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人生

标题: 晃晃悠悠 - 书评 [打印本页]

作者: 书虫百变    时间: 2012-9-24 09:22
标题: 晃晃悠悠 - 书评
  意义广泛的无事可做可概括为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就是从东到西,从学校到学校外,从朋友到情人,从食堂到商场……的晃晃悠悠的状态。 “你一直在寻找那个能让你心碎的姑娘,她代表一种生活,也许,你会找到她,她就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604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作者: 名号吾$    时间: 2012-10-28 14:43
  这部《晃晃悠悠》起初吸引我的是它的名字,也许纯粹是一个巧合。当时我读大一,在图书馆也是晃晃悠悠了几圈,新鲜感造成了我将它从书架上拾起,随意浏览了一下,很对口味。
  如今很多书中的细节已记不清了,但它是我读过的第一本石康的作品。
  

来自: 豆瓣
作者: 视厚人$    时间: 2012-10-28 14:43
  完了,终于完了。
  
  在刚买了之后扔在床上至少一个月之后的一周内,每天看一点到今天一气看完,比之看武侠的速度当然是不如,但是今天,石康的《晃晃悠悠》终于是结束了。
  
  有一件令人感到奇怪的事情,那就是十多年过去了,为什么他笔下的大学生活依然和现在是那么雷同,几乎从来就没有变化过?我想像不出是不是能有更精准的文字,把那样一种状态刻画到淋漓尽致。真的,我想像不出。
  
  周文是文中男主人公的名字,但是总是用“我”的口吻来说话,我不觉只认为他就是石康了。比较起来,我也还是喜欢这个名字要多一点吧。
  
  他自小体育班的,身体明显会壮实一些,学的是工科,看的是那么多的书,搞音乐的人,自然和别人又有所差距。先天的优越似乎让他找不着北了,在他的所谓“晃悠”的状态中,安然地期遇着一切。他游戏人生和爱情,而爱情也最终弃他而去。但是这不是谁的错,不能归到个人身上,因为所有的人都是这样,要么就真诚到傻逼,要么就虚伪地混迹着。一切都泡影着。
  
  空虚、幻灭、无聊……他每日的生活揭示着我们生活的真理,“就觉着特别没意思,没劲儿,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来……”这样的话,总是那么似曾相识,太过熟悉,猛然警醒。
  
  幸好,他还有个阿莱。
  
  如果没有阿莱,很难想像到他会朝着什么方向坠下去,是的,那一定是坠下去的,可能会超过g。但是他有了一个阿莱,他完全的毫无隔阂地拥有着阿莱,四年。
  
  有了阿莱,他的四年虽然晃晃悠悠却非一无是处,至少他真心地对阿莱好了,而且也得到了阿莱的真心。没有了一个阿莱样的女孩,比之石康,我的四年,更是黑暗、无光,虽则看起来好像没有他那么堕落。
  
  那是个怎么样的女孩?
  
  “我”的阿莱,和“我”乱搞的阿莱,把被“我”弄到像个花子窝的地方收拾得井井有条,物归其位的阿莱,不一味迁就“我”也不一味逼迫“我”的阿莱,与“我”彼此蚕食对方生命的阿莱,不能进入,那就只能痛下狠心割除。可是这样,彼此真的能够分的那么清楚,双方都还是完整的自我么?
  
  他细心地打点“我”的生活里的点点滴滴,从衣食到住行,不善于从“我”的故事里找寻破绽,喜欢沉醉于一些谎言……其实女孩子,这样子的也不见得多。可惜的“晃晃悠悠”的“我”。
  
  《晃晃悠悠》完了,我的四年,也只剩下了两个月。
  
                                                                                                 2003.5.3书于浙大西溪西二
  
  

来自: 豆瓣
作者: walker$    时间: 2012-10-28 14:43
  我说《晃晃悠悠》的结局很赞,这当然是个莫名其妙的结论,这个结局谁看了都会觉得“堵”,这才是正常的。我真实想表达的可能应该是:该。可是,至于么。
  
  其实全书中,我对于大学生活那一段是很不以为然的,感觉石康是想来一个《麦田守望者》的中国版,但是所有的东西都太淡,就没怎么在意。直到镜头由过去转到了现在,大学结束了,周文与阿莱分手了,他那段真真正正的晃晃悠悠的生活后与阿莱的数次重逢,我认为的高潮就开始了。
  处理情伤各人有各人的方式,我一贯是采取最为绝决的姿态将自己保护得严严实实,所以面对周文在阿莱面前一次次缴械,我就当印证我这种自卑且偏激的处理方式的有效性的一次社会学实验,结果果然不出所料。本来浑浑噩噩晃晃悠悠的生活因阿莱的一次次出现彻底变成悲剧,当然这得看怎么定义悲剧。
  我的处理方式是正确的么?显然不是,那只是鸵鸟的做法而已。像我这般处理,周文与阿莱断然没有数次重逢,因为根本就没有可能联系得上的可能性,不会知道去东北工作过一段时间,不会知道嫁给了马来西来富商,不会知道最后出了国,总之,就是那个你魂牵梦绕的人的任何生活轨迹你一丁点儿都不知道,你一直在同自己封闭世界里那个假想敌赌气,没人会说这是个思想成熟的人的正确处理方式,当你偶然得知那个你一直还以为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并且暗自较着劲的人其实早已移民,那个时候估计会更晴天霹雳些吧,所以这事儿根本就没正解,周文这样直面每一次重逢和可能性的做法更为积极,毕竟参与到了那个人的生命轨迹中,而不是从此就活在了两个平行世界里
  你思念,或者不思念,各自的世界就在那里,没有交集

来自: 豆瓣
作者: 饼饼要$    时间: 2012-10-28 14:43
  看完这本书我一直心痛,我分不清是为了我的感情,还是被书里面的感情感染。阿莱的影子在我眼前挥之不去,我确定自己不是阿莱,但是像阿莱一样深爱着那个人。我们不过是这操蛋的人生的一颗棋子,很多事情不能自已,身不由己的感觉让人抓狂。

来自: 豆瓣
作者: gauldo$    时间: 2012-10-28 14:43
  我越来越喜欢和擅长掩饰自己的内心,任何时候我都想着自己的姿态,尽可能安静和令人仰慕。他们永远也不了解我的真实想法,我从不在乎他们,他们在我眼里都是不相干的陌生人。
  在我的印象里,他们中大多数是庸俗的,我不想和他们同流合污 ,大多数我则是沉默,我不会表现出来对他们的厌恶。
  我没有了追求,凭着直觉生活着,一边做喜欢的事,一边看着周围人的愚蠢。

来自: 豆瓣
作者: 怀念DB$    时间: 2012-10-28 14:43
  我看过为数不多的青春小说,他们在情节设置上大都相似,比如里面的男主角都很混蛋,而偏偏这种混蛋还会勾搭上一个品学兼优的女主角,有时候很难想像,在看的过程中我总是不经意便与我经历过的时光比较,于是不禁一怔:没有啊,怎么我那会儿就没遇上这种情况?倒不是说此事非要发生在我身上,而是说即使在周围,我望眼欲穿过后,也找不出真有几对是这么成事儿的。
  
  我印象中,男生坏的比较多,也不是说不爱学习,诚然在热爱学习这回事上女生确实胜上一筹,但我更想说的还是除学习以外的东西。比如男生们总爱在课下小打小闹,不怎么听老师话,交作业的时候也总是拖拖拉拉,在穿着上也不怎么讲究,总有些不良分子成年累月都邋邋遢遢的,也爱讲小话,胆大点的早熟点的便开始调戏女生,把女生弄哭当作学生时代的高尚追求之一。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对此百思不解。女生们大都腼腆羞涩,而男生们却总是跃跃欲试。我丝毫不懂这种兴奋来自何方。这些疑问在某天中午我看过动物世界之后,便豁然开朗了。当时里面讲的是雄羚羊求偶的事迹,这样的事并不罕见,听里面的介绍仿佛自然界大都如此,如同套路,生来就懂。我看着看着便觉得,怎么那么像我们班呢。我想在那些懵懂的岁月里,大概也不外如是,男生们拼命展现意欲何为,也无非是想让女生多关注一下而已。当然上大学后,这样的事就正常多了,大家也不遮遮掩掩了。挺自然的就完成了一个过渡,好像一觉醒来,都开了窍,也不再觉得谈恋爱是多么见不得人的事。老师们也不再横加阻拦,对此司空见惯,和初高中时代的那种老顽固们相比,简直天壤之别。
  
  说实在的,我曾经也这么想来着。我高一时候的班长,跟我关系不错,那会儿他便有一个小女朋友,每周见面。我听闻此事后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目瞪口呆,心中狐疑:多影响成绩啊。但是事实上,那时候我连前三十名都够不着,你说这事有多操蛋。即使我成绩烂成这样,居然也他妈的假惺惺觉得谈恋爱耽误学习。此事我现在想起来都觉得脸红。
  
  不提了。
  
  我以前对石康印象不怎么好,翻了几页奋斗,看了几眼电视剧,觉得够没劲的。正好此人也是以调侃扯淡为专业所长,而那会儿我早已看完了王朔的全部小说,实在无意再在这种类型的作品上纠缠下去,惟恐避之而不及。实在话,心里也一直觉得写得再好能有王朔好么。窃以为论语感,王朔实在是天纵之才,我就没见过几个能比他语感更好的,看他的文章便如水道渠成,仿佛不用修改。
  
  不凑巧的是前几天看了一个豆列,上面罗列出一些被认为写得好的青春类小说,石康的几册赫然在榜。我一时心痒,便看了其中名字让我比较感兴趣的晃晃悠悠。这一看就傻了,立马推翻了我以往对石康的论断。我从前觉得他只能编些讨巧的小故事,唬弄唬弄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距真正的作品还差得远。但是这本书却让我觉得他真正写出了拿得出手的无愧自己的小说。不好意思的讲,在看此书的过程中,我许多次深受感动。及至最后,简直浑身颤抖,完全跟随作者埋头在对过去的追忆与往日的忏悔之中,无法自拔。
  
  读一部好作品就是一次被绑架的过程。
  
  我深信,故事是不重要的。在路金波号称纯文学小说必死的年代里,我依然倒行逆施的认为故事是不重要的,真正打动读者,让文字跳动的永远是深藏在作者心里的不老的情怀。而这一次,在石康对过去的追忆中,顺着笔尖缓缓流下的情绪萦绕着我,将我包围,把我击碎,让我不得不写下如上这些字。

来自: 豆瓣
作者: bloomd$    时间: 2012-10-28 14:43
  又看一遍,十年了,好像昨天还举着它躺在宿舍的上铺上跟同学们谈笑似的。
  依然很喜欢,字里行间妙趣横生,很多次大笑不止。
  为石康感到高兴,他一直没有变。看他的博客,他的不妥协,他的勤奋,他的愤怒,还像当年一样。他还是那么年轻,哈哈。

来自: 豆瓣
作者: ulysse$    时间: 2012-10-28 14:43
  八点半,我以写年终工作总结为借口赖在空无一人的办公室。
  
  已经下班三个小时了,我的年终总结还是纹丝未动的三小时前状态:半成品。
  
  对于此种情形我完全无法给出任何说得出口的借口,杯具即是如此。 F M L
  
  
  
  
  
  
  
  
  最近两个月我上豆瓣的时间比过去五年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初中政治老师形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口头禅)。我在这晃晃悠悠,东张西望,直到看到这个熟悉的封皮:长春出版社1999年11月版,没记错的话是第二版。
  
  浮上心头了。
  
  对,这是我第一本晃晃悠悠,那时大一,芳龄未满十九。
  前前后后我买过三四本晃晃悠悠,只有最后一本老老实实地留在手里(封皮爱马仕色的那版),其余(包括这本)都被两三个不具名的朋友悄悄收归己有。
  还好。我不会再买了。
  
  石康写这本书时二十七岁,三十岁才得付梓。他说过,这本书是为了纪念。想必是纪念那些无法再来的青葱岁月,只能在记忆里常青的花儿。
  
  此时我将满三十,面临人生新的起点,正在更加身临其境地体会着他彼时的感受。
  此种感受源自未探的未来,汇于对过去的不舍。人都一样,过去的即是美好的。
  十年轮回,愈加厚重,却逐次递减,终归为熵。
  
  也许,这就是我近期流连这里的原因?哼,给自己找借口吧。
  还好。我的工作总结不会面临此种命运,因为明天要交。
  
  
  
  
  
  
  
  
  归于正题。
  
  这本书伴随了我的二〇年代,每隔一两年翻一翻都会有常看常新的感觉。
  为什么呢?因为生活轨迹跟周文那小畜生实在太像了。
  
  臭味相投的死党,温柔痴情的女友,晃晃悠悠的自己,且退切进的前程,还有颓废的生活。我们绑上这些本应珍视的东西,驾着颓废的生活机车,愈加贪婪愈加暴躁,失控的机车最终与我们一起粉身碎骨。
  
  所以,说到这,我既无勘究小说情节人物的雅兴,也无抖落自己荒唐往事的无耻。
  炫耀残酷青春的年纪刚刚到来就草草远去了。
  
  
  
  常看常新,是好小说的标尺。能够让一个时代的人常看常新,就可算作时代经典了。再远一步,经过很多时代后依然常看常新的即是名著。
  
  从这个尺度来说,晃晃悠悠现在最多算跟时代经典搭点边。
  
  但她是我的心水。
  
  所以
  
  即便经过这些美好的过去,不堪的下场,和痛苦的重生,我依然不时的冒出来再读一读这本书的想法。既不想将其束之高阁,更无意翻看其他类似的书。
  
  即便这种常看常新的感受已渐行渐远,毕竟青春小说很难伴你一生,我依然将其视作珍宝。因为她已是我经历的一部分,如同那些淘尽一切的旧照片,片张泛黄地躺在我们的旧影集里;我们不求别的,保有即可。
  
  
  
  
  
  
  
  
  石康小说有一种复制生活的魅力,他不甘低俗,也从不祈望“高于生活”。他很明智,在适合的时代做适合的事。正是如此,他笔下的“真实生活”会让我们如此感动留恋。
  类似麦田守望者带给美国人的一样。(无意的拔高了一下)
  
  在一起和心碎你好我也挺喜欢。
  
  
  
  曾经鄙视月子之后的石康,还有神马月子二,月子三的。(啊不对,是奋斗)
  
  因为我总觉得对于一个曾经那样晃晃悠悠支离破碎又一塌糊涂的人来说,奋斗——有点——太奋斗了。
  虽然知道他不是文化英雄。
  
  后来明白了,他只是在晃晃悠悠之后慢慢找到了一种新的生活状态。他当初不是故意往晃晃悠悠去的,后来也不是手到擒来的就奋斗到手了。
  
  晃晃悠悠并非必然,奋斗之后也不偶然,未来没有所以然。这揍是命啊!
  
  他不是我们,周文也不是我们。我们只是自己。
  
  喜则近,恶则远。谁都不是谁的耙拔,不用老跟着。是又怎样,又不是李刚。
  
  
  
  
  聚散无常。只需记住他曾经给我们带来的那些感动。
  
  要记住阿莱。
  
  阿莱走了也要相信,还有阿菜在等着你。哈哈哈哈。

来自: 豆瓣
作者: Showin$    时间: 2012-10-28 14:43
  日期:2009-07-26 | 分类:Thoughts
  
  下午在西食的一扇窗子旁边,我靠着身后的空调,以一种惬意的姿势又看完了一部小说。这次是石康的《晃晃悠悠》。
  
  之前在豆瓣上看到有人说,“这本书上大学时不要看,它会消磨掉你的希望,会让你变得颓废的”。可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真tm应该列为大学生入学必读读物,尤其是要到理工科大学的新生,尤其尤其是要去理工科大学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尤其尤其尤其是要去理工科大学理工科专业的男生,简直是一定要读,不读就有颓废的危险。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想起了恰好是上大学前读的一本小说,名字是《草样年华》,副标题是“北×大的故事”,那种感觉居然颇有相似之处,不过石康的功力自然还是深了不少。记得当时我读着那本小说,心里觉得这就是一乐儿而已,北×大发生的事儿,上交大应该差得很远吧?然后就真的把那本书当了扯淡,看过就忘了。谁知道,那些泡妞、乱搞之类的东西自然是没有,可面对课程时的无力感,面对那种生活时的疏离感却是一致的。当然,还有,迷茫。
  对大学抱有幻想的年轻人啊,你们需要的是冷水。清醒一点,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稳,才能不颓废。
  
  当我读到第208节时,那时众位主人公已经毕业五六年,我看到里面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今天我们俩再来一次怎么样?(指再搞一次他们大学时搞过的乐队)”,然后我就看到了下面的一句话——
  “我们都多大了?”
  
  一时间,我竟百感交集,眼眶湿润。
  大学,我们唯一的一段时间,可以在没有社会压力的情况下,与学校里的同学不含利益关系地自由搞一些彼此喜欢的事情,可有些人偏偏舍不得花家里的钱,压制自己心中的想法,有些人偏偏放不下狗屁GPA,开学后没几天就觉得快期中考试了,得好好准备;期中考试过后没几天又觉得马上期末了,不能多玩了——一年到头永远在忙,一年365天没有几天是为自己在活着。
  
  你知道吗,我们多大?
  二十岁出头,不该是这么过的。
  
  如果我有个表弟表妹要来SJTU,我会和他说很多。很多。

来自: 豆瓣
作者: 无票人$    时间: 2012-10-28 14:43
       从没想过也可以这样的理解二十多年前的大学生活,1987年的大学,我还没出生。为什么我对书中的事情会那么熟悉呢?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一种迷离的状态是每个人青春年少时都有的,趁着年轻,要把坏事干尽。那种对岁月的流逝时间的消失的一种莫须有的感叹也是真实存在的。
     看过以后会有点洒脱,这是大多数人都会有的生活。

来自: 豆瓣
作者: 木头$    时间: 2012-10-28 14:43
    年轻的时候,我们都没有什么真正的目标,事业、爱情都是。我想,即使有些人,年龄大了,也不会有太明确的。大房子、车、美女或者帅哥等等,这是目标吗?只不过人活着的某一个目的。大多出于动物的本能。于是,我们都在晃晃悠悠的生活状态里,模凌两可,恍惚不堪。
    于是,有的人在爱情中纯情的受伤了,有的人玩世不恭起来,有的人追求最现实的物质——
    于是,生活中有了看似多姿多彩的状态,有了看似戏剧性的变化。于是,乱了起来。其实万变却不离其宗。或许,生活本质的初始感觉就是这样的吧。
    如果可以,希望我在七十岁的时候能够清晰起来。

来自: 豆瓣
作者: 那年冬$    时间: 2012-10-28 14:43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刚上大学,在假期回家的火车上,借着车厢过道昏暗的灯光,通宵读完了它。
      已经对书中的故事模模糊糊了,只记得刚看时候的感觉——这石康是谁?简直是朔爷的亲传弟子……后来又看了《支离破碎》和《一塌糊涂》,但感觉已经没有之前明显。
      多年以后,虽然早已远离学校,虽然已经不再享受颓废的青春,也不再追求混沌的人生,但我依然晃晃悠悠着。
      多年以后,我慢慢明白了,石康书中所写的,也许不仅仅是那个有点小浪漫,有点小情调的故事,而更多的是那份泪流满面的感觉,那种用羽毛搔你内心深处某一部分的感觉,这应该就是他的作品成功的原因,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那一点点小情怀。
      石康的书里,没有男主角、女主角,只有“我”。

来自: 豆瓣
作者: 好好活$    时间: 2012-10-28 14:43
        读石康的书源自一个很偶然的下午,在某个大型商场里图书部的一个角落,一本翻得有点旧的图书,竟然还在等待出售,封面上《晃晃悠悠》这四个字吸引了我,感觉书名起的很随性,很舒服,就开始读起来,然后记住了书的作者,石康。
  
      后来又陆陆续续的读了他一系列的书,比如《在一起》、《支离破碎》、《北京姑娘》、《那些不值钱的经验》等等。不是在书店,就是图书馆或者商场,但目前为止我从没有过想买他的书的打算,因为我虽然觉得他很努力,但他完全可以写出更好的作品,值得我去收藏的作品,但到目前为止我仍在期待中。而王朔顶峰时期的作品我却买了合集。我想可能是由于他的写作风格某些方面和王朔有点像,所以才会读石康的书,而王朔的顶峰时期又太短暂,怒放一下,很快就只剩回忆了。但王朔顶峰时期的作品部部旗帜鲜明,读王朔的一部分用了心力的作品你多少会读到那种热血沸腾的东西,在玩世不恭之下那颗怦怦跳动的心,无论他的人或他的作品,都很像昙花怒放,他后期的作品《爱你没商量》完全是个任性的错误,《我是你爸爸》还有些特立独行,但当《看上去很美》出了以后,风格归于平淡质朴,但给人一种美人迟暮忆当年的感觉,有点让人感伤。
  
      幸运的是在有着诗人气质的王朔离我们日渐远去的时候,很散文的石康填补了这个空白。
  
      我发现我读石康的书一定是在我很无聊的时候才读,比如严肃的书看累了,或者太幼稚的书或电视节目让我想吐的时候。他的书对于我而言最大的好处是让无聊的时光可以过的不觉得责任重大,也不那么令人反感。他的语言没有王朔早期的犀利简练,但他不温不火的通过逻辑性挺强的本事,还是把事按着很放松的本性说明白了,其实这挺不容易的,他虽然慢慢悠悠,但你还是能读出来大爷就这样的那股子狠劲和冷漠,那是他石康独有的风格,不拿语言漂亮说事,不用幽默感迷惑人,有时候你可能会读到一些冷冰冰的味道,那只是因为他骨子里的理性哲学在作怪罢了。
  
      读他的作品,我读到一个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慢性子的浪子形象,甚至可以说他是浪子里的中庸派。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成就了他早期那两部白描式爱情小说的独特风格,但理性哲学的善于大彻大悟性来得太早,还没等他的语言变得更洗练,思想走得更深入之前,他随后的爱情作品便已经无新意和火花,更像是性的必须的诠释。而当他想把心思放到永远会感兴趣的哲学性主题上时,又发现这个社会可以接受哲学浪子的另类浪漫,却无心关心他真正关心的哲学,大众可以接受买一赠一的浪漫加哲学,却不能对哲学加浪漫产生兴趣。因为大家更关心的是浪漫的放松,而不是十万个为什么的探究。
  
      但现实的冷酷带给石康的最大好处是他挖心挖肺探讨的理性哲学虽然只能带给他一声叹息,让他对形而上的追求倍感挫败的同时,当他把这种哲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却真真正正的可以尝到甜头,比如《奋斗》的成功。《奋斗》是写给无奈一辈打发无聊的最佳无聊甜品,节奏堪比百集的韩剧,但披上了小说和电视剧外衣的哲学看法明显是更得人心,因为观众看时大多只是娱乐,根本没想的那么深和那么远,所以叫好又叫座。显然后期的王朔没想明白这一点,赤裸裸直奔主题的对话却换来大众骂声一片。因而比较起来石康的理性思维在这里起了大作用。他在晃晃悠悠走上曲高和寡死胡同之前,紧急刹车了,但对于认为他有可能写出的更好的作品的我,就只能是接着期待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居士蟹$    时间: 2012-10-28 14:43
       我为了找一张图,就把以前的文件都翻了出来,然后当然是华丽丽的伤感了。然后就叹气了,再一看满桌的书和文件还有A4纸,我就气愤的起来收拾书架,然后,当然是悲剧了,书倒了一片。。。。。其中就有石康的晃晃悠悠。
  
  
  以下是一些回忆,无关书评。
  
    石康是我哥哥推荐我的,那时候我还只有高中,好像也是个夏天,应该是2002年吧,好像晚饭后的散步吧,在南湖渠的路口,那时候南湖渠还一片狼藉,经常听到某某在一个夜黑晚上骑车被过路歹徒捅了一类的故事。我还记得吃的太饱,边走路还边踢着路上的石头子,路边植物茂盛,满头繁星,然后我们还讨论很严肃的学术问题,我记得是在说卢梭。然后我哥就说,你看过石康吗?特别逗,还表述了一段石康描写上厕所的情景。我想我当时的表情一定是一脸茫然。
     对了我忘记说了,我哥哥是双子座A型血,所以大概能理解他们跳跃的神经了吧。插一句,很有意思,我完全不能忍受双子B 或者O ,太吵,应该说是呱噪,双子o,b一开口我基本上自动选择了放空,特别是b。所以,我所认识的双子或者说合拍的双子都是A型血。说到这里再插一句,以我多年的体会来说,双子真的不花心,你见过谁能数年坚持如一日给老婆打电话,絮叨一个小时?你见过谁能在动荡不稳定的生活坚持无数年直到抱得美人归?都是双子,都是双子。前提是,那是面对他真心喜欢的人。相信我,双子真心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他的表白技术很烂,很烂。
      扯回来,我哥哥大概在我的初中和高中投下巨大的影子,小时候我偷就看他的七龙珠;在大一些了,他就常常给我写长篇书信,基本上影响了我的人生观(掩面泪奔)。后来在北京,基本上都划定了我的读书范围。那时候北京的书市还在劳动人民文化宫。那时候还没有什么卓越当当呢。我哥骑个车驮个我,从美术馆,到沙滩,路过红楼,穿过南池子,北池子,故宫。插一句,我觉得最浪漫的交通工具一定是自行车。九月的北京,天气好的一塌糊涂,城墙红的也意外妖娆,下午的树影稀疏的投在上面,自行车就吱吱呀呀的骑着。不过比较煞风景的是,只有108斤的哥哥驮的n斤的我,十分可怜,一边气喘吁吁一边还可我讨论远大理想问题。
      关于读书,我一没有计划性,二没有目的性,而且还一目十行读书速度飞快,算是猥亵了一些书吧。加上都是扫荡一个比我大4岁的男性的书架,所以我尤其热爱胡说八道的,越是正经的就越是胡扯淡那个类型。不要花哨的深刻,就爱真实的浅薄。石康就这么一路陪过来了。
      然后就再大了一些,自己也恋爱,也失恋。反而连翻开晃晃悠悠的力气都没有了。再老一点,连自己的事情也没有力气去回忆了。
      我天生懒,怕疼,怕痛,怕回忆,怕很多。
      所以我觉得石康能牛的,能经得起无数的痛苦折磨。还把一个字一个字码下来,还不断修改。真是不怕痛啊。
      总之,整理过去,基本上我大脑就死机了,苦恼了我一个整天,我苦恼啊,你看过去是过去了,画上句号就是画上句号了,但是过去在你脑子里是过不去的,就像夏天拍在书里的小虫子,变扁了,变干了,但突然某一天翻书,他还掉出来,吓你一跳,满心不愉快。但你又总会遇见未来,以什么心情,什么姿态。
    恼的我,气血攻心。倒床了叹气。
    
  
    晚上,错过饭点,遇到赵同学,拉上去吃西瓜,夏天啊,真是最美不过西瓜,啃了西瓜,心情已经大好一半,再听赵同学絮叨家里长家里短,心里已经是一片温暖啊。再仰头,没有满头星空,我突然就顿悟了!作为我这么一个普通人,胸中既没有大志也没有点墨,苦恼啥啊,吃饭,睡觉,打豆豆,该干什么干什么,没有遇见就继续呗,遇见了就遇见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再不行,咱还可以躲啊!
      所以一扫前几天的阴霾,又是活蹦乱跳的谢好汉!
      但是我还是不知道推荐不推荐别人看石康。不过我又一想,仁者见仁,淫者见淫荡,还是看看吧,总能找到你的看点。

来自: 豆瓣
作者: 冰水$    时间: 2012-10-28 14:43
  年少时特别喜爱的一本书。推荐给所有正年轻着的朋友。
  
  我们都渴望拥有那样纯粹而美好的爱情。哪怕只是一次也好。
  
  阿莱,你是我的救命稻草。

来自: 豆瓣
作者: 姑娘$    时间: 2012-10-28 14:43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陆然写给周文的几封信
  虽然是抽文艺的风 但是看他写出来就是爽,也很真实
  
  以前,我认为我们,所有的我们,包括那些曾经的我们、现在的我们和将来的我们,是一些怀着梦想,煽动者破烂翅膀妄想飞到云端的傻瓜,是一些特别的人。现在,我不这样想了,我们只是千千万万人中的几个,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青春啊,非要挣扎到奄奄一息才会有人主动扔给我个救生圈么。
  其实那有什么救生圈啊,基本上都是到了最后自己学乖,不再去碰水。
  
  蔡康永说相比20岁,他更喜欢30岁的自己。
  大概是说经历了许多磨难走到最后心态也会慢慢平和起来。
  这种平和我现在还理解不了,说不清到底是默许还是另一种形式的反抗,或者是屈服也说不定。
  
  读了两年大学,我还是不知道大学里有什么,参加大大小小的社团,不知道违心的叫了别人多少次哥哥姐姐,也不知道无耻的被别人叫了多少次姐姐,认识的人比高中多了一倍,知心的还没有高中一半那么多。
  
  可惜的是阿莱和周文的爱情。
  看见阿莱说自己怎么像一个结婚已久的家庭主妇心里确实莫名的感动。
  沾染了疯狂的大学生活,你还能逍遥多久。

来自: 豆瓣
作者: susu$    时间: 2012-10-28 14:43
          “关于爱情的路啊,我们都曾经走过;关于爱情的歌啊,我们已听的太多;关于我们的事啊,他们统统都猜错。”李宗盛的这首《生命中的精灵》,应该是石康迷惘青春、曲折爱情的最好配乐。
      这是个倒叙的故事,关于一个人的成长挣扎,两个人的感情纠缠。“1995年4月8日夜晚11点48分, 周文和阿莱在国贸职工宿舍前分手,结束了长达8年之久的感情生活,从此老死不相往来。”小说的简单开头,却是主人公悲伤的结局。一度固执地认为,人的感情、悲欢和苦乐,走过的路、吃过的饭、喝过的酒……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有定额的,对于爱情,或许有一个透明如玻璃、闪亮如水晶的瓶子盛放着,遇见一个人,爱上ta,用一点就少一点,直到青春走过,爱情耗尽。
      “多少次我独自一人遥望天空,发出长叹,叹息之余,又无可奈何。”青春中的周文是抑郁的,这种抑郁来自于对命运的不可猜测,来自于对现实的不满足,来自于过于顺利导致的无所事事。但是,有幸的是,他身边始终有着聪明、懂事还有难得幽默感的阿莱做伴。周文和阿莱,看似很完美又相爱的一对儿。我始终无法理解,爱情的死亡究竟是时间作恶,还是来自于内心的不满足;但我又深深地认同,对于周文来说,再也不会如同19岁那年,只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就和阿莱一起晃过8年;对于阿莱来说,我隐约觉得,这一次就是一世,再也不会那样纯真又纯粹地爱上一个人。姑娘的爱情是绝望的,深爱后没有结局,她还需要像完成仪式一样,嫁人生子,平淡完成性别给予她的责任。或许这不算什么,起码她有过回忆。不少人,是凭借回忆,坚强地走完剩下的日子。
      是的,爱情的残酷在于,对于男孩的烙印,远远小于女孩,石康或者周文能够用一本书来祭奠爱情,但是我们呢?或许,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消化这段记忆。吊诡还在于,背上爱情烙印的男人远远比白纸一般的男孩吸引人。听这个男人讲过往,就像讲故事、讲前世、讲梦境,人是那个人,经历是他的经历,我们眼中带着欣赏,看那些前程往事,那么投入地爱过、激烈过、纠结过、遗憾过,才有了今天完整和丰富的这个人。
      其实,我很想弄清楚,一段投入的爱情对于男孩和女孩的不同,但是,似乎爱情都是和青春相伴,我读不懂青春也就读不懂爱情。MSN上的文艺范儿师兄说,他回了一趟武汉,一个人到武汉后,晚上随便叫了辆出租车到处转悠,还是有哽咽的感觉。“倒不是怀念某个人,某段感情,而是怀念种成长的感觉。”我相信这种感觉,他也有迷惘的青春,也有爱情的伤痛,也为自己的成长留下了自白,他那本小说在豆瓣上评分高达8.5。对于他来说,所谓爱情、所谓经历,在成长的感觉前似乎都被剥离了,相关的人和事都是背景,成长了,就剩下一颗坚强和柔韧的心。他以及像他一样的男人还可以用这颗坚强和柔韧的心再相恋、相守,只是以成长后的新方式。
      书中还有很多段落,让我有瞬间的共鸣,“陆然去了西藏,据说要在那里思考一些问题。”这是陆然成长中的难题和出路,对于他来说,一定要有段距离、一种空间,让他整理心情和过去,然后再重整出发。即使,即使会有人舍不得,但是,又有什么比尊重一个的成长的选择,更重要呢?
      “我很喜欢阿莱,阿莱就老对我这说,别告诉别人你今天难受过,什么也别对别人说,因为说了也没用。”是的,我也会这样,把好多事情就放在心里,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痛痛快快地哭,也不再像大学的时候能抱着几罐啤酒和隔壁宿舍的姐姐爬到宿舍的楼顶,就着一点零食,对着月光,不管不顾对面男生宿舍的惊叫声,大大咧咧地喝纯生。初来北京的某个夏天,我又开始怀恋大学那段借酒消愁的夜晚,虽然没有陪伴,虽然不去倾述,只是喝啤酒,一罐罐的从超市搬回冰箱,尝试各个牌子各种口味,晚上的时候就开上一罐,看着泡沫溢出慢慢欣喜,一个人喝一口口嘬,可以听见滑过喉咙进入胃的声音,喝着喝着身体就温暖了,足够抵御空调的寒意和内心的软弱。对,我的青春和成长都是软弱的,不敢面对内心的欲望和声音,不敢放纵,不敢迷失。酒精是有温度的,热乎了就可以和自己说话,说那些自己一直想说,却说不清说不出来的话。
      “回家的路上,我第一次感到,我们对别人的好奇心消失了,我们也不愿向别人提及自己的苦闷,我们分头流落到自己的一角天地之中而羞于见人,我们对比较野失去了兴趣。也就是说,我们长大了。”石康的书中也描述着成长。如同我一样,他也怀疑成长是件好事还是坏事,通透了之后,似乎快乐不够多,或者笑得多了,但是什么都不会往心里去。我开始害怕有一天,我的青春真的远去,连惊喜、感动、激动甚至烦躁、愤怒,是不是都没有了……感觉的消逝,伴随着爱情的离开。
      那时候,我是不是该也为我们的相遇,写下一段长长的回忆呢?

来自: 豆瓣
作者: 已注小$    时间: 2012-10-28 14:43
  很早以前看的那本书,正好在对的心境。看书一定要在正确的时间。比如在小学时看《小王子》,之后这本书突然巨红的时候,你记得的还是当年单纯的片段,你不会有“为什么这本书那么红?”的疑问。比如在初中时看杨威利,若干年后大家一起回忆时,你记得的还是当时的惋惜和感动,你不会觉得“我怎么无论如何都看不下去?”
  
  当时之所以喜欢这本书,也许源于小学的一些不愉快的记忆。之后,我就对自己说,我不可以在乎任何东西。只要不在乎,就不会有伤害。小孩的话不可信,不过晃晃悠悠倒一直是我持续时间最长的状态。若干年以后,当我知道此书作者石康还写了《奋斗》之后,一口血差点喷出来。
  
  装逼一点说,晃晃悠悠不一定是指生活状态,更多的是指一种心理状态。比如有人在弹琴,你就拿了一个炉子过去BBQ,提示他琴砍了也就是一堆木柴。有人在品茶,你就举着一瓶爽歪歪走过去,提示他饮料的本质在于解渴。有人在大声朗读古诗词,你就在旁边唱狼爱上羊啊爱得疯狂,提示他两种行为都在直抒胸臆。破坏意境是门艺术。看不爽高雅的人,就像佛祖看不爽摩登伽女谈恋爱,揭露美好的东西下一切不美好的东西,引导他的眼光看到足够远,尽头都是杯具。顺便,可以测试一个人的心理到底有多强大口牙,同学!
  
  书中的阿莱最后决然的分手,不知道有多少人感到痛心。我觉得这是一种快感。榜样终于木有了,而且还转换成了让自己继续堕落的理由之一。阿莱在某个程度上是积极的象征,她不绝望,她还有很多办法可以救自己,即使她毫无退路,她也能为自己争取出一条出路。现在我们安全了,没有对比,没有光明,没有黑暗,我们的人生沉浸在一碗汤中,没有肉吃,也饿不死。
  
  晃晃悠悠,我们的拖延症,我们的港湾。如果我们太上进,我们得到的是杯具;如果我们太积极,我们撞到了墙。人生就在这不上不下之间漂浮,等待很长很长的时间,突然波动一下,再等待很长很长时间。晃晃悠悠是安全的,事情不成,不会丢脸,事情成了,正好谦虚两句。我们没有温暖,我们的温暖都是装出来的。里面,是一颗冰冷的心。换着不同的面具,演着不同的戏,这么不停地走下去。不在乎一切,不在乎一切,我只想像最普通的舞者一样,在阳光下不停旋转,直至dying in the sun。
  
  我过平凡人的生活,我剥着豆子点日子。我买菜,做饭,洗碗,清理油污的下水道。我用价位中等的茶叶泡茶。我在太肥的时候开始跑步。我在早晨挤公交,买3个豆沙包子当早饭,有时候喝豆浆,我在公司吃午饭,我和同事们八卦女经理的屁股太大,我有时候骑自行车回家,如果我遇见2个红灯,第3个一定是绿灯。星期天,我在市场上顺了小贩一把葱。我好久没吃过红烧肉。阿莱,阿莱,当我的双手开始蜕皮的时候,我会想起你,想起我们曾经相交过的日子。阿莱,你可知道,我为什么永远达不到你的要求,我为什么永远满不在乎,我为什么永远晃晃悠悠,我为什么只能站在这里,永远站在这里。
  
  懒得写了。结尾:我就是看不爽太上进的人,你们怎么着吧。

来自: 豆瓣
作者: 冰绿儿$    时间: 2012-10-28 14:43
  始终认为,这是石康写的最好的一本书,已经记不得推荐给多少人了.后面的<在一起>等三步曲以及后来火了的<奋斗>跟这简直没发比.
  十年前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正经历着和书中一样的迷惘状态,所以很有共鸣,十年后的今天,当时让你迷惘的问题已经不存在了,可依旧会有新的迷惘产生,也许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历很多次这种迷惘的轮回最终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石康做为愤青作者一个,不知道要经历比我们多多少的迷惘呢,无论如何,做为他的老读者了,还是希望他越走越好,从名不见经传的时候就追随着他的作品,功成名就了更没有离开的理由,只是希望<奋斗2>不要太雷哈.

来自: 豆瓣
作者: 李小拿$    时间: 2012-10-28 14:43
  我把这本书弄丢了,在去外地的飞机上。在丢之前,它静静的躺在我旁边的椅子上,封面已经被撤掉了,印刷着字体的纸泛着烟屁上过滤嘴儿那种黄颜色。书角不规则的翘起,像是告诉我点什么。可我,却什么都不想听。
  这本书对我来说有些像是初恋。得到她是在高二的暑假,从窗外树叶里透过的光下,她对我是新鲜的,却又像是我等待很久的慰藉。我相信着她告诉我的一切。我相信我在大学里我一定会找到一个像阿莱一样的女孩儿,和我在一起很多年,只到离去。我相信我会有很多好朋友,相信他们有很多很多的故事,只到厌倦。我相信我自己也会有很多乱七八糟的故事,只到被生活折磨的懒得再去回忆。
  明年就该毕业了,这三年半,却和书里写的一点都不一样。就好像是初恋,不过是爱情的一个骗局,而且永远不可能是结局。我好像从没有在学校里找到该找到的爱情,更没有那些有故事的人相伴。住过一年宿舍,同学无非就是魔兽世界,DOTA。蹲在宿舍和学校过街天桥下看着永远不会属于自己的姑娘。黑丝袜对他们来说就像是X光旁边的黑影,让他们的眼里喷射出的光芒更加炙热。同班的女生,我几乎从没有过交流。很多人都不知道名字,她们每次看到我都是鄙视的眼神。我不是不在意,却永远找不到原因。
  顺着学校东门到五号楼,去上那些“不得不上的课”。顺着人潮的方向,却感觉像是水流里的一颗石子。不是因为融入,而是被一股力量排斥着向前进。学校里最喜欢的那个叫小小的小饭馆。不大,却充满着热情。在那里看见过打架,经历过逃单。看见喝醉的人像是煤气罐一样被抬出去。坐在旁桌的学生总用那么多话题。好像啤酒还有,肉筋上还有没有凝固的羊油,他们就可以永远这么说下去。
  那天夜里看见同学的QQ签名说离大学生活结束就还有一个月。我突然有些慌张,打电话问他为什么。他说下个学期就没有课了。不需要再来学校了。大四的上半学期,他们忙着考研和出国。可我绩点太低,出国没有学校会要。考研,更是像个笑话。于是还像原来那样自欺欺人的生活。明明知道一只脚应该踏入社会,结果却把自己的鞋扔了进去。自己光着脚站在门外,故作镇定。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突然很讨厌这本书。因为大学里的青春,好像是灰色。而就这一点,正好被这本书说中了。印象最深刻的情节,阿莱,华扬和“我”一起复习考试,仨人像打了鸡血一样使出各种怪招。又敲砖茶,又车轮战的。当时高中考试前突击复习的夜里,总是看看这段。可到了大学,经常裸考。考的时候抄邻桌,抄到40分就交卷。很羡慕他们那样,在大学里的小团体。虽然最后是分崩离析。但总好过我这样,在每个圈子里都有过短暂停留,然后再离开。大三以后突然迷上了散步,每天晚上都要出去溜达,顺着王府井到美术馆后街,到平安大道,最后顺着五号线走回家。有时候想起这本自从大二就放进书柜的书,才理解他为什么会说自己总是在走。走过大半个北京,却没有目的地。在家里,总是会莫名的烦躁。烟在屋里循环,可打开窗户又会冷。父母进来想找你谈心,弥补家庭的裂痕,可你一点都不想听。QQ和MSN里上线的人会让人莫名的烦躁,不想搭理。而不上线的人却又让你禁不住去瞎想此刻她在干嘛。只有走在大街上,脚踏着那些磨损的水泥。在大街上晃悠,那颗不安的心才能得到宁静。
  旅行的目的地是一个从未去过的城市。路途遥远,飞机也要4个小时。所以我翻着书柜,想找一本书。看着不累,却又意思。突然她从书柜上面的一角掉了下来,封皮在掉落的过程被撤掉了。我拿起她,放进了背包。飞机上人很少,我在靠后位置坐下。周围没有人,也没有声音。就着灯光,我翻看着。越翻心情越差,于是便把她丢在了旁边的座位。被一阵颠簸弄醒,睁开眼睛,看见窗外的霓虹,才发现已经到了目的地。解开安全带带着行礼,准备下飞机。临走前,我看见她躺在那里。很难解释我为什么没有带上她,也许是因为睡糊涂了。可也许是因为,我想丢掉这些青春。

来自: 豆瓣
作者: ANGUS$    时间: 2012-10-28 14:43
  大二的时候一哥们推荐给我,看了第一页就停不下了,一口气读完。后被宿舍的兄弟们争相研读,里面一些经典无厘头的话成了我们晚上熄灯后躺床上胡侃时的常用语,一般是边说边笑。最终这本书成了我们宿舍的舍书,并通过我们舍在全班的男生中发扬光大。怎么说呢,这本书极其颓废,偏偏又很真实,看了以后我一度非常迷茫,对生活对未来产生了说不清道不明的恐惧,天下虽大,但觉无处容身,触目所及都是一片灰暗。但我想,这正是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因为恐惧,所以你会想方设法去避免,并且通过这本书,对社会,对人性有了一个底限式的心理准备,不会让自己甫一毕业,就因多年受填鸭式的具有浪漫主义情节的中国教育熏陶而迷失了方向。里面周文与阿莱的爱情故事感人至深,也是我久久放不下这本书的关键原因,从他们的相遇相识,到在一起相依相恋、胡天胡地,再到无奈分手,各奔东西,那些青春飞扬的日子,熟悉又陌生,被一层淡淡的忧伤笼罩着,总是在不经意间触动一颗颗柔软的心。青春苦短,真情难寻,人生充满了无奈,所有人都在无奈中艰难前行,在岁月的催促下,不得不强迫自己把最珍贵的情感深埋心底,捡起世俗,带着各式各样的面具前进着,生活着,老去着,我想,揭露现实中的阴暗还在其次,为了真情努力,为了真情改变自己,抓住真爱、改变生活才是这本书最终想要表达的。
  青春万岁,真爱万岁!

来自: 豆瓣
作者: 东呆$    时间: 2012-10-28 14:43
         幸好是大学之后读的此书,否则可能消沉的感觉会在《草样年华》的基础上再绝望一丝,其实每个时代的大学生都有一本难以摆脱的大学潦倒生活样本教材,我的那本是《草》。之前的人可能就是《晃》。
     《草》给我的记忆已经模糊,这种书也不值得再回味,毕竟受众群是有一定年龄限制的,我勉勉强强看《晃》,就有一点耽误时间和过时不候的感觉。
      大概《草》和《晃》都提到一个生活过于随意没有长远目标最后潦倒的大学男子和一个学习良好,善良贤惠,只是最后步入社会比男子更早面对现实,出路不错的女子。都提到搞乐队,都提到各种大学才有的乐事,都毫不掩盖地描写他们的荷尔蒙如何在大学尽情飞扬。
      很鄙视书中这样的大学生活,碌碌无为整日混事,我可以确保我不是整日混事,但不敢跟碌碌无为划清界限.至于晃不晃悠不悠,反正我知道自己走路爱晃悠,其他一概不清。
      我因为从小音乐的天赋是一毛都没有,外加有点阴影,所以一直对会乐器会唱歌会搞懂五线谱会搞明白节奏快慢的人有崇拜近乎仰视的习惯,也不自然的有一点羡慕加嫉妒。
      大学前幼稚地以为只有好像整日喝酒外加会搞音乐才有机会过我淫荡地幻想的那种日来日去的日子。可我不爱喝酒,顺带放弃搞明白那些音节的权利。
      不过大学之后才明白,会音乐只是搞姑娘的充分非必要条件,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依旧认为能组个乐队是件很拉风的事情。或许因为这确实是
      也许是这段日子,无从发泄的缘故,巧遇这么一本内容煽情浩荡的小说,外加回忆自己的春事一段一段。才搞得自己整天想些一天一日一日一天的酣畅情景。
      不过作为一个正常的血气方刚的男子都应该向往这种整日寻欢作乐的感觉。所以我原谅自己的龌龊。
      书最后的结局是悲伤的,要不悲伤可能就没意思了,就揪不动广大读者的心啦。我承认读到最后,那种想在一起,想把对方留住却发现自己无能为力给对方一个温暖的靠山的那种感觉,可以说是绝望的,我被感染地不住摇头皱眉。
      搞姑娘,喜欢姑娘,爱姑娘,娶姑娘,那是多么多么的不一样。
      其实每个人的大学都是一本,悲欢离合嬉笑怒骂,要是会写愿意写,像这种大白话的文章,也会吸引人。不过老活在记忆里有什么意思。既然大学之后才看到,就当是个乐子,跟自己现在的生活划清界限,不要随意沉入书中的惆怅。
      其实书中最引我共鸣的就是周文和阿莱住的那房子,安定门,书中原话:“过了安苑北里,过了小关,过了安贞里商场,过了安贞桥,过了北京五金工具厂、甘水桥、蒋宅口、地坛,又绕着安定门桥转一圈掉头,然后一直到我的楼下”那是他们家!?那也是我家!
      总之看的时间不对头,感情调动也不充分,只关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来自: 豆瓣
作者: 艾宁$    时间: 2012-10-28 14:43
  总觉得它和《草样年华》如出一辙,不过还是非常好的小说,让乏味中的人懂得一点生活的悖论,爱情不一定象写小说,随便你扯...

来自: 豆瓣
作者: 四万$    时间: 2012-10-28 14:43
         爱上石康的书,就是从这本书开始的,虽然看这本书的时候已经离开校园很久了,过着标准的上班族生活,没有激情,没有斗志,没有新鲜感,但是看了这本书后,心里涌起一种奇怪的感觉,就像心脏被手紧紧地包裹住,然后用力地捏了一下,然后感觉能渗出汁水……

来自: 豆瓣
作者: sunny$    时间: 2012-10-28 14:43
      不晓得哪里听来的话,说石康的《晃晃悠悠》大学期间看不得,看了人会颓废掉。所以,明明在学校图书馆里推荐购买直到预约成功了,还是没有去借,一直憋到毕业再看。我的习那种郁闷,但另一方面的危险就是,我随时有可能掉入情节的陷阱中拔不出来。
  
      这书果然叫人郁闷,若世间的人事物都如书里写得那样黑暗,那也干脆不要这世界算了。主人公自诩是一路偷考卷走过大学的,同时我发现他也是一路出轨地走完他那段所谓的八年爱情的。愤青,摇滚,流氓,加上北京人语言的那种独有的贫和愣,反正都是距离我很遥远很遥远的生活,作为读者的我也无非就是凑热闹看个故事好了。
  
      然后,很意外地,书写到一半,主人公和他那群狐朋狗友坐着漫长的列车,往厦门去了。80年代末的厦门岛,可以借宿的厦门大学,有海防堤的白城,据说有碰碰车的鼓浪屿……主人公在那里碰到了一个中文系女生,其实也只能算外遇之一吧,但从厦门到北京,她两次成为主人公与女友战争的导火线。鉴于情节这么峰回路转,且出现了这么个关键人物,我不得不八卦开去。
  
      后来书里又有个细节,说主人公其中一个玩音乐的朋友写歌出名了,明言人一看那歌就是《同桌的你》了。于是老狼,以及传说中的我们师姐的知音版爱情故事,又再一次浮上脑海。我敢肯定,石康在厦门,一定有故事。于是,在网上搜到了他的博文《厦门你好》,嗯。
  
     
  
      撇开厦门的八卦,回头来说这书。主人公的女友是这么劝告他的:“难受的时候,不要对别人说,因为说了也没有用。”丢掉书里的靡靡,丢掉书里的落魄,这句叫人悲伤的话,却是真理。
  
  
  
  ps:相当欣赏文末一气呵成的那段长篇自语,虽然看了会叫人绝望和哀伤。
  

来自: 豆瓣
作者: 嘉年华$    时间: 2012-10-28 14:43
  初见书名会不解,从头读完一遍却一定觉得这四个字透彻无比。
  
  原来所有的青春,无论任何年代都有些混混沌沌,晃晃悠悠。
  
  石康,这位跟老狼一波儿的作家,他的书值得一读。

来自: 豆瓣
作者: 大钻石$    时间: 2012-10-28 14:43
  别告诉别人你今天难受过,什么也别对别人说,因为说了也没有用。
  
  一个女孩哭了,传闻她爱了华杨好几年,现在仍未死心,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她长得非常难看,当然,哭起来就更加难看,在她哭的时候,竟有人悄声说:“这老太太怎么了?”
  
  意义广泛的无事可做可概括为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就是从东到西,从学校到学校外,从朋友到情人,从食堂到商场……的晃晃悠悠的状态,当然,这指的是精神状态。
  
  华杨和辛小野在一个月前因为辛小野可能怀孕忧心忡忡地过了十几天,结果辛小野到医院做了一次人流后一切照常,华杨在此之后多了一句跟辛小野吵嘴时威胁用语——“我让你肚子里长小人儿!”
  
  以前,我认为我们,所有的我们,包括那些曾经的我们、现在的我们和将来的我们,是一些怀着梦想,扇动着破烂的翅膀妄想飞到云端的傻瓜,是一些特别的人。现在,我不这样想了,我们只是千千万万人中的几个,并没有什么特别意义。
  
  如果文字还是有些意义的话,我想它的一个意义在于,文字能够记录某些东西,那些东西会随着岁月流逝而从某个人身上完全消失掉,我是说那些失去以后不会再来的东西,就像童贞之类的东西,它们往往在一个人的身上只出现一次--
  
  ——《晃晃悠悠》by 石康
  
  
  
  石康,就那《奋斗》的编剧,《晃晃悠悠》是他27岁的作品,算处女作吧。
  
  作为一个北京土著,我不能不说,他的书特地道,挺乐。很多地方估计只有北京人才觉着可乐。外边儿人就觉得无聊或者雾水了。他塑造的人物就是一典型的北京愤青儿。混大学,玩乐队,抽烟喝酒,爱吃火锅,听老狼,泡吧,打台球,打牌,爷们儿,大气,痛快,牛掰,仗义,心怀远大理想却因为理想的不断幻灭感觉空虚迷茫。。。有股子傲劲儿,想成大事儿,却又有点八旗子弟的纨绔和玩世不恭。心底里谁都瞧不上却不得不在现实中一再低头。就这样一男的。虽然我的朋友里没有这么全面典型的;但我认识的北京男的,纯的,或多或少都有某几方面。
  
  语言更没得说。读着特亲切。会心和骄傲的亲切。有一些我也不知道,譬如说“嗅蜜”,我就没听过。
  
  《晃晃悠悠》一书,尽管过多的“空虚”“迷茫”“无奈”“叹息”有无病呻吟和矫揉造作之嫌;大段插入的景物描写生硬、冗余、做作,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为了反衬心情,段数太低,像中学课堂分析的作文。。。。
  
  但是他描写的状态却极其真实:从年少轻狂自命不凡中跌落现实的心理落差——身边者众;文学青年的理想破灭——我是一个;深爱的女人嫁了大款——屡见不鲜。。。。。
  
  感同身受,所以看得很快很尽兴,好像非常理解,但又隔着一层。感觉写的是身边人的事,却又不是自己。
  
  另:后记极其值得一读,与正文相得益彰,最好的注脚和补充。
  

来自: 豆瓣
作者: 南瓜国$    时间: 2012-10-28 14:43
  上大学的时候看过一边这本书,当时觉悟还不高,隐隐觉得有点别扭,但是还无法给一个系统的总结,现在终于可以一言以蔽之的总结了:这书写的真装B!
  这 书就是想告诉大家这样的一件事情:我是个流氓,但是是个不同于一般的流氓,首先我是个有文化的流氓,其次,我是个做事淫荡,内心纯洁的流氓,换句话说,我 就是个纯洁小男生和十恶不赦的大流氓的结合体,而且是个把流氓的好处都沾尽了的内心还像一个纯洁小男生那样的人,你不能从道德的高度鄙视我,只能从肉体的 角度羡慕我,因为我有巨纯洁的爱,当然更绝的的是还有个更二的女人这么爱着我,而且不离不弃,颇有琼瑶小说cosplay的感觉。
  这就好比一个女人,想要勾人,却还遮遮掩掩,一边show大腿一边砌贞洁牌坊,最后总算在刚刚砌好的贞洁牌坊下跟人大干一场,然后自个可怜自个,故作迷失装,他想告诉大家,虽然刚刚高潮了,但是是贞洁的高潮,而不是放荡的高潮,这是个现代的的解构主义的高潮,而不是如同金属迷幻摇滚MV那般形而上粗俗的高潮,为了显示这个高潮的牛B之处他还用很多牛B的哲学家做衬托,这些哲学家的牛B到了即使他往里边加两个他小学同学的名字,也不会被大家发现,因为当大家看这些名字的时候往往一带而过,直接找下一个标点。
  这样的小说的套路在于,做事一定要不走寻常路,但是结果却还要归到寻常路上,比如,上学,不能念书,一念书,你就傻B了,但是你一定要考上大学,一定不能被劝退,谁愿意看一个大学都没毕业的傻逼的文章啊,楼下发10个馒头弄5个民工讲的故事可能都更有意思一些。于是就有了心理的优势,那帮傻B天天上课,最后的结果还是和自己一样,而自己同时还有个不知道为什么的爱自己爱的死去活来的傻妞在家,天天大练神功,爽吧。但是最后一定要毕业,毕业后还要能赚到很多钱。
  再说那妞,一定要是特纯的,纯到不谈任何功利,而且这爱情还要经受考验,像什么搞搞外遇,睡了别的姑娘,上了自己的兄弟那种根本不算什么,变态点的加上些乱伦或者同性恋啥的,反正一定要像电子游戏那样时不时的冒出一个大怪让两个人打打,而这些风雨最后都将过去,而且不论什么情况,两个人都要渗着不能结婚,一结婚再离婚在分财产杀人什么的,那就是侦探伦理小说了。两个人最后一定要倒在一些不知所谓的事情上。因为这爱情太纯了,最后只有死在追索这纯纯的真爱的路上。
  搜狗输入法常常分不清“纯”和“蠢”
  总之,男的要耍,女的要轴。
  这么二的女青年有么?当然有,但是能轴这么久的,这情节就跟他从来没遇到过点名的老师一样,非常科幻。
  
  但是我还是会给4颗星,因为这么装逼的文章我也写不出来,另外,虽然我第一次看没看懂情节,但是乱搞这个口头语算是学会了,也算是对我的人生有点贡献吧。
  
  总之,这是部合格的科幻小说。
  

来自: 豆瓣
作者: 已注小$    时间: 2012-10-28 14:43
  读遍整本书,阿莱给我的感觉是最鲜活的,也是最具有穿透力的。
  
  她的形象永远不过时,趁年轻拼命享受生活,到年纪嫁一个不爱但有钱的男人。石康原来就是这么写的么?阿莱是一个令人心动的女子,聪明、温柔、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把生活和理想分的异常清晰。她一定会永远爱着周文,周文一定会永远后悔没有娶到阿莱。
  
  出租房、半色情的描写、狂放肆意的大学生活、北京这座城市、不断推进的年代,这些勾勒的并不是别的,我想勾勒的就是阿莱这样一个角色,当然有点主观,但我就是这样认为的。在其他角色的身影渐渐隐去的时候,阿莱却变的异常鲜活,鲜活到我甚至觉得我就是周文,他的撕心裂肺和百般无奈就是我真真切切的感受。
  
  阿莱的涅槃,从为爱无私付出的女孩到为钱嫁给马来鸡巴的女人。不是她庸俗,是生活本就如此,谁都希望过上好生活,为了好生活必须牺牲点什么,阿莱牺牲了幸福的婚姻。阿莱的涅槃,不是一个人的涅槃,而是几代人的。爱情永远不能换来面包的吧,不然阿莱为什么要走呢?
  
  这本书有很强的带入感,因为只要读过大学,特别是男生,特别是经历过那些事情的男生,都会有所共鸣,颓废不是生活的全部,但阿莱却是生活的标杆,为了这样的女孩,阿米尔,冲吧!

来自: 豆瓣
作者: lin$    时间: 2012-10-28 14:43
  “以前我总有一个错觉,从我个人方面,我在哦你感觉的我和阿莱之间有一个看不见也并未说出的秘密契约: 即一切争执都是暂时的,终归我们总会走到一起。阿莱结婚这件事触动了我,这时我才发现,所谓人的感情是多么不可靠的东西,个人意志又是多么地可笑。”
  
  “我们从年轻变得成熟的过程,不过是一个对自己欲望、言行的毫无道理与荒唐可笑慢慢习以为常的过程,某一天,当我明白其实我们并不具备获得幸福的天性,年轻时长期折磨着我的痛苦便消逝了。”
  
  从一个谎言中解脱,或有痛苦,总的来说还是好的,无论于己于人。

来自: 豆瓣
作者: niko$    时间: 2012-10-28 14:43
  “你和他们不一样”如今再听到这样的话已经不是内心满溢藐视一切的狂妄。
  这年头是不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不一样,或者可以不一样,昨天夜里痛哭一气,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发泄,除了带来了早上头疼欲裂,可是我还是需要这种毫无意义的发泄,我是实用主义者,我讨厌白费力气,可我经常纠结在一些形而上的东西里,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乱七八糟,晃晃悠悠
  有人说不应该在大学毕业之前读《晃晃悠悠》,我对此深为怀疑,真的不应该么?它是让我们更加困惑还是更为清醒?那些我们一直引以为牛逼的事转瞬间发现非常傻逼,这之间的落差接受起来对于心智不够成熟的傻逼大学生确实是很困难。
  曾一度我执意认为我和他们不一样,却从没有想过这种不一样会给我带来什么附加品,潜意识里总是妄以为不一样就是好的,现在我已经开始清醒,即便只是开始,已经对我整个自垒的小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世界到底有多少人认为自己和他们不一样?!
  我只想说:总有一天总有人会发现这一切非常傻B

来自: 豆瓣
作者: 请叫我$    时间: 2012-10-28 14:43
  一切的事情最后的结果都是坏事。
  看完这本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话。
  彼时我正处于忧郁的患得患失阶段,但我不愿意向任何人倾诉,我想,因为说了也没有用,没有任何改变,不如不说。于是有人向我推荐这本书,说里面的女主人公也是这么说的。
  我便找来看。直接的后果是,有那么一瞬间,我差点从七楼上飞身而下。倒不是什么打击,多大的打击我也都扛过来了。不过就是被作者蛊惑了,觉得人生过了童年的天真好奇,以及青年尚未泯灭的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以后,就只剩下了重复。而这重复相当无聊以致枯燥到让人无法忍受。
  那晚唱K的时候我跟小步说了这个想法,她觉得,我有忧郁症,至少是,有了这个前兆。于是我问她,你觉得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她答,为了等待一个人,这个人刚好也在等你。我又问,为了一个无法肯定存在的人而等待,是否有点形而上学的意思?她答,那么去旅行,看看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但不幸我又想起了王家卫的话,他说每个人看到前面的一座山,便会想山后面是什么,结果走过去,发现不过是一样的。
  看吧,这些人应该都比我聪明,但他们悟出来的人生就是这样,无聊地重复和欲望。
  晃晃悠悠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谁......忘了名字啦,就组织乐团的那个男的,挺神的一个人,但我感觉是作者的内心,其实作者也像他那样怀疑着、寻找着。
  他说,一切事情的结果都是坏事情。
  我想起我和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只是单纯地想要拍摄美丽的画面,留住一些感动,然后或许有一些类似于理想的东西酝酿着。然后我们慢慢有了成绩,加入了新成员,然后在还没有走上正轨的时候,就有了矛盾。这未免让人有些灰心丧气。
  但,我想通了,就这样吧!自己努力,然后看看最后的结果。就算一切事情的结果就是坏的,那么,走向坏的过程,也有过感动和梦想之类闪耀着光芒的词语存在过。
  或许,这就是人生的意义。

来自: 豆瓣
作者: lnc77$    时间: 2012-10-28 14:43
  就好像那时候听到郑钧的灰姑娘,然后又去听极乐世界,再去听溺爱。。。一直听到实在不想听。
  看了晃晃悠悠,又去看一塌糊涂,再去看心碎你好。。。一直到奋斗没法儿看。
  喜欢吃巧克力,又爱吃糖,还爱吃糕点。。。现在已经忘了甜的滋味。
  回想起来,毕竟是美妙的,却不再怀有好奇和欲望。
  我只要那么多,我都有过。

来自: 豆瓣
作者: Tequil$    时间: 2012-10-28 14:43
  读这个应该是两千年前后,反正后来这书让我妈发现了,没收了,我爸发现了,他看了。用一句有语病的话形容,就是这本书,很我们。我们的观点,我们的口吻,我们的那些人与事儿啊,我们的青春以及走过的痕迹。阿莱,你是我最后一滴珠泪。

来自: 豆瓣
作者: pirlo$    时间: 2012-10-28 14:43
  貌似看这本书有些早了,高中,记得是02年,班里一个文艺女青年,呵呵天天嚷着这本书好看,一次无意在路边的书摊上发现了99年版的,记忆中封皮上的漫画吸引住了我,买回去一口气读完了,看完后怎么想感觉都在写自己,心想自己的大学生活莫非也是如此,事实证明,确实如此,靠!

来自: 豆瓣
作者: aries2$    时间: 2012-10-28 14:43
  偶然在 汉源的书架上又看到这本书。  我的小说看法,和大多数国人一样,只看情节的。但我依然记得,这本书在一个星期天在主教室里读了大半,觉得是本挺有趣的书,但那本小说的结尾字句彻底打动了我,
  
  “阿莱,我承认我爱你,尽管我们在一起时我很少提及它。
  
      阿莱,并不是我爱你这件事本身叫我痛苦,而是另外一件事,即你仍旧存在着这件事,想到你我共同生活在世间我就如坐针毡——真讨厌,你有自己单独的心,单独的呼吸,单独的行动,这一切叫我痛苦,叫我为你叹气,叫我伤感。
  
      甜蜜的名字,痛苦的名字,我叫你离去。美丽的眼睛,忧伤的眼睛,我叫你过来——你神奇地出现,带着你全部的矛盾和叹息。你为我带来狂喜和战栗,你叫我充满无法言喻的柔情,也为我带来无可解脱的绝望。
  
      你是我黄缎子一样抖动的阳光,你是我的清凉泉水,你是我无法捕捉的影子,你是花的碎片,你是云的碎片,你是天空的碎片,你是旷野里消散的烟雾,你是最美丽的白色泡沫,你叫我狂喜,同时,也叫我悲恸欲绝。
  
      我的冰凉牛奶,我的寂寞夜晚,我的纤细琴弦,你在哪里?你是否像我想你一样在想我?你是否像我一样,满怀激情地迎接尖锐的分离?你是否在深夜默念着我的名字人睡?当你想到我时,你是否感到欣喜和甜蜜?你是否日日夜夜地惦记着和我见面?当你做*的时候,心里会不会叫喊着我的名字?你驾车穿过街道时,会不会为一个像是我的背影而惊悸,而泪流满面?在我们分离的时候,你会不会为记忆中的柔情而望眼欲穿?当你吃饭的时候,会不会想起我们在一起吃的盛在小碗里的可怜的汤面?当你聊天的时候,是否以为我就坐在床角而聆听?你梦见过我吗?在梦中,我是一副什么模样?你的柔声细语会换来像我一样的热情和温存吗?你的漂亮的花床单上,还留着我们融合在一起的体温,你能感觉到吗?你有一双漂亮的缎子鞋吗?那天放过的磁带还插在录音机的带仓里,你还记得是哪首歌?我漂亮的长睫毛,你现在能够知道我是多么爱你吗?你知道我是多么无尽无休地需要你而永不厌倦?我的黑眼睛,你离开我后笑了几次?在你笑的时候,你真的感到快乐吗?我可爱的小嘴巴,当你再次想起那些由接吻而引起的柔软的接触时,你还会再去寻求别的温存吗?还记得我们最后一次做*吗?还记得雷声吗?我告诉你,天上打雷了,你问我,是真的吗?你后来注意到窗外的急风暴雨了吗?每次接到我的电话时,你抓话机的手是不是在颤抖?听到我的声音后,你的心是不是像听到的声音一样疯狂?我亲爱的眼泪,我亲爱的夜晚,我亲爱的寂静,我亲爱的秋天,我亲爱的小乳房,我亲爱的嗓音,我亲爱的脚踝,我亲爱的手指,我亲爱的腰肢,我亲爱的短头发的阿莱,你听到我的声音了吗?透过夜色,你能否看到我的疯狂的眼睛,在黑暗里焦灼地张望着你无处不在的身影?在梦里,你能否感到我干裂的嘴唇,饥渴地吸吮着你散发出来的绝望的爱情?你的面颊能否在我破烂的翅膀扇动的火焰中感到温暖?你还能爱吗?你是有灵魂的夜风还是没灵魂的欲望的肉体?你听得懂我只为你讲出的语言吗?
  
      我黑色的长头发,我细细的长头发,我会哭的长头发,我的粗辫于,我的细辫子,我忧郁的短头发,我颤动的短头发,我随风披拂的无数的短头发,我的橘黄色,我的青绿色,我的天蓝色,我的黄金色,我的银白色,我的呻吟,我的小船,我的波浪,我的枯萎菊花,我的凋零菊花,我的折断的藤萝,我的冷漠的蝴蝶,我的伤心的露水,我的苦涩的海水,我的不会说话的鱼,我的明媚的秋光,我咬在嘴里的长头发,我惟一的长头发……阿莱,我将叫着你的名字游荡在北京大街小巷,我将叫你跟我一起走,我将带着你穿过漫长的时间,我将叫你闭上眼睛,叫你忘记害怕,叫你得到平静,叫你感到幸福。
  
  在我难过的时候,不管那是什么时候,我都不喜欢被别人察觉到,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只是不喜欢而已。
  
      我知道,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我很喜欢阿莱,阿莱就老对我这么说,别告诉别人你今天难受过,什么也别对别人说,因为说了也没有用。
  
      我相信阿莱说的一切。”
  

来自: 豆瓣
作者: 已注小$    时间: 2012-10-28 14:43
      昨天聊到石康,唯一看过的是《晃晃悠悠》,那是大二那个炎热的夏天。那个夏天发生了很多事情,比如第一次长期生病,比如目睹最好的朋友牵起了自己最喜欢女孩儿的手,比如看了人生第一部黄色小说《少女之心》,当然,还有那部介乎于色情和青春之间的《晃晃悠悠》。
  
      对那本小说,仅剩的印象是一句话和一个镜头。
  
      那句话是:“第一次操阿莱是在什么什么时候。”呃,貌似还有对阿莱那青涩的小乳房的深刻描写。说实话,看到这里的第一反应就是躁动,再唯美的青涩在荷尔蒙的分泌下也会变得脆弱不堪,无数个夏夜中,那个少年汗流浃背,青春只是间或发出的一管呻吟。记得,有次女同学问我对青春期的回忆是什么,我答曰:“怀念那校服下面的青涩乳房”,同学以为我调戏她,其实我是真的怀念。
  
      还有那个镜头,他描述两人做爱完毕后,阿莱骑车给他买来一条万宝路的镜头。每个少年读到这里都会感叹,这样的女孩儿的确珍贵。而今天的我读到这里或许会猥琐地想,作者功夫不赖,能让这个女孩儿如此甘愿。想到这里,我悚然而惊,青春的逝去竟然带走了那些溶化在青春中的纯洁和美好。
  
      其实,青春是无比矫情的。青春的我需要一包烟,一部毛片和一张结实的床来度过长夜,而在人前我们总是装做那样的青涩或是无所畏惧。我喜欢独自一人躺在顶楼唱歌,却从来不敢唱给喜欢的姑娘听,我喜欢写一些骚骚的呻吟小文字却从来不敢大大方方的摆在桌面上。于是,有人说我闷骚,有人说我矫情,或者是,猥琐的妖娆。这让人不由得想起芙蓉姐姐的腰肢,实在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柔软。
     
      有天在喝多了的时候,我不由得想,难道我们的青春注定如此病态,究竟那忧郁是用来包裹荷尔蒙的外衣,或是冲动源于不可得的自暴自弃。从我开始看那些有用的没用的书开始,便看到了无数袒露的青春,上面布满了刀痕,而那痕迹全都是自己所刻,青春期,就是个自己和自己过不去的年纪。用那些小情绪积累起来的仇恨,释放多余的精力和荷尔蒙。
  
  
      所以,当我们脸上长满胡子的时候,再来回味,那真是忧伤的青春,裸露的青春,矫情的青春,破落的青春,其实,那青春一点儿也不坦荡。
  
  
      抄一首小令,让我们一起回味那躁动的年少。
  
  
     《思帝乡》韦庄
  
      春日游,杏花满枝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来自: 豆瓣
作者: 夏小洛$    时间: 2012-10-28 14:43
  在读这本书时,正值青春,平客推荐的,在东北角图书馆花了两个下午看完,也给了当时小皮孩的我一个不小的震撼,够直接,就是喜欢直接的东西。

来自: 豆瓣
作者: Riff$    时间: 2012-10-28 14:43
  石康的作品充满了意识流。
    
  仔细地分析他的行文,会发现叙事和抒情是分开的,暂且把它叫做抒情吧,虽然糅合了很多意境的描写。这基本上算是石的强项。原文没记住多少具体的句子,大概类似于“泡沫”的词语很多,就好像在作者脑海中正在经历着一场自然演变过程,作者娓娓道来,读者不觉枯燥,反而有一些共鸣。
    
  我想,我们是否能把他的作品看作是一幅抽象派风格的油画?也许这样的想象存在于我的潜意识里面,一个对事件漫不经心的描写,仿佛在油画的中下部用黄色的涂料斜着画出一条直线,当发生下一个事件时,又连接上一条直线,继续用浅色的涂料来延伸出直线,直线不断的延伸。在叙事的间隙,石康常常会泼洒一些深色的涂料来点缀,甚至喧宾夺主,让我更多的思考深色的部分,但不时地看到一些浅色的直线,这真让人混沌。
    
  他的叙述有目的吗?他的抒情有对象吗?就像你现在所想到的,你不再为期末考试的成绩所困扰,你不再为了青春期的问题而困扰,那这些问题存在过吗?答案是肯定的。经过的事情,变成了过去,我们难道会再去要一个答案吗。或者说,这些目的、对象一旦说出来便无味。
    
  写这篇评论时,我有一个错觉,我以为石康写这样的小说是为了娱乐。娱乐?或许是别的词语。原谅我对词语意义的不确定,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当你身处不同的环境,跟不同的人交流,你所说的词语,在每个群体中都有不同的含义。石康写作时的生活状态和想要表达的思想混合了,于是作品产生了。这样看来,满足了我们窥视的欲望,而他当时所处的群体是什么样的人或事件组成的,我们无法了解。于是更伟大的意义产生了,这书记录了当时当地的社会风情。
    
  在小时候的科普读物上,有这样的命题,一张地图只要四种颜色就可以把任何地域分隔开来,简称四色定律。石康的作品就是地图,而他的描述方式就运用了四色定律。你明确,因为它色彩简单,你混沌,因为色彩混乱。这些在物理学上有更好解释,你处于时空的交界处,当你行动时,你不知道是走过时间上的距离还是空间上的距离,你没有稳定的行走。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书名是《晃晃悠悠》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糖衣$    时间: 2012-10-28 14:43
  很多年前看过,现在印象不深了,但是我不同意有人说,大学生不要看了,这本书,任何一个年代的人都可以当小说读读,毕竟我们都年轻过,年轻谁没有荒唐过。
  
  

来自: 豆瓣
作者: 拖出去$    时间: 2012-10-28 14:43
  不能看,但又不能不看。
  多年以后,那个令你心碎的姑娘胸部也下垂了,眼角也耷拉下来,可她还是那个活生生的马尾辫的小姑娘,想起来心就疼。
  我怀疑孙睿的《草样年华》有模仿这本书的嫌疑。

来自: 豆瓣
作者: 后知后$    时间: 2012-10-28 14:43
       
                   爱就是不断的错过和重逢
  耳闻石康的名字已经是读高中的时候了。邻桌给我一本他的杂文集,说看过绝对不后悔。那时候沉迷徐志摩和徐慕容,对杂文类的东西实在不入眼。
  
  事隔多年,又有人提起石康,不是《奋斗》,而是石康的第一本小说《晃晃悠悠》。出于对岁月的无尽怀念,我勉强开头。谁知一发不可收拾。掩卷过后,生出万番感慨。
  
  周文。陆然。阿莱。年轻的痕迹划过,忍不住想要再爱的冲动。曾经疯狂几时,总成云烟,但伤疤还在,隐匿在酒醉后的心房左右。
  
  让你我赴汤蹈火,也许不是爱,只是辗转间的错过和重逢。
  
  正如小说结尾里周文对阿莱的告白——甜蜜的名字,痛苦的名字,我叫你离去。美丽的眼睛,忧伤的眼睛,我叫你过来。你神奇地出现,带着你全部的矛盾和叹息。你为我带来狂喜和战栗,你叫我充满无法言喻的柔情,也为我带来无可解脱的绝望。
  
  那般年纪,究竟有多少人懂得续接爱。只是活色生香,风生水起罢了。
  
  看《晃晃悠悠》太晚,如果大学有幸拜读,会不会早一点清醒,捧着英语四六级资料在阳台大声朗读,又或是沉迷得更为堕落,挥霍简单而重复的四年,再一身空白的步入社会。
  时光无法倒退,只可假设。
  
  但今日读来,说不定会劝奉认识的一群弟妹,好让他们如履薄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顺着轨迹最终长大成人,坐在office里察言观色。
  是幸运。是遗憾。无从得知。
  
  记得阿莱和周文在露天阳台裸身裹在行军床上抬头看星星,记得周文在医院门口无助而绝望的眼神,记得他们重逢后在第一次单独相处的房间里狠狠的拥吻。
  
  也记得陆然和阿X分手后灌酒的泪流满面,记得他去海南去撂下“要么成大款,要么就死”,记得他回北京和阿X在练音室留下的气味。
  ……
  
  关于对方的一切,我们比谁都懂。
  关于对方的一切,我们又只能撒手。
  
  不过世间百态,总有例外。羡慕一在重庆的朋友,相恋7年了,还是同一个公司上班,日日相见,感情依旧如胶似漆,男友到现在还弯腰为她系鞋带,熬雪梨汤。真是妒煞旁人。
  
  众人期望的幸福生活,到头来也不过如此吧。

来自: 豆瓣
作者: Cip2eR$    时间: 2012-10-28 14:43
  小说中的主角自己没出息还怪大学把他们搞的晃晃悠悠,要怪也只能怪他的大学风气不正。我比他们那一代人小10岁,都没觉得大学里面的同学那么淫乱四处乱搞,我那时的同学都没几个跟女生上床的。自己对女朋友不好,又不关心人家,又出去乱搞。这样的人不跟他分手才怪。。作为小说还是不错的,不过主角的故事越看越让人生气。哈哈

来自: 豆瓣
作者: 不何所$    时间: 2012-10-28 14:43
  大学时候读的《晃晃悠悠》。经那时候的女朋友的推荐。
  
  自认是一个很喜欢读书的人,但是和《挪威的森林》中的永泽一样,更喜欢读死掉的作者们的书。
  
  当时读了《晃晃悠悠》以后觉得石康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
  
  那个推荐我读《晃晃悠悠》的女孩后来试图学着石康所描述的那些人一样,洒脱抑或是故作洒脱,对很多事情表现得满不在乎,某一天这个事情变为了我们的爱情,于是分手了。愿意是她觉得和我在一起没有了快乐的事情,即将到大四的时候。
  
  毕业后离开家工作了几年。时时想起从前,觉得不可思议。
  又读了很多遍《晃晃悠悠》,现在我看过次数最多的小说出来《三国》、《红楼》、《挪威》就数这本了。读《三国》只喜欢看火烧赤壁和取汉中、蜀中,《红楼》读的是妈妈买的80年代人民文学的4卷版,第2卷被我看得很旧,却不喜欢看第4卷。
  《晃晃悠悠》却是每次都从头看到尾。边看边带有点自虐地回忆从前。
  
  渐渐觉得石康在描述的其实只是一些被常人的世界所抛弃的孩子,他幻想着给予他们不凡,事实上,他们那么平凡。
  

来自: 豆瓣
作者: 清荷六$    时间: 2012-10-28 14:43
  这是一本我大学时,经人推荐的书。。
  喜欢小说以我的称谓,所以读到投入时,会有一种公民,很喜欢里面的阿莱。。。生活就这样。。。一个阶段,一本书,然后很多年后,重读,一种回忆,想起那时的人,那时的事。。。
  
  

来自: 豆瓣
作者: 斯木$    时间: 2012-10-28 14:43
  选择在一天之内看完这本书连同后记后立刻写一些感想,未必是客观的。作为《奋斗》之前的《晃晃悠悠》,这书是真诚的。他说,93年后所有人的理想是当大款,15年过去了,现在所有人的理想也许也是希望有钱,或者仅仅是为了生存。
  
  还好我已经大学本科毕业,虽然还没有出校门,研究生的生活可能和本科并无区别,就像80年代的大学生和所谓的新世纪的大学生的轨迹一般。出于自己专业的敏感,陆然的塑造像极了毛姆书里那个不断追求的符号——似乎也是明显的,毛姆著名的小说都被他提起了。还有所有流行的符号,音乐,小说,甚至皮夹克。有些落伍了,有些现在沦为学院派的必读,有些是小资必备,诸如海德格尔。可能可以回答福柯和罗兰·巴特谁操的男人更多而不是妞。那些人不断动荡,所以叫做晃晃悠悠。
  
  如果我本科的时候读,那么我会执念于什么?所有分崩离析的爱,还是不知所谓的追寻?而今我会知道石康读过很多书,听过很多音乐。那些书那些音乐可能我现在还在热爱。疯狂的性我不了解,90年代初就有麦当劳的城市,我的家乡10年后才有,并且还会生意不好关门。
  
  很多片断相当真实吧,因为这一代的人不断在经历,下一代同样。流行的东西换了,审美变了,一代人可能不了解另一代人了,然而有些本质是相同的,或者那种虚无,都是要体验的,可以通过艺术、肉体、金钱、感情、焦虑、感伤、旅行、酒精、堕落等等诸如此类去填补那些虚无,然而最终他也没有给出答案——也许连上帝都给不出,令人发笑的人类,连思考都是愚蠢的。
  
  周文歇斯底里的怀念阿莱的时候,着实很催泪。然而我还是过于冷静地扫过了那些华丽的排比。也许他歇斯底里的是那段晃晃悠悠并将继续晃晃悠悠的年代。任何人回头望一望,碎片类似,只是有的人无动于衷,有的人继续奔波,而有的人都不再望一望。大部分的人都真切爱过,伤心过,可能已经失去,正在失去;造就的结果是一群感伤派、怀旧派、堕落派或者犬儒主义者,可能兼而有之,所以回味起来结论会是“很复杂”这样复合的词语。青春不过如此,忙碌的都市人可能都不会有这样的时间去唉叹,他们迅速步入婚姻继续晃晃悠悠,直到死。
  
  人在大地辛勤劳作,而今很少有诗意的栖居,铜钱响没有会觉得铜钱臭的社会,多的是这样曾经在情感和肉体穿行的灵魂。很难想象石康会在那些虚无的书名之后,写《奋斗》,前面那些碎兮兮的形容词会不会嘲笑这个自以为充满斗志的动词。
  
  校园小说大都会是包装下的重复而已,各自的能指跳跃,其实所指是人。我们现在习惯用年代分割人,彼此孤立打斗嘲笑挖苦,前面人经历的后面的人将要赶赴,所以是被误导了吧。不同人的不在于年代,而是某些物质划分的等级——不要告诉我,这些东西不存在。一个圈子和另一个圈子迥异,难道是因为他们岁数不同?
  
  还好,我到了不会唉叹自己过往的年纪,原来那些让我一塌糊涂和心碎的青春,连提都不会提起了。现今的大学生忙着论文和工作了,明晃晃的太阳下,这些挤公车和地铁的年轻人中间,也许有一个是你吧?

来自: 豆瓣
作者: 云外清$    时间: 2012-10-28 14:43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一个标准的好学生,思想健康,学习认真,生活规律。后来看了这本小说我私下里暗自惊慌了一番,这以后我就变得不那么乖了。
  其实,应该说,这以后我就逐渐走进了所谓的大社会。

来自: 豆瓣
作者: 刹那$    时间: 2012-10-28 14:43
   第一次看这本书 我读初中,看过之后.无比向往大学的放荡生活.
   第二次看这本书 我读高中,周文和阿莱的感情虽然结局是悲伤的 但是过程确实及其值得怀念的 羡慕
   第三次我读大学 从初中开始 女朋友交过蛮多.真正动感情的却只有一个,
  这唯一的一个也成为了过去时.
    历时8年的时间
    终于理解石康所像表达的意思..
    我曾一度的以为我是周文,她是阿莱.
    突然有种想写下那一年.
    那一年 我们高三
    那一年  你让我看见阳光
    那一年.......
    我要写一个故事 写一个我的故事 写一个不是我的故事.
    我的红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我的白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
    于是我的世界再没有了颜色.
    曾经的曾经值得我们去纪念.就像石康去纪念周文与阿莱一样.
    PS:很多人说这本书很颓废.会引人堕落.那是你们不了解周文.那是你们看不到周文心里藏着的东西.
  有些东西 虽然永远不说  但是却从未放弃

来自: 豆瓣
作者: Edward$    时间: 2012-10-28 14:43
  合上书心里相当不是滋味
  最然我没有像周文那样晃悠的厉害
  但是多少都能找到些影子
  我们就是这样成长的吧
  不断的犯错
  不记得谁说过,人生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
  但是有些东西我认而有些却是不能试的
  比如,感情
  如果我是周文
  我会找个没人的地方,赏自己20个大嘴巴
  然后洗干净了自己重新做人
  晃悠是需要资本的
  书写的很极端但好像有那么真实
  第一次看石康的书
  虽然有些落伍吧
  但是能够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他了
  特别是我这个年纪的人
  

来自: 豆瓣
作者: 明露$    时间: 2012-10-28 14:43
  这本书是我收到的生日礼物。21岁读《晃晃悠悠》,只觉得书中上学那段很有共鸣,除了笑还是笑,仿佛看喜剧片。感情没大读懂,颓废气息从始至终。书中描述的工作在我眼里更是遥远的事情,自然就很pf男主人公的能力。
  
  时隔很多年,和一个朋友聊起闭关感受,想起这本书里的某君,躲在北京玩消失,写了一些漫无边际的人生思考和遭遇给他的朋友,从北京辗转寄到各地又寄回北京,假装自己消失了。其实,他一直在这座城市,直到有一天,他憋不住了,游了上来。我也像他,常常藏起来,和自己玩,直到憋不住。但,无论怎样,你还是逃不掉,不如勇敢面对。
  
  某君一定是双鱼座了,只有这个星座的人水性好。
  
  《奋斗》看了几集,不喜欢,没想到居然是石康写的,完全不是《晃晃悠悠》的风格,唉,堕落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phoebu$    时间: 2012-10-28 14:43
  晃悠,只是那个岁数能做的事情,毕业之后继续那样的晃悠,只能做盲流,当然,现在还可以选择啃老。
  每个念大学的男人都希望自己能和书里的家伙们一样,自由,是那个年纪的男男女女都渴望的,但凡是都有代价,没有什么永恒的。面目模糊的男人们,毕业了,头上的光环再也不亮了,原先如天使般的校园先锋,出了象牙塔,只能和猪八戒一样,做个落入凡间的精灵,无论你看过什么书,唱过什么摇滚,睡过哪个校花,同样要为了自己的生计奔波。
  有本外国佬的小说《误投尘世》和他们很像,《晃晃悠悠》最吸引人的是大学里面的混乱生活,最现实的是毕业之后那种艰辛,而《误》就是从大学毕业开始写了,推荐大家看看。
  都过了那个可以随意晃膀子的年岁了,没什么能抓住了,只能很YY地看看书,而当年喜爱的作家,也不敢继续青春了,只能俗不可耐地奋斗,摇滚换成了经济,大学生换成了社会精英……
  一直很好奇,是否《晃晃悠悠》真的是某个音乐人当年的真实经历。

来自: 豆瓣
作者: perfec$    时间: 2012-10-28 14:43
  洗过澡,头脑突然清醒了很多,趁着这个将眠未眠的时间,来讲一讲我喜欢的石康。
  
  记忆中一个百无聊赖的秋天,开始读《晃晃悠悠》。读完也是秋天。那时候我功力尚浅,读小说仍局限在读情节这个浅薄的层面上,说浅薄是因为这部挺长的小说到现在,情节大体上我早已忘光,只大致记得是个混日子的学生和女友阿莱相识到分手的一段生活。其实我连主人公叫什么,都不记得了。
  
  我还在上大二,刚从一段无望的爱恋中逃脱,孩子小的时候就是好骗,为了一个只见过七次面的人浪费了大把心思大把眼泪,加上大把时间和一小把的金钱。那人偏偏就也是一个混日子的学生。不过,实在是个浪漫的人。甚至是我接触过的,最浪漫的人。
  
  遭遇石康,但并未给我留下足够深的印象,彼时正在安妮宝贝的麾下俯首低眉——不过读到最后,我竟然哭了,在秋天的阳光下,看着窗外的落叶掉下泪来,故事并不太悲伤,没有人死去,没有人绝别,我完全是被石康在结尾处那一长段匪夷所思,在今天看来仍然魄力十足的重叠意象生生地感染了,那一段里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词,却完全有力量将读者牵入到奇异的诗华的境地中——
  
  “
  
      甜蜜的名字,痛苦的名字,我叫你离去。美丽的眼睛,忧伤的眼睛,我叫你过来--你神奇地出现,带着你全部的矛盾和叹息。你为我带来狂喜和战栗,你叫我充满无法言喻的柔情,也为我带来无可解脱的绝望。
  
  你是我黄缎子一样抖动的阳光,你是我的清凉泉水,你是我无法捕捉的影子,你是花的碎片,你是云的碎片,你是天空的碎片,你是旷野里消散的烟雾,你是最美丽的白色泡沫,你叫我狂喜,同时,也叫我悲恸欲绝。
  
  ……
  
  我黑色的长头发,我细细的长头发,我会哭的长头发,我的粗辫于,我的细辫子,我忧郁的短头发,我颤动的短头发,我随风披拂的无数的短头发,我的橘黄色,我的青绿色,我的天蓝色,我的黄金色,我的银白色,我的呻吟,我的小船,我的波浪,我的枯萎菊花,我的凋零菊花,我的折断的藤萝,我的冷漠的蝴蝶,我的伤心的露水,我的苦涩的海水,我的不会说话的鱼,我的明媚的秋光,我咬在嘴里的长头发,我惟一的长头发……阿莱,我将叫着你的名字游荡在北京大街小巷,我将叫你跟我一起走,我将带着你穿过漫长的时间,我将叫你闭上眼睛,叫你忘记害怕,叫你得到平静,叫你感到幸福。
  
  ”
  
  这长长的自言自语的狂热回忆,这样如入无人之境的没有章法的回忆。我重读了多少遍之后,仍然觉得它让我叹为观止。这美浑然天成,我相信石康是一遍写完这一段的,甚至可能改都没有改过一个字,这种奔涌出来的情感没有什么能够阻挡,虽然,所有人都知道流过去之后,所剩的,只是空洞。
  
  多年以后读《一蹋糊涂》的时候,才真正意识到,石康写的东西其实是脱离了故事本身的,他在小说中夹杂了太多的元素与暗示,他要表述的,大多是一个漂浮与寻找的状态。
  
  他轻蔑于这种状态,但同时又以这种状态为荣,他时时地矛盾于此种境地但似乎又根本不愿意脱离这样的境地。似乎也应当是这样,一个作家,如果不是自相矛盾的一个,便会渐渐失去了思考的原动力,而一旦停止了思考,他的那些话语便也没有了对他人的意义。
  
  无疑石康是个乐于思考,且乐于将思考的过程而并非结果讲给他人,一个边想边写的人,又要比一个只告诉你结果的人可爱得多,所以前几天的阅读中,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即使没有爱情没有陈小露,只有周文一个人的絮叨一个人的思来想去我也能把它看完。
  
  比喻实在动人,从他那些粗俗或者唯美的句子中,我读到的是智慧。从那些长长的排比中,感受到的是自信与对诗歌的追求。他是最敢于把一部通俗小说写成诗的人,并且是我所读过的,把这种风格运用得最好的人。安妮的东西也好,不过不能沾染烟火气,她必须写一些即便肮脏也雅致的人,必须写一些无缘无故就得到很多爱或者无缘无故就施与很多爱的人。她写的小说,即便钱是个重要的情节发展的因素,也势必要来得十分之隐晦,她脱离生活太远,华美却总归缺乏动力。而石康是痞的诗人,堕落的情人,是可以涉及柴米油盐甚或更恶俗题材的,他在大俗与大雅间晃荡,他愿意用自己的生活去表演这一场行为艺术,他愿意把所有的感受呈现出来,这也便是我现在喜欢的,真性情。
  

来自: 豆瓣
作者: 空$    时间: 2012-10-28 14:43
  没有看过这本书,但书名字我很喜欢。
  因为这是我感兴趣的一种状态。
  这四个字我想应该讲述的悠闲与无奈,冲动与无畏,梦想与无知的这点子事。
  晃晃悠悠是一种境界,是一段岁月。
  我的晃悠从没来过,老天没给过我这个机会。
  如果有来生,到了晃悠的岁数,我会晃悠一把吗?想不好。。。
  不过我相信,只要我晃悠起来,那就是晃悠的最高境界。这一点我特别自信。
  渴望晃悠吗?
  我喝大了晃,但是从没有“悠起来”过!
  
  
  

来自: 豆瓣
作者: 亢蒙$    时间: 2012-10-28 14:43
  你以为石康是谁?那个写垃圾电视剧《奋斗》的电视剧本的家伙?也许他现在是这样的一个骗钱的小骗子,但是以前的石康也算是在文体上奋斗过几次。《晃晃悠悠》应该算是石康最有名的一个长篇小说。但是熟悉石康的小说的人都清楚,石康这个人写东西非常喜欢大段大段的学习杜拉斯的空行方法,一本书看着很厚,但是其实里面根本就没什么东西。《晃晃悠悠》讲述的故事很简单,无非是青春期的爱情和冲动,获得和失去。这样的小说一抓一大把,石康为什么就能凭借这本小说端上了小说的饭碗呢,因为他胆子很大,大胆的谁都不买账的采取了自己喜欢的偷懒式写作方式,一本好几百页的书,却没有多少字。这样的小说在一些读者面前是新鲜的,甚至有人会说“好意识流啊”。他们都看不到自己有多么的好笑。
                      end

来自: 豆瓣
作者: Riff$    时间: 2012-10-28 14:43
  仔细地分析他的行文,会发现叙事和抒情是分开的,暂且把它叫做抒情吧,虽然糅合了很多意境的描写。这基本上算是石的强项。原文没记住多少具体的句子,大概类似于“泡沫”的词语很多,就好像在作者脑海中正在经历着一场自然演变过程,作者娓娓道来,读者不觉枯燥,反而有一些共鸣。
    
  我想,我们是否能把他的作品看作是一幅抽象派风格的油画?也许这样的想象存在于我的潜意识里面,一个对事件漫不经心的描写,仿佛在油画的中下部用黄色的涂料斜着画出一条直线,当发生下一个事件时,又连接上一条直线,继续用浅色的涂料来延伸出直线,直线不断的延伸。在叙事的间隙,石康常常会泼洒一些深色的涂料来点缀,甚至喧宾夺主,让我更多的思考深色的部分,但不时地看到一些浅色的直线,这真让人混沌。
    
  他的叙述有目的吗?他的抒情有对象吗?就像你现在所想到的,你不再为期末考试的成绩所困扰,你不再为了青春期的问题而困扰,那这些问题存在过吗?答案是肯定的。经过的事情,变成了过去,我们难道会再去要一个答案吗。或者说,这些目的、对象一旦说出来便无味。
    
  写这篇评论时,我有一个错觉,我以为石康写这样的小说是为了娱乐。娱乐?或许是别的词语。原谅我对词语意义的不确定,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当你身处不同的环境,跟不同的人交流,你所说的词语,在每个群体中都有不同的含义。石康写作时的生活状态和想要表达的思想混合了,于是作品产生了。这样看来,满足了我们窥视的欲望,而他当时所处的群体是什么样的人或事件组成的,我们无法了解。于是更伟大的意义产生了,这书记录了当时当地的社会风情。
    
  在小时候的科普读物上,有这样的命题,一张地图只要四种颜色就可以把任何地域分隔开来,简称四色定律。石康的作品就是地图,而他的描述方式就运用了四色定律。你明确,因为它色彩简单,你混沌,因为色彩混乱。这些在物理学上有更好解释,你处于时空的交界处,当你行动时,你不知道是走过时间上的距离还是空间上的距离,你没有稳定的行走。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书名是《晃晃悠悠》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生活在$    时间: 2012-10-28 14:43
  看了以后才知道,这本书的影响如此之大
  从《我的薇薇,我的天堂》到《草样年华》,到处有他的痕迹
  教室,宿舍,球场,图书馆
  恋爱,自习,喝酒,找工作
  冲动,郁闷,无聊,很迷茫
  无忧无虑的尽情放纵
  享受爱情和友谊带给我们的没一丝激情和感动
  为了那一去不复返的黄金时代
  以青春的名义~
  

来自: 豆瓣
作者: 无风起$    时间: 2012-10-28 14:43
    11点到3点晃晃悠悠的看完了石康的这部小说,似乎有些感慨在心中不吐不快,但又似乎说不出什么。
    真实,真实的可怕的大学生活。很多人爱这本书是就是因为它真实,好像一张张的幻灯片,回放着自己的青春时光。很多人恨这本书也是因为它真实,很多自己不愿回忆起的往事和情绪又被它“晃悠”了出来。
    我的大学比书中晚了十五年。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大学,不一样的人。但一样的是那种“晃晃悠悠”的状态。每天同学们一样的逃课,睡懒觉,挂科(我似乎和主人公一样,睡,不停的睡)。经常做些恶作剧,经常的互相折腾,经常一起吃个饭,想一想只是穷极无聊时的一点消遣。只是我们没动过偷卷子的念头,玩乐队换成了打篮球而已。大学十五年来似乎都没什么变化,不同的只是扩招了,人多了,还有就是找工作的少了,出国的,考研的多了。
    幸运的是我们比书中的人物清醒的早,大学过半,大家都基本找到了自己要走的路,兄弟们“晃晃悠悠”的时候少了。现在的人好像比那时候现实的多,我们之间没有了关于萨特的存在主义,叔本华主义的讨论,更多的关心当下股市的涨落,FRM,CFA的考试等等。去英国还是美国的选择多过理性与自由的争论。日子就在一天天的瞎忙和中迅速的溜走。
    当有一天我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是那么精彩,成功需要那么多的努力,就开始反思以前“晃晃悠悠”的生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大学能够给你很多,但同时它给不了你的也很多。尽量的走出去,看一看,再回到学校或许很多人将换一种生活的状态。很多时候,我们对生活的态度没有问题,只是状态不对。
    看完“晃晃悠悠”,结束“晃晃悠悠”。我想这应该是最好的结果了吧。
    兄弟们,加油!
    

来自: 豆瓣
作者: lphqll$    时间: 2012-10-28 14:43
     相信很多喜欢《晃晃悠悠》的人都觉得自己和书里描写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有七八分的相像,看完《晃晃悠悠》,我觉得自己被赤裸裸解剖了,那些心不在焉的空洞的生活,那些没什么意义的激情,那些时有时无的快乐和悲伤,有的是我经历过的,有的是我正在经历的。
     我想起我曾经的青春,就是这样一种晃晃悠悠的状态,在晃晃悠悠当中,却又不自觉跟生活较真,就像陆然,像狗屎一样去思考生活的意义。然而,只有年轻着才能去思考和承受生活的空洞,25岁的我已经不能再这么可耻的单纯着了,一些时候,我胡思乱想,大多数时候,我循规蹈矩。这就是生活,我开始用各种各样的东西来填满我的生活,这样真的有效果,就这么牛逼的快乐起来,真的,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书中的结尾写道:"别告诉别人你今天难受过,什么也别对别人说,因为说了也没用。"是的,无论是你,是我,还是他,可以偷偷躲在属于我们自己的角落,絮叨着自己的欢喜和悲伤,你可以放一点音乐,你可以泡一杯清茶或咖啡,你甚至可以故作姿态的落几滴眼泪,或是恣意的放声大哭,可是,狼狈之后,请咧开大嘴嘲笑自己走向人群吧,什么也别对别人说,因为说了也没用。这不是成长,而是人性注定的孤独。
     
     用高小松的《模范情书》来为我的疯言疯语做一个完美的结尾吧----
     
     我是你闲坐窗前的那棵橡树
     我是你初次流泪时手边的书
     我是你春夜注视的那段蜡烛
     我是你秋天穿上的楚楚衣服
  
     我要你打开你挂在夏日的窗
     我要你牵我的手在午后倘佯
     我要你注视我注视你的目光
     默默的告诉我初恋多忧伤
  
     这城市已摊开他孤独的地图
     我怎么能找到你等我的地方
     我象每个恋爱的孩子一样
     在大街上琴弦上寂寞成长
  
     
     

来自: 豆瓣
作者: zita$    时间: 2012-10-28 14:43
  这确实是一本青春的书,在晃晃悠悠的状态中的一种青春,谁又不曾有过。
  哪怕是单纯、厌世、糊涂、没有目标、青春的影子总是跟着我不走。
  哪怕一再地说:记得忘记我。记得忘记我。
  它还是如影相随。可是,我已经长大了。
  青春确实已经走得越来越远。
  我也开始懂得悲伤、无奈、说言不由衷的话儿……
  石康说得好: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在青春的成长日子中,我们掩藏我们的悲伤。慢慢地,我们对别人的好奇心消失了,也不愿意向别人提及自己的苦闷,我们分头流落到自己的一角天地之中而羞于见人,对比较也失去了兴趣。一切变得索然无味。
  于是,我们可以说,我们开始真正长大了!
  还是忘记我吧!
  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何苦记得。

来自: 豆瓣
作者: 裸奔的$    时间: 2012-10-28 14:43
  石康好象是哈理工的硕士,不免让人对《晃晃悠悠》的主人公联想一番,印象中他好象是写剧本的吧,怪不得小说写的不咋滴。读着感觉有时候离我们很近,有时候离我们很远(我),我肯定不会认为自己出了问题,上这么多年学,谁也没说过我不正常,看样子问题是出在书上了。不过,从小到大一直是乖孩子的,没颓废过的朋友可以读读,(他们中的大多数应该比较向往周文的那种生活,以前只是意淫,现在有了这书,可以手淫了。)应该不会把你领入邪路的。读完后,你可能会微微一笑,“原来痞子也那么喜欢读书,还都是我没听说过的书。”亦或许你会想也许就是那些书使他们成了痞子,幸亏我没看过。这是逻辑中的因果关系,就看何为因,何为果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十二宫$    时间: 2012-10-28 14:43
  前一阵看完了石康的《晃晃悠悠》,起初是略看,第一遍看快就看完了,没别的,只是心中有种不太好的预感。于是拿出来很仔细的重新看了一遍,觉得自己看明白了。也正因为这个,哥们儿颓了好一阵子。趁着缓过劲儿来的这两天时间,写点感慨吧。
  
  读了这么多年书,作为80后中坚分子中的一员,我的生活也许跟很多同龄人一样,不断地失望,而又不断地希望。回想一下过去,没什么有意思的,可自己却经常失控般的怀念小时候,动辄喜欢回忆过去。
  
  大学过得迷迷蹬蹬,最有同感的就是跟周文的经历一样,大一大二的补考不过,要留到毕业前的清理考试来解决。心想TMD怎么北京高校十几年的规矩都不变。石康写那本书的年代比我早了大多,但那种说不出的感受竟然相同。我只能说这本书写的好,写的有意识,让有同样类似感受的人愿意为之疯狂。
  
  不论如何,大学好歹算是过来了。毕业后工作两年了,经历了不少挫折,消磨了不少锐气,但至今也还有所收获和成就。现在回想以前那段日子,算是混的一塌糊涂,不过很幸运,我也跟一个正常的毕业生一样,一路算是走过来了,其中的辛酸与失望就不提了,书里写的挺明白。
  
  工作久了,总觉得圈子太狭窄。如果拿现在的眼光来看过去的自己,我觉得自己就是一愤青。颓废,无聊,愤怒,一切事情都挺傻逼的。但那时候,感觉一切都挺真实,觉得现实就该是这样:有时候颓废,有时候疯狂,有时候愤怒,有时候放纵,总之非常的自我。
  
  以前的自己,虽然出身理工科院校,但没有放弃对文学与艺术的热爱。我爱看电影,喜欢读点自以为值得读的书(当然是计算机课程之外的)。说话言论从来都信马由缰,没什么好掩饰的。包括自己写的那点东西,也一样,参加学生会,在校园网上发点影评,写写书评,表达感慨,一切的一切都源自真实,敢于表露自己的感受,宣泄自己的想法。我觉得那样才是写东西。
  
  我从不会遮遮掩掩的去半死不活的去声讨什么,那样的声音,太脆弱。
  
  在豆瓣,在这里,我认识了很多朋友,不少有共同语言的朋友,基本上都是同龄人。我喜欢跟那些有思想的朋友们交流。我看了很多人写的东西,影评,书评,他(她)们的那些文字或是阐述道理,或是体现思想,里面的很多东西都值得我去探索与思考。这一切,在工作圈子里我是绝对感受不到的。这里的交流和讨论,既没有奉承拍马,也没有卖弄风骚,很纯净。文字这种东西是用来卖弄的吗?只能说那样的文学创作,来的太虚伪。
  
  也许很多东西都是这样,时间久了,慢慢也都会变了味道。石康的晃晃悠悠,让我认识了过去的自己,他帮我写出了那种曾经埋藏心底很久但却不知如何表露的感受,写的深入骨髓,写的切肤刻骨。看看现在的自己,变化太大了,我知道这一切都已过去。虽然偶尔仍会彷徨和迷茫,抑或颓废,但我懂得如何去调整状态,去抓住点什么,让自己丰富,让自己充实。很多时候也不再呐喊,很多时候不再疯狂。
  
  生活依然充满艰难,用以前大学的自己来形容这种状态,那就是:God says fuck you。但我现在不会再对上帝说fuck you,god。
  
  忽然间我能明白为什么我变了。这是代价,这是成长。
  
  
  
  
  

来自: 豆瓣
作者: innoce$    时间: 2012-10-28 14:43
  花了2天的时间,看一小会儿工作一会儿,又看一小会儿又继续工作一会儿,就这样断断续续的看完了晃晃悠悠,看完后甚至记不清之前的一些情节了,感觉也挺晃晃悠悠的,里面的后半部分都一直是周文在说自己在没有阿莱的情况下是怎么怎么的难过怎么怎么的痛苦怎么怎么的空空洞洞,这么一来我反倒更喜欢一开始看的那些,在学校的一切都比毕业后看的让人舒服痛快多了,记得还没毕业的时候班里的一个人对我说,如果你毕业一年后还能和上学时同样的喜欢一个人的话,如果程度不变的话,那就是真的喜欢,我当时没明白,现在也同样没明白,喜欢的话就会好好喜欢,不喜欢了的话也就是真的不喜欢了,这和毕业,和工作是没有关系的.整本书都是不断的回忆,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有些倒还挺真也很可爱,可是有些我总觉得是石康为了凑字数添进去的一些不痛不痒的文字,看的让我有些心烦,但又不得不继续看下去,因为我想知道为什么阿莱那么爱他还要跟他分手来着,后来答案也就只有一个,原来最可笑的原因是因为周文他劈腿,而且是一次不长记性,第2次苏黎来北京找他,他撒谎,他不顾结果的快活,其实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你做了的话就永远别想说个不字,只要你做了别人就会知道,这简直是就是定性,这么多的有外遇的夫妻,也没见过哪一对能够瞒天过海的安然度过一辈子的,骗的了一时骗不了一辈子,我不知道阿莱在知道周文跟苏黎躺一张床上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书中一点也没写,但是一定很痛苦,比起周文,阿莱简直是个棒级了的姑娘.曾经一度认为周文这么喜欢阿莱的话,那就一定不会出轨什么的,但如果讨论精神出轨和肉体出轨哪个更可怕,当然该属精神,总的来说任何一种情况的发生都是很可怕的,我不知道后来周文和各种不同的女人上床是不是因为阿莱走了而精神恍惚或者是破罐子破摔的心态才这么堕落的,但是始终是很难让人原谅,最起码,整本书从头至尾,完全没看到周文有丝毫的后悔,或者是从自身去找问题,当然后悔也是绝对没用的,也许男人总觉得他们那么做没错,但是我很替阿莱悲伤,也为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悲伤,看最后两段的时候很痛快,因为周文可怜透了,但这都是他应得的,不过整本书有一句话最靠谱最实在那就是阿莱的那句话:"别告诉别人你今天难受过,什么也别对别人说,因为说了也没有用。"

来自: 豆瓣
作者: divine$    时间: 2012-10-28 14:43
  
  
    甜蜜的名字,痛苦的名字,我叫你离去。美丽的眼睛,忧伤的眼睛,我叫你过来--你神奇地出现,带着你全部的矛盾和叹息。你为我带来狂喜和战栗,你叫我充满无法言喻的柔情,也为我带来无可解脱的绝望。
  
    你是我黄缎子一样抖动的阳光,你是我的清凉泉水,你是我无法捕捉的影子,你是花的碎片,你是云的碎片,你是天空的碎片,你是旷野里消散的烟雾,你是最美丽的白色泡沫,你叫我狂喜,同时,也叫我悲恸欲绝。
  
    我的冰凉牛奶,我的寂寞夜晚,我的纤细琴弦,你在哪里?你是否像我想你一样在想我?你是否像我一样,满怀激情地迎接尖锐的分离?你是否在深夜默念着我的名字人睡?当你想到我时,你是否感到欣喜和甜蜜?你是否日日夜夜地惦记着和我见面?当你做爱的时候,心里会不会叫喊着我的名字?你驾车穿过街道时,会不会为一个像是我的背影而惊悸,而泪流满面?在我们分离的时候,你会不会为记忆中的柔情而望眼欲穿?当你吃饭的时候,会不会想起我们在一起吃的盛在小碗里的可怜的汤面?当你聊天的时候,是否以为我就坐在床角而聆听?你梦见过我吗?在梦中,我是一副什么模样?你的柔声细语会换来像我一样的热情和温存吗?你的漂亮的花床单上,还留着我们融合在一起的体温,你能感觉到吗?你有一双漂亮的缎子鞋吗?那天放过的磁带还插在录音机的带仓里,你还记得是哪首歌?我漂亮的长睫毛,你现在能够知道我是多么爱你吗?你知道我是多么无尽无休地需要你而永不厌倦?我的黑眼睛,你离开我后笑了几次?在你笑的时候,你真的感到快乐吗?我可爱的小嘴巴,当你再次想起那些由接吻而引起的柔软的接触时,你还会再去寻求别的温存吗?还记得我们最后一次做爱吗?还记得雷声吗?我告诉你,天上打雷了,你问我,是真的吗?你后来注意到窗外的急风暴雨了吗?每次接到我的电话时,你抓话机的手是不是在颤抖?听到我的声音后,你的心是不是像听到的声音一样疯狂?我亲爱的眼泪,我亲爱的夜晚,我亲爱的寂静,我亲爱的秋天,我亲爱的小乳房,我亲爱的嗓音,我亲爱的脚踝,我亲爱的手指,我亲爱的腰肢,我亲爱的短头发的阿莱,你听到我的声音了吗?透过夜色,你能否看到我的疯狂的眼睛,在黑暗里焦灼地张望着你无处不在的身影?在梦里,你能否感到我干裂的嘴唇,饥渴地吸吮着你散发出来的绝望的爱情?你的面颊能否在我破烂的翅膀扇动的火焰中感到温暖?你还能爱吗?你是有灵魂的夜风还是没灵魂的欲望的肉体?你听得懂我只为你讲出的语言吗?
  
    我黑色的长头发,我细细的长头发,我会哭的长头发,我的粗辫于,我的细辫子,我忧郁的短头发,我颤动的短头发,我随风披拂的无数的短头发,我的橘黄色,我的青绿色,我的天蓝色,我的黄金色,我的银白色,我的呻吟,我的小船,我的波浪,我的枯萎菊花,我的凋零菊花,我的折断的藤萝,我的冷漠的蝴蝶,我的伤心的露水,我的苦涩的海水,我的不会说话的鱼,我的明媚的秋光,我咬在嘴里的长头发,我惟一的长头发……阿莱,我将叫着你的名字游荡在北京大街小巷,我将叫你跟我一起走,我将带着你穿过漫长的时间,我将叫你闭上眼睛,叫你忘记害怕,叫你得到平静,叫你感到幸福。
  

来自: 豆瓣
作者: Soloso$    时间: 2012-10-28 14:43
  继《搏击俱乐部》后又一次触动我的作品,一样的感同身受。就在昨天,一个下着小雨阴冷的工作日,我翘班四处闲逛,在公车上听着Keane的《We Might As Well Be Strangers》看完这本书,雨水飞溅到车窗上,我就像周文一样漫无目的地独自游荡在这座冰冷的城市里,心里突然难过极了,经历过的欢笑、悲痛一下子又都涌上心头。一切就是这么真实残酷地剥离在我面前。想到黄耀明的《这么远,那么近》,终有一天,当你在左转,我便行向右,终不会遇见。也许再熟悉的人最终也都会有最向陌路的一天……

来自: 豆瓣
作者: Riff$    时间: 2012-10-28 14:43
      石康的作品充满了意识流。
  
      仔细地分析他的行文,会发现叙事和抒情是分开的,暂且把它叫做抒情吧,虽然糅合了很多意境的描写。这基本上算是石的强项。原文没记住多少具体的句子,大概类似于“泡沫”的词语很多,就好像在作者脑海中正在经历着一场自然演变过程,作者娓娓道来,读者不觉枯燥,反而有一些共鸣。
  
      我想,我们是否能把他的作品看作是一幅抽象派风格的油画?也许这样的想象存在于我的潜意识里面,一个对事件漫不经心的描写,仿佛在油画的中下部用黄色的涂料斜着画出一条直线,当发生下一个事件时,又连接上一条直线,继续用浅色的涂料来延伸出直线,直线不断的延伸。在叙事的间隙,石康常常会泼洒一些深色的涂料来点缀,甚至喧宾夺主,让我更多的思考深色的部分,但不时地看到一些浅色的直线,这真让人混沌。
  
      他的叙述有目的吗?他的抒情有对象吗?就像你现在所想到的,你不再为期末考试的成绩所困扰,你不再为了青春期的问题而困扰,那这些问题存在过吗?答案是肯定的。经过的事情,变成了过去,我们难道会再去要一个答案吗。或者说,这些目的、对象一旦说出来便无味。
  
      写这篇评论时,我有一个错觉,我以为石康写这样的小说是为了娱乐。娱乐?或许是别的词语。原谅我对词语意义的不确定,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当你身处不同的环境,跟不同的人交流,你所说的词语,在每个群体中都有不同的含义。石康写作时的生活状态和想要表达的思想混合了,于是作品产生了。这样看来,满足了我们窥视的欲望,而他当时所处的群体是什么样的人或事件组成的,我们无法了解。于是更伟大的意义产生了,这书记录了当时当地的社会风情。
  
      在小时候的科普读物上,有这样的命题,一张地图只要四种颜色就可以把任何地域分隔开来,简称四色定律。石康的作品就是地图,而他的描述方式就运用了四色定律。你明确,因为它色彩简单,你混沌,因为色彩混乱。这些在物理学上有更好解释,你处于时空的交界处,当你行动时,你不知道是走过时间上的距离还是空间上的距离,你没有稳定的行走。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书名是《晃晃悠悠》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欧阳鸿$    时间: 2012-10-28 14:43
  说,大学没有上过对他不熟悉只是知道人人都想上,我也有过想上大学的念头但是被我自己扼杀在我自己的大脑里了。想去没有去了的人

来自: 豆瓣
作者: 绿腰$    时间: 2012-10-28 14:43
  这是第二遍看《晃晃悠悠》,第一次看纯粹是因为他的朋友告诉我说:看看吧,有些地方和他挺像的
  
  第一次看的时候情绪很激动,作为女人,相信看了这书的,大都会有狠狠地抽那个周文的冲动,有些鄙视那些可耻的男人,那样可耻的晃晃悠悠……
  
  由于之前的恶劣印象,本来不想看第二次的,没想到他去买了一本石康的青春三部曲回来,看得爱不释手如痴如醉。于是也趁着睡前无聊的时候想说看两页消磨时间,没想到开始看之后,居然有些停不下来,仿佛回到了初高中那段嗜书如命恨不得把一本本书吞到肚里而后快的情形。早上起床后抱着书继续看,一直看到离上班时间20分钟才依依不舍的放下书,狂奔到平常30分钟才走的到的公司,正好赶上正点打卡。迷迷糊糊的坐了一早上,午饭时又迫不及待的在线看,终于看完了。
  
  第二次看,第一印象是原来作者的文字功底很不错,这从小说里面堆叠的成语和几段大篇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略见一斑。看到中间部分,还是有些想抽人的冲动(似乎最近有些暴力倾向),却也有些颓然。确实,书中所描写的青春显得那么的可耻,可是每个人却似乎都可以在其中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影子。
  
  距离第一次看的时候已经三年,心境际遇的变化也让自己在激动之余,不禁思考一些问题。虽然距离作者“晃晃悠悠”的岁月已经有了十到二十年之久,但是那种晃晃悠悠的游离状态在所有的中国大学校园里还是随处可见。
  
  中国的教育制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毁了几代人,我们从一出生,似乎就在按照别人的意愿按部就班的活着,大学之前,我们就在自己封闭的天地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考上大学为目标而埋头苦干至面目全非。可是考上大学之后,几乎所有的人都迷茫了,没有家长“考不上大学就没前途”的谆谆教导,没有老师试卷月考的尽心督促,没有动力,没有目标。于是,有人去搞学问,有人搞音乐,有人搞文学,有人搞男女关系,但是搞来搞去,搞得无非是自己的青春。于是我们愤怒,我们颓废,我们奢侈,我们堕落,带着永远思索不出所以然的问题在一个又一个迷茫的泡沫之间晃晃悠悠……
  
  我们越是厌恶这样可耻的青春,可耻的生活,就越是无法从这样的青春,这样的生活之中逃离。就像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但是我们活着。或许我们可以上升一点高度来说:这就是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P.S. 忽然有了十分渴望看书的心情,可能是因为《晃晃悠悠》中陆然所说“一个人就是从20岁读书读到70岁,也不过五十年时间,即使每天读一本书,一年也不过读365本,十年不过3650本,五十年不过18000多本”……

来自: 豆瓣
作者: Dewey$    时间: 2012-10-28 14:43
  读了多少遍,忘记了,只记得第一次翻开是初二。
  这么一段青春,早就教会我其实世界没那么美好。有点点无聊,欺骗,欲望,无耻,无奈。
  不喜欢缅怀,因为生活总是向前冲,但记忆中的某些镜头总会让人有流泪的冲动。
  似乎还想起那个女孩,总会在生气时剪掉长发,然后又会因为头发长长了,原谅你。
  还有那个无所谓状态的男孩,其实他很讨厌自以为是的人,比如学习委员,还有那个公司管理员。
  总有那么段时光,晃悠的校园,我们夸张地讨论着那个催眠的老师,无知美好的少年。
  其实生活就这样,朋友总有一天会有点变得无所谓,那些曾经的美好换来难堪的沉默。
  
  我的生活不颓废,我一遍遍地看,只是为了找到被打动的感觉,只是为了告诉我要珍惜一切,拥有的一切。
  

来自: 豆瓣
作者: 烤红薯$    时间: 2012-10-28 14:43
  基本上石康的小说,我都读过,晃晃悠悠是最喜欢的一本,石康的书和钱钟书的《围城》有点类似,有点宿命论,有点颓废,看后,个别人好象还从中悟出了什么人生哲理,实际上,最吸引我们的,还是文字的魅力,看起来并不起眼的经历和生活状态,以及心理活动,但在他们的独特视角和妙笔生花下,有时显得滑稽可笑,有时又显得那么生动而有趣味,你在里边,能找到自已和熟人的影子,这类书,真的能唤起我们欲罢不能的阅读快感,就像大热天喝冰镇可乐的感觉,其实没有什么营养,只有爽的感觉!
  
  烤红薯官方网址www.kaohongshu.net

来自: 豆瓣
作者: blue$    时间: 2012-10-28 14:43
  看到这个书名,立刻回到了大学最后的疯狂中,那时我们四大天王发疯的沉沦,发疯的玩游戏、喝酒、翘课、彻夜游荡,在磨子桥、府南河边、天府广场,还有新南门车站那只带了一块八吃了两块钱的面而尴尬的无法付账。整天泡在punk的疯癫中,旁若无人的大声歌唱,我可以负责任的说,那时候在川大象我们这样的疯人没有几个。现在想起来不知道是悲哀还是高兴,那种怀念让人直想大哭一场。

来自: 豆瓣
作者: 小狸$    时间: 2012-10-28 14:43
  大学时候,对于我来讲,是看不下去书的时候,对于专业的不满和自己的不愿有所行动都让我沮丧不已。连看书和恋爱都懒得花费力气,来也好去也好,看了一本书也好,放在那里不肯动封面也好,都是很无所谓的事情,包括这本晃晃悠悠。
  这是我们的宿舍书,并不是宿舍人手一本,而是一本书放在那里,谁中午睡不着的时候或者想去厕所长蹲的时候,都可以拿起来就走。每每捧腹大笑之后,看到重复的低吟,我长头发的阿莱,短头发的阿莱,泪水总是夺眶而出,好像那里面也有我自己的青春。

来自: 豆瓣
作者: 已注小$    时间: 2012-10-28 14:43
  石康笔下的男人永远是那样的,即使再怎么爱一个姑娘,也不会为她而刻意去保持坚贞.石康也从没有描述男主角的容貌,他们面目模糊个性简单.就这样,晃晃悠悠居然打动了几乎所有看过的人,只要说到青春两字就会颤栗着去回忆这部小说.
  石康自己说在这部小说里很多地方是调侃着用那些夸张的煽情语句,里面提到的很多小说名字其实也是略带讽刺.我想能够不误读而去喜欢晃晃悠悠的人,才是真正体会到小说精神的吧.就像朴树说New Boy那首歌是描述阳光下的巨大阴影一样.那些做作的小说永远赢得不了我们怀着自嘲的心.
  就让所有高考前的孩子看完后选文科,让所有在读大学的孩子看完后集体晃悠,让所有奔三的孩子看完后流泪并且傻笑吧.
  

来自: 豆瓣
作者: tammy$    时间: 2012-10-28 14:43
  几年前看的石康的书。《晃》,《支》,《在一起》。
  记不得是高中,或许刚上大学。沉没那段混乱的文字,非小说。但确实是小说。并且混乱着。乌烟瘴气。
  
  易读,易进入情境。那是迷茫期的少年们,渴求着自己小说一般的生活。
  到现在内容什么都不记得。只留下青春的迷茫。和无休无止被孩子样的我们提及的爱。

来自: 豆瓣
作者: 阿丫$    时间: 2012-10-28 14:43
  很长一段时间觉得这本书写的就是自己的故事,并且非常担心会有书中的结局。包括我老公都是这么认为的。
  时间告诉我们,我不是阿莱,永远也不可能是她。
  虽然也曾经拥有那样一段晃晃悠悠的4年,但我们还是挺过来了,坚持了这段感情。
  我对我们的坚持心存感激,因为我很幸福,至少目前是这样。

来自: 豆瓣
作者: 园园$    时间: 2012-10-28 14:43
    你消失了我也就迷失在茫茫的痛苦中,前后左右一片混沌。我叫喊而不知所云,我存在而无所适从,我追忆而无可奈何,我空虚而不知所终。
    别告诉别人你今天难受过,什么也别对别人说。因为说了也没有用。
    天色阴沉沉的,班驳的灰色云层压在天际,没有阳光。
    很长时间以后我才明白,痛苦是一回事,而痛苦所带来的心灰意冷又是另一回事。
    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石康《晃晃悠悠》
  
    这是曾经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一本书,在一段时期内,它甚至颠覆了我的某些思想、改变了我的生活状态。到如今仿佛才真正明白,原来一切真的都不过是过眼云烟,原来我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来自: 豆瓣
作者: 麦师傅$    时间: 2012-10-28 14:43
  在豆上看见这本书的时候,听见老狼的新歌。
  回忆是件矫情的事儿。共通的感觉,是不存在的。
  
  刚刚又是一年。一年又一年。
  改变时代的人也是不存在的。
  只能把时代还给时代。
  最精彩的,也不过是,把时代还给时代。
  
  你读过,然后对我说:我也很喜欢。
  就够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沙漠刺$    时间: 2012-10-28 14:43
      这本书是我大学时期接触的第一本小说,看完以后差点学着主人公去印刷厂偷考试卷子,呵呵,想想真逗。
      青春的冲动与热情总会被社会的现实一片片撕碎,我们那纯纯的爱消失了,我们的黄色蝴蝶,她嫁给了马来西亚阴茎。我们的魄力与斗志,变成了无奈与麻木。我们总以为自己与众不同,其实我们什么都不是,是在重复着我们的父辈,甚至祖辈,只不过换了场景换了道具,心里、语言、甚至思想都是对他们的重复:不断的希望、不断的绝望、进而成熟、然后死亡……

来自: 豆瓣
作者: 瘟酒吧$    时间: 2012-10-28 14:43
  这就是那种真实状态的再次呈现,敏感,纤细,粗暴,现实,浪漫,无知,茫然, 愤怒,好比一个才华横溢又无知的男孩,一直被一个温柔,可爱,美丽的姑娘包容着,只是当这段时间过去之后。。就再也回不来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已注小$    时间: 2012-10-28 14:43
  大学时读的,他以后的书看过一两本,除了女人不记得还写了什么。只有这本,记得好多情节,记得最后周文说失恋的痛苦在于她在另一个地方,没有你的地方仍然活的开开心心。

来自: 豆瓣
作者: 我的我$    时间: 2012-10-28 14:43
     还好,我生得晚,所以高一的时候就把这本书看了。看完觉得这家伙有点意思呢。呵呵~~~所以顺便把三部曲看了两部,还有一部丢在姐姐那里,忘拿回来了。那一本好象叫做《在一起》。我就喜欢石康的叙事方式和糜烂的生活,好象那才是真实的。这也许也是一件悲哀的事情,从某个角度说也许我们的现实世界足够虚伪。

来自: 豆瓣
作者: 满$    时间: 2012-10-28 14:43
  草草读完。
  原来我们真的狠单纯啊。
  可是我也一点没觉得他们不单纯。
  
  我认识的读过大学的男生狠多都喜欢这本书。
  曾经用这四个字作为QQ名字,其实那个时候,我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人,这本书。只是也用这四个字来形容自己的生活状态。十六岁时候的生活。感觉狠遥远。狠遥远。
  
  这是一本啰里啰唆絮絮叨叨没完没了很没意思的书。
  青春的那点破事。
  青春的那点伤痛。
  
  一种缅怀。一种回望。
  
  可是我真的相信每个在经历着经历过大学的人都无法拒绝这样一本书。

来自: 豆瓣
作者: 苦瓜$    时间: 2012-10-28 14:43
  我是在高中时看的这本书 也许是一直灰暗的心情吧 书倒很合我的胃口
  
  想不到的是 到大学了  自己还有那种心态 并且 多多少少是那种生活方式
  
  一直认为 现在的小说 写的好的 写的就是一种生活状态 不要大道理 只要读者能共鸣或感触 就成功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Chrisy$    时间: 2012-10-28 14:43
  我的青春里如果没有这本书
  很多话语将消失
  
  那是我们能体会的一种青春的状态
  
  虽然我知道很多人无法理解
  
  但是我能 我们能
  
  虽然痛着
  
  有时为了不痛
  
  甚至不回避去想
  
  但是打上的那个烙印
  
  叫青春
  
  叫迷惘
  
  叫无奈
  
  叫过去 永不再来
  
  那么
  
  至少这本书得留下
  
  

来自: 豆瓣
作者: 苏希$    时间: 2012-10-28 14:43
  还是大学时读过的小说,当时是很喜欢的!
  还有一个不明白的地方,就是“大喇”是什么意思呢?只是隐约知道是贬义词(表乱想啊)!

来自: 豆瓣
作者: nonobe$    时间: 2012-10-28 14:43
  《晃晃悠悠》是他写得最好得一本书 其他的都乏善可陈
  我觉得作为作家写这么一本书就该收山了
  
  我还记得看这本书的时候自己正处在感情低潮
  看到阿莱说 如果你难过 不要跟别人说 因为那没用
  哭的稀里糊涂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豆皮$    时间: 2012-10-28 14:43
  推荐我看这书的人已经消失了,不过书还是坚持看完了.
  名字起的很有感觉,好象很多人的生活状态都是如此,晃晃悠悠的度过了,比起来,主人公还不算什么,甚至还有那么点充实.
  而他的某些经历,是一些平凡如我这样的人永远不会经历的.
  其实大学的生活更似一种无所畏惧的无聊.

来自: 豆瓣
作者: JJ$    时间: 2012-10-28 14:43
  选择高三来晃晃悠悠并非出于我的本意,一来我的高中历来可以百分之百的把学生送入大学,二来我对大学也并不是特别感冒。所以就算是高三也不能让我离开“闲书”。
  说实话那会儿对书中的主人公是很羡慕的,后来上了大学以后发现包括自己在内的周围很多人的生活都是这样的,也就慢慢地对这本书不再唏嘘了。
  顺便说一句,石康的书我就看了这一本,这一本我就看了一次。

来自: 豆瓣
作者: 熊$    时间: 2012-10-28 14:43
  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大一。那时的我刚到一个全新的环境,整个状态就如书名,晃晃悠悠。因为陌生,所以和外界的接触也不多,整天窝在寝室看书,一个人的时候,看这种灰灰的书正好。到后来大四再看这本书,发现原来我的大学生活还真的是晃晃悠悠,对大学生活那么的依依不舍...

来自: 豆瓣
作者: Kim's     时间: 2013-7-23 03:04
  大学毕业那年 捣腾铺盖卷在学校跳蚤市场摆摊时 捡旧看了班上不知哪位剩下的小说(楠楠的?)
  
  石康的《晃晃悠悠》
  
  前面的部分显得拖沓和矫情 整本书也不如传说的那么精彩
  
  偶尔淌露的一如《雨巷》的厌世情绪 和嬉皮背后的善意光斑
  
  些许伤感情绪加上鼓浪屿时光的升华在某个瞬间让人感觉,犹如《且听风吟》海边沙滩轮船汽笛少女胴体轮廓之中国化
  
  
  
  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还没有习惯加上“上个世纪”这个前缀)的大学生活 背景是北京
  逃课,考试前的临时抱佛脚,呲姑娘,鼓捣乐队,性幻想以及实践,电子游戏,偶尔的康德,罗兰巴特
  
  寻找大学生活的永恒关键字
  
  80年代的中国大学生 被看作一个黄金年代
  
  表现出的勇气 锐气 叛逆 在精神内核上也许是空前绝后的
  
  
  
  春夏之交后的 集体性阉割,南巡后物化趋势
  
  是无奈 还是历史的必然
  
  
  
  尼采说:上帝死了
  
  萨特说:只剩下存在
  
  福柯说:人死了
  
  
  
  在诗已经灭亡的时代
  
  谁还能为理想而勃起?
  




欢迎光临 悦读人生 (http://dothinking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