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人生

标题: 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 - 书评 [打印本页]

作者: 看书问道    时间: 2013-5-25 18:33
标题: 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 - 书评
  1981年,职称仅为讲师的刘道玉被中央任命为武汉大学校长,是当时中国重点大学中最年轻的一位校长。刘道玉曾说:“我本不想做官,也就不怕丢官,那么,就不会为‘保官’而前怕狼后怕虎了,也就可以无所顾忌地发挥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631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作者: 永远~    时间: 2013-7-21 00:26
  翻开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好像真的在上大学,不得不说,刘校长的一些看法和做法,很好。并且在今天这个急流中,我个人觉得还是没有人能像刘校长那样,真正的为教育改革无私奉献。而中国的真正大学已经在社会的冲击下,已经很少有名符其实的了。
作者: 步方    时间: 2013-7-25 23:30
          两个月没有看书,一直在为了前途奔波,这本书也主要是在公交车上和等人的空隙中看完的。
      刘道玉先生是我敬重的大学校长之一,从他身上看到了中国教育家的激情与勇气,为了教育舍身忘我的精神在当代大学校长中已经很难寻觅了。
      刘道玉先生八十年代在武大推行的改革现在多已成为各高校的现实,然而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总是滞后的,在二十一世纪已经过去了十多年的今天,仅仅是实现了刘校长当年的若干项改革理想,未免不让人扼腕叹息。
      大学本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地方,要像农业生产一样,根据各人不同的资质、理想提供合适的空气、阳光和水分以及相应的呵护,使之能够最大程度上地实现自身的潜质,而不是像工业生产一样,流水线作业,本来个性迥异的学生从大学里出来之后反而千篇一律了。这是刘先生一直以来所痛惜的,只是至今也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大学没有自主办学权,衙门作风盛行,官本位思想突出,学生亦难在大学中得到质的提高,苦熬四年换来一纸不断贬值的文凭。
      最喜欢刘先生书中那率真而坦诚的文笔,让我等晚辈对于一流教育家的一生能够有一个直白的感受。刘先生写书的风格更像是在演讲,其实我就是其中的一个听众。
    
作者: snowfl    时间: 2013-7-26 07:11
  书中也算预言了现行教育体制弊端的必然性。大学校长作为教师和国家公务员的双重身份,在自由教学理念和官场潜规则之间不可避免会产生很多矛盾。读完后心情是低沉的。里面有很多官场生态潜规则的描述(前任教育主管官员北戴河疗养院的描述和巡抚大人火车抢卧铺的情景印象比较深,哈哈)。刘校长不是失败者,希望这样的教训会给以后立志从事教育的后来者带来启示。
作者: 白鹇    时间: 2013-7-28 00:10
  在令人向往的八十年代,武大的每个学生毕业时,都可以随便去刘校长家里,请他在毕业证上签字,从来不会被拒绝。直到九十年代,他已被免除校长职务的时候,仍然有毕业生去他家,很不客气地把上面印刷的现任校长名字涂掉,让老校长再签一个。
  
  武大最好的年代有两段。一是王雪艇校长建校至49年国民政府逃往台湾那段时间,二就是刘道玉校长在任的八十年代。前者资料甚夥,这里只说后者。
  
  几乎每位八十年代毕业的校友都满怀感情地回忆过刘校长。易中天说,当他毕业后要被分配回新疆时,是刘校长亲自出面,将他留校任教。杨小凯因政治原因报考各高校及中国社科院不成时,校长顶住压力将其聘为武大讲师,后来亲自拍板让其出国。作家野夫则提到自己89年身陷囹圄,众叛亲离,苦闷绝望时,刘校长竟亲率博士来狱中探监,还拍照留影。
  
  学运后,校长上书政府要求释放被捕学生——和七十年前的蔡孑民校长一样——因而获罪,从此再未被起用。而“老校长”一词却从此成为专用,虽然后来又有好几任校长,但对武大人来说,只有一人堪当此称谓。
  
  小南学姐去英国前打算跟老校长道别,我也跟了过去,一时仓促,礼物都没准备。坐在他家客厅里,满身都是汗。那是武汉的酷暑天,而我又空手而来,不胜羞愧。老校长看上去不像是已77岁,精神很好,行动自如,只是在签名时——他送了本新的《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给我这个没礼貌的学生——才知道他由于中风,已不能用右手写字,只能用左手,而他又竭力将字写得工整,于是仅仅十几个字写了好几分钟。
  
  合影前,他进卧室,换了一件衣服。我两天后看到了照片。老校长目光苦涩而坚定,天蓝色衬衫一尘不染,脸上两道法令纹,一直延伸到下巴。
  
  大二时初读此书,总感觉叙述从88年起便开始吞吞吐吐,语焉不详。事与事之间缺少过渡,猝然而起又猝然止息,让人理不清前因后果。直到90年后,才又恢复正常。其实老校长本可以在海外出不删节版,但他却选择将手稿锁在抽屉里——即使受过这么多不公与打压,他始终相信,历史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全本在大陆的问世,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实际上,任何人的自传都不可能是纯粹客观的。作为一种以个人为坐标原点表述历史的方式,自传不可能不为己讳,不可能不夹带感情色彩,套用罗兰·巴特的话,它“是一种建构物(formations),一种变构物(deformations)。”我们当然可以指出这本书的不足和偏狭之处,道德高尚如先生者,也没有免受批判的豁免权。但我们须记住张中晓的话:“对于过去的改革家,人们很容易指出他们主张的弱点和缺乏现实依据......批判他们的理论是可以的,因为任何理论都有历史的限制。但是,抛弃他们的精神,却是不可以的,历史的继承性就是精神。”
  
  老校长留给我们的精神,就是一种以理想和学识为基础的勇敢,始终站在弱者和无人代表者一边的良知,对异议者的包容,当然还有对信仰的坚持:“有些事情,是值得为之受难的。”
作者: 黑色的    时间: 2013-8-14 13:17
         先说明一点,我是武大大二的一个学生,普通的学生。
         对于刘道玉其人其事,差不多在大一的时候,我就有了一些了解,但是远没有现在这么深刻,大概每逢现实与自己所思考,所想像的不同时,我就会想起过去吧。想起当时的武大。就像是中国的灯塔,透着自由解放的光,吸引着无数学子。
         但是,了解的越多,我就越感到失望,不是对刘道玉,而是对武汉大学,从他以后,再无一个撑起武大的大旗的人,反而是人浮于事的做法越来越多,武大高层在斗什么,我不知道,我也不想知道,我只知道的是今年,就在学期开始左右,武大的常务副校长,副书记又纷纷落马了,也不知会连带扯出多少的人出来。这只是一斑,但是足以用来管中窥豹了,刘校长的改革成果被后继之人就这样丢弃,我仿佛看到一个伟大的身影在逐渐远去,每次傍晚骑车出武大正门时,回头看去,夕阳余晖下那大大的“国立武汉大学”六个字,是不是武大最后的遮羞布了,这幅画面极美,但是每到这时,我却有想哭的冲动,是不是武大也到了日暮途穷的时候了。
         我又特地去看了一下《女大学生宿舍》,那时正是武大最后的黄金时期,校长叫路石,暗含着刘道玉的名字。其实我觉得这个字到更适合刘校长,路石先生思想开化,勇于改革,为学校吹进一股清新之风。但是更重要的不是这些,而是路石甘为学子的垫脚石,引学生走正确的路。改革不是说改就改的,而是要彻底了解学生的需求,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之后才能达成的。我记得当时的记者这样写道:“东南沿海的城市似乎特别喜欢武大的学子,他们说武大学子有一种创新的个性,一种有别于其他学校学生的自由开化的乐观个性。”这就是一个大学的学风。当时的说法是民主的北大,自由的武大。一点也不为过。
         然而,就在这锐意改革的风潮将要继续下去时,路石先生被意外的免职了,也许这并不意外,或许是触及到了更上层的利益,或许是违背了那些教育部“九斤老太们”的僵化的意志。总之,路石先生就是这样忽然之间在事业最鼎盛的时刻,武大最鼎盛的时刻忽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之后他发誓不再担当任何官方任免的职务。而武大,也在不断啃着老本中步履蹒跚。
         “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强大民族的标志。”这句话来自丘吉尔,当他在二战胜利后被退下舞台时,他如是说。这里我们不妨引申一下,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强大大学的标志。
         然而事与愿违,不仅之后武大高层党派林立,内耗不断,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的离去也完全葬送了武大宝贵的学风。而可恶的是,武大校史居然只是一本薄薄的书,其中还有一大部分的阶级斗争内容,而学校高层对于武大校史的编纂,继承更是不闻不问。据我所知,目前吴骁老师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并且努力尝试编纂一本像样的校史出来。是这样的,即使校风不能流传下来,那么至少也要有一个地方能容纳它,让后来人知道,曾经,有一段那么美好的岁月,那么纯真的校风。
  
作者: Bubble    时间: 2013-8-14 14:43
  在图书馆偶然拾得一本《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
  
  刘道玉小时候也是个放牛的。
  
  纵观他的历程
  
  似乎有两个决定性的因素,
  
  一是他大学时的刻苦学习
  
  二是他在前苏联学习期间“反修战士”的“光荣事迹”
  
  第一点决定了他在学术上的成功,为他人生的发展打开了道路,创造了很多机遇,并且培养了他吃苦、做事认真的精神
  
  第二点为他在政治上的成功埋下伏笔。虽然他一直声称自己不喜欢政治,更想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但就是那年少气盛的一次冲动,使日后的人生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看的时候很感动,
  
  感动于他的刻苦精神,一个穷学生,大学四年从没回过家,高温酷暑下一学就是一个假期,也读了很多书。这对复习得疲惫了的我是一个鼓励。
  
  也被他文革时的经历触动。第一次看当事人描述文革的实况,不是小说,也不是历史课本。什么“百万雄师”什么“钢工总”,四十年前的珞珈山,四十年前的武汉,四十年前的中国,曾经如此激荡!说“激荡”是美化了。。。简直是一片混乱不可理喻。。。
  
  最令我惊讶的是他居然是恢复高考的倡议者——至少从他的书中看来是这样。在文革结束拨乱反正的教育工作会议上,是他向一位武汉大学的代表提出了恢复高考的建议,然后这位代表在会上的发言引起的邓小平的重视,当即决定当年就恢复高考。1977。
  
  当然还有后来他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期间大刀阔斧锐意创新的改革,学分制,插班生,可以想象八十年代的武汉大学是怎样的风生水起,拥有全国最年轻的校长,重建被文革冲击了的各学科,并且花大力气挖来名师,兴建新学科。这其中就有刚刚去世的韩德培教授。文革前就是法学大家,文革中被打倒,刘道玉任校长后,又重新建起了武大法学系。
  
  书还没看完,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刘道玉突然被停职了,改革也停止了,甚至倒退了。
  
  就是这样,刘道玉含辛茹苦,“卧薪尝胆、十年雪耻”重新振兴起来的武大,现在就是我面前这种样子了。不注重学术,不注重教学,不知道注重什么。
  
  老校长去年在人文馆作了告别演讲,没去啊,后悔啊。
  
  我也在想,不管怎么样,刘道玉从一个农村的放牛娃,到现在受无数学子爱戴桃李满天下的老校长,也可以“尽吾志而无悔”了吧。
  
  虽然武大仍然有诸多让人遗憾的地方。
  
  哇
  
  今天写了好认真好长的文字,
  
  真是前所未有。
  
  是真的有所感。
  
  今天最郁闷的是,问了三个同学,都不知道刘道玉是谁。
  
作者: 豆瓣书    时间: 2013-8-30 13:06
  想来想去还是给出这么个评价,刘道玉以前读中学就听说过,那时他在办一个外语学校,后来好象办得不怎么好,不了了之了,说是武大校长,传言是在某运动中同情学生被免职了,其实刘被免职是88年,某运动还没开始,这就是流言,往往不是事情本来的面目,就像刘道玉的传说一样,有部分真实,也肯定有不真实的地方,我是05年看的这本书,那时侯这个书刚刚出来,还听了他的讲座,讲座后面有个签名售书,不过我听完后就决定不买了.
  我读本科的时候刘道玉好象只是在学生里面有些人提,从没听老师提起过,刘道玉好象也从没做过什么讲座之类的,所以不太了解,一直以为他这个背景,可能不住在武大了,或许早就出国了.
  一直到这个书出来才慢慢了解这个人,我是在书店翻完这本书的,他应该堪比后来山东大学的校长展涛,都是少年得志,此书大概可以摸出他的人生脉络,我觉得有这么几个事情对于了解他比较重要,第一个他在苏联留学,参加了批修小组,批判赫鲁晓夫,后来遭到遣返,中断学业,回国后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周恩来接见,书中有一张照片是遣返回的学生和周恩来合照,他站在周恩来旁边,想必他应该是批修小组的骨干吧,这个事情大概是他在政治舞台初次露脸,也应该是后面他发迹的一个起因.77年,年轻的刘道玉上调教育部任高教司司长,这是他开始走上政治舞台了,他的高层路线一直很好,后来他在武大校长位置上很多改革能展开,和他这个背景是分不开的,这里面他记述了一件事情,就是邓小平召开的高等教育工作会议,据记载会上武大化学系副教授查全性提出了恢复高考的建议,而刘道玉在此处的记载是他有这个想法,然后授意查全性在会上提出,我对此是存疑的,我不是要考据这个事的真相,没有意义,而是这些说法可以看出刘道玉的心态,书后还有很多.然后就是81年刘道玉出任武汉大学校长,书里面记载了很多他在任时的改革,和培养的学生,这里面记载了现在很多武大的杰出校友,我看了一下,基本是谁有名刘道玉必然会写谁,当然我不是否认他的功绩,我从不否认这一点,我还是说这里面可以反映他的心态,里面有个人似乎是新人,就是易中天,看了一下刘道玉在易中天出名之前的文章,好象没见此人,而这次榜上有名,当时正是易中天如日中天之时,里面还写了现在在世界银行任职的邹恒甫,当时被哈佛大学和另一所什么大学都录取了,但是另一所大学的学费比哈佛低得多,教育部就派他去另一所大学,刘道玉为此事亲上教育部找教育部长,后来邹恒甫去了哈佛,这些人现在出来说话把刘道玉捧得很高也是有道理的,这一方面说明他很愿意为学生创造些条件,另一方面也说明刘道玉在上面是很闹得开的,当然他和现在的北京大学一样,出了个范跑跑,立即发表声名,出了那么些贪官也没见说话,刘道玉手上也并不都是英才,只是他不愿意写,湖北省天门市的前市委书记,人称五毒书记的张二江,是82年于武汉大学毕业,在校期间是校学生会主席,刘道玉大概不会不认识他.然后就是88年的突然免职,刘道玉没有交代原因,但是显然怨气是很大的,口口声声说自己的免职非正常的,没有民意测试的,自己的任期原本是无限制的,现在的突然下台不可理解,此处老先生显然是过于激动,有些欠考虑了,当然也暴露了他现在对教育现象的一些攻击恐怕并不是出于那么无私的心,我在这里想问一下,校长任免是体制如此,到现在也没什么民主选举,我不想讨论这种做法是否合理,这样扯远了,但是你刘道玉当年上台是否是民意的结果呢?还不是一纸任命!也没见你坚持不就啊?现在口口声声谈民主,难道无限制的任期就是公平民主的做法?未免太可笑了,既然曾经是这种体制的既得利益者,在享受这种利益的同时,你就应该容忍这种体制的弊端,而不是把社会主义优越性都占到自己身上,而社会主义弊端都想推到别人去承担!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就是如此!书的后小部分写得就比较可笑了,让我一度怀疑他是不是老糊涂了,书里记载了武汉市的老市长不止一次对他说不当校长了就来市里当市长吧,这个说法也太可笑了,北京还有个八王议政,怎么武汉市的老市长就可以隔代指认呢?夸张!后面的就更可笑了,刘道玉写到他坚决不愿意,但是他推荐了一个人,觉得这个人可行,这个人以前是葛店化工厂的技术员,此人名叫吴官正,看到这里就不禁要让人哑然失禁了,刘道玉的心态也基本没什么隐藏了.
  总的来说,看了这本书,我觉得刘道玉是个好校长,特别是用现在的眼光或者西方的标准来说的话,他就更是一个好校长了,其一他会走关系,会走上层路线,其二他会挖人,他在任的时候还是挖了不少人的,西方的好校长还要会弄钱,那个时候对他没这个要求,如果有的话,我想他也是可以胜任的,所谓什么改革不改革到是其次,那个时候基本上所有大学都在搞改革,而且刘道玉的改革是否成功今天可能还会有不同评价,我们同城的华工,朱九思照样在搞改革,只不过刘道玉比较高调,因为他当时应该算是党的红人,我理解的刘道玉是个好校长就是这个意义上的好校长,而决不是刘道玉自己想要树立的那种道德和行为上的楷模形象,下台是受了小人陷害,这大概差得太远了,对于刘道玉的非正常下台,联系到当时的北京政局,刘道玉的背景和行事风格,一个可能的解释大概是站错了队伍,这当然是他不愿意明说的,也不可能说的,刘道玉起于政治,现在却要竭力洗去身上的政治色彩,而让我不太理解的是,刘道玉书中和讲座里表现的名利心太重,七十多岁提起这些事来还不能释怀,有些事情写得明显编造,太不明智,我觉得这本书的出版是老先生人生中的又一大败笔,只增笑尔.
作者: gemutl    时间: 2013-9-1 08:37
      刘校长的理想和精神是十分可贵的,他主导的改革也是有效的,这两方面说明他既有理想也能实干,而这两方面的确是今天大学校长们最缺少的东西。也许刘校长提出的教育改革理想已经过多地突破了今天体制的限制,所以最后改革没能继续和深入下去。到了现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各种矛盾发展得更加尖锐突出,引发了更加广泛地讨论和思考。
      当然如果能完全在不触及现行高等教育体制的状态下来进行逐步改良,使高等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自然最佳,但这种改良目前看来很容易最后落到‘洋务运动’的结局,一些局部的具体措施改变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起效,但要真正解决高等学校‘非学术化’,‘官僚化’的根本问题恐怕还要国家领导人下决心才行。
      尽管刘校长书中的语气显得有些过于自信(请原谅),此书仍然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来关注和思考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未来。
      话也说回来,就算没有体制机制一定的制约,想一步跨越到英美高等教育的水平恐怕也不现实,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如此,只能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为错失的机会感伤不如努力前进,如果碰到暂时搬不动的石头暂时先绕道而行,总有机会再把石头撬动挪开的,因为我们整个国家的确是走在前行的道路上。
作者: horizo    时间: 2013-9-17 09:52
    读了读《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心中有种莫名的触动,刘校长是敢于改革的。八十年代的武大是辉煌,尽管今日风光不再。
    最近看人大复印资料《高教研究》比较多,对教育逐渐有了兴趣。BBS这方面的讨论也较多,清华大学的学生联名发帖要求顾秉林院士退位,中山大学的博士发帖《中山大学微生物专业艾云灿教授:请您不要再害人了好吗?》,还有之前的种种。。。这些都说明中国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改革。
    作为大学校长,既要有教育家的眼光,又要有政治家的魄力,要敢于真言,不憾于世俗。




欢迎光临 悦读人生 (http://dothinking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