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人生
标题:
三国演义(全二册) - 书评
[打印本页]
作者:
角落有故事
时间:
2013-5-26 11:12
标题:
三国演义(全二册) - 书评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小说史上最著名最杰出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人罗贯中,在其成书前,“三国故事”已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唐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835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作者:
梅花牛
时间:
2013-8-16 22:45
一、曹操
我爷爷在很小的时候闯过关东,在关东当过保姆,做过小买卖。后来他还在酒馆里当过伙计,负责外送,据说他能左手托个圆盘,圆盘里摆着两盘菜,右手托着两个酒壶,骑着自行车游刃有余地穿胡同过大街,赢得街坊们喝彩。在东北的最后几年,他又偷学了酿酒的窍门,想开一家酒馆。但适逢家里父母身体有恙,他就回老家务农了。如果当年他留在东北,现在的我就是满嘴东北玉米碴子味的小东北了。
由于二十多岁才转行,所以爷爷务农技术十分有限,全村皆知。但他有另一个特长令他赢得乡亲的尊敬,那就是讲三国。也许是他自小在酒馆里听熟了别人讲三国,所以尽管他没读过什么书,但讲起来却头头是道,绘声绘色,所以得了个外号叫作“曹操”。这名号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现在我回到老家,还有乡亲说我是“曹操”的孙子。
但我却没有听爷爷讲过三国。在我刚满两周岁时,他因肺病去逝了。他只给我留下两个画面的记忆:第一个画面是我自村东头回家,远远看见一个须发模糊的老人,擎着一根冰棍向我招手;第二个画面是老家的正堂里,一个老人躺在灵床上,父亲和伯伯还有姑姑们围坐在四周。
因为爷爷叫“曹操”,所以我一直觉得曹操理当是正面人物。
二、关羽
很小的我不知道从哪里听来三国里的一个段子,且只记得段子的名字:“三英战吕布”。因为胶东口音的问题,我听成了“三英展绿布”。我那时只知道刘关张,之所以对这段子记忆深刻,是因为我认为“展”这个字非常潇洒,非常帅,非常迷人,令人想到了茫茫天地间,三人骑马疾行,高高展着一幅绿色的旗帜。至于这三人为什么要去“展”一块绿布,我也不想深究。我现在也想不明白当年为什么会对“展”字如此着迷,以至于会一人在家,拿鸡毛掸子挑着床单“展”来“展”去。
后来我在姥爷家墙上看到一幅画,画的是刘关张三顾茅庐的故事。姥爷指着画上的人物一一给我认识,其中关羽面色深红,长须飘飘,身穿一身绿色。我瞬间明白了他们三个人为什么要“展”一块绿布——原来刘备和张飞是为了给兄弟做衣服啊,他们真是情同手足,令人羡慕。
最后姥爷指着深山掩映中的一个小屋,里面坐着一个长须老朽,说:“这就是诸葛亮。刘关张为了请他出山,跑了三趟腿,终于请动他了。”
我问:“为什么要请他出山?”
姥爷说:“当时曹操要打刘关张他们。刘备人少,打不过,所以请诸葛亮出来帮他们。”
三、辞海
我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才慢慢接受了曹操是“奸臣”,关羽是“忠臣”的事实。我对于二者的认识,皆来源于道听途说,但这些认识是如此完备,可见民间对三国故事流传之广。——比如曹操杀吕伯奢,放出“宁教我负天下人”的名句;比如关羽土丘约三事,后来又过五关斩六将寻哥哥而去的豪迈;比如华容道中关羽念旧情放曹操而去的不忍。
那时候我还不到七岁,但心里常会冒出这样的想法:“要是当年刘备不从曹操那里逃走,是不是曹操和关羽就可以成为好朋友了?”
但在民间的道听途说里,我从来没有听过关羽的结局。我所知道的关羽,是在战场上所向无敌的关羽,是豪气万丈的关羽,是万人景仰的关羽。我所听到的,都是关羽的辉煌,我从来没想过,关羽也会死。
我八岁那年,妈妈被评为优秀教师,被奖了一本《辞海》。我翻出“关羽”那个词条,看到了最后一句话:“二十四年,围攻曹操部将曹仁于樊城,又大破于禁所领七军,因后备空虚,不久孙权袭取荆州,他兵败被杀。”
关羽居然被杀了。
我又看了一遍,没错,关羽被杀了,而且不是被奸臣曹操杀的,是被不知道从哪里蹦出来的一个叫孙权的杀的。一个如此义薄云天、忠义双全、神功盖世、受人景仰的武神,居然被杀了。就算他一时失手打了败仗,孙权你怎么舍得杀这样一个人啊!
我这才明白,我一定还不知道很多事情。我去问爸爸:“刘备后来怎么样了?”
爸爸说:“刘备后来给关羽报仇,打了败仗,一气之下病死了。他的儿子当了皇帝。”
“那张飞呢?”
“张飞在出兵前,被人刺杀了。”
“那刘备的儿子给他们报仇了吗?”
“后来刘备的儿子也被魏国灭掉了。”
“诸葛亮不是很厉害,能神机妙算吗?他没有帮忙吗?”
“诸葛亮死得早,带兵在外的时候病死了。”
从小见惯了正面人物笑到最后的我,第一次被历史的残酷给震慒了。
四、毛批《全图绣像三国演义》
1996年,我13岁。那年暑假,我搞到一本《水浒传》连环画,讲的是景阳冈武松打虎那一段。虽然残破不全,但激起了我对《水浒传》的兴趣。我四处借《水浒传》,爸爸说,他的同事王叔叔有,可以去借来看。
王叔叔是爸爸的高中同学,又是同事,说话低沉,不紧不慢。我骑车找到他,说想借《水浒传》看一下。王叔叔道:“水浒传不在身边,但我有一套《三国演义》,你要不要看?”
我立刻把《水浒传》的事儿忘了,拿了那套三本的《三国演义》回了家。
那套书里,毛宗岗的点评有时是痛惜,有时是毒舌。他对关羽的几句评点,深得我心,以至于我曾背诵下来:“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如云长。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烛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
在我心里,《三国演义》以张郃木剑门之死为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名将如云,各有千秋;谋士林立,奇谋百出。而在此之后,诸葛亮渐衰,人才凋零。当年给关羽提鞋都不配的廖化、张嶷、胡班成了大将,黄忠的牙门将陈式居然也能领兵一方,魏国也居然派出张虎、乐綝这些小朋友。想想当年长坂坡的赵云,樊城边大战的关羽和庞德,葭萌关夜战的张飞马超……眼前这些都是什么龙套小鬼啊。
败走麦城那一段,英明神武的关羽被东吴一邦肖小之徒设计打败。眼看关羽如一头神威仍在的雄狮,而东吴诸将丁奉、朱然、潘璋、马忠之流,轮翻来斗,便如东非草原上成群的土狼一般,战败便退,蝇转再战,打埋伏,搞包围,举长钩,上套索,终将关羽绊倒在地。看到此处,我不胜悲怆。原来我自小便认识的盖世英雄关羽,最后竟是这样的结局。
不知当年的爷爷,坐在田间地头,为乡亲们讲三国时,有没有讲过这一段,当他讲到关羽之死时,又是怎么讲的呢?
五、还书
那年暑假,我家装修房子,我则蹲在工地里,一遍遍翻看三国演义。看完第三遍,我认为有必要做一点笔记。于是从第四遍开始,我边看边抄。一个暑假,我前前后后看了五遍有余。有时家里停电,我在窗前点着蜡烛,凑着月光一遍遍看着自己喜欢的精彩段落,不胜唏嘘。
在暑假将要结束时,我骑车将书还给王叔叔。经过我的折腾,崭新的书已经被我翻得厚了不少。王叔叔看着变旧的书,呆了半天,问我:
“怎么翻成这样?”
“我看了五六遍,翻得有点多。”
王叔叔看书的眼神有点心疼。但我想,他看到我这么喜欢这套书,也许会送给我吧。
他说:“这书怎么样?喜欢吗?”
我说:“特别喜欢,特别特别喜欢。有的章节我翻了有十多遍,有些地方我甚至能背下来。”
“啊,”他的眼神里显出了赞叹,但依然没有要送我书的意思:“那你真是下功夫。那么——”
他迟疑了一下,接着不紧不慢地问道:“你暑假作业写完了吗?”
我脑子突然“嗡”地一声。
作者:
DrWats
时间:
2013-8-18 20:12
1,冷笑话:请问诸葛瑾与周瑜是什么关系?
答,是公与子的关系。因为诸葛瑾,字子瑜;周瑜,字公瑾。
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由三国演义中的经验来看,改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比较合适。因为,后者可以更详细地表示经常发生的三种情况:知彼,知己,知”彼知己“。
3,曹操的大笑和刘备的大哭令人印象太深刻了。一个一笑就招来敌人,另一个令我怀疑很可能他的星座是双鱼座。
4,未完待续……还没看完这本书,看完再来写读后感好了。懒惰的我~
作者:
apples
时间:
2013-8-19 20:36
名著果然要趁早读,惭愧现在才开始看《三国演义》,夹杂着太多现实生活的成见,虽然只读到了赤壁之战,但还是有些失望,完全颠覆了小时候想象中的充满传奇的三国世界,虽然还是运筹帷幄,决战千里,但我更多的纠结在了诸葛亮的狂傲,刘备的虚伪,和作者种种刻意去抹黑某些人的时候造成的行文的前后矛盾(罗贯中快说你收了蜀国多少好处费,曹操跟你有多少深仇大恨你这么抹黑人家……)。可能是我太年幼无知,误读了经典,也许几年之后再读会自觉我今天的可笑……
欢迎光临 悦读人生 (http://dothinking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