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人生
标题:
一百个人的十年 - 书评
[打印本页]
作者:
飞雪
时间:
2012-9-17 09:43
标题:
一百个人的十年 - 书评
二十世纪的历史将以最浓重的笔墨,记载着人类的两大悲剧,法西斯的暴行和文革浩劫,凡这两大灾难的经历者,都在努力忘它,却又无法忘记它……
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83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作者:
花朵安$
时间:
2012-10-19 09:39
记得历史课本上对日军暴行描述质感十足,比如一种将人绑在竹子上,利用竹子张力慢慢将人分尸的酷刑,读起来就让人毛骨悚然,由此留下深刻印象。但是关于自己人对自己人干下的罪行,只用文革是一场错误客观冷静的概括。所以对小日本咬牙切齿的青年们屡见不鲜,但是对文革历史痛心疾首的人士却不是普遍现象,也不会把文革当作与纳粹并行的一大罪恶。好了伤疤忘了疼是人的惰性,况且还是别人的伤疤。冯骥才先生在书中说,我们的民族忘性太大。因为我们从来不用一种正常的心态去对待历史。
“人民的经历才是时代的经历”,负责撰写历史的却都是人民的主人。对于这段历史的选择性失忆,历史教育就要负很多责任,洗白了历史固然外表光鲜,但却对内瓤烂掉的危险视而不见,真实的历史被忽略要付出重蹈覆辙的代价。
问题就出在这:代价由谁来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时代方兴未艾,“政治精英”们捞个盆满钵满后移民海外,在烂摊子里挣扎、骂娘的仍旧是没有过人才智,没有厚实家底的普通人,他们没有获得利益,却一直在付出代价。得失的不对等,让改变现状成为一件完全取决于个人良心的事,让冷静思考变成一件与窘迫现状分离的挑战。而良心在这种缺乏监督、全面拜物、没有信仰的文化中早已被腐蚀,思考的能力在灌输式教育中变得爱走极端。现实像黑洞一样,吸干所有希望。
希望应该在哪?我想是普通人的逐渐觉醒。这些年来网络普及,全面洗脑已经不大可能,成年青年只要稍有志向就可以不做睁眼瞎,但是一波一波的事情只是投石入海,暂时激起一片涟漪,却掀不起惊涛骇浪,进步与自由的船只依然搁浅。到底缺的是什么?民主自由的意识就好像输氧瓶里氧气需要强行接入,这个社会没有造氧功能。盛行的是上层怪下层,下层怪上层,推卸责任变成风潮,反省自身变得罕见。
书中有个故事说的是文革精神不是从具体某个年头突然无中生有的兴起了,这种拉一派打一排,扛着红旗反红旗的窝里斗艺术早就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了。而文革里让窝里斗合法化规模化,全面调动了人性丑恶的一面。至亲好友之间的相互揭发,捕风捉影无中生有的陷害盛行,青年流放边疆,武斗全面升级,出身成分决定一切,十年浩劫让中国失去了尊严、生命、良心,这些烂在骨子里的疤难以痊愈。
真正的爱国不是站队伍喊口号,而是在某个具体的历史环境中有自己独立判断,不只看见自己愿意看见的,了解真正的历史,不让丑陋的真相令自己走上另一个极端,甩掉非黑即白的思维,学会当理性平和坚定的公民。否则也许今天是一个隔岸观火的看客,明天就是火烧屁股的牺牲品。
这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来自:
豆瓣
作者:
毛文地$
时间:
2012-10-19 09:39
一直想写点关于文革的感想,只是一来以前都是道听途说,不知从何写起,二来了解的事情都过于庞大和复杂,更加难以叙述,因此,这感想也只是一个纯粹的感想,并未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最初知道有文革这件事,估计还是从书上看来的。具体是什么时间,我早就忘了。然后我回去问我爹妈,我妈开始给我讲,她当红小兵的事情来。由于老家在农村,相对城市而言,诸如批斗和打死人的事情,几乎是没有的。只是提到了,我爹将毛主席语录背的滚瓜烂熟,什么“老三篇”之类的更是不在话下。而我妈还清晰的记得,肩膀上红卫兵的红袖章,以及她信誓旦旦的说着那些“做毛主席的好战士”这类的口号。我妈告诉我,她有一个同学,是个男孩子,因为他爹有些钱--好像是祖辈做过地主的--便要与自己的爹划清界限,在大街上用高过所有声音的音量喊道:“我要和XXX划清界限……”后来又怎样,我妈没说,我也没问。
再大些,我去一个亲戚家里玩--说是亲戚,其实具体也说不上是什么亲戚,只是同村吧,便也一直大哥大哥的叫着。他家里有两件宝物,据他说是这样,有次我有幸看到,那时我以为会是聚宝盆或者神灯之类的东西,谁想到是两个瓷像,光溜溜的白,不带有一点灰尘和刮擦的痕迹。发型油光可鉴,整整齐齐,我一眼看出是毛主席和周总理的瓷像。据这位大哥说,那时每家每户都有,要像神仙的神龛一样供起来的,每次吃饭前,虔诚的人都会对着毛主席像进行一番祷告,诸如祝福毛主席万寿无疆之类的话,然后再进食。后来他更告诉我一个罕事,他有一家亲戚,是做百货商店的,某一年生意极差,简直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了。于是便请乡里有名的香头(村间神婆,可以传达神仙旨意的占卜者)来算一卦,香头说,算了一下,是有什么宝物被亏待了。全家上下开始寻找,终于在厢房的杂物堆里发现了一尊毛主席的瓷像,于是赶紧虔诚的供奉起来,说也奇怪,生意居然又好了起来,一家人欢欣鼓舞,看来真是毛主席他老人家显灵,保佑生意兴隆了。从此后,便越加供奉起来。
那时候我是当一件趣事看待的,多年以后,再次回想,却感到深深的悲哀。
初中以后,学了一篇老舍的文章,老师偶然提起,说,老舍是在文革里被迫害致死的。说老舍被红卫兵侮辱以后,回家,家人不给开门,并让其反思检讨。老舍不忍受辱,于是自杀。我们很好奇,不知道为何这个写过《趵突泉》的人,好好的会选择自杀。问老师,老师说,都是四人帮闹的……直到那个时候,我也一直都觉得,四人帮是最大的祸害,他们发动了文革,导致很多人都死去,他们是罪有应得,恶贯满盈。我不仅为国家铲除四人帮感到深深的骄傲和自豪,仿佛浑身多了许多力气,这力气里面包含着正气与信任、强势和信心。
每到农历春节快到的时候,爷爷都会去集市上买年画。别的可以不买,毛主席画像是一定要买的,买最大的,挂在墙上。我问爷爷为何要买毛主席画像,爷爷说,毛主席是最伟大的人。然后爷爷问我,你知道马恩列斯毛么?我说不知。爷爷说,马是马克思,恩是恩格斯,列是列宁,思是斯大林,毛就是毛主席。我说哦。爷爷说,他们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尤其是毛主席。我忽然想起,学校里,走进大门口,在显眼位置,是五幅巨大的油画像,就是他们五个啊。全世界最伟大的五个人,有一个就是中国人,而且那时候我我认为,毛主席之所以排在最后面,是因为他最年轻,而前面几个人都是离世的比他早,仅此而已。有次和爷爷聊台湾,爷爷说,现在国家太软弱了,要是毛主席在世,早就打到台湾去将其收复了。那时我心里忽然闪现五星红旗在台湾冉冉升起的画面。我也以为,要是毛主席在世,中国会比现在更加富强,人民更加富有,军队更加强盛。不论台湾外蒙古还是被俄罗斯抢占的土地,终究都是我们的囊中之物。
高中的时候,看了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对里面的青年毛泽东简直佩服得更加五体投地。自信,成熟,好学,勇敢,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这在年轻时应该就会表现出来,我不仅为我的平庸和平凡感到深深自卑。在那以后,毛泽东几乎成为我所有偶像里面的第一位,有时候我甚至恍惚间,觉得自己能和他同姓,简直都是一种福气。
终于,我在大学时期,看了《霸王别姬》。影片最后,文革爆发,段小楼和程蝶衣等等诸人,平日称兄道弟你来我往,而在红卫兵的百般逼迫下,也终于互相揭发互相重伤。不知怎么,看到那些趾高气扬的红卫兵,那些歇斯底里的红卫兵,背脊一阵阵的发凉。我自小就特别讨厌这样的嘴脸,小学时候,每到重要活动开始,所有人在烈日下被晒得头脑发胀,而总有不知是什么职位的领导坐在高高的阴凉处喝茶。这时,话筒前,就有一个或者两个学生代表,用高亢的话语,讲着我们为社会主义献身的梦想。他们涂红了脸蛋,戴着鲜艳的红领巾,脸上明显擦了粉,音调抑扬顿挫,仿佛在演戏,又仿佛在进行一场战争。仿佛,声音不这样的话,就没脸站在讲台上一样。
之后,读了余华的《活着》,看了张艺谋的同名电影,看了袁腾飞的视频,读了茅于轼的文章,冯骥才的书……慢慢的,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发现自己以前所想,以前所思,居然被一点一点的否定。以前的那些正气和自豪,也慢慢的变了味道,一种被愚弄和被欺骗的感觉也越来越强烈。
一天,我在维基百科上搜索了一下文革,最后面有一项,是文革十年来被迫害致死的名人和被毁坏的古迹。那些名人里,有的是作家,有的是戏曲大家,有的是体育世界冠军,有的是电影演员,有的是工程师,有医生,有科学家,有知识分子,更有国家领导人,有开国元勋。那些古迹,有的有上千年的历史,有的上百年,这些统统被无情的毁灭。在描述人被各种各样的极刑迫害致死的文字里,我见识到了或许是中国独有的精神迫害法,而且是迫害的极致!我知道人性都有恶的一面,那些衣冠楚楚的外国绅士,那些听着小提琴喝着红酒参加舞会的贵族,他们每个人心里可能都有恶的一面,人性如此,无可厚非。但是我相信,那些外国人可能做梦都想不到,致人死地的方式有如此多的花样,人类的聪明才智可以发挥到这样的地步。在文革期间,北京某处存在一名为63号的地方,那里是关押犯人的所在,据从那里逃出来的人讲,里面发生过的惨剧,可以用惨绝人寰来形容。如果真有地狱,就应该在那里了。他看过记录纳粹集中营的文字和影视记录,其惨烈程度和63号比只能是小巫见大巫。
有时候我也在想,为什么中国会爆发文革呢?历史教材的编者说,是因为四人帮。这是扯淡的,我就不多说了。还有人说,毛主席刚开始的目的是好的,是想让我们的队伍更加干净和纯粹一下,所以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至于后面事态发展超出了自己的预想,而他已无力阻止,是被坏人利用了。这基本也是扯淡的,我也就不多说了。还有人说,因为主席想铲除反对自己的人,防止别人来夺权。而文化大革命爆发以后,事态的发展超出了预估,加上小人当道。这个原因还是比较合理的,我本打算简单聊聊,关于毛泽东,关于大跃进,关于红卫兵,关于上山下乡,关于窝里斗。可是我发现,这都是太过庞大的话题,我没有足够的知识和体会来谈这些,这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的清楚的事情。所以,话题到此处也就该结束了。
我庆幸自己出生在八十年代以后,我也非常期盼国家能够实现真正的民主,文革的影响还远远没有结束,带来的危害还很深远。我想,我们完全走出文革的阴影,还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我越来越觉得,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每一个普通人,都是身不由己,随波浮沉。
其他再不想说些什么了,到此止。
来自:
豆瓣
作者:
liying$
时间:
2012-10-19 09:39
抱着想多了解文革这段历史的目的,找到这本书,读后由震惊、质疑、同情转变为最后的平静。为什么平静呢,一个人、一百个人的命运,就是当时整个时代的命运,没有自由、民主、理性可言,甚至人性也被极度扭曲的大环境下,死于崇拜,生死在于一言一行,人人自危,各自都无法掌控命运的时候,真如作者所说那样“在灭绝人性的时代,人性的最高表达方式是毁灭自己。”悲剧就成了习以为常的宿命,麻木了,这就是一种平静,一群被冷血的幽灵的常态。。很喜欢作者在每一篇文章结尾处的一句话总结,一针见血,道出了读者呼之欲出的省思。。
人民的经历,才是时代的经历。
被崇拜者搞垮崇拜者,是一种心灵的屠杀。
在灭绝人性的时代,人性的最高表达方式是毁灭自己。
夕阳想用它最后的光,照透这个世界。
畸形的社会,智慧也是畸形的。
这十年毁灭不了的,都能永恒。
月亮发光,是为了证实太阳的存在。
那时,一个人的命运,也是千万个人的命运。
创造了人的上帝,曾经被文革战败。
世界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圣徒受骗。
来自:
豆瓣
作者:
thomas$
时间:
2012-10-19 09:39
读了这本书才知道,那个年代受迫害是如此的惨烈,人性竟能沦落到如此残忍的地步,这是共和国建立以来最黑暗的时刻,也是封建残余被辛亥革命击退后的再一次报复性肆虐。为那些无辜死去的人民默哀,愤怒至今未能平息,因为国家欠他们的还没还清。
来自:
豆瓣
作者:
jorja$
时间:
2012-10-19 09:39
与我们以往接触的影视作品中的脸谱化文革人物形象不同,看完本书,对文革还是有新的了解。这本书的视角很多,不光是被迫害者,也包括红卫兵、造反派头子,那个年代被裹挟进运动的形形色色的人。也许很少人能说在这期间完全对的起自己和自己的良心,但也很少人不是这场运动的受害者。
其中有一个人评价文革不是十年,是五十年、一百年、两千年,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文革有深层次的政治原因,但是发生的这些惨剧与我们的民族性不无关系。想起前些日子看的关于64的记录片,个人在群体面前如何逐步变得身不由己,在小小的64中就可窥一斑。如果不能自省,如果为了所谓过去太黑暗而回避这段历史,那文革的荒诞就离我们并不遥远。
前两天有个新闻,一个上海的女孩想要跳楼,记者拍到楼下围观的很多人哄笑,让她赶快跳。事后再采访当时在场的人,每个人都说自己当时没有起哄,纷纷指责他人。这本书同样没有采访到当时把人往死里整的人,权力斗争中别有用心最终得利的人,没有那些真正泯灭人性人的忏悔。只记录了被迫害,却鲜有加诸于他人的苦难。所以在自省的路上,我们的民族还差的很远。
书的文笔很普通,没怎么加入作者的评论,风格有点类似夹边沟纪事,不过坚持看下去,越到后面越震撼,推荐一读。
来自:
豆瓣
作者:
sunxia$
时间:
2012-10-19 09:39
问起姥姥对文革的记忆
姥姥说,那年月,就是黑变成白,白变成黑,什么都是颠倒的,全乱了套。
高尚者败给卑劣者,善良人变成阴险者。那一个年代,一股力量,把人最恶的一面挖掘出来,自此以后,斗争成为常态,整人成为艺术,活着成为行尸走肉。
忽然想起百年以前的义和团,为什么他们那么相似?
一样的愚昧,一样的盲从,一样的乌合之众。
一样的山河,一样的黄土,一眼的中国人。
什么时候,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才能最终独立思考,信仰科学和理性,尊重契约和自由??
什么时候,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能够目光清冽,不再蝇营狗苟??????
什么时候,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才能有底气说,文革,永不再来。
来自:
豆瓣
作者:
已注小$
时间:
2012-10-19 09:39
每一个人都不是受害者而是加害者
如果和如果,所谓受害的人们在那一天身份完全转化,他们会稍稍善良一些吗?
我不相信一个正面的答案。
受害者和加害者之间的区别之处在哪里,有多少,有多深。
当年的施暴者爱用“异化”这个词来形容当时的自己,仿佛自己本不是那个样子,是你们让我变成那个样子。但你们是谁,我又是谁。
人类归根结底是最卑劣的动物。而我们中国人,又不得不说自己确实是其中的翘楚。人是卑劣的,会相互残害。势弱的会用高尚的词藻谴责,而当日得势的人又会用接口替自己开脱。共 产 党也好毛也好革命也好动乱也好,说到底只是给了一次展露人最深刻本性的机会。100人中很多都提到了乡下农人家人的“淳朴”,对他们一时的收留庇护。映像很美,也很虚幻,当所谓的淳朴人们得到了机会,一切的残暴只会来的更加猛烈。
这一百人一定都曾想过如果自己也是跟红苗正多好啊,那么他们也可以保卫毛 主席,那么他们也可以参加革命。如果和如果,那他们也就可以去动手吃人了,红色的血和热情。
所谓的人,就是这个样子。
受害者还是加害者,有没有得到机会才是唯一的区别。
道貌岸然再去谴责别人或者说什么是国家的灾难耻辱什么的,实在是有点可笑。
来自:
豆瓣
作者:
没用的$
时间:
2012-10-19 09:39
高二的时候读到的这本书吧。算是我第一次摸到那个年代的回忆。。刻骨铭心的记忆。只看过一遍,就难以忘怀,那个拾纸片的故事,我到现在都可以很清晰的讲述出来。。自那时起我到处关注那个荒唐的年代,跟老人们和大叔们讨论那个时代的事情。。结果是各种各样惨不忍睹的故事和回忆。。
一个荒诞不经的年代,一整代人被耽搁的青春韶华,父子反目,夫妻划线,朋友互相揭发,兄弟对阵,武斗火拼,抄家抢劫,杀人放火,右派指标,打倒政府,批斗官员,各种酷刑,吃人炒肉。。。。。。。
整个国家惨痛的历史回忆,熊培云的《世界离独裁只有五天》,以及希特勒的法西斯共产主义宣传,都有类似的革命主义集体主义情怀导致的群体性盲目,以及部分极端分子在集体主义中找到了定位和工作,积极的去利用各种手段拼命的获得权力和搅乱时局。。每个国家,每个年代,都有类似这样的分子出现。而作为一个被父亲打骂出身的农民(本身对于此词汇无贬义,但是对于老毛而言,封建社会的小农思想在其身上刻画的淋漓尽致),无限的权力欲望和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的独霸思想,利用权威和极富煽动性的口号,打倒对其地位有威胁的分子,清算功高盖主的老臣,于是乎全国各地上行下效,无产阶级的狂热和仇富仇权心理的作祟,整整一个时代的人,全部被发动了起来。。。
这个时代不会被历史遗忘,而后世,总会在恰当的时候,给出公正的裁决。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管谁当权,玩弄老百姓的后果,都会得到应有的报应的。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而已。
而经历了那个时代的人,所拥有的顽强的生命力,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以及再苦再难也任劳任怨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当代人以及后辈的年轻人学习和反思。
虽然,有些当时的记得利益者还在台执政,在当代是没法儿翻案,包括那个夏天,但是,历史,总是会书写下去的。这是一代人的信仰。它需要得到传承,它不应该被遗忘。
来自:
豆瓣
作者:
Vicky$
时间:
2012-10-19 09:39
在那十年中 很多人自杀而亡 因为活下去比死亡更需要勇气
还有更多的人 经历了荒诞的十年 活了下来 可是心已经死了 谁来为他们负责 谁来为他们弥补 又或许 他们需要的不是这些 而是归还于一个真实
才三十年 我们已经全然忘记那些伤痛了么 文化和历史发展的断层 那些所谓的欣欣向荣 才是最大的泡沫
来自:
豆瓣
作者:
角落里$
时间:
2012-10-19 09:39
和平年代,往往人们都喜欢看悲剧,因为生活幸福却显得过于平淡
需要借助悲剧给生活一些波澜,也就是所谓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吧
一向很喜欢冯骥才,高中时候,第一次看这本书
记得是上课偷偷藏在课桌下面看,看得泪眼朦胧的,却又要躲老师
那一场运动,改变了上一代人的世界观,一个畸形的年代,畸形的诉求
人如蝼蚁般,被迫害,命运的戏弄……无不触动着我未曾经历过挫折的心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自称此书为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后我最喜欢的书
然人生岂是一马平川?这人生疾苦:生、老、病、死、怨憎会、恨别离、求不得,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们终究是要遍尝,谁都逃脱不了
终究我是个槛内人,以物喜以己悲,看不穿生老病死,更参不透爱恨情仇
于是,开始,只喜欢看喜剧,看没有悬念没有营养的连续剧或者综艺片
几年之后再度翻开这本书,竟觉得悲苦得无以复加,连一篇都看不下去了
这些故事,于你于我,是文字是消遣是路人甲的一个故事而已,然若身处其中,是怎样的悲苦?不敢想
苦难是恒河沙,是羸河水,已经不需要靠无端的悲伤来调剂人生了,因为人生本身已经够苦了,足够了,如果能平平淡淡,多好
已经过去的苦难,连回头看的勇气都没有了,为什么要揭过去的伤疤呢?
向前看,不回头,这便是心智的成长吗?
来自:
豆瓣
作者:
喜欢月$
时间:
2012-10-19 09:39
先是看过冯骥才的《三寸金莲》,才摸索到这本书来的。
没想到这本书看的这么沉重、这么压抑!根本没办法一口气读完,每次看完三到五章的时候就要放下来,缓和一下情绪接着看!
那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良知被磨灭、亲情被利用、信仰被巅峰,那个年代的人谁是魔鬼,谁是人?什么人之初性本善,什么道义,只有经历过那场磨难的人才体会出什么叫生不如死,什么是哭救无门!肉体的伤害加上精神折磨,多少人被摧毁选择了自杀!死可以解决问题吗?可能会被带上“畏罪自杀”的帽子!会带给家属更大的灾难!那些无助的孩子被孤立、被吓唬,一生留下了多么大的阴霾!而我们都是再普通不过的老百姓,又能怎样呢?日子翻过去,又是新的一天!该咋样过还是咋样过啊!
书里揭露了一幕幕的人间惨象恐怕是我们这个时代人无法想象得到的,让那些仅存的善良人们!一生平安!那些作恶多端的魔鬼让他们永劫不复!!!
来自:
豆瓣
作者:
刀丛中$
时间:
2012-10-19 09:39
宋彬彬
是北师大女子附中的
一名学生
曾经改名为宋要武
一只脚踩在
她死去老师的脸上
现在称为宋岩博士
曾经去过美国
主攻地球学
最后她是作为北师大
附属实验中学的荣誉校友
写进我的文字中
来自:
豆瓣
作者:
冯一刀$
时间:
2012-10-19 09:39
诸君,你有读到过、听说过在文革中作恶者的忏悔么?既然提出了这个问题,我想你会和我一样陷入困惑,也许还带着哀怒:为什么那些当初在文革中作恶的人、迫害别人的人,没有几个站出来道歉过?这样一场空前绝后的文明劫难,集体忏悔去哪了?
其实这个问题,《一百个人的十年》一书的作者冯骥才先生,在一九九六年的时候已经问过了,然而至今我们——至少我还没有看见过回应。《一百个人的十年》是一本关于普通中国人的文革受难史,属纪实文学。虽然以前我也接触过一些文革史料,但近日读完该书(中国文出版社2008年10月版),仍然颇受冲击,譬如: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只因给学生讲了一个“毛主席藏身水沟、摆脱敌人”的故事,竟被揪出来说诬蔑伟大领袖,于是定为“右派”坐牢八年;而这个伟大领袖藏身水沟的故事,其实是这位老师从一本书里读到过、然后讲给学生听而已,但哪一本书他却死活想不起来了;他的文盲妻子为了救夫,便四处找这个故事的出处,只要是张纸,她就去捡来求人读上面有没有那个故事……就这样日复一日,她也就变得疯疯癫癫,最后不幸被火烧死,和她的孩子一起……
无比凄惨——这是《一百个人的十年》中的开篇故事《拾纸救夫》。
最后的结局呢,那个故事果然在一本官方的“革命回忆录”里有记载,然而此时这名乡村教师已经坐了八年牢,家破人亡。用故事叙述人的话说,这是一起”千古奇冤”。的确是。
而造成这一奇冤的、以及造成其他许许多多奇冤的,是因为文革,是因为史无前例的“政治崇拜”。
以前读余华的《兄弟》,里面讲到文革中有人拿铁钉砸进自己脑袋自杀的,在《一百个人的十年中》,有一篇《六十三号两个女人》的故事,亦讲到了这个悲惨的自杀方式——“反革命”因不堪忍受污辱折磨,便用这样的方式求得了一死。
《一百个人的十年》是一部普通人的文革受难心灵史,冯骥才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也一定想过希望听到一些忏悔的声音,然而看起来他一样失望。在这本书的前记中,冯骥才写道:我时时想到,那场灾难过后,曾经作恶的人躲到哪里去了?在法西斯祸乱中的不少作恶者,德国人或日本人,事过之后,由于抵抗不住发自心底的内疚去寻短见。难道文革中的作恶者却能活得若无其事,没有复苏的良知折磨他们?
这是一个扔向全民族的大问题——作了恶之后,不但问心无愧,而且继续当官的大有人在。如今,当年那些文革中的革命小将,大都也有五六十岁了;而那些文革中的工宣队、军代表们,或许有个七八十岁——他们在哪里?他们忏悔的声音在哪里?他们曾经有过内心的忏悔吗?是不是以为既然罪恶推到了“四人帮”头上,和自己就无关了?仅仅是个忏悔,哪怕只是内心的,可是也没有。
我相信一定还没有什么人发出过那样的声音,一个泱泱大国,竟一个这样的人也没有么?难怪冯骥才说,他虽然倾听过一些良心难安的忏悔内容,但他真正期望的那种不折不扣勇敢的忏悔者,还没有碰到。
虽然有别的原因,却也不应该至于如此鸦雀无声。
诸君,也不要统统怪罪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上去——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礼仪之士,有知耻之士;而经过了文革十年则彻底“礼乐崩坏”了,也难怪在那些腥风血雨中过来的曾经作恶者,还会有多少良知可言——千万别说“在那个时代谁都是受害者”那样的话,这不符合实际。
的确,一个不知道忏悔的民族,是值得怀疑的民族。诸君,不要认为这事和现在没有关系——请想想,当今任何一次大的灾害或社会事件发生,我们总是很少看到有敢于出来承担责任、并为责任引咎辞职的官员,这和文革中的作恶者不道歉、不忏悔,难道不是一脉相承的吗?柏杨先生说咱们的酱缸文化表现之一就是“死不认错”,不幸全叫我们碰上了。
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开始发表的时候,还是在一九八六年,那时离文革结束仅仅过去十年;在文革发动三十周年那年,他还是没有碰到“不折不扣勇敢的忏悔者”。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文革中作恶的那一代人都将相继离世,忏悔之门会不会永远关上?
其实文革中那代人许多恰恰还是我们的父母辈,希望上天能给予他们忏悔的勇气。忘了在哪看到的一句话,说“今日中国文革的演员其实都还在,只是缺少文革的导演罢了”。我看这也不是什么危言耸听——对那样深重的文明灾难,竟然连忏悔都没有。对于文革,只有受害者的心灵倾诉却没有作恶者的忏悔,这是严重变态的“后文革”悲剧。
-by 冯一刀@杭州
来自:
豆瓣
作者:
杨梅$
时间:
2012-10-19 09:39
所有天方夜谭的事情,都曾在这片土地上燃烧过,一度燎原!
30年后的今天,我们的记忆里却没有半点痕迹。
历史,需要记载。
来自:
豆瓣
作者:
joy乐
时间:
2012-10-19 09:39
一百个人的十年?目前仅看到不足十个平民百姓的故事,可那些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已经令我不忍卒读。
关于那个年代的故事之前读过章怡和的《最后的贵族》。“贵族“与小人物相比,这本讲述平凡人的故事令我的震撼更深。
正如书中所说:
“以我的感受,大人物的经历不管多么悲惨,也不能和小百姓相比。大人物的冤屈总容易解决,小百姓们如果没碰对了人,碰巧了机会,也许很难得到命运的晴天。”
时至今日章伯钧、罗隆基的头上虽然依然顶着右派帽子,但仍有无数人在心中记住他们,为他们叫屈,一起为他们等待命运的晴天,可那些湮没在历史洪流中的小人物们却不会有这样的运气。
我已经没有勇气继续把剩下九十个人的故事读完,只是在想,为什么我们这个民族如此的健忘?
也许乐观是我们民族的天性,也许小百姓习惯用抹掉记忆的方式对待苦难。那么那些作恶的人呢?他们能敌过自己良知的煎熬吗?为什么他们可以活的若无其事?作者在序中说“在法西斯祸乱中的不少作恶者,德国人或日本人,事过之后,由于抵抗不住发自心底的内疚去寻短见。”可文革三十年后,我们甚至看不到有人站出来,为曾经的一切作出沉重的忏悔。
又或者说那个年代人人都是受害者,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罪犯。
但是今天的中国人还是百年前那个能敏锐感知夏夜月光和山间凉风的温良恭俭让的中国人吗?
可惜我们最终看到的,是人的尊严的丧失和古老文明的崩溃。
来自:
豆瓣
作者:
无风$
时间:
2012-10-19 09:39
"没有思想就没有痛苦"
看完,尤其是后面对这10年后出生的人的访谈,再加上最近全世界范围内的接力的演出,加上亲临其境感受到的气氛,我知道——
土壤不但存在,而且越来越肥沃了。
不要说集体行为,不要说愚昧,每个人都必须面对自己,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不要用集体主义来为自己没有独立的思考作借口。
来自:
豆瓣
作者:
benshu$
时间:
2012-10-19 09:39
下文是大三时写的,版本是随便写写的读后感,还有一篇正式的课程论文。
教中国现代史的老师在得知我想做一个家族口述的调查以及对普通民众的文革记忆感兴趣的情况下,推荐我读冯的《一百个人的十年》。我十分好奇地在网上下了这本书来读,其实在读这本书之前更想读的是杨显惠的《夹边沟记事》,据说,那是一本十分震撼人心的书,我的一个同学读的时候甚至为“人性的摧残”而流泪。
我最初看的是电子书,应该是初版吧,后来又在学校图书馆借到04年3月时代文艺出版社的第二版,第二版里增加了对作者的访谈和几篇新的口述。总体说来,这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对文革经历者的心灵的记录。它不仅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社会学和历史学作品。
对于文革,我是陌生的。我生于80年,长于90年代,在21世纪成熟自己的思想。我的家族没有承受过剧烈的动荡,大人们也不太对小辈们诉说过去,偶尔的两句只是用于教育我们这些幸福成长的小孩要好好听话,让我们知道过去是很苦的。
但是,到底苦成什么样呢?每家都有不同的解释,这就是文革和那个社会给民众造成的集体记忆。在外婆看来,文革就是生活水平倒退,买东西不方便;在奶奶看来,文革是青年上山下乡,造成家庭之后几十年的经济矛盾。文革的复杂性在于它不仅仅是一场社会动乱,它也可以解释为政治暴动,人性无理性的表现或者是一个疯狂的“梦”。它的过程和起因都是复杂的,无法解释清楚,也无法说明白。这之间有太多的矛盾,太多的避讳,太多的东西去深层次的挖掘,所以,在善于忘记的中国人心里,我们将它埋葬在最深处,不愿多说,因为我们自己,哪怕是经历过的人也无法解释清楚这一切的一切。
可是,总是要有人来说来做,一件轰轰烈烈的事并不是说没有就可以没有的,更何况,这是一件永载史册的事件。谁能做到真正的遗忘呢?
知识分子的良心表现在对社会的责任上。总是要有人来记录过去的,幸而真的有人来做这个诚实的记录,也许,我们永远不能到达那个真正的历史,但是我们总是能从中看见,甚至获得些什么,大概这就是历史的“垂训”吧。冯先生的可贵还在于,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作家,他没有选择做那些上层人物的记录,而是选择倾听最广泛的普通民众的口述,并不仅仅是那些被人们认为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也有一些中间人士,甚至被人们认为是“疯狂”的红卫兵。在这种客观的环境下,我们才能真正知道“文革”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才能明白,文革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哪怕他曾经如何残酷地伤害别人。
正是因为这本书采取了口述记录的形式,让它不可避免的带上社会学的色彩,它的参与人群的“普通性”,又表现出一种“眼光向下”的倾向。作家毫不避讳地说他要写一部关于文革的心灵史。注重心灵,不单单文学的任务,也是社会学的任务。研究一个社会如何可能,将不可避免地研究其成员的内心,研究是什么样的精神导致一个社会(社群)的形成。所以,这部书就不止是一部记录历史的书,它同时也是一部记录社会成员心灵的书。
书中一个个看似故事,实际上真实存在的事件,每每让我这个没有经历过的人除了震撼之外,更多的是不可置信吧。不相信,人性居然能摧残到几乎灭绝的状态下。谁说人是理性的?当为了生存时,我们人类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作家在每个记录最后的那一句话,让人思考良久。他已经完全说出了读者要说的,甚至读者没有想到的话。还能说些什么呢?当美好的、善良的、坚强的化成丑陋的、邪恶的、软弱的,当暴力席卷整个中国的时候,历史仍然沉默地记录着。
24篇记录反映的是一个比较全面的文革,可是还有无数的真正的“文革”埋藏在历史深处。我们已经无法将其找出还原了,也许,这就说明了我们永远无法达到历史真实吧。作者本身在文革中承受的遭遇也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主观地倾向。在材料地选择和处理上,也无法达到真正的客观,但是这并不是我们应该揪住不放的。忽略这些,我们要看到的是,在零散叙述的背后,蕴藏着所谓的“大历史背景下的个人命运”,以及正如作家所说的,他关注的是心灵。在这么一个疯狂环境下,个人的命运,选择和行为都将是值得研究的,因为他反映的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赖以形成的基础。
没有大人物的小人物的历史,才是民众真正的历史。
来自:
豆瓣
作者:
天涯$
时间:
2012-10-19 09:39
对冯骥才的有限了解,始于多年前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神鞭》。这两年从网上得知他大力倡导并手体力行地挽救民间文化遗产,为此放弃了写作和绘画。但是直到读了《一百个人的十年》,我才意识到他是一位多么难得的作家。
从文学角度去评价这本书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是纯粹的口述历史。对待历史只有一个要求:真实。感谢冯骥才,为我们这个健忘的民族保留了一段有意或无意,已经或正在被遗忘的历史。
文革的十年是全体中国人的一场浩劫,据保守统计,文革期间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172万。受迫害的人数更以千万计。冯骥才采访了上千名文革经历者,从中选出了一百人作为代表,应该说是比较温和的,因为他们绝大多数都还活着。要想了解死者,建议阅读王友琴的《文革受难者》,记录了659个受难者的悲惨故事。
这本书对于文革的批判可以用两个字概括:荒谬。文革十年间,上至领袖下至百姓,无一不是荒谬。每个人都仿佛入了魔,进入一种极端狂热的集体无意识状态,类似于癔症。最荒谬的故事莫过于“一个八岁的死刑陪绑者”,竟然把一个八岁的小女孩打成现行反革命,绑赴刑场观看枪毙死刑犯,以恐吓她交待所谓的罪行。其次是“笑的故事”,竟然因为一个人不会笑而打成现行反革命,现实生活比荒诞的艺术更荒诞。更多的故事还带着血泪,比如“崇拜的代价”里那个不堪受辱跳楼自杀的新婚丈夫,“六十三号的两女人”里被纳粹集中营式的非法监狱折磨致死的两位工程师,“我到底有没有罪”里亲手杀死父亲的女儿。当然也有对文革的反思,比如“一个老红卫兵的自白”“文革进行了两千年”。当然也有发自内心的忏悔,比如“忏悔录”。
冯骥才在前言中写道,推动"文革"悲剧的,不仅是遥远的历史文化和直接的社会政治的原因。人性的弱点,妒嫉、怯弱、自我、虚荣,乃至人性的优点,勇敢、忠实、虞诚,全部被调动出来,成为可怕的动力。它使我更加确认,政治一旦离开人道精神,社会悲剧的重演则不可避免。
冯骥才在后记中写道,这本书是写给未来的文革博物馆。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巴金老人早在1986年就建议建造一座文革博物馆,可惜时至今日,这件事情看不到任何一丝进展。
来自:
豆瓣
作者:
woodma$
时间:
2012-10-19 09:39
“不敢爱”本身已是一出人间悲剧。
当看到一幕幕为了所谓的大义名份而演出的父子、夫妻之间无情的背叛,第一次想到先圣所倡“父为子隐”的必要性。
一直以为“父为子隐”是无视法律,不讲立场,是绝要不得的。但仔细想想,在中国漫长至今的中世纪,什么法律、道德、立场、觉悟哪个不是相对的,可以今是昨非的?人们该为了这种掌握在伟大人物手里的东西抛弃自己宝贵的亲情吗?
从“父为子隐”离我看到的是集权时代的人文关怀。
来自:
豆瓣
作者:
summer$
时间:
2012-10-19 09:39
看这部书纯属找罪受,看着看着就呼吸沉重,得中途放下,然后又不知不觉举起,重新看下去,好像打开它就有责任看完一样。
这样难受就说明自己还是经历简单、意志薄弱的人吧~~可是在文革以后出生的人里头,哪有人经历过那样的疯狂岁月,了解过那样彻头彻尾的人性泯灭呢。正因为没有经历无从想象,我反而认为所有没有经历过的年轻人都应该看看这部书,当作是一种反省教育。
目前还没有看完,看完了也不想费心思写什么感想,因为沉重地简直不愿意回想。但是留下的这种沉重未必不是好的东西,让我开始考虑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
最后说一句,建立健康的国家,除了经济基础,民主和法制才是关键!
来自:
豆瓣
作者:
静听瀑$
时间:
2012-10-19 09:39
我最欣赏的是本书里的这段话:"以我的感受,大人物的经历不管多么悲惨,也不能和小百姓相比。大人物的冤屈总容易解决,小百姓们如果没碰对了人,碰巧了机会,也许很难得到命运的晴天,......我想,至今天下还有多少人含冤未平,无论是活着的还是已经死去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沙皮
时间:
2013-7-23 01:50
看完这本书的那个晚上我做了一夜的噩梦。
我梦见周围都是恶鬼的眼睛,一举一动都被盯着;我梦见我被恶鬼折磨、拷打,逼我交待我的罪行;我梦见我变成了厉鬼,去监视别人、折磨别人……
我在这梦中挣扎,痛苦。我想终止这恐怖的梦。我在梦里发现这不是噩梦,是电脑中的强力病毒,像一个僵尸游戏、恐怖电影,不停反复的播放。我要关掉电脑,却怎么也关不掉,我拔掉电源,电脑依然在运行……
然后我的手机响了,叫我快点去上班,已经迟到了。
作者:
便衣
时间:
2013-7-24 19:20
最近我们国家发生了一连串的事儿,领导人们总结了一下,多难兴邦。自古以来,数不清的天灾人祸降临于这个世界,促使人类在痛苦边缘挣扎,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力量,而反思却渐渐显得懦弱和无力,历史被我们抛在脑后,那些伤疤使我们不忍直视再到无视,本是一道尖锐敏感的创伤不经意的变成了痤疮,只留下耻辱和掩盖。
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故事会,诉说了无数那个年代的故事,正如书中某个作家所说,这是一部荒诞剧,现实本身就是荒诞,是另艺术创作无法企及的高点。我想起小时看的故事会在和这书中讲述的真人真事相比较,显得那么幼稚和无趣,每一个故事都那么匪夷所思,每一段往事都那样刻骨铭心,看吧,我们的历史多么有趣,看吧,这段早已被人遗忘的往事,你还提他做什么。
中学历史书上,浓墨重彩是哪一笔我也记不清了,只记得考试总会考许多会议以及各个会议表现出的精神,有此种精神指导,我们的革命就会战无不胜。而文革这一段,只有几页的篇幅,当时历史老师说,既然是错误,何必再去费口舌讲述,就让他过去吧,let it be,真好。更好的是考试不会考文革,这长达十年的历史从不被考试所亲睐,我们也由衷的感谢历史教材的编者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人更期望能够获得新鲜的血液,有些人却一直驻足在历史的门外,不断向里面探望着,可总是被看门人撵走。这样的历史要他来做什么,可惜,他确确实实存在过,无法抹去,我们不忍心看到这样的历史出现给我们的祖国抹黑,唯有回避,我们看到了但我们从不谈论,这样还不成吗,你还要哪样。
事实总是残酷的,而且总有一天真相会骑着高头大马而来,居高临下的看着你,让你无地自容。我们真的尊重过历史吗,我们关心的 是真相还是掩盖真相的光环,任凭那夺目的光辉照亮我们的精神世界,这样就真的足够了吗。关于日本侵华战争的真相,我们总是对日本咬牙切齿,对于那段历史耿耿于怀,想我泱泱大国竟然被我们变相的子孙所欺凌,这能不让人恼火,还好我们赶走了他们,可战场是却是国民党占据了主导地位,那好吧,我们拍点抗日电视剧借此发泄一下,精神胜利法永不过时。可你日本人还不承认这段历史,这太可恶了,我们就持之以恒的拍电视剧,电影,时刻提醒国人勿忘国耻。但轮到自己时,我们就害羞了,摸着脑门说都是自家人,何必呢。文革终究是一次无产阶级大革命,出发点是好的,就是被一群居心不良的人利用了而已,可那些始作俑者们呢,他们的存在感真是弱,就这样消失了,没人为那段历史的错误来买单,无数个十年,无数人的十年,冯小刚说我把青春献给你,他们说我们把十年的光阴献给了谁,给了革命吗,不是,这是一次错误的革命,给了党和人民吗,不是,党和人民是抵制这样的错误的,这十年,究竟在哪里,有人说干嘛非得纠结这事,你现在不过得挺好,不,我们害怕还会有这样的十年,害怕没人站出来说,我错了。历史,从不需要我们的认错和忏悔,他需要真相。
作者:
醒在梦
时间:
2013-7-26 02:08
“常态”这个词,我们究竟该如何定义,我认为,“常态”应该是这个社会大多数人生活的一种状态,《一百个人的十年》描述的就是在文革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人们的一种“常态”,尽管这样的“常态”在现在很多人眼里都是一种“变态”。
为了父亲可以不再受罪,她杀死了她父亲......
她男人入狱,周围人劝她离婚,她对爱情的坚守倒成了一切罪的源头......
他出身农村,可是偏偏被“资本化”,最后连他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谁了......
他只有用一种“笑话”般的膜拜,去拯救一群崇拜的小孩......
看《一百个人的十年》,放佛在看某一家精神病院的记录册,每个人都是迷茫,都是癫狂的,而这种迷茫与癫狂却是那个时代的常态。
在那个时候,也不乏有能保持清醒的人,他们想用他们最后的光来照亮这个世界,可是,在畸形社会中的常态反而成了畸形,他们不被理解,不被支持,最后,在异样的目光中不知所措。
我不觉有些唏嘘,知道社会经历了什么,才知道社会的进步,至少,现在的我们是真正的处在一个正常的社会,至少,在这个社会,追求和才智都是正常的。
历史,往往比现实更能发人深省。
PS:
在灭绝人性的时代,人性最高的表达方式只有毁灭自己;
真正的残暴是针对无辜;
一个人的命运往往也是千万个人的命运;
世界上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圣徒受骗;
作者:
兔虫
时间:
2013-7-31 19:13
记得刚进大学不久读了这书,时光荏苒,如今竟要做个冯先生的纪录片。生活真是这样一点点展开,不断和那些世界知名的人们发生了关联。
一百个人的十年 与 十三亿人的今天
作者通过书与现实的对比观照,吃惊得发现那十年中曾有的东西或许正以一种高级变种的形态继续上演在当下的生活,而这,令人不寒而栗。正文主体为五段落:前言,恶的根深蒂固,过来人的命运,愚民教育,小结。
前言
呆望着桌上摊开的《一百个人的十年》,轻舒一口气,真希望能点上一支烟,在烟晕中祭奠那一切一切我不曾见过的人,默哀那所有所有不可理喻的悲剧。
读书多是一种幸福的享受,然而它现在却是一种煎熬。以一种知识分子的敏感心态穿越那些荒诞,世上还有什么比这更荒诞的事呢?面前的这本书,是令人毛骨悚然的,这种恐怖远凌驾于对生理抑或精神的刺激。它的残酷不在于破坏了人,而在于完整得肢解了人性:它竟然不是一个个虚构的情节。如果说读《1984》好像是看到别人当众排泄而心生厌恶,仍然带有一种感官与精神的刺激色彩,那么《一百个人的十年》则让人意识到其实自身就是一团粪便,从而开始全面怀疑恐怖。
合上这本书,关于悲剧,我不再说什么;关于人性,我不再说什么;关于政治,我不再说什么。
记住不仅仅是为了回忆,在那一百个人的十年中,我看到的是一个民族曾有的癫狂,回首生活,这一种癫狂又何尝不是以一种极为凝练的方式,继续流淌在我们血液之中,灌注于我们的全身?
恶的根深蒂固
“文革”是一个民族疯疾的总爆发,而这疯疾的造就者是人,是国人千年被造就的劣根性,根深蒂固。
“在这十年中,雄厚的古老文明奇迹般地消失,人间演出原始蒙昧时代的互相残杀;善与美转入地下,丑与恶肆意宣泄;千千万万家庭被轰毁,千千万万生命被吞噬。无论压在这狂浪下边的还是掀动这狂浪的,都是它的牺牲品。”
我从故事里的主人公们身上读到了痛苦、冤屈、悲剧,读到了哀莫大于心死,可是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故事里的配角们:“有两个人的地方就有两派,就斗”“搞互相揭发,乱成一团”,让八岁的孩子当死刑陪绑者,玷污下乡知青女子,按照上头的指标判人死刑,诱骗伪证,63号惨绝人寰的迫害,“从"四清"到"文革",中国没有真正搞科学的地方,处处,人人都搞政治。但不是政治家,是小政客们,政治小应声虫们。又不是真正搞政治,而是搞整人,互相整人”“"四人帮"离老百姓远着哩。实实在在害人的,还是各地方各单位这一帮人。弱者的依靠只有法律。那么,法律的依靠是什么”……
文革的创造者或许是政治家们,可文革的缔造者、参与者、将其推向高潮者不正是人民自己吗?“创造历史的是人民”这句话完全可以适用于这疯狂的十年。难道把帐全算在"四人帮"头上,过去那段事就能全都按下算了?
整人的凶手们长期通遥法外,做官的做官,升官的升官,这不过是变相的销赃灭迹罢了。如果没有决心去挖掘旧伤,没有勇气去承担错误,那么罪恶的结果将永远没有句号:看如今,“人斗人”的事情难道少了?恰恰相反,变本加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背后捅刀,人人变得更狡猾,更年轻,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造谣、欺骗。没有信任,不讲诚信,嫉妒厌恶。或许像文革那样对人肉体的直接打击折磨是没有了,因为犯法,可是在精神上、经济上的互相争斗不是更愈演愈烈,无声却澎湃的开展着。
自从文革被历史一脚踢开,生活又换了一套新解释。可是它的幽灵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过去几十年,往上几百年、几千年,我们用了多少精力互相伤害。将来几十年,往后几百年、几千年,我们还要在恶上停留多久?
恶可以被惩治,但它将继续;只有当恶切实认识到自己为恶,才具有了向善的可能性。换句话说,要找到恶之根源,认识到恶之根源,再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将其消灭。不然它将同腐败问题一样,永远出现在我们身边:如果仅仅把腐败视作一种个人道德的败坏,而忽视了全球化经济的环境与政策的漏洞,那么它怎么可能消失?
过来人的命运
文革结束,受难者平反昭雪,但是法律只能惩罚罪恶,却永远不能医治受害的心灵。
《拾纸救夫》中被糊里糊涂烧死的乡下女人和孩子,《63号监狱》“我们这些犯人,离婚的有百分之九十还多;几乎可以说,进去没个不离的;也有为离婚的事自杀的,杀人的,神经的,也太多了。”《我到底有没有罪》无奈得亲手结束父亲的生命,这样的负担用一辈子何尝能卸下,《红与黑》带着复仇的心态结成婚姻,“人人都说我是狗崽子,但我这回偏要看我是不是能和这个红五类结合。愈反对,我愈要这样做。”还有那么多为了返城不得不出卖肉体的下乡女子们,不得不摧毁自己的男子……
其实被写进书中的人已经是极幸运了的,我们不知道,到底还有多少,成千、成万抑或成千万的受难者根本已经成了隐形人,无从追究,无从考证。"文革"浩劫留下的是难以数计的看不见的创伤累累的灵魂。生命如何赔偿,青春如何赔偿,灵魂如何赔偿?
我当然明白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有时甚至物质的东西也未必能赔偿。比如《八岁陪绑者》中的那个女孩“我才十九岁,又没有工作、工资、住房和查抄物资的问题,落实能落实什么呢?”
这一点其实无可厚非,我们也不一定非要钻进牛角尖里,让一切变回从前,毕竟生活还是得继续。可是这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名正言顺得抛弃那些曾被时代丢弃的人,没有安慰,没有抱歉,一句“对不起”的确不能了结受害者的一生,可是连一句对不起都不愿意说的社会又有什么希望?
不幸的是,今天我仍时时看到那种理所当然式的埋葬,因为无足轻重,因为不再有用,将过去的英雄打入记忆的冷宫。比如“体育兴国”,本意上算不错,可这路好像越走越远,越来越不对味了。体育机构早就饱和,仍有那么多人挤破脑袋想进去。结果是万人挑一,剩下的9999就只能自生自灭了,于是这才有了奥运冠军澡堂擦背的“光辉事迹”,这才有了运动员街头贩卖金牌的“趣事”。既然选了人,那么当然应该要给他们以出路,以着落,然现在呢?退役老球员只能靠赌球为生,而中国所谓的新生力量却拿着根本不对应他们的钱,这难道不是一种本末倒置,把对英雄们的慰问金全转成对新生力量的鼓励,只能使新生们更加趾高气扬,不可一世,而让老英雄们走向末路。
“将过来人弃之不顾”何时成了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伟大传统了呢?
愚民教育
《绝顶聪明的人》“人们都是抢着跪,谁先跪下谁就忠得最彻底,最坚决,最不犹豫。可那时候人们这根弦绷得一样紧,几乎同时唿喇喇一齐跪下,白连长也跪下。但这一跪就麻烦,没法起来呀,毛主席像摔得粉碎,谁先站起来谁就是不忠……在这星月之下,荒郊野外,大土道上,黑压压,不知是傻是疯,跪着这一大片人,可没人吭声,无人敢动,谁也不敢看谁。都以一种悔罪心情面对着前边,地上,那片给月光照得白花花、不成任何形象的碎瓷片儿。畸型的社会,智慧也是畸型的。忠诚也是畸形的。”
为什么会有这种畸形?为什么会有这种集体愚昧?
造就文革的是人民,造就人民的是教育。
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传递人类文明的工具,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有目的的选择,将经过概括、加工、压缩的知识系统地传递给受教育者。
我国的教育做的怎么样了?
基础教育相当普及,高等教育蓬勃发展。
教育难道应该仅此而已吗?
其实中国还是多文盲,即使饱读诗书,也是文盲,不是知识盲,而是一个个文化之盲。
看看小学校门,暴露在骄阳下和凛冽北风中的学生毕恭毕敬向老师敬礼,却对过往学生视而不见,甚至带有高人一等的傲慢。看看小区大门,保安一个个对过往住户车辆点头哈腰,却对蹒跚老人横眉冷对。其实历来所有的事都是串在一条线上的。
前辈人为的挑选出他们认为学生能理解的概念,一些片面的概念能让我们更安静更平和的生活。如果告诉孩子形而上学是第一哲学,唯物主义的脚跟就站不稳了。或许数理化的高压教育也含这种因素,题海可以让你少点时间思考。我们知道,思考久了思考广了思考深了,多少会出点事情,更何况是中国聪明的几亿人一起思考?
18年的旧知识便起到了作用,它们会让你安分,会让你今后碰到问题时脱离不了旧观念框架。学生好好读书了,大家也就放心了。只注重高考教育让人没有了思辨的能力,诺大一个校园,对于物质和精神的看法竟然完全相同,这难道不奇怪吗?
日本人当初受的是愚民教育,我们受的其实也是。两种风格,但都有好听的名字。前者是“达尔文理论”,后者则是“扎实基础,素质教育”。同样是让大家停止思考,日本人愚忠,我们却越来越涣散。
永远把孩子当孩子,那年轻人永远是孩子,永远把百姓当百姓,那社会栋梁也永远是芸芸众生,这不是愚民教育是什么?怕乱,是实行愚民教育的原因;灭乱,是实行愚民教育的目的,乱,则是愚民教育的借口。愚民教育不是不教给学生知识,但没有思想驾驭的知识是无用甚至是危险的。这就像我们不清楚我们要做什么,而只知道如何做,核滥用等问题就会发生。 从前日本人不思想什么是正义?于是他们可以草菅人命。如今中国人不思想什么是思想?于是我们继续扮演为世界刷盘子的角色。
我们这样一个泱泱5000年大国,决不应该没有“思想”的传统,可一个接一个推行的“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的愚民政治教育却渐渐抹杀了“思想”二字。拒绝思辩,就意味着“人云亦云”,跟风而浑然不知,无论偏激还是漠然都是因此而生。
“我历来就是听共产党的话是吧,听党的话就不怕。从来也不再多想,根本不用什么"曲线思维",靠条件反射就行。”不能这样下去了,真的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小结
自由遭到剥夺,思想受到钳制,人性遭到扼杀,而尤为可怕的是:它已堕落到不分是非善恶的程度:这是《1984》的小说剧情,是《一百个人》的生活现实。改革开放已经30周年,文革也被渐渐被剥离于我们的回忆,现在我们的身边不再有对毛主席的过分崇拜,更没有“老大哥”的专制统治。
然而文革的阴影似乎从不曾远去,国民身上的盲从、戽斗在延续,言论禁闭的处境虽大大改善,却仍可能招致杀身之祸,报喜不报忧的习惯不曾被动摇。媒体扮演着真理部,我们身边也有看不见的电幕。“老大哥在看着你”——严厉的警告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摇摇摆摆令人惊心——拍摄与主旋律不符的电视剧要小心,老大哥在看着你!在键盘上敲打出敏感字眼时要小心,老大哥在看着你!在街头、在闹市、在学校,老大哥无处不在,目光炯炯。
闭上双目,在奥维尔的年代过去之后,在“文革”已经成为所有网站中的屏蔽符,在媒体高度发达却仍然没有文革纪念活动的今天,我感慨民族的健忘与懦弱。整整一代人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却换不来我们的记忆和保证?为何我们不敢于深究这场灾难的根由,不愿意铲除培植灾难的土壤?
如果我们仍然无法抽去那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那么我害怕,我担忧,我悲观,一如既往。记住过去是为了审视当下啊,是为了让那一百个人的十年不再发生在十三亿人的今天,是为了拒斥它在未来莅临的可能性,在纳粹主义抬头的今天、国际纷争激剧的今天、民族情绪高涨的今天,这一项任务迫在眉睫。
欢迎光临 悦读人生 (http://dothinking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