你就能不苛求。
  
  这个很难,也许一辈子都得去修炼。蒋勋对文学的理解,我觉得宽容是最美好的,它让人理解了之所以为人的千差万别和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都避不开这些纠缠,能够梳理清楚的,就是保持宽容之心。
作者: Pearl    时间: 2013-8-28 14:08
  这是本可以反复去琢磨的书。许多人们不敢言不敢提的东西,在这里都能被很理性的摆在台面上来讨论。中国如今的社会太压抑,也太浮动。科技的进步预示着信息的泛滥,有好的,当然也有不好的。麻木与盲从已经是现在社会的常态,但太多的人没有足够的耐心和理性去认清这点。我们需要引导,需要转换,需要帮助。上世纪的问题到如今已经越见严重,工作,饮食,居住以及交通,繁繁杂杂的让人无所适从。是不是真的来一场末日,让这个世界再一次革新,反而能成一方好事。
  生活就是要生动的活。生活十讲,讲述了人许多被束缚的苦闷,被压抑的苦痛,以及无助的挣扎。或许只有放开了该放开的,抓住该抓住的,为自己而活,这样才该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作者: carrie    时间: 2013-8-28 20:51
  知道蒋勋源于他的《孤独六讲》。2010年我在豆瓣上看到这本书的书评很好,就去当当上找,不过各大网络书店都没有,我只得求助淘宝,买到了。读完有些许失望,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但也让我了解了许多新鲜的概念,比如暴力孤独,这部分给我记忆最深。
  
      11年底,我去逛三联,目的是为了掏那本《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地下一层很显眼处看到了这本跟《孤独六讲》同一设计封面的《生活十讲》,翻看几页后就决定买下。这本书没让我失望。每一讲的题目都是我的兴趣所在。
  
      第一讲:新价值
  
      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一个人都会在物化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
  
      如果你的心被物质塞满了,最后对物质也不会有感觉。就好像一个吃很饱的人,对食物不会感兴趣;而独自饿很久的人,他在品尝食物的时候,就会得到好大的满足于快乐。
  
      人有时候也很奇怪,会依靠外在的东西,让自己有信心。
      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每一个角色都有他自己的定位,有他不同的定位过程,每个人都能够满足于他所扮演的角色。这个观念在欧洲一些先进国家已经发展的很成熟,他们长期以来重视生命的价值,所以他们自信,不是建议在与别人的比较上。一味地跟别人比,迟早都会走向物化。
  
      “够了”的快乐哲学
  
       譬如冰淇淋店的老板,他卖没有牛奶的冰淇淋,几十年来店门前总是大排长龙。但他永远不会想说多开几家分店。他好像有一种“够了”的感觉,那个“够了”是一个很难的哲学:我就是做这件事情,很开心,每一个吃到我冰淇淋的人也都很快乐,所以,够了。
  
     第二讲:新官学
  
     要让下一代有节气,也有性情,要理想,也要幻想,一个多元的人才是完满跟健全的。
  
     这一章我的总结是:不要让自己固有的思想束缚住,要有理想,要敢于幻想。
  
     第三章:新伦理
  
     “难”绝对是生活中幸福的开始,“容易”绝不是该庆幸的事。
  
     内省能力需要教育,并不是天生的,如果教育没有引带出个人的内省能力,最后却要求他内省,我们就是杀人凶手。
  
     当然光靠法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文化、道德、宗教等其他东西来辅助。时代快速进步,伦理不断改变,人要在这么不稳定的状况下自处,应该是要找回自己的信仰,在对人、对事的期待与渴望中,重新去体验追求本身代表的那种高贵性,才是永恒不变的。
  
     第四章:新信仰(这是我最感兴趣的一章)让我了解到了什么是信仰,它与宗教的区别。
  
     知识并能不等同于智慧,知识没有办法解答信仰的问题。
  
     最高信仰就是自然。
  
     道德也可以是一种信仰。任何你在生命里的某一个阶段,所相信的事物都可以是信仰。信仰的对象可以改变,没有那么绝对。
  
     这些思辨的过程(指的是佛教和基督教中发生的思辨事件),才能构成一个牢固的、伟大的宗教,并真正发挥对人的影响力。可是当今教育体系重视的是“结果”,急功近利地要求结果,少掉了思辨的过程,当然有一天会出问题。
  
     第五章:谈物化
  
     没有绝对精神上的快乐,也没有绝对物质上的快乐。走向极端的任何一边,都可能导引出一种不健康的生活。
  
     蒋勋在这一章中主要是倡导精神和物化的平衡。社会的物化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我们都被卷入其中,这时候需要真正的知识分子站出来泼盆冷水,让我们清醒一下,否则就会在混沌中走向一个极端。
  
     第六章:创造力
  
     所以我非常希望年轻人多读神话,教科书里也多些神话,神话有一个无限领域,可以同时满足幻想的创造力与科学的创造力,所以小孩读神话,他将来可能变成科学家,也能变成文学家。
  
     没有幻想就没有科学。
  
     第七章:文学力
  
     人生是一座桥梁,重要的不是目的和结局,而是过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文学。
  
     人大概到最后才会懂得,重要的不是“要什么”而是“不要什么”。
  
     我想,人跟人的相处是不可解的,每个人都是在了解与陌生之间游离,不可能有绝对的看破。
  
     文学呈现人生的各个面向。
  
     蒋勋提到《佛经》和《圣经》其实都是文学作品,由此,我打算抓紧把《圣经》看了。
  
     第八章:爱与情
  
     在临终的时刻,怎么看待自己这一生爱的功课,会是一个圆满的分数,或者是不及格,甚至零分?
  
     爱的形式与道德、法律没有办法脱节。
  
     爱的本质是一种智慧,尤其是年龄越长时。你在二十岁以前可以依靠上天给予的青春、健康、年轻,这些不是你自己的,是上天给予的。而当你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以后,你要如何保持自己的魅力?这要靠智慧。
  
     我认识很多朋友,他们年纪越长越有魅力,甚至有一个女性朋友到六十岁了,还是被宠爱着。所以绝对不要认为人的生命就是逐渐走向衰老,爱的机会也会逐渐减少,相反的,爱和智慧是随着年龄一起在滋长的,爱也会因为智慧越来越饱满。
  
     第九章:请与欲
  
     情欲在我们的文化中,会变成一种恐惧,而使人不敢去正面凝视。
  
     A片只着墨在动物官能的刺激和满足,看完后会让你想要寻求发泄,它引发的是感官的欲望;可是看完《金瓶梅》,你不会想这么做,你会开始反省,开始思考,因为它是严肃的。
  
     第十章:新食代
  
     让等待变成一种态度,一宗心态,一种新价值。
  
     在新食代里,我们是不是可以试着缓下自己的脚步,少吃一点,吃好一点,并且学会等待,我觉得这很重要,等待花开,等待果熟,等待不同季节的不同食材,等待一道事物用繁复的手工步骤细心料理。
  
     只有让等待变成一种态度,一种心态,它才会成为生活中的信仰,成为我们作为人的新价值。
     总结:读完这本书,我给自己列一个书单,这些书都是蒋勋在《生活十讲》中提到的,是我想要看的,也是以后会推荐给达达看的。
  
     1.《金刚经》
  
     2.《圣经》
  
     3. 卢梭的《忏悔录》
  
     4.《查泰来夫人的情人》
  
     5.《局外人》
  
     6.《红楼梦》如果有时间的话,这个需要很多时间。
  
     7.《金瓶梅》如果我能买到未删节版的话。
  




欢迎光临 悦读人生 (http://dothinking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