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人生

标题: 奇特的一生 - 书评 [打印本页]

作者: 书迷可可    时间: 2013-5-25 18:15
标题: 奇特的一生 - 书评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但是仔细分析一下这个生命,可以说,最宝贵的是时间。因为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是一小时一小时、一分钟一分钟累积起来的。没人能预计他在下一分钟里能发生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记得前一分钟我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431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作者: 子轩君    时间: 2013-7-24 19:33
  一2013-7-13凌晨~14 奇特的一生。原来时间可以像账户一样记录支出,确实,只有知道拥有的事物才能更好地支配和学会分析。科学家总是有种背着十字架的苦行憎感觉却自得其乐,你得理解对手的逻辑才能有力批判,十分好的见解。越来越觉得,要将一件事做好,就得非常的有技术含量,就一切最大精简,一切尽在掌握。人要学与自己相处,与不同人相处,与环境相处,我还是想做个精明的小市民,像那谁说的,不是要惊动世界,而是要活在世界。原来,世界真的不是一日构成。
  
  摘录:1 当人们随心所欲支配自己的时间,就会体验到一种解放的额幸福。这样的时光充满了光明和安宁。
        2生活就是透辟地理解。
        3在未犯的错误中间,在回避了的毛线甚至羞辱中间,可能就隐藏着真正的的伟大发现,别把自己太当一回事!
        4聪明人懂得,归根到底,道德要比不道德有利。
        5凡是他读过的,看到的,听见的,他都必定设法去领悟,仿佛要把一切领悟了,来充实他的人生观。
        6我相信,我的意志力,想象力,记忆力和禀赋都是搭配恰当的,而且会随着我的需求而发展
        7谁同现实妥协,谁就是对未来没有信心
        8他不是回避,而是同谬误做斗争,谬误就像九头怪蛇一样不断地长出来,而他又需要不断地斩断这些头。
        9从最普通和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收集材料,终于获得新的和更深刻的理解,于是平凡
  的变成不平凡的。
        10 真正的道德,是要能独立地进行自我修养以提高道德水准,不是墨守成规,而是
           克制和自我修养的过程。
        11 任何时间都是宝贵的,不在于寿命长短,不是把一切都暗拍得满满的,而是充分利用每一天的每一个小时,每一个小时的每一分钟。人生不是使用经过精选的时间。
           善于工作的人,时间总是够用的,可以说,他们的时间真正用上了。
        12 时间统计为他创造了高度理智和健康的生活,使他如此繁忙,以致他忽略很多日常饮食起居方面的不利条件,让他轻松,宽宏大度忍受人们所做的一切蠢事以及公务中的例行公事和杂乱无章而不同人怄气,因为他心神安宁,神经健全。
        13 王尔德,当人们马上同意我的意见时,我就觉得我的意见是不正确的。
        14 所呆的地方,就是世界的中心,就是地轴转动的地方,从事的工作,就是最为重要和最为必要的工作。
        15大多数人不愿意试着超越可能性的极限,他们一辈子也不试着了解他们能干些什么
  
作者: 留守永    时间: 2013-7-26 21:50
          未鹏老师在博客里推荐了这本书,遂读之,受益良多。
          柳比歇夫的人生,用奇特一次来形容,的确合适不过。当你的朋友,他们分别觉得你是数学家,生物学家,哲学家,史学家,分类学家……这就足以证明你的奇特之处。
          他生前发表了七十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 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在国外广为翻译出版。 各 种 各 样 的 论 文 和 专 著, 他 一 共 写 了 五 百 多 印 张。 五 百 印 张, 等 于 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
          柳比歇夫的遗产包括几个部分:有著作,探讨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 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此外,他还写过回忆录, 追忆许多科学家,谈到他一生的各个阶段以及彼尔姆大学……  
          他讲课,当大学教研室主任兼研究所一个室的负责人,还常常到各地考察; 三十年代他跑遍了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去过许多集体农庄,实地研究果树害虫、玉 米害虫、黄鼠……在所谓的业余时间,作为“休息”,他研究地蚤的分类。单单这 一项,工作量就颇为可观:到一九五五年,柳比歇夫已搜集了三十五篇地蚤标本。共一万三千只。其中五千只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片。总计三百种。这些地蚤都要鉴定、测量、做切片、制作标本。他收集的材料比动物研究所多五倍。
          他的知识面有多广,是很难测度的。谈起英国的君主制度,他能够说出任何一 个英国国王临朝秉政的细节;说到宗教,不管是古兰经、犹太传经,还是罗马教廷 的源流、马丁 路德的学说、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他都是如数家珍。他懂复变数理论、农业经济、罗 费歇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古希腊古罗马,天知道他还精通些什么。这,不是他要当万宝全书,不是死背硬记。他之所以获取这些五花八门的知识,是有原因的,下文自有交代。我说,他的坐功当然也是极好的。坐功好,不也是某些天才的特点么。说起来,这种本事在昆虫学之类的专业中颇为普遍,同时也是必需的。柳比歇夫自己就说过,他属于这样一类的学者,给他们照相,不该照脸,该照臀部。
          人的一生究竟能做多少事,取得多少成就,柳比歇夫用他的一生给我们一个激动人心的答案。
          构成每个人生命的基本组成单元式一样的——时间。他究竟是如何用有限的时间取得如此多的成就的呢。这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得那个秘密。
          对书中时间方法的一些理解:
          1、工作的时候要专注,计算工作的纯时间
          2、利用好“时间下脚料”,个人而言主要是,上下班的赶路时间(坐公交)。
          3、做时间日记,记录每天用来做事的时间,通过不停的校准,形成时间观念。
          4、周总结,月总结,难度总结,知道自己在某个方面花多少时间。
          5、确定一个大的目标,为之努力,学习相关的知识
          6、多数要精,做笔记,做分类,储存积累
          7、案例:
                      晚上临睡前,他坐下来计算。他都把时间花在什么上了,花了多少,最后算出基本工作消耗的时间。如: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八日。
     分类昆虫学:鉴定袋蛾,结束——二小时二十分。
     开始写关于袋蛾的报告——一小时五分(1.0)。
     附加工作:给达维陀娃和布里亚赫尔写信,六页——三小时二十分(0.5)。
     路途往返——0.5。
     休息——剃胡子。《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十五分,
     《消息报》——十分,
     《文学报》——二十分;
     阿·托尔斯泰的《吸血鬼》,六十六页——一小时三十分。
     听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沙皇的未婚妻。
  
      基本工作合计——六小时四十五分。”
  又如:
  一九六五年夏季的一天:索斯诺戈尔斯克。
  基本科研               图书索引——十五分
                     陀布尔让斯基——一小时十五分)
  分类昆虫学           参观——二小时三十分
                               安置捕捉器两个——二十分,
  
                              分析——一小时五十五分。
  休息,第一次在乌赫塔河游泳.
  《消息报》——二十分
   《医学报》——十五分
  霍夫曼的《金罐子》——一小时三十分
  给安德朗写信—— 十五分。
  
  共计六小时十五分。
  
  
  
  
  
  
  
  
  
  
  
  
  
  
          
  
作者: 第二序    时间: 2013-8-3 01:21
  他几乎从未抱怨过自己没有时间。我早就注意到,善于工作的人,时间总是够用的。不,最好还是用另一种说法:他们的时间要比别人多些。我不由自主地记起康斯坦丁·格奥尔基耶维奇·帕乌斯托夫斯基在杜布尔塔如何长时间地散步,津津有味地讲开了他自己有趣的小故事;他似乎无所事事,因为他从不来去匆匆,从不说自己忙,然而他却比我们任何人都干得多。什么时候干的?不知道。
  
  ——可是,在实践了书中说过的方法之后,本来绷得够紧的神经更加紧张,经常患得患失。比如吃饭时间本来30min就可以吃完,怎么吃了40min呢?跟XX聊天,花了30min!!应该15min就可以把事情讲清楚了。可是,人不是机器,并不是一个一个time slot的组成体。人有情感的需求,有发呆、回味、思考、放松的心理需求,还有参加聚会跟朋友交流的时间。这个不是说强行规定一个时间段就可以的。
  
  ——另外,这本书介绍的人物有点平面化、脸谱化的所谓英雄形象,并没有全面揭示生活中的诸多细节。比如,柳比歇夫的家庭生活如何?儿女的教育?跟朋友的友谊呢?精神世界的丰富是否同时也接地气?人不是工作机器,那么他情绪低落的时候怎么记录自己的时间的?
  
  ——最后,这种时间的管理方法适合于所有职业吗?对于一个科学工作者而言,这种时间管理方法也许能带来成功。可是对于一名创业者呢?
作者: MHED    时间: 2013-8-3 02:31
  总的来说,作者用柳比歇夫这个人的奇特一生来展现了他对待时间的态度和他所使用的时间统计法的这个工具。对我而言,最大的意义不在于了解到柳比歇夫这个人所做成的多大成绩,而在于一种新的视角和思维方法。柳比歇夫严格的计算着他的时间,从他一生所完成的宏伟成就来看,时间统计法视乎延长了他的生命。好像雷锋同志的那句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而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提供了一个可以定量的依据,就像win7中一个个的还原节点一样,尔后回首,能为自己的回忆服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时间统计法不仅是一种工具,它正如上文所言是一种道德观念,一种人生方法。这种方法能使我们抓住时间和时间做朋友,获悉每一天的时间的流动,从而避免了时间黑洞,从这点上,在我的短暂践行中我更乐意叫它为时间日记账。而时间黑洞轻着毁掉宝贵的一天,重者会荒芜整个人生,平平淡淡碌碌而为。
          柳比歇夫的奇特一生之所以奇特在于其有很难的可复制性,也许很难做到像他那样如此始终如一的记录着,从不间断。正如文中所言,时间统计法相当于给人定下了规则纪律。从常理来看,这是一种不自由的表现,说这样的人生机械,不自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的人肯定是有的。但在我看来,时间统计法是一种记录的方法,正如会计方法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记录一样,经济业务事项的选择有其决策层决定,时间统计法所统计到的时间的投入项目也是由我们自己所决定的。所以我更愿意把时间统计法和效率划上关系,也许对于拖延症也是有一定帮助的。我想没人会对某一特别多的时间支出事物无动于衷吧。
作者: 柴不柴    时间: 2013-8-4 13:29
  【笔记整理】
  【1】他只是想方设法利用每一分钟,利用任何所谓的“时间下脚料”:乘电车、坐火车、开会、排队…… 他对“时间下脚料”的利用,考虑得无微不至。出门旅行,他看小部头的书,学习外语。举个例,英语他就是主要利用“时间下脚料”学会的。
  【2】“每一次散步,他都用来捕捉昆虫。在那些废话连篇的会议上,他演算习题。他规定,短距离,二三公里路,最好步行,省得为了等车浪费时间、损害神经。步行还有一个好处,因为反正需要散步。”
  【3】时间统计法为他创造了高度理智和健康的生活。他的时间统计法,使他如此繁忙,以致他很容易忽视很多日常饮食起居方面的不利条件。它使他轻松地、宽宏大度地去忍受人们所做的一些蠢事以及公务中的例行公事和杂乱无章,而不去同人怄气。因此他心神安宁、神经健全。
  【4】人很多时候会因为偷那么一点点懒而不去做一些事情,所以一定要有起讫时间为好。
  【5】善用时间的人决不会让人看到疲惫的样子,因为懂得分配精力的技巧,排布轻重缓急的必要。
  【6】一个人只要能对眼前的目标专注起来,他就能够做到自制,进而视暂时的困难为重重考验,毫不退缩。
  【7】时间在身边滴答流走,一味想去控制或挽留时间的人没时间谛听内心的声音,柳比歇夫并不对抗时间,他与时间讲和,让时间为成就自己的目标服务,这样一个光彩照人的一生影响着作者格拉宁及其身后每个赞叹不已的追随者。
  【8】理性计划不是坏事,只有认真对待每个日升月沉间的24个小时的人才可能享受到人间真正的美景。
  【9】不必像个苦行僧那样地枯坐禁欲,必先拥抱生活的美好,再去体认这美好的因由。
  【10】2分钟法则:如果处理一件事的时间小于2分钟,那么立马干掉它。之所以是2分钟,是因为2分钟基本上是一道时间分界线;即从这里开始,你往后再对这个情况进行思量和处理所花费的时间,将远远地超出你现在就动手解决所需要的时间。
  【11】成功一了百了,不成功没完没了
  【12】人们的计划做得越多,形式越随意自然,他们获得的效果就越理想,同时还释放了大量的精神压力。
  
  【原文摘抄】
  【1】对自己要求低一点。 看过一篇哈佛商业评论的文章,解释了“健身房”盈利的要点。就是利用人心理上的弱点。 因为大部分的人总是过高地评价自己。(据说有87%的男性认为自己的性能力高于平均水平,但是实际上这不可能)。 刚买健身卡的人,总是觉得自己会一周起码去3天,算一下,5000的年卡不算贵。 但实际上,据说有超过70%以上的人,一年去的次数不超过10次。对这一点有所认识,无论如何算是我的一个重大转折。 我以前就是那种雄心勃勃,觉得自己什么都能的人。买健身卡这种事,不用说,我也做过,而且不止一次。 如果是前面那个写论文的例子,我通常都把每天的工作时间定为6小时,每天写4000字不止。但结果呢,永远是完不成。但现在我已经慢慢意识到这点。 要以非常低的标准要求自己,然后逐渐进步,渐渐养成习惯。
  【2】每25分钟集中精力工作,然后休息5分钟。哪怕工作没有完成,也要定时休息,然后再进入下一个番茄时间。 道理是很简单,因为焦虑的原因之一就是来自于对任务,尤其是庞大任务的恐惧感。对自己能力的不信任等等。 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把过去的失败和未来的压力都忘掉,只集中于当下,会比较有效率。另外,每30分钟的小任务的完成,又是一次小小的激励 ,使得下一个30分钟更有动力。
  
  【思考及改进】
  【1】时间下脚料。零散时间也要好好利用。
  【2】做事情一定要有起讫时间。
  【3】理性计划,真实记录。
  【4】2分钟法则:如果处理一件事的时间小于2分钟,那么立马干掉它。
  
作者: 湛江五    时间: 2013-8-7 00:01
  基本在车上读的,草草读过起来比较乏味,我相信看第二次的时候将会有更深刻的体会。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方法不是本书的重点,柳比歇夫的精神以及他这个坚持的人生才是书中的精华。让我想起了之前同学的说的“真正的牛人都对所做的事情有真爱”,而在柳比歇夫身上,生命之于时间,面对的不是事情,而是人生。人真正投入到自己的生命中去,成为一个人,一个个性的人。
  
作者: 张哲_M    时间: 2014-1-20 00:45
         刘瑜老师曾在《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的结尾处写到“要向幽暗深处的自己伸出手去”,人要想度过美好的一生首先要了解自己、对自己感兴趣。而如何抵达这一目的呢?柳比歇夫提出了一种方法——记录你自己。柳比歇夫花了一生的时间不断完善和应用这一套方法,我也不敢奢望短短的4小时阅读就能融会贯通,下面仅仅写下我认为的几条基本原则,在以后应用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特点慢慢予以完善好了。
  
  1、对时间开销进行实时记录(实时记录就是当时记录而非事后回忆);
  2、对时间进行质量分级,不同质量的时间安排做重要性和难度不同的事情;
  3、轮作式的休息方法(所谓的积极休息)
  4、事情难度不同,重要性不同则预期花费的时间也不同(这是为了避免给自己顶下不切实际的要求)
  
         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法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让人们能有更多的机会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审视自己。
作者: infatu    时间: 2014-2-9 05:47
  作者格拉宁用生动、夹叙夹议的手法写出了无比枯燥的时间统计法。我也曾惊叹那些著作等身的人们是如何运用时间,能得以给后人留下庞大的遗产。感谢格拉宁,让我们很生动的看到了,柳比歇夫用什么方法达到的学术成就和其他方面渊博的知识,同时工作精力和思维效率有增无减。在生物学上研究成果斐然,他阅读范围广小说、哲学、历史他也阅读总结,在生活上,他睡眠充沛,不开夜车,他还经常从事体育活动、领略山河景色,与朋友——包括研究所、学会、院士、新闻工作者、工程师、农学家维持书信联系,他对生活的乐趣享受也不比任何人少。
  
  “还在柳比歇夫生前,谁见过他的文档都免不了惊愕。他的文件都编了号,装订成册,好几十、好几百本。学术通信,事务信函,生物学、数学、社会学的教案,日记,论文,手稿。”
  而他的日记是什么样子的: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七日。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三小时十五分。鉴定袋蛾——二十分(1.0)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二小时四十五分(0.5)。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二小时二十五分。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十分;《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十分;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纪事》——一小时二十五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本工作合计——六小时二十分。”
  几十、几百页都是这种枯燥无昧、事务性的记载,每天五至七行。干巴巴的统计,既挖掘不出感情,也挖掘不出饶有兴味的时间的细节;语言苍白单调;没有暴露任何隐秘;几乎丝毫没有痛苦,没有欣喜,没有幽默。偶或透露的一点细节,也是象电报一样的乏味。
  
  古人只有日晷、水漏、沙漏来计算时间,而现代人手表不再是奢侈品,还发明了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来节约时间,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娱乐、购物、工作等等。但时间却越来越紧张,没时间看朋友,没时间做饭,没时间思考,没时间到秋天的树林里去站一会,什么也不想,光去听听飞舞的落叶飒飒作响;没时间吟诗;没时间去给过世的亲人上坟。时间不知哪里去了,越来越少。时间的分配几乎同两千年以前赛纳卡时代一摸一样:“我们一生的时间,大部分用于错误及种种恶行;很大一部分虚抛浪掷,无所事事。我们整个一生,几乎都没有用来干应当干的事。”
  
  所以柳比歇夫在某个元旦决定,每天都要结算他度过的时间,算出这个那个都用了多少小时多少分钟。此外他也重视“碎片时间”,减少等待的时间,在坐车的时候读书,从时间中找时间。
  “他把一昼夜中的有效时间即纯时间算成十个小时,分成三个单位,或六个“半单位”,正负误差不超过十分钟。除了最富于创造性的第一类工作外,所有规定的工作量他都竭力按时完成。
         第一类工作包括中心工作(写书,搞研究)和例行工作(着参考书,做笔记,写信)。
         第二类工作包括做学术报告、讲课、开学术讨论会、看文艺作品,不属直接科研工作的活动都包括在内。”
  对于工作他会提前制定年度、月度计划,他完成计划的精确程度,每每使人惊诧不已。每个月花1.5-3小时总结,再花一小时制定下个月的计划;每年花十七八个小时做年度总结分析,除了年度计划,柳比歇夫还把他一生的时间制订成一个个五年计划。每过五年,他把度过的时间和平过的事分析一通,可以说是做个总的鉴定。
  
  柳比歇夫的方法,以它细密的网眼,抓住了变幻无常的、老想溜掉的日常生活,抓住了我们没有察觉到的、损失掉的、不知去向的时间。如今我们尽量不去回顾过去的时间,总是随遇而安,干了就算了。我们的记忆是靠什么?靠事件。我们的生活是拿事件来做标志的。它们仿佛是路标,路标之间却是一片空白。柳比歇夫仿佛是“一个钢铁般的人出现在我面前;什么都阻挡不了他去完成既定的任务。计划生活的骑士、机器人、献身于他的方法的苦行僧”
  作家的议论部分也写的相当好,“意志和理智是两个决定性的因素。必须有钢铁般的意志,和理智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在学术上取得什么成就。聪明人懂得,归根到底,道德要比不道德有利。”柳比歇夫也重视做一个正直、道德的人。读到这一段想起尼采说的“道德是我的心理学,不是我的经济学”如果不道德的成本很高的话,人们自然会放弃不道德的行为了。
  
  除了时间统计法之外,他还有几条守则:
     “1.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2.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3.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睡得很多,十小时左右;
    5.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从第十章开始以作者议论位置评价柳比歇夫一生,他这样做是否幸福、是否值得这样做。但是我还是觉得他是幸福的:充实、理智,不受外界束缚,至少他的渊博的知识给他带来极大的满足感。
  “时间统计法为他创造了高度理智和健康的生活。它,他的时间统计法,使他如此繁忙,以致他很容易忽视很多日常饮食起居方面的不利条件。它使他轻松地、宽宏大度地去忍受人们所做的一些蠢事以及公务中的例行公事和杂乱无章,而不去同人怄气。因此他心神安宁、神经健全。
  他需要的东西极有限:有一个放书的地方和工作的地方,有一个宁静安说的工作环境就够了。当然,宁静安谧这一个要求不算低。在我们的时代,宁静安谧是奇货。不过柳比歇夫需要的宁静安谧是最简朴的一种——只要寂静和摆脱紧张任务就是了。他从不去追求宽敞的住宅、别墅、汽车、名画和富丽堂皇的家具——也就是某些人梦寐以求的排场和惬意的生活,正是这些东西村成他们心目中的宁静安谧的概念。”
  所以他时间统计法背后还有这朴质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作为支撑,同样他也是讲究谦和的道德观的,对名利并无太多的欲望。其实这与他使用时间统计法也是相辅相成的,有的时候去追逐太多外在的声名,恐怕要在很多浮躁的时间上去迎来送往。“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不能乱用到怄气上,不能乱用到竞争角逐或满足虚荣心上”
  
  最后一章的“感伤和自白”写的是非常出色的,甚至是极具文学色彩的。
  “能干的人和有计划的人使人感到他们是时间的主人。
  当作者随心所欲地支配自己的时间时,他体验到一种解放的幸福。这样的时间充满了光明和安宁。一天全部的时间都吸取着最重要和最本质的东西,如同绿叶的表层吸收阳光一般。
  考察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作者似乎透过放大镜看到了时间。一分钟走近来了;一分钟紧接着一分钟绵绵不断地流逝,但它不是毫无变化、对一切漠不关心地流逝,它关心人们是否重视它,它尽量延长自己,呈现出凝结块和空洞体。结构有着某种含意,在作者眼前如同出现了思想的溪流,时间变得可以理解了……
  对宇宙时间或世界时间——作者不敢妄加判断;至于人类的时间,他深信人可以学会去感觉的,甚至能听到它潺潺的流逝声。
  时间弯过来,首尾相接,结成一个圆圈,过去的时间追过了现在的时间,如同在阿丽丝漫游的奇境中一样。在作者眼前,不断流过浪费了的、溜走了的时间,流过了白白荒废的、曾经充满了青春活力和希望的年华——这是空虚的、被吮干了的时间的残骸。
  如果象古希腊人通常所作的那样把时间比作激流,那么柳比歇夫就是这激流中的发电站和联动发电机。在深邃的某处,有一台涡轮机在转动,力求用叶片挡住在我们中间通过的激流。”
  “每一个人当作时间的消费者。他将时间分别用于各种思想、感情和工作。
  时间同矿藏、森林、湖泊一样,是全民的财产。人们可以合理地利用时间,也可以把它毁掉。打发时间是很容易的:聊天、睡觉、徒劳的等待、追求时髦、喝酒,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迟早我们的学校会给孩子们开一门“时间利用”课。作者坚信,从小就应该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时间的热爱。应该教孩子们怎样珍惜时间,怎样找时间,怎样取得时间。”
  
  
作者: grantc    时间: 2014-2-21 15:00
  一、柳比歇夫的为人
  
  1. 对权威的怀疑
  宁愿打倒权威而不愿树立权威的怀疑派。
  他所说的一切, 似乎都是离经叛道的。最最不可动摇的原理,他都能提出怀疑。他不怕冒犯任何权威——达尔文、季米里雅泽夫。论据每每从别人没有想到过的地方突然冒出来。一切都是他自己的,是他自己深思熟虑的结果, 并经过他自己的验证。
  要说他最不能容忍的是什么,那就是无可争辩的真理、 不可动摇的信仰、绝对的结论。
  去寻求真心诚意和摆事实讲道理的论争,他要求双方都能容忍不同的意见。他属于那么 一种罕见的人,当人们同这种人争论时,感到很愉快。当他开始同强有力的对手争论时,他力求理解透彻对方正确的一面。
  “真正的科学家和真理的探索者,从来没有绝对的信念(这里说的是有争论的那些知识领域),他总是不断用新的论据来试图取得对方的同意,他这么做,并不 是因为他觉得在对方面前有什么值得自傲的优越性, 也不是出自虚荣心,而首先是为了检验自己的信念。因而一直到他确信自己确已理解了对方全部的论据,确信对方并非基于极为客观的材料,而是由于这种或那种偏见而持这些观点,因而,进一步的争论已属无益, 直到这个时候,他才停止争论……笔者只有在能用与对方相同程度的说服力来陈述对方意见,并能补充自己的意见来说明对方偏见的根源时,才能停止剧烈的争论。”
  
  2. 神奇的乐观主义和好奇的性格:
  他不管干什么工作,只要干起来便会感到愉快。
  他身上有一种向自己提出问题的需求。
  他的可贵,在于他努力作出回答,不怕有错误。
  
  3. 虚无主义和唯理性
  柳比歇夫在青年时代,他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是满脑袋虚无主义、唯理主义的巴扎洛夫。
  他认为他是虚无主义者,屠格涅夫所说的那种虚无主义者。屠格涅夫说: “虚无主义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不膜拜任何一个权威, 他不信仰任何一个原则,不管这个原则多么受到人们的尊 重。”
  任何时候都不能说他已“成 为”怎样一个人。他永远正在“逐步成为”怎样一个人。他 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变化,他总是重新考虑,不断提高对自己和对自己理想的要求。
  
  4. 广泛的爱
  文学是他的嗜好?没那回事!它是一种自然的需要,是一种无所企求的爱。
  当一个人意识到历史是由他,也是为他创造的时候,他就能胸怀全世界。能意识到国家的命运就是自己个人的命运,这就是公民责任感。胸怀全世界,这是从属于整个人类的一种感觉。
  这里重要之点在于他激起人们的思维,他促使长期不动脑筋的人去思索。
  
  5. 生命的道德感
  这种情感多半是感到天赋的生命是无价之宝;不仅生命只有一次, 不可复得,而且生命中的每一天也同样具有这种只有一次, 不可复得的性质。
  一个人在什么地方有权使用自己一生的时间,在什么 地方无权滥用。在这方面,柳比歇夫为自己订出了一些道德上的禁令,规定了使用时间的道德限度。
  如果不去考虑轻松不轻松的问题,而考虑需要不需要的问题,那么人必然会严肃地考虑如何利用他一天、一月、一年中荒废排的那些时间。
  他不是按照自己 的能力去衡量任务,而是按照任务去衡量能力。他认为, 有一种精神上的义务,要比保持心灵上的安全感好。
  每一人都是最宝贵的财富。充分施展自己 的才能——这是每个人和全人类面临的日益增大的任务。
  利用时间的方法必须与生活的目标和意义、与道德品质协调一致。 应当由每个人自己来制定自己的时间使用法,但不管怎样都应当深思一下自己的生活在怎样度过,关键在于一个人希望从生活得到的是 什么。
  
  
  二、柳比歇夫时间日记的特征
  
  1. 每天都是一篇短短的明细账,记着当天干过的事,注明用了几个钟头几分钟。
  
  2. 没有记叙,没有细节,没有思考,注明一天用了多少时间写这部或那部稿子。无休无止地进 自我工时标定。任何活动——休息。看报、散步,他都记下时 间,多少小时多少分钟。
  
  3. 小结:每个月到月底他都要做小结,画了一些图,列了一些表;年终,又根据每月小结做一份年度总结,列出 一览表。
  
  4. 算出每件主要事件的时间“价格”。
  
  5. 想方设法利用每 一分钟,利用任何所谓的“时间下脚料”:乘电车、坐火车、开 会、排队……
  
  6. 纯时间和毛时间:纯时间要比毛时间少得多。所谓毛时间,就是你花在这项工作上的时间。
  
  7. 制订年度计划或月计划时,要依靠过去的经验。
  
  
  三、时间的令人烦恼之处
  
  因为人并不是什么时候都需要时间的。 有时候他压根儿无处可用,只好磨时间。
  时间的令人烦恼之处正是在于时间不能不用。结果,人们随兴之所至,乱花滥用,用来干五花八门的荒唐事。
  
  
  四: 时间日记带来的改变
  
  1. 特殊的时间感
  多年来经常看手表的结果,柳比歇夫肯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时间感。对他来说,时间的急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仿佛置身于这一急流之中,觉得出来光明在冷冰冰地流逝。他的时间好象是物质,不会无影无踪地消失不见,不会消亡;它变成了什么,总能查得出来。
  
  2. 严格的自我审视与监督
  时间日记照出来的不是人现在的面目,而是他过去的面 目,才过去不久的。
  他不期待别人的赞扬,他学会了自己对自己作出公正 的评价。时间统计法提供了客观的指标,能说明他的情况。
  他自己对自己提出要求,自己监督自 己,自己监视自己,自己向自己汇报。
  
  3. 清楚“溜掉”的时间到哪去了
  细密的网眼,抓住了变幻无常的、老想溜掉的日常生活,抓住了我们没有察觉到的、损失掉的、不知去向的时间。
  
  4. 对自己的研究,科学使用时间
  柳比歇夫通过他的时间统计法对自己进行了研究和试验:试验在写、读、听、工作、思索各方面,他到底能干多少?
  他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力不胜任;他总是循着他能力的边缘前进,他对自己能力的掂量愈来愈精确。
  
  
  五:搜集素材
  
  我手头有大量的存货,一旦有可能出版,存货立刻能派上用场;文章写得很快,因为事实上它不过是我平日储备着的材料,随用随取。
  所有看过的东西,我都要仔细研究。怎么研究?如 果一本书谈的是我不大了解的新东西,我就尽量做摘要。凡是比较重要的书,我都尽量写一份评论性的简 介。
  
  
  六: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时间使用原则
  
  研究自己工作能力的心理特点,发展最适合自己工作能力的日常生活制度。
  几条柳比歇夫个人的时间守则(按照生活和身体特点制定):“1.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2.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3.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睡得很多,十小时左右;5.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我在一天之内是怎么安排读书时间的?清早,头 40 脑清醒,我看严肃的书籍(哲学、数学方面的) 。钻研一 个半到两个小时以后,看比较轻松的读物——历史或 生物学方面的著作。脑子累了,就看文艺作品。
  头脑清醒的时候应当钻研数学,累了便看书。 应当学会不受周围环境的干扰,用在工作上的三个小 时应当是真正做工作的三个小时,不想不相干的事,不听同事的谈话,不听铃声和笑声,也不听收音机……
  他把一昼夜中的有效时间即纯时间算成十个小时,分成 三个单位,或六个“半单位”,正负误差不超过十分钟。 除了最富于创造性的第一类工作外,所有规定的工作量他都竭力按时完成。
  所谓休息,是两种工作的交替,就象是正确的田间轮作制。
  
  
  七:常见的时间谬误
  我们记得的只是 一生中最精彩的时刻。半个小时对我们来说不算时间。我们只承认整段整段的时间,只承认不受客观环境和偶然事件干扰的大段时间。
  只有在这样的时间里,我们才打算大显身手。短一点的时间,我们马上会借口外界干扰、借口客观条件而认为不适用。
  
作者: 痴迷香    时间: 2014-2-24 18:54
       翻完此书,觉得获得新生一般。原来生命还可以这样存在。
      记录每件事所用的时长,并以此作为今后制定计划的依据,更重要的是不断的去感知时间。柳比歇夫知晓了时间的奥秘,正是这种对于时间的感知能力让他强大,从容。或许这种能力也让他比常人更切身的体会到死亡的存在吧。
      人们质疑,一切都制定好计划,一切都按计划进行,这样的人生是否过于机械无趣?作者告诉我们“从知识和思维活动中得到丰富的精神,会摆脱机械性控制的奴役”。
      意志与理智并存的柳比歇夫,能够坚定的执行自己的计划,似乎没有什么能让他困扰的了。但谁让这个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充满了各种神奇有趣的东西。柳比歇夫也为这个世界所着迷,一个昆虫学家研究哲学、历史、数学等等。这是柳比歇夫的矛盾,也是每个人的矛盾。
  
     
作者: pigare    时间: 2014-3-24 11:01
  对于故事主人公使用的时间计算法和他达成的众多事业的关系,我理解为是仪式(ritual)和事务(routine)的关系。仪式看似迷信、费时和多此一举,但是为执行事务确定方向并且为其提供精神监督。在长远上来看,仪式有助于事务的按照目标达成。并且有可能,仪式越费工夫(无聊、洗脑式的不算),事务达成的程度就越深。比如,在和精神密友的交流上,我认为写信这种方式构成了一种仪式,比较网络聊天、电话沟通更能达到交流的深度和效率。
作者: rexiss    时间: 2014-4-8 00:59
  1.我在一天是怎么安排读书时间的?
  清早,头脑清醒,看严肃的书籍。钻研一个半到两个小时以后,看比较轻松的读物,历史方面等著作,脑子累了,就看文艺作品。
  2.感想:感觉书里面写的主人公简直就是个机器人,一个工作狂。他儿子的死都不能让他的工作受到任何的影响。
  3. 法国百科全书派,18世纪中后期,160多位当时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和科学家编撰了一部《百科全书》,宣扬科学和理性,反对迷信和专制,这些人被称为百科全书派。
  4.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是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56年如一日对个人时间进行定量管理而得名的。这种方法建立在数学统计的基础之上,重点是对消耗时间的记录进行分析,使人们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时间利用状况,并养成管理自己时间的习惯。
  简单地说,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就是要记录时间、分析时间、消除时间浪费、重新安排自己的时间。是个人时间定量管理的方法。要点⑴保持时间记录的真实性、准确性。真实是指工作现场的记录,而不是补记的。准确是要求记录的误差不大于15分钟,否则记录就无使用价值;⑵切勿相信凭记忆的估计,人对时间这种抽象物质的记忆是十分不可靠的;⑶选择的时间记录区段要有代表性;⑷及时调整时间分配计划。在检查时间记录时,要找出上一时段计划时间与实耗时间的差,并以此为根据,对下一时段的时间耗用予以重新分配;⑸坚持就是成功
  步骤
  ⑴记录。运用各种各样的耗时记录卡准确地记录时间耗费情况。工作记实表,真实准确;⑵统计。每填完一个时间区段后,对时间耗费情况进行分类统计,看看用于开会、听汇报、检查工作、调查研究、走访用户、读书看报等项目的时间比例有多大,并绘成图表。⑶分析。对照工作效果,分析时间耗费的情况,找出浪费时间的因素。浪费时间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做了不该做的工作;做了应该由别人做的工作;做了浪费别人时间的工作;犯了过去犯过的错误;开会和处理人事关系时间过长等等。⑷反馈。根据分析结果制订消除浪费时间因素的计划,并反馈于下一时段。
  那么这种时间事件记录法具体是怎样来记录的呢?下面是柳比歇夫的记录文字: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七日。
  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三小时十五分。
  鉴定袋蛾–二十分(1.0)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二小时四十五分(0.5)。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二小时二十五分。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十分;《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 –十分;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纪事》–一小 时二十五分。
  基本工作合计–六小时二十分。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八日。
  分类昆虫学:鉴 定袋蛾,结束–二小时二十分。开始写关于袋蛾的报告–一小时五分(1.0)。
  附加工作:给达维陀娃和布里亚赫尔写信,六页–三小时 二十分(0.5)。
  路途往返–0.5。
  休息–剃胡子。
  《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十五分, 《消息报》–十分,《文学报》–二十分;阿·托尔斯泰的《吸 血鬼》,六十六页–一小时三十分。听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 《沙皇的未婚妻》 。
  基本工作合计–六小时四十五分。”
  我把自己的时间事件记录和柳比歇夫的记录对比之后发现,柳比歇夫对日常的各种事情做了分类,比如,基本科研、分类昆虫学等等。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方便最终统计在各项活动上你到底花了多少时间。比如下面的柳比歇夫的统计结果:
  基本科研 – 五十九小时四十五分
  分类昆虫学 – 二十小时五十五分
  附加工作 – 五十小时二十五分
  组织工作 – 五小时四十分
  合计一 百三十六小时四十五分
  “基本科研”这五十九小时四十五分包括什么内容?用在什么上了?
  分类工作 – 《分类法的逻辑》报告草稿 –六小时二十五分
  杂事 – 一小时零分
  校对《达达派研究》 – 三十分
  数学– 十六小时四十分
  日常参考书:里亚普诺夫 – 五十五分
  日常参考书:生物学 – 十二小时零分
  学术通信 – 十一小时五十五分
  学术札记 – 三小时二十五分
  图书索引 – 六小时五十五分
  合计– 五十九小时四十五分”
  我们还可以随便拿哪一项继续分析下去,就拿第六项吧–日常参考书:生物学–十二小时。这十二小时花在什么上面,一目了然,误差不超过一分钟。
  陀布尔让斯基《人类的进化》,三百七十二页,看完(共十六小时五十五分) – 六小时四十五分
  亚诺什·卡罗埃《动物有没有思想》, 九十一页 – 二小时零分
  P.贝尔格的手稿 – 二小时零分
  聂考洛,奥斯维尔陀,十七页 – 四十分
  拉特纳的手稿 – 一小时三十分
  合计– 十二小时五十五分”
  通过做这样的记录,柳比歇夫获得了精确感知时间的能力。
  感想:感觉按照这样的记录好麻烦啊,很难坚持下去。
  5、各门科学到了顶端分界线就更不明显了。就像金字塔一样。
  6、没有时间思考的科学家是没有指望的科学家。
  7、主人公除了时间法之外,他还遵守几条守则:
  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睡得很多,十小时左右
  把累人的工作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8、柳比歇夫的经验在于充分使用每一天的每一小时和每一分钟。一生是个极长的时间,可以把工作干个够。可以读大量的书籍,可以学会好几门语言,可以出门履行,可以饱听音乐,可以。。。。。。如果我们自己慢吞吞,那么生活就不等人。
  9、柳比歇夫在1963年记录了2006个小时的工作,平均每天工作五小时二十九分钟。
  10、超越自己是非常幸福的
  11、生活就是透辟的理解。
  12、柳比歇夫这人的工作学习效率是非常惊人的,他并不别人聪明,也并不比别人休息的少,也不比别人玩得少。很多人也很忙,但就是没有柳书读得多,思考深得多。一切归结于他的时间统计法!看到这里我总结一下柳的方法!
  善于利用零碎时间
  学习善于调整,学累了就换其它科目,再累了就看小说。一天猛做一件事情是效率低下的。
  他看书并不快,例如数学类的书一小时只看五页左右,哲学类的书一小时看20-30页,他每页都在仔细研究
  他对时间很虔诚,没想过我要超过别人拿第一的想法。
  13、幼小的孩子对事件的流逝很迟钝,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强烈,
  
  
  
作者: 拧发条    时间: 2014-4-17 02:41
  不知道是翻译的原因还是什么,感觉作者和主人公之间有个很理性的距离,并不感觉热情的崇敬或者一丝丝的不予苟同,这个距离也有好处,让我们理性的看待主人公。
  我一直自诩计划大王,擅长做计划——当然一开始不擅长,完不成是家常便饭,也是这么些年一步步逼迫自己直面自我直面现实,做到这一点计划能力才会有些提升。
  柳比歇夫的这种生活方式并没有激起我这个计划大王的追捧之心,尽管我和他一样是一个“没有计划就不知道该怎么生活的人”,但做到那一步我还是冒不起这个险的。
  是的,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法贯穿了一生,真是个冒险。
  首先,他在年轻时已经提出了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我看传记的时候想要获的一个信息就是,主人公是如何确定了自己的使命?这本书里没有写,仅仅是这么描述,然后,柳比歇夫就按照他设立的这个目标开始孜孜不倦,从不顾及别的,除非是和目标有关。
  其次,柳比歇夫并不是从哪里看到了时间管理法从而大受激发开始强迫自己使用,从书中描述,他应该是自觉地,自愿的使用这种时间管理法并且沉醉其中,也就是说适合自己。
  再次,由于总感觉书中的柳比歇夫不够真实,离读者有点远,所以我的感觉就是柳比歇夫是个生活极其单纯的人,没有什么庞杂的意料之外的活动,all is in the plan.
  这一年里我看的最多的书就是关于自我管理,也慢慢发现,如果功成名就可以遵循一个规律的话,这个规律大致就是自律,自控,计划,目标,执行,坚持之类的——这些我不能说100%同意,因为我隐约在寻找一种使命感,总认为如果一个人可以找到他一生的使命,然后一切就如同吸引力一般向TA靠拢,激情和使命感可以帮TA成就一个绝对是循规蹈矩的“规律”达不到的高度,比如乔布斯,比如扎克伯格,比尔盖茨之类,他们的成就可能会牺牲自我的一些平衡,但能达到的成就绝对是对人类有贡献的那一类,而不仅仅是一个功成名就的外在光鲜。
  
  那么,我们简单来说,假设有这么三类人,像柳比歇夫一样,乐忠于对自我进行严格的管理,享受一种自律的生活,从而沿着成就的规律,取得成就,假设不是智商或是情商有问题,假设生活中没有特别意外的意外。
  像乔布斯一样,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也是命运的幸运儿,得以在年轻的时候就发现自己的使命,从而用激情吸引一切的资源来达到一个自然而然的高度。
  第三类就是,大部分人,享受美目前的舒适区域的状态,不擅长自我思考,自我观察,不擅长不喜欢自我管理,喜欢随遇而安的生活,这种人的变数比较大,但总的来说是达不到一个很高的高度的,一辈子能找到内心的平衡已经是万幸了。
  
  基于以上的假设模型,乱安乱套的给自己设定一种生活状态是不太理性的选择。
  
  我惊叹柳比歇夫如此纯粹的生活方式,并觉得这是个冒险,我无法体察他的内心,并擅自臆想他的直线行走会不会错过了更好的选择,一个可以使他取得更伟大的成绩的选择。作者尽管说,这是一种普通人拯救自我的好法子,但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经很不普通了,不普通在不能效仿。
  
  
  我说这是一个冒险,也是由于大多数人做不到,不敢去押这个宝,人们总是贪婪的,于我来说,我已经活了20多年,却仍没有感到命运的召唤,于是不断地寻找,并不敢用一种方式来钉死自己的道路,总害怕会有更好的选择要错过,但遗憾的仍是时间,精力有限,成就一项伟业要用去大半的生命,我们生怕一个选择浪费了精力。柳比歇夫如此珍惜时间还是在临行前有计划没能完成。
  
  有时候想到,我等庸庸之辈,只是沿着一条既定的道路,从求学到求职到求生,为了一份好成绩,一个好学历,一份好工作,一个还不错的生活——奉献着一生,若说临死会留下什么有意义的东西,却是个需要考虑的问题。——真是悲哀!这是个深度的焦虑,正在困扰着我目前的生活。
  
  
  我希望我有这个运气成为一个激情的创业者,在此之前也心甘情愿追随一种自律的生活方式,希望一步步做的更好。
  
  
  这本书只是粗略看了一遍,回头可以再次回顾看看有没有别的收获。暂此,感受柳比歇夫的纯粹,更好的规划自己,我正走在理性自律者的道路上,等待并寻找命运的召唤。
  
  
  
作者: 和子    时间: 2014-5-21 00:42
  摘抄部分:
  
  他对"时间下脚料"的利用,考虑得无微不至。出门旅行,他看小部头的书,学习外语。举个例,英语他就是主要利用"时间下脚料"学会的。
  
    "我在全苏植物保护研究所工作的时候,常常出差。一般我要带一定数量的书上火车。如果是长期出差,我就把书打成邮件,寄到一定的地点。带多少书,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决定。
  
    "我在一天之内是怎么安排读书时间的?清早,头脑清醒,我看严肃的书籍(哲学、数学方面的)。钻研一个半到两个小时以后,看比较轻松的读物--历史或生物学方面的著作。脑子累了,就看文艺作品。
  
    "在路上看书有什么好处?第一,路途的不使你感觉不到,很容易将就;第二,神经系统的状况比在其它条件下良好。
  
    "坐电车,我看的不是一种书,有两三种书。如果是从起点站坐起(例如在列宁格勒),那就可以有位子坐,因而不仅可以看书,还可以写字。如果电车很挤,有时候只能把着扶手杆勉强站住,那就需要小册子,而且要比较轻松的。现在列宁格勒有许多人在电车上看书。"
  
  
  他对"时间下脚料"的利用,考虑得无微不至。出门旅行,他看小部头的书,学习外语。举个例,英语他就是主要利用"时间下脚料"学会的。
  
    "我在全苏植物保护研究所工作的时候,常常出差。一般我要带一定数量的书上火车。如果是长期出差,我就把书打成邮件,寄到一定的地点。带多少书,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决定。
  
    "我在一天之内是怎么安排读书时间的?清早,头脑清醒,我看严肃的书籍(哲学、数学方面的)。钻研一个半到两个小时以后,看比较轻松的读物--历史或生物学方面的著作。脑子累了,就看文艺作品。
  
    "在路上看书有什么好处?第一,路途的不使你感觉不到,很容易将就;第二,神经系统的状况比在其它条件下良好。
  
    "坐电车,我看的不是一种书,有两三种书。如果是从起点站坐起(例如在列宁格勒),那就可以有位子坐,因而不仅可以看书,还可以写字。如果电车很挤,有时候只能把着扶手杆勉强站住,那就需要小册子,而且要比较轻松的。现在列宁格勒有许多人在电车上看书。"
  
  他对"时间下脚料"的利用,考虑得无微不至。出门旅行,他看小部头的书,学习外语。举个例,英语他就是主要利用"时间下脚料"学会的。
  
    "我在全苏植物保护研究所工作的时候,常常出差。一般我要带一定数量的书上火车。如果是长期出差,我就把书打成邮件,寄到一定的地点。带多少书,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决定。
  
    "我在一天之内是怎么安排读书时间的?清早,头脑清醒,我看严肃的书籍(哲学、数学方面的)。钻研一个半到两个小时以后,看比较轻松的读物--历史或生物学方面的著作。脑子累了,就看文艺作品。
  
    "在路上看书有什么好处?第一,路途的不使你感觉不到,很容易将就;第二,神经系统的状况比在其它条件下良好。
  
    "坐电车,我看的不是一种书,有两三种书。如果是从起点站坐起(例如在列宁格勒),那就可以有位子坐,因而不仅可以看书,还可以写字。如果电车很挤,有时候只能把着扶手杆勉强站住,那就需要小册子,而且要比较轻松的。现在列宁格勒有许多人在电车上看书。"
  
  他对"时间下脚料"的利用,考虑得无微不至。出门旅行,他看小部头的书,学习外语。举个例,英语他就是主要利用"时间下脚料"学会的。
  
    "我在全苏植物保护研究所工作的时候,常常出差。一般我要带一定数量的书上火车。如果是长期出差,我就把书打成邮件,寄到一定的地点。带多少书,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决定。
  
    "我在一天之内是怎么安排读书时间的?清早,头脑清醒,我看严肃的书籍(哲学、数学方面的)。钻研一个半到两个小时以后,看比较轻松的读物--历史或生物学方面的著作。脑子累了,就看文艺作品。
  
    "在路上看书有什么好处?第一,路途的不使你感觉不到,很容易将就;第二,神经系统的状况比在其它条件下良好。
  
    "坐电车,我看的不是一种书,有两三种书。如果是从起点站坐起(例如在列宁格勒),那就可以有位子坐,因而不仅可以看书,还可以写字。如果电车很挤,有时候只能把着扶手杆勉强站住,那就需要小册子,而且要比较轻松的。现在列宁格勒有许多人在电车上看书。"
  
  他记下工作起讫的时间,误差不超过五分钟。
  
    "工作中的任何间歇,我都要创除。我计算的是纯时间,"柳比歇夫写道,"纯时间要比毛时间少得多。所谓毛时间,就是你花在这项工作上的时间。
  
  如果认真办事,实际工作时间对预定工作时间的误差一般为百分之十。需要做摘要评论的书,常常没有完成预定的数目,拉下很多。兴趣往往转到别的事情上去了,欠了很多债,一下子还清又不可能,结果就完不成计划。有时候,完不成计划是由于工作精力暂时衰退。完不成计划也有外界的原因。但不管怎么样,我知道,我的工作有必要做计划。我以为,我所取得的成就,有许多是靠了我的方法。
  
  每日的记录只用几分钟,不会更多。仿佛是那么轻巧容易,谁想这样办都可以办到……几乎是习惯成自然了--象上表一样。
  
  虚无主义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不膜拜任何一个权威,他不信仰任何一个原则,不管这个原则多么受到人们的尊重。"就柳比歇夫而论,只需要再补充一点:他的虚无主义是创造者的虚无主义。在他,重要的并不是推翻什么,而是代替;不是驳倒什么,而是信服……
  
  他用各种各样的体系把日常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他有保管资料的体系、通信的体系、保存照片的体系等等。
  
  有时,几乎把整封书馆都搬进了著作中。时间统计法帮助他利用几十年来积攒的全部浩瀚的材料。
  
    时间统计法为他创造了高度理智和健康的生活。它,他的时间统计法,使他如此繁忙,以致他很容易忽视很多日常饮食起居方面的不利条件。它使他轻松地、宽宏大度地去忍受人们所做的一些蠢事以及公务中的例行公事和杂乱无章,而不去同人怄气。因此他心神安宁、神经健全。
  
  如果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能干些什么,那生活会变得多么美好!因为每个人的能力都比他自己感觉到的大得多。他会变得比自己想象的更为勇敢;他会变得更坚韧、更有力,更能适应环境。
  
  如果真的这样,倒也罢了!不难证实,我们这部中篇小说的主人公不但睡得多,不开夜车,他还经常从事体育活动,至于领略山河景色那就更别提了。他对生活的乐趣,享受得要比作者多得多。
  
  有的不是夺目的闪光,而是忍耐。是从不放松的自我检查。他日复一日提高对自己要求的标准,毫不容情。
  
  ---------------------------------------------------------------------------------------------------------
  
  作者写《奇特的一生》这本书,可能最开始的立足点并不是介绍一种时间管理方法,可能是在更多人读过这本书之后,觉得这种记录很好用,这本书才作为时间管理指导书籍流传。当然,除了时间管理,还有很多其他内容,虽然有些内容我一点都不赞成
  
  譬如柳比歇夫还有几条守则:
  "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睡得很多,十小时“
  
  柳比歇夫的方式有很多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人士的,因为他是一个科学研究者,除了授课时间,有大量时间可供其自由支配,他的人生目标昆虫分类学,几乎不受社会和他人的束缚。所以要提炼出合适自己用的部分。
  
  ----------------------------------------------------------------------------------------------
  http://www.mifengtd.cn/articles/lyubishchev-time-management-reflection.html这篇文章里总结的比较好。
  摘录如下:
  
  (一)相关的理论
  统计分析:这是核心,柳比歇夫对其生活中的各类事项进行了分类,并进行了相关的统计。
  精力管理:按照不同时间段的精力特点,进行分类,安排合适的事项。如:他在一天之内是怎么安排读书时间的?清早,头脑清醒,我看严肃的书籍(哲学、数学方面的)。钻研一个半到两个小时以后,看比较轻松的读物;历史或生物学方面的著作。脑子累了,就看文艺作品。
  连续分段休息法:区别各种工作时间的性质,纳入“连续一分段一连续一分段”的组合公式进行处理。如此便能充分利用间隔或空档的时段,创造出更多可供利用的时间。
  碎片化时间管理:柳比歇夫善于利用一切零碎的时间,他的英语就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会的。
  (二)时间统计相关要点
  
  保持时间记录的真实性、准确性。真实是指工作现场的记录,而不是补记的。准确是要求记录的误差不大于15分钟,否则记录就无使用价值;
  切勿相信凭记忆的估计,人对时间这种抽象物质的记忆是十分不可靠的;
  选择的时间记录区段要有代表性;
  及时调整时间分配计划。在检查时间记录时,要找出上一时段计划时间与实耗时间的差,并以此为根据,对下一时段的时间耗用予以重新分配;
  坚持就是成功。
  
  (三)相关的步骤
  
  记录。运用各种各样的耗时记录卡准确地记录时间耗费情况。工作记实表,真实准确;
  统计。每填完一个时间区段后,对时间耗费情况进行分类统计,看看用于开会、听汇报、检查工作、调查研究、走访用户、读书看报等项目的时间比例有多大,并绘成图表。
  分析。对照工作效果,分析时间耗费的情况,找出浪费时间的因素。浪费时间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做了不该做的工作;做了应该由别人做的工作;做了浪费别人时间的工作;犯了过去犯过的错误;开会和处理人事关系时间过长等等。
  反馈。根据分析结果制订消除浪费时间因素的计划,并反馈于下一时段。
  
  -----------------------------------------------------------------------------------------------------
  
  还有关键的一点就是分类能力,记录时间后,需要将时间分类归档,也就是需要将所有进行的事务分类。
  
  开始尝试使用这种方法,试了很多app,最后还是atimelogger最好用,决定使用一段时间,坚持记录。
作者: 仄吻夕    时间: 2014-5-31 04:24
  草草的看了电子版的书。决定在亚马逊买一本预购的纸质书。
  
  可以知道时间都用在了哪里,也就是知道了我这辈子都在干嘛了。
  常常过了一天,一个礼拜,一个月,觉得行程匆匆,但是回首之后不知道我都做了什么,时间久过去了。
  
  白驹过隙,转眼间一个月,转眼间一年。当年的梦想,最初的决心都化为了泡影不知道被什么给打发了。看了这本书之后恍然大悟,我真的没有很认真的对待自己的人生。只是如往常一样立下一个决心之后就了无音讯了,最后总是在自责和后悔中煎熬。或者反复的计划计划计划却从未完成任何预设。
  
  我们都设想过成为什么样的人,成就什么样伟业,但是很多人都半路就放弃或者妥协。我想这都是因为没有一个时间表提醒我们。
  
  大多数人多不到柳比歇夫这样详尽的统计计算和坚持不懈,因为很多人不会统计学,对于数学也是头疼的。比如我。但是这是个提醒,也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方法。重要的是要开始计算自己的时间了,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start最重要!
作者: Christ    时间: 2014-6-4 03:57
  如水晶般晶莹、匀称的时间——奇特的一生
  柳比歇夫的时间如水晶般晶莹、匀称,使人为之惊叹不已。几十年的时间可以一眼看透,在漫长的岁月里,没有丝毫模糊之处,也没有禁区。在我们的时代能这样坦率地度过一生,这是罕见的事。——题记。
  
  
  自我从几年前山寨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到现在,期间因应试教育中断了半年左右,但又因它而重新使用。随着我不断改进,这也逐渐成为我的方法,为我所用。但我还远远达不到大师柳比歇夫的境界,他珍惜每一秒钟,并使每一秒钟都过得很有意义,同时又把这看成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那是最为困难的一件事。
  仰之弥高,望之弥艰,钻之亦不可得。知易行难啊!!
  在他的82年人生中,有56年时间,他一天不落地记录着自己每小时甚至每分钟的时间的去处。记录是有目的的:为了分析消耗的时间,以此为依据重新安排自己的时间,使浪费时间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还有比他更持之以恒的人吗?  
   想一想吧,在他的82年人生中有56年,每天记录时间的误差不允许超过十五分钟——否则就意味着数据的无效性。这件事听起来很让人激动,而实际上却不那么好玩,这需要付出常人所不可能具有的耐力。 我的一年多的感受就是,一不留神,你又忘掉了时间,忘掉了去记录。
  即便我已经稍与时间这个朋友有点交情,但仍深切感受到时间之狡猾。一不留神,她就“失踪”了,一天24小时,我仅仅记录了22小时左右,也就是说,将近2小时是白白消失了。一天就2小时,1个月,1年,啊,积累下来就是几年几年了。那么,抢救时间的行动是势在必行了。
  另外,我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一天竟然这么快就一闪而过,我还没有大展拳脚呢,我还有大把大把的东西要做呢!
  但柳比歇夫却与我截然不同,他对待具体时间的勇敢精神使我大为惊讶。他善于捉摸具体的时间。他学会了如何同跳动着脉搏的、正想溜走的“现在”打交道。他不怕屈指可数的、日益减少着的余年。他小心翼翼地延长时间,紧紧挨住它,尽量做到不无故浪费时间,连点滴时间都不放过。他对时间就象对不可或缺的生活口粮那样重视。“消磨时间” ; ;这是不可能在他头脑中产生的念头。任何时间对他来说都是宝贝。时间是进行创造的时间,认识事物的时间,享受生活乐趣的时间。他对时间满心崇敬。原来,一生完全不象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那么短暂。这里问题不在寿命长短,也不在工作安排得满腾腾的。柳比歇夫的经验在于充分使用一天中的每一个小时,一小时中的每一分钟,时时考虑实效。一生的时间是极长的时间,在一生中可以把工作干个够,可以读大量的书籍,可以学会好几种语言,可以出门旅行,可以饱听音乐,可以教育子女,可以在乡下居住,也可以在城里居住,可以栽培花园,可以培养青年一代……
  他不但睡得多,不开夜车,他还经常从事体育活动,至于领略山河景色那就更别提了。他对生活的乐趣,享受得要比普通人多得多。
  因此每个像我一样的读者找不到任何“然而”作为借口。
  
  为了节约时间,实干家下了马车坐上火车,下了火车坐上飞机。发明了电报和电话来代替书信,电视代替了剧院,拉链代替了扣子,圆珠笔代替了鹅翎。电梯、计算机、百货公司、电传打字机、电动制刀 ; ;这一切发明,都是为了替人节省时间。然而,不知道为什么,人越来越感到时间不够用。实干家加快了速度,推广了电子计算机,把百货公司翻修成自动售货公司,采用照相制版法来印报纸。连说话都尽量说得简洁些,也不动手写了,而是利用录音机口授。但时间却越来越紧张。不仅是实干家,人人都感到时间的匮乏。没有时间看朋友;没有时间写信;没有时间照料孩子;没有时间去想;没有时间到秋天的树林里去站一会,什么也不想,光去听听飞舞的落叶飒飒作响;没有时间吟诗;没有时间去给父母上坟。小学生也好,大学生也好,老头儿也好,大家都没有时间。时间不知哪里去了,越来越少。手表再也不是奢侈品,每个人手腕上都戴的有,走得很准,校正过,还防水;人人都有一座闹钟滴滴答答走着。但是时间并没有因此而增加。时间的分配几乎同两千年以前赛纳卡时代一摸一样:“我们一生的时间,大部分用于错误及种种恶行;很大一部分虚抛浪掷,无所事事。我们整个一生,几乎都没有用来干应当干的事。”然而,柳比歇夫他几乎从未抱怨过自己没有时间。我早就注意到,善于工作的人,时间总是够用的。不,最好还是用另一种说法:他们的时间要比别人多些。我不由自主地记起康斯坦丁在杜布尔塔如何长时间地散步,津津有味地讲开了他自己有趣的小故事;他似乎无所事事,因为他从不来去匆匆,从不说自己忙,然而他却比我们任何人都干得多。什么时候干的?不知道。
    象柳比歇夫这样的人,似乎同时间建立了一种神秘的、谁也猜不透的关系。这样的人无所畏惧地面对这位贪婪之神。
  
   可以说,柳比歇夫就是我现在的也是将来的永远的榜样。我很想像他一样,有时间和朋友谈天说地;有时间写信交流;有时间照料父母;有时间去思考;有时间到秋天的树林里去站一会,什么也不想,光去听听飞舞的落叶飒飒作响;有时间学习;有时间去旅游;有时间去做想做的事情,有时间去领略透这美妙的人生!
  
  
  柳比歇夫那最坚不可摧的面对张开那黑黝黝贪婪大嘴的时间仍无所畏惧的形象在我心中经久不衰,尽管是一个平凡的老头儿,背影却那么的令人肃然起敬。
  
  
  
  
  
   我在这个世界上能活多久,这是我不能决定的,可是我,作为一个人,能有充分价值地生活多少时间,却正是由我决定的。
作者: Bart    时间: 2014-6-15 21:46
  柳比歇夫的事件时间日志,是我用过最有效的解决拖延症的方法。
  
  在市面上的书籍中,有教授你克服拖延的很多种办法。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自己克服拖延的方法是,集中精力先给要做事情的设置优先级,重要紧急的事情排第一,紧急但不重要的第二,重要但不紧急的第三,不重要不紧急的尽量不做。设置优先级是否有用,最关键的一点是:在决定做事情之前,必须先给自己几分钟时间思考。如果在纸条上写下优先级列表,然后遵照执行效果更佳。
  
  但是拖延之所以叫“拖延”,就是因为大脑知道自己应该做这个事情,但是在动手要做的时候行动上抗拒了。最苦恼的是这事就会一直占着大脑这个内存,在你做别的的事情的时候,时不时弹出窗口骚扰你。
  
  我们知道20/80法则,在日常工作中只需20%时间就能处理80%的工作。问题就在于你用排优先级方法做事情,很多时候20%最有效率的时间,都用来处理紧急事件去了,而对于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却无所作为。比如说背英语4级单词,在大学一年级开学的时候,它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你自己也知道如果不背,你将来可能拿不到毕业证,但是你克制不了自己玩的欲望。你在玩的时候也会想着这事,玩过之后你会产生负罪感,最终的结果是玩的时候不尽兴,单词最后也没背。“拖延症”最大的危害,就在于把时间都浪费在权衡做好两件事情的无尽挣扎里。往往是这种挣扎,才是病。
  
  任何人都有拖延的时候,拖延也不可能在根本上解决,比如说早上赖床睡回笼觉,作业到要交的时候才做。解决拖延行这有效的办法是“结构性拖延”,一件事情你现在不想做,可以先做另外一件事情,事后有空再做这个事情。这样做时间并没有浪费,只是结构的先后顺序改变了。在这个时候,柳比歇夫统计时间的方法可以产生很好的作用。以柳比歇夫的经验看,一个人一天纯的工作时间平均是8小时,如果你每天写事件时间清单,“结构性拖延”的时间加上优先级安排的时间,一般不会小于8小时,这时候你就可以消除内疚感,因为虽然你拖延了,但是你没有浪费时间,达到了柳比歇夫的大师水平。
  
  在语文考试的时候,最正确的写作文的办法是拿到卷子的时候,先看一眼作文,然后再做前面的考题。因为在你答题的过程中,你的大脑已经在思考作文的素材,这样在你真正写作文的时候,才能真正的文如泉涌。拖延也不一定是一件坏事,你先把一件事发一边,后来再去做也许会有和考试时先看作文一样,有更好的效果。结合到柳比歇夫的事件时间日志法,你可以在日志中记下,你拖延的事情在每天你头脑中出现的次数,和你思考这件事的时长,然后累加统计,这样过程是充满乐趣的。
  
  在你用柳比歇夫方法时,结构性拖延真的可以充满快乐。所以柳比歇夫的事件时间日志,是我用过最有效的解决拖延症的方法。




欢迎光临 悦读人生 (http://dothinking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