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人生

标题: 牛棚杂忆 - 书评 [打印本页]

作者: 书迷可可    时间: 2012-9-20 11:40
标题: 牛棚杂忆 - 书评
  《牛棚杂忆》是季羡林对文革时期的一本回忆录,他以幽默甚至是调侃的笔调讲述自己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此书对“文革”的残酷性揭露的让人不寒而栗。他出书的目的就是希望总结教训和“经验”,让更多经历过的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54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作者: 辰熙$    时间: 2012-10-25 15:24
  看过很多文革书,不少言过其实,有些粉饰过重。这本书真心不错。
  
  比较朴实真实,描绘真实的文革生活。值得一读。
  
  那段历史真是深刻又复杂,人和人之间能变得如此针锋相对。事实证明,发动群众斗群众不是好办法,只能依靠法律,公开、公正来维护社会公平。

来自: 豆瓣
作者: monkey$    时间: 2012-10-25 15:24
       今天整理桌子,翻出刚开学写的《牛棚杂忆》读后感。怕被遗忘或者丢弃。打在网上,既是记录,又是重温。
       看着牛棚杂忆,我都觉得疼。烟卷烫、被吐痰、耳光、拳打脚踢,对于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是人能够做出来的吗?历史书上得文革十年总是一笔带过,我知道那十年很令人心痛,但寥寥几句又如何让我能够体会到切肤之痛。而现在,自己仿佛就像较低也踩到了钉子,鲜血直流,工头看了一眼说:滚蛋。就像脖子上挂了一个用钢丝吊的厚重木牌,钢丝不断嵌进肉里。季老是幽默的,是清醒的。非人的年代,他从以一个侥幸者到一个经历者,从寻思的念头到自己在阳台上练喷气式飞机。会心一笑,赞叹老人可爱的同时可觉得心更酸了?在阳台上锻炼时,偶尔抬头看到雀在翠枝头的画面让季老定格下春意和感激。那是的知识分子啊!黑暗残暴的年代,内心挣扎过,可是季老没有放弃生存的机会。哪怕只有一点点。哪怕当时民间盛传的是文革“七八年一次,一次七八年”。我想,季老在内心一定是相信终会等到云消雾散的那一天。
        没有人站出来回忆那段时光,好,那么我就站出来!为含冤者默哀。让“非人者”自省。原谅并不算是什么高风亮节,真实的记录才是一个一个有良知者应当做的。将近30年,季老能够如此清晰地回忆,难道我还不能感受到这苦痛和绝望吗?十年漫漫长夜,好在光没有消失。点灯者呵!
         什么是伟人?我想季老兽人尊重也不仅是因为他的学识吧!(看了一半,想说的太多,索性写下来。 20:05)
  
  触动心的话:
        被批斗者的相互搀扶,又怎么不会让人一生难忘?
        为了减少被红卫兵看到,不走大路,宁可走铺满垃圾的小路,宁可与那些野猎狗为伴。

来自: 豆瓣
作者: 手气不$    时间: 2012-10-25 15:24
  http://www.gracecode.com/archives/3096/
  
  这是第二次读这本书,上次是在 2009 年。我是个至今还能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认知季老是在其生后,而知道他的作品则更晚。
  
  当初《牛棚杂忆》这本书是和郑念的《上海生死劫》一起看的,说起来很巧它们各自的作者是再差不多时间作古,而同时这两本书同样是记录了那十年的浩劫。因此,我总是会将这两本书做对比。
  
  当年的《上海生死劫》所给我带来的震撼远远比《牛棚杂忆》大得多,原因不仅仅是郑念她比季老更为悲惨的遭遇,也同时是因为季老在那本书中的文字更像是平淡无奇的回忆录。
  
  时隔三年再读《牛棚杂忆》,而此时本人的心境与三年前也亦然不同。拿到书本想随便翻阅然后放下,不想就变成了细细品读然后竟然将整本书又重新读了个遍。
  
  其实,个人对于季老的印象不深,甚至对于其研究的领域也不甚了解。因此,我只能从《牛棚杂忆》这本书描述对于季老的印象。
  
  在那场浩劫中对比郑念丧女的痛苦,季老无疑是「幸运」的。从《牛棚杂忆》其中幽默调侃,很多时候看起来更多的是在自嘲。然而细读文字,其实季老所承受的痛苦和冤屈,不比郑少许多。
  
  他说过,「不厌恨,不仇恨」。
  
  即便季老成书是在那浩劫后的十几年,那些尖锐的话语在我们这篇土壤中还是没有存活的环境(这佐证了为何《上海生死劫》只能在海外出版)。所以,季老选择了用种温柔的方式诉说和释放其痛苦。
  
  有段季老回头对于那十年的总结,季老自问自答「国人有无反思?没有,完全没有」。这让我苦笑不堪,我应该是个悲观主义者 -- 季老您可曾了解,恐怕在您作古后的数年后,或许也不能会有您说的总结和反思。
  
  四十年的光阴逝去,其实浩劫还没有就此结束,甚至会随时再来。《牛棚杂忆》存在的必要,就是温柔的告诫我等后辈们,他们是曾经经历过怎样痛苦的年代。
  
  …
  
  回到这书的本身,它现在是季老自选集中的其中一本,同时再推荐再看季老的《佛》、《读人生》、《读国学》等几本。我个人觉得,这几本应该是自选集中最能说明大师造诣的作品了。
  
  然而,季老的有些书(例如《佛》等)在我目前读起来还是略感沉闷和晦涩。这就好比我几年前的初次读《牛棚杂忆》一样,还没有到高度去领悟吧。
  
  那么,几年后我再回来看看。

来自: 豆瓣
作者: 噜噜$    时间: 2012-10-25 15:24
  很早很早,就知道有这本书,但是一直不敢看。
  人性泯灭的十年,不管用怎样戏谑调侃的文字,仍然能够读出背后的血泪。那段历史的影响,不是打倒四个头头,平反几个受害者就能够了结的。必须直面它,反思它,对历史的选择性遗忘,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来自: 豆瓣
作者: 做梦的$    时间: 2012-10-25 15:24
  文革是新中国的耻辱,正史不愿多提,而当年被打成牛鬼蛇神的知识分子,大多已成为冤死鬼,没能撑到今天,侥幸存活者,哪里还敢做声。那些红小兵对自己的劣迹当然更不愿多提,因此关于文革最残酷部分的回忆录存世的很少。
  
  
  但季羡林不愧是牛胆包天,当年他因为多嘴跳出来惹了祸上身,遭受了如此残酷的折磨之后,他仍然有勇气跳出来说:“那个国王没穿衣服!”光凭这点,我觉得大家都应该原谅他的迂腐,而赞赏他的品格。
  
  除去文革不谈,季老本身也是一个传奇人物,在二次大战正打得如火如荼时,他竟身在纳粹德国留学,亲历了盟军的大轰炸和希特勒的倒台,战后才辗转回国。其所学的东西也不同寻常,是印度语、佛教梵语,吐鲁番吐火罗语。。。
  
  美中不足的是,在回忆录中,季老没有提到他德国的小情人,这位可真是美女。

来自: 豆瓣
作者: aggiep$    时间: 2012-10-25 15:24
  历史是一面镜子,让人不要重蹈覆辙,但是似乎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于我们必须铭记的历史渐渐的遗忘,季老先生的 牛棚杂忆一直想读,只为了解那段十年的浩劫。读完之后深感老人的赤诚,如祝词中所写,这一本小书是用血换来的,是和泪写成的。我能够活着把它写出来,是我毕生最大的幸福,是我留给后代最佳的礼品。愿它带着我的祝福走向人间吧,他带去的不是仇恨和报复,而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见美和丑,照见绝望和希望,他带去的是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们的一片赤诚。于我而言,我们必须了解的历史。

来自: 豆瓣
作者: zqd985$    时间: 2012-10-25 15:24
  如果单纯作为一本对那个年代的回忆录,读起来还是不错的,能够比较完整的还原当时的情景,这对于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再现;但是书中的个别过激评论,不敢苟同,因为我不认为这些评论能够代表季羡林先生作为北大校长和一位毕生研究学术的学者和长者应有的品德和胸怀

来自: 豆瓣
作者: 小二哥$    时间: 2012-10-25 15:24
  一直都觉得人是一种高级的动物,什么时候都应该是比较有理性的。如果说有失去理性的也只能是小部分人,但是没有想到在文化大革命当中,全国上下大部分人就像失心疯一样。
  一段令人难以想像的历史,一段令多少中国人伤痛的历史,一段让中国失去了十年发展的历史。十年相对于历史来说只不过是很短暂的一刻。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却是一段漫长的历程,多少人在十年的浩劫中丧失了亲人,多少人在十年的浩劫中失去了生命,多少人在十年浩劫中变成了野兽般……
  季老先生用比较诙谐、讽刺的手法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宝贵的历史,留下了这段荒诞的历史,虽然很多东西还没有写出来,但是为我们了解这十年浩劫还是提供了很好的资料。

来自: 豆瓣
作者: 小二哥$    时间: 2012-10-25 15:24
  一直都觉得人是一种高级的动物,什么时候都应该是比较有理性的。如果说有失去理性的也只能是小部分人,但是没有想到在文化大革命当中,全国上下大部分人就像失心疯一样。
  一段令人难以想像的历史,一段令多少中国人伤痛的历史,一段让中国失去了十年发展的历史。十年相对于历史来说只不过是很短暂的一刻。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却是一段漫长的历程,多少人在十年的浩劫中丧失了亲人,多少人在十年的浩劫中失去了生命,多少人在十年浩劫中变成了野兽般……
  季老先生用比较诙谐、讽刺的手法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宝贵的历史,留下了这段荒诞的历史,虽然很多东西还没有写出来,但是为我们了解这十年浩劫还是提供了很好的资料。

来自: 豆瓣
作者: 小二哥$    时间: 2012-10-25 15:24
  一直都觉得人是一种高级的动物,什么时候都应该是比较有理性的。如果说有失去理性的也只能是小部分人,但是没有想到在文化大革命当中,全国上下大部分人就像失心疯一样。
  一段令人难以想像的历史,一段令多少中国人伤痛的历史,一段让中国失去了十年发展的历史。十年相对于历史来说只不过是很短暂的一刻。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却是一段漫长的历程,多少人在十年的浩劫中丧失了亲人,多少人在十年的浩劫中失去了生命,多少人在十年浩劫中变成了野兽般……
  季老先生用比较诙谐、讽刺的手法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宝贵的历史,留下了这段荒诞的历史,虽然很多东西还没有写出来,但是为我们了解这十年浩劫还是提供了很好的资料。

来自: 豆瓣
作者: 小二哥$    时间: 2012-10-25 15:24
  一直都觉得人是一种高级的动物,什么时候都应该是比较有理性的。如果说有失去理性的也只能是小部分人,但是没有想到在文化大革命当中,全国上下大部分人就像失心疯一样。
  一段令人难以想像的历史,一段令多少中国人伤痛的历史,一段让中国失去了十年发展的历史。十年相对于历史来说只不过是很短暂的一刻。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却是一段漫长的历程,多少人在十年的浩劫中丧失了亲人,多少人在十年的浩劫中失去了生命,多少人在十年浩劫中变成了野兽般……
  季老先生用比较诙谐、讽刺的手法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宝贵的历史,留下了这段荒诞的历史,虽然很多东西还没有写出来,但是为我们了解这十年浩劫还是提供了很好的资料。

来自: 豆瓣
作者: 小二哥$    时间: 2012-10-25 15:24
  一直都觉得人是一种高级的动物,什么时候都应该是比较有理性的。如果说有失去理性的也只能是小部分人,但是没有想到在文化大革命当中,全国上下大部分人就像失心疯一样。
  一段令人难以想像的历史,一段令多少中国人伤痛的历史,一段让中国失去了十年发展的历史。十年相对于历史来说只不过是很短暂的一刻。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却是一段漫长的历程,多少人在十年的浩劫中丧失了亲人,多少人在十年的浩劫中失去了生命,多少人在十年浩劫中变成了野兽般……
  季老先生用比较诙谐、讽刺的手法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宝贵的历史,留下了这段荒诞的历史,虽然很多东西还没有写出来,但是为我们了解这十年浩劫还是提供了很好的资料。

来自: 豆瓣
作者: 小二哥$    时间: 2012-10-25 15:24
  一直都觉得人是一种高级的动物,什么时候都应该是比较有理性的。如果说有失去理性的也只能是小部分人,但是没有想到在文化大革命当中,全国上下大部分人就像失心疯一样。
  一段令人难以想像的历史,一段令多少中国人伤痛的历史,一段让中国失去了十年发展的历史。十年相对于历史来说只不过是很短暂的一刻。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却是一段漫长的历程,多少人在十年的浩劫中丧失了亲人,多少人在十年的浩劫中失去了生命,多少人在十年浩劫中变成了野兽般……
  季老先生用比较诙谐、讽刺的手法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宝贵的历史,留下了这段荒诞的历史,虽然很多东西还没有写出来,但是为我们了解这十年浩劫还是提供了很好的资料。

来自: 豆瓣
作者: 小二哥$    时间: 2012-10-25 15:24
  一直都觉得人是一种高级的动物,什么时候都应该是比较有理性的。如果说有失去理性的也只能是小部分人,但是没有想到在文化大革命当中,全国上下大部分人就像失心疯一样。
  一段令人难以想像的历史,一段令多少中国人伤痛的历史,一段让中国失去了十年发展的历史。十年相对于历史来说只不过是很短暂的一刻。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却是一段漫长的历程,多少人在十年的浩劫中丧失了亲人,多少人在十年的浩劫中失去了生命,多少人在十年浩劫中变成了野兽般……
  季老先生用比较诙谐、讽刺的手法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宝贵的历史,留下了这段荒诞的历史,虽然很多东西还没有写出来,但是为我们了解这十年浩劫还是提供了很好的资料。

来自: 豆瓣
作者: 小二哥$    时间: 2012-10-25 15:24
  一直都觉得人是一种高级的动物,什么时候都应该是比较有理性的。如果说有失去理性的也只能是小部分人,但是没有想到在文化大革命当中,全国上下大部分人就像失心疯一样。
  一段令人难以想像的历史,一段令多少中国人伤痛的历史,一段让中国失去了十年发展的历史。十年相对于历史来说只不过是很短暂的一刻。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却是一段漫长的历程,多少人在十年的浩劫中丧失了亲人,多少人在十年的浩劫中失去了生命,多少人在十年浩劫中变成了野兽般……
  季老先生用比较诙谐、讽刺的手法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宝贵的历史,留下了这段荒诞的历史,虽然很多东西还没有写出来,但是为我们了解这十年浩劫还是提供了很好的资料。

来自: 豆瓣
作者: 小二哥$    时间: 2012-10-25 15:24
  一直都觉得人是一种高级的动物,什么时候都应该是比较有理性的。如果说有失去理性的也只能是小部分人,但是没有想到在文化大革命当中,全国上下大部分人就像失心疯一样。
  一段令人难以想像的历史,一段令多少中国人伤痛的历史,一段让中国失去了十年发展的历史。十年相对于历史来说只不过是很短暂的一刻。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却是一段漫长的历程,多少人在十年的浩劫中丧失了亲人,多少人在十年的浩劫中失去了生命,多少人在十年浩劫中变成了野兽般……
  季老先生用比较诙谐、讽刺的手法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宝贵的历史,留下了这段荒诞的历史,虽然很多东西还没有写出来,但是为我们了解这十年浩劫还是提供了很好的资料。

来自: 豆瓣
作者: 小二哥$    时间: 2012-10-25 15:24
  一直都觉得人是一种高级的动物,什么时候都应该是比较有理性的。如果说有失去理性的也只能是小部分人,但是没有想到在文化大革命当中,全国上下大部分人就像失心疯一样。
  一段令人难以想像的历史,一段令多少中国人伤痛的历史,一段让中国失去了十年发展的历史。十年相对于历史来说只不过是很短暂的一刻。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却是一段漫长的历程,多少人在十年的浩劫中丧失了亲人,多少人在十年的浩劫中失去了生命,多少人在十年浩劫中变成了野兽般……
  季老先生用比较诙谐、讽刺的手法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宝贵的历史,留下了这段荒诞的历史,虽然很多东西还没有写出来,但是为我们了解这十年浩劫还是提供了很好的资料。

来自: 豆瓣
作者: 小二哥$    时间: 2012-10-25 15:24
  一直都觉得人是一种高级的动物,什么时候都应该是比较有理性的。如果说有失去理性的也只能是小部分人,但是没有想到在文化大革命当中,全国上下大部分人就像失心疯一样。
  一段令人难以想像的历史,一段令多少中国人伤痛的历史,一段让中国失去了十年发展的历史。十年相对于历史来说只不过是很短暂的一刻。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却是一段漫长的历程,多少人在十年的浩劫中丧失了亲人,多少人在十年的浩劫中失去了生命,多少人在十年浩劫中变成了野兽般……
  季老先生用比较诙谐、讽刺的手法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宝贵的历史,留下了这段荒诞的历史,虽然很多东西还没有写出来,但是为我们了解这十年浩劫还是提供了很好的资料。

来自: 豆瓣
作者: 白起$    时间: 2012-10-25 15:24
  小鱼与土土推荐。
  
  呷着文字,在结尾处你可以品出季老的懊悔,经历过世事的人,是不难体会到的。这是一种难以排遣的愤懑,这是一种让人产生不耻的懊悔,这是一种知行不一带来的痛苦。
  
  尽管季老要罗列各种理论来顾左右而言它地保护他真正要抒发的东西,让这些东西小心翼翼地一点一点地展示——或者说,这些东西原本自己就不敢直接面对,所以每一次暴露都要转头寻找理论来填充心中的不安,但是,即便如此,目光如炬的读者依然可以读出他的痛苦与不安,纠结与懊悔。
  
  为什么,自己当时没有勇气自杀?而其他有识之士却可以,而自己因此要受尽凌辱?毫无体面。
  
  百般为自己辩解,但是心中知识分子的认识与良心饶不了自己。
  
  为什么,自己这么胆小,自己被人批斗时是这么没有勇气?这么怕死,怕疼。而让自己若干年后回忆无地自容,而自己一向标榜的耿直与犟脾气,岂不是空话?如果自己的耿直与犟脾气都是假的,那么自己把自己陷进原本不用陷进去的文ge灾难,岂不是说明自己愚蠢?如果自己愚蠢了,又怎么以拥有智慧的知识分子自居?
  
   一堆矛盾加一堆矛盾,季老不敢分析,但是已经痛苦不堪。
  
  善良而单纯的季老,我们替你难过。这是民族的灾难,这是他们的错误,不是你的,你才是受害者,他们不是,不要站在圣人的角度看这个问题,给自己添太多的包袱。
  
  也不知季老走的时候是否安详?
  

来自: 豆瓣
作者: 沈子颜$    时间: 2012-10-25 15:24
  这的确是一本很精湛的书,详写了一段别人不敢讲述的历史,讲述了一个老人的十年浩劫,生动而传神。仿佛一切历历在目,大抄家、大批斗,劳动改造,他身体上和心灵上所遭受的痛苦,他心底沉着的那份怨气,都经由他平淡的文字深刻地刻画了出来,在我的心底、对这位老人的心疼怜惜,为其愤愤不平的情怀久久不能平复。
  
  文化大革命,这是部由领导人错误领导、人民盲目追从从而导致的悲剧史。他批斗的大部分都是善良的人,在北大这样的地方,批斗的都是搞学术的教授们,知识分子有错么?知识分子就是反动派么?愤愤不平啊、
  
  对于文革的深恶痛绝,对于当时文人的怜惜,这里也就不多说了,大抵大家都是相似的。单说说季老最后的镜子论,他的一生可谓是见证了二十世纪的整段历史,可是他的心境照见的从来都是积极而向上的东西,都是美好而富有希望的事物。他活了这么多年,经受过大起大落,人生境界开阔得很,对于他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潜心研究学问,潜心治学。他所研究的学问也许我并不会涉及,但是他治学的态度我想大家都应该学习起来、并身体力行起来。这样中国的学术氛围也会有所改观。在现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真的应该学习季老的朴实与勤奋,切勿关注浮华、切勿只关注功名利禄,真实地不求名利地活着吧。关于学术,我们必须秉着不以功名为目的的心、平淡地潜心地研究下去。我觉得这个心态很重要。
  
      这一本小书是用血换来的,是和泪写成的。能够活着把它写出来,是我毕生最大的幸福,是我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愿它带着我的幸福走向人间。      
      它带去的不是仇恨和报复,而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见善和恶,丑和美,照见绝望和希望。
  
  
  
  

来自: 豆瓣
作者: 三姑娘$    时间: 2012-10-25 15:24
   今天,花了三个小时将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一书读完,读后实在感慨万千。
  
        作为一个90后,虽然挂着大学生的虚名,但是对于发生在四十年前的中国的这场空前灾难却是知之甚少。文革,在绝大多数我们这一代人的脑海中留下的恐怕仅仅是历史教科书上不痛不痒的寥寥数语。如同季老先生所说,我们在听到关于文革的一些事情时“往往瞪大了眼睛,满脸疑云”,对于发生在这个时期的一些事情往往感到匪夷所思,简直怀疑是天方夜谭,我们常常会怀疑“天下哪可能有这样的事呢?”。
  
        这不得不让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野蛮,最残暴,最愚蠢,最荒谬”的十年浩劫的老人们痛心疾首。季老忧心忡忡的写道,“这场中华民族空前的大灾难把我们的国家推到了濒于破产的边缘,我们付出的学费不可谓不高矣。然而学到了多少东西,得到了多少教训呢?现在看来,几乎没有。才过了二十多年,我们的青年已经视若神话。这能不令我这样亲身参加过而且蹲过牛棚的人惊心动魄吗?”“我孤独,是因为我感到,自己已是耄耋之年,在茫茫大地上,我一个人踽踽独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年老的像三秋的树叶,逐渐飘零”。
  
        悲哀,孤独与恐惧,当看到十年浩劫就在这短短的数十年间被人们渐渐遗忘了时,季老先生无奈的发出这样的感叹。文革似乎结束了,但是遗留下来的问题太多了。拨开表面的安定团结,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将我们的国家陷于这场空前灾难中?它是怎样一步步发生的?为何它明明看上去荒谬至极却在中华大地肆虐了整整十年,为什么没有东西能够阻止它?为我们的是否要改变什么?这一个个的问题无时无刻不在拷问的深爱着祖国的每一个中国人。然而,这以千万人遭受苦难为代价而换来的经验教训就这么被大笔一挥,草草掩埋了。
  
       一个人如果记不住自己的耻辱,耻辱将吞没他的灵魂;一个民族如果不能正视自己的历史,不能正视那些血淋淋的伤痕,那么那些深埋于骨的痼疾就永远解除不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sunred$    时间: 2012-10-25 15:24
  实在是没看出本书有啥深度可言,既没思想性,也没文学性。就是个流水账啊
  
  文笔平平,我可以理解,毕竟是个学者写的,干巴一点朴素一点没关系,相反简洁清晰也可以是优点。有关挨斗的起因,在牛棚的生活,还有牛棚内其他棚友的情况,都能忠实清楚的记叙,还原事件原貌。这一点给1星.
  
  有关文革的话题,很容易写的触目惊心血淋淋的,本书写的很从容很纪实,并没刻意渲染,平实自然的文字适合心理素质差的朋友们阅读,这一点再加1星
  
  除此之外就很恶心了,简洁并不等于不深刻,经过全民狂热互相倾轧人斗人的年代,分析根源和心理是很重要的事。可惜本书并没写到这一点。连最容易做到的  自省 都只有寥寥几笔。 一开始就写到 作者其实也参与了对别人的批斗,而且作者也知道被批斗者并没什么大的错误。当然他能写下这一点还是挺不容易的,但是写到他当时的心理就用春秋笔法一带而过,而且既然自己参加过此类事件,那后来对那些批斗者的思想是不是能更好了解呢? 可惜诸如此类的分析本书中实在太少了,这就是为什么说本书作为纪实文字是不错的,作为文学作品就太差了。
  
  而且最不能忍受的是作者对当时“统治”北大的那位女士也采取了一种扣帽子式的非黑即白描写方式,还暗示这位小将有着作风问题。感觉如有机会,作者一定会写一张泼脏水式的大字报描写此事。作者对其恨之入骨我可以理解,但是既然有 大师 之称谓看人不能立体一些 么? 能不能不要只写一些花边?可见文革式思维真是扎根在每个人的血液之中,人斗人的本事乃是中国人天生的。 从这一点看本书真不愧于是对那段历史忠实的叙述,因为它也忠实的描写了一个并没脱离低级趣味,并没那么高尚超脱的季羡林。

来自: 豆瓣
作者: 玉蕤$    时间: 2012-10-25 15:24
  老先生在这本书里的语气几近调侃了,但读完整本书却全然没有轻松之意。
  
  书里描述的那个年代,与我隔绝经年,是我没有办法想象的。那种政治漩涡的猛烈,人性的恶劣,对文化的践踏,对生命的侮辱,甚于任何一种侵略。
  
  记得当时看《霸王别姬》真是恨死那个小四了,真是不明白怎么会有人那么忘恩负义,灵魂那么脏呢?
  
  人应该有信仰,有快乐,但那绝对不是对另一个生命的羞辱。
  
  那样会导致一个很坏的结果,所有人都要去承担这个罪恶:丢失了真的,好的,留下了假的,不好的。然后要等待时间去抚慰,需要一代一代人的救赎...
  
  这就是轮回吧。
  
  
  不过即使在那个年代还是有好人的,这是读完这本书和对于那个年代唯一的欣慰。
  
  
  ps.比较膈应的是这个出版社...

来自: 豆瓣
作者: tiansi$    时间: 2012-10-25 15:24
  什么时候才能修炼到如此境界。
  
  文笔虽不如汪曾祺,也是我所心向往之。
  
  以后多读读这些老先生们,很有味道。下面读读金克木、张中行。
  
  人生有三老:
  
  1、寿则多辱;
  2、老而不死谓之贼;
  3、从心所欲,不逾矩。

来自: 豆瓣
作者: 江绪林$    时间: 2012-10-25 15:24
  “可否极泰来,人间正道,浩劫一过,我不但翻身起来,而且飞黄腾达,‘官运’亨通,颇让一些痛打过我,折磨过我的小将胆战心惊。如果我真想报复的话,我会有一千种手段,得心应手,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进行报复的。”
  
  “就像巴黎领导世界时装的新潮流一样,当时的北大确实是领导着全国‘文化大革命’的新潮流。”
  
  “那时他们正在通向天堂的人民公社里吃大锅饭,谁也不肯卖力。”
  
  
  “我坚决认为自己应该归为好人一类。我除了考虑自己以外,也还考虑别人...我不是曹孟德” p42
  
  "仿佛是来自灵魂深处的最强音。我完完全全拜倒在领袖脚下了。" 143
  
  爱国主义是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 143
  
  
  感觉境界很差!
  

来自: 豆瓣
作者: DreamW$    时间: 2012-10-25 15:24
  牛棚杂忆实在好看。
  
  读读读其实不过半页就会因为书里的荒诞为之一笑,笑完又会感叹那个年代某些荒诞的逻辑。
  这是一本季老的书,一本说出那些故事的书。

来自: 豆瓣
作者: Jenny$    时间: 2012-10-25 15:24
  用了一天的时间读完了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此书述写的主要是对文革时期回忆,可以算作是一本回忆录了。季先生以一种务实的精神和态度向我们展示了十年动乱期间自身的真实感受和北大的面貌。
  对于我们,也许只是在他的描述中对那个时代有个整体的印象和愤慨。然而我们的愤慨,只是暂时性的一种深刻的愤怒,就如旁人永远理解中国为什么对日本侵华有着如此刻骨铭心的记忆,而我们就是那个旁人。我们不明白喷气式坐姿是什么样子,不明白走在路上想老鼠过街时的那种感受,不明白那个时代火热的“热情”。他以及老一辈受过迫害的政治家和只是分子的愤慨却是刻骨铭心的,是深刻感受且难以磨平的。
  季先生的语言是调讽的,这种调讽正式一个有血有肉有灵性的作者最真切的表露方式。季先生本来是可以“躲过”这场浩劫的,然而他因对那位“老佛爷”(江青)不满,所以才拿去批斗,成了“黑帮”。可见季先生是耿直的。
  在这本书中,季先生回忆了自己被打成批斗对象的前后事情。这简直就是在炼狱中的回忆。在他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那个黑白颠倒的年代。季先生自称自己是被开除了“人籍”的。走路走沟道小路,总是低着头,“每个人都有权利打我们,而且这种举动还会被看成是‘革命’的行为,是被载入个人的功绩的。路边的八岁小孩也可以打我们”。“我们觉得我们真的是有罪的,我们已经被开除人的行列了。”在那个时代,肉体和灵魂就这样被摧残着,而各种方法,也是这般的你想也想不到的。“两眼睁着,看准太阳:不许眨眼,否则就拳打脚踢……谁要是想实践一下,保管你半分钟也撑不下来。这样难道不会把人的眼睛红火的弄瞎吗?”当然,方法很多,是难以写尽的。那个社会,已经变成了一个人间炼狱,让你都没有了死的意志。
  然道就没有几个有良知的人出来制止吗?那个发疯的时代,疯狂已成了一种病毒,你不想染上也不能躲开。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寓言故事。是说一个国家所有的人都在说谎,你说了真话反而成了谎话者,背负罪名。我们那时候就是这种状态吧,所有的人都在说谎,说真话的人反而成了谎话者。
  我以前也看过一些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小说,像《芙蓉镇》、《平凡的世界》。当然,《平凡的世界》中只是有所涉及,并不够具体。《芙蓉镇》写的是农村中的文化大革命的景象,是农民阶层的,而《牛棚杂忆》写的却是知识分子的所受的迫害。在那种炼狱中,知识分子恐怕是最大的受害者了。其实对底层人民的摧残,可能更多是他们的肉体。而对知识分子的摧残,那就触及深层的灵魂了。而这种摧毁,将是无法修补的,不管是十年还是二十年。季先生也在书中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文化大革命真的过去了吗?我说不是。那些迫害者心里的不平将是无法修补的,也将是在祖国未来的建设中的一个隐忧。所以我们将以一个如何的态度来对待那些在那个年代受迫害的人,也是季先生写此书的目的吧。
  季羡林先生写作此书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自省,对过去的这段记忆自省,对这段时期自省。我想这不应该是一个人的工作,也应该是一个国家的工作。季先生应该也想藉自己的力量来自省历史吧。有的东西不是说过去就过去的,不仅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历史的作用就是让我们自省我自己,以来迈开我们的未来的步伐。
  自省是一种很重要的精神,是一种虔诚的态度和生活方式,是内心的自我净化。想起卢梭的《忏悔录》一千多页厚的一本书,对自己一生做了的客观的回忆和评价。先不说他这本说有没有价值,单有这种精神就够我们敬佩的了。又想起德国对自己的历史的坦荡与自省的态度。想想,这样一个国家,是有什么不可以继续迈向未来的呢。季先生也是,他本着一种可感自省的态度来对待这段历史,对待自己的遭遇。他是令我敬佩的。同时他也抛出了一个提问:曾经在文化大革命中迫害了别人的人,有过自省吗,有过良心不安吗?而新时期的我们,又将怎样看待这段历史呢?也许,《牛棚杂忆》只是开了一个头,接下来的事,还是要我们来做。
  藉此,很敬佩和尊重季羡林先生,他的耿直,他的忧思,他作为一个学者应有的态度。都是我终身学习的榜样!
  

来自: 豆瓣
作者: 抓抓$    时间: 2012-10-25 15:24
         让我踌躇阅读的一本书。
         字里行间透出的匪夷所思和腕骨之痛在季老“风趣自嘲”的笔锋下喷涌而出,甚至中间部分章节的重复描述都能体会出老人那种情不自禁的悲痛和彷徨。虽然读过《血色青春》系列并听过老一辈关于昆明当时的种种“禽兽现象”,但季老的这种幽默平静中透出的血泪还是让我颤抖。
         本书写于90年代,并于21世纪得以出版,正如前言所述,这一代的人由于种种原因,过于不堪回首也好,环境也好,没有真正的把这一段历史呈现出来,也没有把这种几近亡国的惨痛代价提升起来,遗忘,让当年的有识之士愤懑而惋惜。
         书中叙事的方法和矛头无不显示大师风范,也是此书能得以出版的原因,在这个地方,季老告诉我们这段悲剧的历史现在需要用什么样的面貌告知大家。而此时此刻,季老已经远离我们而去,当年的绝大部分经历者也悠然仙去,这本书的“皮毛之叙”也许真的是老一辈知识分子留给我们的一个片段,其背后的深沉与教训,来年昭然。
  

来自: 豆瓣
作者: 小南呱$    时间: 2012-10-25 15:24
  今年寒假期间,可以说读了几本好书,其中就包括季老的《牛棚杂忆》。
  此书主要是回忆文革那段的黑暗历史。
  其实我一直不明白当时的中国人到底是怎么了,怎么一个个都像是吃了兴奋剂了,变的如此的疯狂,甚至是残忍,嗜血,有些人以整人为乐。难道这就是盲目崇拜的结果?我觉得也不尽然。
  而季老在《牛棚杂忆》中也没有给我门一个明确的解释,只是回顾了那段历史,提供了一些史料,以让后人铭记。这本书中,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季老在面对敌人羞辱打骂时的那种忍耐,那不是苟且偷生的消极悲观,而是一种悲天悯人的匡世情怀。。

来自: 豆瓣
作者: 下身蠢$    时间: 2012-10-25 15:24
        季老这本书还是比较含蓄的,但是毕竟说了许多实话。
    “实际上,我最初确实没有写这样一部书的打算。否则,十年浩劫正式结束于一九七六年,我的书十六年以后到了一九九二年才写,中间隔了这样许多年,所为何来?这十六年是我反思、观察、困惑、期待的期间。我痛恨自己在政治上形同一条蠢驴,对所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一场残暴、混乱、使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蒙羞忍耻、把我们国家的经济推向绝境、空前、绝后—(这是我的希望)—至今还没人能给一个全面合理的解释的悲剧,有不少人早就认识了它的实质,我却是在“四人帮”垮台以后脑筋才开了窍。我实在感到羞耻。
     我的脑筋一旦开了窍,我就感到当事人处理这一场灾难的方式有问题。粗一点比细一点好,此话未必毫无道理。但是,我认为,我们粗过了头。我在上面已经说到,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受蒙蔽的。就算是受蒙蔽吧,也应该在这个千载难遇的机会中受到足够的教训,提高自己的水平,免得以后再重蹈覆辙。这样的机会恐怕以后再难碰到了。何况在那些打砸抢分子中,确有一些禽兽不如的坏人。这些坏人比好人有本领,“文化大革命”中有一个常用的词儿:变色龙,这一批坏人就正是变色龙。他们一看风头不对,立即改变颜色。有的伪装成正人君子,有的变为某将军、某领导的东床快婿,在这一张大伞下躲避了起来。有的鼓其如簧之舌,施展出纵横捭阖的伎俩,暂时韬晦,窥探时机,有朝一日风雷动,他们又成了人上人。此等人野心大,点子多,深通厚黑之学,擅长拍马之术。他们实际上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潜在的癌细胞,迟早必将扩张的。我们当时放过了这些人,实在是埋藏了后患。我甚至怀疑,今天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总起来看,是安定团结的,大有希望的。但是社会上道德水平有问题,许多地方的政府中风气不正,有不少人素质不高,若仔细追踪其根源,恐怕同十年浩劫的余毒有关,同上面提到的这些人有关。
         上面是我反思和观察的结果,是我困惑不解的原因。可我又期待什么呢?...”
  
      我总觉得文革早了40年,以前斗老师,斗领导,斗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挨整的都是无辜的,善良的,是对祖国和人民一片忠心的人。如果给个比较客观的比例,我看是75%的人是被迫害的。而如果文革发生在当今,我看这个比例就该颠倒一下,老师,领导,干部,所谓的装B知识分子75%都是该整的“非人”!如果不幸伤害了25%的好同志,我认为也值!!

来自: 豆瓣
作者: Austin$    时间: 2012-10-25 15:24
  的确是一本用血与泪写成的书,自己所谓的不幸对比季老的遭遇,根本算不上什么!——还是学会坚强点吧!
  
  P.S. 后文对知识分子的描述很生动。

来自: 豆瓣
作者: 王大地$    时间: 2012-10-25 15:24
  也是一个党棍,如今却来诉苦了,他每次运动都是活跃分子,文革是北大某一派的负责人,只是后来被先帝一挥手,扫进了臭毛厕而已,如今却隐去自己之恶,专一诉人之恶,岂是读书人之为?会混的党棍也。从有有多少领导人看过他就知道他是如何会混,如何不倒,如何听话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王小麦$    时间: 2012-10-25 15:24
  这本书,我相信季羡林先生写出来是作为警示作用的。
  他不光给我们描绘了人们在极端心态下的恐怖的所作所为,更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假如再有这么一场事故,假如站在被动一方恰好是我们平时嫉妒的那个阶层,我们会怎么做?
  我们的教育,我们给别人的教育(我作为一个母亲),在给他将来赖以生存的本领凭借之教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宽阔而真实的心胸,除此之外,要再有自我判断的能力,就什么也不怕了。
  起码,不会迷惘,不会后悔,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完全属于自己的正确选择。

来自: 豆瓣
作者: 晶莹如$    时间: 2012-10-25 15:24
  看了牛棚杂记,终于切身的体会到了文革时期是怎样的生活,那样鲜明活生。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会觉得人际斗争天昏地暗的时候读过这本书,较于文革我当时受到的待遇真是太小儿科不值得一提,所以当时对于那些不公释然了许多。现在再读似乎就是了解一段历史。现在无比相信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人生这种变数真的不是你我可以改变的,珍惜眼前的生活是最好的活法。

来自: 豆瓣
作者: 极地特$    时间: 2012-10-25 15:24
          一、正如作者所说,除了一些不疼不痒的伤痕文学和夸张渲染的小说作品,当事的双方(整人者、挨整者)还没有人客观坦诚地记录下这段真实的历史。而今的淡化处理和时光飞逝,如果被忘却,苦难就白受了,历史就有重演的可能。
      二、很真诚,作者没有为自己讳,也有过头脑发热、胆小怕事、逃避放弃、明哲保身,这些都可以从作者的文字中读出。正因为如此,才可以更令人印象深刻地看到这种颠覆人性的浩劫对知识分子内心造成的真实伤害和折磨。
      三、难得是过来人用了一种含泪带笑的讽刺口吻,充满自嘲、幽默和调侃,很多地方甚至让人忍俊不禁。不禁更让人同情和共鸣。
      四、值得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季先生此做乃以身垂范、抛砖引玉。不过也许正因其后来“翻了身、飞黄腾达、官运亨通”(作者自云),才更无所顾忌一些。其他人呢?
  

来自: 豆瓣
作者: Vesta    时间: 2012-10-25 15:24
  总是听身边的长者说文革的一些事情,但是总是觉得无法理解,这次季老离世了,不管是怀念也好哀悼也罢,买来了“牛棚杂忆”,3天之内看完了,感慨万千。。。
  有人说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因为Ta无所畏惧;看完了这本书,我明白了,盲目信仰的人更可怕,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那时的世间用疯狂来形容,只能算是勉强通过。。。

来自: 豆瓣
作者: lifefi$    时间: 2012-10-25 15:24
  才刚读了几页,就吃惊于竟然会有这样的时代,这样的人生经历。既然那样的生活都有人可以忍受,那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还算什么呢?
  
  人性中有恶的劣根,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还会爆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现在的人多看看这样的书,是很有必要的。
  
  这让我想到了秦始皇年代的焚书坑儒,在新朝代建立的时候,就要对旧朝代的思想进行一番清剿,不管你对不对。说白了,就是为了“巩固统治”。可叹秦始皇这么折腾,最后存在不了几年就改朝换代了,独裁导致灭亡,那么文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呢?

来自: 豆瓣
作者: 留白白$    时间: 2012-10-25 15:24
  读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是抱着对文革的窥探心理。书后记中季先生对青年一代不识文革为何物,表达了担忧历史的断裂与遗忘,这样的担忧现在早已成为事实。而在这个神奇的文字大国,文革这一红色的疯狂历史,也已不过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标记——青年一代已经有了不断去中化的成长记忆。
  
  最后一位“国学大师”走了,伴随着离去之后的各种消费和争论也随之而来,鸡犬此时不飞升又更待何时呢?离去前三辞大师之封号,走后还是略显尴尬得冠上了常识错误的国学之礼帽,早年留学的情史和封建婚姻与家事被严肃得八卦成了缅怀之祭文。
  
  这个世界从来都是这样喧嚣,也从来都在为防止寂寞而不断折腾着,好似服用了青春宝美容胶囊一般。文中记述的北大文革往事讽刺又诚恳,字字是剑,字字又穿自己的心。灭人性存斗争的年代过去了,但也并非老化作古到埋入黄土,不可追忆。只是神州大地欢喜改革开放的喜洋洋30年,不愿陈芝麻烂谷子的臭老九一再唠叨曾经的灰暗荒诞。趴在国民党背上与其纠缠怒骂到今天的李敖大师,骂过了盛世的蒋氏父子,骂过了妄图独立的李扁二浑,如今老矣,再骂九英公子已是膝下有子却无对手了,火力即使开足也把自己骂到了千刀万剐之地。若是李敖当年宝岛之行未遂,留在大陆,怕是躲得过白色,抵不过红色。
  
  在顺民也会遭飞来横祸,横来房塌,网瘾即疾病,群众即无知,访民即神经,gong盟即有罪,qiang迁即合法,XXX即敏gan词的神奇大地上,文革中的种种惊世发明创造与荒唐疯魔之事谁说已经随着实事求是和思想解放而全部结束了呢?只是盒xie一直都在,只是斗士一直冤狱,只是历史一直前进,只是前方一直豆腐成渣。
  
  不思过,自遗忘,十年浩荡处处成童话。遗产、版税、功名、逐利,谁人肯休息,谁人愿离场,谁人不轧脑忙?人人都在戏里,只梦不曾醒。
  
  
  

来自: 豆瓣
作者: 梅小五$    时间: 2012-10-25 15:24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国学大师同时对佛教,梵语文化,吐火语等这些因为衰颓或者消失而成为隐学的科目中有权威的发言权,多重光环同加于一身,光华扎眼,引用一些媒体语就是"国宝".
     以前看书店海报宣传季老出了一本反思文革的书,就兴冲冲买了下来,这些类型的书在中国太少,即使流传开的也有很多是当事人的狡辩和托词.季老作为一个声名显著的学者,应该不会在著作中撒谎和矫情.
     <牛棚杂忆>一书说是写的文革,其实写的是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其中重点讲述了文革.季老用诙谐的语言,深沉的情绪讲述了缘起,做人,"半兽人",非人,半自由,完全解放等不同时期自身的状况和其时身边一些人的境遇.既有初期做逍遥人的暗自得意,又有后期作为反革命分子的恐惧,忧愁到最后的破罐子破摔.季老在文革思考了很多,但其中关于社会主义"特色政治"的思考,农民现实与宣传中双面性,还有派性之毒做了深入思考,这些也是我本人感兴趣所在,所以关注甚多.
     先谈谈社会主义的特色政治,季老回忆中说他在建国前对共党不甚了解,但也不反感,只是觉得国民党做的有点糟糕,但坚决不涉及政治,因为他认为政治是肮脏的.而建国后不久季老就习惯口喊万岁,积极群众运动.想来是周围氛围的作用.其实这也无妨,历史上总是有人大声鄙夷政治的肮脏,但我觉得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的话更有道理"政治有时更是光辉事业的起点".习惯后季老参加了很多运动,包括对北大前校长陆卫平的批判,季老在书中承认自己当是是糊涂蒙了心肝,表示很忏悔自己的言行,但又同时强调当是绝没有私心.....其实这是没必要的,错都认了,还解释什么.用香港电影的台词说就是:犯错就要认,挨打要立正.老人始终有局限,估计当年在运动中养成的"谨小慎微"的习性已深入骨髓.....
     历史学家教我们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期,氛围中去看,去观察,不能以现在的观点评价.这一点对于反思文革是很重要的标准.季老在文中慨然道堂堂国家主席都可以不经程序就拉出来批斗,何况他一个小小的北大系主任.这讲的是个体制问题.人终究是人,绝不可能是神,是人就会犯错,这在今天已经是常识,但在那荒诞的年月,不由你不信,谁敢言语,批斗伺候,所以大家都觉得有神的存在.既然人治有缺陷就该让位法制,尽管法律不外乎人情,但只有实行法制才能保障最广泛的公平.
     山西的赵树理在现在文学史中创立了一个流派叫"山药蛋"派,不管这流派能在纸媒中保存多久,至少目前官方是肯定他的.他的代表作<小二黑结婚>什么的把农民的品质觉悟好好的颂扬了一番,影响了一代代读书断字的人,因为官定的教科书里就有他的必学文章.再加上小时候的一些"激人奋进"的音像资料的大量传播.我们对农民始终抱有好感.季老在文中也提到在下乡支农时的情形.那时在文革前,农民已经享受特权的政治地位了.小农的狭隘性并不因为新时代的到来而寿终正寝,农民的自私,目光短浅,一盘散沙,仍然如鬼魅般存在并不时闪现.这种劣根性某种程度上也是民族通病,因为我们是几千年的农业社会走过来的.我无意丑化什么.但我们至少应该正视现实,农民离管理国家的公民素质还相差很远,再也不能搞出个农民副总理什么的,那不是创新,是笑话,耽误的是整体国民.
     中国有五千年历史,常常被国人引为骄傲.事物都有俩面性,历史太长有时也是个负担.我常常想24正史中那些宫闱秘术,朝堂霸术的广泛流传是否有历史的影子在里面.人说中国人是最有历史精神的国民.我不知这是在夸奖还是在暗讽.太多de狡诈,阳谋,阴谋被历史家刻在岁月的石柱上,不断赶来的后人,有的抬头瞻仰,有的低头阴笑.于是历史的画卷总是打来了,卷起来.又打开又卷起.人的因数,情怀被大浪淘沙的干干净净.留下的只是干瘪的文字.文革是中国几千年来劣根性的集中爆发,各种诈术,诡计在文革的字典里不断被解释.据说文革中历史这学科很火,既可以作为炸药桶扔向对手,把对手粉身碎骨,也有概率玩火自焚,自投地狱.历史在那一刻异化成投枪,匕首.人来人往,只为你踩我,我踩你,大家管这叫"上进心".
     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也没有什么不共戴天,有的只是大家都入了戏,把自己当成了剧中人.自己心态早就失衡,变态了还谈什么拯救他人,解放世界?狂风骤雨都散去留下的只是一个个受伤的灵魂,波涛汹涌后大家才发现原来自己才是裸泳者.
     季老在书中寄语人性要热烈而恬静,勤劳而质朴,温柔而高傲,微妙而率直.其中的分寸得失当由各人自己把握.正所谓: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来自: 豆瓣
作者: Daniel$    时间: 2012-10-25 15:24
    前几天读完这本书,对文革又有了另外一种认识,原来对于文革只停留在总体认识上,看完这本书后,对知识份子的批斗有了具体的认识,对于精神与肉体上的迫害是我等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体会,看到那些文字都不寒而颤。
  
   周末到渔洞的云篆山去游玩,吃饭选在了一个名叫“知青山庄”的地方,在这里吃一顿饭,然后看晚上的文艺节目每人35元,整个镇上都以6,70年代的风格来进行建筑恢复,一到镇上都可以看到体现那个时代精神面貌特征的大幅墙画,画中人物个个精神断抖擞,基本人物都为工农兵为题材,墙上类似于“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标语,很多地方都能见到,总之到了这里你会感觉你不再生活在现实生活,而是回到那个离我们远去的年代。
  
   知青山庄就是在这个街道附近的一个地方,在一个原来知青大队的旧址上进行重建与扩大的,到了这里游客都被称之为”社员“,下午4点多到达然后在服务员的引领下去订晚上吃饭的餐桌,这个过程这里称之为”报道“,就像知青来到大队报道一样,然后会得到一个大队的标识牌,我们被分配在了12大队,队长就是去办事”报道“的朋友,我看了一下12大队上面写着”XX县XX单位“,估计这些都是根据当时知青下乡实标的一些大队名称来的。
  
    安定下来,就在里面转了一下,看了一下资料 知青山庄 已成立差不多10年,已创出品牌,在打了一阵麻将后到了6:00开始吃饭,高音喇叭开始喊各生产队吃饭,一个大院里面估计20桌左右,在一面大墙的中央印着毛泽东的肖像,在人员差不多都到齐后,在主持人的主持下全体起立,说实话我是极不情愿起立的,但是朋友说入乡随俗,就起立了,然后就是对着毛泽东的画像三鞠躬,可能因为我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对这种形式与个人崇拜都有点厌恶,鞠躬我们这个12生产大队都是没有鞠躬的,每鞠躬一次都会喊一些口号,什么万岁,为人民服务之类的,虽然没有看周围,但是那些年龄大一点的人们都激昂喊着口号,从鞠躬与激昂的口号都可以看出那个年代的疯狂。
  
   吃完饭后,离吃饭不完的地方有一个小广场,有点像露天电影场,只是前面搭建了一个舞台,舞台背景后面中央还是印着一幅巨大的毛泽东肖像,肖像下面然后就是一个忠字,忠字中心的中间一点换成了一个心型的图案,一看忠字就是一个词:忠心,然后舞台上方一幅红底白字的标语,写着“沿着毛主席无产阶级文艺路线前进“,然后主持人就喊各生产队队上去凭刚才吃饭的生产队牌字上去换一个红袖章,看到很多估计原来当过知青年龄稍微大点的人很积极并踊跃的上去换红袖章,当然我们这个队是没有上去换了,毕竟我们没有经历过也没有这种激情。
  
   接下来就是一些文艺节目,在去小广场的通道的一面算是文化墙上有很多照片,就是一些剧照,然后还有一些获得的文化单位的奖牌,具体也记不太清楚了,文化节目主要就是一些编排的如白毛女之类的话剧,还有样板戏的一些选段,然后还有邀请观众上台一起进行大海航行靠舵手的合唱,总之文艺节目也是以恢复当年文艺节目为目的,其中一个节目是讲知青相应号召去支边告别父母的节目,我看到一些人流下了泪水,也许这些泪水我是永远不会明白,也不想去明白,整体文艺节目可以看出很多编排是很专业到位的,有一点的专业水准,但给我最深刻的还是一个国家二级演员二胡独奏”赛马“,的确极具水准,因为我原来很喜欢女子十二乐坊的赛马,所以这首音乐很熟悉,有一点在音乐上的共鸣,整个过程还有另外一首背景音乐很熟悉,具体是那个节目中使用我不太清楚了,不过背景音乐是”向阳花“,在观看到10:30左右后,我们生产大队成员基本没有兴趣了,就离开了此地。
  
   因为前几天看完了牛棚杂忆,然后又这里感受了一下知青文化的商业复古,觉得应该以文字记录一下,其实这种知青文化的商业复古,原来在另外一些游玩的地方也有这种,但都没有这个知青山庄专业,在回程路上跟朋友们谈起,朋友们机关单位的一些领导很是喜欢这个地方,这也再次印证了那个年代的知青都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主体,所以才有知青山庄这种商业模式的火暴,在此不想上纲上线去说他们是否向往原来那个年代的狂热,至少那个年代的生活方式成为了他们回忆过去的纽带。
  
   其实这种知青文化的商业复古模式,虽然比较火爆,但是在媒体上我却没有看到关于这方面的任何报道,不管是重庆还是全国都是如此,其实我一直在想,在主流媒体上是不会出现知青文化的商业复古报道的,至少个人觉得政审是通不过的,也就说政府是不会大力提倡,不会做为商业经济推动发展模式进行推广的,但是政府也不会反对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报道也不倡导呢?其实就如中国政府对待文革历史的态度一样,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了,但是季老就是看到了政府的这种态度,再加他等待着有人出点关于文革的书,但是一等几十年没有人,他就动笔了,他说这是留给后人的一笔财富,希望能引起思考,所以才有此书的出版,此书的出版在季老的访谈录中也讲到出版经历了一些波折,原因肯定大家都清楚,最后在他老人家的个人影响力及中央党校出版社的特殊性才得以问世。
  
   如果这种商业模式的火暴或者与大面积兴起,可以说政府也不会出面进行制止,因为这种商业模式扛着一面大旗,那就是对毛老人家表忠心的大旗,如果制止就是反对毛老人家,那就是很严重的政治事件,这种商业模式就只能是主流媒体视野外的另类商业运作方式了,也许随着时代的变迁,就如我这个年龄阶段人大多数对文革没有多少认识一样,逐渐淡出视野,这段不愿意提及历史就这样过去了,社会主体人群的变迁,这种商业模式慢慢也不会有什么市场了,知青山庄创办了差不多十年,它还能不能存在二十年,三十年或者更久呢?我想是不会的,我一直在想如果季老之类的老人对这种知青文化的商业复古持什么态度呢?他们看到那些批斗节目又会做什么感慨呢?也许有过跟季老同样经历的老人都是不会愿意到这种地方去的,不但在揭伤疤,同时看到这种商业复古模式他们更会觉得我们这个民族对于那段历史的认识与总结是远远不够的。。。
  
  PS: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Google与Baidu上面搜一下”知青山庄“有很多图片,因为出行没有携带相机所以没有拍照,还有就是豆瓣也不能帖图。
  
  

来自: 豆瓣
作者: 非典型$    时间: 2012-10-25 15:24
    以前对文革的了解,大都是政治史方面的,主要内容就是若干“你死我活”的派系斗争;在某些记不起名字来的电视剧里也有很多被斗者挂胸牌、戴高帽游行的片段,但是也没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次看《牛棚杂忆》,真的长见识了。看到血淋淋的描写的地方,心里直发憷。
    我没有想到,大名鼎鼎的牛棚曾经在北大这样美的校园里,在外文楼和民主楼之间的空地上搭立起来,用来关押、“改造”被打成“黑帮”的老教授、老知识分子,而且是由“黑帮”们在被监督“改造”的名义下自己动手搭立起来的;牛棚里面只有木板草席,鼠虱虫蚊无处不在;在牛棚外面是根红苗正的监劳监改人员,他们常用的改造方式就是毒打、恶骂——我想到了打人会用东西,但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会用“胶皮裹着的自行车链条”作武器,这样即使暴风骤雨般的打在身上,留下内伤,也绝不在皮肉上留半点痕迹。我也没有想到还有一种刑法是让人“两眼睁着,看准太阳;不许眨眼,否则就是拳打脚踢”。我想这种恶毒只有最泯灭人性的思维器官才能想得出来,因此季老才会问:“古今中外,从奴隶社会一直到资本主义社会,试问哪一个时代,哪一个国家有这样的惩罚?”我想,不论是谁,面对这样的质问都会无言以对。
    如果不是看了这本书,对于人性丑恶的一面能达到何种地步、人在受尽欺凌与迫害的时候如何面对自己的生存等等,我也许永不会有如此直观的感受,或者要等到这些东西切于己身时才会恍然有所悟。我本抱着猎奇和消磨时光的心态去读书,却有了如此的收获,也是没有想到的。
    其实我心里一直有个问题:“文革”里有许多受迫害的人,现今受迫害者一方的回忆已经相当多了,人们对此也有一些了解;但是,当年那些迫害人的人去哪里了?他们今天怎么看待自己当年的行为?特是经常提到的“红卫兵”,今天似乎都沉默了。同所有的被迫害者一样,我相信他们也是时代的受害者,都有回忆那段经历的苦痛。如果要他们把自己当年的经历公之于众,在这个缺少宽容传统的社会里,定会面临太大的压力。不过,我想季老说的有道理,这一代人的沉默,也许会导致下一代人对这场浩劫中人性泯灭的遗忘。当人们不敢去面对、去反思自己的丑陋甚至罪恶,也许就在为以后在犯下类似的错误埋了一颗危险的种子。
    我还相信人性好的一面,就如书中所言。但愿如此的悲剧,再也不要发生。

来自: 豆瓣
作者: 大米汤$    时间: 2012-10-25 15:24
  初识季羡林老师(抱歉,神交而已),是在读高中的时候,《读者》上发表过一篇季老的《赋得永久的悔》,内容已经记不清了,但这个名字我却一直没有忘,说不上来,总之是有一种非常亲切、自然的感受。刚刚上网把这片文章重新翻了出来,才知道这“永久的悔”是讲母爱的,季老在文章的结尾处写道:“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注:‘红的’是指高粱饼子)”。读来真是感动,也颇有同感,孩子从娘胎里出来,剪断了用以传输营养的脐带,却牵走了母亲一生的心。世界上还能有什么爱比母爱更无私、更伟大呢?我想象不出来。
  
  季老的《牛棚杂忆》是一本回忆wenge的书,这样的书在中国少之又少,除了它和另一本《往事并不如烟》(章含之著,章伯钧之女),记忆中好像没有别的了。这是很让我们悲哀的现象,二战之后的德国总理勃兰特尚能向犹太人的纪念碑下跪,我们的国家为什么不允许知识分子们广泛地回忆抑或反思那段惨痛的历史呢?其间的原因是不难想见的。不过,我也有一点小小的欣慰,季老的这本书竟然是zhong共zhong央dang校出版社出版的,这是一种必然的进步还是有些偶然的因素,我也不敢妄加猜测,防止出现希望过大,失望更大的局面。不过,从书中内容来看,不能以缓和来形容,有些言词虽然在人物名称上加以隐讳,但语气中的批评还是很尖锐的,这样的书能够公开出版并走向畅销,至少是我国向正常心态回归旅程中的一朵浪花吧。
  
  和现在的本科生同学们相比,我对于wenge的了解应该算是比较多的,虽然没有专门研究过,但大量的文字资料的确增加了我不少感性认识。但《牛棚杂忆》中记载的zaofan派pohai知识分子的种种手法,还是严重超乎我的想象,让我大大地惊讶了一翻。我曾表达过不想观看《南京》的观点,因为那种刺激对我只能造成伤害而没有其他,但是我今天要打自己一个巴掌,摘抄几段革命小将们的革命行为给大家看看,我相信读到这些文字的朋友一定会很伤心,我不会为我为大家带来的痛苦而感到羞愧,因为我们太缺乏这种痛苦了,当愤青们高呼“日本人是野兽”的时候,他们有否想到,或者说是否知道中国曾经有过那样一个兽性大发的阶段呢?从同学们的眼神里,我读到了否定的答案。如果我们的年轻一代不对那段历史进行了解和反思,那么,wen化da革ming(或者是其他换汤不换药的革命)永远不会卷土重来的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跟的,如果我们认真总结当前中国社会流行的种种负面现象,不难在其中发现wenge思维的遗风,这些零零点点的文革遗风一旦遇到了滋长的环境,便极有可能聚合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此点稍后再议,先看季老书中的几段文字。
  
  我只是蜷缩在厨房里冰冷的洋灰地上,冷眼旁观,倾耳细听。我很奇怪,杀鸡焉用牛刀?对付三个手无寸铁的老人,何必这样兴师动众!只派一个小伙子来,就绰绰有余了。然而只是站在厨房门口的就是两个彪形大汉,其中一个是姓谷的朝鲜语科的学生。过去师生,今朝敌我。我知道,我们的性命就掌握在他们手中。当时打死人是可以不受法律制裁的。他们的木棒中,他们的长矛中,就出法律。(《抄家》,54页,这段文字是描述季羡林遭遇第一次chaojia,被造反派驱至厨房的情景)
  
  有一位地球物理老教授,由于年纪实在太老了,而且脑袋了除了数学公式外,似乎什么东西也挤不进去。连据说有无限威力的“最高指示”也不例外。我经常看到他被打得鼻青脸肿,双眼下鼓起两个肿泡。我颇有兔死狐悲之感。(《牛棚生活(一)》,118页,讲的是要求“罪犯”们背诵maozedong语录,背错一个字就要被打)
  
  有一位西语系的归国华侨教授,年龄早过了花甲,而且有重病在身,躺在床上起不来。不知道是用什么东西把他也弄到黑帮大院里来。他行将就木,根本不能劳动,连吃饭都起不来。就让他躺在床上“改造”。他住的房子门外就是晚间训话“罪犯”们排队的地方。每次点名,他都能听到自己的名字。此时就从屋中木板上传出来一声:“到!”声音微弱、颤抖、苍老、凄凉。我每次都想哭上一场,这声音震动了我的灵魂!(《牛棚生活(一)》,122页,晚间训话是黑帮大院的一项重要活动,每天晚上把罪犯们召集到一起,从他们的思想汇报中找出只言片语进行批判,或是进行最高指示的传达等等)
  
  有一天,中午,时间大概是七八月,正是北京最炎热,太阳光照得最——用一据山东土话——“毒”的时候,我走过黑帮大院的大院子,在太阳照射的地方,站着一个人:是那为总支书记。双眼圆睁,看着天空里像火团般的太阳。旁边树阴中悠然坐着一个生物系学生的牢禁头子。我实在莫名其妙。后来听说,这是牢禁头子对这位总支书记惩罚:两眼睁着,看准太阳;不许眨眼,否则就是拳打脚踢。(《牛棚生活(二)》,137页)
  
  够了,足够了,对于那些处在“wenge懵懂”中的青年朋友们来说,难道革命小将们的这几招还不够狠毒吗?如果有人觉得还不够过瘾,那么最好把《牛棚杂忆》和《往事并不如烟》都找来读一读,这两本书所描述的知识分子在wenge期间所受的非人待遇,一定会让你瞠目结舌,直至痛恨自己的无知。
  
  然而,事情还不应到此为止。关键性的问题在于:为什么中国会变成那样?倘若我们去翻越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史籍,一定会发现不少残酷的迫害,譬如古奴隶社会、朱元璋的酷刑、清代文字狱等,但是如此大面积、高频率、长时间地用残酷手段迫害知识分子的行为,似乎只有中国的wen化da革ming。而且这种迫害不仅仅是肉体的殴打甚或消灭,在进行拳打脚踢之前,还先要讲上一通说不通的大道理,编出一堆不是理由的理由,扣上几十顶顶不起的帽子,好端端的爱国华侨,怎么就变成了敌方间谍;一个极有礼貌的告别挥手,却要被扣上“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大名而大受批判;曾经的师生、同事、亲友,在所谓的阶级派性面前,却变得彻底地反目成仇。这一切,归因何处?
  
  我对于wenge的研究尚属肤浅,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也才刚刚起步,对于“归因何处”这个严肃的问题,我是不敢胡乱猜测的。但是我又忍不住要思考,曾经想过基督教中的“原罪”和中国的“性本恶”论,又觉得似乎有些不妥。有人说西方人的教义中提出了“原罪”,同时也用教义抑制了“原罪”,那么,我们国家几千年来奉为经典的儒家哲学,不也谆谆教诲人们要讲求“仁义礼智信”吗,为什么一到wenge,孔夫子就变成了孔老二,儒家的那套东西,也变成了“大毒草”了呢?如果我们想得再深入一点,是不是因为西方人对神的信仰比较单一,而中国人的信仰比较随意呢?从小到大,我们所崇拜过的、甚至想模仿的神就有不少,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一个是终极无敌的。我想,这种极具可塑性的信仰也许就是原因之一。
  
  不管是“原罪”还是“性恶论”,都是针对人这一个体来说的,而“民族劣根性”一词,指向的就是整个中华民族(准确地说就是汉族)了,中国的民族劣根性有哪些?柏杨先生早就写得很清楚了,最典型的就是“窝里斗”,但要把窝里斗说成是wenge的终极原因,也显得有些牵强。同类争夺是人的本性,因为人赖以生存的资源是相同的,不然,人为什么不跟狗、猫、猪争夺?只要粗略地读一读历史,就会发现西方人也是喜欢窝里斗的,美国的南北战争不就是吗。尽管如此,我们中国人的确还是有一些非常明显的民族劣根性的,值得大家去认识和研究,这个不必否认,否则自欺欺人。
  
  我还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德意志这么理性、这么崇尚科学的民族,在希特勒的煽动之下,就变成了一个天天神经质般的、紧张兮兮的民族了呢。如果不从理论上进行什么分析,单对中国和德国的个人崇拜进行一下横向比较,我们也就不难接受中国具备发生wenge这个条件的事实了。如果大家希望深入地了解这个问题,可以去读一读南京大学周晓虹教授的《现代社会心理学》(具体内容已经忘光了),这本书研究的是社会心理、群体心理而不是个人心理,对于分析社会群体现象自然是有帮助的。
  
  以上是我斗胆提出的研究wenge的几个方面——性恶论、多元神、劣根性、个人崇拜,我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不全面的,但也可以确认它们都值得我们去关注。那么,既然文革给我们造成的是创伤,是悔恨,是惨痛的记忆,为什么在现在这个新时期,我们仍然要去读《牛棚杂忆》,去回忆那段历史?当然不是为了揭民族的伤疤,而是为了消灭第二次wenge的滋生所具备的条件。这个条件现在具备不具备?很难说,个人崇拜确实是被消灭得差不多了,对于领导人的评价越来越走向客观,但性恶、劣根这样一些东西,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全消灭的,甚至是永远也消灭不了,只能慢慢抑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诸如打小报告、官本位、恶性竞争、上纲上线等等,何尝不是wenge在结束二十多年之后的强劲遗留呢?就算wen化da革ming、文hua小ge命永远不会重来,这种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的现象,对于我们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又有什么益处呢?拿我们的大学校园来说,在大学生中间有一些类似于权谋文化的现象,虽然我不曾直接接触,但曾经从许多渠道听说过。刚刚20出头的年轻人就学会了阿谀奉承、过河拆桥、见风使舵,他们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我不敢说得太多,唯恐也变得上纲上线,但这种忧虑是不能没有的,希望读到这篇文章的同学们不要指责我的杞人忧天为好,忧天是一种对于天空的怀想,对于未来的思虑,如果中国历史上多一些忧天的杞人,我们的民族一定会比现在更加辉煌。
  
  

来自: 豆瓣
作者: Bazing$    时间: 2012-10-25 15:24
  最感叹的是老爷子用那么简单、甚至诙谐的语言写着文革的轰轰烈烈,我们也许看不到最真实的残酷,但却看到一个老人的宽大的胸怀,看到一个知识分子面对现实时的挣扎以及事后的反思。
  同样经历过文革的人和我看这本书肯定是不一样的感受,好多成语、诗词、汉字不懂,不过这不影响我喜欢这本书,喜欢那些理性的反思,喜欢那些幽默地狱学、自杀学反映出的无奈
  但求无愧于心

来自: 豆瓣
作者: castle$    时间: 2012-10-25 15:24
  这是季羡林老先生对文革的记忆。我们青年一代没有经历过文革,因此也没有深切的痛感。读着老先生对文革的描述,觉得不可思议和残忍,但又觉得很遥远,特别是对于我这么一个家里没有知识分子家庭的人。
  这段历史太沧桑,实非我能评价。但是我知道,时代的狂澜能掀掉人的理智与冷静,我们在这本书了解的人情如纸,残暴的本性暴露等等,或许能教会我们些东西。
  制度的理性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doudou$    时间: 2012-10-25 15:24
  算来是读第二本季羡林的书(第一本是《留德十年》),也是自传体散文,他的学术论著倒是一本也没读过。《牛棚杂忆》讲的是“文革”期间季先生在北大挨批斗的事情,写于1992年,出版于1998年,之所以放了六年才拿出来,是因为盼星星盼月亮,盼不到亲历者(被害者和加害者)有关这段历史的记录面世。被害者已如残秋的树叶,渐趋凋零,而加害者却有不少逍遥依旧。(我周围就有一位,彼时威风凛凛打老师耳光,后来痛哭流涕下跪求饶,而今手握新兴权力——金钱,一跃成为巾帼榜样,一副暴发户嘴脸。不过是瞅准机会,钻空子找到了赚钱的门路,当真是辱没了那个头衔。)于是他把自己的事情讲出来,让后人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
  
  在誊清的时候,季先生已去除很多带“刺儿”、带“气儿”的部分,如他自己所言,“要实事求是地完全客观地加以叙述”。不过,行文之中依然能体会到他对那些加害者的鄙夷和愤怒(由他称当时北大“文革”造反派聂元梓为“老佛爷”可见一斑)。他细致地分析述说自己如何由逍遥派走向革命派又被打成反动派,其中的心理变化以及革命小将的做派,十分客观详尽。有关决定自杀及至打消自杀念头,革命小将批斗方式的种种不合逻辑之处等等,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体现出一个学者严密的逻辑性和准确的表达力。
  
  
  季先生把那些残害他人的人称为“非人”,然“非人”并不等同于“畜生”,“畜生吃人,因为它饿,它不会说谎,不会耍刁,决不会先讲上一大篇必须吃人的道理,旁征博引,洋洋洒洒,然后才张嘴吃人。而这些‘革命小将’在‘文化大革命’中自始至终所搞的一切活动,不管他们表面上怎样表白,忠于什么什么呀,维护什么路线呀。这些都是鬼话。要提纲挈领的话,纲只有一条,那就是:折磨人。这一条纲贯彻始终,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左右一切。”(人是比兽可怕得多的动物,进化了那么多年,只有更可怕。)
  
  被抄家和打倒之后,他想到了“士可杀,不可辱”,站到使用自己仅剩的那一点权利的边缘。他甚至认真地考虑怎样自杀,去哪里自杀这些问题。他感觉到孤独,觉得天下之大竟无容身之处。恰在此时,响起敲门声,阻止了他的行动,红卫兵带他去批斗。挺过第一场批斗会后,他打消了自杀念头,认为“士可杀,亦可辱”。此后,面对各种场合各类组织的批斗、审讯、打骂,他渐渐习惯与麻木。他甚至坚持锻炼双腿,以求能坚持做“喷气式”直至批斗结束。他背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潜台词是:“下定决心,不怕苦痛,排除万难,去争取不要倒下!”
  
  
  为什么有人捱不过“士可杀,不可辱”?为什么读后觉得季先生对皮肉之苦的感触超过了精神的苦闷?问题的答案,也正是豆瓣评论里有人认为《牛棚杂忆》的思想深度远不及《1984》和《动物庄园》的原因。
  
  一个人之所以选择自杀,必然是到了异常孤独和绝望的状态,万念俱灰,不如逝去。对于革命者来说,他们出生入死,流血牺牲,立下汗马功劳,应该是共和国的功臣。他们对于共产主义的信仰无比坚定,并坚信自身信念的纯粹与正确。突然被往昔的战友、同志打到对立面,成了“走资派”、“反动派”,这种巨大的否定压倒了他们。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导致其自杀的根本原因是信仰的崩溃与破灭。那些逐渐转变为信仰马列的知识分子,必须解决好新信仰与原有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只有在两者中间寻找到自适,才不会陷入迷茫与苦闷。而铺天盖地的打倒与批判,尤其是来自他们深信不疑的理论(也是权力的)权威的质疑与否定,令他们陷入极度的自我否定,而当矛盾无法消解,自适难以实现时,便陷入精神危机。
  
  季先生既非出身资产阶级,又没经过几十年中国政治革命的洗礼,多数时候埋首学问,其专业又是语言学,有超脱于现实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安置身心,对于政治信仰与价值体系之间适应程度的需求没有达到上述两类人的程度,由是,在一片“打倒”声中,他内心坚信不疑的部分并未动摇,对于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人,依然保持着自信。于是,他把那些批判和罪名全当耳旁风,听而不闻。他精神上的苦闷也没有达到崩溃的边缘,凭着一贯的平和心态,以及面对各种情况的沉着机敏,他度过了难关。
  
  归根结蒂,他没有站在对与错、是与非的裂谷,是非对错在他心中一直是明明白白的。这是个人经历和性格决定的,一方面,此二者决定了他被文革发动者定性的类别,从而决定了对他“斗争”的性质和手段;另一方面,也影响着他价值信仰体系的构成与演变,决定他面对困境采取怎样的行动。
  
  所以,《牛棚杂忆》只是谈经过,谈感受,而并非是要深刻地反思和剖析什么给大家看。这也许是作者先天欠缺的,也许是他识时务(力不及?时未至?)放弃了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药比糖$    时间: 2012-10-25 15:24
     这本书,几年前刚出版时因有很多人起哄,说如何深刻,如何对文革进行了人性的反思云云,便特地买来读了一遍,开始抱有很大期望,却越读越失望。联想到季先生头上戴的“国学大师”帽子,一个流行词崩了出来,而且挥之不去:“知道分子”而已!哪里称得上大师。季先生对印度学、几种古代东方语的研究或许有过人之处,算个寻章摘句、皓首穷经的学问家,但不客气地说,凭这本书他恐怕连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分子都够不上。真可惜,他虽有牛棚的难得经历,却囿于对政治、对社会的肤浅认识,触摸不到专制政体下必然发生这种悲剧的根源,也实在没什么令人振聋发瞆的感悟,而只看到人整人的表相。看《牛棚杂忆》,真不如多读两遍《1984》和《动物庄园》。
      季先生的文笔也着实不敢恭维,其他不说,状物写人已几近吃力,惶论“思想”。我对季先生研究的学问没兴趣。我想,若是再遇到他写的回忆录似的东西或随笔之类,不读也罢。

来自: 豆瓣
作者: riverw$    时间: 2012-10-25 15:24
    季羡林的这本《牛棚杂忆》本来是不大想看的,因为不太喜欢这个屡出惊人语的“国学大师”,对那段历史也不是很感兴趣,当然季羡林本人的学术水平是对得起“大师”的称号的,只是个人喜好而已。而且,听说他在媒体上说的那些诸如“21世纪是中国世纪”和东西方文化比较的那些话也并非出自本意,是为了迎合某些场合的需要。他是一个老人了,说什么都不打紧了
     从文笔上看,这本书也没有太大的阅读价值,文笔可以说很差,不像出自季羡林之手,倒像个没文化的人写的。文字干巴巴的,重复、啰嗦,甚至有的地方语无伦次
     但从历史记录的角度,这本书却堪称季羡林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留下了一个知识分子、文革受害者的真实感受,若干年后,这本书也许会成为重要的史料,比季先生的《糖史》之类也许更能受到人们的重视
     这本书以真实到令人不快的叙述,展示了一代知识分子被恶意划下的血淋淋的伤口,而且这伤口至今未愈。季羡林先生写这书的目的正是告诉人们:时代的伤口仍在淌血,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和《干校六记》等书不同,在对待文革的态度上,这本书不是淡然的、超然的、原谅而愿意遗忘的,而是充满了控诉、怨毒和绝不饶恕的情感。尽管他也在努力克制自己的愤怒,有的地方甚至愿意调侃自己 ,但如同他说的,在写这一切的时候,他禁不住自己眼中的泪和胸中的恨。季羡林与杨绛、何兆武等自由知识分子不同,他们对政治有着深刻的认识,对文革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因而也能从“必然”的角度看待自身遇到的灾难。但季羡林不同,他是一个红色知识分子,“一二 @九”运动的学生请愿代表,他对政治始终是怀着参与的热情,从不愿意置身度外。文革中,他不是被动地卷入,而是主动地投入,满怀正义感投入派系斗争。他真是太天真了
     被自己的理想背叛,被自己的同志毒打,季羡林这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就是如此,他的失望感、被侮辱和被伤害的感觉因而更深。更让他失望的是,文革过去了数十年,它的流毒和有害的遗产,仍然没有得到彻底清算。这让他分外焦虑。他终于不再保持沉默,于是有了这本书。
     文革一代人正在逝去,但有些东西即使我们假装遗忘了,也仍在顽强地生长。对于横亘在历史中的这道哭墙,对于人们心中深藏的这道伤,鸵鸟政策是无益的。总有一天,我们必须面对这一切,到那时也许我们会发现,季羡林等人不愿沉默的声音是多么宝贵。
  
  

来自: 豆瓣
作者: 共鸣$    时间: 2012-10-25 15:24
     怀着对季老的敬仰,我阅读了《牛棚杂忆》。细读之中,才发现季老对写好这本书是花了多大的心思啊!常听老一辈的讲,文革之中的种种,大概有些印象,但不曾有谁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就意味着对现实回忆的渐渐缺失。终于,季老把它写下来了,而且写得很真实很好,这也满足了我这个青年读者的殷切希望。在此,衷心谢过。
     对于有过这段历史经历的大多数人来说,回忆是痛苦的。于是,他们选择了沉默。这不仅是对自己心灵的有效安抚,更是避免--当他们向年青一代说起时,得到的是不解,甚至是怀疑--心灵的再度创伤!于是,他们选择了沉默。这种沉默,是自然的,无可辩驳。但,从另外某种意义上说,它不是一种对社会责任的推托吗?他们的沉默,给年青一代造就了更多愚昧与无知的可能,也为历史的重演提供了可能。当然,这不是对他们的批评,对于遭受过如此深厚灾难的受难者来说,要他们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这样的要求太苛刻了。因为,一则他们其中有些人写作水平真的有限,再则很多有此经历的长者早已安眠于九泉之下。于是,在历史经过了二三十年后,仍有人能把它真实的记录下来,实在是难得啊!这是一部用泪和血写下来的,历史的痕迹,更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的财富。
     对于很多国人来说,爱国心确实是很深厚的,巴金和季老就是其中的代表。对于那段历史,作为--特别是留过洋的--知识分子,他们是主角,是“文革”的“革命对象”,于是,他们的经历是痛苦的,命运坎坷。但他们没有一味的沉浸在自己的痛苦回忆中,他们想到,这段历史,是绝好的反面的教材,是教育国民的有力证据,于是,他们想到了把它写下来。能在自己遭受深重灾难的同时,更多地想到人民的祖国的未来的发展,这才是真正的爱国,高尚的爱国精神!对于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对于一个忠诚的爱国者,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怀疑他,怀疑他的写作动机呢?
     细心体会书中的内容,特别是那蕴藏在故事背后的那一份精神,汲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这才是我们年青一代最应该做的事!

来自: 豆瓣
作者: foyo$    时间: 2012-10-25 15:24
     困惑的是,对于某些话,不知季老是真地强调自己的忠诚还是在讽刺。
     我想这本书对于当代的警世的作用还是很明显的.青年人,若现在的青年人回到过去,未必不会也做出那种事情!
     但是,不管对这本书的评价怎样,在那场浩劫中,我还是再一次体会到当时文献和知识分子遭受到的迫害,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来自: 豆瓣
作者: 孔方兄$    时间: 2012-10-25 15:24
    读这书时正在大三考研复习中,它如一苦胆陪伴我在那卧薪的日子里。文革结束那年我刚刚出生,懂事之后才发现其实文革的后遗症还远远没有结束。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痛正在用不同的方式来折磨着年轻人的现实,逃避享乐消费自我的生活态度正蔓延在我们当中。我每每不禁自问,我们到底怎么了?
    中国的知识分子应该是有傲骨的,至少我们看到读到的那些个总是这样的,尖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大家也不可能都是闭门造出来的,没有一个带着骨气的文化阶层,没有一个独立思考的文化土壤,我们用什么去面对别人的文化和传统?我们如何能够自信的站在世界面前?
  很明显的,有些重要的东西被阉割了,还不让说,还不忍说,还羞于去说,季老有这个勇气,很好,我看到还有一些人说了,但目的不同,有的是舔伤,有的是发泄,有的是要报复要翻案……我便觉得动机窄了,传播仇恨是最有力也最简单的事,在绝望中传播希望才更值得尊敬和思考吧。
    最后,我推荐这本书,更推荐一种大家读它的心态。

来自: 豆瓣
作者: 水湄物$    时间: 2012-10-25 15:24
  在我个人的经历上,有一句话曾经成为一个转折点。记得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语文课上突然有了作文这回事,当时我以一篇游乐山大佛的小文,成为老师表扬的对象,从此上作文课总是坐得毕端毕正。就在那个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讲了一句话,“你们看小说和电影啊,只有小孩子才简单地区分好人和坏人,其实很多人远比好人坏人要复杂”。
  我的回忆也许出了错,我想一个语文教师或许不会对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说这么复杂的事,但至少在我的记忆中,为了从此告别幼稚的“小孩子”时代,我再也不会说“这是好人,这是坏人”这样简单的判断句了。
  用了2天,读完了季羡林的《牛棚杂忆》,读的当中,因为过于沉重,每每不能继续,只好看点无聊的韩剧来稀释某种压抑的感情。昨日晚上看见不相识的小翠同学在我的blog留言道,“叫人遗忘的人是无耻的”,不禁万分感慨。
  在豆瓣上看《牛棚杂忆》的评论,几乎千篇一律的说,“我们要铭记那段历史”,“不能让历史重演了”等等,包括象《往事并不如烟》的许多许多评论里,除了少部分质疑作者写作的真实性外,大多数也是为文革的残忍扼腕叹息,立场鲜明地称赞“好人”,骂“坏人”的文章。一刹那间,正如小翠同学说的,世界大同了,我们都是懂礼仪鲜耻的文明人了,似乎在我们身上,“文革”小将的兽性已经退化干净,我们已经是新时代光光鲜鲜的“好人”了。
  不如让我们退回季老的那个年代吧,1965年冬,《评历史新编剧〈海瑞罢官〉》正式出台,拉开了十年动荡的序幕,季老去乡下小村接受“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改造,此时他仍是北大东文系的系主任,国内梵文研究的最高权威,经历过一些运动,但头上尚未有任何帽子。
  1966年夏初,他们奉命回北大闹革命,好吧,现在“我”也出场了,假设我也在那里,在东语系读书,不同的我,应该会有不同的命运吧。
  在开始的半年里,虽然季老心里颤颤巍巍,但革命烈火尚未烧到他的头上,在半年中,他既不用教学也不用写文,虽然对外面的世界有些看不懂,也看不惯,但日子尚且可过。“我”呢,我也不是激进分子,虽然不读书了,我也就在家里翻翻杂书,偶尔上街瞧瞧热闹,虽然我所接受的教育和我的判断能力,告诉我外面是一个疯狂的世界,但是我能怎样?难道还难能上书党中央?大革命可是毛主席批准的亚!
  接着,北大的革命出现了派系斗争,为首的叫“新北大公社”和“井冈山”,两派不仅仅互贴大字报,还互有械斗,甚至打死了人。我和季老一样,对这些东西拒绝,排斥,害怕,但是我们所能做的,也只是窝在家里,最好谁也不要去招惹,最好谁也不来招惹我。
  你看,我还是很有良心的吧,仍然是个正义的人吧,现在为止,我也不能算无耻吧?
  好吧,转折点来了。由于非常不满“老佛爷”的“新北大公社”的做法,在某种算是“义愤“的情绪驱动下,季老参加了“井冈山”,他在日记里写道“为了保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虽粉身碎骨,在所不辞!”。我思想觉悟没那么高,但是我所有的同学和邻居阿毛都来游说,似乎不参加一派就是不爱国的表现,中庸之道再也保不住了,我内心也有点“义愤”的东西,看不惯“老佛爷”的种种嘴脸,参加了看上去比较温和的“井冈山”。
  再接下来,季老被“新北大公社”的人抄家了,在抄家过程中翻出来的日记,以“曲解”和“莫须有”的方式将他定成了黑派,大喇叭到处播放着“打倒季羡林”,井冈山生怕沾惹到自己,也加入了批斗他的行列。我呢?我道听途说了季羡林的故事,虽然有一些不相信,但是还是觉得他说的话(别人传给我听的话)对领袖和大革命有些不敬。
  再接下来,季老经常被批斗了,做飞机,挂木牌,各种酷刑加在了这个耄耋老人的身上。我?我派生出了我A,我A在某次批斗会上说,“你们说话要客观嘛,虽然季羡林对革命有抵触情绪,但是你们对他的指责是莫须有的麽”,因为这句话,我A被认定为“季羡林的走狗”,革命小将即经过对“我A”历史背景的调查,查出我祖上曾经给路过的国民党军队三个红薯,接着,“我A”也被打成了现行反革命,从此过上了同季老一样的生活------当然,你是不知道的,因为“我A”不出名。
  但是我其实比较胆小,“我A”说的那些话我也明白,只是没有说出口,我变成了“我B”,“我B”不肯对季老吐唾沫,不肯打他,有一次批斗会上,我的邻居阿毛鼓励我上去给他一拳,我轻轻地打了一下,旁边所有的革命小将怒目向视,于是我只得重重地把季老打得口角留血,我是季老的学生啊,我看着季老的眼睛,难过极了,但是我知道“我A”的命运,我还有父母兄妹,我不想那样连累他们。
  我还有我C,我D,我E------,我在每一个十字路口要做出艰难的选择,我并非全无良心,我只是有些懦弱,我只是有些随大流,我只是不想让自己一辈子低头做黑帮------,于是我变成一个革命小将,虽然,我的内心,并没有那么革命。
  写了这么多,只是想说季老《牛棚杂忆》一开始就谈到的,“在当时那种情况下,那种气氛中,每个人,不管他是哪一个山头,哪一个派别,都像喝了迷魂汤一样,异化为非人”。我们现在看来,被打倒成右派的,黑帮的,都是“好人”,做革命小将的,对人拳打脚踢的,都是“坏人”,可是这并非你完全可以自由选择的。有时候一个犹豫,你便永远地走向另一边。
  人性是经不起试练的,如果经得起金钱考验,那是因为金钱数目不够大,如果经得起美色考验,那是因为美色还不够美,以此类推,不是每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坚守自己的良心的。十年浩劫,并不是一个好人坏人的问题,我甚至在想,就连那四个人,到底有没有明白他们自己在做什么?如果真的夺权成功,他们会不会任由他们自己领导的国家这样继续下去?
  而我们,现在貌似五讲四美三热爱样样齐全的我们,是不是真的可以轻飘飘地说文革就是一场浩劫,革命小将就是坏人,是不是看了季老的回忆,我们就永远不会去折磨别人?
  我跟你讲,至少我不能保证自己是个好人。
  虽然如果真的时光倒流我保准是好人,因为我家有很铁的反革命背景-----老爹的老爹解放前去的台湾,老爹的哥哥姐姐都去美国念书。板上钉钉的“美帝国潜藏特务分子”的大帽子,我会被逼成一个好人。
  但是如果我的家世如我老妈一样清白,三代贫农,父母都是工人阶级,时光倒流我会变成坏人,我也会往别人身上吐唾沫,不轻不重地踢上那么几脚,戴上红袖章坐不要钱的火车全国大串连---
  你说,到底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来自: 豆瓣
作者: flying$    时间: 2012-10-25 15:24
  同样是写文革,这书比《干校六记》沉重多了。大概也因为季羡林比杨绛“反动”太多的缘故,所受的待遇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在那个“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那些苦难,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杨先生的平淡待之,感受的多是那些沉重岁月里的温情,固然有她女性化的善良与宽容。而季老的客观,则又是另一番的视角,虽然平淡叙出,那些拳打脚踢,辱骂,所谓的“喷气式飞机”的刑罚,无法律的“武斗”,无不让人寒心,而冷汗冒至全身!
  
  其中我比较关注那些心理的分析。或许整个文革时的颠狂,都与人内心深处的SM情结有关?人的劣根性,总有虐待狂的倾向吧?
  
  而他对于自己的剖析,尤让我敬佩。
  
  曾经我有个很不理解的问题,就是关于文革与民粹主义。知识分子的地位究竟该如何定位?对于知识分子某些媚俗和文人相轻等的劣根性,是不是应该经历这样的思想改造?
  
  曾经有人认为知识分子只是社会中的少数,在文革那个颠覆的时代,知识分子虽然很惨,但农民和工人却获得最大的自由话语权,这颠覆了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是真正的“无产阶级的大解放”。为什么文革会那样惨?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知识分子太惨,而知识分子把握了文革后的话语权和历史阐释权……
  
  曾经在孔庆东的鲁迅研究课上(我去北大蹭的),他讲到他和他的老师钱理群的争执,他坚持认为文革中,大部分的民众是生活得自在而快乐的,不快乐的那些是少数。而在历代乃至现在,生活在低层,被压迫和折磨的都要比那时候多得多,而关键是知识分子的地位如何。虽然现在农民很多很苦,而他们大部分却没有“话语权”,即使有说“农民真苦”,也需要依靠某些”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来代他们发声!
  
  这样的观点也不无道理……想那大鸣大放的荒诞岁月里,恰恰是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时期……
  
  不过,以季老的《牛棚杂忆》来看,还是给我新的启示的。季老剖析了以自己为代表的很大一部分知识分子,在那盲目的年月里,思想也是有局限的。他甚至直到文革结束前,还一直认为文革是正确的光明的前进的……
  
  他说他在批斗时,甚至都觉得批斗得对,批斗得很正确。自己确实有”资产阶级情调“和”资产阶级文化倾向“。
  
  他说建国后的知识分子其实是有”原罪”的。因为在广大工人农民战士浴血奋战在前线时,他们在乐安,在学术至上,建国后,他们没有受到任何冲击,的的确确有点战战惊惊的觉得“自己是坐享了胜利果实”。
  
  他提到“原罪”的概念,让我颇为震惊。我突然想起我在某次我曾经某次跟一个朋友说的,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最初真的有点基督教里的忏悔机制,号召大家挖掘自己的“原罪”……然而,现在党内不是宗教,组织已经无力扮演神父和角色让人可以虔诚的倒出自己的错误……
  
  然而,这样的“原罪”只是因为知识分子有吗?还是因为知识分子懂得更多,所谓“文字识则忧患始”?作者也在反思,在文革中,那些“先进的“的 工人 农民, 他们作为 ”臭老九“ 们的老师,他们真的是那样无产和纯洁吗? 这样的劣根性和原罪如果是人人都有,而且知识分子 甚至是 相对较少的 ? 为啥挨整和挨批的只是 知识分子?
  
  不过,实话说,那些热衷于批斗和互整的,其实更多的是知识分子或者半知识分子啊。看看,闹得最凶的还是那些学校吧。
  
  有了一点思想,却更容易被煽动和利用了。却是更容易妒忌和心理扭曲的虐待那些忌恨者了。反倒那些木讷的农民和工人,只是“坐享成果”的利用一下发泄一下这数千年的不满罢了~
  
  这样的事情原本是不公平的啊!
  这本是个简单的道理!
  却不知为何总想不懂呢?
  

来自: 豆瓣
作者: 曲项向$    时间: 2012-10-25 15:24
  前几日正是粉碎四人帮30周年,作为80年代的,当然是该了解那段历史的。
  
  杂忆在反复的叙述中,有意带着调侃,抒发出一腔怨恨之气,但对文革的反思倒也并不深刻到底,大概像是作者说的一些问题自己是没有能力回答。反而最后老人一些自传式的回忆,在人生的不同境遇,不禁让人生些感触。

来自: 豆瓣
作者: 真心真$    时间: 2012-10-25 15:24
  在那样的年代,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文化大革命”,真正是革了文化的命。多少文化人被打倒,作者是幸存者,这样一位语言学家能得已回顾自己的那段历程 ,多少还算是件幸事。能够用自己的笔触,自己的视角,心平气和地描述那段“非人”的历史,把自己的心当成一面镜子,照出妖魔,照出朋友,告诉我们一段真实的往事。在为他唏嘘的同时,唯一想到的是千万不要再重复这段历史,我们这十年,不仅仅是停驻,是倒退,我们遗失了多少文化人,二十一世纪最宝贵的----人才,是不能复制的。
  
  借用季老的一句话:
  对自己来说,文章能抒发我的感情,表露我的喜悦,缓解我的忿怒,激励我的志向。这样的好处已经不算少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非文$    时间: 2012-10-25 15:24
         看记录那个年代的文字,小说为多,敢于直接陈述自己经历的人很少。曾经感动于巴老的坦率和真诚,今天又再次被季老的和着泪水的微笑打动。季老的文字直白,不时流露的自嘲幽默却让人读来感到难以明说的苦涩。
        不像别人的含蓄深沉,文字还多少因为对这一切虽早有结论,人们却一直没有形成深刻反思的气氛,下笔描写总难免几分晦涩、曲折,感觉小心翼翼。季老的这本小书写得再实在不过,那段岁月中的绝望和爱憎,一切都清清楚楚。没有故作姿态的宽恕和勉强做作的忏悔,老人只是尽可能地忠实记录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他的迷惑和狂热,他的不平和委屈……有人说他写得过于浅薄,我却觉得这是最真实的文字,也是最精彩的。
         四十年前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浩劫?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仍然没有人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每个人心里也许都有自己的答案,却始终没有一个深刻反思的气氛让我们好好交流讨论。四十年前出生的婴儿,今天也是年逾不惑的中年人了。年逾不惑,可是我们的疑惑还是没有解答。四十年也许还是太短,不足以給我们勇气去面对过去反思发生的一切。像季老这样勇敢的人太少,曾经的当事人也在渐渐老去。我们还要等多久?也许我们终究会在记忆的逐渐消逝中模糊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

来自: 豆瓣
作者: 玄客啸$    时间: 2012-10-25 15:24
  我本来不想做这个评价,因为作为80年代的人,没有经历过这场浩劫.现在无论学习还是做人,依然可以找寻自己的原则和路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这种思想曾经贯穿过我一段叛逆少年.
  然后读完这本书,知道了,老一代"如今识尽愁滋味"纷纷对这段历史缄默,而惟独季老站了出来,他为什么说,我认为是一种历史性的反思.把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的人,用鲜活的事实告诉我们,曾经发生过这样的历史----他是真实的.他做的目的不是为了突出自己的伟大,或者去揭露谁的可耻.
  全书告诉我们,曾经有过错误,我们过了去,但是,可能出与鲁迅的意图"为了忘却的回忆",季老做到了,我们也应该去读去想,去做----为了避免这样荒唐的闹剧重现.

来自: 豆瓣
作者: 雷万霆$    时间: 2012-10-25 15:24
      我也读了《牛棚杂忆〉,说实话,和楼上的观点正好相反。个人认为: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本书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只要读进去,就能感受到作者的心灵。作者并不是发牢骚,作者是在警示后人。作为文革的亲历者,有几位敢于讲出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作者的那段生活虽然苦难,但作者是正视与面对。
      应该说,中国的当代文人就是骨头软,当然这有现实的原因。所以,能够说出来很难得。这其中包括:季老、钱钟书先生、杨绛女士、章怡和女士。
     同时,我觉得语言也很幽默。
  

来自: 豆瓣
作者: 熙寧$    时间: 2012-10-25 15:24
  一本《牛棚杂忆》,两下三下地翻完了,说实话,这本书让我很失望。
  
  有人说,这本书写出了文革中知识分子的“真实”遭遇。我承认,阅读时我也偶尔被打动过,但我毕竟没有经历过文革,没有什么资格来评论这本书真实与否。(没有经历过文革的我们都没有这样的资格吧。)撇开真实性不谈后,作者的絮絮叨叨乃至带着牢骚与火气的叙述明显失之浅薄。整本书在平铺直叙地描写那段岁月的所谓事实,偶尔有些对文革的反思,作者可能自以为深沉,但实在只能说是雾里看花,隔靴搔痒。
  
  这年头,有人被推崇到了异常的高度,有人却莫名其妙地不为人知。可能,所谓大师,有的仅是学术上的而已。并不是所有具有大师头衔的人都有温文尔雅、宽恕敦厚的气质,原不能以圣哲风度来要求。
  
  文字是性格人品的反映。自古文章重境界,重气度,重涵养。读这本《牛棚杂忆》时,常想起苏轼的“云散月明谁点缀,天溶海色本澄清”;想起辛弃疾的“忍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邻种树书”;想起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觉得季老的这本回忆,境界实在差了点。
  
  ——个人愚见而已,对事不对人。
  

来自: 豆瓣
作者: 苏丝黄$    时间: 2012-10-25 15:24
  总是听我母亲说,他们那一代是文化大革命的牺牲品,很是不理解,像我们70、80年代的蛋蛋们是不太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前些日子,在网上购得《牛棚杂忆》,利用火车上往返的时间看完了,感受良多,那是一个多么黑暗的年代。让我感受到了我们家曾经受过怎样的迫害。
  
  作者季羡林先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说实话的大教授之一了!季老先生用自己在10年浩劫所遭受的,肉体折磨和精神摧残来告诉读者发生在他身上、周围的事情。书中更是用了自我忏悔、自我嘲讽的语气,显示出老先生的无奈与豁达;在内容上,可能由于多年在德国生活的原因,非常严谨、细致,对于细小的人事都有说明,让看的人了然心中。
  
  特别推荐70年代往后的同志们看,这段历史是我们应该知道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Madam     时间: 2013-7-25 08:24
  读书本来就是很个人的事情.
  所以看到楼上某位的评价,也不能生气.
  对于这本书,我要说.我被老先生的一句话感动了.
  他说:"我不憎恨那个年代,因为我知道,我在他们的位置上,做得未必会比他们好."
作者: Evania    时间: 2013-7-28 14:09
  季老的学术著作我一本都没看过。看这本书只是恰好在我很无聊的时候它在我的电子书架上。于是一看就认真看下去了。
  有意思的其实是他写作的态度,现在觉得学术的大牛们大概老了都是一个样子,似乎这样才能保持住他们大脑的活力:批判别人不如自己。
  这本书写作十二年后才出版。
  季老说,一开始写怨气很大。一再处理才有今天面世的样子。这本完全就是自己给自己做的历史,不小心写下来的是那个隐晦的时代究竟是什么样子。
  只有少数人被点名写了出来。其他人的名字都隐去了。
  再深一点,就是人心的问题。看完这本书是真的懂了,不是只有好人和坏人。一个人有时候是好人,有时候是坏人,至于选择成为哪样子,也不是人自己可以选择的。
  连季老这样的人最后也都这样跳出来承认,自己曾经也斗过别人。因为就会联想到斯坦福那个著名的监狱实验。
  只希望今天我们都能看到这些反思的时候,不要在再犯一样的错误了。
  
  
  
作者: 一诺    时间: 2013-7-28 15:35
  拖着颤颤巍巍的身体,用四条腿的速度狂奔,接受"英雄"的"临幸"。不是欣喜,是害怕,惹恼了"英雄",他会怎样给你一场"宠幸"?清亮的耳光,只是礼轻如鹅毛。幽默而嘲讽,我想笑却不能,没有经历过,所以难解其中辛酸之味。
  他们有罪,因为高于常人的智慧,所以应该被批斗劳教,这种罪,像是基督教所谓之原罪,与生俱来。
  头顶头站着靠彼此支撑,喷气式的训练,在烈日下目视阳光而不许闭眼,这是怎样异化的世界,"非人"的到底是谁?我不明白,这些损招儿是怎样神奇地被发明?这样的狠手对于厌恶至极的人也下不去吧,更遑论是一个路人?
  我只是想看看这是怎样的年代,我看不明白。




欢迎光临 悦读人生 (http://dothinking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