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人生
标题:
乡关何处 - 书评
[打印本页]
作者:
粉晶乖乖
时间:
2012-8-26 14:56
标题:
乡关何处 - 书评
千回百转,长歌当哭
命运从来都是不由自主的,况乎身在江湖。
那些失散的亲友故人,那些漫漶风化的人间故事,都在暗夜里鞭策人们几近麻木的神经。
作者简介
野夫,又名土家野夫。本名郑世平,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18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作者:
张太白$
时间:
2012-8-26 15:23
还是去年,我在上海做一个图书编辑时,一个好同事兼好朋友推荐我读读野夫的书。按她的形容,野夫这个人,简直了,能扛大刀,能写诗,古道热肠,黑面神秘的江湖人士。
我对印象中标签了“江湖”的人,总是惴惴的。刚工作时,听到孔二狗,这个写黑道小说的人名,我都能在吃饭时把筷子放下,思索着要是这时他闯进来,我就夺门而逃。
我不懂这种标签对我的影响从何而来,但凡摸着良心,我也是从没做过亏心事的。初来,我对野夫并不具有一向的热心。
但是我从来脾气温温,最顶不住各种热情推荐。在好朋友真挚和激动地推荐下,就用着单位的打印机,把野夫的作品打印了几百页,字体不大,看上去有种密密麻麻的充实。开头来了许多名人序语,只记得说了太多文学性的话,到把他的第一篇散文看完,虽不乏震撼感人,但耐心都被那些名人序语磨光了。
《乡关何处》中祭奠母亲、外婆,和讲述幺叔故事的,我在去年那时就已看过。工作中抽出时间偷读这些,也免不了热泪盈眶,去了好几次洗手间。我这人笑点不高,但有些奇怪,哭点比常人来得低。但是野夫文字的感人,并不是说平凡地催泪,而是让人不自觉联想命运无常,世事变幻万千。若不是有一开始的名人作序,唠唠叨叨说了这许多话,那时或许我会看完所有。
再来读野夫,是很稀奇的。居然是理工科的男友买了这本书,看后直呼性情感人,推荐我再读。
捧读《乡关何处》,于我很熟悉。同时,也明显觉察这书似乎过薄了,内容似有删减吧。但未加求证。从我看书的经验,对书不能苛求太精细,如果从以前的工作经验来说,一本书的装帧、纸质、价格,都有太多值得推敲之处了。难免会怀疑,我竟然是在读一本被编辑得这么坏的书。
和《王小波全集》的卷一,同时看起。都是再次阅读的两本书,但是读到许多地方,还是免不了会心一笑,或忍不住赞赏,写得太好了,都应该买来看。
不同于第一次读野夫的原始和粗糙,这次重看,我反而耐心很多。于是,便不止看到了文人的同袍赞赏,更多的是野夫对他同类人的情义。大丈夫经历风霜磨砺,只有变得更坚韧,野夫自然有这种坚韧,但他还有温柔,这是书生在感怀一个时代、一个地域带给他的苦难和全部幸福时带有的宽容。虽然他吝啬赞美宽容这一美德,反而弘扬恩仇快意,但是对故乡、故土、故人、故事,他的情义常使自己恸哭,一个中年壮士的哭声,已不是魏晋风度中的飘渺仙气,也少了青衣书生的无能为力,而是恨不得呐喊之声不够响彻,必须要哭出声,情深动地,是古者之风,是今世之气。
野夫写亲人,多是为亡灵而歌,而世代族谱中的传承与几乎混入野史的传奇,两种矛盾使他的不确信转而变成了不敢相信。他不敢相信母亲就消失在了江边,不敢相信外婆带给他的童年快乐竟是他一生中的最快乐,甚而不敢相信对故乡故土的记忆,是否会不断重现进入他客居异乡的梦中。然而,无论何种悲观和残酷,生活还是继续,一直到更深的黑夜和更亮的白天。
野夫写朋友,流露的是中年真情。他说自己留不住任何一处居所,但却在这个唯一不变就是变化的世界,留住了他的一众朋友。多是多年荣辱,患难中相交的兄弟。
还记得章诒和说野夫是个铁骨铮铮的行者。野夫的文,的确有这种铁骨铮铮之感,而他的行者力量,也溶于字词之间,古风尚存。几乎每篇都可以依稀辩到民国风流的残韵,每篇又都有红色斗争的遗迹,是铁血和温柔的中和,而它们的力量,已足矣。
来自:
豆瓣
作者:
clover$
时间:
2012-8-26 15:23
一 签售
从小到大,很多表格大都有兴趣爱好一栏,而 "读书"这两字以其优雅的外形及无法考证的模糊特性,总能成为这一栏"座上宾"。而像音乐网球这一类,就特别容易"露怯"。
去年也曾在微博上哀嚎 “你说,去签售会排队签书,是不是特傻,可是我竟然还没这么傻过”。于是在微博上看到野夫要到季风的时候禁不住想去看看。时间是周五晚上7点到9点,6:10分下班后坐地铁过去,季风不大的厅已经坐满了人,左侧过道和后面也都站满了,等我到时,已经站到了人海的五六环开外,只能从他人的相机屏幕上看到野夫。
同来的还有徐晓老师,看不见人影只听见沙哑的嗓音,她讲到影响她一生的75年牢狱之灾时,这样说道:"起初是有人偷偷告诉她,有人在背后调查她,而十几岁的她并不明白这调查后面的真正含义,直到一个冬天的晚上,有人喊她下楼接电话,而楼下等待她的却是套头,押上吉普车,被捕。" 语气平静,没有了愤怒也没有过分渲染。仿若一个看透了世事的人,对前尘往事娓娓道来。
一个做过牢的女人,是放弃堕落愤怒还是振作重拾理想?徐老师选择了后者。但她亦说:如果可以选择,她不愿意有这样的经历。而身处那样的时代,这却是理想一代注定的宿命,何其悲哀?
说来惭愧,去之前我仅仅看了柴静写野夫的那一篇《日暮乡关何处是》,听后,也买了本徐晓老师的#半生为人#,签名的时候,我说:您就写您此刻最想说的话。她抬头看我,我才真正看清这个年过半百的女人,内心平静谦逊,她在我的书扉页上写到:有你心来我感动感恩。我几乎无地自容。
野夫说一口乡野味的普通话,分不清其间是掺杂了巴东味儿还是江城味儿,讲起半生飘零,三分调侃七分江湖味儿,身居独后,不谢世事。
他说:文章不能绝天下,但文章一定能够传递一些真相,一些光明,一些真诚。而他的讲话和回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这三个字:真善美。一个历经坎坷的人,对人生的真善美,对世事的真善美。
二 书斋
#乡关何处#以《江上的母亲》开篇,乱世亲情犹如断裂的弦丝,而我读一个字,耳边似乎就响起了野夫那一口浓厚的口音,不忍合书,但对内心却是一种折磨。直到最后这篇《流放的书斋》,心情才完全放松下来,实写书斋,但却可以窥见几十年的流放人生,以书为友,快意恩仇。
也因为写书斋,没有前面那种强压的悲情,旧式文人的雅兴,才情才充分显露出来,且看他填的这首《念奴娇》-- “小街画栋,记青锁邀月,当年曾住。红毯朱帘书四壁,高卧独听风雨。席地谈诗,拈花赌酒,斗室留佳侣。黄昏吹笛,有人尝识清趣。倏尔鹤往云飞,曲犹未散,迁客无归路。瞩目青山秋色里,掩映旧时门户。灯火阑珊,笙歌飘渺,槛外空凝伫。凭篱惊问,百年身寄何处?”
三 血亲
我的外曾祖母,活到90多岁,当我们这一代都在翘首期待她老人家百年寿辰拜寿的情景时,却戈然离世。不管记忆如何模糊,那些讲过的故事却无法忘记。当年祖屋曾被日军占领成指挥部,某日本军官很喜欢年幼的小爹爹(外公的弟弟),想转移的时将他带走,是外曾祖母带着小爹爹离家躲避,在荒地躲了几天几夜。外公和外婆快结婚时,外婆家被扣上地主的帽子,逢年过节是外曾祖母半夜偷偷的送去彩礼以尽礼仪。而在那些物资匮乏的年代,她老人家不仅要跟男人一样挣工分,还要照顾母亲这一代人的生活学习,直到表姐和表弟这一代都是在她老人家的照料下长大的。而我是到初中时才知道,她老人家并不是外公和小爹爹的亲身母亲。
与野夫不同,我们这一代只是倾听者,而他是亲历者。所以能够在他笔下看到"那些砍断骨头连着筋的血亲,是怎样一节一节地搅碎榨干;那些美妙温软的情感,是怎样被一阵一阵的风雨冲刷刮净"。看到江上寻母,外婆死前依然弯曲的手指,长歌当哭,不忍细读;看到大伯为革命奋斗半身却错失一生至爱,深陷历史漩涡却洞察世事的幺叔,是非恩怨,让人唏嘘。
四 畸零人
野夫说:只有朋友和书,磕磕绊绊地总能伴随终生。虽然也走失一些,散佚一些,但留下的绝大多数,都是要白头偕老互送花圈的了。
关于朋友,书中写了愤世却无法超脱的书痴李如波,穷苦善良一生都在为生计挣扎的忘年交瞎子哥,“幸有嘉宾至,何妨破门入”的莫逆之交刘镇西,冷眼旁观世事不屑荣华千里送友的幽人苏家桥,亦匪亦诗王七婆。但其中强压的悲愤,及目前发行的已是删减版的缘故,读来有点咯人,个中细节,不能尽心,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但那一代人的苦难,血性,风骨,庄重可见一斑。
五 回答
有人问野夫:你对未来持什么态度?如果二十年后世道依然这样,你会怎么办?他说:我对未来的变革充满信心,不管是从历史的发展规律还是从当今现状。如果二十年后依然如此,那我可能又进去了或者去当了“和尚”。
这几乎是他能说的最激烈最直白的句子了。正如他在书的结尾中写的:迷失在这个时代的通道,往往只能拿文章当街头暗号;仿佛前生的密约,注定我们要在今世抵掌,然后一起创世,或者再次站成人墙,慷慨赴死。
第一次这么真切的感受到,黑暗中真的有人在为民主做小事,积跬步。第一次感受到房子车子外,还有一群人去关注“江湖”,有理性,有理想。
想起北岛的诗--《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来自:
豆瓣
作者:
arber$
时间:
2012-8-26 15:23
飞机上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知道他是看了柴静的那篇书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0d37b0102eecp.html 看前两篇写他母亲和外婆的时候,一直不停的掉眼泪。这应该是近年来读过的最好的文字,有力量和深情、有控制,一篇一个人生,跌宕起伏,有太多感受,无法言说。
看这本书的时候,脑子里一直联想到另外两本书,德鲁克的<旁观者>和余华的<活着>,都是乱世人生,都曾很震撼; 但感受又有很大区别,前者是一种冷眼旁观看人生,后者有强烈代入感,可以感受各种苦难一波一波的冲击。而<乡关何处>仿佛在两者中间,人生还是别人的人生,但时代是我们所有人经过的时代,有强烈情感共鸣,有对那些或彪悍、或凄苦、或豁达的人生的各种唏嘘感叹。
时代主宰了大多数人的命运主线,而那些与生俱来的性格则把不同的人推到了不同的分岔路口。乱世里,天性善良豁达的人捱过一个个苦难,最终归于淡泊平静;富有激情和才华的人有更迭宕的人生,受尽命运的捉弄,最终往往则成了时代和组织的牺牲品; 天性刚烈的人则在一次次的抗争中受尽打击、最终选择决绝离开这个人世;而那些投机钻营的人,则往往成为了现实的赢家。这些故事,这些人生,怎能让人不唏嘘。
合上书卷,会后悔没有象野夫一样去了解和记录自己的祖辈的人生,更会止不住的想,如果我不幸在那个时代,会有怎样的人生?
来自:
豆瓣
作者:
乌有子$
时间:
2012-8-26 15:23
"许多年过去了,我还是会从一些异乡残梦中哭醒 我又看见了婆婆或者父母。梦破之际,泪干之余,总不免幻想,假设在人间之外真有一个阴间,那该多好啊。在这个世间走失的亲人,还能在另一个世界重逢,那死亡就变得毫不恐怖了。那些爱过你的人,只不过是在下一站等你,等你赶去时,还能和他们相聚一家,彼此再次开始生活;你在此间欠下的情,正好在彼处补偿,那一切都能得到救赎,该是一个怎样美好的情景。即使还要重新经历贫穷、苦难、迫害和伤痛,但仍然有那些至亲和你一起,生生世世,不弃不离,那还有什么不能面对呢?
但死亡又确实如同一张有去无回的单程车票,没有人真能告诉我彼岸的消息。那些先我而去的亲友都像失信的人,他们饮过忘川之水后,或者都已经记不得我们这些被落下的孩子,使得偶尔的托梦也变得那么难以置信。这个世界有无数种宗教教导我们怎样去认识死亡,如果没有一种给我承诺 我还有机会与我的亲友劫后重逢,那它即使许给我一切功名利禄,于我又有何用?
许多见过我外婆的人,偶尔见到我还会感叹 好人啊。可是好人却无好命,这几乎已经是这个世界的潜规则。这些好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来承担磨难的;他们像一粒糖抛进大海,永远无法改变那深重的苦涩,也许只有经过的鱼才会知道那一丝稀有的甜蜜。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亲情故事,每个墓碑下都埋葬着一部残酷长篇。真正掘开之时,这些苍白的文字又何以能承载那无数的往事?如果没有在天之灵,你的写作不过是在给自己的心灵埋单 你在今世欠下的许多,都该在今世把它埋下而已。除此之外,我们还能改变这个世界什么"
我承认我自己的泪点并不高,有时候听歌,有时候看电视电影,或者一段文字都能让我的鼻子一酸,眼眶就红了,看到这里也是。
看完小说,野夫的年纪跟我父亲相仿,但是我没从我父亲的口中听说过他们那一辈经历过什么,后面才慢慢知道那个年代独特的记忆。他们那代人经历过最波澜壮阔的几十年,到了我们这一辈,就是物价波澜壮阔的20来年。
对于故人,想起前段时间刚过世的爷爷的堂哥,可能我们现在并不是缺少对祖辈父辈的孝顺,而是每年一次的回家冲淡了我们之间的感情。一年回家也就待上10天不到,还要走亲访友,剩下与至亲的团聚时间可想而知。有时候觉得我们在一个城市都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再过十年我们又会是在哪个城市呢?还好父母爷奶身体都还健在,以后必当多回家看望。也希望他们身体健康
这几年家乡的变化很大,以前上学的土路现在都是柏油马路,自行车改成摩托车或四轮小汽车,家家基本都是小洋楼。还好是生活在农村,不然自己家里被拆成什么样都不认识了。但还是改变了很多,小时候玩游戏的场地现在都消失了,那些土场子有我们挖的弹珠坑,有我们玩的跳房子,有我们订的地图战……可惜现在的孩子都不玩那些了,记忆中的也越来越模糊。但有些事情随着年纪的增长反而更加的印象深刻,还记得以前自己的祖屋,基本上是一个四合院的结构,东边厢房是我们一家四口,西边厢房是我叔一家四口,后面就是爷爷奶奶的房间,中堂后面是两家的厨房,最后是茅房。庭院中的桃树每年到夏天还会结出许多桃子来,不过那种桃子比较小而且不够甜,经常是不太喜欢吃,偶尔挑到一个红的大的还要跟妹妹们抢。小时候经常爬桃树,在上面发现了蝉壳,还有那种桃树油,经常结成透明的块状物,很有弹性。在98年把房屋建在镇上后,祖屋也慢慢都拆了盖小楼房,现在还剩一点断垣残壁没有完全拆除,里面都堆了一些砖瓦木材,每每看到还是会想起那个房间发生的一件件趣事,那个最早是剩下爷爷奶奶他们的房间,记得有个楼梯上二楼去取些藏在瓦罐里面的麦芽糖和芝麻糖等。更早些的时候,还不敢上楼去,因为上面有婆婆的寿材放上面,那些瓦罐都放它旁边,天黑了也不敢在中堂待太久。还记得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写作业,经常跟妹妹争一个好地方来写作业。好了,上班去,到这里吧。
来自:
豆瓣
作者:
遥棠$
时间:
2012-8-26 15:23
在豆瓣上看书的评分,于是找到了这一本评价很高的《乡关何处》,便迫不及待去书店买了一本。
我必须如实地说,我觉得这本书很一般。装帧精美,价格不菲。我想他的价值大多是因为作者不同寻常的遭遇?文字朴实是一大特点,他的文字并没有能打动到我。当然,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野夫的书亦如是。只是在想,原来群众认为的好书也不一定是对自己胃口的。不想人云亦云,找到适合自己的书是最好。
来自:
豆瓣
作者:
后面有$
时间:
2012-8-26 15:23
这书写得朴实,后面几遍我觉得是出版商强添加进去凑数的;
这书就是在像一个老者讲他生平遇到的人与事,平淡无奇,但感动,让我们思考,让我们感到痛苦;
这书很适合80.90看,我们太需要这段历史了,现在的人失去的太多了,作为80后看完这书,亦感到历史负罪的压抑;尽管当局者还是刻意回避这段历史;但年轻一代的我们应当作为历史的传承者,把遗忘的东西找回来;
来自:
豆瓣
作者:
裳裳者$
时间:
2012-8-26 15:23
只读了几页。不喜欢。你能从文字里感觉到纠结,情绪也跟着举步维艰。不叙事,每个文字都好像在表达不平。有点有仇未报,隐忍未发的感觉。中国文化将就大写意,在关键时刻刺痛你,但读此书时如针灸一般,一会儿一刺,将人刺跑。仅个人愚见。
来自:
豆瓣
作者:
小书$
时间:
2012-8-26 15:23
第一次读野夫的作品,深深地被打动。第一次,哭得泣不成声。因为他的文字,让我想起了故人。那种触碰心灵的文字,让我回忆往昔。往昔不在,可惜,那些人那些事,却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或许,你我老了,身躯化为泥土,但是,灵魂却依然在另一个世界里存在,至少我相信着。
读他的文字,切肤之痛,切心之痛,难以忘记昨日种种。那些为你付出过情感的人,某天,突然地离开,种种的不舍,难以用文字去诉说,可是,他却做到了。一本让你会回想过去的书,一本有故事的人都会看的书,一本说不尽真情的书。
力荐!
来自:
豆瓣
作者:
图图认$
时间:
2012-8-26 15:23
故事饱满 情也深 只是煽情太多 语言也是看得出刻意雕琢 反倒不如文字简朴的《这些人,那些事》打动人心了 难道现代人都需要如此抒情才能打破麻木吗。 此外 淡仇又何必寡恩?文字充满了对自己江湖气的骄傲 有多少人因为这等江湖气感到歆羡崇拜?不能否认,我也会有这等情结。但细细一想 真的何必?
来自:
豆瓣
作者:
陈俊CM$
时间:
2012-8-26 15:23
这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书籍,从书中你可以感觉到自己的精神得到升华,灵魂得到慰藉!非常推荐!非常推荐!非常推荐!非常推荐!非常推荐!非常推荐!非常推荐!非常推荐!非常推荐!非常推荐!非常推荐!非常推荐!非常推荐!非常推荐!
来自:
豆瓣
作者:
忒亚$
时间:
2012-8-26 15:23
野夫的《乡关何处》买来后,每天只读一篇才读完的,不是因为生涩读不下去,相反是太好了,好到直戳我心,读完一篇哭一篇,害怕心脏受不了,所以只好一篇篇的读,直到读到注脚最后一段文字都没让我好过,心纠着半天:“迷失于这个时代的同道,往往只能拿文章当接头暗号;仿佛前生的密约,注定我们要在今世扺掌,然后一起创世,或者再次站成人墙,慷慨赴死。”P200 本来想好好给这本书写一个书评的,但是情感大于理智的时候,我无法将语言组织的那样完好,也无法将思路理的那样清晰,只好想到哪写到哪好了。
他描写那个时代的一个个小人物,都是那样生不逢时被命运无情捉弄,是的,也只能说是命运。我在想如果把我放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自己以及现在的好友们又会是怎样的命运呢。有可能青春激情的自己先是左派,然后经历挫折、理想覆灭看清现实又是右派吧,而选择右派也得面临他们那样悲苦的命运了。想来想去,还是如书中幽人苏家桥隐居的好,可人在青年,谁又能及早看破,而甘愿淡然呢?
《江上的母亲》中,写到作者1989年辞去警职,随后入狱,尤其是写父母来探监那段我真的是泪流满面。“每一次挥手仿佛就是永诀,两个位共和国效命一生的佝偻老人,却不得不在最后的日子里,因我而去不断面对高墙电网的屈辱。”P6而当1995年,作者才被放出来回家时,其父已经去世半年,而其母自知生病后刚刚才与儿子重逢就投江自杀了,她写的遗书真是难受的叫人要命啊:“我知道我病了,我梦见我的母亲在叫我,我把你们的父亲送走了,又把平儿等回来了,我的使命终于完成了,我要找你们父亲去了。。。请你们原谅我,我到长江上去了,不要找我,你们也找不到的。你们三姊妹要互相帮助,父母没能力给你们留下什么,我再不走还要拖累你们。。。”P9
《大伯的革命与爱情》,文中大伯那样的青年俊才,一生的事业、爱情都被一个叫罗某的人所害,但是细细想来,这样的悲剧不就是“组织”那两个字嘛。大伯所爱的女人和他都是共产党,因为情势而失去联系后再又联系上,好不容易要表露衷肠,结果罗某是那个女人的上司,告诉她,他所爱的男人叛党了,结果她见了他就很冷漠,就这样两人因为误解错过了,而大伯竟然一生再未娶。大伯为革命作出了那么多的贡献,也是因为这个罗某而得不到平反。什么组织的纪律性、严密性,就是因为所谓的组织纪律,这个女人连质问深爱的男人都不可以,否则怎会有这样的悲剧,组织陪得起那代人的人生吗?
野夫描写的他身边默默存在的小人物都是奇人,如若在好的制度下,那都将是非常有作为的人物,而能怨什么呢,只能怨命运,但是谁让他们有那样的选择呢?要么孤独自杀,要么顽强抵抗,就是不懂得明哲保身,但是大历史下他们为什么还要挺身而出呢,只能说为了问心无愧。是的,一个人的牺牲改变不了庞大的国家,也无法抵抗历史的浪潮,但是他们只是对自己有个交代。我昨日和师弟还聊呢,如若现在再次遭遇那样的历史环境,估计大部分人都明哲保身或叛变了,因为我们已经没有最基本的价值观与品质了。
整整一本书看完后,不仅为书中的各个小人物痛心,更为联想到那个时代背景下无数这样悲苦命运的人痛心,但是直到最后作者还留着一把刀,“或者再次站成人墙,慷慨赴死”,经历了人世沧桑,居然重头再来还是一样的选择,那个闪亮亮的品质,除了敬畏还能说些什么呢?
来自:
豆瓣
作者:
藐姑射$
时间:
2012-8-26 15:23
野夫的文字太过悲伤凝重,似有千钧之重压在心头,“往往在暗夜里渗血”。个人的悲剧我们总是司空见惯,历史的洪流又让人觉得波澜壮阔,唯有当个人命运,家族兴衰,与历史变迁纠缠交织在一起时,个人的悲剧才有了史诗般的悲壮,而历史也才得以由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组成,而不仅仅是敌我,黑白,发黄的照片,冰冷的数字,以及历史教科书上那些冷峻而简短的介绍。
我很难想象我的爷爷奶奶那一辈人,以及比他们还大的那些人,是经历了怎样的风雨飘摇,走过这艰辛备尝的几十年。我敢保证这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故事,将这些故事写出来,就是一部民族的血泪史。只是大多数人不愿再回忆过往,他们默默把苦涩吞下,也许会在无人的月夜再吐出来,独自咀嚼一番。我只愿那些逝去的亡灵能够安息,活着的人能幸福平静地走完余生,当人间伏虎之时,他们定“泪飞顿作倾盆雨”罢。
来自:
豆瓣
作者:
大雪兔$
时间:
2012-8-26 15:23
我是看了大家的九分,才兴致勃勃买了此书拜读。怎讲,情节打动人,写到坐着母亲那节,我倒是被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所折服,可转念一想,那是那个时代的故事,我需要的是共通的东西,故事离我们远没关系,可是故事带给我们的感受因该是相同的,或者说是感同身受,是不受这些地域,条件限制的。可是很可惜文字并不打动。还没看完,暂时是觉得没想象中的好,当然其实没那么差
来自:
豆瓣
作者:
hansen$
时间:
2012-8-26 15:23
野夫,土家野夫,为其微博之名,较为活跃。
第一篇,《江上的母亲》,饱含满满的,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深沉的叙述,带来沉重的代入感,恨不能立即飞回家,陪在父母身边。
余下的篇章,开始叙说作者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能让人感到,作者对于文革的反胃,仍然保存至今,并深深的影响他生存于现世。看多了,就会觉得行文风格相似,内容相似。
但作者的文风实为铿锵有力。
来自:
豆瓣
作者:
韩浩月$
时间:
2012-8-26 15:23
《乡关何处》:苦难是泪水酿的酒
文/韩浩月
《乡关何处》是一本被强烈感情驱使着写作出来的书,作者野夫尽管行文克制、毫无煽情之意,但事件本身已经超越於文本之上,开始控制读者的情感,因此读时要忍住内心的啜泣,才能将一篇文章完整地读完,这啜泣不是因为同情书中人物的遭遇,而是生而为人对苦痛近乎本能的共鸣。
在书中作者数度写到自己与亲人失控哭泣的情形,大放悲声,匍匐痛哭,泣不成声,哽咽不已,泪流满面……在母亲投江后多年,野夫想到母亲的遗书而流泪,「彷佛沉积了一个世纪的泪水陡然奔泻」,为了实现外婆遗愿,把入土12年的外婆带回故乡,「我跪在坟前哭泣焚纸,洒酒祭拜,望空祈祷」,作为读者,没法不被带入情境之中,与作者同哭同悲。
这是一本用泪水撰写的书,里面隐隐透露着血的浓烈与悲怆,血与泪充斥着一个家族的命运,也是那个时代所有人的命运,《乡关何处》之所以能让章诒和读得「痛哭流涕」,也能让对那个时代有所了解如我一样的70后读得心如刀绞,原因大抵是感受到了个体的渺小与无助,体会到了尊严被践踏之后的绝望,发现到了「活着」居然是如此地艰难。
这本书写到的情感是如此真实,唯有经历过才能写得出来,它字里行间被浸满的真情,让活在薄情寡义年代的我们,读来竟然有些羡慕,忘不了《畸人刘镇西》一文中写到,老刘感念野夫多年帮助,在野夫离乡之前执意要请他吃顿饭,野夫和朋友一起上门,到家后发现桌上居然只有两副碗筷和酒杯,邀主人一家上桌,老刘喃喃说都吃过了,能看到客人喝酒聊天就已心满意足,患难的朋友,平生难遇的饭局,微醺后的二胡和如泣如诉的吟唱,主客各自流泪的场景,这幅由苦难中的真情所刻绘出的「图画」,怎会不刻骨铭心。
读《乡关何处》如饮烈酒,这酒是由泪水酿成,入喉辛辣、难以下咽,入肚之后让五脏六腑都翻腾不已,但苦痛过后,又有甘甜,多少人就是依赖着这一点点的甘甜,支撑着熬过生死鬼门关,挺过死不瞑目时。人活着需要一种信念,但信念需要坚强来支撑,在万念俱灰的时候,信念如风中之烛,想要保持它不灭,得付出难以想像的生命力。
从书名看,《乡关何处》追寻的是故乡的踪迹,但苦难之人怎会有故乡?他的心灵早已成为自己的故乡,他和自己的故乡随时流离失所,随时又相依为命。物理上的故乡要么是「必须扔掉的裹脚布」,要么是一堆愁绪的聚集地,对故乡的爱恨交织,会让飘零的人成为怕痛的孩子,要通过远走才能避免疼痛、保留一点思念。曾无数次听说过,苦难是一笔财富,但在看完《乡关何处》之后,却很难再认同这个观点,对苦难有了新的认识,苦难是凭空落下的巨石,它不但会砸毁前行的道路,也会给一个人、一代人留下永难癒合的伤口,如果生命因为平安而显得浅薄,那么我们宁愿要这浅薄也不要苦难所带来的深重。
这几年苦难之书看了不少,《夹边沟记事》、《巨流河》、《寻找家园》等等,每次读完都久久不能释怀,书中人物的苦难并非属於他们自己,也属於后人,后人应当继承这笔苦难,并用之时时刺激或麻木或享乐的精神,现在这个年代欢笑不多、泪水更加稀少,我们不得不借助前人的泪水来反思自身的存在,愿这杯泪水酿的酒能呛出我们一点感慨,让每天这过於甜腻的、虚假而重复的生活,因为重新拥有疼痛而变得沉甸甸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阿逛$
时间:
2012-8-26 15:23
虽然豆瓣对野夫的这本书评价极高,但看了之后,总觉得好像少了评论中那么猛的火候,似乎感受不到那种剔骨断筋般的犀利与惨烈,可能是因为看了评论有了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所以等真正看到书的时候多少有些失落。
说实话,相对于前面几篇亲人的篇章,还是喜欢后面的有关友人、乡人的内容,觉得他在叙述亲人的时候,总带有些许的控诉与不平,大部分亲情篇总少不了长篇累牍地对主人公显赫身世的叙述,也许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凸显人物后来遭遇的悲惨,从而加大对社会阴暗面的控诉,但看后总觉得有一种适得其反的感觉,个人觉得这样的铺垫反而影响了作者酣畅淋漓地去倾诉情感,就好比戏前的锣鼓敲太久,让人在看戏时便多了不应有的疲惫与不耐烦。
相比较,后面的友人和邻里、乡人的文章,却显得平和多了,娓娓而叙,平实而不失真挚,一个个记忆碎片,诉不尽世间的种种哀愁,道不完人生的段段苍凉,一个故事,浓缩的是一个人一生的悲欢离合,这一讲便是一辈子,等回过头来想细细回味时,却已是人走情断,无处找寻曾经接触的温度。
在爱恨情仇中,在欲望得失间,或许是我们亲手遗弃了能安放我们心灵的故乡…… 茫茫人世,何处是乡关?
来自:
豆瓣
作者:
喵喵咪$
时间:
2012-8-26 15:23
常年泡在各种网络小说的我,终于爬出来看了一回正经书……
江上的母亲和外婆都挺感人的~
就是跑到网上来才知道这本书争议还是蛮多的
我喜欢柴静小姐写的书评~
至于其他一些分析的野夫这个人缺点野心什么的文字么,我实在比较厌烦
书好与不好,都不是一个人说了算了的
是否被喜欢,是否被认可也不是一个人可以决定的。
以前我也干过这种事情,跑到一个五星的动漫那个叫萤火之森去打了个一星,因为在我眼里那动漫实在不值得那么高的分数,虽然不至于到1星,但是觉得可以拉拉分数。今天看了一篇日志的作者也是这么想的。
忽然有所感悟,我们每个人没有必要去拉拉分数,希望让这本书得出一个比较符合你期望的分数。
因为你不是最终决定的评委。
对于这本书,你只需要给出你自己希望给的分数就OK~
至于别人,你左右不了别人的想法。
来自:
豆瓣
作者:
@作者
时间:
2012-8-26 15:23
读《乡关何处》,仿佛听作者野夫在酒桌上的独自讲述。譬时已酒凉夜残,讲者与听者均已酣然若眠。记忆久远的语声寥落,动人场景却乘着兴致越发清晰。因为书中的苦难和疼痛绝非轻易忘却。其过于深沉和凝重,以至于被平日的琐细掩盖,只有在夜阑人静,酒醒梦回之时,方能像一块异石压在体内,随着记忆缓缓旋磨,把讲故事和听故事人的心脏硌出血来。
野夫原名郑世平,年过五旬,土家族人。写字之前做过公务员、警察,当过囚徒、书商。简单的几笔却能勾勒出他坎坷颠簸的人生。而在《别梦依稀咒逝川》、《幽人苏家桥》等忆友人的篇章中,则可察觉到少年青年时的野夫自在随性、浪荡不羁。他在微博上自嘲“至今也是朋友圈中的笑星”,可保证酒桌之上绝无冷场,满座皆欢。然而,一切的前提是“只对我判断为善良正直的人”。又谈自己是中年之后百无聊赖,方才回归文字,记录下半百人生的起伏流离。
阅毕全书,可谓:词句凝重,飘洒古风,一腔悲苦,满眼热泪。五十年的坎坷别离,本都是如此的慷慨悲歌。正是如此际遇,才锤炼出野夫简练的笔法。几段疏朗文字,便可引出人物数十年际遇;冷静语调,却又承载着深沉跌宕的情绪。在《江上的母亲》一篇,开头“不敢也不欲去想像我投江失踪的母亲,至今仍暴尸于哪一片月光下。”《生于末世运偏消》一篇结尾处,“一个家族的荣耀与悲哀,必将风化在历史隐秘的书缝中。”简单词句,却将丧亲巨恸、家族荣衰生生咽下。读这样的文字,便如同独自饮下一抔苦酒,纵有杂陈五味,却也只能回旋在喉,独自吞尽。
野夫的文字充盈着古风,有着旧体诗的词法和节奏。记起秋天,便有“秋水生凉,寒之渐沉”,又有“秋水长天,物换星移”;忆起《瞎子哥》,有“机随心转,如水在河”,说到《畸人刘镇西》,是“荒江野老,夜雨寒窗”。短句铿锵,节奏急促,《楚辞》般的沉厚。这位中年男子把五十年的离合悲欢凝积于薄薄书页,给予读者巨大的震撼。
当然,最核心的还在于野夫笔下一位位动人的角色。除了至亲,野夫描写的人物多是所谓“奇人异士”。他们或是刚烈率直不太被世俗接纳,或是孤僻疏狂被他人误解。然而,野夫总能跨越鸿沟和隔阂,去接近他们的生活,接纳他们看似疏离或扭曲的人生道路。这样的接纳并非猎奇,而是带着侠义,以他们的至情至性,反观出我们的虚伪和庸俗。喜怒杂陈,构成了凡尘俗世真实图景:欢喜处,有刘镇西手起斧落,砍开自家门锁以待宾客;狂乱处,有苏家桥众人寸纱不沾街头漫步,效魏晋名士之风流;恸哭处,有忆及失踪的母亲,“仿佛沉积了一个世纪的泪水陡然奔泻”;青春处,有王七婆诗书携酒,热血殴斗;逍遥处,有苏家桥谢绝提拔、独拥书城;曲折处,有幺叔半世的颠沛流离,以个体的兴衰荣辱,见证了二十世纪中国的奇特历史。而最动情处,莫过于临别一夜,刘镇西携妻女,为恩人二胡献奏,聊助酒兴。
这是落魄之人唯一能馈赠的礼物,但琴声呜咽,其中的悲酸与真挚,早已超越了俗世中的金银万千。人与人本都在各自坎坷道路上艰难跋涉,有缘萍水相逢,能以赤诚之心相待相伴,已可聊慰平生,值得一声“后会有期”。野夫人如其笔,以逍遥的风范行走江湖。笔之过处,渗进了人生的凄清愁苦。如此细腻深沉,在当今被物质包裹的世人和作家中,无疑已极难见到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我不是$
时间:
2012-8-26 15:23
阅读此书,首先是在豆瓣上看到豆友们对该书的评价颇为不错,赞赏一片,但也有唏嘘声不少,于是打算花三五小时细细品读,一探究竟。
各路大侠都在深入挖掘和探究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运用,用侧面反映出作者的偏激或者说是情愫的时候。我却不禁转身通过这本书的路径,走到了我的世界。
此书故事背景不是在我这个年代,我对时代文化背后所暗藏的那一丝现实感与悲伤感,实属不能体会,或许放在我父亲身上,他会比我有更深刻的体会与感触。
关于我爸的过去,只是偶尔从奶奶口中听到些许父亲的成长经历,只字片句,加上我那丰富的想象力将这些,五元钱的学费,一分钱的冰棍,三厘钱一亿的插秧工钱,天未亮钱的放牛娃,天黑后的砍柴人,编织起父亲前面的整个人生历程。到后来的高考失利,到教师职位被黑,虽然时隔多年,但某日父亲在梦中在操起笔去填写那高考试卷时,也会是泪横满面的从梦魇中惊醒过来。他已经年过半百,我甚至在想,他是不是还是无法释怀当年那刀刻般痛楚伤痕,还是时至今日仍然对憧憬着当年的梦想,从未褪去?
我只是一个单纯的读者,没有什么立场去评价这本书的好与坏。但是阅读会让人沉思,或者让人回忆。打着那张有血有泪的亲情牌文字更是让人难以抗拒里面那真真切切淅淅沥沥数不清的感动与温暖。亲人,挚友,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缅怀她们的情愫总是那样油然而生又戛然而止,但是那感觉而却久久不能抹去那旧日的情与痛。
印象最深的就是写回忆外婆的点滴,实属感人,几次在电脑面前都默默无声的流泪,然后拭擦,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这一动作。我实在不能将如此的细腻的感情任由那框不住泪的眼睛闷在心里,那将会像中毒一样侵蚀我的灵魂与身躯,只好任由自己胡作非为的不顾及形象的在办公室中任意流泪。这是对作者的一种敬仰与尊重,因为我不得不承认,那些对亲情的爱的文字已经深入我心,唤起我个人世界里面的斑斑事迹,是那么清晰明澈,让我流连忘返的一直在我的记忆中重复播放。
2007年那年夏天,家里人极致反对我上一个三流般的大学,索性后来母亲找到外公,让其劝说我父亲同意此事。于是全家奔赴往外婆家的路上。半个小时的路程,不是很远,但是却走得格外漫长。而外婆早已经在家门口早早盼着我们的到来。还未进门,外婆突然一把泪把我抱住说:真是难为了你,要是外婆还有经济能力,外婆绝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可惜外婆没用,外婆老了。我鼻子一酸,把心里那久违未发泄出来的委屈和泪水一涌而出,瘫在她面前失声痛哭,全家人都跟着陷入百般无奈的气氛中。那年,我的外婆78岁,外婆还没有脑部血管爆裂,还没有中风。最后外公与父亲进行密谈,最后终于赢得了机会。也不负外公外婆的苦口婆心,只是那年的学费是他们的养老金。
4年之后,2011年冬天,我毕业第一年工作回家过春节,去外婆家里拜年,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只是不同以往的是,外婆的腰弯的更下了,头发全白了,说话的语速更慢了,走路更加费劲了。4年的时间里,发生过太多的意外事故侵蚀她的身躯,白内障的手术,中风的治疗,可她依旧乐观。只是那天我告别她的时候,她握住我的手,用她那苍老有些无助的眼神看着我,像是用哀求着语气对我说:乖孙女,如果以后回家了,一定要记得过来看看外婆。说罢,我当时竟不知所措,涌现出那生死离别的悲伤,赶忙扭过头去,急忙转身走出房间,一时间泪水滔滔不绝。至今想起,也会有股揪心的痛贮存在左心房边上。
无一外乎,就像作者所说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亲情故事。只是我们这些苍白无力的文字根本就不能承载出那种炽热的爱与痛。我们笔下的蠕蠕字迹也只是一个小小的窗口,希望能将这欠下的情债找到一个出口,释放出一些能量,将我们的愧疚减少到最小。
时间依旧在续,只是我不能预知下一秒将会发生什么,我没有遇见未来的特异功能,我也没有时光机器,将世间轮回回到从前。而我现在要做的只是小心翼翼的生活,像呵护温室里的花朵一样,只为不让她们担心,不让她们忧郁。
感谢作者,让我重温我的故事。虽然回忆是痛的,可是心却是满的和暖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钦德$
时间:
2012-8-26 15:23
2008年的年初,我和一个从事出版业的朋友相约在建国门友谊商店里的星巴克咖啡店碰面。寒暄几句,朋友说:“愚姐,建议你看看野夫的散文,看几篇就行,你肯定喜欢。”
我们各自喝完饮料,聊了几句,随即分手。
翌日下午,我打去电话,说:“你推荐的文章,让我一夜无睡,让我痛哭流涕……我要认识那个叫野夫的人。”
五月中旬,四川发生大地震。下旬,我在北京见到了野夫。他个子中等,岁数中年,相貌中平,举止介乎文人、工人之间。不顾在座的其他朋友,我一把将他拉到自己身边,高声道:“我是你的粉丝!”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见茶几上摆放着四川受灾的图片,我问:“你去四川抗震救灾了?”
答:“是的。我这次到北京是为募集救灾款。”
原来这年春天,野夫去四川德阳市罗江县的农村搞社会调查,恰遇地震。他见损失惨重,决定留下来参与救灾。图片是他拍的,图片上的文字是他写的。从几句简单的介绍里,我知道了他的辛苦和能力、仁慈与悲悯。野夫不同于我,他不仅是写者,还是行者。
果然,他主持了一个几百人的演讲会,介绍灾区的真实境况。之后,他为罗江募集了近二百万元现金,成立了一个罗江县精神重建基金会。再后来,组织灾区农民开展精神重建活动,搞基层民主建设实验。野夫还培训当地农民自编、自演、自导电视短剧。片子完成,拿到县电视台播出,百姓们高兴;拿到外面,即在国际传媒大会(2008年杭州)上获得抗震救灾纪实片一等奖。最近,他告诉我:自己之所以去农村深入调研,做些实际工作,是准备写一部书《大地生民——中国基层政权运作现状的观察与忧思》。他说,这是一部社会学意义上的田野调查报告,而非报告文学之类的玩意儿。野夫不同于我,
来自:
豆瓣
作者:
小豆$
时间:
2012-8-26 15:23
花一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生命经历之重是我不能深切体会的,但是被野夫的每个字句深深的打动。无奈一纸顿笔,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来表达其生命经历的曲折与起落。只能说一个有血有肉的好男儿在是诉说着他的鬼哭狼嚎的人生。
来自:
豆瓣
作者:
lomba$
时间:
2012-8-26 15:23
乡关何处还是在喷嚏网上见到的,每天的置顶,终于还是激起了我购书的欲望
对于野夫,网上的评论褒贬不一,但对于文学,几无质疑
他是个会讲故事的人,书中传奇太多,但确乐于相信,余后留下对世故的感伤,涕泗过往。人生本就无常,在短时间消化过多的无常不尽然是好事,除却世态炎凉,人间百漾,还能留下些什么。消极过后,是对生命的一抹淡然
来自:
豆瓣
作者:
豆瓣浅$
时间:
2012-8-26 15:23
刚刚才意识到乡关何处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的缩写。这本书的基调正是如此。野夫讲的是社会剧烈动荡环境下不同的人被生活欺骗,折磨,但是仍然淡然,或者抗争的故事。
文字是粗砺的。野夫好像不太擅长用平淡的文字营造悲剧的氛围。或者说,他用字比我之前看过的作者要“讲究”一些。但是这样的讲究主要是在用词上,整体的文字还是如同一个铁血汉子的低声吟唱,用“粗砺”非常适合。不过我看的时候稍稍有点不习惯。即便如此,也不妨碍他的文字,他的故事屡屡击中我的泪点。
他讲母亲,讲外婆,讲一个个家族的兴衰,讲奇人轶事。可是,无一例外的,每个人身上,都背负了那么多的苦难。但是他们没有对命运不公的控诉,更多的是一种隐忍,淡然,接受。这是我一己之感。阖上书,我心里不断的想着:为什麽会这样?隐隐的痛。
读这本书的第一天晚上,我很难入睡。一方面是叹野夫书中写人生际遇无常,一个个人如浮萍般过活;一方面稍稍庆幸我的祖辈乃是田地劳作的本份善良的农民,助人完全是本能,而当地民风淳朴,斗争之风不盛,他们亦没有做过违心之事。
但是我的这样一个家族,也还是有故事可以讲。可是这样的夜晚,突然的,连倾诉都变得那么无力。一段文字打了又删,也许,我只是一个不知完全内情的旁观者,根本没有资格去评说吧。罢了。
一本书勾起了自己的家族记忆,也算是非常难得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别字小$
时间:
2012-8-26 15:23
有些书需要细细考量,有些书可以只读个大概,有一些则只需要浏览目录。于是我终于没有读完乡关。大时代的悲剧固然凄美,但我相信每一个时代都有它自身的悲剧。狄更斯不是说过,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么?你得到这个时代的一些好的东西,同时又不能丢弃这个时代带来的一些不好的东西,他们相互纠缠,绑架着那个时代的人一起往前飞奔。而那乡愁的酒,始终都只能给身处异乡的人才能品出滋味。与其无休止地沉湎在爱恨悲欢里面无法解脱,不如投身到时代的烘炉里面放手试练,在任何时候都朝着正确的事情上面多做努力,或者便不会以后在执着和叹息中挣扎,就算要长歌当哭,也只能大声呐喊,我曾来过。
来自:
豆瓣
作者:
励静合$
时间:
2012-8-26 15:23
公元2012年,文革已經成爲半個世紀前的“故事”,那个京城的事也已經没人說的清。如果说它们是我的前辈和前前辈的傷痕,那么它们真的会随着物是人非,时光飞逝的灰飛煙滅嗎?又抑或它們正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沉積而開裂而更加刺痛這個民族?
我,説不清。
攤開書,最打動我的還是開頭那兩個關於母親和外婆的故事。雖然明明走著完全不同的生命軌跡,我卻隱隱約約能在字裏行間感覺到一種共鳴,一種説不清的“明白”。伴隨著這樣的情緒,一切文字裏的力量便如此輕易地征服了我,淚水在湧,心在痛。
有人說,這類書在利用人群,居心叵測。我說,也許我們正需要這樣的書來足夠的抒發那些被過度壓抑的情緒。如果更多的人,用如此張力的文字來將那個年代的苦痛,那個年代的罪過抒發;那麽,正當年的父輩們也許能從中得到抒發得到良心,而年輕的我們也將從中受益,避免歷史的重演。
所以,又何必去揣測呢?誰的回憶不帶有感情色彩?誰的痛可以用歡樂去描述?與其壓抑著,不如人人發言,將那個年代再也無法被遮擋,再也無法被淡忘,也許只有這樣,這個傷疤才終能愈合。
来自:
豆瓣
作者:
许多余$
时间:
2012-8-26 15:23
江湖已远
许多余2012年8月5日于小房子
读完《乡关何处》花了一天时间。一天前,我带着书回家,顺道带了两天的饭。这个周末料想是痛快淋漓的周末。起先说的“不日不夜”虽被夜半三更不知是胸中块垒无酒可浇还是长夜漫漫无心睡眠的老友搅掉,但整两百页的书确实是不够读的。尤在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那种意犹未尽的酣畅竟多少让人怅然若失。你像是在读一部传奇,一部苦难的家族史。
是在读罢柴静的《日暮乡关何处是》,忍不住买来通读,读完后再翻着柴静的这篇文字,掺着,像是一首老歌偏又和着一首老歌,唱的却是时代。柴静说读完野夫的文字总觉得太过传奇,认识他后才觉得只是写实,这与章诒和的“我是你的粉丝”算是同一出显摆的戏。可以说,每一个感叹“遇高人岂可交臂而失之”的人,在“无幸交臂,何谈失之”的人看来,无一例外都是叉着腰抖着脚癫痫般的得瑟,就像是在你拉肚子或者大姨妈的时候,在你面前伸出长长的舌头细滋滋的舔着冰淇淋的货,你能看见那轻佻的舌苔和媚眼如丝的无耻。算是玩笑。
先说柴静为野夫写的这篇《日暮乡关何处是》。读来颇有金属味道,像是有锈存于表层,越用力的冲刷,越能见着残忍的美好来。以前总觉得柴静的人文气息太重,不够干伐果决,新闻人的心思也总故作旁观,把心里话都藏着掖着。但这篇文章确是写的极好,像刀剑棍棒斧钺勾叉,又像战鼓轰隆野兽嘶嚎。从内心深处审问,于社会边缘哭号,也许真的是野夫用力太猛,让每个人读罢,都深觉是该点着烟读下来,才能掩着或许是呛出来的水。
摊开野夫的书,在这激扬文字里,贯穿始终的是那种不甘的悲鸣。写《江上的母亲》,野夫说“这是自己萦怀于心而又不敢动笔的文章。是心中绷得太紧以至于怕轻轻一抚就砉然断裂的弦丝。却又恍若巨石在喉,耿耿于无数个不眠之夜,在黑暗中撕心裂肺,似乎只需默默一念,便足以砸碎我寄命尘世这一点点虚妄的自足。”对于母亲的自沉,每一个做儿子的兀自想下,都会被那种代入的巨大悲痛所击垮。野夫能于深夜捉笔哭号,当真像柴静说的,这样的写作,如同土家祖先的巫术,是要让死者复活,像是一次招魂。这样也就显着了有信仰的好来,无论迷信其他,在冷峻旁观者的眼里,也许只是一丝安慰一声悲号,在你心中却是深信,这样做终归是能让远去的人过的好些的。这种念想在《坟灯》里也有着落“……梦破之际,泪干之余,总不免幻想,假设在人间之外真有一个阴间,那该多好啊,在这个世间走失的亲人,还能在另一个世界重逢,那死亡就变得毫不恐怖了。那些爱过你的人,只不过是在下一站等你,等你赶去时,还能和他们相聚一家,彼此再次开始新的生活……”我仿佛看见我那神叨叨的老爹,每次去奶奶坟上烧纸的时候,都在那跪着喃喃自语的情景。有时候,迷信,对于解救自己,当真是个不错的选择。
野夫写大伯,荡气回肠柔情万丈,总觉得对于一个人真正的喜爱,是能做出对自己万分残忍的事来的。大伯的不婚不娶与金岳霖的孤身终老相比又是另一种状态的残忍,金老是平生所遇唯此最好,是“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淡然,是不甘找些不如此般深爱的糟践了自己的爱情,并且他不曾被爱情伤害。谁说爱情就不能是这样呢。而野夫的大伯,只为一个承诺,并且这个承诺穿越时空放佛捆绑住他的生命。令野夫也不住困惑“一个女人究竟有怎样的魅力,可以在伤害了他多年之后,还令他如此着迷”。爱情该是这尘世中最叫人难以捉摸的情感了,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来,也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去。它来时你灿若桃花,离去时叫你肝肠寸断。它不给你缘由,兀自于你心中开花结果,令你丧失自我死不足惜。野夫说,现在看来,他(大伯)是爱上了爱情本身。对于爱情最疯狂的时刻,也便是把爱情当做信仰的时刻。那个时候的状态,也就是你爱上了自己爱上别人的那种感觉,爱上了自己为别人死心塌地的坚贞,爱上了自己为别人魂不守舍的痴狂,爱上了这种放佛自身没了生命全身心依附于别人的倾心。我相信这世间最深沉的感情都能叫人陷入对自身的残忍,犹如一种对情感宗教般的虔诚,安然的享受这种痛苦。我要爱你,那么全世界都是坏人,唯独你好。爱上、喜欢、钟意,都不如“着迷”来的死心塌地。着迷,多诱人的一个词语。
野夫写朋辈,写那些忘年之交,头颅相许的好友,多是短短文章概括生余。李如波、瞎子哥、刘镇西、苏家桥、王七婆,莫不如是。也难怪柴静要说,有《史记》列传的气魄。野夫文章颇具古风,人亦猖狂。猖狂为人,断然不能离了诗酒文章。也许真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野夫的好友也的确多是魏晋风度放浪形骸之辈,孤僻执拗闲看生死之徒。在这浑浑浊世中,能有这样一帮性情相投的挚友,煽情了讲,倒真是夫复何求啊。
人到中年,想来也算看惯了生死。生死由命,过好每一天足矣。自沉的李如波,像是一方巨石激起野夫胸中万千浪花,仅是那逐波的涟漪,也能让人不得不燃一只烟草,喟叹这人世中造化不公,老天无眼。访旧半为鬼,故人日以稀。李如波的离去让野夫忍不住这样悲叹。“他们去了,我却苟活于世——我怎堪独自直面这残酷的余生”。李如波对体制有着近乎本能的反感,但这种反感的确是不能赖给本能的,退伍之后的李如波在一次队列体操赛上,在队列中高吼——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然后扬长而去。如不是遭受过巨大的伤害,何以至此。比起李如波的孤僻性格,更令人咋舌的是他一生的心高气傲。他遵守自己的承诺,也同样希冀别人能言行一致。因此他抵触体制内的奸诈伪善,也不原谅同约盟誓的莞尔美人。“即便心中藏着一个重洋,流出来也只是两颗眼泪”。这个将自己的委屈总是藏在心底的男人,默默地生活,默默地承载着“一个生不逢时者的全部孤寂和悲凉”。只是独身而来,毕竟独身而去。
如果说李如波的自沉是对人世的不屑,那么瞎子哥深邃的平静就是对苦难的坦然。这个后天的盲者一番“人一辈子,相随心转,如水在河,岸宽则波平,岸窄则流激”的言语,像极了一个饱经沧桑大起大落而来的智者。也许苦难真的是这世间最真诚的好,它带你成长,赐予你不屈的力量。刘镇西也一样,苦难害他家破人亡,却也使得他在这昏昏人世间孤傲的有如一杆枝丫早死生命却不息的老松。刘镇西的悲苦悲苦到令人读后不免热泪盈眶。算是耗尽半生著书,到头来却只得了焚稿断痴的下场。生活中微露曙光,这对患难夫妻却终于阴阳两隔。刘镇西最教人动容的,是他对妻子隐瞒几次婚姻的宽容,和对孩子对生命的尊重。都说贫穷会令人疯狂,但在刘镇西的身上,依然可以得见,贫苦加身志趣仍高远的品格来。“幸有嘉宾至,何妨破入门”,这种赤诚与癫狂,由不得人不心生向往。
苏家桥与野夫算是世交,这也是个极妙的人儿。以前曾听人说道,独居的男人不是人。苏家桥算是应景到了极致。无论是酒行酣处提议仿效魏晋名士裸体行散,还是那床铺五层竟皆是双面狼藉的床单,这个人儿都是脏乱到家的邋遢胚子。不过令人莞尔之处也有,野夫讲有次去看苏家桥和另一比邻而居的兄弟,三人夜酌,见苏家桥轮番打开几个瓶子凑近嗅闻,有的盖上放下,有的倾入碗中。询之,原来有些盛满夜尿,有待集中搬运出庐。我不晓得是否这天下所有的独居男性都这般的邋遢不堪,反正我与我那兄长年少同住一屋时,巧好屋子临街,夜半而起总是先去阳台一观,如若四下无人,不由分说便开闸放水,如有人在楼下邻得太紧便回屋四下翻找,寻一个瓶子解一时之需,我睡觉总不实在,往往他在唏嘘之时我便醒来,这时我那兄长还总会将瓶子递将过来,询一声,尿不。可事实上,隔壁就是厕所。
苏家桥是有理由孤愤的,那个年代的很多家庭夫妻双方却从属于不同阵营,燕尔反目,家庭破碎,苏家桥在母亲得势时,跟随着落魄嗜酒的父亲举杯对酌,在父亲复位时,又跟着下放的母亲去农村生活。父母分居而不离异,皆因不忍撇下这无辜的孩子。后来二老终是回到了一个屋檐下,却依然老死不相言语。读到这里,心中也忍不住悲愤,却不知如何去控诉,亦不知去何处控诉。罪人把罪恶赖给时代,你却不能跳着脚骂这该死的时代。野夫说:“在一个真想至今尚未呈现、罪恶不被清算的时代,我从来不屑于泛泛高谈什么宽容。快意恩仇想来是男人的正业,一个淡仇的人,难免是一个寡恩的人。同样,一个没有罪感的社会,也必然将是一个没有耻感的社会。”这话想来也便是对这种无耻的抗争吧。
野夫的这帮兄弟,各有各的特点。李如波的矜持自重孤僻冷静,刘镇西的清贫孤傲志趣高远,苏家桥的放浪不羁淡泊名利,而这被唤为“七婆”的王琪博,则是血气方刚侠骨柔肠。郭德纲说,大流氓等于绅士。这位曾在江湖中呼风唤雨左手持刀右手执笔的王琪博,便值得这“绅士”的名头。八十年代的混混们,诗酒相交,拳脚往来,一脚踹倒,被踹者爬起来拱手道:看这身手,想来该写得一手好诗吧。柴静可惜,就凭这点现在的混混们就没法比。不过那毕竟是在大学,现在多少大学生都不读书,何苦这么难为流氓呢。冯唐在《不二》里说,人都有自己的入口。王琪博从刀入,痴狂半生,终究还是回到了诗上。今夜/我一个真小人,像伪君子一样坐着。这江湖气息浓郁的诗歌,似是为这癫狂半生做了了结。江湖人已老,江湖也早已远去。江湖,就像是被横腰拦了大坝的大川,只能去传下来的记忆里兀自凭吊。
人尽皆言,好人有好报。可在这些鲜活的故事里,的确很难为这句话找得注脚。野夫言:“这些好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来承担磨难的;他们像一粒糖抛进大海,永远无法改变那深重的苦涩,也许只有经过的鱼才会知道那一丝稀有的甜蜜。”我想看过野夫这本《乡关何处》的人,都该会羡慕他的。有这样一群朋友,能在岁月中坚持本性相互激励,也该是满足了。要知道,这些性情可人的人儿,终究曾幸福的在江湖中游觅,这该死的时代夺了他们太多,也终究给了他们不少。也就像前文所说,也许苦难真的是这世间最真诚的好,它带你成长,赐予你不屈的力量。
来自:
豆瓣
作者:
伍天$
时间:
2012-8-26 15:23
这本书是师兄推荐的。本没抱什么希望,结果,一个早晨还是读到落泪。
文字很平实,却写出人间众生相。野夫写的都是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的记忆。无论是英雄少年大伯的革命与爱情,还是一个邻家的瞎子哥,或是没落文人的畸人刘镇西,读后有种欲罢不能的滋味,苦中透甘甜,回味无穷。时代弄人,人生大有真滋味。
让我落泪的是写他的母亲与外婆,大户人家的小姐,在命运与时代中涤荡,各安各命。这样的文字,若非至亲至爱之人,是无法写出来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毛躁的$
时间:
2012-8-26 15:23
野夫的文章每一篇都散着厚厚的人情味。
也曾看过柴静写野夫那篇文,一样的感觉。
历史的重轮,家人的离别生死,草根兄弟的友爱义气。。。。只有渗着真善与美的文字才能这样如酒一般流淌着让人恋恋不舍的羁绊,一瞬间便定位找到了共鸣。
只有坚持和干净的灵魂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有幸读过,也默默给自己加油。
来自:
豆瓣
作者:
不过清$
时间:
2012-8-26 15:23
这本书引起很大争议。拥护的把它捧得很高,认为是现世难得说真话大胆还原历史的公知的良心,棒杀的说不过是借文字搏姿态。我认真读完了,无论书中某些细节是否经得起被拷问,但我对野夫文字中自然流泻的真挚与浓烈毫不怀疑,他不是以冷眼旁观的姿态在讲一个故事,他正仿佛坐在你身边,两两相望着给你讲属于他的故事,虽然举手投足似乎轻描淡写已是洒脱,可是你分明看到他脸面上隐匿的痛。这本书,感情很真,呼喊得很用心,诚意之作。
来自:
豆瓣
作者:
钓鱼舟$
时间:
2012-8-26 15:23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可能是巧合,《乡关何处》的第一篇,便是《江上的母亲》。你知道,在天朝,我们生而没有政治生活,又无时不生活在政治之中,这种政治状态让人的一切经验、感受和情感,都变了态。野夫的母亲,自己、丈夫、儿子,一生被政治摆弄,身心俱伤,临老竟至因为对子女的挚爱,不愿成为他们的负担,决然赴江而死。那是1995年,时代的航船似乎已经驶过政治的漩涡,人却逃不过政治的辐射。
因为一切都在政治小手的抚摸之下,所以一切事便都算是政治事件,这件事,也不例外。武汉下游的阳逻镇是长江回水处,水上死者都会在那里漂浮回旋,野夫为寻母到当地派出所求助,得到客气的答复是,“你看这墙上挂着多少寻人启事,我们根本顾不过来,这里每天都有浮尸”。 野夫母亲的赴死,天朝搞政治的人倾向于解释为个体的孤立事件,只适合他们偶尔“关心”一下,这种想法,“每天都有”的浮尸浪底有知,一定不会认同。
野夫笔下的故人友朋,李如波高,刘镇西畸,苏家桥逸、王七婆硬,一言以蔽之,曰很奇绝。读来让人神旺的同时,又觉得意有未尽,别有伤心。李如波,在1979年全国真理标准大讨论时,对野夫说:你无须注意这个题面,你应追问何以此刻讨论这样一个玄之又玄的问题,其暗示的真理是指什么。穿透云笼雾罩的政治乱象,这是个多敏锐的头脑!过后几年,致野夫的信中,李如波曰:“我也要快乐,有自己价值标准的快乐。最美的生活是善良、平等和文明,最好的工作是为未来做几件切实有益的事情,最甜的笑由于淡淡的幽默。人们不以权势扰乱平静无辜的心灵的时代,才是人性真正解放的时代。”如此理性且自持的一个人,以45岁的年纪选择了自我了断。
野夫以为“是这个时代集体合谋谋杀了老李,并且消尸灭迹”。仔细想想,也是也不是。天朝专政,只手遮天,无孔不入,导致一切社会问题都成了政治问题,时代的面貌同样是由政治塑造。老李的赴死,归根结底,还是一场政治谋杀。只不过手段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天朝政治惯于借刀杀人且兵不血刃,方法是把人群驯化为刀丛。
这样看来,这些奇绝之士的存在和消亡,虽然野夫没有点明,却自有其政治意蕴。“左无才相,右无才史,阃无才将,庠序无才士,陇无才民,廛无才工,衢无才商,抑巷无才偷,市无才驵,薮泽无才盗;则非但尟君子,抑小人甚尟”,龚定庵以此为衰世。约翰密尔《论自由》,是说给自己的时代的,我们也应该听听:“凡性格力量丰足的时候和地方,怪癖性也就丰足;一个社会中怪癖性的数量一般总是和那个社会中所含天才异秉、精神力量和道德勇气的数量成正比的。今天敢于独行怪癖的人如此之少,这正是这个时代主要危险的标志。”如此说,我们的时代,正是衰且危的。
当然,对时代的这个判断,天天欢呼雀跃津津有味算中国奥运金牌数的人,或许会不同意,那只好把顾城的诗送给他,当然是反其意而用之:黑夜给了您黑色的眼镜,您却只用它去寻找光明。
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难免受老毛影响,比如悼念如波一篇,便题作“别梦依稀咒逝川”,野夫又说:“在是非恩仇二十年的特殊年份,能够同时推出这样三本书作为祭奠,于我肯定是欣慰的。我相信我所有亲长的亡灵,都会为此而略感慰藉。虽然还未报人间已伏虎,但总有那么一天,他们会‘泪飞顿作倾盆雨’的。”自古以来,华夏民族,朝代更迭,伏虎者皆复为虎,老毛也不例外,打破这个魔咒,只有寄望于今人与后人。
有感于此,让我觉的,相比这几位朋友,野夫更可钦佩,他们求仁得仁,衬出时代的无趣,野夫则干戚时舞,虽不能三刀六洞,至少让猖狂的时代留下一点伤痕。
(野夫:《乡关何处——故乡故人故事》,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来自:
豆瓣
作者:
vvghos$
时间:
2012-8-26 15:23
我也去弄来看看,野夫先生就定居在我家乡大理,真的是隐姓埋名,过去那么多年都没耳闻,好可惜。今天看了柴静的博客才知道苍山上居然还有这样的“野夫“,真的是孤陋寡闻。现在身居异乡,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明天往哪里走?~~加油。
来自:
豆瓣
作者:
小海豚$
时间:
2012-8-26 15:23
“美国垮掉派诗人金斯堡有名句曰——我们不是我们污脏的外表,我们的心中一直盛开着一朵圣洁的向日葵”。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乡关何处》的作者野夫先生,是鄂西恩施地区利川县人。我也有一半的湖北武汉血统,这次却实在不敢任意攀附这半个老乡。因为,关于“故乡、故人、故事”我实在知之甚少,甚至可谓是一无所知。虽然户口籍贯上冠冕堂皇的写着“湖北省”,却像野夫先生在本书最后所说一样,我就是那个没有故乡的人。或者说湖北不是我的故乡,我伫立在黄鹤楼上,望着凄凄鹦鹉洲,亦无从感慨乡关何处,也没有那淡淡的乡愁。
“不管怎样的变迁荒芜,我以为,有故乡的人仍然是幸运的。
许多年来,我问过无数人的故乡何在,他们许多都不知所云。他们的父母一代是有的,但到了这一代,很多人都把故乡弄丢了。城市化和移民,剪断了无数人的记忆,他们是没有且不需要寻觅归途的人。故乡于很多人来说,是必须要扔掉的裹脚布;仿佛不这样遗忘,他们便难以飞得更高走得更远。而我,若干年来却像一个遗老,总是沉浸在往事的泥淖中,在诗酒猖狂之余,常常失魂落魄地站成了一段乡愁。”
这一段乡愁,带着对故人的追思,便成了这本《乡关何处》的浅吟低唱。每一段文字都构成一幅黑白的剪影,每一个人物即在这剪影中时而是黑、时而为白,沉重的时代感和无从逃脱的命运,每每让我潸然泪下。母亲为出身抗争一生的生命,最终消逝在江边;与人为善的最爱的外婆那弯曲的小指,游离在异乡的魂,和海纳百川的宽容;大伯的敏感和才气,如戏剧一样的人生,在革命和爱情中皆一无所获;苏家桥、瞎子哥、王七婆、刘镇西、李如波,如果说故乡家人的故事听来满是沉重的感伤,那故乡故友的故事就又增了几分豪气和落拓不羁,读来心酸却又快意,终于在一阵唏嘘后,看到刘镇西的夫人桂枝从二楼失足摔死时,我开始放声大哭。感慨在无形中,在时代的洪流里,个人的命运真真是如此的渺小和无力!!野夫先生的文字,读来并没有十分激奋昂扬的语气,亦无无病呻吟的哀伤,而是一种畅快的洒脱、侠气冲天的诗意和本来如是的悲伤,正如他说“快意恩仇向来是男人的正业,一个淡仇的人,难免也是一个寡恩的人”,这让人痛心的故乡、故人、故事如果不能一吐而快,“如何敢面对那一方日渐沦陷的故土”、“那些失散的亲友故人”、“那些漫漶风化的人间故事”。所以,在此书中,我看到页页都是满满的深情和和着血吞下的泪。
烟波江边,是否也生着向日葵呢?在愁苦中,在这一代人为之奋斗的祖国新时代中,面朝阳光,灿烂微笑。
来自:
豆瓣
作者:
隔壁老$
时间:
2012-8-26 15:23
野夫的文字甚好,一看就知道文章都是经过打磨,文字都是经过推敲的,更好的是文字背后有不寻常的历史和精彩故事,笔锋精炼,古风犹在。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不读文学作品,觉得很多文字要么娇柔做作、油腻不已,要么剑走偏锋、偏激无常,要么平淡如水、过于通俗,认为只有观念和思想才具有吸引力。不过在经历了外语文法和译文的洗礼之后,才发觉文字的魅力。野夫的文字是难以模拟的,其文字的力度和深度来自于命运的悲苦和世间的造化。
不过想多说一句的是,我开始认为该集收录的文章篇数太少,读完之后才觉得编辑的做法是合理的,一种风格的散文都经不起久读,好比再甜的口香糖也经不起久嚼,再悲的遭遇也会变成祥林嫂的口述~~
来自:
豆瓣
作者:
逍逍$
时间:
2012-8-26 15:23
人活一辈子,不需说,都会经历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的非常经历通常也不是个别人才有。多年以后,当我们回想往事,会觉得不论那些悲伤当时如何让人不能承受,我们都挺过来了,印象深刻的反而是那些温暖与美好。
但作者不是,他遭受的那些苦难让他至今还苦着,他的亲人、朋友所遭受的苦难至今也苦着他。“一个淡仇的人,难免也是一个寡恩的人”,一个记仇的人,难道就是一个感恩的人?
或许是作者的记性特别好,或许是文人的心都如莲子,或许是他只是没把美好写出来……怎样都好,我不喜欢在这本书。
来自:
豆瓣
作者:
Rancho$
时间:
2012-8-26 15:23
文 流年
昨晚,有幸通过推荐看到野夫的《乡关何处》,一开始是在新浪读书上面看到,只有两部分,认为也许又是需要分作几天来读的书籍,但是没想到一开始拿到文章就猛然的读起来了,而且就是那样的一发不可收拾的就读完了这两部分。当然,后来下载了pdf文件后才发现,自己只是看到其中的四分之一罢了,不过,就一晚上的几个小时,看了那么多的文字,我已然有点小小的自满了——其实,这也不能归功于自己,我完全明白,这是因为野夫的文字是那么的真实而又撼动人心。
也许冥冥之中真有造物者在安排,从小到大一直都不信命的我,居然开始惶恐起来——我居然有点信命这个东西了——这也拜四个月前开始的那段阴暗时光所赐——造物者有他自己关于生命的起源、发展、终结的规律,我们只是造物者的一个个试验品罢了,当然,如果乐观的说我们是造物者的恩宠,也不足为过。造物者的旨意是不该、也永远不会被我们这样的凡人去参悟的,出生与死亡,兴盛与衰退是事物都会遵循的,虽然其制高点不同,但是出发点和结束点都一致的。
野夫的文字之所以打动我,其缘由也许就来自于人性里对苦难的人的悲悯之心。前一段时间,关于生死、存在的命题一直困扰了我好久好久,确实是浪费了不少的时间,但是经历了那段时间的挣扎之后,我便开始关注起“命运”二字来,正如野夫的外祖母、父亲、母亲,以及他本身的人生历程,虽然我的人生历程还处在二十多岁的年头,但是,我却经常会想到几十年,甚至这个世界没有我之后是如何一番境况。也许我的一生会庸庸碌碌,也许不然——我就假设我会在某一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然后被世人记住,然后后人们在追忆我的同时研究我的人生轨迹——这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虽然很疯狂,而且也没有必要,但是我还是会去想。看过野夫的外祖母的命运,让我联想起了我的外祖母。她的一生也极其悲苦,在那个封建盛行的年代,她以娃娃亲的形式嫁给了我外公,就这样生活了一辈子。虽然他们二老现在都俱在,但很明显,小我外公十岁左右的外婆,明显白发多了那么多,这很明显的说明了她命苦的一生。虽然我知道范忌讳,但是死亡的概念却深深的植入了我的念头里——自然的,我会联想到也许要不了多少年,我的亲爱的外婆就会走完她艰辛的一生,最终尘归尘、土归土。
野夫的《乡关何处》让我看到了人生里的悲苦,同时也有对悲苦的人的怜悯和慈悲,同样有对那个时代的切齿之恨,生不逢时的他们,纵然有再多的聪明才智,在体制与社会的惨淡面前,又能如何?有多少期待,就有多少无奈。
这不禁让我想起,在我还小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读小学,我母亲白天在地里劳作,晚上回到家里还要喂猪喂牛等做一些琐碎到极点的事情。她真是一个勤劳智慧而勇敢的人,我发自肺腑的佩服她,不仅是因为她面对惨淡现实的达观态度,更在于她已然看清现实之后毅然决然的用积极热情拥抱生活的不懈努力。还记得那次在昏暗灯光下喂猪的母亲对我说的:“你看嘛,幺儿,做人难咯,做猪就不难了,一天三顿饭,顿顿都不愁,是不是做猪好些嘛,死都还死得那么干净。”我当然也是跟着笑起来,因为从小到大,虽然家境窘迫,但是母亲却一直用她的青春年华守候了我的自信、阳光、向上、努力去拥抱生活的信念。以前,我从未动摇过,“生活是很美好的,人生是很美好”的念头,我相信我是一直都活得有点理想天真了,直到我突然有一段时间发现其实很多以前的东西都是自己捏造出来的,以至于现在我都开始怀疑我所处的那个状态是不是一个真实的自我了。我还曾一度想到过,一直我们都过得那样开心,那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接触到真实的世界而已,而往往真实的世界并不美好。
野夫笔下的世界就是这样的,甚至可以说是极度的丑恶的,因为所有的人世间的百态都被一一像小丑般展现出来。虽然鲁迅也在号召我们“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直视淋漓的鲜血”,但是也许生活的本质就是想西西佛斯(或者雨果?)那样说的——“生活就是推石头上山”,推上山了又只能让它重复往返,直到以死来解脱自己。
也许,以往的一切都像一场梦一样,只不过我的梦醒得早一点罢了。有的人还在睡梦之中,所以并不觉得生活有些什么异样。人的一生,能为自己的兴趣活着,并且擅长于自己的兴趣,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上做出一番成就的,是幸运的,但也是极其少的,因为那是乌托邦式的。有些人都是在几十年后——才发现自己以往的一切都只是“暂得于己,欣然所致”。
我们往往关注点都会集中在与自己“成分”相仿的人的身上,却很少将注意力关注到其他人的身上。这也很是正常,毕竟人都是这样,无缘无故、没有逻辑又怎么能牵扯到其他事情上呢?千古年来,比如像野夫所提及的外祖母一样的生活在底层的人民,他们的一生又是何其悲苦呢?那都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活轨迹啊!悲悯之心不觉自然的蔓延过来了,因为我的父母就是这样的人,也许我也行将成为这个人类金字塔里的中下层而已,踽踽而行,一生便如此。我们很少将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的底层,这个金字塔的底层,那些悲苦的人民,那些生活在水生火热中的生命,他们一辈子的起早贪黑,一辈子的庸庸碌碌,虽然将一生的青春都供给了社会上层,但是这个社会记住的往往并不是他们。
一本《乡关何处》让人看到了更多真实,即使这种真实是不美好的,甚至是极其丑陋的,但是却足够打动人的灵魂。文章的灵魂全在于思想,野夫的感情与思想,全部都凝结在了其中,让人读后欲罢不能。
爱上、流年
于 四川成都
2012年7月30日19:40:58
来自:
豆瓣
作者:
玖月$
时间:
2012-8-26 15:23
第一,我是80后,作为共和国洗脑式教育的最后一代,对此书中墙裂要表达的命运感慨无法感同身受,且觉得他花了太多太多篇幅来讲述他强大的家族史。大伯那一节更是每个人后面都赘述此人日后的发达功绩。某一篇评论中说他只不过是追逐权力未遂无力咆哮者,倒是说的很中肯。
另外,跟作者本人有关。他经历了那些坎坷变的欲语还休,要表达的东西含糊不清(至少我觉得太艰涩隐晦),不太喜欢猜测作者意图。经历过如此磨难的人果真只剩下这种意义不明的唠叨,且以此卖弄。
最后,作者本人不算很有才华的一个,他积极表述的只是跟他的生平有莫大关联,文采谈不上,也没什么创造力,一般有这种经历的人都只是依靠后天的发奋,绝无年少仲永般惊世的才能。偏偏我讨厌这种生硬派。思维跳跃,文章明亮聪慧是第一眼便可以察觉到的,他没有。
来自:
豆瓣
作者:
玖月$
时间:
2012-8-26 15:23
第一,我是80后,作为共和国洗脑式教育的最后一代,对此书中墙裂要表达的命运感慨无法感同身受,且觉得他花了太多太多篇幅来讲述他强大的家族史。大伯那一节更是每个人后面都赘述此人日后的发达功绩。某一篇评论中说他只不过是追逐权力未遂无力咆哮者,倒是说的很中肯。
另外,跟作者本人有关。他经历了那些坎坷变的欲语还休,要表达的东西含糊不清(至少我觉得太艰涩隐晦),不太喜欢猜测作者意图。经历过如此磨难的人果真只剩下这种意义不明的唠叨,且以此卖弄。
最后,作者本人不算很有才华的一个,他积极表述的只是跟他的生平有莫大关联,文采谈不上,也没什么创造力,一般有这种经历的人都只是依靠后天的发奋,绝无年少仲永般惊世的才能。偏偏我讨厌这种生硬派。思维跳跃,文章明亮聪慧是第一眼便可以察觉到的,他没有。
来自:
豆瓣
作者:
哥舒$
时间:
2012-8-26 15:23
最早注意到野夫,是因为《尘世挽歌》的被禁。有段时间,这本书突然在各大网站断货,豆瓣记录也被更改,显示无此链接,迹象表明该书出事了。后来陆续晓得其《江上的母亲》一文备受赞誉,内容较为敏感,多少有些好奇,难道是又一个章饴和?
买的野夫的第一本书是《父亲的战争》,本打算于某个闲来无事的周末拜读,可开篇匆匆数页,草莽汉子的蛮性,突然让我忆起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于是乎,放卷一旁,当时心态,委实不适合读过于沉重的书。对于期待中的阅读,我是保持相当尊重的,等待那份默契随缘而至。
本以为,与《尘世挽歌》的缘分,要等到数年之后。谁知中信出版社很快就推出《乡关何处》一书,网上对照一番,基本是前者“挽歌”部分的再版,除《地主之觞》未见外,倒还多出几篇新文。这是当局有意无意的宽容,还是尊重言论自由的豁达,或是对之前悄无声息查禁的歉意和补救?
对于《乡关何处》这个名字,莫名有些熟悉。仔细揣摩,大概是因为与高尔泰《寻找家园》甚是契合。初步印象,两人文风都偏于回忆,都有着痛定思痛的狠决,都有着与迥异于主旋律的别腔另调。长期以来,我们对历史的阐述,总是有意无意过滤掉一些杂质,在宏大主题的论调下,很多复杂深邃的问题被简单化了。这个态度是否可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管怎样,应该保持尊重历史的态度,少些粉饰、多些真实,让后人可惜汲取到经验和教训。
此后的阅读,验证了最初一些判断。有些文章,的确沉重到令人窒息,需要一字一字咀嚼。以至于,每每深夜就寝前,捕捉片刻安静时光,捧书读上一小段,然后带着痛惜和缅怀入睡。这种沉痛,来自世事无常、造化弄人,颠沛流离的红尘中,跌宕起伏的年代里,太多的不甘不舍,终究化为一声叹息。
观其文揣测其人,野夫当有老者的沉痛,父亲早逝,母亲自杀,自己入狱,诸多不幸过早将其生命体验打磨数遍,浇灌出桀骜不驯、遗世独立的底气;当有行者的诗情,纵使历尽艰辛,一路劈荆斩棘,始终不改书生本色,固守着对理想美好的憧憬向往,忘情地奔跑着、歌颂着、缅怀着;当有侠士的狂态,不悔年少方唐、意气用事,呼朋唤友不妨高歌一曲,江湖路远且行且珍惜。
终于阅罢掩卷,却是拔剑四顾、惘然一片。追忆前文,只字片语,不胜唏嘘。有的文字以思路见长,有的靠故事取胜,有的凭妙笔生花,而有的是用铿锵力度给人以震撼的。而野夫文章,无疑属于后者,那充满饱满情感和淋漓生命力的文字,无疑是值得一赏再赏的。姑且不论其它,单就文字表达力而言,在白话肤浅滥用的今天,确实不失为一抹亮色。
书册后记,有段极为叛逆和热血的文字,每每阅读至此,竟有拍案呐喊之冲动。“仿佛前生的密约,注定我们要在今世抵掌,然后一起创世,或者再次站成人墙,慷慨赴死。”
来自:
豆瓣
作者:
小米粥$
时间:
2012-8-26 15:23
用几个人的故事描绘出伴随中国变革,家族衰落、命运变幻、文化割裂、性格形成,生命选择。作者潺潺叙述,确如鼓槌落下般震击心肺。本很讨厌那些引经据典的文章,总感觉是在炫耀。作者的运用,却是恰到好处,直击其意。原来文字的借用,也有恰当不恰当的不同。
来自:
豆瓣
作者:
煨灶猫$
时间:
2012-8-26 15:23
凌晨1点看完《乡关何处》,百度了一下野夫的生平简介。一直猜想这样的人何以成为囚犯,果真和设想差不多。
看这书很难过。字字透露出一种悲悯的氛围,总觉得他是个悲观的人。祖上显赫大家,经历社会各种动荡,命运的不公,在特定的历史环境,经历这样奇特的人生。他用文字记录了家族、亲戚、朋友的命运,名为寻根,实则感觉是记录这段历史对中国,对当时生活在其中的人以及他们后代的影响。
或许我不是那个年代的人,对那个年代的人和事物也未必能理解多透彻。但是好的作品是可以通过作者本身的描述引起读者的共鸣的。父母支农,由外婆带大的70、80后孩子,看野夫的《坟灯》一文肯定也一样很有感触。至于感觉生不逢时、未能被社会理解接纳的人,则在任何时代都一样存在着。
我还是觉得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作家,用一种尖锐直刺人心的笔调,来告诉我们,告诉我们的后代,这个国家曾经有过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野夫才是个真正爱国的人,虽然国家亏欠了他和他家庭很多。不知道他会不会在今后继续描述他入狱的这段时期的原委。
题外话:一直很喜欢《观音山》,看了百度介绍,才知道他是此片的编导策划。现在想来,这片里有着他较多的个人痕迹,青春时期的叛逆,无人理解的出逃宣泄,对人世疾苦折磨忍耐后的逃遁,以及对宗教和信仰的讨论。如今他亲自编剧执导自己写的《父亲的战争》,很期待。
来自:
豆瓣
作者:
一朵靡$
时间:
2012-8-26 15:23
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见不到的人总是念念不忘。
乡是土地,而那些人是浓浓的情,乡情总是杂味,流过的不仅是河水,也是血泪,景色变幻淡了仇恨,浓了思念。
在外求学,回家越来越少,直到有一天发现,爸妈真的老了。以前总是很得意妈妈漂亮又显年轻,结果偶尔一次看到妈妈的头发已经白了不少,我问她,妈,你头发怎么白了,妈妈说,哎呀,最近没染。
是我忽略了太久。一年一两次的见面,看着爸妈衰老了,以前挨的打骂一下子好像不是什么了。
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伤痛。
当年意气风发的大学生外公,在被迫赋闲多年后,每天早上就牵着外婆沿着湖边散步。曾经抱负满满热血青年的爸爸,现在能够钓钓鱼,和老友打牌吹牛聊天就满足了。而一向敏感的妈妈,最近却开始了热衷跳广场舞。
都会慢慢过去的。嘶吼过后,嗓子是沙哑的,痛哭过后,眼睛是红肿的,可是生命还在,生活还在。
就算都变了。可是,我们还在这里。
来自:
豆瓣
作者:
Peter$
时间:
2012-8-26 15:23
喜欢读有历史感的书,读一个人的历史就如同读一个民族的历史。个人的命运读起来更加真实,可以还原历史让我们认清历史的真相,加深对历史对人性的了解。在任何时代,个人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联系的都如此紧密,个人的命运在历史的洪流之中如同一片落叶,被巨流裹挟。有人就有江湖,你怎么退出江湖?
来自:
豆瓣
作者:
辛渭$
时间:
2012-8-26 15:23
本来这半年不打算入手新书,手头有许多繁体字书,一直偷懒未读,想着清一清,然后再买新的
有人强烈推荐野夫这本,他从来不轻易荐书给我,他常年浸润华语文学圈,看过大大小小一二三线各位作家写手的小说和散文,我顺手抄了一本回家
而且野夫这人,之前也有耳闻,虽未得拜读其文,却听几位老师讲,文笔还过得去,尤其是在私人写史领域颇负盛名
翻开是最著名的《江上的母亲》,读完便心生失落。整篇文章似一位赶路的旅人,急匆匆地奔向结尾,缺了一点叙述的从容。接下来一篇写外婆,泪点很低如我,眼眶数度湿润,而心里却憋闷的不痛快。此时的泪水,是有人拿着胡椒粉吹到我眼睛里、基于生理而非心理反应流出的泪水,是切洋葱时不慎揉了眼睛、在外力刺激下不得不流出的泪水,就像看蹩脚的喜剧片被胳肢笑了一样,我也是被胳肢哭了
继续向后翻,《大伯的爱情》因为故事本身很饱满,有当事人一生的悲喜离愁,阅读体验相对变得顺畅。然而野夫先生,哪一段您不煽情您会难受吗?有四个字叫好好说话您知道吗?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仿佛在看一部国产不入流电影,每讲完一节就会配一段哀怨伤戚的音乐,给天空、海洋、泛黄的老照片或日记本、模糊的背影或青春的笑脸一个漫长的长镜头,加上一个深沉悲痛的男音旁白,起着劲地暗示:我在煽情,注意,我在煽情。就差拿一个大喇叭开喊了,生怕旁人不知道。
公正点讲,野夫写朋友的文章比写亲人的要好,收得住放得开,文字也精炼质朴了许多,感情深沉且含蓄
无论是写长辈老友幺叔,抑或同窗旧友李如波,以及君子之交苏家桥,都挥洒自如且又情意缠绵,件件陈年旧事信手拈来,经野夫的文笔一点化,人物个个在白纸上活色生香地站立起来
他的朋友也个个十分有趣,虽然在常人看来,命途多舛时运多艰,既无显赫声名地位也无鼎隆富贵权势,每一个都是俗世观点下的小人物。但他们浑不介意,每日逍遥自在安贫乐道,在精神世界里一头扎下去,自我满足自娱自乐,你若说他们狭隘,也未为不可。只是人各有各的活法,总有人只乐得兼济自身,在他们眼中的浊世做自己心中的隐士,演绎一段当代的魏晋风流
冲写朋友的那几篇,我也不该给这本书二星。坦白说,我是本打算给三星的,茶余饭后随便翻翻也是配的
但豆瓣上九点几的评分,令我吃惊。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近些年来,写建国后这段历史中私人回忆的书并不少见,它不是第一本,也绝不是最后一本;不是最好的一本,也不是最差的一本。于我而言,普通二字最合适
或许值得鼓励的是,野夫是一位某种意义上的平凡人,虽然家世也有值得书写之处,比起其余同类书作者,来头要小得多,私人著史是时下风尚,也是未来趋势
从私人写史的角度,郑念女士的那本书比此书要高明。虽然郑念女士的经历不比野夫先生坎坷离奇,故事性和传奇性都要差得多,而且只写了文革时期的一段经历,在时间跨度、涉及人事的复杂度和多元度上都要逊色,但作为文学,至关紧要的并非故事本身,而是讲故事的态度,这隐性又含蓄地传达了作者的态度与风度,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的是不同的气场。野夫经历有异于常人,这是他此书大卖成功的一个原因,而要我说,则是唯一原因;他叙述故事的文笔没有过人之处,有人称赞其古文根基深厚、颇得民国作家风骨,都是谬赞了。只得一两处遣词文雅,余者虽用词丰富,联句成篇并不酣畅,给人捉襟见肘感。至于他讲故事的态度,有时过于刻意,反而不真诚不感人了,格调自然就降低不少。前面夸他写朋友写的好,似乎是作者无心插柳之作,不似写亲人费心劳力,以致用力过猛。
来自:
豆瓣
作者:
绿窗$
时间:
2012-8-26 15:23
如果不是章诒和先生的序,也许就会跟野夫永远地错肩而过了。
阅读野夫并不使我惊诧,尽管有人评价他的文章承接古风呼应民国,经历岁月之淘洗,于当下更显弥足珍贵。私以为如此文气的接续者,在偌大的中国已然不止野夫一个。可是,往风靡一时的散文中寻找,似乎很难有一册的“沉重”比得上眼前的这本《乡关何处》。
这个轻飘飘假惺惺的时代下,更多人一旦在物质世界里罹患上不适应症,都会下意识地选择了回眸,感叹最美的时光总在过去,开始了集体性的怀旧。这近似一种精神意念的反刍,借由文字一路折返,在心头一缕淡淡的感伤还未飘抵前,舌尖早已先触到熟悉不过的甜蜜。
野夫也一样,是感伤的,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怀乡病者。不同的是,《乡关何处》里几乎找不到大多数们所谙熟的快乐和温软。对亲熟不在早已喧嚣成他者居地的小镇,野夫的内心也仅剩下了“乡关何处”的苦苦追问。
我想问野夫,何以有勇气不作雕饰地记录下远逝的故乡、故人或故事。隐于文字后的母亲、大伯、父亲或是幺叔和瞎子哥,哪个不是被细缝入无妄的宿命安排中。如若是我,宁可做一个避开回忆之痛的失语者,对那些啼笑皆非或触目惊心的人生选择遗忘。可是野夫却说不,在这本《乡关何处》,他直面生命中的痛苦和叹息,倾情吟唱出一曲曲尘世中的挽歌。
我从不会被书中的诸种离奇酸楚的命运所惊倒,只能被他笔下的残酷、黑暗、跌宕和无力所动容。多少年前,时代的黑手鞭打过野夫的大伯、母亲和父亲。多年后,野夫又以固执的回忆做鞭子,不断抽打着内心,写下了疼痛。
祖父是土司后裔,外祖父是“旧军阀”,父亲是“地主”,母亲是“右派”。三个引号下的称谓,足够使野夫的家族无法躲过文革时期的迫害。而野夫也像天生有故事的人,十六岁写“不入武大誓不为人”的血书,二十四岁在大学出诗集,二十六岁分到海南省海口市公安局政治处工作,次年因事退出警界,二十八岁因泄露国家机密罪获刑六年。服刑期间,父亲癌症去世;出狱之后,母亲投江自杀,尸骨无存……
这一路,可以想见野夫亲历过多少场生离死别,又经受过多少次自我精神的格斗和心灵的囚困。也正是这一路的血迹斑斑,养就了野夫深沉有情的大气格,让他的文字中流荡出当下难见的悲怆感。
古训有言,凡人之微有如蜉蝣之于尘世。野夫的父母、大伯和从前的故人,这些小人物无不若草木般枯荣一世地过去了。若不是野夫的执念,谁又能有机会亲见那些屈辱的面庞和坚决的眼神?
《乡关何处》的篇什多数写给逝者,夹于其间的皆是无关史传的小人物。书中的第一曲哀调就是献给至爱母亲的。野夫以幼时残存的记忆为始笔,从母亲的复杂家族史开始追溯,一点点拢起了性格决绝最终因病不忍拖累子女而投江的母亲形象。而在《坟灯》中,野夫则完全成了一个孩子,永远不信是蒙师也是外婆的那个人已经离去了。说起爱情,野夫就想到了大伯与王冰松的一世情缘。《大伯的爱情与革命》的标题即已涵盖了主旨,动荡时代下的革命和爱情的关系显得何其诡谲,缠夹了多少人与人之间的倾轧和谎言?
撇开这些与己有亲的人,对故乡的熟人或朋友,野夫也是念念不忘。写到父母外婆和大伯,他的笔调难免灌满浓情,读之易生肺腑之痛。转到故乡的幺叔、瞎子哥或那个大水井的守望者,他的神态流溢出哀矜之气。一篇《生于末世运偏消》说尽了幺叔的寂寞一生。土改时,一封母亲假称病危的信把原可大作为的儿子骗回老宅,从此再未踏出山外。幺叔平静地接纳了上苍冥冥的安排,在大山里娶妻生子,憋屈难忍时唯借手中的二胡抒发来自灵魂深处的呜咽。也许不似亲情的浓稠,野夫以近似白描的手法描画出幺叔无言的感伤以及深藏的高贵。一个普通人无从跌宕的人生路也许会让人感到尤其的意味深长。看完这篇,谁都会叹息人生真是一场逆旅呀。
“死亡真是一件近乎日常的琐事。”好友如波走后,他才像一个思想者般,对死亡有了如此深的洞彻。可是即使死亡如琐事般不堪提及,他又为何要恨恨地写下“别梦依稀咒逝川”。显然,对于夺走知音的“死亡”,他是诅咒的。如波之于野夫,何异于古时的子期伯牙。他看着这天生反骨的挚友一步步逃离浊世,回到遥远的山野,期盼对方早日成为身心自由的孩子王。可是,孤僻的性格和不婚的现实未能让如波见容于当世。45岁时,他以最古老的方式斩断了与尘世的一切纠缠。
野夫这一笔名,出自“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的唐诗。藏于野夫之身的芒刺和愤怒,让我无数次想起鲁迅。在《乡关何处》中,他亦如鲁迅般勇敢孤绝,在寂寞的暗夜中自揭伤疤,直视自己和故人们惨淡的人生。我想,他对淋漓的鲜血,是从来不惧怕的。读者只有沉入文字,才能感到他的暖心热肠,都能被他的滚烫所灼伤。
读罢《乡关何处》,终于明白章诒和先生的青眼为何。“今天,当我们的文人都争做‘圣洁天使’的时候,野夫的文字却来扮演魔鬼,发出凌厉的声和另类的光。这是当今尘世中的挽歌。”诚然,对听惯赞歌骊歌的现代人而言,换听野夫的这曲挽歌,走向巴山蜀水深处的故人故事,也许不啻为一剂催醒甜梦的良药。
来自:
豆瓣
作者:
早起的$
时间:
2012-8-26 15:23
是先看了柴静的那篇文章,才知道野夫这个人的,马上被吸引,好想看看他的那本书。碰巧,图书馆有这本乡关何处,先在图书馆看了前三篇,昨天临走前一个人在寝室,接着把剩下的都看完了,看了个畅快。
这是本有血有肉的书,我向人推荐道。
姐姐超级喜欢看文革时期的影视作品,说很想感受那个时代的人的生活。妈妈说,那个时候常常是拿着板凳去大会堂开会,要不就是去很远的地方拔草,虽然那个时候穷,但人好像也都挺快乐。我没有经历过那个坎坷的岁月,不知道知青下放,不知道左派右派,也不知道那些不幸被打倒的人经历了多少的屈辱和痛苦。
书中写的都是作者故乡的一些奇人。很多人一生清苦,但始终不忘记读书,哪怕是生活再落魄,也依然是铮铮傲骨,永远有文人的气节。让我实在很感慨。其中一篇描写一个人称七婆的传奇一生,说他最擅长用武,有次冲到其他寝室去找人单挑,想不到对方也是个文人气息的人,说英雄好汉应该去写诗,然后两人便握手言和,对酒小酌。作者书中描写的很多都是他半辈子的好友,真羡慕他们的洒脱。古人的“我欲醉眠君且去”,“乘兴而行,兴尽而返”都能从这些人中窥见一二,岂不畅快!
作者野夫,他自身也是个经历坎坷的人,人到中年,多少大波大浪都已经经历过,唯一如此,才可把心底最真实的东西表达出来,并让读者为之动容。
书读的有些草,打算过些时日再读一读。
这个暑假感觉什么事情都没有做成,但是又感觉经历了很多。自己折腾来折腾去,旁边的人也快搞我的烦死,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其实最让人失望的不是事情的变化,不是变化的难以控制,而是之前对种种计划都抱着太大的希望,抱着太满的憧憬,所以一旦变了,就有种巨大的失落感。失落,需要用新希望去填补。填补。乡关何处,心安何处,何处心安?唯有在平淡中去寻找去体会吧。
来自:
豆瓣
作者:
大漠孤$
时间:
2012-8-26 15:23
魏陈思王植
其源出於《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於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映馀晖以自烛。故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幹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於廊庑之间矣。
——钟嵘《诗品》
By 杜雅萍
这是我为野夫散文写的第二篇评论,我承认我有点“才华势利眼”,看到好文字就走不动路,想方设法找来作者的其他文章读完,直到审美疲劳。从2005年开始读野夫,只要他写,我会一直读下去。
野夫的文字如醇酒,很容易让人沉溺进去。以前读过太多空洞平乏滥情的抒情散文,当纯正的抒情散文出现在面前时,经历过惊艳——怀疑——割舍不下后,决定从技术方面分析野夫散文,并由此厘清什么是抒情散文的正道。“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乎!”《诗品》论曹植部分,这几句也讲出抒情散文的正道,其中骨为刚,气为柔,刚柔并济,才是文章圣手。
1、刚者如大坚石
写作是一种救赎。布鲁姆说通过精读经典可以找回自我,写作者通过写作逃离虚伪、做作、攀比、平庸的现实生活,在文字江湖里真诚面对自己,艺术为其子民点亮路灯,我们从笔下的人物里寻找生命真相、体验人世悲苦。心中有大关照的人,即便写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其悲悯心会从文字中散出光和热(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大坏蛋卡拉马佐夫),这悲悯心是爱人的仁心,是吹散靡靡之音、腥臊恶臭的罡风。
从野夫的散文中,能看到悲天悯人的仁心,那些带血的文字,跳跃、滚烫,流过读者时,内心软弱的人会害怕退缩,这些文字将人心中的爱与恨表现到极致,爱得凄婉,恨得决绝,伤得彻骨,哀得幽怨。这些年来,抒情散文特别疲软,要么是矫情做作的闺怨体(其中大把男性作家),要么是谨小慎微的物哀体(学周作人走火入魔),大丈夫的豪情、深情、怨情、悲情,难得一见,难道这年头男人都是冷血动物?抑或变成了革命的螺丝钉?或是商业时代精致的酱油甲乙丙丁?没有真情实感要表达?在几乎被散文阴柔之风倒尽胃口之际,血性的文字就像速效救心丸,及时解救了阴阳失调的文学界。
他文字的独特之处在于沉郁悲悯的大丈夫气概,什么是文学中的阳刚之气,又如何得之?
所谓刚,为思想硬度与深度,取决于个人的胸襟、格局,能从个体深入族群乃至文化深处,犹如老树之根,扎得越深,用心越沉,便有忧思,有感慨,有痛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爱之心、恻隐之念,从吾国吾民建立道统之日起,文明之灯点燃,幽微闪烁,赖有铁肩担道之士护持弘扬,延至今日,不绝于缕。这条根是华夏文明之血脉,是吾等互相相认的文化基因,是记忆中永远的故乡。
然道心惟微人心惟危,秦火过境,满目疮痍,焦土之上,乡关何处?如何唤醒身体中最古老的记忆,找到联通文明的密码?大时代中,电视上有各种假笑媚笑皮笑肉不笑的影帝影后,生活里充斥着各种“房奴”“卡奴”“孩奴”“五毛奴”……够了,真是够了。我堂堂中华泱泱大国,当真没有真汉子和奇女子?什么是真实的人?答曰: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爱有欲、有泪有笑、有朋友有敌人、有性情有骨气的,他们不论其身处何种境遇,都不为时趋,特立独行,坚持人伦底线,坚守自己所爱,如野夫笔下的酷客、烈士、畸零人。
艺术家的责任是为时代寻找更多光明和可能性,有责任在我们这个是非颠倒、善恶模糊的年代,书写真正的人、创造有力量的艺术形象。写作者思虑中,是否有“人”,是否谨守人道,乃是评判作品高下之唯一正道,没有“人”,就没有艺术,也不成作品。这里的人,必须是活泼泼的,遗世独立之人,不论出处、不问富贵,市井无名之辈,在当下更能写好人这个字,身份地位不过是一种经历。野夫笔下的人物,对生命都有某种热情或执念。因为有这些人在,故乡才不至于沦陷得那么快,有这些记录,面对后辈子孙时,我们不至于羞惭满面:即使在文化荒漠年景,依然有人愿做故土的守护者,歌唱人性的真善美。
野夫笔下人物,嬉笑怒骂、坎坷波折,都不失为人的真、善,因而具有美感。野夫能将这种为人的美感写出了,是他的看家本领,也因为他秉持写作的正道。所谓道者,非政道,非小道,乃人伦大道,夫子之道,文明直道。文章立论,须堂堂正正,浩然之气充盈,下笔自健。或曰此论太高,文不必载道,为文者,尤其在此正邪混淆之浊世,自身若无清白之根蒂,无刚勇之用心,易为时趋,流于平凡。用时髦语概括,君子当为独立知识分子也。
清儒戴震论文,曰“刚须如大坚石”,文章必须有筋骨,逻辑严谨、自成体系,所写之人,所写之事,不论纪实或是虚构,如建屋,必须有支柱,须有一口丹田气。这口气就是作者的知识分子的底气,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内功越深厚,运功越自如。读者乃明眼人,文字形象或许可以骗人,文字散发出来的气息最能暴露写作者,内心是否澄明坦荡、性情磊落还是拧巴,真君子还是伪道学。文字最有魅惑力,一边诱人上当,一边把自己剥光给人看。抒情散文同样如此,若不是真情实感,或者感情不真不洁不美,辞藻再华丽,都是七旬老妪脸上的铅粉,干裂开来惨不忍睹。唯有罡气在胸,素面更见国色。
2、柔者不輭如绵
为文之难,必须刚柔并济,一味刚猛,失之于莽,一味柔弱,则是深度软骨病,电影里的肌肉男总比不上有满腹柔肠的铁汉有魅力。抒情散文更是如此,有了浩然之气,还须将这浩然正气收放自如,《天龙八部》里的段誉,六脉神剑运用自如时天下无敌,一旦哑炮,手无缚鸡之力。
戴震还说好文章:柔者不輭如绵。意思是文章不能软塌塌、无骨头。野夫文章称得上“筋骨奇崛,立意高远,意悲而远”,如拳击之进攻犀利,想要胜场,还要守得漂亮。连接各个骨骼的关节与筋腱,需灵活柔软。如此文章才能写得进退有节、游刃有余。野夫的文字可谓进退有度,人物的命运、情感变化交织在一起,如危波行舟起起落落,读者的七情六欲爱恨情仇与作者笔下人物命运叠加在一起,他写的人不远,他笔下的情不隔,所以动人。
抒情分为高尚的和庸俗的。报章上充斥着各类虚假的恶心的空洞的抒情文字,几乎败坏掉抒情的名头。野夫高雅的、古典的、真挚的文字为抒情正名。有格调的抒情,是文质彬彬,情理相当,抒情的正道有其逻辑序列,必须从真诚、真实的情感欲望开始,走向爱与自由这一逻辑终点。有格调的抒情散文是向善的,是向柔软心致敬的,是为弱者鸣不平,从人的爱与欲望抒发自己的不舍、不能、不离不弃,表达胸中愤懑、幽怨、钦佩等情感。
什么情感值得抒发?什么情感是高尚的?爱亲之意、孝悌之情、思君之义、知己之义……最质朴的人伦情感,往往最动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见高义则生思慕之念,遇知音则生琴瑟协奏之心,忆真人则悼生命被迫切割之痛,非恶行则发谔谔之声。此皆由人心最柔软之处生发,从人伦大本,实救世之妙药。在此人心颓堕之际,真情贵矣。
善写者必有一颗体贴入微的心,能将情感收发过程的体验恰如其分表达出来,他的情感饱满,所写对象的情感便是饱满的,他的体验细致,所写对象的行动便是可信的,读者才会跟着哭,跟着笑,跟着伤感,跟着开怀。感情饱满的写法非常危险,稍有不慎就会落入煽情的俗套,其中的分寸感特别重要。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四季变化人都会随之动情,何况人生路上坎坷波折?高段的抒情是“引而不发”,叙事者将挑动读者情绪的二三个细节娓娓道来,用不着刻意拔高,也不用示范如何感动,读者自会做出选择。那么多抒情散文之所以水准低下,很大原因在于作者太想做别人的情绪导师,结果忘了自己的职责是写明情绪为何生发。打个比方,抒情散文就像女子诱僧,这一过程中“诱”是重点,作者要像女子那样,一步一步让僧人入套,他要做的是将此情发生的背景和过程铺陈开来,读者自会为你哭,为你笑。一旦此情入巷,僧人上钩,立刻打住!为文者,克制是美德,野夫具有这美德,他从没将笔下人物抬高到民族、文化等高蹈俗套,还原他们在各自场域中躲闪腾挪的本领,这就够了!
“柔”另一层意思是文采斐然。坊间大量注水文字被誉为“文笔好”,这类文字有一个共同特点:大量形容词与副词的堆砌,挤掉作者莫名其妙的伤感或某感,内容空洞无物。比起形容词和副词,动词和名词更能反映写作者的语言水平。易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有人称其善词,批评者指其空洞。善文者于关键处不吝笔墨,洋洋洒洒,次要部分则点到为止。不会抒情者,用排比和感叹号,善抒情者,着墨于细节,一颦一笑。野夫的散文,节奏张弛有度,文字雅致,没有废话。所谓美文,是指读者从中体验的审美值到一定分数以上,而不是说文章里有百分之多少的形容词。文字的审美值是一项综合指标,其中包括:立意、结构、文辞,三者缺一不可。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现代汉语作家中,野夫够得上这一标准,如果您想读抒情散文的上上品,那就从《乡关何处》开始吧!
野夫:《乡关何处》,中信出版社,2012年。
来自:
豆瓣
作者:
大头$
时间:
2012-8-26 15:23
首先,是在豆瓣九点里面看到梁静推荐的文章,等不及在网上网购,直接在周末的下午直接跑到书城买了,买完了晚上迫不及待的读着,第一篇是关于母亲的,写的动情而真实,江上的母亲,那场中国式的文化压迫给多少家庭带来的曲折与变动。
不到两天就看完了整本书,关于其母亲,其家人其朋友,不只单单说都是一代的奇人,而面对文化的种种压迫生活的窘迫还是在努力的挣扎生活,而相对于现在我们这样的抱怨那种不能说出的压迫是怎样的一种日子!!
曾经在高中的暑假看过关于那场运动的小说,而相比野夫缩写的现实比小说来的更加的血淋淋让人心寒!!这是一部应该力推的书籍,80后的我们更应该来深读!!
最后我想抨击书城,这么好的书尽然摆在书架的最底层,找索引码找了半天才找到,这是要怎样的费劲啊!!!那些摆在首层就能入眼的书我真的是再也没兴趣翻看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豆豆虫$
时间:
2012-8-26 15:23
现代社会过于喧嚣,很少能看到这样心平气和的文字,如流水悒悒。野夫笔下的故乡,与我童年中记忆的故乡一样,只是在所谓的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我们都回不去了。正如罗大佑在《鹿港小镇》里面所唱的:家乡的人们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却失去了他们拥有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慢半拍$
时间:
2012-8-26 15:23
《论语》有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四颗星,两颗为其才,两颗为其情。作者的才情卓著,令人动容。作者文有古风,抑扬顿挫却又骨格清奇。倘若作者仅仅是对故去的亲人朋友思悼缅怀,那此书便与寻常思乡之作无异,以至泯然世间了。若你曾在深夜为此流过泪水,那一定不只是因为作者的斐然文采和沉郁顿挫的笔锋。
对命运的无奈,对时代的嘲讽,对历史的怨怼,对体制的叩问……这些情绪伴,随着身世飘零的孤寂和对故人亲友的思念,充斥着区区两百页的纸张,这些欲说还休的控诉,让我疑惑起了他的初衷。
我的确为作者亲友们的遭逢际遇潸然泪下甚至痛彻心扉,大概那只要是因为他的文字凛冽如霜却又孤傲绝美,情深意切扣人心弦。具有强烈批判性的文章纵然是引人入胜,甚至有人专门为这类无所畏惧仗义执言拍手叫好,赞其大快人心。我却不喜欢它似冷兵器一般狂傲甚至偏激。以我观之,文章对社会的嫉恨甚至诅咒早已超越了他悲天悯人的情怀,而愤世嫉俗多是源自改弦易辙造成的家道败落。至于民主、自由、权利、尊严,他并非因为全世界得不到这些而痛心疾首,而仅仅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人被赤裸裸的剥夺而深感不平。我不知道文人的责任是什么。也不知道作者眼中的美丽新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感叹生不逢时、命途多舛、恃才傲物、抑郁不得志,文人的一贯骄矜,古而有之。于是我更喜欢笔锋暗藏、润物无声的文学作品,那种悄然而至的刚劲,足够令人心中江海横流。秘而不宣并非曲意逢迎,相反地,愤世嫉俗绝非真正的普度众生。
一个世纪的风雨飘摇,一百年的乱世故园,也只出过一个鲁迅。现在那些所谓的匕首、投枪般的文章,都在指控着时代的荒诞。可是,如果你没有对那段历史公正的了解,那么你心中燃起的悲愤就不是感同身受的火焰,而是被煽动的毒怨。对历史有过刻骨毒怨之人,永远无法还原历史的真相。任何被歪曲过的历史,无论是小众的还是大众的,没有理由拿来渲染放大。
或许我这样的理解是该掌嘴的。或许当我目睹至亲挚友遭逢罹乱、尊严甚至生存权被践踏殆尽之后,那种再也无法回溯的绝望会让我开始思考是谁造成了这一切,并且对始作俑者给予这世间最歹毒的诅咒。或许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便什么都顾不得了,什么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统统顾不得了,诗酒为伴,心若古井,再无波澜。或许这世界,远远比我想象的要荒诞绝望,我只是too yong, too simple啊。
《中庸》有云:“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自得焉。 ”
我喜欢这段话。旗帜鲜明也好,明哲保身也罢。过去终是历史,未来总有希望。
来自:
豆瓣
作者:
Threes$
时间:
2012-8-26 15:23
野夫的文字,有着一贯的细腻有力,清早起来看了一半,文章似乎在写家人,但透露出来的何尝不是一个有着丰富经历的人对人生,对社会,对经历的思考以及情感。其中,坟灯一章结局最让我感动,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亲情故事,每个墓碑下都埋葬着一部残酷的长篇。真正掘开时,这些苍白的文字又何以能承载那无数的往事?如果没有在天之灵,你的写作不过是在给自己的心灵埋单——你在今世欠下的许多,都该在今世把它埋下而已。除此以外,我们还能改变这个世界什么?
来自:
豆瓣
作者:
张太白$
时间:
2012-8-26 15:32
还是去年,我在上海做一个图书编辑时,一个好同事兼好朋友推荐我读读野夫的书。按她的形容,野夫这个人,简直了,能扛大刀,能写诗,古道热肠,黑面神秘的江湖人士。
我对印象中标签了“江湖”的人,总是惴惴的。刚工作时,听到孔二狗,这个写黑道小说的人名,我都能在吃饭时把筷子放下,思索着要是这时他闯进来,我就夺门而逃。
我不懂这种标签对我的影响从何而来,但凡摸着良心,我也是从没做过亏心事的。初来,我对野夫并不具有一向的热心。
但是我从来脾气温温,最顶不住各种热情推荐。在好朋友真挚和激动地推荐下,就用着单位的打印机,把野夫的作品打印了几百页,字体不大,看上去有种密密麻麻的充实。开头来了许多名人序语,只记得说了太多文学性的话,到把他的第一篇散文看完,虽不乏震撼感人,但耐心都被那些名人序语磨光了。
《乡关何处》中祭奠母亲、外婆,和讲述幺叔故事的,我在去年那时就已看过。工作中抽出时间偷读这些,也免不了热泪盈眶,去了好几次洗手间。我这人笑点不高,但有些奇怪,哭点比常人来得低。但是野夫文字的感人,并不是说平凡地催泪,而是让人不自觉联想命运无常,世事变幻万千。若不是有一开始的名人作序,唠唠叨叨说了这许多话,那时或许我会看完所有。
再来读野夫,是很稀奇的。居然是理工科的男友买了这本书,看后直呼性情感人,推荐我再读。
捧读《乡关何处》,于我很熟悉。同时,也明显觉察这书似乎过薄了,内容似有删减吧。但未加求证。从我看书的经验,对书不能苛求太精细,如果从以前的工作经验来说,一本书的装帧、纸质、价格,都有太多值得推敲之处了。难免会怀疑,我竟然是在读一本被编辑得这么坏的书。
和《王小波全集》的卷一,同时看起。都是再次阅读的两本书,但是读到许多地方,还是免不了会心一笑,或忍不住赞赏,写得太好了,都应该买来看。
不同于第一次读野夫的原始和粗糙,这次重看,我反而耐心很多。于是,便不止看到了文人的同袍赞赏,更多的是野夫对他同类人的情义。大丈夫经历风霜磨砺,只有变得更坚韧,野夫自然有这种坚韧,但他还有温柔,这是书生在感怀一个时代、一个地域带给他的苦难和全部幸福时带有的宽容。虽然他吝啬赞美宽容这一美德,反而弘扬恩仇快意,但是对故乡、故土、故人、故事,他的情义常使自己恸哭,一个中年壮士的哭声,已不是魏晋风度中的飘渺仙气,也少了青衣书生的无能为力,而是恨不得呐喊之声不够响彻,必须要哭出声,情深动地,是古者之风,是今世之气。
野夫写亲人,多是为亡灵而歌,而世代族谱中的传承与几乎混入野史的传奇,两种矛盾使他的不确信转而变成了不敢相信。他不敢相信母亲就消失在了江边,不敢相信外婆带给他的童年快乐竟是他一生中的最快乐,甚而不敢相信对故乡故土的记忆,是否会不断重现进入他客居异乡的梦中。然而,无论何种悲观和残酷,生活还是继续,一直到更深的黑夜和更亮的白天。
野夫写朋友,流露的是中年真情。他说自己留不住任何一处居所,但却在这个唯一不变就是变化的世界,留住了他的一众朋友。多是多年荣辱,患难中相交的兄弟。
还记得章诒和说野夫是个铁骨铮铮的行者。野夫的文,的确有这种铁骨铮铮之感,而他的行者力量,也溶于字词之间,古风尚存。几乎每篇都可以依稀辩到民国风流的残韵,每篇又都有红色斗争的遗迹,是铁血和温柔的中和,而它们的力量,已足矣。
来自:
豆瓣
作者:
clover$
时间:
2012-8-26 15:32
一 签售
从小到大,很多表格大都有兴趣爱好一栏,而 "读书"这两字以其优雅的外形及无法考证的模糊特性,总能成为这一栏"座上宾"。而像音乐网球这一类,就特别容易"露怯"。
去年也曾在微博上哀嚎 “你说,去签售会排队签书,是不是特傻,可是我竟然还没这么傻过”。于是在微博上看到野夫要到季风的时候禁不住想去看看。时间是周五晚上7点到9点,6:10分下班后坐地铁过去,季风不大的厅已经坐满了人,左侧过道和后面也都站满了,等我到时,已经站到了人海的五六环开外,只能从他人的相机屏幕上看到野夫。
同来的还有徐晓老师,看不见人影只听见沙哑的嗓音,她讲到影响她一生的75年牢狱之灾时,这样说道:"起初是有人偷偷告诉她,有人在背后调查她,而十几岁的她并不明白这调查后面的真正含义,直到一个冬天的晚上,有人喊她下楼接电话,而楼下等待她的却是套头,押上吉普车,被捕。" 语气平静,没有了愤怒也没有过分渲染。仿若一个看透了世事的人,对前尘往事娓娓道来。
一个做过牢的女人,是放弃堕落愤怒还是振作重拾理想?徐老师选择了后者。但她亦说:如果可以选择,她不愿意有这样的经历。而身处那样的时代,这却是理想一代注定的宿命,何其悲哀?
说来惭愧,去之前我仅仅看了柴静写野夫的那一篇《日暮乡关何处是》,听后,也买了本徐晓老师的#半生为人#,签名的时候,我说:您就写您此刻最想说的话。她抬头看我,我才真正看清这个年过半百的女人,内心平静谦逊,她在我的书扉页上写到:有你心来我感动感恩。我几乎无地自容。
野夫说一口乡野味的普通话,分不清其间是掺杂了巴东味儿还是江城味儿,讲起半生飘零,三分调侃七分江湖味儿,身居独后,不谢世事。
他说:文章不能绝天下,但文章一定能够传递一些真相,一些光明,一些真诚。而他的讲话和回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这三个字:真善美。一个历经坎坷的人,对人生的真善美,对世事的真善美。
二 书斋
#乡关何处#以《江上的母亲》开篇,乱世亲情犹如断裂的弦丝,而我读一个字,耳边似乎就响起了野夫那一口浓厚的口音,不忍合书,但对内心却是一种折磨。直到最后这篇《流放的书斋》,心情才完全放松下来,实写书斋,但却可以窥见几十年的流放人生,以书为友,快意恩仇。
也因为写书斋,没有前面那种强压的悲情,旧式文人的雅兴,才情才充分显露出来,且看他填的这首《念奴娇》-- “小街画栋,记青锁邀月,当年曾住。红毯朱帘书四壁,高卧独听风雨。席地谈诗,拈花赌酒,斗室留佳侣。黄昏吹笛,有人尝识清趣。倏尔鹤往云飞,曲犹未散,迁客无归路。瞩目青山秋色里,掩映旧时门户。灯火阑珊,笙歌飘渺,槛外空凝伫。凭篱惊问,百年身寄何处?”
三 血亲
我的外曾祖母,活到90多岁,当我们这一代都在翘首期待她老人家百年寿辰拜寿的情景时,却戈然离世。不管记忆如何模糊,那些讲过的故事却无法忘记。当年祖屋曾被日军占领成指挥部,某日本军官很喜欢年幼的小爹爹(外公的弟弟),想转移的时将他带走,是外曾祖母带着小爹爹离家躲避,在荒地躲了几天几夜。外公和外婆快结婚时,外婆家被扣上地主的帽子,逢年过节是外曾祖母半夜偷偷的送去彩礼以尽礼仪。而在那些物资匮乏的年代,她老人家不仅要跟男人一样挣工分,还要照顾母亲这一代人的生活学习,直到表姐和表弟这一代都是在她老人家的照料下长大的。而我是到初中时才知道,她老人家并不是外公和小爹爹的亲身母亲。
与野夫不同,我们这一代只是倾听者,而他是亲历者。所以能够在他笔下看到"那些砍断骨头连着筋的血亲,是怎样一节一节地搅碎榨干;那些美妙温软的情感,是怎样被一阵一阵的风雨冲刷刮净"。看到江上寻母,外婆死前依然弯曲的手指,长歌当哭,不忍细读;看到大伯为革命奋斗半身却错失一生至爱,深陷历史漩涡却洞察世事的幺叔,是非恩怨,让人唏嘘。
四 畸零人
野夫说:只有朋友和书,磕磕绊绊地总能伴随终生。虽然也走失一些,散佚一些,但留下的绝大多数,都是要白头偕老互送花圈的了。
关于朋友,书中写了愤世却无法超脱的书痴李如波,穷苦善良一生都在为生计挣扎的忘年交瞎子哥,“幸有嘉宾至,何妨破门入”的莫逆之交刘镇西,冷眼旁观世事不屑荣华千里送友的幽人苏家桥,亦匪亦诗王七婆。但其中强压的悲愤,及目前发行的已是删减版的缘故,读来有点咯人,个中细节,不能尽心,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但那一代人的苦难,血性,风骨,庄重可见一斑。
五 回答
有人问野夫:你对未来持什么态度?如果二十年后世道依然这样,你会怎么办?他说:我对未来的变革充满信心,不管是从历史的发展规律还是从当今现状。如果二十年后依然如此,那我可能又进去了或者去当了“和尚”。
这几乎是他能说的最激烈最直白的句子了。正如他在书的结尾中写的:迷失在这个时代的通道,往往只能拿文章当街头暗号;仿佛前生的密约,注定我们要在今世抵掌,然后一起创世,或者再次站成人墙,慷慨赴死。
第一次这么真切的感受到,黑暗中真的有人在为民主做小事,积跬步。第一次感受到房子车子外,还有一群人去关注“江湖”,有理性,有理想。
想起北岛的诗--《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来自:
豆瓣
作者:
arber$
时间:
2012-8-26 15:32
飞机上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知道他是看了柴静的那篇书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0d37b0102eecp.html 看前两篇写他母亲和外婆的时候,一直不停的掉眼泪。这应该是近年来读过的最好的文字,有力量和深情、有控制,一篇一个人生,跌宕起伏,有太多感受,无法言说。
看这本书的时候,脑子里一直联想到另外两本书,德鲁克的<旁观者>和余华的<活着>,都是乱世人生,都曾很震撼; 但感受又有很大区别,前者是一种冷眼旁观看人生,后者有强烈代入感,可以感受各种苦难一波一波的冲击。而<乡关何处>仿佛在两者中间,人生还是别人的人生,但时代是我们所有人经过的时代,有强烈情感共鸣,有对那些或彪悍、或凄苦、或豁达的人生的各种唏嘘感叹。
时代主宰了大多数人的命运主线,而那些与生俱来的性格则把不同的人推到了不同的分岔路口。乱世里,天性善良豁达的人捱过一个个苦难,最终归于淡泊平静;富有激情和才华的人有更迭宕的人生,受尽命运的捉弄,最终往往则成了时代和组织的牺牲品; 天性刚烈的人则在一次次的抗争中受尽打击、最终选择决绝离开这个人世;而那些投机钻营的人,则往往成为了现实的赢家。这些故事,这些人生,怎能让人不唏嘘。
合上书卷,会后悔没有象野夫一样去了解和记录自己的祖辈的人生,更会止不住的想,如果我不幸在那个时代,会有怎样的人生?
来自:
豆瓣
作者:
乌有子$
时间:
2012-8-26 15:32
"许多年过去了,我还是会从一些异乡残梦中哭醒 我又看见了婆婆或者父母。梦破之际,泪干之余,总不免幻想,假设在人间之外真有一个阴间,那该多好啊。在这个世间走失的亲人,还能在另一个世界重逢,那死亡就变得毫不恐怖了。那些爱过你的人,只不过是在下一站等你,等你赶去时,还能和他们相聚一家,彼此再次开始生活;你在此间欠下的情,正好在彼处补偿,那一切都能得到救赎,该是一个怎样美好的情景。即使还要重新经历贫穷、苦难、迫害和伤痛,但仍然有那些至亲和你一起,生生世世,不弃不离,那还有什么不能面对呢?
但死亡又确实如同一张有去无回的单程车票,没有人真能告诉我彼岸的消息。那些先我而去的亲友都像失信的人,他们饮过忘川之水后,或者都已经记不得我们这些被落下的孩子,使得偶尔的托梦也变得那么难以置信。这个世界有无数种宗教教导我们怎样去认识死亡,如果没有一种给我承诺 我还有机会与我的亲友劫后重逢,那它即使许给我一切功名利禄,于我又有何用?
许多见过我外婆的人,偶尔见到我还会感叹 好人啊。可是好人却无好命,这几乎已经是这个世界的潜规则。这些好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来承担磨难的;他们像一粒糖抛进大海,永远无法改变那深重的苦涩,也许只有经过的鱼才会知道那一丝稀有的甜蜜。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亲情故事,每个墓碑下都埋葬着一部残酷长篇。真正掘开之时,这些苍白的文字又何以能承载那无数的往事?如果没有在天之灵,你的写作不过是在给自己的心灵埋单 你在今世欠下的许多,都该在今世把它埋下而已。除此之外,我们还能改变这个世界什么"
我承认我自己的泪点并不高,有时候听歌,有时候看电视电影,或者一段文字都能让我的鼻子一酸,眼眶就红了,看到这里也是。
看完小说,野夫的年纪跟我父亲相仿,但是我没从我父亲的口中听说过他们那一辈经历过什么,后面才慢慢知道那个年代独特的记忆。他们那代人经历过最波澜壮阔的几十年,到了我们这一辈,就是物价波澜壮阔的20来年。
对于故人,想起前段时间刚过世的爷爷的堂哥,可能我们现在并不是缺少对祖辈父辈的孝顺,而是每年一次的回家冲淡了我们之间的感情。一年回家也就待上10天不到,还要走亲访友,剩下与至亲的团聚时间可想而知。有时候觉得我们在一个城市都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再过十年我们又会是在哪个城市呢?还好父母爷奶身体都还健在,以后必当多回家看望。也希望他们身体健康
这几年家乡的变化很大,以前上学的土路现在都是柏油马路,自行车改成摩托车或四轮小汽车,家家基本都是小洋楼。还好是生活在农村,不然自己家里被拆成什么样都不认识了。但还是改变了很多,小时候玩游戏的场地现在都消失了,那些土场子有我们挖的弹珠坑,有我们玩的跳房子,有我们订的地图战……可惜现在的孩子都不玩那些了,记忆中的也越来越模糊。但有些事情随着年纪的增长反而更加的印象深刻,还记得以前自己的祖屋,基本上是一个四合院的结构,东边厢房是我们一家四口,西边厢房是我叔一家四口,后面就是爷爷奶奶的房间,中堂后面是两家的厨房,最后是茅房。庭院中的桃树每年到夏天还会结出许多桃子来,不过那种桃子比较小而且不够甜,经常是不太喜欢吃,偶尔挑到一个红的大的还要跟妹妹们抢。小时候经常爬桃树,在上面发现了蝉壳,还有那种桃树油,经常结成透明的块状物,很有弹性。在98年把房屋建在镇上后,祖屋也慢慢都拆了盖小楼房,现在还剩一点断垣残壁没有完全拆除,里面都堆了一些砖瓦木材,每每看到还是会想起那个房间发生的一件件趣事,那个最早是剩下爷爷奶奶他们的房间,记得有个楼梯上二楼去取些藏在瓦罐里面的麦芽糖和芝麻糖等。更早些的时候,还不敢上楼去,因为上面有婆婆的寿材放上面,那些瓦罐都放它旁边,天黑了也不敢在中堂待太久。还记得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写作业,经常跟妹妹争一个好地方来写作业。好了,上班去,到这里吧。
来自:
豆瓣
作者:
遥棠$
时间:
2012-8-26 15:32
在豆瓣上看书的评分,于是找到了这一本评价很高的《乡关何处》,便迫不及待去书店买了一本。
我必须如实地说,我觉得这本书很一般。装帧精美,价格不菲。我想他的价值大多是因为作者不同寻常的遭遇?文字朴实是一大特点,他的文字并没有能打动到我。当然,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野夫的书亦如是。只是在想,原来群众认为的好书也不一定是对自己胃口的。不想人云亦云,找到适合自己的书是最好。
来自:
豆瓣
作者:
后面有$
时间:
2012-8-26 15:32
这书写得朴实,后面几遍我觉得是出版商强添加进去凑数的;
这书就是在像一个老者讲他生平遇到的人与事,平淡无奇,但感动,让我们思考,让我们感到痛苦;
这书很适合80.90看,我们太需要这段历史了,现在的人失去的太多了,作为80后看完这书,亦感到历史负罪的压抑;尽管当局者还是刻意回避这段历史;但年轻一代的我们应当作为历史的传承者,把遗忘的东西找回来;
来自:
豆瓣
作者:
裳裳者$
时间:
2012-8-26 15:32
只读了几页。不喜欢。你能从文字里感觉到纠结,情绪也跟着举步维艰。不叙事,每个文字都好像在表达不平。有点有仇未报,隐忍未发的感觉。中国文化将就大写意,在关键时刻刺痛你,但读此书时如针灸一般,一会儿一刺,将人刺跑。仅个人愚见。
来自:
豆瓣
作者:
小书$
时间:
2012-8-26 15:32
第一次读野夫的作品,深深地被打动。第一次,哭得泣不成声。因为他的文字,让我想起了故人。那种触碰心灵的文字,让我回忆往昔。往昔不在,可惜,那些人那些事,却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或许,你我老了,身躯化为泥土,但是,灵魂却依然在另一个世界里存在,至少我相信着。
读他的文字,切肤之痛,切心之痛,难以忘记昨日种种。那些为你付出过情感的人,某天,突然地离开,种种的不舍,难以用文字去诉说,可是,他却做到了。一本让你会回想过去的书,一本有故事的人都会看的书,一本说不尽真情的书。
力荐!
来自:
豆瓣
作者:
图图认$
时间:
2012-8-26 15:32
故事饱满 情也深 只是煽情太多 语言也是看得出刻意雕琢 反倒不如文字简朴的《这些人,那些事》打动人心了 难道现代人都需要如此抒情才能打破麻木吗。 此外 淡仇又何必寡恩?文字充满了对自己江湖气的骄傲 有多少人因为这等江湖气感到歆羡崇拜?不能否认,我也会有这等情结。但细细一想 真的何必?
来自:
豆瓣
作者:
陈俊CM$
时间:
2012-8-26 15:32
这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书籍,从书中你可以感觉到自己的精神得到升华,灵魂得到慰藉!非常推荐!非常推荐!非常推荐!非常推荐!非常推荐!非常推荐!非常推荐!非常推荐!非常推荐!非常推荐!非常推荐!非常推荐!非常推荐!非常推荐!
来自:
豆瓣
作者:
忒亚$
时间:
2012-8-26 15:32
野夫的《乡关何处》买来后,每天只读一篇才读完的,不是因为生涩读不下去,相反是太好了,好到直戳我心,读完一篇哭一篇,害怕心脏受不了,所以只好一篇篇的读,直到读到注脚最后一段文字都没让我好过,心纠着半天:“迷失于这个时代的同道,往往只能拿文章当接头暗号;仿佛前生的密约,注定我们要在今世扺掌,然后一起创世,或者再次站成人墙,慷慨赴死。”P200 本来想好好给这本书写一个书评的,但是情感大于理智的时候,我无法将语言组织的那样完好,也无法将思路理的那样清晰,只好想到哪写到哪好了。
他描写那个时代的一个个小人物,都是那样生不逢时被命运无情捉弄,是的,也只能说是命运。我在想如果把我放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自己以及现在的好友们又会是怎样的命运呢。有可能青春激情的自己先是左派,然后经历挫折、理想覆灭看清现实又是右派吧,而选择右派也得面临他们那样悲苦的命运了。想来想去,还是如书中幽人苏家桥隐居的好,可人在青年,谁又能及早看破,而甘愿淡然呢?
《江上的母亲》中,写到作者1989年辞去警职,随后入狱,尤其是写父母来探监那段我真的是泪流满面。“每一次挥手仿佛就是永诀,两个位共和国效命一生的佝偻老人,却不得不在最后的日子里,因我而去不断面对高墙电网的屈辱。”P6而当1995年,作者才被放出来回家时,其父已经去世半年,而其母自知生病后刚刚才与儿子重逢就投江自杀了,她写的遗书真是难受的叫人要命啊:“我知道我病了,我梦见我的母亲在叫我,我把你们的父亲送走了,又把平儿等回来了,我的使命终于完成了,我要找你们父亲去了。。。请你们原谅我,我到长江上去了,不要找我,你们也找不到的。你们三姊妹要互相帮助,父母没能力给你们留下什么,我再不走还要拖累你们。。。”P9
《大伯的革命与爱情》,文中大伯那样的青年俊才,一生的事业、爱情都被一个叫罗某的人所害,但是细细想来,这样的悲剧不就是“组织”那两个字嘛。大伯所爱的女人和他都是共产党,因为情势而失去联系后再又联系上,好不容易要表露衷肠,结果罗某是那个女人的上司,告诉她,他所爱的男人叛党了,结果她见了他就很冷漠,就这样两人因为误解错过了,而大伯竟然一生再未娶。大伯为革命作出了那么多的贡献,也是因为这个罗某而得不到平反。什么组织的纪律性、严密性,就是因为所谓的组织纪律,这个女人连质问深爱的男人都不可以,否则怎会有这样的悲剧,组织陪得起那代人的人生吗?
野夫描写的他身边默默存在的小人物都是奇人,如若在好的制度下,那都将是非常有作为的人物,而能怨什么呢,只能怨命运,但是谁让他们有那样的选择呢?要么孤独自杀,要么顽强抵抗,就是不懂得明哲保身,但是大历史下他们为什么还要挺身而出呢,只能说为了问心无愧。是的,一个人的牺牲改变不了庞大的国家,也无法抵抗历史的浪潮,但是他们只是对自己有个交代。我昨日和师弟还聊呢,如若现在再次遭遇那样的历史环境,估计大部分人都明哲保身或叛变了,因为我们已经没有最基本的价值观与品质了。
整整一本书看完后,不仅为书中的各个小人物痛心,更为联想到那个时代背景下无数这样悲苦命运的人痛心,但是直到最后作者还留着一把刀,“或者再次站成人墙,慷慨赴死”,经历了人世沧桑,居然重头再来还是一样的选择,那个闪亮亮的品质,除了敬畏还能说些什么呢?
来自:
豆瓣
作者:
藐姑射$
时间:
2012-8-26 15:32
野夫的文字太过悲伤凝重,似有千钧之重压在心头,“往往在暗夜里渗血”。个人的悲剧我们总是司空见惯,历史的洪流又让人觉得波澜壮阔,唯有当个人命运,家族兴衰,与历史变迁纠缠交织在一起时,个人的悲剧才有了史诗般的悲壮,而历史也才得以由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组成,而不仅仅是敌我,黑白,发黄的照片,冰冷的数字,以及历史教科书上那些冷峻而简短的介绍。
我很难想象我的爷爷奶奶那一辈人,以及比他们还大的那些人,是经历了怎样的风雨飘摇,走过这艰辛备尝的几十年。我敢保证这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故事,将这些故事写出来,就是一部民族的血泪史。只是大多数人不愿再回忆过往,他们默默把苦涩吞下,也许会在无人的月夜再吐出来,独自咀嚼一番。我只愿那些逝去的亡灵能够安息,活着的人能幸福平静地走完余生,当人间伏虎之时,他们定“泪飞顿作倾盆雨”罢。
来自:
豆瓣
作者:
大雪兔$
时间:
2012-8-26 15:32
我是看了大家的九分,才兴致勃勃买了此书拜读。怎讲,情节打动人,写到坐着母亲那节,我倒是被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所折服,可转念一想,那是那个时代的故事,我需要的是共通的东西,故事离我们远没关系,可是故事带给我们的感受因该是相同的,或者说是感同身受,是不受这些地域,条件限制的。可是很可惜文字并不打动。还没看完,暂时是觉得没想象中的好,当然其实没那么差
来自:
豆瓣
作者:
hansen$
时间:
2012-8-26 15:32
野夫,土家野夫,为其微博之名,较为活跃。
第一篇,《江上的母亲》,饱含满满的,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深沉的叙述,带来沉重的代入感,恨不能立即飞回家,陪在父母身边。
余下的篇章,开始叙说作者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能让人感到,作者对于文革的反胃,仍然保存至今,并深深的影响他生存于现世。看多了,就会觉得行文风格相似,内容相似。
但作者的文风实为铿锵有力。
来自:
豆瓣
作者:
韩浩月$
时间:
2012-8-26 15:32
《乡关何处》:苦难是泪水酿的酒
文/韩浩月
《乡关何处》是一本被强烈感情驱使着写作出来的书,作者野夫尽管行文克制、毫无煽情之意,但事件本身已经超越於文本之上,开始控制读者的情感,因此读时要忍住内心的啜泣,才能将一篇文章完整地读完,这啜泣不是因为同情书中人物的遭遇,而是生而为人对苦痛近乎本能的共鸣。
在书中作者数度写到自己与亲人失控哭泣的情形,大放悲声,匍匐痛哭,泣不成声,哽咽不已,泪流满面……在母亲投江后多年,野夫想到母亲的遗书而流泪,「彷佛沉积了一个世纪的泪水陡然奔泻」,为了实现外婆遗愿,把入土12年的外婆带回故乡,「我跪在坟前哭泣焚纸,洒酒祭拜,望空祈祷」,作为读者,没法不被带入情境之中,与作者同哭同悲。
这是一本用泪水撰写的书,里面隐隐透露着血的浓烈与悲怆,血与泪充斥着一个家族的命运,也是那个时代所有人的命运,《乡关何处》之所以能让章诒和读得「痛哭流涕」,也能让对那个时代有所了解如我一样的70后读得心如刀绞,原因大抵是感受到了个体的渺小与无助,体会到了尊严被践踏之后的绝望,发现到了「活着」居然是如此地艰难。
这本书写到的情感是如此真实,唯有经历过才能写得出来,它字里行间被浸满的真情,让活在薄情寡义年代的我们,读来竟然有些羡慕,忘不了《畸人刘镇西》一文中写到,老刘感念野夫多年帮助,在野夫离乡之前执意要请他吃顿饭,野夫和朋友一起上门,到家后发现桌上居然只有两副碗筷和酒杯,邀主人一家上桌,老刘喃喃说都吃过了,能看到客人喝酒聊天就已心满意足,患难的朋友,平生难遇的饭局,微醺后的二胡和如泣如诉的吟唱,主客各自流泪的场景,这幅由苦难中的真情所刻绘出的「图画」,怎会不刻骨铭心。
读《乡关何处》如饮烈酒,这酒是由泪水酿成,入喉辛辣、难以下咽,入肚之后让五脏六腑都翻腾不已,但苦痛过后,又有甘甜,多少人就是依赖着这一点点的甘甜,支撑着熬过生死鬼门关,挺过死不瞑目时。人活着需要一种信念,但信念需要坚强来支撑,在万念俱灰的时候,信念如风中之烛,想要保持它不灭,得付出难以想像的生命力。
从书名看,《乡关何处》追寻的是故乡的踪迹,但苦难之人怎会有故乡?他的心灵早已成为自己的故乡,他和自己的故乡随时流离失所,随时又相依为命。物理上的故乡要么是「必须扔掉的裹脚布」,要么是一堆愁绪的聚集地,对故乡的爱恨交织,会让飘零的人成为怕痛的孩子,要通过远走才能避免疼痛、保留一点思念。曾无数次听说过,苦难是一笔财富,但在看完《乡关何处》之后,却很难再认同这个观点,对苦难有了新的认识,苦难是凭空落下的巨石,它不但会砸毁前行的道路,也会给一个人、一代人留下永难癒合的伤口,如果生命因为平安而显得浅薄,那么我们宁愿要这浅薄也不要苦难所带来的深重。
这几年苦难之书看了不少,《夹边沟记事》、《巨流河》、《寻找家园》等等,每次读完都久久不能释怀,书中人物的苦难并非属於他们自己,也属於后人,后人应当继承这笔苦难,并用之时时刺激或麻木或享乐的精神,现在这个年代欢笑不多、泪水更加稀少,我们不得不借助前人的泪水来反思自身的存在,愿这杯泪水酿的酒能呛出我们一点感慨,让每天这过於甜腻的、虚假而重复的生活,因为重新拥有疼痛而变得沉甸甸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阿逛$
时间:
2012-8-26 15:32
虽然豆瓣对野夫的这本书评价极高,但看了之后,总觉得好像少了评论中那么猛的火候,似乎感受不到那种剔骨断筋般的犀利与惨烈,可能是因为看了评论有了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所以等真正看到书的时候多少有些失落。
说实话,相对于前面几篇亲人的篇章,还是喜欢后面的有关友人、乡人的内容,觉得他在叙述亲人的时候,总带有些许的控诉与不平,大部分亲情篇总少不了长篇累牍地对主人公显赫身世的叙述,也许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凸显人物后来遭遇的悲惨,从而加大对社会阴暗面的控诉,但看后总觉得有一种适得其反的感觉,个人觉得这样的铺垫反而影响了作者酣畅淋漓地去倾诉情感,就好比戏前的锣鼓敲太久,让人在看戏时便多了不应有的疲惫与不耐烦。
相比较,后面的友人和邻里、乡人的文章,却显得平和多了,娓娓而叙,平实而不失真挚,一个个记忆碎片,诉不尽世间的种种哀愁,道不完人生的段段苍凉,一个故事,浓缩的是一个人一生的悲欢离合,这一讲便是一辈子,等回过头来想细细回味时,却已是人走情断,无处找寻曾经接触的温度。
在爱恨情仇中,在欲望得失间,或许是我们亲手遗弃了能安放我们心灵的故乡…… 茫茫人世,何处是乡关?
来自:
豆瓣
作者:
喵喵咪$
时间:
2012-8-26 15:32
常年泡在各种网络小说的我,终于爬出来看了一回正经书……
江上的母亲和外婆都挺感人的~
就是跑到网上来才知道这本书争议还是蛮多的
我喜欢柴静小姐写的书评~
至于其他一些分析的野夫这个人缺点野心什么的文字么,我实在比较厌烦
书好与不好,都不是一个人说了算了的
是否被喜欢,是否被认可也不是一个人可以决定的。
以前我也干过这种事情,跑到一个五星的动漫那个叫萤火之森去打了个一星,因为在我眼里那动漫实在不值得那么高的分数,虽然不至于到1星,但是觉得可以拉拉分数。今天看了一篇日志的作者也是这么想的。
忽然有所感悟,我们每个人没有必要去拉拉分数,希望让这本书得出一个比较符合你期望的分数。
因为你不是最终决定的评委。
对于这本书,你只需要给出你自己希望给的分数就OK~
至于别人,你左右不了别人的想法。
来自:
豆瓣
作者:
我不是$
时间:
2012-8-26 15:32
阅读此书,首先是在豆瓣上看到豆友们对该书的评价颇为不错,赞赏一片,但也有唏嘘声不少,于是打算花三五小时细细品读,一探究竟。
各路大侠都在深入挖掘和探究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运用,用侧面反映出作者的偏激或者说是情愫的时候。我却不禁转身通过这本书的路径,走到了我的世界。
此书故事背景不是在我这个年代,我对时代文化背后所暗藏的那一丝现实感与悲伤感,实属不能体会,或许放在我父亲身上,他会比我有更深刻的体会与感触。
关于我爸的过去,只是偶尔从奶奶口中听到些许父亲的成长经历,只字片句,加上我那丰富的想象力将这些,五元钱的学费,一分钱的冰棍,三厘钱一亿的插秧工钱,天未亮钱的放牛娃,天黑后的砍柴人,编织起父亲前面的整个人生历程。到后来的高考失利,到教师职位被黑,虽然时隔多年,但某日父亲在梦中在操起笔去填写那高考试卷时,也会是泪横满面的从梦魇中惊醒过来。他已经年过半百,我甚至在想,他是不是还是无法释怀当年那刀刻般痛楚伤痕,还是时至今日仍然对憧憬着当年的梦想,从未褪去?
我只是一个单纯的读者,没有什么立场去评价这本书的好与坏。但是阅读会让人沉思,或者让人回忆。打着那张有血有泪的亲情牌文字更是让人难以抗拒里面那真真切切淅淅沥沥数不清的感动与温暖。亲人,挚友,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缅怀她们的情愫总是那样油然而生又戛然而止,但是那感觉而却久久不能抹去那旧日的情与痛。
印象最深的就是写回忆外婆的点滴,实属感人,几次在电脑面前都默默无声的流泪,然后拭擦,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这一动作。我实在不能将如此的细腻的感情任由那框不住泪的眼睛闷在心里,那将会像中毒一样侵蚀我的灵魂与身躯,只好任由自己胡作非为的不顾及形象的在办公室中任意流泪。这是对作者的一种敬仰与尊重,因为我不得不承认,那些对亲情的爱的文字已经深入我心,唤起我个人世界里面的斑斑事迹,是那么清晰明澈,让我流连忘返的一直在我的记忆中重复播放。
2007年那年夏天,家里人极致反对我上一个三流般的大学,索性后来母亲找到外公,让其劝说我父亲同意此事。于是全家奔赴往外婆家的路上。半个小时的路程,不是很远,但是却走得格外漫长。而外婆早已经在家门口早早盼着我们的到来。还未进门,外婆突然一把泪把我抱住说:真是难为了你,要是外婆还有经济能力,外婆绝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可惜外婆没用,外婆老了。我鼻子一酸,把心里那久违未发泄出来的委屈和泪水一涌而出,瘫在她面前失声痛哭,全家人都跟着陷入百般无奈的气氛中。那年,我的外婆78岁,外婆还没有脑部血管爆裂,还没有中风。最后外公与父亲进行密谈,最后终于赢得了机会。也不负外公外婆的苦口婆心,只是那年的学费是他们的养老金。
4年之后,2011年冬天,我毕业第一年工作回家过春节,去外婆家里拜年,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只是不同以往的是,外婆的腰弯的更下了,头发全白了,说话的语速更慢了,走路更加费劲了。4年的时间里,发生过太多的意外事故侵蚀她的身躯,白内障的手术,中风的治疗,可她依旧乐观。只是那天我告别她的时候,她握住我的手,用她那苍老有些无助的眼神看着我,像是用哀求着语气对我说:乖孙女,如果以后回家了,一定要记得过来看看外婆。说罢,我当时竟不知所措,涌现出那生死离别的悲伤,赶忙扭过头去,急忙转身走出房间,一时间泪水滔滔不绝。至今想起,也会有股揪心的痛贮存在左心房边上。
无一外乎,就像作者所说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亲情故事。只是我们这些苍白无力的文字根本就不能承载出那种炽热的爱与痛。我们笔下的蠕蠕字迹也只是一个小小的窗口,希望能将这欠下的情债找到一个出口,释放出一些能量,将我们的愧疚减少到最小。
时间依旧在续,只是我不能预知下一秒将会发生什么,我没有遇见未来的特异功能,我也没有时光机器,将世间轮回回到从前。而我现在要做的只是小心翼翼的生活,像呵护温室里的花朵一样,只为不让她们担心,不让她们忧郁。
感谢作者,让我重温我的故事。虽然回忆是痛的,可是心却是满的和暖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钦德$
时间:
2012-8-26 15:32
2008年的年初,我和一个从事出版业的朋友相约在建国门友谊商店里的星巴克咖啡店碰面。寒暄几句,朋友说:“愚姐,建议你看看野夫的散文,看几篇就行,你肯定喜欢。”
我们各自喝完饮料,聊了几句,随即分手。
翌日下午,我打去电话,说:“你推荐的文章,让我一夜无睡,让我痛哭流涕……我要认识那个叫野夫的人。”
五月中旬,四川发生大地震。下旬,我在北京见到了野夫。他个子中等,岁数中年,相貌中平,举止介乎文人、工人之间。不顾在座的其他朋友,我一把将他拉到自己身边,高声道:“我是你的粉丝!”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见茶几上摆放着四川受灾的图片,我问:“你去四川抗震救灾了?”
答:“是的。我这次到北京是为募集救灾款。”
原来这年春天,野夫去四川德阳市罗江县的农村搞社会调查,恰遇地震。他见损失惨重,决定留下来参与救灾。图片是他拍的,图片上的文字是他写的。从几句简单的介绍里,我知道了他的辛苦和能力、仁慈与悲悯。野夫不同于我,他不仅是写者,还是行者。
果然,他主持了一个几百人的演讲会,介绍灾区的真实境况。之后,他为罗江募集了近二百万元现金,成立了一个罗江县精神重建基金会。再后来,组织灾区农民开展精神重建活动,搞基层民主建设实验。野夫还培训当地农民自编、自演、自导电视短剧。片子完成,拿到县电视台播出,百姓们高兴;拿到外面,即在国际传媒大会(2008年杭州)上获得抗震救灾纪实片一等奖。最近,他告诉我:自己之所以去农村深入调研,做些实际工作,是准备写一部书《大地生民——中国基层政权运作现状的观察与忧思》。他说,这是一部社会学意义上的田野调查报告,而非报告文学之类的玩意儿。野夫不同于我,
来自:
豆瓣
作者:
小豆$
时间:
2012-8-26 15:32
花一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生命经历之重是我不能深切体会的,但是被野夫的每个字句深深的打动。无奈一纸顿笔,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来表达其生命经历的曲折与起落。只能说一个有血有肉的好男儿在是诉说着他的鬼哭狼嚎的人生。
来自:
豆瓣
作者:
lomba$
时间:
2012-8-26 15:32
乡关何处还是在喷嚏网上见到的,每天的置顶,终于还是激起了我购书的欲望
对于野夫,网上的评论褒贬不一,但对于文学,几无质疑
他是个会讲故事的人,书中传奇太多,但确乐于相信,余后留下对世故的感伤,涕泗过往。人生本就无常,在短时间消化过多的无常不尽然是好事,除却世态炎凉,人间百漾,还能留下些什么。消极过后,是对生命的一抹淡然
来自:
豆瓣
作者:
豆瓣浅$
时间:
2012-8-26 15:32
刚刚才意识到乡关何处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的缩写。这本书的基调正是如此。野夫讲的是社会剧烈动荡环境下不同的人被生活欺骗,折磨,但是仍然淡然,或者抗争的故事。
文字是粗砺的。野夫好像不太擅长用平淡的文字营造悲剧的氛围。或者说,他用字比我之前看过的作者要“讲究”一些。但是这样的讲究主要是在用词上,整体的文字还是如同一个铁血汉子的低声吟唱,用“粗砺”非常适合。不过我看的时候稍稍有点不习惯。即便如此,也不妨碍他的文字,他的故事屡屡击中我的泪点。
他讲母亲,讲外婆,讲一个个家族的兴衰,讲奇人轶事。可是,无一例外的,每个人身上,都背负了那么多的苦难。但是他们没有对命运不公的控诉,更多的是一种隐忍,淡然,接受。这是我一己之感。阖上书,我心里不断的想着:为什麽会这样?隐隐的痛。
读这本书的第一天晚上,我很难入睡。一方面是叹野夫书中写人生际遇无常,一个个人如浮萍般过活;一方面稍稍庆幸我的祖辈乃是田地劳作的本份善良的农民,助人完全是本能,而当地民风淳朴,斗争之风不盛,他们亦没有做过违心之事。
但是我的这样一个家族,也还是有故事可以讲。可是这样的夜晚,突然的,连倾诉都变得那么无力。一段文字打了又删,也许,我只是一个不知完全内情的旁观者,根本没有资格去评说吧。罢了。
一本书勾起了自己的家族记忆,也算是非常难得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别字小$
时间:
2012-8-26 15:32
有些书需要细细考量,有些书可以只读个大概,有一些则只需要浏览目录。于是我终于没有读完乡关。大时代的悲剧固然凄美,但我相信每一个时代都有它自身的悲剧。狄更斯不是说过,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么?你得到这个时代的一些好的东西,同时又不能丢弃这个时代带来的一些不好的东西,他们相互纠缠,绑架着那个时代的人一起往前飞奔。而那乡愁的酒,始终都只能给身处异乡的人才能品出滋味。与其无休止地沉湎在爱恨悲欢里面无法解脱,不如投身到时代的烘炉里面放手试练,在任何时候都朝着正确的事情上面多做努力,或者便不会以后在执着和叹息中挣扎,就算要长歌当哭,也只能大声呐喊,我曾来过。
来自:
豆瓣
作者:
励静合$
时间:
2012-8-26 15:32
公元2012年,文革已經成爲半個世紀前的“故事”,那个京城的事也已經没人說的清。如果说它们是我的前辈和前前辈的傷痕,那么它们真的会随着物是人非,时光飞逝的灰飛煙滅嗎?又抑或它們正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沉積而開裂而更加刺痛這個民族?
我,説不清。
攤開書,最打動我的還是開頭那兩個關於母親和外婆的故事。雖然明明走著完全不同的生命軌跡,我卻隱隱約約能在字裏行間感覺到一種共鳴,一種説不清的“明白”。伴隨著這樣的情緒,一切文字裏的力量便如此輕易地征服了我,淚水在湧,心在痛。
有人說,這類書在利用人群,居心叵測。我說,也許我們正需要這樣的書來足夠的抒發那些被過度壓抑的情緒。如果更多的人,用如此張力的文字來將那個年代的苦痛,那個年代的罪過抒發;那麽,正當年的父輩們也許能從中得到抒發得到良心,而年輕的我們也將從中受益,避免歷史的重演。
所以,又何必去揣測呢?誰的回憶不帶有感情色彩?誰的痛可以用歡樂去描述?與其壓抑著,不如人人發言,將那個年代再也無法被遮擋,再也無法被淡忘,也許只有這樣,這個傷疤才終能愈合。
来自:
豆瓣
作者:
许多余$
时间:
2012-8-26 15:32
江湖已远
许多余2012年8月5日于小房子
读完《乡关何处》花了一天时间。一天前,我带着书回家,顺道带了两天的饭。这个周末料想是痛快淋漓的周末。起先说的“不日不夜”虽被夜半三更不知是胸中块垒无酒可浇还是长夜漫漫无心睡眠的老友搅掉,但整两百页的书确实是不够读的。尤在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那种意犹未尽的酣畅竟多少让人怅然若失。你像是在读一部传奇,一部苦难的家族史。
是在读罢柴静的《日暮乡关何处是》,忍不住买来通读,读完后再翻着柴静的这篇文字,掺着,像是一首老歌偏又和着一首老歌,唱的却是时代。柴静说读完野夫的文字总觉得太过传奇,认识他后才觉得只是写实,这与章诒和的“我是你的粉丝”算是同一出显摆的戏。可以说,每一个感叹“遇高人岂可交臂而失之”的人,在“无幸交臂,何谈失之”的人看来,无一例外都是叉着腰抖着脚癫痫般的得瑟,就像是在你拉肚子或者大姨妈的时候,在你面前伸出长长的舌头细滋滋的舔着冰淇淋的货,你能看见那轻佻的舌苔和媚眼如丝的无耻。算是玩笑。
先说柴静为野夫写的这篇《日暮乡关何处是》。读来颇有金属味道,像是有锈存于表层,越用力的冲刷,越能见着残忍的美好来。以前总觉得柴静的人文气息太重,不够干伐果决,新闻人的心思也总故作旁观,把心里话都藏着掖着。但这篇文章确是写的极好,像刀剑棍棒斧钺勾叉,又像战鼓轰隆野兽嘶嚎。从内心深处审问,于社会边缘哭号,也许真的是野夫用力太猛,让每个人读罢,都深觉是该点着烟读下来,才能掩着或许是呛出来的水。
摊开野夫的书,在这激扬文字里,贯穿始终的是那种不甘的悲鸣。写《江上的母亲》,野夫说“这是自己萦怀于心而又不敢动笔的文章。是心中绷得太紧以至于怕轻轻一抚就砉然断裂的弦丝。却又恍若巨石在喉,耿耿于无数个不眠之夜,在黑暗中撕心裂肺,似乎只需默默一念,便足以砸碎我寄命尘世这一点点虚妄的自足。”对于母亲的自沉,每一个做儿子的兀自想下,都会被那种代入的巨大悲痛所击垮。野夫能于深夜捉笔哭号,当真像柴静说的,这样的写作,如同土家祖先的巫术,是要让死者复活,像是一次招魂。这样也就显着了有信仰的好来,无论迷信其他,在冷峻旁观者的眼里,也许只是一丝安慰一声悲号,在你心中却是深信,这样做终归是能让远去的人过的好些的。这种念想在《坟灯》里也有着落“……梦破之际,泪干之余,总不免幻想,假设在人间之外真有一个阴间,那该多好啊,在这个世间走失的亲人,还能在另一个世界重逢,那死亡就变得毫不恐怖了。那些爱过你的人,只不过是在下一站等你,等你赶去时,还能和他们相聚一家,彼此再次开始新的生活……”我仿佛看见我那神叨叨的老爹,每次去奶奶坟上烧纸的时候,都在那跪着喃喃自语的情景。有时候,迷信,对于解救自己,当真是个不错的选择。
野夫写大伯,荡气回肠柔情万丈,总觉得对于一个人真正的喜爱,是能做出对自己万分残忍的事来的。大伯的不婚不娶与金岳霖的孤身终老相比又是另一种状态的残忍,金老是平生所遇唯此最好,是“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淡然,是不甘找些不如此般深爱的糟践了自己的爱情,并且他不曾被爱情伤害。谁说爱情就不能是这样呢。而野夫的大伯,只为一个承诺,并且这个承诺穿越时空放佛捆绑住他的生命。令野夫也不住困惑“一个女人究竟有怎样的魅力,可以在伤害了他多年之后,还令他如此着迷”。爱情该是这尘世中最叫人难以捉摸的情感了,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来,也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去。它来时你灿若桃花,离去时叫你肝肠寸断。它不给你缘由,兀自于你心中开花结果,令你丧失自我死不足惜。野夫说,现在看来,他(大伯)是爱上了爱情本身。对于爱情最疯狂的时刻,也便是把爱情当做信仰的时刻。那个时候的状态,也就是你爱上了自己爱上别人的那种感觉,爱上了自己为别人死心塌地的坚贞,爱上了自己为别人魂不守舍的痴狂,爱上了这种放佛自身没了生命全身心依附于别人的倾心。我相信这世间最深沉的感情都能叫人陷入对自身的残忍,犹如一种对情感宗教般的虔诚,安然的享受这种痛苦。我要爱你,那么全世界都是坏人,唯独你好。爱上、喜欢、钟意,都不如“着迷”来的死心塌地。着迷,多诱人的一个词语。
野夫写朋辈,写那些忘年之交,头颅相许的好友,多是短短文章概括生余。李如波、瞎子哥、刘镇西、苏家桥、王七婆,莫不如是。也难怪柴静要说,有《史记》列传的气魄。野夫文章颇具古风,人亦猖狂。猖狂为人,断然不能离了诗酒文章。也许真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野夫的好友也的确多是魏晋风度放浪形骸之辈,孤僻执拗闲看生死之徒。在这浑浑浊世中,能有这样一帮性情相投的挚友,煽情了讲,倒真是夫复何求啊。
人到中年,想来也算看惯了生死。生死由命,过好每一天足矣。自沉的李如波,像是一方巨石激起野夫胸中万千浪花,仅是那逐波的涟漪,也能让人不得不燃一只烟草,喟叹这人世中造化不公,老天无眼。访旧半为鬼,故人日以稀。李如波的离去让野夫忍不住这样悲叹。“他们去了,我却苟活于世——我怎堪独自直面这残酷的余生”。李如波对体制有着近乎本能的反感,但这种反感的确是不能赖给本能的,退伍之后的李如波在一次队列体操赛上,在队列中高吼——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然后扬长而去。如不是遭受过巨大的伤害,何以至此。比起李如波的孤僻性格,更令人咋舌的是他一生的心高气傲。他遵守自己的承诺,也同样希冀别人能言行一致。因此他抵触体制内的奸诈伪善,也不原谅同约盟誓的莞尔美人。“即便心中藏着一个重洋,流出来也只是两颗眼泪”。这个将自己的委屈总是藏在心底的男人,默默地生活,默默地承载着“一个生不逢时者的全部孤寂和悲凉”。只是独身而来,毕竟独身而去。
如果说李如波的自沉是对人世的不屑,那么瞎子哥深邃的平静就是对苦难的坦然。这个后天的盲者一番“人一辈子,相随心转,如水在河,岸宽则波平,岸窄则流激”的言语,像极了一个饱经沧桑大起大落而来的智者。也许苦难真的是这世间最真诚的好,它带你成长,赐予你不屈的力量。刘镇西也一样,苦难害他家破人亡,却也使得他在这昏昏人世间孤傲的有如一杆枝丫早死生命却不息的老松。刘镇西的悲苦悲苦到令人读后不免热泪盈眶。算是耗尽半生著书,到头来却只得了焚稿断痴的下场。生活中微露曙光,这对患难夫妻却终于阴阳两隔。刘镇西最教人动容的,是他对妻子隐瞒几次婚姻的宽容,和对孩子对生命的尊重。都说贫穷会令人疯狂,但在刘镇西的身上,依然可以得见,贫苦加身志趣仍高远的品格来。“幸有嘉宾至,何妨破入门”,这种赤诚与癫狂,由不得人不心生向往。
苏家桥与野夫算是世交,这也是个极妙的人儿。以前曾听人说道,独居的男人不是人。苏家桥算是应景到了极致。无论是酒行酣处提议仿效魏晋名士裸体行散,还是那床铺五层竟皆是双面狼藉的床单,这个人儿都是脏乱到家的邋遢胚子。不过令人莞尔之处也有,野夫讲有次去看苏家桥和另一比邻而居的兄弟,三人夜酌,见苏家桥轮番打开几个瓶子凑近嗅闻,有的盖上放下,有的倾入碗中。询之,原来有些盛满夜尿,有待集中搬运出庐。我不晓得是否这天下所有的独居男性都这般的邋遢不堪,反正我与我那兄长年少同住一屋时,巧好屋子临街,夜半而起总是先去阳台一观,如若四下无人,不由分说便开闸放水,如有人在楼下邻得太紧便回屋四下翻找,寻一个瓶子解一时之需,我睡觉总不实在,往往他在唏嘘之时我便醒来,这时我那兄长还总会将瓶子递将过来,询一声,尿不。可事实上,隔壁就是厕所。
苏家桥是有理由孤愤的,那个年代的很多家庭夫妻双方却从属于不同阵营,燕尔反目,家庭破碎,苏家桥在母亲得势时,跟随着落魄嗜酒的父亲举杯对酌,在父亲复位时,又跟着下放的母亲去农村生活。父母分居而不离异,皆因不忍撇下这无辜的孩子。后来二老终是回到了一个屋檐下,却依然老死不相言语。读到这里,心中也忍不住悲愤,却不知如何去控诉,亦不知去何处控诉。罪人把罪恶赖给时代,你却不能跳着脚骂这该死的时代。野夫说:“在一个真想至今尚未呈现、罪恶不被清算的时代,我从来不屑于泛泛高谈什么宽容。快意恩仇想来是男人的正业,一个淡仇的人,难免是一个寡恩的人。同样,一个没有罪感的社会,也必然将是一个没有耻感的社会。”这话想来也便是对这种无耻的抗争吧。
野夫的这帮兄弟,各有各的特点。李如波的矜持自重孤僻冷静,刘镇西的清贫孤傲志趣高远,苏家桥的放浪不羁淡泊名利,而这被唤为“七婆”的王琪博,则是血气方刚侠骨柔肠。郭德纲说,大流氓等于绅士。这位曾在江湖中呼风唤雨左手持刀右手执笔的王琪博,便值得这“绅士”的名头。八十年代的混混们,诗酒相交,拳脚往来,一脚踹倒,被踹者爬起来拱手道:看这身手,想来该写得一手好诗吧。柴静可惜,就凭这点现在的混混们就没法比。不过那毕竟是在大学,现在多少大学生都不读书,何苦这么难为流氓呢。冯唐在《不二》里说,人都有自己的入口。王琪博从刀入,痴狂半生,终究还是回到了诗上。今夜/我一个真小人,像伪君子一样坐着。这江湖气息浓郁的诗歌,似是为这癫狂半生做了了结。江湖人已老,江湖也早已远去。江湖,就像是被横腰拦了大坝的大川,只能去传下来的记忆里兀自凭吊。
人尽皆言,好人有好报。可在这些鲜活的故事里,的确很难为这句话找得注脚。野夫言:“这些好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来承担磨难的;他们像一粒糖抛进大海,永远无法改变那深重的苦涩,也许只有经过的鱼才会知道那一丝稀有的甜蜜。”我想看过野夫这本《乡关何处》的人,都该会羡慕他的。有这样一群朋友,能在岁月中坚持本性相互激励,也该是满足了。要知道,这些性情可人的人儿,终究曾幸福的在江湖中游觅,这该死的时代夺了他们太多,也终究给了他们不少。也就像前文所说,也许苦难真的是这世间最真诚的好,它带你成长,赐予你不屈的力量。
来自:
豆瓣
作者:
伍天$
时间:
2012-8-26 15:32
这本书是师兄推荐的。本没抱什么希望,结果,一个早晨还是读到落泪。
文字很平实,却写出人间众生相。野夫写的都是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的记忆。无论是英雄少年大伯的革命与爱情,还是一个邻家的瞎子哥,或是没落文人的畸人刘镇西,读后有种欲罢不能的滋味,苦中透甘甜,回味无穷。时代弄人,人生大有真滋味。
让我落泪的是写他的母亲与外婆,大户人家的小姐,在命运与时代中涤荡,各安各命。这样的文字,若非至亲至爱之人,是无法写出来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毛躁的$
时间:
2012-8-26 15:32
野夫的文章每一篇都散着厚厚的人情味。
也曾看过柴静写野夫那篇文,一样的感觉。
历史的重轮,家人的离别生死,草根兄弟的友爱义气。。。。只有渗着真善与美的文字才能这样如酒一般流淌着让人恋恋不舍的羁绊,一瞬间便定位找到了共鸣。
只有坚持和干净的灵魂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有幸读过,也默默给自己加油。
来自:
豆瓣
作者:
不过清$
时间:
2012-8-26 15:32
这本书引起很大争议。拥护的把它捧得很高,认为是现世难得说真话大胆还原历史的公知的良心,棒杀的说不过是借文字搏姿态。我认真读完了,无论书中某些细节是否经得起被拷问,但我对野夫文字中自然流泻的真挚与浓烈毫不怀疑,他不是以冷眼旁观的姿态在讲一个故事,他正仿佛坐在你身边,两两相望着给你讲属于他的故事,虽然举手投足似乎轻描淡写已是洒脱,可是你分明看到他脸面上隐匿的痛。这本书,感情很真,呼喊得很用心,诚意之作。
来自:
豆瓣
作者:
钓鱼舟$
时间:
2012-8-26 15:32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可能是巧合,《乡关何处》的第一篇,便是《江上的母亲》。你知道,在天朝,我们生而没有政治生活,又无时不生活在政治之中,这种政治状态让人的一切经验、感受和情感,都变了态。野夫的母亲,自己、丈夫、儿子,一生被政治摆弄,身心俱伤,临老竟至因为对子女的挚爱,不愿成为他们的负担,决然赴江而死。那是1995年,时代的航船似乎已经驶过政治的漩涡,人却逃不过政治的辐射。
因为一切都在政治小手的抚摸之下,所以一切事便都算是政治事件,这件事,也不例外。武汉下游的阳逻镇是长江回水处,水上死者都会在那里漂浮回旋,野夫为寻母到当地派出所求助,得到客气的答复是,“你看这墙上挂着多少寻人启事,我们根本顾不过来,这里每天都有浮尸”。 野夫母亲的赴死,天朝搞政治的人倾向于解释为个体的孤立事件,只适合他们偶尔“关心”一下,这种想法,“每天都有”的浮尸浪底有知,一定不会认同。
野夫笔下的故人友朋,李如波高,刘镇西畸,苏家桥逸、王七婆硬,一言以蔽之,曰很奇绝。读来让人神旺的同时,又觉得意有未尽,别有伤心。李如波,在1979年全国真理标准大讨论时,对野夫说:你无须注意这个题面,你应追问何以此刻讨论这样一个玄之又玄的问题,其暗示的真理是指什么。穿透云笼雾罩的政治乱象,这是个多敏锐的头脑!过后几年,致野夫的信中,李如波曰:“我也要快乐,有自己价值标准的快乐。最美的生活是善良、平等和文明,最好的工作是为未来做几件切实有益的事情,最甜的笑由于淡淡的幽默。人们不以权势扰乱平静无辜的心灵的时代,才是人性真正解放的时代。”如此理性且自持的一个人,以45岁的年纪选择了自我了断。
野夫以为“是这个时代集体合谋谋杀了老李,并且消尸灭迹”。仔细想想,也是也不是。天朝专政,只手遮天,无孔不入,导致一切社会问题都成了政治问题,时代的面貌同样是由政治塑造。老李的赴死,归根结底,还是一场政治谋杀。只不过手段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天朝政治惯于借刀杀人且兵不血刃,方法是把人群驯化为刀丛。
这样看来,这些奇绝之士的存在和消亡,虽然野夫没有点明,却自有其政治意蕴。“左无才相,右无才史,阃无才将,庠序无才士,陇无才民,廛无才工,衢无才商,抑巷无才偷,市无才驵,薮泽无才盗;则非但尟君子,抑小人甚尟”,龚定庵以此为衰世。约翰密尔《论自由》,是说给自己的时代的,我们也应该听听:“凡性格力量丰足的时候和地方,怪癖性也就丰足;一个社会中怪癖性的数量一般总是和那个社会中所含天才异秉、精神力量和道德勇气的数量成正比的。今天敢于独行怪癖的人如此之少,这正是这个时代主要危险的标志。”如此说,我们的时代,正是衰且危的。
当然,对时代的这个判断,天天欢呼雀跃津津有味算中国奥运金牌数的人,或许会不同意,那只好把顾城的诗送给他,当然是反其意而用之:黑夜给了您黑色的眼镜,您却只用它去寻找光明。
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难免受老毛影响,比如悼念如波一篇,便题作“别梦依稀咒逝川”,野夫又说:“在是非恩仇二十年的特殊年份,能够同时推出这样三本书作为祭奠,于我肯定是欣慰的。我相信我所有亲长的亡灵,都会为此而略感慰藉。虽然还未报人间已伏虎,但总有那么一天,他们会‘泪飞顿作倾盆雨’的。”自古以来,华夏民族,朝代更迭,伏虎者皆复为虎,老毛也不例外,打破这个魔咒,只有寄望于今人与后人。
有感于此,让我觉的,相比这几位朋友,野夫更可钦佩,他们求仁得仁,衬出时代的无趣,野夫则干戚时舞,虽不能三刀六洞,至少让猖狂的时代留下一点伤痕。
(野夫:《乡关何处——故乡故人故事》,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来自:
豆瓣
作者:
vvghos$
时间:
2012-8-26 15:32
我也去弄来看看,野夫先生就定居在我家乡大理,真的是隐姓埋名,过去那么多年都没耳闻,好可惜。今天看了柴静的博客才知道苍山上居然还有这样的“野夫“,真的是孤陋寡闻。现在身居异乡,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明天往哪里走?~~加油。
来自:
豆瓣
作者:
小海豚$
时间:
2012-8-26 15:32
“美国垮掉派诗人金斯堡有名句曰——我们不是我们污脏的外表,我们的心中一直盛开着一朵圣洁的向日葵”。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乡关何处》的作者野夫先生,是鄂西恩施地区利川县人。我也有一半的湖北武汉血统,这次却实在不敢任意攀附这半个老乡。因为,关于“故乡、故人、故事”我实在知之甚少,甚至可谓是一无所知。虽然户口籍贯上冠冕堂皇的写着“湖北省”,却像野夫先生在本书最后所说一样,我就是那个没有故乡的人。或者说湖北不是我的故乡,我伫立在黄鹤楼上,望着凄凄鹦鹉洲,亦无从感慨乡关何处,也没有那淡淡的乡愁。
“不管怎样的变迁荒芜,我以为,有故乡的人仍然是幸运的。
许多年来,我问过无数人的故乡何在,他们许多都不知所云。他们的父母一代是有的,但到了这一代,很多人都把故乡弄丢了。城市化和移民,剪断了无数人的记忆,他们是没有且不需要寻觅归途的人。故乡于很多人来说,是必须要扔掉的裹脚布;仿佛不这样遗忘,他们便难以飞得更高走得更远。而我,若干年来却像一个遗老,总是沉浸在往事的泥淖中,在诗酒猖狂之余,常常失魂落魄地站成了一段乡愁。”
这一段乡愁,带着对故人的追思,便成了这本《乡关何处》的浅吟低唱。每一段文字都构成一幅黑白的剪影,每一个人物即在这剪影中时而是黑、时而为白,沉重的时代感和无从逃脱的命运,每每让我潸然泪下。母亲为出身抗争一生的生命,最终消逝在江边;与人为善的最爱的外婆那弯曲的小指,游离在异乡的魂,和海纳百川的宽容;大伯的敏感和才气,如戏剧一样的人生,在革命和爱情中皆一无所获;苏家桥、瞎子哥、王七婆、刘镇西、李如波,如果说故乡家人的故事听来满是沉重的感伤,那故乡故友的故事就又增了几分豪气和落拓不羁,读来心酸却又快意,终于在一阵唏嘘后,看到刘镇西的夫人桂枝从二楼失足摔死时,我开始放声大哭。感慨在无形中,在时代的洪流里,个人的命运真真是如此的渺小和无力!!野夫先生的文字,读来并没有十分激奋昂扬的语气,亦无无病呻吟的哀伤,而是一种畅快的洒脱、侠气冲天的诗意和本来如是的悲伤,正如他说“快意恩仇向来是男人的正业,一个淡仇的人,难免也是一个寡恩的人”,这让人痛心的故乡、故人、故事如果不能一吐而快,“如何敢面对那一方日渐沦陷的故土”、“那些失散的亲友故人”、“那些漫漶风化的人间故事”。所以,在此书中,我看到页页都是满满的深情和和着血吞下的泪。
烟波江边,是否也生着向日葵呢?在愁苦中,在这一代人为之奋斗的祖国新时代中,面朝阳光,灿烂微笑。
来自:
豆瓣
作者:
隔壁老$
时间:
2012-8-26 15:32
野夫的文字甚好,一看就知道文章都是经过打磨,文字都是经过推敲的,更好的是文字背后有不寻常的历史和精彩故事,笔锋精炼,古风犹在。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不读文学作品,觉得很多文字要么娇柔做作、油腻不已,要么剑走偏锋、偏激无常,要么平淡如水、过于通俗,认为只有观念和思想才具有吸引力。不过在经历了外语文法和译文的洗礼之后,才发觉文字的魅力。野夫的文字是难以模拟的,其文字的力度和深度来自于命运的悲苦和世间的造化。
不过想多说一句的是,我开始认为该集收录的文章篇数太少,读完之后才觉得编辑的做法是合理的,一种风格的散文都经不起久读,好比再甜的口香糖也经不起久嚼,再悲的遭遇也会变成祥林嫂的口述~~
来自:
豆瓣
作者:
逍逍$
时间:
2012-8-26 15:32
人活一辈子,不需说,都会经历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的非常经历通常也不是个别人才有。多年以后,当我们回想往事,会觉得不论那些悲伤当时如何让人不能承受,我们都挺过来了,印象深刻的反而是那些温暖与美好。
但作者不是,他遭受的那些苦难让他至今还苦着,他的亲人、朋友所遭受的苦难至今也苦着他。“一个淡仇的人,难免也是一个寡恩的人”,一个记仇的人,难道就是一个感恩的人?
或许是作者的记性特别好,或许是文人的心都如莲子,或许是他只是没把美好写出来……怎样都好,我不喜欢在这本书。
来自:
豆瓣
作者:
Rancho$
时间:
2012-8-26 15:32
文 流年
昨晚,有幸通过推荐看到野夫的《乡关何处》,一开始是在新浪读书上面看到,只有两部分,认为也许又是需要分作几天来读的书籍,但是没想到一开始拿到文章就猛然的读起来了,而且就是那样的一发不可收拾的就读完了这两部分。当然,后来下载了pdf文件后才发现,自己只是看到其中的四分之一罢了,不过,就一晚上的几个小时,看了那么多的文字,我已然有点小小的自满了——其实,这也不能归功于自己,我完全明白,这是因为野夫的文字是那么的真实而又撼动人心。
也许冥冥之中真有造物者在安排,从小到大一直都不信命的我,居然开始惶恐起来——我居然有点信命这个东西了——这也拜四个月前开始的那段阴暗时光所赐——造物者有他自己关于生命的起源、发展、终结的规律,我们只是造物者的一个个试验品罢了,当然,如果乐观的说我们是造物者的恩宠,也不足为过。造物者的旨意是不该、也永远不会被我们这样的凡人去参悟的,出生与死亡,兴盛与衰退是事物都会遵循的,虽然其制高点不同,但是出发点和结束点都一致的。
野夫的文字之所以打动我,其缘由也许就来自于人性里对苦难的人的悲悯之心。前一段时间,关于生死、存在的命题一直困扰了我好久好久,确实是浪费了不少的时间,但是经历了那段时间的挣扎之后,我便开始关注起“命运”二字来,正如野夫的外祖母、父亲、母亲,以及他本身的人生历程,虽然我的人生历程还处在二十多岁的年头,但是,我却经常会想到几十年,甚至这个世界没有我之后是如何一番境况。也许我的一生会庸庸碌碌,也许不然——我就假设我会在某一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然后被世人记住,然后后人们在追忆我的同时研究我的人生轨迹——这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虽然很疯狂,而且也没有必要,但是我还是会去想。看过野夫的外祖母的命运,让我联想起了我的外祖母。她的一生也极其悲苦,在那个封建盛行的年代,她以娃娃亲的形式嫁给了我外公,就这样生活了一辈子。虽然他们二老现在都俱在,但很明显,小我外公十岁左右的外婆,明显白发多了那么多,这很明显的说明了她命苦的一生。虽然我知道范忌讳,但是死亡的概念却深深的植入了我的念头里——自然的,我会联想到也许要不了多少年,我的亲爱的外婆就会走完她艰辛的一生,最终尘归尘、土归土。
野夫的《乡关何处》让我看到了人生里的悲苦,同时也有对悲苦的人的怜悯和慈悲,同样有对那个时代的切齿之恨,生不逢时的他们,纵然有再多的聪明才智,在体制与社会的惨淡面前,又能如何?有多少期待,就有多少无奈。
这不禁让我想起,在我还小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读小学,我母亲白天在地里劳作,晚上回到家里还要喂猪喂牛等做一些琐碎到极点的事情。她真是一个勤劳智慧而勇敢的人,我发自肺腑的佩服她,不仅是因为她面对惨淡现实的达观态度,更在于她已然看清现实之后毅然决然的用积极热情拥抱生活的不懈努力。还记得那次在昏暗灯光下喂猪的母亲对我说的:“你看嘛,幺儿,做人难咯,做猪就不难了,一天三顿饭,顿顿都不愁,是不是做猪好些嘛,死都还死得那么干净。”我当然也是跟着笑起来,因为从小到大,虽然家境窘迫,但是母亲却一直用她的青春年华守候了我的自信、阳光、向上、努力去拥抱生活的信念。以前,我从未动摇过,“生活是很美好的,人生是很美好”的念头,我相信我是一直都活得有点理想天真了,直到我突然有一段时间发现其实很多以前的东西都是自己捏造出来的,以至于现在我都开始怀疑我所处的那个状态是不是一个真实的自我了。我还曾一度想到过,一直我们都过得那样开心,那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接触到真实的世界而已,而往往真实的世界并不美好。
野夫笔下的世界就是这样的,甚至可以说是极度的丑恶的,因为所有的人世间的百态都被一一像小丑般展现出来。虽然鲁迅也在号召我们“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直视淋漓的鲜血”,但是也许生活的本质就是想西西佛斯(或者雨果?)那样说的——“生活就是推石头上山”,推上山了又只能让它重复往返,直到以死来解脱自己。
也许,以往的一切都像一场梦一样,只不过我的梦醒得早一点罢了。有的人还在睡梦之中,所以并不觉得生活有些什么异样。人的一生,能为自己的兴趣活着,并且擅长于自己的兴趣,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上做出一番成就的,是幸运的,但也是极其少的,因为那是乌托邦式的。有些人都是在几十年后——才发现自己以往的一切都只是“暂得于己,欣然所致”。
我们往往关注点都会集中在与自己“成分”相仿的人的身上,却很少将注意力关注到其他人的身上。这也很是正常,毕竟人都是这样,无缘无故、没有逻辑又怎么能牵扯到其他事情上呢?千古年来,比如像野夫所提及的外祖母一样的生活在底层的人民,他们的一生又是何其悲苦呢?那都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活轨迹啊!悲悯之心不觉自然的蔓延过来了,因为我的父母就是这样的人,也许我也行将成为这个人类金字塔里的中下层而已,踽踽而行,一生便如此。我们很少将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的底层,这个金字塔的底层,那些悲苦的人民,那些生活在水生火热中的生命,他们一辈子的起早贪黑,一辈子的庸庸碌碌,虽然将一生的青春都供给了社会上层,但是这个社会记住的往往并不是他们。
一本《乡关何处》让人看到了更多真实,即使这种真实是不美好的,甚至是极其丑陋的,但是却足够打动人的灵魂。文章的灵魂全在于思想,野夫的感情与思想,全部都凝结在了其中,让人读后欲罢不能。
爱上、流年
于 四川成都
2012年7月30日19:40:58
来自:
豆瓣
作者:
玖月$
时间:
2012-8-26 15:32
第一,我是80后,作为共和国洗脑式教育的最后一代,对此书中墙裂要表达的命运感慨无法感同身受,且觉得他花了太多太多篇幅来讲述他强大的家族史。大伯那一节更是每个人后面都赘述此人日后的发达功绩。某一篇评论中说他只不过是追逐权力未遂无力咆哮者,倒是说的很中肯。
另外,跟作者本人有关。他经历了那些坎坷变的欲语还休,要表达的东西含糊不清(至少我觉得太艰涩隐晦),不太喜欢猜测作者意图。经历过如此磨难的人果真只剩下这种意义不明的唠叨,且以此卖弄。
最后,作者本人不算很有才华的一个,他积极表述的只是跟他的生平有莫大关联,文采谈不上,也没什么创造力,一般有这种经历的人都只是依靠后天的发奋,绝无年少仲永般惊世的才能。偏偏我讨厌这种生硬派。思维跳跃,文章明亮聪慧是第一眼便可以察觉到的,他没有。
来自:
豆瓣
作者:
玖月$
时间:
2012-8-26 15:32
第一,我是80后,作为共和国洗脑式教育的最后一代,对此书中墙裂要表达的命运感慨无法感同身受,且觉得他花了太多太多篇幅来讲述他强大的家族史。大伯那一节更是每个人后面都赘述此人日后的发达功绩。某一篇评论中说他只不过是追逐权力未遂无力咆哮者,倒是说的很中肯。
另外,跟作者本人有关。他经历了那些坎坷变的欲语还休,要表达的东西含糊不清(至少我觉得太艰涩隐晦),不太喜欢猜测作者意图。经历过如此磨难的人果真只剩下这种意义不明的唠叨,且以此卖弄。
最后,作者本人不算很有才华的一个,他积极表述的只是跟他的生平有莫大关联,文采谈不上,也没什么创造力,一般有这种经历的人都只是依靠后天的发奋,绝无年少仲永般惊世的才能。偏偏我讨厌这种生硬派。思维跳跃,文章明亮聪慧是第一眼便可以察觉到的,他没有。
来自:
豆瓣
作者:
哥舒$
时间:
2012-8-26 15:32
最早注意到野夫,是因为《尘世挽歌》的被禁。有段时间,这本书突然在各大网站断货,豆瓣记录也被更改,显示无此链接,迹象表明该书出事了。后来陆续晓得其《江上的母亲》一文备受赞誉,内容较为敏感,多少有些好奇,难道是又一个章饴和?
买的野夫的第一本书是《父亲的战争》,本打算于某个闲来无事的周末拜读,可开篇匆匆数页,草莽汉子的蛮性,突然让我忆起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于是乎,放卷一旁,当时心态,委实不适合读过于沉重的书。对于期待中的阅读,我是保持相当尊重的,等待那份默契随缘而至。
本以为,与《尘世挽歌》的缘分,要等到数年之后。谁知中信出版社很快就推出《乡关何处》一书,网上对照一番,基本是前者“挽歌”部分的再版,除《地主之觞》未见外,倒还多出几篇新文。这是当局有意无意的宽容,还是尊重言论自由的豁达,或是对之前悄无声息查禁的歉意和补救?
对于《乡关何处》这个名字,莫名有些熟悉。仔细揣摩,大概是因为与高尔泰《寻找家园》甚是契合。初步印象,两人文风都偏于回忆,都有着痛定思痛的狠决,都有着与迥异于主旋律的别腔另调。长期以来,我们对历史的阐述,总是有意无意过滤掉一些杂质,在宏大主题的论调下,很多复杂深邃的问题被简单化了。这个态度是否可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管怎样,应该保持尊重历史的态度,少些粉饰、多些真实,让后人可惜汲取到经验和教训。
此后的阅读,验证了最初一些判断。有些文章,的确沉重到令人窒息,需要一字一字咀嚼。以至于,每每深夜就寝前,捕捉片刻安静时光,捧书读上一小段,然后带着痛惜和缅怀入睡。这种沉痛,来自世事无常、造化弄人,颠沛流离的红尘中,跌宕起伏的年代里,太多的不甘不舍,终究化为一声叹息。
观其文揣测其人,野夫当有老者的沉痛,父亲早逝,母亲自杀,自己入狱,诸多不幸过早将其生命体验打磨数遍,浇灌出桀骜不驯、遗世独立的底气;当有行者的诗情,纵使历尽艰辛,一路劈荆斩棘,始终不改书生本色,固守着对理想美好的憧憬向往,忘情地奔跑着、歌颂着、缅怀着;当有侠士的狂态,不悔年少方唐、意气用事,呼朋唤友不妨高歌一曲,江湖路远且行且珍惜。
终于阅罢掩卷,却是拔剑四顾、惘然一片。追忆前文,只字片语,不胜唏嘘。有的文字以思路见长,有的靠故事取胜,有的凭妙笔生花,而有的是用铿锵力度给人以震撼的。而野夫文章,无疑属于后者,那充满饱满情感和淋漓生命力的文字,无疑是值得一赏再赏的。姑且不论其它,单就文字表达力而言,在白话肤浅滥用的今天,确实不失为一抹亮色。
书册后记,有段极为叛逆和热血的文字,每每阅读至此,竟有拍案呐喊之冲动。“仿佛前生的密约,注定我们要在今世抵掌,然后一起创世,或者再次站成人墙,慷慨赴死。”
来自:
豆瓣
作者:
小米粥$
时间:
2012-8-26 15:32
用几个人的故事描绘出伴随中国变革,家族衰落、命运变幻、文化割裂、性格形成,生命选择。作者潺潺叙述,确如鼓槌落下般震击心肺。本很讨厌那些引经据典的文章,总感觉是在炫耀。作者的运用,却是恰到好处,直击其意。原来文字的借用,也有恰当不恰当的不同。
来自:
豆瓣
作者:
煨灶猫$
时间:
2012-8-26 15:32
凌晨1点看完《乡关何处》,百度了一下野夫的生平简介。一直猜想这样的人何以成为囚犯,果真和设想差不多。
看这书很难过。字字透露出一种悲悯的氛围,总觉得他是个悲观的人。祖上显赫大家,经历社会各种动荡,命运的不公,在特定的历史环境,经历这样奇特的人生。他用文字记录了家族、亲戚、朋友的命运,名为寻根,实则感觉是记录这段历史对中国,对当时生活在其中的人以及他们后代的影响。
或许我不是那个年代的人,对那个年代的人和事物也未必能理解多透彻。但是好的作品是可以通过作者本身的描述引起读者的共鸣的。父母支农,由外婆带大的70、80后孩子,看野夫的《坟灯》一文肯定也一样很有感触。至于感觉生不逢时、未能被社会理解接纳的人,则在任何时代都一样存在着。
我还是觉得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作家,用一种尖锐直刺人心的笔调,来告诉我们,告诉我们的后代,这个国家曾经有过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野夫才是个真正爱国的人,虽然国家亏欠了他和他家庭很多。不知道他会不会在今后继续描述他入狱的这段时期的原委。
题外话:一直很喜欢《观音山》,看了百度介绍,才知道他是此片的编导策划。现在想来,这片里有着他较多的个人痕迹,青春时期的叛逆,无人理解的出逃宣泄,对人世疾苦折磨忍耐后的逃遁,以及对宗教和信仰的讨论。如今他亲自编剧执导自己写的《父亲的战争》,很期待。
来自:
豆瓣
作者:
一朵靡$
时间:
2012-8-26 15:32
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见不到的人总是念念不忘。
乡是土地,而那些人是浓浓的情,乡情总是杂味,流过的不仅是河水,也是血泪,景色变幻淡了仇恨,浓了思念。
在外求学,回家越来越少,直到有一天发现,爸妈真的老了。以前总是很得意妈妈漂亮又显年轻,结果偶尔一次看到妈妈的头发已经白了不少,我问她,妈,你头发怎么白了,妈妈说,哎呀,最近没染。
是我忽略了太久。一年一两次的见面,看着爸妈衰老了,以前挨的打骂一下子好像不是什么了。
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伤痛。
当年意气风发的大学生外公,在被迫赋闲多年后,每天早上就牵着外婆沿着湖边散步。曾经抱负满满热血青年的爸爸,现在能够钓钓鱼,和老友打牌吹牛聊天就满足了。而一向敏感的妈妈,最近却开始了热衷跳广场舞。
都会慢慢过去的。嘶吼过后,嗓子是沙哑的,痛哭过后,眼睛是红肿的,可是生命还在,生活还在。
就算都变了。可是,我们还在这里。
来自:
豆瓣
作者:
Peter$
时间:
2012-8-26 15:32
喜欢读有历史感的书,读一个人的历史就如同读一个民族的历史。个人的命运读起来更加真实,可以还原历史让我们认清历史的真相,加深对历史对人性的了解。在任何时代,个人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联系的都如此紧密,个人的命运在历史的洪流之中如同一片落叶,被巨流裹挟。有人就有江湖,你怎么退出江湖?
来自:
豆瓣
作者:
辛渭$
时间:
2012-8-26 15:32
本来这半年不打算入手新书,手头有许多繁体字书,一直偷懒未读,想着清一清,然后再买新的
有人强烈推荐野夫这本,他从来不轻易荐书给我,他常年浸润华语文学圈,看过大大小小一二三线各位作家写手的小说和散文,我顺手抄了一本回家
而且野夫这人,之前也有耳闻,虽未得拜读其文,却听几位老师讲,文笔还过得去,尤其是在私人写史领域颇负盛名
翻开是最著名的《江上的母亲》,读完便心生失落。整篇文章似一位赶路的旅人,急匆匆地奔向结尾,缺了一点叙述的从容。接下来一篇写外婆,泪点很低如我,眼眶数度湿润,而心里却憋闷的不痛快。此时的泪水,是有人拿着胡椒粉吹到我眼睛里、基于生理而非心理反应流出的泪水,是切洋葱时不慎揉了眼睛、在外力刺激下不得不流出的泪水,就像看蹩脚的喜剧片被胳肢笑了一样,我也是被胳肢哭了
继续向后翻,《大伯的爱情》因为故事本身很饱满,有当事人一生的悲喜离愁,阅读体验相对变得顺畅。然而野夫先生,哪一段您不煽情您会难受吗?有四个字叫好好说话您知道吗?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仿佛在看一部国产不入流电影,每讲完一节就会配一段哀怨伤戚的音乐,给天空、海洋、泛黄的老照片或日记本、模糊的背影或青春的笑脸一个漫长的长镜头,加上一个深沉悲痛的男音旁白,起着劲地暗示:我在煽情,注意,我在煽情。就差拿一个大喇叭开喊了,生怕旁人不知道。
公正点讲,野夫写朋友的文章比写亲人的要好,收得住放得开,文字也精炼质朴了许多,感情深沉且含蓄
无论是写长辈老友幺叔,抑或同窗旧友李如波,以及君子之交苏家桥,都挥洒自如且又情意缠绵,件件陈年旧事信手拈来,经野夫的文笔一点化,人物个个在白纸上活色生香地站立起来
他的朋友也个个十分有趣,虽然在常人看来,命途多舛时运多艰,既无显赫声名地位也无鼎隆富贵权势,每一个都是俗世观点下的小人物。但他们浑不介意,每日逍遥自在安贫乐道,在精神世界里一头扎下去,自我满足自娱自乐,你若说他们狭隘,也未为不可。只是人各有各的活法,总有人只乐得兼济自身,在他们眼中的浊世做自己心中的隐士,演绎一段当代的魏晋风流
冲写朋友的那几篇,我也不该给这本书二星。坦白说,我是本打算给三星的,茶余饭后随便翻翻也是配的
但豆瓣上九点几的评分,令我吃惊。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近些年来,写建国后这段历史中私人回忆的书并不少见,它不是第一本,也绝不是最后一本;不是最好的一本,也不是最差的一本。于我而言,普通二字最合适
或许值得鼓励的是,野夫是一位某种意义上的平凡人,虽然家世也有值得书写之处,比起其余同类书作者,来头要小得多,私人著史是时下风尚,也是未来趋势
从私人写史的角度,郑念女士的那本书比此书要高明。虽然郑念女士的经历不比野夫先生坎坷离奇,故事性和传奇性都要差得多,而且只写了文革时期的一段经历,在时间跨度、涉及人事的复杂度和多元度上都要逊色,但作为文学,至关紧要的并非故事本身,而是讲故事的态度,这隐性又含蓄地传达了作者的态度与风度,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的是不同的气场。野夫经历有异于常人,这是他此书大卖成功的一个原因,而要我说,则是唯一原因;他叙述故事的文笔没有过人之处,有人称赞其古文根基深厚、颇得民国作家风骨,都是谬赞了。只得一两处遣词文雅,余者虽用词丰富,联句成篇并不酣畅,给人捉襟见肘感。至于他讲故事的态度,有时过于刻意,反而不真诚不感人了,格调自然就降低不少。前面夸他写朋友写的好,似乎是作者无心插柳之作,不似写亲人费心劳力,以致用力过猛。
来自:
豆瓣
作者:
绿窗$
时间:
2012-8-26 15:32
如果不是章诒和先生的序,也许就会跟野夫永远地错肩而过了。
阅读野夫并不使我惊诧,尽管有人评价他的文章承接古风呼应民国,经历岁月之淘洗,于当下更显弥足珍贵。私以为如此文气的接续者,在偌大的中国已然不止野夫一个。可是,往风靡一时的散文中寻找,似乎很难有一册的“沉重”比得上眼前的这本《乡关何处》。
这个轻飘飘假惺惺的时代下,更多人一旦在物质世界里罹患上不适应症,都会下意识地选择了回眸,感叹最美的时光总在过去,开始了集体性的怀旧。这近似一种精神意念的反刍,借由文字一路折返,在心头一缕淡淡的感伤还未飘抵前,舌尖早已先触到熟悉不过的甜蜜。
野夫也一样,是感伤的,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怀乡病者。不同的是,《乡关何处》里几乎找不到大多数们所谙熟的快乐和温软。对亲熟不在早已喧嚣成他者居地的小镇,野夫的内心也仅剩下了“乡关何处”的苦苦追问。
我想问野夫,何以有勇气不作雕饰地记录下远逝的故乡、故人或故事。隐于文字后的母亲、大伯、父亲或是幺叔和瞎子哥,哪个不是被细缝入无妄的宿命安排中。如若是我,宁可做一个避开回忆之痛的失语者,对那些啼笑皆非或触目惊心的人生选择遗忘。可是野夫却说不,在这本《乡关何处》,他直面生命中的痛苦和叹息,倾情吟唱出一曲曲尘世中的挽歌。
我从不会被书中的诸种离奇酸楚的命运所惊倒,只能被他笔下的残酷、黑暗、跌宕和无力所动容。多少年前,时代的黑手鞭打过野夫的大伯、母亲和父亲。多年后,野夫又以固执的回忆做鞭子,不断抽打着内心,写下了疼痛。
祖父是土司后裔,外祖父是“旧军阀”,父亲是“地主”,母亲是“右派”。三个引号下的称谓,足够使野夫的家族无法躲过文革时期的迫害。而野夫也像天生有故事的人,十六岁写“不入武大誓不为人”的血书,二十四岁在大学出诗集,二十六岁分到海南省海口市公安局政治处工作,次年因事退出警界,二十八岁因泄露国家机密罪获刑六年。服刑期间,父亲癌症去世;出狱之后,母亲投江自杀,尸骨无存……
这一路,可以想见野夫亲历过多少场生离死别,又经受过多少次自我精神的格斗和心灵的囚困。也正是这一路的血迹斑斑,养就了野夫深沉有情的大气格,让他的文字中流荡出当下难见的悲怆感。
古训有言,凡人之微有如蜉蝣之于尘世。野夫的父母、大伯和从前的故人,这些小人物无不若草木般枯荣一世地过去了。若不是野夫的执念,谁又能有机会亲见那些屈辱的面庞和坚决的眼神?
《乡关何处》的篇什多数写给逝者,夹于其间的皆是无关史传的小人物。书中的第一曲哀调就是献给至爱母亲的。野夫以幼时残存的记忆为始笔,从母亲的复杂家族史开始追溯,一点点拢起了性格决绝最终因病不忍拖累子女而投江的母亲形象。而在《坟灯》中,野夫则完全成了一个孩子,永远不信是蒙师也是外婆的那个人已经离去了。说起爱情,野夫就想到了大伯与王冰松的一世情缘。《大伯的爱情与革命》的标题即已涵盖了主旨,动荡时代下的革命和爱情的关系显得何其诡谲,缠夹了多少人与人之间的倾轧和谎言?
撇开这些与己有亲的人,对故乡的熟人或朋友,野夫也是念念不忘。写到父母外婆和大伯,他的笔调难免灌满浓情,读之易生肺腑之痛。转到故乡的幺叔、瞎子哥或那个大水井的守望者,他的神态流溢出哀矜之气。一篇《生于末世运偏消》说尽了幺叔的寂寞一生。土改时,一封母亲假称病危的信把原可大作为的儿子骗回老宅,从此再未踏出山外。幺叔平静地接纳了上苍冥冥的安排,在大山里娶妻生子,憋屈难忍时唯借手中的二胡抒发来自灵魂深处的呜咽。也许不似亲情的浓稠,野夫以近似白描的手法描画出幺叔无言的感伤以及深藏的高贵。一个普通人无从跌宕的人生路也许会让人感到尤其的意味深长。看完这篇,谁都会叹息人生真是一场逆旅呀。
“死亡真是一件近乎日常的琐事。”好友如波走后,他才像一个思想者般,对死亡有了如此深的洞彻。可是即使死亡如琐事般不堪提及,他又为何要恨恨地写下“别梦依稀咒逝川”。显然,对于夺走知音的“死亡”,他是诅咒的。如波之于野夫,何异于古时的子期伯牙。他看着这天生反骨的挚友一步步逃离浊世,回到遥远的山野,期盼对方早日成为身心自由的孩子王。可是,孤僻的性格和不婚的现实未能让如波见容于当世。45岁时,他以最古老的方式斩断了与尘世的一切纠缠。
野夫这一笔名,出自“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的唐诗。藏于野夫之身的芒刺和愤怒,让我无数次想起鲁迅。在《乡关何处》中,他亦如鲁迅般勇敢孤绝,在寂寞的暗夜中自揭伤疤,直视自己和故人们惨淡的人生。我想,他对淋漓的鲜血,是从来不惧怕的。读者只有沉入文字,才能感到他的暖心热肠,都能被他的滚烫所灼伤。
读罢《乡关何处》,终于明白章诒和先生的青眼为何。“今天,当我们的文人都争做‘圣洁天使’的时候,野夫的文字却来扮演魔鬼,发出凌厉的声和另类的光。这是当今尘世中的挽歌。”诚然,对听惯赞歌骊歌的现代人而言,换听野夫的这曲挽歌,走向巴山蜀水深处的故人故事,也许不啻为一剂催醒甜梦的良药。
来自:
豆瓣
作者:
早起的$
时间:
2012-8-26 15:32
是先看了柴静的那篇文章,才知道野夫这个人的,马上被吸引,好想看看他的那本书。碰巧,图书馆有这本乡关何处,先在图书馆看了前三篇,昨天临走前一个人在寝室,接着把剩下的都看完了,看了个畅快。
这是本有血有肉的书,我向人推荐道。
姐姐超级喜欢看文革时期的影视作品,说很想感受那个时代的人的生活。妈妈说,那个时候常常是拿着板凳去大会堂开会,要不就是去很远的地方拔草,虽然那个时候穷,但人好像也都挺快乐。我没有经历过那个坎坷的岁月,不知道知青下放,不知道左派右派,也不知道那些不幸被打倒的人经历了多少的屈辱和痛苦。
书中写的都是作者故乡的一些奇人。很多人一生清苦,但始终不忘记读书,哪怕是生活再落魄,也依然是铮铮傲骨,永远有文人的气节。让我实在很感慨。其中一篇描写一个人称七婆的传奇一生,说他最擅长用武,有次冲到其他寝室去找人单挑,想不到对方也是个文人气息的人,说英雄好汉应该去写诗,然后两人便握手言和,对酒小酌。作者书中描写的很多都是他半辈子的好友,真羡慕他们的洒脱。古人的“我欲醉眠君且去”,“乘兴而行,兴尽而返”都能从这些人中窥见一二,岂不畅快!
作者野夫,他自身也是个经历坎坷的人,人到中年,多少大波大浪都已经经历过,唯一如此,才可把心底最真实的东西表达出来,并让读者为之动容。
书读的有些草,打算过些时日再读一读。
这个暑假感觉什么事情都没有做成,但是又感觉经历了很多。自己折腾来折腾去,旁边的人也快搞我的烦死,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其实最让人失望的不是事情的变化,不是变化的难以控制,而是之前对种种计划都抱着太大的希望,抱着太满的憧憬,所以一旦变了,就有种巨大的失落感。失落,需要用新希望去填补。填补。乡关何处,心安何处,何处心安?唯有在平淡中去寻找去体会吧。
来自:
豆瓣
作者:
大漠孤$
时间:
2012-8-26 15:32
魏陈思王植
其源出於《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於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映馀晖以自烛。故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幹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於廊庑之间矣。
——钟嵘《诗品》
By 杜雅萍
这是我为野夫散文写的第二篇评论,我承认我有点“才华势利眼”,看到好文字就走不动路,想方设法找来作者的其他文章读完,直到审美疲劳。从2005年开始读野夫,只要他写,我会一直读下去。
野夫的文字如醇酒,很容易让人沉溺进去。以前读过太多空洞平乏滥情的抒情散文,当纯正的抒情散文出现在面前时,经历过惊艳——怀疑——割舍不下后,决定从技术方面分析野夫散文,并由此厘清什么是抒情散文的正道。“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乎!”《诗品》论曹植部分,这几句也讲出抒情散文的正道,其中骨为刚,气为柔,刚柔并济,才是文章圣手。
1、刚者如大坚石
写作是一种救赎。布鲁姆说通过精读经典可以找回自我,写作者通过写作逃离虚伪、做作、攀比、平庸的现实生活,在文字江湖里真诚面对自己,艺术为其子民点亮路灯,我们从笔下的人物里寻找生命真相、体验人世悲苦。心中有大关照的人,即便写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其悲悯心会从文字中散出光和热(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大坏蛋卡拉马佐夫),这悲悯心是爱人的仁心,是吹散靡靡之音、腥臊恶臭的罡风。
从野夫的散文中,能看到悲天悯人的仁心,那些带血的文字,跳跃、滚烫,流过读者时,内心软弱的人会害怕退缩,这些文字将人心中的爱与恨表现到极致,爱得凄婉,恨得决绝,伤得彻骨,哀得幽怨。这些年来,抒情散文特别疲软,要么是矫情做作的闺怨体(其中大把男性作家),要么是谨小慎微的物哀体(学周作人走火入魔),大丈夫的豪情、深情、怨情、悲情,难得一见,难道这年头男人都是冷血动物?抑或变成了革命的螺丝钉?或是商业时代精致的酱油甲乙丙丁?没有真情实感要表达?在几乎被散文阴柔之风倒尽胃口之际,血性的文字就像速效救心丸,及时解救了阴阳失调的文学界。
他文字的独特之处在于沉郁悲悯的大丈夫气概,什么是文学中的阳刚之气,又如何得之?
所谓刚,为思想硬度与深度,取决于个人的胸襟、格局,能从个体深入族群乃至文化深处,犹如老树之根,扎得越深,用心越沉,便有忧思,有感慨,有痛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爱之心、恻隐之念,从吾国吾民建立道统之日起,文明之灯点燃,幽微闪烁,赖有铁肩担道之士护持弘扬,延至今日,不绝于缕。这条根是华夏文明之血脉,是吾等互相相认的文化基因,是记忆中永远的故乡。
然道心惟微人心惟危,秦火过境,满目疮痍,焦土之上,乡关何处?如何唤醒身体中最古老的记忆,找到联通文明的密码?大时代中,电视上有各种假笑媚笑皮笑肉不笑的影帝影后,生活里充斥着各种“房奴”“卡奴”“孩奴”“五毛奴”……够了,真是够了。我堂堂中华泱泱大国,当真没有真汉子和奇女子?什么是真实的人?答曰: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爱有欲、有泪有笑、有朋友有敌人、有性情有骨气的,他们不论其身处何种境遇,都不为时趋,特立独行,坚持人伦底线,坚守自己所爱,如野夫笔下的酷客、烈士、畸零人。
艺术家的责任是为时代寻找更多光明和可能性,有责任在我们这个是非颠倒、善恶模糊的年代,书写真正的人、创造有力量的艺术形象。写作者思虑中,是否有“人”,是否谨守人道,乃是评判作品高下之唯一正道,没有“人”,就没有艺术,也不成作品。这里的人,必须是活泼泼的,遗世独立之人,不论出处、不问富贵,市井无名之辈,在当下更能写好人这个字,身份地位不过是一种经历。野夫笔下的人物,对生命都有某种热情或执念。因为有这些人在,故乡才不至于沦陷得那么快,有这些记录,面对后辈子孙时,我们不至于羞惭满面:即使在文化荒漠年景,依然有人愿做故土的守护者,歌唱人性的真善美。
野夫笔下人物,嬉笑怒骂、坎坷波折,都不失为人的真、善,因而具有美感。野夫能将这种为人的美感写出了,是他的看家本领,也因为他秉持写作的正道。所谓道者,非政道,非小道,乃人伦大道,夫子之道,文明直道。文章立论,须堂堂正正,浩然之气充盈,下笔自健。或曰此论太高,文不必载道,为文者,尤其在此正邪混淆之浊世,自身若无清白之根蒂,无刚勇之用心,易为时趋,流于平凡。用时髦语概括,君子当为独立知识分子也。
清儒戴震论文,曰“刚须如大坚石”,文章必须有筋骨,逻辑严谨、自成体系,所写之人,所写之事,不论纪实或是虚构,如建屋,必须有支柱,须有一口丹田气。这口气就是作者的知识分子的底气,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内功越深厚,运功越自如。读者乃明眼人,文字形象或许可以骗人,文字散发出来的气息最能暴露写作者,内心是否澄明坦荡、性情磊落还是拧巴,真君子还是伪道学。文字最有魅惑力,一边诱人上当,一边把自己剥光给人看。抒情散文同样如此,若不是真情实感,或者感情不真不洁不美,辞藻再华丽,都是七旬老妪脸上的铅粉,干裂开来惨不忍睹。唯有罡气在胸,素面更见国色。
2、柔者不輭如绵
为文之难,必须刚柔并济,一味刚猛,失之于莽,一味柔弱,则是深度软骨病,电影里的肌肉男总比不上有满腹柔肠的铁汉有魅力。抒情散文更是如此,有了浩然之气,还须将这浩然正气收放自如,《天龙八部》里的段誉,六脉神剑运用自如时天下无敌,一旦哑炮,手无缚鸡之力。
戴震还说好文章:柔者不輭如绵。意思是文章不能软塌塌、无骨头。野夫文章称得上“筋骨奇崛,立意高远,意悲而远”,如拳击之进攻犀利,想要胜场,还要守得漂亮。连接各个骨骼的关节与筋腱,需灵活柔软。如此文章才能写得进退有节、游刃有余。野夫的文字可谓进退有度,人物的命运、情感变化交织在一起,如危波行舟起起落落,读者的七情六欲爱恨情仇与作者笔下人物命运叠加在一起,他写的人不远,他笔下的情不隔,所以动人。
抒情分为高尚的和庸俗的。报章上充斥着各类虚假的恶心的空洞的抒情文字,几乎败坏掉抒情的名头。野夫高雅的、古典的、真挚的文字为抒情正名。有格调的抒情,是文质彬彬,情理相当,抒情的正道有其逻辑序列,必须从真诚、真实的情感欲望开始,走向爱与自由这一逻辑终点。有格调的抒情散文是向善的,是向柔软心致敬的,是为弱者鸣不平,从人的爱与欲望抒发自己的不舍、不能、不离不弃,表达胸中愤懑、幽怨、钦佩等情感。
什么情感值得抒发?什么情感是高尚的?爱亲之意、孝悌之情、思君之义、知己之义……最质朴的人伦情感,往往最动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见高义则生思慕之念,遇知音则生琴瑟协奏之心,忆真人则悼生命被迫切割之痛,非恶行则发谔谔之声。此皆由人心最柔软之处生发,从人伦大本,实救世之妙药。在此人心颓堕之际,真情贵矣。
善写者必有一颗体贴入微的心,能将情感收发过程的体验恰如其分表达出来,他的情感饱满,所写对象的情感便是饱满的,他的体验细致,所写对象的行动便是可信的,读者才会跟着哭,跟着笑,跟着伤感,跟着开怀。感情饱满的写法非常危险,稍有不慎就会落入煽情的俗套,其中的分寸感特别重要。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四季变化人都会随之动情,何况人生路上坎坷波折?高段的抒情是“引而不发”,叙事者将挑动读者情绪的二三个细节娓娓道来,用不着刻意拔高,也不用示范如何感动,读者自会做出选择。那么多抒情散文之所以水准低下,很大原因在于作者太想做别人的情绪导师,结果忘了自己的职责是写明情绪为何生发。打个比方,抒情散文就像女子诱僧,这一过程中“诱”是重点,作者要像女子那样,一步一步让僧人入套,他要做的是将此情发生的背景和过程铺陈开来,读者自会为你哭,为你笑。一旦此情入巷,僧人上钩,立刻打住!为文者,克制是美德,野夫具有这美德,他从没将笔下人物抬高到民族、文化等高蹈俗套,还原他们在各自场域中躲闪腾挪的本领,这就够了!
“柔”另一层意思是文采斐然。坊间大量注水文字被誉为“文笔好”,这类文字有一个共同特点:大量形容词与副词的堆砌,挤掉作者莫名其妙的伤感或某感,内容空洞无物。比起形容词和副词,动词和名词更能反映写作者的语言水平。易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有人称其善词,批评者指其空洞。善文者于关键处不吝笔墨,洋洋洒洒,次要部分则点到为止。不会抒情者,用排比和感叹号,善抒情者,着墨于细节,一颦一笑。野夫的散文,节奏张弛有度,文字雅致,没有废话。所谓美文,是指读者从中体验的审美值到一定分数以上,而不是说文章里有百分之多少的形容词。文字的审美值是一项综合指标,其中包括:立意、结构、文辞,三者缺一不可。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现代汉语作家中,野夫够得上这一标准,如果您想读抒情散文的上上品,那就从《乡关何处》开始吧!
野夫:《乡关何处》,中信出版社,2012年。
来自:
豆瓣
作者:
大头$
时间:
2012-8-26 15:32
首先,是在豆瓣九点里面看到梁静推荐的文章,等不及在网上网购,直接在周末的下午直接跑到书城买了,买完了晚上迫不及待的读着,第一篇是关于母亲的,写的动情而真实,江上的母亲,那场中国式的文化压迫给多少家庭带来的曲折与变动。
不到两天就看完了整本书,关于其母亲,其家人其朋友,不只单单说都是一代的奇人,而面对文化的种种压迫生活的窘迫还是在努力的挣扎生活,而相对于现在我们这样的抱怨那种不能说出的压迫是怎样的一种日子!!
曾经在高中的暑假看过关于那场运动的小说,而相比野夫缩写的现实比小说来的更加的血淋淋让人心寒!!这是一部应该力推的书籍,80后的我们更应该来深读!!
最后我想抨击书城,这么好的书尽然摆在书架的最底层,找索引码找了半天才找到,这是要怎样的费劲啊!!!那些摆在首层就能入眼的书我真的是再也没兴趣翻看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豆豆虫$
时间:
2012-8-26 15:32
现代社会过于喧嚣,很少能看到这样心平气和的文字,如流水悒悒。野夫笔下的故乡,与我童年中记忆的故乡一样,只是在所谓的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我们都回不去了。正如罗大佑在《鹿港小镇》里面所唱的:家乡的人们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却失去了他们拥有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慢半拍$
时间:
2012-8-26 15:32
《论语》有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四颗星,两颗为其才,两颗为其情。作者的才情卓著,令人动容。作者文有古风,抑扬顿挫却又骨格清奇。倘若作者仅仅是对故去的亲人朋友思悼缅怀,那此书便与寻常思乡之作无异,以至泯然世间了。若你曾在深夜为此流过泪水,那一定不只是因为作者的斐然文采和沉郁顿挫的笔锋。
对命运的无奈,对时代的嘲讽,对历史的怨怼,对体制的叩问……这些情绪伴,随着身世飘零的孤寂和对故人亲友的思念,充斥着区区两百页的纸张,这些欲说还休的控诉,让我疑惑起了他的初衷。
我的确为作者亲友们的遭逢际遇潸然泪下甚至痛彻心扉,大概那只要是因为他的文字凛冽如霜却又孤傲绝美,情深意切扣人心弦。具有强烈批判性的文章纵然是引人入胜,甚至有人专门为这类无所畏惧仗义执言拍手叫好,赞其大快人心。我却不喜欢它似冷兵器一般狂傲甚至偏激。以我观之,文章对社会的嫉恨甚至诅咒早已超越了他悲天悯人的情怀,而愤世嫉俗多是源自改弦易辙造成的家道败落。至于民主、自由、权利、尊严,他并非因为全世界得不到这些而痛心疾首,而仅仅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人被赤裸裸的剥夺而深感不平。我不知道文人的责任是什么。也不知道作者眼中的美丽新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感叹生不逢时、命途多舛、恃才傲物、抑郁不得志,文人的一贯骄矜,古而有之。于是我更喜欢笔锋暗藏、润物无声的文学作品,那种悄然而至的刚劲,足够令人心中江海横流。秘而不宣并非曲意逢迎,相反地,愤世嫉俗绝非真正的普度众生。
一个世纪的风雨飘摇,一百年的乱世故园,也只出过一个鲁迅。现在那些所谓的匕首、投枪般的文章,都在指控着时代的荒诞。可是,如果你没有对那段历史公正的了解,那么你心中燃起的悲愤就不是感同身受的火焰,而是被煽动的毒怨。对历史有过刻骨毒怨之人,永远无法还原历史的真相。任何被歪曲过的历史,无论是小众的还是大众的,没有理由拿来渲染放大。
或许我这样的理解是该掌嘴的。或许当我目睹至亲挚友遭逢罹乱、尊严甚至生存权被践踏殆尽之后,那种再也无法回溯的绝望会让我开始思考是谁造成了这一切,并且对始作俑者给予这世间最歹毒的诅咒。或许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便什么都顾不得了,什么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统统顾不得了,诗酒为伴,心若古井,再无波澜。或许这世界,远远比我想象的要荒诞绝望,我只是too yong, too simple啊。
《中庸》有云:“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自得焉。 ”
我喜欢这段话。旗帜鲜明也好,明哲保身也罢。过去终是历史,未来总有希望。
来自:
豆瓣
作者:
Threes$
时间:
2012-8-26 15:32
野夫的文字,有着一贯的细腻有力,清早起来看了一半,文章似乎在写家人,但透露出来的何尝不是一个有着丰富经历的人对人生,对社会,对经历的思考以及情感。其中,坟灯一章结局最让我感动,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亲情故事,每个墓碑下都埋葬着一部残酷的长篇。真正掘开时,这些苍白的文字又何以能承载那无数的往事?如果没有在天之灵,你的写作不过是在给自己的心灵埋单——你在今世欠下的许多,都该在今世把它埋下而已。除此以外,我们还能改变这个世界什么?
来自:
豆瓣
欢迎光临 悦读人生 (http://dothinking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