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人生

标题: 五味 - 书评 [打印本页]

作者: 粉晶乖乖    时间: 2012-9-22 17:01
标题: 五味 - 书评
  汪曾祺既不是达官贵人,又不是商贾巨富,因此所食、所喜的多是地方风味和民间小食,他谈萝卜、豆腐,讲韭菜花、手把肉,皆是娓娓道来,从容闲适;读的人则津津有味,满嘴噙香。汪曾祺在《葵薤》里说,自己小时候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82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作者: 藍$    时间: 2012-10-26 10:18
老爷子的文笔自是不细说。想当年,我还是被老爷子笔下的大淖等风情“拐骗”到西子湖边的,以为这里就像老爷子描绘的那样纤淡隽雅,山水清丽,可人简净,浅...

来自: 豆瓣
作者: 秋声叶$    时间: 2012-10-26 10:18
酸甜苦辣咸,种种滋味都是人生的味道。有英雄的,有平凡的,有幸福的,还有心酸的。没有味道的人生,就如没加任何调味的菜肴,不管加了在菜,用了再高深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老竹$    时间: 2012-10-26 10:18
        汪曾祺有《故乡的食物》一文,记其家乡高邮的吃食。我很喜欢汪老的文笔,读过多次。这次去杭州萧山出差,生意场上,自然少不了盘来杯往,...

来自: 豆瓣
作者: 墨歌$    时间: 2012-10-26 10:18
首先喜欢汪曾祺是因为喜欢《受戒》明快清新,更喜欢他是因为他贪吃。
读他的散文集,完全是一派烟火气息。整本书大部分都是和吃的有关,感觉就是用油盐...

来自: 豆瓣
作者: 夏炽$    时间: 2012-10-26 10:18
汪曾祺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了咸菜,一打量,居然不少都吃过。

小时候家里在菜市场买大头菜,也叫芥疙瘩(我们这里念JIE这个音,实则是念GAI)就...

来自: 豆瓣
作者: 文泽尔$    时间: 2012-10-26 10:18
因为豆瓣的细心体贴,使读书注释的字数一直足够支配,又因为些无聊阉党总是爱来黑我的各样评述,某文现在其实已经很少写书评了:要写也不写以前奚落《裂舌...

来自: 豆瓣
作者: church$    时间: 2012-10-26 10:18
      文人做菜就像文人画一样,随性,却又有雅致的讲究。

    这种味道,大师傅做不出,他们有匠气,小保姆更做不出,她们缺乏想象。
...

来自: 豆瓣
作者: 蓝调共$    时间: 2012-10-26 10:18
翻来覆去就那几样东西,吃得还不够丰富。书中收集的文章重重复复,汪曾祺换了多个诱人的标题谈同样的东西,比如心里美萝卜、豆腐、手把肉等等,相似的段落...

来自: 豆瓣
作者: 布边边$    时间: 2012-10-26 10:18
  这本书不适合一口气读完,非要一口气看完书中讲述的众多美食,估计会感觉“胀气”,少些小情调。

  我就是在坐地铁和饭前的间隙读完它的,每...

来自: 豆瓣
作者: 苏叫兽$    时间: 2012-10-26 10:18
不错的一本小书,之所以说小是因为谈得东西老爷子在描述的时候三言两语一笔带过,都是过往的生活中的小片段。老爷子在描述的时候自然而然是带着一种比较神...

来自: 豆瓣
作者: 小米=q$    时间: 2012-10-26 10:18
最为选本,但文图相配,读来有趣有味。
比较要命的事情是读时虽为上午,可在汪老近乎生香的文前肚子大鸣,中午奔到食堂发觉全没有书中所讲之食之味,腹...

来自: 豆瓣
作者: 无尽空$    时间: 2012-10-26 10:18
汪老如果能少些一些可能会更好。写得太多的人经常就忘了自己已经说过好几遍的话了。这样的文章也许放在某个杂志里,让人读一次,感觉很好。如果收在集子里...

来自: 豆瓣
作者: 资寒$    时间: 2012-10-26 10:18
《五味》汪曾祺先生关于吃的作品集。很轻松,很简单,但有的句子又透着一点儿失落,因为他曾经喜爱的一些美味,现在已经消失了。老爷子每一篇都写得很简单...

来自: 豆瓣
作者: miz$    时间: 2012-10-26 10:18
他的这本书我没看过,但其中的有些文章却是读过的。依稀记得汪老曾在书中提过昂茨鱼。这是江浙一带常见的淡水鱼,初秋清晨若是大雾,该鱼往往浮在水面上换...

来自: 豆瓣
作者: ssyd$    时间: 2012-10-26 10:18
汪曾祺的老师是沈从文
  沈从文的老师是废名
  他们都喜欢明代的小品文
  归有光是最爱
  外国有个阿索林
  大概是西...

来自: 豆瓣
作者: 怡$    时间: 2012-10-26 10:18
和汪先生一样,是旅居北京的南方人。看到文中故乡的野菜,特别的亲切,会欢喜的说‘我们那里的什么什么菜就是叫这个名字的,就是这样吃法的’,然后惆怅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鱼米之$    时间: 2012-10-26 10:18
中国人爱吃,也爱谈吃。在中国,大抵有点文化的人总免不掉“为事立言”的癖好,如果凑巧他又精于饮馔,即使不在雅舍,恐怕谈吃的文字也会绵绵不绝。古往今...

来自: 豆瓣
作者: 忧伤的$    时间: 2012-10-26 10:18
    因为朋友的推荐,买了这本小书。原来一直想买汪曾祺全集的,所以,对这类选集并不十分在意。然而这本山东画报出版的小书,从卖相上来说,就很吸引...

来自: 豆瓣
作者: 方大小    时间: 2013-7-23 21:23
       《五味》中,只听得汪老把中华美食,各地小吃小菜娓娓道来,不仅讲它们的做法,还讲它们的来历。我惊讶于他的博学,好像一本活字典,不需要百度。或者说,他的脑子里有无数的线。线头往外一扯,就扯出很多很多相关的知识。关于美食,奇闻趣事,古今中外,出来很多严肃的论证。
      在对待食物历史的考证上,汪老是一副老学究的摸样,严肃的很。一转身,你又会看到这样的句子:“我曾经夸口,说我什么都吃,为此挨了两次捉弄,一次在家乡,我原来不吃芫荽(香菜),以为有臭虫味。……铺中管事弄了一大碗凉拌芫荽,说:‘你不是什么都吃吗?’我一咬牙吃了。从此,我就吃芫荽了。”这一段让人大有惺惺相惜之感。因为我也不喜欢吃香菜,原因也是有股臭虫味。一个可爱的逞强的老头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我也惊讶于他的阅历,四方食事,娓娓道来,他吃过这么多菜!他真敢尝!
      汪老的故乡在江苏高邮,讲起故乡的食物,他又是那么深情款款含情脉脉。他有多爱家乡啊。故乡的炒米和焦屑、端午的咸鸭蛋、咸菜茨菰汤、虎头鲨、昂嗤鱼、砗螯、螺蛳和蚬子、野鸭、鹌鹑、斑鸠、鵽、蒌蒿、枸杞、荠菜、马齿苋,都留在他的记忆里,留在他的笔下。《故乡的野菜》中细说了荠菜、蒌蒿、马齿苋、莼菜,还提及了一个故乡在明朝时的散曲作家王磐,重点介绍了王西楼的《野菜谱》,有图有配诗,多写人民疾苦。“江荠青青江水绿,江边挑菜女儿哭。爷娘新死兄趁熟。止存我与妹看屋——江荠”,“抱娘蒿,结根牢,解不散,如漆胶。君不见昨朝卖客船上,儿抱娘哭不肯放——抱娘蒿”。汪老说,这些诗的感情都很真挚,读之令人酸鼻。的确,汪老告诉我们他的家乡有一位用野菜记录百姓疾苦的散曲家,他把他的感动带给了读者,也把他对故乡这片土地的爱带给了读者。靠近民间的作品,总有人间烟火的味道,说尽世间人情冷暖,说尽百姓疾苦。
      汪老年轻的时候在西南联大读书,那段在昆明的日子我想他也是印象深刻吧。不然就不会有《昆明菜》、《昆明的吃食》这些文字了。《昆明的吃食》里描写饭馆“映春时”里的一位堂倌,很有小说人物的味道。“这是一个两层楼的饭馆。楼下散座,卖冷荤小菜,楼上卖热炒。楼上有两张圆桌,六张大八仙桌,座位经常总是满的。招呼那么多客人,却只有一个堂倌。这位堂倌真是能干。客人点了菜,他记得清清楚楚(从前的饭馆是不记菜单的),随即向厨房里大声报出菜名。如果两桌先后点了同一样菜,就大声追加一句:‘番茄炒鸡蛋一作二’(一锅炒两盘)。听到厨房里锅铲敲炒的声音,知道什么菜已经起锅,就飞快下楼,(厨房在楼下,在店堂之里,菜炒得了,由墙上一方窗口递出)转眼之间,又一手托一盘菜,飞快上楼,脚踩楼梯,登登登登,麻溜之至。他这一天上楼下楼,不知道有多少趟。累计起来,他一天所走的路怕有几十里。客人吃完了,他早已在心里把账算好,大声向楼下账桌报出钱数:下来几位,几十元几角。他的手、脚、嘴、眼一刻不停,而头脑清晰灵敏,从不出错,这真是个有过人精力的堂倌。看到一个精力旺盛的人,是叫人高兴的。”现在到哪里去看这样麻溜的堂倌呢?有的话,我还真想见识见识,绝对的俗世奇人呐!
      回忆了故乡的食物和昆明的食物,汪老说,食物和文化一样,要多尝一尝。由《五味》这本书的开篇《葵薤》为证:
      我写这篇随笔,用意是很清楚的。
  第一,   我希望年轻人多积累一点生活知识。古人说诗的作用: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还可以多识于草木虫鱼之名。这最后一点似乎和前面几点不能相提并论,其实这是很重要的。草木虫鱼,多是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草木虫鱼有兴趣,说明对人也有广泛的兴趣。
  第二,   我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不管是古代的还是异地的食物,比如葵和薤,都吃一点。一个一年到头吃大白菜的人是没有口福的。许多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的蔬菜,比如菠菜和莴笋,其实原来都是外国菜。西红柿、洋葱,几十年前中国还没有,很多人吃不惯,吃吃,就吃出味儿来了。
         你当然知道,我这里说的,都是与文艺创作有点关系的问题。
      汪老把对食物的态度延伸到对人生的态度对文艺创作的态度上。他也讲过这样的话“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这位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作家,我觉得他的思想要比现在很多的人先进的多。
  
  




欢迎光临 悦读人生 (http://dothinking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