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人生
标题:
活着 - 书评
[打印本页]
作者:
门下书客
时间:
2012-9-6 20:37
标题:
活着 - 书评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29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作者:
胡膑文$
时间:
2012-9-28 20:38
用了3天时间等这本书的到来,用了3个小时的时间完成了这本书的阅读。在一个安静的适合阅读的地方完成的。阅读的过程有时哭、有时笑、有时却是笑中加哭、苦中加笑。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3个小时的时间阅读完一个人不平凡的一生,一个时代的产物。
来自:
豆瓣
作者:
I@MCC$
时间:
2012-9-28 20:38
没想到原来张艺谋的活着改编自此。电影静静地在电脑里躺了很久,却都没有看。虽然听说很赞,但上个世纪的不是那么精美的画面,似乎不是那么有吸引力。
没想到我居然先看了书。
哦。农民文学吗?我承认对于一个90后来说,真是要耐着性子才能开始看。
似乎慢悠悠但又炙热的农耕场景。我以为这是一个积极的幸福的故事。做农活,累了便躺在田埂上路边或是树荫下,用草帽遮住脸,睡去。一觉醒来,发现已经日落,于是归家。
事实证明,我想像得太美好了。
大抵是经历了多了,便也看淡了。所有的人都先福贵而去,只有老牛与他相伴。经历过人生的起起伏伏,早已看透。生活给与我们太多磨难,但终究也得活下去。生命不知道什么时候到劲头,也许就是明天,可今天,此刻,不还是要好好活下去吗?
福贵年轻时虽然是个好色爱赌的纨绔子弟,后来也说不上是华丽的蜕变,可后来的他,却让人觉得踏实许多。他胆小,怕死,可是也在战争中坚持了下来。那种苦中作乐以及和春生、老全建立的深厚情谊。我佩服他能够原谅春生,尽管本来也不是春生的错。
有庆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孩子。调皮,但是很懂事。每每想到他抓着鞋光着脚丫子往返于家和学校的场景,我都感慨不尽。再想到他经常去看看小羊,依依不舍地送别小羊,这是多么善良的一个孩子。命运对他是多么不公,竟然是被抽血而死,多么出乎意料!
凤霞也是一个淳朴勤劳的农村女孩子。从小就分担了父母许多的负担。她显得成熟。可她也是一个少女,有着害羞的小心思。终于,她出嫁了。可是,好日子没有多久,即便是顺利地生下了孩子。就在我们长舒一口气之时,又忽然传来她离开的消息。我一直幻想着书中死去的人物能奇迹般复活,可都没能如愿。
家珍也是一个贤惠的好女人。对福贵不离不弃,对孩子们呵护有加。温柔却也好强。
二喜,也是一个好人啊啊啊~却也是死于意外。水泥板怎么就砸到了他呢。
即便是苦根。一个有着许多小聪明些许任性的小孩子,也渐渐懂事。后来不也是无情地被夺去生命吗。
家里的长工叫什么来着?长根,他与福贵之间的情谊,不也让人感慨万千吗。
没有一个坏人,却都早早离去。也许生活就是这样残忍,出乎意料。可是从人间走过一回,一家人一起经历过苦难,也获得互相的支持,也不枉这一世吧。什么样的人生会不留遗憾?都有,也都没有。总之珍惜吧。坚强吧。生活总会继续。
出现了不少人。有些人没有着了过了笔墨,然而,每个人都是那样生动。
也许过些年,待我经历了更多,再读此书,还能生出些不同的感受。
来自:
豆瓣
作者:
回到原$
时间:
2012-9-28 20:38
想着11月份的时候去看孟京辉的话剧,于是买了这本书。
对于《活着》的情节,我并不陌生,因为看过葛优演的电影。虽然记不得具体的情节,可是回想起来,总觉得那是一部悲凉至极的作品。
于是忍着那就受一点儿伤的念头,打开书,硬着头皮读下去。
我读书喜欢先看作者的序言和后记。
余华写了好几版的序言。在读完序言之后,我便大致了解了这不是一本绝望的书。
这是一篇中篇小说吧,不长,三个小时就读完了。情节就不提及了,只说说感想。
我猜,余华的笔端是想触及生命中那个叫“无常”的主题,不是吗?无常,也就是不息的变化,基于因缘的变化。他选择了最大的无常——死亡。然后,描写了一个阔家少爷,一步步走向贫穷,而后又卑微的谋生,再一步步地走向孤身一人的晚年,死亡成了他的伙伴,身边的亲人一个个死去,只剩下他赖活着。
换成了别人,会不会早就崩溃了呢?因为我们常常说,家人是我们活着的意义。可是他的父亲、母亲、儿子、女儿、老婆、女婿、孙子,一个个接着离去,最后剩下一头疲惫的老黄牛跟他相依偎在黄昏树下。
活着,只剩下活着这个意义了。
活着为了什么?这是一个亘古长新的话题。有人终其一生都找不到答案。今天,在读完《活着》之后,再加上之前的哲学积累,我能对这个话题说些什么呢?
有的人说,活着是为了将这个社会往幸福美好的方向推一推。有的人说,活着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欲望。有的人说,活着是为了快乐。有的人说,活着是为了取得成功,让别人都羡慕自己。有的人说,活着是为了能和朋友、家人开开心心的生活在一起。有的人说,活着是为了拥有一份自得其满的事业。
关于活着的意义,我们有太多太多的答案。问题是,活着有没有意义?说起意义这个词语,我们可以从浅显的理解出发。我们经常说,你做的这个事情没有任何意义。就是说对于你要达到的目的而言,这件事情是没用的。我们也常说,制造铅笔的意义,在于书写;吃水果的意义,在于保持健康。这样一来,我好像觉得,所有的意义,都是指向于人的。只有人才有书写的欲望,只有人才希望自己活得健康,我们做任何事,假如不是脑残,都是要促成自己目的的实现。人本身才是定义意义的主体,那么人活着这个事件本身,能有什么意义呢?作为一个定义意义的主体,他终其一生,就是在寻找、设定和追求意义。所以存在先于意义。只有活着,才有可能产生意义。
于是我理解了余华说的,活着不是为了别的东西,活着只是为了活着本身。换句话说,只要活着,就有无限的可能性,你可以追求艺术,刻可以追求财富和权力,可以追求欲望的满足,可以定义自己活着的价值。但前提是你要活着。就活着这件事而言,你只要去做就行了,它本身能有什么意义?如果你觉得没有一个存在于世间的、超越人类的主宰的话。
第二层感受呢?
活着既然是一件你生下来就要去做的事情,可是它的峰回路转,它的百折千回,能受你控制吗?福贵的祖上从一只小母鸡开始养起,到最后拥有良田N亩,可是福贵后来把这份家产输光了。然后他还怀着一个梦想,把祖上的荣光再yesterday once more一下,结果呢?没办法,他说他老爸把光耀门楣这件事放在他肩上,太不靠谱了。所以,我读出来的,是说你对人生纵有千种设想,但是当这种设想不如你所愿,假如你还不得不卑微地活着,没什么出息地活着的话,你就只能把人生当成是经历,当成是阅历,而非英雄主义的史诗了。成为英雄,或许只是少部分人干的来的事情,对于普罗大众而言,还是得把卑微的日子过好。所以,成为英雄重要,还是成为凡人重要?其实,努力去活着才是重要的,然后摆在第二位的,才是去追求所谓的自我价值实现。
第三层感受呢?
这一层感受是关于无常和苦难的。家人朋友的死亡来的如此措手不及,死神应把苦难扔到我们肩上,而把亲人从我们生活中夺走,一点商量的余地都没有。当人生遭遇到无常的时候,我们如何解脱?唯一解脱的途径,是和这苦难和解。和解,不是屈服;而是接受它。福贵说,家珍跟着他一辈子太辛苦了,她还没来得及跟他过上好日子,就死去了;可是,回想起和她在一起的时光,他依然觉得她是最好的女人,是生命的恩赐。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当生离和死别来临之际,不是呼天抢地,不是怨念生活,而是放手让死亡带走她,然后依然感激生活,因为它,把最美好的人带到自己的世界。用记忆珍藏回忆。不去怨念生活,也就是不要觉得生活亏待了我们,不是的,大雨落在富人头上,也就落在穷人头上,灾难随时可能发生任何人的头上,不为别的,它只是发生了,不分对象。我们能做的,就是在灾难面前,去肯定那些过去的价值,然后承受它,和它和解。
嗯,就写这三点体会吧。
来自:
豆瓣
作者:
剑扬$
时间:
2012-9-28 20:38
如果我还没有学会怎样去爱,
如果我忘记了应该怎样去爱,
如果我已经决定了好好去爱你,爱你们,
求求你,求求你们不要离开。
泪水与鲜血流不到世界的另一端,
而死亡撕碎的温情却时刻加深着活下去的残忍,
所以,我们紧紧地抱在一起,好吗?
不留一点缝隙。
纤弱的小船在怒涛中飘摇,
只要船舱里的灯一直亮着,
划船的人就会一直坚挺的,让人心疼着,
他的身边会积聚越来越多的力量,
帮他划动那沉重的船桨。
总有一天,船会靠岸,
我们在土地上建一所房子,
听风伴雨和,看旭日夕阳。
我们要在一起,
有一个叫“家”的地方,那里的每一个位置都不可代替。
来自:
豆瓣
作者:
龙幻之$
时间:
2012-9-28 20:38
一口气把书看完,之间不知不觉的哭了几次,第一次看书哭了。我只知道当时自己的感情自然而然的就流露了,或许是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契合书中的某些情节亦或是书中的情节展示了一些生活的艰辛促动了自己。看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自己也希望这本书能给自己带来改变。
来自:
豆瓣
作者:
douban$
时间:
2012-9-28 20:38
福贵、家珍、凤霞、有庆、二喜、苦根,他们都不是坏人,但是命运都让他们演了各自的悲剧。人活得那么苦,那是无奈。
福贵,年轻时候的轻狂,让他败光了家产。此次过上贫苦的日子直到一生。有谁会比他苦呢!身边的亲人都是他亲自下的葬,最后剩下的只有他自己还有一头老牛!看不到他们,剩下的只有回忆吧!
家珍,多好的一个女人。永远不离不弃福贵。那真是福贵的福分。可是软骨病让她从此下不了床。儿子走了,女儿走了,她也走了!
凤霞,小时候的一场病让她又聋又哑,遇到二喜怀了孕,本以为可以安度一生。可是一条命换了另一命。
有庆,为了他的羊,成了跑步高手,赤脚上学。最后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就死了!
二喜,三好男人。最后还是逃脱不了命运的安排。
苦根,这么小,这么懂事。因为半锅豆,把他给撑死了。没爹没妈,已经够可怜的了,但至少还有福贵。可是还是死了。如果苦根没死,想必是个有为青年吧!
这就是命啊!活着离不开命运的安排!
来自:
豆瓣
作者:
@xabi@$
时间:
2012-9-28 20:38
以前大学老师问我们,人为什么要活着?同学的答案各式各样。
现在我觉得活着或许什么都不为,仅仅只是为了活着。就像福贵。
他亲手送走了每一个人,每一个他爱的人,其中的痛楚不言而喻。但他觉得很心安。
他自己也知道谁会为他送葬,会埋在哪里,还给人家留了十块钱,他也觉得很安心。
于是他每天带着回忆,带着老牛,在田里劳作着。
很悲,却又觉得或者这才是生命的真谛。
作者的文字没有煽情,只有叙述,甚至带点冰凉,就像福贵的人生,以及书中每一个人的人生。
来自:
豆瓣
作者:
Nebuch$
时间:
2012-9-28 20:38
晚上躺在床上入睡前 正寻思弄本书看看
在手机上正好翻到《活着》这一页 心想以前好像听过老师推荐
于是乎 就是他了
晚上睡之前看了一点 被作者平淡殷实的语言所承载的乡村生活所吸引
第二天下午的思修课没去上 坐在床上看一下午 一口气把这本书看完了
第一次接触这种描写近代最朴实的乡村生活的书 第一次感到如此贴近生活 贴近作者所描述的那些曾经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
命运就是这样变换无常啊 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离福贵远去 我的心里充满了对那个时代的无奈
但在生命无常中凸显的是亲情的凝聚力
在看到福贵从战场上回家时 在看到福贵与家珍辗转经年之后终得相见时
在凤霞被送出去又被接回来 在一个又一个由亲人之间的拥抱所组成的画面中 我看到的感受到的总是浓厚的亲情
爱意宽大是无限 请准我说声真的爱你 爸爸妈妈
来自:
豆瓣
作者:
盆盆儿$
时间:
2012-9-28 20:38
看了后崩溃大哭,人的一生到底能经历多少不幸,这样的不幸就像是小路上的无数个大坑,好不容易爬出一个大坑,没走两步又掉进另外一个大坑,这样无止境的循环,开始的时候还愤怒,感慨命运的不公,想要奋力挣扎,逃过,绕过,拼命爬出这些大坑,心系着远方的高山大海,可是渐渐的习惯了,跳不出这循环,后来发现掉下去后,可以就着这些安静的角落,休息,睡觉,看天空,猜下一刻飞过的是什么鸟?意淫那些美好的事物,也不急着爬出了,可是时间再继续,路也要继续,就这样,最终不慌不忙的在一个又一个大坑中走到时空的终点。。。
来自:
豆瓣
作者:
Joyce
时间:
2012-9-28 20:38
命运总是爱跟人开玩笑的。这个饱受磨难折磨的人,一生中富过,潦倒过,到最后生活终于有起色了,痛苦一桩接一桩,读到最后,已是泪流满面。面对命运,除了积极生活,别无他法。就像是上世纪农村的缩影,那时候的中国农村也大概如此吧。看完后,脑海中总会闪现那代人的情景,简单、淳朴,没有勾心斗角,为了生活而奋斗。有时候你会感叹命运的不公,但最终结果还是你不得不现实的活着。
来自:
豆瓣
作者:
Ada$
时间:
2012-9-28 20:38
初中的时候在同学手里瞄过这本书一眼,印象里就记得开篇农妇做爱的情景。当时迷迷糊糊就觉得必定是群欢群戏群X,以XXX现象来深刻反应现下人民XXX的本质,从XXX开始到XXX时候结束的中国旧社会XXX现状。
大学里闲得无聊回头翻看,嗯,坑爹啊就是这样的。
看这本书是网上一个妹子推荐的,喜欢李碧华,喜欢8090年代的传统小说,夸余华文笔凌厉。看得快,花了两节英语课差不多就翻完了,基本的现状就是除了讲述者本身还活着,剩下的全死光了。
中国传统的悲怆走得套路差不多都是这样,一生亲人有儿有女历经劫难未能享得清福最后死在凄风苦雨,期间遭受各种常人所无法想象的苦痛和折磨,除却主人公还老死不死赖活着。我觉得之所以这样写真是把读者看得太浅薄幼稚了,估计他们认为死之于生的意义一样重大,阴阳相隔让人产生更强大的悲催和无力感,可事实上,有时候比死更能催人肝肠寸断的相反却是活下去。
没觉得文笔好,我到喜欢莫言写《蛙》时那种长短句交错绵长细致的惊艳感,在报纸上读到过其中一小节连载一直没能忘记。余华的《活着》能收到如此追捧我倒觉得和他本身文化素养没多少关系,和他出书所在的90年代到有些沾边,学子躁动不安无心向学,原本就需要乡土的,可安定人心的淳朴力量,用另外一种悲催来抚平他们现在面对的苦境,在对比下展示如今生活之优越和自在。
好吧~~上面都是我猜的~~^_^
我觉得文本身就没太多的承载力量,完全就是后面吹捧的人自个儿家上去的,尤其是文革那段。同时看李碧华的霸王别姬能有鲜明比较,或者是所处时代的迥异,让人觉得单薄,余华只是为死而死,他竭力想要描述出大背景下三反五乱文革时代的荒谬和仓乱,有时候用力过度反而觉得这场灾难也只是他强行拿过来为故事本身的悲伤作铺垫的。每个女人男人仓促的交媾产下下一代,这种肮脏的毫无美感的叙述也紧紧是为了衬托人之束手无策,我描述不出那种感觉,就是余华只是想让你知道,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这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这是一个只剩下浑身力气的男人,他们在一起,生下一对仓皇就世的儿女,然后,谁管然后。
他们活下去,肮脏得活下去,沾上土,沾上水,沾上粪便。
脏。
如果你觉得好,只管看了一个就够,这世界悲怆的事情太多,余华写了出来却没能保证所有人都会被感动。
说白了吧,就是他以痛为痛。
单纯为了痛写尘世的痛。
就好像单纯为了观众为写观众的故事~
我很喜欢他在故事开头写的序,比这个文要好~自我吹嘘的无视吧~
附上: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长期以来,我的作品都是源出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我沉湎于想象之中,又被现实紧紧控制,我明确感受着自我的分裂,我无法使自己变得纯粹,我曾经希望自己成为一位童话作家,要不就是一位实实在在作品的拥有者,如果我能够成为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我想我内心的痛苦将会轻微得多,可是与此同时我的力量也会削弱很多。
事实上我只能成为现在这样的作家,我始终为内心的需要而写作,理智代替不了我的写作,正因为此,我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一个愤怒和冷漠的作家。
这不只是我个人面临的困难,几乎所有优秀的作家都处于和现实的紧张关系中,在他们笔下,只有当现实处于遥远状态时,他们作品中的现实才会闪闪发亮。应该看到,这过去的现实虽然充满魅力,可它已经蒙上了一层虚幻的色彩,那里面塞满了个人想象和个人理解。真正的现实,也就是作家生活中的现实,是令人费解和难以相处的。
作家要表达与之朝夕相处的现实,他常常会感到难以承受,蜂拥而来的真实几乎都在诉说着丑恶和阴险,怪就怪在这里,为什么丑恶的事物总是在身边,而美好的事物却远在海角。换句话说,人的友爱和同情往往只是作为情绪来到,而相反的事实则是伸手便可触及。正像一位诗人所表达的: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也有这样的作家,一生都在解决自我和现实的紧张关系,福克纳是最为成功的例子,他找到了一条温和的途径,他描写中间状态的事物,同时包容了美好与丑恶,他将美国南方的现实放到了历史和人文精神之中,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现实,因为它连接着过去和将来。
一些不成功的作家也在描写现实,可他们笔下的现实说穿了只是一个环境,是固定的,死去的现实,他们看不到人是怎样走过来的,也看不到怎样走去。当他们在描写斤斤计较的人物时,我们会感到作家本人也在斤斤计较,这样的作家是在写实在的作品,而不是现实的作品。
前面已经说过,我和现实关系紧张,说得严重一些,我一直是以敌对的态度看待现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来自:
豆瓣
作者:
詩格格$
时间:
2012-9-28 20:38
电影是小说的浓缩版本 在当初接触这个电影的时候也是觉得很特别 有种活下去的无奈 生活总是开玩笑般的逼迫着人们接受苦乐。
小说只是更夸张了一些,到最后,孑然一身,与牛为伴
活着活着就找不到活下去的意义了,只剩下不停的日日夜夜轮回。
来自:
豆瓣
作者:
亦道。$
时间:
2012-9-28 20:38
记得有人问过我最喜欢的作家是谁,我当时不假思索的说出了他的名字——余华。
这个生长在黄土高原的汉子,他的饱含乡土气息的文字,却处处流露出一种独到的温情。
他的小说中不乏让人哑然失笑的情节,其大多是一种中国农民式的智慧,或者称之为狡黠也不为过,然而这种狡黠却是让我感到真实的地方。
看他的第一部小说是《活着》,彼时的我只是一个初中生,在网上接触到这部小说,乍读之后,就被故事情节深深吸引,无法自拔。
虽然我幼稚的思维或许对这种中国农民式的悲剧难以理解,但是仍然被他的文字中透露的淡淡的悲哀与无可奈何的情绪深深的感动了。小小的我第一次知道了,生活原来还会是无奈的。
文中的福贵命运多舛,我简直难以想象,一个人的命运竟然会充斥了如此多的未知与不测,生命不该如此的阴暗晦涩,应该是一片光明。然而当我看到他与外孙相依为命,而外孙也死在他的面前的时候,当他无奈的牵着瘦骨嶙峋老黄牛的时候,他的形象似乎与老黄牛的瞬间重合,老一辈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孤独的与这个世界做着抗争,靠天吃饭,靠命维生。当命运捉弄之时,除了有那么几声无奈的叹息,还能做些什么呢?
而奇怪的是,年少的我竟然读到此处竟然也会热泪盈眶。
今天有幸看到了九四版的电影活着,影片与原著有些出入,在小说中部戛然而止,没有继续拍下去,或许是为了将故事的悲情气氛冲淡一些,显然他它做到了。
如今重新看这部经典作品,稍微长大些的我,或许更能理解这部作品的力量,它深入人心,感人肺腑,在你的身体中点燃这么一中淡淡的忧伤,让你在卑微的心中长出不甘的情愫来。
或许,文章的标题说明一切,活着,一切都是为了活着,活着就注定要面对无奈,活着就得打碎牙和血吞下去,生活不会给你太多的幸运,更多的时候,他是赋予你深重的灾难,然后让你在灾难中学会成长。
来自:
豆瓣
作者:
等下再$
时间:
2012-9-28 20:38
今天又对母亲说了一番忤逆话,看着她默默的滴下了眼泪,心中竟隐隐的有些麻木。好像是分裂了一样,我和他同时在身体里,一个冷血,一个多情。家里就我一个儿子,我被父母给予厚望。父亲是个暴躁的人,奶奶三十岁时,爷爷就去世了,家里艰难,父亲过得并不如意。奶奶生养三个孩子,两个长父亲许多的兄弟都分到了家产,父亲只有一把锄头、一包米。父亲彻底对这个家庭失望,自己一路打拼,靠着一身力气脑袋也有些活络慢慢的在村里立下了足。后面去帮了县城姨丈做事,姨丈那时有些权势,大抵有些想帮父亲一把的意思,父亲十分勤劳,那时帮他家起房子,父亲还炒的一手好菜,帮上帮下。当然,大部分原因是想借风上天,毕竟那时候的父亲想要成家立业是很难的。后来姨丈要到一个职位,本是说好要给父亲,那时候姨丈家缺些钱,然被村里的家中富些的人买了去。而父亲,整整做了三年白工,自然是恨恨的回到了家。家中兄弟也未曾帮过他什么忙,又在姨丈那讨了顿白工,心中积郁不少。在家厮混,有时做工,还帮着大哥打过架,父亲是有一把子力气的。父亲后来在不远的一个公社相中了我妈,谈了一个月,便向银行贷款了500块钱,娶进了门。那时也没有房子住,在村子里放置闲置棺材的楼房住了下来,空着也是空着,还不要钱。那时候我也出生了,时常想起,那时候竟也不怕。父亲和母亲后来又幸苦起了房子,日子到那时才算好过一些,我又上了学,家里负担重了许多,之后的事情就有些模糊了。大抵我继承了父亲的淡漠,对于父亲的苦,我不能理解。十多年来,家里很难见到其他亲戚走动,也很少串门。到后来,别人家拜年要四五六天才能拜完,我大年初三就在家闲着看电视了。十多年来,我没有爷爷,见到我奶奶的次数不会超过五十次,更别说会有什么交流。奶奶身上带着病,有肿瘤,早些时候没有割去。害着不知是因为没钱还是怎么,自己用玻璃划开了血块,后来便感染,到现在隔不久又要打针。老人喜欢喝酒,还要去山上的庙里做事,腿脚又不利索,耳目也不聪明了,可是这些都没落下。如今长我父亲的两个兄弟都不想赡养奶奶,起先因为家庭缘故说挤不出钱,后来有钱去打牌也不给老人了,不知道是为了什么。父亲结婚后,家中有点积蓄,买了块山,又在村里做事,每月还能给个一两百。剩下的是姨丈的妻子,既是奶奶的姐姐给了些钱,说来说去,老人命苦。可不知怎么的,我的心情很是复杂,明明懂得那么多,书读得最多,却愈加冷淡,对着感情冷淡。有时候深夜想想父母辛劳,鼻子总是酸酸的,到了家中,又不再想这些,多在父母身旁一刻又开始奢望。听父亲说,奶奶也活不长了。人总是有死的那么一天,不管是迟还是早。父母大概也会离我而去,想想没有了父母的家,那还能算家吗。我怕是承受不了。奶奶,姨丈,大伯而二伯他们都让父亲有了对亲情憎恨的借口,慢慢的对所有感情失去了信心,就算有些情绪大概也都深深的埋藏在心中。父亲一直没有断过奶奶的赡养钱,虽然数目在他看来很多,我却认为有点少。可我现在连看,都舍不得去看她了,母亲哭着说是造孽。活着,就像富贵那么一样活着。爹死了,娘死了,有庆死了,凤霞死了,家珍死了,二喜死了,苦根也死了。富贵还活着,牛也还活着。明天起来,和父亲一起去起房子。
来自:
豆瓣
作者:
Gogiya$
时间:
2012-9-28 20:38
活着比死更需要勇气。记得富贵他娘在他输光了家产时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这是书看到这里时的第一次的感动。这段话让我想到在我心情不好时,我爹总对我说,‘看到你这么不开心,我的心里就难受。只要你每天开开心心比什么都重要。’书中虽然不是现在的年代,但是人的感情都一样,活在什么时候都能有感同身受。之后富贵就开始了比自己死了更悲惨的命运。看完之后让我反省了总是想死的念头,除非我比富贵更惨,不然老子死也要活着。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我现在不为别的。就为养育我的爹娘好好的活着。
来自:
豆瓣
作者:
千寻飞$
时间:
2012-9-28 20:38
我是不喜欢读书的,但是男朋友特别喜欢读书。大学那会他总是拿各种条件诱惑我让我读书,给我推荐的其中一本书就是《活着》。只记得当时是晚自习,男朋友在学习,我也不想学习,所以就拿起了这本书。不看不得了,一看就无法收尾了,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然后就开始哭,哭的稀里哗啦,忽然就感觉生命是那么的脆弱,却在脆弱的生命中有那么一点希望在那里坚持着。男朋友问我什么感觉,书读的太少了,我都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形容此刻的心情,于是就使劲使劲的哭了。接着回宿舍连着《活着》的电影也看了一遍,好长时间心情无法平复,后来就慢慢地喜欢上了看书。
来自:
豆瓣
作者:
俗尘若$
时间:
2012-9-28 20:38
说真的我怎么不太喜欢这部小说,可能是里面没有找到我喜欢的那些东西吧,不是说活着吗,怎么死完了。难道能证明活着的唯一方法就是死吗?福贵是真的那么坚强还是他麻木了或者是他看透了?家里人这样死去,他福贵还活着,活的挺好?这是为了表达人要勇敢乐观的活着吗,不管面对什么困难,就算亲人都离去了?这是对人类的蔑视和侮辱?你笑话人类可以这样活着?但是我相信总有人选择不这样活着。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人真的很冷漠!我不知道余哥想表达啥!哎。据听说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我肤浅的人生阅历无法理解,真的很惭愧。
有庆死了,就那么死了,有必要为了一部小说让这个小孩死吗?那么乖,那么苦,小说哪怕不写呢。生气很,不是个好小说,不说了!生气!
生活必须通过死人堆积?如果非的这样死的话不怕连读者也麻木吗?还有啥心思思考人生,体味苦难,坚持生活呢?都在等着下一个人啥时候死。你表达穷困,困难,那天下穷人多了,主要都不是饿死的啊!抽血死,生孩子死,干活死,打仗死。。。。神!
你们别笑话我,我还小!我不说了!我真不想说了!
哎,算了不说了,这也是我自认为最近几年写的最烂的一篇文章!哈哈,可能不算是文章,反正就是那个意思!
来自:
豆瓣
作者:
华华$
时间:
2012-9-28 20:38
昨晚看到两点多,一口气把余华的《活着》全部读完,已经好长时间没有这么卖力的看书了。
虽然之前已经看过电影版的《活着》,对故事情节也有些大致的了解,但读完之后,仍然被它深深的打动。尤其是读到懂事的有庆去世的那一段,我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眼泪在眼眶中不停的打转,我使劲的昂起头,不让眼泪流出来,希望它能够倒流回去。
突然想起了前几天因车祸去世的一位同学,初中毕业出来打拼,小有成就。然而命运像是和他开了个玩笑,在他将要结婚的前几天,一场车祸无情的夺走了他的生命;还想起了高中时有位女同学,在楼梯上摔倒了,之后再也没有醒来;他们都是那么的年轻,那么有活力,我想生命竟是如此的脆弱,脆弱到一个跟头就能把它带走,或许是上帝觉得他们太优秀了,想把他们留在身边吧。
人们常说,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当连活着都是一种奢望时,我们拿什么来面对残酷的世界,我们还能否保持最本真的善良。家珍、凤霞、有庆、二喜已经生活中那些离我而去的人们,一个个淳朴的形象在我脑海中闪过,然后慢慢消失,让我禁不住流下心酸的泪水。
昨晚读完后打开电脑,想写点什么,可是脑子里空荡荡的,像是被捅过的马蜂窝。今早起床,看着窗外烟雨蒙蒙的大海,想不管生活多不容易,活着便是最大的幸福。只要活下去,就会有希望。
读完了此书你会觉得生活并不像你所想像的那么苦。其实活着就是一种责任,一种沉甸甸的责任,让生活中的一切艰难困苦都显得微不足道。
来自:
豆瓣
作者:
pony96$
时间:
2012-9-28 20:38
富贵在败家后,家人没有埋怨他、抛弃他,正是这份向上的力量给予了他生命里的阳光。从此以后,他明白了责任的承担。当生计出问题时,他选择了卖女儿,让儿子读书。后来当女儿半夜回到家时,并像以前一样爱他时,他没有再送女儿回去,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刚强。后来儿子给县长老婆献血却被抽血过量而死时,他选择为儿子报仇。而他得知县长是以前的战友时,他放弃了报复,或许是因为战争让他明白了生命的无常、活着不易。当他害死了自己的孙子时,他没有选择死作为解脱,继续活着。到这儿我就不明白了,当世上没有一个亲人,没有一个朋友,这活着难道就是为了活着吗?
来自:
豆瓣
作者:
qqbst$
时间:
2012-9-28 20:38
富贵的人生可以说是从家产败尽开始的,而此后的人生路线又经历了内战、大生产、文革等等动荡。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想要活着是那么不容易。富贵的老爸因为不孝的自己不孝的儿子老来不得善终,在厕所中死去是何等凄凉;老妈也是享了大半辈子福的,最后却是在对儿子恶习难处的怀疑中死去;最心疼有庆,明明是助人的事情却活活折了性命,最大的幸福不过是能把羊养大,可是为了家庭的吃食还是把羊卖了,从来过的是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可连这样的生活也不肯多给他过上几天;凤霞虽说命苦,可是她也是过过好日子的,虽然不能说话,可是爸妈弟弟都疼她的,虽然死于生娃,可是她有了二喜有了孩子,人生也算完满了;二喜死的很惨,一辈子也是没过过什么好日子的人,可是对媳妇、对孩子、对丈人都还是非常好的,却轮到身首异处的下场,命运不公啊;家珍是里面最富性格的女人,她本可以继续过的衣食无忧,却为了富贵,为了家庭,干粗活脏活累活,即使是软骨病也没让她软弱下来,虽病痛缠绵却依旧坚强的活着,只是接二连三的死亡让她备受刺激;苦根也真是应了这个名字,从小亡母丧父,可以说连比有庆感受到的亲情都少很多很多,跟着外公过着漂泊的苦日子,很小就干活,很调皮爱捣蛋,也是小孩的天性了,却因为从小没吃过一顿饱食而撑死,是那么荒唐,却又忍不住的辛酸,他自己可能不觉得活着有多艰难,可是为什么不让他多活下去那么一点点;最后只留下一个孤独的老人和一头孤独的老牛,相依为命了此残生。这只是一部有关于活着的故事,充满着孤独、无奈、辛酸,不断抗争命运却永远无法挣脱命运的活着的故事。
来自:
豆瓣
作者:
羽歌$
时间:
2012-9-28 20:38
潜伏良久,第一次在这里发声。
阅历尚浅,也不热衷争辩。
我们见解不同,便是不同了。你在我面前口水横飞二十四小时,我递给您一杯水,道声谢谢。是非对错,还要自己看。
我不在那个时代,未经历,了解的也难辨真假。
说不清这是真正的现实主义或者梦幻般的伪现实主义。
书中所谓生活,是福贵的,也是那个时代的。与其说福贵活着,不如说那些个磕磕绊绊的时代挣扎的活着。
而余华的成功,也不在于他技艺如何,至少不全是。大抵也是因为了笔下的时代。
其实,哪个时代是简单的呢。
我们天差地别或阴阳两界,但都是大同小异的活着。
活着。
来自:
豆瓣
作者:
赵小坑$
时间:
2012-9-28 20:38
是不是只要我们活着,那些让人措手不及的苦难或幸福,终将被淡忘。那活着真正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当所爱的人一个接一个以如此惨烈的方式离开时,活着,于一个平凡的老农,究竟有什么意义??
或许,活着,就只是活着;活着,就只因为远方有既定的死亡等待着,如此,何必急。
来自:
豆瓣
作者:
依然畅$
时间:
2012-9-28 20:38
色子摇起又落下,账簿开启又关阖,醒目的签名又红印,无数次的失败又有一次的成功。。。告诉你,这就是人生,带给你无尽的失望,再带来少许的希望,总之不让你绝望。
纨绔子弟的福贵,嗜赌如命,流连于赌场,弃爹娘妻儿于不顾,迫得贤妻领儿出走,输的故宅落入虎口,逼死爹,伤透娘,自己无助于路中央。从小的锦衣玉食转而瞬间的家破人亡,毫无预知,恍若晴天霹雳,这种突如其来的打击如何扛,看着福贵单薄瘦弱的身躯,我摇摇头,没了希望。福贵每天在街上靠变卖原有的器具为生,伸着手,讨着好。阴冷的天气,蜷缩着身体,无望的未来。
偏偏在这最苦之时,家珍回来了,她领着凤霞,背着有庆,她没有抱怨,更没有怒斥,而是带来了活力,带来了好好生活下去的盼头。福贵借了牛二的皮影,靠到处巡演赚钱糊口,这也算找到了赚钱的行当,我心生阵阵暖意。
冰冷的刺刀划破幕布,剧组所有人被拉去充当壮丁,燃起的希望火苗再次被无情熄灭。看着漫山遍野的尸体,刚刚还神气活现的的老全此时却与他们阴阳两隔,即将陷入绝望的福贵,下一画面却又唱起了皮影,引得解放军阵阵喝彩。福贵拿着解放军开的证明,迫不及待日夜兼程回家报喜,才知道那个勤快又爱笑的凤霞已经进入了无声的世界。。。暂且放平心态,乐观的过活,看着日子风风火火顺顺当当,凤霞和有庆长大了,机灵的小有庆,为保护姐姐和同伴大打出手,满满的放着辣子的面条扣于同伴头顶,坚强且执拗,聪慧且调皮的他给平淡的家庭添加了无尽趣味,我们满足于这种幸福,却有所担心。果然,噩耗传来,可怜的友庆被压在砖头下面,血肉模糊。。。时间依然流淌,日子仍旧继续,这家人依旧憧憬未来,凤霞找了个好老公二喜,手巧又实在,婚后不久,凤霞怀了孩子,一家子其乐融融,好不幸福~而我不敢继续看下去,幸福的开始同时预示着悲剧的酝酿,福贵一家的经历仿若波峰和波谷,这一刻幸福的波峰微微隆起,下一刻深陷的波谷迎面而来,报复性的冲击那稍许的幸福平静,变本加厉。
凤霞死于大出血,孩子保住了。孩子取名为“馒头”,馒头长大了,养了小鸡崽儿,电影结束了,我继续猜想,馒头死了,小鸡崽儿长大了孵出了新的小鸡崽儿。
人是坚强的动物,为了小小的曙光,再漆黑的夜晚也能挺过。
来自:
豆瓣
作者:
疯子阿$
时间:
2012-9-28 20:38
那是我们唯一可触摸的中国最黑暗的年代。时代印记在一个个小人物身上成为祸福难测的生命。只要活下来。活着就是福。
来自:
豆瓣
作者:
白苏.R$
时间:
2012-9-28 20:38
分不太清当代和现代,总觉得不能够完整的理解那些年代作者的文章,但是《活着》带给我的感动是绝对真切的。
从一个家庭入手,来反应一个社会。语言自然随意,感情却能够切肤。以至于后来不敢看余华的其他文章,不想哭的那么惨。。
来自:
豆瓣
作者:
麦田守$
时间:
2012-9-28 20:38
看了这么多书,这是最让我无话可说的小说,一切语言此刻感觉都是苍白与无力的。
这本书的阅读是让人恐惧甚至窒息的。阅读中对主人公的美好生活燃起过一次又一次的希望却被作者不动声色的一次又一次的打破。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这,很可恨。仿佛一切与己无关又仿佛一切理所应当。可怜的福贵最终还是老无所依与一头老牛孤独终老,但经过一次次死亡的考验,老人以一种超脱的姿态活在世上,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寻死觅活,他心里的亲人没有死,都陪伴着他,他在回忆,继续有努力快乐地活着。他把他的一生,讲给作者听,竟然有些像一个哲人,但他的的确确是一个普通再也不能普通的农民。 福贵的命运昭示着人类苦苦追寻一切不过虚妄而已,结尾那个与福贵同行的老牛暗示一个另高贵的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其实人真的只是一种存在,它和万物一样并无意义。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等等。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
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作者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他用冰冷的笔写尽了人生的悲哀,于是太多的苍凉过后反而有种彻底的平静了。他在青灰色的描述中不时又给些光亮,让我们以为峰回路转,熬过去就是天堂,然后又很快的打破我们的幻想,连疗伤的机会都没有。
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
活着,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着?
作者余华说“活着,原本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能更好地继续活着,除此之外一切都是虚妄都是浮云。企图探究活着的意义注定只能成为一个笑话。人只是一种存在,它与天地万物一样并无意义。”毫无选择地,人来到了这世上。来了,就得活着,不管是出于生物本能还是社会之道,没有其它。“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我想生命的宽广应该让我们去坦然接受它赐予我们的一切,尽管这很难。正如你终于会明白,无论现时我们经历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悦,抑或是无可告人的艰辛苦难,只要继续活着,它们中的大多数细节和感受都将被我们和时间一一遗忘,只留下苍白的结果。那个结果对现时的我们毫发无伤。告诉我,谁还在不堪着高考的煎熬,失恋的痛苦,或者某个伤疤最初的鲜血淋漓?
生命究竟有没有意义?没有?那我为什么要活着?可是没有意义就不能活着吗?活着只是为了履行义务?只是因为我必须活着,没得选择?
如此,和蝼蚁有何区别?没有区别?或者说为什么要有区别?就为了体现人类的与众不同和高其一等?人类只是一棵会思考的芦苇?如此的脆弱和渺小?
为什么要思考这些问题,多少年才能真的想明白,或者说要不要将其想明白?我们忘记了活着,我们似乎都很珍惜生命,但是他们珍惜生命是为了活得有意义,也就是为了意义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活着本身就有意义,不需要为活着寻找其他意义,不需要为了什么而活着,只是这个道理我们已经忘记了,活着本身被遮蔽。不过活着的意义不容易找,死去的理由却到处都是:因为饭堂的饭菜不可口,有的人会自杀;因为工作压力太大,有人跳楼了;失恋了就自挂东南枝;无颜见江东父老就乌江自刎……我们相信有一种死轻于鸿毛,有一种死重于泰山,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而有些人活着却死了,我们崇拜那些舍身取义的,宁为玉碎的,唾弃贪生怕死,苟且偷生,如果生命没有质量,那么也不需要数量。
面对这些丑陋与阴暗,有的人舍身取义,宁为玉碎,企图抓住美好的事物;而有的人则在这些丑陋与阴暗面前丧失了活着的勇气,选择了轻生。只有活着才有意义啊。但是意义这些东西都是后来才有的啊,人是先活着然后才有这些意义,为什么这些意义后来竟然成为了否定活着的理由呢?我们什么时候关心过“活着”了?余华在前言中说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我以为余华所说的真理就是这种活着,它排斥道德判断,超然于善恶。
有人担心一旦取消了意义的追求,人就变得与禽兽无二。活着的伦理学应该如何构建我现在还不是很清楚,但是,一个以活着为目的的人的精神状态绝对不会比怀着意义的人的精神状态要差,余华说,这将是一种高尚。我们还是举广大骚年喜闻乐见的打炮为例,为打炮而打炮会使得打炮这件事变得索然无味吗?我不曾见过,我只见过广大的骚年在讨论这件事上如何的意气风发,如何的为追求更巅峰的一瞬而讨论各种奇淫技巧。为活着而活着的人,他会像怀着意义而生活的人那样去追求美好的生活,就像打炮的人要获得更高的高潮;而当他遇到挫折,看到现实的丑陋与阴暗的时候,又不会否定活着的意义。
有时候觉得世上的人就像各种植物,有的是荒漠荆棘——艰难求生、有的是沙漠绿洲——今日虽好却不知末日是否就是明天、有的是藤蔓——攀附于参天大树、有的是胡杨——孤立于天地之间却将种子撒向四方、有的是高山古松——淡然望着脚下的灼灼人世、有的是大王花——身边围绕着蝇营狗苟、有的是浮萍——漂泊一生、有的是深海巨藻——不见天日。。。
人们以各种姿态活着,想要以各种理由支撑起人生中的苦难、荒诞、无常、愚昧、黑暗、孤独和百无聊赖,于是有的人皈依宗教、有的人寻找真爱、有的人追名逐利、有的人自我了断、有的人耽于六欲、有的人追求真理,有意无意地、人们寻找一种叫做信仰的东西,以此来支撑着活下去。
如果抛却了信仰,这些人能否坦然的面对生与死?能否坦然的面对苦与乐?能否坦然的面对得与失?植物没有信仰,它们坦然地向死而生,不需要信仰来支撑——本来具足、要信仰做什么?生命是有情的,然而天地无情。世界是奇妙的,然而奇妙不过如此!
小时候读庄子,读到 “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 狂笑不止,心想丫就是一植物人,现在想来,小庄同学还是有点智慧的,至人不是不能感受外界、更不是不能看到内心,他只是有着植物的坦然。
其它:
余华这么说他写作的缘起——
“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这里。
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
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余华 这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通过一位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来自:
豆瓣
作者:
笑笑虾$
时间:
2012-9-28 20:38
我们行走在生活中,若是没有金钱,权利,我们是否一样可以过得很好,余华《活着》里的主人公曾经是一位很有钱很有地位的人,若不是他的父亲输掉了他家的100亩土地,他们家还可以变得更加有钱,可是赌钱的坏习惯似乎可以遗传,到他了,他也将他家的最后100亩地输掉了,于是他们一家子被迫住到了村里的小茅屋里。从高处降落到谷底的感觉不好受,他们家的大房子也被旁人占了,但是就因为这样,他们才在文化大革命时逃过一劫,有时候什么都没有比什么都有强。
主人公福贵在他这一生一次次看着他最爱的亲人从他身边死去,他无能为力,只是在每一次亲人的离别后都是他将他们亲手埋在土里。福贵在他富有的时候不懂得体恤父母,不懂得爱他的妻子,可是当他一无所有时,他明白了只有他的亲人才是他最值得爱的,人有的时候不逼到绝路上,是不能体会到什么才是自己应该珍惜的,什么才是自己应该抱在怀里的。任何的荣华富贵若不能让一个人了解什么是值得,那也没必要拥有。
现今的社会充斥着明争暗斗,贪污腐败,有些官员由于贪污的很多,被抓到监狱,甚至直接枪毙,这又是何必呢,人总是应该给自己留一条后路的,总是应该满足的,若一味的索取,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可能在临死的那一刻才体悟出:活着比什么都好,即使什么都没有,可是我有一颗鲜红跳动的心脏,总有一天我可以创造出我的财富,我可以对我的亲人好,我可以怎样怎样,总之在这世界上的一切,我都可以享受到。
其实,若没有经历过生死的人,是很难体会到那种死里逃生后对生命体现出一种敬畏之情的,因为他不知道活着究竟有多快乐。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珍惜生命,总是成天把死挂在嘴边,这样的人只是生活在阴暗面,他不了解今天的一切是多么美好,即使活在最底层那又怎样,只要活着就比什么都好。
来自:
豆瓣
作者:
dane$
时间:
2012-9-28 20:38
最初看的余华作品,不管从哪方面看这都是一部沉甸甸的作品。和《许三关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并驾,形成了对于那个时代最沉痛的印象。文中的家珍和路遥《人生》中的巧珍形象鲜明的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孩的内心世界和地位特征。
来自:
豆瓣
作者:
许雪萍$
时间:
2012-9-28 20:38
余华的《活着》,我不喜欢看,一直都不喜欢。不是写的不好,而是因为写的太好太真实,让人毛骨悚然,简单的笔触刻画出生活阴暗残酷的全部。《活着》的主人公福贵被时代造就的环境刺了一刀又一刀,命运使劲的摁着他的脖子,不容他反抗,他只能不断的低头,直至将头埋进低到的不能再低的黄土里,他默默承受,而内心却发出困兽一般的低吼,这种震耳欲聋的吼声让人头皮发麻。
来自:
豆瓣
作者:
剑朗乾$
时间:
2012-9-28 20:38
活着
余华的活着,阐述的是普通人富贵面对生存绝境不断求生的故事。
故事从老人富贵的口中讲出(《活着》是中国文学圈中较早使用第一人称的长篇小说),充满了农民的朴实善良、下层百姓的无奈记忆一个孤独老人看待岁月的淡泊之情。富贵一生的挫折,既有自我个性的缺陷,又有政治和社会的苦难附加于身上的重担,而主要是后者决定了他的大部分命运。
富贵的一生,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农民一生的缩影。各种各样的社会变革都在一人身上找到注脚。而这种注脚又是亲历者所无法理解的。他以普通农民的眼光根本无法理解急剧变化的一切,无论是解放战争还是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富贵都以一个承受着的姿态在经历。时代在寻求前进之路,富贵却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这些前进包含了怎样沉重的代价。这些代价是所有当时的中国普通人共同承受的。从教科书和官方的新闻媒体可以得到一种中国近代历史,可是从余华的《活着》,以及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我们可以得到另外形态的中国近现代史。这后一种历史没有明显的时代前进的痕迹,或者至少时代在以另一种时态前进。
一个外国历史学家曾说“贫穷是社会主义的温床”,其实仅仅看到了表面。从真实的文学表达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的真正温床不是贫穷,而是文化观念的落后,教育的落后。一个民族的主体如果是富贵这样大字不识一个的人,那么任何冠冕堂皇的“主义”都无济于事。
《活着》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历史的真实,一种被政治家和宣传家掩盖了的真实。
来自:
豆瓣
作者:
当爱已$
时间:
2012-9-28 20:38
一句话:中国不可多得的好书。
一句话:中国不可多得的好书。
一句话:中国不可多得的好书。
一句话:中国不可多得的好书。
一句话:中国不可多得的好书。
一句话:中国不可多得的好书。
一句话:中国不可多得的好书。
一句话:中国不可多得的好书。
一句话:中国不可多得的好书。
来自:
豆瓣
作者:
恋上春$
时间:
2012-9-28 20:38
活着,大二的时候,看完的,当时好像是通过收获看的,记得当时,自己被活着的情节感动了,感觉到了一种温暖。
活着,留下富贵在这个世界上,无依无靠。这就是活着,一种坚韧。
活着,作为余华的转型之作,取得了很好的评价。
来自:
豆瓣
作者:
Viola$
时间:
2012-9-28 20:38
诚如作者所言,它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绝望的不存在。
但我更觉得,这是一种生存,用极其艰难而倔强的姿态生存着。
比之“生活”和“幸存”都不同。福贵的一生也许很窄——他从未长久的原理那座城和那村(除了被抓壮丁那次)但也许它也很宽广,宽若大地。
他的一生,惨痛仿佛和悲哀一同伴随着不曾远离。我用欣喜的目光去触碰那些短暂的安宁祥和,却总在来不及收回目光的时候看见它们遭到重创。
活着,或许真的仅为了,或者本身。
来自:
豆瓣
作者:
insomn$
时间:
2012-9-28 20:38
就在刚刚,我还一直在回想和余华这部著作《活着》很相似的一部小说,可是百思而不得,就像一个小孩子想够着桌子边儿上的巧克力糖,可怎么蹦怎么跳都差那么一点。小孩能让爸爸妈妈抱起他来拿到那块巧克力糖,我也能问一下那个比我还了解我的朋友那本书的名字和作者,只是在这个午休的时间给他打电话问这些,我不想没事找骂。也怪我看书有个习惯,就是从来不记人名书名,所以当书不在身边时写那本书的心得体会总是步屡维艰,但这样更能表现出我认真写心得的态度,《活着》就是。
余华是一个能把生活中的苦难和泥玩的主儿,他也把这种生活态度带进了这本小说里。赌徒的命运没有多大悬念,就是会输的一无所有。不思进取的富二代也没多大悬念,会败掉家业,丢到本就不是自己创造的财富,变得一贫如洗。看这部书,看到富贵一贫如洗,浪子回头以后,条件反射的以为他会凤凰涅磐,重新用自己的双手再创造出失去的一切。谁知道他后来却又陷入到一个又一个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巨大轮回之中,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但也不意味祸就双至,它也有可能是“一大波僵尸正在靠近”,僵尸后面还有更大一波僵尸。但我想说只要我们心里有阳光,一个僵尸都别想进门。
一部好的作品,不是告诉了我们一大堆道理让我们味同嚼蜡的去学习、体会,而是给我们带来了深远的思考,审视自己的生活,《活着》就是如此。我读它的时候心情一直是沉重的,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与其他人比幸福比苦难,与幸福的人比幸福,与苦难的人比苦难,结果当然是我们谁都比不上。钱有多少能比,房子大小能比,个子高低也能比,但幸福不能比,这就好比小马过河,深浅冷暖只能自己体会。有一位作家不也说过:所有漂泊的人生都梦想着平静、童年、杜鹃花,正如所有平静的人生都幻想着伏特加、乐队、醉生梦死。你说平静和漂泊能比吗?
树活一个姿势,人活三种情,爱情、亲情、友情。富贵的一生,亲手埋葬了爱情、祭奠了父母儿子孙子,眼瞅着上下三代一个一个死去、最终与老黄牛相依为命。当看到朱丽叶吞下毒药再也不会醒来与罗密欧在一起会落下未名的眼泪,但当我看到这样的刘富贵,悲惨的爱情只是苦难的凤毛鳞角时,不知为何却掉不出一滴眼泪。苦难不会是生活的全部,可面对这接踵而至的巨大苦难,乐观就真的不只是说说而已了,也许把苦难‘和泥玩’是个不错的选择。当然,富贵也不总是活在苦难当中,我们不应该忽略他活着的幸福。当婴儿出生时,当儿子跑步拿到第一时,当忙完农活微风吹过汗涔涔的后背时,当与爱人同床共枕时,当对老黄牛诉说心事时,富贵是快乐的。人生有四喜: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富贵不全有,但也有一二吧。余华老师没写这一二富贵的喜,全写的悲,并不是告诉我们生活的主题是悲,而是想让我们思考如何面对、处理这些悲。
这本书通篇都没有一丝文艺,就是用最通俗的语言叙述着富贵的生活,但却从开头到结尾始终扣人心弦。富贵能在巨大的苦难前这般坚强的面对,那回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又究竟在怎样活着?由于阅历有限,现代人生活的部分我不甚了解,所以不敢乱写一通,但是这部分又特别重要,所以此处省略200字吧。不过现代人和书中告诉我们的同一点是:一切的一切,是建立在温饱问题之上的。对,我就是想说明这一点。
我读《活着》最大的体会心得就是要坚强乐观的面对生活,还是那句话:只要有阳光,再大波的‘僵尸’也别想进门。还有一点想说,但是绝对不是对这部作品的否定,书中写的生活不应该太大影响到我们现有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力,我们不能心血来潮的认为只有农村里才能有质朴的感情,只有不发达的地方人们才有真善美的品质,而需要存在我们深深脑海里的,是富贵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对生命强烈的渴望,那就是,活着。
后记:写完这篇心得已经有三天,这三天跑出去跟舍友玩,但是心里总是挂念这篇心得,因为字数还不够。真是无巧不成书,这三天的经历让我终于不用再单纯的制造一些应试文字烂芋充数了。火车候车室,听到广播播报我的车次晚点,我就索然有味的在那坐着一边看文摘一边听广播报我的车次,一会手机响了,舍友让我去车厢找他(我们是同一车次,他经过我这站)。我说晚点了,等等。他说已经过了石家庄站了呀。我:滚蛋别废话了,一会见。他:真过了石家庄了,你他妈问问工作人员。我慌了,赶紧找人问,可转了半天候车室除了清理厕所的大爷和卖吃喝的大妈一个工作人员没找到,走出第一候车室才恍然发现应该在第二候车室里等车,我又排了一个小时总被插的队改签车票,到我时被告之当天的票已经售完。我又慌了,索性坐汽车去吧,不想让大家久等,所以只好退票,可被告之退票要换窗口,我退出了长蛇望着另一长蛇兴叹,结果又被告知已经开车的票是不能退的(我当时就想,我是不是可以先把票改签到后几天的,然后再拿着改签的票退票呢?)于是火车票作废,我奔向汽车站,下午的太阳火辣辣的,我穿着红色板鞋紧身牛仔裤在水泥地狂奔,心里不是普通的烦躁,脑袋上的黑红色的头发将太阳直射的热量与跑步所产生的高热量,以及烦躁的热卡路里汇集在一起产生化学反应,没错,它在烧。到了汽车站我要买最快发的车,被告之刚刚出发了一辆,下一辆要等到一个半小时以后。这一波波僵尸弄的我有点慌,我在一边跑的时候还一边想我写的这篇心得,我尽量控制着情绪顺便一直低头看着地,尽量不踩到狗屎。作为最后一搏,我又跑进火车站想混一辆进去,再在车上补票,进去刚好有列车在检票,不过被一个特认真的检票员大爷逮住,狠狠训了我一顿:方位都不看,乱上什么车!(我想去的是邯郸,我在石家庄站,那列车是去沈阳的,我差点上了不归路,所以谢谢负责任的老大爷)。呼出长达一个世纪的气之后,只能淡然了,一边细细体会富贵那种‘淡然’是否有些一样一边顶着烈日慢徐徐走向汽车站去买那个半小时后就要出发的客车,也不觉得热了。迟到了5个多小时,见到舍友我简单的寒暄了一句‘fk’,接着抓紧问出来了那本跟《活着》特别像的书名和作者,原来是路遥的《人生》。
2012.8.22
来自:
豆瓣
作者:
决$
时间:
2012-9-28 20:38
余华的书,这是我看的第一本,似乎是同书中的福贵那样,年轻时就那么大把大把的挥霍着青春,过着那么混账的日子,唯一不同的是,我没有失去那一百亩地,我过得依旧滋润,每天没心没肺,父母仍然为我操劳,在家中仍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偶尔帮家人洗洗碗,做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我想,如果这样可以让他们稍稍舒心一些,我想这样可以稍稍的减轻我的罪恶感,只是,我想,年轻的日子终究会一去不复返,于是,我失去的,便是青春。
很多人会说余华的写作风格是冷漠叙事,冷漠到书中的人已经让你气的牙痒痒,气得想破口大骂,人家却依旧是如此淡定的抛出一句让你更加暴跳如雷的话,然后消失在故事之中。呵,福贵的一生,至亲至爱之人先后离去,可我们却只看着作者,如同叙说家常那样平淡 的,一一带过,不伦是人生中的欢乐,抑或是人生中的苦难,都如同那潺潺的流水那样,一直流动在福贵的生命之中。
人生,或许本就该如此,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你若内心坚强,你便能好好活着。若不行的,便也就草草结束了这一生。与别人,没什么大不了。人生于世,有太多的东西蒙蔽着眼,多得以至于我们忘了自己的根本目的,那就是活着。
一本书,就是一个人的一生。我们足矣庆幸,可以做一个局外人观之。体会了其中的悲凉与凄苦,终了,深深地呼了一口气,幸亏这不是我的。是啊,幸亏这不是我的人生。我们看尽世间冷暖,也抵不过自己身临其境的去走上一遭。
福贵这一生,年轻时纵情享乐,可谓快活,直至自己败了家,失去了父母,才方能觉悟。于是,本本分分的做人,老老实实的养家。儿子,女儿,老婆,女婿,孙子,一个接一个的去了,徐家人命不长,课偏偏却是他活了个通透。晚年之时,与一头老黄牛相伴,一年又一年地捱着,却偏偏又多活了那么几年。简简单单,当你无力改变生活,而生活同样无法改变你的时候,你也就明白了活着的真正意义。
活着,也许是我们现在无法体会的东西。我们都太年轻,太看得起自己,太看不起生活。我们不明白,真正的生活是一种无谓的枯燥,一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光阴,一种重复的动作,一种可以磨去任何坚刃棱角的砂石,一种忍耐惯了的无趣,一种无力改变的觉悟,当你都明白之时,你会懂,生活是什么,你也会学着去感激这样的生活,你也明白了什么叫做平淡是福。那时,你已不再年轻,而是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笑嘻嘻地看着那一帮兔崽子们走着你之前走过的路。一轮又一轮,这便组成了生命,生活便升华了生命。。。
来自:
豆瓣
作者:
安宁$
时间:
2012-9-28 20:38
之前上一节交流书评的课,有一组同学评论《活着》。由于当时我还没看过,只是懵懵懂懂地听着。只记得当时有人说“福贵的家人陆续死了”“死亡”“福贵的乐观”(读了之后我并不觉得他是乐观的,只是对死亡作了无奈的妥协)。
昨晚一口气读完,觉得好压抑。最不能释怀有庆的死。当我读到福贵从村子里跑去医院那一段时,心中不停祈祷,有庆不要死,不要死。这个瘦小的懂事的小男孩。。。他的结局,好残忍。
福贵周围的亲人一个个陆续死了。
我觉得好无助,世事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命运让灾难无情地降临,而渺小的我们有什么力量能与之抗衡?不。我们只能狼狈地接受。就算哭到撕心裂肺,现实也不会有丝毫退让。
生之无奈,死之可悲。
在死亡深沉的悲哀之后,活着的人只能反刍记忆,用曾经的温情弥补心中的裂痕。
活着的人继续活着,就是命运最大的慈悲。
来自:
豆瓣
作者:
米丶奇$
时间:
2012-9-28 20:38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也许无所谓活着,尘世的苦难,活着的人总得承受,在命运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独,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着》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只是在陈述活着这样一个事实.套用徐福贵夫妇对春生的话来说:活着,好好活着.我们只能等待被时间和命运遗弃,而没有权利抛弃生命.在命运面前,也许不能不感叹人类的无力吧.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就改变活着的态度吧,只要活着,总有希望,态度也许至少是可以改变活着的状态,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尽头至少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曾经努力过.
来自:
豆瓣
作者:
消消$
时间:
2012-9-28 20:38
“人生残酷”是这本书主人公福贵的最佳注释。
对我来说,这本书称为名著是不为过的。书中的人物,场景写实,读上去也极有亲切感。在外国,这本书的评价极高。我想,可能是他们没想到在这个被称为‘金砖之国’的老百姓竞处于这么水深火热之中....(呵呵)。人生是如此的困苦磨难,而且是写实的。他们投过这本书窥视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神秘的东方国家所遭受的一系列挫折。这些都一一体现在了福贵的一生中,他悲苦,凄凉也向上的一生中。
人们常说“人生无常”,这是很有哲理的。
福贵曾是大地主的儿子,风风光光的过了二十几年——这时是清朝;
后来他当了一名小兵,幸存了下来——这时是民国;
他靠一亩三分地的薄田养活全家——这时是新中国成立;
他的亲人一个个离去——这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折腾与动荡年代;
他孤苦无依,与一条老牛相依——这是他的以后.....
老人身上承载了历史,也背负了悲怆。
这本书的深刻在于它揭露的事实。不可否认,福贵的年代是黑暗的,。黑暗的来源是人,人们给予他‘暴力’,他却无力反抗。但幸好,他也被人爱,爱化解了这些滥加在他身上的暴力,抚慰了一切的疮疤。但这些爱却永久消失了,妻子,孩子,娘,施爱给他的和他要施爱的都一一逝去...但他还活着,他活下去了,人强大的内心才得以体现。
福贵可敬,在对于磨难面前;他也可悲,也在对于磨难面前。他身上有中国老百姓最普遍的缺点,敢于屈服,面对强者;善于隐忍,面对‘鞭子’。他只知道活下去,却不用活好。因为“活好”意味着反抗,挣脱,站起来。老百姓们习惯于伏下,低下,腰弯进土里,脸面对尘埃。所以,《活着》启示我的是:当不幸降临时,活着!当鞭子挥过来时,就要反抗。否则,你就只能“活着”,而永远被人推着走,别人主宰你的人生,你却不能改变。
'福贵’已成为一种人生态度,而摒弃它,才是我要的态度。
来自:
豆瓣
作者:
亲爱的$
时间:
2012-9-28 20:38
我是一个健忘的人
常常忘记很多事
迷迷糊糊又丢散落四
记不起出门时候带着本准备拿的东西
记不起曾经被很反胃的人气到炸是为什么事
说实话这种健忘有时候真不怎么好
当你想跟别人理论
明明之前对方有很多不对
好不容易这一次你想要翻翻那些气人的旧账
却发现当时怎么回事儿来着记不起来了
你说这得多恼自己
可有时候又觉得庆幸自己是个健忘的人
这样一来我便快乐许多
不会把过去经历的痛苦记得棱角分明
清晰了别人也不断划痛自己
时光打磨之后连曾经爱过又恨过的人
恍惚着也就剩下两分的孬却留着八分的好
说到这儿的时候我记起来
我本来是想说说这两天在看的这本《活着》
用了很短的时间看完
好像不是在看一本书
倒像是跟那个四处搜集民谣的小子一起坐在树荫下
一边看着田里步伐缓慢的老牛福贵卖力的翻地
一边听一个也叫福贵的白发老人讲述他在动荡年代里的经历
可是福贵我在想
你该健忘一点儿
那样你就不会记得你不争气的输光了全部家当
气死了你爹也让自己从地主家的少爷沦为佃户
被国民党强拉去充壮丁放炮
跟春生老全他们一起看着战场上横尸遍野
两年后命大的回了那个做梦都想回的茅草房
真切的听家珍在远处喊你
看到努力张口却说不出话的凤霞
还有拉着凤霞衣角怯生生望着你的有庆
那该是类似绝望后失而复得的喜悦吧
福贵你该健忘一点儿
那样你就不会记得
尽管你做少爷那会儿又赌又嫖
可你趟上了个好媳妇
尽管凤霞不能开口说话
可出嫁的时候比谁都风光还嫁了个歪脖好女婿
尽管你是个教育粗暴的爹
可年纪那么小的有庆是多么懂事的孩子
这些苦难岁月里的点滴欣慰你都不该记得
福贵你该健忘一点
那样你就不会清晰的记得
跟着你一天好日子没过上的家珍
乐呵呵给校长捐血最后却被抽血过多的有庆
生孩子难产的凤霞
喊着苦根发生意外的二喜
他们进了那家医院的小屋都没再出来
这些生命逝去的悲痛你也不要记得
福贵~当你弹着裤管上的土
用不咸不淡又藏着些许温情的言语
坦然回忆并讲述你的一生时
我却看到了生活近乎残忍的折磨
你是将悲伤放在了心底
我觉得你是了不起的
当然你的老牛也跟你一样
你们都在迎着凄凉的晚景努力活着
看完《活着》心里有些难过
想说点儿什么
却发现语言无力又苍白
倒不及看书时某个瞬间忍不住流下的眼泪更能表达
记得以前会问自己活着到底是为什么
从没有什么结论
现在明白活着就是活着
不过是一种存在
只是过程中不免会有欢喜悲凉
仅此而已
来自:
豆瓣
作者:
卡门胖$
时间:
2012-9-28 20:38
余华太狠心,把什么悲剧都安排在了一个人物身上。
历史大变迁,社会大环境下的一个小人物的遭遇,感觉像是袖珍版的《白鹿原》,两者却又不能相比。
活着,总是会有好事发生,如果没有好事发生,坚持活着,那种求生,总是有一份牵挂的。我们活着就是为了承受苦难,然后将这些讲给后人,讲给自己听,看看我们的遭遇,想想我们的活法。
来自:
豆瓣
作者:
布鲁.$
时间:
2012-9-28 20:38
你说,它叫福贵,它只有这一个名字的。“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的好,苦根也行啊。”你说,它会觉得有人陪着它,它不会孤寂。
——有庆
在有了凤霞之后再得一个儿子,这是值得喜庆的事。可是他还没出生家里就已经没落。你说,他还不如凤霞,至少凤霞还过了几年小姐日子,他刚出生不久就跟着过来过苦日子。他还在娘肚子里就被被他爸打过所以他怕他爸,只要是一个眼神都怕。还记得他拎着鞋子在雪天里跑到学校的样子;记得他的小身板在运动会上提着鞋子甩掉别人几个圈冲向终点的样子;记得他每天抱着小羊给它们喂草的样子;而最后一个画面竟是瘦小的身体被抽走了血躺在木板上的样子…… 是打心底的心疼你,心疼你太小了,心疼你走的时候看起来还不及十三岁。
——凤霞
怎么也没想到你会是第二个走的。你不是还那么能干么;你不是才风风光光的嫁过去羡煞了多少人么。虽然你不能再说出话,可是让人觉得你更加强壮更加坚实。你可以帮家里做主要的事,照顾两个老人;你可以简简单单做好自己,不管闲人碎语。你看起来那么单纯善良,终究嫁了个好人家以为会是上天给的一个好结果,从此幸福下去。最终,你还是同有庆进了那家医院再也没有回来过。
——家珍
你陪福贵走过福走过贵走过贫走过穷。福贵也说能娶到你是他修来的福气。而你也是一家大小姐,娴熟美丽,即使没落了也能很坚强的走过去,那时的你一点都想不起来曾经的你。你是我见过最美好的女人。而且你是一个短暂的奇迹,因为你的坚强你让一个无法治愈的病得以恢复。你的勇敢也让你的孩子们继承了你美好的品质。
——二喜、苦根
二喜,你的到来给这个家庭带来新生,曾以为你来之后,所有的一切都要变好了,而你也可以弥补有庆的离开。但是苦根到来之后,你们都相继离开。而本以为苦根会代替你们都好好生活下去,但是这个天真的小孩也没有把他放过。
福贵,你知道么,是他们成全了你。他们让你更好的活着……
来自:
豆瓣
作者:
nhha19$
时间:
2012-9-28 20:38
其实就可花的人物来说,形象并不是很“高大”,反而还有点负面,但是文章是倒叙插叙混合着写的,大背景下的小人物生活很心酸,生活状态和命运就很纠结。。。却还是活着,为自己活着,最后反而还对生活的向往更美好。
来自:
豆瓣
作者:
靈兒(=$
时间:
2012-9-28 20:38
心里带着震惊、愤怒以及深深的难过看到有庆被抽血抽到死的那段。
医生冷漠无情的嘴脸,刻画得是入木三分。
把别人扔进地狱,他们仿佛无所谓一般。
这就是阶级。这就是现实:
地位高的人,他的命就是命;地位低的人,他的命就不是命了,他就该为地位高些的人牺牲!
为了一个县长夫人,把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抽血抽到晕过去,到最后离开人世,他们仿佛心不是肉长的。
“你为什么只生一个儿子?”医生问。
艹,人多生俩儿子,你就能把孩子活活弄死吗?你不是救死扶伤吗?你还错手杀人算怎么回事!
这不是小说,这几乎就是现实。那个年代真真切切发生过的事儿。
没有杀人偿命,一切都是孩子“应该”的,“自愿”的。
多么可爱的一个孩子。
为了不让卧病的妈妈多动两次手缝补鞋子,几十里地上学路,有庆是光脚跑着去的。
从不顶撞爸妈,跟姐姐相亲相爱,每天乖乖的去割羊草喂羊,羊被宰了还伤心的哭了一大场。
得知要去给县长夫人(校长)献血,有庆是抢着去的,生怕自己不能献上。
抽血时快晕过去了都只是乖乖的说了句:我头晕...而不是反抗。
打心眼里心疼这个走时仅12岁的乖孩子。
他的死,太不值得。
来自:
豆瓣
作者:
DENGDE$
时间:
2012-9-28 20:38
读完这本书,可以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强大的内心世界。主人公的故事充满着戏剧性的色彩,年轻时候的任意妄为,不修边幅换来的代价是孤独终老。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急,珍惜当下,身边的人应该也是文章所想表达的。人活着,需要精神的支撑。精神的支撑来自内心对世界的感悟。喜欢作者的文采,朴实而细腻,足以震撼心灵。
来自:
豆瓣
作者:
扬$
时间:
2012-9-28 20:38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有些人心中有自己的答案,有些人,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在我看来,活着,是为了活着。
你可以为了证明自己而活着,也可以为了别人活着。但如果你不活着,你就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确是曾经“活着”,真切地“活着”。
如果一个人死去之后,为其写墓志铭,发现在他的一生中,并没有因为他曾经活过,而留下任何东西,那无疑是非常可悲的。
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有些人,为大爱而活,解救民族于水深火热,有些人,为小爱而活,他的家人,亲朋,因为他的存在,而更好地活在这个世上。这都是OK的,这就没有枉费自己来了这个世界一趟。
因此,请好好活着。为了更好地爱自己,以及爱别人。
余华是这样评价《活着》主人公的一生,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声;可是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我喜欢这句话。
来自:
豆瓣
作者:
小水滴$
时间:
2012-9-28 20:38
活着,是我高三时候在繁重的课务之中,抽出时间来阅读的一本小说,文中脉络清晰地映射出了现代中国人的成长史,确切是说是改革开发的以前的历史。
长久以来,习惯了历史书中教条似的中国史,当下,我们越来越少拷问历史了,活着可能更像是一种倾诉,娓娓道来,过去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是从什么时间变成这样的。当历史的宏观感觉,在一本小说中被映射成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小人物的狡黠与善良,人性的善与恶都可能引发自己在观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心头的压抑感,这种压抑感中带着某种悲怆的情愫,最终凝集成历史的厚重感和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余华的小说,经常用一种最为简单和朴素的语言形式,论述着小人物的故事,活着是这样,许三观卖血记也是这样,这种简约透射出的作者的匠心独具,因为作者需要用简单的语言形式,表现出个人复杂的感情,这些带给读者的是,余华的小说耐读!
来自:
豆瓣
作者:
暂时$
时间:
2012-9-28 20:38
这次,是先看了书,之后听说有电影便也找来看。没想到电影是张艺谋拍的,但主角也是想不到的葛优。一开始我就无法想象他种地的模样,结果影片中,他唱起了皮影,怪滑稽的样子。情节自然有些删改,改着改着觉得那味道也变了。
说回这本书。
生活有如过山车,这是这几个月来我常常自己玩味的话。福贵的人生经历也仿佛过山车一般,一开始飘得高高的,舒爽得很,接着猛地着了地,把人吓得糊里糊涂的。身边的人无论境况如何,还是温馨地守着福贵。他爸爸接受了事实卖房卖地给他还债,他老婆走了又回来……可是,他们有着这守他的心,却无这样的命,接二连三地先福贵而去。每每以为这不幸就要到尾声,这场游戏终于可以结束,可是不,接着来,直到他孤身一人为止。
过山车般的情节,可是福贵讲出来,平平的,我的心也只是不住地叹息,即使看到他的好日子,也一点没有高兴的念头。看完小说时,还有些恍惚,接着颇有些戏谑地想,这福贵是命硬吧,把身边的人一个个都克死了。
这样一个人,活着其实也没什么兴头,可是就是活着。
电影的变味,大概就在于加了太多的兴头太多的希望,甚至有些无赖地活着。
我想颂扬他的坚韧。
可我也不要他的顺受。
这本书,题目是活着,讲的是一个个死的故事。主人公,他倒是一直活着,可从头到尾,好像都不曾活过似的。
莫名其妙地,他外孙吃豆子的死或是影片中那妇产科医生吃馒头的死并间接导致他女儿的死,都使我有一种莫大的荒谬感。这死就好像他亲手造的,可是又不能说是。
最后,引一句别人书评里的话,结束这一没有中心思想的书评。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杉_杉$
时间:
2012-9-28 20:38
整本书的感觉还是悲伤和释怀的,让我从中领会到了生命的珍贵和顽强,也许最精彩的部分在于面对身边一个个亲人离开的心情,也许我们现在的生活不会再有那么辛苦,面对生死离别也变得坦然,可是不管生活再苦,再倒霉,在恶劣,始终都是一家人非常和睦幸福,而恰恰这就是我们当下社会最欠缺的,暂且不说忠诚度,只论家庭幸福美满,恐怕都有些困难。
我最欣赏的地方更在于忠诚,是旗子对丈夫的忠诚,是朋友之间的忠诚,是主仆之间的忠诚,仅仅只有忠诚,不掺杂任何的利益和掩饰,有呢个妻子愿意跟随一个吃喝嫖赌的丈夫,有哪个仆人愿意跟随一家落魄潦倒的主人,
也许现在的生活确实比文革前好了不知道多少倍,可是人们的那股单纯劲早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也许生活很艰辛,但是精神上总是满足的,而现在的我们呢,更多追求的还是物质上带来的快感。
我一直相信的天长地久也就只能存在于美好的世界里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薇-viv$
时间:
2012-9-28 20:38
有些书,有故事,有情节,看完就有想要分享的冲动;有些书,同样有故事,有情节,看完却如鲠在喉,有话却不知该用什么语言来描述,只有心中留下的感慨在无限的延伸。
《活着》就是属于后者的一部作品,虽然不是新书,但是再次拿在手中阅读的时候,直到最后一页,仍旧能完全沉浸其中,却还是无话可说,感觉任何的言语都将会变得苍白无力,最后自会掩书长叹一口。。。
来自:
豆瓣
作者:
内绪话$
时间:
2012-9-28 20:38
看完余华的活着,自序所带给的领悟或许在最初时刻看来是透彻深刻的。但是这个看似平实一气呵成的故事、这个你在数小时中所了解的福贵的人生,所带给的关乎生命的忍耐和活着的意义的体悟,却比那些一针见血的金玉良言更厚实。
来自:
豆瓣
作者:
Alex.d$
时间:
2012-9-28 20:38
同样是从起点到终点,近似于冷酷的真实。
比起神经病式的奔跑,打着对勾的跑鞋,光着脚的有庆更加冰冷。
比起用小号的地质锤的坚持与精明会计的碧海蓝天 ,叫富贵的人与叫富贵的牛的苍凉结局并不圆满。
简陋的直白,不可救药的顽强 ,欲哭无泪的压抑。
清醒的继续远远难于混沌。
来自:
豆瓣
作者:
安宁$
时间:
2012-9-28 20:38
以前讨厌的题材,最近疯爱,歇斯底里,活着,用最质朴的声音活着,用最基本的追求活着,生活让我多灾多难,但是得活着,好好活着,为自己,同时也看了张艺谋的电影,葛优和巩俐朴实无华,用最纯的表情表达了最崇高的生命的意义。
来自:
豆瓣
作者:
广袤年$
时间:
2012-9-28 20:38
每一个我为之哭的人,不在于他的命运有多么悲惨,而是在他生前。都把该做的事做到好。
我为之哭的人,他们都对该负责的人扛起坚实的臂膀。
命运无法改变,但是可以改变对待命运的态度。
最感动的便是 肩上那深沉的责任
不论是非好坏,我也希望,这样的活着。
来自:
豆瓣
作者:
十七$
时间:
2012-9-28 20:38
再次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很想问一问余华先生,究竟富贵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
第一次读完全文,扣下书,盯着扉页,恍惚看到白马褂少爷、烟雾缭绕赌场、蹲在粪坑上呲牙咧嘴的老先生、跪着的女人、昏暗的茅屋·········回想着,表情不断的凝重,而神行亦不由得消沉,此后情绪低沉了好些时间。有时,同情主人公的遭遇,有时仿佛那就是生活中的自己,有时下意识认为那就是所谓生活,绝望的生活。
再次的拿起这本书来读,是冲破了几次犹豫,积攒了些许勇气后,细细品之,仿佛每一阶段都暗含着“富贵”真实的快乐,也或这因为这些快乐时的快乐才加深了他痛苦时的痛苦,但与从未有过痛苦与快乐的人相比,他的快乐是真实的快乐·····
来自:
豆瓣
作者:
开落$
时间:
2012-9-28 20:38
用两天的时间,读完一本书,看尽福贵的人生起伏;用两天的时间,斟酌自己记忆里的过往,任情绪跌宕。只是不论我在最后怀着怎样的情绪或感慨,自己的生活却依然在继续,还是和昨天一样过去,同明天一样到来。
如同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的,以第三人称的角度,永远无法描述出福贵在遭遇这一切时的内心经历。因为那些哀愁,那些伤痛在外人看来都是那么的鲜血淋淋,除了遭遇的苦难和命运的不公便别无他物了。但是以主人公的角度来描述便有一些别样的东西从文字中流淌出来,那种在历尽生命浮沉后的坦然与豁达。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便一直纠结着,假使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我又将如何去经历,去忍受,我是否能够如同主人公一样的在经历中成长并走到最后。
安静的坐在自习室里,看夕阳从窗户斜斜的照在桌子上,叹了口气,然后便只是自己回忆了。
感觉自己应当还是能够承受得了那般的伤痛。
曾经在某本书上看到过一个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王子的父亲被杀了,王国灭亡了,王子也在战中失去了双腿,只能靠乞讨为生。在王子为路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时,路人感慨说:“这样的事要是发生在我的身上我可受不了。”王子的回答是:“如果这种事发生在你的身上,你一定得受着,并且必须受得了。”
我们生命历程里的一切都是自己所必须忍受的,无论我们的生活在别人的眼里如何,幸福也好,苦难也罢,我们都得活着,都得过。
生活的一切就如同安排好的剧本,那样过去,再那样到来。我们总是在高兴的时候笑,伤心的时候哭;没有的时候想要得到,得到了之后又不加珍惜。
回到了寝室,灯光有些昏暗,学校的日光灯或许有些年头了,打开电脑又合上,听着歌,没有哭,没有笑,只是回忆。
又是一年春天了吧,记得去年的这个时候,还是在家乡,还和某人一起去看过鲜艳得如血色一般的桃花,今年的桃花应该仍然开得那般艳丽吧。想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是正好印证了此情此景。只是应该过去的就那样过去了,将要到来的还是一样的到来。
经历的意义不是在于让你意识到经历的重要性;恰恰相反,它的意义在于让你懂得你所经历的一切都不那么重要。
没有想要就没有伤痛,一切都那么自然的到来,再自然的离去;不再挣扎着去获得什么,也不再试图逃避什么;生命便变得简单而快乐了起来。
记得对于长大有这样的一个解释:曾经拼命想要得到的现在都不再想要了,那么你就长大了。小的时候,每年春天郊游都会去追蝴蝶,抓到了就开心,没抓到就伤心;长大后。每年依旧去郊游,还是会去抓蝴蝶,只是抓到了的时候很开心,没抓到却已不再伤心了。
知道哪些是应该放手的,懂得那些是可以期待的。
深夜了,书也翻到了最后一页,没有夕阳,没有月光。很平静的合上书,很踏实的从回忆里走了出来,掖了掖被角,便睡下了。仿佛是做了一个梦,梦里自己走过那么长长的一段路,蜿蜒起伏。
只是,活着就是活着。
身边的事,身边的人,就那样过去,再那样到来,同最初说好的一样。
来自:
豆瓣
作者:
子非我$
时间:
2012-9-28 20:38
最初看活着其实是张艺谋的电影,两个多小时的故事,那时的张艺谋正是崛起的时候,拍出的电影是以农民的视角讲的一部生动的故事了,乡土味十足,今天的商业化电影的失败,人们总是说他忘掉了本,其实这个本其实才是他真正的优势,而不是什么国际化。
活着,讲的其实就是福贵自己一生的故事,从自己的赌徒生涯,到抓壮丁,到最后的一系列不幸,儿子,朋友,女儿,村长,女婿到自己的外孙纷纷离世,最后的最后只有富贵和家珍能够活下来也确实很具有讽刺意味。故事中最大的成分其实就是在讲那些富贵最亲的人是怎样离开的。
与其说小说的名字叫做活着,我感觉名称改为,我们为什么活着这样的艰难更好,但是就题目本身而言,活着的内涵就深刻的很多,其实它也是在发问,我们为什么活,究竟该怎样活。
儿子的死,有庆在小说中,我感觉是一个完美的化身,他聪明,勤奋,可爱,善良,但是他的可爱善良却将自己的生命葬送在了一群庸人手中,但是这些庸人没有名字,我们无从恨起,但是他们确实的存在,而且是一个群体,他们是一个体制下的牺牲者,他们贪婪并且畏惧权力,更重要的有人能够保证他们不受自己的谴责。
村长和县长的死,在于他们是在很不济,生在那一个时代之中,他们都是一群很淳朴而且很善良的人,而且在社会中很受尊重,但是后来却是这分尊重让他们糟了罪,那一帮残忍的人让一个历经战争的人都没有信心活下来,活着对他们而言是那么的遥不可加,因为他们一点信心都没有。
不得不提的细节。龙二在后来的枪毙前还嚷着自己是替福贵去死的,福贵吓的跑回了家,其实福贵心里也是为自己而庆幸,要不是当初自己输光了,自己可能就在上头了,一方面表达了人生的无常,一方面也是在说时代的悲哀。
余华在文中谴责着,作为一个作家自己能做的也只能是无声的发泄自己的不满,并且还要把自己的不满巧妙的隐藏起来,这样才能够躲避住当权者的围追堵截,也只能这样才能渐渐地启发人们,推动人们的觉醒,从而更加的接近自己理想的社会。
但是一个作文者的最大悲哀就是想表达,但是却遭受打压,在这个神的国度里,知识分子一度成为备受打压,不受尊重的群体,他们挣扎着抗争着,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群体才是真正能够推动这个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他们才真正的是这个社会的良心,所以那些在那些年艰难的活下来的是最受人尊敬的人们……
来自:
豆瓣
作者:
简迷离$
时间:
2012-9-28 20:38
时间过去三十年,同样的悲剧还在农村反复重演,只不过是在新的时代,以一种新的方式在演绎罢了。活在这个社会,不能叫“生活”,只能叫“活着”。余华带给我内心的是深深的触动和悲痛,还有无所作为的无力感,忙碌的间歇,也只能轻轻叹息:好好活着。
来自:
豆瓣
作者:
沂之$
时间:
2012-9-28 20:38
余华的活着,看过两遍。
头两年看的时候,年纪还小,在学校无忧无虑的一心只想着玩儿,崇尚个性,一个劲的让自己的生活跟别人的不一样,也很不屑传统思想和那些小心谨慎的人。那时候,对生活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太浮华喧噪。感情也丰富,像夏日骄阳下的湖水,灿烂得波光粼粼,也脆弱得因为一阵微风频起涟漪。
于是看活着的时候,忍不住要放下书,深呼吸调整情绪,或者擦擦眼泪,才能接着阅读。脑子里也没有太清晰的思想,只是想着福贵命太苦,这命运放在自己身上,肯定承受不起。
这两天,正好有时间再次阅读一遍,福贵的生命在这炎热的夏日午后慢慢展开。有那么一刻,我觉得我好像认识他一样,可能他是虚构出来的人物,但他的确又是真真实实的在我们身边那些坚强活着的人们的一个缩影。
从抗日战争到国共内战,再经历60年的饥荒,到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这是个荒唐的时代,它让最底层人民无法选择任何形式的生活方式,尊严显得过分昂贵,活着变成了唯一的存在方式。福贵是渺小的,他无从改变时代轨迹,甚至从未真正理解过他生活的这个时代和社会,他有的,是朴实的意念和心怀敬畏的活着的意志,他对这个时代来说,是有尊严的。
放下书,无法平静,脑中闪现着许多画面。
二喜偏着脑袋,意气风发,或许还哼着歌儿,凤霞不会说话,也听不见二喜的调子,但他们手牵手,心里踏实,一起从村口那条路走来,回来看福贵和家珍。
这个饱经风霜的家,该去的都已经去了,留下祖孙两人。福贵干完活,拉着苦根的小手,走在田间小埂上,回家已是黄昏,夏日的暑气已经过了,夕阳还没落下,有时习习微风吹来,让人感觉凉爽惬意,树叶子也跟着风起。福贵和苦根就坐在屋门前的门槛上,夕阳斜晖把祖孙俩的影子拉得老长,苦根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有说不完的问题问福贵。
福贵老了,眼睛都看不清这个世界了,他说:现在心里踏实了,家人都是我亲手送走的,我也没有多少时间了,到时候可以安安心心的走了。也不用担心没人收尸,到时候尸体臭了村里人受不了会来给我下葬的,村里人都知道我要葬在家珍旁边,村里人也都知道我枕头底下那张饿死也不会动的十元钱是给来给我下葬的人的。
……
每个人都在活着,而命运的安排时常让我们无从感叹。但我们应相信,活着的意志无法被剥夺,它给予我们力量,是我们与众不同、独立存在的唯一 前提。
来自:
豆瓣
作者:
张泛泛$
时间:
2012-9-28 20:38
为了能够活着而活着,一个人的一生要遇到多少苦痛而他还必须为了活着而活着呢?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清楚的看到自己的过去,还能详细的记得每个细节,反正我早已不是了。
从很小开始,我的记忆就就随着时间的远去而慢慢变淡,很多时候我都在想,我过去到底在做什么呢?是迷迷糊糊、昏昏沉沉还是
来自:
豆瓣
作者:
大熊$
时间:
2012-9-28 20:38
故事的开头,败家子福贵,让人很可气。嘴里喊着光宗耀祖,却赌博成性,输光了祖上的基业。平时严厉地的父亲没有痛斥,只是被气倒在床,帮儿子还了债。
家里清苦了,可福贵也浪子回头了。好日子没几天,苦难却又跟着来了。福贵被抓去拉大炮了,这一去娘也就那么离开了,小儿子诞生了,凤霞变哑了。
紧接着亲人们就这么一个个的都离他而去了,此时才恍然发现,活着最累的是福贵。。留下来的人才是最痛苦的。
这个故事如此真实,像一块石子时不时地激荡起我内心的涟漪。温情有过,幸福存在过。可一切都太短暂,所以才显得那么残忍。
福贵在最后说道:“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
你的一生如此悲苦,可你却依然活着。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看着你这样平静的叙述着自己的一生,眼泪再也止不住了,胸口快要透不过气来,只是因为你这样活着。
我们无法抛弃自己的命运,所以,和命运一起活着,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然后,和它一起死去,化作雨水和泥土。。
来自:
豆瓣
作者:
杜影月$
时间:
2012-9-28 20:38
看《活着》的时候,心情没有一刻能够从沉重中出脱。社会的变迁,安稳到动荡再到恢复平静,但人的生活跟着安逸到艰难再到苦痛,一点一滴的变化都像刻刀,不断地给人生留下深浅不一的伤痕,但即使最后只有福贵陪着福贵,也要咬紧牙关与生活战斗着,挣扎着,决不放弃生命,因为活着是对生命最崇高的敬畏!
来自:
豆瓣
作者:
阿念$
时间:
2012-9-28 20:38
以前同学推荐给我这本书,一直不敢看,听说主人公的命运很悲惨。最近突然想起来这本书,拿起来开始看。开始拜读了就停不下来了,被主人公的故事深深的吸引。
主人公的命运是跌宕起伏的,结局是悲惨的。但是在经历了生活条件的重大变迁,亲人的一一离去,主人公似乎对命运的安排已经坦然了。他没有办法改变命运的各种安排,但是他可以选择对待命运的态度,倔强乐观的活到离开的那一刻。从书中我也感受到,亲人对人的精神上的支持是多么的大达到支持生命的地步。
从现在起善待自己的亲人,善待生活。
来自:
豆瓣
作者:
雨霁$
时间:
2012-9-28 20:38
我听的第一篇文章是沈从文的《生命》,演播者是谁已经不记得了,可那娓娓道来的“我好像为什么事情很悲哀,我想起‘生命’。每个活人都像是有一个生命,生命是什么,居多人不曾想起的,就是‘生活’也不常想起……”却永久地刻在了我的记忆里。那个时候,我应该还不到12岁,并不太懂文章的含义。只是这样略带沧桑的句子让我着迷,仿佛有种生活的智慧在里头。时隔近十年,再次听书,是余华的《活着》。单从题目看,多少是有些巧合的,不知道算不算缘分。
这是一个叫做福贵的人一生的故事。初为地主少爷,放浪形骸,后家产败光,父亲被气死,对生活的不易与命运的无常逐渐有了体会。不久被国民党抓壮丁,当兵2年,回到家中得知老母已去,年幼的女儿因为一场大病,从此成了聋子哑巴。妻子拖着一双儿女,家徒四壁。好在儿子机灵活泼,一家终得团聚。本以为光景渐渐转好,大跃进来了,成立了人民公社,还大炼钢铁,只搞得大家倍加贫困,数着米粒下锅。穷困的生活终于将妻子家珍折磨得病倒了,从此不能干活。一向懂事的儿子在为校长,也就是县长的女人献血中死去了。妻子不堪打击,病更加重。好在,女儿凤霞终于嫁得个好人家,不久又怀上了身孕,家里总算有了喜事。可在生产后,因为大出血,凤霞也死了。病在床上多年的妻子终于再没力气活下去,也跟着去了。至此,家中只剩下女婿二喜,外孙苦根和福贵三人。然而不幸一个接一个地到来,在一场意外中,女婿死了。福贵将苦根拉扯到7岁,发烧加上饥饿,苦根吃豆子给吃撑死了。成了孤家寡人的福贵买了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在傍晚的霞光中,讲述着他这一生的故事。
故事里没有哀怨,也没有不甘,只是承受着这生命的无常,沿着生活的道路这么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有人说,这个故事只偶尔假惺惺地给你一点美好的希望,然后迅速用苦难将这温情撕碎。是,苦难仿佛如影随形,真正的好日子一天也没有过。可是,我不同意说温情被撕碎,温情一直在那儿。就算贫穷几乎将他们吞噬,就算死神接连造访,他们一直相互宽慰,他们一直守望相助。活着有什么意义呢?生下来就好好活,仅此而已。
故事的时代背景有国共内战,有大跃进,有文化大革命,有包产到户,联系到福贵一家的起起落落,很容易让人想要批判点什么。可我什么也不想批判。这只是一个安安分分过着自己的小日子的普通小老百姓的故事。如福贵所说,国家大事他不是不关心,只是他一个小平民懂不了。他只想好好地活着,让家人好好地过日子。他有着传统中国百姓最大的美德,忍耐。没有怨愤,没有抗争的忍耐。对待生活中的不幸,他唯有承受。在许多别的故事中,对于一个从不抗争的角色,读者往往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然而这里,我有哀,却没有怒,只随着他们的起起落落而喜喜悲悲。因为福贵是那么透彻,那么安详,面对生活,他有另一种智慧。那是和大地相依相偎一辈子而领悟的智慧。笑着,哭着,感激着,活着。
余华在新版的《活着》封底写着:“《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谊,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激励,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我喜欢这句话“绝望不存在”。整个故事,最让人感动的就是这绝望的不存在。那每一次灾难,都足以将一个人彻底击溃。然而福贵没有,从巨富一夜之间沦为极贫,他没有绝望;被抓壮丁,战火中死生一瞬间,他没有绝望;失去了父亲,失去了老母,失去了儿子,失去了女儿, 失去了妻子,失去了女婿,失去了外孙,他都没有绝望。他仍然有感到踏实的地方:他们都是他亲手埋的,他死了也就省了牵挂。生活永远有值得感激的地方,那些相依相偎的回忆,都是他安心的理由。
在这个故事里,家珍曾是最让我不解的一个角色。她本是城里的有钱人家的小姐,漂亮而贤惠,嫁给谁都能得到珍惜与幸福。然而,她偏偏嫁给了纨绔的地主少爷福贵。年轻时的福贵嚣张跋扈,流连于青楼,难得回家。为了赌钱,甚至抽打过怀着身孕跪在地上的家珍。后来福贵败光家产,家珍的父亲敲锣打鼓接她回去。没想到,生产半年后,她又带着儿子回来了,回到了这个贫破不堪的夫家。福贵被抓壮丁后,她并不知情,却也默默守着这个家,等着她的丈夫回来。后来,直到她死去,都在为这个家操心劳累,受苦受难。如福贵常常念叨道:他对不起家珍,自从家珍嫁给他,一天的好日子都没有过过。然而临死前,家珍却说,下辈子,还要跟福贵在一起。我不能理解,在每天守着空房,等着一个在青楼中逍遥的丈夫时,家珍为什么不离开?我不能理解,在怀着身孕还被丈夫抽打后,家珍为什么不离开?我不能理解,父亲心疼自己将自己接回娘家,家珍为什么还要回来?
因为家珍就是活脱脱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女人。她恪守着出嫁从夫的礼教,嫁给了福贵,此生就是福贵的女人。面对丈夫的风流与冷酷,她只有默默忍耐。或许因为她相信,终有一日,丈夫会回家的,或许因为她的心中,从来就没有过离开这个选项。这是卑微的中国女人,她的一生死死地捆绑在了丈夫的身上。这是可怜的中国女人,她的坚强与勇敢只用来面对生活,对于婚姻和命运,她只有服从。然而,我相信,后来的家珍是幸福的。失去了荣华富贵,却得到了一个终于懂得疼爱她的丈夫,她是满足的。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旧时代女性的故事。从初时的忍耐与坚韧终于熬到了后来的关心与呵护。我不禁要想,如果这个故事延续下去,如果她的女儿凤霞也嫁了一个纨绔的丈夫,她大概会一边心疼,一边也教凤霞忍耐吧。这是她们被注入血液里的教导,这是她们对待命运的态度。
流在血液里的东西,多少会传承下来一些。所以即使是现在,总还是会看到一些悲剧的女性的故事,只是以不同的形式上演。不同的是,家珍们都还有着面对生活的坚强与勇敢,这足以使她们得到最终的幸福。而现在,却少有人有着这样的力量。传统是什么?传统就是必须遵守,不可以改变的东西。于是,当你抱着一个残缺的传统时,得到的便只有混乱与滑稽。所以,如果要做一个传统的旧中国女性,那就连同她们的坚韧也一同传承吧。如果做不到,就请一并丢掉铐在她们身上的枷锁。写到这里,大概应该打住了,不然极可能变成一篇女权主义文章。
大约10年前,《生命》的那段话在我脑子里反复回响,而今天,老人那沙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也在我脑子里回响:
少年去游荡,中年掘宝藏,晚年做和尚。
来自:
豆瓣
作者:
救不告$
时间:
2012-9-28 20:38
很短的时间把这本书扫完
感觉名不副实
给的声誉太高
套路老
都是白描的文字
能够实实在在反映动荡的历史变迁
我觉得如果没有看过这些年代类似的书的人
会觉得写的很不错
可惜我已经看过很多
浩浩荡荡的大军中
它就姿色一般了
看完就没有什么映像
记得福贵
记得除了他全死完了
然后没有了
笔法还是和那些作家一样较细腻
生活的风雨飘摇
人的渺小在大环境下的不堪一击
信念的伟大,一个朴素的出发点,我要活着
好死不如赖活着
对于每个年代的描写
确实,福贵经历了近现代中国很有代表性的历史阶段
笔墨很少的典型的描绘着
艰难困苦的生活以及亲人之间笃定的情谊
这是构成很大的反差
福贵把好多人的阳寿搜集起来
才让自己
一直独自走了那么多年
身边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
凤珍陪他最久
还是死了
都死了
福贵把他们都埋了
10块钱,很快也会把他送到他们身边。
来自:
豆瓣
作者:
包子$
时间:
2012-9-28 20:38
最近真是读什么哭什么。
毫无疑问的,这本书有让我几度落泪。
看的时候几乎是绷着神经在看的,生怕一个不小心,又有人将去。
全文围绕着福贵的回忆展开。他回忆了自己一生,大起大落。最终却还是一个人,年轻时候不懂事将家里所有财产都输光了,家道中落,父亲也去了,一家人过上了苦日子。日子虽苦,一家人却还是紧密相连,可是不幸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着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日子是过下来了。但是身边的亲人却一个个去了。苦难就是这样摧残着人们。最终还是只留下福贵一人活着。人活着就不该被苦难艰辛打倒。总会有机会的。
过段日子会再细细的品读一遍的。总觉得看的不够透彻。
来自:
豆瓣
作者:
再见,$
时间:
2012-9-28 20:38
活着才最美,有生之年最可贵,在那之后,你就只是一个名字,一张照片而已。
——题记
生活本身就是那样的,冷冰冰的。
大多数人,如同尘芥堆里的蝼蚁,随时可能面临沦为食物的窘境。
夫妻之间没完没了的争吵,儿女与父母之间的磕磕碰碰,拮据的日子,尴尬的处境,平淡普通但谈不上多么好的生活。就在这一点一滴的琐碎中,活过一生。
生活不就是一地鸡毛吗?有些细琐,有些烦乱,掺杂着各种各样的喜与悲,毫无头绪。那些市井人物的辛酸与悲哀,可怜与彷徨,让人的心头勃然一紧,撕扯的有些疼痛。不可否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就是他们生活的世界——为了生存,为了养家,每天都浸渍在苦难的泥沼中,挣扎在生活的漩涡里,努力地往上爬,往上爬 这是一种真实的生活,但是更确切的来说,其实这是真实生活的一种。有人悲哀,必有人欢喜;有人让人可怜,必有人令人羡慕。两个世界的人,或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有着千差万别。他们可能了解但永远无法理解对方的世界,除非亲身经历并感受。
不得不说余华是一个冷静的人,理性的人。那种历经沧桑之后的岁月积淀的冷漠与客观让人顿生冰冷的心痛。以一个看客的姿态,用那些小情碎事,犀利的诠释着世态炎凉,人性悲欢。用斧子将被糖纸层层包裹的现实掀开,里面是肮脏,是冷漠,是残酷,是无情,是悲催。
或许是我太幼稚,太天真,涉世未深的我还保存着一份对未来纯美的憧憬。我曾自信的揣想过未来的日子:在一个素雅的房子里,阳光透过大大的落地窗,洒落在洁白的书桌上,淡雅的芬芳在空气里飘逸,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安详地读着自己喜欢的书,写着自己喜欢的文字,偶尔望向窗外轻舞的飞蝶或是被一阵清脆的鸟鸣从神游中拉回,练上一下午的毛笔字或是发上一下午的呆。烦累的时候漫步到阳台,木屐踏在地板上,穿过长长的走廊,来到阳光的底下,在温柔的轻风里抿一口茶,到花园里轻抚每一朵将开的小花,任暖风在宽松的衣衫下游荡;精致的茶具,精致的家居,精致的生活。这样的景象总是一次次的撞击着我的心灵,让我疯狂,让我着迷。我希望那种流淌的生命的美感,好像是底色永远地铺陈在我生命的原野里。
可我对这个世界了解的太少太少,现实,总是这样,给我重重的一击。我看见的现实,我接触的现实,我读到的现实 现实的种种突然让我明白,那份心中的期望——有尊严的生活,优雅的生活,唯美的生活,终有一天,可能会在现实皮鞭下化作泡沫,夭折。
我突然觉得有些自嘲,有些讽刺,有些可笑。现实与理想的距离实在太远太远
我们还不算是真正的接触生活,因为我们还保留着一份未入世俗的童真和理想,自以为坚强的心灵还未遭受风雨的摧残,亦没有岁月的磨砺,生活的重担不必承担,我们还可以在父母的资助下过一种为所欲为的自由生活,装模作样的自视清高,虚情假意的愤世嫉俗,可是这样的日子还能持续多久呢?一切,终究无法逃避。
生命是一首悲欢交集的歌。
我们都会是那个唱歌的人。
现实主义的残酷揭开了生活的本来面目,但是纵使生活的蹂躏下,梦想已面目全非,是不是我们还应该相信美的力量所赐予我们生活的信心和前进的动力?
美,在现实面前,确实是一种浪费,可是我们整个生命存在的意义不就是在于这贪梦的寻觅与追求?
来自:
豆瓣
作者:
1988.$
时间:
2012-9-28 20:38
余华跟路遥写的书都是平凡而伟大的,《活着》看到最后很触动,看着亲人一个一个的死去。现在我屈身在拥挤肮脏的街道间,看着这个操蛋的世界,我仿佛又听见富贵露着黝黑的上身在田间吆喝: “ 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哪只牛不耕田,这可是只古都有的道理,走呀!走呀!”嘿~“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
来自:
豆瓣
作者:
牛大发$
时间:
2012-9-28 20:38
这是一本少有的能再一次像雨果的《悲惨世界》一样震撼我的书。
福贵的生活比我想象中的曲折多了。
他从最初的家财万贯,到家道中落,至最终只得一头水牛相伴,活着的意义改变得天翻地覆。
我起初不明白余华的寓意。他是真的觉得人仅仅是活着就是好的吗?就只是活着,哪怕饱暖都能问题,他还是觉得活着就是好的吗?
思想做了无数次斗争,最后还是把问题带到了现实中。
活着,原来真是一件礼物。还有机会睁开眼看看这个世界的黑白好坏,还有认知的能力,判断选择的权利。
可能每个人的悟性都不同,我的觉悟也不可能太伟大到能适应整个社会。我只觉得每天睁眼不再抱怨,是最好的开始。
来自:
豆瓣
作者:
ilya梅$
时间:
2012-9-28 20:38
我不知道如果我处在那环境,是否走得下去。就算现在,遇到一点小事,还是会很难受,而在当时,他却能走着,即使到最后只剩下自己。心痛啊,感觉对生活怎么会如此的无力。
简单两个字,是用怎样的心情写出来的呢?如果说要经历如此无奈且痛的过程才算是活着,我可能活不下去。此时很庆幸,我不是处在那个环境,现在的环境,甚好!
来自:
豆瓣
作者:
一望无$
时间:
2012-9-28 20:38
《活着》给我感觉就是,一whore从业时间长了,不但慢慢习惯了SM,竟从中得到了些许快乐,遂称恩客。自此,虽不说对恩客感恩戴德,但认为这么活着也不赖,反抗什么的早抛诸脑后。
豆瓣说我评论太短了,但是我不想再说什么,就滥竽充数了。
王小波说,一个人,活着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活着本身,还应该做点别的事,要不然,这很容易活成任何一种糟糕的模样。在这种糟糕的模样的和下地狱之间,我选择下地狱。
来自:
豆瓣
作者:
一首简$
时间:
2012-9-28 20:38
看完之后,总感觉心里很压抑,很沉重。作者用近乎冰冷的语调刻画了悲惨的一家。
儿子死去,女儿难产死去,妻子死去,女婿死去,最后连外甥也死了。
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这一切让我感觉愈发的压抑。这种压抑源于生命的沉重,源于对这的同情。
命运也许就是这样,你无法也不能反抗,只能默默的忍受。命运就是这么让人无奈。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是风吹还是雨打,你都的走过去。好似一切都看淡了,与生命相比一切都不是那么重要。不管你遭受了什么,失去了什么至少还活着。活着让生活中的一切艰难困苦都显得微不足道。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来自:
豆瓣
作者:
旅行就$
时间:
2012-9-28 20:38
要看过多少本书才能遇见一本好书,哈~这回又让我遇见了。
每个人活着都要学会面对各自人生,不论是苦是甜,都必须没有选择的喝下,独自品尝。这是上帝为每个人量身特调的饮品,不能回避,它是独一无二的,除了自己没人能代饮,当然永远也不知道别人喝到了什么。
书中福贵在乱世中与亲人一一告别,走过奔溃的边缘又回到对生活的平静态度,洋洋洒洒10万多字竟道尽人生无限悲欢离合。
有时候生活就像一朵小花,在手心慢慢酝酿,待他盛放,却又总是会发生忽如其来的变故,突然夭折。反复总是有人在与你做对,你却不服,想要看看生命的韧度究竟可以到哪里。
一开始读就被吸引,许多地方十分有趣,却没想到往后读,书就开始变的越来越沉。啊,才知道原来这是一个如此沉重的故事。书中福贵所经历的苦难已经不是一位老人的个人回忆,那份苦难是动荡社会下整个时代的苦难。来的如此浩浩荡荡,冷面无情。
想来如今面对的那些生活琐事,写不完的功课跟没日没夜的加班都是浮云,风一吹便可散去。
来自:
豆瓣
作者:
懵懂小$
时间:
2012-9-28 20:38
虽然写出了历史的嘴脸,人性的丑恶,都是最贴近我们的生活,最贴近人性的最真挚的那一面,生活是为了活着,最基本的目的,主人公经历了各种不幸,但仍然坚强地生存下来,饱经沧桑,以口述回忆的方式给我们在娓娓道来中感慨悲欢离合,生存不易
来自:
豆瓣
作者:
Arvin_$
时间:
2012-9-28 20:38
一个老人跨越四代的生离死别,最终孤身一人,命运沉浮,正在按部就班愚弄他的一生。
每次听到父辈说起那段峥嵘岁月,从地主到贫农的悲叹语气,往日的风光无在,往日的神气殆尽,无法相信他们经历了这段跌宕起伏的人生是如何一次次站立,可能就像富贵一样,依然活着是有人依靠,有人牵挂。
原来我们自己是值得尊敬,因为我们坚韧地为了生活而活着。
人生的终点其实一样,通往终点的道路仅仅两条,直路和弯路,走直路沿途风景乏味显得终点美丽至极,走弯路,可以寻欢作乐,尝遍春色,以至于结果单薄无谓。哪怕终了,凭借只言片语,也要流露出终了泛光的泪水。
来自:
豆瓣
作者:
KT$
时间:
2012-9-28 20:38
身边的人一个接着一个的意外离去,反衬着男主的活之不易~~~~
到了结尾都已是欲哭无泪,只能借着老牛的相依为伴撑托起一丝记忆和安抚。。。。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
《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承受三万斤的重担,它没有断;
《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揭示了一种高尚:那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世界。正如本书的主角富贵,一生坎坷多折,经历了家境的破落,经历了国共的战斗,经历了文-革的动-乱,经历了所有亲人先后离他而去的苦痛,最后与一头与他同名的老牛相依为命,默默的活着,无牵无挂的活着,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
生命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活着是一个如此宽广又如此沉重的话题,这世上的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活着,甚至已去世的人都活在亲人的心里;活着又是如此沉重,它凝聚了太多的责任、使命以及无尽的回忆。活着给人以一种力量,一种使人坚强的面对挫折、变故,甚至死亡的力量;一种支持人无论遭受怎样的打击,都坚持生存下去的力量,一种隐藏在人们骨子里的一种力量,一种精神的力量。
来自:
豆瓣
作者:
蛋蛋$
时间:
2012-9-28 20:38
遵循内心而写作。
头一回看书没有老看着阅读进度,一气呵成看完了它。
许是自己书看得太少了,读完这么一本小说,从头至尾,有些震撼。
跟着“我”去仔细听老人回忆叙述自己的一生,
又跟着老人的叙述而去经历。在一个晌午,
最终孑然一身的老人就这么平和地讲完了他这一生的事情。
印象最深的是,文末老人福贵对着老牛福贵说的那番话,“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是要羞你。话还得说回来,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两个福贵……
另一处就是,对忽地知道自己败了家的少爷到最后的这么一个蜕变。
始终是对这个福贵有着敬意。很多人说它是个悲剧,在我读完来,
只是觉得一种震撼,同时是一种平和,活着。
来自:
豆瓣
作者:
不如王$
时间:
2012-9-28 20:38
看书很少能体会到如此深刻的体验,我忍不住想写一些读后感。原来对这本书不抱有什么期待的,而且是一本小说。对于这些富有文学意义的小说,我总是不屑一顾的,莫名的对名著有些反感。包括中国的《红楼梦》,外国的《简爱》这些,高中时候只是按照老师要求的背了简介或者知道主要的故事情节罢了。今天心血来潮的看了开头,竟然无法抑制的往下看。全书的主线是通过一个老人自述他的一生,从一个富家公子哥败落之后的生活,还有一个一个亲人的离去,最后剩下自己一个人与老牛在田里耕作维持生计。
这明显是个悲剧,我哭了无数次,当他的每一个亲人死去,我都要哭一次。我热爱这个主题——“活着”,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这是个很深奥的问题。全书是以死来衬托活着的,却不是以悲衬喜,甚至让人感觉活着比死亡还要悲剧,我是那么认为的。很多人看完电影都是感觉要乐观的活着。主人公在叙述的故事的过程中,完全感觉不到他的悲伤,就是因为这种态度,更令人感到心酸。
人怎么像个局外人一样讲诉自己的一生,或者说那是一种超脱,已经超越生死了,在我们看来苟延残喘的活着,却能达到神的境界。
我们再问下自己“为什么”而活;又或者为——什么而活。因为活着,所以活着;为了——活着而活。
答案就这么简单,就像动物般只是吃喝拉撒,一睁眼一闭眼一辈子过去了。
我想到我这样活着就觉得可悲,因为我从来就不知道到活着的原因。活着这个词,比生存都来的卑微,更比不上生活了。
前阵子看了电影《松子被抛弃的一生》,我就在想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特别不理解的里面出现的一句话“生而在世,我很抱歉”。抱歉是因为觉得自己人生没有意义吗,那么是对谁说抱歉,自己吗。因为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活着,就像乞丐一样没什么尊严。我是那么悲观的想的,就像偏爱悲剧结局。可能我的年龄太小,还不能理解什么是人生的意义。活着,是个很沉重的词,所有人都背着它,有的人选择了庸碌平凡的一生,有的人选择了有意义的一生,可是谁能告诉我,什么是有意义的一生,我不接受像作文里举的一堆名人的例子,太恶俗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Peter$
时间:
2012-9-28 20:38
当苦难接踵而至且愈来愈烈时,除了接受我们还还能做些什么呢?活着,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其实我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罢了。
读一个人的人生就是读一部历史,个人的命运和时代的命运结合的如此紧密,个人无法跳出时代。
富贵的一生经历的苦难和打击是常人无法承受的,但是他还是活下来了,而且活的挺乐观,生活,你不能反抗就去享受,哪怕是痛苦,哪怕是无尽的苦难,因为生活本色如此。所幸的是这个家庭接连而至的灾祸还有有家人相伴。
来自:
豆瓣
作者:
学狗叫$
时间:
2012-9-28 20:38
我看书,看电影都喜欢看到一半就去翻结尾。然后知道了结局后,过程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但《活着》这本书,却给了我另外一种选择。
富贵的一生,几乎就是在莫大的绝望和平凡的希望中度过的。这样螺旋状的循环,周而复始的痛苦与希望,让人悲叹让人怜惜让身为读者的我多次希望富贵干脆死掉吧。可偏偏又是因为这种痛苦与希望,让我看见了身为人,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活着,本就是一场修行。
有句话叫及时行乐,但在此书中我想说及时行苦更适合这个社会。
来自:
豆瓣
作者:
卡卡李$
时间:
2012-9-28 20:38
虽不至于像福贵的一生那么坎坷波折,但我们的一生中真的会有些风风雨雨要经历,也正是因为这些变化莫测,才赋予了生命的意义,才值得我们期待未知,徜徉未来。我从来不觉得生活可憎,“那是因为你向来顺风顺水,未经磨难”,或许这反击有理,但我也不惧怕,因为生活本来就是这样,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的活着。
来自:
豆瓣
作者:
sunny
时间:
2012-9-28 20:38
《活着》是在高三的时候看的,也许因为当时年少无知,所以只觉得富贵一生遭遇凄惨坎坷,晚年更是心酸落寞。家从昌盛到被他弄得破落,是他自找,可是后来的种种经历让人无法不同情他。妻子的离去,相继又是儿子女儿,女婿,没有人不同情他。在经历的这么多磨难,本该晚年守着老牛,守着苦根过完。生命仍然不停歇地折磨着他,可怜的苦根因为吃上一顿好的“豆子”,竟撑死了。很讽刺,在那个年代却很现实。之后,就是富贵独自赶着老牛在田里耕种,他只能和老牛说话,把老牛当成他的家人,他的妻子、儿女、还有苦命的苦根。
在家里经历了一些变故,还有前不久爷爷的过世,重新体会到,活着~不仅仅是活着。而生命不止是场生死的角逐,更是对生活,对感悟,对磨难的一种深刻思考。爷爷的过世给了我很大的打击,所以更无法想象,富贵经历了那么多亲人的辞世又是一种怎样的悲痛。
《活着》,它是在面对伤心绝望时的呐喊;《活着》,它是在看透生死离别时的叹息。《活着》,不仅仅是活着,也是对现实,对命运的一种坦然。我活着,顾我在;我经历,顾明白。
也是《活着》教会我,即使繁华不在,即使黑夜将我掩埋,坦荡面对,淡然接受,在内心对过往人烟的铭记也会让我们努力、好好的活着。
来自:
豆瓣
作者:
imgedh$
时间:
2012-9-28 20:38
生命在于折腾吧,思考、选择、妥协、坚持,富贵荣华、荣华富贵。满足自己的欲望,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了活着、蝼蚁也在坚持。附:
你看那些可怜的人。
正缝缝补补 唯唯诺诺。
这么活着 又算什么呢 让我搞不懂。
我有那么多的理想。
我还有那么大力量。
我要改变世界。
任凭我想象。
隔壁老张对我讲。
年轻时我和你一样狂。
天不怕 地不怕 大碗喝酒 大块地吃肉。
后来摔了跟头 老了 就变得谨小与甚微。
就忘了梦想只乞求能够平安地活着。
我是要做个英雄。
要吃好大一片天空。
现在懂了这都无所谓。
我吃饱就行了。
我们都是很柔软的动物。
活在壳里 发誓抵抗。
最后不过丢盔卸甲 慢慢地顺从。
我们都是很微小的动物 不足道。
如果想要快乐一些。
就要忘掉世界的辽阔。
我们都是很可怜的动物。
来到这个世界 受点委屈 受点刺激。
这么苟且的活着。
我们都是很那个的动物。
活在自己身边。
这么看着 这么干着 这么凑合。
这么快乐的活着。
隔壁老张对我讲。
年轻时我和你一样狂。
天不怕 地不怕 大碗喝酒 大块地吃肉。
后来摔了跟头 老了 就变得谨小与甚微。
就忘了梦想只乞求能够平安地活着。
有时我很快乐。
有时我很难过。
直到将来会变成老张活得像条狗。
这种现实只能接受。
能干干着 不能干看着。
这一生会很快地过完。
我是要做个英雄。
要吃好大一片天空。
现在懂了这都无所谓。
我吃饱就行了。
我们都是很柔软的动物。
活在壳里 发誓抵抗。
最后不过丢盔卸甲 慢慢地顺从。
我们都是很微小的动物 不足道。
如果想要快乐一些。
就要忘掉世界的辽阔。
我们都是很可怜的动物。
来到这个世界 受点委屈 受点刺激。
这么苟且的活着。
我们都是很那个的动物。
活在自己身边。
这么看着 这么干着 这么凑合
我们都是很柔软的动物
活在壳里 发誓抵抗
最后不过丢盔卸甲 慢慢地顺从
我们都是很微小的动物 不足道
如果想要快乐一些
就要忘掉世界的辽阔。
我们都是很可怜的动物。
来到这个世界 受点委屈 受点刺激。
这么苟且的活着。
我们都是很那个的动物。
活在自己身边。
这么看着 这么干着 这么凑和。
这么快乐的活着。
来自:
豆瓣
作者:
newer0$
时间:
2012-9-28 20:38
短短的几个小时,我从地球的一端飞向了另一端,我的生活也要从一种方式变为另一种方式。短短的几个小时,我阅历了一个人一生的快乐与苦难。以前时常想人为什么要活着,而实际上一个人生命的开始是父母给的,而结束又多是因为天灾人祸,说到底人什么时候来有什么时候去都不是自己决定的。那么为什么活着似乎显得已经不那么重要,“人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于是我开始想人要怎么活着。可即使是怎么活似乎也不是完全由自己决定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即便是苦心经营也敌不过命运的捉弄。谁能想到曾经的辉煌却把自己送进了坟墓,曾经的落难反而保了自身性命呢。以为乐极必然生悲,苦尽自然甘来,无非是自我安慰的说辞罢了。以为享不了的福禄、受不了的苦难,其实到时候总能想个说法欣然接受,而一旦过去,便很快就不以为然了。人就是这么容易身在福中不知福,好了伤疤又忘了疼。也罢,还是少想点这解不开的命题,该干嘛干嘛去吧。
来自:
豆瓣
作者:
弥賽亞$
时间:
2012-9-28 20:38
一直很不喜欢这本书,
或许是因为它表现了中国人国民性中及其消极的一面。
余华在谈到这本书的创作意图时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
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福贵的不抱怨和逆来顺受,
是由于失去了精神上的抱怨的能力,
只剩下了肉体上的“承受能力”,
他努力把自己变得麻木,
但又忍不住要回忆和自我安慰,
于是找了一条老牛作寄托,
以自欺的方式活在精神和肉体之间。
这就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生存方式。
存在是一种决心,活着是一种决心,
哈姆莱特说:“活还是不活,这是个问题。”
其实就是一个决心的问题。
就如同海德格尔所说的“向死而生”的本真此在。
没有决心就没有存在,甚至也没有非存在、不活(自杀),而只有无限的“承受力”。
最有承受力的不是别的,只是虚无。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王朔说,只要我不把自己当人,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儿。
他们都很“乐观”,就像福贵一样。
但这种“乐观”不正是一种最可悲的生存状态吗?
来自:
豆瓣
作者:
怡情豆$
时间:
2012-9-28 20:38
昨晚是流着泪看完的余华的《活着》,有庆死时我哭了,他是那么的纯真美好,可抵不过命运的安排;凤霞和二喜结婚,我也从内心感到喜悦,看到了苦尽甘来的曙光,可是命运是一条单行道,由不得你选择。凤霞死了,接着是家珍,二喜,苦根。我不知道一个人是要多坚强才能承受至亲离开的悲痛.也许小人物是根本无法违抗命运,也只能在大时代的洪流中漂浮。我想到一句话,说一个人若是无法担起时代的重任就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中。可是对于小人物来说,他们的命运也许已经注定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Judy$
时间:
2012-9-28 20:38
语言很朴质的一本书。也没有一些华美的词藻,但我很喜欢这本书。
虽然有些情节我是在犹豫要不要继续读,因为其中发生在福贵身上的事情真的让我非常同情又可怜他。但作者的语言就好像有一种吸引别人的魅力一样,让人不知不觉读完它。
当读完的时候,我才惊觉“诶?这就读完了?”这样的感觉也是有的。
但有时候心中也会有,他们真不懂事,像有庆这样的孩子,单纯到令人有时候都产生反感。因为他把他的羊看的比谁都重要,一点也不懂得体谅父母。甚至上学还不认真听课。所以在他去世的时候我甚至还松了一口气。还有苦根,和有庆一样。其实并不是他的本性不好,只是周围的坏境使他变成了一个性格恶劣,自私的傻孩子,死也是撑死的。这里不想细谈他。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家珍和凤霞还有福贵,二喜。他们都是心灵最朴实的人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海运舵$
时间:
2012-9-28 20:38
活着的意义一直是文学作品关注的话题,一千部作品可以有一千种对生命的诠释。但当我读过余华的《活着》后,还是对作者对活着的解释吃了一惊。
这部小说采用零度叙事的风格和新历史小说的写作手法,不动声色的讲述了一个叫福贵的人的悲惨的一生。小说紧扣死亡主题,福贵一生忍受着各种困境与苦难,一生中经历七次与至亲之人的生离死别,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七岁的外孙苦根。最后,他了然一身,与一头名叫“福贵”的老黄牛相依为命。小说从始至终几乎没有评论性的言语,只有一句话是福贵对自己一生的评价,即: “一个人命再薄,只要想活着,怎么也死不了。”
这本书是以福贵为第一人称,自述式的方法推进情节的。所以当读者深入其中,会感到自己仿佛变成了福贵,与他一起经历时代的洗练。在阅读过程中,我百感交集,一次又一次的随着福贵品味了人生各种各样的苦难。起初,我心中总是充满期待,希望‘福兮祸所依’,在某个阶段苦难会戛然而止,生活会苦尽甘来。抱着这种心情我苦苦寻觅,福贵的父亲去世了,母亲去世了,相濡以沫的妻子家珍去世了……。如同变幻莫测的海面,好容易风平浪静,霞光满照,却忽然阴云密布,惊涛拍岸。骇浪一波波的袭来,把所有的希望与梦想摔得粉碎。主人公的悲惨命运迫使我思考一个问题,小说的名字叫《活着》,但故事却讲福贵周围的人接连逝去,只剩下福贵孤零零的活着,作者的用意在哪里呢?在作者眼中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余华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是,活着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而活着。初读这部作品,我感到深深的悲哀与迷茫。可能由于远离那些动荡的年月,并未真正有过这样的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我感到不寒而栗。然而奇怪的是,合上书后,内心却多了一份平静与淡然。不知不觉中我深深地被这个故事吸引了。
追本溯源,这个故事源于美国老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作者,于是写下了《活着》这部小说。
以生活为话题的书不胜枚举,其中《活着》所阐述生活的视角可以算特立独行的了。它始终围绕着苦难这个主题,以小人物的生活故事,阐释一种价值观:活着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而活着。
其实人生,不论轰轰烈烈还是平庸寡淡,都是一个过程而已。无论现时我们经历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抑或是难以言说的艰辛,只要继续活着,它们中的大多数细节和感受都将被我们和时间——遗忘,只留下苍白的结果。那个结果对现时的我们毫发无伤。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视角在逐渐改变。从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到白发苍苍的老人;眼光从迷茫、懵懂到锐利、疏朗。很多刻骨铭心的经历随着时间推移压缩成一张照片,深埋心底,当时的痛苦或者喜悦,在现在看来变得平淡。
《活着》中作者以苦难的经历为例,来说明这个道理。正如余华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这种坚忍,是落寞时的隐忍;是悲伤时的坚韧;是绝望时的洒脱。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责任,我们没有选择权,不论喜悦抑或悲伤,我们要么欣然接受要么从容面对。
作者在这个小人物的命运中赋予了太多太多的含义,而这一切只是通过福贵平淡的叙述推进。比如在描写儿子友庆去世时,福贵的感受时,他说“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之前盼望儿子归来的喜悦与之后儿子去世的悲伤的对比,一览无遗。小说始终以一种冰冷、客观的语调讲述福贵的一生,但从中读者又能切实体会到福贵的情感。这种“零度叙事”的写法,使人更加真切地体会到福贵的隐忍、平淡的性格,以及活着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的主旨。
余华的《活着》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身为新解构主义的代表人,他力图打破人们对于生活的常规视角,以全新视角与方式表达生命的韧性这个主题。当然小说的情节是夸张化的,是人对苦难承受能力的一个实验。我们不必追求情节本质,只需和福贵一同体验、感悟人生沧桑。再回到现实,我发现曾经的烦恼不再那么重要;曾经的喜悦也变得淡然。其实人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无论经历什么样的际遇,最终都会归于平淡。
不禁联想起苏轼的《定风波》。苏轼在被贬黄州后的一个午后,一面吟诗,一面在风雨交加的竹林中慢行。虽然命运多舛,但在他心中“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当风雨过后,他蓦然回首,一语双关地感叹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想这种态度是一种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洒脱。风雨阴晴如此,更何况是人生呢?
来自:
豆瓣
作者:
无法识$
时间:
2012-9-28 20:38
生命真是无常,为家珍感到惋惜.在她身上我感觉到了一种内在的力量,应该得到幸福的人,却历经磨难.
我不会去思考故事背后到底寓意着什么.只是看到这么一个故事,为里面所有人感到惋惜.是社会.,环境造成的悲哀,应该庆幸我们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吗?或者这个幸福的时代在创造另外一种悲痛.,
来自:
豆瓣
作者:
绾清如$
时间:
2012-9-28 20:38
6月20日,早上快走到學校西門的時候,看到馬路對面修理電線的高架子下躺著兩個人,開始以為他們是在繼續作業,頓了兩秒后右邊的男子像被電擊了一樣身體往空中連續痙攣了幾下我才反應過來到底發生了什麽。旁邊衝出來一個男子拿著紙箱子,想把那人和鐵架子隔開,可是人已經不動了。
我就愣在馬路對面,一直看著對面的兩個人,看得我眼睛都酸了,我也不知道爲什麽我要一直看著他們。這是我第一次這麼近距離接觸意外死亡,整個人都出於掏空的狀況,下意識握了握電話,不用我打了,大家都在打。
學校里的跳樓我沒大有感覺,預謀的死亡招來最多的就是流言蜚語,我不說話就可以了;身旁的親人去世我沒太大的感覺,一是死去的人里沒有我實在親密的,二是他們的死亡是可預料的,心中早早做下了鋪墊,死生有命,盡人事便好。而意外死亡,在報紙上看到時,大都也只感慨一下這人是多麼的倒楣。
同學看完《活著》過後,捶著床嘆道:“這人怎麼這麼倒楣?”
那樣大環境之下,誰都可能成為下一個倒楣的人。我看完后心情也極度壓抑了會兒。你不與誰過不去,可是命運也會與你過不去。大多數人無力反抗,也未想過怎樣反抗。
大多數人的生命遇不上意外死亡,但要遇上了死亡,一點也不意外。
活著真是一場精彩的賭博。
来自:
豆瓣
作者:
水之北$
时间:
2012-9-28 20:38
看《活着》这部电影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前几天和同事出差,偶尔聊起《活着》,发现她没看过张艺谋的这部电影,而我没看过余华的这部书。回来后在网上宕了一本,没有多长,化了两三个小时就看完了。
由于余华本身就是张艺谋电影的编剧,所以电影和书的影调是完全一样的。余华堆砌了一个人面对的一大堆苦难,用以衬托他想表述的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这些堆砌在书中多少有一些做作,到了电影中就很自然流畅了。比如,在书中有庆是在献血时被抽血过多致死的,这个情节过于荒唐,已经丧失了可信性。在电影中,有庆在大跃进的狂欢中死于意外事故,一切都顺理成章。在书中,为了表现福贵的坚韧与乐观,余华不得不采用“我”听福贵讲述的方式,告诉读者这个让“我”极为难忘的人。而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葛优那张忘我而投入的笑脸。
书和电影不吝笔墨地描述了福贵一家感人的亲情。母亲、妻子家珍、女儿凤霞、儿子有庆、女婿二喜、孙子馒头,所有家人之间无言而深厚的爱温暖着每一个人。家里的老长工最终由于福贵的破产沦落为乞丐,但家珍还是愿意收留他。文革中,导致儿子有庆死亡的县长春生想自杀时,是从来也不原谅他的家珍劝下了春生的这条命。家珍向春生打开了从未向他打开过的家门,走了出去,冲着他大声喊道:“春生,你记着,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呢!你得好好活着!”这些家人之间以及和其他人之间的珍贵情感,是使人们能够幸福和不幸福地活着的最大理由。
福贵:小鸡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
家珍:牛以后啊,馒头就长大了。
馒头:我长大了要骑在牛背上。
福贵:馒头长大了就不骑牛了,就坐火车,坐飞机,那个时候啊,日子就越来越好啦!
是的,亲人们的亲情,朋友们的友情,对好生活的希望,以及生活中随处所在的乐趣,让人们能乐观而坚韧地面对生活中的艰辛与苦难。生活中充满了艰难困苦,但人们都还好好地活着。
来自:
豆瓣
作者:
浅夏听$
时间:
2012-9-28 20:38
文字的朴实,让死亡真实得撕心裂肺,让温情温暖得痛彻心扉。
在活着里,生命里难得的温情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下老得像一片枯叶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我原以为,在所有人都被死亡带走之后的福贵,会绝望地自杀抑或被打击得病逝。
但我却想多了。福贵买了一头和他一样老得不行的老黄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辈子在布满泥土的田间活着。累了休息,听听劳作妇女们的唠嗑,和富贵闲人一样的“我”讲述着他这一生的“传奇”。
当人活到福贵这种境界的时候,其实和死去没什么区别。因为他活着,所以他为活着而活着。没有什么你死了我也不活了的要死不活,没有因为孤独而无法活下去的悲哀,没有绝望带来的绝望。
只要你有回忆,有温情,就可以带着回忆好好的活下去。
来自:
豆瓣
作者:
玮恩Iv$
时间:
2012-9-28 20:38
从电影到书,再从书到电影。
做了好多比较,分析了好多次。
简单说来,
有的人想活,但是怎么也活不了。
而有的人,能活,却活不下去。
最难忘的是,
有庆输血死后,
福贵赶到医院,
医院的人问他:几个儿子?你为什么只生一个儿子?
我不知道我这样理解会不会太邪恶。
但,
我就是想到了。
第一层意思:如果你有两个儿子,你就不那么伤心。就不那么有所谓了,我们(包括春生及妻子)就不那么愧疚了。
第二层意思:全校只有你儿子血型是相符合的,如果你还有儿子,血型符合的可能性很大,还可以继续输血。。。
我不知道我这样想是不是太邪恶了。
但是,
有庆的命,在那个时候,确实是不被尊重的。
不知道怎么说了。
一肚子话。
哎。
就这个意思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wz304b$
时间:
2012-9-28 20:38
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勇气,人生是没有停止的旅程不管你愿不愿意他都在一直像重点迈进。活着虽然不容易但在走进人生尽头的时候谁又不曾在回顾呢。
卫生级管件http://www.wz304bxg.com ;卫生级不锈钢管http://www.zqpipe.com;卫生级阀门http://www.wzfmgj.com; http://www.wzbxgc.com
来自:
豆瓣
作者:
颜言$
时间:
2012-9-28 20:38
故事情节其实比较简单,以叙述的方式来诠释整本书,但是那个主人公也太悲催了
开始拥有很多很多,不知道珍惜,等到他知道了家庭的重要的时候,身边重要的人一个一个离他而去,以各种事情各种方式离开。让人无奈却又同情他。作者到底想说什么呢?人应该好好珍惜自己拥有的,积极进取吗?是这样吗?
来自:
豆瓣
作者:
雅霖$
时间:
2012-9-28 20:38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正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 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
我感觉这本书是不错多少我还是喜欢看电影多一点我经常去www.zhj2.com你也应该去看下老不错了
脑袋里空荡荡,像是被捅过的马蜂窝。 过了一会,我听到爹在那边像是吹唢呐般地哭上了。 可是我再也没遇到一个像福贵这样令我难忘的人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蓝色昕$
时间:
2012-9-28 20:38
本书是我第一次看,也是第一次觉得人应该记录下自己独自走过的路,就像书中的徐福根的一生一样。从少年的顽劣,到中年的意识到生活的无奈,从抗争妥协到再次抗争,也许一次次的失去早已经把一个男人所击倒,但是活着就是不断地对命运的抗争,富贵在失掉家产的时候意识到钱财对生活的不易,而在父亲母亲相继去世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在不断的抗争中看到了命运的不公正,所以更加珍惜所拥有的一切,但是命运在一次次的对他开玩笑,也许早就把一个男子汉磨得失去了曾经的脾气,即使在面对所有亲人的离去之后,他显得沉默但是正如陪伴他的牛一样,变得忠诚和踏实,这才是生命的真谛,也许也是作者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活着的意义吧,无论怎样都不要失去生命的意义。
文章在我看到亲人一个个离去时感到一次次的悲伤,总觉得好日子要来临了,结果福根的生命却面临一个个黑色幽默,也许生活活着就是这样,不段的失去中成长,然后在失去中明白活着就是不断面对一个个挫折和玩笑成长,自己一个人面对硬邦邦的社会,像牛一样踏实生活才是王道!
来自:
豆瓣
作者:
sunny$
时间:
2012-9-28 20:39
其实这本书早就要读的,最早在法大bbs上看到下载下来一直没读。余华——一个永远倾听内心写作的作家。以理性冷峻的思维看待人一生的命运沉浮。福贵多舛的一生,先是赌博导致家业败落,从少爷沦落为苦命人,为目前找医生途中又被抓了壮丁,女儿变成哑巴,儿子早逝,接着女儿生子而死,妻子终究老去。就连外孙最后也先他而去。生活总是带给他不断的意外让他措手不及。读这本书时我几度哽咽是感慨那时生活的苦难还是同情主人公的命运我也不知道,但是福贵一直活下来了,我想这就是这个小说的精髓。而且福贵本人的名字就极具暗讽或隐喻的意味。
来自:
豆瓣
作者:
sunny$
时间:
2012-9-28 20:39
其实这本书早就要读的,最早在法大bbs上看到下载下来一直没读。余华——一个永远倾听内心写作的作家。以理性冷峻的思维看待人一生的命运沉浮。福贵多舛的一生,先是赌博导致家业败落,从少爷沦落为苦命人,为目前找医生途中又被抓了壮丁,女儿变成哑巴,儿子早逝,接着女儿生子而死,妻子终究老去。就连外孙最后也先他而去。生活总是带给他不断的意外让他措手不及。读这本书时我几度哽咽是感慨那时生活的苦难还是同情主人公的命运我也不知道,但是福贵一直活下来了,我想这就是这个小说的精髓。而且福贵本人的名字就极具暗讽或隐喻的意味。
来自:
豆瓣
作者:
假正经$
时间:
2012-9-28 20:39
活着,只看名字就知道是本很悲的书,但是还是忍不住去看,谁叫我就喜欢这种题材的书呢,这种题材往往叫我欲罢不能。这本书是我大一的时候看的,那时候刚来到大学,心怀梦想,同时内心也是浮躁的,这本书是大学以来让我第一本静下来看的一本书,上课都拿课上看去,终于两天给搞定。回归到书里,主题很明确,全书就是围绕着活着这个线索写的,活着主题贯穿全文,同时也是全文的悲点,当富贵的亲人一个一个的离他而去,我的心也随着一次一次的颤抖,真的,那一刻真有种心碎的感觉。家珍是个好女人,好妻子,好母亲,当他离去的时候我的内心已不是颤抖那么简单了,其实早已料到家珍会是那样的离去,所以麻木了。书中的家珍是一个那么完美的传统家庭妇女的形象,从开始到结束她都是那么的让人心疼,现在社会的女人大多都是浮躁,虚伪,喧哗的,对比家珍这种传统的女人,真的让我心疼,家珍真的是一天好日子都没过上,然而作者却让富贵开始知道什么是爱,要享儿孙福的时候让家珍离去,真的很悲。但是后来才想明白其实作者是喜欢家珍的,让他在那个时候离开其实也是一种解脱,试想要是她不离开,最后和富贵一起看着身边一个一个的亲人离着自己而去,他和富贵两人只能与一个老牛在这世上活着,那才是真的悲。
活着教了我很多,他让我学会了不要浪费生命做些无意义的事情,如果你做了,老天会惩罚你的,在这里你不要抱有侥幸的心里;他让我学会了珍惜,珍惜身边的每个人,爱我的人,我爱的人;他让我学会了少年需知愁滋味;让我学会了低调、隐忍、做事给自己给别人留个后路........
来自:
豆瓣
欢迎光临 悦读人生 (http://dothinking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