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人生

标题: 浮生六记 - 书评 [打印本页]

作者: 小宇宙大心灵    时间: 2012-9-4 15:36
标题: 浮生六记 - 书评
  这是一部自传体文学的作品,原书六卷,已逸其二,现仅存四卷(有所谓“足本”者,后二记系伪作。书中记叙了作者夫妇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坎坷际遇,和各地浪游闻见。文辞朴素,情感真挚,前人曾有“幽芳凄三角,读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06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作者: zuiaiy$    时间: 2012-9-25 09:27
  《浮生六记》这本书一直想读,可是就是因为懒惰与看古文,而一再搁浅读书计划,也就一直停留在对于本书的介绍上。一生平淡自在,虽无权无势,却可对饮明月,赋诗写词。
  其实特别喜欢的还是前两记。《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坎坷记愁》都是悲愁读着太沉重了些,《浪游记快》中有些觉得让我不自在,就是跟喜儿的那段,只图自己做乐,浪费钱财,浪费时间。
  《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逍》两卷只是翻了两下,几乎没看。没有感觉。
  沈复一个生在江南的书生,父亲也稍有权势,后来又娶到一位知书达理的妻子,多好的一生。
  虽然沈的父亲病死,亲兄弟为夺家产弄得全家分崩离析,儿子又惨遭不幸,妻子呕血而死。可是却也有真心朋友帮他,还有懂事的女儿为他分忧。
  其实读完《坎坷记愁》的时候脑子里就显现出一个落魄的白发老头坐在一棵柳树下,喝着酒,笑唱着平生做过的所有诗词。心里也一定还在想着过去的美好时光:和妻子嬉戏玩笑,吟诗作对,饮酒赏月;一起布置自己的小院落,摆花整石,还有那只把盆景打翻的猫。。。。。
  

来自: 豆瓣
作者: 王桀$    时间: 2012-9-25 09:27
  
  2011-05-02 21:21:26
    陸放翁的名詞《釵頭鳳》有句: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極寫出了放翁悲涼抑鬱之心。生離之無奈,感人至深。此詞寫完未久,唐婉死。事見周密《齊東野語》卷一。“……(放翁)為賦《釵頭鳳》一詞,題園壁間。實紹興乙亥歲也。……未久,唐氏死。
    王弗去世十年后,即宋神宗熙寧八年,蘇軾在“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提筆寫下《江城子》。此詞盡寫死別之哀慟,不妨全錄如下: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放翁的生離之悲,東坡的死別之慟,沈複怕是全都嘗到了吧。沈複在《浮生六記》之卷三《坎坷記愁》中寫道:
    芸沒後,憶和靖“妻梅子鶴”語,自號梅逸。權葬芸於揚州西門外之金桂山,俗呼郝家寶塔。買一棺之地,從遺言寄於此。攜木主還鄉,吾母亦為悲悼,青君、逢森歸來,痛哭成服。……餘遂拜母別子女,痛哭一場,複至揚州,賣畫度日。因得常哭于芸娘之墓,影單形只,備極淒涼,且偶經故居,傷心慘目。
    此段文字足以見得沈複亡妻之後悲涼的心境和家境。
  
  
  
    《浮生六記》的開篇,沈複寫道:
    餘生乾隆癸未冬蔔一月二十有二日,正值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後蘇州滄浪亭畔,天之厚我可謂至矣。東坡雲:“事如春夢了無痕”,苟不記之筆墨,未免有辜彼蒼之厚。
    沈複出生之時,家境可算寬裕。至四十五歲(嘉庆十三年)的時候,沈複為不“辜彼蒼之厚”,於是寫下了這部他的人生自傳。這算是他寫此書的緣起吧。
    沈複“苟不記之筆墨”,我們今天也無法看到一個活潑可愛,內心細膩,善良智慧的芸來。芸的出場,沈複以欣賞的筆墨寫道:
    余幼聘金沙於氏,八齡而天。娶陳氏。陳名芸,字淑珍,舅氏心余先生女也,生而穎慧,學語時,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誦。四齡失怙,母金氏,弟克昌,家徒壁立。芸既長,嫻女紅,三口仰其十指供給,克昌從師,修脯無缺。一日,於書簏中得《琵琶行》,挨字而認,始識字。刺繡之暇,漸通吟詠,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
     芸是極其聰明的。她的記憶力應是超出眾人許多。不然不能“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誦”,“ 於書簏中得《琵琶行》,挨字而認,始識字”。這可以說蕓識字是無師自通的,所認之字應也是《琵琶行》之中的“凡六百一十二言”見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連同白樂天的序言,算近七百字。到她“漸通吟詠”,所作“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也頗工整。沈複說她“嫻女紅”,可謂心靈手巧,然自她長大,“三口仰其十指供給”,可知道她在家中責任和負擔的重大。
    芸的識字是無師自通的,她的才情也是在繡花縫衣的閒暇時間,漸通吟詠,表現出來的。沈複少年時知陳芸詩作,便向她索稿,“所得之作,多未成篇者”。沈複問道是什麽緣故。芸笑道:“无师之作,愿得知己堪师者敲成之耳”。從中可看出陳芸的睿智和幽默。
    沈複和芸的婚後生活,很多時間是在“惟以文字相辩析而已”。卷三 《坎坷记愁》。這當中是充滿快樂的。比如,有一則他們交流文學的故事寫道:
    一日,芸問曰:“各種古文,宗何為是?”餘曰:“《國策》、《南華》取其靈快,匡衡、劉向取其雅健,史遷、班固取其博大,昌黎取其渾,柳州取其峭,廬陵取其宕,三蘇取其辯,他若賈、董策對,庾、徐駢體,陸贄奏議,取資者不能盡舉,在人之慧心領會耳。”芸曰:“古文全在識高氣雄,女子學之恐難入彀,唯詩之一道,妾稍有領悟耳。”餘曰:“唐以詩取士,而詩之宗匠必推李、杜,卿愛宗何人?”芸發議曰:“杜詩錘煉精純,李詩激灑落拓.與其學杜之森嚴,不如學李之活潑。”餘曰:“工部為詩家之大成,學者多宗之,卿獨取李,何也?”芸曰:“格律謹嚴,詞旨老當,誠杜所獨擅。但李詩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種落花流水之趣,令人可愛。非杜亞于李,不過妾之私心宗杜心淺,愛李心深。”餘笑日:“初不料陳淑珍乃李青蓮知已。”芸笑曰:“妄尚有啟蒙師自樂天先生,時感於懷,未嘗稍露。”餘曰:“何謂也?”芸曰:“彼非作《琵琶行》者耶?”餘笑曰:“異哉!李太白是知己,白樂天是啟蒙師,餘適字三白,為卿婿,卿與‘白’宇何其有緣耶?”差笑曰:“白字有緣,將來恐白字連篇耳(吳音呼別字為白字)。”相與大笑。餘曰:“卿既知詩,亦當知賦之棄取。”芸曰:“《楚辭》為賦之祖,妾學淺費解。就漢、晉人中調高語煉,似覺相如為最。”餘戲曰:“當日文君之從長卿,或不在琴而在此乎?”複相與大笑而罷。(卷一《閨房記樂》)。
     此段文字寫沈複和陳芸的對話,也頗為精妙。沈複論文學的宗法也自有他的道理,他能看出各家的長處來,而取其精華,這不失是一種良好的習文的導引。芸論李杜詩的旨趣異同,也是很精妙的。她說“杜詩錘煉精純,李詩激灑落拓”,“與其學杜之森嚴,不如學李之活潑”。芸的性格活潑可愛,自然她“私心宗杜心淺,愛李心深”。待到沈複問她:“卿與‘白’宇何其有緣耶?“。陳芸幽默的利用了方言別字和白字的同音,答道:”白字有緣,將來恐白字連篇耳。“這是何等的令人快然一笑啊。然後又談到賦,沈複調侃了芸一把:”當日文君之從長卿,或不在琴而在此乎?“
     像這種以言語或論文學或言家事,互相調笑的片段,在《浮生六記》里是很多的。大抵美好的愛情,少不了言語間的調侃。調侃中生出來的樂趣,恰恰又是言語的意義所在。無怪乎,一部《紅樓夢》,寶黛二人的對話盡是調侃之語。調侃無忌,寶玉可以對黛玉說出“待你明兒做了’一品夫人‘病老歸西的時候,我往你墳上馱一輩子的碑去“《紅樓夢》二十三回,黛玉可以對寶玉說出”你的那些姑娘們也應該教訓教訓,只是論理不該我說。今兒得罪了我的事小,倘或明兒寶姑娘,什麽貝姑娘來,也得罪了,事情可就大了”。《紅樓夢》二十八回。所謂男歡女愛,由言生情,由言調情,大概就是這樣吧。
     我在劉達臨編著的《中國古代性文化》里看到乾嘉時期政府禁書之嚴格,此時期政府多次頒佈禁止淫詞小說的命令,自然《西廂記》也在禁書之列。芸在新婚的時候,一日,“卸妆尚未卧,高烧银烛,低垂粉颈,不知观何书而出神若此“,原來是在讀《西廂記》。芸說”《西厢》之名闻之熟矣,今始得见,莫不愧才子之名,但未免形容尖薄耳。”頗有她自己的主見。《西廂》之流行,難道愈是禁書愈是不能禁?果然是這個道理。
     清廷對思想文化的鉗制如此之深固,怕是中國歷史上最厲害的一個朝代了。禮教的宣揚,無孔不入,以至於達到像戴東原說的“以理殺人”的地步,而對女性的控制更是嚴格。這個時期所謂的女教書,比比皆是,諸如藍鼎元的《女學》,陳宏謨的《教女遺規》,李晚芳的《女學言行錄》,王相母親的《女范捷錄》等。詳見劉達臨《中國古代性文化》。
      芸作為這個時代的女人,不能不受此影響。她雖言語風趣,然不免“若腐儒,迂拘多礼”卷一《閨中記樂》。而沈複則是一個自謂“性爽直,落拓不羁”之人卷一《閨中記樂》。因為這種性格的差異,還甚至吵嘴過。
     偶为之整袖,必连声道“得罪”;或递巾授扇,必起身来接。余始厌之,曰:“卿欲以礼缚我耶?《语》曰:‘礼多必诈’。”芸两颊发赤,曰:“恭而有礼,何反言诈?”余曰:“恭敬在心,不在虚文。”芸曰:“至亲莫如父母,可内敬在心而外肆狂放耶?”余曰:“前言戏之耳。”芸曰:“世间反目多由戏起,后勿冤妾,令人郁死!”(卷一<閨房記樂>。)
     前文說了調侃或戲言,可增感情。然又可增惡情。如芸所說“世间反目多由戏起”。
    芸作為沈家的媳婦,“初甚缄默,终日无怒容,与之言,微笑而已。事上以敬,处下以和,井井然未尝稍失。每见朝暾上窗,即披衣急起,如有人呼促者然。余笑曰:“今非吃粥比矣,何尚畏人嘲耶?”芸曰:“曩之藏粥待君,传为话柄,今非畏嘲,恐堂上道新娘懒惰耳。”卷一<閨中記樂>芸是頗愛惜自己的名譽的。芸的”披衣急起”這個動作,在沈複眼裡是有趣的,“性爽直,落拓不羁”的沈複總是要抓住這樣的機會調笑一把的.而芸的反駁,每次也是有理有據的.
    沈複提到"吃粥"事,這是他們結婚之前發生的一件樂事.此事發生在乾隆乙末年的冬天,沈複年紀還小,只有十三歲.芸呢?沈複說:"芸與餘同齒而長餘十月",因為兩人"自幼姊弟相呼","故仍呼之曰淑姊"。有一天晚上,沈複到城外去送親,回來時,饑腸轆轆,"婢嫗以棗脯進,餘嫌其甜".
    芸暗牽餘袖,隨至其室,見藏有暖粥並小菜焉,余欣然舉箸。忽聞芸堂兄玉衡呼曰:“淑妹速來!”芸急閉門曰:“已疲乏,將臥矣。”玉衡擠身而入,見餘將吃粥,乃笑睨芸曰:“頃我索粥,汝曰‘盡矣’,乃藏此專待汝婿耶?”芸大窘避去,上下嘩笑之。餘亦負氣,挈老僕先歸。自吃粥被嘲,再往,芸即避匿,餘知其恐貽人笑.卷一<閨中記樂>。
    這一次的吃粥,引起了“上下嘩笑之”,弄的芸也“大窘避去”,“ 餘亦負氣,挈老僕先歸”。日後這次的“吃粥被嘲記”,還多次被他兩夫妻提起。芸做新婦時,“每见朝暾上窗,即披衣急起”,沈複說:“今非吃粥比矣,何尚畏人嘲耶?”調侃氣十足,是喜的味道。後來又有一次提到“吃粥記”,便是悲的味道。
    乾隆庚申年左右據卷三《坎坷記愁》里時間推算,因為芸“結盟娼妓”和沈複為友人借錢作保的事,引起了沈複父親稼夫公的大怒,稼夫公怒道:“汝婦不守閨訓,結盟娼妓;汝亦不思習上,濫伍小人。若置汝死地,情有不忍.姑寬三日限,速自為計,退必首汝逆矣!”父親大怒如此,因此,沈複和芸只有離家出走,避開其父的怒氣。
    關於芸“結盟娼妓”事。這個“娼妓”是一個叫憨園的小姑娘,芸十分喜歡她,卷一《閨中記樂》說“芸、憨相見,歡同舊識”,芸甚至要為沈複納憨園妾。沈複聽後,驚駭的說:“此非金屋不能貯,窮措大豈敢生此妄想哉?況我兩人伉儷正篤,何必外求?”芸笑曰:“我自愛之,子姑待之。”這個對話實在是太有趣了。沈複正驚駭之時,芸的回答多麼的淡定啊。經過芸的努力,芸認為“憨心已得”,認為已經爭取憨園來作為沈複的小妾,“所難必者冷香耳,當再圖之”,冷香即是憨園的母親。後來,憨園被更有勢力的人家奪去。芸知道此事後,“歸而嗚咽”,謂餘口:“初不料憨之薄情乃爾也!”芸原本患有血疾,自此以後情況更加嚴重。沈複的父母親知道她“結盟娼妓”一事后,對芸“憎惡日甚”。
    另一事便是沈複為友人借錢作保。沈複以“情有難卻,允焉”。 而他的友人竟挾資遠遁。債主自然要追到他頭上去。到了年關,債主“咆哮於門”,此時沈複的父親居住在家,聽到此事,責駡沈複,正好“芸有自幼同盟姊錫山華氏,知其病,遣人問訊”。沈父以為是“憨園之使”,因此大怒。
    在安頓好兒女之後,便準備去芸少時的好友華氏家裡。乾隆庚申之臘月二十五日清晨,華舟到了。夫妻兩早起吃粥,芸強顏笑曰:“昔一粥而聚,今一粥而散,若作傳奇,可名《吃粥記》矣。”卷三《坎坷記愁》此時已經是悲苦之境,芸仍不忘幽默一把。不過,這一粥應該盡是悲涼之味吧。沈複他們有個小兒子,此時十二歲了,聞聲起來,問道:母親這是去幹嘛?芸說:是去就醫。她的兒子叫逢森,繼續問道,為何起的如此早?芸說:路太遠。并囑咐了兒女們好好在家里呆著。此後一段,寫的極其悲涼,讀罷令人盈眶:
    雞聲三唱,芸含淚扶嫗,啟後門將出,逢森忽大哭曰:“噫,我母不歸矣!”青君(他們的大女兒)恐驚人,急掩其口而慰之.當是時,餘兩人寸腸已斷,不能複作一語,但止以“匆哭”而已。青君閉門後,芸出巷十數步,已疲不能行,使嫗提燈,餘背負之而行。將至舟次,幾為邏者所執,幸老嫗認芸為病女,餘為婿,且得舟子皆華氏工人,聞聲接應,相扶下船。解維後,芸始放聲痛哭。是行也,其母子已成永訣矣!卷三《坎坷记愁》。
    這是何等的淒涼啊。母子的生離何其悲啊。媳婦不好當竟至於這樣的地步。芸是一個知禮的女人,在沈家遇到與沈父沈母的爭執,不管對錯,總是避免讓婆婆公公更生氣。因此她選擇離開。她不蠻橫不講理,處事秉持的原則是“事上以敬,处下以和”。以敬,總不免讓自己吃虧。以和,她能和周圍人處的融洽。芸的目標是“滿望努力做一好媳婦”,“而不能得”卷三《坎坷記愁》。不是她做的不好,而是她是一個善良耿直的人,她與“娼妓結盟”,便要遭公婆的厭惡,她幫別人借款,致書其公公,言語又觸犯,更不得她公公的歡心了。家庭的悲劇,自此開始演成。然而不能獨怪芸這個弱小的女子,在那樣的家庭和社會背景下,做個好媳婦,何其難哉!
    依芸的本性,和那樣的家庭環境,是不容易變成孫柔佳。在我眼裡,芸實在是太美好了。這是一個十分心靈手巧的女子。心思縝密的往往讓人嘆服,沈複也說她“求之閨中,今恐未必有此會心者矣”卷二《閒情記趣》。他們前期的婚姻生活是非常美好的,有一年六月,他們居住滄浪亭愛蓮居西間壁,芸“因暑罷繡,終日伴餘課書論古,品月評花而已。芸不善飲,強之可三杯,教以射覆為令。自以為人間之樂,無過於此矣”卷一《閨房記樂》。芸在病中也曾說過:“若布衣暖,菜飯飽,一室雍雍,優遊泉石,如滄浪亭、蕭爽樓之處境,真成煙火神仙矣。神仙幾世才能修到,我輩何人,敢望神仙耶?”卷三《坎坷記愁》。
    芸少年便負擔起家中的重擔,是吃過苦頭的,她生在一個貧寒之家,我絲毫看不出芸的嬌氣來。往后嫁作他人婦,沈複“日奔走衣食,中饋缺乏,芸能纖悉不介意”。能做到如此,談何容易?
    沈複和芸的愛情,我想不知道能感動多少人。
    (芸臨死之前)乃執餘手而更欲有言,僅斷續疊言“來世”二宇,忽發喘口噤,兩目瞪視,千呼萬喚已不能言。痛淚兩行,涔涔流溢.既而喘瀝微,淚漸幹,一靈縹緲,竟爾長逝!時嘉慶癸亥三月三十日也。當是時,孤燈一盞,舉目無親,兩手空拳,寸心欲碎。綿綿此恨,曷其有極!卷三《坎坷記愁》。
    我讀罷此段,亦悲慟。不知道,在天國的芸和三白(沈複之字),你們還好嗎?

来自: 豆瓣
作者: Little$    时间: 2012-9-25 09:27
  沈三白想也是心思敏感细腻之人,能够津津乐道的事也不过夫妻恩爱,出门踏青,赏花弄草,业余剽个妓。
  如果是现在,吃个火锅唱个K,适合平民的浮华烂俗的小游戏还有很多。只是芸娘何在就难说,有沈这般心境的人也是从来没见过。

来自: 豆瓣
作者: smlatd$    时间: 2012-9-25 09:27
  沈复的文字很质朴的,简简单单的几笔,是无限的爱意,读浮生六记之前的我觉得古时的男子多是睿智而冰冷的,是在纸上的男子,感情多为家国壮志,不知不觉也就有了模式化的印象。而沈复的浮生六记就打破了 这种印象。浮生六记里的沈三白只是一个丈夫,传统的幸运的男子。他的芸娘是能与他琴瑟和鸣,煮茶品茗的女子,是一个生长在封建制度里却有灵性的女子。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那颗与沈复心灵相通的玲珑剔透的心,才是大美。文字缱绻却不着痕迹的泛出爱意和思念。闺房记乐,一对小夫妻平素生活的点滴,举重若轻,细腻温婉,在平淡的文字下有着泛黄的美和情趣。沈复写的确实是小事,芸娘的小事都成了为夫者最美好的留恋,甚至我看闺房记乐时竟有种看一对恩爱夫妻晒恩爱的错觉。他们的结合是他们的幸,也是他们的不幸,芸娘是沈三白的知己却要受累于凡俗琐事,两人在吟诗作对的同时还有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多么真实的生活啊。芸娘的离去也给沈复带来了巨大的伤痕,总是觉得芸娘若在的话会如何如何,向来情深,奈何缘浅。只有形单影只的男子背影,从此再无芸娘,有何来沈复。之后的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之中就少了份温情,多了许伤怀,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浮生六记让我想到了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不同的男子,一样的深情,还有孙犁的亡人逸事,如今读来竟默默泪流。他们是幸运的男人,得妻若此,夫复何求

来自: 豆瓣
作者: 爱乐事$    时间: 2012-9-25 09:27
  芸,是这世上最平凡也最幸福的人儿吧!
  虽然她的出场是这样被形容的:“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惟两齿微露,似非佳相”。然而,这并不影响她在沈复心中的分量。因着娴女红及通吟咏,沈复对其母如此言语:“若为儿择妇,非淑姐不娶。”而芸亦是对沈复一往情深。未婚时,曾私藏暖粥并小菜与之当宵夜。
  这样的一对,在这世间最平凡不过了。但是,就是这么接地气的一对,他们这么朴实的生活,深深打动我心。
  他们会共读一本书,温情互动。某晚,芸坐在床头读《西厢记》,沈复过去凑热闹。“遂与比肩调笑,恍同密友重逢。戏探其怀,亦怦怦作跳。”沈复于是问:“姊何心春乃耳耶?”而芸呢?则是回眸微笑。沈复便觉一缕情丝摇人魂魄,拥之入帐,不知东方之既白。
  他们也会说服对方吃自己喜欢的东西。沈复不喜腐乳,但是这却是芸的最爱。于是芸“以箸强塞余口,余掩鼻咀嚼之,似觉脆美,开鼻再嚼,竟成异味,从此亦喜食”。哈哈,光想想这幅场景便觉得这小夫妻俩好有爱!
  他们还会刻“愿生生世世为夫妇”的图章用于往来书信,会一起赏太湖,会一起小住于沧浪亭消夏……凡此种种,秀尽恩爱。
  细细想来,夫妻之间,不就是在这许多的凡尘俗世中关系日渐深厚吗?
  自从搬入新居,每天早晨起来坚持做早餐。虽然只是白粥、面条、绿豆汤等简单的食物,但是对方还是会感知到你的用心,并在恰当的时候予以回报。
  上周六去上海参加研讨会,早晨五点半就要起床。虽然是周末,Jimmy还是与我一同起来,在我刷牙洗脸之际,一碗热腾腾的面条外加一枚荷包蛋已然端上饭桌。饭毕,帮我拎着宣传资料送我上出租车才返回。虽然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心里头还是很感动!以前只会要求对方要如何如何;其实,好是互相的。
  用《最重要的决定》最后一句结束这篇读后感:幸福没有捷径,只有经营!
  

来自: 豆瓣
作者: 更深的$    时间: 2012-9-25 09:27
  六记中佚失了两记,倒也不觉特别遗憾。写至《浪游记快》时,已然是寻常文章了。沈复并非大文豪,游记写的缺乏亮色无从苛责。而《浮生六记》备受喜爱的原因,当然在其前三记,前三记中又以《闺房记乐》、《坎坷记愁》为佳。一言以蔽之,于浮生之中记芸芸小事,以自身经历道尽人间悲欢。
  本书的可爱,大半要因了有一个可爱的女主人公陈芸。闺房记乐中是浓浓的“情趣”二字,而所有的“趣”,都是因为有了二人的深情。林语堂说芸是“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历史上最可爱的女人”,我不知道这样的赞誉有多少是因为陈芸又尊重丈夫、又能费心给他纳妾的“封建意识形态美德”。但贻粥、共饮、畅游的一个个鲜活的生活细节,确实是让人喟叹,如此幼时相识、少年结发,一生相知相扶的神仙美眷实在是太让人艳羡了。
  在我读过的所有文学作品中,《浮生六记》中的沈复和陈芸的爱情,当属第一。而此二人的爱情,又并非虚构,极具画面感的描写让人感觉闺房之乐历历在目。这种真实而又美好的感觉,让人如饮佳酿,沉醉其中。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题眼的基调毕竟是悲的,这句话的悲在于,欢是有的,只不过短暂易逝,留下了大段的无欢的时光。而人又忍不住要去咀嚼那些欢乐的日子,于是就有了“当日浑闲事,而今尽可怜”的感叹。
  看过前两记,再看《坎坷记愁》,不由有一种古典悲剧“把美好的东西毁给你看”的戏剧感的悲戚。沈复是个荒唐人,做出的自然是荒唐事。人至中年,抛其子女而流离,爱妻郁郁而终,大儿夭亡,小女早嫁。一个人能经历的所有痛苦似乎全部向沈复砸了过来,让人不由觉得,他的前半生大概是太过幸福了,这是老天把恩宠一下子收回的干干净净。
  可悲可叹,然而世情如此。浮世之中,确然就是这样的悲欢交集,这样的无可奈何。“恩爱夫妻不到头”,“慧极则辱,情深不寿”,若梦的浮生之中,漂浮的我们只有深深的无力感。
  
  读完书后,跟别人说,这书戏剧感这么强,细节又鲜活,怎么没人想到过拍成电影呢。刚才一看,费穆已经在沦陷时的上海排演了《浮生六记》的话剧了。斯情斯景,亦有颇深意味。

来自: 豆瓣
作者: 篱落$    时间: 2012-9-25 09:27
  阅过《项脊轩志》读罢《金瓶梅》,始不知今夕昨夕皆有贤妻。少得是两个珍惜的人。
  这一生中,不复再如古人耶。那,古人亦不能解今日之愁。
  
  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那年苏州之旅,一个人一个包一本诗一场风景。今日读沈三白文,骤忆当年佳邻,淑芸姊安否?康否?文自四六以来,继而史汉韩柳,唐宋桐城,多博大磅礴,不喜做闺阁细语,而我看来这许多文章以来,莫如归有光,沈三白,情真而言语动人,说教明示之文好则好矣,惜从秦始皇写到唐宗宋祖,害人不浅。
  偶读《浮生六记》恰如渔人之偶进桃源,古人之情,今人读之亦如铺面而来,扶手挽之,亦烟亦幻,莫不泪在眶。忆起友人曾有一问:“何故国人之电影之音乐之艺术,不能感人心动,反生好笑之情?”为何国外的音乐和电影,亦或这古老的文字,细数不足千万字,比之那,一本网络小说的大小能比得上一部岛国学习资料。却能字字锥心,何解?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不知今日世间,亦有如三白与芸两人之情兴否?
  芸喜食臭豆腐而三白恶之,三白尝曰:“始恶而终好之,理之不可解也。”芸曰:“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你爱我时,世界都是亮的。
  得芸妻如得一友,今人尝曰:“我是你的女朋友,不是你的哥们”,惜卿雌而伏,苟能化女为男,相与访名山,搜胜迹,遨游天下,不亦快哉!又,“前日闻若婿挟两妓饮于万年桥舟中,子知之否?”芸曰:“有之,其一即我也。”
  今人何愚之极也!
  
  触我春愁偏婉转,撩他离绪更缠绵
  尝怀孩童之心,此生辛苦!
  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绵绵此恨,曷其有极!
  恩爱夫妻不到头
  世间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来自: 豆瓣
作者: 南瓜游$    时间: 2012-9-25 09:27
  研一时读了这本书,对闺房这篇是很喜欢的。
  那时正在追求一个女生,闲暇时看了很多情诗这类的东西,不过最令我深刻的,仍是浮生里的一些话。“情之所钟,虽丑不嫌”诸如此类。
  古人夫妻秀恩爱,是别有一番情致的。放在现在都市中,那些经典的词句,仍有她难以言喻的魅力。
  几年前,TVB一部片子《九五至尊》里有一个片段,男主角以一首《关雎》向张可颐示爱。颇感浪漫。

来自: 豆瓣
作者: 以年子$    时间: 2012-9-25 09:27
  去年冬天至日前后,读《秋灯琐忆》,今夏端午,复读《影梅庵忆语》并《浮生六记》,觉人世有大可爱者在。
  
  佛语以有生为苦,道人视一身若寄。独孔子爱人复爱此世间,教人以博文约礼。“文”、“礼”皆足以成饰者也。《逸雅》曰:“饰,拭也,物秽者拭其上使明,由他物而后明,犹加文于质上也。”此非老氏归根复命之意,释氏彻见本来面目之旨邪?
  
  闲情之于人,物趣之于身,润泽而已。先儒之教,不违人情物理。但放一身于红尘烟火间,适情适性。七情调畅,六欲归正,如坐春风,久之不知有风而自化。
  
  夫人生一世,诗酒琴茶,皆足以足以适性,足以成饰,足以出世间于世间。此柳泉记鬼狐,三书传女子之旨也。
  
  人困于皮囊之累,疲于生事之苦也久矣。得窥此书,若甘露临身,顿见人世清凉,生年滋味。三书所记,不过闺房私语,闲居趣事。所传女子,或有薄名于江海,或无闻于当时。而笔下真趣,若薄暮凉风,荡尽雾霾,使人得见有生之美。
  

来自: 豆瓣
作者: 傻客$    时间: 2012-9-25 09:27
  近来看小说,发现多引明末清初文人文字,勾起馋虫,网上搜罗,得张岱文字若干种,继而牵引出冒辟疆《梅影庵忆语》,忆及当时年少读的《浮生六记》,后面附着《梅影庵忆语》和《香畹楼琐记》,遂一并搜罗来,并重读《浮生六记》。
  读书也好,看电影也好,有感觉处总百度一回,豆瓣一回,以期有同好抒我未抒之感,心理动作如穷措大占卦,只想听先生道上几句“公子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面泛红光,三日内必有高升,亦有横财”。虽然可能绝非如此,但断断是听不得恶言的。此次重读完《浮生六记》,点开豆瓣,感觉心情不大好,遂发几句牢骚。
  时光机器、穿越我不信,但“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事”我信。在一个封建鼎盛、儒宗当道、诗酒风流的时代,如果强求一个男人具有“贞操”观念,似乎是很多人穿越了。即便是现在,“男女平等”的现在,又有几个男人拥有“贞操”观念?恐怕女人的“贞操”观念也不多了吧?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着对美的追求,在男女关系上,大概分为“情”和“性”。爱情和欲望不一定要分开,但当所有人不以狎妓为耻,反以为荣,不以爱恋妻子为荣,反以为耻的时代,三白所为,已经接近了爱的真谛,并且超越了大多数男人,不但是同时代的,也包括现在和将来的。如果说,谁能够远离了俗世方式的制约,与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家庭相抗争而深爱一个女人,他的平凡,必会成为传奇。从这一点上说,沈三白并不懦弱,但确实是有点没本事——有些事他和我们都不能决定。但更显得他的坚持可贵。这是对鄙视三白狎妓、懦弱的不算有力的回应。
  尤其使人气愤者,有所谓“砖家”“叫兽”者流竟然“考证”出芸是同性恋,这里请诸位看官原谅则个,容我爆一下粗口先:“你才是同性恋,你们全家都是同性恋!”(特别说明,本人对同性恋绝对没有任何意见,但在这里使用确实对同性恋者不公,请见谅)虽然是混饭吃,终归是要有点道德底线的,记住,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虽如王公小波小说中所言,国人的自大和考据癖使我们可以通过证明比某某老外早若干年的当前国人的某个祖宗已经证明了或创造了某某以换取证书和金钱,但同性恋似乎不应该在此之列,因其无异于国人的自大。如果我只是在这里爆粗口,似乎是堕落到和“砖家”“叫兽”者流同一个档次,这是我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那么还有一个办法,即证非,证明芸不是同性恋。
  对不起,我做不到,但这并不代表你是对的。
  只用家常道理便可明白:在万恶的晚明那个旧社会,妇人四德之德(余三为容、言、工)包含着宽容和胸襟,包含着为了所从之人付出一切,哪怕是和另外一个女人分享自己的男人,否则,便要落个善妒的评价,此其一;一个困难破落的家庭,人口同时代表着劳动力和对抗贫困的“办法”,此其二;任何时代(除了这个时代),知识分子对当时的道德和行为标准均敬奉砥行,作为文青的芸,肯定被教化的有点傻气,此其三。此三点足以导致芸愿意并且带着很高期望值去为自己的丈夫寻找一名小妾,并因此而受伤害。更何况三白的枕边风定是吹了不少。芸不过是做了在那个时代里一个女人以最高标准要求的事,孰知今日落得个“同性恋”的下场。
  为沈复的父亲找女人亦是同样道理:并不是每一个女人都可以做到像芸那样,那个时代的妇德在沈复的母亲身上不一定找到。当公公要求找女人,且当了婊子还要立牌坊,期望所有人遮掩其事,如婆婆何?又如芸何?还有钱的事,那更是个大事!钱、女人、婆媳关系!真真亏了芸。
  芸跟随着沈复居无定所、寄人篱下、拖儿带女、强撑病躯且公婆嫌恶,却无怨无悔的用一双巧手、一颗玲珑心、满腔对沈复的爱,营造出中国文字记载的历史上,最温暖有爱的一个家。
  三白和芸可能并不是完美的,但他们绝对是中国文字里记载的,受到历史、文化、观念、家境制约的,所有不完美的婚姻中,最完美的那一对;而芸,真如林语堂所言:“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正如鲁迅先生言:悲剧,就是将美的东西打碎了给人看。当今很多人,以喜剧的形式制造了很多悲剧。但是,请您手下留德、口下留德,为这个已经足够丑陋的民族和时代留下一点美好,让我们的孩子知道我们曾经拥有三白和芸那样的人和爱情,让所有人知道,他们是在所有的不完美中最完美的那一对。
  

来自: 豆瓣
作者: 欢喜的$    时间: 2012-9-25 09:27
  效《诗经》以“关雎”开篇,《浮生六记》以男女开卷。
  立时就被首篇的妙人妙事所吸引,直感叹在乾隆年间那般压抑的历史环境,居然还能幸存这样鲜活的夫妻之情。联诗对赋中取乐,鸿雁往来中传情,这种种风雅都可算作寻常放下不言。但他们无疑是浪漫的极致,不错过每一次圆月共赏——七夕、七望、中秋,或深情、或伤感、或畅快,每一次月下聚首都让两颗心更加贴近。他们又是何等样的超凡脱俗,居然女扮男装同游洞庭君祠,还经历了妙趣横生的“非礼”之险。他们豪迈而洒脱,小心的创造机缘同游太湖,并结伴另一善饮佳人醉卧太湖船上。但骨子里,他们只向往那一份宁静与朴拙——化市井菜圃为田园,布衣菜饭,夫画妻绣,就已经是天大的自在和幸福了。
  芸娘太让人难忘了。她之活泼可见于劝夫食腐乳,与夫辩佛手、茉莉之香;她之多情可见于观戏而泪落心碎;她之善良可见于为大家庭之和睦而不惜承受百般委屈;她之大气可见于弃珠花而珍书画;她之深情可见于为夫谋美韵之妾,惜因外力不得,尽至病故。
  沈复也非等闲。那将蚊比鹤、为虫鞭蟾的出凡童真,那誓不植兰的花痴,插花植草的细致,大小虚实的园林布景之道,都可拍案称绝。当然,沈君的欢乐总少不了芸娘的陪伴:她或是那个在男人饮酒作对时,不多言不多语,一旁默默递上香茗的丽人;她或是那个心灵手巧、勤俭治家的妇人,想得出竹席当帘的雅方,创得出荷心浸茶的妙法;她或是活泼聪颖不拘一格的创造家,雇个混沌摊子就轻巧成全了一次野外的欢聚。
  不过,贫愁终似乌云渐渐由远及近的压将过来。芸娘百般努力都适得其反,终于失宠于公婆。都不用去细究那些婆媳、叔嫂、钱财的纠纷,只想想这样一个卓尔不群的女子,这样一个放在当代都显得落拓不凡的女子,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该是多么的夺目,以至于众人必欲除之而后快。先是被逐出家门,过着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生活。后来渐渐沦落到衣食无着,入不敷出。两人姻缘23年,其中竟有8年,芸娘病卧在床。最后时刻,命在垂危,芸娘尚且忧心生计,强自起身绣经,名为延寿,实为填补家用,叹息之余,让人想起另一个故事里薄命的晴雯。芸娘终是先沈君去了,卒年41。还魂之日,睹物思人,沈君忍不住心伤泪涌,但又恐泪眼模糊无得见佳人还来魂魄,忍泪睁目…
  芸娘之于沈君是妻,是友,是师,是母。她年长十月,按现下说法两人算是姐弟恋,沈君也确实将芸娘作了依靠。芸娘实在太过完美和传奇,以至对比之下,沈倒显得格局小了。虽然在诗书画印的天地游刃有余,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每每狼狈不堪。面对胞弟的贪婪一味隐忍退让,在谋生求业的残酷中消极无措,处处是有心无力的软弱。家且尚不能齐,更何言平天下。是儒、是道不去论它,只作为一个男人,出于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也不该如此的无为与不堪。短短一篇自传,满满是对芸娘的一片痴情。这痴情甚至达到偏执的程度,以至于忽略了他那同样值得无限怜悯的、英年早逝的孩子。那个取名逢森的孩子,又得到了多少父爱和母爱?他那从来与父母聚少离多的短暂一生该是多么的凄楚?他为何在最后一次与父亲的告别时,像是预感到诀别般的泪如雨下?
  沈复没有告诉我们。在他的文章里,相比痛失爱妻,中年丧子仅能算作轻描淡写…
  当然,我们还是被沈复打动了,因为这篇《浮生六记》记住了他。他文笔的洗练与流畅固然让人悦目,但其魅力的根源还在于他为人的率真、善良与坦荡。因为是这样一个人,为文才全无炫耀与功利,才无心文过与饰非,才格外的单纯与可爱。那份诚意是无论观者与作者之间隔着多少岁月都可以清晰可辨的,是文之可以流传与否的关键所在。更何况,从这份透明中我们看到的是那么纯粹的爱。有时,只为了那一个无限美好的“爱”字,我们也会义无反顾的选择将沈复和芸娘永远放在心上。
  

来自: 豆瓣
作者: rancho$    时间: 2012-9-25 09:27
  买的中国青年出版社的那本,古意的封面,带点批及译注,非常符合书的气质,喜欢的不得了。
  整本书读来让人身心舒畅,里面还学到不少东西,比如如何插花,如何剪枝等。读过的古代散文,除了归有光那篇《项脊轩志》,最喜欢就是沈复的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雁飞$    时间: 2012-9-25 09:27
  因为上次在书店偶然翻到《浮生六记》的英语版(非林氏翻译),忽想这书其实想读多时,然而与许多书一般,终究没有读,于是趁着每天1小时的地铁车程,下载了PDF,读完了又上豆瓣去看了诸多评论,想要发发议论,发觉脑子一歪却想到了个另一个话题——文化本源。
  
  1 从穿越说起
  
  穿越文不知道何时起就很受欢迎。梦回什么朝的想法我也有过。不过后来忽然明白回去,一,是不可能的,二,回去也不尽美好。不美好不只是:
  
  没有抽水马桶和手抽:有了净桶后也罢了,不然回去前先请练好蹲功加用芦叶代替草纸。要知道那时候纸张可是很昂贵的。
  
  衣服不保暖:除非很有钱买得起皮夹克,不然要有零下十度只穿棉絮夹单衣过冬的忍耐力。不然只能穿回海南岛。
  
  饮食单调:准备好面有菜色……一般人一年开不了几次油锅。
  
  医疗水平差:一不小心就会挂。女的如果要生娃,就更不用说了。回去前先预习点产科常识。
  
  语言不通,交通不便等等等。关键是 —— 价值观问题。
  
  人们总是有怀旧情绪,每个时代都有其让人怀念的一面吧……不经历那个时代的真实残酷,怀念些旧时代美好的东西总是好的。这个旧——不是真正的旧,而是人们意念里的旧。说白了,这个旧在真实世界里压根没有存在过。
  
  于是穿越说到底,不是真的穿越回了秦汉唐宋元明清,而是意念里的秦汉唐宋元明清。
  
  但大部分都是想穿回秦汉唐宋元明清,想穿回民国的就很少。至于想穿回文革的我就还没看到过。(有的话通知一声,我感兴趣。)
  
  原因很多,假如深层次挖掘一下的话,离得太近的历史不被认同为文化本源,一定是个原因。越是遥远的时代的文化,在一个文化断层或后事不济的时代,越容易被召唤为”文化本源“。因为它似是而非,在意念里可以被修饰的无限美好。
  
  但这是文化本源吗?
  
  我的回答是,你要是认为是,那就是的。
  
  所谓的追溯文化本源是每个时代的人都在做的事情。不只是每个时代,也是每个有智识的民族。
  
  2      一次次的寻找,重复与组合
  
  让我们略览欧洲艺术史,发现频繁有寻找本源的例子。
  
  譬如文艺复兴是追溯了古希腊罗马艺术,新古典主义又是,只是当然每次追溯的方式和重视的要点不同,效果也不同。
  
  新哥特主义前面的时代是新古典主义,是巴洛克,是文艺复兴,但新哥特主义跳跃过去,开始追寻中世纪哥特风格。
  
  一次次,人们在遥远的地方寻找本源。当然不可能再复制真正的过去。于是无论新古典主义怎么试图重现那些希腊立柱雕塑,但终究流于表面的模仿。如同新哥特主义的教堂简直比中世纪还中世纪。最终,与其说寻找了,重复了,不如说还是种新的解释。
  
  至于到了历史主义,那就完全是历代艺术风格的组合体。某些建筑的效果如今看来不是一般的差。但当时不能不说也是种严肃的追溯文化本源运动。
  
  组合也有好的效果,譬如纽约任何一幢单栋建筑放到巴黎都会是个笑话。因为这里的房子上的装饰纹可以将原本修饰梁柱的图案搬到窗户上。不过合在一起形成建筑群的规模后却自成了风格。
  
  每个时代的审美不同,价值观不同,于是要去寻求的“本源”的所在也不同。时代就如此复杂了,推之到个人,就更加千差万别。
  
  你如今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存在即合理,也许今日你所厌,明日为他所好。如今大家都喜欢明式家具,简洁大方,可清朝人一定更喜欢雕琢的繁复。
  
  如今你看多欧洲建筑肯定会觉得巴洛克洛可可太夸张了,还是文艺复兴的简洁好,可当时的人们不是这么想的。
  
  所谓的追求文化溯源,说到底是人们一次次追溯一个已逝文化的旧影,擅自描画,遂成新篇。某些声音发出,得到的回音在许久之后。而某些回音毕竟不是回声。
  
  
  3  还是说《浮生六记》
  
  
  我想这是本好书。明清人写的随笔小品,文言味不重,读来顺畅,而文辞又美。
  
  看豆瓣的评论,很多人,我估计只看了第一篇《闺房记乐》,于是大叹沈复不可得。有人看了后面的,于是又大骂沈复负心。
  
  说 白了,第一篇中作者沈复极尽笔墨描写与妻子二十三年的夫妻感情,读来动人,以为他痴情至性。 而之后则写到有回在福建招妓,且专门挑了个长得像妻子的,得意自己只召了此女一个,而且对她十分礼貌周全,赢得了花船姓名。—— 于是好似这位就变得“道貌岸然”起来,之前对妻子的感情尽显虚伪。妻子死后,有人怜惜沈复鳏夫而独子早丧,因此赠送他一个小妾,他又从此继续”春梦“…… 到此,沈复在第一章里的痴情形象就可谓彻底覆灭了。
  
  于是很多人终究不满了。
  
  我得说,沈复是个痴情人。对妻子的感情不假。他以当时的价值观“痴情”着。今天读了可笑,乃至可恨了,可我却很不以为然。
  
  继续”春梦“不代表将过去遗忘。春梦是继续了,可与妻子二十三年的故往却在笔下依然鲜活。—— 我想他不是遗忘了过去,只是他也需要重新开始。
  
  其实永远,今人都是用自己的价值观来希望古人的。
  
  今人似乎以为沈复的浪漫爱情,应该以他对妻子的念念不忘,终生孤独,郁郁而死告终。
  
  沈复只是个古人。一个普通的古代文人。
  
  所以意念里的历史,不是历史。
  
  我们有自由去期望意念里的故事结局,但没理由去批评真实历史里的现实。
  
  《浮生六记》说到底,只是生活随笔,不是爱情传奇。

来自: 豆瓣
作者: 泥鸿冥$    时间: 2012-9-25 09:27
  据说伟大的作家在创造出一个文学形象之后,就会在作者脑中活起来,然后自已去做自己的事情。而作者本人只如偷窥者一样暗地里观察其言行,记录下来就成了传世的佳作。
  这本《浮生六记》,诚如作者所言,活在斯时斯地,得遇斯人斯事,不将付诸笔端实有负天公造物,而这一写便成了传世经典。

来自: 豆瓣
作者: 鱼诗$    时间: 2012-9-25 09:27
  林语堂在《浮生六记代序》中说:“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这份可爱并非来自她外表的美丽,打动我们的是她与丈夫间算不上轰轰烈烈,却自有感人至深处的爱情。我想,若是我有这样的一位表姐,或是邻居家有这样一位贤婉的姐姐,我一定会常常找她,与之交谈,分享心事,一同外出游玩,品味自然之美。我真愿意与这样的一位女子成为好友,并祝福她这美丽的人生能够延长得更久一些。
  爱情小说中的爱情曲折感人,女生们看完后不忍释卷,还要抄上几句经典对白,时常拿出来念念,落得几分感伤。韩剧里的爱情就是冲着女观众的眼泪来的,为了赚得眼泪,男女主角的命运之绳被编剧拉来扯去,好不纠结。好像爱情啊,注定要经历一番苦痛挣扎,方才称其美丽和精彩。可香港填词人林夕在《爱情转移》中有这样一句歌词:“你不要失望,荡气回肠是为了最美的平凡。”在《浮生六记》之卷一“闺房记乐”中,沈三白与其妻芸的爱情,就是以平凡却无处不渗透着爱意打动人的。而这种平凡,并不是白开水般淡而无味,它散发着清香,品之亦有甘甜,令人不觉间羡慕不已。
  沈复曾经对芸说:“如果你能变为男子,我们就能一起游览名山古迹,把那天下尽情地玩一番,一定很快乐。”芸说:“等我们老了之后,虽然不能远游五岳,却能将稍近的湖山玩一玩。”老了走不动怎么办?那么相约来世,男作女,女作男,还要在一起。每当我在路上看见一对年老的夫妇迈着略有些颤巍的步伐,慢慢散步时,总会感觉格外美好。想象他们这一生中是经历了多少夹杂了酸甜苦辣的岁月,不离不弃,相互扶持走到了现在。他们的背影是爱情最坚定的证据。沈三白与芸的这一番来世之约,同样让人感到爱情之深。这一对夫妇都是雅人,丈夫虽生于幕僚之家,但终生没有考过科举,爱花成癖,喜剪盆树,曾以卖画维持生计。妻子虽是女子,但从小略读诗书,爱李青莲之诗。两人不慕富贵,不计家境好坏,安乐亦或是忧患,自能过得恬适,不失生活之趣味。这是在柴米油盐间亦不褪色的爱情,难怪要相约来世。
  这一对夫妇曾于秋暑灼人之时前往一老妪处租住。在那里,他们和邻居的老夫妇一起过着纯朴自然的闲适生活。垂钓联吟,晚间月下乘凉,坐着躺着听老人讲因果报应事。两人希望今后能够在此度过晚年,过乡人的生活,子种水果蔬菜,男的画画,女的刺绣,闲时饮酒作诗,不要什么锦衣玉食,布衣菜饭即可。甚至啊,连曾经相约的晚年远游计划都可以为此放弃。我们总是渴望精彩而充满挑战的人生,仿佛只有在一次次的追求成功中才能找到人生的价值和快乐,可是芸和她的丈夫却早早地看透了世间的繁杂,名利的追求不如与心爱之人简简单单地携手到老。细水长流的平淡爱情在岁月的积淀下会愈发地不可摧。我也愿自己的爱情不求精彩,但求情意深远,可得两鬓斑白之时,回想起过去的岁月,嘴角扬起一丝幸福的微笑。
  令我们这些读者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有携手到老。古人的生命总是那么容易被疾病夺走。芸为丈夫看中了一位“美而韵者”歌伎憨园,并暗中撮合他们,劝丈夫纳为侧室。但后来,憨园被另一个有钱人娶走,芸因为这件事大病。之后,她的身体一直不好,最后离开人世。事实上,这个片段看了两次,我始终不明白芸为什么要极力为丈夫找侧室,并且知道对方毁约后,如此伤心气氛。也猜测过种种原因,她不爱丈夫?当然不!她想借此表现自己的贤德?那也不会招来一个歌伎,招来公婆的不满。她心知自己身体不佳,命不长久,因此欲早早找好日后服侍丈夫之人?有可能,但她曾主动与丈夫约定年老时一起过乡村生活。若我拿这问题去问美丽的芸,我猜答案当与她对丈夫说的相差无几:“我自爱之,子姑待之”。那么,芸,告诉我,为什么你要为自己深爱的丈夫找另一个女子呢?
  把芸称作是最可爱的女人的林语堂说,这是由于“她太爱美至于不懂得爱美有什么罪过”。她的知书识字令她不似寻常女子那般被日常俗事压得疲惫,而渐少了审美情趣。而这份对美的追求豁达到令旁人无法理解。如果真是这样,芸的单纯和天真真是要让人心生不忍!她这样一个清新脱俗的女子因为崇尚美的事物竟然“傻”到不顾夫妻间爱意正浓,主动为丈夫找侧室。作者的记述属实否?如果属实,我们该说她痴还是赞她崇高呢?
  芸还是没有回答我,但是我也爱美,如芸之爱憨园美而韵,我爱芸的可爱,善良,脱俗。因此,我姑且愿意相信芸就是那么一个爱美如痴的女子,也原谅她的“傻”。
  

来自: 豆瓣
作者: 科学家$    时间: 2012-9-25 09:27
  最近读了《檞寄生》《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何以笙箫默》《浮生六记》。
  
  《檞寄生》《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还好,
  《何以笙箫默》稍差。
  《浮生六记》较好,
  还是真实的东西最感人。
  
  ********************************************************************************************************************************************************************

来自: 豆瓣
作者: 先慧Ar$    时间: 2012-9-25 09:27
      薄薄一册《浮生六记》闲置书架久矣。去岁在网上购买时,尚不了解此书主旨大概,只约略记得课本里那篇《闲情记趣》的古文是从中节选的。年前,舍友向我提及了书中所载沈三白和芸娘的故事,便存了日后一探究竟的好奇心。直到昨天,终于有机会静下心来读一段如烟似梦的往事。
      我是为着芸娘的故事而来,沈三白也是为着芸娘的故事而写。虽然开篇时,他以《关雎》冠诗三百之首为由而列夫妇情事于首卷,但我相信两百年前的沈复于灯下展卷落笔,回忆此生来路时,第一个浮上心头的,不是别人,只是她。
      起初,他唤她为淑姊,并对母亲许下“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的心愿。小小少年,竟然痴情如许,让人大叹姻缘莫非前定?我依三白文字的笔画,在心中默默绘刻芸娘的一颦一笑。她应该是那种人淡如菊的江南佳丽,虽不是至美至艳,但却灵慧通透,惹人惜之怜之。林语堂赞她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我更大胆地认为芸娘兼具林黛玉和薛宝钗之美。说她像林黛玉,因为她“生而颖慧,学语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因为她于刺绣之暇吟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佳句;更因为她能发出“李(太白)诗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种落花流水之趣”的会心妙论。说她像薛宝钗,因为她“事上以敬,处下以和”、“恐堂上道新妇懒惰”的恭敬谨慎,因为她对丈夫的“披衣整袖”、“递巾授扇”还要“连声道罪”“起身来接”的相敬如宾,更因为她面对误解时“宁受责于翁,勿失欢于姑”的委曲求全。
      也许,有人会说芸娘是一个受封建礼教压迫的女子,处处退让,步步谨慎。可是,当我们把背景置换到当下,当我们把芸娘想象成一个新婚的妻子,那么她侍候丈夫、孝顺公婆、为家庭和睦不辞辛劳的作为是不是就可以理解了呢?毕竟在中国这个以儒家文化为思想主流的社会,注重孝道、崇尚和谐、以家庭为首的观念在新的时代依然具有不竭生命力。当然,在芸娘的身上,不免存在当时妇道规范的痕迹,比如不私自外出,主动为丈夫纳妾等。我想,这是时代风气浸染所致,不可用现代人的价值观去苛责古人。
      后来,芸娘因失欢于翁姑屡遭误解,默然承受了太多的酸楚辛悲。然而,她还是幸运的,得遇三白这样深情不渝、不离不弃的丈夫、知己,使得她背负的一切都有他替她分担,正因如此,哪怕夫妻偏居乡野陋室,也能携手做一对优游林泉的神仙眷侣,直令世人羡慕!
     《闺房记乐》卷中,每一篇都像是一部微电影,或感人至深,或诙谐幽默,或情致盎然。这一幕幕是雕刻在沈三白心头,任后半生辗转飘零,不去深想就能跃然纸上的人生底色。此后,不管是闲情时、坎坷时、浪游时,都有芸娘的身影相伴。爱到深处,从来不需要想起,却从来没有忘记。
      写到这里,思及他夫妻携手焚香拜祷月下老人绘像,一双“愿生生世世为夫妇”的图章,以及芸娘临终时断续叠言的“来世”,心中恻然。在这个情人节的夜晚,私愿二人今生重续前缘。
  
  后话:看完《浮生六记》全书四卷,在慨叹三白与芸娘爱情的同时,我更艳羡那个时代文人雅士的精致生活。在《闲情记趣》卷中,关于叠石成山、栽花取势的审美经验令我拍案,发自肺腑钦佩古人的情致巧思。试想现代人每日奔忙于各种俗务,哪还有闲心雅兴莳花弄草,陶情冶性?而古人那种胸中有丘壑、腹内满乾坤的逍遥智慧,如今哪还有形迹可循?
       写于835宿舍灯下  2012年2月14日
  

来自: 豆瓣
作者: semila$    时间: 2012-9-25 09:27
  <<浮生六记>>
  事如春梦了无痕
  相视嫣然
  笑之以目,点之以首
  事上以敬,处下以和
  耳鬓相磨,亲同形影,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访名山,搜胜迹,遨游天下
  相见甚欢
  沽酒御寒

来自: 豆瓣
作者: 海上明$    时间: 2012-9-25 09:27
  词句读起来很有韵味,让你不由得感叹中国古文的优美和内涵。聊聊数字,却回味无穷。读“闺房记乐”,让我心中暖烘烘,因为里面真是爱意浓浓。也许只有中国人,才能理解中国文化的那种男女之趣,只是现在只能从书中感受举案齐眉、夫唱妇随。。。所谓三从四德了。还在阅读之中,很喜欢这本书。。。。

来自: 豆瓣
作者: jane$    时间: 2012-9-25 09:27
  浮生六记无疑是优美的存在。看书向来最重感觉,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便是:洒脱,颇有魏晋风流的意味在其中。
  生活记事,沈复硬是将其写得流畅优美,让人看得往往拍手叫好……不说其中某些方面的消极情感,但就整本书来说,不得不说,让人珍之重之……

来自: 豆瓣
作者: Justin$    时间: 2012-9-25 09:27
  很偶然的在豆瓣上看到关于这本书的评价。。。貌似很高,我就找来随手翻了几翻,开篇的第一章就让我感动。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我已很久没有这种感受了。芸娘的贤淑温柔,才思情愫深深的烙印在我的心中。。。。。。。。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来自: 豆瓣
作者: 初弦$    时间: 2012-9-25 09:27
         倘若我有幸生为清乾隆年间苏州城里的男子,我一定会时不时的迈进那座拙政园旁的小院,与沈三白聊一聊生活中的那一点小情趣。丝竹乱耳案牍劳形,人生处处不得意时,愿与那一对可爱的夫妇共赏太湖,躲开世间繁杂。风调雨顺天下太平,人生一帆风顺时,愿与三白芸娘携妓同游,欣赏扮作男装的芸娘共度喧闹繁华。
  可惜我只能在这个难得的,仿佛是偷来的闲暇里,伴着黑夜里孤独的台灯,透过那泛黄的书页,一睹三白和芸娘温润的风采。然后和所有仰慕芸娘芳名的后来者一样,再赞一句:这个可爱的女人!
  富贵小康时,吟诗作对是雅兴,而颠沛流离时仍观花赏景,那就品德。
  
      生活是一门艺术。近代以来可爱的文人越来越少,五四带来了一个民族的苏醒,也仿佛带去了一个文化的背影。先是革命的浪潮,再是红色的洗礼,然后又是对伤痕的叹息,对新一次改革的歌颂,接着忙不迭要对这个突然到来的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进行消化,刚刚看腻了大都会的繁华与腐化乡土文学就风风火火的赶到了。中国的文坛太忙太忙,忙到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品一品,疏雨打梧桐雨细雨打芭蕉的区别,没有机会再给这样一个贫寒的士子,和他可爱的妻子赞叹世间所有美丽的风景与人情,然后记下他们坎坷生活中平凡而诗意的安乐。
  
      依稀记得对浮生六记的评价比较主流的一种大概是说构思精妙有趣,却受题材意趣太小所限,不成大器。我们的艺术作品究竟在追求什么呢?社会问题的尖刻揭露?悠悠历史的再演绎?诚然,这是文人的义务。千古以来都是这样,文人与政客,天生就是一对。既针锋相对,有水乳交融。可是,为什么,从诗经就开始的“风”,“雅”,以及中国文化中上千年的湖光山色滋养处的闲情逸趣莫非就该随汉语言的退化而逐渐流逝吗?
  
      林老头子说,安乐的奥妙远超乎尘俗之压迫与人身之痛苦,最活泼最快乐的生活是那种善处忧患的活泼快乐。老者智慧,这般对《浮生六记》的评论是我看过的所有评论中最为精妙的。然而老头子没有看见,在这个忧患已然小于当年的现在,他所赞赏的国人,仍然无法拥有这种安乐。
  
      这世界上的女子再也无须女扮男装才能一享繁华的妙处;这世界上的男子也大多不会再因为一场大雪而险些丢失性命;这世界上的夫妻没有机会因为共同喜爱一个才艺双绝的歌妓,却迫于权势不能纳之做妾而黯然神伤,这个世界上的伉俪也再也不必费尽心机瞒着翁姑同游太湖。然而我们依然日日奔忙,连看风景,都有着一张严格的时间表。生活的乐趣在适当的胡来,而生活偏偏不允许我们胡来。或者准确点说,我们对生活的要求不允许我们胡来。
  
      记得很久以前初次看到《乡愁》,深为台胞的赤子情怀感动,受语文课本的暗示,总觉得台湾回归只是时间问题。后来亲眼所见余光中先生兴趣盎然的念一首幽默滑稽的诗,慢慢才发现仿佛不是那么一回事。那乡愁其实与大陆无关,与政治和通商无关,那是一个故纸堆里苍凉的英雄,感叹着某种再也回不来的失去。
  不过,其实也没有什么感叹的。本来嘛,那是一个诗人的乡愁,你怎么要求政客去懂?
  

来自: 豆瓣
作者: 半个小$    时间: 2012-9-25 09:27
  年关临近,常常夜不能寐。便翻箱倒柜找出一大堆书来打发这失眠的时间,这本书说是浮生六记,其实只有四记出自沈复的手笔,在明清诸多笔记中,我很偏爱这本书,原因很简单“因为真情,所以动人”。那个名气大他许多的冒襄在“影梅庵忆语”中除了假惺惺的有几句体贴之余外,通篇让人感觉就是在自我炫耀,仿佛在告诉世界说“看我冒襄有多大本事,美女才女如陈圆圆、董小宛辈都在倒追我哎,而我还是不为美色所诱,照样把为父为国家的大事放在心中,她们只是茶余饭后的消遣罢了”相比之下,沈复那些怀念亡妻的文字句句真情,令二百多年后的我这个男人都忍不住为之感动。他与老婆陈芸从小时候的青梅竹马,到成婚后的吟风弄月再到被赶出家门的携手漂泊,那份情谊实在没有理由不让身处速食爱情时代的我们向往。读罢此书,心中仍有个不大不小的困惑,莫非古代的父母都不希望子女的婚姻恩爱,贤惠如陈芸者仍然不受公婆喜欢,最后仍被逐出家门,这一幕我们是否似曾相识,焦仲卿与刘兰芝,陆游与唐婉。还好我们生在了现代。

来自: 豆瓣
作者: 彼岸花$    时间: 2012-9-25 09:27
      读到情深处,不禁潸然泪下。芸娘是古今许多文人心中的理想妻子,夫唱妇随,知书达理,温柔贤淑,但如此女子往往红颜薄命,或许是沈复无福消受吧!世间冷暖只有在落难时才深切感触,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所幸沈复与芸娘伉俪情深,颠沛流离时依然相濡以沫,只可惜沈复为人软弱,小人当道,兄弟离间,最终落得个家破人亡的凄凉处境。
      大树底下好乘凉,丈夫好比那棵树,树干粗壮才能抵御狂风骤雨,像沈复这样弱不禁风的小树,自己都倚仗不了,如何给他人幸福?贫贱夫妻百事衰,芸娘病世的那晚,一双儿女流落他乡,只有残灯相伴,饮痛而亡,一缕香魂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世间完美两全事少之又少,抱守残缺何尝不是一种慰藉?            
     曾痴心妄想寻一如意郎君,貌不惊人,但须才高八斗,每日促膝畅谈书画,琴瑟和谐,只羡鸳鸯不羡仙,可事与愿违,幸福,是可遇不可求的。得之,我幸!弗得,我命!我将寻访我灵魂之唯一伴旅!
  

来自: 豆瓣
作者: 杨过大$    时间: 2012-9-25 09:27
  沈三白将幸福统统归到第一章‘闺房乐记’,然后将愁苦都写进第三章‘坎坷记愁’。这么写,容易让人产生错觉:他前半生极幸福,后半生极郁闷。若浮生真能若此,苦和乐都来的如此强烈且分明,确也很爽。
  
  但其实没有这么爽的。若读者细察,他的苦逼和幸福在时间上是混着进行的,有俞平伯的《浮生六记年表》为证。只是他写书的时候,硬将苦乐抽离分开,使其看起来很爽。其实,他没什么出彩的经历,仅一介布衣,生活中乐于和媳妇贫嘴,也为租房子发愁,经常游山逛水,但多是无奈为稻粱谋。观其一生,无立功立言,无大起大落,实在乏善可陈。
  
  但是他的牛逼之处,在于能于琐碎粗糙的生活中汲取到温暖、提炼出幸福。他自豪于自己这种汲取和提炼的能力,行文中多有炫耀。他的人生也以收集这些零散的快乐为乐趣、或者为目的,这也是《浮生六记》成书的最大动力吧。
  
  至于描写愁苦,比沈三百体验深、写的好的人多了,杜甫在这方面就最擅长。只是人生平淡零散之幸福,古人中怕难有比他体验之真切、描状之自然的了。宝玉在大观园里的幸福体验虽也由日常打情骂俏而来,只是几个妹子“多才而似伪,多情而近妖”,反失日常生活之亲切真诚。
  
  至于尝叹三白窝囊,不思进取的同学,还是歇一歇吧。还是引用宝玉的话说:“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这经济学问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何妨吟$    时间: 2012-9-25 09:27
  林语堂说,芸,是中国文学史中最可爱的女人。然矣,料他沈三白生性豁达,寻常百姓,居家乐趣,方见真性情。人生底事,来往穿梭,多少值得留恋,不胜豪杰,感动常在,抚卷轻叹,读者自会悦然会心。且挽兰芷,从容而过,算在如今,不务正业,也应该是败家子吧。

来自: 豆瓣
作者: 薄荷$    时间: 2012-9-25 09:27
   有女如芸者,亦欲何求?可今世入得女儿身,无缘...
   她是多病不胜衣,他是潦倒不堪随。
   曾记否,总角之年,三白唤她淑姊,芸儿暗牵其袖,入之闺阁,待以暖粥.
   却被芸儿表哥发现,笑以:专待汝婿乎?两片绯红映上了芸儿的娇容.
   "吾非淑姊不娶也."天成佳偶....
   沧浪亭,萧爽阁.神仙眷侣.其趣,其乐,非会心细读者不能领也....
   若无憨园,芸儿的血疾是不是不至于如此重犯?芸娘的重义却误了自己.
  
   她太懂生活,吾俗人远不能及.
   夏日莲花初开,芸娘用砂囊盛满茶叶,放在含苞待放的荷花蕊上,翌日清晨取出,佐以泉水,香韵尤绝。
   三白及友人于郊外赏油菜花,芸娘雇以卖馄饨的老汉随行,让其对花热饮,何其大雅!
  
   若有来世,教卿为女子,我为男.但芸娘有三白,亦算得幸运了.她回眸浅笑,他已是一缕情丝入魂魄.
  
  君不见,今世今人有几人能及三白芸娘这般情意...纵是20年的穷困亦不足叹...
  若梦思浮生...

来自: 豆瓣
作者: 小熊小$    时间: 2012-9-25 09:27
      我有一阵出于对自己未来的迷茫,找了很多人物传记来看,很快发现当代能读到的人物事迹模板统一的出奇,由励志的东西铺满着,由报刊传记体限制着,正如梁遇春批评文人简介的教科书所说“都是面目模糊的老夫子”充满着为体制推脱责任的政治目的,而无半点借鉴价值。
      往别的方向找上了个人笔记,很快看出了许多趣味。这里不提。浮生六记无疑是很典型的个人杂记的范畴,由本人自叙平生所历,个人的际遇,得失,经验都很明白地摆在那里。
      这本书原本名气不大,林语堂推荐到国外,后来名声渐起,文人的书,个人的经历都是如此,原本都是湮没在尘世中为各种琐碎烦恼的一个人,若有机缘而得到了称誉或成就和包装,便宛然脱于众人。很多很好的书不出名,都是因为不被当时的那个时代所欣赏,或者说并没有迎上时代的风口浪尖。
      《浮生六记》是近代中国走在风口浪尖的那么一本书,因为林语堂,周作人等人,那些富家子弟,留学人士,当时所提倡的就是那么一种充满生活情调的小品文,冲淡清和略带小资体现生活中琐碎乐趣的文字。浮生六记恰巧是那么一本书。苏州的才子天生带了文人的诗意和苏州人的小资的对生活的精致的态度。落笔便是小品文一般展现愉悦生活的文字。
      我曾构思一篇文章谈沈复和芸娘如何能够避开那些坎坷的经历。写了大半,直把芸娘写成了薛宝钗,沈复写成了贾政,完美地处理了与公婆亲友的关系,到沈复的父母去世,终于无从下笔。我没有办法写沈复与他的兄弟争夺家产。沈复可以过上一种现世的幸福的生活,但若是那样,沈复就不是沈复,芸娘便不是那个芸娘了。
      作为一个不相信亲情的人,我默然看着沈复的父母两次赶他出家门,沈复的兄弟又对他百般忌惮。几千年的历史看下来。亲人从来都是一个位置,而不是一种感情。不知如今的人何故还能高举着大旗。
     半年前读这本书,我会很憧憬沈复与芸娘甜美的爱情生活。现在不是不憧憬,但是更多的看到生活背后的东西。爱情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让人沉溺于其中,以爱情为中心,过着恬淡的小日子,只要有你,世界与我无关。另外一种是两个人的互相扶持,以好的生活为主线,衍生出的支持与陪伴。沈复和芸娘,无疑是前一种。贾宝玉和林黛玉也是前一种。对女性来说,有时就相当于要回答一个问题。是顾家的男人好还是追求事业的男人好?芸娘和林黛玉选择的是顾家的,能够全心全意对她的男人,我想很大原因跟她们身体都不大好有关。因为素染旧疾,所以需要疼惜,需要全部的关心。而不是一个能挣钱庇佑子女而让她们吟唱“悔教夫婿觅封侯”的丈夫。仕途经济这类锦上添花的事物在多病敏感而时有需要照顾的身体面前就不那么重要。
      沈复是一个很典型的善良而无用的文人形象。只是那个年代,女子经媒妁之言,或因了好价钱(彩礼)被父母嫁给不认识的男人,被裹小脚,或许还不让识字,被婆婆挑剔,丈夫呼来喝去,不给予尊重和平等的年代。沈复对芸娘表现出的尊重足以让到现代的女子眼红。不是爱,不是那些山盟海誓和夫妻间的小情趣,而是尊重。比如芸娘原本话不多,沈复逗引着使她渐渐能发议论。比如沈复称赞芸娘虽为女流之辈,但有男子的胸襟和财势。对一个古代女子来说,这些就足够构成所有幸福的理由。
      只是现实依旧是现实。支撑一个仕宦家族子弟的小家庭的经济来源,要么是男主人从仕或从商,要么是继承家产。不幸的是沈复是标准的文弱书生,那些文人特质,在女人面前是好丈夫的表现,而在外人面前,就是种种祸患来源。比如说会有兄弟栽赃,比如说朋友让他作保,而他从来抹不开面子拒绝。比如说无防人之心,被朋友出卖,或者家里的小厮偷走了财务。或者父亲临终时,兄弟故意瞒着他,而他全无察觉。
      而没有经济来源和挣钱能力,渐渐地就会面对许多能把人压垮的小小问题。比如仆从的轻视和不服从,比如被父母认定为败家子而想撇清关系,比如芸娘重病而无钱医治,比如小妾被能抚养其母的有权势者夺去。比如,其中面对的"父母",还有"朋友"""兄弟"的冷漠。
      可笑的是,沈复的“坎坷记仇”一节里,竟然还没有自觉。只曲写了父母的仗义疏财,父亲死时自己的看淡家财分毫不取和异性兄弟的仗义行为。说自己“多情而重诺”反而因此而受累。我敢说认识是第一个原因,性情还是次要的。   
      《源氏物语》里有谈女人的一段,犀利而中肯。谈女子容貌、性情之外,还有贤明一节。若只具备前两条,就会在夫婿不在时处理事物不当,或夫婿在时也会有失误,而为家庭惹上麻烦。若只备贤明一条,则又无趣。我斗胆说,芸娘所缺的正是贤明一条,贤明不是煮粥持家的手艺,而是大方向能对丈夫有提点,从而能对子女作荫蔽。青君和逢森后来就一个作童养媳,一个作了学徒,吃尽了父母性情恬淡的苦果,后来逢森死去了。若是芸娘能对沈复多加提点,逢森和青君不至于此。
      写到这里还是叹息,芸娘和沈复的可爱,很大程度在于他们的孩子气,在于他们的不问世事而沉溺于自己的小世界。若是事事做的妥帖,财誉兼备,能用他们作范本来处一本“如何为人处事”的集子的,断不是让我们唏嘘不已的沈复和芸娘了。各人有各人的性情,命运。我们这些无关的看客,读完了此书,也算过了一遍沈复的人生。从拥有的和给予的百分比来说,沈复对芸娘不可谓不厚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伊娜xi$    时间: 2012-9-25 09:27
  《浮生六记》像一首淡淡的曲子,在月光下静静自远处飘来,有人撑长篙缓缓于晶亮的河流飘然而过,那些过往,温柔的,灿烂的,春意盎然的,中年之悲的,都轻轻飘了过来,又飘了过去,独留下淡淡的怅惘,美好而惆怅……

来自: 豆瓣
作者: gigalo$    时间: 2012-9-25 09:27
  大学以来,看了不少的国外的所谓很牛的小说。顺道看了些评论,当时感觉这些书还真的很牛啊。
  
  可是这些现代后现代的作品,看多了,给我带来的只有恶心,甚至对这些书生了不少的嫌弃和鄙视。那些所谓的牛的技法和思想,在我看来,也全变成了矫情和做作。
  
  再做细想,现代甚至后现代的小说,似乎是从更牛的哲学的角度上对人和世界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但是得出的结论大多是ok我就这样随波逐流,就这样去死好了,就这样没有结尾,就这样不要思考好了,就这样忧郁蛋疼,就让思想控制我好了,就这样自我矛盾,就这样反对一切好了……反观我最近看的这些书,平淡朴素,人们能够用更加亲近自然,更加简单深情的方式处理问题,虽然也许不像前者那样有思想有深度,但是其实,思想和深度这种东西本就是很扯的东西罢。
  
  书中给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关于玩盆景的描写,还有就是四处游历的细节描写。再就是对于情爱对于生活的一些朴实又深有其道理的看法。
  
  “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分情笃。话云“恩爱夫妻不到头”,如余者,可做前车之鉴也。”
  
  “辛丑秋八月吾父病疟返里,寒索火,热索冰,余谏不听,竟转伤寒,病势日重。”
  
  最近的阅读体验让我对今后一段时间的阅读的方向有了新的想法,我要读那些被我曾经鄙视过的书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浮生若$    时间: 2012-9-25 09:27
  暑假回老家终于按照预想中的那样把这本书读完了,闺房记趣无疑很好看的一章,但是看完坎坷记愁还是留给我更深的印象。当他们一家人每况愈下,青君被迫嫁给别人做童养媳,蓬森辍学转而学商,芸娘拖着病体跟作者寄居他人篱下,可谓辗转颠簸,生活窘迫不堪。继而到最后蓬森竟然死去,芸娘也终于撒手人寰,从此天人一方,读至此,无不令人垂手顿足惋惜不已啊。
  后来经历那么多的坎坷,芸娘的一生可谓不幸。但是,在那个不幸的年代,芸娘无疑又是最幸运而且幸福的女人。至少,知道她死去的那一刻,他一生一直陪伴着她的那个男人未曾离开半步。也许这就是他们的执子之手,恩爱两不疑。
  至于其他章节如记叙他所旅游过的地方的景色纵然写的也很出彩,但相形之下还是略逊一筹。我想,人这一生若果真是一场旅行,最重要的不是你的终点,也不是沿途的风景,应该是陪你一起走,一起看风景的那个人吧。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执子之手,与子谐行

来自: 豆瓣
作者: 三水$    时间: 2012-9-25 09:27
  就像很多文人喜欢在作品里标榜自己风流痴情,沈复也一样。他由着自己女人受尽委屈,病痛缠身无钱医治而亡。家里入不敷出,老婆陈芸还得抱病接绣活贴补家用以至于加重病情。沈复三天收入也不够一天得支出,所以没钱治病,四处借钱,送儿子去当学徒,卖女儿当人家的童养媳。他无能又懦弱居然还喜欢自我标榜和他夫人坚贞不渝的爱情。
  老婆三番五次被婆婆公公误解,小叔子也欺负她良善,沈复不说力挺说保护妻子,他连个辩护都不敢直言。老婆去世时口口声声说除去巫山不是云,当朋友送他个小妾后,他就时欣然接受了然后夜夜春梦去。烂人一个。不过文写的还算能看。

来自: 豆瓣
作者: 抚顺读$    时间: 2012-9-25 09:27
  
    昨日和好友小酌,席间谈到好友和妻子,让我不禁想起金石录后序里的李清照和赵明诚还有沈三白和芸的《浮生六记》。也和书里的一样浪漫而温馨。  
  
    中国古籍浩如烟海,年轻时曾下决心研读,从《尚书》开始抄写过若干,诵读过若干,注释过若干,虽然所获甚丰,但总是觉得那些经典有点离我们生活甚远,圣贤之书缺少人间烟火。就是《红楼梦》那等精品,也是只适合把玩、欣赏,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直到读了《浮生六记》才感觉到中国的书里真正写出来了真实的人情。《红楼梦》等四大名著我都没有读完,但是《浮生六记》我却读了两遍。
  
    三百年前的中国竟然能保存下来这样至性至情之文字,此乃读书人之幸。在书里最让人感动的还是第一记《闺房记乐》,沈复写了他的妻子芸,中国历史上最有血有肉的女人,虽然只有寥寥数笔,但是完全不在是片面的符号,而是一个和我们现代人没有太大区别的活生生的人。中国人都是在为道义而活,为国家而活,为真理而活,为正义而活,为责任而活,为忠义而活……可是就是不敢说为自己而活,不敢说为自己的幸福而活。所以这样的人世间,竟然能够保存下来这样一本奇书,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这样的书默默无闻的漂流了两百多年,而被人们所发现,所认识,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也许我们不能够像沈三白一样洒脱,住在现在的世界遗产沧浪亭里,和中国古代最可爱的女子芸一起过那种平淡幸福有味有趣的生活,但是读读他的书,想想在中国,在三百年前,竟然有人在过着这样的日子,也就应该满足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苍空碧$    时间: 2012-9-25 09:27
  人生在世,当如沈三白、芸娘之流,得一无怨无悔足耳。有担当,亦懂得放下,是为超脱。
  
  读完本书,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人生在世、去日苦短,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懂得及时行乐,懂得生活之意趣,有发现美的眼睛、心灵。同时在艰难之时,亦能做到尽力而为、不自怨自艾、怨天尤人,拿得起、放得下,这样一种洒脱的态度不应该值得尊重吗?
  
  所谓浮生如梦,为欢几何? 沈三白乃懂生活之人。
  
  

来自: 豆瓣
作者: 雪候鸟$    时间: 2012-9-25 09:27
  闲情小品文,家长里短,温馨小事,可叹情深不寿,恩爱夫妻不能白头。芸通透,慈悲,善良,在当时的年代是儒雅书生的模范妻子。只是看到她贤惠到可以亲自为夫主动物色娇美妾,经营一夫二女模式家庭。不解,也无需现代女性的理解。林语堂说芸是中国文学和历史上最可爱的女人,估计包涵了对她这层无醋无求,圣母般的女性情怀。看,男人心里果然是商品房,可以一厅几室,哪怕他的新文化思想解放的再彻底。

来自: 豆瓣
作者: 蝴蝶娘$    时间: 2012-9-25 09:27
  少年时曾经仓促瞥过,看完不过自语“羡甚如斯夫妇,如斯好景”,再不曾记起。多年后重读,方知趣意无限,睡梦中犹念念不忘。读到妻离子散处,终忍不住落泪。原来花好月圆,终是水中倒影。相形于细腻平实的感情,游记反而记不清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四和$    时间: 2012-9-25 09:27
         看《浮生六记》,爱不释手。
      一爱它的文字,介乎古文与白话文之间,流畅生动而不失古致,照着原文就能读出其中大意。不需像看唐宋散文一样必须时时查阅解析,或者直接先将它翻译成现代文,如此读来总觉得多了一层隔阂。
      二爱作者夫妇二人的生活情趣。
      “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
      七夕当夜,两人并坐水窗,齐观皎皎月色,品论云霞。
      在风和日丽之日,与三五好友作伴,携上锅灶柴火,去到菜花园中择阴团坐,品茗饮酒,或歌或啸,陶然自得。
      其实寻找生活中的情趣不一定要花很多钱,像沈氏夫妇在荆钗布裙,竭蹶时形的日子中仍然不改其乐,除了因为夫妻情笃之外,也因为两人都是会享受生活之人。平时除了唱K看电影泡咖啡厅之外,我们应该还有很多其他的选择。
      生活情趣之极致是将白开水一样平淡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例如在心情烦躁之时突然看到阳台外一株开得火热的木棉花并因此心情恢复平静,或者在赏月之际感到“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无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然后为之释怀,又或者在腊八节偷闲煮上腊八粥感受一下很多很多年前的节日气氛。反正,只要细心体会身边的美好,并将自己融入自然之中,那么就会发现生活就会充满乐趣。
      三爱文中处处洋溢的伉俪情分。“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
      三月不见,“及抵家,吾母处问安毕,入房,芸起相迎,握手未通片语。而两人魂魄恍恍然化烟成雾,觉耳中惺然一响,不知更有此身矣。”
    “年愈久而情愈密。家庭之内,或暗室相逢,窄途邂逅,必握手问曰:‘何处去?’私心忒忒,如恐旁人见之者。实则同行并坐,初犹避人,久则不以为意。”
      最为难得的是,当芸娘陈芸不得翁姑欢心而被逐家门时,沈复居然追随她离开了家庭的庇荫,过上流离颠沛,左支右绌的生活而不曾有悔。她着实比唐婉幸运得多。
      也难怪芸临终前会感叹:“忆妾唱随二十三年,蒙君错爱,百凡体恤,不以顽劣见弃。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悠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神仙几世才能修到,我辈何人,敢望神仙耶?强而求之,致干造物之忌,即有情魔之扰。总因君太多情,妾生薄命耳!”太幸运的人,连天都会嫉妒。
  

来自: 豆瓣
作者: lucife$    时间: 2012-9-25 09:27
  最近很闲,于是又开始看大量各种书。太多太杂,看的又太快,不知不觉在同一时间看了
  龙应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里的朝鲜战争;
  齐邦媛的巨河流
  加上自家老爷子的回忆录。
  全是战争和战乱下的蝼蚁小民那些奔波流离。都是好书,可是看完太沉重,经常是掩卷长叹,只觉人生诸多苦具,繁多难述。急需看一些健康快乐,反映生活美好的东西来缓一缓。
  
  幸好订的新书到了,其中有一本中国画报2011年版的插图全译本浮生六记。封面设计的不错,插图也好,看了很多遍的原文,再看看译本,也不错。欧阳居士的翻译,无繁枝厚叶,一概平平淡淡,宛如简单生活。
  
  【余生乾隆癸未冬卜一月二十有二日,正值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后苏州沧浪亭畔,天之厚我可谓至矣】一个知足常乐的人,把自己的生活娓娓道来,写的详细,不带一点斧凿气。有苦有悲,有喜有乐,坦然处之,随遇而安。虽然辛苦,但是还能自得其乐。
  
  人生坎坷何为乎来哉?往往皆自作孽耳  

来自: 豆瓣
作者: 恩$    时间: 2012-9-25 09:27
  陈芸是中国历史上最美丽可爱的女人之一。
  
  她是鲜活的,温润如玉的。又是极富个性,天真烂漫的。《浮生六记》通篇看下来比《影梅庵忆语》要情切意真多了。我倒觉得《浮生六记》的境界要大于《影梅庵忆语》,我实在难以对冒辟疆这个男人抱有多少好感。冒辟疆对董小宛的迷恋还停留在把玩的层面,并无交心。他是将其作为男性附庸来写的,两者并不平等。他笔下的董冒恋虽然穿插了战乱、生离死别,却多少打上了自我标榜的标签。而沈三白怕是第一个敢站出来写闺房之乐,并坦诚其沉湎于夫妻情长而“胸无大志”的男人了。于是他的笔下诞生了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陈芸。她羞怯自持,温柔贤淑。有时也行为放肆,妙语妙言。譬如女扮男装与夫同游灯会,执意跟随夫君共赴吴江泛舟太湖等。
  
  为了这小两口我特意去了沧浪亭。这无疑是我在苏州最喜欢的一座园林了。
  
  沧浪亭的美便在于它的“野”。它敢借廊外碧波流水,敢辟一处庭院独栽竹子,敢建石室,敢垒黄石。而这正构筑了它的小而精巧,庭院深深又出其不意的感觉。
  园林外横设一道石桥,进门后果然如《浮生六记》里所写的那般“叠石成山,林木葱翠,亭在土石之巅”。置身其中,有身临双清亭之感。园林漏窗一百余处,各色洞门几所,造型迥异。园内有一石室,皆用黄石堆砌而成。石室四壁有孔,采光良好。室上便是看山楼,用太湖石与黄石的残渣废料垒成石阶,从回廊里折出洞门,拾级而上,便可览园外美景。看山楼下有一条小径,弯弯绕绕,周边竹子蓊蓊郁郁,品种各异。穿过小径便是“翠玲珑”了。我向来喜爱竹子,便无可抑制地爱上了这处小书房,顺带连沧浪亭也一并喜欢了。
  
  苏州其他的园子一看便知是有钱人家的后花园,幽静倒是幽静,亦有雅趣。然而规矩太多,有些更是刻意造作,伪自然。沧浪亭里树木葱茏,不事精工巧琢,随意错落之处却更显韵味,真正有城市山林的感觉。想来所谓的大隐隐于市,说的便是这里了。也许是建园年代较早,宋人没有明清时期诸多繁文缛节的束缚,总是要浪漫些吧。
  
  后来沈复夫妇搬离沧浪亭,先是住到米仓巷,之后又借金母桥之东、埂巷之北的一处民居消暑,再后来由于两人浪漫率真的个性而被家长斥逐,迁至朋友的萧爽楼。此后辗转各处,沈复以卖画为生,贫困潦倒,四处筹借,芸娘最终还是客死扬州。
  
  结婚数十年来,两人足迹遍布苏州,日子并不宽裕,却能清贫自乐。
  
  书中陈芸的形象非常饱满。不仅她的一颦一笑可以不时地浮现在读者眼前,她那敏感细腻的心思也能通过文字进行揣摩。沈复对她的爱,是包容的,宠溺的,同时也是尊重的。陈芸对沈复的爱,是礼让的,温和的。但绝不仅屈膝于男权。她主动要求为沈复纳妾,并非单纯地想要做一个传统意义上贤良淑德的夫人,也不是为了取悦夫君,牢牢拴紧身边的这个男人,而是缘自她自身的审美趣味以及对美的追求。她要求沈复的妾“美而韵”。遇到憨园,竟喜不自胜,擅自做主要将其纳入府中。在这件事上,芸娘痴得可爱。憨园为强人高价买去之后,她血疾复发,一病不起,半夜梦中仍高呼:“憨何负我”。而此间沈复一直伴其左右,百般安抚,这种夫妻情谊,即便到了现代也是难得。
  
  《卷一 闺房记乐》写了他们喝酒行令,赏花观月的日子。《卷二 闲情记趣》则详实地记录了两人插花植木,叠石造林的细节。文辞清丽,趣味盎然。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了一幕吴地文人夫妻之间的生活场景。《坎坷记愁》里写芸娘的死,是非常真挚凄切的。绝不像《影梅庵忆语》里冒辟疆对董小宛的那种居高临下的做派。
  
  爱情不一定要与家国恩仇牵扯在一起时才悲壮,淡泊名利、柴米油盐的世俗生活也未尝不好。
  
  明末四公子固然潇洒,声名远播,但他们与李香君、董小宛等名妓之间的风流韵事依我看来却未必就是爱情。
  
  陈芸温驯,并不具有什么女性主义意识或者反叛精神。若把她随便放在封建史里的哪位公子名流身边,她或许难放异彩,也就作为一名附庸湮没在浩淼的历史里,或者被冠以贞洁烈女的名头称颂赞扬一番,载入史册。那样的陈芸,只会是符号化了的女人,是抽象的,失去了其独立存在性。偏她就遇上了沈三白。也只有沈三白这般闲云野鹤、爱调笑、有情趣的男人,才能于粗茶淡饭的生活中体贴妻子,发自内心地爱护她,欣赏她,尊重她,从而赋予了这段感情平凡中见不凡的意义。

来自: 豆瓣
作者: wll$    时间: 2012-9-25 09:27
  陈云的死让人很是伤心,以至于好长一段时间内不愿再拿起这本书。不理解为什么要给自己的丈夫找妾呢!难道真有一种爱能变的这般无私,难道真有这样一种理解是设身处地?

来自: 豆瓣
作者: 吃很多$    时间: 2012-9-25 09:27
  不是不想写,也不是没的写,只是写了就要面对性格扭曲的自己,再确认一遍自己是个变态的事实,终究不是那么回事儿,所以能拖就拖。
  第一次读《浮生六记》,作者不是沈复,而是南康——一位同志。他把和男友交往的过程以片段的形式一一列举,那些生活的小细节,怎么说呢,很动人。可他最后死了,自杀,在他的男主角娶了老婆以后。很多人无法接受这个现实,说南康你是不说要等他到35岁么,怎么这么早就放弃了?可谁又能回答这个问题呢?
  当时我想,这样的想法多绝望啊。等到35岁,在这个过程中,两人不再相见,不再交谈,甚至不再有任何联系,逐渐淡出彼此的生活。但是其中一个人却紧紧抓住一个微小的希望不放,眼睁睁看着本就飘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这日子该怎么过啊。也许,南康已经意识到只有变化才是不变的这一真理,又不愿面对可能变化的自己或未来,才选择了这种极端的方式将一切定格在最坚定执着的时刻吧。让不变的痴情,凝固成爱情的神话,让可望而不可及的人们,留下仰望的眼泪,让他的灵魂,得到他所期望的安歇。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这句话最早出自沈复的《浮生六记》,却因南康的偏爱而变成每位同志、每位腐女心中的一道光,一个精神家园的栖息地。
  没有爱情一开始就是平淡的,只有经历了跌宕起伏,坎坷磨难,对平淡的渴望才是真实的。沈复和他的妻子芸娘,正是如此。
  江南才子沈三白性格直爽,落拓不羁,妻子芸娘贤良淑德,善解人意,更为难得的是,芸娘天资聪颖,能吟能诵,与沈三白几乎成了“灵魂伴侣”,这在那个时代是多么难能可贵啊!然而才子多清高,沈三白不善生计,致使生活窘迫,夫妻颠肺流离。最后芸娘的死,与这也不无关系。
  在他们畅游沧浪亭,对酒当歌,举杯邀月,吟诗作对,剪花裁叶之时,是何等的畅快淋漓,让人不得不感叹“神仙眷侣”不过如此!此时的他们,会有“岁月静好,现实安稳”的希望吗?还是渴望着更多滚烫炙热、潇洒人间的快感?
  读《浮生六记》,我可以很投入,跟作者同喜同悲,却始终带着疑惑。沈三白去讨债,一路饥寒交迫,要不是遇到熟人,真有可能死在路上。我看得直想掉眼泪,恨不得钻进书里替他把钱讨回来。但同时又在心里狂骂:“你TM是废物吗?不会张嘴找人帮忙吗?怎么不冻死你啊!”。一句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贫贱夫妻百事哀”,在我看来,一点没错。我就是不相信,彼此相爱就能过一辈子。或者说,不管世事怎样变迁,两个人能一直相爱。
  “相濡以沫”,多美好的词。多少年我一直为这四个字感动,就在不久前,没文化的我才知道,这四个字后面,竟然是“不如相忘于江湖”。两条鱼与其在干涸的大地上紧紧相拥,嘲彼此身上吐吐沫,让彼此不会干死,不如各自分散,畅游于江湖。总会有天使替我爱你,所以我不怕分离。
  当然,这里面有个标准问题。那就是当事人觉不觉的苦。要么你根本就不觉得苦,要么你觉得苦,但你真心爱对方,所以你可以忍。但是,我不知道自己会是怎样的状况。
  沈三白在芸娘去世时,哀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但时过经年,也会反省当时的自己用情过深,导致心力交瘁,不够养生。这让我情何以堪啊!沈三白,我捧着书,等着看你的爱情童话屹立千年不倒。让我知道,自己做不到的事,有人做到了。给我一种可能,让我不致绝望。我失望了,但同时,也坦然了。不是非谁不可的感情才叫爱情,不是后半辈子靠着回忆度日才叫爱情真伟大。
  爱情,就是如果爱,请深爱。如果不爱了,也别死命拖着。爱的时候,同甘苦,共命运。不爱了的话,就挥一挥手,相忘于江湖,即使在一起时也没有“相濡以沫”那么惨。如果爱,却不能在一起。我也不太清楚该怎么办。烦,请大家具体情况自己分析。
  总之,我做好孤独终老的心理准备,但祝福大家。我也不指望你们能给我上演个爱情神话啥的,但希望你们都快乐。痛苦的时候(免不了的啊),记得有我负责讽刺嘲笑挖苦你,这就够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喵小猫$    时间: 2012-9-25 09:27
  从哪里知道这本书的?太久远已经忘记。读这本书也是断断续续,始终不能痛快一窥究竟。
  前段时间住院两周,趁此机会拿出来好好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喜欢芸娘与沈复的爱情,不仅仅是你侬我侬,还有他们彼此心领神会的默契。谈到诗词歌赋,虽然芸娘不如沈复,却仍旧可以就此交谈热烈。芸娘摈弃了古代女子的矫揉造作(也许说是骨子里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更确切),扮为男子与沈复同游。还不顾大家闺秀风范的与风尘女子姐妹相称,积极为沈复纳妾。拿到如今的社会,这样的女子也很惹人喜爱,更别提当时,对沈复应该有多么大吸引。这样可爱的女子,谁人不爱?
  可惜家庭的阻力让他们过着浮萍的生活,最终芸娘客死他乡。看到芸娘去世的那段,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的画面,仿佛触动了深处那根悲伤的弦,眼泪止不住的掉下来。
  那样一个可爱的女子,那么相爱的一对人,就这样别去。就差点连后面第四卷也都看不下去,伤心。

来自: 豆瓣
作者: TUTULU$    时间: 2012-9-25 09:27
  平时的生活是枯燥的两点一线,老公为了提升我的生活情趣,买来《浮生六记》让我读。开始是地铁上翻翻,后来越看越有兴致,索性上班时忙里偷闲拿出来看。点滴生活,细腻的描写,轻松又丰富。生活是需要仔细观察体会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帶泥の$    时间: 2012-9-25 09:27
  读《浮生六记》有一种痛自持彻心扉的感觉,竟不能自持挥泪一番,现在想来也不明就里。谈芸娘遇上这般丈夫能厮守相伴,哀芸娘命薄福浅病损香消,如此蕙质兰心之人。沈复亦为性情中人,风雅无限,爱花惜花懂花,对芸娘也是一往情深。伉丽情深夫复何求?只是境况潦倒,沈复这文弱书生太迂腐。也罢!不知今后我的郎君又将是何样?能否相知相解?女人命中能选的太少,未知的未来让我惶恐。

来自: 豆瓣
作者: 阿霓$    时间: 2012-9-25 09:27
  
  这本书我读的是中英对照版,语堂出品,绝对精品。
  据老林说:芸娘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  
  可爱-我觉得是谈不上的,应该说-大度?
  但是  牙刷和老公怎能和人分享?
  封建礼教害死人。。。

来自: 豆瓣
作者: 凝一$    时间: 2012-9-25 09:27
  特别欣赏芸娘的蕙质兰心,无论在怎样的条件下,她都善于发现、享受和创造生活中的美。他们夫妇的对子,“兽云吞落日,弓月弹流星'堪称绝对。他们的一生,虽然艰苦,却乐趣盎然,活出了他们的真性情。

来自: 豆瓣
作者: Allenx$    时间: 2012-9-25 09:27
  第一次读是高一高二的时候,还没谈过恋爱,什么都不懂,看着书只是觉得理想的爱情应该是这样的,当时觉得麦田里的守望者里面说的爱情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糟粕。伟大住过的爱情都是平平淡淡,真真切切的。怀着期待和盼望的心情期待自己的爱恋。
  大学大二上大学的语文的时候再次拜读,还住了presentation。那时候正式初恋的时候,恋爱观世界观都还参照着这本书~还记得那时候傻傻的跟她说,我希望自己能找到一个这样的女孩。还去给她买了林语堂译的英文版来给她读,却是希望她能为我参照着书来做。
  世事浮沉,初恋悲催的结束了。三年的感情,说散酒散了。最终连好聚好散都没做到。正值毕业,和同学总是出去喝酒,聚会.....用时间来冲淡感情。这时候才知道,自己有多么傻。这么浮躁的年代,爱情,很廉价的。哪有多少女生还会像我想想的那样。
  所有的一切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罢了。
  我不想埋怨或鄙视什么,毕竟在这价值观多元化的年代,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路,选择高尚或者卑微,选择开放或者保守。
  而,不论什么时候,在你心情烦躁,对社会不堪的时候。可以来读读本书,看看那曾经存在过的爱恋。曾经,现在,以后都会感动人的爱恋,不管会不会再现。
  毕竟,芸,也许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女人了。
  芸,不可复制。
  这样的女孩,还会有么?
  我期待,我寻求。
  不过,即使不再,也无憾。
  还有其他的,属于我的爱恋。
  但愿。

来自: 豆瓣
作者: 梦里阑$    时间: 2012-9-25 09:27
  这两天看《浮生六记》,初看《闺房记乐》,艳羡那样清淡可口的婚姻,总觉得芸真的是不可多得的一个伴侣,沈复有幸。芸既是红颜知己,又是浪漫情人,更可为贤妻良母,不说是中国男人的梦想了,恐怕也要是我等女子的梦想,何况她收获的爱情,在那样的时代,珍贵而奇崛。
  
  可是看到后面,颇感叹沈复的无力和软弱。都说是江南才子,性情落拓不羁,潇洒爽然,难得他对妻子兼情人可以一往情深、精心呵护,可是我看到的是他终因没有厚实的事业根基在支持家庭,又因不会处理复杂的大家庭关系使自己一家人陷入困境。芸的中道夭亡,痴情善感,固然是一病因,但我以为她的病因在于她太爱夫君,一切为他考虑、为他的家庭、为他的儿女考虑。又由于沈复无力解决的问题使得她的这些考量无法实现,形成矛盾,最终人愈抑郁愈心力交瘁,愈惨淡愈经不起一再变故而早亡。沈公子虽然一生清明坦荡,日子过得粗茶淡饭,但也伉俪情深,可他毕竟是那么无力的一介书生,又是个固守清贫的“自在人”(我的定义是:关注自我生活理想的实现,家国社会理想则放置一旁的读书人,从李敖先生清华演讲撷取的概念。),他不可能也不愿意去争取功名利禄从而给他的小家庭创造幸福的基础,只能从笔墨文章、清茶弄花的闲淡中去寻求精神的富足。难得的是,芸义无反顾地陪着他,照顾他的需求,并快乐着他的快乐。
  
  从我世俗的眼光看来,沈三白只给了芸爱情,却无法给她幸福,仅仅是那种平淡有序,老有所养的幸福都无法达到。虽然芸并不在意,依然认为自己很幸福,可是我觉得那是她执着于爱情理想的幸福,她甘于拿生活的幸福去赌去输。
  
  沈复的软弱在芸逝去后更加明显,他都不为自己,更不为儿女争取一下家庭里本该属于他的一点财产,只为了维持自尊和清高,可是我觉得堂弟就是在欺负沈复和他的子女,也挑拨离间母亲和沈复的关系,虽然母亲到后面已经认识到了,可是为时已晚,芸已经在几年颠沛流亡中不堪其累而死,沈复更是无所求,他甚至萌生弃家归隐的想法,后又被友劝说,我也认为那是十分不负责任的表现,一双儿女还未成家,留在这样复杂的大家庭中怎么求生?反而是懂事而隐忍的女儿青君为了爸爸的权益至少去拿了家里的行囊来,(我以为青君为人非常有芸的样子,她说爸爸的那番话虽然是不忍爸爸受委屈,可是多少也带着点哀怨吧)
  
  如果沈复有一点清醒自己的位置和能力,(比如他的幕僚生涯总觉得心不在焉地在混,比如他跟人去广东做生意,生意正经做了十余日,剩下几个月时间都跑去妓院,还拿芸做幌子,显得自己一往情深,只因那个女子很像芸。)他至少应该更有为心爱的人去承担自己并不爱的生活方式的勇气。芸对他的爱包容了这一切,她以为沧浪亭和萧爽楼的日子是“烟火神仙”,其实是因为她知道很多东西夫君无力给她,她也因爱而不介意,遂只剩下沈复唯一能给的爱情,她才能沉浸在这种纯粹神仙伴侣的美好之中,但愿长醉不复醒。
  
  说到底,还是那个时代读书人的悲剧。他们只能固守与自己家庭身份相符的生活方式,而一旦对既定的功名道路感到厌弃,便不作其他打算。沈复的从政之路可以看出是聊为生计,剩下的是未老先衰的干劲和沉湎于闲淡生活的雅致,从他最后“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的状态可以看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誓言终究不会弥久,才子还是要续弦的,事如春梦了无痕,他已经不复追求。
  
  有感而发,不是在指责沈复,就是替陈芸委屈。也给我自己一点思考:现代人或许有相同的困境,可是毕竟走出困境的方式已经多样化。我以为开放的胸襟和潇洒的态度是必须的,但生存之上才能生活亦要牢记。年轻如我,未备尝人世艰辛,但总懂得做点心理准备,为小生活理想而拼搏一番。至于大生活理想,让哲学之精神来解决这个矛盾吧。
  

来自: 豆瓣
作者: 紫陌散$    时间: 2012-9-25 09:27
         难得的好文字,难得的真性情。一卷在手,常常令人恍惚,这竟是封建时代的文章?不见君君臣臣的伦常秩序,没有大丈夫建功立业的抱负,所述之事不过闺阁旧事,所遣之情不过儿女情长,然真情涌动,亦不落俗世旧谈。最难忘的,是芸娘男扮女装与丈夫出游一节,每读及此,才知后世戏剧小说常有的男扮女装剧情并不全是虚拟,算是见识了古代封建制的淫威和腐朽,尔后更觉沈复乃真丈夫也。全书浸染在芸娘已去的哀愁气氛中,叹浮生若梦,甚觉悲凉。
      文字清丽,无一字能去,无一言可添,读来干净流畅,堪称完美。淡淡哀愁与深深眷恋都藏在这字里行间,读罢掩卷不去,相思满怀。
      一本好书,如一个亲切的朋友,一杯清雅的绿茶,一壶香醇的好酒,能在风雨人生路中一起浅酌低唱这人世的种种悲凉。

来自: 豆瓣
作者: 飘零青$    时间: 2012-9-25 09:27
  没怎么读古文,除了中学时的古文课文。
  
  《项脊轩志》是印象较深的一篇。喜欢“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的悠然自得。也在老师的谆谆善诱下,终于明白“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此中的深意。
  
  看到有人说,《项脊轩志》算不得第一,应该去看看《浮生六记》。于是去找来读。以前应试时做的枯燥的古文知识归纳,也总算留下些印象,能够看懂《浮生六记》。
  
  一本写一生的书,以《闺房记乐》为首,记述沈复和芸娘的生活点滴。听别人说过不幸的家庭,也看到平淡的婚姻。这么情投意合的,是第一次知道,世间也有。
  沈复评价芸娘,“癖好与余同,且能察眼意,懂眉语,一举一动,示之以色,无不头头是道。” 他们一起“课书论古,品月评花”,于沧浪亭烹茶而乐,居萧爽楼备酒迎客。
  曾有人这样去描述孤独,面对不同的人,拿出自己不同的子集。但没有遇到这样的人,能用上自己的全集。理想主义的人生,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更为理想主义的,是知己亦为伴侣,相携一生。若能碰上,如沈复和芸娘,书中所言,“可叹恩爱夫妻不到头”。
  
  芸娘实是中国传统女子的典范。“娴女红,三口仰其十指供给”,生活贫寒时尚能自给自足。才思隽永,通文墨。“满望努力做好媳妇”,事上以敬,处下以和。多虑之人自有其烦心事,终致病入膏肓,中道而去。
  沈复心无大志,不过亦是很多女子希冀的知情识趣的丈夫。忠厚重情,却无力撑起一个家,也就沦落到妻死儿女散的田地。布衣饭菜,亦不可得。
  
  这世上有千种人千样生活。你想怎样,性情早已帮你做了选择。
  
  再感叹下,文言文真是精炼的一种语言,《浮生六记》仅仅五十多页的篇幅,现在动辄几百页的书不可同日而语。
  

来自: 豆瓣
作者: 赤鹫$    时间: 2012-9-25 09:27
  朋友问,你要找个什么样的女孩?我差点想说,就像芸一样。《浮生六记》中的芸,大抵是我所见过最美好的形象了。可叹红颜多薄命,写到第三记“坎坷记愁”时,大有不忍猝读之感。可以说芸是死于贫病,可恨沈复七尺男儿竟然让妻死于贫病,儿死于离散,幼女早嫁。说白了就是文艺青年的杯具,自幼读书却未能科举及第,下笔颇有才情,但卖字为生不能供家用,入幕僚显然不是强干型,持笔应付公文而已。于是就这么杯具了。前两记所有的一切美得无以复加,让你觉得生活就该如此才是生活,生活的美,真不在富足,而在创意,贫中作乐而意趣盎然。可惜到第三记就这么杯具了,沈复啊沈复,你真的不需要赚大钱,只要稍稍那么宽裕一点点,何至如此,哎。芸死之后,此书也就没啥可读性了,人生幻灭后的寄情山水之乐,我也觉得没啥可看性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柠檬丸$    时间: 2012-9-25 09:27
    王小波曾经说过~死亡是作者的福音,特别是至亲的死亡,因为这是自己的专属题材,作家们终于可以抓住这个题材大书特书一番了~每逢周年祭10周年祭50周年祭反正何时何地都可以拿出来炒上遍冷饭,简直就是用之不竭【非原话,大意如是】,浮生六记就给了我此种感慨,纵观
  全书,除了沈复颇为自得的“清雅”生活就是夫妇恩爱和谐,自己漂泊流离的自伤自怜,更何况我还真没看出夫妇有何恩爱,生活有何清雅。
    “螳螂蝉蝶之属用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吊于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如此伤害生灵的行径是清雅?如此残忍的女子
  何谈依人?
     沈父想要纳妾,芸娘便瞒着婆婆替公公娶了来,惹婆婆生气了,却又致公公一份书信:“令堂以老人之病皆由姚姬而起,翁病稍痊,宜密瞩姚托言思家,妾当令其家父母到扬接取。实彼此卸责之计也 。”把小妾赶回娘家以充“彼此卸责之计”,果然是个为公婆着想的“好媳妇”,却可曾想过同为女人却无权无势只能有人呼之则来挥之则去的小妾?此种女子至少不能谈善良和不世俗吧
     说起夫妇恩爱就更奇怪了。芸娘热衷于给丈夫纳妾,还参与沈三白和妓女调笑。这就是古代所谓的妇德,可真是芸娘心中所愿吗?一个深
  爱丈夫的女子真的能做到不妒不伤吗?依我看芸娘若不是强颜欢笑就是对沈复并没有什么深情
     沈复就更不是一个好货色,挑妓女的时候挑了个长得像芸的,名叫喜儿,明摆着是拿了便宜还卖乖。真是嫖了妓还要立贞洁牌坊啊!后来他又对喜儿做了什么?嫖了几次玩腻了就丢了,表妹夫再去混花船,回来说喜儿不见沈复,几欲寻死。他志得意满地改了杜牧的那句诗,“半年一觉扬帮梦,赢得花船薄幸名。”他又成了和妻子琴瑟相合的好男人了。如此一个冷酷的薄情郎怎能相信他对妻子会有什么深情?果然,妻子死前信誓旦旦的“除却巫山不是云”言犹在耳,就和新娶的小妾做春梦去了
     不理解林语堂为什么如此推荐这本书,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评判的权利。作为一介女子,实在不推荐这本书

来自: 豆瓣
作者: 浪费粮$    时间: 2012-9-25 09:27
  男的叫沈复,女的叫陈芸。那年沈复十三岁,那年陈芸也是十三岁。沈复想吃粥,陈芸便给了他一碗粥。沈复想,这个女人是好的,他便要娶她。陈芸想,这个男人是好的,她便嫁给了他。从此两人夫唱妇随,诗歌于天地之间,悠游于山海之内。
  
  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好的故事总是要配上一个坏的结局,否则便不能称之为好。茫茫二十三载夫妻唱随,沈陈二人亦免不了一朝人鬼殊途。他们因一碗粥而结缘,亦因一碗粥而缘灭,佛说,一切皆因缘起,缘起则聚,缘灭则散,不过如此。
  
  传道者又说,人生百年,终归一死,一切皆是虚无,一切皆是扑风。但我却总是不服。想来陈芸有何过错,要担此悲伤的结局。她不过是想做一个好媳妇,好妻子,好女人,然却终不可得。她替人受过,反遭公婆疏离,为夫纳妾,不幸为妾所背,诚意待人,朋友相欺,最终落得个家破人亡,魂落他乡的下场。
  
  但也许,陈芸又是幸运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说,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女人一辈子都没有关心过任何人,也没有被任何人真正关心过。陈芸与沈复相守半生,虽然不免一场悲欢一场离合,但到底是爱过的吧。沈复说,来世卿当作男,我为女子想从。陈芸便回答,必得不昧今世,方觉有情趣。
  
  陈芸爱吃臭豆腐,沈复极为恶之,谓其不吃人食但吃狗食。陈芸窘而强辩,夫粪,人家皆有之,要在食与不食之别耳。沈复笑着说,夫人是要让我做狗吗?陈芸便回答,妾作狗久矣,屈君试尝之。沈复勉强尝了一下,方觉臭豆腐唯美无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沈复感叹,始恶而终好之,理之不可解也。陈芸回答,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林语堂称陈芸为中国古代最可爱之女人,想来,语堂所喜爱的,可能便是这八个字吧。
  

来自: 豆瓣
作者: 栗子$    时间: 2012-9-25 09:27
  这 两天重读这本书。过年前终于在我们家门口的书店无意间发现了林语堂的英文译本,而且好便宜。每晚都看到眼皮打架。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波澜不惊的爱情。多少因 为他们两个生活在衣食无忧的太平盛世。然而能把一对小平凡小夫妻的生活琐事写的如此引人入胜,只能是彼此渗到骨髓里的爱吧?在衣香鬓影的脂粉堆里,在烟锁 重楼的大宅门里,这一对心意相连,目光相随。竟然终生不倦。大概中国这几千年也就这么一对儿吧?
  
  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里多少都以那么一点儿“罗密欧朱丽叶”效应。你们偏不让我们在一起,我们偏就要在一起。拼死拼活,历经99=81难后,大致 有三种结果:1)两个都死了, 比如梁祝,小猪和小罗;2)死了一个,另一个终生怀念,比如泰坦尼克, 比如长生殿; 3)两个人都生还,比如格林童话,比如大部分好莱坞电影和中国传统戏剧。然后统统没有下文。
  
  大概偶尔发个 37度2的低烧并不难,实际上是太容易了。不信想想看,我们自己,我们周围的人,哪一个没有过烧得五迷三道的时候。之后的故事往往无精打采。
  
  我读书不多,大概只记得李清照有过一段琴瑟相和的幸福时光。其余要么就各怀鬼胎地举案齐眉,要么就以白眼狼和怨妇告终。就连文君和相如这样的香 艳刚烈的 couple, 最后也要女方殚精竭虑,小心翼翼地经营这份感情。有勇气私奔的女人,到底有两把刷子!几千年前就懂得巧妙利用舆论压力来维持自己的家庭。
  
  佩服沈复的文笔和心思,也佩服林语堂的翻译。实际上,看英文的时候才明白了很多之前看中文的时候没有读懂的东西。到底是中式文人,草蛇灰线,字 里行间藏头露尾好多层的意思,常常让我这样的粗人费解。感谢林先生,果然读明白了300年前的一段深情。而且英文到底一目了然,明白浅显。
  

来自: 豆瓣
作者: 第五象$    时间: 2012-9-25 09:27
  世界上痴情的人很多,得偿所愿的人很少,所以我们才会羡慕那些两情相悦的幸福人们。《浮生六记》这部书并不出名,它的作者沈复更是一个屡试不第的落魄文人,不论按照哪个时代的衡量标准来看,他都应该和芸芸众生一样,静静的被时光的灰尘埋没。
  
      可是这部书却让一个女人不朽,她的名字叫陈芸。林语堂称赞她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任何一个读过《浮生六记》的人恐怕都不会否认这一点,尤其是男士们。多少人梦想有这样一个温润的女子,陪伴自己走过漫长曲折的人生路,在每个寒冷的夜晚,用自己的胸怀,来温暖一个疲惫的心。不管女权运动发展到什么样的地步,或是春哥这样的女人怎样大行其道,我相信还是陈芸这样的女人最受人欢迎。
  
      还记得否,沧浪亭中消夏,宾香阁内避暑,太湖泛舟,如今只作梦里相随。有一首词写得好:“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语长阴,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慨难禁。惆怅旧人如梦,觉来无处追寻。”正将这种如梦似幻的感受写得恰如其分。
  
      沈复饱读诗书,笔下也全是文人优雅的小情调,今天的那些所谓小资和他比起来实在是差得太远了。在《闲情记趣》篇中,芸娘专门制作了梅花盒,“用二寸白磁深碟六只,中置一只,外置五只,用灰漆就,其形如梅花,底盖均起凹楞,盖之上有柄如花蒂。置之案头,如一朵墨梅覆桌;启盏视之,如菜装于瓣中,一盒六色,二三知己可以随意取食,食完再添。”又以花香沏茶,“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条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
  
      如果沈复只写下这些闺房之乐该多好,可他无法忘怀那些和陈芸一同度过的艰难岁月。身为一个未第文人,他只能靠教馆为生,收入微薄,不得不四处借贷。芸娘当年为他物色了一个小妾名为憨园,无奈被他人抢去,芸娘因此生病并最终离去。此时沈复又写下一个小故事:传说回煞之期,俗传是日魂必随煞而归,沈复痴心不改,留在房里等待古人魂兮归来。“开目四现,见席上双烛青焰荧荧,缩光如豆,毛骨悚然,通体寒栗。因摩两手擦额,细瞩之,双焰渐起,高至尺许,纸裱顶格几被所焚。余正得借光四顾间,光忽又缩如前。此时心舂股栗,欲呼守者进观,而转念柔魂弱魄,恐为盛阳所逼,悄呼芸名而祝之,满室寂然,一无所见,既而烛焰复明,不复腾起矣。”这故事多么让人伤心。
  
      此书是沈复在芸娘去世之后的追忆之作,悲戚之情跃然纸上,标题引用李白的词:“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正表达一种旧梦难再的遗憾之情。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归有光《项脊轩志》里说:“今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岁月变迁,人事消磨,只有旧时树木留作纪念。

来自: 豆瓣
作者: 落袋为$    时间: 2012-9-25 09:27
  沈三百的《浮生六记》记记精彩,我为首记“闺房记乐”最为精彩,其中讲述了沈复与陈芸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与冥冥中不能白头到老的种种征兆,沈复与陈芸的爱情是我们所追求的真爱情。

来自: 豆瓣
作者: 小莱$    时间: 2012-9-25 09:27
  昨天在家,把已经落上一层灰尘的浮生六记翻了出来。
  
  豆瓣电台拿李宗盛的歌对付我,里面有一首歌的念白居然是“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李宗盛”,五雷轰顶,赶紧next。我不烦他,但怎么看本人也不到心里揣着一个李宗盛的年纪,音乐推荐的太不专业。
  
  CCAV5在回放荷兰VS巴拉圭,一片蓝,一片红,从绿色的操场的这头跑到那头。
  
  浮生六记的作者及男主角沈复喜好喝酒赏花游历天下,娶了一老婆芸娘,秀外慧中。沈复的前半生可谓羡煞旁人,娇妻识字晓礼,两人相敬如宾,还有共同话题,比如诗词歌赋,侍弄花草什么的,绝对是一双绝佳伴侣。可是所谓“恩爱夫妻不到头”,芸娘自小伶俐,明辨是非,但还是败给了婆媳关系,日子也渐渐窘迫,就这样芸娘还张罗着要给沈复讨一小妾,但形势所迫,芸娘好生挑选才诞生的最佳候选人还是选择了“嫌贫爱富”,之后夫妻俩又被莫名追债,不得已打发掉一双儿女后,结伴出逃。
  
  没两年,芸娘客死他乡,沈复纳一妾,儿子早夭。
  
  沈复和芸娘说,下辈子他要她做夫,自己作妇,两个人再续前缘。
  
  沈复和芸娘在一起,芸娘心思聪颖,知道沈复喝酒后就无法再多吃食物,就自制梅花食盒,把每样小菜都往里放一点,体贴入微。沈复用作幕僚和替人写字的法子赚取家用,生活顺遂时,两人一起赏月郊游,评古论今,神仙眷侣也不过如此。
  
  只有一点,当沈复和友人一同入川,结识了一个雏妓“喜儿”,虽然她的相貌与芸娘相似,但毕竟不是芸娘,就算是逢场作戏,那份对“喜儿”的情深意切也好像在他和芸娘之间的爱情中盘旋不走的苍蝇,难听,难看。
  
  浮生若梦 为欢几何。
  
  也许男主角根本不在意。或许对他来说,天下再没有一个女子能赢得他的钟爱。也可能,沈复抱得美人入怀时脑海里想的也是芸娘,但是良宵苦短,也就不计较那么多。
  
  浮生若梦 为欢几何。
  
  也许芸娘给沈复讨妾,也只是想让他快活而已。
  
  
  

来自: 豆瓣
作者: 徵音$    时间: 2012-9-25 09:27
  看到第三小段,我真的落泪了……长叹一声。
  
  芸娘的一切值得我景仰和学习。我其实早就越来越倾向于认可古代女子的种种美好品质,并一心效颦之。虽说坡脚了点,精神还是可嘉哈。
  
  什么也不愿多说,只愿当我垂暮之年,有此心境追忆来路,且有勇气不矫饰。
  
  

来自: 豆瓣
作者: 茗天$    时间: 2012-9-25 09:27
       或谓于一生中寻觅斯人。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三白何幸?得妻如此。三白何罪?早夭其妻。
  
     芸本文思隽秀,动静相宜,动则男扮女装,出游尽兴。静则学诗论文,针织女红。三白忆初即尽显夭寿之机,亦不过事后求因。芸嗜书忘倦,正添一分雅致,虽不若明诚易安之夫妻唱和,亦生趣盎然。
  
      读至芸“白字连篇”语,谑处喷饭,不胜莞尔,亦令人神往。三白以为芸若腐儒,迂拘多礼,实局外人轻薄言也。徒令芸更不敢稍加松懈,可见女子禁锢至深,又一叹息!至于食乳腐,携出游,则又见其冰雪聪明,秀外慧中,读而想见其人,甘学阮籍醉死于裙下,亦无憾矣!
  
     然惜其缚于礼教之深,所行所想徒增夫妻隔膜,一洒清泪,二目不忍睹,扼腕叹息者三。悲古之所谓相敬如宾、举案齐眉者,多为妇为夫纲之演绎。
  
  惜其冥顽,为夫纳妾不成,反致病重不起,不值也。后与公公猜忌不和,遭斥出走,倍增坎坷。夫妻本聚少离多,三白又为穷困潦倒之徒,更多颠沛流离之苦,然夫妻情深,至死不渝,又引人惆怅低徊,欣羡遥想。
  
     古今结为夫妻者多矣,至此境界者不多;即便多矣,记之又少。即便记之,又有几人观之。读三白之《浮生六记》,羡之悲之,肠回百转。涕泪满衣,掩卷叹息。
  
  

来自: 豆瓣
作者: Jack$    时间: 2012-9-25 09:27
  没想到一位古人会写出如此有意思的笔记。尤其是与娇妻的恩爱幸福,情深意切,另人羡慕,尤以娇妻女扮男装出游为妙。只可叹浮生之幸匆匆而逝。

来自: 豆瓣
作者: 静听泰$    时间: 2012-9-25 09:27
  这本书,我已读了七八年开外了,至今感觉难忘。此事古难全,此书证明。人生的酸甜苦辣,此书尽情展现,甘美甜蜜的恩爱生活,亦过目难忘。生活,是条绳,疙疙瘩瘩,使人心灵面前,云开雾散。我认为是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日出天$    时间: 2012-9-25 09:27
  其实还是不大愿意和人讨论这本书的。
  书是好书,但是读过的人其它都不记得,就对芸娘念念不忘。男生大多通过对芸娘的赞叹满足他们对一夫多妻制的意淫。看,芸娘还帮自个儿老公纳妾呐。
  女生则同样以此作为对男权势利反抗的檄文。因为芸娘最终不能说的了好的下场。
  好好一个女子,生前没少受委屈,死后被不争气的老公一怀念,还沦落成众人关于性别构建探讨的文本。多么不好。
  沈三白并不是个好丈夫。当然,他的闺房故事多年后读过来还是让人鼻子酸酸的。但,这并不能证明他对芸娘的爱。正如钱钟书说的,旧式文人对糟糠之妻的感情,大抵是等着她们早点归西然后写篇催人泪下的《悼亡妻》。如此而已。读仔细你就会发现,芸娘的备受摧残,这家伙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不过百年之后关于这段家庭恩怨的唯一考据只剩下了这本残缺不全的《浮生六记》,好话坏话都是姓沈的一个人在说,自然,他的种种推脱转圜也得以成立了。
  尽管是个无用的男人,沈三白毕竟还是可爱的。当然没有芸娘可爱。终究还是可爱了。
  我爱读的一段,是他小时候在蚊帐里把一只只花脚蚊子凝神观看成翩翩的仙鹤,还对着它们喷烟,之后幻想出蓬莱仙境。这样的文字,比之他对亡妻那种追认抚恤似的哀思更真实。你可以判断,如果没有一个自由自在童年,如果不是一个聪慧灵性的孩子,谁也编不出来此番景象。
  而正是有了这样的描述,《浮生六记》才真正可以作为一本对过往岁月的追忆而存在并被阅读。

来自: 豆瓣
作者: 白衣如$    时间: 2012-9-25 09:27
  纵然悼亡伤情,纵然有旖旎艳致的回忆,沈复此生实负芸娘多矣
  
  不能承欢于父母,为家人厌弃
  
  没有一技之长以立命,但知游乐而已
  
  注定的惨淡晚年,似乎仍无反省。荒弃一生,只苦了芸娘勉力维持。
  
  浮生艰难,唯叹息而已

来自: 豆瓣
作者: yaya$    时间: 2012-9-25 09:27
  只能说,对沈复其人,倍感失望。如果时光倒流,绝不愿回到古代。宁愿嫁一武夫,也不嫁书生。为其妻而悲!

来自: 豆瓣
作者: cookie$    时间: 2012-9-25 09:27
  恬淡清脱·····
  难得的好散文
  须一字一句下来读下来··
  再背下来
  才能咀嚼个中甘美·············

来自: 豆瓣
作者: 阿布$    时间: 2012-9-25 09:27
  浮生六记算是很久之前就一直想看的一本书,源自于那句著名的芸娘是最可爱的女子,后来的后来,有些年纪,有些经历,再去翻翻,那些怀念、感慨、不甘,跃然纸上,那也是人生的一种态度、一种选择吧,至少行了万里路,里面有些内容散佚了,看着颇像如今多年后回想当年的一些日记或是随笔,只是往事不可追

来自: 豆瓣
作者: 娥子姐$    时间: 2012-9-25 09:27
  
  
  《浮生六记》,是乾隆时的书生沈复,记其生平之作。读古文,多为怀古、明志、诉愁、颂山水的大气文辞,所以古文比琐碎的白话文才雅致。然而《浮生》所记,不过一粥一饭、鸡毛蒜皮、儿女情长。细微至极,柔软至极,有力至极。
  三白用今天的眼光看,是个庸庸无成的老好人。空读了诗书,只是用来赋闲情、记琐忆,即无入仕达天下,又非持家富其身。读其一生,真只是“浮生”罢了。然而,他与芸娘二十三年执手偕老,安然于布衣暖、饭菜饱的闲情逸致,纵然失宠于父母家人,受叛于同僚朋友,仍相依相持,以赤诚淡然的心来生活,又是人间难得的痴情人。纵然混到了饥寒交迫的地步,也胜却人间无数了。
  《浮生六记》,记的是他的一生,也是她的一生。平常人的生离死别,不若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令人荡气回肠,可却润物无声,令人心头温软,眼眶潮湿。苏轼痛别了发妻,仍有昭云;三白失了芸娘,便只是他一人了。封建社会对一夫一妻并没有丝毫道德约束,束住他的,不过是二十三年的一茶一饭。
  
  他初见她,才十三岁。她长他十个月,是舅舅家的表姐。她家境贫寒,只粗学些字,就已有了“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雅句。他从那时心里便已经爱她,对母亲说:“将来如果为我选亲的话,我是非姐姐不娶的。”
  再见她,是堂姐的婚礼,满屋花团锦簇的女傧中,唯有她通体素淡,然而“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三白到城外送亲,半夜才回来,腹中饥饿。芸娘早就惦记在心中,在自己房里藏了暖粥小菜给他吃。吃粥的事被堂兄撞见,嘲笑他们,三白窘、芸娘羞。然而二人心中的情却已经因为这一碗粥而明了了。
  不能不说他们是幸运的。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体制内,仍能够找到中意的人,是个小概率事件。新婚之夜,红烛摇曳,芸却卸妆未卧、坐读西厢。他与她谈西厢,“比肩调笑,恍同密友重逢”。他探到她怀里怦怦作跳,便笑她:“姐姐为何心跳得这样厉害?”她也向他莞尔。所谓怦然心动,就是这样吧。
  新婚燕尔,他外出读书。“每当风生竹院,月上蕉窗,对景怀人,梦魂颠倒。”在外不过三月,已“如十年之隔”。师傅看他已无心读书,只得放他回来,他“喜同戍人得赦,登舟后,反觉一刻如年。”见了她,“握手未通片语,而两人魂魄恍恍然化烟成雾,觉耳中惺然一响,不知更有此身矣。”
  我读到此,也觉得沈复是个真情到可爱的男人。史上典型的书生,都是读孔孟圣贤书,立金榜题名志,年复一年的赴京赶考去,儿女情长自然不在话下。书生的妻子,雅致的尚可红袖添香,伴读诗书;粗鄙的就只能劳作田间,伺其寝饭,积攒盘缠,供相公觅封侯去。可偏偏有了沈三白,抛了仕途经济的好文章,只念恋着家中娇妻。不仅如此,还不羞不臊不藏不掩,赤子之心,拳拳可见,痴痴可鉴。我原以为贾宝玉是为衬着大观园中的女子而虚构的人物,读了沈三白,方知情种是真的有的。又曾担忧宝玉就是真的娶了不劝仕途经济的黛玉能否真会幸福。读了沈三白,也放心了。芸娘是何等幸运,可以嫁给这样至情的男子。然而不教夫婿觅封侯,反而将一个读书郎“点化”为离家不能的情种,必不是当时推崇的女子德行。芸娘日后虽处处小心仍失宠于公婆,由此可见。
  他们居住在苏州沧浪亭边,此处至今为苏州一景,风物多情。三白与芸娘便在这多情之所做些多情之事。所谓多情,无非赏赏诗书、观观园景,与亲戚姐妹们嬉笑。他笑她所用脂粉俗腻,她嘲他文章看似华丽却不通。这些滴滴点点,她已去了,他仍记得,仍时时回忆把玩,似生命中最珍贵的珠宝。浮生六记,这“闺房记乐”最是甜蜜欢畅,情透纸背。
  他们时常谈到来生。他对她说:“真可惜你是个女子,否则,我们相与访名山,搜胜迹,遨游天下,不亦快哉!”他希望她不仅是他贤良淑德的妻,也是与他一起挥斥方遒的精神伴侣。可是有些事,是男人做得女人做不得的。她说,只好等来世化身为男了。他却又反悔了,说:“如果来世你作了男子,我就作个女子相从。”
  封建家庭是十分推崇尊卑礼数的。即使是夫妻,也要相守礼数。闺房之外,丈夫不便与妻子过密,妻子更不可与丈夫平起平坐。然而沈复与芸娘鸿案相庄二十三年,岁愈久,情愈稠。即使在家里相遇,也要执手相问:你要去哪儿呢——书房还是后院?在外人面前,也要同行并坐、亲亲密密,在众目睽睽之下坦然相爱。“不然,我们怎么白头偕老呢?”他说。虽然沈复没有提,我也能想象,在一个封建的社会里,他们的旁若无人会招来多少口实。
  他开设了一爿书画店,三日所进,不敷一日所出。生活本就拮据,遇到大事小事,只好典当父亲的家产。窘迫的经济状况,让他受到亲戚们的讥讽和轻视。我想,在他们的眼里,沈复一定是一个只知风月的没用男人。丈夫被冠以“没用”,妻子也得不到尊敬。亲戚们本按礼数称她为“三娘”的,渐渐的也戏谑的叫她“三太太”。她又是本性淑良隐忍的女子,许多事情她默默做了,并无人知晓;即使在公婆亲友面前有了误会,也更愿意忍气吞声,不愿替自己伸张。她不计较人们给她的眼光是否称赞或艳羡,而愿意避开一切是非退缩到他们两人的世界:何必多言呢,你知我便可。时运不济,他们遭了朋友的背叛,又受了父亲的误解,终被逐出祖宅。
  他们其实是在经济上不能自理的一对夫妻。失去了祖荫,他们便开始了“坎坷记愁”的生活。他们守贫数年,虽仍相敬相爱,但终于无以为活,只好安顿子女,欲奔远亲,这时的生活,已经是萧索凄凉。临行前夜,他们“暖粥共啜”,芸娘强颜欢笑道:“我们因为一碗粥而相聚,又以这一碗粥而零落,如果给我们的故事作一篇传奇,可以起名为《吃粥记》了。”
  一路上,盘缠时窘,又被丫头卷了财务,曲折前进。途中,芸娘病倒,这一病,就病到萧索的十月。一日,她对他说:“我这个人,平时就比较多虑,在家的时候,努力想做一个好儿媳,可惜不得。我现在病成这样,您也不必浪费钱财给我医治了。我跟随你二十三年,蒙君错爱,对我百般爱护,不因为我的顽劣而嫌弃我。我此生能和你在一起,只要布衣暖、菜饭饱、有一间小屋,我两能优游美景,就已经是烟火神仙了。我哪敢期望做神仙呢?只可惜,你太多情,我太薄命了。……我知道,自己如今冥路已近,有些话必须要对你说。你因为我,得不到父亲的欢心,所以才颠沛流离。如今我死了,父亲的心也可以挽回了,你也可以不再牵挂了,早日回家吧。愿你能够续弦,找个德容兼备的女人,替我照顾你和我们的孩子。”
  三白大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执手泪眼。他们只一遍又一遍的念叨着“来世”。
  如有来世,你为男儿,我做女子相从。
  
  在痛哭之中,在念“来世”之中,芸娘长逝。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绵绵此恨,曷其有极!
  我之为我,因为有你。你走了,这世界于我已是一座空城。
  
  二十三年,是他们的浮生。乾隆盛世,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也有过很多才子佳人的故事。沈复和陈芸,不过是芸芸众生中平凡的一对夫妻,平凡如草芥,又真挚得洗净铅华。光阴飞逝,千帆过尽,他们的浮生只如宇宙中的微尘。若不是深情如沈郎,写下这《浮生六记》,谁还能记得他们的布衣暖、饭菜饱的平凡爱情。
  可这一记,谁又能忘?
  

来自: 豆瓣
作者: 河里的$    时间: 2012-9-25 09:27
  带在身边的几本中文书之一。每晚入睡之前,都会翻读几页,文中的款款深情,字里行间透露的对往昔生活和亡妻的无限怀恋,总是让人唏嘘不已。但是也给人带来一种暖意,如果身后有人如此深切挂念,此生足矣。

来自: 豆瓣
作者: 已注小$    时间: 2012-9-25 09:27
        很早就看了这本书了,不记得从那里知道这本书好看,隐约记得,有一次到书店逛就顺手买了,书不厚。
  
     书里有文言文和白话对照的,不过我喜欢文言文,精练精辟,白话文看起来就是罗七八嗦。
  
      全书最出彩的应该是第一记,闺房记乐,描述了沈和芸相处的浪浪漫细节。芸堂姐出阁时,沈随母往,半夜,芸为沈藏粥,被其堂哥撞见(不能说撞破,没奸情:)人家订了娃娃亲),芸大窘避去。这一段让我怦然心动,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大抵不过如此。
  
      沈和芸最终悲剧收场,落得个家破人亡。沈和芸之间相处是浪漫,芸娘是有情趣、情调的人,即使在他们成亲后,他们仍然保持了这份浪漫。从沈的记叙来看,是他的家人让他们受委屈或者说他的家人得罪了他们,导致沈一家人孤零零的。在我看了,沈和芸肯定也是不太会做人,所以才把自己的家人们都得罪了个遍。

来自: 豆瓣
作者: 深白色$    时间: 2012-9-25 09:27
  当时我十几岁吧,正迷恋文言文,由于文字在中学的文艺杂志上发表,文笔也有点小名气。我们老师就送我一本浮生六记,就是这本小册子。我当时读者并没什么感觉,后来长大了,发现了其中的趣味。最值得读的部分,应该是说的童年吧。

来自: 豆瓣
作者: 身是客$    时间: 2012-9-25 09:27
  套用書里的一句話:《浮生六記》之名聞之熟矣,今始得見,真不愧才子之名。這個國慶,一個人在家讀《浮生六記》,哭了二場。一場在“一粥而散”,一場在芸娘之死。
  
  
  
  《浮生六記》,實際上只得四記,后面二記,“中山記历”、“养生記道”,由后人續,無甚看頭。尤其談养生之道,著實庸俗無趣。前四記中,也以“閨房記樂”、“坎坷記愁”為最,“浪游記快”次之,“閑情記趣”再次之。我認為,文章首要看情,情真意切又不肉麻,方為好文章。“閨房記樂”、“坎坷記愁”寫他們伉儷情篤,风雨相依,感人之深。“聞情記趣”,嘮叨一盆花當該如何插才美,我覺得你一大男人的,挺無聊的。不欣賞。
  
  
  
  許多人讀《浮生六記》,羨慕他夫妻俩的恩愛;欣賞他倆的洒脫;痛恨封建大家庭制度的殘酷無情。可是我在欣賞《浮生六記》清新的文字的時候,常不由將這本書當作警世恒言來看:要想神仙眷屬,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只有經濟上獨立了,才能過 “閨房記樂”中的那種生活。而經濟基礎,別說在那種封建社會小夫妻要獨立出去,就是在任何朝代,換作今時今日,哪怕跑到海外,也一樣重要。
  
  
  
  
  
  沈复是典型的蘇州男人。蘇州男人的优點,比較儒雅,比較有品味,比較多情,比較淡泊名利,甚至,可能比較率性不羈。不好的方面,其實也就是他們优點帶來的負面作用:儒雅,其實就是說這個人沒有什么用處。趙辛楣說方鴻漸“不討厭可是無全用處”,借來評價蘇州男人很貼切。有品味,種花养雀,自然只會花錢不務正業;多情,在窑子妓院里的多情。那時妓院里的風光,用吳語寫成的《海上花》有很詳細的描寫;淡泊名利,就是不求上進;率性不羈,就是揮金如土,損友無數。
  
  
  
  下面再分析一一對應到沈复身上的情形,沈复儒雅、有品味、淡泊名利,所以他整天只想陪在芸娘身边卿卿我我,风花雪月。讀書讀不成,他父親一早倒不叫他求功名;出去打工,三個月就辭工回去了,原因居然是因為挂念新婚妻子。要么和同事閙矛盾辭工,“未两載,余與同事不合,拂衣歸里”;去做生意吧,“不一載……貨積本折。不得已,仍為‘馮婦’。”讀書不成、打工不成、經商不成,你說你還真能做什么?整天在家研究花要怎么插好看?
  
  
  
  毫無維生能力,如果有萬贯家產可以繼承,這樣百無一用倒也算了。可惜他家又不到十分富豪級,他父親長年累月在外打工,也是服伺別人的差使,作為長子,沈复全然不知分担。被父親掃地出門后,一點辦法也沒有,眼巴巴看著妻亡子散,自己潦倒落泊。芸娘的悲慘下場,固然因為封建大家庭制度的迫害,沈复亦難辭其咎。就算萬贯家產,萬千寵愛,也可能轉頭成空,想想《紅樓夢》。《浮生六記》,像在描寫宝玉和黛玉的婚後生活。黛玉從不叫宝玉去求功名,宝玉也是一個什么都不會的人,離開了家產,他能做什么?賈府被查抄了,他們何以為生?和沈复一樣賣畫?“三日所進,不敷一日所出。焦勞困苦,竭蹶時形”?
  
  
  
  再來談談沈复的多情問題。芸娘是沈复自己看中的,十三岁的時候已懂得挑媳婦了:“ 若為兒擇婦,非淑姊不婜。”真早熟。沈复對芸娘的感情,一直被人稱頌。沈复比焦仲卿、陸游做得好多了,家長要攆自己老婆走,只有沈复二次陪同芸娘一起離家而走,對芸娘真正做到不離不棄。但沈复這樣的好好男人跑單帮去廣州,貨物售罄後不回蘇州,卻去花船冶游,眠花宿柳,一呆數月。“合帮之妓無一不識。每上其艇,呼余聲不絶。余亦左顧右盼應接不暇,此雖揮霍萬金所不能致者。”風流韵事兼含英勇事跡:招妓回寓所,和人打架,護送妓女突圍。後被老鴇逼納妓女喜兒,才清醒點,啟程回鄉。提及喜兒,不無得意地說自己“半年一覺楊帮夢,赢得花船薄倖名”。
  
  
  
  我這里不是說他嫖妓不對,一來當時风俗,二來芸娘替老公物色小妾找的憨圆,本就是妓女。沈复被傳挾两妓飲萬年橋中,芸娘說:其中一妓就是她。以妓女自比也無所謂。我說的還是經濟賬(我真是俗啊!):沈复去廣州跑單帮發生在第一次被父親逐之后,按俞平伯編的年表,其時正寄居朋友魯璋的蕭爽樓。雖然朋友不見棄,長期寄人篱下總不是辦法,連芸娘怂恿沈复去廣州也說:“……與其商柴計米而尋歡,不如一勞而永逸。”結果呢?“余四月在彼處,共費百余金”。後來他替朋友作保借五十金,朋友携金逃遁,債主上門催債,因為這五十金,他再次被父親掃地出門。投靠芸娘朋友的鄉舍後,為了區區十金,沈复赴靖江索債,遇风雪,饑寒交迫,狠狽不堪。既有今日,何必當初?或者,套用香港前財務司長、伏明霞老公梁錦松說的一句令港人哗然的話:“有咁耐风流,有咁耐折墮”。
  
  
  
  芸娘的理想,是“他年當與君卜築于此,買繞屋菜園十亩……布衣菜飯可樂終身”。布衣菜飯也得買繞屋菜園十亩,這個買字,需要錢。沈复有嗎?有也花在廣州妓女身上:(。
  
  
  
  芸娘是幸福的,也是不幸的。幸福的是,她得到一個重感情的丈夫,對她不離不棄。不幸的是,她這個丈夫一點用也沒有,不能保護她,提供必要的生活條件,也搞不掂复杂的人際關係,讓她飽受忧患,坎坷多舛,最后早早死去。
  
  
  
  說起人際關係,真是令沈复芸娘很頭痛的問題。沈复對他父親唯唯諾諾,芸娘也“努力做一好媳婦”,結果公婆都嫌惡她,二次逐出家門。沈复的弟弟啟堂借錢,要嫂子芸娘作保,拖欠不還,被公公知悉還反口芸娘污蔑他。沈复父亡,啟堂不給沈复報信;沈复得了消息回去奔喪,啟堂怕兄長來分家財,請了一班人來向沈复追債。朋友叫沈复作保人,借了五十金逃遁,債主就上沈复家門討債。芸娘以翡翠釧為定,約定憨圆入門作妾,憨圆同意並受下翡翠釧,后來卻背盟負約。看看,父母、兄弟、朋友、紅顏知己,“敵對勢力”幾乎天罗地网全包圍。連下人也欺負沈复芸娘,在大家庭生活時,芸娘病,“喚水索湯,上下厭之”。在“閑情記趣”里,沈复提到朋友贈他一盆荷瓣素心蘭花,他珍若拱璧,出游,就由芸娘親為照料。有一日蘭花突然萎死,后來才知道有人用“滾湯灌杀”。這是怎樣人心險惡的生活环境?客居楊州,芸娘朋友贈的小婢阿飛,也卷逃了。趙苕狂評說沈复芸娘因為生性浪漫,所以屢屢被逐。我覺得不光光生性浪漫,這俩夫妻簡直有點少根神經。別說在那么苛嚴的禮教封建社會無法立足,就是在今天,也不能适應生存下去。起碼,在复杂的中國人的社會里萬萬不能生存,肯定也會一早遭淘汰。
  
  
  
  沈复芸娘的遭遇,令人扼腕。他們消夏的沧浪亭,便是我小時候玩耍的地方,讀來別樣親切。而沈复這樣的蘇州男人,我祖上就有,家族里人現在提及仍不免唏嘘。我也是借沈复芸娘聊發一番感慨而已。
  
  
  
  

来自: 豆瓣
作者: 麦橙$    时间: 2012-9-25 09:27
       午后,一杯淡茶,一本《浮生六记》。谁说过,是一种现世的清福。
     
     芸娘去后,他劝天下夫妻不要耽于情爱。尘世浮沉,失了一个,另一个要独自面对今后所有的凄楚和寂寞。
     
      一个落魄文人的故事,古语言里娓娓道来的爱,无比真挚。执手望月的夜,你的鬓角散发出淡淡的香,亲手侍弄的花已经在角落悄悄的开了,却映不到你的笑靥。亭台水榭,微微晃动的烛光里,我们以茶为赌约笑得泼了酒,今晚独望月,心痛远远深过了脚下寒凉的秋水。
     我想,人这样爱过就够了。这一生,与一个相知的人携手分分秒秒,过着简单到精致的日子。一个眼神就懂得的,一伸手咫尺的温暖。不求华丽,不求潇洒亦不求自由。这样吧,如愿停留,我们侍花弄草红袖添香;如果对漂泊心向往之,那么一起浪迹天涯看尽繁华

来自: 豆瓣
作者: 志明与$    时间: 2012-9-25 09:27
  这本书与很多名著一样,相传后面两记乃是后人的狗尾续貂,当然最后两记委实难以下咽。前四记也委实清新淡雅,甚至动情处也会落泪。
  作者笔调优雅简练,描情状物笔笔生辉,读完了只能感叹,对于中国文学,我还是个门外汉。

来自: 豆瓣
作者: 滴水蕴$    时间: 2012-9-25 09:27
         陈芸的一生就是一个居家妇女的平常人生,有过美好的快乐的日子,也有在困苦中度日。不幸早逝。
      最打动我的是她的淡定心,对三白的爱,对生活的向往,生活中时时散发的情趣,还有她的品味。她是古时候千千万万的妇女的一个,而有别於很多的妇女。她能写诗,对文章的欣赏不亚于须眉。对她的评价,林语堂曾说:“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她是我们在朋友家中最有风韵的丽人,因与其夫伉俪情笃令人尽绝倾羡之念…也许古今各代都有这种女人,不过在芸身上,我们似乎看见这样贤达的美德特别齐全,一生不可多得。你想,谁不想和她背着翁姑,偷看太湖,叹天地之宽?…..”
  
      沈复笔下的芸,的却是一位思想高超、行为独特、很有审美能力和幽雅情趣的人物。家中有此女本当好好爱的,只叹三白这公子哥无能力。尽管如此,不曾影响夫妻的感情。感叹。
  
      也因如此才让三白久久不能释怀,一生碌碌无为的他,终写下了传世之书。
     
     
      每当读到芸死一段的描述:“芸乃执余手而更欲有言,仅断续叠言‘来世’二宇,忽发喘口噤,两目瞪视,千呼万唤已不能言。痛泪两行,涔涔流溢.既而喘沥微,泪渐干,一灵缥缈,竟尔长逝! 当是时,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绵绵此恨,曷其有极!” 让人好生难受。
       
  
       芸芸众生,众生之“芸”。
  
  

来自: 豆瓣
作者: 许诺$    时间: 2012-9-25 09:27
  “浮生”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初看《浮生六记》这个名字,不免联想到《南柯一梦》。想着这大致也是描绘人世一遭,荣华富贵,欢颜悲喜,到头来不过也是虚空一片。人生若梦,若是执着,便显得痴,显得傻。
  许久不读这样的古文,今日重拾,难免觉得有些晦涩难读。虽是如此,读了几段之后,却有些不能自拔,宁愿自己痴傻。苏东坡有诗云:“人间有味是清欢”,我以为《浮生六记》也取胜于此,平淡中见真情,平常处见真性情。
  佛云:“一花一世界”,这隐藏了神秘智慧的一句话语,恰与哲学大师祁克果的个人主义思想有着一致性。就算是一株小花,它的一片片花瓣上似乎都隐藏了一个宝库,诉说着一个美丽的童话。沈复和芸娘,他们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人物,只是历史汪洋中两个渺小的个体,却让无数的人为之倾倒。尤其是芸娘,芸娘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波澜多彩;这个世界,逸趣横生。
  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芸娘:“你想谁不愿意和她夫妇,背着翁姑,偷往太湖,看她观玩洋洋万顷的湖水,而叹天地之宽,或者同她在万年桥去赏月?而且假使她生在英国,谁不愿意陪她去参观伦敦博物院,看她狂喜坠泪玩摩中世纪的彩金钞本?”芸娘聪慧如哲学家、美丽若花、肆意如飞鸟……在这些特性中,使我最感兴趣的便是芸娘身上迂拘多礼与大胆肆意的悖论式存在。
  在第一卷《闺房记乐》中,芸娘有着旧时女儿家的羞涩,同时也迂拘多礼。沈复还特别拿自己的“爽直,落拓不羁”来和芸娘做对比。读至此,我想会有不少人认为这大约就是芸娘为数不多的缺点之一,我却不这么认为。沈复说:“恭敬在心,不在虚文。”也许是对的,但是“虚文”难道就不重要了吗?礼是道德社会存在的具体规范,是心中恭敬的具体表现。芸娘反驳说:“至亲莫如父母,可内敬在心而外肆狂放耶?”如芸所言,多礼不一定拘泥,爽直不一定恭敬,芸娘表里如一,真可敬焉。
  与人相处时的迂拘多礼,在芸娘的另一个特性上似乎有了一个大反转。芸娘是一个美的追求者,就因为如此她的世界变得如此的与众不同。美历来受人喜爱,可是大家对之态度却大相廷径,有人亵玩,有人远观,有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芸娘则是大胆的追求,她爱李白的激洒落拓,落花流水之趣:她爱宾香阁清凉野趣,竟说:“他年当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以为持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她爱太湖的波澜壮阔之景,她叹:“此即所谓太湖耶?今得见天地之宽,不虚此生矣!想闺中人有终身中能见此者!”叹叹!芸娘这等女子气象不凡,薄世间俗物,心于万物之间游弋,寻觅美好的人世景象。
  可惜人世间容得下一味追求金钱的人,容得下一味追求名利的人,却容不得一名追求属于美丽与自由的芸娘。人注定要受自由之累,芸娘便是个中典型。多礼算是芸娘对外部世界的妥协,执着的追求美便是芸娘的世界与外部世界产生摩擦的重要原因。我只读了前两记,应该说大部分都是沈复与芸娘美好生活的描写。但是有些伏笔也忒的让人伤心难过。文中有一句“他生未卜此生休”,心中不禁怅然神伤。世间最美不过凄美,花树凋零,草木衰败都是如此。芸娘与沈复在忧患重重的世界里,在礼教重负的环境下,有一段人生如此,也无怪乎沈复称之为“浮生”。这只是他们的世界,与很多东西无关。
  我想我记得美一天,便会记得芸娘一天,记得《浮生六记》一天。
  

来自: 豆瓣
作者: 小猫$    时间: 2012-9-25 09:27
  不知道怎么来评论,很惭愧。
  很久以前看的,也许书中的大多数内容都已记得不是很清楚。
  可是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情感以及传达给我的感动却很深刻。
  我模糊了内容却记住了那份感动。
  也许他不是一个很成功的人,以现在的眼光甚至有些唯唯诺诺,可是可是他对她妻子的情感却让人为之耸动,也许情深不寿,所以他妻子早早抛下他奔赴另一个世界。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该是怎样的感伤。

来自: 豆瓣
作者: mao$    时间: 2012-9-25 09:27
  不算是书 感觉就像是一本幸福读物
  读完了觉得那会的幸福也挺好的
  只不过 事如春梦了无痕
  不过能得此女子一世 也是幸哉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兰若寺$    时间: 2012-9-25 09:27
  他们的相遇是必然
  他们的相爱却如梦
  带着她去沧浪亭,看着她快乐,跟着一起幸福。
  携手泛舟太湖,叹其若为男子,当同访名川五岳。
  她不认为自己是女子,就禁锢了自己的梦想。
  她不会像枕草子中的女子,只能透过帘探寻外面的世界;
  也不会只是读着天川什么的名字,想象着河流的美好。
  她穿着男装,和命定的爱侣,抑或伴侣,执手笑看这落寞的人间。
  人的一生,与其说找一个爱的人,或者爱她的人,不如说找寻另一个自己。
  他是另一个自己,可以为他撑起一个家,纵使公婆厌弃,只要有他,赏花弄诗,她便如文君沽酒,更若织女辛劳,相知相守最难得。
  她和他早已脱离男女之情,闺房之趣,只是初章,她甚至会为他挑选合心的妾,不从为妻角度,不为打情调笑,只想他得到最大的快乐。
  她不懂他么,她只把他当作自己。
  叹后来,今生无望,来生再续。
  浮生一梦渺然如烟……
  干净的文笔,温暖的调子,透着些悲凉。
  
  

来自: 豆瓣
作者: 尸人$    时间: 2012-9-25 09:27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平凡中感受生命的欢腾,闲暇手札。为何始于欢乐,终于忧患,这几何还得再多翻翻几遍,所愧才疏学浅、语匮词乏,不得要义

来自: 豆瓣
作者: 缺自行$    时间: 2012-9-25 09:27
                    
  中国古代的女子要想名留青史实属不易,留下名字的又或多或少的要牵扯到名利呀,情色呀,绯闻呀,随之而来的是无数文骚们的牵强附会,直到把那些女子们弄得面目全非,让人怀疑她们是否真有其人。
  陈芸却与她们不同,她之所以能有名有姓的在历代女子中间存在着,并不是因为她的美貌、才学或者当过中国的女皇帝,只因为她嫁给了沈复,比她活的长,在她死后写《浮生六记》来怀念她。《浮生六记》里所载的往事都是家常话,夫妻之间你一言我一语的调侃。沈复说陈芸刚嫁给他的时候不爱说话,沈复就逗她说话。陈芸喜欢吃臭豆腐,沈复就对陈芸说:狗因为没有胃才吃粪,屎壳郎因为要变成蝉才团粪,你是狗呀还是蝉呀?要是换了一个女人听了老公这么说自己肯定会脸红吧,陈芸的可爱就在于她不但不脸红,还摆出一堆逻辑性极强的道理,最后弄得沈复也跟着吃起臭豆腐来。陈芸说: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纳兰性德在妻子卢氏死后也写了一堆的悼亡词,安如意更是把其中两句都作为自己的书名,《人生若只如初见》和《当时只是道寻常》。我觉得不管初见还是道寻常都是因为曾经沧海过,他们在该恋爱的年纪时遇到了自己要爱的人,在佳人不再时写下了他人不曾经历过的句子。
  还是要说到来世,沈复曾经对陈芸感慨:你要是一男的该多好,我们一起访名山,搜胜迹,遨游天下,不宜快哉!
  陈芸回道:这有什么难的,等我老了,虽然去不了五岳那么远的地方,近处的虎阜、西湖都能一起去呀。
  沈复:恐怕那时候你已经老的走不动了。
  陈芸:今世不能,期以来世。
  沈复(恐怕也是受了感动,跟着说胡话):来世卿当作男,我为女子相从。
  感情好的夫妻舍不得对方期许来世本来是很平常的事,但是沈复愿意下辈子为女子相从,这在夫妻史上是第一人吧。陈芸之于沈复不再像绿珠之于石崇,宠爱她因为她笛子吹的好,也不再像厨娘之于袁枚,舍不得她因为她饭菜做的好,他尊重自己身边的这个女性,想让她分享到自己今生得到的事物,如果有来世。
  家长们好像都不怎么待见感情好的夫妻,前有焦仲卿和刘兰芝,后有陆游与唐婉,这两个故事里的男主角们都是孝子,虽然不舍但都听了父母们的话,休了自己深爱的妻子。沈复居然选择抛下自己的父母儿女,顶着个逆子的名声,半夜和陈芸一同逃走。陈芸带病,走了几步就走不动了,沈复背着她,陈芸对自己稍大的女儿说:幸汝父待我厚。待我厚,是明知道我不是能你带来福气的人,还非我不娶;待我厚,是即使被父母扫地出门也要同我一起颠沛流离;带我厚,是宁愿下辈子做女人也要同我做夫妻。
  陈芸最终客死他乡,临终前她拉着沈复手,断断续续的说着两个字:来世。
  
  
  我觉得任何文艺作品中都不能解释男人再娶这个问题。你永远无法在婚礼上问新郎:你怎么没娶那个同你好了十年的女朋友呀?同理,虽然沈复曾经对劝她再娶的陈芸说:曾经沧海难为水,断无再娶之理。可是他后来还是接受了一个发达了的朋友赠给他的妾。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重入春梦。从此扰扰攮攮,又不知梦醒何时而。
  
  

来自: 豆瓣
作者: 阿懒@    时间: 2012-9-25 09:27
  我们日常读的基本上是圣贤书,不是圣贤写的书,就是写如何做圣贤的书,要不是就是关于圣贤事迹的书。
  总之,都是要人成非常之事,立非常之名,做非常之人。
  但,无论如何努力,平凡者总是绝大多数如你我者。
  他们该怎么办?平凡人该如何生活?难道只能不断地去爬那永远也到达不了的山峰?
  这本书给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来世间一趟,能否立德、立言、立功难说,但体味人生之趣,却是绝不可错过、并可以很容易达到的事,只要你没有忘了它。

来自: 豆瓣
作者: 小菠萝$    时间: 2012-9-25 09:27
  读浮生六记正是高三,一段紧张却是让人屡屡感怀的日子。也许就是因为高三的空气总是很单薄,找历史老师借来了浮生六记。
  那时并没有全情投入的读,因为我知道我的任务。高考,总是很残酷的。
  有时做题做累了,会捧起小读一阵儿。文字清新,洗练,像在水中漂过,露露湿湿的,给我干涩的眼睛喷点雾气,湿润一下。这样,已经足矣。
  所记芸娘,总会做点干净清爽的点心,在小巧的园林里流连,当时看来,真是清平如梦的日子。
  高中生涯已逝,原本觉得自己不可能会去怀念那一段很压抑的日子,只是今日又看到浮生六记,那无数个孤灯挑读,月色晨曦的日子的印象竟排山倒海而来。
  在大学的自习室里,依然学习,读书,生活。只是,过去的日子已经再也不会重现。
  浮生已逝,不过是沈复和芸的浮生一世呀!
  

来自: 豆瓣
作者: 已注小$    时间: 2012-9-25 09:27
  我时常为拥有一个阅读量超过我的外婆而骄傲。
  这本是外婆的推荐,在没有读之前,已经由外婆像评弹一样细细评说过了。
  但哪怕如此,读一遍,也像饮一杯清茶一样,心神舒畅。

来自: 豆瓣
作者: 小刀刀$    时间: 2012-9-25 09:27
  这两天闲着无事,在看沈复的浮生六记,以前听人夸赞过好多次,林语堂在一篇文章里也格外推崇了番,有“娶妇如此,死无憾矣”类的句子,是说里面的女主人公芸娘的,这让我很好奇,只是一直无缘细读。书店里倒见过,翻了翻里面都是些花花绿绿的插图,配以硬币大的文字,恶俗不堪。价格又很贵,没有买。手头上这本是上周六在旧书摊偶尔淘得的,薄薄的一小本,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5月印制,定价两角四分,纸张已经泛黄了,边角有些缺损,还好,内容无恙。小摊老板以一元钱卖于我。
    
  开头有所谓独悟庵居士杨引传所作序,云“浮生六记一书余于郡城冷摊得之,六记已缺其二,犹作者手稿也。就其所记推之,知为沈姓号三白,而名则已逸,遍访城中无知者。”可见和我一样,他也是从路边小摊买的,其价几何不得而知了,肯定贵不了。才子之书,每易遭此命运,就像才子之人一样,生前潦倒寂寞,知音稀少,死后则声名鹊起。沈三白和芸娘沉寂了三百年,终于在街头冷摊被人发现了。光线穿透过来,一个故事打开了。
    
  浮生六记仅存的部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卷,另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已湮灭无闻,不过看题目可以推想另两记也说不出高妙的话来,古人对于养生向来糊涂。“因思关雎冠三百篇之首,故列夫妇于首卷”,不管是借口还是实情,一下笔沈三白就念念不忘地写着他的妻子芸娘,两人如何相识,芸娘的聪明可爱,如何苦中作乐,小两口都颇擅水石林树之盛,每当茶熟酒温,花开月上,则开樽对饮,饮诗论道,不啻神仙中人,到最后如何生死永决。笔墨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读之令人动容,但掩卷后我总在想,假如芸娘不嫁沈三白,她会过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呢?
    
  沈三白是没大出息的人,除了教书和画画外,几乎没别的本事了,而且不治产业,一辈子都过得很穷。还有些精巧的让人莫名其妙的雅趣,比如他小时候就能把夏蚊成雷,看成是群鹤舞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这种趣味多少有点变态了。但他自己不觉得,反以炫耀。还有他在盆景、花石方面的讲究,“其插花朵,数宜单,不宜双。每瓶取一种不取二色,瓶口取阔大不取窄小。不拘自五七花至三四十花,必与瓶口中一丛怒起…若盆碗盘洗,用漂青松香榆皮面和油,先熬一稻灰收成胶,以铜片按钉向上,将膏火化粘铜片于其中。捱冷,将花用铁丝扎把,插于钉上,宜斜偶取势,不可居中…”你看得烦了吧?我引得都烦了,这还是一小部分。而这些是沈三白在跟妻子颠簸流离寄居于朋友处干出的,如果他把这些精力用在谋生上,会如何?芸娘也许就不会因病早夭,坎坷记仇那最动人的一卷内容也不会写得那么长了。你不能说我在苛求古人。
    
  他和父亲决裂,借居在萧爽楼的时候,常邀几个文人哥们喝酒。并规定四忌四取。四忌为谈官宦升迁、公廨时事、八股时文、看牌掷色。四取为慷慨豪爽、风流蕴藉、落拓不羁、澄静缄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沈三白一个相当潇洒的人,就像现在,做学生不谈高考、入官场不求晋级、与朋友处不打麻将一样,你只能佩服赞叹,却不能步其后尘。有时候为了风雅,他们还到野地里边赏菜花边喝酒,或坐或卧,或歌或啸,其乐陶陶。在书中沈三白得意地说了件芸娘做得聪明事,如何租用卖混沌的锅灶弄了场好聚会。还有月湖泛舟等。当然这些都是要花钱的,你总不能老让别人慷慨豪爽吧?钱的事沈三白没大提,只是老在哀叹他的穷,称赞芸娘的贤慧,他不想为什么会穷,妻子不贤慧有什么办法。我对他想当的厌恶了,这样的人,不穷才怪。
    
  书中有些场景我怀疑是假的。比如他们的月下联句,你唱我和,真情有之,未免失之肉麻,比如她老说芸娘如何爱读书,十一二岁就能做“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还有两人在一块儿论李白杜甫,论香料类的。我觉得一个女人不会真心喜欢写诗,跟人谈论词赋,除非她太寂寞,或者是为了取悦丈夫。沈三白眼中的灵秀之举,是一些精巧的小玩意儿,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像为了装饰盆景把“螳螂蝉蝶之属用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吊于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以一个女人而论,有这样的主意显然是很病态的,也恶俗,但沈三白听了大喜。
    
  还有就是为丈夫纳妾一事。芸娘真是百般用心,又请吃饭又送蓝翡翠。后来那个憨园还是被有钱人夺去了,芸娘为此竞血疾大发,一病不起。我读第一遍的时候觉得很奇怪,以为漏看什么了。天下哪有这样的妻子?芸娘或许是没有儿子吧?那时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沈三白老爹又不是善鸟,经常劝儿子逐妻的。不能用今天的眼光要求古人。又看了遍,芸娘是一子一女。可见这种心理让人不可理喻了。我记得李银河在一篇文章中说过,浮生六记里的芸娘是古代女同性恋者一个代表。还有书中一些记载,比如沈三白和妓女调笑,芸娘不为之吃醋,我不相信不含嫉妒的爱情。假如是真的,芸娘肯定双性恋无疑了。
    
  但我还是倾向于一种悲观的看法。她这么做无疑是想获取丈夫的欢心。因为一封无关紧要的书信的事,沈三白老爹大发神经,已经与儿子不相往来。沈三白又软弱无能之人,除了发些豪语牢骚外干不了别的事,夫妻俩穷困交加,又有病在身,有时竟至于为躲债半夜偷坐船跑。芸娘一直在担心被抛弃,所以为了取悦丈夫的变态情趣,不择手段也是情理中的事。我不怀疑沈三白的真情,但光有真情是不够的,他应该站在妻子的角度多想一想。行书至此,我似乎看到一张悲苦的脸,穿过五百年的风尘,在向我倾吐着什么。
    
  在苏州市郊避暑的时候,芸娘曾深情地对沈三白说“他年当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这是一个女人可怜巴巴的愿望,不求锦衣玉食,只希望能平安度日,可就这点愿望,沈三白也没能满足她,而他一口一个的愿生生世世为夫妻,月下说得那些肉麻话,也只是一口一个的愿生生世世为夫妻,月下说的肉麻话而已。其实妻子的愿望是那么简单,这不用费多大劲就能做到的。我在替芸娘深深惋惜着,当初嫁这无聊赖男人,真是错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蝴蝶结$    时间: 2012-9-25 09:27
  
  窗外更深露重
      今夜落花成塚
  若能相知又相逢
      共此一帘幽梦
  
   燕剪春波,夭桃花事,柳笛依然,孤寂却为了谁

来自: 豆瓣
作者: 景明$    时间: 2012-9-25 09:27
      文字淡然素净,也有诗境,芸在那个社会里遇到沈三白那样的人是幸运的,但是他们只适合生活在诗意化的世界里,在现实生活里他们给不了彼此幸福,所以最后的结果很让人心酸~

来自: 豆瓣
作者: 莫奇$    时间: 2012-9-25 09:27
      前幾日在9個劇場看過小劇場京劇《浮生六記》後,終于能夠體會到明清時期的文人士大夫們在家豢養昆曲家班的閑情逸致,那種不到三米距離的真切觀演,使得演員面部的粉黛紅塵,面目間的顧盼生輝,傳神之極,優雅絕倫。因爲尚未看過廳堂版的《牡丹亭》,所以對于小劇場的京劇印象極佳。尤其是這部《浮生六記》,是由譚鑫培的第七代孫譚正岩主演,將沈三白的鍾情演繹得出神入化,而梅派青衣窦曉璇扮演的芸娘也是顧盼神飛,萬種風情。
      《浮生六記》本是清朝姑蘇人沈三白的自傳體小說,京劇是根據這個小說改編的,最吸引人的其實是改編後的劇本采用的是戲中戲的藝術手法,講述這一對在清朝嘉慶年間恩愛夫妻的愛情故事,闡釋婚姻的意義在于愛情,而愛情的意義則在于堅守和尊重。
      林語堂曾把陳芸稱作“中國文學中最可愛的人”,“像朋友家中遇見有風韻的麗人,與人伉俪情深,令人盡絕傾慕之念”,不盡感慨天若有情天亦老,誰與半世記浮生。今在圖書館中翻出《浮生六記》一閱,在卷一《閨房記樂》中,二人夫妻生活的相敬如賓令人神往,願分享之。
  
      余性爽直,落拓不羁;芸若腐儒,迂拘多禮。偶爲之整袖,必連聲道”得罪”;或遞巾授扇,必起身來接。余始厭之,曰:“卿欲以禮縛我耶?《語》曰:‘禮多必詐’。”芸兩頰發赤,曰:“恭而有禮,何反言詐?”余曰:“恭敬在心,不在虛文。”芸曰:“至親莫如父母,可內敬在心而外肆狂放耶?”余曰:“前言戲之耳。”芸曰:“世間反目多由戲起,後勿冤妾,令人郁死!”余乃挽之入懷,撫慰之,始解顔爲笑。自此“豈敢”、“得罪”竟成語助詞矣。鴻案相莊廿有三年,年愈久而情愈密。
  

来自: 豆瓣
作者: 棋罢幽$    时间: 2012-9-25 09:27
  终日蹉跎酒对歌,浮生若梦几离合。天南地北奔波久,剩水残山已无多。
  
  在新年第一天,往畅和园消磨一捧心事几串眼泪,期待很久的《浮生六记》,自然不负我望。谭正岩扮的沈复,梅派青衣窦晓璇扮芸娘。实在郎才女貌呵~
  
  先说畅和园的布置,着实精致,早有准备是园林厅堂,见了实景仍不免美到叹息。大堂两侧的对联,出将入相的侧门,右边司琴司鼓的长廊,悬顶天花板上的宫灯。座位不多,我坐第三排,沈复的胡须芸娘的头面,眼角眉梢见得清清楚楚。中间谭老板唱到喝粥一节,瞧向这边的一双妙目,直教我私心忒忒啊。
  
  本来担心剧本改得不好,敷衍一段死后十年的故事,倒像是两世姻缘。可今日看来却好,不显得太传奇,而又有一片钟情其中,竟不忍心纠结芸娘是喜儿还是喜儿是芸娘了。
  
  当年看《浮生六记》,不忍释卷。知道人间有此种烟火神仙,十三岁的钟情,藏粥,情投意合,方知相敬如宾竟也是人世良缘。布衣小菜,几近穷途,印象最深是沈复吃酱瓜腐乳,不得其解,自嘲为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或许这出戏打动人半是因为所演得自始至终是回忆,沈复是回忆,喜儿是回忆里的芸娘,故事自始至终是过去的,而重新开始不过圆一出梦。而《浮生六记》于我,是和沈复一样的记忆,看戏便也是回忆的痴。两下相合,不过如此。
  
  十年不曾执君手,孤灯长眠不到头,削肩长项人依旧,只是你神情消瘦为谁愁?
  
  沈郎,十年不曾见而今又执君手,神情多消瘦——奴本为君愁。
  
  天下钟情,或如《牡丹亭》,所要的不过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了。人生若有知己如此,死死生生,自然在所不惜,只是于我固然是晚了的,于天下人,也多半晚了吧。日日岁岁,平白这么久,而谁与记浮生呢?由来痴心一片,情重愈珍,遇不到人情之所钟、虽丑不嫌,姑且过自己的日子,倒也罢了。
  
  一出半是欢欣的戏,从谭正岩刚出来就开始哭,到骗粥、到赏月、到死、到活,一年的眼泪,偏在今天流完了。周围人看我应多是奇怪,而我,不能够在境遇里露一点怯弱,偏合宜为别人掉眼泪。
  
  最喜欢的是谭老板喝粥前那一段唱词,他本知道粥里有药可还是喝了,为着清醒总是抵不过糊涂,为着思念时渴望哪怕有一点相关,所以十年后的沈复亦知自己何其幸运。
  
  你本是一碗粥、一盏酒、一捧愁,醉本难收。江湖出身本无求,将身醉倒且干休,逞阴谋便逞阴谋。
  
  《浮生六记》于我便是这一碗粥,只是迷魂过后,醒来找不到我的仙山。芸娘说,一粥而始,一粥而终,他年若做传奇,当名《食粥记》。本也想把这篇小文以此为名,却安敢自比沈复,安得敷衍传奇。想天下之大,浮生为梦,究其真假,半已蹉跎。痛哉!

来自: 豆瓣
作者: 灵君$    时间: 2012-9-25 09:27
  傍晚时分,当莲花将要闭合时,把茶叶放入其中,到第二天清晨莲花初开时,再拿出。那茶便沾上了莲花的清香。诗意地生活着。

来自: 豆瓣
作者: 小五三$    时间: 2012-9-25 09:27
  《浮生六记》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首先浮生这个名字就好。然后文字恬淡安然,好。最好是它记录的这一段完美婚姻。
  
  古代婚姻里的夫妻,在大家庭里生活,仰公婆鼻息度日,在公共场合要举案齐眉,要严肃端庄,要相敬如宾,否则就是不成体统,结果是两人独处时反而像是在偷情,因而夫妻间也不乏羞怯,躲躲闪闪,担惊受怕。都说是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可是这样的夫妻关系,有着合法身份,却又不是偷情胜似偷情,实在是别有情趣,我看比现在的柴米油盐、鸡零狗碎、你检查我的钱包我查看你的手机的监控夫妻关系好太多了。
  
  “家庭之内,或暗室相逢,窄途邂逅,必握手问曰:何处去?私心忑忑,如恐旁人见之者。…芸或与人座谈,见余至必起立,偏挪其身,余就而并焉。彼此皆不觉其所以然者,始以为惭,继成不期然而然。”多么美。简直跟私奔一样美。
  
  《浮生六记》作者沈复,是个典型的古代文人。古代的文人,我看也比现在的好。古代男人穿长衫。长衫自然有一段风流的韵味不说,它还代表舒缓,温柔,细腻。张敞画眉这样的逸事我相信在古时闺中绝非特例,而是常有。这样的男人好像有点娘的嫌疑,然而一个人的风骨其实不是一袭长袍掩得住的。沈复十三岁认识妻子陈芸,两小无猜。喜欢她才思隽秀,又怕她福泽不深,跟他妈说:非陈芸不娶。就这样结了姻缘。古人结婚年龄都早,似乎性成熟也早,真是令人羡慕。成家立业,先成家后立业,多好的程序啊。
  
  他们夫妻俩一起去逛妓院,结果芸爱上了一个叫“憨园”的妓女,想以为丈夫纳妾的名义,跟这个姑娘厮守终身。李渔在《怜香伴》中写过一个类似的同性恋的故事,(有人说李渔“凭空结撰”出这些一“反常情”的情节,除了新人耳目之外,笠翁亦寓其“不妒”的微旨,简直就是臭男人左拥右抱梦想作祟下放的臭屁。)说的是范生的妻子崔笺云到佛堂进香,忽闻风中传来女子奇香,循香觅见少女曹语花,两人一见如故,(这个闻香识人是不是一种性吸引啊?)于是决定同事一夫,曹语花甘为范家侧室,其实是二人借此为掩护得以结合。曹语花一心要嫁范生为妾,却一直连范生是何等人物也没见过,她所心心念念的,只是崔笺云。所以她把嫁范生称为“再嫁”,因为心里已嫁了崔笺云了。而崔笺云则怕曹父不肯让女儿做妾,甘愿退居次室。两人情深意笃,以一种“寄生”的方式,“女同性爱依附在阳物异性恋下,以不惊扰寄主、甚至是让其愉悦(能多得一位美娇娘)的方式,吸取寄主的资源,完成女女情爱的实践。”而《浮生六记》里的芸则不必这么大费周折,因为她有个天底下最好的老公,一口答应帮她娶憨园,心甘情愿做她们的保护伞。一个有夫之妇搞同性恋,还是爱上一个妓女,老公还来帮忙,真是快意人生啊,比引刀成一快还要快的快意。可是最终老鸨为了得高价,将憨园卖给了富家,芸竟然因此而死。多年之后的病危之中,仍大叫:憨何负我!这个天下第一好老公不仅没有吃醋,反而只有怜惜。
  
  这样的女人自然是得不到公婆垂青的,公公搞外遇她没能及时给婆婆通风报信得罪了婆婆,婆婆搞监视公公又怀疑她从中帮忙,再加上想娶妓女回家等大逆不道的行为,一纸逐书,她终于被扫地出门。于是她的天下第一好老公陪着她也出了门。失去了经济来源,两人穷困潦倒,彼时是乾隆盛世,可一介穷书生,再也无力花前月下地玩物丧志小资情调了。两人携子带女,颠沛流离,终至一死。
  
  芸惨死后,沈复灰心地“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语云:恩爱夫妻不到头。”这是一种多么脆弱的哀伤。人因缺憾和失去而对美好产生怀疑,是最可悲哀最可伤感的脆弱。所谓恩爱夫妻不到头,要想白头偕老,必需彼此隔膜,或者如很多婚姻失败者的所谓经验之谈所说的,无爱的婚姻最稳固,其实都是一种令人伤感的脆弱。挫败就不敢坚信了吗?就不该坚信了吗?就不能坚信了吗?我不相信……
  
  芸临终前道:“忆妾唱随二十三年,蒙君错爱,百凡体恤,不以顽劣见弃。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悠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悠游泉石,烟火神仙,这才是不枉此生。这几天常常念叨一首诗: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一向不喜欢以苦字修饰的词,什么苦命,苦恋,苦夜,太矫揉造作了,可是回想这对没能到头的恩爱夫妻的一生,真是甘苦合为一流,难品滋味。啊啊啊我又抒情了。打住,打住。
  
  

来自: 豆瓣
作者: 喵小猫$    时间: 2012-9-25 09:27
  一直在读的一本书。
  
  放在枕边,想起便翻上几页。
  
  平淡的生活,当三白遇上芸娘,再粗茶淡饭的日子,每分每秒也是快乐。
  
  几分随意,几分悠然,几分洒脱。
  
  借一首陶渊明的《饮酒》来表达一下我对《浮生六记》的读后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来自: 豆瓣
作者: fan198$    时间: 2012-9-25 09:27
  那么认真生活的一对伉俪,也逃不掉生活的风霜雪雨。只是他们保持了姿态的优美。人的一生,何谓叹息,何谓绝唱?

来自: 豆瓣
作者: fslj$    时间: 2012-9-25 09:27
  沈复《浮生六记》卷五佚文发现: http://www.kongfz.com/pl/index.php

来自: 豆瓣
作者: Giddya$    时间: 2012-9-25 09:27
      深夜读完,颇受感动。此书文情并茂,情感既深厚,叙事亦天然巧妙,值得反复阅读。只可惜篇幅太少。作者若将其身世写成小说也一定会很好。
      全书六卷,今存前四,我尤其喜欢三四卷“坎坷记愁”与“浪游记快”,读来不忍释卷。
      “闲情记趣”卷首文字曾收入中学课本或学习资料: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这段文字当时一眼看到即印象深刻,尤其是最后一句描写,读后感同身受,回想起童年在田野林间游玩时的情景,这样的记忆像一幅幅画面,让人念念不忘。
      俞平伯一九二三年在《重刊浮生六记序》中写道:
  
      我们可与一切外物相遇,不可着意,着意则滞;不可绝缘,绝缘则离。记得宋周美成的《玉楼春》里,有两句最好:“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黏地絮”,这种况味正在不离不着之间。文心之妙亦复如是。
  即如这书,说它是信笔写出的,固然不像;说它是精心结撰的,又何以见得?这总是一半儿做着,一半儿写着的;虽有雕琢一样的完美,却不见一点斧凿痕。犹之佳山佳水,明明是天开的图画,然仿佛处处吻合人工的意匠!
  
      寥寥数语即道出了《浮生六记》之佳妙处,俞平伯此序亦可谓之曰“无酸语、赘语、道学语”,只可惜这样的书与序如今都快要绝迹了。
  
  〔附 录〕
    重刊浮生六记序(俞平伯)                                    
  
      重印《浮生六记》的因缘,容我略说。幼年在苏州,曾读过此书,当时只觉得可爱而已。自移家北去后,不但诵读时的残趣久荡为云烟,即书的名 字也难省忆。去秋在上海,与颉刚、伯祥两君结邻,偶然谈起此书,我始茫 茫然若有所领会。颉刚的《雁来红丛报》本,伯祥的《独悟庵丛钞》本,都被我借来了。既有这么一段前因,自然重读时更有滋味。且这书确也有眩人的力,我们想把这喜悦遍及于读者诸君,于是便把它校点重印。
      书共六篇,故名“六记”,今只存《闺房记乐》以下四篇,其五、六两篇已佚。此书虽不全,而今所存者似即其精英。《中山记历》当是记漫游琉球之事,或系日记体。《养生记道》,恐亦多道家修持妄说。就其存者言之,固不失为简洁生动的自传文字。
      作者沈复,字三白,苏州人,生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卒年无考,当在嘉庆十二年以后。可注意的,他是个习幕经商的人,不是什么斯文举子。偶然写几句诗文,也无所存心。上不为名山之业,下不为富贵的敲门砖,意兴所到,便濡毫伸纸,不必妆点,不知避忌。统观全书,无酸语、赘语、道学语,殆以此乎?
      文章事业的圆成,本有一个通例,就是“求之不必得,不求可自得”。这个通例,于小品文字的创作尤为显明。我们莫妙于学行云流水,莫妙于学春鸟秋虫,固不是有所为,却也未必就是无所为。这两种说法同伤于武断。 古人论文每每标一“机”字,概念的诠表虽病含混,我却赏其谈言微中。陆机《文赋》说:“故徒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这是绝妙的文思描写。我们与一切外物相遇,不可着意,着意则滞;不可绝缘,绝缘则离。记得宋周美成的《玉楼春》里,有两句最好:“人如风后入江云,情 似雨余黏地絮”,这种况味正在不离不着之间。文心之妙亦复如是。
      即如这书,说它是信笔写出的,固然不象;说它是精心结撰的,又何以见得?这总是一半儿做着,一半儿写着的;虽有雕琢一样的完美,却不见一 点斧凿痕。犹之佳山佳水,明明是天开的图画,然仿佛处处吻合人工的意匠。 当此种境界,我们的分析推寻的技巧,原不免有穷时。此《记》所录所载, 妙肖不足奇,奇在全不着力而得妙肖;韶秀不足异,异在韶秀以外竟似无物。 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这所以不和寻常的日记相同,而有重行付印、令其传播得更久更远的价值。
      我岂不知这是小玩意儿,不值当作溢美的说法;然而我自信这种说法不至于是溢美。想读这书的,必有能辨别的罢。
      一九二三、二、二七、杭州城头巷。
  

来自: 豆瓣
作者: 月色倾$    时间: 2012-9-25 09:27
  有人说,女人最高的三层境界:真实、通透和慈悲。芸娘完全能成为这种女人的典范,是我想象中的完美女人。
  
  芸娘很真实。自幼家境贫寒,“娴女红,三口仰其十指供给”,因此在满室鲜衣中,独通体素淡,人淡如菊;她并不很美,也不只是普通外貌,独其清秀而已。她所过的不过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既非富贵亦非奢侈,不过是很真实的人一个,一个活生生的人的人在过着平淡的日子。因为真实,她的赤子之心,她的深情真热挚亦表露无遗。林妹妹的悲秋伤月让我们感到怜惜,而芸娘的真实率真会让人觉得真实。在整本《浮生六记》,能感觉到真实的情趣,既无士大夫的矜持,亦无对女性的轻亵。夫妻的相处中,灯残人静,双双秉烛共读西厢的愉悦;新婚燕尔短暂离别别的惆怅,抵家重逢执手相问的恍惚无不令人感受俩人的真实情意。而沈陈二人的的伉俪情深,更直达只有真情实意而无浮夸做作浑然天成的境界。
  
  芸娘很通透。通透一个词,包括内容有很多,可以是可爱、豁达、大气、还可以是有着玲珑晶莹剔透的心。一个女人可以不美丽,可是她可爱,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有人感觉讨厌的。她是如此的可爱,在沈复腹饥索饵余嫌枣脯甜之际,芸娘暗牵衣袖,随至其室,捧出暖粥及小菜。温馨体贴;堂兄笑睨时,仍大窘避去。小女儿家的羞涩燕婉,可爱得让人微笑。婚后,可以与夫君在沧浪亭论古谈今,可以有品月评花的逸兴,更让人感受到芸娘有像如谢道韫般神情散朗,有林下风度,具有一种洒脱飘逸的气质美,一种才情与知性兼具的智慧美。
  
  慈悲是许多现代人所缺少的一种品质。有许多女人,即使已经狐裘加身,金珠玉叶,人生已经有足够的丰富物质,心底的渴望仍然像宇宙中无底的黑洞,贪婪地吞噬更多更多的物质。而有些女人,即使贫衣薄袜,节衣缩食,仍然会有一个丰盈的人生,那是因为她以爱为底子,得到欢乐、善意、关爱、帮助她都细细存诸起来,是点缀贫寒人生的星星,在黑暗中仍然可照亮生命。这些女人,她知道感激,懂得慈悲。纵然生命给她只是一个苍白的底子,她仍能在上面描出美丽的刺绣。在黯淡的日子里,以爱取暖,用慈悲铺路,这样的人生怎么会凄苦呢?
  

来自: 豆瓣
作者: 月色倾$    时间: 2012-9-25 09:27
  林语堂曾把陈芸称作“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人”,“像朋友家中遇见有风韵的丽人,与人伉俪情深,令人尽绝倾慕之念。也许古今各代都有这种女人,不过在陈芸身上,我们似乎看这样贤达的美德特别齐全, 生中不可多得。”
  
  在我看来,芸娘不仅是最可爱的人,也是最幸运的人。古今各代,都有这种女人,舍弃一切,献出一切,跟随夫君,不离不弃。然而男人到底又能否承担起这样的深情,又有几个能“任弱水三千,吾只取一瓢饮?”
  
  女人一辈子想的念的怨的恨的怪的,不外乎只是男人。可是无论是在两性战争还是在家庭婚姻中,或者是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一旦被社会舆论所怀疑和质疑的时候,男人就会迅速地抽身而去,跳上岸逃离是非地作无辜状,留下可怜的女人被伤害被侮辱被欺负被辜负,男人却始终不发一言,保持自己的金刚不坏身。
  
  卓文君弃家财不顾与司马相如私奔,自以为奔向一个山盟海誓的将来。几经曲折,在苦尽苦来之际,最后换来的是锦水汤汤,与君长决。最能到底没分开,是苟且偷生残存的一点情意还是卓文君的家势和社会舆论起了作用?更苦的是秦香莲,拖儿带女,供丈夫十年寒窗。一旦考取功名,女人所有的功劳苦劳名份亦被置之脑后。苦苦上京寻夫,最后负心的人身败名裂,被负的人也只能凄然独对空房,在怨恨交织的煎熬中白了头。最凄情的要数唐婉,与表哥陆游青梅竹马,婚后感情甚笃,却被陆母棒打鸳鸯,坚持要他休掉另娶。纵然他对她是如何的情深不悔,如何的满怀离索,也只能在日后相见中,惨然一笑,在“东风恶,欢情薄”中长叹一声:“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留下这许多追悔的诗篇,与其说是来用证明他的无奈与深情,勿若说只是证实他的无能与懦弱。
  
  芸娘是可爱的,同时也是幸运的。与夫君沈复是表兄妹,“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孩提时代就已经熟悉。镂心刻骨的爱恋开始。青梅竹马在古代的爱情中特别重要,就连紫鹃也曾对林黛玉说过:“一动不如一静。我们这里就算好人家,别的都容易,最难得的是从小儿一处长大,脾气情性都彼此知道的了。”正是因为彼此脾性都知道,从婚前芸娘藏粥待君的燕婉,沈母亦爱其柔和,即脱金约指缔姻,感情得到长辈的肯定,这是最初的幸运。婚后,夫妻情深不减,沈复远去受业,而恍如同林鸟失群,对景怀人。情深所致,先生知其情而遣他暂归。夫妻之间志趣投合,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
  
  好景不长,在家庭中司空见惯的闲言龃龉,芸娘失爱于姑,隧被斥逐。这个时代沈复表现出一个好男人好丈夫应有的气概和责任,他并没有像陆游那样痛苦地休掉妻子,自己继续过着富贵平稳的生活。他与芸娘双双从此踯躅行旅,天涯沦落,同甘共苦。一个痛苦由两个人分担,就只有半个痛苦了。我一直认为芸娘是幸运的,直至她客死异乡的那天刻,她仍然是深得丈夫的爱护。芸娘的“妄死君行,君必不忍;妄留君去,君必不舍。”以沈复则以“卿果中道相舍,断无再续之理。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耳”。芸娘的幸运之处,在于她找对了自己爱的人,志同道合,在自己的感情倾覆而出之尽,亦等到了相等的回馈。
  
  世人最大的幸运不是能享受强烈的狂欢和巨大的喜悦,而是没有任何剧痛地——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上——落下生命的帷幕,而在生命消逝的最后一刻,她仍然拥有自己爱人的爱。
  

来自: 豆瓣
作者: fslj$    时间: 2012-9-25 09:27
  沈复《浮生六记》,文学经典,海内外广为传诵;自清代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刊印前四卷至今,一百三十多年间,文化界、出版界中人一直都在努力搜求五、六两卷佚文。
  当今盛世,收藏大兴,梦想成真,卷五佚文发现!
  公元2008年6月17、18、21、24与25日的香港《文汇报》,连载完毕彭令先生所撰的文章《沈复<浮生六记>卷五佚文的发现及初步研究》,海内外喜爱《浮生六记》的读者兴奋不已,期待着先睹佚文为快。彭令先生现系山西省平遥县人,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
  彭令所发现的沈复《浮生六记》卷五佚文,为清代著名学者钱泳手录;佚文藏在《钱梅溪手稿》“杂记”部分之中。该“杂记”册,为竹纸本,经折装,每半叶高25厘米,宽15.5厘米,半叶12至14行不等,行29至36字不等,佚文共计18面,约6200余字;另有“浮生六记”笔记及其它条目资料10面,整部册子合计共28面。
  清代乾隆至道光间人沈复撰著的《浮生六记》一书,分作六卷,每卷题作一“记”,记其生活经历,在沈氏生前,未有刊本,至光绪时始有活字排印本行世。然而,当时所得传本,已经佚失其卷五、卷六两卷,“六记”中仅残存前四记。1935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美化文学名著丛刊》,收进所谓《浮生六记足本》,号称“首尾俱全”,包含有此前刊本所未见之卷五《中山记历》和卷六《养生记逍》。可是,后来经一些专家学者考证,指出世界书局本这两卷内容,应出自后人伪撰,并非沈氏原书。这一伪作的赝品虽然已被揭穿,但《浮生六记》后两卷的真实内容,今人不仅未能见到只言片语,甚至还有人怀疑沈复原书“只有四篇,后二篇系以沈三白自况之潘麟生所作”,乃是由潘氏始“并为六记”,意即《浮生六记》全书只有今传四卷内容,所谓第五、六两卷原本并不存在。因此,就连《浮生六记》的书名和基本构成,似乎都还有待进一步澄清;至于找寻佚失已久的五、六两卷内容,更是学术界和文化界期盼已久的事情。
  概括地说,钱泳摘录的《浮生六记》卷五佚文,内容包括有描写使团入琉球时琉球国迎接礼仪、册封琉球国王的过程;记述琉球国历史和地理状况、国王宫室与大臣的居所、国中使用的钱币、该国的刑罚、粮食、动物、酒类、民居、“女集场”、寺庙、冠服、交际礼仪以及语言文字等诸多内容,其中不乏奇风异俗。如“琉求国演戏”,所观之戏,依次有《三祝舞》、《扇舞》、《天缘奇》、《笠舞》、《君尔》、《羯鼓舞》和《淫女为魔》等;写琉球国红衣人(妓女),及其所居红衣馆(妓院),详细到红衣人的缠头费、穿戴、姿态、歌舞、身世及起居饮食诸项,红衣馆的结构、摆设、植物及通宵情形等,包罗万象,几乎应有尽有。
  据专家介绍,沈复《浮生六记》卷五钱泳抄件的发现,将成为文学界,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界的一件重大事情。
  附:另据悉,《浮生六记》卷五佚文钱泳抄件,内容皆为描述今日本琉球。日本汉学者格外重视文化典籍,更是深知,关于琉球的清人孤本旧籍在日本人民心中的份量,更何况是“虽有雕琢一样的完美,却不见一点斧凿痕”、“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的沈复手笔呢。其语言艺术高度,古往今来,难有人及。一些日本书商,近期已大概统计了一下,自1980年中国大陆重版《浮生六记》至2007年底,海内外共出版汉文简、繁体与英、法、德、俄、日、丹麦、瑞典、马来西文等多种文字版本实际达300万册以上;他们在北京仔细鉴定沈复《浮生六记》卷五钱泳抄件后,已不考虑其它,而是在思索,以卷五佚文为卖点的五卷本,在近30年内,其实际发行量将达多少?能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他们已开诚布公地与收藏者古渊先生初步协商,为避免中国法律的干预,维护其独家出版权,原件留中国大陆。日本出版商将公开“诚心”地重金购取佚文的全部清晰彩照,先在日本出版日文版五卷本《六记》,随后再直接由日文翻译为英、法、德、俄、丹麦、瑞典、马来西文等文字版本;并约定三十年内,收藏者必须保证将钱泳手录佚文原件深藏密锁,不得另交其它任何出版社出版,违约则须支付购买款三倍的违约金。此议若实现,何时出版《六记》卷五佚文中文版,将成为迷。将成为一个“合法卖国”的议题。稍有民族感情的中国人,都应该努力宣传此物,以争取大陆内有实力的出版社(商)尽快中文出版,以免日本人先用金钱合法地“打”我们的脸,随后大发中华文化遗产(文学经典)之财。
  

来自: 豆瓣
作者: herb$    时间: 2012-9-25 09:27
  想出人头地的和一帆风顺的人最好别看这本书,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这本书上。鉴于99%的人都无法出人头地,而100%的人都没有办法一帆风顺,所以在某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看看此书,顺便幻想一下可能的古代生活,到是挺有意思的。故事写得很好,所有的风雅跃然纸上,写的非常自然,有时候有点犯酸,但谁又不呢?

来自: 豆瓣
作者: 清粥小$    时间: 2012-9-25 09:27
  看到这个《浮生》便想起南康的《六记》,同是记述生活琐事,平凡而真挚的感情,就是父母给与我们的最大希望,幸福并不是那么遥远,只是很多人到失去了才开始想念那曾经近在咫尺触手可及的人或物。满足,平淡,真实,是这个喧嚣的城市无法给与我的东西。

来自: 豆瓣




欢迎光临 悦读人生 (http://dothinking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