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人生

标题: 平凡的世界(全三部) - 书评 [打印本页]

作者: 角落有故事    时间: 2012-8-28 09:48
标题: 平凡的世界(全三部) - 书评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一部小说形式的家族史。作者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在小说中全景式地表现了中国当代城乡的社会生活。在近十年的广阔背景下,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划社会各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52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作者: 林之幻$    时间: 2012-8-29 09:23
        台风夜重读此书,心如强风,泪如雨下,故写此文,一气呵成,祭,无处安放的青春
  
      相比时下泛滥成灾的新鲜文学作品,路遥的小说似乎不太适合我们90后的青年去阅读。老套简单的叙事手法和创作结构,以及永恒不变的“时代剧变中城市与乡村思想价值观的碰撞及人的内心冲突与选择”的主题已经不太能挑起我们非主流一代的兴趣,更另我比较不爽的是作者时常喜欢在第三人称小说中插入作者本人客观评价故事中主人公的描写,犹如你在看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却总是耳边出现影评的旁白,让人无法沉浸其中,失去阅读的梦境与沉浸感。但这些仍然不可否定路遥是当时中国最出色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所创造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人物,孙少平,田晓霞,高加林,卢若琴等等,至今仍然深深的印在父辈们的脑海。而他对于陕西文学的贡献也是卓越的,在他和陈忠实,贾平凹等一代代作家的共同努力下,陕西文学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有活力的一个流派。气势恢宏的黄土高原,古朴豪迈的民族民风,韵味十足的信天游与秦腔,以及艰苦环境下劳动人民的乐观与挣扎,都使得这边土地时刻充满着希望与痛苦,失望与豁达。而路遥则通过他的描写将此带离到我们的视界,让我们的呼吸与思绪与故事的主人公连接到了一起,去感受他们所在这片土地下与时代的碰撞。
  
  
  
      路遥最重要的作品无疑则是我手头上放的《平凡的世界》(一二三部共三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路遥最受好评的作品,路遥凭借此书获得了当年中国文学的最高奖项—矛盾文学奖。而此书在完成卷一之后便已经开始在西安广播电台连播,可见当时的轰动程度。本书以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一家在1976至1986年的故事为主要叙事线,以一个中国农村在文革末期至改革大潮中的所发生的种种故事为背景,集中体现了当时青年一代在历史大潮下的奋斗,爱情与生活,亦有众多中年人在时代剧变中的辉煌与低谷,迷茫与徘徊。结合当时的众多历史事件,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等等,勾勒出当时社会状况的大图景,整个全书确如波澜壮阔,气势恢宏,我用了三天时间激动的看完,这几天又看了一遍,实在是绝等好书!
  
  
      书中描绘了众多青年人的爱情纠葛,孙少安与田润叶,田润叶与李向前,孙少平与田晓霞,金波与藏族姑娘,田润生和郝红梅。当然也包括一些中老年人的搞破鞋事件,此是废话。每段爱情故事都不尽相同,有挣扎最后幸福的,有幸福最后遗憾的,有千里寻她,那人却在灯火阑珊的,也有一见钟情以至终生怅惋的。而这其中,以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故事最为重要,时间线最长,横跨三部,也是最另我肝肠寸断,唏嘘不已。
  
  
      孙少安出身贫民,家境极其贫寒,在学校食堂终日只能以两个馒头度日。但这却依然无法阻止县委书记,后来成为成为省委副书记的女儿,田晓霞的喜爱。两人结缘是因为初中时共同参加地区性的讲故事比赛而认识.后来成为了好朋友。孙少安能在众多的城市学生中脱颖而出,参加大赛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平时阅读书籍广泛。毕竟那时候,学生天天大串联,课程基本停滞,孙少平在别人革命的时候大量阅读课外书,丰富自己的头脑,价值观和思想体系也得以逐渐建立,当然如果仅仅靠肚子里有点墨水就能勾搭县委书记女儿的话,未免太过肤浅,田晓霞对孙少平的喜爱与崇拜是在他们的逐渐长大,尤其是在工作之后才得以加深的,这就不得不分析孙少平之后的魅力到底来自于哪。
  
     
      首先是正义感
      孙少平在初中时就已经通过两件事情证明了他是一个非常有正义感的男子汉,包括跳入洪水中救班级同学,尤其此同学还曾经侮辱过她,孙少平以德报怨,二是解救了另一名偷东西的同班女生,尤其此女生是孙少平情窦初开追求但被拒绝了的,(孙少平在初中被伤的可是够深的……);在工作之后,孙少平更是正义使者的化身,解救了被包工头欺凌的少女等等,男人只有具有了正义感,身上散发出一种正气,才会使得他本人会更有魅力,更让女人有安全感,当然鉴于作者将孙少平描写的比较帅,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眉宇轩昂,所以结合孙少安的正气感简直是相得益彰。
  
  
  
     再其次是具有独立自主思考意识
     农家孩子在吃苦奋斗方面是不逊于任何人的,但如果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到底应该体现在何处,那也注定只是一台劳力机器,永远的打工挣钱,打工挣钱,而对于当时的农村孩子来讲,考不上高中(即使考上高中也不见得能上大学)就得回家种地。孙少平在初中毕业之后,直接回家务农(考不上,考上了也没钱)。但对于自己的出路在哪,他一直停下过司考。如果在家种地,他和他哥哥孙少安,只要勤劳的努力,脱贫奔小康肯定没问题,尤其是当他哥哥孙少安办砖厂,事业越做越大时,两人一起干,完全可以致富(参照当年的个体户)。但孙少平婉拒了哥哥的邀请,他希望自己能去外面的世界闯闯,这在当时中国人口流动不高时是绝对具有震撼力的想法,以至于他勉强能得到家庭的理解。但孙少平还是希望能寻找到他自己的价值,毅然决然的离开家庭,去外面做苦力。在不断的奋斗中,他有屡次获得更好,更大的发展机会,但他都依据内心的思考,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包括他的哥哥再次邀请他回来,包工头要他合伙,他小时候朋友的妹妹追求他,他在挖煤受伤后有机会调出煤矿去矿务局工作,回到城市等等,他都一一婉拒了,而是最后选择回到了矿山,继续成为一名国家煤矿工人(在当时,一名农村孩子能成为国企职工已经绝对算的上是重要的人生突破了)。或许他的每次选择都不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依从他内心的,他永远都知道自己的目标到底在哪,而这一切必定都是在他具有独立自主思考能力之后才逐渐坚定的。
  
  
  
      做人有思想,办事有头脑,生活敢冒险
      从某种意义上讲,孙少平不具有中国农民所具有的小家子气,胆小,狭隘。孙少平做为一个没见过大世面的农村孩子,办的许多事情另很多城市中的成年人都非常的汗颜。比如为了找到工作,他会关键时刻自降身价;他手上只有六块钱,他会拿出五块五买香烟来打通关节;他制止了他哥哥盲目的投资,最后证明那纯粹是一场骗局等等。即使在工作以后,哪怕是成为了一名苦力,他也没有放弃自己阅读的爱好,不断的阅读也使得他的思维结合他的生活不断的得到拓展与升华,他的思想和语言已经完完全全看不出一个农家孩子的印记,但他又没有失去他的淳朴。通过他给他妹妹写的一封信,就可以看出,他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和思想程度不逊于任何一个大学生:            
  
      ……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家庭 ———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
  
  
  
  
  
        以苦难为骄傲
      对于一个年轻人,奋斗和努力永远是他的主题,至小说结尾,孙少平应该说也仅仅是有了一个幸福生活的开端。每天在井下工作十个小时,对于他来说仍然是艰苦和疲累的,但他却乐在其中,他在工地当小工,比这更苦更累的时候也亦是如此。哪怕他曾经在上学的时候因为自己贫困的生活而自卑,但是他现在却享受这种苦难。正是它们,让他变得更加的完整,更加的强壮,更加的懂得生活的意义和体会生活中最点滴的幸福。我们做为一名年轻人,现在吃苦是必然的,但我们也无需咬牙坚持,而要去学会享受它,体会它,以它为骄傲。当苦难不断的磨练摔打我们的人格的时候,我们才会真正的体会到自我的价值,以及能更加心安理得,不但有任何负担与仇恨的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我一直认为,田晓霞正是读懂了他内心当中的这一点,才会决定性的奠定对他的情感。一个享受苦难,无惧苦难的男人是坚强的,是乐观的,是值得学习的,是可以依靠的。
                                                                             
      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田晓霞,也是一个让人印象深刻,非常敬佩的女孩,她所具有的一切特质也值得让任何一个男人为她死心塌地。正是她,将自己家中珍藏的书籍借给孙少平看,甚至将当时的内参报纸也拿给他看,并与他交流;是她,默默的关心孙少平和他的家人;她将孙少平住的地方打扫的干干净净,并为他换了一套全新的被褥;留下了那张著名的字条:不要见怪,不要见外;也是她,通过自己父亲的关系打通了各个关节,使孙少平得以顺利的调到国家煤矿。地位的悬殊无法阻挡爱情的降临,.正是她的爱,激发了孙少平做为一名男人的荣誉感和自尊心,使得他不再自卑;正是她的爱,使得孙少平能更加坚强的像个男人一样奋斗在这个世界上。田晓霞,孙少平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我们亦不会。
  
     最感人的章节无疑也是关于他俩的,当孙少平在煤矿已工作一年,
  
     当他升上井,
     田晓霞霞正微笑的立在井口!
     柔美的夕阳打在她的身上,不知是因为她还是阳光,孙少平刺花了眼,他以为产生了幻觉
     当他眨巴几下眼睛,发现这确是真正的晓霞,如此美的晓霞。
     她已经穿起了裙子,两条赤裸而修长的腿从天蓝色的裙摆中伸出,像刚出水的藕,一根细细的黑色皮带将雪白的衬衫束在群中。脸庞在六月的阳光下像花朵般绚丽。
     现在,晓霞认出了他.......
  
       当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脑中所浮现的,绝对是一个非常美轮美奂的情境,美丽的姑娘,翠绿的青山,淡蓝的长裙,微风徐徐,发丝飘扬,阳光将它们统统收拢环抱,如一幅金色的水彩。
  
  
  
     本章还有一段,田晓霞要和孙少平一起下井,看看少平工作的地方,当两人在井口之时即将分别,少平要继续在井下工作,而晓霞则要离开煤矿。黑暗中,她再一次紧紧握住他的手,久久不愿分开,她愿自己的手永远留在这只手里而不再放脱,仿佛一松开便是生离死别。
  
     在孙少平不舍而又无奈的注视下,田晓霞缓缓的上井,这是他们所见得最后一面......
  
       有情人终未能终成眷属,几个月后,以成为省报记者的她,因救一名落入洪水中的小女孩,不幸牺牲。
  
     我有时觉得,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这其实是最好的结局,或者,这原本就是路遥设计好的。
  
     尽管两人的爱情浓烈,但未来对于他们仍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一名是省报的大记者,一名则是普普通通的煤矿工人,即使田晓霞没死,那他们真的能最后走到一起吗?
  
     这一切,或许只能去问路遥了。
  
  
      纵观全书,这段爱情故事线是全书最闪光的亮点,令人回味悠长,遗憾不已。路遥用他平实的写作手法和最后悲剧式的结局命运将这段类似韩剧中“富家女看上穷小子的爱情故事”描写的意蕴绵延,犹如西凤酒一样,虽不烈,但却意味深长。承载这场爱情的是我们对于爱情本身最纯洁的追求与向往,也是我们对自己的前途勇无畏惧无限光明的信念和希望。感谢路遥,让我们看到了如此伟大的爱情,感谢路遥,让我们得以清楚我们仍将注定体会到他们所受到的种种痛苦。
  
  
  
      因为我们同样正值青春,路仍漫长,
  
  
  
      写毕,窗外雨仍下。
  
  
  
  
  
  
  
  
  
                                                                                                                                                             刘玮冬写于2012年8月28日夜
  

来自: 豆瓣
作者: soul$    时间: 2012-8-29 09:23
  很难想象这本书是我从手机里用了半个月看完的,开始文革部分我曾多次想放弃阅读,但一直看网上力推,终于坚持看了下来。通读此书,才知道好的文学作品能使人废寝忘食,一本好书能照亮人的一生。这本书几乎是我在坐车,走路,睡觉,吃饭,任何你想得到的时候读完的,我的情绪几乎被带入到了书里,为命运的不公愤怒,为爱情的毁灭哭泣,为田晓霞的死扼腕叹息。只有在拉屎的时候才会想到:哦,这才是现实世界,别TMD林黛玉了,看行测真题去吧!

来自: 豆瓣
作者: janeA$    时间: 2012-8-29 09:23
  许多年后,我已经忘记这本书的情节。
  但是我知道我在读完后,曾经久久不能入眠。
  有个细节,讲主人公洗澡。在矿上澡堂洗,乌黑的水。
  但是他在洗完澡后看书。
  隔了很久的岁月后,我现在开始怀念书中的主人公。
  我们穿梭过乌烟瘴气的城市,有谁还会在洗澡后,去捧起一本书呢?
  

来自: 豆瓣
作者: 握不住$    时间: 2012-8-29 09:23
         高中时就听别人说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很好看,上大学后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到有同学从图书馆借了这部书,出于好奇我当时就问他借看了几天,我是一个没有耐性看长篇的人,所以当看到砖块一样厚度的《平凡的世界》时,自己当时就胆怯了。但尝试着看了几章后便被故事深深的吸引住了,在随后的四五天时间我便把它读完了,感觉故事对自己震动很大……
      小说共分为三部,作者全景式的表现了当代城乡社会生活,故事开始与上世纪70年代中期,作者在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的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虽然自己没有在故事所发生的年代生活过,但通过作者的描述,自己仿佛真切得感到了当时生活的不易,作品中生活气息非常浓厚。作者很尊重劳动,可以说小说主人公之一的孙少安和孙少平兄弟俩的很多优良品质都是通过劳动来展现的。孙少安和孙少平家境很差,由于孙少安是家中的长子,面对生活的重担:年迈多病的奶奶、衰弱的父亲、年幼的弟弟妹妹……学习优异的他被迫主动提出退学在家务农。面对心上人——同村大队书记田福堂的女儿田润叶,由于田福堂的封建门第观念和自己惨淡的家境,他又被迫痛苦的断绝了和田润叶的关系,命运的不公过早过多得降临到他身上,但他并没有因此怨天怨地、自暴自弃,而是通过加倍的劳动来维持这一家人的生活,来排解心中的苦闷,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孙少安不同于他的父亲孙玉厚只知弯腰苦干、思维僵化,他的眼界开阔、敢闯敢拼,虽然也遭受了很多挫折,但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还是取得了成功,成了一名农民企业家,得到了众人的认可。孙少平是本书中绝对的主角,在一家人艰难支持下他读完了高中,毕业后他不愿在哥哥的帮助下生活,想早日独立成人,于是他放弃了在家务农,瞒着家人来到黄原县城揽活,成了一名出苦力的人,但他对知识的渴望并没有因为生活的艰辛而被磨灭。一次他和高中同学田晓霞偶遇,他的想法和做法让已经是大学生的田晓霞感到震惊并由衷的佩服,于是两个有共同爱好,相互倾慕的年轻人越走越近,顺其自然得发展到恋人关系。其间孙少平通过自己的努力到了一个煤矿成为一名矿工,虽然矿上条件很艰苦但他对于这个靠力气吃饭,相对稳定的工作还是很满意,田晓霞也大学毕业成为了一名记者。当一切都充满希望,令人期待时,田晓霞却在一次采访抗洪的过程中搭救落水女童而牺牲……记得当自己读到这一段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认为作者这样做实在是太残忍了,想不出着孙少平该如何面对这个噩耗……可人生就是这么无常,生活还要继续,最后孙少平还是通过大强度的劳动,让自己没有精力去想那些痛苦,渐渐挺了过来,他在对待人生的思想态度上也变得更加成熟。
     《平凡的世界》是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我感觉这部书最吸引人的是就书中主人公在面临厄运时所表现出的坚韧不拔、不服输的精神。人在大的社会背景下显得是那么的渺小,每个人都有很无助的时候,都是平凡的,也许命运的不公会一次又一次的向你袭来,面对困境你能鼓起自己的勇气与斗志与它们做抗争吗?面对困境你能继续坚持自己的理想吗?这可能是作者想通过这部作品向我们每个人发出的疑问。最后引用作者路遥在书中的一句话,希望大家共勉——“生活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而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关键是我们的心灵是否充实。对于生活理想,应该象宗教徒对待宗教一样充满虔诚与热情!”
  (四年前在大学读完该书写的读后感)

来自: 豆瓣
作者: 姑爷来$    时间: 2012-8-29 09:23
  
  写在前面的话:  
    这是一部一百万字上下的著作。我买了这本书快两年了,在暑假前,我一页都没看过。而现在,我仅仅是做到每天阅读五十页,没想到十天便啃完了。
    从翻开书的第一页开始,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便扑面而来。我被作者对土地和乡村那深厚的感情所迷住了。这是一本不错的现实主义文学著作。
    读小说一定要有代入感,我先是把自己代入孙少安的角色里面,在深入剧情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是一个悲剧人物。于是我把自己变成了孙少平,后来发现他其实也是一个悲剧人物。
    这本书是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得主。
    如果你没有阅读本书,请不要往下看(内含剧透)。
  
  简单的关键人物关系表:
  
  孙玉厚-孙玉亭(弟)-孙兰花(大女儿)-孙少安(大儿子)-孙少平(小儿子)-孙兰香(小女儿)
  田福军-徐爱云(妻)-田晓晨(儿子)-田晓霞(女儿)
  田福堂-田福军(弟)-田润生(儿子)-田润叶(女儿)
  
  其余出场人物:
  郝红梅、金波、金秀、吴仲平、顾顺民、高朗、李向前、王满银
    作者行文的主线很明显是从孙少平、孙少安、以及田福军三个人物发展开来的。接下来我要着重分析一下,这几个人物在爱情和婚姻方面的悲剧性。
    孙少安和田润叶是青梅竹马,从小一起长大,感情也十分深厚。在就读高中的时候,他们的命运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孙少安因为家境贫寒,只得回家务农。没想若干年后,在田润叶在县里当上老师不久,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名叫李向前,在感情方面向她展开了猛烈的攻势。润叶哪里想到会和这个男子结婚呢,便不由得对李向前的行为有些反感,但又不好明着表态。在父亲田福堂的催促下,后来这段关系竟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了。好了,问题来了。田润叶的父亲田福堂认为,李向前的父母都是县城的干部,而且向前这个小伙子也不错,不管怎么看,都是润叶的福分啊。可是当事人润叶可不这么想,她想到:如果一定要和一个男人相守一生的话,那个男人一定是少安哥哥。她甚至写了书信给他。那上面只有这样的几个字:少安哥,我爱你…。孙少安也是到了这番年纪,自然懂得这些话的含义。可是他想的却是:我也爱她,可是却不能结婚,因为她和一个农民结婚,只会误了她的前程,这会“害”了她一辈子呀。于是他决定不给润叶回复,就让这记忆慢慢的消散吧。如果你曾体会到这种感觉,那你一定知道这是一种如何撕心裂肺的感受。此后,孙少安远走了一段时间。后来甚至从异地带回了一位不要嫁妆的媳妇:贺秀莲。这何秀莲是何许人物?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女子。但是这位女子却是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位真正的男子汉,而这位男子汉也看上了这位女子。于是他们便好上了。一回到家就结婚了。在他们结婚的时候,他们收到了润叶送的厚礼。贺秀莲知道他和润叶之间绝不是简单的关系,从这份厚礼就可以感受的到。少安答应吃醋中的秀莲:这辈子只对你一个人好。
     田润叶给少安送完婚礼后,自己过得也是相当的凄惨。自己心爱的少安哥哥居然结婚了。这叫人如何是好,自己以后活在世上还有什么奔头。她后来从父母之命,终于和李向前结婚了。可是这番婚姻确实有名无实,直到婚后多年,他们的肌肤之亲仍然仅限于多年前的牵手。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痴情的女子。可是我们能说什么呢?婚姻不只是爱情决定的?父母之言?门当户对?难道我们能说李向前是不爱田润叶的吗?李向前确是真心实意的爱着田润叶,可是田润叶婚后却故意疏远他。他只能每日以酒消愁。直到他出车祸后,润叶的心中才终于放下了那个人了。她开始和向前住在一起。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这对向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润叶终于真正的和他在一起了。这是属于老好人的胜利吗?这个代价似乎也太大了吧。还是说这段爱情里面更多的包含的是“同情”和“怜悯”?
     严格的说来,孙少平的初恋是郝红梅。郝红梅身份不好,祖上是地主,现在家里也是一贫如洗。而孙少平的家庭,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从门当户对的角度来说,他们本不该互相“嫌弃“的吧。但是,事情远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郝红梅想的很“周全”,她想攀权富贵。她的目标才不是孙少平呢。她心仪的对象是班长——顾顺民。顾顺民的父亲是一所学校的校长,他爷爷是城里有名的老中医。顾顺民因为后来发生的一些对郝红梅不利的事件而和她分手了。再后来,顾顺平喜欢上了金波的妹妹——金秀,而金秀虽然和顾顺平在一起,但是她心里向往的确是孙少平哥哥。对于金秀的家庭环境来说,她和少平哥哥倒是门当户对。
     可惜少平(后来当了煤矿工人)爱上的却是同年上学读书的田晓霞(后来任省报记者)。少平比起他哥哥少安而言,少平是跟着他自己的感觉走着,从而摆脱了一些理智上思考的问题所带来的束缚。尽管他考虑到自己和晓霞之间身份的落差,但是他仍然是十分向往着这段感情。田晓霞的父亲田福军近来是青云直上,职位从行署专员提到省委副书记。可是这些丝毫都没有影响到田晓霞对少平的爱恋。在后来对少平来往的一些书信中,晓霞提到了一位名叫高朗(高朗的父亲是市里的副市长,而他的爷爷则是中纪委常委)的男士对自己的追求。这不得不让少平心中很不爽。是因为对她没有安全感吗,还是因为自己不够强大进而对自己没有足够的自信?但晓霞的突然到访,改变了少平的想法。他们把千言万语转化为了具体的亲密行为。此后,少平一边努力的自学相关功课,以便进一步深造;一边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那一天是他俩一起回到他们初次牵手的地方的日子。遗憾的是,田晓霞在一次出差中,勇救落水少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可以想象的是,少平得经历什么样的梦魇啊!后来的一次煤矿事故后,少平住进了医院,在那里有一位护士一直照看着他。那护士就是金波的妹妹——金秀。这生活就是一个圈。少平喜欢郝红梅,郝红梅喜欢顾顺民,顾顺民喜欢金秀,金秀喜欢孙少平。孙少平不禁摇了摇头,终于承认自己走不出对晓霞的思恋。他委婉的拒绝了金秀,并告诉她,其实他一直把她当妹妹看待。这对金秀公平吗?不,感情生活里何来公平一说。我不由得想起了有朋友说他近来在外地算了一卦,那算命师傅说:此生你将要经历很多段感情,直到你找到自己想要的那一位为止。这番话看似很有道理,实际上什么也没说。谁能真正的看透?每一段感情的开头部分似乎都像喝冰冻啤酒的第一口。恩,感觉有些冲喉咙,还有些令人心醉神怡。喝着喝着,便觉得完全是一股潲水味。有人云:性格相反的恋人,在结婚前是互补,在离婚前性格不合。这话细细思量,却自有一番道理。
    对田福军而言,作者没有过多的着墨于他和妻子徐爱云之间的感情生活。这似乎是美满而平淡的生活了。
    孙少平的妹妹——孙兰香,后来考入了高等学府,由于她成绩好,相貌出众,性格又开朗,许多男生趋之若骛。她最后和吴仲平好了。而这位吴姓男子则是当时省委副书记吴斌的儿子。我这么分析,好像是有一些断章取义。但是试想,作者这么写肯定也有他的目的所在。似乎这一对情侣才是互相喜欢,而且还打破了世俗的“门当户对”的观念。他们真正的走在了一起。不管是从他们心灵交汇的程度上,还是从日常生活中的共鸣与默契来看,他们理应走向婚姻的殿堂。那么这样说来,另一条感情上的主线便明晰起来了,从少安的姐姐兰花和二流子王满银的婚事;到少安自己的纠结与不安;再到少平跟着感觉走的选择;最后,兰香这个人物角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兰香没有姐姐的懦弱与自足,没有少安哥的那份忧愁和落寞,也没有少平哥后来的遗憾事。看起来,他们的年龄从大到小,越后生的感情生活越发自主,越能突破世俗的观念。这应该算是一种人性上的进步吧,没有了精神的束缚和世俗的桎梏,人才能活的有尊严和幸福。
     在吴斌夫妇见到兰香前,吴斌同志认为,婚姻本应自由恋爱,随孩子去吧。而他的妻子则认为找一个门当户对的好,她想到的是山旮旯里来的女孩子不讲素质,没有文化,如此种种。但是当她第一眼看到兰香的时候,可是喜欢的不得了。是啊,英雄不应该问出处的。她看到的兰香是知书达理,气场不凡,面容姣好,性格开朗,这样的儿媳妇如何不令自己喜爱?
    这或许才是婚姻的真谛吧。

来自: 豆瓣
作者: DENGDE$    时间: 2012-8-29 09:23
  这样的书这样的故事使人感慨万千。我看到的是信念带来的力量。一代和一代之间的思想落差,社会阶层的矛盾,意识的崛起推动着社会不断前进。看过很多这类的书,总是感动于像少安少平这样的人,这样的人代表的是社会大多数人,平凡,善良,坚韧。在残酷的世界不断奋力挣扎,却不知道能不能改变命运,让人又觉得无奈,因为我们是普通的。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个少平,因为物质条件的限制不能如愿以偿,可是我们无法改变,这便是痛苦的地方。而那些甘于平凡却不平凡的人是再伟大不过了。像田晓霞这样美丽,聪慧,善良,家境优越的人,他们具备的气质才华是少平多么努力都不会有的。这样的对比生活中屡见不鲜,有的人羡慕,有的人妥协。其实平凡到底是什么,我也说不清楚,少安少平晓霞都可以说是平凡的。读一本好书像是读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的人物,情感。把这些能量汇集,是值得深思的珍藏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失落的$    时间: 2012-8-29 09:23
  快看完的时候发现已经快结束了,但是自己还是沉浸在书的故事当中,好像一切都刚开始。很欣赏孙少平,无论在怎么样的环境中还是如此的坚强,还一直保持着读书的习惯。看齐。在一个平凡的世界里,要做的是平凡的人,还是做不平凡的事。

来自: 豆瓣
作者: 阿拉贡$    时间: 2012-8-29 09:23
        终于把这篇长篇小说看完了。看的时间比较零散,不利于情感的连续性表达与爆发,但也能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了。个人认为生活是平凡的,这里的平凡指的是不幸。各种不幸与抗争就是她的平凡。刚产生爱情火焰的孙少平,聪慧的恋人田晓霞就在洪水中牺牲了;刚从伤痛中有所缓解,命运便在他的脸上划下了不能忘却的伤痕。孙少安刚刚事业有所起色,便由于技术失误欠债万余元,而他那心底美好的初恋田润叶,嫁给了半身残疾的李向前,不幸却又幸福。
        不幸是平凡的所在,是生命永远的主题!好在,有些时候人比不幸本身更要强大,从容的对待这本就平凡的世界。纵然痛苦难耐,无所慰藉,向少平一样去阅读,去寻找精神的充实;去劳动,去实现一个个目标,哪怕这目标是给父母挖一口窑。
        书中的地点黄原地区的原型是延安,这让我有了想见一下她的冲动。这广袤的黄土地,感谢你的给予,给予我们生活的资源、思想的素材、平凡的活下去的勇气。

来自: 豆瓣
作者: 柚西西$    时间: 2012-8-29 09:23
  因为某人的推荐才看了这书。刚开始看的时候,特别难以融入到书中去,因为本身这类题材我就不感冒,所以刚开始看的很慢很慢,也曾一度想不看了,后来莫名其妙的也就看下去了。看到晓霞的牺牲的时候被触动了,一面看着书,一面流了很多眼泪,我想这个看书的过程我倾注了感情,我在怜惜少平。我喜欢这个善良正直的少年,也就不自觉的希望他有个好结局,他有个不平凡的结束。而全书却以少平回到煤矿结束。最终他只是个煤矿工人,带着煤矿留给他的那条疤,跟慧英嫂和明明生活下去,生活就这么平淡的过了下去。少平他热爱生活,相信人间有真情,他怜悯每一个他遇到的不幸的人,他的心那么宽广,装下了世界,即使他出生在农村,即使他只到高中毕业,但是他学习的道路却一直没有停过。人啊,真的是在于自己的选择呢。他透过书本,让自己的心获得平静,精神富足,他也爱给他带来安全感的煤矿工作。我想,他最终回到煤矿放弃留在省城的机会,他没有遗憾,他的心和生活前所未有的平和。人活在世上,挣扎那么多,奋斗那么多,不就是要的内心的一种满足吗?其实人往往在追求的过程当中就已经迷失了,而少平他没有。他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一种鼓舞和教导。人最终要归于平凡,这怕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意思

来自: 豆瓣
作者: 明月奴$    时间: 2012-8-29 09:23
        看完《平凡的世界》,我为田晓霞不值,为孙少平扼腕叹息,为孙少安心痛,为这个世界里的每个人的处境哀伤!
  
      我知道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确实很平凡,我们不一定能获得我们想得到的,我们必须经历种种肉体或精神的苦难,我们必须面临爱我们的和我们爱的人相继离世,我们可能会在生活出现转机时突然谢世,也可能不曾走过最烂漫的青春年华便离开。。。
  
      不得不承认,从空间、时间来看,我们是如此平凡、渺小,但这个世界真的像路遥写的那样,平凡到如此地步吗?
  
      平凡≠苦难吧?!
  
      或许作者所秉持的一种价值观念,是我并不会意识到或者马上理解的。路遥眼中的人生,应该永远无法逃离时代的束缚,甚至背着沉重的时代枷锁,我们每个人都背负着一个时代沉沉的使命或者责任活着,不管对这个时代有益还是有害。
  
      因此,作者笔下,即使物质生活优越了,他也情愿给故事中的主人留下一笔伤痛,让幸福将至未至,让一切都空欢喜一场(为什么让可怜的少安夫妇在故事的结尾,用肺癌这种庸俗的段子打破即将到来的幸福呢)。
  
      路遥还秉持一种信念吧,大意大概是“劳动是上天赋予人类最宝贵的东西”,劳动让我们养家糊口、获得尊重、实现人生价值,这些都无可辩驳,但路遥苦行僧式地让书中的主人公们,通过劳动解放思想意识,寻找精神寄托,用肉体的痛苦转移精神的折磨,这条路真的如此值得歌颂吗?
  
      世界是很平凡,我们也可能庸俗地活着,也可能像孙少平一样心怀梦想、不屈不挠、不平凡的活着,但难道我们一定要活得伤痕累累吗?一定要每个人都只获得有限的一点点幸福吗?
  
      我希望,世界并非如此;我希望,完满的幸福确实存在;我希望,每个主人公都如此哀伤、如此苦难,只不过是因为路遥本人生在一个并不太幸福的时代。

来自: 豆瓣
作者: 薇墨$    时间: 2012-8-29 09:23
         用了5个通宵,终于看完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是2010年的夏天,在我将去哈尔滨工作时,在南京的大众书局购得,同时购买的还有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而这三本《平凡的世界》一直到现在才打开来看,在这短短的几年间,我的人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踏上北去的列车时,我还是一个单身的女孩,而现在我已经是一个母亲。
      在这本书里,我为孙家人感动,看到他们家人之间的责任、信任、无条件的付出,也为村民间的守望相助感动,在贫困时间,每一个人是那么的淳朴。而现在,当我们越来越富裕的时候,失去的却是金钱都买不回的。
      看完这本书,越发的觉得现代人的空虚、浮躁。可以因为钱,而互相猜忌、无视亲情,甚至连关爱都要用钱去衡量。在这样一个环境,我有时觉得我已经迷失。。。。。。
     

来自: 豆瓣
作者: 佳佳小$    时间: 2012-8-29 09:23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感觉有点跟不上现在这个社会的脚步了。浮躁的身心,利益的驱使,现在的我到底还有多少事真的?无形的空间越来越小,还有多少时间能静静看自己喜欢的书?想想自己的梦想?脑海里那孙少平都给我明确的信念。每次读它都能深深震撼心灵,让自己知道坚持什么!

来自: 豆瓣
作者: 裂琮$    时间: 2012-8-29 09:23
  一本书让人感动,或者它触动了你内心深处埋藏已久的梦想,或者它写出了你的生活经历,又或者它说出了你想说而未说的话。
   也许生于城市,长于城市的人很难对《平凡的世界》产生共鸣,毕竟那是太过遥远的事情。但在我看来,这是一本每次看都可以给人力量的书。 最喜欢的是第一部,孙少安为了粮食增产故意给大家多分自留地,结果却被批斗。山村夜晚的小路上,父亲孙玉成怕他想不开,默默地跟着,两个男人承受了一个六口之家所有的艰辛,却总是风波不断。父子两人在寂静的夏夜,蹲在玉米地里放声痛哭,第二天开始重新面对生活。 虽然不曾经历过那种困苦,但对小时候住过的窑洞仍然记忆犹新,土坯垒起来的院墙绕起了童年的天空,两扇斑驳的木门,挂着一把锁。很小的时候,父母出去,我就被锁在院子里,面对着那一方天空,长大了一些,父母出去劳作,我在外面自己玩,天色渐渐黑下来的时候就坐在门前的石凳上,守望着母亲归来的身影,铝制的钥匙插进略带锈蚀的锁孔,木门嘎吱嘎吱地转动着打开。 记得有一段时间父亲是在村里的煤矿上班,有时候就跟了母亲去给父亲送饭,从井下上来的,几乎认不出哪个是父亲,有的人家忘了带筷子,就到矿井旁边的树上折下一根树枝代替。 从小父亲带我出去,经过卖小吃的商店,问我吃什么,我总是回答:“不吃”。这么多年,患得患失仿佛已经成了习惯。 有的事情,我们没有经历过,但它却如此真实地存在过,或许就在我们父辈的身上,那是父辈的旗帜。我们都活在“平凡的世界”,但对于有的人,我们经历的,却始终是两个世界。

来自: 豆瓣
作者: ak$    时间: 2012-8-29 09:23
  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

来自: 豆瓣
作者: 瓣虫$    时间: 2012-8-29 09:23
  读这本书时正在上大二,当时面临未知的前途及生活的环境,我迷茫了总感觉很浮躁不知路该怎么走,时常考虑生命生活的意义是什么。静下心来读了这本书,小说人物的可爱 善良 真实,及对生活的热爱和从平凡的事中体现出来的伟大精神面貌都深深感动了我。
  另外,故事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生活 命运 家庭 社会 人性等等着实收获了很多,让我这颗浮躁的心踏实了许多,鼓舞坚定了我的人生观

来自: 豆瓣
作者: 麦田守$    时间: 2012-8-29 09:23
      五年前高三暑假看过一遍,而今五年已过,沧桑岁月,弹指一间。
      五年前的自己可能还如孙少平般理想主义,不肯向命运低头,不屑攀附于他人,天真也无知着。可如今呢,经历了考研的失败,经历了去年人生的低潮,经历着如今的巨大反差,还会像当初那般的清高自傲吗?恐怕未必。那天和主管一起吃饭,她说人生就像一条直线,一条永远无法回头的直线。我说,我认为人生更像一条波浪线起伏的直线,有高潮有低潮。人生得意须尽欢,但莫得意忘形。人生低落须自省,且莫自暴自弃。
      有理想,那就勇敢的去追逐。哪怕最终证明所做所为是错的,哪怕最终一无所有。最起码我可以骄傲的对自己说,我就想这样,怎么地吧。追逐心之所想。欣慰的是,经历了过去两年的低潮,我依然拥有拼搏的斗志。一如农村人孙少平。
      “不过,细想过来,每个人的生活同样也是一个世界。既是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这些平凡的世界里,也没有一天是平静的。因此,大多数普通人不会象飘飘欲仙的老庄,时常把自己看作是一粒尘埃----尽管地球在浩渺的宇宙中也只不过是一粒罢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陈小笨$    时间: 2012-8-29 09:23
  
  今天看完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与之前刚看完了某些外国文学相比,对我最大的吸引就是平凡、易读,但平凡的世界也渗透着几分不平凡。
  也许是生于89年,我没有很好地理解那样一个父辈母辈的年代里人们的固步自封、落后的思想形态,也没有很好地融入到那样的一个黄土世界里,但一个个诸如少平、少安、润叶、晓霞等等所表现地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对挫折的不屈都从我不能理解的背景下游离出来,深深地感化着我。
   书中给我最大感触的就是生活的残酷,不断的跌宕起伏,生活给了辛苦的庄稼人们一点点希望又无情地将之粉碎,与之前看过的余华的《活着》有几分相似,总在事态往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在读者心里有点窃喜的时候,重重地泼上一盆凉水,所以读这样的文章心似乎一直都习惯了平静,不愿大喜,似乎是怕之后的悲太大。但比起活着给人的压抑,《平凡的世界》显然更想给我们看的不是生活的残忍、社会的无情,而是在这样的境况下在这片黄土地上生活的人的不屈,与生活的斗争、对自身价值的实现。
   最后是叶赛宁的那首诗出现的段落:
  孙少平带起墨镜,穿上风衣,人潮如流的大街上,人来车往,阳光明媚,这时候,叶赛宁的两句诗突然涌上心头:不惋惜,不呼唤,我也不啼哭.....金黄的落叶堆满我心间,我已不再是青春少年。

来自: 豆瓣
作者: 玫瑰花$    时间: 2012-8-29 09:23
         几天的时间里,深深地投入进这个平凡又不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的生活是平凡的,从一个当初饿肚子的农村穷学生到最后是一个脸上有疤痕的煤矿工人,他从始至终都是平凡的人,生活在底层的平凡的世界里。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又是不平凡的,他深深地热爱着那个“黑色的世界”,就像儿子热爱自己的母亲一样,他和晓霞相互吸引更多的是思想和精神的吸引,他拥有着像保尔一样钢铁般的精神,他也希望自己的生活虽然是平凡但是不是安逸的,有磨练有经历,只有劳动才是最真的,只有劳动,在那个社会下才是能提升精神境界的方法。全身心的热爱自己的生活,热爱自己身边的人,热爱自己的劳动。

来自: 豆瓣
作者: LJ$    时间: 2012-8-29 09:23
         前阵子听了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报告,主讲人描述目前城市中农民工的状态“严重缺乏归属感、尊严感和幸福感”。
      我的思绪立刻带到了平凡的世界中,想到了孙少平到省城打工的片段。接受过良好高中教育的孙少平,即使在最苦最累的时候,也不忘记用知识武装自己,不仅为有朝一日可以摆脱出卖苦力的命运,更是内心的一份坚持,让自己能够在困境中继续战斗的坚持。读这本书已经是几个月前的事了,很多细节已经忘记,但是孙少平驮着被褥,蹲坐在桥下用工市场的画面;田晓霞来工地找他,他立刻换了身行头的画面;孙少平在矿区师傅的家里和师傅对饮的画面,依然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一个纯朴的年轻一代农民,如果想改变种地的命运,需要付出和牺牲很多。现在的农村现状就是“386199”,38代表收留妇女,61代表留守儿童,99代表留守老人,这三个群体就是像孙少平这样的年轻农民需要付出的代价。
      除了远离家乡亲人的寂寞感,他们在城市中做着最苦最累最脏的活,却依然招致许多城市人的白眼。记得前阵子的一则南京新闻,公交车上某位男乘客因为嫌弃农民工身上的汗味,居然斥责他们必须立即下车,所幸车上其他乘客还有司机都是站在正义的一边。也许大家应该想想,农民工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而大家又为农民工付出了什么?最后贴一首农民工自己的诗《背篓工人》:
      步履匆匆汗满肩,
      风吹背篓正冬天。
      高楼白领曾知否?
         十块砖头一角钱。

来自: 豆瓣
作者: veroni$    时间: 2012-8-29 09:23
  还差10%就看完了,以小说的角度再现当时的历史情景。
  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个特定的标签。
  每当读到一个转折点的时候都让我为之一振
  忍不住再回味一下前面的故事
  这样的小说,我猜不到结局
  就像评判好坏电影的标准一样
  让人在一开始就可以猜到结局的,是烂片
  而这个,是部好书
  我很惊叹作者可以有这样的故事构思
  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历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精彩的故事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大橙子$    时间: 2012-8-29 09:23
  在男友的强烈推荐下,我利用周末的时间,废寝忘食地读完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很遗憾,我身边暂时只有这一本。
  最开始,我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被这本看似普通的小说吸引,我以为,可能是因为我家是北方农村的,父母都有住过窑洞的经历,因此才有的亲切感。后来,听男友讲,这本书特别励志,我才恍然大悟。
  所有的人物形象中,对我影响最为深远的应该是孙少平。由一个稚嫩少年到成熟青年的蜕变,知识的力量改变了他,也重新塑造了他。
  这本书为我的阅读生涯起了很好的开端,从这里,出发,向一个新的里程迈进。

来自: 豆瓣
作者: 花朵安$    时间: 2012-8-29 09:23
  平凡的世界写了很多年,风格从现实主义到红色文学,阅历增多没有折射到思想深度上,让人遗憾。
  任何尽力还原历史原来面貌的尝试都值得尊重,建国初期农民的苦难深重,披星戴月的耕作却填不饱肚子,从生到死被束缚在土地上,在城市人面前低人一等是一个中国农民的宿命。在第一部中,黄土地上这群农民为一日三餐的辛劳,生活重压下淳朴的手足情,是来自于对农民的深情厚谊。在优越城市人面前农村娃那自卑的心理,穷人孩子的早熟,农村父母对孩子的愧疚无奈,都传达的栩栩如生。
  但这种对历史的尊重在第二、第三部中已经逐渐为等待青天拯救的意识替换,作者把重心从农民为生活挣扎转移到人民公仆们为改善人民生活鞠躬尽瘁的服务中,变成了一本真正的主旋律文学。这种笔锋转换让我怀疑自己是否是在消费苦难,却对实际存在的真善美选择性失明。就像读者要探究笔者的心意诚不诚,读者也应该这样追问自己。带着这种疑问,继续读下去,让人很失望。我怀疑作者已经意不在表达,而在标榜。只是想树立一些丰碑,而不是想打碎一些桎梏。而我相信后者是文学的使命。
  底层人们眼光局限于一亩三分田,对于权利的要求,对于自由的渴望,对于户口制的控诉,都未见笔墨,仿佛他们只是物质水平的奴隶,而不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独立个人。他们对于生活的最大追求,无非是小富即安。文革后农民生活翻天覆地的改善,是党的好政策,在精神上农民依旧没有从奴役状态中苏醒过来,他们生活的好坏取决与是否有明君,是否有青天,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从来不是土地的主人,只是听天由命看天吃饭的奴仆,因为没有这种想法,所以也不受这种想法的苦,农民的痛苦,主要是没有钱,吃不饱。农民的精神世界,从来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精神世界为官员们垄断着。书中描述的官员主流是高屋建瓴,走在时代前面,他们清廉公正,深谋远虑,是经济发展的舵手,他们思维四通八达,能力高超品德高尚,这个形象完全脱胎于专制社会里的青天大老爷,书中一直传达的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统治思维,生活在一个社会里两个阶层的人描写方式是脱节的。
  就像书中说的“是呀,即是高级干部,他们也同样具有普通人的感情。”看完全文,会发现,这是连篇累牍的歌颂与赞美,农民走上康庄大道,官员们德艺双馨,底层百姓自强不息,爱情超越于阶级,好像努力了就可以实现人定胜天。书中的孙少平为他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而骄傲,以创造者的自我认知消除了自卑心理,但面对大学生的求爱,他又退避三舍,觉得身为挖煤工的自己配不上,这种矛盾说明主人公强大的心理并不是铜墙铁壁,映衬出他付出那么巨大的努力后,依旧难以改变自己只能出卖体力,无法实现阶级流转的悲哀,这种矛盾难以解决,所以他只能靠自我开解获得自信,用疯狂的体力劳动,压制内心这种疑虑。遇到自觉高攀的对象时,这种矛盾就不可避免的阻挡了他。无论他是农民还是工人,无论他离故乡有多远,他始终没有走进他所期盼的脑力劳动者行列。
  书中人物的结局,孙少平毁了容失去了爱人,孙少安失去了相濡以沫的妻子,田福军老来失女,但这些苦难是戏剧性的,不是来自于平凡生活本身。
  其实不需要刻意的制造突如其来的苦难,因为他们的生活本来就已经是场灾难,从出身起他们就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去改写命运,但多数没有天资、机运的人永远走不出那个小天地,像双水村多数人,最终变成一个蜚短流长,目光短浅的平庸的村民。兰香、金秀那样飞出山窝的女学生不仅需要聪明,还要漂亮,但她们身上永远有那被瞧不起的农村人血统。
  逆来顺受与吃苦精神是被讴歌的农民的最大美德,他们考虑的这是如何戴着镣铐跳舞,对社会预先设定的角色没有抱怨,他们的努力只是从这个角色跳到另一个,却不抱怨为何他们生下来的这个角色就应该遭受生活的种种磨难。
  平凡的世界没有告诉我们答案。
  
  

来自: 豆瓣
作者: 流.浪.$    时间: 2012-8-29 09:23
  入手Kindle之后看完的第一部小说,2000多页的篇幅断断续续看了几个月,在火车上,在图书馆,在床上,终于翻到最后一页时,有点不舍,放不下孙少平、孙少安、死去的田晓霞,还有润叶、润生,情节会慢慢模糊,但这些名字会一直记得。
  
  俩兄弟的奋斗是书中的主线,少平上完高中,不甘一辈子待在双水村,偏要去外面闯一闯,哪怕是去做苦力,也没有抱怨。少安是生产队长,一直是村里的优秀后生,开了砖瓦厂,不久后却倒塌,不过并没有一直沉沦,最后又站起来,还帮村里盖了一座新的小学。
  
  平凡的生活里怎能少了爱情,可是书中并没有完美的结局,少安和润叶各自结了婚,晓霞在和少平约定的前几日突然牺牲了,好可惜,可能这就是当时大环境下的必然吧。少安和秀莲一起为了砖瓦厂奋斗,有了娃娃,谁又说这不是另一种爱情呢?润叶在向前的腿断了之后终于决定要跟他过日子,也许这就是命吧。
  
  平凡的生活,有时候即使你再努力,也无力改变残酷的现实,润叶和少安因为身份的差别而不能在一起,晓霞的死去,向前出车祸,金波再也见不到他的藏族姑娘,少安在人生的最辉煌之时秀莲却得了肺癌。我们只能选择面对,选择接受,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生活不那么苦。
  
  10年的跨度,书中的人物从少年到青年,兰香也从一个拾柴火的女娃变成了大学生,生活是痛苦的,也是充满着希望。在这个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是大多数,他们每一个人都在为了心中的美好愿望默默地奋斗着。

来自: 豆瓣
作者: donkey$    时间: 2012-8-29 09:23
  记忆有点模糊,回念有点味道。了解上个世纪末中国状况的不错切入点。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刻意的修辞 , 只有纯朴的语言和感人的事迹!飞速发展的当代中国很难再有当初的辛酸,更缺乏了一种透明的味道。也许绵里藏针比针锋相对更刺激。

来自: 豆瓣
作者: 雕阳水$    时间: 2012-8-29 09:23
  我看过这本书,感觉很不错,真本书很深刻,我在电影行业工作,敢问大家,
  如果平凡的世界拍成上中下三部的电影你会很期待么?或者电视剧?
  这是一部不需要态太多华丽的画面,是需要平实的语言,真切的剧情。同样它的难度也很高。

来自: 豆瓣
作者: 心潮勇$    时间: 2012-8-29 09:23
  近日读了《平凡的世界》这部矛盾文学奖作品上的璀璨瑰星,感触颇深,。净化了灵魂,启迪了大脑,有很多的人生感悟。平凡的世界里住着普普通通的人,但他们不是平庸的人,普通的事情中亦能折射出他们伟大的人格。这是多么积极的人生态度啊!
  《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现代城乡生活,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平等人为代表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人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孙少平出生在充满贫穷与苦难的黄土高原,自幼因为家里贫穷,上学只能吃最下等的丙菜,穿破烂衣服。但爱看书的他在学校是积极地,不仅当了劳动干事,还代表学校去县里参加表演。孙少平注定是个有责任心的人。在侯玉亭快被洪水冲走时是他摒弃前嫌救她于危难,当郝红梅在超市偷手帕被逮住时又是他不计前嫌出手相救。在这件件普普通通的事情中无不折射出他伟大的人格来。
  孙少平在当小工时,白天劳累了一天,晚上依然借着微弱的烛光,蜷缩在脏乱的,无窗无挡的空间里读书。被他对书的执着而感动,热爱学习的勤奋而鼓动。辛苦机械式的小工生活非但没有剥蚀他对书籍的热爱,反而更加深了他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读到此处,我深深地敬佩他。奋斗是什么?奋斗不仅仅是能吃苦受累。奋斗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在艰难的环境里依然保持生活的激情,甚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与坚韧。
  孙少平,这是个性格刚毅而坚强,能吃苦,又执着于读书的人。当小工的他遇到优雅美丽的大学生田晓霞时,并不感到惭愧。他想:他们两个人生活处境差异很大,但并不认为自己走的道路比大学低贱。自己是在社会最底层挣扎,但并不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职业的高贵与低贱,并不能说明一个人生活的价值,恰恰通过这段血火般的洗礼,相信自己历经千辛万苦而酿造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这关于苦难的学说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孙少平面对苦难永不屈服,勇敢积极的与命运抗争,他的坚韧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常说,在这危险的时刻,就应该像伟大的贝多芬所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决不会使我完全屈服。这也正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我佩服他为了生计可以放下读书人的架子,去做最底层的工作。在田晓霞看来:孙少平这个人和他对生活所采取的态度,使她非常钦佩。困难打不倒的人才是真正的男子汉!男子汉不是装出来的,是一种内在的品质,他喜欢孙少平的正是他不伪装自己,并不因生活的窘迫就感到自己活得没有意义。她看得出来,少平甚至对苦难有一种骄傲——只有更深邃的理解了生活的人才会在精神上如此强大。
  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虽不轰轰烈烈,但也刻骨铭心。田晓霞在日记中曾写到,爱情对我虽是“初见端倪”,但已使我一洗尘泥,飘飘欲仙了。我放纵我的天性,相信爱情能给予人创造的力量,我为我的“掏碳丈夫”感到骄傲。是的,真正的感情不应该是利己的,而应该是利他的是心甘情愿的与爱人一起奋斗并不断地自我更新的过程;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共同斗争!你有没有决心为他而付出自己的最大牺牲,这是真正爱情的标准,否则就是被自己的爱情所欺骗。多么真挚纯洁的爱恋!在这个喧嚣浮躁,感情泛滥的年代,它给我们带来一缕清澈的阳光,让我们感受到爱情的纯美!
  孙少平当上了煤矿工人,煤矿艰辛无聊的生活没有使他感到厌烦,反而让他兴奋。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并很快就成为了班长。他也不忘读书,并重拾课本,想要考煤炭技术学院。孙少平永远是这样的一种人:既不懈地追求生活,又不敢奢望生活过多的酬报和爱,理智而清醒地面对着现实。纵观孙少平,让我想起了残疾人作家史铁生笔下的一位长跑家K。某一年他跑到第十五名时,新闻橱窗里只列出了前十名;第二年跑了第四名,橱窗只列出了前三名;等他跑到第三名时,橱窗里只挂第一名的照片,等他终于跑到第一名时,看到橱窗里只有一副环城群众场面的照片。但最终他还是继续跑下去。在孙少平看来,生活就该轰轰烈烈,做事就得认认真真
  平凡的世界住着不甘于平凡的人,他给我们人生上了很重要的一堂课。让我们不懈的奋斗,永远的追求。平常的事情中亦能折射出伟大的人格来,所以要认认真真做事。我想,此书的价值也正在于此。

来自: 豆瓣
作者: 闷油瓶$    时间: 2012-8-29 09:23
              刚看完,就迫不及待的想写一些东西,是的这是一种震撼,平凡的世界。
         脑海中有每一个人的样子,模糊但那样亲切,可以说每一个人都那么的普通,但那样的让人感动。最喜欢的是那个女孩,晓霞,多么可爱美丽的女孩,那么让人渴望,我喜欢那样的女孩,不是单纯的男女爱情,而是赞美,她像姐姐,又是一个完好的爱人,我们不知道那个时代的爱情,甚至脑海中只有父母般的一样的指腹为婚,或者见一面就定终身的相亲,那是可怕的,在我看来。我不会接收那样的一生,所以我也喜欢那个少平,他是多么完美的一个人,在那样的时代,他的思想是那么的让人震撼,是的,震撼。他值得那些女孩去爱,去厮守。看完了平凡的世界,我觉得那不是平凡,是一种伟大,我没有经历那样的年代,我也想象不来那个社会的苦,但那个社会的人是我的父母,他们是经历了,但我该对她们想一些什么呢?
        愿我们都那么的平凡,至少敢对爱的人像那时的人一样即使害羞也干交出那封信,那表达心声的信,我期待,每个人都有勇敢的心。
         就像我喜欢的女孩,我喜欢你,却始终不敢说出口,
         哈哈,少年究竟该是怎样,爱情究竟该如何面对,未来是那样的让人期待.......
              总之,读完后,发现,喜欢的是其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
              

来自: 豆瓣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2-8-29 09:23
          《平凡的世界》,有着黄土高原一样的故事,深厚朴实却少不了支离破碎;有着信天游一样的基调,沧桑悲凉却也悠远悠长。通过讲述时代潮流中若干个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让我们对时代和生活有了更成熟的思考和理解。
      从宏观上,我们敬爱的作家路遥是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赞颂平凡的人生、赞颂平凡的世界。“我们承认伟人在历史进程中的贡献,可人类生活的大厦从本质上说,是由无数普通人的血汗乃至生命所建造的。伟人们常常企图用纪念碑或纪念堂来使自己永世流芳,真正万古长青的却是普通人的无名纪念碑——生生不息的人类生活自身。”书中的这段话多么精炼而坚定地道出了普通人对人类历史的贡献。是的,人类的历史、国家的历史终究是由无数的普通人缔造的,是由万千平凡的人生汇聚而成,只是在有时候由掌握权力或拥有智慧的少数人决定,而这些少数人的权力是由人民赋予。我们不应轻视历史中平凡的人,而一味地赞扬和关注王侯将相或达官贵人,大江东去,浪淘尽,淘不尽的是浪花底层千千万万的泥沙。从这个角度讲,以民为本的政治提议是正确的,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是社会生活的主人,人民生存的权力和生活的自由归根结底是任何人都不可剥夺的。书中在描写农村复杂的政治时,讽刺了那些强调自身权力的基层干部,讽刺了那些不谋工作、只谋仕途的人,只有切身为人民解决问题的干部才真正会得到认可和颂扬。
      如果说时代大潮汹涌壮丽,那么那些普通人的故事就是其中跌宕起伏的朵朵浪花,生活的道理寓于再平凡不过的真切的生活中,处于变革时代的人们,将人性中宝贵与落后的东西展现得淋漓尽致。少平、少安这对兄弟无疑是故事的主角。少安是无法逃避生活的无奈和重量却能用力量承担起苦难的勇士,少平是渴望在更大的世界里不断探索和寻找人生意义的弄潮儿。形形色色的人,不同的人生哲学,不同的人生。但是正如作者所说,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一个人,不能责备一个暂时迷途的孩子,也不能过早为佼佼者而喝彩,一切都不是一成不变,无论一个人的品性,亦或生活的喜怒哀乐,总在动态的运动中轮番上演生活的多情和无情。
      那么,我们将如何理解我们的生活?书中错综复杂的故事唤醒我们对生活的思考,但是每个人的成长环境赋予了我们不同的思路和结论。我们长大的过程,其实就是探索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和锻炼自己怎样对待生活的过程。不同的生活态度会有不同的人生选择,也就有不同的人生。我思故我在,理解生活的苦难和幸福永远比麻木不仁地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可贵,每个人都有让生命成熟的义务。不管怎样,当我们迷失或生活给我们带来阴差阳错的打击时,一定不可以绝望,我想,这或许是路遥给我们传递得最为宝贵的生活态度。
  

来自: 豆瓣
作者: monkey$    时间: 2012-8-29 09:23
  作者似乎对爱情持很悲观的态度,总是让有情人历经坎坷,饱受各种打击和意外,甚至最终也没能成为眷属。少安和润叶、少平和晓霞、少安和秀莲、惠良和丽丽、金波和藏家姑娘、金秀和少平、润叶和向前……而且总是在双方陷入深深的挚爱之中,令人产生美好的憧憬之后,各种各样的变故和灾难就活生生地将这一对对美好的姻缘拆散,令人深感惋惜。
  青年一辈的主角中唯一一位爱情很顺利的就要数兰香和吴仲平了,两人相知相爱,有共同的追求、共同的事业,最终结为连理。
  虽然这些爱情故事都令人心碎,但是或许正是这样悲剧式的结局才刻骨铭心,让人久久回味,也在一方面深刻了这部巨著。

来自: 豆瓣
作者: 小甲狼$    时间: 2012-8-29 09:23
  其实我看的书大部分是在高中时代,现在大学都毕业几年了...
        我自己本身是80后的,而平凡的世界讲的,我估计应该是60后或者是70后。所以说可能在故事情节上我是没有同感的,但是里面的情感很朴实。
      也许作者是想把积极向上,不屈不饶的精神带给我们的读者,这也是那个时代所提倡的。但是我认为现代人仍然会与读者产生共鸣。里面所体现出的无奈,是我们现代人深有感触的,平凡的世界总的来说是一个人生的波折起伏,很有看点,可以给奋斗者启迪。

来自: 豆瓣
作者: 大雪兔$    时间: 2012-8-29 09:23
  每当想起这本书的时候,就想起大学时候,一个人半夜挑灯夜读。也不知道为什么,看平凡的世界,老是要哭。明明就不是煽情的手法,不是做作的故事。就是要哭,绝不是为里面的情节而打动。恰恰是这本书的魅力锁在,它的史诗般的确又平易般的打动你。为这个时代,为这个时代的人,为自己而哭泣。常常在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作家写出这本书来,最近在读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想在他写这本书最后几年是何等辛苦,我倒是愿意作为小粉丝去端茶递水。抱着万分崇拜之情。喜欢的作者太多,这倒是第一次我关心的作者如此之切。

来自: 豆瓣
作者: Hust_M$    时间: 2012-8-29 09:23
      这本书大约很久前,一个读书很有深度的同学,就推荐过,他的断语是“我青春萌动的时候热泪满面地从中获得无穷大的正能量”。当初被他这句话所累,我就真心没有去看,因为,过度自以为是早熟的我,最害怕看到的就是励志成功之类的书籍。
    暑假在家,down了几本还算比较剧情的书在手机里,打算读一读调养下身心。正好iask这个盗版集散地里有个打包的rar里,居然就含了这本书,所谓天作之合,缘分不散,那就索性看吧。约莫花了三天,非常激动的看完了。回味下来,第一个反应,是很能体会那个同学当年的话,这应当是一本很适合18,9岁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候读的书,穷苦,困境,奋斗,爱情,国家。。。众多煽动的因素。很可惜我已经过了那个年纪,但是这本书的情节与人物对我来说,依然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可见年少时候,该要泪流满面到什么地步。
    然而,这本书,真的有点太不“平凡”了。小说试图涵盖的东西,很大。一个惊天动地大变革的时代,不同各类阶层的人物,简直就是一个时代风云会。我不得不承认,路遥在构建故事和人物上,做的还是非常出色,这点应该归功于他勤奋细致的准备工作(从他的后记可受很大的感动与启发)。然而,也许是那个时代的文艺作品脱不了要歌颂要向上的基调?我总觉得,小说中的世界,太不平凡了。
    整本小说中,我找不到一个有恶心的人。也许每个人在不同的时候,做过不同的或自私或罪恶的事,但是恶的源头,都是苦难与不堪,没有一个人物的恶,是让人恨得起来的。没有一个事件的恶,是有预谋有组织有历史罪恶烙印的。我想,这只能是有两个原因,然而无论哪一个都让我高兴不起来。
    一个原因无非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已经烂透了,直至我都不敢相信曾经有那么美好的时代,那么多美好的人。一个原因无非是那个年代的小说,都要表现积极的情绪,否则无法刊发或者受追捧。
    如果是前者,那我只能说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变平凡了,还是变不平凡了,总归都是个悲剧的前行。小说中透露出的一点点的分配不均犯罪增多的隐忧,到今天,已经变得稀松平常,人能不主动危害他人,就已然是个不坏的人,倘若做了些许无关痛痒的好事,就是先进典型,倘若大公无私去帮助别人,反而引起的第一个,是他人的怀疑:这后面必有目的有阴谋,如果实在没有阴谋,那就得到很多的耻笑,这人就是脑子犯2。诸君你看,到底哪个是平凡的世界?
    如果是后者,那只能说,某些所谓的制度,自有由来的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他首先也许只是限制了我的写作,后来开始限制我们的阅读与观看,再到后来限制我们的嘴,直到,限制我们的生命。这又怎是个平凡的世界。
    回到书中的内容,写一点我自己的好恶,我最欣赏路遥的一点点,乃至于我觉得这本书本来值当至少4颗星的原因,就是这本书的人物虽然都很善良,但至少不脸谱化,在那个年代,还是蛮难得。这本书的剧情虽然也有点过于故事化,但是结局却是很好的,不是苦尽甘来飞黄腾达,如果是那样,反而是最恶最臭的价值观:一个人无论怎么奋斗,都脱不了这个时代用权利和金钱去衡量成功和个人价值的阴霾。孙少平们坚韧的成长,已经是一个美好的结局,就让他,在我们心里,继续成长下去。

来自: 豆瓣
作者: 常郝进$    时间: 2012-8-29 09:23
    记得初读本书的时,有喜有悲。而且是从始至终一直融入于主人公,那个大时代中间。这种感觉,既是一种意外中的幸福,又是有一种亲临者的悲痛
    对于这本小说,即使评论家毁誉参半,但是对于大众读者却有一种无法逃避的力量。特别是穿过那个时代印记的人,有多少人能少的了感动。
    感动即出自那个不堪回首的物质时代,又少不了与书中人物产生过类似交集的命运。最可怕的是你在书中某个角落看到了你自己。
    虽然远离那个时代的我,却也从父辈那里对那个时代的一行一宿有了许多了解,又加上这本书描写的更是最直接的三十年前的家乡,又怎能不让你摆脱不了这情境,落入其中。
    对于主线爱情,其实我没有更多的评论,虽是小说,他们感情的纯美也让我不忍心妄自揣测,但是每次想起又不得不在脑中回想起那个凝结他们爱情的故事~  
  “我们中学时代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堂课结束了。虽然前面仍有漫长而艰难的考试,但是中学的课程再也没有了,往后将是讲座、讨论会、或参加就某一问题的学术研究,——全是成年人的字眼!——在高等院校的阶梯教室和实验室进进出出。但中学的小课堂和矮桌椅不会再有了,我们中学时代的这十个春秋就在那熟悉的、有点儿沙哑的铃声中悄然逝去了。还记得那铃声从楼下的教师办公室里慢慢悠悠地传上来,传到我们十年级所在的六层楼时,总要迟一小会儿。
  
    我们激动,我们欣喜,同时又不知为什么怀有一种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想到自己在转瞬间由中学生变成了一个有资格结婚成家的大人而感到腼腆,茫然不知所措。大家在楼道和教室里徘徊,仿佛害怕走出校园,落入一个茫茫无边的陌生世界里去。我们的心头萦绕着一缕不可言状的情感,犹如在逝去的十年当中,彼此还有什么话儿未全说完,中学时代的生活尚未过够,身上依然保持着少年的天真稚气,似乎这一天忽然使得我们茫然无措。
  
    敞开的窗口映出湛蓝的天空,窗口上的几只鸽子从粗嗓眼里发出咕噜咕噜的热烈的叫唤,苍翠的树木散发的清香和洒过水的柏油路所蒸发出来的气味混杂再一起,充满了整个空间。
  
    热尼娅?鲁米扬采娃朝教室里探了探头:
  
    “谢廖扎,打扰你一会儿行吗?”
  
    我走到走廊里。在这不寻常的日子里,热尼娅也显得与往常不太一样了。她的衣着象往常一样有些古怪:那条去年就显小了的连衣裙,短得遮不住膝盖,外面套着一件瘦小得连胸前都扣不拢的毛衣,里面衬着洗旧了的白绸衫,脚穿一双圆头平底童皮鞋——这身打扮象是从她妹妹那儿拿来的。她那头浓密的淡灰色的柔发虽用许多发卡和小梳子勉强别住,但还是散落了下来,遮住了她的前额和面颊,而且有一缕额发时常垂落到她那短小的鼻子上,总惹得她气恼地把它撩开。与往常不同的是,她面颊上泛出一层淡淡的红晕,那双忽而严肃正经、忽而漫不经心的灰色大眼睛里,闪耀着生气勃勃、亲切动人的光芒。
  
    “谢廖扎,我有句话想跟你说:咱们俩十年以后再见面吧?”
  
    热尼娅从来不开玩笑,所以我也一本正经地问:“为什么?”
  
    “我想知道,你将来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热尼娅撩开那缕讨厌的额发,说道。“知道吗,这几年来,我一直很喜欢你。”
  
    我一直认为热尼娅是不会说出这种话来的,而且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感情。她的全部身心都扑在共青团紧张的工作上(她是我们的团小组长),沉浸在对星球世界的幻想之中。即使在百忙之暇,她嘴里所谈的也都是恒星、行星、日珥、运行轨道及宇宙航行之类的东西,除此之外,我从来没有听她说过别的。我们当中只有一小部分同学对自己未来的前途有所考虑,而热尼娅从六年级就立志要当个天文学家。
  
    我和她从未有过亲密的交往。我们俩同级不同班,平时也只是因团的工作才有接触。几年前,我因犯了一个错误,险些被开除出少先队,由于伙伴们的全力保护,我才保住了红领巾。但是,只有刚到我校的热尼娅一直坚持要把我开除。这件事在我对她的看法上投下了一道阴影。后来我才明白,热尼娅当时那么“冷酷无情”,完全是出于她对自己、对别人的要求十分严格的原因,而绝非出于恶意。她的心如同水晶一样纯洁,她是一个对信念忠贞不渝的坚强姑娘,总希望周围的人都象她自己一样。相比之下,我远不是一个“正直勇敢的骑士”。此刻她那突如其来的青睐使我不禁又惊诧又尴尬。我回到往事的记忆中,寻找解开这个谜的钥匙。然而除了我们在清水塘的一次见面之外,别的一无所获……
  
    假日的一天,我们相约到希姆基水库划船,**地点定在清水塘公园的一座高大的凉亭旁边。但是天公不作美,一清早就下起了蒙蒙细雨,应约来到**地点的只有我、帕夫利克、尼娜和热尼娅。尼娜是因为她一到假日就在家呆不住才来的,我为尼娜而来,帕夫利克为我而来,可热尼娅为何而来,我们就不清楚了。”
     这么长的人生,这么短的小说。不要怪我将其载入。
     而路遥耐着性子在书中将各种阶层人生层次展现,又非现今浮躁的文字作家可比。
     而对于这本书的褒奖似乎户需要我再多加评论了。
     又可能是价值观的断层,我带着现今的眼光却对本书看出一丝淡淡的奴性和更深的俗套,这也是我最想说的,虽然比起上文话语精简至极,要做的只是想稍微提起让大家自己判断而已。
    奴性从何而起呢。首先,对于书中各种婚姻,作者至始至终摆脱不尽尊卑有别,门当户对的观念。对于人与人的阶层观念也有些看重。我只是提一我的观点,大家也可以自己品味,甚至完全否定我。
    其二,书中最后少平受伤后的两句话让我大吃一惊,“我难道要成为独眼龙,弱智,要是这样,不如死了算了。”这种歧视语句我很难接受出现在我如此喜欢的书中,也不允许出现在我的价值观中,更不希望出现少平或者路遥的思想中。有没有自己判断。也可能是我过于敏感,过于完美主义。
    其三,少平在毁容后甚至不愿出现在街头,而且拒绝了小姑娘的爱慕,而回到了煤矿甚至也暗示着什么。他本是农村出生靠的就是一种不服输的尽头,但是他现在向伤痛妥协了?向命运低头了?
    我知道反对者会有无数理由且严密的证据来证明我是在胡言乱语,我也无心情去剖析文章段落来与之争辩,只希望大家理解我这个对于喜欢东西过于追求完美的凡人心态罢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陈小结$    时间: 2012-8-29 09:23
        最初想不通少安为什么娶了秀莲,也因此对少安的评价远远不如少平那么高。后曾设想,少安家当初的那份光景,若是娶了润叶,怕是不敢让润叶吃太多的苦头做太多的活计,得像星星月亮一样捧着她来过日子的。那样的话,也许少安这一辈子过的都不会像在秀莲怀中那么坦然和踏实。至于秀莲,她在开始的时候也许就是个替代物,好在少安的家庭责任感和秀莲自己和少安的切合度,决定了这对夫妻也算是走到了最后。不知道最后让劳苦了一辈子的秀莲最后死于肺癌,让少安一个人的生活算不算是路遥先森对于一开始少安情感懦弱的选择的一种报复。
  
        
  
      至于郝红梅,她的故事在书中不会是用来搞笑的吧。读来让人有点幸灾乐祸的快意。在书中换了那么几个对象,也都印证着一个最古老的观点,就是善恶到头终有报。心存私念而不能化解的时候,频频遭遇各种不幸的事情,好在少平对她算是仁至义尽,后来心念变的踏实,也就寻了份还说的过去的姻缘。就是可惜了润生,不过人家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没话说。
  
      润叶的婚姻也很奇怪,我到现在都觉得她后半部分的婚姻生活完全是一种报恩或者施舍,并不像是书中描述她自己的思维转圜。一开始的时候非常喜欢润叶,但是在她做了结婚的决定而又视向前的努力和容忍而不见的时候,觉得这个女子怕是注定的悲剧命运。猜想,路遥先森对于向前的过于怜悯和对润叶一定程度的不满,才会写出向前残废,润叶回归家庭,甚至于连夫妻两的性生活都得靠女方来完成这种情节。我感觉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变相的对润叶的惩罚。
  
  
      尽管路遥先森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孙少平童鞋的思维变化发展过程,这一部分也被各大学校老师们引为值得学习的对象,但由于我个人对于事件结果的偏好大于过程,对这一部分虽然是略有感慨,更多的还是注重这个故事到底属于悲剧抑或喜剧。
  
      不过既然说到这一部分了,还是说说少平的思想有点像我的思想,从一度极度的自卑到慢慢的心智正常,不同的是我这个思维成长过程中并没有出现自己的那个田晓霞同志。不过目前也算是一个三观正常的大好青年一枚。
  
      再说,田晓霞就那么莫名其妙的死了,少平也莫名其妙的毁容了,更是顾养民怎么就辗转爱上了金秀,金秀却又迷恋着少平。
  
  故事如此纠结,路先森却如此淡定,晚生佩服。
  
      少平在田晓霞之后没有选择金秀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我邪恶的猜想,怕是最后和王世才的媳妇儿终成正果了。不要笑,我是严肃的。
  
      书中命最好的,应该属于少平的妹妹兰香了。这也印证了一个说法:知识,改变命运。
  
      一句话总结,最爱的男人是金波。最崇拜的女人是兰花。兰花印证了一句话:”有一种女人,无论她嫁给建筑工人还是国会议员,她都有能力让自己幸福。“也许有人觉得兰花因为王满银的缘故,一辈子没有尝过好日子的滋味,但是她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幸福是什么。此致,敬礼。俺葱白你。
  
      “尽管要嫁给谁的决定最终是由个人做出的,但在他做出这种决定之前,社会早已将他的视野限定在十分狭窄的范围内了。”
                                         
                                                                                                ——《社会学》约翰·麦秀尼斯
  
  
  
      这句话也许可以用来解释一下书中各个主角的婚姻选择。从婚姻开始说,是因为这些人的婚姻受制约因素都是大的社会背景和自身的社会阶层,婚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造成他们个人不同命运的开始。也可以这么说,我纯粹是来看言情小说的,只想看看主角们都寻了个什么样的好人家。
  
      不管书中的人们最后都去向了何方,他们的命运实际上在双水村的时候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决定了,走的再远,都带着双水村的印记,那是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
  
     你看,那些人,脚上还沾着咱双水村的泥巴咧~
     

来自: 豆瓣
作者: xiu$    时间: 2012-8-29 09:23
  把这本书放到kindle之后,就一直捧着看,尤其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越看越想看。虽然写的是从文革到改革开放初期这段时间的事情,但是于我却也有一些感触。农村里出来像我这样年岁的人,小时候多多少少也都听祖辈父辈们说过那时候的日子。这部纪实的小说就描述了这一段日子里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变化,在成长的二十多年来,这样的变化也悄无声息地在我的生活中蔓延,看着这样的文字,就像看着我们自己的过往一样,感受特别深刻,一些心酸,一些希望都 一并涌上心头。老实的农民孙玉厚,逆来顺受,一生的希望就是全家吃饱穿暖,而他的大儿子孙少安则更比他老爹更进一步,懂得争取更好的生活,然而在精神上,他仍然是跟他父亲一样具有局限性,不敢追求田润叶,而选择了门当户对、勤劳吃苦的秀莲。孙少平则在精神上走的更远,突破种种限制,自由的与田晓霞恋爱,,能够认真的对待自己的精神世界。孙家和田家两个家庭以及双水村甚至黄原市,都只是中国这段时间发展的一个缩影,通过这个缩影我们看到了物质上的进步,也看到了精神上的不断解放的过程。而一些传统的东西也让人感动,父母兄弟间的相互扶持,朋友之间的相互理解。这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也是一个不平凡的世界。

来自: 豆瓣
作者: Revila$    时间: 2012-8-29 09:23
  久闻文学大师路遥之作,经过了20年后,我才开始拜读这部巨作。这部描写了七几年到八几年公社集体制到改革开放十年之间,陕西一个小小的黄原县几家人的故事。从不同的社会阶层出发向我们重现了当时的时代变化。既然这部小说是从人物出发,对他的思考与分析自然也就从这些人物出发。而这些人物的社会地位,梦想追求,爱情瓜葛,最终归属又从某个方面定义了他们的位置。黄原似乎是整个中国的一个缩影,而每一个可爱的人儿我们都可以在身边找到映射。很快地我把父亲和我诉说的他儿时事情与我所了解的近代史联系在一起,加上几次去了陕西地区,让我第一感受是这本小说很亲切,离我很近。在某种程度上,它更弥补了我对这段历史的一些盲点。
  文章从高中生孙少平开始,也从他结束。这个人在故事中又起着串联其他角色和引导的作用。他代表的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儿子,受过中等教育,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幻想,浑身的浪漫主义使其独特的人格更为突出,可是现实的生活把他拉回到了那片荒芜的土地上。他没有妥协,试图通过开拓眼界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可是现实一次次把他按住在地上。最终他没有再次尝试与金秀在一起,而是以自己了解的实用主义踏实地站在了那片土地上,安稳地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看似是对命运的妥协,却并不完全如此,他恍如一个知天命的少年,不懈地在这片土地上找到自己的使命。对他的描写十分到位,因为对于路遥来说,孙少平几乎就等于自己,在儿时卑微的地位,终日无法填报肚子的生活,儿时对生活的幻想,这些都是儿时的写照。但这又只是路遥心目中理想的自己。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关心国事,在路遥的其他作品中都对这些有着强烈的认可。可是路遥却给了这个他心目中理想的男儿一个不完美的结局。无论是开学时黑膜的自卑,还是出门时试图改变命运,更是最后对命运的认同。都放映着当代这类农民儿子的悲剧,最后他还是没有逃脱出自己的命运,离开那片土地之上,从事着自己满足的文化事业。但很明显他已经心满意足了。最终他那段“生活的姿态有千百万种,人们往往只是追求自己内心的满足”。正正是他发现世界荒诞之后的安稳,不求吾生之永恒,但求不懈于世兮。也正正是这样的一位青年,告诉着我们人生的那么多的不完美都是可以通过精神上去填补的。
  如果换算到现在,他已经是56岁,在年龄上与我的父亲相仿,但是我的父亲却更为贴近他的大哥。因此在阅读到关于他大哥孙少安的篇章时,我总是不由自主地与我的父亲画上等号。从而使我更能体谅到父亲的不容易与艰辛。农村出身的少安,为了满足弟妹们的发展和家里的生活,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学业,在土地上帮补家里的生活,承担起家里的责任。战战磕磕地在土地上辛苦十几年的少安,抓住的改革开放的机会,从苦工到办工厂发家致富,都体现了一个农民在集体制下的痛苦生活和对脱离这片土地自由的向往,他成功的转型成为农民企业家。一切都是在向喜剧发展时,作者又让他的妻子得到肺癌而以悲剧收尾。同样是农村出身的父亲,也是由于家里贫困而无法上学,虽然家里在村里占着一席官位,但完全无法支持四个孩子长大的费用。因此我的父亲和少安一样,放弃了大学,以支持弟妹们的成就。后来的转型让他踏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但从骨子里还是一个农民,人们的智慧和见识跟不上时代进步的脚步,慢慢的也在十几年间被淘汰,相信假若故事继续发展,少安也将面临这样的问题。可悲又可爱的农民们,他们向我们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对美好追求的力量,可是又不断向我们提醒着他们的劣根性。在知识层面的不足,导致了他们对时代快速发展的不适应,他们的淘汰,只是早晚的问题。而如少安和我父亲这样的企业家,在中国更有千千万万。
  他们的父亲,则完完全全是一个十足的憨厚农民,他一辈子思考的事情只是想让家里人不饿肚子,就心满意足了。中国成立的四十年间,他们经历了太多,从被欺压到解放,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再到归为集体所有,从推崇思想解放再到大唱红歌。政党内部的变化太快,以至于他们无从适应,他们安分守己的过着日子,只是希望灾难不要降临于自己头上,至于他们对自由的向往与美好生活的期盼,早在打斗地主之前被消磨殆尽了。
  当时的农村人口占到中国人口总数的80%,也就是说在中国,有80%人儿和他们的家庭情况是相似的。他们父子三人的努力,终于在小女儿的身上看到了曙光。有多少人花了几代时间改变了本有的命运,我们假设没有改革开放,也许就不会有这一家人用一代人的时间改变命运的奇迹。而兰香这个女子,终究在父亲和哥哥们的帮助下,获得了解放,离开了这一片黄土地,读上了重点大学,与吴恋爱结婚了。无论是生活还是爱情,她都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对于少安和少平来说,他们的妹妹,就是他们对希望的延续。这也是当时大多数农民的写照。
  在文章当中还有一些十分鲜明的人儿,如田福堂和田福军两兄弟,两人都是旧时代的领导人,但在改革开放的面前,却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田福堂无法放下自己手中的权力,不愿放手让自己那高贵的村委书记的职位更换,而这也是源于他无法用开放的思维看待时代,把集体劳动看成是社会主义的标志,直到村里人们都发家不挨饿了,他才知道,他的时代已经越行越远。而田福军则是开放性的看世界,在改革开放期间大刀阔斧地发展经济,从而得到提拔与赏识。在这里路遥把大哥书写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劳动革命者,而弟弟则是一个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从而赞许对读书对命运的挑战,他既赞颂农民的不屈精神,又鄙视农民的保守思维。
  相对于田福军和他的哥哥,他们的女儿又在思想上超越了他们,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同时又是教育的先进之处。改变了大多数农村人们的思想,开始注视到精神层面的重要之处。对于叶润而言,她的爱情不再是物质与官场的买卖,而是心灵的相融。所以她在因二爸而下嫁给李向前时,她痛不欲生,抛弃一切离开了黄原。田晓霞相比她的姐姐就更为进步,她清楚物质的世界满足不了她的欲望,而在精神世界可获得永恒,大量的阅读书籍使她的视野比大多数当代人来的开阔,同时在追求上也更加淳朴。
  《平凡的世界》与路遥的其他书籍一样,都是用大量的文段来书写人物的感情经历。书中的主角孙少平,他先是爱上赫红梅,可这个女孩又因为他的贫穷而抛弃了他。每个时代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人儿,我们不能去唾骂或鄙视她,她只是对美好生活渴望的可怜人儿中的一个,而后来田晓霞的出现,让少平爱情又燃起了火光,却以悲剧收尾。我们不该去赞颂晓霞的伟大与对爱情的纯真,因为我们无法想象假如他们真正在一起之后又会以什么样的形式结尾,会和他二爸一样每天因生活艰苦而斗嘴,还是和她姐姐田叶润一样平凡而甜美的过日子?可能这一切只是为了展现少平的悲壮生活而设置。最终少平没有答应调回市内,决绝了金秀的爱,是因为他明白,他的生活不在这里,他是踏踏实实站在土地上的人,这样让他活的自在。当然还有关于他大哥与大嫂的平凡农村爱情,叶润最终在向前身上找到了落点等等。
  书中除了对真挚爱情的各种“阐释”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农民生活中家庭的共度患难的亲情,同时还有邻居之间的相互扶持。在社会的发展中,少安和少平都没有完成自己对知识追求的梦想,但在自己妹妹身上找到了希望的寄托,父亲战战兢兢的养活了他们,大哥兢兢业业地改变了命运,少平在外的发愤图强,这些都离不开家庭的相爱,都离不开亲情的加油。然而也正是这样的家庭,才使他们能在困难的生活中找到改变命运的道路,让改变自己社会地位成为了可能。
  社会的地位,在路遥的书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影响着人们的内心世界,关系到人们的自尊。在书中不同的人对社会地位有着不同的看法,同时又是这些看法改变着他们的行为。而有意无意之间这些改变他们社会地位的事情,又往往决定着他们的命运。改变人的命运,又成为了贯穿整部小说的主线,同时也是路遥所有小说里面的重点。
  《平凡的世界》中唯一不变的是平凡生活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的人为了吃上一顿饱饭一年四季在田地上劳务,有的人为了光宗耀祖而发愤图强,有的人为了自己梦想而远走他方,也有的人为了保住地位不择手段。在这片最荒凉的土地上,人们生活虽然艰苦,可从不消逝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平凡而奇迹地开创自己的田地。
  路遥几乎经历了中国文化历史上最艰难的所有时代,他在文革时期初出茅庐,锋芒毕露,自然免不了在犯下错误,但是这个并不影响他的发展,反而使他在这场革命中吃上了饭。因此路遥对文革等并没有太多自己的负面情绪,后来对农村人民的交往中,反而才慢慢对这些事情有了深刻的看法。因此用路遥自己的话说:“这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极其客观的看待。可是路遥并无法跳出自己时代的局限性,在书中多次赞许和强调一个好官员的重要性,路遥似乎清楚,又非清楚的知道,没有一个人一辈子不犯错误,而书中暗示提倡的作法是战战磕磕地坚持自己的岗位,尽量少犯错误,一切仍要听从领导安排。而他并不清楚,正是这样的听领导话的行为为中国造成了无数的混乱,这样的一本中小学必读书籍,是否会为孩子留下扭曲的权力观,我们不得而知,只是我们不能要求这位伟大的死去的作家,从他们的时代来考虑我们先进的问题,只是希望现今的读者能从中挖掘出好的东西,而筛选出不值得借鉴的地方。如同我们对待孔孟文化一般。
  《平凡的世界》围绕着这一村子的人,同时又以这一家子的人为主线进行阐述,对时代的变化有着深刻描写。这一代人的命运几乎与出身密不可分,而爱情,也建立于这个深刻的阶级关系当中。路遥先生一辈子在陕北这片荒瘠的土地生活,对这片土地有太多的爱与恨,所有的感情交集在一起,换化成为这部世世代代激励着我们的小说。单单从这几千字中无法去表达我对这部小说的热爱,也无法表达路遥先生所有的情感,更无法去阐述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同时也是最坏的时代。

来自: 豆瓣
作者: 救不告$    时间: 2012-8-29 09:23
  文字给人力量
  平实的文字
  字字穿心
  作为九零后,很多书中描述的场景都不能理解
  
  那是在北方,黄陂上的事情
  
  生长在南国,天府之国
  自然有太多貌似的“隔阂”
  
  但人的情感是相通的
  
  没有阅历没有真正生活过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文字
  
  平凡的
  真实的
  不咸不淡
  走着看着想着
  
  活下去,坚持住,总会有希望的
  静静地读着
  恢宏之气孕育在白描中
  
  生活就是充满着真实,不能骗人
  没有华而不实没有永远的苦楚
  就是这么真切真么给你切肤之痛又同时赐予希望和荣耀
  
  

来自: 豆瓣
作者: 我嘚咿$    时间: 2012-8-29 09:23
  作者似乎是为了有意突出“平凡”这两个字,才给了故事一个这样的结局。感觉这本书应该是写社会变革给了年轻人更多追求梦想的机会,比如少安,田晓霞,他们。但是少平明明满腹才学,和他谈论过的所有人都发现了这一点,他对生活的态度和理解超越常人,就算没有个伯乐相中了他,他也完全可以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能量,比如给报纸杂志投稿,一个如此有才华的人,怎么可能得不到编辑的赞赏,况且少平也不是那种不喜欢把个人观点和他人分享的人。
  但是整本书都在写少平身体上的磨练,并且,也许是作为一个精神境界不够高的人,我真的很不喜欢故事的结局,导致我后面没办法继续往后看,少平的故事很感人,但总让我觉得刻意,他又要保持劳动人民艰难困苦的形象,又要显露出自己高深的知识和智慧,不能理解
  比如少安希望他回家开砖场,他宁愿在外面体验所谓的“花花世界”,也不愿承担哥哥的事业,况且还能给家里和妹妹一个更好的生活,人不能总为了自己活着,我觉得少平就永远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反而少安这个人物,给人的感觉更为真实,淳朴,鲜活,让人明白生活是什么样的,人生应该是什么样的。
  
  还有,文章里讴歌新社会的态度也太明显了。。。或许我不该用一个80后的眼光对待那个年代的文学作品,但我真心受不了对改革开放“衷诚”的赞美,尤其是那种歌功颂德却缺乏事实依据的句子

来自: 豆瓣
作者: mianya$    时间: 2012-8-29 09:23
  平凡的世界里,一群平凡的人,过着平凡的日子,可是在我眼里他们不平凡。这里的每个人经历着自己坎坷的命运,没有人向命运低头,有人顺应了生活,有人跳脱了生活,个个生命都如此鲜活。那个年代离我有些远了,也许我没有非常深刻的感触,但我感受到了他们的悲伤、无奈、希望,一路跟随孙少平、孙少安的情绪起起伏伏。

来自: 豆瓣
作者: 大漠荷$    时间: 2012-8-29 09:23
        自己看书总是很慢,可是这本《平凡的世界》让我以最快的速度看完,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完全让自己沉浸在书中的世界,为着书中人物的命运而感慨而落泪,忘记了尘世的喧嚣。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好似心灵上的一次旅程,对自己的人生观,感情观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放在现在社会应该要受到无数世人鄙夷,可是在那个年代就是那样的自豪和美好,让我心生感叹:如果人生能有这样一次的爱恋足矣。还有金波金秀兄妹那无所畏惧的爱,少平姐姐那富有牺牲精神的爱……每个人物的感情都让人牵动。
  
         现在的社会已经物欲横流,很难找到一片净土,人们的信仰无外乎金钱、权利,而《平凡的世界》在成功的塑造人物的同时,更像一部史诗般的向我们呈现了中国改革之路的艰难,挣扎和成功。人的一生走过的路和国家一样,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但是苦难是必须经历的东西,正因为苦难,才更衬托生活的美好;正因为苦难,才能造就辉煌。
  
         少平这个从穷苦小山村出来的农民,饱读诗书,有着不一样的精神世界,虽说故事最后他还是没有摆脱一个破相了的挖煤工人的形象,可是他的内心世界时无比的强大,他始终相信劳动是世界上最光荣的事情,不想因为什么关系而走后门走捷径,他用自己坚实的肩膀,勤劳的双手造就了自己,朴实的心灵,强大的精神世界,虽然一直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他却用自己的双手为我们的祖国,这个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振兴之路总是不平坦的,道路总是曲折的,改革开放30年的成绩如此卓越,正是有无数的如少平般勤劳肯干的劳动人民用双手和汗水创造出来的。
  
         “劳动最光荣”“吃水不忘挖井人”虽然我是80后,对中国困难的岁月没有太多的了解和印象,正是这本书为我呈现出了一个立体的历史,知道了当今社会的来之不易。对比孙少平,我感到无比汗颜,吃不了苦、不爱劳动、家务都很少做、从来未为自己的生活拼搏过,所以造就我的精神世界十分脆弱,受不了一丝的打击和挫折。我懂得了,苦难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精神强大的人任何事情都打不到的,就犹如信仰,那些物质的,虚化的东西,转瞬即逝,犹如流星,唯有精神永存,美好的品质永存!
  
        最后,愿祖国更美好,世界和平,我的世界永远春暖花开!

来自: 豆瓣
作者: X_iao    时间: 2012-8-29 09:23
         So由我来喷。
         现实类小说最大弊病在于其时代的局限性,一本现实类小说的终极成就在于其作者能否跨越这种限制,同时不失其味。平凡一文有相当重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味道。这种模仿带给了其成功,也带来很多不足。
         思想上,我从来不反对劳动是人类的美德一说,要保持个人灵魂的高贵亦相当重要。可是,现今世界,当不幸、苦难、不合理来临之时,默然忍受或者仅仅找一个变通之法苟活,这种导向是不正确的,至少对大众来说。这种情况下的埋头劳动,或是所谓慎独,只能让吸血鬼吸的更加饱满,或者再造就一批无用的隐士。时代在变,我们应当对个人的权利有更深的认识,在做到严格律己的同时,应该对社会国家说I need more!
         情节上,结局太坑爹了吧。。尼玛非要把晓霞弄死?少安媳妇没惹你吧??青海的姑娘找不到我都不说了。。有必要?又有何意义?至此,我明白了,就有那么一种作者,写出完全可以无关主题的坑爹结尾,以折磨读者为快感。

来自: 豆瓣
作者: 198598$    时间: 2012-8-29 09:23
       01年。
     我读高一,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差不多有一个星期的时间,不论上课还是下课,语文课还是数学课,我都很少抬头,即便是班主任的课也是如此,晚自习后,我们宿舍总会有一点烛光在那摇曳到深夜,是的,那是本盗版书,错字满目,但情节上不差,那时候看到半夜经常会饿肚子,就在第二天在食堂打饭时多打一个馒头,于是后来的几个夜晚,我啃着馒头,“就着书”。。。
     不知怎么了,忽然又想起那些年的事情,还有人,那些年对未来迷茫的一塌糊涂,现在把过去的未来过程了现在,那现在的未来呢,人变了,书躺在老家的书柜里已经被我翻的没了书皮,也变了,但文字没变,精神的粮食还在那。

来自: 豆瓣
作者: 年少轻$    时间: 2012-8-29 09:23
  第一次读《平凡的世界》是大学毕业那年,那个夏天的我们闷热,狂躁,彷徨,找工作的压力让我们许多人咬牙成长,在那段日子中,这本书给了我许多力量,让我再苦再难也在坚持着。五年后的今天,社会在巨变,
  
  我现在需要去上班了还需要做网站的http://www.catonimaritime.com/
  感觉还麻烦呀,

来自: 豆瓣
作者: Crazy$    时间: 2012-8-29 09:23
  在看《平凡的世界》的时候,有一次和男朋友讨论书中的内容,从社会主义说起,说到很远很远,最后说到意见不合,大动肝火,然后吵着吵着就发现自己真的出了问题。
  
  我好像对大多数事情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无所谓有,无所谓无。我没有勇气坚持去做一件事情,是因为我无法在已知的情况下肯定它的价值,有太多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了,好的可以变成坏的,坏的也能变成好的,我永远不能看到事情完整的那一面,既然如此,聪明的做法或许是永远不开始,不开始就不会犯错,不犯错就不需要承担错误。人生的意义在我看来也只能由死亡前终极一刻的心情决定,那我又何必辛苦的过人生。
  
  长久以来,在我潜意识中,一切都是围绕着“活着”,如果我可以死,那一切都不需要有意义了,连讨论“意义”本身的意义也没有。因为活着,所以只是活着,所以无所谓,所以逃避。
  
  直到最近看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自己有多懦弱。我没有勇气像孙少平一样的去选择,因为选择意味我需要去决定命运,而我却没有胆量去承担后果。或许对于孙少平来说,他能选择的很少,但可能就是因为很少,他从不轻浮的想象未来,他有诗人一样的情怀,但他从未因为他不是诗人就放弃了生活。他拼命的干活,哪怕赚不了多少钱,他也心满意足,因为这是他的价值,他搬石块也好挖煤也好他都只当成是生活对他的磨难,而这磨难的背后,就是对一个人价值的体现,这种价值除了你自己,无人知道,也无人会去衡量。他选择了,他坚持了,他付出了,生活就会告诉他一些道理,告诉他为什么活着,为什么要继续活着。而我呢?我只会原地不动,自以为聪明的俯视着生活,嘲笑着所有为它而奋斗的人,殊不知,我只是在浪费着生活给予我的一切创造价值的机会,虚度光阴,虚度人生。
  
  我得说,我们大多数人都在黑暗中,而我如同千千万万个平凡的人一一样,我需要在黑暗中找到光明,我永远不能在这找的过程中发掘出任何意义,只有当我找到了,我才能证实自己的努力,才能明白当年的我到底变成了谁,到底去了哪。

来自: 豆瓣
作者: 方方$    时间: 2012-8-29 09:23
  这是一本红色年代的小说,说实在的我很欣赏孙少安对家人的那份爱和责任,一个人不管穷也好富也好还是怎么样都好,都不能忘了家人,因为活在这个世界就意味着不是你一个人的事了,如果没有家人没有你爱的人,那么奋斗是为了什么,拼命为了什么。我倒不是很喜欢孙少平,虽然他是主角,但是即使他有文化有思想,能够勇敢的出来闯荡,但是他最后还是选择继续当矿工,而拒绝一个更好的机会,选择和一个已逝矿工的妻子在一起,可能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已经产生了感情,也许他只是同情那孩子和女人而已,但是感情这种是不仅仅只有同情而已,需要的是真的喜欢。可能我对这部小说读得还不够透彻,还有很多不懂,以后有机会再看多一下

来自: 豆瓣
作者: 一点清$    时间: 2012-8-29 09:23
  因为是在图书馆借回来看的,没有按照原书顺序读着下去。这是个遗憾,但能读上这么一本书,实在是上帝赐予我的幸运,感谢。
  书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小小片段无一不感动着我:
  少安和润叶的恋情因为身份有别而被迫各自“抛弃”,少安娶回秀莲留润叶一个承受失恋的痛苦并久久不能释怀,她最让我感动的是在向前瘫痪以后,勇敢负担起一个妻子的责任,无微不至的照顾向前,从而开始他们崭新的夫妻生活!同样秀莲不嫌弃贫穷的少安并帮助他照顾一家老小也深深地打动了我,或许有人说秀莲提出分家是不对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秀莲确实也是为了少安着想,而且在分家以后其实他们和父母一直也是相互扶持着的不是吗?两个小孩就是他们之间的桥梁。每一次在少安做出重要决定时都会先向父亲征求意见,这一点是可贵的!当然孙玉厚也一直默默的支持帮助着少安,这段父子情更是可贵。
  少平在念完书以后总是想着走到大城市寻求更大的发展机会,但是他并没有看不清乡村靠劳动奋斗的人们,他只是觉得他的生活方式应该和那些人的是不一样的,如此而已。他在黄原上努力做工不仅使自己独立的生活下去,还自觉负担起兰香的生活费用。他满足于体力劳动带给他的薪酬也从不看不起作为小工的自己。这一点我很喜欢,他是个很踏实的男子汉。我想这也是晓霞热烈爱着他的一个重要原因吧?省报记者和挖煤工人的爱情,同样让人动容,同样让人感动。当看到晓霞因为救人而牺牲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时我好心痛,为什么洪水为什么上帝要那么残忍,要夺去这么一个美好的生命?还有为了救安锁子的生命而牺牲的王班长,为什么上帝要那么残忍?
  ……
  这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如果还有机会,我还想再看一次。

来自: 豆瓣
作者: Na..No$    时间: 2012-8-29 09:23
       其实平凡也很伟大。不管是少安还是少平都很努力的活着。为了家人,也为了生存。像个爷们儿一样的活着。
        很喜欢书中一句话:生活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而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关键是我们的心灵是否充实。对于生活理想,应当向宗教徒对待宗教一样充满虔诚与热情。

来自: 豆瓣
作者: 描畫永$    时间: 2012-8-29 09:23
  我想我是不会忘记这本书在我生命当中的重量的,我也是乡下的孩子,体里流淌着农民的血液,我懂那份穿越时间的纯真和善意,清洁和廉明。故事不是空幻,不是捏造,是我们共同的愿景,也是我们渴望的未来,时代在变,人们内心真正的美好是不会改变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云天河$    时间: 2012-8-29 09:23
  今天刚读完、、、、、、我为一些人感到惋惜,为一些人感到可怜,为一些人感到欣慰、、、、、、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我想,我们不该为命运所折服,应该向命运发起挑战,创造自己想要的人生,这让我或多或少想起了《活着》、、、、、、

来自: 豆瓣
作者: wenshu$    时间: 2012-8-29 09:23
  一本关于那个年代的书,平平常常的生活小事,但一种敬佩感油然而生。那个年代,虽然人们还被一些思想所束缚,但有着孙少安和孙少平这样敢作敢为的青年,是值得欣慰。他们虽然穷,但他们敢于去改变,他们敢于担起家庭及对朋友的责任。他们的爱情是悲伤的,但他们的舍弃是伟大的。现代青年,需要的是这样一种敢于担当,敢想敢做的精神。很好的一本书,平凡而伟大。

来自: 豆瓣
作者: 梦随风$    时间: 2012-8-29 09:23
  
         几年来一直想写文字纪念路遥,这个给我精神气质影响最深的作家,可每次动笔都发现,自己的文字是那样的苍白无力,不能将心里积郁的情感抒发哪怕十之一二,只得作罢。只是这一次,我不得不写了。我的文采不好,可我的感情却无比真挚热烈,我迫不及待地想表达出来,来祭奠一下路遥,和我那些在困顿中被他引导和激励的岁月。
  
     《平凡的世界》,路遥的这部百万字的小说,我从高一就开始读,到现在看了不下10遍。在我陷入困惑和迷茫之时,我都会重新读这本书,会让我充满力量。后来跟朋友开玩笑说,只有枕着《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我才能入睡。
  
  
      路遥于1949年出生在陕北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用路遥的话说,“童年,不堪回首”。在他三、四岁的时候就已经看清楚了他在这个世界的处境,并且渐渐明白,要活下去,就不要指望别人,一切都要靠自己。在他七岁时,父母养活不起,一路讨饭走了几百里地把他送给大伯家,他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现实。后来路遥回忆说,他其实早已经看出来父亲要把他送给大伯家,后来父亲大清早选择悄悄地离去,路遥早就已经躲在村口,看着父亲的背影远去,而没有说一句话。路遥独立地做人,从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路遥的命运,如同小草面对石磨,他的生存的欲望是如此强烈,而他生存的根基却是如此的脆弱。得知路遥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初中,贫穷的乡亲们拿来一捧玉米、一块烙饼甚至一碗清水。伯母为了供他上学,天天出去讨饭,走到张家庄被狗咬了,在床上躺了一个月,为了给路遥送饭吃,期间不得不爬起来再去要饭。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路遥,他的心里装着多少的苦难啊!一般说来,一个经历过极度贫穷的人,长大以后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会阴郁、苦闷、甚至对社会充满仇恨。所以有人就提出一个问题:是否生活过于悲哀,美就会消失?路遥给出的答案是:不!路遥将这种苦难,转化成一种诗意,并上升到人生哲学的境界。看看他笔下的那些人物,《在困难的日子里》的马建强,《人生》中的高加林,《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他们在贫穷的农民家庭中长大,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面对当时那个年代特殊的政治环境,可以说他们的未来一片灰暗,毫无希望。可他们的身上却有一种罕见的真诚、热烈、深沉而又乐观的气质,在他们瘦弱的身板和褴褛的衣衫中,透出了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勃勃生气。
  
      我喜欢《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这个人物,他是我的精神偶像,在我迷茫的时候,我总会想如果是孙少平会怎么做。孙少平有一套关于苦难的哲学:“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低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尽折磨;但他已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职业的高贵与低贱,不能说明一个人生活的价值。恰恰相反,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历尽千辛万苦而酿造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通过不断读书,少平认识到,只有一个人对世界了解得更广大,对人生看得更深刻,那么,他才有可能对自己所处的艰难和困苦有更高意义的理解;甚至也会心平气和地对待欢乐和幸福。”
  
      在《平凡的世界》里,我懂得了:作为一个普通人,你可能不会成就一场惊天伟业,可能不会突破自己的阶层、职业限制,所以你是平凡的,但是绝对不能平庸。你要对自己的内心负责,对自己的灵魂负责。每个人来这个世界的最重要目的,就是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让自己的灵魂更纯洁一点,更高尚一点,哪怕只有一点点。在尘世中,我们有可能做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但是也要保持精神纯洁高贵,犹如诗人和圣徒。如果我们生就贫贱,可以愤世嫉俗,但不能玩世不恭,可以绝望,却不能沉沦,可以被侮辱被损害,却不可以被扭曲,可以出淤泥而不染,却不可以虚假和苍白。而对于周围的人们,我们不要看他吃的什么穿的什么,而要以他内心的东西来判断他对待他。尽管绝大部分人最后都归于平凡,但如何判断你是否平庸?那就是在你临死的时候,你敢说:我已尽力,无悔了。
  
      路遥是一个用生命写作的作家。他耗费6年的时间,历经非人的努力,写完了百万字的《平凡的世界》,收获了矛盾文学奖以及无数读者的爱戴。他却也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于1992年逝世,享年42岁。有人说,生命是一场身体和灵魂的旅行,归根结底,还是灵魂的旅行。对路遥来说,这场生命旅行,虽然艰辛,却很伟大。
  
      最后,我想引用路遥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无论我们生活中有多少苦难和不幸,但我们还是应该为我们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而自豪。
  
      感谢路遥!
  

来自: 豆瓣
作者: 墨寒$    时间: 2012-8-29 09:23
  每一次认真读完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我总是要不碰任何书籍一个月之久,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沦陷在那些故事情节中,也许自身本就是矛盾的吧。
  
  这本书能带来一个让我自己平静的心。随着书中起伏,自己渐渐的平静。接受现实就是这个本书最好的诠释,
  
  总是喜欢少平的不屈,确又为他的不世俗让我感到这个世界不世俗能行吗?
  
  一个农民的演变,一个纯真年代的幻灭。
  
  平凡的世界不平凡。因为这个世界是我们的生活构成,里边充满各种各种。
  
  

来自: 豆瓣
作者: 雅霖$    时间: 2012-8-29 09:23
  读完平凡的世界全本 通篇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这是一个理想的世界 这里的人们相亲相爱 这里的领导心系万民 这里的爱情超越世俗偏见 开始我认为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 可是读完才发现原来是超现实 它源自于生活 同时高于生活 书中的每个人都能在生活中找到他们的影子 他们痛苦、
  看了这个我感觉世界好安静,我再次去www.zhj2.com去看了我喜欢的电影,即使我知道为什么

来自: 豆瓣
作者: 临临$    时间: 2012-8-29 09:23
  这本书已经读过很久,细枝末节已不甚清楚。但是能一口气说的上来人物和其特征的却有很多。路遥的作品,我最佩服者便是在此,虽然涉及人物众多,却能巧妙地照顾周全,让每个人物都在自己的人生中大放异彩。另外,路遥所习惯的那种对于时代和环境的渲染也是旁人无法所及的。在境遇中自己作出选择,这点倒是有点儿像萨特的境遇理论。

来自: 豆瓣
作者: 风雨亦$    时间: 2012-8-29 09:23
  世界是平凡的,只不过因为人的内心不甘心,所以孙少平与孙少安两个出身经历极为相似的血缘兄弟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也许我们眼中的父辈更相信哥哥的世界最为真实,可作为我们这一代人,弟弟的内心世界又如何不是我们渴望着的生活呢?虽说是一部家庭史般的小说,可是不可泯灭的是关于人性的拷问……
  对待生活你是否愿意只是浮于表面?
  谁能像弟弟一样强大的执著过着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生活呢?即便在别人眼里是那样的不堪……
  希望我还能再坚持下去……

来自: 豆瓣
作者: 黑夜$    时间: 2012-8-29 09:23
  “生活中的真正的勇士想来是默默无闻的,喧哗不止的只是自视高贵的一群” 这本书从头至尾充满的苦难,也通过人们的不屈、抗争和荣辱与共来表达这样一个主题——平凡绝对不等于平庸,我们也许一辈子都只是平平凡凡的人,做着平平凡凡的事,但对生活的不屈正是人性高贵的体现。
  孙少安,一个纵然读书的天赋,但却过不幸早地承担起家庭的重担的人,虽然可惜,但却用勤奋支撑起了这个破败了几代的家庭,挨过批斗,也垮了砖厂,但家庭的责任和妻子的温暖一次次地唤起了庄严的生活责任感。财富总是突然而至又转瞬即逝,但财富的获取从没有让孙少安变成一个“暴发户”,纵然背负着旁人的冷落和嘲讽却也没有冰封他的爱心,他积极地为乡亲谋出路也重建起了乡下的小学,用勤劳和爱为这个饱经风霜的家庭赢得了真正的尊严。
  孙少平从一个普普通通的揽工汉再到一个普普通通的挖煤工,用功利的眼光看可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但就是这样一个连村大队书记的初中毕业的女儿都看不上的孩子,却得到了地委书记的女儿田晓霞的爱情,也俘获了医生金秀的心,虽然经受了无数的苦难却每每在苦难中获得了人性的温暖。孙少平最终还是履行了他对田晓霞的诺言:“不不希望几年后看到你成为一个整天把吃饭挂在嘴边的人”,是的,他没有,他穿着破棉衣去看《王子复仇记》,在破砖烂瓦中一个人点着蜡烛看书,拒绝省城的工作重新返回矿区······
  “我们承认伟人在历史过程中的贡献,可人类生活的大厦从本质上来说,是由无数普通人的血汗乃至生命所建造的,伟人们常常企图用纪念碑或者纪念堂来使自己永世流芳。真正万古长青的却是普通人的无人纪念碑——生生不息的人类生活本省”到最后孙少安只是乡镇砖瓦厂的厂长,孙少平甚至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挖煤工,他们只是在平凡的世界里做着普通的事情,却不知为何,他们的故事总是让能让我们这样热泪盈眶

来自: 豆瓣
作者: 二七塔$    时间: 2012-8-29 09:23
  最近才看完了这套书。这么多人说它好,我也不敢乱说什么,怕被拍砖。总体感觉小说中的人物揉合了太多作者的个人臆想。关于情节关于文笔,就象它的书名一样。读后的感觉也和它的书名一样。这可能就是“代沟”的原因吧。

来自: 豆瓣
作者: 珊哪$    时间: 2012-8-29 09:23
  读完这本书了,这本书如其名,很平凡。从文革到80年代,其间十几二十年,在双水村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从姓‘社’到姓‘资’,搞了十几年集体化,到后来的先富带动后富。田福军这个好领导的升迁让人感到了一种正面的力量。当年那么正直的一个人,也就是应时代而登上了历史舞台,从而可以大刀阔斧的干一把。
  
  对于那些生生代代以农田为业的人来说,国家的政策一直在变。田福堂,从大权在握到成为一个普通的农民,其中的个人命运的沉浮在国家政策中大起大落。孙少安顺着这条蔓上去了,爬上了万元户的门槛。孙家,田家,金家,起起浮浮,时兴时衰,一个双水村就这样十分丰满的展现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个家庭的命运。走上了历史的潮流,你就得到了一些满足,但是终究还会失去些什么。活着,总是痛并快乐着。
  
  在这里面,一个重要的角色,孙少平,他生活在社会底层,最后仍然挣扎在社会底层。小说的结尾并没有讲述他的命运,但可以大致推到这个年轻人也会好好的照顾惠英嫂和明明,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安安份份的过完这一生,又或者突然的某一天,他就死了。他的正直,善良,仗义,让人动容。就算自己的命运多么的坎坷,他依然战斗在第一线,活着,总要好好的活着。其中表现的正面形象很打动人。他拥有着思想,渴望 与人交流,但是对于他的地位来说,他没有这样一个阶层的人,他的女朋友死了,唯一可以给他思想交流的人死了。他过了那个年少轻狂的年代,在那样的一个激动人心、热血沸腾的时代,他已然要过了。过了。于是接下来的生活,便真的很平凡,就是一个煤矿工的生活,还有一个女人和小孩。可是他身上的正直依然不变。他依然是那样子的正义,帮助弱者,独立思考,用道德来生活。在改革的过程中,各种人情神马,走关系不断上演,而在底层的他依然葆有自己的品德,他并不高尚,他只是一个平凡人,他有一股小芽冒顶的坚韧、顽强,努力尽自己的力量帮助着可以帮助的人。这就是一个平凡的世界,努力让世界变好的人的世界。他的坚韧不拔深深的打动着我。坚韧不拔,加油!
  
  总而言之,读完这本书,感触很深,期间描述的关于人、历史的变化非常典型突出,关于人性、平凡中的伟大突显的也很强烈。值得一读的书!

来自: 豆瓣
作者: 青橘柠$    时间: 2012-8-29 09:23
  是这一年来极少让我感动的要哭的书之一。
  是田晓霞的那一段,真的,相同的年纪,读到他们的经历,
  觉得感动。
  
  那个年代,纯净的心,润叶,少安。晓霞,少平。
  双水村是农村的一个是缩影。
  他们真的代表了青年应该有的美好品质。
  生活会更美好~

来自: 豆瓣
作者: 魯西西$    时间: 2012-8-29 09:23
  人处在贫穷,首先要在思想上强大起来,而要思想强大,一边需要大量阅读书籍,这是首要的,其次要志同道合的人指点,同行,才能进步更快。只有思想强大了,才能指导自己的行动,凭借自己强大的意志,去拼搏创造。人在坦途,需要不忘恩情,尽可能帮助他人,至于为什么,每个人有自己的看法。其实这就是《人生》,路遥先生的《人生》是一部分厂优秀的中篇小说哦,同样推荐。
         (2):不管怎样,认清现实,与自己喜欢和喜欢自己的人在一起,男生不要一味的追女生。如果她有喜欢你,我相信她是不会让你这么做的,当然,男生的优秀与自信才是女生喜欢的原因,这就牵扯到男生变强大的事情了,所以我认为,在现在。。。
  
  转载自西电睿思BBS

来自: 豆瓣
作者: cici$    时间: 2012-8-29 09:23
    看过平凡的世界。自己有一些胡言乱语。
   以前看书总喜欢关注结局。结局是好,一本书在心里就好像放在了一个暖暖的位置,也有个理由把它搁置,万事就有了个理由去理解。但看完平凡的世界,淡淡的,好像一朵花,在心里开过,香气留下。
    我总是在功利的活着,为了眼前的要紧事来压制自己本来想要的事物,但是一点也不感觉到开心,总是在不断的苛求,不断的逼迫自己,没有一个自己想要的目标,以至于到了现在,自己心里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仍然毫不清晰。不停的努力来达到前人设下的目标,也没有勇气,更没有底气来反抗。但我想这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要像孙少平一样战胜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但在战胜了困难之余,我也想最广范的体验这个世界,体验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但苦于无法找到路径,也无法描述自己心里的感受。
    果然是些胡言乱语。。等自己大些了再来看看。。

来自: 豆瓣
作者: 林之幻$    时间: 2012-8-29 09:27
        台风夜重读此书,心如强风,泪如雨下,故写此文,一气呵成,祭,无处安放的青春
  
      相比时下泛滥成灾的新鲜文学作品,路遥的小说似乎不太适合我们90后的青年去阅读。老套简单的叙事手法和创作结构,以及永恒不变的“时代剧变中城市与乡村思想价值观的碰撞及人的内心冲突与选择”的主题已经不太能挑起我们非主流一代的兴趣,更另我比较不爽的是作者时常喜欢在第三人称小说中插入作者本人客观评价故事中主人公的描写,犹如你在看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却总是耳边出现影评的旁白,让人无法沉浸其中,失去阅读的梦境与沉浸感。但这些仍然不可否定路遥是当时中国最出色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所创造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人物,孙少平,田晓霞,高加林,卢若琴等等,至今仍然深深的印在父辈们的脑海。而他对于陕西文学的贡献也是卓越的,在他和陈忠实,贾平凹等一代代作家的共同努力下,陕西文学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有活力的一个流派。气势恢宏的黄土高原,古朴豪迈的民族民风,韵味十足的信天游与秦腔,以及艰苦环境下劳动人民的乐观与挣扎,都使得这边土地时刻充满着希望与痛苦,失望与豁达。而路遥则通过他的描写将此带离到我们的视界,让我们的呼吸与思绪与故事的主人公连接到了一起,去感受他们所在这片土地下与时代的碰撞。
  
  
  
      路遥最重要的作品无疑则是我手头上放的《平凡的世界》(一二三部共三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路遥最受好评的作品,路遥凭借此书获得了当年中国文学的最高奖项—矛盾文学奖。而此书在完成卷一之后便已经开始在西安广播电台连播,可见当时的轰动程度。本书以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一家在1976至1986年的故事为主要叙事线,以一个中国农村在文革末期至改革大潮中的所发生的种种故事为背景,集中体现了当时青年一代在历史大潮下的奋斗,爱情与生活,亦有众多中年人在时代剧变中的辉煌与低谷,迷茫与徘徊。结合当时的众多历史事件,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等等,勾勒出当时社会状况的大图景,整个全书确如波澜壮阔,气势恢宏,我用了三天时间激动的看完,这几天又看了一遍,实在是绝等好书!
  
  
      书中描绘了众多青年人的爱情纠葛,孙少安与田润叶,田润叶与李向前,孙少平与田晓霞,金波与藏族姑娘,田润生和郝红梅。当然也包括一些中老年人的搞破鞋事件,此是废话。每段爱情故事都不尽相同,有挣扎最后幸福的,有幸福最后遗憾的,有千里寻她,那人却在灯火阑珊的,也有一见钟情以至终生怅惋的。而这其中,以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故事最为重要,时间线最长,横跨三部,也是最另我肝肠寸断,唏嘘不已。
  
  
      孙少安出身贫民,家境极其贫寒,在学校食堂终日只能以两个馒头度日。但这却依然无法阻止县委书记,后来成为成为省委副书记的女儿,田晓霞的喜爱。两人结缘是因为初中时共同参加地区性的讲故事比赛而认识.后来成为了好朋友。孙少安能在众多的城市学生中脱颖而出,参加大赛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平时阅读书籍广泛。毕竟那时候,学生天天大串联,课程基本停滞,孙少平在别人革命的时候大量阅读课外书,丰富自己的头脑,价值观和思想体系也得以逐渐建立,当然如果仅仅靠肚子里有点墨水就能勾搭县委书记女儿的话,未免太过肤浅,田晓霞对孙少平的喜爱与崇拜是在他们的逐渐长大,尤其是在工作之后才得以加深的,这就不得不分析孙少平之后的魅力到底来自于哪。
  
     
      首先是正义感
      孙少平在初中时就已经通过两件事情证明了他是一个非常有正义感的男子汉,包括跳入洪水中救班级同学,尤其此同学还曾经侮辱过她,孙少平以德报怨,二是解救了另一名偷东西的同班女生,尤其此女生是孙少平情窦初开追求但被拒绝了的,(孙少平在初中被伤的可是够深的……);在工作之后,孙少平更是正义使者的化身,解救了被包工头欺凌的少女等等,男人只有具有了正义感,身上散发出一种正气,才会使得他本人会更有魅力,更让女人有安全感,当然鉴于作者将孙少平描写的比较帅,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眉宇轩昂,所以结合孙少安的正气感简直是相得益彰。
  
  
  
     再其次是具有独立自主思考意识
     农家孩子在吃苦奋斗方面是不逊于任何人的,但如果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到底应该体现在何处,那也注定只是一台劳力机器,永远的打工挣钱,打工挣钱,而对于当时的农村孩子来讲,考不上高中(即使考上高中也不见得能上大学)就得回家种地。孙少平在初中毕业之后,直接回家务农(考不上,考上了也没钱)。但对于自己的出路在哪,他一直停下过司考。如果在家种地,他和他哥哥孙少安,只要勤劳的努力,脱贫奔小康肯定没问题,尤其是当他哥哥孙少安办砖厂,事业越做越大时,两人一起干,完全可以致富(参照当年的个体户)。但孙少平婉拒了哥哥的邀请,他希望自己能去外面的世界闯闯,这在当时中国人口流动不高时是绝对具有震撼力的想法,以至于他勉强能得到家庭的理解。但孙少平还是希望能寻找到他自己的价值,毅然决然的离开家庭,去外面做苦力。在不断的奋斗中,他有屡次获得更好,更大的发展机会,但他都依据内心的思考,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包括他的哥哥再次邀请他回来,包工头要他合伙,他小时候朋友的妹妹追求他,他在挖煤受伤后有机会调出煤矿去矿务局工作,回到城市等等,他都一一婉拒了,而是最后选择回到了矿山,继续成为一名国家煤矿工人(在当时,一名农村孩子能成为国企职工已经绝对算的上是重要的人生突破了)。或许他的每次选择都不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依从他内心的,他永远都知道自己的目标到底在哪,而这一切必定都是在他具有独立自主思考能力之后才逐渐坚定的。
  
  
  
      做人有思想,办事有头脑,生活敢冒险
      从某种意义上讲,孙少平不具有中国农民所具有的小家子气,胆小,狭隘。孙少平做为一个没见过大世面的农村孩子,办的许多事情另很多城市中的成年人都非常的汗颜。比如为了找到工作,他会关键时刻自降身价;他手上只有六块钱,他会拿出五块五买香烟来打通关节;他制止了他哥哥盲目的投资,最后证明那纯粹是一场骗局等等。即使在工作以后,哪怕是成为了一名苦力,他也没有放弃自己阅读的爱好,不断的阅读也使得他的思维结合他的生活不断的得到拓展与升华,他的思想和语言已经完完全全看不出一个农家孩子的印记,但他又没有失去他的淳朴。通过他给他妹妹写的一封信,就可以看出,他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和思想程度不逊于任何一个大学生:            
  
      ……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家庭 ———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
  
  
  
  
  
        以苦难为骄傲
      对于一个年轻人,奋斗和努力永远是他的主题,至小说结尾,孙少平应该说也仅仅是有了一个幸福生活的开端。每天在井下工作十个小时,对于他来说仍然是艰苦和疲累的,但他却乐在其中,他在工地当小工,比这更苦更累的时候也亦是如此。哪怕他曾经在上学的时候因为自己贫困的生活而自卑,但是他现在却享受这种苦难。正是它们,让他变得更加的完整,更加的强壮,更加的懂得生活的意义和体会生活中最点滴的幸福。我们做为一名年轻人,现在吃苦是必然的,但我们也无需咬牙坚持,而要去学会享受它,体会它,以它为骄傲。当苦难不断的磨练摔打我们的人格的时候,我们才会真正的体会到自我的价值,以及能更加心安理得,不但有任何负担与仇恨的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我一直认为,田晓霞正是读懂了他内心当中的这一点,才会决定性的奠定对他的情感。一个享受苦难,无惧苦难的男人是坚强的,是乐观的,是值得学习的,是可以依靠的。
                                                                             
      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田晓霞,也是一个让人印象深刻,非常敬佩的女孩,她所具有的一切特质也值得让任何一个男人为她死心塌地。正是她,将自己家中珍藏的书籍借给孙少平看,甚至将当时的内参报纸也拿给他看,并与他交流;是她,默默的关心孙少平和他的家人;她将孙少平住的地方打扫的干干净净,并为他换了一套全新的被褥;留下了那张著名的字条:不要见怪,不要见外;也是她,通过自己父亲的关系打通了各个关节,使孙少平得以顺利的调到国家煤矿。地位的悬殊无法阻挡爱情的降临,.正是她的爱,激发了孙少平做为一名男人的荣誉感和自尊心,使得他不再自卑;正是她的爱,使得孙少平能更加坚强的像个男人一样奋斗在这个世界上。田晓霞,孙少平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我们亦不会。
  
     最感人的章节无疑也是关于他俩的,当孙少平在煤矿已工作一年,
  
     当他升上井,
     田晓霞霞正微笑的立在井口!
     柔美的夕阳打在她的身上,不知是因为她还是阳光,孙少平刺花了眼,他以为产生了幻觉
     当他眨巴几下眼睛,发现这确是真正的晓霞,如此美的晓霞。
     她已经穿起了裙子,两条赤裸而修长的腿从天蓝色的裙摆中伸出,像刚出水的藕,一根细细的黑色皮带将雪白的衬衫束在群中。脸庞在六月的阳光下像花朵般绚丽。
     现在,晓霞认出了他.......
  
       当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脑中所浮现的,绝对是一个非常美轮美奂的情境,美丽的姑娘,翠绿的青山,淡蓝的长裙,微风徐徐,发丝飘扬,阳光将它们统统收拢环抱,如一幅金色的水彩。
  
  
  
     本章还有一段,田晓霞要和孙少平一起下井,看看少平工作的地方,当两人在井口之时即将分别,少平要继续在井下工作,而晓霞则要离开煤矿。黑暗中,她再一次紧紧握住他的手,久久不愿分开,她愿自己的手永远留在这只手里而不再放脱,仿佛一松开便是生离死别。
  
     在孙少平不舍而又无奈的注视下,田晓霞缓缓的上井,这是他们所见得最后一面......
  
       有情人终未能终成眷属,几个月后,以成为省报记者的她,因救一名落入洪水中的小女孩,不幸牺牲。
  
     我有时觉得,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这其实是最好的结局,或者,这原本就是路遥设计好的。
  
     尽管两人的爱情浓烈,但未来对于他们仍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一名是省报的大记者,一名则是普普通通的煤矿工人,即使田晓霞没死,那他们真的能最后走到一起吗?
  
     这一切,或许只能去问路遥了。
  
  
      纵观全书,这段爱情故事线是全书最闪光的亮点,令人回味悠长,遗憾不已。路遥用他平实的写作手法和最后悲剧式的结局命运将这段类似韩剧中“富家女看上穷小子的爱情故事”描写的意蕴绵延,犹如西凤酒一样,虽不烈,但却意味深长。承载这场爱情的是我们对于爱情本身最纯洁的追求与向往,也是我们对自己的前途勇无畏惧无限光明的信念和希望。感谢路遥,让我们看到了如此伟大的爱情,感谢路遥,让我们得以清楚我们仍将注定体会到他们所受到的种种痛苦。
  
  
  
      因为我们同样正值青春,路仍漫长,
  
  
  
      写毕,窗外雨仍下。
  
  
  
  
  
  
  
  
  
                                                                                                                                                             刘玮冬写于2012年8月28日夜
  

来自: 豆瓣
作者: soul$    时间: 2012-8-29 09:27
  很难想象这本书是我从手机里用了半个月看完的,开始文革部分我曾多次想放弃阅读,但一直看网上力推,终于坚持看了下来。通读此书,才知道好的文学作品能使人废寝忘食,一本好书能照亮人的一生。这本书几乎是我在坐车,走路,睡觉,吃饭,任何你想得到的时候读完的,我的情绪几乎被带入到了书里,为命运的不公愤怒,为爱情的毁灭哭泣,为田晓霞的死扼腕叹息。只有在拉屎的时候才会想到:哦,这才是现实世界,别TMD林黛玉了,看行测真题去吧!

来自: 豆瓣
作者: janeA$    时间: 2012-8-29 09:27
  许多年后,我已经忘记这本书的情节。
  但是我知道我在读完后,曾经久久不能入眠。
  有个细节,讲主人公洗澡。在矿上澡堂洗,乌黑的水。
  但是他在洗完澡后看书。
  隔了很久的岁月后,我现在开始怀念书中的主人公。
  我们穿梭过乌烟瘴气的城市,有谁还会在洗澡后,去捧起一本书呢?
  

来自: 豆瓣
作者: 握不住$    时间: 2012-8-29 09:27
         高中时就听别人说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很好看,上大学后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到有同学从图书馆借了这部书,出于好奇我当时就问他借看了几天,我是一个没有耐性看长篇的人,所以当看到砖块一样厚度的《平凡的世界》时,自己当时就胆怯了。但尝试着看了几章后便被故事深深的吸引住了,在随后的四五天时间我便把它读完了,感觉故事对自己震动很大……
      小说共分为三部,作者全景式的表现了当代城乡社会生活,故事开始与上世纪70年代中期,作者在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的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虽然自己没有在故事所发生的年代生活过,但通过作者的描述,自己仿佛真切得感到了当时生活的不易,作品中生活气息非常浓厚。作者很尊重劳动,可以说小说主人公之一的孙少安和孙少平兄弟俩的很多优良品质都是通过劳动来展现的。孙少安和孙少平家境很差,由于孙少安是家中的长子,面对生活的重担:年迈多病的奶奶、衰弱的父亲、年幼的弟弟妹妹……学习优异的他被迫主动提出退学在家务农。面对心上人——同村大队书记田福堂的女儿田润叶,由于田福堂的封建门第观念和自己惨淡的家境,他又被迫痛苦的断绝了和田润叶的关系,命运的不公过早过多得降临到他身上,但他并没有因此怨天怨地、自暴自弃,而是通过加倍的劳动来维持这一家人的生活,来排解心中的苦闷,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孙少安不同于他的父亲孙玉厚只知弯腰苦干、思维僵化,他的眼界开阔、敢闯敢拼,虽然也遭受了很多挫折,但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还是取得了成功,成了一名农民企业家,得到了众人的认可。孙少平是本书中绝对的主角,在一家人艰难支持下他读完了高中,毕业后他不愿在哥哥的帮助下生活,想早日独立成人,于是他放弃了在家务农,瞒着家人来到黄原县城揽活,成了一名出苦力的人,但他对知识的渴望并没有因为生活的艰辛而被磨灭。一次他和高中同学田晓霞偶遇,他的想法和做法让已经是大学生的田晓霞感到震惊并由衷的佩服,于是两个有共同爱好,相互倾慕的年轻人越走越近,顺其自然得发展到恋人关系。其间孙少平通过自己的努力到了一个煤矿成为一名矿工,虽然矿上条件很艰苦但他对于这个靠力气吃饭,相对稳定的工作还是很满意,田晓霞也大学毕业成为了一名记者。当一切都充满希望,令人期待时,田晓霞却在一次采访抗洪的过程中搭救落水女童而牺牲……记得当自己读到这一段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认为作者这样做实在是太残忍了,想不出着孙少平该如何面对这个噩耗……可人生就是这么无常,生活还要继续,最后孙少平还是通过大强度的劳动,让自己没有精力去想那些痛苦,渐渐挺了过来,他在对待人生的思想态度上也变得更加成熟。
     《平凡的世界》是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我感觉这部书最吸引人的是就书中主人公在面临厄运时所表现出的坚韧不拔、不服输的精神。人在大的社会背景下显得是那么的渺小,每个人都有很无助的时候,都是平凡的,也许命运的不公会一次又一次的向你袭来,面对困境你能鼓起自己的勇气与斗志与它们做抗争吗?面对困境你能继续坚持自己的理想吗?这可能是作者想通过这部作品向我们每个人发出的疑问。最后引用作者路遥在书中的一句话,希望大家共勉——“生活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而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关键是我们的心灵是否充实。对于生活理想,应该象宗教徒对待宗教一样充满虔诚与热情!”
  (四年前在大学读完该书写的读后感)

来自: 豆瓣
作者: 姑爷来$    时间: 2012-8-29 09:27
  
  写在前面的话:  
    这是一部一百万字上下的著作。我买了这本书快两年了,在暑假前,我一页都没看过。而现在,我仅仅是做到每天阅读五十页,没想到十天便啃完了。
    从翻开书的第一页开始,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便扑面而来。我被作者对土地和乡村那深厚的感情所迷住了。这是一本不错的现实主义文学著作。
    读小说一定要有代入感,我先是把自己代入孙少安的角色里面,在深入剧情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是一个悲剧人物。于是我把自己变成了孙少平,后来发现他其实也是一个悲剧人物。
    这本书是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得主。
    如果你没有阅读本书,请不要往下看(内含剧透)。
  
  简单的关键人物关系表:
  
  孙玉厚-孙玉亭(弟)-孙兰花(大女儿)-孙少安(大儿子)-孙少平(小儿子)-孙兰香(小女儿)
  田福军-徐爱云(妻)-田晓晨(儿子)-田晓霞(女儿)
  田福堂-田福军(弟)-田润生(儿子)-田润叶(女儿)
  
  其余出场人物:
  郝红梅、金波、金秀、吴仲平、顾顺民、高朗、李向前、王满银
    作者行文的主线很明显是从孙少平、孙少安、以及田福军三个人物发展开来的。接下来我要着重分析一下,这几个人物在爱情和婚姻方面的悲剧性。
    孙少安和田润叶是青梅竹马,从小一起长大,感情也十分深厚。在就读高中的时候,他们的命运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孙少安因为家境贫寒,只得回家务农。没想若干年后,在田润叶在县里当上老师不久,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名叫李向前,在感情方面向她展开了猛烈的攻势。润叶哪里想到会和这个男子结婚呢,便不由得对李向前的行为有些反感,但又不好明着表态。在父亲田福堂的催促下,后来这段关系竟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了。好了,问题来了。田润叶的父亲田福堂认为,李向前的父母都是县城的干部,而且向前这个小伙子也不错,不管怎么看,都是润叶的福分啊。可是当事人润叶可不这么想,她想到:如果一定要和一个男人相守一生的话,那个男人一定是少安哥哥。她甚至写了书信给他。那上面只有这样的几个字:少安哥,我爱你…。孙少安也是到了这番年纪,自然懂得这些话的含义。可是他想的却是:我也爱她,可是却不能结婚,因为她和一个农民结婚,只会误了她的前程,这会“害”了她一辈子呀。于是他决定不给润叶回复,就让这记忆慢慢的消散吧。如果你曾体会到这种感觉,那你一定知道这是一种如何撕心裂肺的感受。此后,孙少安远走了一段时间。后来甚至从异地带回了一位不要嫁妆的媳妇:贺秀莲。这何秀莲是何许人物?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女子。但是这位女子却是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位真正的男子汉,而这位男子汉也看上了这位女子。于是他们便好上了。一回到家就结婚了。在他们结婚的时候,他们收到了润叶送的厚礼。贺秀莲知道他和润叶之间绝不是简单的关系,从这份厚礼就可以感受的到。少安答应吃醋中的秀莲:这辈子只对你一个人好。
     田润叶给少安送完婚礼后,自己过得也是相当的凄惨。自己心爱的少安哥哥居然结婚了。这叫人如何是好,自己以后活在世上还有什么奔头。她后来从父母之命,终于和李向前结婚了。可是这番婚姻确实有名无实,直到婚后多年,他们的肌肤之亲仍然仅限于多年前的牵手。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痴情的女子。可是我们能说什么呢?婚姻不只是爱情决定的?父母之言?门当户对?难道我们能说李向前是不爱田润叶的吗?李向前确是真心实意的爱着田润叶,可是田润叶婚后却故意疏远他。他只能每日以酒消愁。直到他出车祸后,润叶的心中才终于放下了那个人了。她开始和向前住在一起。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这对向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润叶终于真正的和他在一起了。这是属于老好人的胜利吗?这个代价似乎也太大了吧。还是说这段爱情里面更多的包含的是“同情”和“怜悯”?
     严格的说来,孙少平的初恋是郝红梅。郝红梅身份不好,祖上是地主,现在家里也是一贫如洗。而孙少平的家庭,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从门当户对的角度来说,他们本不该互相“嫌弃“的吧。但是,事情远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郝红梅想的很“周全”,她想攀权富贵。她的目标才不是孙少平呢。她心仪的对象是班长——顾顺民。顾顺民的父亲是一所学校的校长,他爷爷是城里有名的老中医。顾顺民因为后来发生的一些对郝红梅不利的事件而和她分手了。再后来,顾顺平喜欢上了金波的妹妹——金秀,而金秀虽然和顾顺平在一起,但是她心里向往的确是孙少平哥哥。对于金秀的家庭环境来说,她和少平哥哥倒是门当户对。
     可惜少平(后来当了煤矿工人)爱上的却是同年上学读书的田晓霞(后来任省报记者)。少平比起他哥哥少安而言,少平是跟着他自己的感觉走着,从而摆脱了一些理智上思考的问题所带来的束缚。尽管他考虑到自己和晓霞之间身份的落差,但是他仍然是十分向往着这段感情。田晓霞的父亲田福军近来是青云直上,职位从行署专员提到省委副书记。可是这些丝毫都没有影响到田晓霞对少平的爱恋。在后来对少平来往的一些书信中,晓霞提到了一位名叫高朗(高朗的父亲是市里的副市长,而他的爷爷则是中纪委常委)的男士对自己的追求。这不得不让少平心中很不爽。是因为对她没有安全感吗,还是因为自己不够强大进而对自己没有足够的自信?但晓霞的突然到访,改变了少平的想法。他们把千言万语转化为了具体的亲密行为。此后,少平一边努力的自学相关功课,以便进一步深造;一边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那一天是他俩一起回到他们初次牵手的地方的日子。遗憾的是,田晓霞在一次出差中,勇救落水少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可以想象的是,少平得经历什么样的梦魇啊!后来的一次煤矿事故后,少平住进了医院,在那里有一位护士一直照看着他。那护士就是金波的妹妹——金秀。这生活就是一个圈。少平喜欢郝红梅,郝红梅喜欢顾顺民,顾顺民喜欢金秀,金秀喜欢孙少平。孙少平不禁摇了摇头,终于承认自己走不出对晓霞的思恋。他委婉的拒绝了金秀,并告诉她,其实他一直把她当妹妹看待。这对金秀公平吗?不,感情生活里何来公平一说。我不由得想起了有朋友说他近来在外地算了一卦,那算命师傅说:此生你将要经历很多段感情,直到你找到自己想要的那一位为止。这番话看似很有道理,实际上什么也没说。谁能真正的看透?每一段感情的开头部分似乎都像喝冰冻啤酒的第一口。恩,感觉有些冲喉咙,还有些令人心醉神怡。喝着喝着,便觉得完全是一股潲水味。有人云:性格相反的恋人,在结婚前是互补,在离婚前性格不合。这话细细思量,却自有一番道理。
    对田福军而言,作者没有过多的着墨于他和妻子徐爱云之间的感情生活。这似乎是美满而平淡的生活了。
    孙少平的妹妹——孙兰香,后来考入了高等学府,由于她成绩好,相貌出众,性格又开朗,许多男生趋之若骛。她最后和吴仲平好了。而这位吴姓男子则是当时省委副书记吴斌的儿子。我这么分析,好像是有一些断章取义。但是试想,作者这么写肯定也有他的目的所在。似乎这一对情侣才是互相喜欢,而且还打破了世俗的“门当户对”的观念。他们真正的走在了一起。不管是从他们心灵交汇的程度上,还是从日常生活中的共鸣与默契来看,他们理应走向婚姻的殿堂。那么这样说来,另一条感情上的主线便明晰起来了,从少安的姐姐兰花和二流子王满银的婚事;到少安自己的纠结与不安;再到少平跟着感觉走的选择;最后,兰香这个人物角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兰香没有姐姐的懦弱与自足,没有少安哥的那份忧愁和落寞,也没有少平哥后来的遗憾事。看起来,他们的年龄从大到小,越后生的感情生活越发自主,越能突破世俗的观念。这应该算是一种人性上的进步吧,没有了精神的束缚和世俗的桎梏,人才能活的有尊严和幸福。
     在吴斌夫妇见到兰香前,吴斌同志认为,婚姻本应自由恋爱,随孩子去吧。而他的妻子则认为找一个门当户对的好,她想到的是山旮旯里来的女孩子不讲素质,没有文化,如此种种。但是当她第一眼看到兰香的时候,可是喜欢的不得了。是啊,英雄不应该问出处的。她看到的兰香是知书达理,气场不凡,面容姣好,性格开朗,这样的儿媳妇如何不令自己喜爱?
    这或许才是婚姻的真谛吧。

来自: 豆瓣
作者: DENGDE$    时间: 2012-8-29 09:27
  这样的书这样的故事使人感慨万千。我看到的是信念带来的力量。一代和一代之间的思想落差,社会阶层的矛盾,意识的崛起推动着社会不断前进。看过很多这类的书,总是感动于像少安少平这样的人,这样的人代表的是社会大多数人,平凡,善良,坚韧。在残酷的世界不断奋力挣扎,却不知道能不能改变命运,让人又觉得无奈,因为我们是普通的。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个少平,因为物质条件的限制不能如愿以偿,可是我们无法改变,这便是痛苦的地方。而那些甘于平凡却不平凡的人是再伟大不过了。像田晓霞这样美丽,聪慧,善良,家境优越的人,他们具备的气质才华是少平多么努力都不会有的。这样的对比生活中屡见不鲜,有的人羡慕,有的人妥协。其实平凡到底是什么,我也说不清楚,少安少平晓霞都可以说是平凡的。读一本好书像是读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的人物,情感。把这些能量汇集,是值得深思的珍藏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失落的$    时间: 2012-8-29 09:27
  快看完的时候发现已经快结束了,但是自己还是沉浸在书的故事当中,好像一切都刚开始。很欣赏孙少平,无论在怎么样的环境中还是如此的坚强,还一直保持着读书的习惯。看齐。在一个平凡的世界里,要做的是平凡的人,还是做不平凡的事。

来自: 豆瓣
作者: 阿拉贡$    时间: 2012-8-29 09:27
        终于把这篇长篇小说看完了。看的时间比较零散,不利于情感的连续性表达与爆发,但也能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了。个人认为生活是平凡的,这里的平凡指的是不幸。各种不幸与抗争就是她的平凡。刚产生爱情火焰的孙少平,聪慧的恋人田晓霞就在洪水中牺牲了;刚从伤痛中有所缓解,命运便在他的脸上划下了不能忘却的伤痕。孙少安刚刚事业有所起色,便由于技术失误欠债万余元,而他那心底美好的初恋田润叶,嫁给了半身残疾的李向前,不幸却又幸福。
        不幸是平凡的所在,是生命永远的主题!好在,有些时候人比不幸本身更要强大,从容的对待这本就平凡的世界。纵然痛苦难耐,无所慰藉,向少平一样去阅读,去寻找精神的充实;去劳动,去实现一个个目标,哪怕这目标是给父母挖一口窑。
        书中的地点黄原地区的原型是延安,这让我有了想见一下她的冲动。这广袤的黄土地,感谢你的给予,给予我们生活的资源、思想的素材、平凡的活下去的勇气。

来自: 豆瓣
作者: 柚西西$    时间: 2012-8-29 09:27
  因为某人的推荐才看了这书。刚开始看的时候,特别难以融入到书中去,因为本身这类题材我就不感冒,所以刚开始看的很慢很慢,也曾一度想不看了,后来莫名其妙的也就看下去了。看到晓霞的牺牲的时候被触动了,一面看着书,一面流了很多眼泪,我想这个看书的过程我倾注了感情,我在怜惜少平。我喜欢这个善良正直的少年,也就不自觉的希望他有个好结局,他有个不平凡的结束。而全书却以少平回到煤矿结束。最终他只是个煤矿工人,带着煤矿留给他的那条疤,跟慧英嫂和明明生活下去,生活就这么平淡的过了下去。少平他热爱生活,相信人间有真情,他怜悯每一个他遇到的不幸的人,他的心那么宽广,装下了世界,即使他出生在农村,即使他只到高中毕业,但是他学习的道路却一直没有停过。人啊,真的是在于自己的选择呢。他透过书本,让自己的心获得平静,精神富足,他也爱给他带来安全感的煤矿工作。我想,他最终回到煤矿放弃留在省城的机会,他没有遗憾,他的心和生活前所未有的平和。人活在世上,挣扎那么多,奋斗那么多,不就是要的内心的一种满足吗?其实人往往在追求的过程当中就已经迷失了,而少平他没有。他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一种鼓舞和教导。人最终要归于平凡,这怕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意思

来自: 豆瓣
作者: 明月奴$    时间: 2012-8-29 09:27
        看完《平凡的世界》,我为田晓霞不值,为孙少平扼腕叹息,为孙少安心痛,为这个世界里的每个人的处境哀伤!
  
      我知道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确实很平凡,我们不一定能获得我们想得到的,我们必须经历种种肉体或精神的苦难,我们必须面临爱我们的和我们爱的人相继离世,我们可能会在生活出现转机时突然谢世,也可能不曾走过最烂漫的青春年华便离开。。。
  
      不得不承认,从空间、时间来看,我们是如此平凡、渺小,但这个世界真的像路遥写的那样,平凡到如此地步吗?
  
      平凡≠苦难吧?!
  
      或许作者所秉持的一种价值观念,是我并不会意识到或者马上理解的。路遥眼中的人生,应该永远无法逃离时代的束缚,甚至背着沉重的时代枷锁,我们每个人都背负着一个时代沉沉的使命或者责任活着,不管对这个时代有益还是有害。
  
      因此,作者笔下,即使物质生活优越了,他也情愿给故事中的主人留下一笔伤痛,让幸福将至未至,让一切都空欢喜一场(为什么让可怜的少安夫妇在故事的结尾,用肺癌这种庸俗的段子打破即将到来的幸福呢)。
  
      路遥还秉持一种信念吧,大意大概是“劳动是上天赋予人类最宝贵的东西”,劳动让我们养家糊口、获得尊重、实现人生价值,这些都无可辩驳,但路遥苦行僧式地让书中的主人公们,通过劳动解放思想意识,寻找精神寄托,用肉体的痛苦转移精神的折磨,这条路真的如此值得歌颂吗?
  
      世界是很平凡,我们也可能庸俗地活着,也可能像孙少平一样心怀梦想、不屈不挠、不平凡的活着,但难道我们一定要活得伤痕累累吗?一定要每个人都只获得有限的一点点幸福吗?
  
      我希望,世界并非如此;我希望,完满的幸福确实存在;我希望,每个主人公都如此哀伤、如此苦难,只不过是因为路遥本人生在一个并不太幸福的时代。

来自: 豆瓣
作者: 薇墨$    时间: 2012-8-29 09:27
         用了5个通宵,终于看完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是2010年的夏天,在我将去哈尔滨工作时,在南京的大众书局购得,同时购买的还有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而这三本《平凡的世界》一直到现在才打开来看,在这短短的几年间,我的人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踏上北去的列车时,我还是一个单身的女孩,而现在我已经是一个母亲。
      在这本书里,我为孙家人感动,看到他们家人之间的责任、信任、无条件的付出,也为村民间的守望相助感动,在贫困时间,每一个人是那么的淳朴。而现在,当我们越来越富裕的时候,失去的却是金钱都买不回的。
      看完这本书,越发的觉得现代人的空虚、浮躁。可以因为钱,而互相猜忌、无视亲情,甚至连关爱都要用钱去衡量。在这样一个环境,我有时觉得我已经迷失。。。。。。
     

来自: 豆瓣
作者: 佳佳小$    时间: 2012-8-29 09:27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感觉有点跟不上现在这个社会的脚步了。浮躁的身心,利益的驱使,现在的我到底还有多少事真的?无形的空间越来越小,还有多少时间能静静看自己喜欢的书?想想自己的梦想?脑海里那孙少平都给我明确的信念。每次读它都能深深震撼心灵,让自己知道坚持什么!

来自: 豆瓣
作者: 裂琮$    时间: 2012-8-29 09:27
  一本书让人感动,或者它触动了你内心深处埋藏已久的梦想,或者它写出了你的生活经历,又或者它说出了你想说而未说的话。
   也许生于城市,长于城市的人很难对《平凡的世界》产生共鸣,毕竟那是太过遥远的事情。但在我看来,这是一本每次看都可以给人力量的书。 最喜欢的是第一部,孙少安为了粮食增产故意给大家多分自留地,结果却被批斗。山村夜晚的小路上,父亲孙玉成怕他想不开,默默地跟着,两个男人承受了一个六口之家所有的艰辛,却总是风波不断。父子两人在寂静的夏夜,蹲在玉米地里放声痛哭,第二天开始重新面对生活。 虽然不曾经历过那种困苦,但对小时候住过的窑洞仍然记忆犹新,土坯垒起来的院墙绕起了童年的天空,两扇斑驳的木门,挂着一把锁。很小的时候,父母出去,我就被锁在院子里,面对着那一方天空,长大了一些,父母出去劳作,我在外面自己玩,天色渐渐黑下来的时候就坐在门前的石凳上,守望着母亲归来的身影,铝制的钥匙插进略带锈蚀的锁孔,木门嘎吱嘎吱地转动着打开。 记得有一段时间父亲是在村里的煤矿上班,有时候就跟了母亲去给父亲送饭,从井下上来的,几乎认不出哪个是父亲,有的人家忘了带筷子,就到矿井旁边的树上折下一根树枝代替。 从小父亲带我出去,经过卖小吃的商店,问我吃什么,我总是回答:“不吃”。这么多年,患得患失仿佛已经成了习惯。 有的事情,我们没有经历过,但它却如此真实地存在过,或许就在我们父辈的身上,那是父辈的旗帜。我们都活在“平凡的世界”,但对于有的人,我们经历的,却始终是两个世界。

来自: 豆瓣
作者: ak$    时间: 2012-8-29 09:27
  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确实好看

来自: 豆瓣
作者: 瓣虫$    时间: 2012-8-29 09:27
  读这本书时正在上大二,当时面临未知的前途及生活的环境,我迷茫了总感觉很浮躁不知路该怎么走,时常考虑生命生活的意义是什么。静下心来读了这本书,小说人物的可爱 善良 真实,及对生活的热爱和从平凡的事中体现出来的伟大精神面貌都深深感动了我。
  另外,故事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生活 命运 家庭 社会 人性等等着实收获了很多,让我这颗浮躁的心踏实了许多,鼓舞坚定了我的人生观

来自: 豆瓣
作者: 麦田守$    时间: 2012-8-29 09:27
      五年前高三暑假看过一遍,而今五年已过,沧桑岁月,弹指一间。
      五年前的自己可能还如孙少平般理想主义,不肯向命运低头,不屑攀附于他人,天真也无知着。可如今呢,经历了考研的失败,经历了去年人生的低潮,经历着如今的巨大反差,还会像当初那般的清高自傲吗?恐怕未必。那天和主管一起吃饭,她说人生就像一条直线,一条永远无法回头的直线。我说,我认为人生更像一条波浪线起伏的直线,有高潮有低潮。人生得意须尽欢,但莫得意忘形。人生低落须自省,且莫自暴自弃。
      有理想,那就勇敢的去追逐。哪怕最终证明所做所为是错的,哪怕最终一无所有。最起码我可以骄傲的对自己说,我就想这样,怎么地吧。追逐心之所想。欣慰的是,经历了过去两年的低潮,我依然拥有拼搏的斗志。一如农村人孙少平。
      “不过,细想过来,每个人的生活同样也是一个世界。既是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这些平凡的世界里,也没有一天是平静的。因此,大多数普通人不会象飘飘欲仙的老庄,时常把自己看作是一粒尘埃----尽管地球在浩渺的宇宙中也只不过是一粒罢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陈小笨$    时间: 2012-8-29 09:27
  
  今天看完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与之前刚看完了某些外国文学相比,对我最大的吸引就是平凡、易读,但平凡的世界也渗透着几分不平凡。
  也许是生于89年,我没有很好地理解那样一个父辈母辈的年代里人们的固步自封、落后的思想形态,也没有很好地融入到那样的一个黄土世界里,但一个个诸如少平、少安、润叶、晓霞等等所表现地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对挫折的不屈都从我不能理解的背景下游离出来,深深地感化着我。
   书中给我最大感触的就是生活的残酷,不断的跌宕起伏,生活给了辛苦的庄稼人们一点点希望又无情地将之粉碎,与之前看过的余华的《活着》有几分相似,总在事态往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在读者心里有点窃喜的时候,重重地泼上一盆凉水,所以读这样的文章心似乎一直都习惯了平静,不愿大喜,似乎是怕之后的悲太大。但比起活着给人的压抑,《平凡的世界》显然更想给我们看的不是生活的残忍、社会的无情,而是在这样的境况下在这片黄土地上生活的人的不屈,与生活的斗争、对自身价值的实现。
   最后是叶赛宁的那首诗出现的段落:
  孙少平带起墨镜,穿上风衣,人潮如流的大街上,人来车往,阳光明媚,这时候,叶赛宁的两句诗突然涌上心头:不惋惜,不呼唤,我也不啼哭.....金黄的落叶堆满我心间,我已不再是青春少年。

来自: 豆瓣
作者: 玫瑰花$    时间: 2012-8-29 09:27
         几天的时间里,深深地投入进这个平凡又不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的生活是平凡的,从一个当初饿肚子的农村穷学生到最后是一个脸上有疤痕的煤矿工人,他从始至终都是平凡的人,生活在底层的平凡的世界里。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又是不平凡的,他深深地热爱着那个“黑色的世界”,就像儿子热爱自己的母亲一样,他和晓霞相互吸引更多的是思想和精神的吸引,他拥有着像保尔一样钢铁般的精神,他也希望自己的生活虽然是平凡但是不是安逸的,有磨练有经历,只有劳动才是最真的,只有劳动,在那个社会下才是能提升精神境界的方法。全身心的热爱自己的生活,热爱自己身边的人,热爱自己的劳动。

来自: 豆瓣
作者: LJ$    时间: 2012-8-29 09:27
         前阵子听了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报告,主讲人描述目前城市中农民工的状态“严重缺乏归属感、尊严感和幸福感”。
      我的思绪立刻带到了平凡的世界中,想到了孙少平到省城打工的片段。接受过良好高中教育的孙少平,即使在最苦最累的时候,也不忘记用知识武装自己,不仅为有朝一日可以摆脱出卖苦力的命运,更是内心的一份坚持,让自己能够在困境中继续战斗的坚持。读这本书已经是几个月前的事了,很多细节已经忘记,但是孙少平驮着被褥,蹲坐在桥下用工市场的画面;田晓霞来工地找他,他立刻换了身行头的画面;孙少平在矿区师傅的家里和师傅对饮的画面,依然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一个纯朴的年轻一代农民,如果想改变种地的命运,需要付出和牺牲很多。现在的农村现状就是“386199”,38代表收留妇女,61代表留守儿童,99代表留守老人,这三个群体就是像孙少平这样的年轻农民需要付出的代价。
      除了远离家乡亲人的寂寞感,他们在城市中做着最苦最累最脏的活,却依然招致许多城市人的白眼。记得前阵子的一则南京新闻,公交车上某位男乘客因为嫌弃农民工身上的汗味,居然斥责他们必须立即下车,所幸车上其他乘客还有司机都是站在正义的一边。也许大家应该想想,农民工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而大家又为农民工付出了什么?最后贴一首农民工自己的诗《背篓工人》:
      步履匆匆汗满肩,
      风吹背篓正冬天。
      高楼白领曾知否?
         十块砖头一角钱。

来自: 豆瓣
作者: veroni$    时间: 2012-8-29 09:27
  还差10%就看完了,以小说的角度再现当时的历史情景。
  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个特定的标签。
  每当读到一个转折点的时候都让我为之一振
  忍不住再回味一下前面的故事
  这样的小说,我猜不到结局
  就像评判好坏电影的标准一样
  让人在一开始就可以猜到结局的,是烂片
  而这个,是部好书
  我很惊叹作者可以有这样的故事构思
  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历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精彩的故事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大橙子$    时间: 2012-8-29 09:27
  在男友的强烈推荐下,我利用周末的时间,废寝忘食地读完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很遗憾,我身边暂时只有这一本。
  最开始,我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被这本看似普通的小说吸引,我以为,可能是因为我家是北方农村的,父母都有住过窑洞的经历,因此才有的亲切感。后来,听男友讲,这本书特别励志,我才恍然大悟。
  所有的人物形象中,对我影响最为深远的应该是孙少平。由一个稚嫩少年到成熟青年的蜕变,知识的力量改变了他,也重新塑造了他。
  这本书为我的阅读生涯起了很好的开端,从这里,出发,向一个新的里程迈进。

来自: 豆瓣
作者: 花朵安$    时间: 2012-8-29 09:27
  平凡的世界写了很多年,风格从现实主义到红色文学,阅历增多没有折射到思想深度上,让人遗憾。
  任何尽力还原历史原来面貌的尝试都值得尊重,建国初期农民的苦难深重,披星戴月的耕作却填不饱肚子,从生到死被束缚在土地上,在城市人面前低人一等是一个中国农民的宿命。在第一部中,黄土地上这群农民为一日三餐的辛劳,生活重压下淳朴的手足情,是来自于对农民的深情厚谊。在优越城市人面前农村娃那自卑的心理,穷人孩子的早熟,农村父母对孩子的愧疚无奈,都传达的栩栩如生。
  但这种对历史的尊重在第二、第三部中已经逐渐为等待青天拯救的意识替换,作者把重心从农民为生活挣扎转移到人民公仆们为改善人民生活鞠躬尽瘁的服务中,变成了一本真正的主旋律文学。这种笔锋转换让我怀疑自己是否是在消费苦难,却对实际存在的真善美选择性失明。就像读者要探究笔者的心意诚不诚,读者也应该这样追问自己。带着这种疑问,继续读下去,让人很失望。我怀疑作者已经意不在表达,而在标榜。只是想树立一些丰碑,而不是想打碎一些桎梏。而我相信后者是文学的使命。
  底层人们眼光局限于一亩三分田,对于权利的要求,对于自由的渴望,对于户口制的控诉,都未见笔墨,仿佛他们只是物质水平的奴隶,而不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独立个人。他们对于生活的最大追求,无非是小富即安。文革后农民生活翻天覆地的改善,是党的好政策,在精神上农民依旧没有从奴役状态中苏醒过来,他们生活的好坏取决与是否有明君,是否有青天,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从来不是土地的主人,只是听天由命看天吃饭的奴仆,因为没有这种想法,所以也不受这种想法的苦,农民的痛苦,主要是没有钱,吃不饱。农民的精神世界,从来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精神世界为官员们垄断着。书中描述的官员主流是高屋建瓴,走在时代前面,他们清廉公正,深谋远虑,是经济发展的舵手,他们思维四通八达,能力高超品德高尚,这个形象完全脱胎于专制社会里的青天大老爷,书中一直传达的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统治思维,生活在一个社会里两个阶层的人描写方式是脱节的。
  就像书中说的“是呀,即是高级干部,他们也同样具有普通人的感情。”看完全文,会发现,这是连篇累牍的歌颂与赞美,农民走上康庄大道,官员们德艺双馨,底层百姓自强不息,爱情超越于阶级,好像努力了就可以实现人定胜天。书中的孙少平为他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而骄傲,以创造者的自我认知消除了自卑心理,但面对大学生的求爱,他又退避三舍,觉得身为挖煤工的自己配不上,这种矛盾说明主人公强大的心理并不是铜墙铁壁,映衬出他付出那么巨大的努力后,依旧难以改变自己只能出卖体力,无法实现阶级流转的悲哀,这种矛盾难以解决,所以他只能靠自我开解获得自信,用疯狂的体力劳动,压制内心这种疑虑。遇到自觉高攀的对象时,这种矛盾就不可避免的阻挡了他。无论他是农民还是工人,无论他离故乡有多远,他始终没有走进他所期盼的脑力劳动者行列。
  书中人物的结局,孙少平毁了容失去了爱人,孙少安失去了相濡以沫的妻子,田福军老来失女,但这些苦难是戏剧性的,不是来自于平凡生活本身。
  其实不需要刻意的制造突如其来的苦难,因为他们的生活本来就已经是场灾难,从出身起他们就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去改写命运,但多数没有天资、机运的人永远走不出那个小天地,像双水村多数人,最终变成一个蜚短流长,目光短浅的平庸的村民。兰香、金秀那样飞出山窝的女学生不仅需要聪明,还要漂亮,但她们身上永远有那被瞧不起的农村人血统。
  逆来顺受与吃苦精神是被讴歌的农民的最大美德,他们考虑的这是如何戴着镣铐跳舞,对社会预先设定的角色没有抱怨,他们的努力只是从这个角色跳到另一个,却不抱怨为何他们生下来的这个角色就应该遭受生活的种种磨难。
  平凡的世界没有告诉我们答案。
  
  

来自: 豆瓣
作者: 流.浪.$    时间: 2012-8-29 09:27
  入手Kindle之后看完的第一部小说,2000多页的篇幅断断续续看了几个月,在火车上,在图书馆,在床上,终于翻到最后一页时,有点不舍,放不下孙少平、孙少安、死去的田晓霞,还有润叶、润生,情节会慢慢模糊,但这些名字会一直记得。
  
  俩兄弟的奋斗是书中的主线,少平上完高中,不甘一辈子待在双水村,偏要去外面闯一闯,哪怕是去做苦力,也没有抱怨。少安是生产队长,一直是村里的优秀后生,开了砖瓦厂,不久后却倒塌,不过并没有一直沉沦,最后又站起来,还帮村里盖了一座新的小学。
  
  平凡的生活里怎能少了爱情,可是书中并没有完美的结局,少安和润叶各自结了婚,晓霞在和少平约定的前几日突然牺牲了,好可惜,可能这就是当时大环境下的必然吧。少安和秀莲一起为了砖瓦厂奋斗,有了娃娃,谁又说这不是另一种爱情呢?润叶在向前的腿断了之后终于决定要跟他过日子,也许这就是命吧。
  
  平凡的生活,有时候即使你再努力,也无力改变残酷的现实,润叶和少安因为身份的差别而不能在一起,晓霞的死去,向前出车祸,金波再也见不到他的藏族姑娘,少安在人生的最辉煌之时秀莲却得了肺癌。我们只能选择面对,选择接受,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生活不那么苦。
  
  10年的跨度,书中的人物从少年到青年,兰香也从一个拾柴火的女娃变成了大学生,生活是痛苦的,也是充满着希望。在这个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是大多数,他们每一个人都在为了心中的美好愿望默默地奋斗着。

来自: 豆瓣
作者: donkey$    时间: 2012-8-29 09:27
  记忆有点模糊,回念有点味道。了解上个世纪末中国状况的不错切入点。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刻意的修辞 , 只有纯朴的语言和感人的事迹!飞速发展的当代中国很难再有当初的辛酸,更缺乏了一种透明的味道。也许绵里藏针比针锋相对更刺激。

来自: 豆瓣
作者: 雕阳水$    时间: 2012-8-29 09:27
  我看过这本书,感觉很不错,真本书很深刻,我在电影行业工作,敢问大家,
  如果平凡的世界拍成上中下三部的电影你会很期待么?或者电视剧?
  这是一部不需要态太多华丽的画面,是需要平实的语言,真切的剧情。同样它的难度也很高。

来自: 豆瓣
作者: 心潮勇$    时间: 2012-8-29 09:27
  近日读了《平凡的世界》这部矛盾文学奖作品上的璀璨瑰星,感触颇深,。净化了灵魂,启迪了大脑,有很多的人生感悟。平凡的世界里住着普普通通的人,但他们不是平庸的人,普通的事情中亦能折射出他们伟大的人格。这是多么积极的人生态度啊!
  《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现代城乡生活,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平等人为代表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人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孙少平出生在充满贫穷与苦难的黄土高原,自幼因为家里贫穷,上学只能吃最下等的丙菜,穿破烂衣服。但爱看书的他在学校是积极地,不仅当了劳动干事,还代表学校去县里参加表演。孙少平注定是个有责任心的人。在侯玉亭快被洪水冲走时是他摒弃前嫌救她于危难,当郝红梅在超市偷手帕被逮住时又是他不计前嫌出手相救。在这件件普普通通的事情中无不折射出他伟大的人格来。
  孙少平在当小工时,白天劳累了一天,晚上依然借着微弱的烛光,蜷缩在脏乱的,无窗无挡的空间里读书。被他对书的执着而感动,热爱学习的勤奋而鼓动。辛苦机械式的小工生活非但没有剥蚀他对书籍的热爱,反而更加深了他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读到此处,我深深地敬佩他。奋斗是什么?奋斗不仅仅是能吃苦受累。奋斗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在艰难的环境里依然保持生活的激情,甚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与坚韧。
  孙少平,这是个性格刚毅而坚强,能吃苦,又执着于读书的人。当小工的他遇到优雅美丽的大学生田晓霞时,并不感到惭愧。他想:他们两个人生活处境差异很大,但并不认为自己走的道路比大学低贱。自己是在社会最底层挣扎,但并不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职业的高贵与低贱,并不能说明一个人生活的价值,恰恰通过这段血火般的洗礼,相信自己历经千辛万苦而酿造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这关于苦难的学说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孙少平面对苦难永不屈服,勇敢积极的与命运抗争,他的坚韧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常说,在这危险的时刻,就应该像伟大的贝多芬所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决不会使我完全屈服。这也正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我佩服他为了生计可以放下读书人的架子,去做最底层的工作。在田晓霞看来:孙少平这个人和他对生活所采取的态度,使她非常钦佩。困难打不倒的人才是真正的男子汉!男子汉不是装出来的,是一种内在的品质,他喜欢孙少平的正是他不伪装自己,并不因生活的窘迫就感到自己活得没有意义。她看得出来,少平甚至对苦难有一种骄傲——只有更深邃的理解了生活的人才会在精神上如此强大。
  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虽不轰轰烈烈,但也刻骨铭心。田晓霞在日记中曾写到,爱情对我虽是“初见端倪”,但已使我一洗尘泥,飘飘欲仙了。我放纵我的天性,相信爱情能给予人创造的力量,我为我的“掏碳丈夫”感到骄傲。是的,真正的感情不应该是利己的,而应该是利他的是心甘情愿的与爱人一起奋斗并不断地自我更新的过程;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共同斗争!你有没有决心为他而付出自己的最大牺牲,这是真正爱情的标准,否则就是被自己的爱情所欺骗。多么真挚纯洁的爱恋!在这个喧嚣浮躁,感情泛滥的年代,它给我们带来一缕清澈的阳光,让我们感受到爱情的纯美!
  孙少平当上了煤矿工人,煤矿艰辛无聊的生活没有使他感到厌烦,反而让他兴奋。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并很快就成为了班长。他也不忘读书,并重拾课本,想要考煤炭技术学院。孙少平永远是这样的一种人:既不懈地追求生活,又不敢奢望生活过多的酬报和爱,理智而清醒地面对着现实。纵观孙少平,让我想起了残疾人作家史铁生笔下的一位长跑家K。某一年他跑到第十五名时,新闻橱窗里只列出了前十名;第二年跑了第四名,橱窗只列出了前三名;等他跑到第三名时,橱窗里只挂第一名的照片,等他终于跑到第一名时,看到橱窗里只有一副环城群众场面的照片。但最终他还是继续跑下去。在孙少平看来,生活就该轰轰烈烈,做事就得认认真真
  平凡的世界住着不甘于平凡的人,他给我们人生上了很重要的一堂课。让我们不懈的奋斗,永远的追求。平常的事情中亦能折射出伟大的人格来,所以要认认真真做事。我想,此书的价值也正在于此。

来自: 豆瓣
作者: 闷油瓶$    时间: 2012-8-29 09:27
              刚看完,就迫不及待的想写一些东西,是的这是一种震撼,平凡的世界。
         脑海中有每一个人的样子,模糊但那样亲切,可以说每一个人都那么的普通,但那样的让人感动。最喜欢的是那个女孩,晓霞,多么可爱美丽的女孩,那么让人渴望,我喜欢那样的女孩,不是单纯的男女爱情,而是赞美,她像姐姐,又是一个完好的爱人,我们不知道那个时代的爱情,甚至脑海中只有父母般的一样的指腹为婚,或者见一面就定终身的相亲,那是可怕的,在我看来。我不会接收那样的一生,所以我也喜欢那个少平,他是多么完美的一个人,在那样的时代,他的思想是那么的让人震撼,是的,震撼。他值得那些女孩去爱,去厮守。看完了平凡的世界,我觉得那不是平凡,是一种伟大,我没有经历那样的年代,我也想象不来那个社会的苦,但那个社会的人是我的父母,他们是经历了,但我该对她们想一些什么呢?
        愿我们都那么的平凡,至少敢对爱的人像那时的人一样即使害羞也干交出那封信,那表达心声的信,我期待,每个人都有勇敢的心。
         就像我喜欢的女孩,我喜欢你,却始终不敢说出口,
         哈哈,少年究竟该是怎样,爱情究竟该如何面对,未来是那样的让人期待.......
              总之,读完后,发现,喜欢的是其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
              

来自: 豆瓣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2-8-29 09:27
          《平凡的世界》,有着黄土高原一样的故事,深厚朴实却少不了支离破碎;有着信天游一样的基调,沧桑悲凉却也悠远悠长。通过讲述时代潮流中若干个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让我们对时代和生活有了更成熟的思考和理解。
      从宏观上,我们敬爱的作家路遥是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赞颂平凡的人生、赞颂平凡的世界。“我们承认伟人在历史进程中的贡献,可人类生活的大厦从本质上说,是由无数普通人的血汗乃至生命所建造的。伟人们常常企图用纪念碑或纪念堂来使自己永世流芳,真正万古长青的却是普通人的无名纪念碑——生生不息的人类生活自身。”书中的这段话多么精炼而坚定地道出了普通人对人类历史的贡献。是的,人类的历史、国家的历史终究是由无数的普通人缔造的,是由万千平凡的人生汇聚而成,只是在有时候由掌握权力或拥有智慧的少数人决定,而这些少数人的权力是由人民赋予。我们不应轻视历史中平凡的人,而一味地赞扬和关注王侯将相或达官贵人,大江东去,浪淘尽,淘不尽的是浪花底层千千万万的泥沙。从这个角度讲,以民为本的政治提议是正确的,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是社会生活的主人,人民生存的权力和生活的自由归根结底是任何人都不可剥夺的。书中在描写农村复杂的政治时,讽刺了那些强调自身权力的基层干部,讽刺了那些不谋工作、只谋仕途的人,只有切身为人民解决问题的干部才真正会得到认可和颂扬。
      如果说时代大潮汹涌壮丽,那么那些普通人的故事就是其中跌宕起伏的朵朵浪花,生活的道理寓于再平凡不过的真切的生活中,处于变革时代的人们,将人性中宝贵与落后的东西展现得淋漓尽致。少平、少安这对兄弟无疑是故事的主角。少安是无法逃避生活的无奈和重量却能用力量承担起苦难的勇士,少平是渴望在更大的世界里不断探索和寻找人生意义的弄潮儿。形形色色的人,不同的人生哲学,不同的人生。但是正如作者所说,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一个人,不能责备一个暂时迷途的孩子,也不能过早为佼佼者而喝彩,一切都不是一成不变,无论一个人的品性,亦或生活的喜怒哀乐,总在动态的运动中轮番上演生活的多情和无情。
      那么,我们将如何理解我们的生活?书中错综复杂的故事唤醒我们对生活的思考,但是每个人的成长环境赋予了我们不同的思路和结论。我们长大的过程,其实就是探索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和锻炼自己怎样对待生活的过程。不同的生活态度会有不同的人生选择,也就有不同的人生。我思故我在,理解生活的苦难和幸福永远比麻木不仁地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可贵,每个人都有让生命成熟的义务。不管怎样,当我们迷失或生活给我们带来阴差阳错的打击时,一定不可以绝望,我想,这或许是路遥给我们传递得最为宝贵的生活态度。
  

来自: 豆瓣
作者: monkey$    时间: 2012-8-29 09:27
  作者似乎对爱情持很悲观的态度,总是让有情人历经坎坷,饱受各种打击和意外,甚至最终也没能成为眷属。少安和润叶、少平和晓霞、少安和秀莲、惠良和丽丽、金波和藏家姑娘、金秀和少平、润叶和向前……而且总是在双方陷入深深的挚爱之中,令人产生美好的憧憬之后,各种各样的变故和灾难就活生生地将这一对对美好的姻缘拆散,令人深感惋惜。
  青年一辈的主角中唯一一位爱情很顺利的就要数兰香和吴仲平了,两人相知相爱,有共同的追求、共同的事业,最终结为连理。
  虽然这些爱情故事都令人心碎,但是或许正是这样悲剧式的结局才刻骨铭心,让人久久回味,也在一方面深刻了这部巨著。

来自: 豆瓣
作者: 小甲狼$    时间: 2012-8-29 09:27
  其实我看的书大部分是在高中时代,现在大学都毕业几年了...
        我自己本身是80后的,而平凡的世界讲的,我估计应该是60后或者是70后。所以说可能在故事情节上我是没有同感的,但是里面的情感很朴实。
      也许作者是想把积极向上,不屈不饶的精神带给我们的读者,这也是那个时代所提倡的。但是我认为现代人仍然会与读者产生共鸣。里面所体现出的无奈,是我们现代人深有感触的,平凡的世界总的来说是一个人生的波折起伏,很有看点,可以给奋斗者启迪。

来自: 豆瓣
作者: 大雪兔$    时间: 2012-8-29 09:27
  每当想起这本书的时候,就想起大学时候,一个人半夜挑灯夜读。也不知道为什么,看平凡的世界,老是要哭。明明就不是煽情的手法,不是做作的故事。就是要哭,绝不是为里面的情节而打动。恰恰是这本书的魅力锁在,它的史诗般的确又平易般的打动你。为这个时代,为这个时代的人,为自己而哭泣。常常在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作家写出这本书来,最近在读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想在他写这本书最后几年是何等辛苦,我倒是愿意作为小粉丝去端茶递水。抱着万分崇拜之情。喜欢的作者太多,这倒是第一次我关心的作者如此之切。

来自: 豆瓣
作者: Hust_M$    时间: 2012-8-29 09:27
      这本书大约很久前,一个读书很有深度的同学,就推荐过,他的断语是“我青春萌动的时候热泪满面地从中获得无穷大的正能量”。当初被他这句话所累,我就真心没有去看,因为,过度自以为是早熟的我,最害怕看到的就是励志成功之类的书籍。
    暑假在家,down了几本还算比较剧情的书在手机里,打算读一读调养下身心。正好iask这个盗版集散地里有个打包的rar里,居然就含了这本书,所谓天作之合,缘分不散,那就索性看吧。约莫花了三天,非常激动的看完了。回味下来,第一个反应,是很能体会那个同学当年的话,这应当是一本很适合18,9岁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候读的书,穷苦,困境,奋斗,爱情,国家。。。众多煽动的因素。很可惜我已经过了那个年纪,但是这本书的情节与人物对我来说,依然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可见年少时候,该要泪流满面到什么地步。
    然而,这本书,真的有点太不“平凡”了。小说试图涵盖的东西,很大。一个惊天动地大变革的时代,不同各类阶层的人物,简直就是一个时代风云会。我不得不承认,路遥在构建故事和人物上,做的还是非常出色,这点应该归功于他勤奋细致的准备工作(从他的后记可受很大的感动与启发)。然而,也许是那个时代的文艺作品脱不了要歌颂要向上的基调?我总觉得,小说中的世界,太不平凡了。
    整本小说中,我找不到一个有恶心的人。也许每个人在不同的时候,做过不同的或自私或罪恶的事,但是恶的源头,都是苦难与不堪,没有一个人物的恶,是让人恨得起来的。没有一个事件的恶,是有预谋有组织有历史罪恶烙印的。我想,这只能是有两个原因,然而无论哪一个都让我高兴不起来。
    一个原因无非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已经烂透了,直至我都不敢相信曾经有那么美好的时代,那么多美好的人。一个原因无非是那个年代的小说,都要表现积极的情绪,否则无法刊发或者受追捧。
    如果是前者,那我只能说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变平凡了,还是变不平凡了,总归都是个悲剧的前行。小说中透露出的一点点的分配不均犯罪增多的隐忧,到今天,已经变得稀松平常,人能不主动危害他人,就已然是个不坏的人,倘若做了些许无关痛痒的好事,就是先进典型,倘若大公无私去帮助别人,反而引起的第一个,是他人的怀疑:这后面必有目的有阴谋,如果实在没有阴谋,那就得到很多的耻笑,这人就是脑子犯2。诸君你看,到底哪个是平凡的世界?
    如果是后者,那只能说,某些所谓的制度,自有由来的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他首先也许只是限制了我的写作,后来开始限制我们的阅读与观看,再到后来限制我们的嘴,直到,限制我们的生命。这又怎是个平凡的世界。
    回到书中的内容,写一点我自己的好恶,我最欣赏路遥的一点点,乃至于我觉得这本书本来值当至少4颗星的原因,就是这本书的人物虽然都很善良,但至少不脸谱化,在那个年代,还是蛮难得。这本书的剧情虽然也有点过于故事化,但是结局却是很好的,不是苦尽甘来飞黄腾达,如果是那样,反而是最恶最臭的价值观:一个人无论怎么奋斗,都脱不了这个时代用权利和金钱去衡量成功和个人价值的阴霾。孙少平们坚韧的成长,已经是一个美好的结局,就让他,在我们心里,继续成长下去。

来自: 豆瓣
作者: 常郝进$    时间: 2012-8-29 09:27
    记得初读本书的时,有喜有悲。而且是从始至终一直融入于主人公,那个大时代中间。这种感觉,既是一种意外中的幸福,又是有一种亲临者的悲痛
    对于这本小说,即使评论家毁誉参半,但是对于大众读者却有一种无法逃避的力量。特别是穿过那个时代印记的人,有多少人能少的了感动。
    感动即出自那个不堪回首的物质时代,又少不了与书中人物产生过类似交集的命运。最可怕的是你在书中某个角落看到了你自己。
    虽然远离那个时代的我,却也从父辈那里对那个时代的一行一宿有了许多了解,又加上这本书描写的更是最直接的三十年前的家乡,又怎能不让你摆脱不了这情境,落入其中。
    对于主线爱情,其实我没有更多的评论,虽是小说,他们感情的纯美也让我不忍心妄自揣测,但是每次想起又不得不在脑中回想起那个凝结他们爱情的故事~  
  “我们中学时代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堂课结束了。虽然前面仍有漫长而艰难的考试,但是中学的课程再也没有了,往后将是讲座、讨论会、或参加就某一问题的学术研究,——全是成年人的字眼!——在高等院校的阶梯教室和实验室进进出出。但中学的小课堂和矮桌椅不会再有了,我们中学时代的这十个春秋就在那熟悉的、有点儿沙哑的铃声中悄然逝去了。还记得那铃声从楼下的教师办公室里慢慢悠悠地传上来,传到我们十年级所在的六层楼时,总要迟一小会儿。
  
    我们激动,我们欣喜,同时又不知为什么怀有一种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想到自己在转瞬间由中学生变成了一个有资格结婚成家的大人而感到腼腆,茫然不知所措。大家在楼道和教室里徘徊,仿佛害怕走出校园,落入一个茫茫无边的陌生世界里去。我们的心头萦绕着一缕不可言状的情感,犹如在逝去的十年当中,彼此还有什么话儿未全说完,中学时代的生活尚未过够,身上依然保持着少年的天真稚气,似乎这一天忽然使得我们茫然无措。
  
    敞开的窗口映出湛蓝的天空,窗口上的几只鸽子从粗嗓眼里发出咕噜咕噜的热烈的叫唤,苍翠的树木散发的清香和洒过水的柏油路所蒸发出来的气味混杂再一起,充满了整个空间。
  
    热尼娅?鲁米扬采娃朝教室里探了探头:
  
    “谢廖扎,打扰你一会儿行吗?”
  
    我走到走廊里。在这不寻常的日子里,热尼娅也显得与往常不太一样了。她的衣着象往常一样有些古怪:那条去年就显小了的连衣裙,短得遮不住膝盖,外面套着一件瘦小得连胸前都扣不拢的毛衣,里面衬着洗旧了的白绸衫,脚穿一双圆头平底童皮鞋——这身打扮象是从她妹妹那儿拿来的。她那头浓密的淡灰色的柔发虽用许多发卡和小梳子勉强别住,但还是散落了下来,遮住了她的前额和面颊,而且有一缕额发时常垂落到她那短小的鼻子上,总惹得她气恼地把它撩开。与往常不同的是,她面颊上泛出一层淡淡的红晕,那双忽而严肃正经、忽而漫不经心的灰色大眼睛里,闪耀着生气勃勃、亲切动人的光芒。
  
    “谢廖扎,我有句话想跟你说:咱们俩十年以后再见面吧?”
  
    热尼娅从来不开玩笑,所以我也一本正经地问:“为什么?”
  
    “我想知道,你将来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热尼娅撩开那缕讨厌的额发,说道。“知道吗,这几年来,我一直很喜欢你。”
  
    我一直认为热尼娅是不会说出这种话来的,而且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感情。她的全部身心都扑在共青团紧张的工作上(她是我们的团小组长),沉浸在对星球世界的幻想之中。即使在百忙之暇,她嘴里所谈的也都是恒星、行星、日珥、运行轨道及宇宙航行之类的东西,除此之外,我从来没有听她说过别的。我们当中只有一小部分同学对自己未来的前途有所考虑,而热尼娅从六年级就立志要当个天文学家。
  
    我和她从未有过亲密的交往。我们俩同级不同班,平时也只是因团的工作才有接触。几年前,我因犯了一个错误,险些被开除出少先队,由于伙伴们的全力保护,我才保住了红领巾。但是,只有刚到我校的热尼娅一直坚持要把我开除。这件事在我对她的看法上投下了一道阴影。后来我才明白,热尼娅当时那么“冷酷无情”,完全是出于她对自己、对别人的要求十分严格的原因,而绝非出于恶意。她的心如同水晶一样纯洁,她是一个对信念忠贞不渝的坚强姑娘,总希望周围的人都象她自己一样。相比之下,我远不是一个“正直勇敢的骑士”。此刻她那突如其来的青睐使我不禁又惊诧又尴尬。我回到往事的记忆中,寻找解开这个谜的钥匙。然而除了我们在清水塘的一次见面之外,别的一无所获……
  
    假日的一天,我们相约到希姆基水库划船,**地点定在清水塘公园的一座高大的凉亭旁边。但是天公不作美,一清早就下起了蒙蒙细雨,应约来到**地点的只有我、帕夫利克、尼娜和热尼娅。尼娜是因为她一到假日就在家呆不住才来的,我为尼娜而来,帕夫利克为我而来,可热尼娅为何而来,我们就不清楚了。”
     这么长的人生,这么短的小说。不要怪我将其载入。
     而路遥耐着性子在书中将各种阶层人生层次展现,又非现今浮躁的文字作家可比。
     而对于这本书的褒奖似乎户需要我再多加评论了。
     又可能是价值观的断层,我带着现今的眼光却对本书看出一丝淡淡的奴性和更深的俗套,这也是我最想说的,虽然比起上文话语精简至极,要做的只是想稍微提起让大家自己判断而已。
    奴性从何而起呢。首先,对于书中各种婚姻,作者至始至终摆脱不尽尊卑有别,门当户对的观念。对于人与人的阶层观念也有些看重。我只是提一我的观点,大家也可以自己品味,甚至完全否定我。
    其二,书中最后少平受伤后的两句话让我大吃一惊,“我难道要成为独眼龙,弱智,要是这样,不如死了算了。”这种歧视语句我很难接受出现在我如此喜欢的书中,也不允许出现在我的价值观中,更不希望出现少平或者路遥的思想中。有没有自己判断。也可能是我过于敏感,过于完美主义。
    其三,少平在毁容后甚至不愿出现在街头,而且拒绝了小姑娘的爱慕,而回到了煤矿甚至也暗示着什么。他本是农村出生靠的就是一种不服输的尽头,但是他现在向伤痛妥协了?向命运低头了?
    我知道反对者会有无数理由且严密的证据来证明我是在胡言乱语,我也无心情去剖析文章段落来与之争辩,只希望大家理解我这个对于喜欢东西过于追求完美的凡人心态罢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陈小结$    时间: 2012-8-29 09:27
        最初想不通少安为什么娶了秀莲,也因此对少安的评价远远不如少平那么高。后曾设想,少安家当初的那份光景,若是娶了润叶,怕是不敢让润叶吃太多的苦头做太多的活计,得像星星月亮一样捧着她来过日子的。那样的话,也许少安这一辈子过的都不会像在秀莲怀中那么坦然和踏实。至于秀莲,她在开始的时候也许就是个替代物,好在少安的家庭责任感和秀莲自己和少安的切合度,决定了这对夫妻也算是走到了最后。不知道最后让劳苦了一辈子的秀莲最后死于肺癌,让少安一个人的生活算不算是路遥先森对于一开始少安情感懦弱的选择的一种报复。
  
        
  
      至于郝红梅,她的故事在书中不会是用来搞笑的吧。读来让人有点幸灾乐祸的快意。在书中换了那么几个对象,也都印证着一个最古老的观点,就是善恶到头终有报。心存私念而不能化解的时候,频频遭遇各种不幸的事情,好在少平对她算是仁至义尽,后来心念变的踏实,也就寻了份还说的过去的姻缘。就是可惜了润生,不过人家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没话说。
  
      润叶的婚姻也很奇怪,我到现在都觉得她后半部分的婚姻生活完全是一种报恩或者施舍,并不像是书中描述她自己的思维转圜。一开始的时候非常喜欢润叶,但是在她做了结婚的决定而又视向前的努力和容忍而不见的时候,觉得这个女子怕是注定的悲剧命运。猜想,路遥先森对于向前的过于怜悯和对润叶一定程度的不满,才会写出向前残废,润叶回归家庭,甚至于连夫妻两的性生活都得靠女方来完成这种情节。我感觉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变相的对润叶的惩罚。
  
  
      尽管路遥先森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孙少平童鞋的思维变化发展过程,这一部分也被各大学校老师们引为值得学习的对象,但由于我个人对于事件结果的偏好大于过程,对这一部分虽然是略有感慨,更多的还是注重这个故事到底属于悲剧抑或喜剧。
  
      不过既然说到这一部分了,还是说说少平的思想有点像我的思想,从一度极度的自卑到慢慢的心智正常,不同的是我这个思维成长过程中并没有出现自己的那个田晓霞同志。不过目前也算是一个三观正常的大好青年一枚。
  
      再说,田晓霞就那么莫名其妙的死了,少平也莫名其妙的毁容了,更是顾养民怎么就辗转爱上了金秀,金秀却又迷恋着少平。
  
  故事如此纠结,路先森却如此淡定,晚生佩服。
  
      少平在田晓霞之后没有选择金秀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我邪恶的猜想,怕是最后和王世才的媳妇儿终成正果了。不要笑,我是严肃的。
  
      书中命最好的,应该属于少平的妹妹兰香了。这也印证了一个说法:知识,改变命运。
  
      一句话总结,最爱的男人是金波。最崇拜的女人是兰花。兰花印证了一句话:”有一种女人,无论她嫁给建筑工人还是国会议员,她都有能力让自己幸福。“也许有人觉得兰花因为王满银的缘故,一辈子没有尝过好日子的滋味,但是她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幸福是什么。此致,敬礼。俺葱白你。
  
      “尽管要嫁给谁的决定最终是由个人做出的,但在他做出这种决定之前,社会早已将他的视野限定在十分狭窄的范围内了。”
                                         
                                                                                                ——《社会学》约翰·麦秀尼斯
  
  
  
      这句话也许可以用来解释一下书中各个主角的婚姻选择。从婚姻开始说,是因为这些人的婚姻受制约因素都是大的社会背景和自身的社会阶层,婚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造成他们个人不同命运的开始。也可以这么说,我纯粹是来看言情小说的,只想看看主角们都寻了个什么样的好人家。
  
      不管书中的人们最后都去向了何方,他们的命运实际上在双水村的时候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决定了,走的再远,都带着双水村的印记,那是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
  
     你看,那些人,脚上还沾着咱双水村的泥巴咧~
     

来自: 豆瓣
作者: xiu$    时间: 2012-8-29 09:27
  把这本书放到kindle之后,就一直捧着看,尤其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越看越想看。虽然写的是从文革到改革开放初期这段时间的事情,但是于我却也有一些感触。农村里出来像我这样年岁的人,小时候多多少少也都听祖辈父辈们说过那时候的日子。这部纪实的小说就描述了这一段日子里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变化,在成长的二十多年来,这样的变化也悄无声息地在我的生活中蔓延,看着这样的文字,就像看着我们自己的过往一样,感受特别深刻,一些心酸,一些希望都 一并涌上心头。老实的农民孙玉厚,逆来顺受,一生的希望就是全家吃饱穿暖,而他的大儿子孙少安则更比他老爹更进一步,懂得争取更好的生活,然而在精神上,他仍然是跟他父亲一样具有局限性,不敢追求田润叶,而选择了门当户对、勤劳吃苦的秀莲。孙少平则在精神上走的更远,突破种种限制,自由的与田晓霞恋爱,,能够认真的对待自己的精神世界。孙家和田家两个家庭以及双水村甚至黄原市,都只是中国这段时间发展的一个缩影,通过这个缩影我们看到了物质上的进步,也看到了精神上的不断解放的过程。而一些传统的东西也让人感动,父母兄弟间的相互扶持,朋友之间的相互理解。这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也是一个不平凡的世界。

来自: 豆瓣
作者: Revila$    时间: 2012-8-29 09:27
  久闻文学大师路遥之作,经过了20年后,我才开始拜读这部巨作。这部描写了七几年到八几年公社集体制到改革开放十年之间,陕西一个小小的黄原县几家人的故事。从不同的社会阶层出发向我们重现了当时的时代变化。既然这部小说是从人物出发,对他的思考与分析自然也就从这些人物出发。而这些人物的社会地位,梦想追求,爱情瓜葛,最终归属又从某个方面定义了他们的位置。黄原似乎是整个中国的一个缩影,而每一个可爱的人儿我们都可以在身边找到映射。很快地我把父亲和我诉说的他儿时事情与我所了解的近代史联系在一起,加上几次去了陕西地区,让我第一感受是这本小说很亲切,离我很近。在某种程度上,它更弥补了我对这段历史的一些盲点。
  文章从高中生孙少平开始,也从他结束。这个人在故事中又起着串联其他角色和引导的作用。他代表的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儿子,受过中等教育,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幻想,浑身的浪漫主义使其独特的人格更为突出,可是现实的生活把他拉回到了那片荒芜的土地上。他没有妥协,试图通过开拓眼界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可是现实一次次把他按住在地上。最终他没有再次尝试与金秀在一起,而是以自己了解的实用主义踏实地站在了那片土地上,安稳地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看似是对命运的妥协,却并不完全如此,他恍如一个知天命的少年,不懈地在这片土地上找到自己的使命。对他的描写十分到位,因为对于路遥来说,孙少平几乎就等于自己,在儿时卑微的地位,终日无法填报肚子的生活,儿时对生活的幻想,这些都是儿时的写照。但这又只是路遥心目中理想的自己。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关心国事,在路遥的其他作品中都对这些有着强烈的认可。可是路遥却给了这个他心目中理想的男儿一个不完美的结局。无论是开学时黑膜的自卑,还是出门时试图改变命运,更是最后对命运的认同。都放映着当代这类农民儿子的悲剧,最后他还是没有逃脱出自己的命运,离开那片土地之上,从事着自己满足的文化事业。但很明显他已经心满意足了。最终他那段“生活的姿态有千百万种,人们往往只是追求自己内心的满足”。正正是他发现世界荒诞之后的安稳,不求吾生之永恒,但求不懈于世兮。也正正是这样的一位青年,告诉着我们人生的那么多的不完美都是可以通过精神上去填补的。
  如果换算到现在,他已经是56岁,在年龄上与我的父亲相仿,但是我的父亲却更为贴近他的大哥。因此在阅读到关于他大哥孙少安的篇章时,我总是不由自主地与我的父亲画上等号。从而使我更能体谅到父亲的不容易与艰辛。农村出身的少安,为了满足弟妹们的发展和家里的生活,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学业,在土地上帮补家里的生活,承担起家里的责任。战战磕磕地在土地上辛苦十几年的少安,抓住的改革开放的机会,从苦工到办工厂发家致富,都体现了一个农民在集体制下的痛苦生活和对脱离这片土地自由的向往,他成功的转型成为农民企业家。一切都是在向喜剧发展时,作者又让他的妻子得到肺癌而以悲剧收尾。同样是农村出身的父亲,也是由于家里贫困而无法上学,虽然家里在村里占着一席官位,但完全无法支持四个孩子长大的费用。因此我的父亲和少安一样,放弃了大学,以支持弟妹们的成就。后来的转型让他踏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但从骨子里还是一个农民,人们的智慧和见识跟不上时代进步的脚步,慢慢的也在十几年间被淘汰,相信假若故事继续发展,少安也将面临这样的问题。可悲又可爱的农民们,他们向我们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对美好追求的力量,可是又不断向我们提醒着他们的劣根性。在知识层面的不足,导致了他们对时代快速发展的不适应,他们的淘汰,只是早晚的问题。而如少安和我父亲这样的企业家,在中国更有千千万万。
  他们的父亲,则完完全全是一个十足的憨厚农民,他一辈子思考的事情只是想让家里人不饿肚子,就心满意足了。中国成立的四十年间,他们经历了太多,从被欺压到解放,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再到归为集体所有,从推崇思想解放再到大唱红歌。政党内部的变化太快,以至于他们无从适应,他们安分守己的过着日子,只是希望灾难不要降临于自己头上,至于他们对自由的向往与美好生活的期盼,早在打斗地主之前被消磨殆尽了。
  当时的农村人口占到中国人口总数的80%,也就是说在中国,有80%人儿和他们的家庭情况是相似的。他们父子三人的努力,终于在小女儿的身上看到了曙光。有多少人花了几代时间改变了本有的命运,我们假设没有改革开放,也许就不会有这一家人用一代人的时间改变命运的奇迹。而兰香这个女子,终究在父亲和哥哥们的帮助下,获得了解放,离开了这一片黄土地,读上了重点大学,与吴恋爱结婚了。无论是生活还是爱情,她都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对于少安和少平来说,他们的妹妹,就是他们对希望的延续。这也是当时大多数农民的写照。
  在文章当中还有一些十分鲜明的人儿,如田福堂和田福军两兄弟,两人都是旧时代的领导人,但在改革开放的面前,却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田福堂无法放下自己手中的权力,不愿放手让自己那高贵的村委书记的职位更换,而这也是源于他无法用开放的思维看待时代,把集体劳动看成是社会主义的标志,直到村里人们都发家不挨饿了,他才知道,他的时代已经越行越远。而田福军则是开放性的看世界,在改革开放期间大刀阔斧地发展经济,从而得到提拔与赏识。在这里路遥把大哥书写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劳动革命者,而弟弟则是一个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从而赞许对读书对命运的挑战,他既赞颂农民的不屈精神,又鄙视农民的保守思维。
  相对于田福军和他的哥哥,他们的女儿又在思想上超越了他们,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同时又是教育的先进之处。改变了大多数农村人们的思想,开始注视到精神层面的重要之处。对于叶润而言,她的爱情不再是物质与官场的买卖,而是心灵的相融。所以她在因二爸而下嫁给李向前时,她痛不欲生,抛弃一切离开了黄原。田晓霞相比她的姐姐就更为进步,她清楚物质的世界满足不了她的欲望,而在精神世界可获得永恒,大量的阅读书籍使她的视野比大多数当代人来的开阔,同时在追求上也更加淳朴。
  《平凡的世界》与路遥的其他书籍一样,都是用大量的文段来书写人物的感情经历。书中的主角孙少平,他先是爱上赫红梅,可这个女孩又因为他的贫穷而抛弃了他。每个时代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人儿,我们不能去唾骂或鄙视她,她只是对美好生活渴望的可怜人儿中的一个,而后来田晓霞的出现,让少平爱情又燃起了火光,却以悲剧收尾。我们不该去赞颂晓霞的伟大与对爱情的纯真,因为我们无法想象假如他们真正在一起之后又会以什么样的形式结尾,会和他二爸一样每天因生活艰苦而斗嘴,还是和她姐姐田叶润一样平凡而甜美的过日子?可能这一切只是为了展现少平的悲壮生活而设置。最终少平没有答应调回市内,决绝了金秀的爱,是因为他明白,他的生活不在这里,他是踏踏实实站在土地上的人,这样让他活的自在。当然还有关于他大哥与大嫂的平凡农村爱情,叶润最终在向前身上找到了落点等等。
  书中除了对真挚爱情的各种“阐释”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农民生活中家庭的共度患难的亲情,同时还有邻居之间的相互扶持。在社会的发展中,少安和少平都没有完成自己对知识追求的梦想,但在自己妹妹身上找到了希望的寄托,父亲战战兢兢的养活了他们,大哥兢兢业业地改变了命运,少平在外的发愤图强,这些都离不开家庭的相爱,都离不开亲情的加油。然而也正是这样的家庭,才使他们能在困难的生活中找到改变命运的道路,让改变自己社会地位成为了可能。
  社会的地位,在路遥的书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影响着人们的内心世界,关系到人们的自尊。在书中不同的人对社会地位有着不同的看法,同时又是这些看法改变着他们的行为。而有意无意之间这些改变他们社会地位的事情,又往往决定着他们的命运。改变人的命运,又成为了贯穿整部小说的主线,同时也是路遥所有小说里面的重点。
  《平凡的世界》中唯一不变的是平凡生活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的人为了吃上一顿饱饭一年四季在田地上劳务,有的人为了光宗耀祖而发愤图强,有的人为了自己梦想而远走他方,也有的人为了保住地位不择手段。在这片最荒凉的土地上,人们生活虽然艰苦,可从不消逝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平凡而奇迹地开创自己的田地。
  路遥几乎经历了中国文化历史上最艰难的所有时代,他在文革时期初出茅庐,锋芒毕露,自然免不了在犯下错误,但是这个并不影响他的发展,反而使他在这场革命中吃上了饭。因此路遥对文革等并没有太多自己的负面情绪,后来对农村人民的交往中,反而才慢慢对这些事情有了深刻的看法。因此用路遥自己的话说:“这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极其客观的看待。可是路遥并无法跳出自己时代的局限性,在书中多次赞许和强调一个好官员的重要性,路遥似乎清楚,又非清楚的知道,没有一个人一辈子不犯错误,而书中暗示提倡的作法是战战磕磕地坚持自己的岗位,尽量少犯错误,一切仍要听从领导安排。而他并不清楚,正是这样的听领导话的行为为中国造成了无数的混乱,这样的一本中小学必读书籍,是否会为孩子留下扭曲的权力观,我们不得而知,只是我们不能要求这位伟大的死去的作家,从他们的时代来考虑我们先进的问题,只是希望现今的读者能从中挖掘出好的东西,而筛选出不值得借鉴的地方。如同我们对待孔孟文化一般。
  《平凡的世界》围绕着这一村子的人,同时又以这一家子的人为主线进行阐述,对时代的变化有着深刻描写。这一代人的命运几乎与出身密不可分,而爱情,也建立于这个深刻的阶级关系当中。路遥先生一辈子在陕北这片荒瘠的土地生活,对这片土地有太多的爱与恨,所有的感情交集在一起,换化成为这部世世代代激励着我们的小说。单单从这几千字中无法去表达我对这部小说的热爱,也无法表达路遥先生所有的情感,更无法去阐述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同时也是最坏的时代。

来自: 豆瓣
作者: 救不告$    时间: 2012-8-29 09:27
  文字给人力量
  平实的文字
  字字穿心
  作为九零后,很多书中描述的场景都不能理解
  
  那是在北方,黄陂上的事情
  
  生长在南国,天府之国
  自然有太多貌似的“隔阂”
  
  但人的情感是相通的
  
  没有阅历没有真正生活过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文字
  
  平凡的
  真实的
  不咸不淡
  走着看着想着
  
  活下去,坚持住,总会有希望的
  静静地读着
  恢宏之气孕育在白描中
  
  生活就是充满着真实,不能骗人
  没有华而不实没有永远的苦楚
  就是这么真切真么给你切肤之痛又同时赐予希望和荣耀
  
  

来自: 豆瓣
作者: 我嘚咿$    时间: 2012-8-29 09:27
  作者似乎是为了有意突出“平凡”这两个字,才给了故事一个这样的结局。感觉这本书应该是写社会变革给了年轻人更多追求梦想的机会,比如少安,田晓霞,他们。但是少平明明满腹才学,和他谈论过的所有人都发现了这一点,他对生活的态度和理解超越常人,就算没有个伯乐相中了他,他也完全可以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能量,比如给报纸杂志投稿,一个如此有才华的人,怎么可能得不到编辑的赞赏,况且少平也不是那种不喜欢把个人观点和他人分享的人。
  但是整本书都在写少平身体上的磨练,并且,也许是作为一个精神境界不够高的人,我真的很不喜欢故事的结局,导致我后面没办法继续往后看,少平的故事很感人,但总让我觉得刻意,他又要保持劳动人民艰难困苦的形象,又要显露出自己高深的知识和智慧,不能理解
  比如少安希望他回家开砖场,他宁愿在外面体验所谓的“花花世界”,也不愿承担哥哥的事业,况且还能给家里和妹妹一个更好的生活,人不能总为了自己活着,我觉得少平就永远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反而少安这个人物,给人的感觉更为真实,淳朴,鲜活,让人明白生活是什么样的,人生应该是什么样的。
  
  还有,文章里讴歌新社会的态度也太明显了。。。或许我不该用一个80后的眼光对待那个年代的文学作品,但我真心受不了对改革开放“衷诚”的赞美,尤其是那种歌功颂德却缺乏事实依据的句子

来自: 豆瓣




欢迎光临 悦读人生 (http://dothinking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