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人生

标题: 沉没的甲午 - 书评 [打印本页]

作者: 天天向上    时间: 2013-5-25 18:55
标题: 沉没的甲午 - 书评
  《沉没的甲午》援引大量原始档案资料,深入展示历史细节,并试图用这种细腻的方式引导读者更为深入客观地理解这场意义深远的战争。在朝鲜平壤及中国黄海海域、辽东、山东半岛等战场上,中国方面不乏甘愿为国抛洒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851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作者: 北洋提    时间: 2013-7-20 17:40
  甲午战争,出乎国内外很多人士的预料,大清帝国几乎是毫无还手之力便败在了蕞尔小国——日本的手上。纵观甲午战争全过程,不难发现大清不论是陆军还是海军都是依靠“北洋之一隅”来与整个日本相抗衡。淮系首领、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这个一直被人们指责避战的老臣,的确要负有一定责任。但不能不看到,早在甲午战争爆发前,北洋水师的战力早已不再是当年的亚洲第一,老化的军舰、劣质的燃煤,尽管三军用命,士气高昂,仍然难以挽回全军覆没的结局。当北洋水师被困于刘公岛中,应该派军救援的山东巡抚李秉衡却隔岸观火,甚至上报说北洋水师已全军覆没,无需救援。这位山东巡抚的背后,是一股巨大的力量:清流派。以“帝师”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处处打击掣肘洋务派,作为户部尚书,翁同龢逐年削减海军经费,担心一旦北洋水师壮大,淮系难以遏制。殊不知国难当头,这北洋水师不仅仅是李鸿章的私产,亦是海疆之屏障。从甲午战争开战之始,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便一直被朝中清流派控制的言官反复参劾。“迨事吃紧,不出要击,固罪;既出,而防或有危而不足回顾,尤罪”。丁汝昌面对的就是这样一种局面。政治斗争固然是大清战败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更深层次的因素当在体制问题。洋务运动后中国大量引进西方武器装备,却很少效仿西方体制。甲午战争时,北洋水师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与之对应,北洋陆军的表现就略显惨淡了。从牙山到平壤,到鸭绿江,到旅顺,再到威海,陆军屡战屡败,究其原因,便是当时陆军没有建立一套近代化的体制。淮系内部各军没有一套统一的后勤保障,各军各自为政,自然无法发挥最强战力。淮系各军随屡战屡败,但与八旗绿营相比,仍然是有战斗力的。八旗军作为皇室亲军,此时已无战力,却仍然要耗费国家财政供养。这才出现“以北洋之一隅”与一国作战的奇观。诚然可悲、可叹、可恨。甲午战争已过去一百多年了,但是这其中的经验教训仍然是值得借鉴的。最后,我想说一句: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作者: 一叶    时间: 2013-7-30 10:53
                                              甲午迷途
  
                                                  一叶   ——读 《沉没的甲午》
  
  
  
      阅完此书,难以名状。百年前那场震天动地的中华巨变,赫然翻跃于眼前,书中详尽而珍贵的史料,层层揭开了甲午之战的神秘面纱,一同咀嚼那段苦涩历史,让我们的认识更加清晰客观。
  
      李鸿章倾其毕生精力,苦心打造北洋舰队,购买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舰艇,实行最先进的管理制度。根据日本史料记载,北洋海军纪律严明,并配有外国教官严加执教,士兵军事素养极高,入伍需要经过层层选拔,且经常执行巡航任务,最远达到现在南海海域,可见北洋海军的确盛极一时。
  
      但是在那个海军建设日新月异的时代,1888年亚洲排名第一的北洋舰队,到1894年已远远落于人后,其原因则是清政府误以为海军建设已经完备,不愿再投入更多资金加以维护更新。正如我们2005年购买的高端电脑,到现在早已成为淘汰品。甲午中日海战爆发前的北洋舰队,装备年久失修,燃烧的是缺乏动力的劣质煤,打出去是不开花的实心弹,这些对于觊觎中国已久的日本舰队来说,根本无法造成致命一击。
  
      除去军备的差距,更大的败因则是朝廷派系的互相倾轧,虽然李鸿章、丁汝昌深知北洋实力匮乏,不可与日本轻易言战,但是作为光绪帝师的翁同龢,领导清流派在光绪帝前极力给李鸿章施压,甚至捏造莫须有罪名安在前线将领头上。从卫汝贵的“将军死在沙场外”,到丁汝昌的最后自杀殉国,这些忠贞义士之死虽有日本人不无关系,但深究其根本还是源自朝廷党派之争。
  
      此外,实力悬殊的间谍大战也是造成悲剧的原因之一,日本人与当时中国上上下下的朝野势力联系颇为紧密,甚至连给北洋军队提供弹药的天津军械局书办也被买通,为日本人提供北洋海军详细的弹药数量及供给批次,北洋军的行动部署对日本人来说几无秘密可言,而我国了解日本方面之信息可谓是空白。
  
      同时书中一些血肉人物,至今仍值得我们纪念和反省,逃避责任的伪“能军”袁世凯,客死他乡的英勇将军左宝贵,任性执拗的纨绔子弟盛星怀,忠贞刚烈的外国教官马吉芬,甲午海战临阵脱逃的懦夫方伯谦,精于内斗却贻误战机的老贼李秉衡,以及最后时刻死不瞑目的大清中堂李鸿章。这些生动的人物群像让我了解了甲午之殇的无奈和必然,也看到了平时最难捉摸的人性,在战时一显无余,彼此境界的高下,宛若云泥。
  




欢迎光临 悦读人生 (http://dothinking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