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人生

标题: 再不相爱就软了 - 书评 [打印本页]

作者: 书虫百变    时间: 2012-8-27 09:34
标题: 再不相爱就软了 - 书评
  彭浩翔察人观事,泼墨经年,挥洒自在。这本杂文集选自彭浩翔颇受好评的港版杂文集《一种风流》和《坐牢切勿拾肥皂》,不仅辑录了作者2005年到2009年间为CUP,HIM,Pandaa等香港报刊杂志撰写的专栏,同时在该简体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26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作者: Mary$    时间: 2012-8-27 10:23
  他说他看吴虹飞有本书叫再不相爱就老了,他认为那是女生的观点,而男生的观点通常是,再不相爱就软了
  
  原以为整本书都是关于情感的小文,会延续上次看过的那个《爱的地下教育》的风格,非毒舌不能留
  
  翻完之后,却看到情感专栏毒舌专家另外一面的他,果然是黛玉葬bra的文艺青年,各种琐碎的事情都要留下案底记录,各种离奇心情都会铺展开一段伤怀的叙话
  
  但是,最令我惊奇和欣赏的是他各种举动,例如看到咖啡馆里的杂志贴上了咖啡馆的标签,原意是防止顾客偷拿,但是他认为这行为是对顾客的不信任,是负面的,于是……你会怎么办?如果是我,也就见怪不怪了,或者自己开家咖啡馆的时候不这么干,但是他却把标签小心撕下,按照杂志封面的设计,重新贴上标签,例如,有一本杂志的封面是一位穿背心的女明星,他就把标签贴在女明星的手臂上,感觉好像是奔赴一场品牌秀,将咖啡馆标签与杂志完美融合,再如最绝的,是杂志封面是一位穿比基尼的女郎,他就把标签建成三角形,刚好贴在三角裤上面=。=是不是有点猥琐?不过成品还不错
  
  另一件事,是他为了支持环保,决定将垃圾分类,同时,也为了方便收垃圾的人员,他买了一个可以把易拉罐压瘪的工具,在安装此工具的时候,有些劳累,于是喝了一罐可乐,顺便也试压了第一次,好生痛快之余,却发现,这样的易拉罐要累积好久才会倒出去,而在这样一段时间里,易拉罐里残留的饮料却又容易招引蚊虫=。=人生的真谛在于折腾
  
  最近一段时间,复习考研,狂看理论书,作为一个理论零基础的人居然痛下决心要考学术硕士=。=每每被各种美学家离奇古怪的思想困惑得死去活来的时候,就翻几篇这书里的文章,想不到,今天居然翻完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大V哥$    时间: 2012-8-27 10:23
          别看着书名就往偏了想,其实只是走的小文艺范儿,但是文艺片,我们都管它叫“三级片”。绕来绕去还是把自己绕进去了……
      从电影聊到游戏,从环保聊到办公室恋情,各种精炼的小故事。随手书那种。可以扔在包里,无聊时翻两页。但主要内容还是与电影有关。不过书里面介绍了几本书,倒是觉得不错,可以加入私人书单。
      彭导的幽默和调侃,着实有些乐趣,但别当笑话看。小故事里有大智慧。却不想百科全书那么给你详解,自己参透去吧。
      不会给星星很多,因为着实觉得一般。没那么大亮点。看着玩吧。里面配图,实在可能不出好坏,可能不懂吧。可惜了当时摄影课没好好听,是吧……

来自: 豆瓣
作者: 木头$    时间: 2012-8-27 10:23
  抱着很大的兴趣开始看,可是越看越没有看头,越看越乱,完全是东拼西凑的内容,文集里亮点很少,全是胡说八道,想到哪说哪,不要浪费时间在这本书上!抱着很大的兴趣开始看,可是越看越没有看头,越看越乱,完全是东拼西凑的内容,文集里亮点很少,全是胡说八道,想到哪说哪,不要浪费时间在这本书上!

来自: 豆瓣
作者: 人形薄$    时间: 2012-8-27 10:23
  第一次知道彭浩翔这个名字是在《伊莎贝拉》于柏林电影节出尽风头的时候,铺天盖地的宣传反而让我产生莫名的厌恶,惭愧,到现在我也没有看这部影片。不过托宣传的福,倒是记住了彭浩翔的名字,这三个字成为《伊莎贝拉》的标配,想起前者必搭后者,如同上中学学过的知识,只知道一和二要一起出现,而至于一讲了什么内容二是个怎样的人则全然不知。
  真正开始了解他是在我的高中时代,《看电影》上一段时间内有彭导的专栏。今天想来,那些专栏的内容已经够中规中矩了,可是在我当时看来,依旧是惊奇好玩的不得了,再加上每有彭导出现必同时出现的“曾被当做智力障碍儿童去检查而发现智商超高”的个人简介,向来喜欢怪咖的我自然是对彭导十分喜欢。
  奇怪的是,直到上大学我才开始看他的电影,对于这位电影导演,我的最初了解除了来自专栏之外,竟是来自于后更名《指甲刀人魔》出版的短篇故事集《破事儿》——到现在我还记得作为一名高中生,看着做爱时把妻子想成牛蛙不由自主哼出来动画主题曲的丈夫、变成鬼的女友逢年过节还会回来作节的故事,是怎样一边自我审问“我是不是不该看这类书”一边在心里狂笑想拍着彭导的后背大叫“好妙!”的。
  看的第一部电影自然是《志明与春娇》,其中穿插的小故事无一不是让人会心一笑的,无比羡慕志明与春娇的爱情,又觉得那是港人才能有的“偷情也偷得优雅”,为了向电影致敬,真的跑到港岛的巷子里(只可惜没有到影片拍摄的巷子,下次一定要实现)抽了根烟,看到真有胶袋飞起来的时候我简直觉得自己头发都要变成酒红色了,只是身边缺个张志明,也缺了Patty公公等一众人等,不能偷吃外卖。
  一直十分喜爱彭导电影里的小段子,觉得或下流或狡黠,都是我的菜,常常有种黑帮贩毒时对接头暗号的感觉,上不了台面自娱自乐的东西,能发现别人也喜欢、发现有同样的人,那种暗爽很难形容。(想举的例子实在实在太多了!)
  读这本书会有相同的暗爽之感,彭导碎碎念的记些鸡毛蒜皮的不值得放进电影却又十分有趣的小事,唠唠叨叨的讲自己看的书,譬如因翻译听错而译成“彭导把朋友偷情的事放进电影又请朋友夫妻俩来观看自己手淫”的经历,譬如把放影碟等步骤的时间把握好使得影碟机刚好和跑步机上的时间一致,譬如那篇坏坏的《邪骨小王子》,还有我太喜欢的标题“坐牢切勿拾肥皂”“黛玉葬Bra”和刚看到之际便想叫好的“再不相爱就软了”(我妈一直用“你新买的彭浩翔的那本书”来指代这个书名:“你新买的彭浩翔的那本书放哪了?”“你新买的彭浩翔的那本书内容不是和《破事儿》一样吧?”“你新买的彭浩翔的那本书要是不是和《破事儿》一样的那我就看一下”诸如此类)。彭导的坏更多是自娱自乐的坏,而这种原本只是为逗自己开心的小坏一旦被同好的人发现,便变成了相视一笑眼角一道稍纵即逝的狡黠的光。
  原本标题叫“没和彭导这样的人谈过恋爱该是遗憾的”,这也是我刚看完书后第一时间的感想,但是再想想若是谈恋爱必会纠缠进许多麻烦事,一不小心谈婚论嫁又觉得伧俗不已,怕是大大破坏对方在我心中的完美形象,使之堕入凡间,变作和路人无异的芸芸众生,真心可惜了一段相识。
  所以想来这样的人最适合做好友,几人同吃一碗彩色巧克力豆喝没营养的碳酸饮料讲荤段子八卦爆料一整个下午,笑得大声,拍桌。或是作为“friend with benefit”,对于我这样有点虚荣的人来说,日后的确是一大可以炫耀的谈资。
  

来自: 豆瓣
作者: 向小佛$    时间: 2012-8-27 10:23
  
           每个拿到此书的人都会第一眼瞄到标题:《再不相爱就软了》,并会一致地会心一笑,哟嘻嘻。女生比如我,会立马想到彭浩翔“抄袭”了吴虹飞的书名《再不相爱就老了》,还偷梁换柱地如此猥琐;男生大多一样,会专注书名里的动词,不屑地发出啧啧啧之声。彭浩翔也解答过无数遍观众对这个标题的好奇,说因为自己也有听阿飞的歌和她的书,见到她的《再不相爱就老了》的时候,就觉得这是满像女生会想的东西,女生会担心再不相爱就老了,而素来爱搞怪的他觉得,应该去弄一本男生角度的东西,“所以我觉得男生最关心的东西,就是再不相爱就软了。”相比之下,我仍更喜欢他的上一本书的标题《爱的地下教育》,不知这一本能否吸引男性读者购买?
          但说来说去,这仍是一本给女青年们阅读的书,教我们如何从男青年的角度思考,看我们自认为的合理行为在男青年的眼里到底是如何不合理的。就像我永远分不清的《春娇与志明》两部电影,大张旗鼓地教你如何重获劈腿男友。并想告诉你,在如今的恋爱地球里,无论你漂亮贤惠与否,男友总会离开你,电影里的杨函数就是例子,至少导演的角色设置初衷是如此吧。
          这本杂文集选自彭浩翔颇受好评的港版杂文集《一种风流》和《坐牢切勿拾肥皂》,辑录了他2005年到2009年间为CUP,HIM,Pandaa等香港报刊杂志撰写的专栏,同时在该简体版中也另外增录了彭浩翔新近的杂文。和电影的风格大同小异,难得有这样一位爱瞎扯又瞎扯得风趣有物的彭浩翔,以男生的视角来细细谈论感情琐事。当然也有他从导演的角度畅谈电影制作的文章,拉杂世事,游历文艺生活的方方面面。浸染于书中的,是作者体味身边人和事时的香港韵味。除此之外,书中的黑白水墨似的模糊配图,也是由冠着“摄影大师”称号的郑中基专程完成。
          台湾有亦舒,香港有张小娴,自中学时代就在枯燥的语数外之外,用各种爱情故事、激励教诲,戳动了不少懵懵懂懂的少女情怀。现在,少女大多长成了少妇,忙着生儿育女,养家糊口,爱情观点自然也有了进阶,从太过在意,进阶到看起来没那么在意。“感情如同食物,自有期限。人家对你的思念,不是任何时候都能从冰柜内拿出来,用微波炉弄热咀嚼,吃剩就用保鲜膜用好。大概城市人将饮食习惯延伸到感情习惯,大都吃得多,吃得杂。看惯韩剧的人,口味比较浓,吃不到生离死别,呼天抢地,总是有点不够饱。我还是希望吃得比较清淡一点,又尝到细味,一啖芳香。没有大喊爱你一万年的奢望,只求品味期限不会是那短短的100天。”
  
  这是我写过的最撇的一篇了。
  仍旧存之。
  
  2012.8.
  见于《明日·快1周》
  
  
  
  
  

来自: 豆瓣
作者: 藤儿青$    时间: 2012-8-27 10:23
  看到这个书名,我相信这确实是彭浩翔的作品。
  
  他就是这么一个能够毫不避嫌地坦坦荡荡地说出自己在任何境况下意淫之无限真实快感的人。就像他笔下那个对男友极其认真地说出自己梦境的女孩儿,就像她明明知道自己在登机之前就已经深谙了自己不能拥有整架飞机的事实,还是在登机后仍然固执地秉持着拥有整架飞机的幻想…….
  
  对于一个在恋爱中根本迷失了自我的女孩儿,做这样一个假设,彭浩翔的想象力令人赞叹,我们尚且不对这个可爱抑或可悲的女孩儿的IQ和EQ做任何评判,单看就这样一个可以笃定地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人,显然已经很值得我们侧目,更何况这个梦中的女孩儿不就是现实中太多太多矛盾着的我们吗?
  
  看过彭浩翔执导的几部电影,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书还是头一次看,《再不相爱就软了》是身兼了作家、制片人、编剧及导演等多重身份特立独行的鬼才彭浩翔的作品文集,收入了他最近几年的专栏作品,其实对于他可遇而不可求的重口味表达我是带了某种芥蒂、某种偏见以及某种准备才开始阅读的,(另外在看书之前我还给书包了一个皮,哈,不是我对本书有多珍爱,实在是我怕被别人看到这个书名,误以为我热衷三俗而轻视我呢)确切地说,选择阅读它的目的,也不过是想给我既往的认识寻找一个确切的答案而已,如此想来阅读的理由还蛮多呢!
  
  虽然我带着这个颇有点矫情的目的开始阅读,但是一路读来,我的那些认识以及准备都多余了,因为在阅读中它们根本没有得到确切的肯定,反而还被颠覆了很多,本书中虽然彭浩翔依旧是那个彭浩翔,还秉持着“非文青也非流氓”的写作风范,但是仔细阅读,你会发现在他执导的《春娇与志明》、《志明与春娇》和那些毁誉参半的同志电影作品中肉欲、冲动、浮躁的现代都市生活背后的黑色幽默和荒诞表达,本书中,彭浩翔以自己调侃、油滑,甚至还加入身体色彩的方式,书写了具有人类普遍性和共同性的各种主题,也就是说,他以一支根本寻常的笔和一个基本寻常人的思维导图的基本样式,就轻描淡写地完成了对时代飞速发展和进步下现代人日益趋于窒息的慌乱艺术的冷静叙述以及深入剖析。见仁见智之处可圈可点。
  
  人都在说他“没得救了”的时候,他却毫无羞愧地自诩自己“太有才了”,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才使彭浩翔的作品更具争议和吸引吧,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才使他具备了让人期待的各种理由。
  
  这是他对一段生活一段文字的总结,也是他对个体生命的再一次审视,读《再不相爱就软了》,让我不免心生感慨,那就是:看彭浩翔要极早,否则他的锋芒也会被世俗一点点浸淫,直至消失弥尽。
  

来自: 豆瓣
作者: 空军一$    时间: 2012-8-27 10:23
      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我很震惊。这个题目很有冲击力,让你很想知道究竟写了什么。相爱,软了,让人浮想联翩。当然,铁葫芦不会出一本黄色书籍。迫不及待的翻开,原来是彭浩翔导演日常生活的记事。作者对生活、工作中的感想,随想随写,内容无所不包。拍电影,吃饭,看书等等,凡是生活中存在的东西皆可入文章。生活琐碎,不可能把每件事记下来,一样不记也有些遗憾,最好把有感想的内容写出来。于是,就是这本《再不相爱就软了》。不少内容颇能让人共鸣。譬如看书,作者喜欢在飞机上看书。其实这也被逼无奈,时间紧张,平常无空闲时间,飞机上的时间用来睡觉确实可惜,看书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把所有飞机上的时间用来看书,累计起来数量惊人。我曾经利用在飞机上的时间看书,惊人的把两本厚书看完,效率极高。当坐在飞机上时,手机关闭,无人打搅,也不会有各种各样的琐事来打扰,真是读书的绝佳时间。对学校的记忆,同学的回忆,对自己一些问题的说明等,读完之后,不禁感慨,人生琐碎,不如做些记录,有一天翻一翻,原来生活就是这样。
  

来自: 豆瓣
作者: 闫大勇$    时间: 2012-8-27 10:23
  作者把此书定义为“闲书”,希望你别把它看得太重,在一个约会到另一个约会途中,随便翻阅。可随手翻看之下便翻阅完了本书的同名章节,以短篇小说角度回顾,精彩之至。所谓软了不过就是个讨巧的谐音(XD程度远不及前作书名《坐牢切勿拾肥皂》),深思其意或许也指感情所谓的“赏味期限”罢。对于都市快餐情感的点评入木三分,然而阅读之时其间又有些东西让你心中莫名悲凉……“什么事?”旁边的男生问。“没有,只是有沙入眼而已。”

来自: 豆瓣
作者: 司马白$    时间: 2012-8-27 10:23
  如果是我,这本书就叫作《再不相爱就晚了》,尽管充满了文艺范儿,然而那意思却和“软了”差不多,达意程度却又相差甚远。何谓“软了”,其实就是没了激情。我一贯认为,最初的迷恋(注意,我这里说的并不止是爱情,还包括成功、成名),激情是顶重要的。没有了激情,即便是与心仪的人最终走到一起(或者成功了),那也总缺了点什么。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大概也是这意思。当然,这些还只是题外话,我重点要说的还是这本书。
  
  我是断断续续读完这本书的,有时候是在上下班的间隙。偶尔会忍不住发笑,偶尔也会触动隐藏在心内的一些东西。表面上看,这是一本带些“搞笑”色彩的书,但我要说这是一本严肃的书。就像我们现在说起“打飞机”总以为那就是“消乏了手指头”(典出《红楼梦》),然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你给别人说起来,大抵那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那是一种用单兵武器对抗重量级飞行器的战术行为。不知怎么的,我忽然从打飞机想到了打豆豆,这是一个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笑话:
  
  有位科学家到了南极,碰到一群企鹅。他问其中一个:“你每天都干什么呀?”那企鹅说:“吃饭睡觉打豆豆。”他又问另一个:“你每天都干什么呀?”
  那企鹅也说:“吃饭睡觉打豆豆。”他问了很多很多的企鹅,都说:“吃饭睡觉打豆豆。”
  后来他碰到了一只小企鹅,很可爱的样子,就问它:“小朋友,你每天都干什么呀?”小企鹅说:“吃饭睡觉。”科学家一愣,随即问到:“你怎么不打豆豆?”
  小企鹅说:“因为我就是豆豆。”
  
  在彭浩翔这个拍出《志明与春娇》电影的导演笔下,我总幻化出一种非常混乱的,无序的片段。既是无厘头的,也是严肃的。就好像打飞机和打豆豆,那明显不是一回事,但又是一回事。说他们不是一回事,是因为却有本质的不同;说他们是一回事,实在有点“邪恶”。至于哪里邪恶,我不好明说。
  
  若是不信,且看《邪骨小王子》那篇,《小王子》作为世界名篇,大概很多人都看过,然而把他搞成“色情小王子”大概只有天才的无厘头才能搞出来,但是仔细一想,后者似乎更容易令人捧腹。也许,读到这篇,你会觉得在无厘头的态度上不够严肃。好,那就继续翻,来一篇“正点”的。在《往事如烟》哪一篇里,作者说起孙中山当年在“和记楼”上策划广州起义的事,为人自然进入了历史,他的踪迹也隐藏在一片烟火气息中了,只有一小块铭牌记录着历史的点滴,供几个外籍人士来瞻仰。然而,当年的那楼,却也没有什么突出的留存,早已成了买维他命食品的GNC。这就是结局吗?不是。外墙上不起眼的一句话:万物未变,我们变了。也许,不注意的人会将他当做一条商业广告。但是仔细一想,真叫震撼。是的,我们早已变了。
  有时候,我也不确定,我周围的人是文青,还是流氓。因为当他和我相处的时候,他们既不是文青,也不是流氓,丫不过就是一群颓废的小青年。但是如果出现一位美女,尤其是那种穿着丝绒包身裙,脚蹬细高跟鞋子,长发及腰的没人走过来的时候,一个个都变成了文青,大有天生奇才舍我其谁的架势。不过,假设我们都撤了,就剩一男对此一女,那我就不敢保证他是否还是一个文青。大概,不知何时那女子在娇笑声中会冒出一句,你这流氓。在这种氛围中,我有时候也不能确定自己是文青还是流氓,也许二者都不是,也许二者兼而有之。就像老彭说的,面对着不同的人,自有不同的调整(注意,是调整,不是伪装),在猪狗朋友面前,我是个有点文青特质的流氓;但在女生席间,我又成了个有点流氓特质的文青。所在,怎么分……老彭的文章,于我而言,大多都是这种读着读着便笑的共鸣。
  
  我不好说,我是个文青。但我肯定,我也不是流氓。大概这不过是一种表达方式,就像“打飞机”和“打豆豆”。有时候,我在想,所谓打豆豆,不过是有点恶趣味的虐恋笑话,这个一点都不好笑。但是承认“软了”,总比自陈“晚了”好。前者,是一种坦诚;而后者,总有虚伪的嫌疑。
  
  好吧,就这样。赤裸的坦诚,永远胜过高明的虚伪。
  

来自: 豆瓣
作者: 五月微$    时间: 2012-8-27 10:23
  
  “5岁时被母亲怀疑智障,却在智力测验中证实为智商135分的天才儿童。”看到这句简介,顿时理解彭导为何始终能够这么犀利,不管拍电影还是写作,总能如此抓人眼球。最早想读这本书,就是被这个书名吸引,能这样大胆地给自己的书取名字的,纵观华人文艺圈,实在也不多。
  
  虽然封底的文案写着“彭浩翔年度重口味散文精选”,但其实这本书里的文字,比起彭导以往的电影,口味显然是轻得多了。最多也就是《志明与春娇》的程度,跟《维多利亚一号》之类的完全就不可同日而语。由于这本简体版是之前两个繁体版的合集,所以书中内容较多又杂,文章的水平也有些稂莠不齐,但不得不说的是,这是非常有娱乐精神的一本书,与我对彭导的印象倒是十分契合。
  
  聪明人大都懂得自嘲,彭导也不例外,文中处处可见彭导毫不吝啬拿自己开刀,作为一位知名导演还能这样拿自己来娱乐大众,这种娱乐至死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不端姿态,不摆架子,犀利而直白,这样的平实大概也彭导在年轻人中如此受欢迎的原因吧。
  
  听彭导说情爱,似乎就在看文字版的“破事儿”,看似不正经,却都是大实话,只是有些人不敢说,还有些人不想承认罢了。这些有趣又些许无奈的小故事,就如他的那些爱情电影,浪漫和温情,最终都抵不过现实中残酷的真相。他却像看破红尘一般给你娓娓道来。
  
  听彭导说电影,一反他说情爱时候“痞子”精神,立马变得一本正经起来。到底是电影人,在说到电影的时候,显然更有话说,从拍摄到放映,从新演员到大导演,从片场到幕后,从大成本到反盗版……都更为专业和深刻,完全就是一文艺男青年对待电影的情怀和姿态。
  
  听彭导说自己,吹毛求疵甚至有点变态的处女座,悲观主义,又有着强烈的公民意识。关心自己生活的城市,重视环保,为人处世诚实而坦白。他不避讳与网民打嘴仗,不忌讳自己用高档护肤品,不介意自己因为喜欢买运动装备而去运动,甚至还情真意切地给AV女优写信。此外,彭导还是个不折不扣的书迷,我相信,爱读书的导演一定不会差。
  
  最后要说说郑中基,其实对于他的摄影水平早在多年前就已见识过的,在徕卡摄影方面颇有些才华,只是对于自己摄影一事他本人一直很低调,也就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歌迷影迷甚至圈内人挖掘出来,此次亲自为彭导的作品操刀,在内地作品中也是第一次吧。
  
  在彭浩翔自编自演自导的这场戏里,郑中基在自己的演艺生涯中第一次本色出演。
  
  
  

来自: 豆瓣
作者: 菟湄$    时间: 2012-8-27 10:23
  彭浩翔的作品最早接触的是《破事儿》的电影版,后来干脆把小说集也买了。文笔上没什么圈点的地方,取胜之处是思想的刁钻。总给人一种贱贱的感觉。连他的朋友也是像杜文泽之流的、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男人气概的“佬”。有人说他的作品如撒尿牛丸,但那不是岭南的特色;我认为还不如比作街边的牛杂档,脏兮兮的乌卒卒的,登不上大雅之堂,但吃起来爽得酣畅淋漓,而且不那么脏的话反而失去了味道。即使城管森严,但他们自得其生存空间。
  
  这本《再不相爱就软了》是他的专栏合集,题目也是哗众取宠的,但文字更加随意。跟很多专栏作家一样,为赶任务而交的稿子,就类似于半命题作文,看起来侃得天南地方,实际上未必找得住自己的心。一个人对生活哪有这么多意见和主张?如果真有的话,也只能说明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整合好,紊乱了失调了错位了。所以,有些专栏作家一方面要彰显自己的主张,另一方面又怕说得多说漏嘴了自相矛盾了,所以只侃侃天气侃侃地球变暖侃侃时事。不过,我认为专栏的存在是必要的,它提醒人们,我们可以有“意见”而不一定要“真理”,不一定要主旋律地坚持正确得不能再正确的事情。它提醒我们关注市井关注星斗关注庸俗,关注我们在面临人生的种种变化时陡然升起或慢慢沉淀的智慧,而这些都跟“正确”无关。我是否可以这样认为,正因为我们能体察自己的“意见”,所以我们更勇于坚持社会的共同价值——我觉得香港人在这方面是做得很好的。而不像我们,一切都太伟大了,而伟大的东西又太多了,什么三个戴表四个猿则的,多得找不着北了,那个科学发展观全都“是什么”,有没有“不是什么”的?同时自己的想法又不被尊重,那么……不如歇着吧。
  
  书中有些内容也是臭得让人“食过番寻味”的,例如对于男厕所的又一次探索。其中他对于“歧视”的观点还蛮唬得住人的。他认为歧视(一种对非本社群人员的戏谑)是幽默感乃至市井文化的基础,过分强调价值无涉反而会导致社会幽默感的丧失。呃……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其实在中国,我们更应逐渐恢复那种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歧视在中国从来就没有什么阶级基础。当我们拿国外的量具来测量本国的价值时,反而觉得有那么回事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Shirle$    时间: 2012-8-27 10:23
  文\Shirleysays
  
  彭浩翔五岁时被母亲怀疑智障,而智力测验证实他是智商一百三十五分的天才儿童。母亲大喜。彭浩翔的人生却游弋于母亲的期许之外。他抛弃了中规中矩的天才少年路,用旷课逃学混搭看霸王电影、自导自演录制短片,装饰了一条极具喜感的成长道路。所以,身兼作家、节目主持、制片人、编导……哇,天才终究是不走寻常路。
  
  当谈及达.芬奇画《最后的晚餐》时,想要拖稿而耍的手段,彭浩翔感叹到,“天才也有点无赖”。怎么琢磨,这声叹息都像在说他自己。就像他的新书,《再不相爱就软了》,多无赖的句子呀!软了,就不再爱了?书中有点黄,还有点软暴力。在表面天下大同,祥和无比的时代里,尖硬的文字就像划破黑夜的闪电,身后响起一声声炸雷,敲醒了我们混沌的世界。
  
  人好似活在观点里。你要有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爱情观……说白了,你对周围的存在都得有看法。当然,有的看法是独立思考,有的是人云亦云,独立思考不是件容易的事。 彭浩翔的这本书集合了近年来他发表在各专栏的文章,堪称个人观点大全,透明犀利,这个世界需要怎样去理解,彭Sir见解独到。
  
  在读书之前,我特意看了《志明与春娇》和《春娇与志明》,或许彭浩翔再玩下去,就得拍一部《志明、春娇和他们的孩子》。“再不相爱就软了”,就是彭Sir的爱情观。张志明和余春娇的姐弟恋就是对世俗的一种挑战。所谓世俗,不是人言可畏。而是俩个人从生理到心理的彼此对抗和不适。可那又怎样?张志明最终还是要找回余春娇,尽管是在余春娇低吟《别问我是谁》之后。你看,余春娇迷失在情感里,张志明却清醒了,这就是绝配。俩人都清醒,就谈不成恋爱,那是交易,就是书中的《爱情残酷档案之止蚀不止赚》。爱情有时需要一种突破力,撕毁你与过去成长岁月里固定思维模式的契约,谁有这勇气,谁就胜利!惨烈得有点像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在《恋人碎语》里,女生一直以为男生吸毒,后来发现男生是把抠完后的脚皮放进嘴里吃,女生放心了。一个吸毒成瘾的老公和一个吃脚皮的老公,你选哪个?长点心的女生不需要场外求助了吧?再不相爱就软了,扯那么多没营养的干嘛!
  
  彭浩翔谈电影的那章取名《死也死于电影院》。“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一个用死与毕生理想作对接的人,言辞的力量不可小窥。其实,书中讲的多是常识,恰是我们最缺失的东西。比如,何来自由意志、初拍短片的同学怎么办、什么是新演员应有的态度、观影时为什么不等片尾字幕出完就退场,放映时怎么就不能按胶片比例播放,从拍电影、放电影到看电影,彭Sir表达的是一种电影从业人员专业的态度。彭浩翔的文章事例简单道理不俗。边看边想,背后的背后还有故事,只待我们去挖掘。当然,当大脑便秘时,请适当休息。本章中《逃的权利》必读。有人不承认普世价值,可你认可不认可自由权力?哪怕他是名罪犯,住在肖申克的监狱里?不管你相信不相信,反正在墨西哥越狱是不加罪的。
  
  我从来不相信,写字的人不读书就可以写得好。那些从不读书而能写出旷世传奇之作的,绝不是天才而是无赖。李敖有句话,“他都否定知识了,我还跟他谈什么”,说的就是一位不读书的天才作家。我特别有兴趣了解名人是怎么读书的。所以,那几篇跟读书有关的文章深得我心。彭浩翔读书的习惯还真好,划重点,记笔记,开读之初都要记上日期。每次飞长途都要带上五、六本,机场还要买两本。千里背书,可见他爱读书之程度。爱书的人心眼儿都不会太坏,我说得对不对?
  
  可在《伤春悲秋欠揍小文青》里,那个痞气的无赖脱颖而出,彭浩翔就那么爱管闲事!他关心环保、呼吁秩序、拒绝浪费、要求健康的公共环境、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你会发现他是个挺计较的人,而且计较的都不是大事儿,却计较得认真可爱。就像特蕾莎修女所说,“我们在生命中怎么也没法成就大事,只能用大爱去成就小事。”这么一个大气凛然的人,喊出“这些是我,都是我”仿佛无可厚非。可是,在他的硬气里,我们却发现了柔软,软化在旧时光里的激情,逐渐耗成灰烬。“我这20世纪70年代出生,刚要开始走下坡路的凋零人生”,天才都有不安全感吗?读着他怀念雪糕、“哥哥”茶餐厅、还有AV女优天宫真奈美,你就知道岁月会掠走爱的权力,爱的心情,甚至爱的意义。软了,好像真的就爱不起来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果子林$    时间: 2012-8-27 10:23
  社交场上的男人几乎人人都爱黄段子,香港这位集各种身份头衔于一身的名人彭浩翔自然也不例外。《再不相爱就软了》这书名有多猥琐就有多猥琐,有多醒目就有多醒目,有多流氓就有多流氓。不过,这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力争眼球效应的噘头,像两小儿争糖吃,哭声大些,大人心疼多关照一些一个道理。书名扎眼,可一 读内容,大多是06年到08年的博文或是报章专栏文章,文字稍小,排版紧凑,250页的内容分量却不薄。仔细看内容大多也中规中矩,即使有个别稍带重口味,但也在可接受范围内,让人没觉得特别出格。
  
  别的不说,倒挺佩服这位身兼作家、编剧、制片、导演的大忙人独创的忙里偷闲录音著文法。早年提着录音机,走到哪里算哪,无论是路上还是车上,只要想法来了,就按下录上一段,然后将口述整理成文字。再后来更是争分夺秒用此法用得得心应手,用更现代高级轻巧方便之物录音。灵感来了,不管不顾,说完拉倒,就这样口述而形成的文字,文采**然比不得那些精雕细琢深思熟虑的案头之物,但也并非口水脑残吐槽文,相反内容丰富,流畅干脆。本也是借事说事,虽然常说着说着就有跑远扯到了电影电视,各种拍摄现场边角料的分享小结,但也并非漫烂得无边际。谈情说爱,聊电影,海侃小文青,自娱自乐,怪力乱神,也自我剖析,篇篇结尾收口处或身为冷眼旁观者观察、叽俏并嘲讽,或化身知心大哥哥说经验之谈或劝挽或叹息,常于顿挫处坐起波澜,一语中的,直白不失犀利。戴维-马梅说,拍照电影时我们应该用KISS原则,即:Keep It Simple,Stupid(保持简单和直接)。彭浩翔说书写字就是这么做的。
  
  我比较喜欢的一章是“死也死于电影院”,有许多拍摄现场细节、创作心得、观影感悟、影人影事、香港影视发展现察与思考以及今后影视业创作方向的探索等。“伤春悲秋欠揍小文青”一章,则是随闲随笔,日常生活的点滴感悟。只是奇怪的是字比之前一章又小又黑了一点,到了下几章,章章不同,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为之。总之,各种心血来潮和各种小情小调。
  
  

来自: 豆瓣
作者: 静纯$    时间: 2012-8-27 10:23
  兼有文青和流氓特质的彭浩翔
  ——我读《再不相爱就软了》
  文\蠹鱼
  读了这么久的书,才读到这样一位另类的人。彭浩翔,熟知的人和如我这样不熟悉的人,我想对他都颇有争议。你说他粗俗,他还有高雅的一面;你说他野蛮,他还有文明的一面;你说他无规矩,他还有,有规矩的一面……。
  
  读这本《再不相爱就软了》,就想找一个和他相近的人来比较,还真就没有可比性。真是让我领略一下真正的独一无二!说这话不是嘲讽,也不是逢迎,是阅读之后的真感受。
  
  实难用好来形容,也实难用坏来形容,他还不属于那种中间地带的人,反正令你无法说得清他这样的人。他直言不讳并个性鲜明,不喜欢的一面令你厌恶,与其好的一面,又令你刮目相看。坏的一面很反感,静的一面又很可爱。
  
  73年生人的彭浩翔,已入不惑年纪,在他自己也说不清自己的时候,用了这样一句话,其实也恰当说明了自己“我可以一口脏话跟你聊邪骨,也可以满怀诗意地与你聊康德。当然,偶尔也可以兑换一下,例如诗意地聊邪骨,或满口脏话地谈康德。”彭浩翔,的的确确就是这样的人!流氓与文青兼顾一身的时候,自然多数人都看好文青的一面,一个对影视痴迷与执着的人,一个喜读书静得可爱的人。看似流氓的习气,也会有人附庸,因那是骨子里的真实。这一点好似同类兼有的,只是他太直白表达了。而这些在读者眼中就会给他定论为“一顶帽子”,或是“吞了大象的蛇”?彭浩翔是不怕非议的,也许通过你的判断,他也会把你划为“一顶帽子”和“吞了大象的蛇”!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实难说得清,也实难说得对。
  
  他同时具有正与邪的一面,也有爱与憎的一面。但他不会伪装,不会把自己包装成一个伪君子。在你看来这样的人很不讨巧,多数人也不喜欢,但是就是他的这份野蛮的真诚,还真就有亮点可以供你了解。当然,他粗俗开放的一面,你也可以说他低俗彻底。再我看来,他能放得开,放得大,放得俗,并不怕丑化。他就是天不怕,地不怕,可以为所欲为的人,总是觉得他是违背良知的狂傲粗暴人物。他的多重性格不应该以坏的一面定论,也不应该以好的一面总结,令读者非常矛盾与纠结。
  
  在自序里提到这本书的形成过程。原来是两本书经过修改后的合集;一本是《一种风流》,另一本是《坐牢切勿拾肥皂》。令我瞠目结舌的是:文章还有这么写的!通过自己录音,后被助理整理形成的!大概特立的彭浩翔世间绝无仅有。今天的阅读,大惊小怪地被他惊讶到了!还不止这些,文内多了许多香港俚语、粤语、广东话等,好像在读外文一样难理解,不看注解翻译,是不明白的。这种夹杂,阅读的时候失去了几分兴趣。读这本书的时候很吃力,好几次都想放弃,原因只有一个,他的个性与习性。能够坚持读完的也是这样一个理由,有排斥,也有相吸处。
  
  都说本性难移。不知今天的彭浩翔是怎么样?以后的彭浩翔又会改变多少?人很难活出自己,生命中属于自己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但愿他不被流俗改变。若是觉得曾经年轻气盛的话,大可收敛一下锋芒,继续做自己。兼有文青与流氓特质又怎么了,人有时候痞态点未尝也不好,何况在彭浩翔谈读书那一块看,不见痞态,而是一位认真仔细的人。
  

来自: 豆瓣
作者: KONATA$    时间: 2012-8-27 10:23
  原本以为能学到九九乘法口诀那种按应验效果从低到高排列的画圈圈咒语矩阵,你TM自己软去吧,诸如此类~
  结果发现自己阴暗了(或者,彭导标题党了)
  面对我,他就是硬不起来,在两人关系中已然处于下风,又何苦再追加诅咒?
  最爱的章节是伤春悲秋欠揍小文青
  彭导对于细节的各种纠结和焦虑,购物袋的环保性实证、咖啡店标签改造、垃圾分类小贴士以及等的士遇臭X出口指责却最终后悔没有破口大骂,等等,似曾相识~怀念起若干年前暗自神桑的小女纸~
  话说回来,伤春悲秋远胜过怨天尤人
  诅咒到最后落得个怨妇怨夫,而伤春悲秋最后能玩转诗词歌赋
  高级点还能出书挣钱,实在高级太多
  彭导又让我学到了,努力歌颂夏天去(熊囧囧气昂昂下)

来自: 豆瓣
作者: 小樱$    时间: 2012-8-27 10:23
  认识彭浩翔是从《AV女郎》。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很会讲故事;注重细节;生活化;之后看过他其它的片子,彭导知名度也越来越大,《志明与春娇》把他的声望推到最高峰。或许《春娇与志明》的狗尾续貂多少是因为照顾合拍片的设计,但这部片子之后让我对彭的印象急转直下。聪明不代表可以靠着小聪明混吃混喝一辈子。香港金像奖上,他和咪咪同台;曲婉婷签约环球仪式,他也来站台。微博上他的唠叨更是让我果断取消关注。曾经我会认为彭浩翔是被低估的导演,而如今我认为他是被高估的导演。废话了一箩筐,其实只想说,我对《再不相爱就软了》没有任何期待。
  
  《再不相爱就软了》是彭导之前两本集子重新的整理,但他坦言自己的专栏确实有不少滥竽充数之作,这次重新成集也经过了大幅修订和增删,才过了自己那关。而富二代郑中基也为该书贡献了自己的摄影作品。彭导的写作习惯是:在空隙的时间里对着ipod录下自己想说的话,然后邮件给助理进行整理——原以为这会是很乱七八糟的文字,不料读起来却能体会到彭导的细密文理。于是从此刻起,我会把他当做是作家身份的彭浩翔。彭浩翔谈生活,比卓韵芝、李碧华等纯正港派的无章法小品文逻辑性要强得多,虽然多有“二三事”之类的标题,但每件事都经过精心筛选,故事之间也有着无尽关联。谈电影,他也没有仗势欺人,包括和内地网友关于理直气壮的下载伸手党的反驳,也不厌其烦地有理有据。谈阅读,他提到自己会在出发飞往西班牙之前,带上一本张中晓的《无梦楼随笔》——一个人的书架是他的脑子,没想到他的书架会有这么多典型的中文系读物,且当谈到阅读的时候,他的语言表情是如此严肃。不过我还是不喜欢他一脸色相。正如他书里所说,关于劏蛇,你的联想是什么,很不幸我和他不是同一类人。总而言之,彭浩翔该书的意义,并不在于他让我在某个阅读的瞬间不禁会心一笑,而在于我重新对他焕发信心。这个胖子除了好色、贫嘴之外,内里还是一个有着身后文艺训练的人。
  
  但转念一想,这本书中的大部分作品都写于2008年左右——那正是我最喜欢他的阶段,还没有被人神化的阶段。如此。

来自: 豆瓣
作者: 珰湖$    时间: 2012-8-27 10:23
  彭浩翔,一位在现代香港比较出名的身兼作家、制片人、编剧及导演多重身份的名人。孤陋寡闻的我对他其实并不是很了解。尽管以前也看过他执导的有关剧作。然而,这次我却在这部由他所撰写的现代散文集《再不相爱就软了》中深入地触及到了这位名人的实力所在。
  
  不可否认,《再不相爱就软了》本身书名就有几多地令人会情不自禁地会浮想联翩。实在是这本书作的书名太有着那种话里有话的弦外之音了。但是,身为读者的我们可切切不可因为书名而对此书的定位产生了某些的偏差。相反的,这个书名更是某种噱头或者是某种深层内涵的披露。正所谓雷霆万钧,普度众生,带领读者,挑战视觉,看透世事,犀利独特。也许,这便是全书的定位和真正的意义与价值所在了。
  
  透过这本书,我们读者其实可以进一步深入地了解作者,了解他的思维,了解他的见解,了解他的心声。本书的结构首先给予我们读者一个非常清晰的讲解步骤。最初的作者生平介绍,随后的作者的有关于初登涅槃,一种风流的自序。而全书的最为主要的精华部分则完全集结于随后分述的各个不同的内容章节。诸如包括了本书作为书名的章节再不相爱就软了,随后的死也死于电影院,伤春悲秋欠揍小文青黛玉葬Bra,怪力乱神 和阅后即焚,这些我 和都是我。在每个章节之下,是分属于各自不同内容特色的短篇散文集锦。其实如果认真阅读作者在全书最初的序言,我们更可以知晓此书的真正分量所在。彭浩翔,一个随时会迸发出经典性的重口味的文字作者,处处捕捉灵感,处处记录妙言妙语,从最初的录音机起,到随后的MP4等先进工具运作,将平时细微的观察,有感而发的言论,深入社会的感言,直击内心的表达一一地搜罗整合,并把有关的经典进行润色修改,从而集结而成了这部最终的《再不相爱就软了》。
  
  每篇文章其实看似文字不多,但是却是非常地精辟深刻。很多的文章也许看似只言片语,却是用最为直白的形式揭示着世间的试探炎凉。很多的东西也许我们都知晓,却以往自己并未曾表达或者敢于说出口,但是书中的有些文字却是直接那些有关的要害。让我们看到了想说却不曾说出口,想说却未敢说出口的事实来。重口味的文字出击让我们一一品味到了道出真相所在的酣畅淋漓。妙哉,精彩哉!
  

来自: 豆瓣
作者: 李小丢$    时间: 2012-8-27 10:23
  这几天流传的最新的段子大家想必都看过:“你们不要再黑杨幂了,我这条命都是她救的。我因一场惨烈的车祸昏迷三个月之久。有一天我的护士打开收音机,收音机里放着《爱的供养》,于是我爬起来把收音机关了。”看这本《再不相爱就软了》的时候,我想起了这个段子,还想起了一个类似的场景:《食神》里那些患厌食症的人,被一碗长得很朴实的撒尿牛丸吸引的食指大动的样子,想着想着,不禁又把冰箱打开来翻东西吃。
  
  如果说《大话西游》是深埋在大家心里的那一碗黯然销魂饭,历久弥新长存你心,叹过尽千帆皆不是,每一颗饭粒都能让你千回百转泪如雨下。那么,彭胖子的这本书就可以说是一碗爆浆撒尿牛丸,它有种贱贱的亲切感,每一颗都有爆点,“吱”一口下去就能享受到那种汁液横流的满足感,一口一个,好吃无压力。当然吃它的时候你又会有种隐隐的负罪感,在公共场合如地铁站或公交车上,你拿着这本书看的时候想必会把封面卷起来装自己在看什么严肃作品,可是心里又忍不住咆哮暗爽,这就跟你西装革履或者穿着白衬衫一步裙,站在路边摊大吃加了咖喱的撒尿牛丸又怕被别人看到的心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本书可能注定是为彭胖子的粉丝出的一本书。彭胖子本人和爆浆撒尿牛丸一样,评价往往是两极分化,鲜少中间地带,常常为武林正派人士所不齿(喂喂,这里不是《笑傲江湖》)。如果不是喜欢彭浩翔本人以及他行文风格的,可能要大呼吃不消。因为他前脚还在文质彬彬的跟你谈电影和文学,后脚他就开始谈AV和屎尿屁。可谓是:重口味共小清新一色,村上书与尿兜冰齐飞。如果你的大脑调频和他不是同一兆赫的,还是呼吁谨慎关注为好。
  
  本书的文章大都是彭浩翔06年到08年的博文或是报章专栏,体例上都是短小精悍,“一咬即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现代社会讲求效率,书已不像男人那话儿,长了,人人敬佩望而生畏。因此,正好切合中国男人的阿Q精神:其实……长短并不是问题。”姑且不论他一竿子又把中国男人给打翻了,不过,这本书挺适合集中不了精力看大部头的人来翻看的,无所谓行文顺序,翻到哪一页就看到哪一页好了。反正这算是彭胖子自己的好词好句本,每当他灵光一闪的时候,他就用录音机录下他的奇思妙想,整理出来的,就是这本书。所以,我们无意中翻开的一页书,可能就是他下一部电影的创作灵感。就像《指甲刀人魔》一样,几百个字的对话,就变成了一部灵气十足的小短片。
  
  这本书适合各式各样的青年进行围观,拖延症患者可以在这里找到同盟者,彭胖子写他喜欢达芬奇是因为与达芬奇心有戚戚焉,因为达芬奇一定程度上和电影编剧类似,经常开出庞大的主题概念,画下草图,却一生没有完成,拿了钱还经常拖延。他在画《最后的晚餐》的时候,曾因拖延时间太久,而被教堂负责人投诉。谁知达芬奇却说之所以没画完是因为没找到合适的犹大的造型,要是教堂急于要他完成,他将考虑以教堂负责人的样子作为参考。这无赖的一招大家可要好好学学啊,哈哈。  
  
  至于经常需要在网上互喷的筒子们,彭胖子也给出了必杀技的教程。大家经常遇到一类怪论,老咬着你不放说:“难道你从没试着买冒牌的东西,没看过盗版吗?那你有什么资格谴责看盗版的人?”彭胖子说了:“  我有否做过,跟这事的对错有什么关系?这事是错,就错。我就算看过盗版,那是我犯错,总也不至于荒唐的张大口说自己看过,所以这事就变得对。我是否看过,也不会支持你的论点。即使大家身上都有屎,并不表示屎就会变香。”所以,再拿你看过盗版你就道德有污的论调来攻击的选手,大致可以洗洗睡了。  
  
  彭浩翔导演大概就是这么一个多面性的人物,他有屌丝的一面,也有文青的一面,同时也有公知(无贬义)的一面。如果非要给他本人或这本书下个结论,还是他自己说的到位。“我不确定我到底该算是流氓还是文青。因为我没法界定内在的我,到底哪方面的特质比较多?我可以一口脏话跟你谈邪骨,也可以满怀诗意地与你聊康德。当然,偶尔也可以对换一下,例如诗意地聊邪骨,或满口脏话地谈康德。”
  
  更重要的是——你能看出什么?到底在你眼中看到的,是一顶帽子,还是吞了大象的蛇?
  
  本文刊载于7.29《东莞时报》B07版,略有删减,请勿转载。
  
  http://dgtime.timedg.com/html/2012-07/29/content_1003536.htm
  

来自: 豆瓣
作者: yellow$    时间: 2012-8-27 10:23
  2010年11月的一天,冷风瑟瑟,还在广院里晃悠的我和同学从食堂回寝室,路过动画学院时看到一个醒目的海报——“彭浩翔《爱的地下教育》首发会”,再一看时间,居然就是当天下午。学电影的一干彭Sir粉丝当然不能错过,我们三人当即决定放弃已有安排,吃过午饭就钻进古早味的动画学院排队。彭Sir粉丝的队伍从二楼蜿蜒到一楼入口处,队伍里有geek,有一看便知的闷骚男,也有小清新(当时还没有三种青年的划分,暗笑)。一个多小时候后才得以入场,平时上课基本空空荡荡的阶梯会堂居然挤了个爆满,我们仨只轮到了坐过道。演讲开始后主持小男生如常嘘声如潮,但也无碍墨镜彭Sir在台上的核心地位。现场的提问千奇百怪,真怀疑是专栏读者的线下聚会。有人问减肥,问情感,当然一定有人问那个被印在书封面上的问题“你要吃巧克力味的屎,还是屎味的巧克力?”还记得彭导用纯正的港普慢条斯理地说:“当然是屎味的巧克力啊,至少我确定吃进去的不是屎嘛……”
  
  这之后我莫名地进入了出版业,毕业找工作面试时说起“我也去了《爱的地下教育》的首发会……”后面就和这本书的编辑成了同事。再之后经过了N段弯路(此处略去一万字),我成了彭Sir新书《再不相爱就软了》的编辑。至今回想起来还觉得这是一段很奇妙的经历。
  
  在这本书的编辑过程中我充分领教了处女座彭导的一丝不苟,从装帧设计到文字拿捏,历时一年调整无数,几个编辑邮箱里与彭导助理的往来邮件想必都可装满一箩筐了。希望这本11.9毫米厚的随笔集可以平息粉丝们长达一个孕期的等待,瓜熟蒂落之时也望大家嚼得开心欢乐。

来自: 豆瓣
作者: 小飞侠    时间: 2013-7-21 01:32
  从一个文青朋友那边顺过来的一本书,看完之后想还回去,这家伙竟然不想接收了!可见我俩对该书的感官差不多——可有可无。
  没看过几部彭浩翔的片子,但是片子里边无一不体现出彭导的香港本地文化情结,印象中大约每一部都是离不开粤语脏话的o(╯□╰)o如果换成国语配音和国内放映,大概不知道怎么删减呢。
  看过此书,最大感觉就是这书确确实实是一本报刊专栏文章串起来的札记。第二感觉是彭导是个碎碎念的人,有时候一副痞子的嘴脸,有时候又化身成心灵鸡汤,好分裂啊。
  
作者: 陈二狗    时间: 2013-7-24 02:46
   这是一本彭浩翔的专栏散文结集,文章多由他在等人、坐车的空当用MP4录音下来再整理而成、也适合在等人、坐车这些不经意消失的时间里来翻翻。
    我倒是把大好时光拿来看了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目前看得最快的一本杂文集了。书名并不是噱头,彭浩翔本就是个重口味文青,相比他的电影和其他的书(就我目前看过的来说),这本书是相对严肃、正经的了。正经了反驳了网民义正言辞地支持盗版的问题,正经地抱怨了香港电影在审查上的不平等问题,正经地批评了他在生活中遇到的这样那样的他人的行为。看惯了彭氏电影的轻松戏谑,一下子看到这么一个把小事当大事来对待的认真的彭导,竟觉得他如此可爱。若此次是初次接触他的作品,恐怕会觉得他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可我就欣赏这种立场鲜明是非分明、直指错误的态度。他的立场一点也不伟大,没有那么多同情和宽容,甚至有一点刻薄,但也比学者明星们打着公众人物的旗帜宣扬自己的善良或哗众取宠来得真实有用多了。他不能算是一个公知,却往往能关注到细枝末节的问题;没有质疑体制这样大而空的问题,而仅仅以一个市民,或一个电影人的身份,表达着自己不满。
  我喜欢这样一个一面自喻“伤春悲秋欠揍小文青”,一面又扯着“黛玉葬bra”(二者皆为章节名)这样的烂梗的彭导,似乎我也是这么一个“伪善”“闷骚”之人,便觉得这般把自己在不同的档位切换来切换去实在很有意思。搞电影创作的毕竟是感性之人,对生活体悟诸多。我尤为喜欢最后一章《这些我,都是我》,大多都在怀念。印象比较深的有其中一篇讲到他中学的文章,“新法书院的放任,培养出年轻人的创意。大概我没有在学业上得到什么,可是三年后离开,感觉生命有一点变化,总是开始去想天马行空的事情。今天,学校已经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是一座数十层高的豪宅。没有人会在门口埋伏来打你,但我还是怀念过去那一道青春苦涩。”以及另一篇文章《成长》中的这句话“我们这年代的幸福寄托,来自吃喝与挥霍。”
  讲到台湾,我一定会想到清新到死的小清新们;讲到香港,我就一定会想起港片中市民们操着粤语讲闲言碎语的自大的模样。不得不承认,我喜欢后者。这些人的旁边,大概有个“一口脏话跟你讲邪骨,也可满怀诗意地与你聊康德”的彭浩翔。
  
作者: 榆秸瀛    时间: 2013-7-25 10:05
  你永远也别指望一个拍电影的能写出什么好文章。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作者: 白银那    时间: 2013-7-25 11:37
  刚开始,我以为是一本教人赶紧恋爱的书,但是当我不知不觉看到他将等出租时插他队的中年妇女也拿出来议论一番时,我想,这本书就是一个香港宅男的喃喃自语。
  
  透过这本书,我进一步感觉到每个人都是平凡人,导演办了健身年卡也懒得去,他们也并非一个一定有毅力的人。即使变成导演,屌丝骨子里还是屌丝,不会变成高富帅。我说的是一般意义上而言,猥琐的思想,龌蹉的言谈举止,不会有所改变。
  
  彭浩翔是生于70年代的香港人。于是,他在缅怀青春的同时,对那些传统的也许正在消失的东西仍旧充满感情,撕扯着他的记忆。他会想着初中就读的那个已经拆迁的太子道新法书院,同时又希冀人们能对百年前革命党人留下的遗迹驻足相望。
  
  他会一边看着AV拍着“AV”,但是认识天宫真奈美后却不再去看她拍的AV,甚至讨厌别人评论她,因为觉得那是在欺负一个朋友。
  
  他会貌似勤快地跑去健身房,就是为了看一部depressed的《六尺之下》,而后纠结于碟影机时间与跑步机时间不对准,一个人自娱自乐地在那儿校准时间,然后窃喜不已。
  
  这就是他,一个矛盾、真实、纯真的香港宅男。
  
  




欢迎光临 悦读人生 (http://dothinking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