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作者: yesir$ 时间: 2012-8-26 15:12
看了推荐后,买了这本书,看到了第32章,单从内容上讲,确实是不错的,很多的概念是自己以前遇到过,模糊过但没有弄懂。但是缺点就是不少章节的内容读起来很拗口,认为作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作品,又不是专业学术类,行文不应该这么... 看到第32章P320,竟然找到了前后不一致的论证,作者是通过几个实验说明后悔的产生和它的程度高低与是否采取了行动有关,从例子中,我体会到采取了行动,比不采取行动更容易产生强烈的情感(包括后悔),但是,总结的时候,叙述竟然是相反的。我下了这本书的英文版,一看,晕了,翻译者竟然连四级难度翻译都翻译错误,事后还没有改正,真怀疑他们的职业态度。
原文为
This short example illustrates a broad story:people expect to have stronger emotional reactions(including regret) to an outcome that is produced by action than to the same outcome when it is produced by inaction.
书中为:人们对于不采取行动而导致的结果,会比因行动而产生的结果有更为强烈的情绪反应(包括后悔) 意思竟然反过来了!!!
紧接着的一句话更让我无语了,原文
The default option when you own a stock is not to sell it,but the default option when you meet your colleague in the moring is to greet him. selling a stock and failing to greet your coworker are both departures from the default option and natural candidates for regret or blame
书中为:当你持有一只股票时,你默认的选择不是卖,但当你早上遇到某个同事时,你默认的选择又变成了同意他的观点,即卖掉股票。出手一只股票与违背你同事医院都市对默认选择的违背,也都可能让你后悔或招来责骂。
其中的greet 难道不是打招呼的意思吗,书中竟然翻译成“同意他的观点”,而且同事 和 股票 根本没有关系。这句话中其他的翻译常规错误太多。
客观地说,书中别的地方自己还是看懂了(说明没有大的逻辑错误),但是存在数量不少的“模糊表达”,让读者读得有点吃力,不排除个人能力的高低,但是从上面我列出的例子看来,我担心:不怕神一样的书,就怕*一样的译者。
还是希望翻译者能多点职业道德,认真对待这份 文化传播 的使命。误人子弟真是可恶。
2002年10月9日的下午,镁光灯再一次汇聚在斯德哥尔摩郊外的瑞典皇家科学院,在结束了上午化学奖的公布仪式后,又一重头戏——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将在下午揭晓。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关于当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猜测,街头的报刊也竞相给出了自拟的候选名单。就在各路媒体的纷纷议论之中,皇家科学院的秘书长耶林诺尔比宣布,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Vernon L. Smith)和以色列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就这样,举世瞩目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在一片欢呼和惊讶中尘埃落定。出乎太多人的预料,分享年度经济学最高荣誉的两人都不在大家预测的名单之中,他们甚至算不上是研究理论经济学的传统学者:弗农史密斯为实验经济学奠定了基础,而丹尼尔卡尼曼则参与创造出了一套叫做行为经济学的崭新理论。
如果说科班出身的弗农史密斯的获奖只是出乎人们的意料,那么丹尼尔卡尼曼的当选则着实让不少人感到讶异了,因为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次颁给一位心理学家,也是继约翰纳什(John F. Nash)之后,再一次罕见的将万众瞩目的奖项颁发给非经济学出身的学者。就连卡尼曼自己都兴奋不已,当他在普林斯顿的校园中获悉自己成为当年的诺奖得主后激动万分,以至于失手将自己锁在了家门外,最后不得不破窗而入。
许多学者,往往因为一篇杰出的论文便牢牢奠定了在学界的地位,《不确定下的判断:启发法和偏见》就是一个例证。卡尼曼与毕生挚友阿莫斯(Amos Tversky)合作的这篇经典论文至今仍是社会科学著作中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文章之一。在书的第二部分,卡尼曼向我们展示了他对这一问题所作的种种研究。和那篇经典论文不同的是,他为我们设置了许多看似轻松的问题。例如请你推测甘地去世时比144岁大还是小,接着请你估计甘地去世时是多少岁;又如要我们分析案例中虚拟的琳达“是否可能仅仅是一个普通的银行出纳”。通过这些面向读者的设问,卡尼曼巧妙地向我们解释了小数定律(Law of small numbers)、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合取谬误(conjunction fallacy)等等由系统1引发的系统性偏差,以及代表性、熟知度与可得性对于认知和决策心理导向,揭示了为什么在具体行为中因果关系比统计学信息更具说服力,令人恍悟,继而豁然。
可以说,卡尼曼教授的这本书确实堪称关于认知和决策的不俗之作。整本书围绕着两个系统(系统1和系统2)、两种人格(古典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和行为经济学中的人的概念)、两个自我(记忆自我与经验自我)展开,对现实生活进行心理学分析,继而带领读者将心理学的推论引向经济学的范畴,最后又从深入的理论分析中跳脱出来,回溯追求幸福的现实生活。合上手中的书本,仿佛经历了一种“看山还是山”的渐悟,对于平实的生活,抑或严肃的学术。加里贝克尔(Garys Becker)教授在其经济学大作《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开篇就引用了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的名言——“经济学是充分利用人生的艺术”,而执着于真理的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则说“生活和幸福原来就是一个东西”。看来,经济学与生活并不遥远,而生活与幸福之间也并不存在距离,学术与生活、生活与幸福的转化或许仅仅在于以何种方式和角度去衡量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