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人生

标题: 岛 - 书评 [打印本页]

作者: 小书虫    时间: 2013-5-25 01:19
标题: 岛 - 书评
  多年来,阿丽克西斯发觉母亲总是过分守护着自己的过去,不仅掩埋了自己的根,还把上面的泥土踩得结结实实。
  阿丽克西斯决定打开母亲尘封的过去。
  她来到爱琴海的布拉卡,登上一座叫斯皮纳龙格的荒凉小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077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作者: 棕榈的    时间: 2013-7-26 20:14
  阳光与阴霾交错 紧张却不压抑
  
  
  
  那座岛 斯皮纳龙格
  
  玛丽娅在昏暗灯光下发现自己脚底上那一块干皮斑痕。。
  真正的故事开启了。
  
  而关于吉奥吉斯 :
  葬礼在布拉卡,这个他终生生活的地方举行,一百多个村民挤满了教堂,他们怀着身后的感情悼念这位沉默寡言的渔夫,她一生遭受了那么多不行,却从未抱怨。
  这句话完全戳中泪点。
  
作者: lijing    时间: 2013-8-13 01:53
   小的时候最不爱去医院,每次去打针,人们挤在狭小的医院走廊里,孩子像螺旋一样挣脱怀抱想要逃跑,声嘶力竭的哭喊在大人们特有的低音嗡嗡里劈头而过,混杂了消毒水和厕所味儿,成为我童年的斑点。也有过几次探望病人的经历,还有一年暑假姥爷做了白内障手术在医院里照顾,一进到医院门口就睁大眼睛看着往来的病人,这种自虐的本性在特定区域让人酣畅淋漓,有眼睛结成一个大疤的独眼老汉,也有刚被打的满脸刀痕奄奄一息躺在电梯旁边临时床位上的人。再有就是细菌,连脚底下都粘着能引发疾病的病菌,拿纸巾触摸门扶手,细菌通过呼吸进入身体,肉体也变得肮脏。
    这本书里的斯皮纳龙格岛给人力量,即使得了麻风病也尽量提供正常生活,因为这里住的是得了同一种病人,疾病在当时无法治愈没有希望,只能在岛上备受折磨然后死掉。岛上有商店、酒馆、面包店,一排很长的街区,还有教堂和菜园。人们忍受同样的疾病没有了高下之分,也有的人蒙着面纱,遮住腐烂扭曲的骨骼。第一次来岛上总会另人震撼,因为这里吹淡了死亡的腐败气味,有的是生机勃勃,尤其是在一些雅典人被当包袱一样扔到岛上之后。他们励精图治,首先把岛上的饮用水解决了,然后是发电设备,再有恢复了很多年都不举行的节日,开辟了一些新地方种植蔬菜和花,仗着争取来的经费经营娱乐活动,电影、报纸相继跟上。这让来伊莲妮快乐起来,她意识到在活着而不是等死,和她一起来的学生也变得开朗。她把岛上的变化告诉了每周几次往返陆地和小岛之间运输物资的丈夫吉奥吉斯,他们每个礼拜都能见上一面,女人在城楼上面,男人在海边,男人虽然略微嫉妒那些整天都能看见妻子的人们,但他还是为这些变化感到高兴。过了些年,城墙上没有了伊莲妮,她的伤口化脓高烧而死。
    再过些年,男人又有了在岛上说话的对象,那是他的女儿之一玛利亚。玛丽亚在结婚之前一个礼拜注意到自己的脚上涨了一块斑,她和父亲去城里的医院,医生克里提斯证实了病患,最让玛利亚绝望的是她的未婚夫在得知消息后只来探望过一次,然后就再也没出现过。那天早上只有自己的一个好朋友送行,父亲把她送到了岛上,开始了几年相互对话的日子。来探望的朋友说她的未婚夫和她自私、狂傲的姐姐安娜开始了不正当关系,这让早已心灰意冷的玛丽亚遭受到更大的打击,也让未婚夫在自己天使般的幻象中走了出来,这场没有持续下去的婚姻显露出欲望和冒险的本质。
    岛上的爱情最后救了她,克里提斯医生每周一次的探访燃起了生命之火,他们用一两个小时喝咖啡聊天,在玛丽亚舒适的小屋里,很多装饰品都是她带来岛上的。他开始渴望和玛丽亚生活在一起,这种渴望变成了根治麻风病的动力,并快速应用在患者身上,几年后,整个斯皮纳龙格岛解放了。就在他们返回陆地的那天晚上,玛丽亚的姐姐被她的丈夫枪杀在了路去广场的路上,原因就是安娜和马诺里私通。玛丽亚和父亲看着姐姐死去,马诺里再一次逃走了,留下了姐姐的遗孤索菲亚。玛丽亚和克里提斯结婚后领养了索菲亚。十几年后当索菲亚知道真相后,仇恨和窘迫控制着她,继承了安娜的神经质,她远走他乡,再也没见过她的姨妈和姨夫。丑恶的家庭背景就像大山一样压迫着她,她从没有和丈夫说过一句,直到女儿即将去到希腊的旅行开启了记忆。
    安娜和玛丽亚的性格令人抓狂,一个安于家庭,性格内敛,荒废了年华经营家庭照顾父亲。一个脾气暴躁,但美丽大胆,玩世不恭,嫁给了一个富家子弟,性格缺失和没有道德底线导致了和小叔的乱情,最终也为此而死。悲惨结局验证了性格决定命运。说不上好坏与否,但是玛丽亚过于平静的生活节奏也不正常,这两个人是人性的两个极端,折射出没有母爱的家庭窘境。但仁爱总是会得到回报,玛丽亚与克里提斯后半生的美好婚姻稍显安慰。
    他们的父亲吉奥吉斯一生遭受磨难,年轻的时候妻子得了麻风病被送到岛上,从此咫尺天涯只能含泪相望,多年后女儿再次重复了悲惨命运,虽然病好后回到家里,但另一个女儿被自己的丈夫杀死。至亲一个个远离的痛苦折磨着本来寡言少语的船夫,在小酒馆里他静静听着俗世杂乱,很少说话,因为妻子麻风病史而被亲家拒之门外一个人撑起了家,每个礼拜去探望岛上女儿。伊莲妮的遭遇也很悲惨,但是她热爱生活,心慈仁爱,即使到了岛上也对传染她的小学生关怀备至向母亲一样,如果发上在我身上会爱恋如此么,求仁得仁。今天看到一句话,爱笑的人生活坏不到哪里去。在伊莲妮和岛上的两位医生身上看到敬业的奉献精神,尤其是两位医生,整天被马蜂病人围绕,晚上只能做简单的清洗工作,来自身体的巨大恐惧和治愈病人的艰苦历程让他们迅速衰老,但是岛最终还是解放了。
    斯皮纳龙格岛治疗麻风病真假与否先不去谈论,单就这种治疗模式,虽然外界看来残忍,像被流放到大监狱里,但是对于病人却疗效显著。治病关键的患者心静,能在同类中生活,而不被人监视总是好法子。虽然现在没有麻风病,但很多传染性强的疾病还存在,释放外界给予病人的压力没有释放之法。
  愿这个苦难的家庭在天堂幸福。
     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看完第一章再也不想读下去,拙劣稚嫩的翻译像是出自刚毕业的学生之手,然而知名度还是把我刺激了一下,读到第二章渐渐领悟到名家执笔的婉约简洁。前后笔锋看似判若两人。
作者: 账房先    时间: 2013-8-14 15:05
         每个人都以独立的个体存在,却又与周遭的人或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生或死,似乎都不再是一个人的简单问题。我们身上背负了自己、他人的责任。每一次的坚持,都是责任使然,最终看到的是不灭的希望。
         吉奥吉斯,一个“信使”,往返于布拉卡和斯皮纳龙格岛。这个没有亲身经历麻风的人,却有着比这些人有着更深的体会:妻子伊莲妮的离开,玛丽娅的重归,安娜的枪杀。命运对他来说,既是残忍的,又是公平的。
  伊莲妮,这个值得让人尊敬的女人,带着所有人的眷恋,离开了世界。无论是在布拉卡还是斯皮纳龙格,她始终都没有忘记的身份:母亲和教师。或许对她来说,这两个身份可以合二为一。无论是自己的孩子,还是她的学生,她都给予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关心和温暖。甚至给予后者的更多斯皮纳龙格岛上,她坚定地牵着那个麻风小男孩的手,没有松开。多年以后,这个小男孩走上了讲台,他是伊莲妮的 传承。
         玛丽娅,这个饱受命运折磨,却从未放弃过的人,几度让自己落泪。伊莲妮的离开,让她过早地承担了母亲的角色:洗衣、做饭、照顾父亲和姐姐。她如一抹阳光,照进了父亲的心里。婚礼前夕,她被诊断为麻风。昔日恋人的虚假关怀,父亲的日后起居、身体的不治之症,一度让她绝望。踏上斯皮纳龙格岛的那天,她昏睡了一个下午。然后,她找回了自己。她在斯皮纳龙格岛上开始积极地生活、帮助那些身患疾病的人。最终,麻风被治好,她离开了这个岛,收获了完美的爱情。
         安娜,这个一出场就充满了功利心的女人。攀附权贵、不守妇道、最终死在了丈夫的枪下。安娜的一生,是放纵的。她有很多的角色:先是女儿、姐姐,后是妻子、母亲。她把这些统统地抛在脑后,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枪声响起那一刻,或许她都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我们活在世上,本该履行应有的责任。就像索菲娅有责任让女儿阿里克西斯去了解自己的历史一样。这样,我们才有机会和阿里克西斯一起聆听佛提尼口中发生在布拉卡和斯皮纳龙格上的充满了爱恨、感动、希望的故事。
        故事听完了,索菲娅和阿里克西斯有了答案。
        我们,是不是对当下的生活也有了答案呢?
  
作者: Shayne    时间: 2013-8-23 05:30
  看到豆瓣书评去看的这本书,说什么是令人巧然泪下的一段故事。内容安排的蛮调任胃口,可惜这个故事实在是不怎么吸引我,唯一使我印象深刻的便是结尾阿丽克西斯毅然离开自己未婚夫,去船上配自己母亲的那一情节。
  
  有时间多陪陪父母,听他们讲讲他们那个年代的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可展开的故事,而这一个个娓娓动听的故事背后,往往仅仅是一个人。
  
  望您能享受这本书!
作者: gaojie    时间: 2013-9-10 20:33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受到现代教育的影响太深刻了,读完这本书就觉得线索不够清晰,如果说围绕着岛展开那结尾也没有交代,而且主角性格表现的确实比较单薄了些,在高潮展开以后,刚刚让人心潮澎湃,似乎就匆匆结尾了,对于故事结局的交代给整本书大打了折扣。总体感觉还可以,毕竟是处女作,希望作者越来越好。
作者: 再见拜    时间: 2013-9-11 03:49
  所有的故事都与这座叫做斯皮纳龙格的岛相关联,这个让众人听起来可怖的地方,却是麻风病患者的归宿。这些被上帝遗弃了的人,带着污浊被称作不洁净的人,这些带着父母,子女,丈夫,妻子…的称谓的平常人,却因为麻风病的侵袭而变的不再平常。
  
  一些人在这座岛上死去,一些人因为这座岛而重新燃起生的希望,一些人试图逃离,一些人却在将要离开的时刻依依不舍…
  
  两天的时间完成了丝毫没有跳跃的阅读,故事的情节并没有那些张扬浮华的爱恨纠结,却足够将阅读者吸引着读完最后一个字。最感动我的不是患上麻风病的伊莲妮或是她的女儿玛丽娅,更不是娇纵倔强因为不忠而被丈夫射杀的安娜。感动我的是那个不起眼的渔夫吉奥吉斯,伊莲娜的丈夫,玛丽娅与安娜的父亲,那个不善言辞默默将苦楚藏在心底的男人,那个常年因着对妻子与女儿的爱往返于小岛与陆地的人。
  
  我承认我的胆小,可这世间最令我惧怕的并不是那些让我大呼小叫的昆虫小兽,最痛的也不是疾病的折磨,让我最怕,也让我最痛的,便是眼睁睁的看着深爱的人渐行渐远却无能为力。
  
  原来好好的爱自己,也是一种爱的转化。请不要离去,我深爱的每一个人。
作者: 吹吹风    时间: 2013-9-20 06:14
  就在看《岛》之前,我产生一个疑问:我们为什么要看小说,看小说到底有什么意义?世界上有这么多人在写小说,无数的人在看小说,有的小说获奖,流行,产生巨大影响,如果只是为了休闲娱乐,打发时间,它怎么可以一直存在还占有这么大的地位?直到在知乎上看到张佳玮的一句话:一个小说就是用语言构造的一个独立世界,我们每个人,现实生活中,都只能生活在一个世界里,而读小说,可以轻松把其他许多世界,像浏览器窗口一样划成一列去感受。
  于是我第一次学着用感受一个世界的心态去读一本小说。
  《岛》讲述了二战背景下,希腊一个麻风病隔离岛及其周围,四代女人的命运和爱情。这让我想起同样是讲四代女人的爱情的《茉莉花开》,但是茉莉花开没有希望。正如《卫报》所说,《岛》最大的魅力在于,在最悲凉的情节里,也始终能看到希望。
  《岛》第34页借由佛提妮的嘴说出:“你母亲的故事就是你外婆的故事,是你曾外婆的故事,也是你姨外婆的故事。她们的生活纠缠在一起,我们希腊人谈到命运时,就是这个意思。所谓宿命主要由我们的先辈,而非星宿决定的。当我们谈到古代历史,我们常常说命中注定--可是我们并不是指不可控制的事情。当然事件可能突如其来地改变了我们生活的轨迹,但真正决定什么会降临在我们身上的,是我们周遭那些人的行为,以及那些生活在我们之前的人的行为。”
  这说明这四个女人的命运是和她们性格,血缘和遗传有关的。
  伊莲妮是四代人的起始,她知道简单的结果,细节的力量,她热爱生活,是个温和善良的好老师,她热衷于教育是因为一个信念:教育不是达到某种含糊结果的手段,而有内在价值——教育能让孩子们成为有用的人。她的善良让她无论是在克里特岛,还是麻风病隔离区斯皮纳龙格岛,都可以受到人们的爱戴。也许是好人有好报,我一直庆幸她嫁给了一个平凡单调却深爱她,默默接受一切苦难的丈夫——吉奥吉斯。在吉奥吉斯的信念里,生活只有苦难,少有其他,他从来都只是默默与苦难搏斗,从不质疑命运,他认为这是宿命,别无选择。所以妻子得麻风病死去,小女儿得麻风病,大女儿被自己的丈夫杀死,他遇到这些的时候,从没抱怨过,只是接受。他也是唯一一个愿意这么多年来背负给斯皮纳龙格岛运送东西,医生,连接两岛关系的人。
  安娜遗传了爸爸与苦难斗争的那部分性格,一直在斗争,永远在抱怨和质疑。所以安娜毫不犹豫嫁给当地最有权势的人,但在婚后一直不安现状,偷情通奸,很惊讶她丈夫竟然发现的这么晚。本来一直不喜欢安娜,可是在安娜最后跟丈夫坦白的时候说出“我从来没像爱马里诺那样爱一个人”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其实她也很可怜。她让我想起安娜卡列尼娜,为什么安娜卡列尼娜的背叛可以被看做是勇敢追求爱情,与命运抗争的典范,但是《岛》中的安娜就要因为与人通奸而被人不耻?当然她们最后的命运也是一样,安娜卡列尼娜卧轨自杀,而安娜死于自己的丈夫抢下。她们奋不顾身义无反顾选择的那个人也很像,一个背叛了卡列尼娜,一个在面对爱情时从来没坚定过,在玛丽娅得麻风病后果断选了安娜,在安娜死后果断逃跑。
  玛丽娅遗传了爸爸不质疑命运,闷声接受的性格。更遗传了妈妈的善良理智。所以她有挚友,有挚爱。书的开头提出一个问题,年轻的阿丽克西斯对未来迷茫,对自己的爱情也不知道要继续还是放弃,她不知道与埃德之间的感情是不是爱,在全书故事讲完以后给出了回答:“真正打动我的是他们彼此的爱那么强烈,经过了疾病与健康,顺境与逆境,到死才分离”。她说的就是玛丽娅与克里提斯。玛丽娅在麻风病中失去马里诺,这个爱冒险,爱新鲜,爱变化,爱刺激,爱斗争,却从未对爱坚定过的男人。她发现马里诺并没有那么爱她,他知道玛丽娅得病后难过过,但是很快就转身找到了新的爱。他们之间更多的只是激情,却不是真正的爱情,这个男人不愿意和她风雨同舟,共经生死,只是爱慕她的年轻貌美,和她与他平时见过的女人不一样。
  但是她在斯皮纳龙格岛上遇到了克里提斯,这个明知道她得了麻风病还依然爱她的男人,自制,不轻浮,愿意与她同生死共患难,经历疾病和健康,顺境和逆境。全书我就两处哭了,一处是善良的伊莲妮死的时候,一处是克里提斯第二次向玛丽娅求婚的时候。第一次求婚因为他们两个人都理智克制,玛丽娅要照顾悲恸中的老父亲而结束。但是克里提斯让我相信,一个真正爱你的男人,愿意和你共生死,不管发生什么都会坚定地走向你,会不顾一切地来找你。克里提斯愿意放弃他光明的前途,搬到玛丽娅身边,克服一切困难也愿意和玛丽娅在一起。
  克里提斯让我想起《武林外传》里的吕秀才,最近偶尔无聊又会看看这部当年最爱的电视剧,发现秀才虽然平时很怂,可是每次一有危险,他都默默地挺身而出,挡在郭芙蓉和佟掌柜前面,他看起来弱不禁风,但是有原则有担当。克里提斯为了麻风病人,更是为了玛丽娅,独自一个人与一群接近疯狂要毁灭斯皮纳龙格岛的人对抗的时候,那种勇气让人感动。
  索菲娅的母亲与人通奸,父亲不知道是杀人犯还是通奸者,但是她有爱她的爷爷奶奶和姨夫姨妈。她也遇到了愿意尊重她的过去,老实敦厚的丈夫,得到一生一世的爱情。
  而阿丽克西斯,在听完故事以后也知道,她与埃德之间的感情从来不是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爱情,所以留下了“抱歉这样结束,你从不听我说”的纸条后,离开了在一起五年的男友。她离开的因素也许还有一个,当她站在斯皮纳龙格的悬崖上,她突然明白她是独立的个体,所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她突然觉得自由对她是比与埃德的感情更重要的东西。
  另外,在《岛》里,我似乎读出了为什么宗教对西方人来说那么重要,宗教对他们来说是信仰,当面对苦难的时候,这种信仰督促他们坚持,与苦难对抗,让他们相信光明和美好会降临。“我不太相信自己,可是我看到有信念是多么好,它本身就是个目标”。
  还有《岛》中描述了两个岛,健康却始终一成不变,与世隔绝,保有最古老传统的克里特岛,和麻风病隔离区斯皮纳龙格岛。斯皮纳龙格虽然承载着疾病痛苦和绝望,却生机勃勃,病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会布置温馨的家,办报纸,看电影,尊重死亡,尊重和欢迎每一个新居民。他们明明面对死亡和疾病,却充满活力和希望。看到1957年麻风病人痊愈离岛的时候,我竟然紧张得心跳不已。麻风病人离开克里特岛的时候,有的只是对未知的恐惧,旁人的排斥,但是离开斯皮纳龙格的时候满是对这个岛的依依不舍。这两个岛无时不刻不在对比之中。
  
作者: kaso.    时间: 2013-9-30 00:40
  是小说,就有虚构的成分在。那我只能用看故事看电影的心情去看。      对于玛利亚,她就是刘三好,默默地为亲情牺牲。在战争结束前的场景描述对于我们不懂欧洲历史的人来说是晦涩无味的,以至于这书买了1个多月我只看到280页,在安娜结婚后,一切就直接进入结局篇了,兴许是我最近陷入了坏情绪,看到安娜结婚一幕,掉了眼泪,是因为对老父亲的描述,我想到自己,想到自己结婚那幕,要是也这么隆重,父母也是这么默默看着我们走上殿堂,哭的是自己的情绪。看到玛利亚说:我不能嫁给你了,我要照顾我父亲,那一幕我也想到了最近发生的事情。anyway,我是把自己的情绪代入了才会哭的……
作者: 歪歪    时间: 2013-12-17 08:13
  最开始接触此书时,被推荐中“使整个欧洲都潸然泪下”驱使,并抱着那样的期待从头至尾。念完半本的时候,还没有出现泪下的桥段,读完整本,这个噱头在我这个容易感伤的读者面前也未引起共鸣。但我相信故事里的人有理由伤心欲绝,有理由泪如雨下,可能由于作者的文字功底尚未如火纯情,亦或译者的表述离作品本身的语言有所距离。
  但故事本身还是引人入胜的,从追寻母亲的疑团,到家族故事的展开,一家人的生死悲欢,情节起伏跌宕。但可能很好的故事被表达的有些轻率,很厚重的故事背景犹如抽丝般,不紧凑。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那句话“眼泪在斯皮纳龙格可以自由洒落”。而故事发生在希腊,本身就是个神秘的国度。通过《岛》,还是了解到了希腊的传统习俗,克里特人好客的热情,爱生活,能歌善舞。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就是即便在最悲凉的情节里,也始终看到希望。此书处处体现的是正能量。斯皮纳龙格越来越好的生活环境,玛利亚的最后幸福的婚姻,索菲亚从家族的阴影挣脱。玛利亚即便在最困难绝望时还有亲情和友情的陪伴,最后还有爱情。这跟余华的书不一样,让你好不容易看到希望的同时,掐掉星星之火,让你陷入更深的黑暗。
      宝石蓝的天空,蔚蓝的海洋,白色的百叶窗,火红的天竺葵,更吸引着我向往克里特岛。
  
作者: 玖·安    时间: 2014-1-7 18:14
  看这本书是因为以前看过的一部电影,科林·摩根主演的《岛》。我会把自己感兴趣的电影的原著找出来看,并且做对比,一般总是书比电影好看。电影只能看到你所能看到的,而书则可以看到角色的心。刚开始,我以为这就是电影的原著,以至于我不停的找寻着熟悉的场景。直到我意识到这是不一样的书之后,我没有了看的动力。但我确实那种有的时候不是为了看书,而是为了看完一本书。抱着这种态度,我大致翻翻,随便看看。就在今天我准备去图书馆还书的时候,我有了种我该认真看《岛》的这种感觉。而我很庆幸,我找到了这本书,四个时代的女人,四个不同的生活命运,却是生命的延续。平凡凄凉而又伟大的爱。
作者: 真水无    时间: 2014-1-22 09:47
         我们每个人处在不同的时代,但主人公家族中的爱与坚持适用于任何时代。因为有这样的爱,我们面对困难时,是那样的乐观勇敢与从容。这爱也让内心如此的强大,家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源泉。
         值得一看的好故事,对家与家族又多了一层理解。对亲情又多了一份感动……
作者: 希希赤    时间: 2014-1-25 17:44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对同一本书的不同回忆都取决于看书时的环境。
  
  每次回想起这本书,就想起一个画面,我在多伦多的一个半岛上,清晨摸黑冒雪出门,赶了一个多小时到达半岛,在天荒地老的世界尽头看日出,冻地快失去知觉的时候,找到一家Tim Hortons,捧着热咖啡,看着这本书,身体回暖的同时,心里也满满的。
  
  麻风病离我太遥远。好在有这样一个作者,带我回到那个年代,看到了那些已经灰飞烟灭的历史。
  
  不知道,等死是种什么感觉。被世界抛弃是种什么感觉。
  
  无法感同身受。
  
  不过至少,欣慰的是,有人站出来,向世界大声地说出了尘封的历史。
作者: 瑜此一    时间: 2014-2-1 04:40
  这是一个麻风病人聚居岛的故事,从被隔离,穷荒,破败,绝望到壮大,发展,新兴。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处女作讲述了浪漫爱琴海上一个似乎与浪漫毫不相关的麻风病人岛的故事。这也是女人的故事,年轻的阿里克西斯犹豫在自己与男友尴尬而不亲密的关系中,同时也疑惑于母亲对她家庭及她个人过去的秘密保守。通过一条对“家庭秘史”好奇的追溯主线,《岛》的故事从此展开,也展开了四个女人的故事。
  
  相较于有些散漫不拘一格的阿里克西斯,她母亲索菲亚是一个严谨而善于操持家庭事务的女人。她的卧室从来没有一丝凌乱,整洁至极以至让人拘束。同她的卧室一样,索菲亚把自己也束缚在一个无人能探访的世界里。她同女儿阿里克西斯关系并不亲密甚至有些尴尬,同时死守着自己的过往以及家族的历史。索菲亚像是一个被压抑的女人,但无论对于起初的阿里克西斯还是刚开始翻阅《岛》的读者,无人能理解施予她压力的力量或是话语权力来源于何方。 显然,索菲亚和阿里克西斯的家庭并不是一个传统男权社会下构建的男权家庭。她丈夫马库斯菲尔丁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并且对索菲亚异常包容。从马库斯杂乱的书房以及他对索菲亚整理卧室风格的包容就可以看出他毫不拘束的天性以及对索菲亚的足够尊重和宽容。索菲亚像是一个束缚于传统英国女性家庭道德观的人:保守,内敛,善于家务……可她却是出身并成长于以自由及浪漫之风闻名的爱琴海畔。这种让人费解的冲突和矛盾不单吸引着阿里克西斯,也吸引着读者,随之探访其身后的故事。
  
  索菲亚的母亲安娜是《岛》里面唯一一个被作者以残忍方式结束生命的人——她被自己的丈夫用枪杀死;她也是这个故事里最具有反叛精神的女性。相较妹妹玛利亚,安娜从小就厌倦各种家务。在布拉卡这样一个传统而保守的村庄中,历代女性都接受着学习家务,熟练女红等针对女性的传统教育。而安娜无疑是对这样捆绑、束缚女性的教育嗤之以鼻:“她认为她永远不会需要这些手艺,从很小的时候起,她就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逃离,逃离她认为毫无用处的家务苦工。”  在书中,年幼的安娜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让自己从这种家务事务中解放出来——把家务活全部扔给自己隐忍而乖巧的妹妹玛利亚身上。她反叛着家务事宜对女性的束缚,却同时又以女性的身份压迫着同是女性的妹妹玛利亚。作者对安娜的这种矛盾之举的叙述无疑是一种讽刺。长大后的安娜利用自己的美貌和姣好的身材获得了一份婚姻。在维持这份婚姻的过程中,她继续着她反叛的行为。
  
  安娜并不爱安德烈斯,她选择这份婚姻,是因为其能将她从她从小厌恶的家庭事务中彻底解放出来。她可以有佣人为她操持家务,而尽情享受高档衣物和庄园。同时,她的地位得以提升,从一个小村庄的普通女子提升至一个大家族的女主人。而这些所得,作为女性的安娜,在那样一个局限而锢蔽自封的小村庄里,无论再怎么努力工作,也是无法获得的。在布拉卡,她并没有被赋予同男性一样争取光明未来和自我发展的机会。身为女人注定她的未来只有婚姻和男方家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是布拉卡女子的命运。所以,只有通过选择婚姻,安娜才能摆脱自己贫穷而低下的社会地位。
  
  遇见安德烈斯的堂弟马诺里后,安娜对性的欲望和对爱情的渴望开始跃于水面。她与马诺里从开始的暧昧到之后数年的婚外情无一不彰显着她对女子道德的挑战。对于安娜来说,性不再仅仅是婚姻内需要承担的义务。她厌烦于与丈夫安德烈斯的性事,并在与其的性事中幻想着自己的爱人马诺里。性是安娜作为人的权利的一部分。而她施予这种权利的方式只能是婚外偷情。叛逆者安娜并未因为有了家庭而放弃追求其爱情和性的权利。安娜的婚外情或许不仅仅在书中遭受各种指责,在书外也会遭受众多读者的谴责。但是,换种角度考虑,当女人只能把婚姻当做事业成为提升自己个人价值,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唯一途径,那在追求事业或者实现事业成功之外,作为一个拥有社会平等权利的个体,是否也应该拥有追求爱情,追求幸福,追求性的权利?如果当时的安娜能够像纽约曼哈顿商业街上穿着高跟鞋忙碌于高档写字楼里的女性一样被社会赋予通过工作和事业实现个人价值提高个人社会地位获得社会报酬的机会,她或许就不会选择一场无爱的婚姻,而成为一个为女性权利游行的人。但是,安娜最终被赋予了悲剧的结束。在妹妹麻风病得以康复从斯皮纳龙格返回布拉卡的当天,她被丈夫枪杀在去迎接玛利亚的路途上。鲜血侵染了她的性感的身躯,她像一朵绽放至极致的罂粟花,下一刻面临的就是无止尽的枯萎然后是凋零。
  
  相对比于安娜,作者笔下的玛利亚似乎是一个更讨人喜欢的角色:孝顺,富有爱心和同情心,拥有女性特有的温柔和内敛气质。可除了这些,玛利亚其实也是一个布拉卡村庄内对束缚女性传统观念的独特反叛者。在布拉卡,女性如果十八九岁还未婚就是一种罪孽,会遭受各种讥笑和嘲讽。玛利亚在“应婚”年龄却依旧安于现状,安稳地操持着家务照顾着父亲。她没有恐慌,也没有因此就自暴自弃,她稳重地等待着自己未来爱人的到来,以一种安静而绵延的方式反抗着当地的传统风气。因为感染了麻风病,被迫遣送至斯皮纳龙格岛的玛利亚失去了她的第一次婚姻。几年后从斯皮纳龙格回到布拉卡的玛利亚又因为姐姐的去世拒绝了医生尼克斯的求婚,即使当时她已经二十几,周围的朋友都已经生了一个甚至两个小孩。最终,维多利亚还是赠与了玛利亚一个美好的结婚——与爱人尼克斯结婚,收养了姐姐的小孩索菲亚。
  
  玛利亚和安娜的不同结局似乎也暗示着作者对于“女性”这个社会角色的观念。安娜激进而偏激的反抗致使她被谋杀,而相反,一面遵循着女性传统的“婚前处女,恪守本分,操持家务”一面又以一种温柔而内敛的方式反抗着旧观念的玛利亚最终收获了幸福。似乎对于作者来说,女性并不应该反抗作为“女性”这个性别应承担的传统社会角色,但似乎作者也在否定一些陈旧的社会观念给女性带来的压迫,就如社会陈旧而偏颇的对麻风病的认识一样。从女权运动方面来说,似乎维多利亚也是一个对性(sexuality),性别(gender)看法相较保守的作者。
  
  当我们把目光从过去再次转回到索菲亚身上,我们才能明白为何曾经的索菲亚像是被渔网困住的鱼一样深深压抑着。家谱中的两例麻风病例,母亲的通奸,父亲的入狱,自己的身世不明都像一张张巨大的网一样笼罩在她身上,让她无处抽身。这些历史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批判及谴责让她困囿其中痛苦不已,而为了让自己的女儿免受自己同样的精神折磨,她选择把这些历史封闭在盒子中。而与她相反的是,当女儿阿里克西斯听完了这些历史,却勇敢的选择了和男友的分手:“她看不到屈辱,只看到英雄主义,没有不忠,只有激情,没有麻风病,只有爱。”社会环境、历史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不同使阿里克西斯对家族历史有了不同的看法和观点,而这些也影响着她对于“女性”身份地位的认识:男友埃德虽然意气风发长相英俊,但在两人关系中并未给予她平等的地位;而他们的爱也并没有坚如磐石足以经历风霜雨打岁月变迁。她选择不再忍受埃德的挑剔、指责和不理解,结束这段长期却不深刻的感情。
  
  这是一个岛的故事,这也是四个女人的故事,他们其中有人生在岛上死在岛上,有人逃出岛却又痛苦于岛的故事,有人从岛外走进岛拥抱岛的历史。岛——除了血脉相通以外的他们无法逃离的连结。
  
作者: 贝贝在    时间: 2014-2-1 09:53
  高中同学聚会时语文老师提到这本书。
  
  我后来一直无法看完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立即去评价它。个人觉得只有在往后的生活里,会在某一瞬间想起书中或者电影中的某个情节,这个艺术作品就是成功的,接地气。
  
  我只是看了一个故事。暂时还没有太多想法。
  
  
作者: 问总很    时间: 2014-2-2 18:07
       起初知道这本书是描写麻风病隔离岛上的事情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这岛上的人都是等死的状态恐怕各种肮脏,各种为了多获得一点补助各种伤人。
      不是这样的,岛上的人远比岛外的人活的幸福。那不是等死 那是等待希望和享受生命最后一段路的结合。
作者: 麦兜兜    时间: 2014-3-3 07:30
       封面的书评多数把这本书定义为哀婉悲伤的,当然这其中很多带有宣传的成分,作为一本欧洲畅销书,地理位置站了很大的优势,麻风病隔离区的斯皮纳龙格岛,以及二战时期德国人的入侵,都具有集体回忆的性质,而这些都为这本书的畅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这本书里并没有特别感人至深的爱情,开始斯皮纳龙格岛的神秘也随着情节的深入变得清晰明了,并且它并非像外人想象的那样绝望可怕,相反它充满了对生活的改造和向往。
      关于这本书中的奸情部分,并没有多少令人唏嘘的地方,情节也一般。
      总之,这本书里时常洋溢着一种希望,即使在绝境之中也能看到未来在向你招手的希望,我想这是这本书最鼓舞人心的地方!
作者: 深蓝色    时间: 2014-3-24 23:34
         对《岛》这类风格的小说,带有家族秘密、隐秘恋情、悲欢离合,疾病痛苦的小说,我一直很感兴趣。
  
      全文看完,除了感到一种或许是深沉的情感,却被淡淡地克制的压抑之外,大团圆结局也没能带给我多少感动。如果整个欧洲都为这样一个故事潸然泪下,我只能说他们的泪点太低。
  
      事实上,除了安娜,或许还包括马诺里,我惊异于全书中的正面人物都有那么好的克制力,以至于令人觉得他们是神而不是人。难道品格高尚的人,都一定是温文克制,在灾难面前拥有足够理性的人吗?比如伊莲妮、吉奥吉斯、玛丽娅,还有克拉提斯,不可思议!相比之下,那对偷情之人倒是显得颇具人间烟火。
  
      全书中最令我感动的情节是,作者以轻描淡写的笔触写到玛丽娅第一次发现脚上斑块的场景,清淡的笔触下揭示了一个惊人的可怕预兆,这里真是写得很好,非常喜欢这一段。
  
      总得来说,如果想要看个故事,《岛》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期待悬疑、神秘、悲情、史诗,本书火候还稍欠。书中不乏许多脱离主线的情节,比如德国人入侵、岛上的竞选等,即使不写也完全无碍故事的讲述。
  
      最后,医生对玛丽娅的爱,竟然可以因为地域相隔而成为一个问题,更是令人匪夷所国,麻风病都治好了,可谓是穿越了生死得到的爱,居然会因为地理的问题,而搞出生离死别的一幕,实在是狗尾续貂,为了悲情而悲情。我自己当时还以为是安德烈斯走火不巧杀了医生,让真爱之人永远得不到真爱呢。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译得不错,十分通俗易懂,我蛮喜欢译得风格,如果你看看门罗的《逃离〉,译注十分生涩,不好理解。
  
      最最后,岛,清新,但无法掩示欧洲人过低的泪点
  
     
作者: 千渝千    时间: 2014-6-2 12:51
  合上书的一瞬间,我仿佛才意识到这段几乎贯穿了一整个世纪故事竟然如此之长,许许多多我们未曾经历的事件,战争,麻风病,遥远的希腊民俗,都以斯皮纳龙格的名义紧紧缝合在了一起,就像伊莲妮手里长长的丝线,精巧细致,不可方物。
  可是我还是仅仅记住了这四个女人的故事。
  无论是战争还是疾病,对于仅仅在电脑前挥霍想象的我而言,都只是一个模糊而空洞的概念,无法掘出实际的怜悯或愤怒。而唯有“人”这个字,简单直接却尖刻锐利,才可以如若无物地切割开胸腔,刺透最里层最孱弱的地方。
  这是四个女人轰轰烈烈的一生。
  以希腊人的“命运”来说,她们的故事相互交织,彼此抵倚,才构成这一幅完整。
  伊莲妮。她是最伟大的妻子,同时也是最伟大的母亲,最伟大的老师。没有人拥有超过她的勇气。即便是疾病降临,战争袭来,她也从未放弃。正是她的勇敢,她的坚持,她的信念,才为这个故事铺缀好了温情的底色,以使再多的艰难窘迫也未曾使之寒冷过。
  玛利亚。正如她的名字,她是一个真正圣洁的女性。我不知道是不是也有人像我一样在她不能嫁给马诺里时拍手称快,即便是该死的疾病的缘故,可某个混蛋却远比麻风病更该死。
  她是这本书真正的主人公。她继承了来自母亲的勇敢和善良,同时也继承了母亲对父亲以及这片热土的守望和热爱。为了父亲她几乎就快放弃得来不易的幸福——要知道她可是付出了疾病、痛苦,甚至快十年的等待。幸运的是,这一次老天没有让我们失望。
  安娜。她偏激、任性、自私好高骛远。我甚至不想用咎由自取这个词来同情她。可最后她到底是真实了那么一次——没错,她那不算太短的虚伪的人生里就那么一次,然后她就带着最后一点真实真实地去见上帝了。
  索菲娅。我只能说她是幸运的。即便她的生母被生父枪杀,生父又死在牢狱里,但她到底是幸运的,她被爷爷奶奶,外公,以及后来收养她的善良的姨妈姨丈小心地保护着,甚至到最后也有着佛提妮在保护着她。遗憾的是,她身上没有半分她外婆和姨妈那种直面疾病和死亡的勇敢,她唯一的本事就是逃避,然后将辛辛苦苦抚养自己成人的姨妈姨丈远远抛弃。
  她到底是安娜的女儿。
  试想一下如果不是佛提妮那么幸运的活着,她又能指望谁去说出这些故事呢?她能活在自己的谎言里逃避一辈子么?我不禁也在想拉克利斯医生的那个问题:教养与本性,到底哪个更重要?
  所幸的是,她终究没有浪费玛利亚那里得来的教养,把它完全地交给了阿丽克西斯。
  还是说回安娜。她是整部书里最卑劣最薄鄙的人,却也是这个故事最核心的一环。她的两个遭遇直接影响到了所有人。嫁给安德烈斯——遇上马诺里;马诺里遇上玛利亚;被安德烈斯枪杀——险些导致玛利亚婚姻的失败;直接导致索菲娅日后的选择。
  她一而再再而三地辜负着所有人,父亲、妹妹对她的爱,丈夫对她的爱,还有婆婆婆公,还要再加上安东尼斯。但她如愿以偿地嫁入了豪门,成为高高在上的贵妇。她太私以为是地一味索取,不愿付出,却最终引火自焚,害己害人。
  与之相反的是她的妹妹。玛利亚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遭遇不测。她是不幸的,很小的时候就失去妈妈,紧接着将要结婚的时候却因为疾病要被放逐——虽然这个其实算个好事;接着又因为姐姐的死险些失去得来不易的感情;之后在含辛茹苦地抚养索菲娅十几年之后最终干干净净地失去了她。
  但是我相信她是幸福的。得益于疾病她得以逃开了和马诺里隐患重重的婚姻,在岛上经历了无数的等待与守望,她毕竟是收获了自己真正的幸福——付出了无数咖啡的代价。
  所以说,爱,终究是值得期盼的,虽然她有时会来的很慢,可她终究会来——只需要你一点点不那么奢侈的,耐心的代价——就像玛利亚所守望的那样,穿越了疾病与健康,平和与艰难,穿越了无数日夜轮回的等待。
  所以,唯有爱,不可战胜,不可阻隔,不可辜负。
作者: 洛依伊    时间: 2014-6-8 12:03
  《岛》,这本书,我自然是忘记什么时候买的了,只知道被搁置许久了,在我把那些买来的爱情小说一部一部消化掉之后我似乎也未曾记起……可是凑巧某一天,我翻箱倒柜,我不知道自己要找什么,忽然就看到了《岛》,这本被压在了最下层的书,于是我调皮地希望它能够帮我打发几个寒冷的冬夜……
  看了前面几页,我一度觉得我看过这本书,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对自己未来生活的疑惑?对将陪伴自己一生的丈夫的不确定?我想这类型的题材很多,女人总是得花些时间来担心这些,这很正常,这本就是生活。顿时,我没了多大兴趣,就这样它躺在了我的床头……
  一段时间后,我又重拾……(没办法,对看过一半的书我觉得弃之可惜)读到了“麻风病”,我不知道麻风病带给人的危害是这么致命,我只是一度以为这种病就像小孩子得的湿疹,或者说比湿疹更甚,但总归不至于是带给人们这种毁灭性的灾难,好吧,我承认我被这种病吓到了,(在我上了百度搜索之后),我甚至不敢看图片,不敢看那些垂垂老矣的生命,不敢看那些恶心的生物,原谅我这么叙述……作者叙述麻风病的文字,我也觉得可怕,文字果真不仅仅是文字,它带给我的是无尽的想象,那些“恶心”的面貌,“苟延残喘”的生命,连续几个晚上在我的梦里出现……
  被噩梦折磨了几个晚上,我没接着往下看,好像我只看到了不好的东西,我只看到疾病,疾病带给人的痛苦……
作者: 杜子腾    时间: 2014-6-9 11:14
  前半本书我差不多是咬着牙看下来的,每天几页几页的翻,就像是给自己制定的任务。
  读到中间玛利娅生病开始,才算有了兴味读下去。
  前半本书花了几个月,后半本只花了三个睡前。
  
  读完不知道该怎么描述心情,有点怅然若失,有点愤愤,还有一点意犹未尽。
  毋庸置疑,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只要熬过了前面的铺垫和背下了众多拗口的外文名字,后面的情节是如此的真实,扑面而来。
  
  对于索菲娅的行为,我真心为玛利娅感到难过,她真是像十足了安娜,这般无情。
  
  没有英雄主义,但他们都是英雄。凡世的英雄”大抵就是这样子“。认清生活的样子后,依然热爱生活。苦难来临时艰难生活,苦难过去后继续明媚地生活。勇于面对过去,但其实这些过去也没有什么好令人羞愧的。
  
  喜欢玛利娅,喜欢佛提妮,还有那些我实在记不住名字的勇于面对人生的斗士。
作者: 窗外那    时间: 2014-6-26 13:13
       这本书刚开始读有很多比较乱的地方,像一个简单的剧本构想,那时我不断怀疑作者的意图,又不断怀疑译者的原汁原味呈现到底有没有打折扣。
      读了6个小时,了解了一段历史,四星给的是这个还有那个自成一体的美丽世界。很少去细读一些句子,大体有个结构非常散漫的印象,有时细读也能看到译者的一些文字功力,想来在呈现希腊风情这块,已经做过努力了,我是对海完全没有接触过的人,对于书中风景的描写,更多的倾向于用电视剧中的场景嫁接,同样鉴于冬天下午室内温度的巨变,得承认自己并没有那么专注于句子和句子里的画面。因为在四分之一处,大概有什么不能解释的东西堵住了我继续探索的乐趣。我心里是在鄙夷的,确实,但害怕说出来让人骂。就是关于伊莲妮被送到岛之后,安娜和玛利亚竟然从没有去看过她,500米的隔岸距离,父亲驾驶的船只几乎每天都在往返,那么小的女孩竟然在失去妈妈之后没有去过一次,多么神奇的处理。
      很多东西我怕说出来就浅薄了,因为历史的厚重感不容忍轻易践踏,也许这是事实,也许那段历史真实存在过,作者在如实描述而已,但是我就是接受不了,待到伊莲妮死,或者说从她被送到岛上,她就已经死去了。这是作者给安娜和玛利亚设置的人生。后来我就更没法专注于那些人物的跌宕人生,直到最后一页,我觉着眼眶湿润,读一个故事能这样结尾,所以还是原谅了前面。
       比如说别人看你像看怪物的眼光,那种被判死刑般的疾病症状,那就是基督教熏染出来的社会文化,脑海中瞬间闪过一丝疑问,这种思想在我们的前朝历代到底有没有类似的呢?或者说我们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里到底有没有这种蛮荒的观念?这个问题是不是可以投递到有道云笔记去,让罗胖解读一下,反正我一下子也看不到那么多?
      每个人物切进去就是一个传奇,医生和玛利亚的爱情,另外一个医生的无私付出,安娜的贵妇生涯等等,最终被抛弃的岛,有了对比之后,我忽然对于不同作家的写作功力差别在哪,有了一点点模糊的概念,我不该像看韩剧那样去找硬伤,轻率地质疑故事构造,记住前几天看到的那句话就好:Literature can remind us that not all life is already written down,there are still so many stories to be told.
作者: mmcai    时间: 2014-6-28 03:40
  索菲亚吃惊的看着女儿问道:”阿丽克西斯,埃德在哪儿?“
  阿丽克西斯想说:”都结束了,我觉得没意思,没什么热情。“
  当听了妈妈家庭时,他们经历的事情,让我那么震撼。真正打动我的是他们彼此的爱那么强烈,经过了疾病与健康,顺境和逆境,到死才能分离......我知道我对埃德没有那种感觉——十年、甚至二十年以后,我也肯定对他不可能产生那种感觉。
  看了书中结尾的这段话的时候,我很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份爱。带着这份疑惑,我在书中的文字中寻找着这份如此伟大的爱!也许是我太过愚钝,或者说实际上是因为我还太年轻,入世不够太深,没有好好的爱过,始终理解不了作者所说的这份爱的伟大!每个人都想拥有这么一份爱——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后看到自己的另一半都会心中温暖如春,不用太多言语,相视一笑都能了解彼此!这样的爱果真的存在吗?如果存在,究竟是如何一个样子呢?人生苦短,大多数的时候都是平平淡淡,真正伟大的爱,是否真的就存在这样的生活当中呢?也许真的是那样——大爱无形!
  
  看到这个家族曲折婉转的生活经历,我一直在想,如果有那位导演把这本书搬上荧屏,也许更能表达出这份爱吧!跨越四代人的一个故事,搬上荧屏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剧情,这也是本书我唯一感到有价值的收获吧!如此好的一段故事情节,作者写的过程中,却处理的不是很好。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伏笔,结尾又是如此的草草了事,合上书本之后,我只记得一个家族故事。麻风病,斯皮纳龙格岛是贯穿整部小说的两个刺眼的词语,书中能感受到如果跟这两个字扯上关系就会带来的伤害和难受,却不是那么的强烈!也许,我们对麻风病了解的不够多,我们仅仅有的是理解一点,它真正所带来的那种悲伤和伤痛,我们却不能体会!就像一位作家所说:“理解和体会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当然,书中不乏也有很多优美的地方!
  
  “如果你爱她,你就会了解他!“——也许就是这样吧,当你发至内心去喜欢一个人,去爱她的时候,你就会想知道所有跟她有关的一切,了解她的各种性格品行和优缺点,甚至有时候她本人都不记得事情,你比他们自己还要清楚呢!
  
  我们不乏听过这样的一句话:”故事的开始是这样的....."。故事真的有它开始的地方吗?可其实并没有一个真正的开始,因为你母亲的故事就是你外婆的故事,是你曾外婆的故事,也是你姨外婆的故事。他们的生活纠缠在一起。这是一种宿命,不是由某种不可知的迷信决定的宿命,而是因为我们的先辈决定的宿命。当我们谈到古代历史,我们常常说命中注定——可是我们并不是指不可控制的事情。当然事件可能突如其来地改变了我们生活的轨迹,但真正决定什么会降临在我们身上的,是我们周遭那些人的行为,以及那些生活在我们之前的人的行为”不知道的现实果真是这样的吗?
  
作者: 星曲    时间: 2014-6-28 17:20
  故事结束在蔚蓝色的大海上,带着壮阔辽远的美丽,让人心神摇荡。
  两天半的时间,与主人公共同走在回忆里。小说的画面感极强,我想它很有可能被某个导演看中,拍成电影。
  《岛》的作者是英国作家维多利亚希斯洛普,此部长篇为作家处女作,一经出版便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风靡欧洲。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作者讲述了一个绵远悠长又感人肺腑的故事。故事围绕吉奥吉斯一家展开,一家三代人的悲欢离合同当时欧洲大陆上的麻风病、世界大战联系在一起,让故事有了一种真实得足以撼动人心的力量。此外小说的时间跨度长,从1939年到2001年,足足半个多世纪,这使得小说中沧海桑田的变迁感、相似悲剧在不同人身上同时上演的宿命感得到很好的彰显。
  小说涉及人物众多,贯穿全书的只有两个:故事的讲述者佛提妮和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吉奥吉斯。佛提妮是吉奥吉斯一家人的朋友,与吉奥吉斯的女儿玛利娅关系甚密;吉奥吉斯则是这场生死悲欢的见证人,上帝未曾予他疾病和死亡,却让他饱经失去亲人的痛苦,妻子女儿一一从生活中离开,他无力改变。
  故事要追溯至1939年希腊克里特岛上的布拉卡小镇,吉奥吉斯是镇上渔夫,靠往斯皮纳龙格岛——专门用来隔离麻风病患者的岛屿运送东西补贴家用。那一年厄运降临到妻子——乡村女教师伊莲妮身上,她被查出患有麻风病。留下两个女儿安娜和玛利娅,她与患同样病的学生迪米特里一同去往斯皮纳龙格,有去无回。伊莲妮死于麻风病。凑巧的是十几年后,当二女儿玛利娅即将和范多拉基世家的侄儿马诺里结婚时也被查出患了此病。但她比母亲幸运,被医生治好最终回到布拉卡。大女儿安娜在玛利娅回来的当天,因婚后与马诺里偷情的事败露,被丈夫安德烈斯杀死。留下幼女索菲娅被玛利娅和丈夫克里提斯收养。索菲娅在十八岁那年得知这些秘密,远走他乡,人到中年才向女儿阿丽克西斯敞开心扉,让姨妈玛利娅的好友佛提妮告诉女儿事情的全部。
  有生命力的故事才能长久地打动人心,全书自始至终有一股向上的精神,类似绝处逢生的植物,不顾一切生长,即使到了最底处,枝桠也依然指着天空。这种挣扎着的力量让人惊叹。
  所以略显仓促的阅读使一些情节成了苍白的背景,映衬这些伸展着的枝桠,让它们在读者头脑中投下清晰的影像。
  第一处是伊莲妮来到斯皮纳龙格岛之后。那里生活的不是普通公民,而是身患绝症的、被社会遗弃的人。他们像垃圾一样被遗弃。这些人是被上帝判了死刑的囚犯,只是行刑日期未知。本以为斯皮纳龙格岛会成为病人们的监狱,令人渐渐绝望,自生自灭,但若随着伊莲妮的脚步来到这座岛屿,会发现并非如此。一座不大的小岛上设施一应俱全——房屋、商店、酒馆、医院……岛上的居民会为新人举行欢迎仪式,任何一个生命在这儿都将被尊重。岛主是岛民共同选举出来的,为岛民服务。至此会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触,路的尽头原来可以另辟蹊径。突然出现的恶劣转折会让人生朝向另一条路,是否朝向绝路不在于转折本身,而是自身和周围人对待转折的态度。斯皮纳龙格是囚禁他们的小岛,同时也是这些人的家。它囚禁了他们,但也收留了他们,包容接纳了他们。在这里没有嘲笑,殊途同归的一群人更能体谅彼此脆弱敏感的心,在病情好转的日子里,他们打理院子,收拾房间,听宝贵时光安然流转的声音。庆幸日子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坏。
  雅典人的加入使小岛活力倍增,他们带来了新的科学技术,解决了岛上水电紧张的问题。复活节那天,岛民们进行了庆祝活动。节日的盛大狂欢让读者为之一震:布置得井井有条的会场、精致可口的食物、热情的舞蹈。文中写道,除了手脚受麻风病侵袭的病人,几乎所有人都加入到了舞会中。这一晚斯皮纳龙格灯火通明,他们的节日不逊色于克里特岛的任何一个城镇。很难想像一群绝症病人能肆无忌惮的狂欢,他们身上体现出的生命之韧性和强度令人敬畏。也许人在到达谷底之后会看淡看破一些东西,同时悟得生之珍贵,从此生命长出翅膀,飞翔在每一片阳光下,每一场落雨中。即将抵达死亡边缘时,发现没有什么比死更糟糕,那么趁时光还在,起舞吧。
  第二处是玛利娅来到斯皮纳龙格。她与母亲伊莲妮有相似的性格和经历,像同一命运的两次轮回。玛利娅的前半生如一支渐入高潮的曲子,自姐姐成家,她身心便放松了许多,之后遇到心仪的男人马诺里,他的能言善辩,散发着快乐的气息。马诺里让玛利娅如水的生活掀起微澜,从此甜蜜快乐占据心头,她的倾世容貌亦使他神魂颠倒。然而就在两人结婚前一周,玛利娅查出患上麻风病。曲子在最高潮处戛然而止。人需要怎样的力量才能从极欢喜从容抵达极悲伤?窃以为此处作者对玛利娅的心理描写有所欠缺,心理过渡略显轻快。
  玛利娅搬到小岛居住,浮华美丽的梦想像海上泡沫一样消散,生活显现出海水般冷凉的气息。她渐渐适应岛上生活,亦渐渐领悟到嫁给马诺里与居住在斯皮纳龙格殊途同归。此前,得知玛利娅染疾的他沮丧但不绝望,她便知道他想要的只是一份炽热的情感,这份情感的给予者可以是任何美丽女人。如果与马诺里长相守,除却新婚伊始的欢愉,两人之间还能剩下什么呢?原本就是不同世界的两个人,交集甚少。所以与之结合,极可能是使她进入一个精致华美的牢笼,从这方面看,它与待在小岛上无甚差异。
  忽然逆转的生活让年轻女子看到欢乐表象背后的真实,我们为她未嫁得心仪男子可惜,更为她看清生活的本质庆幸。也许人生就是如此,当你处在某一阶段,被繁花迷眼,乐不思归而不自知,只有站在另一处看走过的这段路时,才会发现是其中藏匿的悲剧因素,明白顺着那段路往下走,等待你的不一定是心中期待的幸福。
  整本书的魅力全在这一宏大的故事,不得不承认,作者有很强的叙事天赋,写出史诗般的作品。然而将其赞誉为史诗,未免有夸大其词之嫌。错综漫长的故事发展淹没了人物性格的塑造。作品中的人只给我们留下了一团模糊的影子----他们性格特征并不突出。人物的扁平化单一化无疑是这部小说的败笔。若加以锤炼,作品将臻于完美。
  本书的封面上写着一句话:你多久没有因为一个纯粹的故事感动了?
  小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里面蕴藏着的爱、勇气与希望如同最清澈的泉水,涤洗每一颗落满尘埃的心。这些东西是构成我们本心的最原初因素,所以我们能为故事感动,从中汲取力量,不分种族,不分国籍。
  一切开始于厄运,结束于释然和谅解。斯皮纳龙格岛依然在,岛上人的生死悲欢成了诗,被希腊的风长久吟诵。
  
  
  
作者: Ashley    时间: 2014-6-28 19:51
  “真正打动我们的是他们彼此的爱那么强烈,经过了疾病与健康,顺境与逆境,到死才能分离。”
  
  “最后,她看不到耻辱,只看到英雄主义,没有不忠,只有激情,没有麻风病,只有爱。”
  
  -- 语言很平实,没有太多文字上情绪的渲染,但是整个故事的背景、发展、冲突让人揪心于每个人物的命运。
  
  那个岛隔阂得了某些特定的人群,却无法隔阂爱的存在。
作者: yl心在    时间: 2014-6-29 01:51
  貌似小说都喜欢用一种倒叙来展开,先写一段当前的再引入到过去,然后结尾又回到现在。
  这本书宣传的“令整个欧洲都潸然泪下的生死悲欢”,我倒是觉得有些言过其实了,但是开头的那个悬念还是蛮吸引人的,对于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充满了好奇。上网查了一下麻风病看了一些图片,发现麻风病确实挺恐怖的。难怪当时的人认为麻风病人是“不洁净的”。书中对那个年代那个地域的风土人情的描写还是很到位的。
  再谈谈书中情节,其实看了不到一半对情节的发展和结局就已经猜得差不多了,所以结局并没有什么惊喜。不过这种朴实的叙述或许也正是这个作品的动人之处。在最悲凉的情节里,也始终能看到希望。玛丽娅就是那永不暗淡的希望之光,她的善良及她身上所包含的人性的美好,即使是在最悲凉最绝望的日子里,都会感受到她带来的温暖与希望。再加上安娜和她形成的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玛丽娅的人性之美。当看到她快要和马诺里结婚时,我就觉得像马诺里那样的登徒浪子一点也不适合她,她的幸福并不是马诺里。果不其然,故事的转折开始了,她也不幸的患了麻风病,但这个不幸只是一时的,最终不幸转变成了幸福。在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后,她最后肯定会拥有属于她自己的幸福。
  至于结局,是一个美好的大结局。阿丽克西斯从母亲那个充满传奇家族的历史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她说,“当我坐在那里听佛提妮描述你的家庭时,他们经历的事情,让我那么震撼。真正打动我的是他们彼此的爱那么强烈,经过了疾病与健康,顺境与逆境,到死才能分离.....我知道我对埃德没有那种感觉——十年,甚至二十年以后,我也肯定对他不可能产生那种感觉。”
作者: 萧茗    时间: 2014-7-3 05:33
  今天是2013年12月3日,就在晚饭六点钟左右,我第一次的表白,正式宣告失败。
  维多利亚.希罗普斯的《岛》我不是第一次听,却是第一次认认真真捧起来看。
  这本书我看了几天,今天正好收尾。结局是美好的:困扰迷茫的青春期少女多年的迷解开了,她对爱情和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好的认识和把握,并作出了自己认为的正确的决定,从此清晰了今后生活的方向,开始认真勇敢、充满希望地生活下去。
  我能不能做到像她那样?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人人性之美。书中充满温情与善良,充满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当然,也不乏可恶的一面,可是最终,那些不好的事情犹如污垢,最后被大雨洗刷地干干净净,唯留下人性中的闪光点。
  人自出生开始,努力活下去,直到慢慢老去、死去,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我们想获得的,不过是快乐地活下去而已。有亲人互相照顾、一家人平静地生活在一起;有好友互吐衷肠、互相体贴照顾;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生活平平淡淡波澜不惊,感到满足,这就够了。改变不了就接受,能原谅的就原谅,得不到的不奢望,努力过后,自己该得到的一定能得到,得不到的说明不是你的,不必太奢望。
  真诚对待自己,真诚对待他人,伤口暴露在空气里,总有一天会痊愈。
  年轻的时候我们都想去远行,因为我们还太年轻,父母在背后看着我们桀骜不驯的背影越来越远,失望而又担心,害怕我们再也不会或者再也不能回头。
  这世上真的有很强烈的爱,很想谢谢我的亲人和朋友们,没了爱情,可是我还有强烈的亲情和友情。
作者: Tabris    时间: 2014-8-13 17:20
  两周前,在一部文字晦涩的大部头中艰难挣扎期间,无意中浏览了一小段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处女作《岛》中的文字,清新、简单,就如闷热的房间吹进的一股凉爽的空气,让我不舍放下。作为放松,花了一点时间看完这本小说,算不上一部十全十美的作品,但值得一写的东西还是不少的。
  
  关于《岛》,亚马逊的介绍、评论有许多角度迥异的说法,但在我来说,更愿意将这部小说作为一个成长的故事来理解。
  
  谁的成长?Maria。全书序言中那个灰冷的早晨,女孩踏上赴往Spinalonga的小船那一刻——It was the beginning of a one-way journey to start a new life. Life on a leper colony. Life on Spinalonga——正是Maria真正成长的第一步。
  
  成长为什么样的人?Giorgis。这个沉默寡言的渔夫,Maria的父亲,有着全书最闪亮的灵魂。这种光辉不来自于什么丰功伟绩,是的,他没有像Dr. Lapakis自愿为Spinalonga上的麻风病人服务,没有像Dr. Kyritsis在暴民要冲击Spinalonga时挺身而出(这两个医生应是书中人格很高尚的人了)。但Giorgis,他有对妻子Eleni的爱,一如既往深爱因麻风的侵袭而日渐毁容的Eleni;他有对女儿的庇护,女儿年幼时他最大限度保护她们免受目睹母亲病情逐渐恶化直至死亡的打击,女儿长大后可以获得幸福时,他甘于承受孤独放手让她们自由去飞;他有对麻风病人的尊重,虽然他的知识不足以让他真正理解麻风的传染途径,但他知道Spinalonga上的人和大陆上的居民是没有区别的,疾病并没有剥夺他们作为平等的人的尊严;他有对人宽恕的心,那个极可能是Eleni感染麻风病原因的小男孩,在Spinalonga上接受Eleni母亲般的照顾,此事并没让Giorgis觉得有任何不妥;他有面对命运打击挺身担当的坚忍,妻子、小女儿接连因麻风被放逐,大女儿被枪杀,家庭在一次次团聚的希冀中破为碎片,他没有抱怨没有怨恨,默默承担和完成自己的责任,维系着这个残破的家庭在暴风中抗争。他懂得爱、懂得尊重、懂得怜悯、懂得宽恕、懂得坚持,他是一个英雄!
  
  作为Maria,与她的姐姐Anna相比,确实已经拥有一颗善良的心,不过要闪现出如她父亲般的光辉,痛苦磨练的成长历程是必要的。Maria在母亲被放逐和去世时无疑经历过苦难,但那时年幼,加上有父亲的庇护,对她影响有限。直至与Manoli相遇时,Maria不过与一般情窦初开的少女无异。带着身边姊妹纷纷脱光而自己默默无闻待字闺中的小焦虑,在突然得到Manoli这个风流倜傥的浪子的垂青后,那种喜悦就像干涸沙漠中遇到甘泉一样深深将Maria抓住,她分辨不出这是真正的爱情还是甜蜜的陷阱。订婚后赌气般地拜访Anna,追讨她未为自己祝福;婚前向好友抱怨“现在理应轮到Anna尽点女儿的义务了”,无不透着不成熟的孩子气。幸运和不幸运地,命运之手在婚礼前夕将她推进了黑暗的深渊——和母亲一样Maria因感染麻风而被流放到Spinalonga——在这场灾难中开始了成长。
  
  Maria在Spinalonga目睹欣欣向荣的一切让她理解到可怕的疾病并没有改变人生的意义,积极乐观的态度让岛上的麻风病人有胜于外面世界的精彩。没有了对麻风病人的偏见以及那些遭受疾病毁容的人的恐惧,Maria开始承担起照顾行动不便者的工作,用草药在岛上治疗疾病也为她赢得了尊敬。最重要的是,和Dr. Kyritsis的相处让Maria找到了真正爱情的感觉,她所爱慕的是纯粹的Dr. Kyritsis,而不是那些表面的虚荣和花言巧语,而且这个男人是舍得为她作出放弃的人,是理解和支持她的人。收获了人生乐观态度和爱情的Maria最后得以离开Spinalonga。随后,因为Anna被丈夫Adreas杀死,Maria记恨Adreas一家。当他们家写信来和解时,她曾愤怒地叫喊“Does he accept no responsibility? Where is the remorse? Where is the apology?”,不过,父亲Giorgis的一句话让她释然,最终做到了宽恕,甚至在多年后Adreas病逝时作为唯一一人出席了丧礼。在此后抚养侄女Sofia的岁月里,Maria学习到作为母亲对女儿的责任和庇护,但她在Sofia需要独自闯荡时也经历了一番所有父母都经历的不舍和忧愁。对这个与生母Anna有着相似叛逆天赋的Sofia以及其忘恩负义的行为,她有着深深的无奈和痛苦,不过她最终还是选择了接受和原谅,这实际上也代表她同样原谅那个从小桀骜不驯、自私势利,并为家庭带来不幸的亲姐姐Anna,最终完成她一生最漫长痛苦的历练。在Dr. Kyritsis先她去世后的五年,Maria可能是孤独的但绝不会是凄凉的,我可以想象黄昏中她独自坐在海边眺望Spinalonga时,夕阳在她身上闪射出的耀眼光辉。
  
  这是一个动人的关于成长的故事,但最令人惋惜的是在维多利亚.希斯洛普这个新作家的笔下,故事应有的出彩部分被极大地淡化了,这也是造成书评中众多一、二星评价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小说的整体布局失衡,严重削弱了主题的鲜明性。故事的主体情节其实是从Manoli这个花花公子回乡后才正式展开的,可这个部分居然开始于全篇的50%以后。小说的前面一半,花了大量的篇幅在许多无关紧要的叙事上,包括居民反抗纳粹、来自雅典的麻风病人、Spinalonga上的选举和建设等等。使得整个小说虽然时间上延续和连贯,但在主题方面变得十分零散。这个“成长”的主题,也是我读完全书后反复咀嚼了很长时间才理出的头绪。而网上商业化的宣传自然不会花费这些时间去琢磨的思考,且看这些简介:“A richly enchanting novel of lives and loves unfolding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Mediterranean during World War II”;“这是一处禁地,一个令布拉卡、爱琴海,甚至整个欧洲都谈虎色变的禁地,更是母亲的禁地”。在维基百科的“麻风病”词条下,更将《岛》列为与麻风病相关的著名故事。自身结构的散乱加上商业煽情错位的宣传,让大众带着错误的期待去读书,有些想看二战动荡下的幸存,有些是想看麻风病如何被战胜,有些甚至想看Spinalonga上雅典派和本地派的政治斗争。这些错误的定位,让人更难去发现和理解小说的真正主线。
  
  其次是内容前后缺乏有效呼应。例如在二战期间有一段文字:“Levels of starvation in Crete were, by now, reaching such high levels that it was not unheard of for local people to accept what was known as the ‘Deutsche drachma’ for a tip-off about the whereabouts of resistance fighters. Famine and hunger could corrupt even honest people, and such betrayals led to some of the worst atrocities of the war, with mass executions and the destruction of whole villages.”这里很像是在暗示村庄Plaka会因抵抗组织的暴露而被毁灭,但实际上作者后面话锋一转,大谈Spinalonga上的平静生活,对那段话中的“背叛”“毁灭”等问题从此只字不提。小说最大的呼应问题还在于:一开始Alexis决心探寻其母亲身世秘密的动机在于她自己在感情问题上的困扰,所以想知道母亲为何年纪轻轻就能确定自己的Mr. right。可实际小说在说到Sofia找到真爱的那部分时文字极其稀少,连Alexis父亲年轻时的形象都非常模糊。根本没有回答Alexis最初的问题,然后Alexis就突然下决心和男友Ed分手了,理由就是Ed不听她说话。可Alexis妹纸啊~,从你谈恋爱开始Ed不就一直是那副对你爱理不理的欠揍的死样子么?你决心分手和这次经历有毛关系啊?小说这个最大的缺陷,让Alexis、Sofia、Maria三个本应联合支撑起整个故事结构的重要女人缺乏有机的关联,把Alexis和Sofia变为引出Maria的龙套角色实在是不应该。
  
  再有是人物的刻画欠缺火候,一些心理的关键转变也缺乏铺垫和支撑。小说关键几个人物的形象是很鲜明的,但这些人都太有特点,要表现出来难度不大。但对于一些比较相近的人物,作者就显然缺乏将其辨别的功力了。例如两个医生、前后两任岛主的妻子,从行文上看作者是想将他们区别开的,如Dr. Lapakis可能友善一点,Dr. Krysistis可能严肃一点,Elpida可能圆滑一点,Katerina可能长舌一点,但实际读完小说后印象并不明显。还有一些其他比较次要的人物,就更谈不上刻画了,绝大部分都只是NPC而已。个别人物心理的转变也显得很突然,例如Adreas的父亲从将Giorgis扫地出门到突然提出与其和好,Sofia从叛逆不羁突然悔悟到自己的忘恩负义,Sofia从严守自己身世秘密到突然敞开心扉,这些态度的根本性变化缺乏足够理由。尤其是Sofia,年轻时是如Anna一样的热烈性格,后来却变成比Maria更深居简出的老妇人,判若两人啊!我觉得作者无法驾驭这种人物心理上的挣扎和幡悟,所以反正是这样了,也就这样了。
  
  宣传上将《岛》与《达芬奇密码》、《追风筝的人》相提并论有哗众取宠的嫌疑,情节文字远不如“达”,深刻感人远不如“追”,评论为“感动欧洲”更加是不着边际了。但在动人方面,小说应该是及格的,在Eleni、Maria被放逐的描写中,还是有些泪点的。有些书评说完全没有感动,有可能是翻译问题吧,我没看中文版,不好评论了。
  
作者: 雁字回    时间: 2014-8-14 16:04
  它一点也没有戳痛我。看完了闭上眼睛想想,基本没留下什么,最后只记得书中形容佛提妮的一句话:“阿里克西斯在想什么样的脸才能发动千艘战舰呢?一定就是这样的容颜。”
  
  极好的题材成就了一个枯燥的小说。它给我的感觉如同一个温室里长大的人强迫自己从一个历尽苦难的角度去叙述一个宏达的故事,情感爆发点一度虚弱到觉察不到,所有感人的元素都被不肯避免地被淡化了。
  
  如果不是原著的问题,那就是翻译把整本书的文风翻没了。第二部的翻译基本不能忍。
  
  同样写了疾病和人性,还不如《大流感:历史上最致命瘟疫的史诗》中的前世今生、恩怨情仇来得动人心魄。虽然后者分类为科普读物,但其对宏大叙事和细腻感情的把握很有一套。
作者: shane    时间: 2014-8-15 09:34
  和《岛》意外结缘是在京东推荐栏里偶然看到,当时推荐语可谓狂酷拽吊炸天,所谓的令整个欧洲都潸然泪下的生死悲欢,可是对噱头造势已完全免疫的我已毫无影响,我看中的却是书的标题,不知为何,对于此类单字节的书,对我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也正是这难以抵抗的天然的吸引力让我下了单,由此收获了一段无与伦比的“电影”。
   这里我将此次阅读比作电影,不仅仅是因为《岛》采用了电影里常见的颠倒式蒙太奇手法,更关键在于整个故事本事,可以说,这是今年我听过的最好看最动人的故事了,整个“电影”,没有激情澎湃的高潮,没有错综复杂的情节,有得只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温暖。那种温暖该怎么形容呢,就好像,熬好几天夜终于搞定大作业知道第二天不用早起把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换上新睡衣洗了个澡外面下着大雨开着小灯看会儿书然后放心把头挨上松松软软的枕头的,那一秒钟。说实话,当时在图书馆一口气看完整本书的,一次次感动得想流泪,只能趴在桌子上偷偷埋头掉眼泪,我不知道是悲伤还是感动,但我知道,是他,吉奥吉斯。他的一举一动触动了我的泪腺。  
  吉奥吉斯,这个有些木讷的克里特男人却用最深沉的情感,将爱情,亲情,友情用温暖串联起来,他的一生都在守护和等待。伟大的男人,在绝望与希望之间,用沉默和苦痛书写人生的史诗。对于吉奥吉普这么寻常的一个男人,他最希望的莫过于有一个温暖的家庭,一个朴实得不能再朴实得理想,然而命运却残忍地让他承受三次家的破灭,他亲手将自己生命里最重要的两个女人,送上残酷的斯皮纳龙格岛。而自己只是默默在心中承受。而爱和希望让他一直坚持着走下来。如果说《岛》是关于四个女人的辛酸故事,那么请不要忘记,有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男人在他们的背后默默承受着更大的痛苦。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对于他的悲哀,作者几乎没有煽情,寥寥几笔都让人鼻酸。作者安静的描述让他的苦痛在每位读者心中发酵,得到的更多是关于人性美的温暖与感动。关于吉奥吉普,我想大家看到之后,肯定会想起一个人,余华笔下的老汉,同经苦难,不过相比而言,对于老汉我读到更多的是对于生活苦难的无奈与默默承受,而对于吉奥吉普,我读到的更多是温暖。
  同样是基于苦难的故事,对比《唐山大地震》的哭天抢地的表现,我更喜欢《岛》的这种不动声色的悲痛与温暖。这本书,从头至尾都是安静的,总感觉昏暗的气氛中带着暖暖流动的温情。包括岛屿的描述,美丽而悲伤。甚至爱情,都少了我们腻了的张扬浮华的纠结,甚至负面的战争,安娜的骄横,马洛里的放荡,范多拉基的强势,战争的可恶,以及对麻风病的偏见,都在作者安静的笔下流出的爱的暖流中淹没,无论过去多么晦暗,因为爱,我们都能看到希望。
  岛,一个注定充满故事的名词,真的承载了太多太多……但正如文章最后一句所传达的,克里特的灯光逐渐消失在远方,所有的过去只是让我们可以更好的面对现在与未来。
  
  读书笔记
  吉奥吉斯注意到她说话是用的是“我们”,一阵嫉妒袭来,他想,从前的“我们”包括安娜,玛丽娅和他。接着更痛苦的想法钻进他心里,让他十分惭愧:现在的“我们”却意味着含有那个可恶的孩子,是他把依莲妮从他们身边带走的。他家的“我们”不再有了,“我们”被分开,被重新定义,坚若磐石的家被他这种几乎不敢想的脆弱取代了。(P72)(妻子玛丽娅被送入斯皮纳龙格岛时)
  
  吉奥吉斯像一块拧干的布,随着第一阵强烈的悲伤如潮水般褪去,他筋疲力尽,心里却出其不意的放松了。(P141)(妻子依莲妮发病死亡)。
  
  吉奥吉斯一言不发,在开回布拉卡的路上,他悲痛欲绝,胸口闷得呜咽哭号。这个家最后还是破碎了,永远毁了。(P230)(女儿玛丽娅被确诊了麻风病)
  
  即使在这样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房间里还是哟一点阴郁。所有熟悉的旧家具全在原处未曾动过,可是墙壁好似吸取了一直萦绕他们的痛苦,散发出父亲早些年的孤独。一切看似相同,一切又与原先大不相同。(P327)
  
作者: 杨玉熊    时间: 2014-8-15 23:02
  #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应该看小说来治愈于是昨天看到两点半看完了#【两点半睡觉居然比十二点睡觉还要精神真是。。。】
  开篇还是蛮喜欢的因为有好多我很喜欢的元素 岛 希腊 秘密 荷马史诗里出现的地名。。
  可是我熬那么晚看完了也没觉得有多感动啊。。。。怎么就 “整个欧洲潸然泪下” 了,果然畅销书封面上的话啊 除了图书信息别的都不要信= =
  
  情节还算是可圈可点的  但是  人物性格啊实在是太单薄了。。。安娜就是那个样子,除了发脾气和演戏别的就没了;玛丽娅就是温柔和隐忍。别的还有咩?!!【碇源渡的眼镜下都有一颗复杂的心啊!连碇源渡的人物形象都比这两个主人公丰满啊!!】
  而且情节寡淡了点【虽然我对这个没有什么太大要求不过既然地点是在希腊 情节丰满一点不是更完美吗!!】
  感觉如果同样的故事,人物性格再丰满一点 肯定会有很大的改善
  还算是一部很 稳 的小说。OVER
  
  【最喜欢的情节是安娜被杀之前那点 她那样承认对马诺里的爱】
作者: 麦兜兜    时间: 2014-8-19 11:21
  (此处为本书的内容简介,慎入)
  作为女儿的阿丽克西斯怀疑自己与男友埃德的恋爱关系是否应该继续下去,埃德是生活的宠儿,聪明尔英俊,但是阿丽克西斯性格中的不羁跟埃德对生活一丝不苟的态度、掌控一切的自信让阿丽克斯产生了很多不确定,阿丽克西斯想从探寻母亲索菲亚尘封的过去开始,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她带着着母亲给自己的一封信来到母亲的出生地布卡拉,在哪里从索菲亚的好朋友佛提妮口中得知了一段不为自己所知的家族史。
  阿丽克西斯的曾外婆伊莲娜与佛提妮的母亲萨维纳从小一起长大,而佛提妮跟伊莲娜的小女儿玛利娅是好朋友。伊莲娜与吉奥吉斯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安娜,二女儿玛利娅。两个女儿的性格迥异,安娜叛逆自私、情绪多变,玛利娅安静内敛。
  伊莲娜是布拉卡的一名教师,她慷慨、无私,热情,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但是伊莲娜偶然感染了麻风病,并且通过对学生的检查,发现了一个九岁的男孩迪米特感染上了麻风病。上个世纪初,政府将克里特的所有麻风病人隔离在布卡拉对面的斯皮纳龙格岛。这就意味着伊莲娜与迪米特都要被送到斯皮纳龙格岛上,而伊莲娜的丈夫吉奥吉斯——一个渔夫,负责布卡拉与斯皮纳龙格岛上人员与物资的运输则负责将她心爱的妻子从到对岸的麻风病隔离区去。
  伊莲娜来到岛上后与迪米特生活在一起,开始努力适应这里与世隔绝的被遗弃的生活。她用书信与自己的两个女儿保持联系,而她的丈夫吉奥吉斯则利用他与斯皮纳龙格岛的纽带关系跟伊莲娜见面并传递书信。令吉奥吉斯痛苦的不仅仅是与妻子伊莲娜的隔离,还有家庭角色的转换,大女儿安娜的叛逆令更加令他头痛,幸好还有小女儿玛利娅的帮忙减轻了吉奥吉斯的负担。
  有一天斯皮纳龙格岛上又有一些新的病人被送来,并且是从雅典来的,因为不满收到野蛮的对待而发动了叛乱,最终被打发到隔离区来。然而他们的到来却成了斯皮纳龙格岛新的开始,他们之中有很多知识分子,雅典人利用他们自身的优势对斯皮纳龙格岛进行了改造,并且说服了政府对隔离区的财政投入。斯皮纳龙格岛上的春天来了,小岛的主人对斯皮纳龙格岛进行了大快人心的改造,修好了管道解决了用水问题,连发电机这个困扰岛民多年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新来的雅典人帕帕蒂米特里奥由雨对小岛做出的贡献在岛民中的声望越来越大,并且迎得了新一轮岛主的选举,之后岛上的生活更加丰富了,小岛有了自己的报纸,并且可以看到最新的电影。斯皮纳龙格岛从此复苏了。
  有一天岛上来了一位医生——克里提斯——岛上拉帕基斯医生多年的朋友和同事——正在进行麻风病治疗和预防的研究,给斯皮纳龙格岛隐约带来了一丝希望,并且希望能够经常访问这个被世人隔绝起来的岛。
  四月,雅典被侵占,战争很快席卷到这个大山深处的小镇,德国人的到来使克里特岛开始一场顽强的抵抗,佛提妮的哥哥安东尼斯也加入其中,在严峻恶劣的环境中与占领者做斗争。在整个战争中,斯皮纳龙格岛因为作为麻风病的隔离区而成为唯一真正没有收到德国人影响的地区,以此同时伊莲娜的病情也愈加严重了,克里提斯医生也因为战争的缘故无法再前往斯皮纳龙格岛。在吉奥吉斯多次来回斯皮纳龙格岛与布拉卡之后,他终于听到伊莲娜已经不幸去世的消息。吉奥吉斯一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哀恸中,几个月之后才有所恢复。
  一九四五年五月八日,德国人正式宣布投降,克里特岛重获自由。克里特岛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庆祝活动。此时女孩们已经渐渐长大。在晚会上安东尼斯成熟浪漫的气质吸引了风情万种的安娜,他们在教堂后面亲吻,安东尼斯从此迷恋上了安娜,但是安娜却倾心于晚会上大富豪家的儿子安德烈斯,安德烈斯也对安娜的美貌吸引。不久安娜与安德烈斯便订婚之后很快结了婚结婚后的安娜很快投入到自己的新角色中。玛利娅的好朋友佛提妮不久也饭馆老板的儿子订婚,玛利娅自己却因为家务和照顾父亲的需要迟迟没有找到自己的归宿。
  安娜结婚四年了,婚后生活让她如鱼得水。有一天安德烈斯在外飘泊的堂弟马诺里前来拜访,因为他们两长的极为相似,安娜把马诺里误认为是安德烈斯并且亲吻了他的后脑勺。从此以后安娜便开始与马诺里调情,马诺里的到来给安娜安定的婚后生活模式带来了激情,从此安娜便沉迷在这种由于不伦之恋而带来的兴奋的火花中。
  在一次家庭聚会中,马诺里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安娜的妹妹玛利娅,玛利娅的温柔让马诺里有了想要安定下来的想法,马诺里开始了对玛利娅的追求。马诺里的热烈感染了玛利娅并且答应了他的求婚,而安娜却对此充满了不满和嫉妒。马诺里与玛利娅订婚了,玛利娅的好朋友佛提妮告诉玛丽亚她怀孕,即将结婚的玛利娅此时多么热烈的为他的好朋友高兴。
  在婚礼开始的前几周玛利娅却发现自己可能患上了麻风病,玛利娅与父亲在伊拉克利翁克里克斯那里得到了确诊,玛利娅确实患上了麻风病。玛利娅不得不走上母亲的路,原本已经订婚的她不得不与现在的生活告别,而那场婚礼,她的未婚夫成了她不得不放弃的痛。
  父亲吉奥吉斯把玛利娅送到了斯皮纳龙格岛,玛利娅第一次目睹了这个从母亲信中看来的小岛,并且开始了在小岛上的生活吧。玛利娅与父亲吉奥吉斯会定时在岸边见面,后来佛提妮也来跟她的好好朋友见相见,他们甚至还一起到小岛上玛利亚的住处和咖啡。岛上的生活远没有玛利娅想的那么糟,她像她母亲一样适应了这里,玛利娅也渐渐发现自己与马里诺恋情的破绽,渐渐对马里诺失去了感觉。由于克里克斯医生乘坐玛利娅父亲的船来回小岛的原因,克里克斯与玛利娅渐渐熟悉,慢慢的他们之间产生了情愫,之后玛利娅邀请克里克斯前往玛利娅的家中喝咖啡,他们对彼此都有好感,却因为各自的原因选择了沉默。佛提妮来看望玛利娅的时候会提起从他哥哥安东尼斯那里听来的关于安娜与马里诺的奸情,自从玛利娅被隔离到小岛上后,马里诺确实难过了一阵子,但不久便与安娜重修就好,而且更加放肆。姐姐安娜的状态令玛利娅陷入了不安。克里提斯已经在岛上进行了第一批药物试验,他决定把玛利娅排除在第一批试验者名单中。
  一次克里提斯医生单枪匹马义正言辞的制止了试图毁灭对岸隔离区的暴徒,之后他成为了斯皮纳龙格岛上的英雄。此时安娜已经怀孕,然而据佛提妮的说法孩子的父亲却不明所以。
  不久,安娜产下一女取名索菲亚,安娜邀请自己多年未见的父亲去参加的孩子的洗礼。斯皮纳龙格岛上第一批治愈的麻风病人开始离开隔离区,慢慢的更多人离开斯皮纳龙格岛,最后所有人都离开了斯皮纳龙格岛。
  布拉卡的居民将与斯皮纳龙格岛的人一起庆祝圣徒日。在庆祝活动中,克里克斯像玛利娅求婚得到了玛利娅的同意。安娜与丈夫也打算一起前往,安德烈斯已经意识到妻子对自己的不忠,在前往布拉卡的途中,安德烈斯无法容忍妻子无所谓的态度,掏出手枪将妻子打死。
  欢庆的人们很快发现了在血泊中的安娜,她死了,安德烈斯很快被抓住被判入狱,马诺里也不知所踪。
  办完安娜的葬礼之后,玛利娅由于姐姐的离开无法与克里提斯结婚,克里提斯只能回来到伊拉克利翁。玛利娅决定亲自养育索菲亚,而之前索菲亚跟她的祖父母一起生活。后来克里克斯在克里特谋得了一份新的职务,他最终与玛利娅完婚,并且他们一起抚养索菲亚。
  佛提妮对阿丽克斯说到这里,觉得最后的结局应该由索菲亚自己像阿丽克斯解释,她打电话给索菲亚希望她能亲自前来,索菲亚同意并且搭飞机来到了雅典。阿丽克斯对母亲的到来非常惊讶且开心。母亲向阿丽克斯讲述接下来发生的事、
  索菲亚长大后决心到雅典去读大学,在她离开布卡拉的前一晚玛利娅与克里提斯决定告诉她自己的身世。得知自己身世的索菲亚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去了雅典之后很少与家里联系。索菲亚在大学里与马库斯相恋并结婚,玛利娅与克里提斯前去参加婚礼。之后克里提斯与玛利娅相继离世,索菲亚在内疚自责的同时决心与过去一刀两断。所以从来不向别人说起自己的身世。
  重新回到自己的出生地,与好朋友佛提妮,女儿阿丽克西斯一起追溯自己的过去,使索菲亚最终放下了自己多年来的内心病,而阿丽克西斯最终也清楚了自己的内心,决心与现在的男友埃德分手。
  
作者: SYUKIK    时间: 2014-9-9 18:13
  海边,远处散落的小岛,一枚姑凉撒开纤细的两臂,享受阳光的剪影是这样的渺小,但这小小地影像又是如此散发这活力,如此地宽畅淋漓。
  
  小说后半部分,从斯皮隆伯格岛重回布拉卡的麻风病人应该就是又这样重获自由,重生般的心境吧。
  
  斯皮隆伯格岛从最先的的孤立无缘的隔离区,渐渐依靠资源调配,并改善现有的经济政策,教育制度等,逐渐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小城镇,有法律,有教育,有供给,有市场,...  那些孜孜不倦乐于奉献的有志之士和麻风病人,把斯皮隆伯格这个别人口中的“活地狱”当成自己的家一样,以至于德国人入侵时,斯皮隆伯格的生活竟然一度还被布拉卡人所嫉妒。
  
  小说中的多位主角未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但麻风病这一题材对于我来说感觉比较新颖,上周还读到一篇“云南麻风病人子女遭歧视,悬崖边艰难求学”的新闻,渐渐感叹万事的无常,华丽的感情经不起考验的年代,就像书中的,安娜和父亲,和安德烈斯,玛丽亚和马诺里,那些被隔离的麻风病人们可能会变成回忆再被岁月给抹去。
  
  另外一个情节,就是麻风病人被成功医治后,被告知能重回布拉卡时。本应来的喜悦和庆祝被两岸的,猜疑,彷徨所取代。麻风病,一个为人所恐惧的传染病,如何接纳“所谓恢复健康的麻风病人们”回到布拉卡,使人心理上两难,有的人甚至不愿意回到布拉卡,永远再这隔离区呆着。
  
  
  我想到在“肖申克的救赎”和“裂痕”里出现过一样的情节,当人们顺应于一种环境下时,再作出巨大的改变是要需要付出巨大代价的。肖申克里面监狱图书管理员在刑满释放时,出狱对他来说无疑是最残酷的考验。摩根,弗里曼扮演的囚犯在出狱时受人歧视,遭人白眼,也几乎要放弃自己的生命。裂痕里的miss g 在一个女子学院,编织着自己的梦想,活在自己的谎言中,然而没有经丽的那些女学生把她当成性感,前卫的新时代女性,处处以她未效仿。然而在真实世界里,她连去商店买东西,也要哆哆嗦嗦提前默记自己要买的物品的名字来避免口吃。
  
  以前看到一个节目,台湾一个学者提出一个舒适圈的感念,人们都生活在一个无形的圈子,对圈子里的人事物,各种资源,熟谙于心相,生活安乐舒适,然而当要跨出圈子的界限时,各种碰撞,冲击,迎面而来。使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又想要回到圈内。然而,永远呆在舒适圈内,自身的瓶颈就永远不会被突破,潜力也无法发挥,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麻风病人们也一样,在斯皮隆伯格岛的那层平衡被打破,那么人生就需要找到新的平衡点。肖生克救赎中的人物也是一样,这大概就是我们的生活,永远都在这种动态的平衡中,冲突平衡再冲突再平衡...
  
  june zhu  11/7/2013
  
  
  
  
作者: 想不出    时间: 2014-11-9 19:20
      “真正打动我的是他们彼此的爱那么强烈,经过了疾病与健康,顺境与逆境,到死才能分离…...我知道我对埃德没有那种感觉——十年、甚至二十年以后,我也肯定对他不可能产生那种感觉。”
      书到结尾的这一段文字真正触动我,并非对这四代人的起起落落、希望无数次的崩塌与重建无所动容,只是,还是那句话,每个人的视角不同。
      阿里克西斯解密母亲尘封过去的旅程,事实上也是她发现内心并决定听从内心声音的旅程。埃德不是那个对的人,从一开始她就知道,但随着母亲背后神秘过去的揭开,阿里克西斯终于能尊重并听从自己的内心。
     
     
     
作者: nana    时间: 2014-11-14 13:45
           岛,一个地点,随着时间的延展,丰富的画面层层展开。有血,有肉,有灵,有泪有笑,有爱有恨。时间象一根索链,将每一个细节串连。时间是背景,在时间背景下空间开始搭建故事,每个人物的逐一出场,在时空的平台上演绎悲喜剧,又在时间的带领下退出舞台。每个人物的一生都是一部悲喜史诗,它承载了时间的沉重。
         佛提尼是一个唯一没有被时间带走的主角,她见证了一切,她打开画圈,讲述着做为「历史」的存在,它的确不是童话。这里我们或多或少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伊莲妮匆匆上场,她的美丽善良,没有带给她长久的幸福,做为老师,妻子,母亲,最后一刻都没有放弃自己的责任。在斯皮纳龙格岛上,她的时间停止了。甚至没有一点印记,她被永远安放在岛上冰冷的混合公墓中,没有人会去祭拜,没有人能知道这里安放着温暖有爱的她,没有,时间是冰凉的。吉奥吉斯,伊莲妮的丈夫,一个宽厚的男人,一场场的生离死别,在不同的时间点加给他,他却又必须接受一切的痛苦,让时间去慢慢的稀释,他的目光充满了悲哀,无奈,希望,寄托。日复一日地往返那个特殊的岛屿----麻疯病区,那里有他的爱与希望,是他情感的寄托。安娜,马丽娅是伊莲妮与吉奥吉斯的两个女儿,在妈妈被送到岛上之后的成长,给她们带来了不同的命运,安娜的叛逆和对爱的渴望,不惜一切的对爱的痴迷,让时间过早的停止,无法再给她过多的时间演绎,她无疑是可悲的,渴望却得不到妈妈的爱,丈夫的爱,而转向渴望那虚幻的,短暂的欢愉,她以为那就是爱,那份爱---马诺里却利用她的爱,让她永远的停在那个时间点。马诺里也是可悲的,从小失去父母的人生终究很难完整,时间流逝,一个放荡不羁的他畏畏缩缩的出场,抱头鼠窜的离场他也曾渴望与马丽娅的温暖幸福,可是马丽娅,一个安静,羞赧的女孩,在渴望爱情的归宿时,却被无情的麻疯病送到了岛上,爱情的破碎,让她一度绝望,可她仍要承载起父亲爱的希望,她吞咽了这一切的痛苦,一个人在岛上努力快乐着,好让吉奥吉斯有更多的盼望。是的,时间总会给不幸带来某些盼望,她在这里这个隔离岛上,爱上了他的主治医生克里提斯,随着麻风病的被治愈,岛上的人全部撤离了岛,离开了绝望,进入了重生。索菲娅,安娜的女儿在姨妈,马丽娅和姨夫克里提斯关爱下逐渐长大。她无法接受他们竟不是自己亲生父母的事实,选择了无情的离去,可是爱只是在时间里沉淀了下来因为它是那么强烈的撞击着每一人,时间將它酝酿的如此醇美。
           斯皮纳龙格已被时间遗忘,它孤零零的在海的那边,它记载着阿里克西斯的妈妈索菲娅的的家族-----曾被索菲娅认为肮脏可耻家族的时间的故事。当索菲娅带着悔恨,完全将故事展现在女儿阿里克西斯面前,她说:「现在一切真相大白,伤口暴露在空气里,但最后有可能治愈,它们不在羞耻」。释放,让索菲娅的眼泪尽情流淌,爱就在那里,唯一不会被时间带走,它真的是亘古不变,时间正是通过它,联结了一个一个鲜活的面孔。
          不想讨论命运,不想讨论人性,只想跟着时间去看一幅绵延的画卷,所有人物,他们的命运在海与岛的空间释放,失落与盼望,毁坏与重建,人类在每个时间点都努力书写着悲喜人生,时间总能带走一切又带来一切,这个舞台从来不寂寞,它的故事还在继续,只是那座岛它停了下来,它要书写它的故事。
作者: 马斯特    时间: 2014-12-17 04:49
    整本书的绝大部分都是从佛媞妮的角度来叙述主人公家族的故事,其中,爱情友情亲情和奸情交织在一起,封面上说,这是一部令整个欧洲潸然泪下的生死悲欢,但我看的时候,没有眼泪,没有沉重,就像是在听外婆讲故事一样。这本书真正令人感动的是那些在病痛折磨、灾难降临之后依然坚固的亲情,在苦难之中完全因为互相吸引而结合的爱情等等。
    文章在形象刻画方面做得也是极好的,例如安娜初为少女渴望被关注的迫切的心情,再有是安娜而后嫁入豪门,最后是出轨奸情暴露被丈夫枪杀。中间还穿插了诸如安娜婚后极少回家看望父亲,得知妹妹得了麻风病之后窃喜的心情等,而善良、勤劳的玛利亚则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文章在人物姓名上也有巧合,如伊莲妮、吉奥吉斯、玛利亚,这些神圣的名字都给安在了善良的人身上;而安娜则与卡列尼娜里的女主角同名,甚至所作所为都十分相似。不知是作者有意如此还是无意为之。
    说实话,看完这本书我是震撼的,至少在一些时候,你觉得迷茫的时候,可以看一看.
作者: 把心放    时间: 2014-12-19 23:08
  世上最珍贵的是人。人创造了美妙的音乐,书写了优美的文字,创造出无数令人迷醉的万物。人与人之间滋生出美妙的情感,有爱情有亲情,让人心底温存流连。因为有人,世界变得如此美好。
  哪怕是最恐怖的斯皮纳龙格岛,一个流放麻风病人的、孤零零的小岛,因人,变得充满了温情。只要心存美好,最腐朽的淤泥里依旧会开出绚丽的花朵。
  
作者: 小兜儿    时间: 2014-12-20 21:32
        毕业之前就开始看这本书,但由于临近毕业好多琐事,每天在宿舍的时间都很少,于是断断续续的看了好多天。
        虽然全书都在围绕麻风病,但是写的并不绝望,用第三人称讲述一个家族的故事,并不悲凉,也不能算是传奇。全书都是在给人一种正能量,即使是在恶劣的条件下,遭遇到巨大的不幸,也要积极的面对,乐观的活着,所以这本书可以作为青少年建立正确三观的用书。想到这样的书带给人积极的力量,在豆瓣给了个4颗星。
        书中描述了多个人物,但是这些人物形象都不饱满,比较鲜活的是老渔夫吉奥吉斯,希斯洛普笔下的吉奥吉斯默默无闻,是个失去妻子又失去一个女儿的可怜老人,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往返于斯皮纳龙格岛和布拉卡之间,为隔离区的人们运送货物,这就如同《老人与海》里顽强的圣地亚哥,只不过海明威笔下的老人有更多的心理描写;安娜——吉奥吉斯的大女儿,她妖艳、自我又极度不安分,可惜她没有郝思嘉的头脑,这也不是简奥斯汀的女性励志小说,所以安娜的死并不意外;玛丽娅——吉奥吉斯的二女儿,是一种与她姐姐截然不同的美,更像是璞玉,她善良、孝顺,最终能与彼此相爱的克里提斯共度一生,并且将安娜的女儿索菲亚抚养成人,得到善果。但是这些人物,合上书,在脑海里呈现不出具体的形象,甚至不如郭敬明笔下的顾里和唐宛如。
        书的封面和封底,都有提到这是一个爱恨交织、悲伤凄美、让人潸然泪下的故事,但是读完全书,发现只有几处很感人,但是没有到让人泪流满面的程度,不知道是不是也跟文字翻译有关,有的地方用词不考究而且还很不准确。可能就是因为之前看到了推崇到极致的官方评论,对这本书有了太高期望,又加上自认为本身是很善感、泪腺发达的人,已经做好了被感动到的准备,结果,没被感动反倒为这样的评论感到莫名其妙。
      所以,真正要讲出一个有感染力的故事并非易事。
作者: 落羽琉    时间: 2014-12-22 12:02
  首先借此吐槽下亚马逊,总觉得买到的是盗版...错别字不说,印刷质量也不是很好,首先就把看书热情给打消了小半......
  
  Next,本来对这部小说期望很高的,毕竟那啥,号称是让整个欧洲潸然泪下的生死悲欢......看完后感觉,欧洲人泪点真心低,真心低啊......
  
  言归正传。这部小说其实蛮有大作的范儿的,情节设计让我想起傲慢与偏见,但是毕竟维多利亚没有简奥斯汀那么大气。继承了英国小说一向细腻到了极致的描写。刚开始时候,2001年的索菲亚的家庭,连角落里堆放的书都描写得淋漓尽致。其次女儿来到已经枯旧的麻风病小岛上的所见所感,刚开始也的确也觉得很臃肿,可是之后慢慢地了解到了小岛建立的经过,又慢慢觉得这种前后对比太少......
  
  开始时候的悬念的确挺吸引人的,守着过去不放的母亲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秘密,吸引着一直读下去。然后由于我有些不适应外国小说的散漫写法,读到一半时候对这个秘密的热情已经消失殆尽了。结局,母亲不愿提起过去的原因原来只是由于对家族丑闻的自卑。相对于上两代人们的生离死别,这个秘密反而不再吸引人。可以说开头的悬念只是一个噱头,吸引着往下看到书的重点而已。最大的伏笔揭开后居然只是这样,我反正是觉得有些不甘,并且邪恶地想,如果再悲点形成一个新高潮,该有多好......
  
  好了,挑了这么多不足也得说说好处了。这本书绝对是你下午两三点时候坐在阳光下喝咖啡的最好伴侣。细腻得略带慵懒的笔法,情节略引起心绪的波动。随时可以扔开去做其他事,哪怕中间间断一两个月也没事。情节设计也很好。倒叙的手法引出悬念,然后从1940s的小岛开始讲起。有一个很不错的主题。
  
  麻风病人与世隔绝的生活居然要比外面的人还要幸福,作者是打算借此讽刺世间美好的缺失还是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我也分辨不出来,可能是我自身水平还是太低了吧。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或许作者也是想说不要等到失去时候才知道珍惜美好,或者甚至只是道听途说了这么一个故事然后心血来潮对其加工出版了而已。很平淡的故事,但是主题却很引人深思。
  
  综上。不错的一本书。值得收藏起来慢慢地,一遍一遍地仔细品味。不过生活节奏快,性子急或者只为了看剧情的朋友们还是别在这本书上花费太多时间了。
  
  
作者: kini    时间: 2015-3-26 22:27
  故事是从女主人公寻找母亲出生地开始的,那是一段奇妙的旅程,也因此改变了女主人公的一生。这本小说讲述的故事跌宕起伏,心情也随着驶往那座岛的小船波澜。患上麻风病被隔离到小岛上是值得同情的,但是麻风病人们在岛上开始全新的生活,对生命依旧尊重敬畏,对生活依旧充满希望,让人为之振奋。




欢迎光临 悦读人生 (http://dothinking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