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人生

标题: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 书评 [打印本页]

作者: 书虫百变    时间: 2013-5-26 13:06
标题: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 书评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我敢保证,在2009年,甚至之后,你都不会再读到比这《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更有用、更重要的作品了。
  人们都想“变得更好”,丹尼尔·科伊尔深入挖掘了这种贪念的核心。书中罗列了大量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961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作者: 专注与    时间: 2013-7-22 22:59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天才的说法有营销的成分,其实就是说的成才的方法。重点在于用访谈的方式来总结,对于好教师的论述尤其准确。忍受焦虑,忍受无能的感觉,在冥冥中找到方向,找到时间。
  
  髓鞘质
  1. 髓鞘质给神经回路包裹上绝缘体,髓鞘质越厚,绝缘性越强,我们的动作和思维就越加精确和敏捷。 髓鞘质在我们的大脑中建成“高速公路”。
  2. 回路放电至关重要,这种生理机制只能靠行动,真真实实的电流脉冲传过神经纤维,它只钟情于重复。精深练习的动力来自原始状态,即时刻警惕,忍饥挨饿,目标明确,甚至绝望挣扎的状态。
  3. 髓鞘质无法逆转,一旦技能回路包裹上了绝缘体,你就无法去除这层绝缘体,这就是为什么习惯很难打破。改变旧习惯的唯一办法就是重复新动作以养成新习惯。
  4. 髓鞘质公式:精深练习×一万小时= 世界级技能。
    
  三大秘技:组块化,重复练习,尝试体会。
  组块化:1. 整体吸收,花时间观察你想学的技能,比如一首曲子,一个动作,挥杆击球,而且是以连贯的实体方式,基本上相当于在脑中把技能具象化。2. 分拆组块,采取分解到极致的训练方法。3. 放慢练习,放慢练习节奏让你更加关注错误,每一次都提高了精确度,对于髓鞘质的生长而言,精确就是一切。放慢练习也给练习者更重要的东西:技能的形状和节奏。
  重复练习:一个人每天进行多久的精深练习似乎是有普遍限制的,埃里克森的研究表明,世界级专家,无论追求何项技能,每天练习3-5小时。许多冠军,甚至更少。
  尝试体会:描述最有成效的练习的感觉,往往是“注意力,连接,建立,完整的,警觉,关注,错误,重复,疲劳,边缘,唤醒”,库尔茨在他的《练习》中谈到,“练习就是每天弹奏同样的音符,人类的基本姿态,为一个想法努力,为你渴望的伟大成就努力争取,然后感觉它与你失之交臂”。
  
  Robert Bjork:
  “我们一直在寻找可以不劳而获的捷径,这绝对是一种糟糕透顶的学习方式。”
  “那些看上去像是障碍的东西,长期来看,其实是有价值的,亲自接触一次吗,哪怕只有几秒钟,也比旁观几百次远远有效。”
    
  伟大的伯乐
  1. 我遇见的教师大多比较安静,气质内向。他们拥有同样的目标:坚毅,直入人心,坚定。倾听的时间多于说话的时间。他们对于打气和励志演讲并不感冒,却会花大量的时间纠正细小而有针对性的具体问题。
  2. 篮球总教练伍顿常用的教学形式是三段教学:先示范正确动作,然后是错误动作,最后再示范正确动作。指导中,75%的是纯粹的信息:该怎么做,怎么做,何时强化。
  3. 使伍顿成为一名伟大教练的武器, 不是表扬,不是指责,更不是打气,他的技能在于给出球员建议,如机关枪一般,同时具有针对性。“这样,不是那样。这里,不是哪里。”他的语言和姿态是一种简短准确的冲击,告诉球员正确的动作,找出错误,改正错误,启动他们的回路。
  4. 伍顿可能并不知道髓鞘质,但他深刻理解其作用。他用组块的方式教授特定的动作,他自称为“整块法”——先教球员完整的动作,然后分解,练习每个步骤。他制定了学习法则(髓鞘质法则):讲解,示范,模仿,纠正,然后重复。
  5. 伍顿在自传中写道,“不要期望一下子取得大幅度的进步,尝试每天进步一小点,这是必经之路,可一旦开始进步就会持续前进”。
  6. 伍顿的成功不单单是性格所致,更因为由性格推动所创造的训练方法——以错误为中心,计划周密,信息丰富。
  7. 许多一流人才,尤其适合钢琴,游泳,网球方面的人才,他们一开始接触的老师似乎很普通………….但他们在启动热情,然后把小火花培养成熊熊之火,他们教的是热爱。“第一阶段的学习目标似乎是让学习者参与,并且沉迷其中,使他们想了解更多的信息和专业知识”。
  8. 伯乐的四大优势:知识矩阵——伯乐的杀手锏;洞察力——鹰的视力;简明的指示——神奇的教鞭;气质与诚信——不可阻挡的魅力。
    
  技能回路
  1. 技能回路的本质,每项技能都尝试建立技能回路,优秀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启动更多正确的回路。技能回路如同电路,功能决定形式,不同的技能需要不同的神经纤维链结构来控制肌肉。
  2. 诸如足球,写作,表演这样的技能,需要灵活性的神经回路,需要学习者在脑中形成数千条回路,这样可以轻松找到一条回路,可以让他绕过变化无常的障碍物。
  3. 拉小提琴,高尔夫,体操这些技能,需要建立一致性神经回路,依靠扎实的技术基础来重现一场完美表演。
  4. 伟大的教师都是一样的:把学员推向精深练习区,最大限度的释放,促使特定髓鞘质生长,最终朝着一个目标前进:学生可以自己教自己。
    
  不同领域的实践
  1. 教育:早教光盘不会使孩子变聪明,反而会使他们变笨。因为它们没有提供精深练习的机会,相反,占用了那些可以用于锻炼神经回路的时间,有效阻止了精深练习的进行。
  2. 商业组织:重要的不在于提出新想法,而在于不断取得细小的进步,丰田法。
  3. 心理学:人们感到害羞不是因为他们缺乏社交技能,而是因为训练不足。电话交流是一种可以学会的技能,关键是得待在那个令他不安的领域,学会忍受那种焦虑,勤加练习,您就能得到随心所欲的水平。
  4. 老化:髓鞘质化的过程30岁就结束了,但总髓鞘质数还在增加,直至50多岁,而且人能始终能通过精深练习来增加髓鞘质。
  5. 家庭教育:世界上为人父母者该做的事情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件:留心你的孩子着迷于什么事情,并且表扬他们的努力。
作者: Simbaw    时间: 2013-7-24 19:34
         用了一天的时间把这本书匆匆读完了,首先书的装帧设计绝对可以打五分,但是通读整本书之后,就会发现,其实留在脑海里的东西就是【髓鞘质】这一概念,我不知道这种东西是什么,读这本书之前如此,读完之后也是如此……整本书一直在举例,关于音乐演奏大师,关于足球,关于克林的飞行模拟器……作者试图通过广泛的例证来阐述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这一理论,但是更多的让人感觉这是一篇科普小品,让我们熟悉髓鞘质这一生物学概念,然后强调这一物质的重要性,至于如何操作使我们的髓鞘质变厚,措施也就是:练习,不断的练习,精确的练习。
  
       可能是由于文化的差异,这本书作为中译本或多或少的缺少了本质的一些东西,但是书中也是存在几处错误的,比如【桀骜不驯】这个算是很明显的,不过小瑕疵也是难免的。与其说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理论的介绍,倒不如说是书籍的整体包装,这本书的整体给人的感觉真的显得有些空洞,相比于像《基业长青》这类作品,本书确实少了些更深刻的东西,全书的例子也只为说明一万小时天才这一概念,例子的篇幅甚至贯穿于整本书,这样使得理论本身的操作性显得很难以捉摸,究竟怎样去实践一万小时?仅仅一个practice恐怕难以让挑剔的读者满意吧?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其实就是类似于我们的“铁杵磨成针”的故事,道理谁都知道,但是,实现它,我们又该怎么做呢?读完这本书,又有多少人可以带着清晰的思路来践行这一伟大的理论呢?
        
         装帧2分,内容一分,可以借来看看,但如果个人藏书的话,不推荐
作者: gainax    时间: 2013-7-29 09:03
  精深练习是建立在一个悖论上的:朝着既定目标挣扎前进,挑战自己的能力极限,不断犯错,这让你更聪明。做哪些不得不放慢节奏的事情,犯错并加以改正。
  
  分拆组块
  放慢练习   首先,放慢练习节奏使你更加关注错误,每一次都提高了精确度。而对于髓鞘质的生长而言,精确就是一切、第二放慢练习给了练习者更重要的东西:技能的形状和节奏
  
作者: Wood_F    时间: 2013-8-15 20:51
  本书观点:天才=1w小时精深联系+激情+伯乐,前两者可以自己创造,后者可与不可求。这本书可以看做一本科学书籍,作者通过生活的实际例子和科学的论证证明了上述的观点。 本书一直在强调一个词语:髓鞘质,这个物质缠绕在神经上的厚度决定了你能达到何种境界。 而要让髓鞘质不断的缠绕你的神经组织知道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你就必须精深联系1w小时。 这个是谁也无法逃避的过程 作者通过生活中实际的成功案例和大脑构造两个方面说明了不管是谁只要后天经过1w小时精深练习都可以成为天才。
作者: 大肚子    时间: 2013-8-16 14:14
  秘技第一式:组块化
  
  精深练习就是构建神经回路,并使之裹上绝缘体。
  第一步:技能学习者整体了解一项任务——一个大组块,巨大的回路。
  第二步:尽可能把它分解成最基础的组块。
  第三步:花时间慢动作练习,再加速,以了解其内在的结构。
  
  整体吸收:指花时间观察,或倾听你想学的技能,比如一首曲子,一个动作,挥杆击球,而且是以连贯的实体形式,基本上相当于在脑中把技能具象化。
  “我们生来就在模仿中学习。”模仿可以是无意识中进行的。
  分拆组块:
  放慢练习:首先,放慢练心节奏使你更加关注错误,每一次都提高了精确度。——而对于髓鞘质的生长而言,精确就是一切。其次,放慢练习者更重要的东西:技能的形状和节奏。
  
  
  秘技第二式:重复练习
  
  使一位技艺娴熟的人丧失技能,不需要篡改染色体,或小心翼翼地操纵心智,只需在短短30天内停止回路的启动。
  常规练习:是练得越多越好。
  精深练习:每天练习3至5小时。再多便无效果。
  
  
  秘技第三式:尝试体会
  
  犯错让你更聪明。
作者: 平常心    时间: 2013-8-29 01:11
   书中解决了这三个问题
  
  1.真的有天生的天才吗? ——没有
  
  2.如何成为天才      ? ——精深的练习*一万个小时
  
  3.什么叫精深的练习  ? ——通过模拟仓,大量 突破性练习
  
作者: 幽梦影    时间: 2013-9-14 21:32
  书中引用从高科技研究出来的大脑神经理论,并结合大量的实际例子不断证实这一理论,理论和实际的交互印证,说明一点,对要达到的技能,加以精深练习,没准就能从外行成为专家。当然这个精深练习不是瞎练,是需要练对,要把技能拆分成细小技能,高效的练习关键部分,让大脑形成习惯。
作者: 梦想飞    时间: 2013-9-16 04:55
  一万小时+坚持+热情+激情 = 专家/天才
  
    一件事情坚持一万小时,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如果这样的坚持只是例行形式,就算在多做1万小时,也许还是不能成为那个领域的专家/天才。
  
    能坚持1万小时却没有热情和激情,这和行尸走肉没有什么区别。我想这样要达到1万小时根本是不可能的。只有源源不断的投入做事的热情和激情,不断的犯错不断的修改,不断的坚持,达到1万小时才能够成为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天才。
  
    从最初的读书如蜗牛,好几天才能看完一本200页左右的书,到现在的2天3小时就可以看完。读书的速度不断的提高。刚开始的我不断练习读书,坚持并保持者读书的渴望。通过本书我知道了这是一种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这样不断的坚持练习,读书会更加的快,也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加油,继续读书。
作者: 镯蓝    时间: 2013-9-17 07:31
         大概是从初中开始一直到大学的这一段时间,我是特别的迷恋励志书,总觉得这些写出来自己或者别人的成功故事的作者,一定厉害的犹如神助。所以我手里一大堆的励志书。
      大学毕业之后,开始参加工作,越来越懂得励志书,不过就是一本赚钱的书,而成功,无论你是天才还是人才或者根本就是一个庸才,也只有一句话,无他,但手熟尔。
      这句几千年前让白居易轻飘飘的写出来的一句话,却很好的概括了一切。就像这本书要表达的内容一样。不过我还是想夸一下白居易,外国人用一本书写出来的东西,他一句话表达了。赞一个!~
         天下的成功是各式各样,但是经历的道路却大致相同,拿书里的内容来说,精练一万小时,激情,伯乐。
      一万个小时,一天24小时,大概是417天,一天学习8小时,大概是1250天,3.4年,一天学习三个小时,大概是3333天,9.13年。第一个明显不可能实现,第二个大概只有上学的时候可以实现,第三个,只要想做到,就基本上可以实现,但是时间也是漫长的,十年。每一个成功的人,都经历过这样一个十年,但是他们的十年大概比我们的还要漫长,因为所想到的事情,是他们的梦想,是他们的毕生之事。
      所以,就像我和几个朋友一起组建的群,不进步会死星人,要求每个人都必须每天进步一点点,你可以只是看10页书,可以只是做一张卷子,可以只是背几个单词,只要你在进步,就可以。
      开始的时候,我们只是因为有一个共同的榜样,而她跑的太快,已经征服了世界,如果不努力,自觉没脸说自己是她的粉丝,(论榜样的力量嘛!)。而到现在,我们已经养成了习惯,每一天都要学习,如果不做,心里就会空落落,这样子的感觉真的很棒。
      说到激情,其实我觉得就是你做这件事的目的。你为什么想做好这件事?继续拿身边的例子,我们的群来说,激情就是,当你的榜样大跨步的走在世界的前沿,而你只是默默的看着,觉得呀,她好厉害,那么内心的空虚可想而知,所以我们的激情就是,和她保持同样的步伐,即便相差很远,但是至少在努力。
       伯乐。这是一个虚无飘渺的东西。每个人一生都会遇上自己的伯乐,但是你还得有能力识别出伯乐。如果伯乐一再的给你机会,你反而不知道,那么不要说世界对不起你,是你要自戳双眼。
       OK,励志书到此为止,天才还是人才,无他,但手熟尔。
        
作者: 佛来宝    时间: 2013-9-17 09:54
  
   无论是2011年还是2013年世锦赛,开赛之前几乎没人看好张继科。2011年鹿特丹,他们觉得该球员特别拧,谁的话都听不进去,他赢了之后他们说那是他的运气好。鹿特丹随后的世界杯和伦敦奥运会,张继科的这两个单打冠军看起来更像是他在鹿特丹爆发后的赠品,因为克星马龙没有得到参赛机会,张继科的对手只是状态已走过巅峰的王皓。2013年的巴黎,虽然已经贵为大满贯,但是过多的社会活动让他的练习时间足足缩水三分之一,状态下滑,仍然不被看好。但是最后的结果让所有贴吧里的赛前预测包括刘国梁的评论在内都变成了喜剧贴。。( ⊙o⊙ )  
  
    丹尼尔科伊尔(《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作者)和格拉德威尔(《异类》的作者)如果认识张继科,一定会把他当做案例来分析,比起高尔夫界的老虎伍兹,网球界的俄罗斯红粉们,张继科是一个更加贴合他们结论的例子.....因为张继科比其他运动员更加懂得刻意练习的本质。
  
    “运动技能不断发展,但始终围绕一个中心原则,就是不断延伸个人现有的能力。总是在舒适区里是不会进步的,因为我们已经很容易完成这个区域里的事情。恐慌区里的事情最难,你甚至都不去想应该怎样碰它们。”(原文)
  
    张继科对自己技术的弱点和改进的办法最清楚,他知道在国家队的日常训练里不可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他的陪练是队友,而他的主要对手是主力队员。所以比赛中与主力队员交手是他刻意练习的最好机会。乒联巡回赛、乒超联赛和队内大循环都是他改善总结自己技术的机会,真正出手要等到三大赛,一击致命。
  
    心理层面上来说,张继科平时比赛的胜率不高也给他的对手设置了心理屏障,先让对手掉以轻心,再出手打击他的信心,一招制胜。
  
    许多评论批评张继科的慢热,总是先输一局再往回扳。我怎么觉得那是他使的招呢?这次世乒赛八强进四强对阵德国的鲍姆,张继科第一局的意图很明显嘛!因为所有的对手都是动态的,你不知道对手当下的状态、技术、心理如何,即使以前的交手都赢了,难道没听过“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的道理吗?对阵鲍姆的第一局,张继科用了三四套不同的发球,尝试了积极变线、放小球、相持对拉、正手反手都用到了,目的是测试鲍姆的技术漏洞,发现鲍姆的强项,而且故意要拿自己的弱项去碰对手的强项,这样第一局虽然输了,但是后面的几局他已经知道怎么赢。第三局5:10落后时,他发现该到逆转的时候了,好,那就出手吧!一个错误也不犯,我想赢你的时候,你就毫无办法。
  
    王皓,张继科之所以被称为决赛狂人,和马龙许昕的最大区别就是他们俩很少会待在舒适区,总是待在学习区。能轻松的赢就是舒适区了,这次赢虽赢了,但是不能保证以后每次都赢。马龙在世乒赛前打王皓,十次打九次赢,偏偏这次输,张继科对许昕也没有胜率一边倒啊,怎么这次就横扫。唉唉,龙仔为什么老输乐乐,输就输在没他贼啊。乐乐赛前说“见二就算我成功了”,这很明显嘛,心理战还没开赛就打上了,这样王皓在攻势,主动,马龙在守势,被动。结果王皓一上来就发力,别说3:0了,到2:0的时候明显马龙已经崩盘了,到第六盘的时候缴械投降了。
  
    其实王皓主要是体能不如比他年轻的张继科,所以旋转和力量都占不着张继科便宜,如果没有张继科,王皓成就大满贯,全满贯,绝对的史上第一,我是一点意见都没有。话说回来,王皓也验证了“体能训练第一重要”这一原则啊。。。。
  
    这次世乒赛比完,大家还发现了,评论席上的张怡宁是金口玉言,说谁赢谁就赢,批评马龙“不知道封闭训练练了什么”,这样不客气,说明人家心里跟明镜儿似的,知道马龙的问题就是老待在舒适区里。张怡宁能拿两轮大满贯,可不是白拿的,也跟王皓张继科一样,深谙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作者: 旅行者    时间: 2013-9-22 07:24
  同样的,我觉得是不天才,而是成就。
  
  前言的标题,六分钟达到一个月的练习效果
  至今没明白
  融合三者(?):精深、精深、伯乐
  
  髓鞘质
  
  1.精深
  精深练习
  
  书中的观点是,练习越深,记忆越牢
  那么,对于张五常的观点——理解是记忆的代替,是不是也可以解释得通。
  
  “精深练习是建立在一个悖论之上的:朝着既定目标挣扎前进,挑战自己的能力极限,不断犯错,这让你更聪明。”
  
  “把自己置于杠杆的一边,遭遇的失败越多,你就翘得越高。窍门是设定一个稍稍超过自己现有能力的目标:设定努力的目标吧。盲目受挫毫无帮助,实现目标才能突破原有水平。”
  
  关键是找到最佳位置
  学习区? from 学习之道
  
  科学洞见第一条:实际上,所有动作都是神经纤维链之间沟通的结果。
  
  科学洞见第二条:技能线路锻炼得越多,使用就越自如。
       进化的强烈需要早就了“自动化”(我们能够在无意识中处理的事情越多,就越可能察觉到潜伏在树丛中的猛兽)。
       洞察力?
  
  髓鞘质,类似肌肉生长。也会自我分解。
  
  精深练习 * 一万小时 = 世界级技能
  
  三大秘技
  第一式:组块化
  
          1. 整体了解一项任务——一个大组块
          2. 尽可能分解成最基础的组块
          3. 花时间用慢动作练习,在加速,以了解其内在的结构
  
  整体吸收
  模仿<==>金字塔
  
  分拆组块
  
  放慢练习
  “放慢节奏使你更加关注错误,每一次都提高了精确度——而对于髓鞘质而言,精确就是一切。“
  ”放慢练习给了练习者更重要的东西:技能的形状和节奏。“
  
  第二式:重复练习
  ”投入更多的时间练习是有用的,但前提是你必须处于最佳位置。“
  ”更重要的是,一个人每天能进行多久的精深练习似乎是有普遍限制的。 —— 每天练习3至5小时。“
  
  第三式:尝试体会
  ”精深练习不是简单的挣扎,而是有目的奋斗:选定目标、努力争取、估计差距、回到初始步骤。
  
  2.激情
  第一次看了之后的感觉是,它可以是从外界获得的,这就够了。
  
  3.伯乐
  讲得是老师的作用。
  看了书评,貌似是老师能够:
  1.激发你的热爱;
  2.反馈。
  
作者: lernpl    时间: 2013-12-3 20:36
  有趣、易读,然而跟《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乌合之众》类似,除非读者具有足够阅历和辩证分析能力,否则只能增加见闻和自以为是。难以取得收获,跟看完就忘的励志书籍差不了多少。
  (趣味性强,然而阅读本书无法使人从看书的“舒适区”走到“学习区”,更无法将这点应用于自身。)
  
  
  Book目标:
  1.        解析成功者所通常需要具备的成才要素,说明成功绝非来源于偶然的兴起。
  2.        解读才能温床,肯定“恰当”的努力的作用。以环境、正确方法、激情契机、反复练习解释一些“天才爆发”/人才涌现的“产业链”现象,而非认为单单“上帝的杰作”。
  
  
  成功绝非偶然。台下的练习必不可少。
  
          如果身处轻松愉快的环境,我们自然而然就会停止努力。
  
  
  
  注意的部分:
  1.        人的注意力有限,专注的练习时间也是有限。精深练习是有意识的练习。
  2.        所谓的一万小时,是被认为挖掘才能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而这个“必要条件”除了专注练习、维持持久、纠错,还伴随着有效的方法。
  3.        精深练习。纠错与正确的方法,意识到错误本身就是一种才能。正确的途径才是持续有效提高的根本。具体精确的纠错是正确之源,恩,在能这样做的领域里。
  4.        所谓一万小时,更多是一种专长。百步穿杨很帅吧,其实跟街上做出好看的泥人娃娃,做好吃的拉面没啥区别。不要以为有专长就是世界的宠儿。
  5.        这里的才能理论可以证明,一般人类都具有通过反复练习克服一些自身短板的能力。但同样的时间是否该投入到短板上也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6.        本书的第十页其实说过,精深练习是个奇怪的概念,理由之一就是提出了一种诱人的可能性:它可能是一个锤炼刀片的过程。
  
  思考:
  1.“天才来自于勤奋”和“天才离不开勤奋”两者在你眼里是否有区别呢?
  
  忽略部分:
  1.        髓鞘质(1.技能不会一下子掌握。2.多数技能可以通过合适的锻炼掌握。3.不经常锻炼会在30岁后降低各方面学习能力)
  
  
  
  本书目录——三大部分
  一、        精深练习
  二、        激情
  三、        伯乐
  
作者: 茶客    时间: 2013-12-8 04:00
    首先我对中文译者更改书名很不满,原书标题The Talent Code(《才能密码》)非常恰如其分,却被改译成《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新标题除了吸引眼球,与内容联系并不紧密,很容易误导那些看标题选书的人。
    先看看这本书的来由: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Daniel Coyle探寻了世界上的九处最伟大的人才温床——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地方却培养出了大量世界级选手。在这些地方,Coyle观察记录了他们培养“天才”选手的模式,从训练、激励到教练,而更重要的是,他发现这些模式恰好能与人脑学习技能的过程对应起来,即这些模式之所以成功的科学依据,于是他汇集了这两方面的内容,写了这本关于“成才”的书。
    以下简单总结下本书的主要内容,并附上一些个人看法。
    
    一、技能学习的内在过程——髓鞘质化
    本书中最关键的内容——将它与其他励志书区别开来的——是其阐述的关于技能学习过程的神经科学研究成果。首先需要了解的是,人类动作和思维的控制中心都是大脑中的神经纤维线路,这些线路之间的相互沟通精确地决定了每次肌肉收缩的强度和时间间隔、每个想法的形式和内容,而肌肉和骨骼本身仅仅如同没有牵线的木偶——即“技能都在人们的脑中”。
    那么,在学习技能时大脑中又发生了什么呢?为什么一项技能锻炼得越多使用就越自如呢?答案就在于髓鞘质(myelin)。髓鞘质是能包裹在神经线路上的绝缘体,髓鞘质越厚,绝缘性越强,表现出来的动作和思维就越加敏捷和精确,换言之,髓鞘质是大脑控制神经信号传输速度的方法,它决定了“神经信号以合适的速度传输,并在正确的时刻到达”,UCLA的George Bartzokis教授说髓鞘质是“交流、阅读、学习技能、人之成为人的关键”。髓鞘质包罗万象,你锻炼哪种技能,即哪条神经回路,它就会在哪条神经回路上生长,由此可见,学习某项技能的过程正是培育大脑中相应的神经回路上的髓鞘质的过程,而那些世界级的选手正是那些大脑中神经回路上髓鞘质最丰富的选手。
    
    二、精深练习——如何刺激髓鞘质生长
    既然技能学习就是要培育髓鞘质,了解髓鞘质的生长原则显然是提升学习效率的关键。对此作者提出了“精深练习”(deep practice)的概念——即能够有效刺激髓鞘质生长的练习方法。每次进行精深练习时,髓鞘质感知到释放的神经信号,就会吸附、挤压并包裹神经纤维,加厚外皮,在线路上多裹一点绝缘体,技能回路的带宽和精确性就增加一点,表现出来是技能和反应速度上的些微提升。
    髓鞘质并不会凭空生长,它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在神经回路上产生实实在在的电流脉冲刺激,才会生长。某种程度上,它跟肌肉的机制相似:如果努力提起勉强可以提起的东西,肌肉就会越来越强壮——在精深练习时,努力完成那些勉强可以完成的事情,技能回路也会越来越精确和敏捷。
    对应着髓鞘质的特点,精深练习也有着三项原则:组块化,重复练习和尝试体会。
    1、组块化:先整体吸收,花时间观察或倾听你想学的技能,比如一首曲子,一个动作,挥杆击球,而且是以连贯的实体方式,基本上相当于在脑中把技能具象化。然后分拆组块,把动作分解到极致。最后放慢练习节奏,这样能更加关注错误,每一次都提高了精确度,对髓鞘质的生长而言,精确就是一切,此外,慢节奏练习还让练习者更能掌握技能的形状和节奏。
    2、重复练习:重复练习是无可替代的,因为髓鞘质是活体组织,如果一段时间不练习就会退化,虽然肌肉和基因都不会改变,但是技能水平依然会随之下降。
    髓鞘质的练习时间并非越长越好,埃里克森的研究表明,世界级的专家每天练习3-5小时,而作者访问的人才温床里,许多远少于每天3小时。但值得一提的是,精深练习会让人在1-2小时内精疲力竭,而一旦离开了精深练习区,还不如停止练习,过长时间的训练并无益处。
    3、尝试体会:描述最有成效的练习感觉的词语是“注意力,连接,建立,完整的,警觉,关注,错误,重复,疲劳,边缘,唤醒”,而与之无关的词语包括“自然,轻松,自动,日常”,也就是说精深练习必须是专注警觉的、耗费精力的、不舒服的,停留在舒适区内的练习没有效果。
    
    三、激情——精深练习的动力之源
    精深练习需要精力、激情和投入,因此需要动力燃料——激情。作者认为激情首先来自外部世界,是外部的刺激燃起了内心的热焰——“我想成为那样的人”。
    1997年,盖瑞·麦克赫森跟踪式研究了157名儿童的音乐成长历程,经过9个月的课程,孩子们的水平明显变得参差不齐,是什么造成了这些差别?他发现影响因素并不是智商、听觉敏感度、数学能力、节奏感、运动感知能力,而是孩子们在开课前对一个问题的答案:你觉得自己会弹多久?正是这个念头决定了孩子进步的快慢:同样的练习时间,给出长期承诺的那组孩子表现得比短期承诺的好4倍,他们仅用了每周20分钟的练习时间,就比那些练习一个半小时但只有短期承诺的孩子进步更迅速。
    激情的来源包括:
    1、对未来的归属感——做超级有意义的事情。
    2、不安全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停止努力,而艰苦的环境则激励人发奋。Keith Simonton在《Origins of Genius》一书中提到,对于父母死亡,“如此不利的事件造就了人格的健全发展,彪悍到使他们足以克服拦在成功道路上的种种障碍和挫折。”
    3、稀缺——激起人类天然的竞争性。
  
    四、优秀的教师——髓鞘质的培育者
    既然培养髓鞘质既需要精深练习,也需要激情,好的教师应该在这两方面都有所作为。
    精深练习的指导者:
    作者发现那些伟大的教师对打气和励志演讲并不感冒,却会花大量时间纠正细小而有针对性的具体问题。他们对学员高度敏感,能够根据学员的个性使用不同的指导方式。
    两位教育心理学家Ron Gallimore, Roland Tharp观摩了著名篮球教练John Wooden的训练课,发现伍登“指点或建议很简短,频率高、数量多,没有长篇大论的演讲,没有没完没了的训话——他的话甚至很少超过20秒”。他们记录了2326次不同的教学行为,其中仅6.9%是表扬,6.6%是表达不满,而75%是纯粹的信息:该怎么做,怎么做,何时强化。Wooden的技能在于给球员提出精准的有针对性的建议:这样,不是那样。他用组块化的方式教授特定动作——先是完整动作,然后分解,练习每个步骤。他制定了学习法则:讲解,示范,模仿,纠正,重复。“不要期待一下子取得大幅度的进步,试着每天进步一小点,这是必经之路。而一旦开始进步,就会持续前进。”他在自传中如是写道。
    燃起激情:
    Benjamin Bloom研究了120名世界级专家(钢琴家、游泳运动员等),发现许多一流人才在一开始接触的老师似乎都很普通,很多老师只是碰巧生活在同一个社区,而且时间很长。
    但作者进一步发现,这些“普通”的老师并不普通,他们能够激发孩子的激情,教给孩子热爱:“第一阶段的学习目标似乎是让学习者参与,并且沉迷其中,使他们想了解更多的信息和专业知识。”这些老师的主要作用是使孩子刚开始的学习经历变得非常好玩,有所回报。许多领域的入门介绍是一些好玩的活动,而初期的学习也很像游戏,老师多给予正面的鼓励,极少批评孩子。
    此外,作者还总结了优秀教师的四个特点:
    1、知识矩阵:伟大的教师需要多年的积累,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2、洞察力:John Wooden说:“我不会对所有队员都一视同仁,那样没有意义,因为每个人都不一样。所以,每一位都应该被区别对待,那才是最合适的。”好老师都喜欢像记者一样,好奇地调查每位新学生,他们详细了解学生的个人生活、家庭、收入、人际关系、动机等事情,并且一直观察学生对训练的反应,检查自己给出的信息是否被吸收。
    3、简明的指示:多数伟大的教练在传递信息时,总是用一系列简单、生动、高度鲜明的句子,说简单明了的话。
          4、气质与诚信:罗恩·加里莫尔说道德和诚信是教师职业的核心,“一位真正伟大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是相连的,因为他们被当做道德标准。教师必须有同情心而且无私。”
    
    五、不同类型的神经回路
    不同的技能需要不同的神经纤维链结构来控制肌肉,作者认为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技能回路:
    1、灵活性神经回路,例如踢足球、写作、喜剧表演等,学习者在脑中形成数千条回路,这样可以轻松找到一条回路,绕过变化无常的障碍物。
    2、一致性神经回路,例如小提琴、打高尔夫、体操、花样滑冰等,学习者要依靠扎实的技术基础,遵循基本法则来重现一场完美表演。
    由于这两种技能回路不同,相应的教学方法也不同:巴西的足球教练在五人制练习比赛中往往一言不发,“无教练”的练习可以让速度和强度得到强化,相反暂停比赛去强调技术细节反而会打断“尝试-失败-学习”的紧凑流畅;而小提琴课上,老师则滔滔不绝,让学生必须100%的循规蹈矩,零自由发挥,他们的神经回路必须用正确的方式锻炼,每一步都不能错。作者认为这也是为何自学的高尔夫、滑冰、体操运动员很少达到世界级,而自学成才的小说家、喜剧演员、足球运动员却层出不穷的原因。
    
    六、髓鞘质与年龄
    儿童时期,髓鞘质一波接一波地生成,有的由基因决定,有的与活动相关,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30多岁,为人类提供了一个轻松掌握新技能的关键期。母乳喂养的婴儿智商较高,因为母乳中的脂肪酸是合成髓鞘质的基石。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在婴儿奶粉配方中增加omega-3脂肪酸,和吃鱼——鱼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患记忆丧失、老年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原理都一样。
    研究表明早教光盘不会使孩子变聪明,反而会使他们变笨。2007年,华盛顿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8-16个月的婴儿每天多看一小时的“脑科学”光盘,习得的词汇将下降17%,用髓鞘质模型就不难理解了,早教光盘之所以无效是因为它们没有提供精深练习的机会——相反,占用了那些可以用于精深练习的时间。
    青少年之所以会做出错误的决定,是因为尽管神经元已经生长完全,但髓鞘质还没有,于是当冲动行为发生时,负责阻止冲动的神经回路由于传输速度不够快而来不及阻止。
    随着年龄的增长,髓鞘质开始分解。这就是为什么老人行动比年轻时迟缓,他们的肌肉没有变化,但大脑发送给他们的脉冲速度变了,因为髓鞘质老化了。迈克尔·乔丹之所以退役,是因为髓鞘质的分解影响了他的动作所需要的速度和频率。
    髓鞘质化的自然过程在30来岁时就结束了,但总髓鞘质数还在增加,直至50多岁,直至50岁,损失的速度将快过生长的速度。好消息是人的一生都能髓鞘质化,5%的磷酸寡核苷酸一直处于不成熟状态,但是如果有人在晚年学习一门语言或乐器,他会发现所付出的的时间和汗水要多得多。这就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世界一流的高手自幼就进入该领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长新髓鞘质的能力不一样了。
    
    七、天才一万小时理论
    根据本书的观点,要成为某项技能的专家,显然需要足够丰富的髓鞘质,而由于每一天内精深练习——髓鞘质化的时间是有上限的,因此足够长的练习时间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捷径可走,这一点恰好支持了“天才一万小时理论”或是“十年法则”:Ericsson与Herbert Simon等研究人员认为,在任何领域(小提琴、数学、国际象棋等)要想获得世界级的专业能力,大概需要10000小时(约10年)的专心致志的练习。
    从髓鞘质的角度来看,所有的技能都可以通过同一套基本生理机制获得,并且这一机制有其极限,无人能幸免,用公式表达就是: 精深练习*一万小时=世界级技能。
    
    八、一些疑问
    虽然作者从髓鞘质的观点出发,阐述了才能的习得过程,但是还有一些模糊之处值得探讨:
      1、作者简单地把髓鞘质等同于技能,而没有说明在一项技能中,髓鞘质与其它因素之间的关系。如果是思维,肯定离不开记忆力,如果是行为,显然也离不开肌肉和骨骼的作用,仅仅是培养髓鞘质并不一定能保证一门技能的精通。
      2、按照作者的观点,髓鞘质适用于任何领域的技能,从思维到行为,但在不同的领域中髓鞘质发挥的作用有着怎样的区别?作者并没有进行这方面的说明。
      3、作者在本书中基本上否认了天赋的存在,他认为学习效率的影响因素仅仅在于精深练习与激情,但另一方面,书中又有“儿童时期,髓鞘质一波接一波地生成,有的由基因决定”,这种由基因决定的髓鞘质生长难道不能称为天赋吗?
      4、一方面髓鞘质是活体组织,会自我分解,而另一方面髓鞘质的生成是单向的,技能回路一旦包裹上绝缘体就无法去除,除非年龄或者疾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那么到底髓鞘质的分解遵循怎样的规律呢,时间曲线会是怎样的呢?这一点作者也没有作介绍,而我觉得这一点同样是提升学习效率的关键点之一。
      5、不同类型的神经回路分类,作者把足球、写作等列为灵活性神经回路,而小提琴、体操等列为一致性神经回路,也许并不全面,而且可能存在交叉,比如即兴演奏音乐也许就需要灵活性神经回路。
  
      九、最大收获
      抛开上述存疑之处,我个人认为看完本书的最大收获主要是:
      1、精深练习的概念:懒散、舒适的练习收效甚微,等于浪费时间,如果要提高技能就要专注地不舒服地练习,否则不如不练。
      2、不要想着一蹴而就,既然髓鞘质的生长需要花时间,而且每天的生长也有上限,就要抱着每天进步一点点的观念,耐下心来持之以恒。
      3、学习技能现在还不晚,特别是在30多岁以前的髓鞘质高速生长期内,要抓紧咯。
    
作者: dboy    时间: 2014-6-28 02:39
          我想读这本书已经有几个月了,不过真正到手了却一直没有翻过。不是因为不想读,而是要读的书太多。正好本周的计划被完全打乱了,终于有机会来读这本书了。
          整本书读完,说实话,有点失望。因为我并没有得到想象中那种高深的成功理论。有点像诚心上山求取成仙之术,却空手而回的感觉。但是我也很高兴,因为书中提到的三要素非常简单,而且:“激情”和“伯乐”我都已具备,而“精深”正是我正在做的。其中“精深”的三大秘技:组块化(整体吸收、分拆组块、放慢练习)、重复练习、尝试体会,确实是有很好的效果。因为我在初学打羽毛球时,不知不觉的运用了这些方法,而且进步很快。
  平时在锻炼自己技能的时候,往往一心追求速成,希望通过小小的成功来不断的激励自己。但结果往往是经历了最初的兴奋之后,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困难,最后就不知不觉的放弃了。没有对技能进行整体吸收,不了解细节,没有用“心”去体会。一直觉得自己资质平平,在努力之余还喜欢耍点小聪明,觉得重复练习是笨蛋的方法。事实证明,想走捷径的人往往最后都走了弯路。
  成功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练习,不断的练习,不断的做正确的练习,不断的用心做正确的练习。
作者: sinver    时间: 2014-7-7 15:10
  Dumbed Down and Void of Original Ideas November 14, 2009
  By Ronald Forbes-roberts
  
  (This is a long review because there's a lot to say about this book--none of it good.)
  
  The premise of The Talent Code is straightforward. Myelin is a neurological substance that wraps itself around neurons that are specifically engaged when we learn and practice skills The thicker the sheath of myelin around these neurons, the more hardwired and precise these skills become. The Talent Code examines teaching/learning methods that ostensibly hasten and maximize the process of myelin wrapping thereby radically increasing our ability to acquire, polish and hardwire complex skills quickly and efficiently. This, Coyle claims, is the key to greatness in sports, music and (possibly) academic learning.
  
  Coyle attempts to illustrate and prove this theory with anecdotal rather than scientific evidence (although he often refers to scientific studies on myelin to validate his observations) that he has gleaned from his visits to "hotbeds of talent", as he calls them, around the globe where learning methods that stimulate myelin wrapping are used, producing (in a few cases anyway) inordinate numbers of exceptional athletes and musicians.
  
  It's an interesting premise but Coyle's exploration of it is riddled with errors,fallacies, unproven claims, poor research, puzzling semantics and old ideas and concepts from other sources that Coyle has cobbled together and presented as cutting edge information. These problems are evident right out of the gate when Coyle presents his dumbed down description of the part myelin plays in skill acquisition and shows just how shaky his grasp of his subject is. Yes, myelin is important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but it's controlled and regulated by the neurochemical BDNF. This compound is regulated by the nucleus basilis, which is the part of the brain responsible for deep concentration and other processes pertaining to skill acquisition. But Coyle mentions neither BDNF nor the nucleus basilis though they are at least as important as myelin in this process. This is like describing the miracle of how letters end up in a mail box without mentioning the postal worker who puts them there or the post office that sorts the mail and sends it to the right address. (I would have given this book two stars just for a decent description of the myelin wrapping process but Coyle can't even get that right.)
  
  After his botched description of the neurological process that is largely the basis of his book, the author moves on to discuss various learning/teaching concepts that he claims maximizes the myelin wrapping process. He presents these concepts as though they're groundbreaking and revolutionary discoveries: secret knowledge he has fetched from obscure sources and shared with us for our edification. Nothing could be further from the truth because while Coyle does his best to present these ideas as new and original by dressing up old concepts with new labels and jargon, they are all familiar and common place to anybody with even a passing knowledge of contemporary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
  
  Take the specific practice method that Coyle claims maximizes myelin wrapping. This method involves breaking a skill down into small components and slowly perfecting each component before moving on to the next. Mistakes are focused on and eliminated through repetition. Coyle calls this process "deep practice" and asserts that it's a cutting edge concept known to and practiced by only a privileged few. But this method of practicing has long been common practice among serious musicians and athletes, and not just in his so called "hotbeds of talent"-- most of which have been previously documented in other books and magazine articles. Further, as other reviewers of this book have complained, Coyle never gives a step by step overview of "deep practice" strategies, which are outlined in many other books on the subject. He also never distinguishes between "practicing" and "learning", often using them interchangeably, which gives the impression that he actually believes that they're the same thing.
  
  He goes on to reveal to us that good teachers--whom Coyle refers to as "master coaches" -- focus on a student's individual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and balance perceptive, constructive criticism with sincere compliments in their approach to teaching. This is a basic tenet of effective teaching but Coyle treats it like news of the discovery of a second moon orbiting Earth.
  
  Then there's the startling revelation that students who are motivated through a deep interest in a particular subject tend to master that subject more quickly than those are lack motivation. Coyle calls this "ignition" rather than motivation because he is either intent on reinventing the wheel linguistically speaking or renames basic concepts in order to give his premise some semblance of originality Is anybody really surprised to learn that inspired students who jump into their studies with great passion nurtured by good teachers tend to do better than those who are apathetic about their studies? However much Coyle would have us believe otherwise, this observation is about as newsworthy as "dog bites man".
  
  Coyle relies heavily on unsubstantiated conclusions and fallacies to support his premise. For example, he raves about a private school whose main goal to instill ("ignite"?) in its students an obsessive desire to go to college. He spends many pages enthusing about how wonderful and successful this school is in realizing this goal. But wait a minute. How many of these kids have actually reached college? Not one because the program is only a few years old and the kids haven't even reached high school yet. So we have no idea how well it does or doesn't work. But Coyle concludes that it's a wild success and bases his conclusion on...well, actually, he never says. (He also never says how these children, most of whom come from low income homes, are going to pay the tuition for the university of their choice) He's just sure it works like a hot damn: no proof needed beyond his completely subjective enthusiasm for the school and it's approach. Then there's Coyle's claim that one of his alleged "hotbeds of talent", Meadow Mount Music Camp, "produced" Yo Yo Ma and Izhtak Perlman. This is pure rubbish. Both musicians received only an infinitesimal part of their many years of intensive music training at this 7 week camp. And what about the thousands of other musicians who attended MM? Are they as great as Perlman? Coyle tends to avoid addressing questions like this. He also makes much of the amount of myelin found in Einsten's brain but never explains how this relates to his premise. Are we meant to assume that "deep practice" was responsible for Einstein's genius and the large amount of myelin in his brain? True to form, Coyle doesn't say directly but of course we're supposed to infer the connection. In fact, although Coyle implies several times that "deep practice" of academic pursuits can lead to greatness, he steadfastly skirts the issue of how this might be done and offers no evidence that it may be possible. The reader has to take it on blind faith that it's so. The book is full of this sort of transparently fallacious content that is indicative of the worst kind of shabby, shallow pop journalism.
  
  Even Coyle's notion of what constitutes "greatness" is highly questionable. Let's say that his premise is right, that if we spend 10,000 hours of "deep practice" at a particular activity, we will acquire incredible technical skills. (The "10,000 hours of practice" theory which Coyle refers to constantly is the hypothesis of Dr. KA Ericcson whom Coyle doesn't credit in the body of the book although he does in the bibliography.) Let's say we spend these 10,000 hours practicing music and develop phenomenal technical music skills that allow us to perfectly navigate a difficult piece of music at warp speed. Is this greatness? No, it's an impressive feat to be sure. But it isn't greatness and no knowledgeable musician would ever say it was. Great musicians--all great artists for that matter--aren't just about technical skill. They have other crucial aptitudes--creative intelligence, sensitivity, emotional expression, imagination, a penchant for original thought and risk taking, etc.--that don't develop simply by spending endless hours repeating the same movements over and over until mistakes are eliminated and the myelin sheath enveloping their neurons is as thick as Mike Tyson's forearm. What does Coyle make of the fact that many principal violinists in major orchestras have the same (or greater) technical skills as celebrated violin virtuoso Joshua Bell but will never achieve his greatness because they don't possess the aforementioned qualities that move a technically excellent performer into the realm of true greatness, which Bell inhabits? And how would he explain the greatness of artists like Picasso, Van Gogh, Kandinski, Maria Kallas, Bob Dylan, Frank Lloyd Wright or countless other true greats whose brilliance had little or nothing to do with technique and everything to do with original thought and creative expression? That Coyle never addresses this conundrum indicates that the arts in general is a realm far beyond his ken.
  
  For Coyle, fame and fortun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indicators of what is truly great For example, he gushes on endlessly about the brilliance of Jessica Williams' (yes!) vocal teacher who has managed to get several of her students on Pop Idol by enabling them to sound like everybody else in the genre and gain recognition in a world that celebrates and rewards mediocrity and formula. Not that becoming an entrant on Pop Idol is any small feat: it requires some talent and work. It jus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greatness.
  
  http://www.amazon.com/review/R2YWCHFTT60I8K/ref=cm_cr_dp_cmt?ie=UTF8&ASIN=055380684X&nodeID=283155&store=books#wasThisHelpful
作者: 飞翔的    时间: 2014-7-22 04:49
  精深、激情与伯乐---这就是这本书的主要思想。
  精深指的不断地精深练习,10000小时理论就是在这里提出的。 书中从神经学的角度提出了佐证。这也是对“天才生而有之”的否认,是对大众最有力的鼓舞--你也可以的!
  激情指的心理方面。 重复的练习必然是枯燥烦人的,那为什么有些人能坚持下来呢?为什么有人还能乐此不疲,持之以恒呢?激情就是不断能鼓舞人重复的最好的燃料。
  伯乐也是教练的意思。如果一个人激情澎湃地重复一万遍错误的动作,那他还是无法输出正确的结果。伯乐指的就是在这个重复的过程中,有一双眼睛敏锐地观察着,随时指出错误的地方,让重复的练习越来越靠近正确的轨迹。
  所以只要有精深、激情与伯乐,“天才”群体就能不断复制
作者: 李纪    时间: 2014-7-28 08:46
  在看《异类》的时候,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比尔盖茨完成了一万小时的编程练习,而他同时代的同学却没有。按照《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所说的,或许比尔盖茨经过了精深练习、对编程有差巨大的激情,也有一个好的教练, 这些因素让他最终实现了一万小时练习,并且重要的是这一万小时的练习不是机械的 ,而是精深的练习, 是不断地超越自我的过程。
  
  《异类》所列举的大多数例子是以财富为标准的,而《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所列举的例子大多数是以某种技能为标准的。我相信的是,一万小时的精深练习是成为专家的充分必要条件,但是要像比尔盖茨、乔布斯等人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仅仅有在技能上的一万小时的精深练习还是不够的。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告诉我们,或许你成为不了比尔盖茨这样的亿万富翁,但是可是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只要你精深练习一万小时就行,而一旦成为专家,就是价值。
  
  
  笔记摘抄:
  10000小时法则的关键在于:没有例外之人。没有人仅用3000小时就能达到世界级水准;7500小时也行;一定要10000小时——10年,每天3小时——无论你是谁。
  
  精深练习是建立在一个悖论之上的朝着既定目标挣扎前进,挑战自己的能力极限,不断犯错,这让你更聪明。
  
  进行精深练习地窍门是设定一个稍稍超过自己现有能力的目标:设定努力的目标靶。盲目受挫毫无帮助,实现目标才能突破原有水平。
  
  精深练习需要犯错,才可以转化为技能。而人们往往极力避免错误。
  
  精深练习X一万小时=世界级技能
  
  关于技能学习过程的任何讨论都必须先解决的一种现象,即哇塞效应:当人才突然从天而降时,人们产生的一种强烈而复杂的情感:怀疑、崇拜以及妒忌(顺序不分先后)。
  有趣的是哇塞效应只有单向动作。观察者瞠目结舌,甚至困惑不解,而人才却泰然自若,甚至无动于衷。
  
  精深练习的策略:
  1、整体吸收:整体地了解一项任务——一个大组块,巨大的回路。
  2、尽可能把它分解成最基础的组块
  3、花时间用慢动作练习,再加速,以了解其内在的结构
  ”不在于你能多快完成,而在于慢下来之后你能否做正确"
  
作者: 小四    时间: 2014-8-2 08:25
  一.理论
  这本书,是作者在实地走访大量各个领域杰出人物之后深思并得出的关于如何塑造天才的理论——在任何领域,成为一个专家需要十年的时间。虽然说,任何成就说穿了只是时间的积累,但是仅仅只有时间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精深练习,即将一个目标这一大块分成很多小块,将每一块熟加练习,一旦有任何问题就要停下来,思考并重新来过,直到能熟练地掌握这一小部分,然后继续下一部分。这种做法是非常符合人体关于事物认知的过程的,这里我们要提到一种物质——髓鞘质。我们知到人大脑中是各种错综复杂的回路,人脑思考的信号在这些回路上传播,人脑大部分是一种绝缘物质,当我们在进行精深练习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会分泌髓鞘质覆裹在绝缘物质上,随着积累,髓鞘质原来越多,覆裹这髓鞘质的绝缘物质就会变成回路,可以传递大脑信息。这样,当我们需要在某种情况下做出反应时,已经形成的回路就会直通无阻,瞬间完成。值得庆幸的是,髓鞘质是在终生都会生长的,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解体,但是持续不断的练习会维护其存在的稳定。如果我们对一条回路三个月没有重新加固,那么它就会像不曾存在过一样,你之前所做的努力就会白费。比如你在大一学过微积分,考过满分,但是暑假两个月,你到大二的时候就会连积分的方式都不知道,你的脑中只会存在一些不明确的概念化的东西。就算是这个星球上最优秀的钢琴家,都会说,如果自己一天不弹琴,自己就会知道,两天不弹琴,妻子就会知道,三天不弹琴,全世界都会知道。
  二.你也是天才
  如果上述理论是正确的,那么所有人都能成为天才,但这个世界上又甚少天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没有能成为天才的毅力,一万小时,每天三小时需要十年,有多少人能坚持做一件事整整十年?所以我们都能成功,但是关键还是在于你有没有强大的内心
  三、更多的思考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和思维导图有很多相似之处,思维导图也是建立在髓鞘质和大脑回路之上的,不过思维导图是强调回路处理问题的方式是分散的,非线性的,让我们如何去利用回路,达到最优化。而这本书是关于如何建立回路的,如何去搭建硬件。我想,思维导图的作者也是知道如何搭建回路的,毕竟他也曾研究过大量的人脑理论,但是搭建回路是不需要任何技巧的,他不可能开发出许多能带来持久受益的软件和各种培训课程。所以要读各种不同作者的书,才能对一个问题有更为全面的认识,世间万物到了极致都是相通的,或者,就是老子所说的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作者: 真如铁    时间: 2014-8-7 22:43
  #每天浏览一本书# 18/600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精深练习就是构建神经回路,并使之裹上绝缘体。三步策略:1.整理了解一项任务,组块化;2,尽可能分解成最基础的组块;3.花时间用慢动作练习,再加速,以了解其内在结构
  ---------------------------------------------------------------------
  买了不少书,收集了不少书。如果不抓紧看的话,不知猴年马月能看到了。很多大牛都是每天读一本,咱不要求这个了,每天浏览一本,找出其中的关键几句,这是最好了。实在不行,有所收获,做下总结也行
  所有傻逼的坚持,都会有牛逼的结果。
作者: 孙熙霁    时间: 2014-8-8 01:28
  读这本书的契机很简单,只因为工作上有前辈悉心指导。他能一眼看穿我的所思所想及现在的障碍与机遇,那天在他的办公室,他提到了这本书。我看着坐在办公桌后面的他,心里暗暗记下了这本书的名字。
  
  之后的某一天,我在公司的小库房找书,偶然看到了它。有点陈旧,薄薄的,没有什么多余的颜色,在书架上并不显眼。轻轻翻开,是奇怪的纸页分离的声响。但是就因为这突兀及清脆的声响,一下子让我决定认识它。
  
  不知道能否有人想象这个场面,在昏暗不起眼的角落,一个不起眼的小女孩,翻开了一本不起眼的书。但是这本书一打开,光芒变照亮了整个黑暗。于是,小女孩不见了。她走进了书里,与作者交流,然后一个人站在书中的某个角落,闭上眼睛回想,很多回忆涌现,那些都是自己身上过去的影子。相似的情节冲小女孩挥手,她明白,她懂得了曾经的那些神奇片段。
  
  -----------------------------------------------------------------------------------
  
  所谓天才,作者认为,需要具备三个因素:精深、激情与伯乐。如果用量化的话,精深需要10万小时专注的投入,即每天3小时,坚持10年。
  
  作者认为,精深,先在于慢慢找到正确的途径,然后重复。书中反复提到“髓鞘质”的概念,通俗来讲就是,它是建立完成某项技能所需的精确的神经回路,经过不断的重复,它们越来越多,且无法去除。类似于肌肉经过每天的锻炼越来越强壮。
  
  我想到了年会上我跳的舞。
  
  我虽然不是观者,无法知道自己表演的状态,但是经过几天的练习及录像,我相信跳的不至于太差。年会后,有人问我这个舞我学了几年。我当时沉默,不知道怎样回答。
  
  如果我说,其实我只是学了2个星期,会不会有人相信?如果我说,其实那些动作,更多的是我自己的发明及串联,会不会有人相信?
  
  我确实接触舞蹈有很长时间。细想一下,第一次接触应该是小学6年级。当时流行街舞,其实就是HIPHOP,然后自己买了一个VCD来学习。后来是初二,有一个女生在外学习,她为了跳群舞,就拉了我一块儿,然后教给我她学的有限的舞步。我仍旧记得当时上台紧张,她教的我全忘记了。好几分钟的舞蹈,我不断自己编着动作,瞎跳。然后就是高一,看着街舞社的同学跳舞,自己在边上偷学了一个身体的wave,知道了有个舞蹈叫breaking。最后的最后就是大一了,同样是为了跳集体舞,硬给我拉过去凑数,2周学一个舞,从那时才知道爵士舞,然后超神奇的……那个舞几乎包括了爵士的所有基础动作……虽然舞蹈忘记了大半……但是发现了自己适合的舞蹈……
  
  年会表演的舞蹈,我是在网上找的视频,用慢动作一遍遍看下来学会的。
  
  至于我怎样在2周就学会了那个舞蹈,一定原因是有底子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慢+重复了。这也是在口译课上学到的学习方法。
  
  首先,是大致看一遍1分钟的舞蹈整体跳下来什么样子。然后就是慢放,非常清楚地看清楚每个动作的开始结束,我当时是在纸上画小人。然后就会自己按自己画的小人模仿一遍。不在乎有没有节奏,不在乎到不到位,主要是自己抬得脚对不对,头扭的对不对等等基本的运动轨迹。然后很自然的,就会发现自己哪里不会,哪里不对劲,一个动作不对,就停下来慢慢的学习这一个动作。学会了,就不断重复这一个动作,直至熟练。千万不要会了几个动作,就重头尝试一气呵成。这反倒会减慢学习的速度。就是要分部分练习。最后都学完了,再试着串联,一遍又一遍。
  
  另外,可能就是信任吧。
  信任你的方法,信任你的教练或者领导,很多时候,当聪明人在衡量一件事情价值的时候,可能听话的人已经完成了 。工作强调执行力。完成了,才是王道。
  
  关于激情和伯乐,其实更多是从伯乐的角度讲如何挖掘并保持千里马的激情,以及自己如何优秀才能带好一个千里马。因此我认为对于个人而言,可能更重要的还是在第一部分。后面两个因素,自己知晓就可以了。
  
  
  
  
  
作者: 白衣牧    时间: 2014-8-9 01:41
          如何精深练习:
  
      精深练习是建立在一个悖论之上的:还朝着既定目标挣扎前进,挑战自己的能力极限,不断犯错,这让你更聪明。类似的说法是,做那些不得不放慢节奏的事情,犯错并加以改正——就像爬冰山,刚开始的时候会滑到,会跌跌撞撞,之后不知不觉中就变得敏捷自如了。
  
      Robert Bjork:
     “我们一直在寻找可以不劳而获的捷径,这绝对是一种糟糕透顶的学习方式”
     “那些看上去像是障碍的东西,长期来看,其实是有价值的,亲自接触一次吗,哪怕只有几秒钟,也比旁观几百次远远有效。”
  
      精深练习的窍门是设定一个稍稍超过自己现有能力的目标:设定努力的目标靶。盲目受挫毫无帮助,实现目标才能突破原有水平。
  精深练习需犯错,才可以转化为技能。
  
  1.秘技第一式:组块化  
  精深练习有点像在一间不熟悉的黑屋子里摸索。起步很慢,常常会撞到家具;停下思考,在重新开始。动作缓慢,还有点痛苦。你在这个房间里摸索了一遍又一遍,范了很多错误,每次都会更深入一点,在大脑中画出房间的地图,知道能够在里面无障碍得快速走动。
  这个策略被分为三步。
  第一步,技能学习者整体了解一项任务——一个大组块,巨大的回路。
  第二步,尽可能把它分解成最基础的组块。
  第三步,花时间用慢动作练习,再加速,以了解其内在的结构。
  
  整体吸收:指花时间观察或倾听你想学的技能,比如一首曲子、一个动作、挥杆技能,而且是以连贯的实体形式,基本上相当于在脑中把技能形象化。
  分拆组块:采取分解到极致的训练方法。比如,把乐谱拆解成很小的片段练习。
  放慢练习:原因:首先,放慢练习节奏使你更加关注错误,每一次都提高了精确度——而对于髓鞘质的生长而言,精确就是一切。第二,放慢练习给了练习者更重要的东西:技能的形状和节奏。
  
  【让自己对学习的事物有全面的感性的认识,如《如何阅读一本书》所写,第一遍快速阅读书时,要快速浏览,了解书的大概。】
  
  秘技第二式:重复练习
  投入更多的时间练习是有用的,但前提是你必须处于最佳位置。更重要的是,一个人每天能进行多久的精深练习似乎是有普遍限制的,埃里克森的研究表明,多数世界级专家,无论他们追求何项技能,每天练习3至5小时。
  
  【番茄学习法可以参考】
  
  秘技第三式:尝试体会
  在访问每个人才温床时,我都会让人们用一些词语来描述他们对最有成效的联系的感觉。这些是他们告诉我的词语:
  注意力、连接、建立、完整的、警觉、关注、错误、重复、疲劳、边缘、唤醒
  这是一个独特的清单。它给人的感觉是:成功了,又差一点,又成功了。这是登山者的语言,描述了一种渐进和连接的感觉。这是一种面对目标的紧迫感,离目标就差那么一点点的感觉。这是格伦库尔茨在他的《练习》一书中描写的感觉,“练习就是每天弹奏同样的音符,人类基本的姿态——为一个想法努力,为你渴望的伟大成就努力争取,然后感觉它与你失之交臂。”
   正是这种感觉,精深练习不是简单的挣扎,而是有目的的奋斗:选定目标、努力争取、评估差距、回到初始步骤。
  
  【有成功的欲望】
  




欢迎光临 悦读人生 (http://dothinking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