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人生
标题:
鹿鼎记 - 书评
[打印本页]
作者:
连接你我他
时间:
2012-8-11 17:02
标题:
鹿鼎记 - 书评
这是金庸先生最後一部小说,也是登峰造极之作,是金大侠自言最喜欢之大作。 这部小说讲的是一个从小在扬州妓院长大的小孩韦小宝,他不会任何武功,却因机缘巧合闯入了江湖,并凭其绝伦机智周旋于江湖各大帮会、皇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99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作者:
邓灯灯$
时间:
2012-8-17 14:03
《鹿鼎记》诚然是金庸最奇特的一部作品。主人公韦小宝的形象不但在金庸著作及所有武侠小说中戛戛独造,即求诸整个的中国文人小说,也无有其匹。《鹿鼎记》刚在报上刊载的时候,不断有读者写信来问作者《鹿鼎记》是不是别人代写的。金庸自己也承认这部小说与其以前的武侠小说“完全不同,那是故意的”。[1]但是这个“故意的”行为,是否如作者在后记中接下来解释的那样,是因为“一个作者不应当总是重复自己的风格与形式,要尽可能的尝试一些新的创造”呢?我以为,理解金庸何以要作《鹿鼎记》是理解这部作品题旨的关键。
《鹿鼎记》的故事脉络是延续金庸早期著作《碧血剑》而来。在武侠小说创作界,例有为自己作品作续篇的传统。金庸自己就有《射雕》三步曲的宏制。但是《射雕》三步曲中《倚天屠龙记》已自矫矫不群,更多的属于政治小说的范畴。从《天龙八部》一著开始,金庸更是进入了“自为”地创作的阶段。在写作《鹿鼎记》的时候,金庸已经成功地塑造了“无为无不为”的侠客令狐冲,从而达到20世纪人类认识自己(人类的个体)的最高境界。金庸自己也表示,在他笔下所有人物形象当中,他最愿意做令狐冲。金庸小说主要承继西方19世纪主流文学的传统。古典西方文学的根本目的是认识人自己。既然《笑傲江湖》已经完美地完成了这个任务,金庸有什么必要去尝试“新的创造”?不错,《碧血剑》是金庸最不满意的一部作品。我们可以从“修订的心力,在这部书上付出最多”[2]一语间接地得出结论。但《鹿鼎记》既非《碧血剑》的续集,只是基于时间的设定,《碧血剑》中的一些人物:九难、何惕守、归辛树等又在《鹿鼎记》里出场罢了。作者决不至于因为早期的一部很不满意的作品而特为写一部新作。如果作者存此心愿,自当写一部《碧血剑外传》(如《飞狐外传》之于《雪山飞狐》),却不是另起炉灶创作可谓惊世骇俗的《鹿鼎记》。金庸明知《鹿鼎记》将会因其与从前的小说截然不同而可能剥夺许多读者的阅读兴趣却依然要执行其写作计划,实在是因为这部小说基于完全不同的创作理念。即金庸自己所说的:“《鹿鼎记》已经不太像武侠小说,毋宁说是历史小说。”它被创作出来,其目的不是为了人类的个体,而是为了认识人类的群体,亦即社会。
《鹿鼎记》第36回末尾有一段极为精彩的论述,可以由之而窥见金庸创作该书的动机,却往往被“金学家”们所轻忽:
中国立国数千年,争夺帝皇权位、造反斫杀,经验之丰,举世无与伦比。韦小宝所知者只是民间流传的一些皮毛,却已足以扬威异域,居然助人谋朝篡位,安邦定国。其实此事说来亦不希奇,满清开国将帅粗鄙无学,行军打仗的种种谋略,主要从一部《三国演义》小说中得来。当年清太宗使反间计,骗得崇祯皇帝自毁长城,杀了大将袁崇焕,就是抄袭《三国演义》中周瑜使计、令曹操斩了自己水军都督的故事。实则周瑜骗得曹操杀水军都督,历史上并无其事,乃是出于小说家杜撰,不料小说家言,后来竟尔成为事实,关涉到中国数百年气运,世事之奇,那更胜于小说了。满人入关后开疆拓土,使中国版图几为明朝之三倍,远胜于汉唐全盛之时,余荫直至今日,小说、戏剧、说书之功,亦殊不可没。
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的著名论断,即诗是比历史更严肃、更具有哲学意味的东西。亚里士多德这样说是因为历史的发展总是具有偶然性,而诗却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可然性与必然性的规律的规律来描写的。金庸已经不满足于“描写人性”[3],他认为小说不但可以描写政治、描写历史,甚至自身都可以介入历史,成为历史发展合力中的一维。
中国传统小说绝大部分都是在“说故事”,不但描写人性的作品罕有其睹,即使是描写世态人情之作亦非夥颐,仅得《金瓶梅》、《红楼梦》等寥寥数部而已。近百年来,《红楼梦》作为中国小说发展历程中的巅峰之作已为世所公认,尽管时有不同的声音,也尽都被压制了。金庸既然希望自己的小说能够介入历史,能够深刻描写社会,便会很自觉地把《红楼梦》当作他创作所能企及乃至超越的目标。《鹿鼎记》第50回有一段话:“后人考证,《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之祖父曹寅,原为御前侍卫,曾为韦小宝的部属,后被康熙派为苏州织造,又任江宁织造,命其长驻江南繁华之地,就近寻访韦小宝云。”忽然提及曹寅,不为无因。不仅如此,为了说明“小说的主角不一定是‘好人’”的道理,金庸在《鹿鼎记》后记当中列举了哈姆莱特、罗亭直至阿Q等一系列人物。在所列那么多的文学形象中,单单以贾宝玉作为与韦小宝相比较的对象:“韦小宝与之发生性关系的女性,并没有贾宝玉那么多,至少,韦小宝不像贾宝玉那样搞同性恋,既有秦钟,又有蒋玉函。”金庸要把韦小宝当作贾宝玉的对立面来写。一部《鹿鼎记》,就是一部反《红楼梦》。考察这两部小说的主题意旨,其间更存在着惊人的对应。
学界围绕《红楼梦》的题旨聚讼多年。正像罗忼烈教授所说的:“封建时代,人们认为《四书》、《五经》比任何典籍都高出几百倍,所以把其他的书束之高阁,唯此是务。现在《红楼梦》取代了《四书》、《五经》,红学专家取代了经师,他们的著述比《皇清经解》、《通志堂经解》只多不少。”[4]无论是索隐派还是考证派,他们对于《红楼梦》研究的贡献都是不能抹煞的。但是,这两派研究的方式都不是文学的研究方式。尽管考证派标榜自己比索隐派更加科学,不去解“笨谜”,然而,不是从艺术直觉出发而是从别的“非文学”的角度出发来看待文学的问题,考证派同索隐派之间并无根本分野。大抵来说,考证派走的是史学的道路,索隐派热衷于凭空假设体系,可以说是哲学的道路。真正以文学研究方法理解《红楼梦》的第一部著作是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在这部划时代的著作当中,王国维凭借他天才的艺术敏感,领略到《红楼梦》文本下隐藏的深刻悲凉。他认为,《红楼梦》是宇宙间一大悲剧,是与《浮士德》交映生辉的悲剧双璧。由于当时文艺美学的术语尚未完成建构,王国维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未始没有可以商榷之处,因为依照严格的术语体系,悲剧是与崇高联系在一起的概念,而《红楼梦》是不能够被称作悲剧的。李劼的《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是自王国维以来这一类研究方式的集大成著作。这种感发式的研究方式比较容易触及作品的审美内核,缺点是先验的成分太多,如果过分相信既定的理论框架——比如王国维之于叔本华,李劼之于尼采、斯宾诺沙,就容易陷入“六经注我”的境遇当中。因此,光是有艺术直觉是不够的,研究者只有从作品的内在矛盾出发,寻找出作品的隐藏症候,才能最终理解作品的题旨。
或许是因为学科分类太过专门化的缘故,长期以来,以抒情文体研究为主体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没有能够引入到小说研究尤其是《红楼梦》研究的畛域当中。而小说理论恰恰不太适于《红楼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人们的习惯说法,其实即使是明清之际,《红楼梦》也是十分独特的。这种独特主要表现在一般的明清小说为着叙事,而《红楼梦》的目的却是在抒情;一般的小说是在描写,而《红楼梦》却是在刻画。没有比《红楼梦》更加琐碎的描摹,——《镜花缘》琐碎到不像文学而近于教科书,《红楼梦》的琐碎只有在汉大赋当中才能够见到。《红楼梦》的琐碎不是体现在对人物的语言描写或行为描写的过程中,而是体现在作者对于纤弱、绮丽的美的描摹上。根源于这种审美旨趣而架设的大观园是《红楼梦》艺术世界中的一方净土,作者对于它描摹得不遗余力。不仅如此,凡是一切纤弱、绮丽的意象都是作者要花大力气着墨之所在。没有一种叙事文体会像《红楼梦》那样注重意象的问题,意象是为抒情而服务的,《红楼梦》的抒情姑无论其是否“善”或“美”,至少是真挚而且深沉的。一般的明清小说其本质是话本,而《红楼梦》的本质却是诗。在表达方式上,《红楼梦》尤其偏爱诗词创作中惯用的“赋”的形式。而我们知道,“赋”作为主流话语方式,在中国文学史上只在两个时期曾经出现。文治武功最称鼎盛的西汉是中国人所经历的第一个现实的盛世,汉大赋的适时出现充分折射出汉代社会自豪、积极的进取精神。明清之际以吴伟业首倡,影响中国文坛垂三百年之久的梅村体歌行又一次把“赋”当作其主流话语方式。在经历了晚明的金粉浮华之后,中国的士大夫更亲历“亡天下”(顾炎武语)之惨,剩下的只有对于往昔的无限追怀和对末世的病态依恋。《红楼梦》正是产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红楼梦》就是小说化了的梅村体。《红楼梦》的基调是女性化的。今天的人们或许会依据当代的眼光,指出《红楼梦》所具有的男女平权的意识,而此一点初与作者原意无涉。作者对于晚明的文化气脉抱有相当程度的同情,而晚明的文化气脉基本上是纤弱的、秾艳的、甚至是颓唐的。一部《红楼梦》,充斥着对于末世浮华的病态依恋。从明代中后期开始,处在上升阶段的市民阶层为了实现自身文化的独立,标出一个“情”字来对抗儒教的“理”。而对于市民阶层来说,“情”之一物同“肉欲”又是密不可分的。这种思潮的流亚就是明末书坊间大量生产出来的性爱小说以及以“水磨腔”为表征的昆曲。依照《礼记·乐记》的标准,昆曲是很典型的“淫声”。所以说晚明气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淫”。[5]《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警幻道:“尘世中多少富贵之家,那些绿窗风月,绣阁烟霞,皆被淫污纨绔与那些流荡女子悉皆玷辱。更可恨者,自古来多少轻薄浪子,皆以‘好色不淫’为饰,又以‘情而不淫’作案,此皆饰非掩丑之语也。好色即淫,知情更淫。是以巫山之会,云雨之欢,皆由既悦其色,复恋其情所致也。吾所爱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此段明为《红楼梦》一书题旨所在。明清之际多有标榜情欲的小说或拟话本,它们能够被创作、被流播,其根本原因当在迫切需要文化上独立的市民阶层对于传统礼教的自发反抗。《红楼梦》则把这种反抗上升到了终极理想的层面。换言之,《红楼梦》的作者以士大夫的面目把市民阶层的自发的文化革命推进到了自为的阶段。《红楼梦》是一部排满的小说,但是作者的排满意识是文化的,而不是政治的。明代中后期以来的文化尽管具有个性解放的萌芽,但其主要特征是颓靡的、放纵的。清代前期的文化则还不曾被腐朽的汉文化所完全侵蚀,仍然具有刚健的、积极的世俗精神。这种文化气脉是自北向南而渐的。《红楼梦》作者家族久处江南,作者仍及亲炙晚明文化,当他不得不面对强大的北方的新文化的时候,他的文化失落感是无比强烈的。作者借写荣、宁二府的衰败,表达他对于旧文化衰亡的不尽哀惋。如果说南明时代的《燕子笺》是所谓的“亡国之音”,那么《红楼梦》就是“亡天下”之音。自《红楼梦》以后,明代的文化气脉彻底消歇。
“遗老遗少,无时无之。”[6]《红楼梦》就是一个文化遗少在顾影自怜的时候的呓语。我们尊重这些人的文化选择,同情他们的际遇,但是,文学的发展史表明只有那种“圣之时者”的作品才具有恒久的价值。而《鹿鼎记》就是这样的一部鸿篇巨著。
满清入主中原以后,也带来了北方民族刚劲、质朴的文化。《红楼梦》是一部“骸骨迷恋”的作品,它的文化精神是阴柔的、女性的、颓靡的、自恋的。《鹿鼎记》却崇尚一种阳刚的、尚武的、上升的、江湖的精神。《红楼梦》对于后一种精神极端排斥,像薛蟠这样的人遭到无情的嘲弄。[7]然而在《鹿鼎记》当中,我们却看到隐藏在“浊臭的男人”——包括天地会群雄和满口“他奶奶的”的御前侍卫们——身上的强健的生命力。《红楼梦》已经虚弱到退守一隅,依靠大观园的自我封闭来固守即将飘逝的旧文化,《鹿鼎记》中韦小宝出生在南北文化的交汇之处扬州,出于对尚武精神的追求,毅然跟随茅十八北上,并且在以后的生涯之中北至罗刹国,南至昆明,以饱满的生命力迎接江湖的洗礼。《红楼梦》的作者欣赏所谓的“雅趣”,而《鹿鼎记》则将之解构为酸秀才的吊书袋:
查伊璜一挥而就,交给顾炎武,道:“亭林兄你瞧使得吗?”顾炎武接过,吕留良就着他手中一起看了,都道:“好极,好极。”吕留良笑道:“这句‘岂知我太祖高皇帝首称吴国,竟应三百年后我叔侄之姓氏’,将这个‘吴’字可扣得极死,再也推搪不了。”
顾炎武笑道:“这两句‘欲斩白蛇而赋大风,愿吾侄纳圯下之履;思奋濠上而都应天,期吾侄取诚意之爵。’那是从六奇兄这句‘欲图中平、开平之伟业,非青田先生运筹不为功’之中化出来的了。”查伊璜笑道:“依样葫芦,邯郸学步。”天地会群雄面面相觑,不知他三人说些甚么,只道是甚么帮会暗语,江湖切口。
再看韦小宝:
韦小宝心中虽对顾炎武颇为敬重,但这三位名士说话咬文嚼字,每句话都有典故,要听懂一半也不大容易,和他们多谈得一会,便觉周身不自在,听说要走,真是求之不得,心想:“你们三位老先生赌钱是一定不喜欢的,见了妓院里的姑娘只怕要吓得魂不附体。我若是骂一句‘他妈的’,你们非瞪眼珠、吹胡子不可,还是快快的请罢。”
更思忖道:
朝廷里那些做文官的,个个也都是读书人,偏是那么有趣。江苏省那些大官,好比马抚台、慕藩台,可也比顾先生、查先生他们好玩。若是交朋友哪,吴之荣这狗头也胜于这三位老先生了。[8]
《红楼梦》当中林黛玉为《牡丹亭》的感动是那样的纤弱和不健康,充满自恋的情结: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9]
林黛玉不过是念了《四书》,[10]就沾惹了酸腐文人的怪习气,她的这种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脾气其实正是晚明孱弱文人的通病。而崇敬尚武精神的韦小宝则只爱看“打得结棍”的武戏。台上演“游园惊梦”,两上旦角啊啊的唱个不休,韦小宝听得不知所云,也就很不耐烦。对与《牡丹亭》同处在一个系统之下的《思凡》,韦小宝也是毫无兴趣。[11]二著文化气脉之迥异大抵如此。
--------------------------
注释:
[1]《鹿鼎记》后记
[2]《碧血剑》后记
[3]《笑傲江湖》后记:“我写武侠小说是想写人性,就像大多数小说一样。”
[4]罗忼烈1979年8月3日致王季思函,见《玉轮轩曲论新编》85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5月第一版
[5]关于昆曲的“淫”的问题,余另有《从昆曲到皮黄》一文申论之。
[6]《兼于阁诗话》“杨云史”条,14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0月
[7]第28回
[8]第40回
[9]第23回
[10]第3回:“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
[11]第10回
读《红楼梦》,我们可以发现现实的社会当中什么样的人是失败者。而《鹿鼎记》则明确告诉世人,现实的社会当中什么样的人才是胜利者。从身份上说,贾宝玉生于钟鼎簪缨的贵族之家,衔玉而诞,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有;韦小宝则出身市井,生身之母韦春花是色相已衰的妓女,古语云笑贫不笑娼,韦春花则是一个贫娼,少年韦小宝无疑地处在社会最底层。二人结局更大大不同,他们都是对自己原有阶级进行了颠覆。其实从资质上说,两个人是很相像的,都聪明而不肯用功。贾宝玉固是“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韦小宝之顽劣不学则尤远过之。韦小宝做得到的,贾宝玉断断乎做不到,贾宝玉所拥有的批判性态度,韦小宝也永远都不会有。对于不得不面对的人生,贾宝玉先是避世,终于弃世;韦小宝则采取的是一种间世的态度:既不是像传统士人如书中顾炎武等人那样积极入世,也不曾像《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消极出世,而是左驾权力,右骖金钱,周旋于不同的政治势力当中,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他们天性相似而后天不同,始终有若参商,实因此二人在现实中采取的是完全不同的原则之故。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历史就是人被压抑的历史。所谓的文化,其实是对人的社会生存和生物生存的压制。这种压制是为了保证人类全体的进步。人的各种基本的本能,如果有追求其自然目标的自由,就不可能发生任何持久的结合或保存。本能所追求的满足,永远是文化所不能给予的。因此,本能因其破坏性力量而必将受到文明的严酷压制。人类逐渐地认识到,追求直接却不稳定的满足未若追求延迟但是可靠的满足。这样就产生了心理机制由快乐原则到现实原则的转变。无论是人类的幼年期还是一些个人的幼年期,都曾有过快乐的阶段。这种心理机制的最终不得不转变实是一巨大创伤。因此,当人类需要向沉淀的记忆搜寻从前的快乐光景时,必定会为失去的乐园而黯然神伤。贾宝玉是一个不肯完成心理机制转变的典型。他坚持快乐原则,仗着家族的余荫,他能够拒绝面对现实。他在宁国府上房内间看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联,“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1]他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实因男子多循现实原则生活。《红楼梦》之源,不是上溯到有史记载的年月,而是溯自鸿蒙初开,文化还未开始压制人类的“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即表明曹雪芹也是对最初的乐园永远企望。
但是贾宝玉所希冀的理想的女儿国其实是建立在一种相当无耻的心态之下。《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不但妙玉“欲洁何曾洁”,就是大观园中的水,“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2]对于权力话语,《红楼梦》没有任何能力加以消解,只能在大观园这个自我闭塞的世界当中自欺欺人的麻醉过活。尽管贾宝玉宣称自己是如何的看重女子,而这种看重实根源于他彻底的自恋癖。见到一个与他根本无缘的唱戏的女子,他的泛爱主义就又抬头了,此所谓“龄官划蔷痴及局外”也。[3]更为过分的是,他见了袭人的两姨妹子,就念念不忘:
乃笑问袭人道:“今儿那个穿红的是你什么人?”袭人道:“那是我两姨妹子。”宝玉听了,赞叹了两声。袭人道:“"叹什么?我知道你心里的缘故,想是说他那里配红的。”宝玉笑道:“不是,不是。那样的不配穿红的,谁还敢穿。我因为见他实在好的很,怎么也得他在咱们家就好了。”
在他,这种想法当然是很诗意的,袭人却早觑破他孱弱的灵魂,用冷笑来回敬他的无聊:
袭人冷笑道:“我一个人是奴才命罢了,难道连我的亲戚都是奴才命不成?定还要拣实在好的丫头才往你家来。”宝玉听了,忙笑道:“你又多心了。我说往咱们家来,必定是奴才不成?说亲戚就使不得?”袭人道:“那也搬配不上。”[4]
贾宝玉认为男人都是浊臭逼人,唯独他自己是个例外。然而他又不能带给女性以任何的保障,所以他只是看重而不是尊重女性,他的一切两性行为都是任性的,而不是自由的。无论他怎样的宣称自己如何重女轻男,现实的情况是那些女人不过是他的奴才。他追求的是在女儿国当中绝对权力的放纵,不论他实施权力的方式是否温柔,权力就是权力。相对于贾宝玉,韦小宝更具有平等的意识。韦小宝的妻妾们无疑也比大观园中供贾宝玉泄欲的女子们要快乐得多,幸福得多。正是由于韦小宝,方怡才不致终身埋没,苏荃也重新过上性生活,阿珂和建宁也不至于遭受罪臣之妇的侮辱。从这个意义上说,《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继《会真记》以后最重要的阴谋文学。曹雪芹也许不像元稹那样伪道学,然而他却能对“无行”加以诗意的赞美,这无论如何足以让人佩服到五体投地。两百多年以来,曹雪芹欺骗了多少的“红学家”!只有周汝昌才真正领会到了《红楼梦》的精髓。他知道,《红楼梦》的本质不是尊重女性,而是为玩弄女性提供诗意的合理性。所以,当他有机会意淫一位女诗人的时候,就恬以贾宝玉自命,写道:“曾是红楼梦里人,偶来重阅物华新。精魂每验前生印,俊语时翻古句新。称才女,赞佳文,江湖闺阁气纷纭。须眉浊物怜吾辈,那识通灵一性真!”不仅如此,他还在附注里面说:“公元1996年,廿四岁之尽心女士,如何能体会、深化、创造中华汉文韵语的情怀境界一至于此?良不可解。最好的解释是她带来了三生的经历与造诣。除此以外,我都不信是真理。”[5]肉麻到了这样的程度,真不愧是《红楼梦》的精神信仰者。
贾宝玉之所以能够为所欲为,是因为得到贾母元春的庇护。人类的心理机制由快乐原则转为现实原则是被强迫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由父亲一手执行的。贾宝玉最怕的是贾政。而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贾宝玉尚能按照快乐原则在大观园中生活,因为有贾母元春的庇护。毕竟父亲只有一个,他的权力也就有限得很。韦小宝的母亲是妓女,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韦小宝自幼在妓院之中给人呼来喝去,‘小畜生,小乌龟’的骂不停口。”[6]他“在妓院中吃饭,向来只是坐在厨房门槛上,捧只青花大碗,白米饭上堆满嫖客吃剩下来的鸡鸭鱼肉。菜肴虽是不少,却从来不会跟人并排坐在桌边好好吃过一顿饭。”[7]韦春花的特殊身份为韦小宝引进的是泛父。所有的人都能够行使父亲的职能,以致韦小宝尚未来得及品味本能被压制的创伤就完成了由快乐原则向现实原则的转变。在保存自己这一点上,他几乎是不学而能。在韦小宝摆脱了泛父阴影后未久,他即获得了代父陈近南。[8]这个代父并没有时间管束他,但带给韦小宝心理上的压力还是够瞧的:
在这位英气逼人的总舵主面前,韦上宝只觉说谎十分辛苦,还是说真话舒服得多,这种情形那可是从所未有,当下便将如何毒瞎海老公,如何杀死小桂子,如何冒充他做小太监等情形说了。[9]
在父权的阴影之下,韦小宝学会坚持现实原则,故此方能一次次地履险如夷。
贾宝玉是一个虚弱的贵族——但不是西方意义上的贵族,他已经虚弱到只剩下顾影自怜,而韦小宝则是强健的平民。曹雪芹写作《红楼梦》,为的是表达他对于行将灭亡的贵族的不绝哀歌。金庸则意图告诉人们,在现实的社会中,只有韦小宝那样遵循现实原则的人才会获得煊赫的成功。《红楼梦》的基调是女性化的,充满了无耻的自恋情结,而隐藏在《鹿鼎记》背后的则是历史的睿智。《鹿鼎记》是一部反《红楼梦》,它的基本精神是男性的、爱仁的,表达了金庸对于人类全体的历程和现状的悲悯。《鹿鼎记》不是对《红楼梦》的续貂,而是完全超越了《红楼梦》的中国最伟大的一部小说。金庸以其不世出之才绘制了《鹿鼎记》这样一幅宏大的历史图卷,也通过塑造韦小宝这个前无古人的文学形象,在中国第一次廓清了人们对历史的一厢情愿的想像。在西方,歌德早就指出,“抱怨卑贱的目的毫无用处,因为无论人们说什么,都是它们支配了整个世界。”而在中国,一直到了《鹿鼎记》出版,才终于由金庸高屋建瓴地指明历史的本质。《鹿鼎记》中反映的历史,便是人类文明社会永恒的历史。很多读者无法理解,一位多年在作品中鼓吹贵族精神、悲剧意识和特立独行的人格风范的作家,何以要创作《鹿鼎记》这部描述卑贱和平庸的成功的小说,我以为,金庸意在表明的是,道无术不行,贵族阶级只有学习韦小宝的手段,才能获得他们早该拥有的利益,而贾宝玉式的幽闺自怜,只会让这个阶级更加萎靡不振。
---------------------------
注释:
[1]第5回
[2]第23回
[3]第30回
[4]第19回
[5]1999年1月7日《北京晚报》c第21版
[6]第5回
[7]第2回
[8]第44回:“他从来没有父亲,内心深处,早已将师父当作了父亲,以弥补这个缺憾,只是自己也不知道而已;此刻师父逝世,心中伤痛便如洪水溃堤,难以抑制,原来自己终究是个没父亲的野孩子。”
[9]第8回
来自:
豆瓣
作者:
蘑菇油$
时间:
2012-8-17 14:03
四十五回
这一晚荒岛陋屋,春意融融,掷骰子谁赢谁输,也不必细表。自今而后,韦家众女掷骰子便成惯例。韦小宝本来和人掷骰赌博,赌的是金银财宝,患得患失之际,乐趣盎然,但他作法自毙,此后自身成为众女的赌注,被迫置身局外,虽有温柔之福,却无赌博之乐了。可见花无常开,月有盈缺,世事原不能尽如人意。
来自:
豆瓣
作者:
泥中王$
时间:
2012-8-17 14:03
韦小宝是一个妓院里的小混混,到最后飞黄腾达,黑白通吃。很多人把这其中原因归结韦小宝的情商高,反应快。也有些人认为这是因为韦小宝讲义气,够朋友。但实际上韦小宝成功的最实质的原因与韦小宝本身没有任何关系,而是他跟对了主子。
韦小宝能在天地会当上香主是因为皇帝“命令”他杀鳌拜。
韦小宝能让陈近南收为弟子,是因为他接近皇帝有利于反清复明大业(一开始陈近南并不喜欢韦小宝)
韦小宝能在天地会让手下心服口服并让沐王府也对他感恩在德是因为皇帝命令他放走沐王府的刺客。
韦小宝与神龙教周旋讨得教主欢心是因为他身在皇宫知道宫廷秘密,同时又能搞到《四十二章经》。
韦小宝能让白衣尼姑高兴是因为他在御膳房主事,能把落魄太平公主伺候得像公主一样。
韦小宝能在少林寺如鱼得水是因为他替皇帝出家,一上来就是寺中最高辈分。
韦小宝能把吴三桂父子像猴一样耍是因为他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吴三桂投鼠忌器。且皇帝本身就要除掉吴三桂。
韦小宝能跟苏菲亚公主上下其手是因为他一下子就能掏出大把银票,讨得公主欢心。同时有中国大官的身份。
韦小宝能打败俄罗斯,因为皇帝早已安排好了整个战役。
韦小宝能跟朝中大臣称兄道弟也是因为他是皇帝身边的红人,所有的人都想巴结皇帝。
还有韦小宝结识王屋山一帮人,也是因为亲近皇帝才有了这样的机会。
其实韦小宝一切的成功都源自皇帝的信任,而一旦皇帝不再信任他,他一切的圆通都化为乌有。
中国历史上不学无术的无赖太监(魏忠贤)可以借皇帝的势力跟孔子平起平坐。那从窑子里出来的婊子养大的孩子能权势中天也并无不可。归根到底,韦小宝的一切都是因为他跟对了主子。假如没有跟皇帝的一番奇遇,韦小宝最多也就是在市井用水银骰子骗几两银子,偷鸡摸狗的小混混。
顾炎武想让韦小宝当皇帝,还想到刘邦和朱元璋。其实韦小宝跟刘邦和朱元璋是没法比的。刘邦自己带兵可以打败不可一世的琼布,朱元璋久经沙场能够驾驭那些如狼似虎的猛将。韦小宝根本就没有这份才干也不可能有这份伟略。他实实在在是个小人物,他的一举一动都被皇帝牢牢掌控。他的那些看似了不起的功绩不过是大势所趋下的顺势而为。没有他吴三桂照样会完蛋,台湾照样收复,俄罗斯也照样被击败,假皇后也照样能被揪出,神龙教也照样消亡。他游刃于各个势力之间担当的角色不过是得力,而绝非非他不可。
在皇帝的信任下,他这样的小混混自然能如鱼得水。但如果是一代才俊若也深得皇帝信任却可能开辟出一番新的天地。
所以韦小宝的成功不是因为他是韦小宝,而是因为他成了皇帝的朋友。任何人能成为皇帝的朋友都可以成功,就好象任何拥有一百亿的人每年至少能赚上千万。归根到底与他的智慧,他的人品,他的哲学没有任何关系。他只是在皇帝最需要朋友的时候恰好成了皇帝的朋友,这样的机会岂非如同中彩票一样渺茫?
金庸写韦小宝,一开始并不像让他有个好结局,甚至想让他在失去皇帝信任的时候被杀。但是写下去越来越痛快,自己不自觉的把自己的一些性格融入到韦小宝身上了,所以非但不忍心杀他,反而还希望他过得更好。
但其实,历史上像韦小宝这样出身卑微又依靠皇帝飞黄腾达的人并不少,这些人的下场其实都很惨!并不比陈近南好到哪里去。小说最后说韦小宝隐居起来康熙竟然找不到他。这其实是金庸的一厢情愿,皇帝要找一个人从来都不可能找不到。无论你多么有钱都没有用,倘若中国古代的有钱人真的可以跟皇帝说不,那么到底还有多少人会却读书考科举呢?
来自:
豆瓣
作者:
东海居$
时间:
2012-8-17 14:03
看完《鹿鼎记》后,我对韦小宝这样一个胸无点墨,但是却机巧聪明、不学有术的小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篇文章且谈谈我对韦小宝这个人经历的感悟。虽然说小说皆是虚构,但是小说从来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从小宝的经历中,我看到了一个人在少年时离家出走的重要性!
每个人的童年基本上都是相似的,我们都活在父母那严密的保护之中。那时的我们,以为家以及我们所接触的一切就是整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以外的东西都是童话般的所在,那是幼小的我们所无法理解的广袤大地。随着年龄的增大,我们渐渐开始发现自己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但是有些人只是向往,却没有付诸行动;有些人却开始想尽一切办法试图从熟悉出发探寻未知的世界。韦小宝就是这样的少年,幼年时候的他常常流窜于妓院和赌场之中,自得其乐。在他看来,扬州的大街小巷以及妓院赌场就是他的整个世界,他的整个生存技巧和知识储备大部分都是来源于此。所幸韦小宝还是个喜欢在茶馆听说书看戏的小孩,那些草莽英雄、文人才士的传说故事通过说书和戏曲一起涌进了韦小宝的小脑袋。渐渐地,他开始向往着去往外面的世界干一番自己的大事业。
或许是机缘巧合,也或许是缘分已至,韦小宝的机会来了。小宝通过自己在戏文和说书故事中学到的“讲义气”搭救了江湖人士“茅十八”。茅十八问小宝自己应该怎么报答他的时候,小宝认真地要求十八兄带他去京城观看茅十八与鳌拜决斗。虽说决斗一事是茅十八一时兴致的吹牛之举,但是带着这个小子去趟京城却成了茅十八不得不去做的事情。自此,韦小宝开始离家出走,迎来了自己一系列的奇遇和故事。然而这些“伟大故事”的起端却必须要从小宝离家出走开始。假使他始终在扬州的妓院赌场厮混,也许到老也只会成为一只“鬼奴”和“赌棍”。但是小宝抓住了机会,在十四岁那年赶往了京城。
这个《鹿鼎记》中的开端使得我又开始联想起自己的经历,遥想当年我也是十四五岁只身一人离开自己生活的小镇去县城读书。如果我没有踏出这一步,或许现在我的命运又是另外一番光景。对于常年一人在外奋斗的我来说,常常感叹所谓的“家”在我们离家出走的那一刻就已经不再是印象中的那个“家”了。印象中得“家”是我们可以长久生活,不用自己担心外界风雨的“家”;印象中的“家”是父母永远健康强壮、可以守护自己的“家”。但当我从外面的世界再次回到这个“家”里时,我豁然发现自己再也不能长久地待在家中了,我也发现父母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慢慢开始变老了。现在的这个“家”已经再也不是以前的“家”了,换句话来说,我们再也回不到那个向往中的“家”了。古希腊有句谚语道“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而我想说的是,人也不能两次进入同一个家。对于离家出走的我们来说,所能做到的就是建立自己的新家!
来自:
豆瓣
作者:
神仙鱼$
时间:
2012-8-17 14:03
任你长得再好,武功再高,家里再有钱,娘老子背景再大,只要不是紫禁城里那只boss,统统敌不过小宝的无敌混功。
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比能混更厉害的本事了。
小宝,真牛!
太短了!?行,加点儿。
嫁给宝玉?不好,太娘;嫁给宋江?不好,太狠;嫁给悟空……不晓得有木有小鸡鸡啊!嫁给和尚……人家不娶!嫁给孙曹刘,狠到你不敢想。
嫁人要嫁韦小宝。这话不是我说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九三$
时间:
2012-8-17 14:03
中学时电视里放陈小春版的鹿鼎记,我每天守着电视,一集不漏的把它看完。当时先是一个电视台放,除了周末,每天两集。后来另一个电视台,一天放三集,而且周末也放,很快赶了上来。接着越来越多的电视台都开始放,顺序不同。为了最早看最新的情节,我还买电视广播报研究各电视台的节目时间表。
大学期间,才看了鹿鼎记这本书。个人认为这是金庸最好的一本著作。
我看金庸的书,并不是为了里面的武打情节。又是内功又是点穴什么的,骗小孩子玩的。我欣赏金庸,是因为在大篇的武打情节中,插入寥寥几笔的言情。这些情节虽说笔墨很少,但是都是经典,在心中留下不可磨灭映像。我也看过不少言情小说,可是感觉里面的几十页话语还不如金大侠的寥寥几句话。金大侠的文字精练,真是字字如金。
大学时看这本书,没日没夜,花了两天。当时最想知道的是原著里面韦小宝泡了几个老婆,怎样游刃于各个派系,怎样屡立大功以及结局如何。当时非常佩服韦小宝,他简直是每一个男人的偶像:有众多美女老婆;官场左右逢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江湖上呼风唤雨,几大派的骨干人物;经济上富可敌城。用现在的话说,黑白通吃,官场情场黑道处处得意。
毕业工作后,人现实很多,没有了大学的单纯。知道这不过是意淫小说。工作闲来无聊,再看一遍。这次不再关注故事情节,而是欣赏金大侠的写作技巧。
很多人欣赏金大侠的文笔,让人身入其境。我不仅欣赏文笔,更佩服金大侠的逻辑结构。文章环环相扣,前后呼应,什么时候什么角色什么情节,事先都规划好,结构紧凑,没有一点儿拖泥带水,没有一个情节纰漏。现在看许多网络作家,很多人文笔也很不错,可惜写作前不想结构,随心所欲。这样,灵感来了,短篇还行;可若是长篇小说,往往漏洞百出,虎头蛇尾,最终成为太监小说。
来自:
豆瓣
作者:
Sabo$
时间:
2012-8-17 14:03
还是陈小春演的好...
其他..其他都无视...
一部好作品需要一个好演员...
就好像一位荡妇需要一个勃大茎深的男人来服侍一样!
来自:
豆瓣
作者:
墨小西$
时间:
2012-8-17 14:03
自从练功房那一声“皮人有什么好玩,我来陪你玩”开始,
命运的齿轮将这两人紧紧的牵连在了一起,
他们,亦君臣亦良友,
小桂子和小玄子是永远的好朋友,儿时的承诺以为会天长地久,
可时间真是无情的东西,你我渐渐长大,有些东西再也回不去了是吧?
记得小宝发现假太后毛东珠的秘密准备逃出宫去,可想到留康熙一人在深宫中什么也不知太危险,终于冒着杀头的危险哭着告诉康熙时说:“小玄子,我再叫你一声小玄子,好么?我今天告诉你的事不是告诉我的主子皇上的,是告诉我的好朋友小玄子的,这样,小玄子或许不会杀我...”康熙微笑着说:“小桂子是小玄子的好朋友,小玄子怎么会杀自己的好朋友呢?”还有后来小宝逃到通吃岛,康熙派施琅出来寻找,向每个岛上大喊:“小桂子,小桂子,你在哪里啊~?小玄子记挂着你啊~~!!”小宝听到喊声连哭带爬的跑出来的情景,看着康熙画给他的六幅图,看得我跟着小宝潸然泪下,果然,最了解小桂子的就是小玄子了,故事从一开始到最终,小桂子都被小玄子吃得死死的,当然,他也愿意被小玄子吃得死死的,因为小玄子是鸟生鱼汤,因为小玄子是他的好朋友,
可是,他不能脚踏两条船,鸟生鱼汤的小玄子开始逼他在天地会和自己之间做出选择,他两边都不能背叛,两边都不想伤害,所以,他只能两不相帮,他只能逃开,带着他的7个如花似玉的老婆离开这两难的选择,这算是喜剧还是悲剧呢,我只是常常想到,在深宫中威严得打个喷嚏大清都颤一颤的康熙,想起那调皮捣蛋,花样百出,诡计连篇,喊他小玄子的小桂子,应该会非常寂寞吧...
来自:
豆瓣
作者:
枯藤小$
时间:
2012-8-17 14:03
推崇鹿鼎记不是因为韦小宝能娶那么多老婆,女人多了并不见得幸福,有两个女人的很多男人还不是焦头烂额,而是金老这一次把自己想象力世界发挥到极致,一个不会武功的小无赖作为主人公是一次很大的挑战;而且书中有很多细节是电视作品所无法截取的,印象最深的是远赴俄罗斯的冰寒水战。
在古龙的小说里,女人总是分外妖娆的,在金庸这边却要保守许多,可在这部作品里他把韦小宝对女人的爱表述成多种多样,对阿珂的爱并不稀奇,重点倒是与建宁、小双的情感,或许这不算严格的爱,因为这样的爱被扭曲了。
与康熙的关系也是一份若即若离的真情假意,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是情谊却也是毒瘤,一旦涉及到政治,那就更复杂了。
我并不喜欢小宝这样的人物,却不得不佩服这部作品的异想天开。
如此大作,评论竟如此少的可怜,奇怪!
来自:
豆瓣
作者:
Galaow$
时间:
2012-8-17 14:03
这里引用书中康熙调侃韦小宝的成语“韦编三绝” 当时康熙对“不学有术”的韦小宝无奈又觉得好笑故意歪解“韦编三绝”拿来与韦小宝开玩笑(“韦编三绝”中的“韦”字是指穿连竹简的皮条) 说“韦编三绝” 说的是韦家的人读书用功 学问很好取消到你们姓韦的 可也了不起得很哪 韦小宝还道是真的夸奖忙说:“奴才的学问可差劲得很了,对不起老祖宗。” 书中对一些词语成语的曲解一点不亚于《还珠格格》有些想来还甚是合理 不禁佩服金庸先生的脑力和笔力看完书后发现康熙调侃之语“韦编三绝”甚是能道尽我对书中韦小宝的感觉
一绝 毫无疑问就是“韦氏谎功”了 堪称第一绝学那些个武林绝学有哪个抵得上“韦氏谎功”的功力和效力 书中再厉害的武林高手 一生绝世武功还不是送了性命 何况一山还有一山高每次觉得这人就是天下第一了吧 随后总是又冒得一个更厉害的高手 让人对绝学什么的没个盼头 这“韦氏谎功”可不得了 堪称天下第一书里自然是没人比得过韦小宝了 乃至现世中 像韦小宝这等厚颜无耻自圆其说的说谎高手怕是没有了 看来 上帝菩萨还是公平的没有造出这种“福之鄙人” 也是对他人最大的宽待 不然别人还混个什么劲呀
话说这“韦氏谎功” 自成一派 其运用遵循一定的原则将它比之于内功心法也说得过 因为只要你牢记了这些内功心法 招式即说谎的方式自是随心所欲粘手便来 而且屡试不爽韦小宝正式如此这般才保住了比猫命还多的18条性命 当然他的宝衣和匕首也救了他多次性命 这里重点讲他的嘴上功夫 这些内功心法无非就是注重细节不乏真实 察言观色 移花接木 油嘴滑舌 胡说八道。。。虽说小说未免夸张 韦小宝自身也是个福将 主要是金庸先生给的福笔 再加之剧情需要 大势所趋铸就了这一传奇的典型之人 韦小宝说的谎话一向是有事实依据的 也就是他注重细节 凡细节之处皆真实 因为一些细节的地方往往是露出马脚败露的地方人们怀疑的时候对一些细小之处尤其敏感 一个小小的失误都会全盘皆输 韦小宝这么骗将下来 所诉之事无不让人骇然 觉得这慌也太扯了吧只是当时之人注重细节 皆被细节的真实性所欺骗 以致让韦小宝瞒天过海 其实有些谎话还真禁不起推敲 但是非常时期人们难免有疏忽而且人们的信任度是逐渐加深的 多处细节是真的 大方向逻辑上又没什么错误多半会信以为真 韦小宝从小骗到大 也是一老江湖了 他用真实的细处打头阵然后一步步下套 当然这中间需要说谎之人察言观色 随机应变 谎话不是一成不变 而且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谎话 这一点韦小宝观察细致入微他抓住人们最主要的需求 谎话句句打在那些人的心坎上 让他们对自己有所需 其实也都是利用了人们的贪婪之心 有人贪财有人贪权有人贪利有人贪色总之人人皆有所需 向陈近南这样的完人是少之又少的 也是必死无疑的 因为人人皆有缺憾 陈近南的悲惨结局是他的缺憾韦小宝的出身市井无赖等缺点是他的缺憾 但是他的福又是上天对他的补偿 当然这又得依于他的人品 后面再说 不仅如此 韦小宝看人还是很有一套的除了那风际中看走眼了 对于他所欺之人都有个正确的判断 这对于他的谎话如何编有很大的作用 有细处的真实垫底后 大处就自由发挥了韦小宝那是天花乱坠移花接木的胡扯淡 有些言语也就这种市井无赖之人才使得出吧 在下佩服但不敢恭维 韦小宝还有一宝也帮了他大忙那便是他的花言巧语了 总是能说得人心花怒放 飘飘然的 结果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这才是真正的迷药毒药啊 只是他也是有克星的总有个什么都强他一等的康熙来拆穿他 也因为康熙绝对的强他一等让他一直活着让康熙容下了他
二绝 要说韦小宝的为人了我觉得那是一个“绝”啊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对皇上是忠 对朋友是义 对母亲是孝 对妻子是爱 他也确确实实是这么做的 对每一种人都是真心 不偏不倚所以他最后也只能一走了之 因为他心中的天平就是这么的绝对 忠就是忠 义就是义 孝就是孝 爱就是爱 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所以说他只能是小说里的人物虽然他的品行低劣 没文化没知识 贪财好色 流气十足 是个混小子 但他心中自有公平 他有自己的原则 而且纯粹绝对的执行着突然发现金庸先生的厉害之处 他塑造的韦小宝一直是个孩子 只有孩子才会有这般的纯粹和绝对啊 所以他也有害怕他会逃避他还会放声大哭因为他还是个孩子 有哪一个大人还可以像一个孩子这样的纯粹呢 他们心中的天平开始有所倾 所以大人们开始两级分化 韦小宝只是个孩子所以他乐得自在 他也永远想做个孩子 所以但年纪渐长 康熙已不是当日的小玄子了 康熙已然是一个大人了 韦小宝虽然也在长大但不得不说金庸先生的笔下的他的心智却一直是那么的纯粹和绝对 开玩笑的说 他绝对的忠 绝对的义 绝对的坏 绝对的色 绝对的好毒 绝对的贪财绝对的恨郑克塽 绝对的爱女人 他的好和坏绝对的参半 他绝对的让读者们又爱又恨 难以评说
三绝 不得不说这部书中的女人戏这七美绝对是该小说的一绝 七个美丽的老婆无不让人艳羡 让人在一夫一妻制的今天流口水 韦小宝绝对是个贪财好色之人 但他色得绝对 爱得绝对如果说每个人都有弱点 那我觉得韦小宝的弱点就是美女 记住是美女而不是简单的女人 若不是弱点 怎么他甘心被方怡一再欺骗却总恨不起来而对一直要杀他的美女阿珂更是无招 甚至是大他N岁的天下第一美女 阿珂老婆的妈也是无招架之力 但也因为他爱的绝对和真心 他赢得了七美之心(这其中建宁公主的情况特殊。。) 或许 男人们艳羡的不止是美女如云 还有就是众美女的和睦共处吧 七个美女老婆能不吃醋不打架不算计不互骂 真是太小说了因为三个女人一台戏 女人们又最容易争宠吃错 所以也就小说里爽一下 现实中还是少之又少 只能说这7女不仅美貌而且人品极好其实我觉得小说中对几个女人态度的转变叙述得有点突兀 好比阿珂 之前恨得牙痒痒 照她的性格怀了虎头也是会自杀的人 还有方怡洪夫人等七女中待韦小宝最好的就是双儿了 最漂亮的就是阿珂 洪夫人仅次于阿珂 但最有主意 建宁最是胡闹 但觉得她很惨 是个一钱不值的假公主 得不到母爱连康熙都是可怜她 而韦小宝也不见得多爱他 多次发怒吓她要把她送人或弄走 而韦小宝待沐剑屏则更像是待妹妹 方怡的美貌不及阿珂和洪夫人但算是最早让韦小宝有了槽懵之爱的人 至于曾柔书中写的不多 揣测不出
七美女的人选每次都是该书改编的电视电影最吸引人的焦点个人认为 陈小春版和黄晓明版的双儿都不错 阿珂的话陈小春版的梁小冰似乎不够美 而应采儿未免太大 建宁公主喜欢电影版邱淑贞饰演的 因为看得不全所以其他人的也不好评价 很多人都说陈小春版的好看 康熙倒觉得马浚伟更合我意 而我印象中徐锦天就是鳌拜。。金庸先生曾用书名首字的十四个字作了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最后一个不重要的短篇《越女剑》没有包括在内 真恨自己小时候不爱看书呀 什么时候才能拜读完啊 接下来想看哪一本也还没头绪 有人推荐下么。。
免费在线看鹿鼎记的地址http://www.zhaishu.com/html/xiaoshuo/2035/2035/Index.shtm
http://galaown.blogbus.com/logs/28738766.html
来自:
豆瓣
作者:
菜头$
时间:
2012-8-17 14:03
最近很无所事事,不懂得欣赏现在的人写的武侠。
只好重新看回金庸。
可能是年纪大了,不再激赏金老的文字,但是捧一卷在手,读着熟悉的情节,快活曾经的快活。
多么快乐。
来自:
豆瓣
作者:
小夜在$
时间:
2012-8-17 14:04
这世上,只有她最爱他。
无论他去往何处,她生死相随;她混迹于人群,默默注视,暗中守候;他遇危难,她立即挺身而出,以身挡剑,置生死于度外。
他身边女子众多,却无一个像她,爱得静默卑微,却忠贞不移。
传说中他爱的人,姓陈,叫阿珂。阿珂美貌倾城,直叫他看傻了眼,多次设计,巧取豪夺,终于夺了她去,即便当时阿珂心硬如石,说不爱他,就不爱他。她甚至想要了他的命,而他耽于她的美貌,心伤,却不舍得放弃。最终,他得偿所愿,与她结为夫妻。
他说,这是我明媒正娶的老婆。
他以阿珂为妻。
他的那些女人,方怡和沐剑屏曾将他出卖,只为保全自己 ;阿珂即便最后回心转意,但她也曾为了郑克爽而伤他至深;方荃则像是半路出家,是否真爱小宝,无从考证;曾柔对他倾心,但她对他有所求;建宁是一个诡异的存在,她以虐为乐,如果说阿珂他的伤害是精神上的,那建宁对小宝的伤害完全是肉体上的。
只有一个她,从不出卖他,以性命护他。
她不过一个小小丫鬟,身份卑微,但最后,她成了他的命根子。当康熙要炮轰他的忠勇伯府,双儿,曾柔与沐剑屏都在府中,康熙派来的卧底风际中却独独只救走了双儿。只因,双儿对于韦小宝,已是十分重要。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一直以为,韦小宝最爱的人是阿珂。
直到通吃岛上,他同遇阿珂和双儿。
金庸大叔写道:只是痴痴的望向阿珂。忽觉一双柔软的小手伸过来握住了他左掌,韦小宝身子一颤,转头去看,只见一张秀丽的面庞上满是笑容,眼中却泪水不住流将下来,却是双儿。韦小宝大喜,一把将她抱住,叫道:“好双儿,这可想死我了。”一颗心欢喜得犹似要炸开来一般,刹时之间,连阿珂也忘在脑后了。
金庸大叔又写道:阿珂和双儿两个,他每天不想上十次,也有八次,倒还是记挂双儿的次数多了些。
就是在通吃岛上这一章,我突然发觉,韦小宝是否是不知不觉中爱上了双儿,是否到了最后,他最爱的人,早已不是闭月羞花的阿珂,而是默默跟随他的双儿。
看完《鹿鼎记》的朋友说,双儿是七个女子中最无个性的一个。
的确如此,她无欲无求,默默跟随,像土壤一样低微,以他的喜为喜,以他的忧为忧,她倾出一切爱他,奉他为天。这样的爱之下,她便变得毫无个性,她收敛了自己的光芒,让自己成了他的影子。否则,她武功高强,容貌秀丽,身负血海深仇,这样的女子,哪一个不是光彩夺目?金庸大叔却将她敛成一个小小丫鬟,让她遇上了花心大少韦小宝,此后,便是一生。
不喜韦小宝,因他太多情。
但即便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杨过,也不得不让郭襄误了终身。
那么韦小宝是走了狗屎运,遇到了双儿这样好的女子,不但爱他如生命,更愿意和其他女子平分秋色,共侍一夫。
然而这样的女子,此间再也寻不出他人。
取字为双,岂知天下却只有一人,便是天下无双。
来自:
豆瓣
作者:
Cinder$
时间:
2012-8-17 14:04
金庸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小学时读起,《鸳鸯刀》没有看过。其余的都看过,有几本还是看过好多遍。人物关系还有细节都还记得比较清楚。
比起笑傲江湖,天龙八部等书,鹿鼎记少了英雄主义、行侠仗义,其实在小宝的身上,如果真写出行侠仗义会很荒唐可笑。他只是一个小人物,事实上,他是一个小孩子,在书中很多人物看来。就连陈圆圆面对他对自己的迷恋还一时奇怪,如此一小娃娃如何露出色中恶鬼的形容?而这个情节已经接近鹿鼎记的末尾了。
鹿鼎记描述了官场的形容,为官之道。拉帮结派是什么样子的,如何讨好上司,如何抹黑陷害,如何忘恩负义恩将仇报,背叛,伪装,这些小宝都干过,吴三桂等大反派也干过,包括康熙也干过,可是小宝做这些却并不招人恨,还让读者有着大快人心的感觉。这些说出来就令人讨厌的丑恶只是使书中人厌恶生气,局外人的读者却觉得小宝这么做是应该的。圣人如陈近南不会这么做,所以武功再高也落得惨死下场,终不成事。
在现实社会,或许这一切就是这么模糊。很多摆出来看的事情令人厌恶,但我们却经常会做。
金庸先生将其作为封笔之作,若再写别的武侠,也只是仅供娱乐了。因为先生在书中已经叙述了尽了人情世态,人生百相,练达人情。读懂,给自己的人生轨迹提供另一个选项。
《鹿鼎记》,值得深读。
来自:
豆瓣
作者:
VZ$
时间:
2012-8-17 14:04
听说鹿鼎记是金庸最好的一部小说,说实话,不觉得。在我看得3部金书之中,起码就比不上笑傲江湖。
鹿鼎记中作者狭隘民族主义思想的流露实在太令人失望,不敢恭维
主角光环严重,另外不知道是否还开了种马武侠的先河
有人说鹿鼎记超越了武侠,将武侠写的很真实。我认为武侠原本就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手法,想要追求真实,那就去写金瓶梅这种类型的传世奇书才好。
武侠就是一个幻想的世界,它是现世的一个印象派画,而并非现世的直接摄影。笑傲江湖抛开官府来写武林诸派的明争暗斗以隐喻政治斗争就做的很好。
来自:
豆瓣
作者:
八二零$
时间:
2012-8-17 14:04
金大侠以其博古通今的学问,和当代鲜有人出其右的文笔和行文技巧,加之以招牌式的人物心理描写,竭尽挖苦之能事,用现在的话说,将清朝初年的历史人物尽数调戏了一遍。
韦小宝只是一条线,一条将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串联起来的线,使得整个故事能以一个武侠小说,或者至少是当代小说的姿态,完整而有逻辑的形式演绎出来。至于这条线的性格、出身、命运等等,似乎全然不重要,只是在那样的背景下,一个婊子养的,圆滑奸诈,贪生怕死的流氓能够多次幸免于难,看起来更加合情理而已。若换成一个乔峰、郭靖,这条线不知要在民族大义和个人情怀间经历多少次的挣扎,说不得早已为“国”身死了呢。
康熙皇帝、鳌拜、顺治皇帝、陈永华、吴三桂、李自成、郑经、葛尔丹、索菲亚(这个是否就是传说中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应该就是,但是年代差得好远啊)、施琅、索额图、长平公主,通通都沦为韦小宝人生中的配角。自明末以来的民族恩怨,家族仇恨,宫廷斗争等等,尽数被此书囊括。不管最后矛盾恩怨是如何被化解(或者如何被不了了之),韦爵爷都从中搅和了一番,这么看来他对历史着实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我觉得康熙这头虎还是比较温驯,一直以来对小宝忍让居多,即便是得知其为反贼小头目,也给机会改过。这放在真实的封建王朝中,岂有此等放虎归山之理(当代社会、世界各国亦然)。金庸的解释是,康熙皇帝乃孤家寡人,小宝乃其唯一的朋友,朋友纵有千万个不是,焉有杀之而后快的道理?如果真是真的,那康熙对这朋友的感情真是没得说了。当然,小桂子也一样,打心眼里向着小玄子。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对好基友。
提到鹿鼎记,当然免不了要说到他的七个老婆。此书作于1970年代,那么金庸必是中国种马小说的鼻祖了。
小学二年级时,TVB正首播陈小春版的《鹿鼎记》,当时可是完整的一集都没有看过。同学在学校讨论起剧情,当中唯一有印象的,便是男主角韦小宝有七个老婆。直到最近看起这本书,我都是一边看,一边数着出场的老婆们。
沐剑屏和方怡是最先出场,二人个性特点欠奉,对韦小宝的贡献也逊于双儿建宁等人。
双儿自然是最讨读者喜爱的,虎扑上有一贴问谁最受欢迎,双儿得票率逼近90%。
苏荃,若不是剧透,谁会猜到洪夫人会成为这小流氓的老婆。
阿珂,全书出他妈外,最漂亮的妞。我一直好奇,金大侠描写的不同书中,总有几个妞是在当时美绝天下,若拿她们放一起比较,不知谁会更胜一筹。康敏、香香公主、王语嫣、阿珂等等,不知在金大侠眼中谁是第一。说回来,魂牵梦萦但追不到的妞,却只喜欢一个小白脸龟孙子,小桂子你也有今天,若不是用强的,哪有这等福分娶到这样的老婆。唉,10分木耳一心一意向着高富帅什么的,最苦逼了。
建宁,变态狂,受虐癖。
曾柔,纯打酱油。
既然阿珂是七个老婆,乃至全书中最美的小妞,那么在电视剧中被选中出演阿珂,自然是一大褒奖了。我的女神应采儿,当然是当之无愧;梁小冰出了名的美人,当时风靡万千少男,毫无争议;朱茵嘛,见仁见智,我想说年纪不轻......至于商天娥,想必年轻时也是花容月貌,不然怎入得梁朝伟的法眼。
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韦爵爷没有参与到最后剿灭吴三桂和台湾郑氏的过程中,会不会是金大侠嫌之前他闹腾得太多,让他好好歇会?还是觉得情节不够刺激,韦爵爷和读者不一定会满意?罢了,享尽齐人之福,羡煞旁人,还不够吗?
天地会与清廷的矛盾,也就是小宝心里的矛盾,似乎在等一个答案。要么天地会深感朝廷恩德,接受了满人作主的事实,要么康熙对反贼既往不咎,收为己用,这都不现实。所以我一直期待金大侠给出一个让人满意而且合情理的解决方法,想不到结果却如此合情理!罢了,溜之大吉才是韦爵爷的本色。
一些人的结局似乎交代不清。康熙是小宝的大舅子,沐剑声也是他的大舅子,怎的那班人却无声无息。更别说青木堂和天地会众人,总舵主死后他们又何去何从?郑克塽又在苟且偷生到何时?陶姑姑又能否寻得九难?相比之下,洪教主虽然身死,却是魂归故土,可当作“善终”。
当时的金庸先生,也许跟随了韦小宝,隐居于市了。
金庸的著作以《书剑恩仇录》为始,以《鹿鼎记》为终,即以反清复明为始又以反清复明为终,莫非当中有什么暗喻?不过主人公的背景能力,以及对清廷的看法,全然不同。一个出生书香世家的武林高手,反清失败,最爱的女人为他而死;一个妓女生的市井流氓,在是否反清的内心斗争中,最后坚定了拥护清廷的信念,抱得一众美人归。难道说金先生的意思,就是“顺势者昌、逆势者亡”?他是在提醒我辈,莫要为非作歹,与上对抗?
“鹿鼎”二字,当中蕴含无数道理。我辈只是那些性子平和,只吃青草和树叶的鹿而已。
辣块妈妈的,甚么劳什子的东西,老子听不懂。等老子升了官,在和几位夫人生多几个虎头、铜锤和双双。
“来,大功告成。啵一个!”
来自:
豆瓣
作者:
Ting$
时间:
2012-8-17 14:04
挺佩服韦小宝.他从一个大字不识(只认得小字)的市井小混混,混到鹿鼎公,这期间,既靠运气,又靠脑袋,当然最主要是他那滔滔不绝、秒舌生花的口才,靠他那见风驶舵,脚底抹油的工夫,屡屡反客为主,扭转乾坤,化腐朽为神奇。
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但也影射着种种现实。做人、为官,不学点韦小宝的本事,是混不下去的。只看他提拔用人、打点关系,铺路架桥的本事,就知道。上有皇帝撑腰,(好歹也是皇妹夫,虽然这个妹妹来历不正)下有一帮能将作保,还有个天地会香主的位子做后备(当然,这一脚踏两船还是险了点,);还拜了两个不寻常的人做师傅,一个是前朝公主,一个又是天地会的领头豪杰;又和桑吉喇嘛、蒙古王子拜过把子,称兄道弟,黑白灰......道道四通八达,不升官发财,难!他的交际能力无人能比!他深谙有钱能使鬼推磨的道理,比如用银票加罪在几个要“请”他去慈宁宫的太监头上,比如大手笔捐给天地会做经费,也混了个香主之位;比如一路上为九难打点吃住,还真像伺候公主似的 ,顺顺利利地跟着她,又拜了师,可以天天看到阿柯;再比如把赌赢的钱又分还给将士,无疑也是收买人心;又比如把从郑克爽那里敲诈所得赠给多龙,弥补当初的一刀之悔,却也做了好人;还把自己贪污到的钱捐给国库,赈灾抚民,又赢得皇帝的好感(也能算是救自己吧)......他贪污的本事估计不比何绅差到哪里,这个可不能多学。
他的七个老婆,估计也是每个男人的梦想吧:双儿的细心体贴,大方得体(包括不吃其他老婆的醋),忠贞不二,(很明显,这里面还是双儿最爱他);阿柯的闭月羞花之貌,曾柔的楚楚动人之温柔,教主夫人的持家本领,处世不惊的稳重,(让她当家,做大老婆,绝对没问题),沐剑屏的可爱傻气,方怡的妩媚之中带点狡猾,还漏了个公主,她的野蛮,不是也曾经蛮流行“野蛮女友”的嘛?不过,他估计也算明白了."冲动是魔鬼",惹上这个女人,麻烦还真不少.把这七个优点加起来,估计这是个超完美的老婆了吧?除非哪个男人特贪心,特完美主义。
来自:
豆瓣
作者:
语无喧$
时间:
2012-8-17 14:04
不少人都是从陈小春版的电视剧里了解《鹿鼎记》的。我也草草地看过几眼,当时年龄还小,只知道里面有不少的热闹滑稽的故事,比较欣赏韦小宝那一身圆滑刁钻、伶牙俐齿的功夫,却完全没有看到故事底下发人深省的真正内涵。等到年龄大了,再读《鹿鼎记》这本书,方才发现,原来韦小宝的种种奇遇都只是一些并不重要的华丽的枝叶,而这个故事的主干竟是一棵参天大树,气势磅礴。好的作品就应该这样,不同的人能从中得到不同的东西,引车卖浆者能看到精彩的故事和可爱的人物,文人墨客能读到高深的思想内涵和宏大的气势,不管是街头巷尾的寒暄中,还是隐士高人的吟啸里,大家都会由衷赞叹,这才叫雅俗共赏。
开卷第一回,并没有从韦小宝写起,而是写黄宗羲教子:鹿和鼎,代表的是中原江山、社稷百姓;乱世之中,群雄纷纷起来问鼎、逐鹿。故事中是黄宗羲在教子,实际上则是金庸先生在告诉读者:所谓鹿鼎记,其实就是在一个乱世中,一群人对中原江山、对统治地位的一场争夺战。同时第一回中还有一条重要的信息,它通过清朝大兴文字狱、镇压“反贼”(“反贼”却不一定真有反意),告诉读者:现在正是乱世。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鹿鼎争夺战就要面见读者了。
逐鹿问鼎的有各种各样的势力,有耍笔杆子的文人,比如黄宗羲;有令人又恨又怕的狂徒,比如鳌拜;有令人崇敬的英雄,比如天地会群雄;有心胸狭窄目光短浅的贵族,比如沐王府;有自命不凡的跳梁小丑,比如神龙教;有利欲熏心的野心家,比如吴三桂;心怀壮志却无从施展的小人物,比如茅十八;甚至连境外的喇嘛、罗刹兵都加入了这场鹿鼎之争……当然,这些势力中最大的赢家,是康熙。这些势力用尽了手段互相排挤又互相利用,来争夺中原江山,而康熙高高在上,凭借自己的智慧,让那些势力输得极惨。如果说韦小宝的手段都是小聪明,那么康熙的谋略则是大智慧。韦小宝在赌场上耍花招赢钱,康熙则是在天下这个大赌场上,用大智慧击败了形形色色的对手,赢得了中原江山这个大大的赌注。
那么多的势力争夺江山,有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有的是念念不忘前朝,有的是为了自己的名节,有的是因为一种丧心病狂的心态,甚至有的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争夺。唯独康熙明白,他做皇帝,国家能太平,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那些人口口声声要恢复的明朝里,其实没有一个皇帝能及得上康熙。康熙才是真正的“鸟生鱼汤”,他赢得有理。
这么多的势力,这么复杂的情节,怎样才能连到一起,穿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我想,这就是韦小宝在鹿鼎记中最大的作用。他在所有这些势力中来回穿梭、不停地变换角色,说尽了谎言,用尽了坑蒙拐骗的伎俩,但他一点也不惹人讨厌,甚至没有人会说他虚伪。为什么?他和别的势力不同,他的狡猾只用于两件事:保全自身和保全朋友。他最大的私欲也只不过是捞点钱,或回扬州开“丽夏院”、“丽秋院”、“丽冬院”,或者多娶个漂亮老婆。而其他人,用尽卑鄙的手段为的却只是贪婪地争夺、争夺。
鹿鼎记写的只是二十多年间的事,让人看到的却是一场纵贯整部历史、横贯全世界的争夺。从时间上来看,在韦小宝的故事之前,满族与汉族早就在争夺江山;更早,又有明朝取代元朝,元朝取代宋朝……五代史,隋唐史,三国史,东周史,不管哪一段历史拿来,都是另一部同样精彩的鹿鼎记。韦小宝隐退之后,书写完了,鹿鼎之争却没有结束,江山仍有无数的势力来争夺:满清,天地会,可以一直数到后来的八国联军、袁世凯、日本侵略者、四人帮……从空间上来看,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无不在上演着一部部大同小异的鹿鼎记,比如法国大革命,比如世界大战,比如海湾战争。从这些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鞑子”和“天地会”。这么多的势力,如果也被韦小宝遇到,不是也就成为了《鹿鼎记》一书中的角色了吗?可以说,《鹿鼎记》一书在有限的情节、有限的篇幅里,写出了一场范围无限大、时间无限长的争夺战。两次世界大战和这场鹿鼎之争相比,可谓微乎其微。
读鹿鼎的时候,我经常会问自己:这是一部武侠小说吗?没有神秘莫测飞檐走壁的大侠,没有万夫莫敌的武功,没有感天动地的爱情……其实这些都已经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鹿鼎记》写出了真实的世界和发人深省的事实,相比之下,是不是武侠小说的问题已经没有必要去思考。
掩卷沉思,在这个拥挤的物质世界里,更多的人和势力都在追逐、争夺着名和利。我们在关系网中应酬着,虚伪着,不停地变换着角色,穿梭在各种人、各种场合之间。表面上仪表堂堂,心里却不知已经骂了多少句“辣块妈妈”。我们都像是韦小宝。
这样说,似乎又委屈了韦小宝。韦小宝在形形色色的争夺者中间周旋,为的是保全自身和保全朋友,他自己却没有参与争夺,他时时刻刻最想做的事,便是退隐或者回扬州。我们却是那些争夺者中的一员,或单枪匹马,或成群结队,在复杂的关系中来来去去,为的无非是名利二字。
韦小宝比我们可爱的多。
来自:
豆瓣
作者:
风中的$
时间:
2012-8-17 14:04
康熙年间,扬州城内。 从小生于青楼的韦小宝,由于种种意外,误入宫中。 他是皇帝最好的朋友。 也是皇帝最大的敌人。 娶妻、纳妾、赌钱。 除奸、平乱、治国。 身有小恶,却心有大善。 - 书评 - 鹿鼎公御赐黄马褂。 天地会韦香主。 神龙教白龙使。 青楼小子---韦小宝。 - 自古忠义难以两全。 而唯独小宝,虽没有满腹经纶,也没有盖世神功,却尽忠尽义,潇洒不羁。 或许,他是金庸笔下最具传奇色彩的英雄。时而小人,时而君子。有仇必报,有恩必还。 除鳌拜,平云南。他辗转于朝廷与天地会之间,凭一张利嘴,化干戈为玉帛。 一张宝图,一场杀戮,十二本经书,故事一一浮出。沐王府,神龙教,似乎一路险恶不断,却又欢喜不散。 建宁公主、双儿、阿柯、多情的小宝,却不薄情。贪财、嗜赌、胆小怕死,却总在危难时刻,成就英雄。 他爱恨分明,嫉恶如仇。虽谎话连篇,却不带恶意。 日子总是险象环生,却又总能九死一生。对小玄子的忠,对两位师父的义。似乎墙头草两边倒,却又立场分明。 书中写了很多东西,有历史的解说,也有人性的剖析。而很多东西,你理不顺,也说不清。就像明清两朝的仇恨,化解不在朝夕。 阅看此书,你可以一笑而过,也可以小有所思。 为官做人,治国安家。 读有所想,想有所悟。
来自:
豆瓣
作者:
砺剑阁$
时间:
2012-8-17 14:04
(卷一)
《鹿鼎记》为金庸封笔之作。吾于一九九七年底在医院实习期间,曾于书坊借阅一观。其时虽囫囵吞枣,然已爱不释手。数月后即倾巨金购置一部三十六册金庸作品集。平时常念及的宏愿,一朝得偿,当时之心情,当可用“漫卷诗书喜欲狂”来形容。闲时把玩,如遇故人。
初阅此书,既有一深刻印象。此为金庸作品中最严肃者。韦小宝之撒泼耍赖,胡搅蛮缠,不过为表象耳。其嗜赌好色,爱听书看戏的品性与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作品的历史深度,思想见解的深刻性,从康熙的身上很好地表现出来。有评论认为,此书为武侠小说中的《堂吉诃德》,走反英雄路线。很有道理。书中天地会首领陈近南迂腐寡断,属下多为乌合之众。最终全军覆灭,当也体现了历史的辩证法。
金庸的多数长篇,以全书的中间部分最为精彩。《鹿鼎记》则有些例外。第一卷即先声夺人。我以为韦小宝与康熙幼时摔跤一段写得尤为出色。在皇宫中,韦小宝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协助康熙擒获鳌拜,智斗海老公与太后,让人神为之夺。海老公之老谋深算,隐而不发,写得栩栩如生。书中写他不揭露韦小宝的真实身份,伏笔手法运用得有如羚羊挂角,不着痕迹。手段相当高明。
韦小宝后来妻妾成群,七个大小老婆,尽享齐人之福。然终有滥竽充数之嫌。其中以沐剑屏、公主、双儿最为可爱。茫茫人海,温顺柔情的女子总是很难遇见。韦小宝最为讨人喜欢的是在小时候,及至成人,身上的光彩渐渐黯淡。康熙则成为真正的主角,主载着历史发展的进程。
(卷二)
此卷韦小宝活动场所由皇宫移到五台山,又到神龙教,一路行来,饶有兴味。顺治五台山出家,尘心未尽,虽为帝骨,实同凡俗。方怡耍手段诱小宝去神龙教,未免太过虚伪狡诈,让人好生失望,甚至可气。洪教主大搞领袖崇拜,神化自己,血腥统治,诛戳异己,残忍之处令人发指。
“读圣贤书,行忠义事”,读《鹿鼎记》应着重当时社会典型环境的了解,及韦小宝这一中心人物内心世界的把握。“讲义气”是韦小宝性格的闪光点,讨人喜爱之处。以往小说不过是贩夫走卒把玩的鄙俗之物,如今一跃而为文坛正宗。盖世事变换,江山易主耳。不免使人有千古兴亡之叹。
(卷三)
此卷以五台山这段描写最为精彩,也最有趣,韦小宝人小鬼大,当了众位和尚的“师叔祖”,后来又任清凉寺主持,自称“小衲”,满口佛理禅机,让人啼笑皆非。不伤一兵一卒,助顺治脱险,真是聪明绝顶。般若堂首座澄观,一身武功修为出神入化,为人处世却呆头呆脑,毫无权变之能。也是各人造化不同,强求不得。
郑克塽草包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被小宝戏弄,吃尽苦头也是活该。只是小宝虽然在江湖上呼风唤雨,来去从容,却一心牵挂着那个头大没脑,爱慕虚荣,贪图富贵的小妮子阿珂。其实阿珂除了长得漂亮,一无是处。韦小宝如此苦心孤诣,惨淡经营,脾气好到了极处。终有一日玉人在怀,得遂心愿。至于幸或不幸,那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了。决定了的事,粉身碎骨,赴汤蹈火,亦必实践之,虽九死其犹未悔,此为小宝的性格,亦为其可爱处。
(卷四)
本卷讲了韦小宝到云南与吴三桂斗智斗勇的交锋以及之后奉康熙之命炮轰神龙岛。韦小宝在洪教主面前信口胡诌,身陷敌手竟能将形势逆转,捡回一条小命,不得不让人佩服他的急智与诡辩。之后韦小宝误打误撞又到了罗刹国,帮助苏菲亚发动宫廷政变,自立摄政王。智谋确也不输别人。韦小宝所娶七个老婆,实在鱼龙混杂,像方怡、洪夫人、阿珂都不是理想的伴侣。曾柔这个人金庸下笔甚少,人物软弱无力,毫无生气,也非合适人选。
康熙虽为圣主,然在幼时曾有人性特点,让人感到亲切,容易亲近。处理朝政之后,诛杀异己,开疆拓土,似乎与一般君王也无两样。书中对李闯的描写过于表面化,一般的草莽英雄而已,简直连与粗俗的武林人士也区分不开。
金庸写韦小宝在官场中左右逢源最为成功,亦为全书精华所在。
(卷五)
《鹿鼎记》的主人公除韦小宝外,还有一个康熙。无论从正面还是侧面,金庸似乎都在刻划着清代初年的这位的圣主明君。智擒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签订《尼布楚条约》等等,体现了康熙的雄才大略和卓越胆识。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千古兴替,莫不如此。
金庸小说确乎为武侠小说的一座高峰,后人难以逾越。称之为武侠巨擘,并不为过。但他并不是神,作品也不是十全十美。过高的赞誉之辞,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其众多作品中,我最喜欢的四部是《天龙八部》、《倚天屠龙记》、《鹿鼎记》、《笑傲江湖》。
来自:
豆瓣
作者:
东方星$
时间:
2012-8-17 14:07
《鹿鼎记》是金庸先生最为奇特的一部书,同时也是代表其最高成就的封笔巨著。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对于人物的塑造一般认为是三个阶段:由早期的大侠到中期的无侠再到后期的反侠。大侠的代表就是像郭靖,萧峰等的一系列侠之大者;无侠之代表作即为中期的《连城诀》,主人公狄云只是一个普通农民,而且武林中都是人心险恶,刚刚贪财一直最终都葬送金银珠宝之中,没有侠之大者出现来拯救众生;《鹿鼎记》则又是典型的反侠,主角直接是一反派人物。
《鹿鼎记》以清朝康熙年间诛杀鳌拜、平定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施琅攻克台湾等史事为背景,描写扬州妓女韦春花的儿子韦小宝如何因缘巧合,被侠士茅十八带到北京,从冒充太监小桂子开始,周旋于康熙朝君臣、明室贵冑沐王府、反清组织天地会、邪教组织神龙教,以及平西王吴三桂、西藏喇嘛、蒙古王公,甚至俄罗斯王族之间,左右逢源如鱼得水,最终娶得七位美人归隐江湖的传奇故事。小说一反常态,从主角为大侠的题材中跳出,主人公定位成一个只会耍小聪明的无赖。这样做首先就别有新意,令人耳目一新。其次,本书非但没有大侠,反而在反讽大侠。像陈近南一类的人还算不多大侠。而像之前《碧血剑》中出现的归幸树夫妇那些所谓的大侠,在这里成了被批判的对象。这一点对于武侠小说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然而,《鹿鼎记》还有很多独特之处。就我个人来说,初次读这部书时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是一部笑话书,不是武侠作品。小说从头到尾无不充斥着各种搞笑桥段。印象最深的就是康熙说了自己的宏愿,要做像尧舜禹汤那样的皇帝,韦小宝没有听懂,但自己感觉这句话对于讨好皇上很有帮助,于是就不停的重复“鸟生鱼汤”这四个字,很是有趣。聚赌时使用水银骰子,袖中藏刀杀死喇嘛等等情节。看到最后不得不佩服金庸先生的调侃能力,如《尼布楚条约》上面的黑色墨迹其实是韦小宝的名字,两个原因:一,他不会写字,怕别人耻笑,故意抹黑;二,条约签订好后被人抹了一下,正好抹掉了韦小宝的名字,后世就不得而知了。结尾时,韦小宝想搞清自己身世,就去问他妈在生他前和什么男人上过床。结果他妈回答,汉满蒙回藏都有,不过,还有一个喇嘛,每次睡觉前都念一段佛经。其实,你更像那个喇嘛……每次看到这些内容,我都会捧腹大笑,暗暗佩服金庸高强的语言功底。
《鹿鼎记》相对其他武侠小说还有许多独到之处,如每回的章回题目都是出自其祖先查慎行的对句,很有特色。而且里面对于扬州当地的风俗,盐枭以及妓院内部场景描述的淋漓尽致。不仅人物形象变了,连故事发生的环境也做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之前的武侠小说大多将环境定位在英雄大会,还是什么比武大会,屠狮大会的,而这部小说刚开始就是妓院内部的纷争,很是特别。据金庸先生自己描述,他从未去过妓院,赌场一些地方,都是据别人介绍自己构想出来的。所以很是值得称赞。另外,金庸还就此书表现出了自己开明的民族观念,无论是汉族统治还是满族统治,只要能为人民谋福利,那就是好的政权。这些当然体现在了韦小宝的身上。他一人兼多重身份,即使满族高官,又是反清组织中的香主,直接被总舵主收为弟子。所以,到了最后关头,他作为汉族人,不忍残害同族,而他又认为皇帝是真正的为人民的好皇帝,他又不想杀害他使生灵涂炭,况且汉族人统治的明朝后期就是因为腐化堕落才被满洲人给颠覆的。所以,他选择了隐居,写妻儿老小归隐山林不再入世。这应该也就是金庸先生个人的情怀吧!当然,《鹿鼎记》有很强的讽刺效果,很多故事其实是在影射现实社会。如鳌拜被铲除以后,韦小宝和索额图负责抄家,期间,两人的种种丑恶嘴脸表现的淋漓尽致。其实,现实中这样的贪污贿赂很严重,这又体现出金庸先生对于现实的忧患意识。有时,为了达到讽刺效果,作者有不惜使用脏话秽语来增强效果。如韦小宝经常挂嘴边的“辣块妈妈”,以及调戏女子让其为之唱《十八摸》这样的浪曲。还有许多。这些就像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初看那会不屑,可能也只是一笑而过,然而,多次看下来,你就会懂得作者这样设计的良苦用心了。也许,这也算是《鹿鼎记》区别于其他作品的独到之处吧!
总之,《鹿鼎记》是一部奇书,有人曾问过金庸,为什么《鹿鼎记》之后不写了,他说,写不出来了。或许,《鹿鼎记》真的达到了顶峰,无法再上了。它不仅在现在,即使在将来,也还是会独树一帜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Shammi$
时间:
2012-8-17 14:07
看完这本书,我发现……
康熙其实是深深爱着韦小宝的
康熙这货绝壁是个傲娇受!
最后那章里写到:
康熙左足在地下一顿,笑道:“你有耻的很,滚你的蛋罢!”
一个撒娇的小媳妇形象跃然纸上!
来自:
豆瓣
作者:
虞城的$
时间:
2012-8-17 14:07
幼时读金庸,心里有一套武侠的道道,大致是主人公少时遇大难,后又遇奇书或奇人,练成绝顶神功(葵花宝典算么),而后或行侠江湖或报仇雪恨,结局会携手佳人终隐江湖,凡此种种。鹿鼎记这本书读至第二册,我心里期待的故事仍末开始,疑问中匆匆读至结尾,知道了以下:韦小宝有七位老婆(不管原来是谁的),韦小宝带着七位老婆怀揣大大银票去了大理快哉快哉去了。最后一个疑问给了金大侠:这书怎么不武侠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残缺的$
时间:
2012-8-17 14:07
2007年的夏天残缺的和谐第一次接触金庸的武侠小说,就如风卷残云般将一套五本的《鹿鼎记》在短短一周内全部消灭干净,说起看《鹿鼎记》就不得不得到我的文学老师张宝贵,他在课堂上一再呼吁大家可以对金庸的其它小说“置之不理”,但是《鹿鼎记》有机会一定要尝试着去看,也许从文学角度看:韦小宝是金庸作品中刻画的最入骨三分的人物之一;更重要的是韦小宝的做人准则在当代还是有不少借鉴意义。
既然自己对这本书有如此好感,看完之后免不了写上一些感想和朋友们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读《鹿鼎记》的快乐。
小时候对它的情节的记忆仅陷于“一个坏男人讨了七个美女做老婆”的故事,其它的一概不知,经过了这次细细品味,一个活生生的韦小宝出现在了自己点眼前。
他能做成这一件件的大事(当然主要是作者虚构出来)有一点不得不提到,那就是他讲义气,人在江湖飘,哪有不挨刀!但是一旦一个人能在任何时候做到“讲义气”的话,他的朋友自然不会少,所以在种种窘境中都可以化险为夷也就不足为奇了。
韦小宝第二个令我感触颇深的是他“工作”的手段(也就是方式方法)不管是在康熙面前还是在天地会的会众面前他始终掌握着一条原则:好汉不吃眼前亏,也就是说即要做到讲义气,但是又不能莽撞行使,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原则性和灵活性辩证的统一”,他能够将两者如此完美的结合起来真是不简单。
谈了韦小宝的为人处世,再回到现实中来看看自己吧,要说到讲义气,残缺的和谐从小到大都一点不含糊,可是说到随机应变,自己可就差远了,要是自己换成他,遇到同样的意外的话,即使自己武功再高也不知道死掉多好回了。
不知道朋友们是不是喜欢金庸,是不是喜欢《鹿鼎记》,但是我想如果有时间的话朋友们翻上一翻说不定会有“胜读十年书”的感觉奥!
来自:
豆瓣
作者:
wth76$
时间:
2012-8-17 14:07
阿青女侠没收徒弟,越国武士学了点皮毛,也许就是韩小莹的越女剑法
达摩祖师的事金大侠没写,咱也不好瞎猜。不过金兵、蒙古、满清南下时少林寺都没好果子吃就是了
到了北宋时期,逍遥、少林、丐帮、段氏、慕容氏等济济一堂,还被本因方丈称为“武学衰微”的末世
北宋的武林人士为杀萧氏父子死了不少,之后为救萧峰又挂掉一批,结果萧峰自杀,慕容发疯,虚竹、段誉无心武学,六脉神剑、凌波微步、斗转星移等神功和逍遥派武功相继失传
靖康之难后大家跟着王重阳抗金肯定得死不少人,襄阳城破跟着郭靖又挂掉一批,降龙十八掌残缺、九阳一分为三
赵敏设计和朱元璋清洗又处理掉一批 ,教主归隐九阳、九阴、乾坤失传,明教和六大派式微
华山大乱斗死一批,五岳剑派除名,向问天无野心神教式微,冲盈携隐后独孤九剑失传,葵花、辟邪失传
袁承志扬帆南海带走一批,华山派分裂,中原大派都匿了,剩下的就是神拳、安通、九难、近南这些了
安通、九难、近南等一流高手遍寻天下后得出结论:当此末世、武学衰微、唯一人骨骼惊奇,可传衣钵……
韦爵爷不负众望,干掉了神拳归家和一剑无血,然后甩手走人,老子不干了!
红花会远遁回疆带走一批,准一流和二流高手也走得差不多了
胡田范苗百年相爱相杀,苗人凤火并胡斐双双失踪
剩下的武林人士先被血刀老祖一人杀的落花流水,后被千年前的毒药团灭,江湖基本清净了
什么?您是幸存的武林高手!太好了,跟我去侠客岛喝腊八粥吧
来自:
豆瓣
作者:
异想家$
时间:
2012-8-17 14:07
近日迷恋武侠小说,刚看完《鹿鼎记》,看完之后小说之后,有看了各种版本的影视作品,包括电视剧、电影,《鹿鼎记》可能是我长这么大看过最好看的小说了,我读这部金庸先生的封笔之作时常常看到晚上凌晨两三点、常常忍不住独自傻笑和拍案叫绝。
当然影视作品更多是抓住小说精彩的情节来吸引观众,不求厚度、高度,但求有趣,吸引观众,但小说不一样,广阔的历史背景,丰富的史料插入,大大提升小说作品的厚度与高度。
小说开始用了很长的篇幅作铺垫,以《明史》一案为线索,展示文字狱的的背景,然后出现陈近南救顾炎武和黄宗羲的等人,牵涉出反清复明的天地会,再引出茅十八扬州丽春院维护天地会名声大战盐枭,韦小宝因仗义出救而出场,接下来就是韦小宝精彩离奇的故事了,那时韦小宝才12岁,其实整部小说作品中韦小宝几乎都是小孩,其实这样设置是合理的因为古时交通不便出门远行动辄数月,韦小宝几乎游遍全中国历经种种古时,所以需要的时间较长,但是对韦小宝的成长过程中的改变不是处理得很好。
其实《鹿鼎记》是部非常具有后现代主义的悲剧性小说作品,很多多人很难理解,明明这么搞笑,不是喜剧吗?其实要读到后面才越发伤感。有人说,金庸最后一部作品要弥补以前作品所有英雄的遗憾,帮助所有读者实现英雄梦,弥补遗憾是让韦小宝大发其财大揽其权,不用面临以前几乎所有金庸作品英雄面临感情抉择,而是一口气让其占有7个如花似玉的老婆。所有读者的英雄梦是既不需要文才又不需要武功就能才成为英雄,而且大把大把的银票,大权在握,江湖上人敬重,名气远播,更难得是同时搞定七个漂亮老婆。而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读者和观众都会习惯性的寻找一种代入感。男生爱看毛片,女生爱看偶像剧都是如此,都是把自己代入里面的主角,当然文艺作品还有一种作用就是给观众以发泄感,自己内心渴望的、压抑的心理都会在文艺作品中得到宣泄,这也是为什么文艺作品最常见元素有性、暴力、金钱、爱情,其实这些都是人们最渴望的东西,但在现实有常常不能满足,所以在代入感的基础上,通过作品中人物、情节、事物获得一种满足进而获得一种压抑的宣泄。
金庸老先生是只老狐狸,一直把各种读者喜欢的元素的加入自己的作品中,悬疑,武侠,爱情,恐怖,探险寻宝,战争,情色。我觉得这点事中国当下导演最需要学会的,尽管他们做了很多尝试,但是如何恰到好处的加入就需要技巧了。金庸老先生讲故事的能力不得佩服,但是他作品还是以自我创作为主,照顾读者口味为辅,现在很多导演却是想法,要么有走入另一个极端,完全忽略观众感受和市场操作规则。
最近也开始读古龙作品,虽然很多人评价,金庸古龙各有特色,但是我觉得金庸讲故事的能力还是强很多,读金庸小说常常欲罢不能,沉浸其中。但是,尽管古龙小说总是悬念迭起,让人猜不到,就情节和人物塑造已经各种描写还和金庸是差个档次,总是感觉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很少拍案叫绝,对感情的描写也远逊于金庸,有关历史、文化就更别提了。
各版改变影视作品
1998年陈小春版《鹿鼎记》(电视剧)
陈小春版《鹿鼎记》可能算是我们这代人最经典的一部,尤其是陈小春对韦小宝角色的塑造,而且影视改变应该说也是比较成功,尽管少了原作的大气(香港剧一般都这样,人力等资源有限)。但是弥补了原著中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对曾柔和小宝之间感情进一步深化,对阿珂的描写也好了很多。但是,和原著比还是差太远,一是文化上,典型的文学作品变成娱乐作品,忽略其历史背景和深刻内涵,重在突出情节。不过电视剧本来就是用来娱乐消遣,考虑到观众的口味和水平,这样改变是很成功的。二是情节的省略,可能是基于资源有限和影视作品的特点所以省略了很多情节和人物。
1992年周星驰版《鹿鼎记》(电影)
周星驰版是改编程度最大的,但是也是最搞的一部,如果不考虑原著的画,这部鹿鼎记还是很成功的,周星驰把韦小宝人物性格加以夸大和喜剧化,里面颠覆的很多,经典台词也层出不穷,很是经典,而且92年拍的,在各方面看起来都远超陈小春版,相比之下,陈小春版太寒碜了,这也许就是电视剧和电影差别吧。Ps;这版的建宁公主和多隆应该是最经典的。
2008年张纪中导演黄晓明主演《鹿鼎记》(电视剧)
张大胡子这次挑黄教主演韦小宝实在是,实在是,唉,韦小宝就这么被糟蹋得不伦不类。尽管很想尽量尊重原著,尽管挑7个美女来演(尤其是教主夫人很正啊),但是双儿让何琢言给糟蹋得不行(这小贱人貌似是超女出身,而且还糟蹋了另一个金庸笔下我最爱的女生--小昭,不光长相难看,演技也超烂,很怀疑是被潜规则了)。还有沐剑屏挑的演员也不好,那种清纯感一点都没有。唉,张大胡子近年把金庸剧糟蹋得不行。
2001年张卫健版《鹿鼎记》(又名小宝与康熙)
这部作品最,两大看点,一是韦小宝老婆最美的一部,朱茵、林心如、舒淇等等,二是最想想模仿就是周星驰版的《鹿鼎记》一部,就连演员很所收拾原班人马,吴孟达演的海公公,徐锦江演的鳌拜,剧情也很多雷同之处。但是,尽管让郑伊健演陈近南,但是郑伊健档期不够,结果冒出胡德帝代替了陈近南。而且,张卫健最喜欢挑战或者更确的说应该是模仿周星驰,但是最后还是搞得有点不伦不类。PS:让林心如演建宁公主实在是不合适。
1984年梁朝伟(韦小宝)、刘德华(康熙)版《鹿鼎记》
杜琪峰导演,梁朝伟、刘德华主演,阵容算得上很牛逼了,但是影片实在太老,比我年纪还大了一把,效果看起来实在难以接受,拍摄之简单,唉,实在是看不下去,听说曾经还是火过一把,成为一代人的回忆。
来自:
豆瓣
作者:
全民鹰$
时间:
2012-8-17 14:07
写在前面
更加宽广的世界,存在于我们首先摒弃成见以及与欲望和解之后,鹿鼎记的精彩,是因为加入了更多现实的东西以及更加多重的叙事手法,其中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重叠所展现的画面感和结构感作用显著。
一话直陈,相对于行文的艺术,我更倾向于故事内涵,我想要谈谈这个。
种树摘桃和像鱼一样思考
韦小宝的经历神奇却又顺理成章,体现了身兼多职无与伦比的发展优势,是对所谓职业规划的调侃,这是一个种树与摘桃之间的关系。我们不种桃树,没有桃子;种了桃树并没有种苹果树,那么我们的桃树种得再好,还是没有苹果;我们种了桃树苹果树梨树,但是我们树上永远不会长出鲍鱼来。在不考虑市场交换时,情况就是这样。
人生本来就是不能够被规划的,也许被规划的人生本来有更好的出路。今天看了下Nokia失败分析,里面有句话我印象很深,就是我们持续不断地坚持我们的优势时,我们失掉了发展其他优势的机会,百度李彦宏说他现在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做自己不想要做的事情,这是他保持百度继续进步的方法。
话回正文,韦小宝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高超技能,出身不行武功不行连文字也大字不识,但是他就是干出事情了。他成功可以归结为一点,每次危机,他总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拍皇上喜欢听的马屁、遇到危险讲对方感兴趣的机关、送礼行贿、讨好师太、招降罗刹国等等,正应了那句话:如果你想要钓到鱼,就要像鱼一样思考。
关于写作技法
行文至此,我发现苏童的文章可以说是侦探小说的反义词,他幻化出一个叙事的角度来演绎整个故事,这种方法像极了拿着一个放大镜去观察珍贵的古玩;而侦探小说是把读者留在幕布之外,然后一件一件展现剧情。而金庸小说是两者的结合体,他把读者的观察角度预设在韦小宝身上,然后让韦小宝去看这么一场大戏,其精彩的程度当然会远远大于苏童类型,这是系统的升级,就像Andoid会比Sobiam高级一样,程序自然会高级很多;而且,在这场戏中,台上的演员可以和韦小宝这个观众互动,台上的演员会思考和掂量观众,故事结构丰满许多倍。
以后如果我写小说,我会参照这种写法,同时我会加上去更多的悬念,让这观众和演员站在另外一张巨大的幕布之外,同时创造更多的联系,让圈里圈外的人们有更多的更加多样化的互动;当然,所有这些都应该发生在我决定写一写某些我认为必写的大主题之后。主题是比内容更加重要的存在。
写在最后
这本书最大的问题是韦小宝的变化,我根本不相信韦小宝在摊牌之后还能够和康熙讨价还价。而金庸的偶像康熙竟然容得下韦小宝,都是问题。故事是故事,历史是历史。最后三章写得很急躁。
来自:
豆瓣
作者:
香蕉皮$
时间:
2012-8-17 14:07
不管看几遍,韦小宝这个形象都会让我想到陈小春,他诠释的太到位了吧!总体来说,该小说不算是金大侠著作中我最喜欢的,因为故事情节太过巧合和设计,感觉不太真实,甚至有点悬。但韦小宝这种突出的人物性格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不见得传统的英雄才有很大的社会价值,这种小痞子也一样可以做出大事,关键是要将人摆在合适他的位置。
来自:
豆瓣
作者:
飘风自$
时间:
2012-8-17 14:07
读了倪匡的《再看金庸小说》,发现他的很多观点和我原本的理解不太一样,尤其在对韦小宝这个人物的理解上,和我原来的认识有很大的偏差。在我的印象里,虽然我承认《鹿鼎记》是金庸的集大成之作品,但对韦小宝这个人物是不怎么欣赏的,总觉得他不务正业,和传统武侠小说中的那些一身正气,有情有义,武功高强的大侠有很大的不同,韦小宝武功不精,但却善于人际关系,纵横官场,情场,仅凭一张嘴和小聪明而得到了一般人的不到的成就,也未免有些讨巧和不能令人信服之嫌。
倪匡在《再看金庸小说》中对韦小宝这个人物可以说是青睐有加,还把他评为“上上人物”,倪匡这一段的叙述也是十分有趣的(为避凑字数之嫌,截取其中一段):
“一仁兄首先发言,也义正词严,身份若天下一十三省的武林盟主焉,曰:‘他拿石灰撒人眼睛,这是下三滥的行径!’”
“用石灰撒人眼睛,当然是下三滥的行径,毫无疑问,可是,下三滥也是武林人物,而韦小宝在用石灰撒人眼睛之际,根本连下三滥也不是,只是一个小孩子,只有十二三岁,当时,茅十八已受重伤,受人围攻,情势何等险恶,而韦小宝只是一个孩子,居然临危不逃,但是这份气概,已罕人能及。”
“有一位先生大声控诉:‘韦小宝赌钱!’”
“不知道是应该长叹一声,还是应该哈哈大笑,如果可以从一个人赌不赌钱而判定这个人是好是坏,那么,世上所有人都是坏人。”
“一位女士理直气壮的说:‘韦小宝娶了七个老婆。’”
“可是韦小宝的七个老婆,全是心甘情愿跟定了他的,对韦小宝有真挚的情谊,一夫七妻,其乐融融,通吃岛上的旖旎风光,求诸人间,几不可再得,那么韦小宝又有何罪之有呢?”
虽然倪匡之言有为韦小宝开脱之嫌,可是看到这一段,我不禁也扪心自问,为什么也不喜欢韦小宝这个人,他的那些缺点,正常的人又何尝没有,看倪匡先生三言两语将这些缺点反驳的干干净净,我也不由地反思,对于韦小宝,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评价这个人物呢?
首先,它相对于传统武侠小说中的英雄式人物,如郭靖,乔峰等,他更贴近普通人,也更真实,仿佛在现实生活中也会找到这样的人物。我想,这也是韦小宝这个人物的塑造的成功之处,那些似郭靖,乔峰之类的大侠给我们的形象总太过高大,品德总太过高尚,感觉总太过遥远,仿佛只能存在于小说中,但对于韦小宝,我们都会觉得他虽然有了一番成就,但还是十分贴近我们的,看到他的一些小缺点,我们也会会心一笑,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
其次,韦小宝并不是不学无术,他深谙做人之道,交友之义,精娴赌博之理,用兵之策,熟练应对之法,奉君之方,一身皆是术,而相比之下,武功高强如陈近南,却因为不懂权术而在台湾施展不出自己的才能,受郑克爽等人的牵制,也许怀才不遇才能体现出一个英雄的悲壮情怀,但韦小宝不是悲壮式的英雄,他是一个聪明的“英雄”,他用自己的灵活应变,待人之道化解了接踵而至的危机,而反观他处理的每件事,相比于真正的英雄,他处理的也算是不差。所以做英雄,不一定非要武功高强,义薄云天,有时使巧劲,往往事半功倍。
相比于那些真正的英雄,之于郭靖的报国无望,乔峰的种族困惑,杨过的离别折磨,张无忌的优柔不决,韦小宝可以说是活得最潇洒的一个人物了,他于是总能想出办法,逢凶化吉,心无忧虑,这样的人物,也可以算是金庸笔下的一个特例了。
恐怕没有一个男人会不羡慕韦小宝的拥有七个美貌如花老婆的左拥右抱,对于韦小宝的爱情观,我是不赞同的,我处于现代社会,支持一夫一妻制,也相信“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相濡以沫,至死不渝。但韦小宝处在封建社会的一夫多妻制度下,产生那样的爱情观,我是可以理解的。
综上所述,我觉得我们应该对韦小宝产生重新的认识,他是一个“英雄”,但是是一个非典型性的英雄,他用自己的口才和聪明解决传统大侠用武功和义气解决的问题,也许,这正是《鹿鼎记》的成功之处吧。
来自:
豆瓣
作者:
非常规$
时间:
2012-8-17 14:07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职场生存手册,高一高二时先来无聊,在上厕所时的专用读物,里面满是人情世故和如何拍好领导马屁的学问与处世哲学。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这本书是我为人处世的导师。 无论怎样,嘴上先要让别人舒坦,处理事情要灵活多变,还有其他事情就交给上帝吧,天上会掉下来个沐剑屏,还有几十万两银子的。
因为高一高二上厕所加起来也蛮久的,这本书反复看了有5,6遍了,最喜爱的情节就是海公公那段还有神龙岛那段。我看小说完全是看看情节,也谈不上什么研究。双儿是里面最讨人喜欢的,她的出场犹如江南小雨搬丝丝绵绵。
大家都喜欢帮金庸的书排名,我无疑是最有发言权的,因为12本全部看过好几遍了,这个第一,有人说鹿鼎记有人说笑傲江湖。 我细想想,笑傲江湖里面的桃谷六仙真的是讨厌的不得了,每次翻到他们出场我都跳着看,鹿鼎记也到没有需要跳着看的,整本书都还能够接受,要说嘴讨厌的无疑是前几张跟茅十八的,但也没到需要删掉的地步。
世界是荒谬的,现实本身是不可认识的,人的存在是缺乏理性,人生孤独,活着没有意义。 人在荒谬的世界中孤立无援,身不由己,人在面临荒唐的生存时,尽管每个人的观点不同,但从深处来看,都有同等的地方。以上不是我的看法,是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用于这本书也同样适用。
来自:
豆瓣
作者:
louse
时间:
2012-8-17 14:07
我 只看到一半 今天看阿九回来了,从碧血剑到了鹿鼎记!嘿嘿,念念不忘谁啊,追到这么远 不过中间隔了那么多年 她要哭了,先发呆 对着韦小宝衣服发呆,怔怔 这才是儿女态 才是武侠,会哭的武侠 可以只为国事,可以想当年情形,可以躲,可以推 可以一个人想到异域,脸上不动半分颜色 好大的决心!
来自:
豆瓣
作者:
三鲜伊$
时间:
2012-8-17 14:07
我想我们这一代人都会深受陈小春版鹿鼎记的荼毒吧?至少我是,所以很早就开始看金庸小说直到现在才看鹿鼎记,因为在我的接受里双儿就是韦小宝青梅竹马一起在扬州长大的好姑娘。可是没想到的是书里面她是庄家三少奶奶送给韦小宝的丫鬟。
金庸的这几个长篇小说都看完了,鹿鼎记是最欢乐的一部了,我觉得也是和历史结合最多的一部。多亏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才让这本书的内容这么精彩。“杀鳌拜是第一件,救老皇爷是第二件,五台山挡在皇上身前救驾是第三件,救太后是第四件,第五件大事是联络蒙古、西藏,第六件破神龙教,第七件捉吴应熊,第八件举荐张勇、赵良栋他们破吴三桂,第九件攻克雅克萨。”
其实整本书只有一点不满意,就是金庸给双儿的待遇,先不说她是庄家送给小宝的丫鬟,就说她已经成了韦小宝的人,可金庸还是拿她当一个丫鬟去写。韦小宝确实挺喜欢她,可是看到方怡立刻就把双儿扔到脑后只顾跟方怡在船上卿卿我我,看到阿珂他也心里大喊什么双儿什么方怡统统不要,在岛上看到阿珂他立刻出神连双儿喊了句“相公”他都不理。要知道是双儿熬夜把上千块的碎羊皮拼成了龙脉地图,要知道是双儿拼了命给他挡了一剑,要知道他在山上当和尚是双儿一个人守在山下等着他,要知道他去云南的路上跟建宁翻云覆雨时是双儿暗中跟在旁边随时准备保护他,要知道风际中在通吃岛要杀他是双儿开枪打死了风际中,要知道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他需要第一个冲上去帮助他的就是双儿。
双儿的亲厚,阿珂的美貌,苏荃的武功,方怡的机巧,沐剑屏的天真纯善,曾柔的斯文,阿珂的刁蛮。其实整本书看下来我还是最喜欢双儿。
好在,最后韦小宝意识到双儿的重要了,他说双儿是他四宝中的一宝,后来阿珂和双儿都不在身边时他常常想念,但终究想双儿的次数比阿珂多了些。我不管金庸最喜欢的女主角是谁,我只想让金庸给双儿一个名分,一个比丫鬟高一点的名分,虽然她是七个老婆中年龄最小的,但是还是希望她是陈小春版鹿鼎记里那个青梅竹马的大大老婆。
来自:
豆瓣
作者:
玥然纸$
时间:
2012-8-17 14:07
小桂子战战兢兢跪在厅内,小玄子向门外走去,心想着“这小子对我还算忠心”。
这句话冒出的时候,不知他想不想哭,反正我鼻子酸了。
朋友之间所谓的忠心是不用一次次试验的,那叫“义”,有则幸甚,没有也正常,不在于试不试;但君臣之间是“忠”,那是兵不厌诈的反复试探,反复揣测,很累。
人在什么时候不累?在一个人面前,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甚至不说也好,露出一个神经完全放松的像一滩泥一样的自己,这个时候不累。而这个面前的人,就是所谓至交。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小时候并未有好感,觉得那太浅白,太平淡。但在跟着骆玉明重读时,竟有一番浓郁的惊心动魄。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两个老朋友坐在一起,聊聊今年收成如何,说说天边又要下雨。临别时悠悠不舍地说,重阳节的时候还要见见啊,来看看聊聊我这满园的黄菊。
“话”这个东西越长大就越不随便了。吐口之前要揣摩,有时候揣摩它是否有趣是否值得一说,有时候揣摩它合不合对方的意。
只有对着那么几个人的时候能净说废话,说些有的没的的话,说些愚蠢幼稚、不知羞耻的话。甚至也可以一言不发。有人说过在一起不说话也不觉得尴尬才是最好的交情。
想到那个期待已久的半个夜晚,两个半年未见的人窝在沙发里哼熟悉的歌,不赶着汇报这段时间中的点滴,想说就说两句,不想说就唱。不管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只是一起走过这片刻时光,分享这刻辰光下的情绪。天没亮就告别了,什么也没说,但我知道了这一切什么都没变。
就像这诗里的东西,骆玉明说“不讨论重大话题,是因为‘话题’不重要,‘会面’才重要。”
《鹿鼎记》读到四十多回,颓然地放下书,面前的两个少年站在各自的蒲草上,湍急的溪流把他们隔开。
几年前偷食的小桂子碰到个一般大的小玄子,两个人扭打、嬉笑、口出狂言、相互叫骂。那时候他还不显得是他妈的什么皇帝,他也不是他妈的什么韦香主。故事的后来,时间的河流还是为他们分配了不同的际遇和角色。
在韦小宝的概念中,从没有“忠”和“善”,只有义气。或者在我看来,就是他只有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但他选择了坚守的姿态。对陈近南类似父亲那样的敬爱,对小玄子像唯一的兄弟那样保护,对阿珂不顾危险地追逐。他是个聪明狡猾的人,但每每让自己跌入险境,几乎都是为了这三种情感,因为每次与此相关的问题发生时,他都撇除了自私的理性,毫不顾忌地把自己投入漩涡当中。所以明还是清,与他都毫不发生联系,他只是个生活在高层权力中心的投机分子小混混,依靠坑蒙拐骗步步高升。然而仔细想来,他只有对陈近南和康熙是几乎没有使过他撒谎的绝技的,有的顶多是瞒着。
他舍身保护康熙有三次。他那三次挡刀抗箭不是为了表现忠勇而保护康熙,是豁出命来让自己唯一的兄弟小玄子不死。
在玄烨的概念中,家国天下渐渐大过了他心中的普世情感。在抓住毛东珠时,他心里抗争说小时候觉得没爹没娘是最重要的事情,现在竟也觉得国家大事重于那些情感了。对父母尚且如此,何况兄弟?长大了的小玄子变成了一个好皇帝,和一个冷酷的人。他也关心小桂子,也尽力护着小桂子,也知道小桂子是最亲的人,但哈哈大笑的同时心中所想变成了他是不是忠诚于我、测试他说了多少实话。也许“寡人”真是皇帝的宿命。
韦小宝和康熙的对话早就没了开始时候肆无忌惮的“他妈的”、“你奶奶的”,而是察言观色地哄着他,他高兴的时候吐着舌头小声说个“老婊子”,不高兴的时候边叩头边说“鸟生鱼商”,说“诸葛之亮,关云之长”。
对于小玄子来说,和小桂子说话要有防着一招的谨慎;
对于小桂子来说,和小玄子说话也早没了轻松,真心仍然未改,但是累了。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长大了以后的小玄子和小桂子还能与谁把酒话桑麻?
长大了以后那么多的你和我还能不能一起把酒话桑麻?
离开小玄子和小桂子的世界,只能希望对对故交长大后仍然踩在一个蒲草上,被安排的身份和角色没有构成羁绊。
若是定然碰撞的话,只好希望彼此远观,顺流而下的我仍常记起当初你童言无忌那句“他妈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trucks$
时间:
2012-8-17 14:07
这个颇有噱头的题目其实来自于对鹿鼎记的疑问。完全不是八卦。
韦小宝七个老婆里追得最苦的是阿柯。后期对他帮助比较大的是苏荃。双儿虽然最是忠心,干活最多,但是苏荃在后来的韦家已经完全有一家之主的范儿。
即使长达五十回的鹿鼎记,要铺陈韦小宝与七个女人的故事仍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且金庸似乎也真的没有在营造真爱氛围上下功夫,所以,这七个老婆,能喜欢上韦小宝简直是件太草率的事情。
通俗文学拔的再高还是通俗文学而已,在鹿鼎记的剧情进展中,明显能感到前期比后期要扎实的多,这恐怕也是当初报纸连载带来的弊病。
沐剑平和方怡对韦小宝的倾心还算比较顺利成章,毕竟是青木堂堂主,又救过她们的命,而韦小宝女孩子也自有一番温柔体贴之处。
双儿是庄夫人给小宝的小女仆,死心踏地对待小宝自是应该,更何况这两人出生入死多少次,建立深厚的战友之情也是应该的。
蛮横的公主没有见过如此个性的下人,对韦小宝产生猎奇心理也说得过去,而小宝对她的最不喜爱,也全因为她只不过要自己有趣舒心,对小宝的死缠烂打也犯了爱情中的大忌。
王屋派的曾柔出场一次就被韦小宝虏获芳心,出场第二次就被收入门下,出场第三次就上了丽春院的大床。曾姑娘在鹿鼎记中的性格刻画是完全缺失。曾柔像个长大版的沐剑屏,缩小版的方怡,总之就眉眼个性完全模糊。她为什么爱他,唉,少女大概就容易被看似英雄的人所迷惑。这个完全是仰慕版的结合。
最不通的是阿柯和苏荃。阿柯恨韦小宝不是一点半点,一心想杀了他才解气。这里有对韦小宝做派的讨厌,怕也有对师傅偏爱韦小宝的妒意。阿柯算是个鬼迷心窍的绝佳例子,郑克爽在受韦小宝捉弄的过程中已经把本性显露无遗,对阿柯的不是很在乎也早就亲口说出。阿柯竟然还一而再和小郑出双入对。这也就罢了,你要喜欢就喜欢去嘛,也算从一而终。前脚还恨韦小宝入骨,后脚离了丽春院的大床,有了孩子就刹那变了心了。
苏荃也是一样,对韦小宝是先是诛之大快,后来有了小孩,骤然变成了温柔的贤妻良母。
金大侠阿,这两人的转变也太不通了吧。
其实说白了,在鹿鼎记里所有的女人都是爱荣求贵的。阿柯嫁给韦小宝后听说郑克爽卖国,还暗自庆幸自己当初没跟了小郑来着。这七个老婆中其实也就公主还算随性有趣了。江湖女子对男子的追求是有固定的格局的,社会地位高的人反社会力度大的就受宠爱。在门第之见十分深重的金庸小说体系中,给韦小宝安排的老婆也是个个门当户对规规矩矩。就连双儿也要找个吴六奇结拜了才算配的上主人公。
也难怪金庸当初和琼瑶齐名了,也怪不得封他是通俗小说了,其实他就是个封建卫道士兼大男子主义者嘛。
所以,她为什么爱他,我不知道!!
来自:
豆瓣
作者:
Kidman$
时间:
2012-8-17 14:07
这本书不知道为什么总把这本书想到《论语》,小宝的成长过程大概也将《论语》应用到极致。
大学的思修课上,老师皮笑肉不笑的说,他床边放一本书,《鹿鼎记》,都快被他翻烂了,我们愕然。
以前曾经专门看了一遍《论语》,对于讨厌文言文的我委实不容易。我不知道从这本书中读到了什么,但它却引发了我的思考,很多地方都可以和生活相互勾连起来。
说说《鹿鼎记》,刚开始惊叹于小宝的左右逢源。本来我就是个孩子气特别大的人,不懂世故,读了几年书,甚至有点自命清高起来,觉得学些世故对于人性的摧残乃至戕害,也有点看不上《论语》,更看不上《人性的弱点》。但我这种状态却是在社会上难混的。
《鹿鼎记》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突然有想法,我要好好的去学世故,把它当成一种游戏不就好了么。在什么察言观色、见人说人话中获得乐趣,不是很好玩吗?这不就与违背自己的人性不相关了吗?
而看到最后,小宝却又失败在康熙的脚下,而康熙无疑也就比小宝的境界更高一些吧。所谓的真人不露相,就是说的这个吧。
像论语这样的书,其经典就在于微言大义,它给了解读者无穷的阅读空间,我想中国古代的很多经,就是这样成为经典的经的吧。
《鹿鼎记》讲的就是生活,为人处世的种种,而当它也得到更多解读空间的时候,也就会成为经典。
来自:
豆瓣
作者:
ti$
时间:
2012-8-17 14:07
近日重读《鹿鼎记》,觉得写的实在是好。从个人与政治的角度来审视这本著作,我又有了新的感悟。 人生于世,当有独立之思想。处在这个荒唐浊世,人不可能完全脱离政治的影响,但真正的人格是要努力去避免自身束缚于政治的藩篱之内。 但回顾历史,许多人都有过远离庙堂的自我清洁向往,却大多对个中之事知之甚少。大多人呢,所批判的独断、黑暗、阴谋等等,全是一己之见,人云亦云而已,古人有句话“庙堂之事,终是难知”,就是对于这种无奈的浩叹。 所以,《鹿鼎记》中出了韦小宝其人,伸触到了政治的核心部位,即上层人物喜欢对百姓说的那些“你们知道么?不知道就别瞎扯!这里面的事你根本就不知道。”的那些事情,韦爵爷都了如指掌。而这样的一个人,又有着浓厚的离世观念,最大的人生目标就是在扬州开三家青楼。后来他最终去国归隐,拒绝了黄宗羲等人劝他称帝,远离了康熙帝的恩威并施。。。。。 最终 金庸创作的是一个洞穿了中国官本位黑匣子的世外臣民。可以说他的历史观是在王安石、张居正之上的,也超越了陶渊明、严子陵、陈寅恪。他有着朴素的后者之行为,但同时也有前者之体验。
来自:
豆瓣
作者:
仁者无$
时间:
2012-8-17 14:07
澄观大奇,叫道:“咦,啊,古怪!希奇!哎!唷!不懂!奇哉!怪也!” 澄观奇道:“咦,你不打了?”那女郎气道:“打不过你,还打什么?”澄观道:“你不出手,我怎知你会些什么招式?怎能想法子来破你的武功?你快动手罢
来自:
豆瓣
作者:
MS林嗷$
时间:
2012-8-17 14:07
电视剧看得断断续续
全书16开正常排版有1000+看了很久才看完囧
韦小宝和女人们
青梅竹马
电视剧里演的不对 原书中小宝并没有这么一个青梅竹马的小情人(双儿啊 小金鱼啊都是小宝离开扬州之后才认识的)
阿珂
是7个老婆里小宝最花心思追的了 私以为在河间府杀龟大会后拜堂的那段过于离奇 = = 阿珂不喜欢小宝 小宝单方面喜欢她
曾柔
是用最少笔墨写的 模糊的人物形象
公主
建宁公主才是小宝的第一个女人 因为过于刁蛮任性 是个抖M 小宝后来不是很喜欢她 这点看电视剧没看出来 PS我看的是TVB陈小春那版和 张卫健那版 。。。黄教主的演的没看过 由性生爱 欢喜冤家
苏荃
小宝与此女睡过后 她怀孕了 又出了些情况 她就跟小宝在一起了 没爆点 = = 态度转变太快了 不过一般女人碰到她这样的情况都只能跟了小宝 两人并无感情基础
沐剑屏
小宝与沐剑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发生关系 两人有感情 嬉笑玩乐多 沐剑屏喜欢小宝 未必是女人对男人的喜欢 但她喜欢小宝 小宝也喜欢她
方怡
方怡不喜欢小宝 后来也多次害小宝(我觉得) 小宝心里也未必就原谅了她 = =所以两人感情并不好 最后跟了小宝也是情势所迫
双儿
好姑娘 多次保护小宝 主仆+情人关系 小宝也喜欢双儿 双儿也喜欢小宝
所以我认为
小宝的7个老婆里面 有4个并不是很喜欢他
鹿鼎记再演下去 必有几个跑掉
最喜欢的组合是小宝+双儿 两人互相喜欢会过的比较快乐~~
来自:
豆瓣
作者:
mrsmsr$
时间:
2012-8-17 14:07
读金庸小说的人,很多在十几岁时读了前几遍之后,再不会读。于是所有小说里的人物就一直在他们的心中留下了固定的印象。比如让人高山仰止的伟大的萧峰和让人不以为然但又福大命大的韦小宝。
五年前在高二的课堂里小心躲避着老师的眼线草草的读完了这本鹿鼎记,然后一阔别就是五六年。当大致对明末清初历史,广大中国人民的小心思以及鹿鼎记当年的写作背景扫盲了之后,越发的觉得这本书是一本奇书。
这是前言部分...
整部小说的人物构架和历史背景十分的纷繁复杂,主线大致有当时新兴执政的外族政权(康熙帝)、前朝强大的复辟势力(以台湾为基地,大陆各处有庞大势力的天地会)、本朝意欲策反的功臣(吴三桂等三藩)、境外敌对势力(罗刹国、西藏、蒙古),以及不成气候的其他势力(神龙教)。五方角力在中国明争暗斗。韦小宝作为同时身居五大势力重要位置的人物,整本小说明写多方角力,暗写中国人的官场政治。
如果按小说中有关说书先生大讲前明开国是怀念前朝的说法,于是本人十分阴谋论的把小说里的几大势力对号入座一下:
康熙帝政府——当时大陆的gcd政权
南明及天地会——台湾以及散落在当时中国大陆的的国民党政权
吴三桂等三藩——林彪等人物
境外敌对势力——苏联/美国 等
不成气候的势力——第三势力
由于整个历史框架太过庞大,金庸也不可能把整个清初的历史完整的移植成当时的历史。能够如此的大手笔也确实太伟大了。
一些大的细节也比较贴切,《明史》案指代gcd初年的文字狱,后来草草代过的康熙帝削藩指代林彪外逃,陈永华在台湾南明不得志应该是指代孙立人将军被软禁,海外与罗刹国有交集的神龙岛指代第三势力在美国海外军事基地的活动,等等……例子太多,不一而足
有关韦小宝,这本书把韦小宝描绘成了中国官场里最为圆滑的一个形象。做官就像韦小宝说谎,小细节做好,大环节迷糊,就可以八面玲珑。救康熙帝几命就可以身居反政府势力一次次被宽恕,救天地会弟兄几次就可以一次次向上爬。加上韦小宝一些出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于是在五大势力当中游刃有余。任凭康熙帝再英明也对他无可奈何。而且,也只有这些人才能做大官。
比起那些可怜的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他们真是惨得多了。他们可以为一个已经死掉的南明到底谁是正统打得头破血流,可以为先灭哪个敌人的意见不统一而大打出手,可是说到底,最有本事的这些人手上是没有实权的。陈永华身居总舵主高位和台湾郑家的军师,到头来还是一身本事使不出来。顾炎武先生满腹经纶,到最后还不是客客气气的对一个草包小杂种说你来做皇帝吧。
而且,不管怎么样,除了康熙帝,其他人最后还是败了。自认为最有实力的一方败了。一方面有康熙帝自己的努力在里边,另一方面,崇祯皇帝还勤俭爱民呢,除去那些势力自己内耗掉太多元气之外,康熙帝重用韦小宝,也自有其理由。
最后,中国人的官场都是没本事的人干的事情,这不光是金庸对当时时代的嘲讽,也是对整个中国人的嘲讽。
来自:
豆瓣
作者:
王传历$
时间:
2012-8-17 14:07
金庸的一系列书都离不开大侠的存在,经过一段段离奇的经历,最终成为一代大侠。最让我佩服的还是金老师的想象力,能把历史人物活活地穿插到里面去,而且不改变他们的性格。由此可见,人与人真是有差别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Homer$
时间:
2012-8-17 14:07
金庸把韦小宝写得极够朋友,他认为这是韦小宝最大的优点。我觉得“小宝义气”渲染得太厉害了,反而更注意他另一个好处,那就是,这人绝不自卑,因此也没有极度自卑感带来的诸多毛病,比如自大、狂妄、猜忌、多疑、心胸狭窄、孤癖、偏激等等。
韦小宝对自己的出身的态度,真是健康之极。他不觉得身为妓女的儿子,在妓院中胡混长大,有什么值得羞惭的地方。他当然明白阶级身份高低之别,他想也没想过什么“平等”、“人权”,只是他不把阶级分别当作一回事,表面上对身份高贵的大人物如皇帝、太后奉承十足,心底里他只当他们是跟他一样的凡人,阶级高贵,不过是威风一些罢了,但他韦小宝一样可以威风、有钱,甚至比他们更威风、更有钱,阶级根本阻挡不了他发财和夺得美人归,其他的,他毫不在乎。他一直没有接韦春芳出来,一直让她留在丽春院当妓女,并不是因为他自私、不孝,而是他不觉得丽春院是个“火坑”、做妓女是耻辱。做妓女,不过是为生活辛苦一点。
不过,韦小宝也不是笨人,世俗之见他既晓得又接受是现实,他不会到处说自己的母亲是妓女,然后迫人家鄙视他或接纳他的随便态度。
有一次,他一时诚恳起来,要对方怡剖白,但刚说到母亲在妓院生活,看到方怡面色大变,他就知道她爱不了,于是改口编了个大谎话。他当然恨方怡看不起妓女,但这种恨绝无深度,一下子就忘了。比起又要反叛世俗、又要世俗接受他的观点的杨过,韦小宝爽朗和心胸广阔得多了。
不为出身羞愧,更加不用隐瞒自己没有学问、不识字。韦小宝随时表白自己的粗陋无文,事实上,正是因为他成功、自信,懂得利用自己的短处,令对方产生优越感,因而不会对他敌视。越是成功的人(或觉得自己成功的人),就越不避提自己卑微出身,他不靠出身、阶级、资格去争取别人尊重,他有足够自信。就功德无量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Homer$
时间:
2012-8-17 14:07
纵观金庸的武侠小说,男主角中韦小宝是一个绝对的例外,这小子武功在众多男主角中可能是最差的一个了,但是这又无损他一路上爬官运亨通,从一个市井无赖,到假太监,到首领太监到尚膳司副总管太监到御前侍卫副总管、骁骑营正黄旗副都统、骁骑正黄旗都统、到最后的抚远大将军、一等鹿鼎公。相对于其他主角,韦小宝并没有成长为一代大侠,却当了一阵子大官,除了官场,韦小宝在天地会,神龙教都担任过重要职务,还是俄罗斯的伯爵,不过韦小宝这些职位和他在朝廷的职位有密切关系,基本算他官场成就的副产品。
当然韦小宝和大侠们的差别不在武功上,但也在武功上,因为韦小宝要做的事对武功要求不高。但是也因为武功不及其他男主角,韦小宝走出一条相对独特的路,成为众多主角中的唯一。其他的男主角都是大英雄、是领导者,而韦小宝可能也是英雄,但他只是个参与者。这个参与者所需要的东西和其他主角不同,那些人基本都是有领导力(leadership)的,小宝也有,但表现机会不多,同时他还有另一样截然不同的特质--这就是当一个好员工的能力--职员力。
现在的公司请人都注重所谓的团队精神,其实这也是误区,毕竟请了人未必就要他一开始就和其他人成团结队,总得试用下,发现此人可以重用,才让他加入某个项目,成为团队中的一员,然后再谈提拔什么的。我们的韦小宝一开始就是在海大富的手下独力负担偷书的任务的,然后去刺杀鳌拜也是一个人的工作,在去少林,去五台山等等,康熙可也没给他配备几个搭档,一无人手二缺资金,韦小宝还是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但是即使是独立工作,康熙还是在重用他,为什么?因为康熙看的不是什么团队精神,而是我说的职员力,作为公司的一分子最重要的是什么?康熙的密旨说:“你功劳很大,对我又忠心,有什么罪,我都饶了你。”可见所谓的职员力就是是忠心的为公司谋福利,忠于自己的公司是第一重点,倘若我们的韦小宝发挥下团队精神,自己在朝廷搞个贪污小团队做起领导,那么韦小宝有多少个脑袋都是不够砍的。而这密旨同时也告诉我们另一个老板看重的东西--办事能力,假如韦小宝办不来事,不是独力完成几个大项目,就算再忠心,还是不会被康熙重用的,也没有了犯罪的机会。
说到贪污,那大概是韦小宝最为人诟病的一件,不过这也是所谓职员力的表现。想当时,贪污乃官场文化,康熙派韦小宝和索额图去抄鳌拜的家,索额图就能理解到这是康熙要给韦小宝好处,而后来的第四十二回 九重城阙微茫外 一气风云吐纳间,康熙就表明他一早知道鳌拜的金丝背心给韦小宝中饱私囊了,但也并未追究,更有甚者还主动命令韦小宝去敲吴应熊的竹杠,可见贪污这一行动在康熙是默许的官场文化。韦小宝也顺应这一官场文化的贪起污来,这时的韦小宝如果不贪污,那么以后他办事就困难了。所以在一家公司首先要配合适应公司文化,职员力的第二点是顺应公司文化,搞到格格不入还团什么队啊!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个还要求你有足够的适应力,能适应可能和你性格不合的文化,韦小宝最后就是适应不了大清有限公司的文化自动辞职的。
当然光这几点还不够,有一件同样重要的事是必须牢记的,那就是重视公司的利益,并且帮助其他员工完成工作。韦小宝在第十回就很好的表现了这点,康亲王手下,打落了吴应熊十六名随从的帽子,并且取笑羞辱他们。韦小宝一面美言称赞,一面亲自将帽子一顶顶拾起,让他们重新戴上,又叫人马上出去买十六顶新帽相赠,使他们挣回面子。这事上他是帮康亲王出面消除了和吴应熊可能的仇恨,同时也保全了中央的名声,不至于传出去说中央的方面大员欺负地方官。他和康亲王可不是什么团队的啊!那是帮助公司的其他员工而已,至于公司利益韦小宝也保全了,使朝廷对三番动物的意图很好的掩盖了下来。这一招是三面讨好,但是假如没有重视公司利益的心态在,韦小宝不出手搞吴应熊已经是很给面子的了。
说到重视公司的利益,上面提到的并不是孤证。韦小宝的重视公司的利益其实表现在很多方面,向康熙推荐赵良栋便是一例,为私固然是交差,在公可也是物色对付吴三桂的人才,还有张勇、王进宝、孙思克这些也是韦小宝推荐提拔的,不过提拔归提拔,他可没有和这些人组什么团队搞什么小圈子。更可贵的是他还有自知之明,在赵良栋面前坦诚承认自己连大字都不识一个,如此自我揭短,将赵良栋感动得要死。知道自己的缺点找有能力的人合作,韦小宝最后不就靠赵良栋的计谋平定王屋派的吗?公司里做事也是这样,合作才有可能取得成绩,尤其是和不属于自己团队中的人合作。
不过如果只是这样,韦小宝在康熙心目中还不是无可取代的,毕竟公司员工,嗯,朝廷内外可用的人甚多。康熙给韦小宝官职和给他的任务是一样的,那是越来越大,越来越重。究其原因,韦小宝并不是一个唯唯诺诺的yes man,韦小宝也有自己的思考,并可以向康熙提供有用的意见。吴应熊送了四万两银子给侍卫,康熙本想照发的,亏得韦小宝提醒他这是在收买人心,康熙才用自己的名义发下去。同时韦小宝也肯坦诚的表达自己的意见,说真话,例如说他给康熙磕头有时是真心诚意,有时不过敷衍了事。这样的开诚布公在整个朝廷里就韦小宝一人了。
上面这些事例算是职员力的表现了,小宝是个好职员,康熙最后才会把他安排到项目团队中去,派他率领谈判代表团去和俄国人打仗,去谈判,而他的表现同样令人满意,这里算是韦小宝团队精神的重要表现了。这时康熙才真正开始倚重他,想把他拉到自己的治国团队中去,要他和天地会划清界线,消灭天地会,并在圣旨中造韦小宝的谣。不过韦小宝作为一个好的职员,同时拥有另一好职员的特质--专业操守,这个消灭天地会会的任务和他有利益冲突,大清当局有清晰的指引,规定大清公务员必须时刻保持警觉,避免任何实际上或表面上有利益冲突的情况。面对这一有违专业操守的利益冲突韦小宝果断的告老还乡了。
这个当好员工的能力和韦小宝的工作性质是分不开的,韦小宝从事过什么工作呢?第一件康熙让他独力完成的事是刺杀鳌拜,第二件是侦查鳌拜的奸党,第三件是查沐王府的幕后黑手,第四件是查访顺治……。这些工作是暗杀,调查,和所谓的特工没什么分别,所以韦小宝往好里说是大清朝的高级调查员(Senior Researcher),往坏里说是大清朝克格勃的贝利亚,康熙怎么说:“小桂子,你这趟功劳很大,探明了吴三桂跟西藏、蒙古、罗刹国勾结。这桩大秘密,我那些探子就查不到。他们只能查小事,查不到大事。”。所以做为大清机构的一员,工作上并不要求韦小宝有什么团队精神,反而要求他有组织精神--对大清政府这个组织忠诚的精神。所以如果有人用有团队精神的成员(team player)来形容韦小宝,我会觉得以偏概全,因为韦小宝的特质包括了比这还多的东西,那是当一个出色的公司职员的条件,这东西无以明我们状姑且称之为职员力(staffship)吧。通过韦小宝的例子,我们知道职员力这东西说白了就是老板希望见到的职员,能为公司做贡献就是好职员,而职员的好坏其实和他们有无团队精神是无关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笔墨丹$
时间:
2012-8-17 14:07
一个不学无术、生于妓院的小混混,机缘巧合之下被人带进皇宫,成为假太监,巧遇化名小玄子的少年康熙,与之成为玩伴、好友、兄弟、师徒;并与其设计擒拿鳌拜,威服群臣,凭借与皇帝的情义和溜须拍马的极高本事混迹官场,周旋于朝廷、天地会、神龙教之间而不被发现,并节节升官,成为一等伯爵,真乃高人啊;同时也让苏荃、方怡、阿珂、建宁公主、双儿、曾柔、沐剑屏这七个大美女心甘情愿的成为他的老婆,为他生儿育女;后为避让皇帝和天地会的双重威逼,携七美飘然而去,不见踪影。
来自:
豆瓣
作者:
曲终人$
时间:
2012-8-17 14:07
金庸很早就享得大名,作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他的才华在其作品中显露无疑,令人自愧不如,我是直到大一才认真读他作品。以前给别人借书时自己偶尔翻过(在我们县有一个文化馆),总觉得太俗,中间太过蹊跷,因此不是很喜欢,但半年前在图书馆重读他的作品,不仅骇然。对他知识的渊博,描写之生动、形象。惊奇不已,特别是他对中国古典文化那种大气的吸收,到现在又有几人能与之比肩,金老其他作品我已一大部看完,独《鹿鼎记》未看,以后再看看,我想对我又会是一次震撼,把它推荐给大家,金老实在是中国文化之幸!
来自:
豆瓣
作者:
阿紫$
时间:
2012-8-17 14:07
“我猜中了这开头,却猜不中这结局。”大话西游中,紫霞仙子如是说。然而,我早在看《鹿鼎记》时就知道了结局,我知道这个叫做“小玄子”的少年,将成为史书上所记载的康熙。他将平三藩,定台湾,征服葛尔丹,更有许许多多历史记住或者不曾记住的赫赫功勋。
可是,第一次见面时,他不过是个小小少年,尚且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虽有雄心壮志,却为将来烦恼。他二人一起摔跤,分吃糕点,还约定下次比武时间。彼时他受制于鳌拜,他从屏风后冲出,斥退鳌拜,虽是无意之举,却深得君心。后来虽然知道了他是皇帝,行为举止或有恭维退让,却仍是不失坦荡,彼此心中风光月霁。这二人,一个是少年心性,生来顽皮,一个虽少年老成,仍不失人之天性。与韦小宝在一起的时候,是他少有的可以纵情欢笑,不必摆出皇帝架子的少年时光。
我和他一起看着他慢慢成长,在尚未亲政之时,定下计谋,绞杀鳌拜;在群臣反对之际,下定决心,撤除三藩;重用施琅,平定台湾。看他一步步将权力握紧,看他渐渐渐渐喜怒不形于色。其实我明明知道,这是成为一个合格帝皇的必经之路罢了,而他们二人,一个不过是以谄媚之意度君上之心,一个不过是以权谋之术驭下之为。以他二人之性格,若不是机缘巧合,断不会成为朋友,即使成为朋友,就算没有地位的悬殊,亦是不会长久。虽然如此,我还是怀念那个少年,初见时的欣喜玩闹,后来相处时的爽朗大笑,知道自己父亲尚存人世的喜极而泣,得知父亲不愿相见的放声大哭,恼怒之下的向小宝学来的市井之骂。彼时虽无帝王积威,却颇有少年人的可爱。
韦小宝虽然是个惫懒人物,可是小玄子也是少有的他以真心相待的人。于是在他森然亮出那张底牌,缓缓道出天地会各人的姓名,职位,恩威并施之时,我心中一片冰凉。心情简直和韦小宝一样的惶恐,我明白,那个少年,终于消失在岁月中,留下的,是杀伐决断,高高在上的康熙大帝。
我只是一个看戏之人,可还是不小心入了戏,看到此地,终是止不住心中哀戚,握卷嚎啕大哭。
碎碎念:
内心怨念产生的评哈哈……囧然,我看鹿鼎记的最后,咳,哭的厉害,那时候是上军事理论课,老师在上面大讲AK47ing,同学过来瞟了一眼,曰:看鹿鼎记你也哭,是个人才。大概是很容易就带入情绪的人吧。所以不自觉的就很难过了,奇怪的喷泪点啊。呃,爬走。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请不要大意的上吧,板砖的,不要~~
亦是曾经的书评,咳,对过往的纪念吧。总之那时真的是很投入啊望天。
jannis亲的回复:
《鹿鼎记》咳。。。实话实说只看过张大胡子被批得很惨的那一版电视剧。
看的原因么,也无非想HC一下钟版康熙~XD
其实看得时候,尤其是越到后期,心情越发沉重。
那个少年心性,有点小调皮,会对着教书师傅做鬼脸、和小宝一起爬上城墙、俯瞰紫禁城、有着少年般意气风发的小玄子,终究还是被时间、被人与人的争斗和勾心斗角、被那份与生俱来的身为帝王的职责,和那个吃人的紫禁城杀死了。
就连小宝从通吃岛回来后,康熙笑着对他说的那番:“朕比你厉害,都有四个女儿三个儿子了。”之类的话,也看不到少年时候的那份争强好胜的心理了。
有的,想必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君王偶尔感性地对于过去美好韶华的怀恋罢了。
直至最后韦小宝义无反顾地离开,一切的一切,终于——曲终,人散。
康熙一人慢慢步入金銮殿,拾阶而上。
此时此刻,面对着帝王宝座,才真正是“满座衣冠尤胜雪,更无一人是知音。”
“其实,人还是孤单一点儿的好。诚心和人交朋友,早晚要上当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人间一$
时间:
2012-8-17 14:07
近日重读《鹿鼎记》,觉得写的实在是好。从个人与政治的角度来审视这本著作,我又有了新的感悟。 人生于世,当有独立之思想。处在这个荒唐浊世,人不可能完全脱离政治的影响,但真正的人格是要努力去避免自身束缚于政治的藩篱之内。 但回顾历史,许多人都有过远离庙堂的自我清洁向往,却大多对个中之事知之甚少。大多人呢,所批判的独断、黑暗、阴谋等等,全是一己之见,人云亦云而已,古人有句话“庙堂之事,终是难知”,就是对于这种无奈的浩叹。 所以,《鹿鼎记》中出了韦小宝其人,伸触到了政治的核心部位,即上层人物喜欢对百姓说的那些“你们知道么?不知道就别瞎扯!这里面的事你根本就不知道。”的那些事情,韦爵爷都了如指掌。而这样的一个人,又有着浓厚的离世观念,最大的人生目标就是在扬州开三家青楼。后来他最终去国归隐,拒绝了黄宗羲等人劝他称帝,远离了康熙帝的恩威并施。。。。。 最终 金庸创作的是一个洞穿了中国官本位黑匣子的世外臣民。可以说他的历史观是在王安石、张居正之上的,也超越了陶渊明、严子陵、陈寅恪。他有着朴素的后者之行为,但同时也有前者之体验。
来自:
豆瓣
作者:
乘船羊$
时间:
2012-8-17 14:07
韦大无赖!!!无赖的可爱。也许每个人的潜意识之中都有那么一点无赖情节,只是因为世俗的眼光,我们保持正常。金庸对人性了解的透彻,在一个无法发泄不满的社会,耍无赖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来自:
豆瓣
作者:
青木$
时间:
2012-8-17 14:07
金庸的小说中,我最爱的是《鹿鼎记》,最爱的男人是韦小宝。
从初中开始看金庸的武侠,他对我影响至深,甚至影响到我做人、待人的态度。记得最深的一个场景,我看《天龙八部》,乔峰在聚贤庄被群殴。他被群殴的原因是要救阿朱,当时的我哭得稀里哗啦:一个人对一个陌生的人居然这么好;一个好人为什么要被一群好人(当时觉得是好人)打。
上大学之后,搜齐了金庸的所有小说,是在学校南门外的一家专门卖盗版书的店子。老板对我很好,有了新书就会通知我。而我苦于口袋里的粮食不多,也只能委屈下金老及各路英雄豪杰,美女佳人了。
《鹿鼎记》从逐鹿到问鼎,妓院没人光顾的老妓女的儿子,跟有着优良血统,上天选定的龙子,两个男孩之间的情谊,两个男人之间的情义,很难处理的一对关系。
一个男人,在几大水火不容的群体之间游刃有余,堪比苏秦、张仪;面生八相,似乎天底下没有他搞不定的社会关系,天生的外交家;有七个老婆,居然互相之间没有任何嫌隙,真是深谙夫妻相处之道。这样的一个男人,友情爱情兼顾到天衣无缝,怎么能不招人喜欢呢?我看他真应该是诺贝尔和平奖的不二人选。
来自:
豆瓣
作者:
毛子胡$
时间:
2012-8-17 14:07
好吧,也说两句。
身在国外,再看一次还是觉得那么经典。
张纪中新拍的简直是亵渎圣典,看了一两个镜头就不想看了。陈小春拍的是千古无敌。
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反正我觉得除了搞笑之外确实也可以学到历史知识,可以体会那个时代很多细微的沧桑。
小玄子等角色都很出彩。
只是对结局,我也是颇多思量。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
也许,他和小玄子最好结果,是想见不如怀念。
来自:
豆瓣
作者:
馬鹿野$
时间:
2012-8-17 14:07
金庸先生曾在他的小说《笑傲江湖》中反复重申这样一个观点:只要有剑,就一定有招,就一定有破绽。这一点说的虽然是武学上的道理,但也是任何艺术创作上的道理。然而《鹿鼎记》甚至不是武侠小说,不是武侠小说的武侠小说,才是武侠小说的最高境界。
然而与其说他是一部武侠小说,不如说他是一部世风小说,将古今结合一体,对各个阶层的中国人民来了一次集体的痛批。
康熙虽贵为帝胄,但却身边无一亲信之人,朝堂之上庙堂之中竟无忠义之士,其母太后也竟然是一个赝品,于是只好将韦小宝这一混入宫廷的小流氓视为臂膀。此无论于古于今皆为讽刺中国官场政治的一笔。所有人心怀鬼胎,趋炎附势而又明哲保身,其为官之道不在为民为国,而在为私。以至于本为小流氓小太监的韦小宝一朝得势,连王爷中堂都竞相谄媚甚至称兄道弟。然而韦小宝对他们的所谓“恩义”也是不断的用钱贿赂孝敬,以致于身边总有那么几个大内侍卫为其效命,皇帝的贴身侍卫尚且如此,可见韦小宝的金钱人情做的是如何之好。在最后韦小宝落难之时,有的人当即翻脸不认,而有的人念及他平时的“恩义”而伸出援手。然而通篇作品似乎没有发现韦小宝用除了金钱之外对这些官场人物的“恩义”了。
作者对小说中的天地会一干人等总是用重情重义的笔锋进行描写的。然而他们的所谓“返清复明”又是盲目的,跟随一个只知内斗的郑王爷而心中唯有自己盲目的爱国忠义认识,难免会导致失败。小说中不止一次描写到天地会众人在未搞清事情原委前即莽撞行动,又不止一次写了他们与江湖众人的斗气争强。在我看来这是对中国的“豪侠”阶层的一个讽刺,即粗鲁莽夫的尚武好事。
韦小宝此人乍一看,没有丝毫本领。但仔细看,其全身皆是本领。他的本领所有中国人都有,只不过有的人不能做、不敢做、不想做,韦小宝通通都做了,并且不以为不光明磊落,所以一路扶摇直上。即使是在小说中奸诈凶恶的吴三桂和洪教主,难免有其不便做而又要顾及脸面的事情。然而韦小宝全然不顾脸面,心中又无丝毫道德拘束,敢于乾坤一掷、敢于冒天下之大不违从而总得逢凶化吉。这莫不是千年来中国人的一个反面缩影?中国人总喜欢将仁义道德挂在嘴上,然而真正像韦小宝这样本色出演、一身轻松的又有几人?中国人总有这样那样的顾忌、总是瞻前顾后迟迟不敢有所动作,哪及的上韦小宝敢爱敢恨,敢想敢做。中国人爱财,但却美名曰“取之有道”,然而真正把不劳而获做的如此明目张胆而又不说“君子爱财”的又有几人?许多人看到韦小宝难免会嘲笑其卑劣行径,然而千百年来在贞节牌坊下当了婊子的中国人又何其之多。
与其说《鹿鼎记》是小流氓的奇遇,不如说是中国社会的奇景。《鹿鼎记》中的种种角色形象生动活现,仿佛就近在身边。百多年前的世风也就像今天中国人正在做的那样。所以我认为《鹿鼎记》不失为古今中外的一部奇书。
来自:
豆瓣
作者:
雨隹$
时间:
2012-8-17 14:07
韦 小 宝 武 功 随 想
选自霍军著《论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韦小宝没有武功。
韦小宝天性厌恶练武,尽管他有过天下一切学武之人所艳羡的获得一流武功的绝妙机会:武功超绝的天地会领袖陈近南正式收他为徒,并将好武之人梦寐以求的内功秘诀传授给了他;少林寺达摩院首座、于天下一切武学如数家珍的武学大师澄观是他面前惟命是从、忠诚勤恳的“师侄”;武功深不可测、教授方法灵活的神龙教主洪安通受他救命之恩,任命他为白龙使,对他大加器重,着意栽培;武功出神入化、堪称天下第一的九难师太将他收入门墙,愿以上乘武功倾囊相授;享誉武林、武艺卓绝的百胜刀王胡逸之与他结为把兄弟,有求必应;更兼武功驳杂、功夫出众的丫鬟双儿时时陪伴身旁,……但韦小宝就是对学武毫无兴趣,一提练习就皱眉头,耍滑头。
金先生笔下的其他学武少年,如郭靖、杨过、张无忌、虚竹、乔峰、石破天、令狐冲,尽管各有奇遇,但他们的学武条件,无一人可超过韦小宝。倘若潜心学习,踏实苦练,韦小宝自可成为一代武学名家。可是,他根本没学到扎扎实实的一招半式,即便是他练习最为“认真”的“神行百变”步法,那用来逃之夭夭的妙招,他也仅得其皮毛,不愿深研。如果说他学习武功有哪一些最为用心、练习费过力气的话,那就是他与“小玄子”摔跤比武时从海老公那儿学得的一些名不副实的招数了。那时,他还是一个童真未泯的淘气包,那份好奇心至少是本真无瑕的。而一旦他知道了“小玄子”的皇帝身份后,这份学武的认真立刻便为对主子的讨好所替代,童心消失,奴心萌发。
因而,韦小宝算不得一个学武之人。
可是,韦小宝确确实实又是武林中人。他的活动无外朝野两地。朝中,他与皇帝的交情始自学武,而两人的冲突也源自他与武林中人的交往。在民间,他与之打交道的人全是江湖各路豪杰,他的全部活动都是与江湖、武林密不可分。所以,《鹿鼎记》是一部货真价实的武侠小说,只不过,这一次,金先生的主人公不是英雄,而是流氓;不是侠客,而是无赖;不是武林高手,而是妓院小厮;不是江湖豪杰,而是宫廷弄臣;不是铁骨铮铮的血性好汉,而是见风使舵、见缝插针、八面玲珑、如鱼得水的人间小滑头。但是,这个滑头的一切活动,都在武林的背景下进行。而金先生赋予他的那几样让他行走于江湖而无往不利的“攻防绝招”,也一如既往地富于人格象征意义。从以武写人、以技喻人的象征手法看,金先生此书,并无例外。因此,我还是想从武功着手,由技观人,谈谈韦小宝的“绝招”。
一、 撒石灰——无招胜有招
韦小宝初出江湖的第一个力作,就是杀了欲捕茅十八归案的清廷军官“黑龙鞭”史松,救了“江洋大盗”茅十八。茅十八非但不感激他的救命之恩,反而怒不可遏,大加斥责。因为他使用了为江湖英雄不齿的下三滥手段——撒石灰迷了史松的眼睛,然后一刀结果了他。直率、粗豪、胆大的茅十八崇尚与尊奉的是江湖上不成文的规矩——用真实的本领与对手正大光明地决斗。他要用自己学到的正派武功招数和功夫打败对手。但他的“游戏规则”却无法说服韦小宝。在韦小宝看来,不论用什么方法,都是要杀人的,为什么不用更有效的手段呢?他可不论什么招数与功夫,既然有更便利的方法可以弄死敌手,又何必苦练什么功夫!他在说书先生讲的历史演义里听熟的改朝换代、胜王败寇、弱肉强食的故事和在妓院中浸染的人情世故都告诉他:目的是第一位的,为达目的无所谓手段;而得到最后胜利的一方总是受人赞美和推崇的,他们就是那些“历史演义”的主人公,是进出于妓院、颐指气使地受人奉承和巴结的主儿。因此,韦小宝一开始就无视什么“真实功夫”,他一直厌恶学习武功。后来他又用“撒石灰”一类手段弄瞎了武功深不可测的海老公的眼睛,帮康熙降伏并刺杀了天生神勇、让人望而生畏的“满洲第一勇士”、朝中权臣螯拜,从而一举扬名天下,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成了有权有势的朝中重臣。
撒石灰、撒香灰这些手段无须练习,它们是在妓院出生长大的韦小宝天生具备的拿手好戏。说它们是武功显然不合适,因为它们不来自武学秘籍和武学名家,没有招数套路,没有师授传承,且为江湖英雄所鄙视。说它们不是武功也有不妥,因为它们在打斗中效果显著,选准了时机一用,就能降伏对手,取敌性命,而已被夺取了性命的敌手又哪里有机会去指责对手手段的“不义”呢?从实用的角度看,这是最管用、最厉害的招数和“功夫”。察诸韦小宝后来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战果”,无不与这些迷人眼目的花招有关。只不过所用的手边物不一定是石灰罢了。
因为无须学习,没有师承,所以“撒石灰功”无招——没有招数套路,施用时机全看对手情况而定。这让我们想起了武林名言“无招胜有招”,想起了被风清扬阐述得哲思深邃、启人心智,令狐冲使得挥洒自如、笑傲江湖的独孤九剑,想到了那“形近于无赖的打法”。令狐冲在剑术和人格上的胜利,就靠无招以对江湖众人的“有招”——太多的为贪欲操纵着的执着观念,诸如正邪、武功秘籍、天下第一的名号、武林大权等等。同样,韦小宝的“无招”——“撒石灰功”连连奏效,也是他的对手为太多的“招”——形形色色的观念欲望执迷拘执的结果。
看看吧,茅十八与对手以武搏命,有那么多规矩讲究:双方各有来路,都得介绍对手门派师承,每人必有绰号。为了符合这个套套,茅十八还随机给韦小宝封了个“小白龙”的英雄绰号。虽有权变,但还是讲究。尽管茅十八与他的对手都是英雄好汉,都崇拜天地会领袖陈近南,都意欲推翻清廷统治,与朝廷为敌,但他们还是要为以前结下的“梁子”一决高低,拼个你死我活。公是公,私是私,分明得很,“义气”得很。他们忘了,无论如何,他们是在同室操戈,战友相残。茅十八还忘了,黑龙鞭史松带了一大帮官兵来捉拿他,并不讲什么江湖规矩。为了所谓的江湖规矩,他只不过是一个貌似坦诚实则粗蛮的江湖莽汉罢了。
同样,鳌拜的“招”是他在朝中无人与抗、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他自恃功勋卓著,勇力超绝,自不把小小少年皇帝放在眼里,更无视小皇帝身边不起眼的小厮韦小宝。他的“大招”使他变得眼高于顶,横行霸道、无法无天,使他无视他人,骄妄盲目,不可一世,因而无视他人生自心底的嫉恨,无视藏在暗处的杀机。古今权力达到无人制约地步的统治者大都如此。韦小宝用他根本没什么功力可言的“撒香灰招”放翻了鳌拜这个庞然大物,小流氓的灵动战胜了大流氓的僵死,“无招胜有招”,其中实在有理可寻。
武林中人各个有“招”,因而各有各的拘执。
九难师太信奉高妙的武功,一如死死咬住夺了她朱家江山的清廷皇室不放一样。她杀不了清帝,同样在藏僧围攻下缺少机变,以一敌八,险些丢了性命,最后竟要由毫无武功的韦小宝来保驾。再高妙的武功,也总是有它的局限吧?执迷其中,其实弱不禁风。
沐王府武学渊源有自,众武士武功超群。但他们入皇宫如入迷宫,一事无成。想要推翻强大的满清统治,却死死抱住一个“唐王”的正统不放,不惜为此与天地会大动干戈,死伤也不在话下。他们的“招”使他们变成了目光短浅的“瞎胡闹”的英雄,非但无所成就,反倒每每给清帝以可乘之机,处处离不开韦小宝的回护,成了这个小滑头、这个一无所长的小流氓的衷心拥戴者。
天地会众豪杰与之相仿。只不过天地会抱住的正统旗号是“桂王”。好手们个个有一身好本领,可一遇到维护正统之事,遇到“义气”这个坎子就都显得幼稚无知,毫无远见,不是为韦小宝的“能耐”所折服,奉他为“香主”,就是在赌钱、恶作剧这些沾有流氓气息的把戏上与韦小宝同气相求。他们的活动为自己可怜的“招”所局限,往往显得荒唐:天天对暗号搞接头,开了大会开小会,却又不知所为;空喊推翻鞑子统治,激昂慷慨,却又做不了一件具体有用之事;约定刺杀吴三桂,却正好合了清帝扫平内乱的心意;出了内奸,一无所知,要么听信谣言,以为韦小宝杀了陈近南而不假思索地报仇,要么就对他顶礼膜拜一致奉他为总舵主。只要有人合乎他们的“招”——有推翻清廷、杀汉奸吴三桂的口头表白,他们就会引为同道。
颇有喜剧效果的是少林寺高僧澄观。这位八十高龄的老僧精通天下一切有来路、有记载的武功流派,精研禅理不已。他终身不曾迈出少林寺一步,于世事一无所知。稚嫩的武林女子一个毫无道理的“招”会让他茫然不知所措,韦小宝的一句油腔滑调的“流氓话”会让他联想到高深的禅理。一肚子的武学知识和一脑子的禅理蒙蔽了他起码的判断力,使他迂腐幼稚,老实可笑,使他成了流氓韦小宝在少林寺这样的武林圣地与佛家庄严宝地的“师侄”,使他在这个无知、好色、奸猾的地痞面前唯唯诺诺,诚心惭愧,诚惶诚恐。他大概永远也不懂,其实是封建皇帝的权力给了韦小宝这样的地位,他本来可以凭借自己的智慧看穿韦小宝浅薄的老底的。他不知道,对所谓深奥禅机的追索和对武功招数的应付,只要面对自己和常识也就尽够了。
最为荒诞的是神龙教一干众人。胖瘦头陀自是武艺高强,非寻常江湖好手可比,但他们对教主的权威敬畏有加,不敢稍有违抗,因而玩转了教主的韦小宝也就成了他们的顶头上司。洪安通为黑道枭雄,文才武功智谋都是超人一等,实为不世英才。他独创神龙教,网罗无数英雄好汉,威势赫赫。正因此,他钻进了自我迷信的套子,在教中建立了一整套个人迷信的把戏,听奉承话成了一种生命需求,如此“大招”,遇上了韦小宝的八面玲珑的“无招”,自是被他的出色的马屁拍得服伏帖帖,晕头转向,最后赔了夫人又送了命。韦小宝最后战胜他的那一招,竟是洪教主自己所授。
真正的悲剧主角是陈近南。这个为天下武林英雄仰慕的真君子原是明朝旧将,他追随郑氏,全力辅佐,力求复兴明室,赶走鞑虏。他的品行令人仰止,他的武功出神入化,他的政治地位举足轻重。但是,他却有着令人感叹的对郑氏主子的忠诚。这忠诚,郑克爽、冯锡范的百般刁难、侮辱和加害不能改变,郑氏内部的昏庸混乱不能改变,天地会的斗争毫无出路也不能改变。这忠诚的令一种叫法是“从一而终”。他身上最可敬的东西就是那禀承自儒家思想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格力量,这样的底气使他坚毅不拔,仁善宽博。但是,当他明知与英明的康熙对抗下去并不对天下百姓有利时,也不改变维护郑氏的念头,那就十分可悲了。一个杰出的士人一旦染上了愚忠的封建痼疾,那就无药可救。正因此,陈近南只能倚重韦小宝这个与他的君子品行格格不入的无赖小儿,只能事事依赖。他当然知道韦小宝的油滑、狡诈、懒惰、无道义感的特性,与自己这样天下公认的正人君子和义士有根本不同,这样的人,在正常情况下,给他提鞋都不配,遑论作徒弟,当接班人。可是,正如他拥有高深的武功“凝血神抓”,是天下第一豪杰,却又深深厌恶、害怕这路功夫的凶残、毒辣一样,他在那个特定的时代,似乎只能依赖于韦小宝这个他看不上的东西。韦小宝能在宫中如鱼得水,这手“高招”合乎陈近南毕生痴迷的奋斗目标,他怎能不佩服呢?当某人符合了正义之士心目中的目的要求时,手段的正当与否往往就不重要了吗?也许,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这是知识分子的必然悲剧?也许,是他们那不愿放弃的目标发生了问题,这个目标符合他们所接受的君子人格,却与时代潮流相抵触。想想诸葛亮吧,他用杰出的才能、无比的智慧和令人感动的忠诚进行的那鞠躬尽瘁的毕生奋斗,最后竟是为了保住刘禅那样一个昏君,最后竟使蜀中百姓过得清贫辛劳,他所痴迷的,也无外“愚忠”两个字而已。中国历史上这号忠臣,又何止诸葛亮一个!
令人费解的是书中一群女性。苏荃、曾柔、沐剑屏、方怡、双儿、阿珂等人,不仅绝色美貌,而且武艺超群,个个都是出色女子、杰出女性。她们几乎无一例外地瞧不起韦小宝(双儿除外,她在见韦小宝之前,就被他力擒螯拜的神话慑服了。何况她本来就是个奴才),但也无一例外地躲不开、甚至个别人还喜欢他的歪缠滥追,这也许应上了“男人不坏,女人不爱”这句适用于中国的名言。神奇的变化是在韦小宝用蒙汗药将她们拐到扬州妓院的大床上之后,身为他主母的苏荃、一向就瞧不起小宝的阿珂,突然就对他温柔起来、顺从起来了。韦小宝当然有其可爱之处,他的义气就令人佩服,但这显然不是讨得众美女欢心的必要条件。韦小宝没“招”——他一点武功也不精,这在江湖女子心目中无疑是个大大的缺憾。她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单独轻而易举地把他打翻在地。可他偏偏成了她们的丈夫,成了她们要凭借掷骰子这号无赖的玩意儿去争得他的欢心和“过夜权”的“老爷”。依我看,众女子所中之“招”,乃是中国那条最古老的法宝——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旦成了“他的人”,无论多么出色的女性,在那个男权至上的社会中,在那个只给女人提供了除嫁人就别无他途的时代里,在他面前,也只是“柔顺”两个字。苏荃此前依附并滥用洪教主权势,沐剑屏、方怡为沐王府、洪教主所用,阿珂只是迷恋比韦小宝更无赖的小白脸郑克爽,建宁公主则在宫中染上了受虐狂症,如此看,她们依附于这个男性与依附于那个男性,本质上都是“依附”。她们如果不依附这个小流氓,也只能依附另一个很难由她们自己挑选的男人,那么,她们最后投身江湖头号滑头、天地会大腕、朝中红人、皇帝的小兄弟、伯爵大人韦小宝,实在不算“嫁”错了人。她们毕竟不是莎士比亚笔下那群充满了人性光辉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哪,那些娘儿们的人性张扬的时代和人性解放的观念,她们都无缘得到。
由此观之,韦小宝的“无招”之所以无往不利,百战不殆,天下无敌,正是因为天下人几乎个个“有招”——那么多出色的男女皆有其执迷,这些执迷遮住了他们的眼睛,麻木了他们的感官,蒙蔽了他们的心灵,降低了他们的心智,使他们在某一方面留下了致命的漏洞,最后却被见缝就钻、见机行事、油滑无比的韦小宝乘隙而入,拿住了“要穴”。
这就是“无招胜有招”,这就是“撒石灰功”屡战屡胜的奥妙。讲规矩的人都有招,讲死规矩的人为招所困,贪欲而自设规矩的人成了招的奴隶,而不依任何规矩道义办事的流氓天生“无招”,反倒常常有孔可钻,常常得到了那些希求通过讲规矩而得到好处的人们得不到的实利。
有必要区分一下韦小宝和令狐冲。令狐冲学习独孤剑法,要诀也是“无招”。令狐冲天性不喜规矩,不愿受条条框框的限制,他的“无招”是追求自由的结果。因为热爱自由,他用剑舞出了自己坦诚无碍的生命激情,击败了那些为各种贪欲拘住了手脚的恶徒。他的胜利是他美丽的青春生命释放出的火花。因为,追求自由的力量无可遏止,无以抗御。但韦小宝却别有天地。他不会“招”,这是他作为小流氓天生懒惰所致。他也不喜欢武林人士的套套和规矩,因为他一点也不愿吃苦费力,一点也不想刻苦磨练。他从来也不曾像虚竹、石破天、郭靖、杨过等人那样尝到过以武砺性、借武求道从而武中得乐的人生滋味,更不会懂得周伯通式的在武功中游戏人生,在武功中享受生命、创造生命的审美趣味。不,一切精神的、符合人性的、高尚的创造性追求都与韦小宝这样的实用主义者无关。实用主义者依循的是丛林式的动物般的生存法则,他们只喜欢走捷径,图方便,喜欢速成,喜欢直奔目标抛弃过程。韦小宝的法宝就是偷奸耍滑,而这又使他拥有了现实中最厉害的“招”——实用主义。只要能弄死对手,又何必要功夫?只要能捞到大人物的信任,借来他的威势,又何必靠什么真实的武功本领去自己奋斗?只要能把女人弄到手,又何必要爱情?
很不幸,韦小宝的对手恰恰都是迷在“招”中的人,遇上了韦氏实用主义的“无招”,他们当然无人能敌。更不幸的是,中国的专制社会是天然的实用主义的天堂,这个社会要的是实利、权力和淫威,要的是目标而不是过程,要的是结果的现实性而不是手段的合理性。因而,欲求各种各样目标的人当然是最直接的利益获得者。而韦小宝的胜利,又是执着的人生态度失败的明证,因为执迷于身外幻象,英雄们、女人们成了拥有高强本领的瞎子,他们怎能玩得过小滑头韦小宝?从这个意义上看,流氓手段与武功化境其实只是一纸之隔!
从韦小宝“无招”的厉害,我们不难联想到宋襄公式的战场败将,想到无赖刘邦与项羽的楚汉战争,想到五代权相,那个在各个朝代、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都混得如鱼得水的冯导先生,想到中国历代的奸佞官僚、太监们,想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滋生着的、数不清的、永远圆滑永远“吃得开”的小人们。“无招胜有招”,“撒石灰功”赛过了高深武功,实在常常如此!
显然,人生不能没有坚持,人不能无视社会准则。社会准则正如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运动竞赛规则,不坚持它,就无所谓公平,就谈不到合理性。公平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必要前提。那么,陈近南、九难师太这些正人君子执守准则怎么就那么离谱、迂腐、荒诞与可笑呢?宋襄公的“宣仁之战”为什么就那么荒唐、愚蠢和悲惨呢?其实,问题在于时代和个人两个方面。如果一个时代道德沦丧,规范失衡,纲纪崩毁,传统断裂,进入所谓“乱世”,“鸡鸣不已,风雨如晦”,那么,执守固有准则的人无疑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孔孟都曾扮演过这样的角色,周游列国,苦口婆心,宣讲前朝的纲常礼仪,但在一个实用主义的时代,他们徒留笑柄,处处难堪,时时尴尬。而商鞅、李斯、白起、吴起一类实用主义者却建功立业,成就非凡光彩照人,如鱼得水。我们当然没必要艳羡这些所谓成功人士,作为旧时代道德的破坏者,他们自己往往自食其果,下场悲惨。我们更不能简单地谴责乱世中的真理守卫者,他们是可敬的,伟大的,但也是悲壮的,可叹的,走上穷途末路的,阮籍歌哭,徒唤奈何!号召人们去做这一类“烈士”,显然也是强人所难,虚伪粗暴,头脑发热,站着说话腰不酸。但是,如果这些可敬的卫道士不能建立适合新时代的合乎逻辑的新准则,不能拥有既不执著于腐朽的旧道德、又不臣服于新潮流的强大的自我精神创造力,只是迷恋和固守毫无活力的、软弱的“周礼”,那么,他们在生活中,要么,就只能依附、依赖于齐宣王、梁惠王等韦小宝一类混蛋;要么,就只能像屈原那样走上一条纯净而孤绝的悲剧之路。显然,如果这些君子如韦小宝那样迅速消化时代,毫无感觉地装上一肚子时代渣滓而行若无事,摇身一变而成为一个实用主义者,一条混世之鱼,那么,这个时代真正就没有了希望。
好在,总有令狐冲那样以自身力量超越于时代之上的英雄,秉持独孤九剑的剑意——自由、真实的精神,令狐冲成为了自己的主宰,啸傲江湖,仗剑走天下。
回到韦小宝。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正的流氓又是些坦诚之人,他们没有体面也不顾忌面子,因而他们能“直面真实”。直面真实的君子寥寥无几,虚饰人生的伪君子不少,而迷在“体面”中的人又何其多哉!这样,这个世界最大的实利空间,竟然都是流氓们自由驰骋的天地了。庸人多欲自迷眼,何须小人撒石灰。要是再撒了石灰呢?那就更了不得了。
二、防身宝衣与利匕首
韦小宝的厉害,除百战百胜外,也还表现在他的百战不败。前者可以他随身携带的锋利匕首为标记,后者则以他的护身宝衣为象征。
这两样东西原来均是鳌拜之物,在韦小宝奉命查抄这个倒了台的权臣宅第时私充了腰包。那一次,韦小宝以帮助小皇帝扳倒不可一世、权势炙手可热的大奸贼的功臣身份意气风发地进入鳌拜家中,与当朝红人索额图一起大发横财,一下子就各自捞到几十万两银子。这笔巨财与他建立的那个大功劳一样,成了他日后纵横江湖、降伏英豪、无往不利的基础资本。探究一下,这儿的对应关系耐人寻味。杀鳌拜是政治资本,非但赢得小皇帝终身宠幸,也还博取了天下满汉士人的一致赞誉,使他处处以英雄身份出现,享尽了风光。巨额银两则是由这政治资本直接换来的经济资本。靠这笔巨额钱财,加上他好赌与挥霍的天性,当真有交不完的狐朋狗友,听不完的阿谀奉承,数不尽的效命鹰犬。这两样东西体现在武功上,就是那宝贝背心与锋利匕首。其最微妙之处,在于它们也是得自鳌拜府中。
鳌拜为满清功臣,在康熙初年权力熏天,自是占尽中国古代权臣风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于最高统治的中心,洞悉一切政治权力信息。加上他天生神勇,又执掌天下兵马大权,连“小玄子”也惧他三分。如此之人,真个儿显得“刀枪不入、无往不利”了。故而他家中秘宝,当以防身宝衣与锋利匕首为最。但鳌拜骄横自迷,虽然亲近老皇帝,却疏远于小皇帝。这个空子,留给了韦小宝。
顺治看破世情,出家为僧,把偌大一个江山,留给了不谙世事的小玄子,太后之位被人冒领,大权落于奸臣之手,小玄子当真是无依无靠,孤独无助。正在这个时候,韦小宝靠着他的机敏混入宫中,为大太监海大富利用,去寻找《四十二章经》。在互不相识的情况下,与小玄子结识,建立了男孩子之间的纯真友谊。这份友情对孤独中的小玄子犹如甘霖春风,显得十分温暖珍贵。加上韦小宝讨人喜欢的本事,所以,后来明了了君臣关系,这份友情自然使康熙对这个无赖朋友能够百般纵容,无比亲近了。每到濒临灭顶之灾时,都是这友情帮他逢凶化吉,让他绝处逢生。而韦小宝也百分之百地利用了这份友情。当然,他十分珍惜与康熙的友谊,无论在神龙教阴森可怖的诡秘小岛上,还是在天地会英雄强烈的反清情绪氛围中,他都能守住对“小玄子”的“义气”,绝不做伤害他的事。韦小宝的义气很可贵,尤其是这义气最后使他左右为难,既不愿违逆天地会义士们的好意,又不想害了好朋友小玄子的性命,使他选择了退隐江湖为最后出路,其中多少有一丝悲壮意味,也带点儿自我觉醒、自我回归的价值,但,对最高权力拥有者——小玄子的绝对忠诚,无论如何是韦小宝的人生底线。正是牢牢守住了这个人生底线,他才能在关键时刻屡屡救“小玄子”的性命(换了别人,这赔本的买卖他是不干的,比如他曾为自己的逃跑杀了看守他的好朋友多隆,幸好没杀死。保住小皇帝这个朋友,他永远也不会赔本。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同意有关韦小宝“讲义气”是一种可贵品质的说法。韦小宝对小皇帝的绝对义气,只能由他的实用主义人生哲学获得解释),他才能一直被朝廷所重,无所不能,如鱼得水,要风有风,要雨得雨;他才能被江湖人士看重,无往不利,处处时时吃得开,玩得转。因而,与皇帝的“铁哥儿们”友谊是韦小宝获得权力、获得好处的根本法宝,如同鳌拜当年在战场上拼死作战获得功臣的地位一样,都是那样稳固。只是,鳌拜的这份特权随着帝位的更替直接转移给了韦小宝。那么,护身宝衣从鳌拜府中被查没,私下里穿到了韦小宝身上,也可看作一种政治特权的特殊交接仪式。有了这宝衣防身,朝中什么事儿办不成?江湖上的什么厉害武功可以伤得了他?
权力是中国这块土地上最神奇、最微妙、最有力量、最有价值的宝贝。在一个专制社会中,只有一种东西不受约束,那就是权力。权力是专制的基石,专制是权力的保障。因此,无论朝野,无论白道黑道,无论宋元明清,无论朝中大臣还是江湖豪客,无人不拜倒在权力脚下,无人不受权力的各种方式的支配。在书中,韦小宝的特殊权力使他进可以攻,退足以守,地位稳固,牢不可破。退守之功前已备述,其象征之物是护身宝衣,进攻之利尚可说说,这方面的标志是锋利匕首。
这把匕首锋利无比,削铁如泥,耍弄在毫无内力功夫的韦小宝手中,天下利器莫可抵挡。以鳌拜之神勇,居然也命丧匕首。众藏僧内力深厚,与天下第一的九难师太对掌,险些取了她的性命,危难之际,韦小宝却轻轻松松,从板壁后一刀一个,杀了一群强敌,令大高手九难也无话可说,匕首的厉害可见一斑。韦小宝的特权何尝不是如此?康熙称他为福将,因为他代表皇帝去办事,总是件件妥帖。综观韦小宝的行踪,他要干的事,一如他死追美女,没有不成功的。从煌煌朝堂到少林寺、五台山这样的宗教庄严宝地,从天下英雄向往的义士荟萃之盟天地会到荒诞诡异的神龙教黑帮,从豪奢煊赫的吴三桂王府到清流宅第庄家大院,从遥远的俄罗斯到海外岛屿台湾,他都得到了最大的信任、重要的职位和巨大的实利。他是朝中侍卫副总管,官封二品的伯爵,是少林寺“晦”字辈的高僧,是神龙教的白龙使,是九难师太的高徒,是清高的武林奇人胡逸之的把弟,是俄罗斯公主的情夫和高级谋士,是天地会的青木堂堂主,是七个武林美女的丈夫,是通吃岛的爵爷,是皇帝身边的大红人,也是天下英雄心目中的大英雄。红道黄道白道黑道的人们全都需要他。许多人倒下去了,玩不转了,混不下去了,没招了,他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处处得利,时时圆转。鳌拜之横不行,海大富之阴不行,吴三桂之奸不行,少林寺五台山的高僧之迂不行,九难之痴不行,天地会好汉之勇不行,藏僧之粗蛮不行,洪安通之诡异不行,郑克爽之滑头不行,甚至,施琅之精明能干不行,胡逸之的朴实痴情不行,陈近南之正直忠诚也不行。这些人不能为、做不到、办不了之事,到了他手中,全都变得轻轻巧巧,随随便便,圆转如意。比如能杀了别人仰之弥高、望而生畏的鳌拜,能害了太后也奈何不得的海公公,能赶走地位至高的假太后,能放出陷身皇宫深院的沐王府武士,能保护陷入重围的顺治皇爷,能扰得势力熏天的吴三桂气急败坏,能骗得深不可测的洪教主心花怒放,能哄得残忍而娇媚的洪夫人“娇笑不止”,能得到少林高僧由衷的崇敬,能博得罗刹公主的欢心,能笼络一大帮子宫廷卫士和江湖好手为他卖命,能使七个美丽高傲的武林美女乖乖儿做他的老婆,能轰毁神龙教苦心经营的老巢,能压服摆布精明能干的施琅将军,能收买笼络吴三桂的心腹爱将,能折服傲慢野蛮的罗刹鬼子兵,更能博取大英雄大豪杰陈近南的信任,又能让大名士、大儒生、精英知识分子顾炎武、查伊璜、黄宗羲等人衷心拥戴,提议他当汉人皇帝,取满人天下而居之。他什么事都办得成,无往不利,真正像一柄削铁如泥的锋利匕首了。
韦小宝之锋利,利在权力,也利在他的人生观念,利在他那无道义、无原则、无立场、无廉耻、无执守的“无招”上。少林高僧澄观、罗汉堂首座晦聪都认为他有悟性,根柢好,妙通玄机,看来也非笑话,其中实有至理。韦小宝什么都“无”,因为他天生就是一个无赖。无赖者,无所凭赖者也。他不依凭道德操守,自不依廉耻原则行事,什么话不可说、什么事不可为呢?他不拘执什么方法,自不忌讳手段之合理公正,什么机会不可以利用、什么卑下手段不可以行使呢?与罗刹高傲的哥萨克骑兵对峙,他只用扒裤子一招就打掉了他们的傲气和尊严;与阿珂等绝色女子交往,他只用上床“胡天胡地”一招就把她们一群收入囊中,使她们一齐做了他的“乖老婆”。
他的无所凭赖,也缘自他从一开始就没有依靠。他不是王子皇孙,不是出身豪门。他也目不识丁,没有文化渊源。他出身妓院,没有父亲。妓院那个用假情假义假话假事填充起来的地方是他的人生课堂和发祥地。那地方撕破了一切人生伪饰,嫖客与妓女进行的最直接买卖使韦小宝“早熟”了,使他一开始就洞悉了人情世故的本质奥秘,使他从里到外浸透了实用主义的精神因子,使他无视他人痛苦,无视真纯的感情。而作为妓女的野孩子,他又以偷摸零食的方式讨食,以听说书、推牌九的方式娱乐。见机行事、朝代更迭、胜王败寇、仗义疏财,这些乱七八糟的、粗鄙东西成了他的启蒙教育课本。他的最高人生理想就是开七八间比丽春院还大的妓院,这理想直到他当了朝中红人也未改变。因而他视妓院为小世界,视天下为大妓院。所以,庄严的皇宫在他眼中,无非一个大妓院,皇太后是“老婊子”,建宁公主是“小婊子”。这种类比是那么的贴切(柏杨曾愤怒地称中国古代的皇帝是天下第一大嫖客),以至韦小宝一进皇宫就如同进入了扬州丽春院,一切都熟门熟路,他置身其中,当然与之有天然的亲近,血缘的亲近,当然能如在丽春院偷吃嫖客果点一样见机行事,如鱼得水,无往不利。充斥于丽春院的妓女对嫖客的那种阿谀奉承、拍马逢迎、油腔滑调、真真假假,全都派上了用场。韦小宝的理解完全正确,宫中的营私舞弊、哥们串联、阿谀假话,与丽春院毫无二致,即以他与皇帝的关系看也是如此。
对专制皇帝而言,他当然需要友情,但更离不开谀辞专制使他与正常人和正常生活隔绝,使他成了孤家寡人,寂寞到变态的程度。因而,专制皇帝天然地需要佞臣,中国的历史早就证明了这一点,即使是康熙这样的明君也不例外。因为专制的本质即是欺骗,阿谀是专制者的精神鸦片,须臾难离,是有瘾头的。韦小宝后来隐匿不出,康熙竟然寻访不止,六下江南即为此(这当然是金庸先生的小说笔法,但其深意就在于说明,他天然地离不开这个无赖朋友,这个最贴心贴肝的弄臣,如齐桓公离不开易牙,唐玄宗离不开杨国忠,明熹宗离不开魏忠贤,乾隆离不开和珅)。同样,那些和皇帝一样有专制欲的人也不例外。哪怕是把“尧舜禹汤”读成“鸟生鱼汤”这样的笑谈,听来也别有乐趣,听久了还成了一种友情的黑话,一种独特的贴心话,一种暗号,一种默契,过久了不听还想得慌,心里没着没落,也上了瘾。而且这种话比朝中大臣的阿谀逢迎要真实的多,带着那么一种无耻的大胆,那么一种因贴心而产生的小小放肆,那么一种用故意的冒犯而获得的亲近,实质上也不乏撒娇的意味,亦男亦女,似臣似友,亦庄亦谐。显得知根知底,知心知肝。是庄严朝堂外难得的撒野,是撇过了大事大计后难得的轻松。它当然于国于民无利,但对有七情六欲的皇帝却别有奇趣。作为“朕”,作为“寡人”,专制给予他们的至高无上地位造成的孤独感、无助感是何等的浩淼无边,是何等的令人绝望啊!“大人”、“正人君子”是可靠的,比干、魏征、包拯、海刚锋是可敬的,但却是难以亲近的,没法向他们倾吐内心孤独感受的,甚至还是可怕可厌的,因为,他们会用“大道理”来教导你,他们会因此蔑视你的权威,这又是皇帝们万万不能接受的。而“小人”却是“无根无柢”的,是卑贱的,没有知识没有见识的,因此是“无赖”的。他不会也没有能力小瞧皇帝老子,他没有人格,永远不会犯了皇爷的尊严。他没有“大道理”却常有“小机趣”。他们那些“小玩意”,“小把戏”,好玩而“无伤大雅”,贴人心肝又毫无威胁。既然无人可以信任,有人能够亲近总是不错的吧。因为看透了“小人”的无能、“胸无大志”,所以就不必有所提防;因为“小人”矮自己一头,又何妨从他们身上找些自我高大感;倘若这个小人还会小小地混赖一下,冒犯一下,那就显得更有无碍大事的冒险乐趣。而小人呢,却因为这份贴近,最直接地洞悉了专制权力的秘诀。他们的无知无识,使他们操纵起这些权力来更不前瞻后顾,更加无所忌讳,更直接,更便捷。因而,“小玄子”永远需要“小桂子”(假冒的);而“小桂子”呢,就假人假做,成了权力的拥有者。有了皇帝这个强大无比的后盾,他怎能不无往不利呢!
而正由于“无赖”,“无招”,竟也使韦小宝抵达了他独特的“空明之境”。“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澄观老和尚的佩服有十分的道理。韦小宝破了一切个“执”,他成了最“游刃有余”的一把锋利匕首,金先生的象征物选得绝妙。
韦小宝的“无赖功”,是真正的中国特产,前已备述,专制使然。书中最耐人寻味的描写是,大儒顾炎武、吕留良等最后劝说韦小宝代清帝自立,韦小宝提到康熙的为人,提到他的英明,提到他的勤政为民,也提到明朝皇帝的昏庸无能。几位儒士饱读诗书,自是明白天下唯有德者居之的道理,但对满人占据汉人江山“这口气总是咽不下去”。有了这个“执”,也就顾不得什么儒家仁义之大义,要劝“小流氓”韦小宝为帝了。吕留良还以“刘邦是大流氓”的事例劝“小流氓”韦小宝不可自卑。这番对话揭出了实质。中国古代专制政治的核心,就是流氓政治,权术势政治,有奶就是娘、有利就是王的政治。即如此,饱读百家典籍和二十四史的大儒们怎能不深知其中奥妙,怎能不劝“小流氓”韦小宝当皇帝?他们太明白了,天下固然是天下人的天下,江山当然应该由仁义之君统领,但这只是“三代以前”的事,是尧舜那样的传说中的贤君的事,是私塾先生讲堂上的冠冕之词,而权力则历来都是由“有力者”而不是由“有理者”掌握的;天下当然应该为有德者居之,但天下历来却都是属于有实权的流氓的。他们知道,如果不抓住眼前这个小流氓,天下事又能靠谁?他可是当朝汉人中最吃香、最玩得转的人了。既然找不到一个合格的“大流氓”去为他出谋划策,摇羽毛扇,干一番“中兴大业”,那么,有一个“小流氓”做做白日梦,折腾折腾,总比“那口气”“咽不下去”要好得多吧。而韦小宝回故乡扬州丽春院,向母亲问及父亲之事,韦春芳说不出根由,只依稀记得汉满蒙回藏的嫖客都有嫌疑。此一点睛之笔等于说,韦小宝这个宝贝,实乃中华民族中流氓的真正传人。
从这个意义上讲,韦小宝最后拿到了全部八部《四十二章经》就大有道理可讲了。这部经书觊觎者众多,反清复明之士欲据之以断“鞑子”皇脉,清廷欲据之以保自家江山,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可见其干系重大。但无论是权倾天下的天子,还是操纵内宫的皇后,无论是武功高强的江湖奇人,还是野心勃勃的黑帮教主,无论神通广大的军阀,还是有钱有势的满清王公,全都没有得手,反倒让穿行于他们之间的韦小宝神不知鬼不觉地一一收入自个儿囊中,解得其中奥秘。这说明什么?如果说《四十二章经》中所藏宝图是大清的经济命脉和皇运命脉,那么,掌握了这些命根子的人就是韦小宝!他的所作所为所成都告诉人们,秉持了真正流氓精神真谛的韦小宝式的无赖是掌握了专制社会权力秘诀的人,他们是专制的灵魂和精气神儿,也是专制王国的精灵。只有这种人才能在一个专制社会中呼风唤雨,翻云覆雨,控纵自如,游刃有余,八面玲珑。因为,他们行的是见机行事、见缝插针的把戏,那个因为权力高度集中而蒙蔽甚多、千疮白孔的黑暗社会,与那个世界中人们漏洞甚多的人性,给他提供了穿插往复的多大空间啊!他怎能不是一柄削铁如泥、无往不利的锋利匕首呢?
还有必要谈谈实用主义的人生哲学,这是中国封建官僚文化中最典型的人格特征。这种人格以追求各种各样的实际利益为人生的根本目标。因为这样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所以,在一个因专制而分出各种权力等级的社会中,人们把进入更高的社会等级当作人生的根本目标和最高境界,而专制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它的极不平等,世袭制度使这种不平等愈演愈烈,从而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不正当手段。这些手段是地下的,民间的,不成文的,心知肚明而不言于表的,不合规则却实际运作的,不符合道德却极有实效的,貌似神秘却极为简捷的。用熟了它们的人深谙人情世故,视之为常,不以为怪,反倒把那些对此大惊小怪的人们看作傻瓜、呆子、迂腐之人。因为他们行为做事太多想法,太多顾虑,做完之后又太多反思,婆婆妈妈,罗里罗嗦;他们太喜欢给自己的行为寻找根据因而常常一事无成,反不及超越规则的人做事爽利。因此,在专制社会中,无规则成了做事的常态。因而,专制社会是无序的,没有原则的,却又有它的一整套不公开不成文的运行“法则”,正是这些弱肉强食、见缝插针的机会主义的“法则”使整个社会充满了不公正,充满了邪恶,充满了韦小宝式的名利成功者和屈原式的官场失败者,充满了小人的狂欢和正人君子的悲剧,充满了瓦缶的雷鸣交响和黄钟的毁弃哀歌,充满了“寸茎条”高居山冈的风景和“百尺条”郁郁涧底的悲哀。使一个社会越来越多地滋生着泥鳅,却一天天减少着龙种。
德国社会学家、极权专制研究专家汉娜阿伦特认为,邪恶不是一种卑鄙得超乎人的理解限度的现象,邪恶产生于肤浅的动机,譬如实利的追求。邪恶因动机的肤浅而平庸(如韦小宝的庸俗不堪)。邪恶的动机是平平常常的人性弱点,邪恶的动机人人能懂,并不需要高远深奥的理论解释。平庸的邪恶指的不是邪恶不凶残,而是再凶残的邪恶也是空洞的。她说:“我的意思是指大恶虽然极端,但却不激进,它既不深刻,也不是妖魔。大恶能弥漫,能糟蹋世界,恰恰是因为它能像毒菌在表面扩散。我曾说过,邪恶与思想不能相互见容,因为思想要朝深里去,要追根究底,思想碰上邪恶,便无所进展,因为邪恶中空无一物。这就是平庸。只有善才有深度,才能(激进)原创。”韦小宝式的实用主义以其邪恶毒害了整个社会,其有效与有力一如锋利的匕首,其锐利就在于简捷而实用。它不带有思想的痕迹,因而肤浅、空洞、平庸。因为不思想,所以往往能直接面对事实、实利。它不以知识、良知、道德为根据。它也从不涉及此类的问题。韦小宝的行为不需要理由,利益是他一切行为的动机。而没有了思想的约束,肤浅的行为便获得了最大的自由,进入了类似于“空”的空洞境界,直越规则,直取目标,从捷径得到了实惠。
而那些为韦小宝操纵的人们呢,他们有这样那样的想法,他们执着地坚守着一些个“观念”——一些先入为主所谓“准则”。这样的准则,左冷禅、任我行、洪安通、吴三桂那样的权谋家深信不已,陈近南、顾炎武、黄宗羲一类的正人君子也持守不改。但他们却没有出自自我良知的判断力,没有令狐冲式的自我意识。他们其实与韦小宝一样,都是没有自我思考、自我反思习惯的人。如果说,韦小宝这样的流氓无赖因为无知直接而谋得了专制社会的最大好处,那么死守外在于自我的信条的任我行、陈近南们就是帮助这号无赖成功的得力干将。因为,他们全都没有自我。阿伦特认为,那些真正拥有自我的人们,“他们的标准不同于一般的大多数人:他们会问自己,我干过这事后,究竟还怎么能心安理得?……这种判断的先决条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智力或者对道德的精细分析,而只是扪心自问的习惯,也就是默默地和自己对话。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称此为思想”。在中国的专制社会中,人们只是学会了与社会、与君主、与先入为主的观念对话,但没有人与自我对话。而韦小宝呢,则只与利益对话,他无往不利地获得了各种利益,但,就是没有自己,在精神上,他永远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孤儿。换句话说,他只是一柄锋利的匕首或一袭刀枪不入的护身宝衣而已,此外什么都不是,更不可称之为完整意义上的、大写的人。他获得一切利益,而他又成了一切利益的工具。他把他自己完全实用化了。实用主义害死人,却造就了这么一种滑溜无比、机巧灵敏的高级动物,我们该称之为“中国宝贝”——韦小宝!
三、蒙汗药与化尸粉
如同利匕首与护身宝衣是得自权臣鳌拜,韦小宝的另两种拿手的“妙招”——蒙汗药与化尸粉是得自大太监、顺治皇帝的心腹海大富。海公公的权力并不亚于鳌拜,只是他并未等到康熙得势的时代。他所秉持的皇帝给予的特权,是暗中调查太后的行径。因而,他的一切行为都显得诡秘怪异。韦小宝与小玄子的比武成了他与假太后的一场明争暗斗,两人都是传授假武艺以迷惑对手。两个小孩为他们玩弄于股掌之上,成了他们耍弄诡计的工具。整个宫廷为此充满了阴森诡异的妖氛。只不过海老公更高一筹,他教给韦小宝的武艺全不中用,以至让小玄子屡屡获胜,让假太后误以为他功夫不济。在最后的对决中,他利用这一点突施重手,差一点就要了假太后的命。海公公的这些阴谋行踪如同他的武功,高深莫测,诡异可怕,倘用类比,蒙汗药和化尸粉可为象征。
专制政治又是黑幕政治,其统治的要诀,在于控制知识,控制观念,控制舆论,封锁消息,一切决策都由皇帝这个魔术师独个儿黑箱操作,故弄玄虚,神神鬼鬼,让旁人莫测高深,不知底里,只能猜测他的一举一动。猜对了,欢天喜地,自以为合上了“圣上”旨意,沾沾自喜,又旁若无人;猜错了,越发感到神奇奥妙,越发认为“圣上”高明无比,不可窥测。但总是错的时候多,对的时候少,因为这毕竟是毫不知情的猜谜游戏,而非冷静清醒的逻辑推理。正因此,专制统治下的人群便越发地服从王权,君权,皇权,以及一切形形色色的权力,效忠于斯,迷信于斯。皇帝靠他独个儿暗藏的心意牢牢控制了天下人的念头,让他们终身服从,毫无二心。明王朝亡了几十年,一伙士人还对它无条件地念念不忘。唐王桂王如同木偶,陈近南的天地会和沐王府的义士们还要为他们拼死打架。郑氏家族腐朽不堪,王后执政,行事荒唐;郑克爽人品低下,胡作非为,而陈近南这样的人杰就是要为之生死以之,鞠躬尽瘁。专制就是有这个神力,其奥妙就是蒙蔽,就是让人看不透,就是要把一切都做得神不知,鬼不觉
。因而,中国之专制政治,又是一群奴才比赛猜测主子心意本事的政治,是疑疑惑惑、神神鬼鬼、闪烁不定、扑朔迷离、摸棱两可、捉摸不定的政治,当然也就是见风使舵、阴奉阳违、表里不一、真假混淆、善恶莫辨、黑白倒错、毫无规则、错乱无法的政治,是主子的政治更是奴才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三儿$
时间:
2012-8-17 14:07
从小学开始就读金庸,一直读下去,知道我离开。有江湖有侠客的世界是我逃离尘世喧嚣的好去处。一直很羡慕那些还未曾读过金庸小说的同学们,他们还有机会好好的去做他们的江湖梦。而我,只能过一段时间重温一次。
来自:
豆瓣
作者:
马上就$
时间:
2012-8-17 14:07
大家都是韦小宝,那么这个世界得成什么样子?更多的人只是过路的小小npc而已,陈近南或者康熙那样的npc也就几个,其余的人,唯一的价值就是被少数韦小宝砍了看掉不掉宝而已。
这本书是完全的黑色幽默,对于韦小宝,想做的人越多,这个时段就可能越黑暗。
来自:
豆瓣
作者:
白玉汤$
时间:
2012-8-17 14:07
网络小说盛行前,金庸老前辈就已经写出了极致的YY小说,极尽卑鄙下流之能事,而能在上至皇帝大臣、英雄豪杰,下至太监宫女,地痞流氓间游刃有余,看是因了那张利嘴,实则靠了他张弛有度的生存观。总结为两句话就是,好汉不吃眼前亏,有情有义真性情。不遵循一切被言语误导的大义凛然与江湖道义,更是真诚的表现,韦小宝的成功虽然大跌眼镜,却是大快人心。
来自:
豆瓣
作者:
郁程$
时间:
2012-8-17 14:07
引:
很多人认为鹿鼎记是金庸一本最扯的小说,一本荒诞的玄幻种马意淫小说。其实这是非常非常可笑,好比两个厨师烧菜,一个为了迎合用户口味,放了牛肉酱,而另一个在不断完美这道菜时,发现这道菜最终需要用牛肉酱。
而这就是金庸鹿鼎记与网络流行小说的区别。因此这篇书评我想谈谈老金小说最后创作时期的思考。
在基本读完了老金的小说后,一直特别喜欢,天龙八部,笑傲江湖与鹿鼎记,自认是老金最好的三本书。其中有同为作者的反复思考,认为老金小说的创造顺序,从境界看最后应当是先写天龙八部,再笑傲江湖,最后是鹿鼎记。上网查实后,果真如我所料,想来所见不差。
作者在写一篇小说时,同样是个思考的过程。随着小说的深入,思考也便进一步。尤其是小说,如何推理接下去的情节,并讲清楚,讲完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有时像我写一个小说,最后的情节想不通了,但一旦想通,把故事讲完,就会得到一个非常大的快感。
老金在14本书的前序中都写道“我写小说希望每个人的性格,武功招式都不重复。武功招式不重复简单,性格就比较难。”
可以这么说,老金14本书的核心精神只有四个字,那就是积极向上。这与老金的写作态度一致,他在写时总是不断力求突破,如何能够积极向上。
归结到武侠小说的创作中就是,如何更丰满一个人物的性格,如何在武功上有所突破,比前一部小说中更强,发挥的威力更大。
于是老金写着写着,写到了倒数第三部长篇小说——《天龙八部》,
在这本书里,老金塑造了靠武功取得最高成就的第一人。乔峰!
而且到这本书里,老金的境界也已经高到,认为武功其实靠天赋,有种天命所归的感觉,而个人努力未必重要。于是乔峰一个战神形象出来了,从武林第一人,丐帮帮主,到辽国第二人,南院大王。乔峰靠天生的神勇创造了金庸武侠小说里成就最高的人。但在人物性格描述上,老金显然不满足乔峰的造神运动,因此补充了段誉,虚竹,二人共同补完武功置顶,创造最高成就时的其他种人格。
小说写毕,老金已经无法在通过史实塑造一个更牛B的英雄,而在武功方面也遇到了第一个瓶颈,那就是太极。在有招的武功里,金庸已经描绘了全部。境界已经达到了及至。
于是,《笑傲江湖》诞生了。英雄的最高境界应是无为,任凭清风拂山冈,我自笑傲对大江。于是更高一级别,人生境界的最高英雄出场了,令狐冲。虽然是这样一个英雄,但老金仍然让他走完了所有权利斗争与爱情的人生路。
在武功方面,老金则使用无招这一概念,突破了有招。任凭对方用什么招数,我仅以对方的招数对待,这一更进一步的概念。
在倚天里,老金已经写过后发先至这一类武功。我相信老金肯定在当时就对这一境界有所感悟,但当时其他武功仍有突破,未记叙完毕,因此才留到笑傲里才圆满这一境界,出现了武功类的最高境界“无招胜有招,独孤九剑”
在《笑》文完成后,老金已经在武功方面完全没办法再有所突破了,无招的概念推出后,在武学方面,这一层境界已是最高,因为他本身没有境界。也因此老金接下去思考创作时,将武学索性整个丢弃一旁,创造了收篇巨作《鹿鼎记》。
关于《鹿》一文,老金在写时,我认为武学方面的进步他是一定思考过的,文学作为一个不断向上的较劲的产物,老金是不可能放弃对自己较劲的。他应当经历了一个相当痛苦的过程,明白武功,凭借自己的思维已无法再获得突破。
同时在人性丰满,与武学所达到的能力上,老金仍然力求突破。他在写之前的最大的思考就是
一 我以往创造的人物,我每一个都力求比前一篇,达到更大成就。这次的我将达到更大成就,比如他真正的在朝野里有丰功伟绩。
二 光这样还不够,在成就比以往任何一个男主角都低,我还要他武功是最低最低的,以此巨大差异化,体现他的牛B之处。
从这些个角度看,老金全作中最牛B的男主角诞生了——韦小宝。
虽然很多人觉得最好的应该是令狐冲,乔峰。但从牛B角度讲,没有人出韦小宝其右。
在经历了这三部曲的创作心路,也是韦小宝诞生的主要原因。
韦小宝是老金和自己较劲,较出来的一个最终BUG级人物。我认为如果不了解老金最后三部曲的创作心路,单纯说这篇是历史小说,那是非常偏颇的。
甚至有些人认为鹿鼎记类似于现在的玄幻种马小说,一本快餐小说,娱乐小说,完全为了稿费,市场所写,这是非常可笑的。
作为收山之作,韦小宝是超越其他所有男主角,最终反璞归真的这么一个人物。而鹿鼎记这本小说也是。
一旦从0到1,要再突破1,就只能回归于0。如此才可再求往上。就是这么个生生死死的过程。但是很多人看到鹿鼎记的0,反而觉得鹿鼎记境界低于前面写的1。
其实这样最好,这样反而证明老金真的成功了,境界真的突破了。真的超越了不可能的极限,冲出了武侠小说的创作极限,而走进一个更高一层的新天地。
(漫漫填)
来自:
豆瓣
作者:
傲慢的$
时间:
2012-8-17 14:07
金庸大师笔下的韦小宝虽出身妓院,但靠着一身胆识,能言善辩,再加上左右逢源,真是大小通吃,一路升天。娶了7个美如天仙的老婆,兄弟是当今皇帝,师傅是当时武功最高的独臂神呢和陈近南,一个江湖小混混能取得这样高的成就,没理由没人不羡慕。可小说终归是小说,现实江湖可不是那么好混的,当然韦小宝身上有种征服一切的特质,勇敢加机灵,能够利用大人物,也敢于以小吃大。要是放在现代社会,说不好早被人踩死N遍了。就一个重婚罪就够判他几年的了,更何况勾结乱党,窥探领导隐私,每条都能让他多关几年。神话只是个故事,只可幻想,不可实践。
来自:
豆瓣
作者:
Casey.$
时间:
2012-8-17 14:07
古龙的书凄婉美艳,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梁羽生的书清雅隽秀,青峰在手明月把酒,而金庸却把儒,道,佛巧妙磨合,广见博识,令人心折。
从《书剑恩仇录》写到《笑傲江湖》,从《射雕三部曲》到《鹿鼎记》,金庸创造了一个世人难以逾越的侠者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一直认为,《鹿鼎记》中的韦小宝,是金庸笔下最精彩的人物,比起郭靖的木讷,张无忌的优柔,金蛇郎君的偏激,韦小宝更显得血肉丰满,真切可爱。
韦小宝自幼在扬州妓院中长大,把溜须拍马,见风使舵,攀亲认戚,拜师乞命,厚颜无耻,巧舌如簧等功夫都练到了天下无敌的地步。偶然来到皇宫后,与小皇帝康熙成了莫逆之交,助其杀了权臣鳌拜。后被天地会掠去却又当了青木堂香主。其后周旋于皇帝和天地会之间,在五台山保护老皇帝顺治,在神龙教平息内讧,任白龙使,拜独臂女尼长平公主为师,护送建宁公主远嫁云南,在莫斯科帮助索菲亚公主发动政变,被封为伯爵。领兵对俄作战,签下《尼布楚条约》...
在皇帝面前,固然屡建奇功,官越做越大,在其他一切皇帝管得了的及管不了的场所和人群中同样福大命大,如鱼得水。并且使用各种卑劣手段,骗到了七个如花似玉的老婆,又把藏有满洲藏宝图的八部《四十二章经》搞到了手,最后应皇帝让他返回天地会,天地会让他杀皇帝,顾炎武,黄宗羲等劝他当皇帝而左右为难,带着七个老婆隐居。
韦小宝就像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有着许多小市民的缺点:贪财.好色.小心眼.有仇必报,对朋友倒是还知情重义。他有些小聪明,九难教他逃跑的功夫,学得比什么都快,也敢行侠,但要有阿珂那样的美女在旁才行。有时看他就好像你的邻居张三李四王二麻子,教人生气又跺脚。可是日子久了,心底就不由自主的生出几分亲切感,比起哈姆雷特一样的乔峰,似乎更能打动人心。
这就是韦小宝的魅力所在,他不想令狐冲那样豪气干云,葡萄美酒夜光杯;也不像乔峰那样大英雄,大丈夫,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也不像郭靖那样弯弓射雕,一代天骄...
他是那样真实地存在在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乔峰的大仁大义,张无忌的种种奇遇,于我们而言,都是那么地可望不可及,他们都是英雄,而韦小宝,他的形象是那么的丰盈可爱,那么地活灵活现,韦小宝以他独有的魅力征服了一个又一个的读者!
来自:
豆瓣
作者:
一米阳$
时间:
2012-8-17 14:07
鹿鼎记》在金庸的作品中是比较特别的一部,它与其说是武侠小说,不如说是历史小说。书中的天地会、吴三桂事、雅克萨之战等也基本符合历史。但这一部书读起来,历史的严肃感荡然无存,只剩下调侃与讽刺。 韦小宝只是扬州一个妓女的儿子,属于无赖的一类,却碰巧进了皇宫,与康熙成了朋友,诛除鳌拜,又入了反清复明的天地会,...... (7回应)
来自:
豆瓣
作者:
涙洒紅$
时间:
2012-8-17 14:07
小宝,是一个十足的无赖,是流氓,是一个偷奸耍滑的角色。但大家却都希望像他一样,或许,现在的社会就需要这样的人。
来自:
豆瓣
作者:
Cather$
时间:
2012-8-17 14:07
金大侠的精典作品之一,金庸的作品我真正看完文字版的不多,这是其中之一。现在大家上网的时间多了,读书的时间少了,很怀念以前那段钟爱读书的时光。
来自:
豆瓣
作者:
平恩赐$
时间:
2012-8-17 14:07
鹿鼎记是金庸的封闭之作,他说本要写个悲剧的。。韦小宝钱没了,老婆儿也没了。。不知大家读完此书后是否发现他杀完小太监后的表现,和第二次杀人的表现。。也许长期的妓院生活,早已使韦小宝的处事方法与我们不同了。。这也许是他成功的原因
来自:
豆瓣
作者:
小翼$
时间:
2012-8-17 14:07
洗完澡,终于可以静下心来,写写这本书的书评。
小宝是地痞无赖,从小在妓院,吃嫖客的剩饭长大,他也没什么教养,不懂武功也学不会,没恒心,不懂得发奋,没什么大志向——小宝是十足的无赖!
可是作为无赖的小宝,成为了满清的侯爵,天地会的香主,神龙教的护法,娶了7个老婆。
放在我们这个社会,小宝是十足的成功者——从地位上说,怎么着也是个部级干部,从财富上说,挤进中国福布斯一百强应该没问题,从男人的角度说,小宝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而且——家里的红旗就有七面。
这部小说是金庸的封笔之作,却与以往金庸的小说大不类同——主角从大侠变成了无赖,小说从武侠变成了历史。
其实这有何不妥呢?面对小人得志的历史,我们还看得少吗?
小宝其实还不算成功,鹿鼎记其实还不算离奇,最离奇的历史,朱元璋、刘邦,这些当时的韦小宝,却被史书家尊为太祖。
小宝要是窃了满清的江山,就是另一个朱元璋,从此开始韦氏王朝的天下,后宫储存三千丽人,开始新一轮的愚民政策。小宝,这个妓院长大的小无赖,也要成为太祖了。
小宝说,你们打江山,说什么黎民百姓,其实心里装着的还不是钱,女人?
小宝说,你们江湖规矩,有什么了不起,正面杀人也是杀,泼石灰拍板砖吐口水咬耳朵不也是杀,同样杀人,哪有那么多规矩?
在小宝的眼里,事物之间直线是最短的,你们绕来绕去的,倒不如钱和女人,来得实在。
总之,小宝是成功的无赖。
陈近南是一介书生,“面容瘦削,目光如电”。
陈近南却也是一名大侠,以天下为己任,江湖人都说“平生不识陈近南,就成英雄也枉然”。
书生自然有书生的弱点,陈近南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这就是他最大的弱点。明知反清复明难以达到,却还是孜孜以求,后来果然落了个死于他手的下场。
书生迂腐。反倒不如无赖来得从容。虽然你英名盖世,虽然你万夫莫敌,到最后,你还不如那个讲假话没理想左右逢源的无赖!
来自:
豆瓣
作者:
十荡十$
时间:
2012-8-17 14:07
全文摘自《流氓世界的诞生:重读金庸》,作者敬文东先生。
1流氓世界的诞生
以小流氓韦小宝为主角的长篇小说《鹿鼎记》,既是金庸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全部创作中最奇特、最令人惊讶的一页。当《鹿鼎记》在报上登台展出伊始,便有热心的“金迷”写信质问作者:《鹿鼎记》是不是别人代写的?!言下之意是,它和《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天龙八部》……毕竟有着天壤之别。金庸在玩什么变脸呢?“《鹿鼎记》和我以前的武侠小说完全不同,那是故意的。”金庸对此不无得意地说,“一个作者不应当总是重复自己的风格与形式,要尽可能地尝试一些新的创造 。”话说得很明白,也算诚实。但金庸只对《鹿鼎记》之所以如此奇特道出了表层形状,其实还有更深刻的原因。
只要我们把《鹿鼎记》放在金庸全部作品组成的整一系统中来观察,情形就十分昭然。在《鹿鼎记》之前的全部作品里,当金庸兴高彩烈地以小说为手段,奋力展示了中国文化中本有的正史逻辑和野史逻辑时,他预料到、也碰到了这二者之间天然存在的反驳和杀伐情形,也十分勇敢地面对了这二者各自本有的内在冲突;但当他的创作越进行得深入,便发现自己面临的紧张情景越明显;好在中国传统文化还为他准备了佛禅这件有力武器,作为他用来调解冲突的法宝。在除《鹿鼎记》之外的所有作品里,正当金庸对他曾经稍有微辞的佛禅刮目相看时,佛禅作为调解剂、灭火机和“感冒通”的有限性,也早已从它那无能的开裆裤里探出头来了。这一令人沮丧的现实,再次迫使金庸要找到一个理想的解决方式,除非他就此罢笔,除非他去重复自己;体现、转载这一逻辑结果的,则是以小流氓韦小宝为主角的《鹿鼎记》。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妙景致,不会再在金氏的创作逻辑中出现了。儒道、扬墨和佛禅,作为中国本土文化鼎足而三的基本构架,是中国人文价值文化的全部内容;但金庸从一个独特的角度,顺着传统老路的逻辑将它们重新走过一遍、在将它们的全部功用在小说中消耗殆尽之后,再也不可能从中国文化中找到有效的解救之路了。这情形颇让人联想起生物学上,既令人欣慰又让人分明要产生几分宿命感的“生物发生律”:当人在母体子宫内以十个月的时间,走完从鱼到人的全部进化之路时,其结果只能生出人,而决不可能是我们幻想中的超(Superman)和圣人。当金庸走完中国文化的老路数,在他使用过中国文化内部那可怜的调节机制,调节了自身的矛盾后,他也只能得到传统文化的老面孔;但金庸又以一个大作家的天纵豪情,勇敢地面对了这一切,还顺带给我们端出了韦小宝这份活蹦乱跳的红烧大鲤鱼。
作为全书的主角,韦小宝再也不如郭靖、胡斐、、乔峰、令狐冲、袁承志)……那样是个英雄人物了,而是一个流氓、无赖;《鹿鼎记》也不再是英雄传奇,而是流氓的发家史。有不少人曾说《鹿鼎记》是一部反武侠小说,甚至还有人将它和《唐·吉诃德》作过对照,这虽然是学究们老得掉牙的习惯性抽搐,却也并非毫无道理;但我认为,韦小宝正是在中国文化哺育下长出的精怪式人物,同时又用他的流氓行动,给中国文化的各家组成部份脸上抹了大便。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妨将韦小宝看作是对中国文化的一个反讽:他预示了我们号称伟大的中国文化在功能上有一个极限,它的内部机制不允许人们对它做更为有效和更多的调整。让那些把中国传统文化当作拯救世界的礼品奉献给世界人民的妙人儿们,在韦小宝面前发抖吧!
精义在“王”的正史逻辑,并没有因了高妙的说教而令其门人们克己制私。就说肉体的抒发吧,连朱熹这样“立志成圣则圣矣”的准圣人,也有弄大儿媳妇肚皮之举,为诬陷同僚不惜用刑威逼一个妓女,从一个“卑贱”的婊子身上打主意,恐怕就不是什么野史、稗官的胡说和攻击。《晋书》曾说,魏武帝宫内遣“才人、妓女以下二百七十人归于家”(《晋书·武帝纪》),恐怕没有“归于家”的,还有若干人留在宫中吧,这其中又有多少是供帝王玩乐、用于抒发肉体的妓女呢?唐人陈鸿也说:“后宫才人、乐府妓女,使天子无顾盼意。”(《长恨歌传》)“天理”、“王道”的直接化身,原来也有喜好肉体的一面,倒真让我辈有些糊涂了。
这令我想起了一件往事。小时侯,我对老师有一种天然的崇拜,当有一天看见老师居然也撕开裤裆撒尿时,我不禁大吃一惊。原来老师也是要撒尿的!这让我警觉了起来。因此,当陆机在吊魏武帝并说武帝“月朝十五,辄向帐作妓”(《吊魏武帝文》)的时候,根据我的经验,我就有足够的理由猜测,到帐里恐怕并不只是为欣赏妓女容颜,而没有“扫开鸟道三千里,先到巫山十二峰”(《金屋梦》第十六回)的举止吧?《南史》在说沈约时更为有趣:“(沈约)常侍宴,有妓婢师是齐文惠宫人,帝问识座中客不?曰:‘唯识沈家令’。”(《南史·沈约传》)可见正史门人(天理的守护者)也从不在偷香窃玉之事中闲着,不但是明目张胆,而且在光天化日之下。相较之下,金庸在揭发这一点时,未免还留有余地、存有情面。野史逻辑自不用去说,“肉体的盛宴”本身就是“为我”(扬朱:拔一毛而利天下,弗为也)之私的实现途径之一,放纵感官纵情酒色,正是“肉体的盛宴”的题中应有之义。
就上述两家而言,其他污七八糟有违自身说教的举止绝不会少,引证过多只能显得笔者迂腐和少见多怪。而佛禅的调解作用要不是这些“脏唐”、“臭汉”、“清鼻涕”的过于繁多和深入脾胃,又怎么会显得能力太过些微呢?何况在武侠小说中,这玩意引起的恩仇 / 杀伐多之又多。我们总该记得,林平之之所以对一向爱护自己的大师兄令狐冲恨得入木三分,发誓要剑刃其血,除了家仇外,其老婆岳灵姗曾与令狐冲有过花前月下,而林平之怀疑他们曾经有过一腿,怕也是个重要原因(《笑傲江湖》)。为了从佛禅的无力拯救之中抽身而出,金庸命令韦小宝承担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后果,其直白的涵义是:正史世界、野史世界和佛禅世界,当互不服谁,并且谁也解决不了谁,谁也放不倒谁时,却共同地、齐心协力地认同了流氓和流氓的做人准则,甚至是流氓文化、流氓逻辑。而流氓的涵义似乎也可用基督教的话说:“空虚,空虚,人生空虚,一切都是空虚”;“我决心借酒自娱,寻欢作乐”。(《圣经·旧约·传道书》)流氓的“空虚”当然是指一切神圣和貌似神圣的价值的最后破产。
韦小宝就是这样一个流氓。鲁迅曾经精辟地指出:“流氓等于无赖加壮士 、加三百代言。流氓的造成,大约有两种东西,一种是孔子之徒,就是儒,一种是墨子之徒,就是侠。这两种东西本来也很好,可是后来他们的思想一堕落,就慢慢地演变成所谓流氓。”但高明的鲁迅忘记了佛禅,又不能不说是一大失误。佛禅为流氓说话,甚至本身也抢作做流氓,不妨去看看《金瓶梅》中的某些章回、想想“花和尚”一类的绝妙词汇也就明白了。正是在儒道、扬墨、佛禅这三种文化的共同默许下,金庸以韦小宝为手榴弹,就不仅解救了自己创作上面临的紧张感,也把他对中国文化的思索,推到了一个几乎是前所未有的高峰。
韦小宝是杨州一座叫丽春院的青楼妓女韦春芳稍不留神时的副产品。他从小在妓院中长大,学会了许多婊子和嫖客的勾当。当他小小年纪因为不满于妓院的单调和荒唐,竟然假装行“义”来到了皇宫中。事情是这样的:反清义士茅十八因为躲避仇人在妓院打了一架,由机敏的韦小宝救出。茅十八说要到清廷找满州第一武士鳖拜比武,然后借打败鳖拜以打击清人的嚣张气焰,试图为反清复明奠一块不大不小的基石。韦小宝跟着茅十八到了宫中。就这样,一个坚决站在大汉中心主义立场上(这正是儒道互补的正史文化的内涵之一)的英雄,与一个妓院中长大的小流氓结成了朋友。这真是天大的讽刺。《增广贤文》“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的谆谆告诫,在这里似乎有了更深一层的涵义:莫非茅十八与韦小宝当真是一路货色?而且这种讽刺特征越在叙事的不断深入中表现得越是明显。韦小宝在宫中先是貌充太监,然后歪打正着与小皇帝康熙结成了朋友 。他后来采取许多被豪杰之士认为下三滥的手段(比如撒石灰、甩砖头、暗中偷袭等)帮康熙诛杀了权臣鳌拜,又帮助“天理”的化身康熙皇帝到武台山,去看顾已出家的老皇帝顺治爷,到云南去安抚吴三桂,还不忘用计割掉了吴三桂儿子吴应熊的那话儿,然后率众征讨吴三桂,又率兵征平台湾、攻打俄国以致于主签尼布楚条约……,真算得上轰轰烈烈啊。
更加让人奇怪的事正在这里:像韦小宝这样干成了如此事业的人,竟是个大字认不了三分之一箩筐的流氓,而那么多饱学鸿儒、号称正人君子的,却往往什么也干不成。这似乎也有史实为证,那些历史上号称侠士的英雄豪杰,要想有所作为,充当流氓、无赖就是他们入门的必修功课。《隋书》称“(周)罗喉年十五,善骑射,好鹰狗,任侠放荡,收聚亡命 ,”(《隋书·周罗喉传》)与韦小宝有神似之处;《汉书》称“阳翟轻侠赵季、李欹,多富宾客,以力气渔食闾里,至奸人妇女……纵横郡中,”(《汉书·何并传》)也和韦小宝大致差不离;《晋书》说到大名鼎鼎的石崇时也称“(石)崇颖悟有才气,而任侠无所检,在荆州,”经常抢劫商客,“致富不仁”(《晋书·石崇传》)。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之所以留名青史,完全因了与韦小宝同样的流氓身份和流氓的基本功训练。在这方面,我蜀中奇才李宗吾老先生的《厚黑学》有深刻的揭发;反过来我们也不妨以正确的口气说:只有像韦小宝这样的流氓,才可能干成如此大事。因为韦小宝就曾多次说过:宫廷就是妓院。这也是韦小宝能如鱼得水的要害所在。崇高、庄严、满是天理光辉的正史逻辑,绝没有想到,在它庄严说教的极致处,竟然会有一流氓诞生。
当韦小宝初次入宫见到宫廷的富丽堂皇时,心想:“他妈的,这财主真有钱,起这么大的屋子。……咱丽春院在杨州,也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漂亮大院子了,比这里可又差得远啦。乖乖弄的东,在这里开座院子,嫖客们可有得乐子了。不过,这么大的院子里,如果不坐满百来个姑娘却也不像样。”那时的韦小宝还不知道这就是皇帝住的地方;不过,在他后来知道这是宫廷时,也没有改变原初想法,并且找到了更有力的佐证:他发现皇太后竟然养了个又丑又粗的汉子!这禁不住让韦小宝大起知音之叹,起誓要在这里开座院子。
流氓一向被处于庙堂之上的正史文化认作有害于社稷的“蟊贼”。《后汉书》就说:“我有蟊贼,岑君(岑彭)遏之。”(《后汉书·岑彭传》)《左传》也说得很明白:“又欲阙翦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帅我蟊贼,以来荡摇我边疆。”(《左传》成公十三年)明人顾起元更是一语道破:流氓乃“良民之螟蜷,而善政之蟊贼也。”(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四)这个让天理、王道吓得打抖的“蟊虫” 究竟是什么呢?一部古书这样告诉我们:“蟊乃毒虫之名,无赖之徒 ,生事害民,若毒虫之状。”(《六部成语注释》)上述种种说法,当然仅是站在正史逻辑精义在“王”这个原教旨主义立场对流氓的假言厉色,但在中国文化的运作“合力”中 ,流氓倒恰恰是建功立业的最佳身份,韦小宝正是宫廷天造地设的良配;他能为“王道”、“天理”前驱,四处为它们建功立业,就是极好说明。“蟊贼”云云,言过其实了。
正史门人(也包括天理的直接代身者皇帝)都在抒发肉体,都在把自己的居所拼力弄成妓院,都在一边教诲小老百姓的同时,不忘把一切都看作婊子和把自己看作随处都可施淫的嫖客,这就是正史逻辑在与其他两家文化(即老百姓的扬墨文化以及作为调解儒道与扬墨争执的佛禅文化)相互对话后,又齐心协力的必然走向。看似身份极高的康熙居然能和妓院野种韦小宝结成朋友,在韦小宝“畏罪潜逃”后,龙飞九五的康熙居然命令大内侍卫四下找寻小杂毛;当韦小宝见到主子时,什么话都不说竟然号淘大哭,而大皇帝也居然“眼眶湿润”……。金庸清醒地为此道出了真谛:在皇帝眼中,从来都有把韦小宝当作自己替身之意。事实正是如此。韦小宝不过是康熙之“表”,康熙恰好是韦小宝之“里”;表里看似不同,实则如一。金庸深深洞明了这个中要的:正史文化的堂皇说教是其“里”,它的真正涵义恰恰是鼓励人要当流氓这个“表”。
蜀中才子唐甄为此下过一个断语:“有秦以来,凡为帝者皆贼。”(唐甄《潜书·室语》)“贼”是流氓与皇帝的另一个隐性名称:想想“窃国者侯,窃钩者诛”的千古名言吧!而宫廷之脏与妓院之秽相较,岂只不逊色,简直有过之而无不及;金庸之所以要把韦小宝的出身安放在杨州青楼,并不是出于小说家言的一时诡道,其实大有深意存焉:只有通过妓院里的深入薰蒸、学习,弄通其神髓,才可能在正史世界上“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地大展手足。
既然正史文化(正史逻辑)开出的恩仇 / 杀伐模式难以被消除,既然野史逻辑与正史逻辑在恩仇 / 杀伐标准上各执一端,而金庸又不想在恩仇 / 杀伐这个小游泳池内做“狗创骚”式的运动太久,那么,放弃一切恩仇 / 杀伐也就是他创作逻辑的必然走向;但是,放弃恩仇 / 杀伐后有两个去处,一是佛禅世界,不过,佛禅作为调解者早已失去了威严,此路不通也已是金庸早就心知肚明的事实了,供韦小宝极力表演的流氓舞台也就恰逢其时:这自然是第二个去处了。
至此,在金庸的全部武侠小说作品中,除了早已具有的正史世界、野史世界和佛禅世界外,在《鹿鼎记》中又有了第四重天:流氓世界。在这里,我还要赶紧申明:流氓世界绝不仅仅是正史世界的极端化走向,而是上述三个世界互相辨难、对话后,又互相达成真正和解的戏谑化结果。中国文化的整体走向被金庸暗示为流氓世界,这是金庸通过武侠小说的戏谑化叙事,得出的石破天惊的结论,与鲁迅所说的“吃人”世界相较,更向前迈了一步。我们将会清楚地看到,这个流氓世界的波及面会有多大:不仅正史世界是它的源头,而且它也是野史世界和佛禅世界水到渠成的交汇点。
2儒道互补对流氓文化的“宽容”
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在疯癫时往往更能道出真谛:“戏剧究竟是哄人的假象。你没有看见戏里的国王呀,大皇帝呀,教皇呀,绅士呀,夫人小姐呀等等角色吗?一个扮恶人,一个扮骗子,这是商人,那是战士,这是乖觉的傻角,那是痴骏的情人;演完了一个个脱下戏装,大家一样都是演戏的。”流氓世界正好提供了这样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千百个人其实只是一个人,唯一的行动准则只是流氓的准则,而流氓的准则又是从来都变动不居的,一切变动不居中或许只有自己的利益才是恒一之物。韦小宝如此,康熙如此,吴三桂、郑成功及其花花太岁郑克爽又何不如此?在这样的情况下,金庸在写到天地会的反清复明(即正史逻辑中的大汉中心主义这一极)时,就有些心情复杂了;抑或直接就是玩笑的口吻?至少在韦小宝那里是如此。
韦小宝奉康熙之命很不光明正大地杀了关在狱中的鳖拜后,适逢前来诛杀鳌拜的天地会成员把韦小宝当成英雄“劫”出宫外,对他验明正身不是太监后,即让他当上了天地会的香主。从此,韦小宝开始了脚踏两只船的漫长生涯,在敌对双方的阵营中都颇算如鱼得水。师父、天地会盟主陈近南是个坚定的反清复明主义分子,但韦小宝把他的告诫、教导,从内心深处根本就不当一回事,虽然表面上也虚以委蛇。韦小宝也曾想逃离这有杀身之祸的是非这地,但一想到有这么大一座妓院可供他驰聘,也就暂时收起了随时准备开溜的花花肠子。正是通过韦小宝在叙事框架中的走动,牵扯着宫廷内外的空间,致使宫廷之外也泛化为宫廷之内,也就是把整个韦小宝生活的舞台转化为流氓空间。
在这个空间内,正史世界上的所有要义全部改换了面貌,什么“仁”、“义”、“礼”、“智”、“信”……等等说教,都开始朝流氓式的戏谑化方向发展;按当代作家王朔的说法就是:一点正经没有。因而,在流氓眼中,在流氓空间里,一切都只是笑话,是像《好兵帅克》里的那位主人公一样,把貌似神圣而又有着自身克服不了的内在矛盾的说教全看成一堆笑料。在这里,流氓以玩笑的大彻大悟看待整个世界;流氓身上从来无所谓真正的矛盾、悖论,矛盾和悖论仅为循规蹈矩者和胆小鬼而设:“古今来莫非话也,话莫非笑也。”(憨墨主人《<广笑府>序》)这就是说,正史世界不过只是说教,且只是说说罢了;而在小流氓韦小宝点化成的流氓世界上,“话”不过就是调“笑”——距离象征意义上的调情只有一步之遥:他把整个世界当成了装满婊子的妓院,除了调情还能干什么正经事?
调情是流氓世界上法定的事业。因此,“不笑不话不成世界,”“天地一笑场也。”(咄咄夫《笑倒序》)这里的“世界”、“天地”,很显然单指流氓世界。在这个世界上,在流氓眼中,“经书子史,鬼话也,”(憨墨主人《<广笑府>序》)自然没有听从、遵守的必要。连伟大的伏尔泰也说,在一个荒唐的世界上,惟有哈哈大笑才是最正经不过的了。而要在这个世界上讨生活的众生,就既不用听取正史逻辑的律令,也不必听取野史逻辑的鬼画符,更不用听从佛禅的当头棒喝,在捞到好处,四处调情、发情的过程中,不妨来一手“或笑人、或笑于人、笑人者亦复笑于人、笑于人者亦复笑人”(憨墨主人《<广笑府>序》)的花招; 这既是心领神会的笑,又是看透了三足鼎立的三重世界滑稽表演后的大彻大悟 。
陈近南眼里的民族大“义 ”,在韦小宝心中哪里还学会有什么位置!他以偷听康熙机密为幌子骗过陈近南,允许他得以继续留在宫中。为了骗取陈近南及天地会的信任,他才不时做一些于天地会有利的勾当,对于反清复明本身,他经常对自己说的却是:这“清”也不用反,这“明”也不用复了。而对于康熙,韦小宝的舍命相从,最初却为的是怕掉脑袋;当然,后来也开始有了一些真感情,如同他对陈近南一样,因为他们在内心深处的确待他不错。而当康熙探知韦小宝府中有天地会重要人物集会准备炮轰韦府时,韦小宝之所以拼命出去报信,归结起来理由有二:首先,如这些人真被炮轰了,韦小宝是逃不了干系的,天地会少不得要找他秋后算帐,要将他的脑袋拿去当球踢;其次,集会人当中有他最喜爱的一个女孩子,韦小宝对之垂涎已久。按他的话说,那可人的模样即使宫廷这座大妓院也实在难找。于是他救走了这批人。
当康熙把畏罪潜逃的韦大人找回时,韦小宝煞有介事到对康熙说:“对皇上讲究‘忠心’,对朋友讲究‘义气’,忠义不能两全时,奴才只好缩头缩脑,在通吃岛钓鱼了。”这就是韦小宝令人滑稽的流氓“忠心”观、“义气”观。为了自身那高于一切的利益,就可以出卖在正史逻辑看来至高无上的“天理”,那么,忠心云云就只剩下躯壳,灵魂不用说早已出窍;当仅仅是为一个可人的女孩子,为了一张在佛家看来注定要变作白骨的脸,才顺带去搭救那么多豪杰义士免除炮灰之灾,那么,这义气也未免太过可笑了。而这恰恰就是韦小宝的流氓逻辑。可笑的是,康熙与天地会都信了他那套鬼把戏;康熙甚至原谅了他的一切罪行。天地会则感激他的救命大恩,陈近南死前还摸着他的脑袋夸他说,你从来都是个好孩子。他们共同误解了韦小宝。如果说康熙之误解,是因为他和韦小宝本来就是“表里”关系,因而能理解韦小宝,因此,他是在理解的层次上误解的话,那么,天地会群雄则分明以为韦小宝是坚决站在反清复明的正史逻辑立场,却又是双倍的误解了。韦小宝对此是了然于胸的。陈近南既已误解了韦小宝,也就从隐喻、暗示的层面上,认可了正史逻辑是可以且必须要以流氓逻辑为归宿的。这其中并不需要三段论来搭桥,凡读过几本中国书的人其实都知道个中要诀。这就是韦小宝身上沾染的微言大义。
陈近南后来因为内部的争权夺利,死于郑成功次子郑克爽的偷袭之下,为了民族利益,也为了正史逻辑本身的忠孝节义,陈近南命令韦小宝不允许找郑克爽报仇。按照正史逻辑的说法,师命如山,是决不允许更改的。韦小宝答应了,但韦小宝又反悔了。以郑克爽横插一杠抢走自己的可人儿阿珂为名,他胁迫郑克爽以后再见到自己时要连本带息还上百万两银子。以“恋人”换钱作为“报仇”的手段,这已是几近无赖的方式,却正是流氓世界共有的法宝之一;韦小定以此算是遵守了师父的遗命。郑克爽后来兵败被康熙封王客居京城 ,韦小宝则唆使手下去找郑的晦气,天天逼他还银子。甚至最后为救清廷反贼茅十八的性命,还调包斩杀了郑克爽手下最有功夫的一员大将。从这里或许可以看出,流氓眼中的“义”有什么内涵了吧?他要么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义”,要么是在公报私仇过程中顺带行一把“义”。这绝对是让正史世界、野史世界和佛禅世界的“义”气得老脸涨红、肝病发作的行径。
《淮南子》说:“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化之所致也。”(《淮南子·泰族训》)据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无论从哪个角度 ,韦小宝都绝对不愿同意这些模范人物的榜样作用。韦小宝不会为了民族利益去舍生忘死,也不会为了师父遗命而入孝出悌;当他代康熙征伐罗刹国时,作为主帅,在罗刹人的火药枪下,韦小宝随时准备第一个负命逃跑。而师父让他对大汉中心主义做点有益的事,即使添一匹砖加一块瓦也行,韦小宝非但没有所从,反而在师父死后,居然遵照康熙命令,率兵打下了反清复明的老巢台湾。这肯定是对韦小宝误解了一生的陈近南永远也不会想到的。
中国历史上,外族入侵甚至入主中原已是常事,每每都有一些号称仁人志士者为了复我汉家河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唤作什么“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驱逐鞑虏、兴复中华”……,的是感人。近世以来,屡屡有人提出,这只是正史逻辑中大汉中心主义的狭隘性,教导我们要把自己当作一个世界公民,要破除这种民族之间的恩仇、杀伐和泾渭分明的界限。佛禅世界曾为此露过一鼻子,但其不成功是十分明显的。金庸却让我们在流氓世界上窥见了端倪:原来我们完全可以不管什么华夷之辨。
《鹿鼎记》一开头,通过清初隐士吕留良与小儿子吕葆中的对话,说出了“鹿鼎”两字的涵义; 这两个字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确实是神迷的、神圣的,也是不祥的:“逐鹿”、“问鼎”都意味着做皇帝,而想做皇帝就必须首先要杀人。在吕留良那帮誓死不食清粟的前明遗臣们看来,逐鹿问鼎只是我们汉人的事。初看起来,金庸是想继续给我们来一通华夷之辨的演义;但写《鹿鼎记》的金庸已不是写《书剑恩仇录》(那部书才真正是谈华夷之辨的)时的金庸了。他让韦小宝的行动轨迹划出的流氓世界,彻底打翻了这一切:流氓是从不计较什么华夷之辨的。华夷之辨几毛钱一斤?韦小宝会撇撇嘴问。
当反清复明的老巢台湾被灭,当人见人恨、流氓成性、反复无常的大奸贼而又想当皇帝并顺带复我汉家河山的吴三桂被荡平后,清廷大局已定,已成为新一轮“天理”的象征。反清复明的志士们大多已心灰意冷,仅只一些死不悔改的人物如顾炎武等,还在兀自孤零零地呐喊叫阵。但顾炎武自己是无能为力的,在《鹿鼎记》篇末他有幸见到了韦香主、韦大人,顾炎武以一介大儒的身份对韦小宝说:“‘我们来劝韦香主自己做皇帝……!’韦小宝呆了半晌,才道:‘我是小流氓出身,拿手的本事就是骂人赌钱,做了将军大官,别人心里已然不服,哪里还能做皇帝?’……吕留良道:‘凡英雄豪杰,多不拘细行。汉高祖豁达大度,比韦香主更加随便得多。’他心中是说:‘你是小流氓出身,那也不要紧。汉高祖是大流氓出身,他骂人赌钱,比你还要胡闹,可是终于成了汉朝的开国之主。’”(第50回)这很可笑吗?然而并不。顾炎武、吕留良是当世大儒,既深通华夷之辩的神髓,更懂得正史世界必然的、潜在的走向:那就是流氓世界。他们举出汉高祖作为例证,鼓励韦小宝不要自暴自弃,既要见贤思齐,又要充分看到自己已经是流氓这个天然长处,像那个倒霉的丹麦王子一样,完全可以担当起“扭转乾坤的重任”(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正史世界的一切说教在自身的内在矛盾难以解决时,就从理论上为流氓世界的出现准备了后门;而理论之到现实往往快如闪电。顾炎武、吕留良诸人的苦口婆心,正应该站在流氓的维度来透视和剖析。而顾、吕临别韦小宝时扔下的哀求之音是:“韦香主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是汉人的子孙。”这话有气无力。但正是看透了正史世界将向流氓世界的必然滑动后才说出的。
韦小宝比他们更早看穿。他用耍流氓的方式骗过顾炎武等人的劝告之后,回到了扬州。也就是说,从胺脏的宫廷回到了污秽的妓院。他就要达成自己平生最大的志向了:开一所比丽春院还要大的妓院。他的滑稽、“有耻”(康熙骂韦小宝的说法)的笑声,让他看透了正史、野史和佛禅这三重世界上的一切,他用自己独自开创的流氓世界,使其他三重世界的大“义”在笑声中“而富贵假”、“而功名假”、“而道德亦假”、“而大地河山皆假;”(冯梦龙《古今笑序》)但唯独流氓世界是真的。正是在流氓世界的实有面前,其他世界显出了自身的虚无性,就更不用说什么大汉中心主义了。
韦小宝后来回到扬州的丽春院,见到还在操皮肉生涯的母亲韦春芳,韦小宝问道:“‘妈,我的老子倒底是谁?’韦春芳瞪眼道:‘我怎么知道?’韦小宝皱眉道:‘你肚子里有我之前,接过什么客人?’韦春芳道:‘那时你娘标致得很,每天有好几个客人,我怎记得这许多?’韦小宝道:‘这些客人都是汉人罢?’韦春芳道:‘汉人自然有,满州官儿也有,还有蒙古的武官呢。……那时候有个回子,常来找我,他相貌很俊,我心里常说, 我家小宝的鼻子生得好,有点儿像他’。韦小宝道:‘汉满蒙都有,有没有藏人?’韦春芳大是得意,道:‘怎么没有?那个西藏喇嘛,上床之前一定要念经,一面念经,眼珠子就滑溜溜瞧着我。你一双眼睛贼忒嘻嘻的,真像那个喇嘛’”(第50回)这就是一切“皆假”之后,金氏又给我们端出了妓院中的国际主义。康德的“世界公民说”在前三重世界里,尤其是在正史世界上是没有的;除了《鹿鼎记》,在金庸的其他所有作品中也是没有的。佛禅世界从泯灭恩仇、万有皆空的维度化解民族恩仇的老把戏,也不免归于过早虚脱,只有流氓世界上妓院中的国际主义才彻底消解了华夷之辨,割断了大汉中心主义的脐带,也为外族入侵时当汉奸找到了理论借口。
如果说,流氓世界仅仅出于自身利益而窥破大汉中心主义,只是一种表象,妓院中的国际主义则从血缘上、从根子上,对大汉中心主义作了彻底地修正和扭转。妓院中的国际主义的直接产物韦小宝,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永远也弄不清楚了; 但他由此而往哪里去却是明明白白的:在流氓世界上驰骋,将一切和自己无关的恩仇消于脑后,什么正邪、什么华夷,统统不在话下,只是耍流氓罢了。
这就是金庸的诡计和智慧。他为中国文学的人物画廊,带来了一个纯由中国文化哺育起来的精怪式人物;更为重要的是,金庸或许也由此看清楚了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它已耗完了自身的全部可能性,它已经无路可走了,它顶多开出流氓世界,它只能生出韦小宝。
3儒道互补对流氓文化的继续“宽容”
海登·怀特提醒我们:“‘历史’不仅是指我们能够研究的对象以及我们对它的研究,而且是,甚至首先是借助一类特别的写作出来的话语而达到的与‘过去’的某种关系。历史话语以其具有文化意义的形式现实化为一类特定的写作。”《鹿鼎记》正是这一说法的绝好注释:它是一本独特的“史书”,是中国文化所能构造的三重世界,在走到绝路和顶点时导致的历史的又一种写法,它是流氓话语的集大成版本。一般而言,正史世界和野史世界、佛禅世界各有各的历史观,对同一历史事件则各有各的看法;《鹿鼎记》是这一切历史观的破坏者,它是戏谑化的、流氓的历史观。
韦小宝的行径告诉我们,在前三重世界走上绝路后,流氓的出现就是现实的必然,也只有流氓才能干出留名青史的大事,韦小宝在整部书中左右逢源,赢得了看似对立的诸方人士的垂青,以致于集各种大事的成功于一身,就是因为他在作者的叙事框架中早已洞明了这一真理。韦大宝大“事业”的开端是帮助康熙捉拿权臣鳌拜,好使天下大权归于天理(皇帝)之手。在这一事件过程中,雄才大略的康熙充分表现出了高超的流氓手腕:他作为制御天下之人,不是采取以理服人、光明正大的手段,而是假借一帮小太监与鳌拜比武,由康熙本人背后偷袭一刀,更兼韦小宝使用下三滥手段才治住了鳌拜;具有嘲讽意味的是,事情就发生在“光明正大”扁额下的宫中大殿!事情完后,康熙对毫不知情、吓得打抖的小太监们说:“你们都亲眼瞧见了,鳌拜这厮犯上作乱,竟想杀我;”尔后又说:“若有泄露风声,小心你们的脑袋。”(第五回)韦小宝呢?则在激斗不下时(鳌拜号称满州第一武士)又使用下三滥手段:用香炉中的灰撒鳌拜的眼睛。这种方式韦小宝第一次使用时,正派人士茅十八就狠狠教训过他,说这不是正人君子之所能为。康熙当然不是茅十八,他对韦小宝的机灵十分欣赏。从此以后,韦小宝知道自己是一位“奉旨流氓”了,犹如柳永号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张竹坡曾以复杂的心情说:“《金瓶梅》是一部史记。”(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奉旨流氓恰好是《鹿鼎记》这部《史记》的传主。对他而言,目的是手段的依据;而从所有的手段中挑选什么样的手段,要看哪一种手段最省力、最有效,如同在同一个平面上选择两点之间的距离一样,手段的是否道德,只有傻×才考虑。韦小宝当然不是。他聪明着哩。解决恩仇是这样,解决经国之大业也如此;目的首先在于奉旨流氓的身家性命和利益关系本身。
当韦小宝护送康熙的妹妹远嫁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的路上,逐渐与小公主勾搭成奸。但韦小宝忘记不了此行的责任重大:康熙又动用了传统的流氓老技法——和亲——以求安抚正在蠢蠢欲动的吴三桂。韦小宝很不愿一朵鲜花就这样插在牛背上。他用计策让小公主割了吴应熊的阳物,使这桩亲事名存实亡,小公主后来也倒在了韦小宝的床头。韦小宝也趁机把野史逻辑中“为我”一极开出的“肉体的盛宴”发扬光大。但他仍然把小公主看作婊子。这个妓院出身的小流氓,在心中至少把小公主喊了几十次小婊子,就是明证。康熙后来饶恕了韦小宝从吴应熊的嘴中拔牙,正是因为康熙与韦小宝在流氓行径上的互为表里,才救了韦小宝的狗命。韦小宝此后的处处幸运也正是因了他与当今皇帝的这种表里关系,并不仅仅只是他的狗运当头。
中国传统小说往往十分重视巧合。宋江在柴进府上一口痰吐得不对,引出了早已被作者和读者忘记多时的武都头的大怒和挥拳相向,就是所谓无巧不成书的妙用。李渔对此曾有言:“其会合之故,须要自然而然,水到渠成,非由车戽。最忌无因而至,突出其来,与勉强生情,拉在一处,令观者识其有心如此……。”(李渔《闲情偶记·词曲部·格局第六·大收煞》)李渔此处是就戏曲而言,倒也适合小说中的巧合。金庸的小说往往就把情节寄存在巧合之上;而韦小宝之所以处处享通,全是一串串人对他在一串串事上产生的误解所致。但金庸是以戏拟的方式在使用传统的巧合。中国小说传统精神中,巧合是为了框架情节,更是为了此情节所显出的真实性能让人信服。
《鹿鼎记》中的巧合以误解的方式出现,它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小说中的诸人,对韦小宝有一个信任的态度以便推动情节;另一方面则是要读者看出,书中诸人对韦小宝的信任全是误解。这误解来源于全书的整体气质:正是误解使暂时还不懂得流氓精义的人,对流氓产生巧合式信任,也正是不会误解与误解划分了流氓与非流氓的阵营。这称得上是误解的形而上学。当陈近南被花花太岁郑克爽杀死,陈近南怕韦小宝为自己报仇有污自己一生的“忠义”英名,遂命韦小宝不得为自己报仇,韦小宝满口答应;当陈近南称韦小宝从来都是个好孩子时……,就明显建立在误解的形而上学之上。但从韦小宝的一方看来,正是陈近南的愚忠,是最足以让流氓喷饭、吐哺的笑料。康熙就不同了,他绝不会误解韦小宝,而是理解。但这是一种流氓对流氓的真心理解。当康熙想出资拯济自然灾难下的台湾,而又内库空虚时,韦小宝主动将自己的150万两银子拿出;康熙知道这是韦小宝为保住狗头而破财的流氓常举,并不会误解为这是他爱民和保民而王的无私举动。因此,误解的形而上学使韦小宝在宫廷内外都处处处于享通地位;康熙因为理解(即反误解)而信任他,陈近南之流则因为误解而寄希望于他。
这就是流氓之所以能青史留名的关键原因;也是韦小宝深深明僚的流氓理论精髓。他的八面玲珑,其实简化下来也只是反误解和误解这两个主要原型,仅仅是“两面”玲珑罢了。作为流氓,他有充分的能力游刃有余地做到这一点。奉旨流氓韦小宝一生事业的顶峰,是带兵打服罗刹国并与之签定尼布楚条约。在这件事上,他的流氓行径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与罗刹人激斗相持不下时,韦大帅把尿撒在热水中,从水龙头射向城上的罗刹兵。马上有人恭维韦小宝这举动“大大折了罗刹鬼子的锐气”;连代表康熙的钦差也颇为理解地说:“大帅,你的贵尿已经射上了罗刹人的城头。这个……这个贵精不贵多,咱们这一仗已经打赢了。以兄弟浅见,似乎可以穷寇……穷寇莫射了。”(第47回)韦小宝却于此之中灵感大发打败了罗刹人。按我们的想法,韦小宝这泡热尿是应该留名青史的;他的战争得胜最关键就是因了这一泡热尿。这就把战争竟直当成了流氓的活动舞台,流氓的活动本身。
Burgo Partridge在《狂欢史》中曾说:“战争是一种令人憎恶的极端的狂欢形式。”而在韦小宝看来,狂欢是固然的,但战争连一泡热尿也敌不过,或者仅仅是旗鼓相当。这肯定会让所有以各种名义来发动战争的人儿们十分气愤:在流氓世界上,一切都是如此被嘲笑的对象。那些正经、严肃的历史学家如果研究这段史实,又绕不开韦大帅的天纵神尿事件时,该会作若何感想呢?反正罗刹鬼子又把韦小宝水龙头上喷出的神尿误解为“中国妖法”了。这是误解在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胜利。而每当战争吃紧,作为主帅的韦小宝从来都是第一个打算逃跑,甚至已经逃跑,而他的部下每次都将此误解为韦小宝诱敌深入的计谋;这并不重要,反正有赞扬热尿“贵精不贵多”的大量钦差类人物存在。
正是误解与对误解的反驳,共同组成了对历史的又一重写法——流氓的历史观。套用海登·怀特的话就是,误解正是一种特别的、写作出来的话语的原动力,达到了与过去的某种关系;这种关系的直接体现就是流氓历史观的形成。韦小宝在与罗刹人停战之后进行谈判时的表演,正是这一历史观的精湛表现。正在为划分双方边界争执不下时,韦小宝笑道:“我另外有个公平法子……你既不想打仗,又不愿二一添作五,咱们来掷骰子,从北京到莫斯科,算是一万里路程,咱们分成十份,每份一千里,我跟你掷骰子赌十场,每一场的赌注是一千里国土 ,如果你运气好,赢足了十场,那么一直到北京城的土地都算罗刹国的。”(第48回)这就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直接简化为一种开玩笑式的赌博了。我们也更能看出,民族之间的冲突在韦小宝这号人眼中该有个何样的地位;这莫不是金庸纠正大汉中心主义做出的一种玩笑式努力?反正韦小宝的行径直气得罗刹代表将韦小宝的劣质误解为所有中国人的德行,罗刹鬼子说:“我从前听说中国历史悠久,中国人很有学问,哪知道……嘿嘿,就是专爱不凭证据的瞎说。”(第48回)在这里,误解又一次起了作用。在韦小宝的软磨硬打下,罗刹国终于与大清鉴定了尼布楚条约,韦小宝的流氓手段在此极尽表演之能事,也就没有必要细表了。
金庸塑造韦小宝是因为创作逻辑上遇到的矛盾实在难以自圆其说,才采取的写作谋略。韦小宝的出现,也使金氏作品系统全部改观,第四重世界(即流氓世界)的出现,使金氏的作品有了远较之普通作家(不仅仅是武侠作家)更宏阔的视野。我在这里大肆唠叨流氓历史观的形成及流氓历史观的具体动作,但我同样也没有忘记一点,那就是金庸对韦小宝在历史上的英名被埋没所抱有的“复杂”心情。韦小宝是个文盲,在尼布楚条约上签字时,只写了个“小”字,此人先画一竖,然后在一竖两旁再加两个像何Q一样画不圆的圈。金庸对正史忘却韦小宝而慨叹万端:“条约上韦小宝之签字怪不可辨,后世史家只识得索额图和费要多罗,而考古学家如郭沫若之流仅识甲骨文字,不识尼楚条约上所鉴小字,致令韦小宝大名湮没……古往今来,知世上曾有韦小宝其人者,惟《鹿鼎记》之读者而已。”(第48回)当然,也就是说,首先知道韦小宝的肯定就是《鹿鼎记》的作者了。这表现了金氏的豪气:惟有他才有幸遇到创作上的诸多险情,也惟有他才能从诸多险情中抽身而出,并端出韦小宝给诸多险情看。更重要的还在于:韦小宝的大名湮灭,不也正说明了流氓世界与正史世界的对立,流氓世界到底还是上不得正史世界那盛宴的台盘吗?正史世界的必然极致是流氓世界,正史历史观的必然走向就是流氓历史观,但正史世界及其历史观是注定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的,它们在表面上虽然不同意流氓世界及其历史观,但内心里早有一个脑袋在点头同意:它们同意给韦小宝一个“通吃伯”与“鹿鼎公”的封号,也同意他带兵上阵厮杀,更同意他在紧要关头使用下三滥手段,但决不会给他在正史上记下一笔,给他一个动听的名号。
或许会有人说,这当然是金庸的小说家言,但我们似乎应该承认,这恰好是正史历史观的一惯手腕。“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孰能修之?”(《左传》成公十四年九月)说得好极了。宣太后也对来访的使者尚子说过:“妾事先王日 ,先王以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尽置其身妾身上,而妾弗重也,何也?”(《战国策·韩策》)正史徒弟王世祯对此破口大骂道:“此等秽亵语,出于妇人之口,入于使者之耳,载于国史之笔,皆大奇。”(王世祯《池北偶谈》)为什么?就是因为史书作者没将宣太后的话来一通“微而显,志而晦”。韦小宝也因为其流氓行径、因为流氓世界的历史观不能入“使者之耳”,不能“载于国史之笔”而被“讳”掉了。你能保证一部二十四史,通通都是光明正大的王化史而没有删掉其极致处的流氓成份吗?这中间被湮灭的又有多少个韦小宝呢?
4杨墨互补对流氓文化的“宽容”
韦小宝从扬州妓院初来宫中最大的发现之一是得知太后居然是假货,而且还养了一个又丑又胖的汉子。虽然皇太后一心想杀韦小宝灭口,但韦小宝仍不免在内心深处将太后引为知已:正是太后首先让韦小宝明白,他可以将宫廷看作扬州妓院。韦小宝后来误打误撞,被邪教神龙教教主及夫人认作徒儿,并被授予“白龙使”这一职位后,才以发现假太后毛东珠原来跟他是一样货色:她也是神龙教教徒。这样,韦小宝不独牵扯在天地会与宫廷的关系中,也牵扯在宫廷、天地会和神龙教的大三角里。按理说,天地会也好,宫廷也好,如果在金庸的早期叙述中(比如在《射雕英雄传》和《书剑恩仇录》里),这些都很可能被处理为正史世界,而神龙教则极有可能被处理为野史世界。“人面不知归何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此时的金庸派韦小宝去和这一切接洽,则不仅把正史世界点化为流氓世界,也让野史世界成为了流氓的空间。
其实,野史世界成为流氓世界有着更好的基础和雄心大志,野史世界中“为我的盛宴”(扬朱:拔一毛而利天下,弗为也)这一极,极有可能鼓励人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择手段;但人们似乎应该记住,其另一极“兼爱的盛宴”(墨子: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必然会对之进行限制;只有当为我的盛宴与兼爱的盛宴连在一起被观察时,才能拥有自身的内涵并共同构成野史逻辑。从这个角度而言,韦小宝流氓行径的理论来源不是“为我的盛宴”,而有其自身准则:这准则来源于前三重世界的互相对话、杀伐的极致;与正史世界的极致必然生出流氓世界一样,野史世界的极端化发展也肯定会产出韦小宝这样的卵蛋。在这里,我不打算玩什么逻辑证明的花呼哨,我要用韦小宝自身的行动来说明这一结论。在大多数情况下,事实肯定会胜于雄辩。
当韦小宝误打误撞,初上神龙教寄居的海外孤岛时,用花言巧语三下五除二就赢得了洪教主夫妇的好感。这隐喻的涵义是:洪教主夫妇固然是“为我的盛宴”上的一道佳肴,却又不是遵从了流氓准则的韦小宝的对手;洪教主夫妇既然已认可了韦小宝并委以重任,则分明透露出野史逻辑也有一个极致,而且这极致就是韦小宝,因为在洪教主夫妇看来,很可能只有流氓最适合、最应该被委以重任,也很可能只有流氓才最有能力完成野史逻辑规定的任务。
事实的结果是:韦小宝一直就把鱼龙混杂的神龙教玩弄于鼓掌之上,后来他建议并借康熙之力将神龙教打得四分五裂,神龙教主也命丧当场,连教主老婆早在教主死之前就怀上了韦小宝的种。此时此刻,在康熙面前,韦小宝本来是出于保命才获得“白龙使”这一职位的,却成了在康熙那里能建功立业的手段:可以以“白龙使”为诱饵从内部攻破神龙教。所以康熙对他的机灵非常理解并大加赞赏。无论是野史逻辑还是正史逻辑,都赞成有一个头目拥有相当权利——想想皇帝和墨家的“巨子”、佛家的方丈等名号就可以明白了。从野史逻辑的角度来说,韦小宝身为白龙使而又攻打神龙教,这是不讲义气,当罪不容诛;从正史逻辑的角度言之,韦小宝居然敢致本方头目、对徒众拥有生杀予夺大权的神龙教主于死地,这是欺君罔上,当然也应碎尸万段。问题的复杂在于,韦小宝也是朝廷的人。他最终会打谁或不打谁,标准全在于他的流氓逻辑;他既不是正史世界的子孙,也不是野史世界的门人。他不必听从它们的号令。
金庸深谙个中要的;他端出韦小宝,目的之一就是作为对正史世界与野世界的嘲弄、颠倒。主要听从野史逻辑号令的神龙教主不会是韦小宝的对手,也就在情理之中。说到底,谁又能成为流氓的真正对手呢?王朔说,我是流氓我怕谁;俗话说,要命的怕不要命的,不要命的怕不要脸的;韦小宝就属那种“不要脸”的角色。是啊,在扬州妓院和宫廷这个更大的妓院中长大的后生,还有什么人物堪称其对手?因此,野史逻辑在并没有发展到极致的洪教主手里,是没有办法与野史逻辑极致处的韦小宝抗衡的。洪教主死前大骂韦小宝为流氓,可惜悟道得太晚了——他本来完全有机会、有内在动力使自己也成为流氓的。他没有努力学习,他考了个不及格。真是合该。
洪夫人既是韦小宝的师父,又是韦小宝的顶头上司,是他的半个主人。但他背着洪教主与其夫人通奸,直到洪夫人已有身孕。洪教主之死与此有直接关系。是啊,娇妻被人占了,“人皆玳瑁,我独乌龟,”洪教主焉能咽得下这口鸟气!这暂且不忙说;关键在于,与自己的师父相爱在金庸著作中至少也有杨过、小龙女一例(《神雕侠侣》),他们的爱情曾经在江湖上掀起了血雨腥风,他们的爱情的确是对对此有不同看法的正史逻辑的一大嘲弄,是真正听从了野史逻辑的召唤,也是为金庸所赞赏的。假如说对杨过与小龙女的情爱金氏还有着相当地严肃、同情、欣赏等感情在内,那么,到韦小宝与洪夫人之间的偷情则完全是调笑的口气了,既不好赞扬也难以反对。流氓有他自身的行动轨迹,他懂得但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教诲。而且韦小宝对自己的七个老婆并不真爱,他之所以与洪夫人私通,一半是迫于肉欲 ,一半则是出于危险的情势。
韦小宝对自己老婆们的态度或许可从韦小宝的母亲、老妓女韦春芳那里得到验证:“那日韦小宝到了扬州,带了夫人儿女,去丽春院看娘,母子相见,自是不胜之喜。韦春芳见七个媳妇个个如花似玉,心想:‘小宝这小贼挑妇人的眼力倒不错,他来开院子,一定发大财。’”(第50回)韦小宝与母亲的想法如此吻合,他把老婆们径直带往非良家妇女而能入的妓院,足见韦小宝要卖公主云云,并不全是开玩笑。身出皇家之门的公主和身为教主夫人的苏荃都拜倒在韦小宝面前,都被韦小宝操纵于股掌之上,则充分证明了正史逻辑和野史逻辑的彻底失败,流氓逻辑的彻底成功,流氓世界的周流六虚。
我们也不妨再唠叨一下流氓世界的“义”与野史逻辑的“义”的差别。韦小宝曾多次提到义,也号称是讲义气的,这一点连康熙也理解。韦小宝的“义”与正史逻辑的“义”的差别且不去管它。野史逻辑的“义”是在兼爱的要求下,仗剑挥杀、铲除违反“天志面前人人平等”的混蛋,要求要有胡斐那种“苟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无畏气概。韦小宝的“义”则是在有利可图时,才开始拔刀四顾,一切标准全在这个流氓逻辑;还有一个前提是,一旦行义不成反有被贼咬的可能时,则毫不犹豫地开溜。这是流氓逻辑的本有内涵。
很显然,韦小宝在大谈义气时,不仅会让正史逻辑生气,让野史逻辑火冒三丈,也会让金庸和我们都感到可笑和滑稽。“义”在韦小宝眼中只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充其量乎是一件玩物、是在做性命生意时的一件道具。我们有理由追问,他一面与康熙讲义气、与天地会讲义气,也与神龙教讲义气时,如果这三家在任何时候都拿他毫无办法,也没有任何实际的好处给他,他还会讲义气吗?
野史逻辑在耗尽全部内在功用、在“兼爱”的一极与“为我”的一极互相杀伐争执不休(即其内在冲突)、在这二者与正史逻辑互相争吵却没有胜负后,曾经出现了佛禅的教义前来充当裁判,但效用的有限是显见的。当佛禅对正史逻辑和野史逻辑的互相冲突、对它自身本有的内在矛盾感到绝望时,也同意了韦小宝,同意了流氓逻辑的出生。流氓逻辑的脐带始终在野史逻辑和正史逻辑处。我们的文化曾经哺育了多少个韦小宝?明眼人怕不难知道,也恐怕太难知道了。
流氓世界与流氓逻辑的出现,却是中国传统小说精神并不具备,但又是必然的走向。金庸自己就说过:“韦小宝这个人物容纳了历史感很强的个人性格,一方面他重义气,重义气这一点恐怕也跟生存环境的艰苦有关;另一方面,他吃喝嫖赌,时时也玩弄一些阴谋诡计。诸如此类,也算是中国人的一种特殊典型了,他是反英雄的,也相当真实而普遍。”有学者认为《红楼梦》是传统小说精神的终结;但金庸却更上层楼:正是金庸,而不是其他所有古典小说家才看清了流氓世界的存在。只有当《鹿鼎记》出现后,金庸才能称得上对传统有所贡献、有所发现的大作家,也才能称得上是位用看似俗不可耐的小说文体来反思中国文化传统的了不起的思想家。
在韦小宝眼中,父 / 子原型及其导出的天理模式,以及由此而来的恩仇 / 杀伐标准,比如父仇、同门之仇、兄弟之仇、大汉中心主义(即民族恩仇)都不在话下,这也为中国历史上一到外族入侵,汉奸如大雪飘然而下找到了缘由,五代时的老汉奸冯道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同时也指出了正史逻辑的极致在哪里。同样,在韦小宝看来,兼爱(墨子)的伟大,甚至“盗亦有道”式的“为我”(扬朱),以及由此引发的恩仇 / 杀伐标准在他那里,完全是不当一回事的:只要不危及身家性命,也不妨“义”他一“义”,一旦情况有变,则早已夺门而出,甚至不惜身披妓女衣服乔妆打扮。正是这样,我们才说韦小宝已彻底看清了野史逻辑独有的恩仇 / 杀伐模式。
至于正史逻辑与野史逻辑的冲突就更不在话下了,韦小宝看起来有时站在正史逻辑一边,有时又踩在野史逻辑的起跑线上,但他真正的落脚点却是自己的流氓逻辑,因为流氓逻辑并不能单独存在,它总有与以上两种逻辑相重合,或以上两种逻辑总可能在某时某刻于它有利的一面;流氓逻辑只能作为别的逻辑的附庸才能存在。这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流氓的先天基因,在可能的情况下,人人都想以流氓的面目立于天地之间。它是隐匿的、随时都可以现身的。正是以此为准的,韦小宝才有时站在野史逻辑,有时站正史逻辑上。佛禅更没有在他眼里,韦小宝不断与佛禅对话,不断对之施以辱骂、打击、反诘,最终也将之点化为“妓庙”。韦小宝才是这个世界的真正主宰,隐匿的先天基因才是我们的真正主人,而康熙只是虚拟的天下共主。至少有一点可以为此作证:康熙最起码没有赢得陈近南的天地会,没有赢得顾炎武诸人的尊敬,而韦小宝获得了。
康熙说:“小桂子(韦小宝),你一生一世,就始终能脚踏两头船吗?”(第50回)韦小宝终于醒悟了,原来他的流氓世界是三“界”归一的必然结果,但也决不是万能的。残酷的现实也需要他做一次选择。于是他带领老婆们回到了扬州。在回扬州的路上,顾炎武等人还在劝韦小宝代替康熙做皇上,以复我大汉河山。但在韦小宝眼中,大汉中心主义早已归于尘土 ,他对此还有什么兴趣呢?于是他耍了最后一次流氓,这也是他一生中最了不起的一次流氓 :他假装被争风吃醋的老婆们杀死,从此免去了顾炎武、天地会对他的希望,也免去了康熙对他的依重。他彻底地解脱了。
韦小宝走了,从此不知所终。韦小宝的走投无路而又另觅道途,正是流氓世界的大团圆。在这里,大团圆不是结局,而是开放式的尴尬;它昭示的是,流氓世界也不是万能的,它也有一个极限。假如说金庸端出韦小宝是为了解救佛禅调解功能的无力,也是前三个世界的必然走向 ,那么,在韦小宝的流氓世界也遇到难题时,金庸是再也无能为力了。“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李商隐《隋宫》)对金庸来说,只剩下遗憾。就在韦小宝大团圆式地离开了我们后,金庸也终于宣布封笔:因为他不可能在韦小宝的基础上,再开辟一条可行的路途。韦小宝的结局正是中国文化的极限,也是金庸创作的极限。
没有必要为金庸遗憾。金庸再创作下去,在中国传统小说精神的大圈子里,他要不重复自己,还会有什么路数?金庸之后,武侠小说可能的路数有两条,一条是以古龙为代表的西方哲学精神的加入,我们从李寻欢、傅红雪等人物身上,能看出尼采和海明威的影子;另一条则是向神魔化发展——比如武功可以开山裂河,轻功可以让人在天上飞翔,这已倒退到《聊斋志异》或武侠小说刚刚在中国历史上开始时的水准。这一切金庸都不想重复。因此,韦小宝的大团圆正是金庸在创作上的大团圆,也是中国文化的极致。流氓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终发展的现实方向。中国文化向来号称博大精深,却在深入思考者的眼中露出了它的原形,这会不会让我们的“古已有之”论者长叹久之呢?诗曰:
一灯风雨忆家山,
马足车尘且未还。
酒失无心空自悔,
诗狂有托恐人删。
几度烽烟迷古路,
千秋碧血染乡关。
抚瑟欲弹清愁结,
悲风漫过乱山间。
来自:
豆瓣
作者:
阿绿绿$
时间:
2012-8-17 14:07
不愧是金庸的封笔之作,诠释了真正的英雄。不同于乔峰郭靖杨过张无忌,韦小宝既没有高强的武功,又没有儒雅的行风,既没有坚贞唯一的爱情,又没有崇高的理想。而就是这个带着流氓习气的小混混,改变了一位王君乃至一个国家的命运。金庸就是用他来诠释了真正的英雄。
来自:
豆瓣
作者:
徐行陌$
时间:
2012-8-17 14:07
很喜欢这部小说,可能是由于我平时也比较看搞笑的,结局不会让人心情郁闷的小说或是电影.或许更可能是由于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点小桂子的影响,就像皇帝因为身份的关系不能亲自做的事情,通过小桂子得以完成,就觉得有些部分是自己的影子在完成的感觉.
来自:
豆瓣
作者:
蟹居$
时间:
2012-8-17 14:07
金大侠小说中很是特别的一部,感觉主人公怎么看,怎么不像武林豪杰、英雄。浑身十足的痞子气、些许的义气和好色胆小却又怜香惜玉的男子气,可是却让人读之觉得真实和说不出的喜爱。真实现实得让人喜爱。
不愧是金大侠的最后封笔之作,亦正亦邪的主人翁特色,到了此篇成了最为纯粹的模糊,怎么评价这个小宝?英雄?总觉得行为有点委琐。熊?又觉得在这样的社会,不管是真心假意也好,有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甘心为他,他骨子里是有值得人钦佩的东西和因素。
想必,到了最后,大侠是觉得英雄应该还原真实。成为纯粹的能在这个社会生存的人物。
来自:
豆瓣
作者:
cather$
时间:
2012-8-17 14:07
从我上小学就看过这个老头的书,直接影响了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真的是个很有才很乐观的人,看他的书我可以一天不吃不喝,故事真的很精彩
来自:
豆瓣
作者:
木风$
时间:
2012-8-17 14:07
初三中考前后,从老爸柜子偷老爸没看到的先看,结果偷到的第一本是第五册,然后是第四册,接着才是一二三顺着看完,怕老爸发现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完。。。
来自:
豆瓣
作者:
yellow$
时间:
2012-8-17 14:07
看这部小说顺便了解了很多历史,虽然不太可信,但是还是朦朦胧胧模模糊糊的猜想到历史中的那个时段的一些事实。
这是一本官场小说,一本无赖小说,一本武侠小说。看这本书有三大亮点,其一是学习到很多官场上的规矩,懂得了一些马屁道理,其二是韦小宝的7个老婆,这是个有特色,个个美丽,其三是义气,在很多地方都体现了韦小宝的义气深重,却是无赖的来又有三分气概。
像韦小宝一样的人虽然无赖,但是却不讨人厌,虽然贪污受贿,却令人可以容忍,虽然滑头,但却懂事。他不识字,道理却懂得很多,聪明,能够从听戏说书那里学到很多实用的知识,向我们大学生了,学到的到头来还是不能够应用自如的大把。还有就是小宝会拍马屁,会见风使舵,有胆识,机敏和诡计多端。这些别人嗤之以鼻的缺点却带给了他荣华富贵,妻妾成群。幸好他的品行还不太坏,不然就像鳌拜,和声一样了。
反观现在的政府人员,人民公仆还是像韦小宝,索尔图一样的人大有人在,但是很多贪污受贿却不做实事,要是那些贪官不贪平民的钱,多为任命多多点好事,那还可以闭只眼。韦小宝为人不太好,却总是做对事,人都是有性格缺陷的,他利用自己的劣势成就了许多功名,像那些身怀绝技,怀才不遇得人却默默无闻。我们不能斥责社会不公,应该学会反思自己,利用自己的资源。
来自:
豆瓣
作者:
清嘉$
时间:
2012-8-17 14:07
嬉笑怒骂。
韦小宝带着一身的地痞气息走进我们的视线中。
龇牙咧嘴的表情,嬉皮笑脸的谄媚,还有时时不离嘴的那句经典脏话“你爷爷的”,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角色,似乎生活中随处可见,却又是如此的难能可贵——会出现在争乱纷纷的武林世界里。
阿弥你的托佛,感谢金庸大师把这个活宝送给我们。
小宝不是个想象中十全十美的烂好人,甚至和《射雕英雄传》里那个木讷老实的郭靖形成了强烈的鲜明对比,但正是这样,他才是这样的活灵活现,沾染着市井气息的同时,也带着真切的人情味儿。
他的出身,他的妓院生活,仿佛预示着他是生活的弱者。
不,他从不是。从少年第一次帮着母亲脏话连篇地骂嫖客开始,从他赤裸裸的性格展现在世人面前开始,从少年尖嘴猴腮地幻想着自己要荣华富贵开始,他的行动在证实着,他才是胜利者,他才是那个笑到最后的人。
他笑看人生,他今朝有酒今朝醉,他得过且过,他当面谄笑恭维背后破口大骂,他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这样一个虽然那些正人君子不愿相信,却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我、韦小宝,我不读那些狗屁经书,不学那些破烂武功,我照样玩转江湖。
为什么?
难道天天靠着走狗屎运?整日等着天上掉馅饼?
所谓有所失,必有所得。小宝最初悲惨的生活,也让他学会了很多。
不是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吗,生活才是最好的课堂。小宝得到的是那些私塾学堂从来都不会教的宝贵知识,那就是最精华的处世之道,什么人情世故,什么你来我往。尔虞我诈对于他来说是家常便饭,偷鸡摸狗下三烂手段更是他每日必做的功课。
谁说只有书本的知识才是知识?大字不识的小宝威风凛凛地推翻了这个谬论。
当然,有人会说我偏激了,这些歪门邪道,是会引人误入歧途的。
但是,不要忘记了,就像金庸大师他自己说过的,传统中国人最重视什么?两个字简单概括,情义。
小宝他有情有义,虽然油嘴滑舌,却保持着真性情。他开始怎么样,他就是怎么样,他没有因为有钱了就忘情负义。他爱憎分明,爱兄弟,爱朋友,爱美人,爱钱财,爱享受,却始终是有原则的。他做事利人利己,他懂得什么钱可以拿,而什么钱碰一下都不要妄想,他懂得保护自己,想着为自己和他人留一条后路。
现代商业中最好的方式:双赢,小宝早就做得登峰造极。
于是他的情义在举世混浊、险恶四起的世间小心翼翼地被保存下来,如同一份价值连城熠熠夺目的珍宝,照亮他独自闯荡出的属于自己的人生。
我们人人心中都有一个这样的小宝,那是另一个我们。不要告诉我你从小宝身上看不到自己的影子,小宝的处世之道,不少部分值得我们借鉴。他的出现好像是我们这些大俗之人的救命稻草,大俗无伤大雅。就像他追阿珂,失败了没关系,下次再来就是了。
所以看到小宝一种亲切之感会油然而生。
浮生偷欢。
小宝爱美人是出了名的。美女追得不多,但一枪中一个,因此老婆还是娶了不少。估计不少现代男性看了都会大吼一声:“你爷爷的!我怎么不是韦小宝!”他浮生偷欢,那佛教中的恶习他基本上条条都占,极具讽刺的是,他还做过和尚。
是不是我们该和小宝一样,仰天大笑几声?
哈、哈、哈。
我现在很想读的不是《四十二章经》,是小宝经,小宝经啊小宝经。
曾记得看过一篇文章,评论《鹿鼎记》。里面说了很多很长,我记不大清楚了,只是他说道,韦小宝这个人从来不曾拥有真正的爱情。而他所谓的娶老婆啊什么的,则是小孩子家家不懂事的表现。
仔细想想,好像还真是这样,七个老婆,个个如花似玉,却好像个个都不是小宝的真爱。双儿,青梅竹马;阿珂,倾国倾城;建宁,打闹嬉戏;方仪,侠气豪爽;剑萍,大家闺秀;曾柔,小家碧玉;还有一个教主夫人,半威逼半色诱。
可是,小宝好像很快活,也很快乐。
因为每一位老婆的背后,都代表着一份情愫,干净单纯的情愫。有的是依恋,有的是爱慕,有的是喜欢……这些我们都无法说明清楚,我们终究不是小宝。
小宝的爱情是个谜。
但他的友情却是最稳固最清澈的。
那些天地会的好汉弟兄们,那个吴三桂手下不起眼的小侍卫,那个口口声声的“十八哥”,那些王侯大臣,以及,那个偷偷和他摔跤坐着吃糕点的小玄子。
哪个不是和他打成一片的?
说到这里,我相信有很多人心中会被轻轻地扯一下。
喜欢小宝那句“大家好兄弟,讲义气”,非常喜欢。小宝说这句话时大部分时间都是真心实意的,他不拘小节,待朋友绝对是响当当的好。虽然逼不得已扮演了多重身份,他却始终照顾着他的朋友们,暗中保护他们。
着重要说的,还是那个说了千百次的康熙皇帝。没有新意,却时刻铭记。
这是《鹿鼎记》中最放光辉的一处,也是小宝最刻骨铭心的回忆。小玄子微笑,小玄子皱眉,小玄子一脸郁闷,小玄子忧心忡忡,小宝从来没忘记过。不仅仅是由于他是万人之上的康熙皇帝,而是那份少年执著的友谊。
“你爷爷的,死小桂子,这次又立了大功,”小玄子一甩黄袍,坐到龙椅上,笑语盈盈,“说吧,让朕怎么赏你?”
这是常出现的镜头。
那时的小玄子谈笑风生,年少轻狂。
那时的小桂子童心未泯,胆大包天。
“奴才愿替皇上分忧。”小桂子笑嘻嘻地大声说。
那时的小玄子不孤独,他有个真正的朋友。
那时的小桂子时刻挂念着,小玄子操心国家大事,希望能帮他一些。
谁也从未想过以后,当沧海桑田过后,谁也不敢再信任谁。没有勇气,再踏出半步,他们以为可以从对方的世界中全身而退,却发现是徒劳。没有人成功,义气这两个字,友情这一个词,说得轻松,却如千斤石头,沉重又伤心,
爱可以轰轰烈烈,友谊呢?
当小玄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康熙。当小桂子的小小桂子接连出生。他们所要担负的,超出想象的多。
谁还敢毫无顾忌地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谁还敢你一拳我一脚打得畅快淋漓,谁还敢互相拍着对方的肩头,相视而笑?
孩子可以变成大人,而大人,却永远无法回归孩子的童真。
纵使江山如画,人世繁华,天下为我所拥,可滚滚东逝水,偷不到流过的时光。
这是人生的沧凉无奈。
人生在世,知己难求。但求人间一醉,能把酒言欢,笑看尘世,又有何不妥?
小宝带着自己的欢喜与惆怅离开,留给我们的,是无限的感慨。我只是普通人,我不想解析里面的什么讽刺什么含沙射影,我只是想说一点普通人的想法,我也只能把自己的理解说到这种程度。
而《鹿鼎记》,好似一杯酝酿千年的美酒,淳厚,香甜,永远读不尽。
来自:
豆瓣
作者:
东方星$
时间:
2012-8-17 14:08
《鹿鼎记》是金庸先生最为奇特的一部书,同时也是代表其最高成就的封笔巨著。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对于人物的塑造一般认为是三个阶段:由早期的大侠到中期的无侠再到后期的反侠。大侠的代表就是像郭靖,萧峰等的一系列侠之大者;无侠之代表作即为中期的《连城诀》,主人公狄云只是一个普通农民,而且武林中都是人心险恶,刚刚贪财一直最终都葬送金银珠宝之中,没有侠之大者出现来拯救众生;《鹿鼎记》则又是典型的反侠,主角直接是一反派人物。
《鹿鼎记》以清朝康熙年间诛杀鳌拜、平定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施琅攻克台湾等史事为背景,描写扬州妓女韦春花的儿子韦小宝如何因缘巧合,被侠士茅十八带到北京,从冒充太监小桂子开始,周旋于康熙朝君臣、明室贵冑沐王府、反清组织天地会、邪教组织神龙教,以及平西王吴三桂、西藏喇嘛、蒙古王公,甚至俄罗斯王族之间,左右逢源如鱼得水,最终娶得七位美人归隐江湖的传奇故事。小说一反常态,从主角为大侠的题材中跳出,主人公定位成一个只会耍小聪明的无赖。这样做首先就别有新意,令人耳目一新。其次,本书非但没有大侠,反而在反讽大侠。像陈近南一类的人还算不多大侠。而像之前《碧血剑》中出现的归幸树夫妇那些所谓的大侠,在这里成了被批判的对象。这一点对于武侠小说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然而,《鹿鼎记》还有很多独特之处。就我个人来说,初次读这部书时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是一部笑话书,不是武侠作品。小说从头到尾无不充斥着各种搞笑桥段。印象最深的就是康熙说了自己的宏愿,要做像尧舜禹汤那样的皇帝,韦小宝没有听懂,但自己感觉这句话对于讨好皇上很有帮助,于是就不停的重复“鸟生鱼汤”这四个字,很是有趣。聚赌时使用水银骰子,袖中藏刀杀死喇嘛等等情节。看到最后不得不佩服金庸先生的调侃能力,如《尼布楚条约》上面的黑色墨迹其实是韦小宝的名字,两个原因:一,他不会写字,怕别人耻笑,故意抹黑;二,条约签订好后被人抹了一下,正好抹掉了韦小宝的名字,后世就不得而知了。结尾时,韦小宝想搞清自己身世,就去问他妈在生他前和什么男人上过床。结果他妈回答,汉满蒙回藏都有,不过,还有一个喇嘛,每次睡觉前都念一段佛经。其实,你更像那个喇嘛……每次看到这些内容,我都会捧腹大笑,暗暗佩服金庸高强的语言功底。
《鹿鼎记》相对其他武侠小说还有许多独到之处,如每回的章回题目都是出自其祖先查慎行的对句,很有特色。而且里面对于扬州当地的风俗,盐枭以及妓院内部场景描述的淋漓尽致。不仅人物形象变了,连故事发生的环境也做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之前的武侠小说大多将环境定位在英雄大会,还是什么比武大会,屠狮大会的,而这部小说刚开始就是妓院内部的纷争,很是特别。据金庸先生自己描述,他从未去过妓院,赌场一些地方,都是据别人介绍自己构想出来的。所以很是值得称赞。另外,金庸还就此书表现出了自己开明的民族观念,无论是汉族统治还是满族统治,只要能为人民谋福利,那就是好的政权。这些当然体现在了韦小宝的身上。他一人兼多重身份,即使满族高官,又是反清组织中的香主,直接被总舵主收为弟子。所以,到了最后关头,他作为汉族人,不忍残害同族,而他又认为皇帝是真正的为人民的好皇帝,他又不想杀害他使生灵涂炭,况且汉族人统治的明朝后期就是因为腐化堕落才被满洲人给颠覆的。所以,他选择了隐居,写妻儿老小归隐山林不再入世。这应该也就是金庸先生个人的情怀吧!当然,《鹿鼎记》有很强的讽刺效果,很多故事其实是在影射现实社会。如鳌拜被铲除以后,韦小宝和索额图负责抄家,期间,两人的种种丑恶嘴脸表现的淋漓尽致。其实,现实中这样的贪污贿赂很严重,这又体现出金庸先生对于现实的忧患意识。有时,为了达到讽刺效果,作者有不惜使用脏话秽语来增强效果。如韦小宝经常挂嘴边的“辣块妈妈”,以及调戏女子让其为之唱《十八摸》这样的浪曲。还有许多。这些就像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初看那会不屑,可能也只是一笑而过,然而,多次看下来,你就会懂得作者这样设计的良苦用心了。也许,这也算是《鹿鼎记》区别于其他作品的独到之处吧!
总之,《鹿鼎记》是一部奇书,有人曾问过金庸,为什么《鹿鼎记》之后不写了,他说,写不出来了。或许,《鹿鼎记》真的达到了顶峰,无法再上了。它不仅在现在,即使在将来,也还是会独树一帜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Shammi$
时间:
2012-8-17 14:08
看完这本书,我发现……
康熙其实是深深爱着韦小宝的
康熙这货绝壁是个傲娇受!
最后那章里写到:
康熙左足在地下一顿,笑道:“你有耻的很,滚你的蛋罢!”
一个撒娇的小媳妇形象跃然纸上!
来自:
豆瓣
作者:
虞城的$
时间:
2012-8-17 14:08
幼时读金庸,心里有一套武侠的道道,大致是主人公少时遇大难,后又遇奇书或奇人,练成绝顶神功(葵花宝典算么),而后或行侠江湖或报仇雪恨,结局会携手佳人终隐江湖,凡此种种。鹿鼎记这本书读至第二册,我心里期待的故事仍末开始,疑问中匆匆读至结尾,知道了以下:韦小宝有七位老婆(不管原来是谁的),韦小宝带着七位老婆怀揣大大银票去了大理快哉快哉去了。最后一个疑问给了金大侠:这书怎么不武侠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残缺的$
时间:
2012-8-17 14:08
2007年的夏天残缺的和谐第一次接触金庸的武侠小说,就如风卷残云般将一套五本的《鹿鼎记》在短短一周内全部消灭干净,说起看《鹿鼎记》就不得不得到我的文学老师张宝贵,他在课堂上一再呼吁大家可以对金庸的其它小说“置之不理”,但是《鹿鼎记》有机会一定要尝试着去看,也许从文学角度看:韦小宝是金庸作品中刻画的最入骨三分的人物之一;更重要的是韦小宝的做人准则在当代还是有不少借鉴意义。
既然自己对这本书有如此好感,看完之后免不了写上一些感想和朋友们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读《鹿鼎记》的快乐。
小时候对它的情节的记忆仅陷于“一个坏男人讨了七个美女做老婆”的故事,其它的一概不知,经过了这次细细品味,一个活生生的韦小宝出现在了自己点眼前。
他能做成这一件件的大事(当然主要是作者虚构出来)有一点不得不提到,那就是他讲义气,人在江湖飘,哪有不挨刀!但是一旦一个人能在任何时候做到“讲义气”的话,他的朋友自然不会少,所以在种种窘境中都可以化险为夷也就不足为奇了。
韦小宝第二个令我感触颇深的是他“工作”的手段(也就是方式方法)不管是在康熙面前还是在天地会的会众面前他始终掌握着一条原则:好汉不吃眼前亏,也就是说即要做到讲义气,但是又不能莽撞行使,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原则性和灵活性辩证的统一”,他能够将两者如此完美的结合起来真是不简单。
谈了韦小宝的为人处世,再回到现实中来看看自己吧,要说到讲义气,残缺的和谐从小到大都一点不含糊,可是说到随机应变,自己可就差远了,要是自己换成他,遇到同样的意外的话,即使自己武功再高也不知道死掉多好回了。
不知道朋友们是不是喜欢金庸,是不是喜欢《鹿鼎记》,但是我想如果有时间的话朋友们翻上一翻说不定会有“胜读十年书”的感觉奥!
来自:
豆瓣
作者:
wth76$
时间:
2012-8-17 14:08
阿青女侠没收徒弟,越国武士学了点皮毛,也许就是韩小莹的越女剑法
达摩祖师的事金大侠没写,咱也不好瞎猜。不过金兵、蒙古、满清南下时少林寺都没好果子吃就是了
到了北宋时期,逍遥、少林、丐帮、段氏、慕容氏等济济一堂,还被本因方丈称为“武学衰微”的末世
北宋的武林人士为杀萧氏父子死了不少,之后为救萧峰又挂掉一批,结果萧峰自杀,慕容发疯,虚竹、段誉无心武学,六脉神剑、凌波微步、斗转星移等神功和逍遥派武功相继失传
靖康之难后大家跟着王重阳抗金肯定得死不少人,襄阳城破跟着郭靖又挂掉一批,降龙十八掌残缺、九阳一分为三
赵敏设计和朱元璋清洗又处理掉一批 ,教主归隐九阳、九阴、乾坤失传,明教和六大派式微
华山大乱斗死一批,五岳剑派除名,向问天无野心神教式微,冲盈携隐后独孤九剑失传,葵花、辟邪失传
袁承志扬帆南海带走一批,华山派分裂,中原大派都匿了,剩下的就是神拳、安通、九难、近南这些了
安通、九难、近南等一流高手遍寻天下后得出结论:当此末世、武学衰微、唯一人骨骼惊奇,可传衣钵……
韦爵爷不负众望,干掉了神拳归家和一剑无血,然后甩手走人,老子不干了!
红花会远遁回疆带走一批,准一流和二流高手也走得差不多了
胡田范苗百年相爱相杀,苗人凤火并胡斐双双失踪
剩下的武林人士先被血刀老祖一人杀的落花流水,后被千年前的毒药团灭,江湖基本清净了
什么?您是幸存的武林高手!太好了,跟我去侠客岛喝腊八粥吧
来自:
豆瓣
作者:
异想家$
时间:
2012-8-17 14:08
近日迷恋武侠小说,刚看完《鹿鼎记》,看完之后小说之后,有看了各种版本的影视作品,包括电视剧、电影,《鹿鼎记》可能是我长这么大看过最好看的小说了,我读这部金庸先生的封笔之作时常常看到晚上凌晨两三点、常常忍不住独自傻笑和拍案叫绝。
当然影视作品更多是抓住小说精彩的情节来吸引观众,不求厚度、高度,但求有趣,吸引观众,但小说不一样,广阔的历史背景,丰富的史料插入,大大提升小说作品的厚度与高度。
小说开始用了很长的篇幅作铺垫,以《明史》一案为线索,展示文字狱的的背景,然后出现陈近南救顾炎武和黄宗羲的等人,牵涉出反清复明的天地会,再引出茅十八扬州丽春院维护天地会名声大战盐枭,韦小宝因仗义出救而出场,接下来就是韦小宝精彩离奇的故事了,那时韦小宝才12岁,其实整部小说作品中韦小宝几乎都是小孩,其实这样设置是合理的因为古时交通不便出门远行动辄数月,韦小宝几乎游遍全中国历经种种古时,所以需要的时间较长,但是对韦小宝的成长过程中的改变不是处理得很好。
其实《鹿鼎记》是部非常具有后现代主义的悲剧性小说作品,很多多人很难理解,明明这么搞笑,不是喜剧吗?其实要读到后面才越发伤感。有人说,金庸最后一部作品要弥补以前作品所有英雄的遗憾,帮助所有读者实现英雄梦,弥补遗憾是让韦小宝大发其财大揽其权,不用面临以前几乎所有金庸作品英雄面临感情抉择,而是一口气让其占有7个如花似玉的老婆。所有读者的英雄梦是既不需要文才又不需要武功就能才成为英雄,而且大把大把的银票,大权在握,江湖上人敬重,名气远播,更难得是同时搞定七个漂亮老婆。而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读者和观众都会习惯性的寻找一种代入感。男生爱看毛片,女生爱看偶像剧都是如此,都是把自己代入里面的主角,当然文艺作品还有一种作用就是给观众以发泄感,自己内心渴望的、压抑的心理都会在文艺作品中得到宣泄,这也是为什么文艺作品最常见元素有性、暴力、金钱、爱情,其实这些都是人们最渴望的东西,但在现实有常常不能满足,所以在代入感的基础上,通过作品中人物、情节、事物获得一种满足进而获得一种压抑的宣泄。
金庸老先生是只老狐狸,一直把各种读者喜欢的元素的加入自己的作品中,悬疑,武侠,爱情,恐怖,探险寻宝,战争,情色。我觉得这点事中国当下导演最需要学会的,尽管他们做了很多尝试,但是如何恰到好处的加入就需要技巧了。金庸老先生讲故事的能力不得佩服,但是他作品还是以自我创作为主,照顾读者口味为辅,现在很多导演却是想法,要么有走入另一个极端,完全忽略观众感受和市场操作规则。
最近也开始读古龙作品,虽然很多人评价,金庸古龙各有特色,但是我觉得金庸讲故事的能力还是强很多,读金庸小说常常欲罢不能,沉浸其中。但是,尽管古龙小说总是悬念迭起,让人猜不到,就情节和人物塑造已经各种描写还和金庸是差个档次,总是感觉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很少拍案叫绝,对感情的描写也远逊于金庸,有关历史、文化就更别提了。
各版改变影视作品
1998年陈小春版《鹿鼎记》(电视剧)
陈小春版《鹿鼎记》可能算是我们这代人最经典的一部,尤其是陈小春对韦小宝角色的塑造,而且影视改变应该说也是比较成功,尽管少了原作的大气(香港剧一般都这样,人力等资源有限)。但是弥补了原著中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对曾柔和小宝之间感情进一步深化,对阿珂的描写也好了很多。但是,和原著比还是差太远,一是文化上,典型的文学作品变成娱乐作品,忽略其历史背景和深刻内涵,重在突出情节。不过电视剧本来就是用来娱乐消遣,考虑到观众的口味和水平,这样改变是很成功的。二是情节的省略,可能是基于资源有限和影视作品的特点所以省略了很多情节和人物。
1992年周星驰版《鹿鼎记》(电影)
周星驰版是改编程度最大的,但是也是最搞的一部,如果不考虑原著的画,这部鹿鼎记还是很成功的,周星驰把韦小宝人物性格加以夸大和喜剧化,里面颠覆的很多,经典台词也层出不穷,很是经典,而且92年拍的,在各方面看起来都远超陈小春版,相比之下,陈小春版太寒碜了,这也许就是电视剧和电影差别吧。Ps;这版的建宁公主和多隆应该是最经典的。
2008年张纪中导演黄晓明主演《鹿鼎记》(电视剧)
张大胡子这次挑黄教主演韦小宝实在是,实在是,唉,韦小宝就这么被糟蹋得不伦不类。尽管很想尽量尊重原著,尽管挑7个美女来演(尤其是教主夫人很正啊),但是双儿让何琢言给糟蹋得不行(这小贱人貌似是超女出身,而且还糟蹋了另一个金庸笔下我最爱的女生--小昭,不光长相难看,演技也超烂,很怀疑是被潜规则了)。还有沐剑屏挑的演员也不好,那种清纯感一点都没有。唉,张大胡子近年把金庸剧糟蹋得不行。
2001年张卫健版《鹿鼎记》(又名小宝与康熙)
这部作品最,两大看点,一是韦小宝老婆最美的一部,朱茵、林心如、舒淇等等,二是最想想模仿就是周星驰版的《鹿鼎记》一部,就连演员很所收拾原班人马,吴孟达演的海公公,徐锦江演的鳌拜,剧情也很多雷同之处。但是,尽管让郑伊健演陈近南,但是郑伊健档期不够,结果冒出胡德帝代替了陈近南。而且,张卫健最喜欢挑战或者更确的说应该是模仿周星驰,但是最后还是搞得有点不伦不类。PS:让林心如演建宁公主实在是不合适。
1984年梁朝伟(韦小宝)、刘德华(康熙)版《鹿鼎记》
杜琪峰导演,梁朝伟、刘德华主演,阵容算得上很牛逼了,但是影片实在太老,比我年纪还大了一把,效果看起来实在难以接受,拍摄之简单,唉,实在是看不下去,听说曾经还是火过一把,成为一代人的回忆。
来自:
豆瓣
作者:
全民鹰$
时间:
2012-8-17 14:08
写在前面
更加宽广的世界,存在于我们首先摒弃成见以及与欲望和解之后,鹿鼎记的精彩,是因为加入了更多现实的东西以及更加多重的叙事手法,其中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重叠所展现的画面感和结构感作用显著。
一话直陈,相对于行文的艺术,我更倾向于故事内涵,我想要谈谈这个。
种树摘桃和像鱼一样思考
韦小宝的经历神奇却又顺理成章,体现了身兼多职无与伦比的发展优势,是对所谓职业规划的调侃,这是一个种树与摘桃之间的关系。我们不种桃树,没有桃子;种了桃树并没有种苹果树,那么我们的桃树种得再好,还是没有苹果;我们种了桃树苹果树梨树,但是我们树上永远不会长出鲍鱼来。在不考虑市场交换时,情况就是这样。
人生本来就是不能够被规划的,也许被规划的人生本来有更好的出路。今天看了下Nokia失败分析,里面有句话我印象很深,就是我们持续不断地坚持我们的优势时,我们失掉了发展其他优势的机会,百度李彦宏说他现在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做自己不想要做的事情,这是他保持百度继续进步的方法。
话回正文,韦小宝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高超技能,出身不行武功不行连文字也大字不识,但是他就是干出事情了。他成功可以归结为一点,每次危机,他总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拍皇上喜欢听的马屁、遇到危险讲对方感兴趣的机关、送礼行贿、讨好师太、招降罗刹国等等,正应了那句话:如果你想要钓到鱼,就要像鱼一样思考。
关于写作技法
行文至此,我发现苏童的文章可以说是侦探小说的反义词,他幻化出一个叙事的角度来演绎整个故事,这种方法像极了拿着一个放大镜去观察珍贵的古玩;而侦探小说是把读者留在幕布之外,然后一件一件展现剧情。而金庸小说是两者的结合体,他把读者的观察角度预设在韦小宝身上,然后让韦小宝去看这么一场大戏,其精彩的程度当然会远远大于苏童类型,这是系统的升级,就像Andoid会比Sobiam高级一样,程序自然会高级很多;而且,在这场戏中,台上的演员可以和韦小宝这个观众互动,台上的演员会思考和掂量观众,故事结构丰满许多倍。
以后如果我写小说,我会参照这种写法,同时我会加上去更多的悬念,让这观众和演员站在另外一张巨大的幕布之外,同时创造更多的联系,让圈里圈外的人们有更多的更加多样化的互动;当然,所有这些都应该发生在我决定写一写某些我认为必写的大主题之后。主题是比内容更加重要的存在。
写在最后
这本书最大的问题是韦小宝的变化,我根本不相信韦小宝在摊牌之后还能够和康熙讨价还价。而金庸的偶像康熙竟然容得下韦小宝,都是问题。故事是故事,历史是历史。最后三章写得很急躁。
来自:
豆瓣
作者:
香蕉皮$
时间:
2012-8-17 14:08
不管看几遍,韦小宝这个形象都会让我想到陈小春,他诠释的太到位了吧!总体来说,该小说不算是金大侠著作中我最喜欢的,因为故事情节太过巧合和设计,感觉不太真实,甚至有点悬。但韦小宝这种突出的人物性格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不见得传统的英雄才有很大的社会价值,这种小痞子也一样可以做出大事,关键是要将人摆在合适他的位置。
来自:
豆瓣
作者:
飘风自$
时间:
2012-8-17 14:08
读了倪匡的《再看金庸小说》,发现他的很多观点和我原本的理解不太一样,尤其在对韦小宝这个人物的理解上,和我原来的认识有很大的偏差。在我的印象里,虽然我承认《鹿鼎记》是金庸的集大成之作品,但对韦小宝这个人物是不怎么欣赏的,总觉得他不务正业,和传统武侠小说中的那些一身正气,有情有义,武功高强的大侠有很大的不同,韦小宝武功不精,但却善于人际关系,纵横官场,情场,仅凭一张嘴和小聪明而得到了一般人的不到的成就,也未免有些讨巧和不能令人信服之嫌。
倪匡在《再看金庸小说》中对韦小宝这个人物可以说是青睐有加,还把他评为“上上人物”,倪匡这一段的叙述也是十分有趣的(为避凑字数之嫌,截取其中一段):
“一仁兄首先发言,也义正词严,身份若天下一十三省的武林盟主焉,曰:‘他拿石灰撒人眼睛,这是下三滥的行径!’”
“用石灰撒人眼睛,当然是下三滥的行径,毫无疑问,可是,下三滥也是武林人物,而韦小宝在用石灰撒人眼睛之际,根本连下三滥也不是,只是一个小孩子,只有十二三岁,当时,茅十八已受重伤,受人围攻,情势何等险恶,而韦小宝只是一个孩子,居然临危不逃,但是这份气概,已罕人能及。”
“有一位先生大声控诉:‘韦小宝赌钱!’”
“不知道是应该长叹一声,还是应该哈哈大笑,如果可以从一个人赌不赌钱而判定这个人是好是坏,那么,世上所有人都是坏人。”
“一位女士理直气壮的说:‘韦小宝娶了七个老婆。’”
“可是韦小宝的七个老婆,全是心甘情愿跟定了他的,对韦小宝有真挚的情谊,一夫七妻,其乐融融,通吃岛上的旖旎风光,求诸人间,几不可再得,那么韦小宝又有何罪之有呢?”
虽然倪匡之言有为韦小宝开脱之嫌,可是看到这一段,我不禁也扪心自问,为什么也不喜欢韦小宝这个人,他的那些缺点,正常的人又何尝没有,看倪匡先生三言两语将这些缺点反驳的干干净净,我也不由地反思,对于韦小宝,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评价这个人物呢?
首先,它相对于传统武侠小说中的英雄式人物,如郭靖,乔峰等,他更贴近普通人,也更真实,仿佛在现实生活中也会找到这样的人物。我想,这也是韦小宝这个人物的塑造的成功之处,那些似郭靖,乔峰之类的大侠给我们的形象总太过高大,品德总太过高尚,感觉总太过遥远,仿佛只能存在于小说中,但对于韦小宝,我们都会觉得他虽然有了一番成就,但还是十分贴近我们的,看到他的一些小缺点,我们也会会心一笑,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
其次,韦小宝并不是不学无术,他深谙做人之道,交友之义,精娴赌博之理,用兵之策,熟练应对之法,奉君之方,一身皆是术,而相比之下,武功高强如陈近南,却因为不懂权术而在台湾施展不出自己的才能,受郑克爽等人的牵制,也许怀才不遇才能体现出一个英雄的悲壮情怀,但韦小宝不是悲壮式的英雄,他是一个聪明的“英雄”,他用自己的灵活应变,待人之道化解了接踵而至的危机,而反观他处理的每件事,相比于真正的英雄,他处理的也算是不差。所以做英雄,不一定非要武功高强,义薄云天,有时使巧劲,往往事半功倍。
相比于那些真正的英雄,之于郭靖的报国无望,乔峰的种族困惑,杨过的离别折磨,张无忌的优柔不决,韦小宝可以说是活得最潇洒的一个人物了,他于是总能想出办法,逢凶化吉,心无忧虑,这样的人物,也可以算是金庸笔下的一个特例了。
恐怕没有一个男人会不羡慕韦小宝的拥有七个美貌如花老婆的左拥右抱,对于韦小宝的爱情观,我是不赞同的,我处于现代社会,支持一夫一妻制,也相信“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相濡以沫,至死不渝。但韦小宝处在封建社会的一夫多妻制度下,产生那样的爱情观,我是可以理解的。
综上所述,我觉得我们应该对韦小宝产生重新的认识,他是一个“英雄”,但是是一个非典型性的英雄,他用自己的口才和聪明解决传统大侠用武功和义气解决的问题,也许,这正是《鹿鼎记》的成功之处吧。
来自:
豆瓣
作者:
非常规$
时间:
2012-8-17 14:08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职场生存手册,高一高二时先来无聊,在上厕所时的专用读物,里面满是人情世故和如何拍好领导马屁的学问与处世哲学。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这本书是我为人处世的导师。 无论怎样,嘴上先要让别人舒坦,处理事情要灵活多变,还有其他事情就交给上帝吧,天上会掉下来个沐剑屏,还有几十万两银子的。
因为高一高二上厕所加起来也蛮久的,这本书反复看了有5,6遍了,最喜爱的情节就是海公公那段还有神龙岛那段。我看小说完全是看看情节,也谈不上什么研究。双儿是里面最讨人喜欢的,她的出场犹如江南小雨搬丝丝绵绵。
大家都喜欢帮金庸的书排名,我无疑是最有发言权的,因为12本全部看过好几遍了,这个第一,有人说鹿鼎记有人说笑傲江湖。 我细想想,笑傲江湖里面的桃谷六仙真的是讨厌的不得了,每次翻到他们出场我都跳着看,鹿鼎记也到没有需要跳着看的,整本书都还能够接受,要说嘴讨厌的无疑是前几张跟茅十八的,但也没到需要删掉的地步。
世界是荒谬的,现实本身是不可认识的,人的存在是缺乏理性,人生孤独,活着没有意义。 人在荒谬的世界中孤立无援,身不由己,人在面临荒唐的生存时,尽管每个人的观点不同,但从深处来看,都有同等的地方。以上不是我的看法,是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用于这本书也同样适用。
来自:
豆瓣
作者:
三鲜伊$
时间:
2012-8-17 14:08
我想我们这一代人都会深受陈小春版鹿鼎记的荼毒吧?至少我是,所以很早就开始看金庸小说直到现在才看鹿鼎记,因为在我的接受里双儿就是韦小宝青梅竹马一起在扬州长大的好姑娘。可是没想到的是书里面她是庄家三少奶奶送给韦小宝的丫鬟。
金庸的这几个长篇小说都看完了,鹿鼎记是最欢乐的一部了,我觉得也是和历史结合最多的一部。多亏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才让这本书的内容这么精彩。“杀鳌拜是第一件,救老皇爷是第二件,五台山挡在皇上身前救驾是第三件,救太后是第四件,第五件大事是联络蒙古、西藏,第六件破神龙教,第七件捉吴应熊,第八件举荐张勇、赵良栋他们破吴三桂,第九件攻克雅克萨。”
其实整本书只有一点不满意,就是金庸给双儿的待遇,先不说她是庄家送给小宝的丫鬟,就说她已经成了韦小宝的人,可金庸还是拿她当一个丫鬟去写。韦小宝确实挺喜欢她,可是看到方怡立刻就把双儿扔到脑后只顾跟方怡在船上卿卿我我,看到阿珂他也心里大喊什么双儿什么方怡统统不要,在岛上看到阿珂他立刻出神连双儿喊了句“相公”他都不理。要知道是双儿熬夜把上千块的碎羊皮拼成了龙脉地图,要知道是双儿拼了命给他挡了一剑,要知道他在山上当和尚是双儿一个人守在山下等着他,要知道他去云南的路上跟建宁翻云覆雨时是双儿暗中跟在旁边随时准备保护他,要知道风际中在通吃岛要杀他是双儿开枪打死了风际中,要知道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他需要第一个冲上去帮助他的就是双儿。
双儿的亲厚,阿珂的美貌,苏荃的武功,方怡的机巧,沐剑屏的天真纯善,曾柔的斯文,阿珂的刁蛮。其实整本书看下来我还是最喜欢双儿。
好在,最后韦小宝意识到双儿的重要了,他说双儿是他四宝中的一宝,后来阿珂和双儿都不在身边时他常常想念,但终究想双儿的次数比阿珂多了些。我不管金庸最喜欢的女主角是谁,我只想让金庸给双儿一个名分,一个比丫鬟高一点的名分,虽然她是七个老婆中年龄最小的,但是还是希望她是陈小春版鹿鼎记里那个青梅竹马的大大老婆。
来自:
豆瓣
作者:
玥然纸$
时间:
2012-8-17 14:08
小桂子战战兢兢跪在厅内,小玄子向门外走去,心想着“这小子对我还算忠心”。
这句话冒出的时候,不知他想不想哭,反正我鼻子酸了。
朋友之间所谓的忠心是不用一次次试验的,那叫“义”,有则幸甚,没有也正常,不在于试不试;但君臣之间是“忠”,那是兵不厌诈的反复试探,反复揣测,很累。
人在什么时候不累?在一个人面前,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甚至不说也好,露出一个神经完全放松的像一滩泥一样的自己,这个时候不累。而这个面前的人,就是所谓至交。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小时候并未有好感,觉得那太浅白,太平淡。但在跟着骆玉明重读时,竟有一番浓郁的惊心动魄。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两个老朋友坐在一起,聊聊今年收成如何,说说天边又要下雨。临别时悠悠不舍地说,重阳节的时候还要见见啊,来看看聊聊我这满园的黄菊。
“话”这个东西越长大就越不随便了。吐口之前要揣摩,有时候揣摩它是否有趣是否值得一说,有时候揣摩它合不合对方的意。
只有对着那么几个人的时候能净说废话,说些有的没的的话,说些愚蠢幼稚、不知羞耻的话。甚至也可以一言不发。有人说过在一起不说话也不觉得尴尬才是最好的交情。
想到那个期待已久的半个夜晚,两个半年未见的人窝在沙发里哼熟悉的歌,不赶着汇报这段时间中的点滴,想说就说两句,不想说就唱。不管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只是一起走过这片刻时光,分享这刻辰光下的情绪。天没亮就告别了,什么也没说,但我知道了这一切什么都没变。
就像这诗里的东西,骆玉明说“不讨论重大话题,是因为‘话题’不重要,‘会面’才重要。”
《鹿鼎记》读到四十多回,颓然地放下书,面前的两个少年站在各自的蒲草上,湍急的溪流把他们隔开。
几年前偷食的小桂子碰到个一般大的小玄子,两个人扭打、嬉笑、口出狂言、相互叫骂。那时候他还不显得是他妈的什么皇帝,他也不是他妈的什么韦香主。故事的后来,时间的河流还是为他们分配了不同的际遇和角色。
在韦小宝的概念中,从没有“忠”和“善”,只有义气。或者在我看来,就是他只有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但他选择了坚守的姿态。对陈近南类似父亲那样的敬爱,对小玄子像唯一的兄弟那样保护,对阿珂不顾危险地追逐。他是个聪明狡猾的人,但每每让自己跌入险境,几乎都是为了这三种情感,因为每次与此相关的问题发生时,他都撇除了自私的理性,毫不顾忌地把自己投入漩涡当中。所以明还是清,与他都毫不发生联系,他只是个生活在高层权力中心的投机分子小混混,依靠坑蒙拐骗步步高升。然而仔细想来,他只有对陈近南和康熙是几乎没有使过他撒谎的绝技的,有的顶多是瞒着。
他舍身保护康熙有三次。他那三次挡刀抗箭不是为了表现忠勇而保护康熙,是豁出命来让自己唯一的兄弟小玄子不死。
在玄烨的概念中,家国天下渐渐大过了他心中的普世情感。在抓住毛东珠时,他心里抗争说小时候觉得没爹没娘是最重要的事情,现在竟也觉得国家大事重于那些情感了。对父母尚且如此,何况兄弟?长大了的小玄子变成了一个好皇帝,和一个冷酷的人。他也关心小桂子,也尽力护着小桂子,也知道小桂子是最亲的人,但哈哈大笑的同时心中所想变成了他是不是忠诚于我、测试他说了多少实话。也许“寡人”真是皇帝的宿命。
韦小宝和康熙的对话早就没了开始时候肆无忌惮的“他妈的”、“你奶奶的”,而是察言观色地哄着他,他高兴的时候吐着舌头小声说个“老婊子”,不高兴的时候边叩头边说“鸟生鱼商”,说“诸葛之亮,关云之长”。
对于小玄子来说,和小桂子说话要有防着一招的谨慎;
对于小桂子来说,和小玄子说话也早没了轻松,真心仍然未改,但是累了。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长大了以后的小玄子和小桂子还能与谁把酒话桑麻?
长大了以后那么多的你和我还能不能一起把酒话桑麻?
离开小玄子和小桂子的世界,只能希望对对故交长大后仍然踩在一个蒲草上,被安排的身份和角色没有构成羁绊。
若是定然碰撞的话,只好希望彼此远观,顺流而下的我仍常记起当初你童言无忌那句“他妈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trucks$
时间:
2012-8-17 14:08
这个颇有噱头的题目其实来自于对鹿鼎记的疑问。完全不是八卦。
韦小宝七个老婆里追得最苦的是阿柯。后期对他帮助比较大的是苏荃。双儿虽然最是忠心,干活最多,但是苏荃在后来的韦家已经完全有一家之主的范儿。
即使长达五十回的鹿鼎记,要铺陈韦小宝与七个女人的故事仍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且金庸似乎也真的没有在营造真爱氛围上下功夫,所以,这七个老婆,能喜欢上韦小宝简直是件太草率的事情。
通俗文学拔的再高还是通俗文学而已,在鹿鼎记的剧情进展中,明显能感到前期比后期要扎实的多,这恐怕也是当初报纸连载带来的弊病。
沐剑平和方怡对韦小宝的倾心还算比较顺利成章,毕竟是青木堂堂主,又救过她们的命,而韦小宝女孩子也自有一番温柔体贴之处。
双儿是庄夫人给小宝的小女仆,死心踏地对待小宝自是应该,更何况这两人出生入死多少次,建立深厚的战友之情也是应该的。
蛮横的公主没有见过如此个性的下人,对韦小宝产生猎奇心理也说得过去,而小宝对她的最不喜爱,也全因为她只不过要自己有趣舒心,对小宝的死缠烂打也犯了爱情中的大忌。
王屋派的曾柔出场一次就被韦小宝虏获芳心,出场第二次就被收入门下,出场第三次就上了丽春院的大床。曾姑娘在鹿鼎记中的性格刻画是完全缺失。曾柔像个长大版的沐剑屏,缩小版的方怡,总之就眉眼个性完全模糊。她为什么爱他,唉,少女大概就容易被看似英雄的人所迷惑。这个完全是仰慕版的结合。
最不通的是阿柯和苏荃。阿柯恨韦小宝不是一点半点,一心想杀了他才解气。这里有对韦小宝做派的讨厌,怕也有对师傅偏爱韦小宝的妒意。阿柯算是个鬼迷心窍的绝佳例子,郑克爽在受韦小宝捉弄的过程中已经把本性显露无遗,对阿柯的不是很在乎也早就亲口说出。阿柯竟然还一而再和小郑出双入对。这也就罢了,你要喜欢就喜欢去嘛,也算从一而终。前脚还恨韦小宝入骨,后脚离了丽春院的大床,有了孩子就刹那变了心了。
苏荃也是一样,对韦小宝是先是诛之大快,后来有了小孩,骤然变成了温柔的贤妻良母。
金大侠阿,这两人的转变也太不通了吧。
其实说白了,在鹿鼎记里所有的女人都是爱荣求贵的。阿柯嫁给韦小宝后听说郑克爽卖国,还暗自庆幸自己当初没跟了小郑来着。这七个老婆中其实也就公主还算随性有趣了。江湖女子对男子的追求是有固定的格局的,社会地位高的人反社会力度大的就受宠爱。在门第之见十分深重的金庸小说体系中,给韦小宝安排的老婆也是个个门当户对规规矩矩。就连双儿也要找个吴六奇结拜了才算配的上主人公。
也难怪金庸当初和琼瑶齐名了,也怪不得封他是通俗小说了,其实他就是个封建卫道士兼大男子主义者嘛。
所以,她为什么爱他,我不知道!!
来自:
豆瓣
作者:
Kidman$
时间:
2012-8-17 14:08
这本书不知道为什么总把这本书想到《论语》,小宝的成长过程大概也将《论语》应用到极致。
大学的思修课上,老师皮笑肉不笑的说,他床边放一本书,《鹿鼎记》,都快被他翻烂了,我们愕然。
以前曾经专门看了一遍《论语》,对于讨厌文言文的我委实不容易。我不知道从这本书中读到了什么,但它却引发了我的思考,很多地方都可以和生活相互勾连起来。
说说《鹿鼎记》,刚开始惊叹于小宝的左右逢源。本来我就是个孩子气特别大的人,不懂世故,读了几年书,甚至有点自命清高起来,觉得学些世故对于人性的摧残乃至戕害,也有点看不上《论语》,更看不上《人性的弱点》。但我这种状态却是在社会上难混的。
《鹿鼎记》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突然有想法,我要好好的去学世故,把它当成一种游戏不就好了么。在什么察言观色、见人说人话中获得乐趣,不是很好玩吗?这不就与违背自己的人性不相关了吗?
而看到最后,小宝却又失败在康熙的脚下,而康熙无疑也就比小宝的境界更高一些吧。所谓的真人不露相,就是说的这个吧。
像论语这样的书,其经典就在于微言大义,它给了解读者无穷的阅读空间,我想中国古代的很多经,就是这样成为经典的经的吧。
《鹿鼎记》讲的就是生活,为人处世的种种,而当它也得到更多解读空间的时候,也就会成为经典。
来自:
豆瓣
作者:
ti$
时间:
2012-8-17 14:08
近日重读《鹿鼎记》,觉得写的实在是好。从个人与政治的角度来审视这本著作,我又有了新的感悟。 人生于世,当有独立之思想。处在这个荒唐浊世,人不可能完全脱离政治的影响,但真正的人格是要努力去避免自身束缚于政治的藩篱之内。 但回顾历史,许多人都有过远离庙堂的自我清洁向往,却大多对个中之事知之甚少。大多人呢,所批判的独断、黑暗、阴谋等等,全是一己之见,人云亦云而已,古人有句话“庙堂之事,终是难知”,就是对于这种无奈的浩叹。 所以,《鹿鼎记》中出了韦小宝其人,伸触到了政治的核心部位,即上层人物喜欢对百姓说的那些“你们知道么?不知道就别瞎扯!这里面的事你根本就不知道。”的那些事情,韦爵爷都了如指掌。而这样的一个人,又有着浓厚的离世观念,最大的人生目标就是在扬州开三家青楼。后来他最终去国归隐,拒绝了黄宗羲等人劝他称帝,远离了康熙帝的恩威并施。。。。。 最终 金庸创作的是一个洞穿了中国官本位黑匣子的世外臣民。可以说他的历史观是在王安石、张居正之上的,也超越了陶渊明、严子陵、陈寅恪。他有着朴素的后者之行为,但同时也有前者之体验。
来自:
豆瓣
作者:
仁者无$
时间:
2012-8-17 14:08
澄观大奇,叫道:“咦,啊,古怪!希奇!哎!唷!不懂!奇哉!怪也!” 澄观奇道:“咦,你不打了?”那女郎气道:“打不过你,还打什么?”澄观道:“你不出手,我怎知你会些什么招式?怎能想法子来破你的武功?你快动手罢
来自:
豆瓣
作者:
MS林嗷$
时间:
2012-8-17 14:08
电视剧看得断断续续
全书16开正常排版有1000+看了很久才看完囧
韦小宝和女人们
青梅竹马
电视剧里演的不对 原书中小宝并没有这么一个青梅竹马的小情人(双儿啊 小金鱼啊都是小宝离开扬州之后才认识的)
阿珂
是7个老婆里小宝最花心思追的了 私以为在河间府杀龟大会后拜堂的那段过于离奇 = = 阿珂不喜欢小宝 小宝单方面喜欢她
曾柔
是用最少笔墨写的 模糊的人物形象
公主
建宁公主才是小宝的第一个女人 因为过于刁蛮任性 是个抖M 小宝后来不是很喜欢她 这点看电视剧没看出来 PS我看的是TVB陈小春那版和 张卫健那版 。。。黄教主的演的没看过 由性生爱 欢喜冤家
苏荃
小宝与此女睡过后 她怀孕了 又出了些情况 她就跟小宝在一起了 没爆点 = = 态度转变太快了 不过一般女人碰到她这样的情况都只能跟了小宝 两人并无感情基础
沐剑屏
小宝与沐剑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发生关系 两人有感情 嬉笑玩乐多 沐剑屏喜欢小宝 未必是女人对男人的喜欢 但她喜欢小宝 小宝也喜欢她
方怡
方怡不喜欢小宝 后来也多次害小宝(我觉得) 小宝心里也未必就原谅了她 = =所以两人感情并不好 最后跟了小宝也是情势所迫
双儿
好姑娘 多次保护小宝 主仆+情人关系 小宝也喜欢双儿 双儿也喜欢小宝
所以我认为
小宝的7个老婆里面 有4个并不是很喜欢他
鹿鼎记再演下去 必有几个跑掉
最喜欢的组合是小宝+双儿 两人互相喜欢会过的比较快乐~~
来自:
豆瓣
作者:
mrsmsr$
时间:
2012-8-17 14:08
读金庸小说的人,很多在十几岁时读了前几遍之后,再不会读。于是所有小说里的人物就一直在他们的心中留下了固定的印象。比如让人高山仰止的伟大的萧峰和让人不以为然但又福大命大的韦小宝。
五年前在高二的课堂里小心躲避着老师的眼线草草的读完了这本鹿鼎记,然后一阔别就是五六年。当大致对明末清初历史,广大中国人民的小心思以及鹿鼎记当年的写作背景扫盲了之后,越发的觉得这本书是一本奇书。
这是前言部分...
整部小说的人物构架和历史背景十分的纷繁复杂,主线大致有当时新兴执政的外族政权(康熙帝)、前朝强大的复辟势力(以台湾为基地,大陆各处有庞大势力的天地会)、本朝意欲策反的功臣(吴三桂等三藩)、境外敌对势力(罗刹国、西藏、蒙古),以及不成气候的其他势力(神龙教)。五方角力在中国明争暗斗。韦小宝作为同时身居五大势力重要位置的人物,整本小说明写多方角力,暗写中国人的官场政治。
如果按小说中有关说书先生大讲前明开国是怀念前朝的说法,于是本人十分阴谋论的把小说里的几大势力对号入座一下:
康熙帝政府——当时大陆的gcd政权
南明及天地会——台湾以及散落在当时中国大陆的的国民党政权
吴三桂等三藩——林彪等人物
境外敌对势力——苏联/美国 等
不成气候的势力——第三势力
由于整个历史框架太过庞大,金庸也不可能把整个清初的历史完整的移植成当时的历史。能够如此的大手笔也确实太伟大了。
一些大的细节也比较贴切,《明史》案指代gcd初年的文字狱,后来草草代过的康熙帝削藩指代林彪外逃,陈永华在台湾南明不得志应该是指代孙立人将军被软禁,海外与罗刹国有交集的神龙岛指代第三势力在美国海外军事基地的活动,等等……例子太多,不一而足
有关韦小宝,这本书把韦小宝描绘成了中国官场里最为圆滑的一个形象。做官就像韦小宝说谎,小细节做好,大环节迷糊,就可以八面玲珑。救康熙帝几命就可以身居反政府势力一次次被宽恕,救天地会弟兄几次就可以一次次向上爬。加上韦小宝一些出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于是在五大势力当中游刃有余。任凭康熙帝再英明也对他无可奈何。而且,也只有这些人才能做大官。
比起那些可怜的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他们真是惨得多了。他们可以为一个已经死掉的南明到底谁是正统打得头破血流,可以为先灭哪个敌人的意见不统一而大打出手,可是说到底,最有本事的这些人手上是没有实权的。陈永华身居总舵主高位和台湾郑家的军师,到头来还是一身本事使不出来。顾炎武先生满腹经纶,到最后还不是客客气气的对一个草包小杂种说你来做皇帝吧。
而且,不管怎么样,除了康熙帝,其他人最后还是败了。自认为最有实力的一方败了。一方面有康熙帝自己的努力在里边,另一方面,崇祯皇帝还勤俭爱民呢,除去那些势力自己内耗掉太多元气之外,康熙帝重用韦小宝,也自有其理由。
最后,中国人的官场都是没本事的人干的事情,这不光是金庸对当时时代的嘲讽,也是对整个中国人的嘲讽。
来自:
豆瓣
作者:
王传历$
时间:
2012-8-17 14:08
金庸的一系列书都离不开大侠的存在,经过一段段离奇的经历,最终成为一代大侠。最让我佩服的还是金老师的想象力,能把历史人物活活地穿插到里面去,而且不改变他们的性格。由此可见,人与人真是有差别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Homer$
时间:
2012-8-17 14:08
金庸把韦小宝写得极够朋友,他认为这是韦小宝最大的优点。我觉得“小宝义气”渲染得太厉害了,反而更注意他另一个好处,那就是,这人绝不自卑,因此也没有极度自卑感带来的诸多毛病,比如自大、狂妄、猜忌、多疑、心胸狭窄、孤癖、偏激等等。
韦小宝对自己的出身的态度,真是健康之极。他不觉得身为妓女的儿子,在妓院中胡混长大,有什么值得羞惭的地方。他当然明白阶级身份高低之别,他想也没想过什么“平等”、“人权”,只是他不把阶级分别当作一回事,表面上对身份高贵的大人物如皇帝、太后奉承十足,心底里他只当他们是跟他一样的凡人,阶级高贵,不过是威风一些罢了,但他韦小宝一样可以威风、有钱,甚至比他们更威风、更有钱,阶级根本阻挡不了他发财和夺得美人归,其他的,他毫不在乎。他一直没有接韦春芳出来,一直让她留在丽春院当妓女,并不是因为他自私、不孝,而是他不觉得丽春院是个“火坑”、做妓女是耻辱。做妓女,不过是为生活辛苦一点。
不过,韦小宝也不是笨人,世俗之见他既晓得又接受是现实,他不会到处说自己的母亲是妓女,然后迫人家鄙视他或接纳他的随便态度。
有一次,他一时诚恳起来,要对方怡剖白,但刚说到母亲在妓院生活,看到方怡面色大变,他就知道她爱不了,于是改口编了个大谎话。他当然恨方怡看不起妓女,但这种恨绝无深度,一下子就忘了。比起又要反叛世俗、又要世俗接受他的观点的杨过,韦小宝爽朗和心胸广阔得多了。
不为出身羞愧,更加不用隐瞒自己没有学问、不识字。韦小宝随时表白自己的粗陋无文,事实上,正是因为他成功、自信,懂得利用自己的短处,令对方产生优越感,因而不会对他敌视。越是成功的人(或觉得自己成功的人),就越不避提自己卑微出身,他不靠出身、阶级、资格去争取别人尊重,他有足够自信。就功德无量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Homer$
时间:
2012-8-17 14:08
纵观金庸的武侠小说,男主角中韦小宝是一个绝对的例外,这小子武功在众多男主角中可能是最差的一个了,但是这又无损他一路上爬官运亨通,从一个市井无赖,到假太监,到首领太监到尚膳司副总管太监到御前侍卫副总管、骁骑营正黄旗副都统、骁骑正黄旗都统、到最后的抚远大将军、一等鹿鼎公。相对于其他主角,韦小宝并没有成长为一代大侠,却当了一阵子大官,除了官场,韦小宝在天地会,神龙教都担任过重要职务,还是俄罗斯的伯爵,不过韦小宝这些职位和他在朝廷的职位有密切关系,基本算他官场成就的副产品。
当然韦小宝和大侠们的差别不在武功上,但也在武功上,因为韦小宝要做的事对武功要求不高。但是也因为武功不及其他男主角,韦小宝走出一条相对独特的路,成为众多主角中的唯一。其他的男主角都是大英雄、是领导者,而韦小宝可能也是英雄,但他只是个参与者。这个参与者所需要的东西和其他主角不同,那些人基本都是有领导力(leadership)的,小宝也有,但表现机会不多,同时他还有另一样截然不同的特质--这就是当一个好员工的能力--职员力。
现在的公司请人都注重所谓的团队精神,其实这也是误区,毕竟请了人未必就要他一开始就和其他人成团结队,总得试用下,发现此人可以重用,才让他加入某个项目,成为团队中的一员,然后再谈提拔什么的。我们的韦小宝一开始就是在海大富的手下独力负担偷书的任务的,然后去刺杀鳌拜也是一个人的工作,在去少林,去五台山等等,康熙可也没给他配备几个搭档,一无人手二缺资金,韦小宝还是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但是即使是独立工作,康熙还是在重用他,为什么?因为康熙看的不是什么团队精神,而是我说的职员力,作为公司的一分子最重要的是什么?康熙的密旨说:“你功劳很大,对我又忠心,有什么罪,我都饶了你。”可见所谓的职员力就是是忠心的为公司谋福利,忠于自己的公司是第一重点,倘若我们的韦小宝发挥下团队精神,自己在朝廷搞个贪污小团队做起领导,那么韦小宝有多少个脑袋都是不够砍的。而这密旨同时也告诉我们另一个老板看重的东西--办事能力,假如韦小宝办不来事,不是独力完成几个大项目,就算再忠心,还是不会被康熙重用的,也没有了犯罪的机会。
说到贪污,那大概是韦小宝最为人诟病的一件,不过这也是所谓职员力的表现。想当时,贪污乃官场文化,康熙派韦小宝和索额图去抄鳌拜的家,索额图就能理解到这是康熙要给韦小宝好处,而后来的第四十二回 九重城阙微茫外 一气风云吐纳间,康熙就表明他一早知道鳌拜的金丝背心给韦小宝中饱私囊了,但也并未追究,更有甚者还主动命令韦小宝去敲吴应熊的竹杠,可见贪污这一行动在康熙是默许的官场文化。韦小宝也顺应这一官场文化的贪起污来,这时的韦小宝如果不贪污,那么以后他办事就困难了。所以在一家公司首先要配合适应公司文化,职员力的第二点是顺应公司文化,搞到格格不入还团什么队啊!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个还要求你有足够的适应力,能适应可能和你性格不合的文化,韦小宝最后就是适应不了大清有限公司的文化自动辞职的。
当然光这几点还不够,有一件同样重要的事是必须牢记的,那就是重视公司的利益,并且帮助其他员工完成工作。韦小宝在第十回就很好的表现了这点,康亲王手下,打落了吴应熊十六名随从的帽子,并且取笑羞辱他们。韦小宝一面美言称赞,一面亲自将帽子一顶顶拾起,让他们重新戴上,又叫人马上出去买十六顶新帽相赠,使他们挣回面子。这事上他是帮康亲王出面消除了和吴应熊可能的仇恨,同时也保全了中央的名声,不至于传出去说中央的方面大员欺负地方官。他和康亲王可不是什么团队的啊!那是帮助公司的其他员工而已,至于公司利益韦小宝也保全了,使朝廷对三番动物的意图很好的掩盖了下来。这一招是三面讨好,但是假如没有重视公司利益的心态在,韦小宝不出手搞吴应熊已经是很给面子的了。
说到重视公司的利益,上面提到的并不是孤证。韦小宝的重视公司的利益其实表现在很多方面,向康熙推荐赵良栋便是一例,为私固然是交差,在公可也是物色对付吴三桂的人才,还有张勇、王进宝、孙思克这些也是韦小宝推荐提拔的,不过提拔归提拔,他可没有和这些人组什么团队搞什么小圈子。更可贵的是他还有自知之明,在赵良栋面前坦诚承认自己连大字都不识一个,如此自我揭短,将赵良栋感动得要死。知道自己的缺点找有能力的人合作,韦小宝最后不就靠赵良栋的计谋平定王屋派的吗?公司里做事也是这样,合作才有可能取得成绩,尤其是和不属于自己团队中的人合作。
不过如果只是这样,韦小宝在康熙心目中还不是无可取代的,毕竟公司员工,嗯,朝廷内外可用的人甚多。康熙给韦小宝官职和给他的任务是一样的,那是越来越大,越来越重。究其原因,韦小宝并不是一个唯唯诺诺的yes man,韦小宝也有自己的思考,并可以向康熙提供有用的意见。吴应熊送了四万两银子给侍卫,康熙本想照发的,亏得韦小宝提醒他这是在收买人心,康熙才用自己的名义发下去。同时韦小宝也肯坦诚的表达自己的意见,说真话,例如说他给康熙磕头有时是真心诚意,有时不过敷衍了事。这样的开诚布公在整个朝廷里就韦小宝一人了。
上面这些事例算是职员力的表现了,小宝是个好职员,康熙最后才会把他安排到项目团队中去,派他率领谈判代表团去和俄国人打仗,去谈判,而他的表现同样令人满意,这里算是韦小宝团队精神的重要表现了。这时康熙才真正开始倚重他,想把他拉到自己的治国团队中去,要他和天地会划清界线,消灭天地会,并在圣旨中造韦小宝的谣。不过韦小宝作为一个好的职员,同时拥有另一好职员的特质--专业操守,这个消灭天地会会的任务和他有利益冲突,大清当局有清晰的指引,规定大清公务员必须时刻保持警觉,避免任何实际上或表面上有利益冲突的情况。面对这一有违专业操守的利益冲突韦小宝果断的告老还乡了。
这个当好员工的能力和韦小宝的工作性质是分不开的,韦小宝从事过什么工作呢?第一件康熙让他独力完成的事是刺杀鳌拜,第二件是侦查鳌拜的奸党,第三件是查沐王府的幕后黑手,第四件是查访顺治……。这些工作是暗杀,调查,和所谓的特工没什么分别,所以韦小宝往好里说是大清朝的高级调查员(Senior Researcher),往坏里说是大清朝克格勃的贝利亚,康熙怎么说:“小桂子,你这趟功劳很大,探明了吴三桂跟西藏、蒙古、罗刹国勾结。这桩大秘密,我那些探子就查不到。他们只能查小事,查不到大事。”。所以做为大清机构的一员,工作上并不要求韦小宝有什么团队精神,反而要求他有组织精神--对大清政府这个组织忠诚的精神。所以如果有人用有团队精神的成员(team player)来形容韦小宝,我会觉得以偏概全,因为韦小宝的特质包括了比这还多的东西,那是当一个出色的公司职员的条件,这东西无以明我们状姑且称之为职员力(staffship)吧。通过韦小宝的例子,我们知道职员力这东西说白了就是老板希望见到的职员,能为公司做贡献就是好职员,而职员的好坏其实和他们有无团队精神是无关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笔墨丹$
时间:
2012-8-17 14:08
一个不学无术、生于妓院的小混混,机缘巧合之下被人带进皇宫,成为假太监,巧遇化名小玄子的少年康熙,与之成为玩伴、好友、兄弟、师徒;并与其设计擒拿鳌拜,威服群臣,凭借与皇帝的情义和溜须拍马的极高本事混迹官场,周旋于朝廷、天地会、神龙教之间而不被发现,并节节升官,成为一等伯爵,真乃高人啊;同时也让苏荃、方怡、阿珂、建宁公主、双儿、曾柔、沐剑屏这七个大美女心甘情愿的成为他的老婆,为他生儿育女;后为避让皇帝和天地会的双重威逼,携七美飘然而去,不见踪影。
来自:
豆瓣
作者:
曲终人$
时间:
2012-8-17 14:08
金庸很早就享得大名,作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他的才华在其作品中显露无疑,令人自愧不如,我是直到大一才认真读他作品。以前给别人借书时自己偶尔翻过(在我们县有一个文化馆),总觉得太俗,中间太过蹊跷,因此不是很喜欢,但半年前在图书馆重读他的作品,不仅骇然。对他知识的渊博,描写之生动、形象。惊奇不已,特别是他对中国古典文化那种大气的吸收,到现在又有几人能与之比肩,金老其他作品我已一大部看完,独《鹿鼎记》未看,以后再看看,我想对我又会是一次震撼,把它推荐给大家,金老实在是中国文化之幸!
来自:
豆瓣
作者:
阿紫$
时间:
2012-8-17 14:08
“我猜中了这开头,却猜不中这结局。”大话西游中,紫霞仙子如是说。然而,我早在看《鹿鼎记》时就知道了结局,我知道这个叫做“小玄子”的少年,将成为史书上所记载的康熙。他将平三藩,定台湾,征服葛尔丹,更有许许多多历史记住或者不曾记住的赫赫功勋。
可是,第一次见面时,他不过是个小小少年,尚且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虽有雄心壮志,却为将来烦恼。他二人一起摔跤,分吃糕点,还约定下次比武时间。彼时他受制于鳌拜,他从屏风后冲出,斥退鳌拜,虽是无意之举,却深得君心。后来虽然知道了他是皇帝,行为举止或有恭维退让,却仍是不失坦荡,彼此心中风光月霁。这二人,一个是少年心性,生来顽皮,一个虽少年老成,仍不失人之天性。与韦小宝在一起的时候,是他少有的可以纵情欢笑,不必摆出皇帝架子的少年时光。
我和他一起看着他慢慢成长,在尚未亲政之时,定下计谋,绞杀鳌拜;在群臣反对之际,下定决心,撤除三藩;重用施琅,平定台湾。看他一步步将权力握紧,看他渐渐渐渐喜怒不形于色。其实我明明知道,这是成为一个合格帝皇的必经之路罢了,而他们二人,一个不过是以谄媚之意度君上之心,一个不过是以权谋之术驭下之为。以他二人之性格,若不是机缘巧合,断不会成为朋友,即使成为朋友,就算没有地位的悬殊,亦是不会长久。虽然如此,我还是怀念那个少年,初见时的欣喜玩闹,后来相处时的爽朗大笑,知道自己父亲尚存人世的喜极而泣,得知父亲不愿相见的放声大哭,恼怒之下的向小宝学来的市井之骂。彼时虽无帝王积威,却颇有少年人的可爱。
韦小宝虽然是个惫懒人物,可是小玄子也是少有的他以真心相待的人。于是在他森然亮出那张底牌,缓缓道出天地会各人的姓名,职位,恩威并施之时,我心中一片冰凉。心情简直和韦小宝一样的惶恐,我明白,那个少年,终于消失在岁月中,留下的,是杀伐决断,高高在上的康熙大帝。
我只是一个看戏之人,可还是不小心入了戏,看到此地,终是止不住心中哀戚,握卷嚎啕大哭。
碎碎念:
内心怨念产生的评哈哈……囧然,我看鹿鼎记的最后,咳,哭的厉害,那时候是上军事理论课,老师在上面大讲AK47ing,同学过来瞟了一眼,曰:看鹿鼎记你也哭,是个人才。大概是很容易就带入情绪的人吧。所以不自觉的就很难过了,奇怪的喷泪点啊。呃,爬走。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请不要大意的上吧,板砖的,不要~~
亦是曾经的书评,咳,对过往的纪念吧。总之那时真的是很投入啊望天。
jannis亲的回复:
《鹿鼎记》咳。。。实话实说只看过张大胡子被批得很惨的那一版电视剧。
看的原因么,也无非想HC一下钟版康熙~XD
其实看得时候,尤其是越到后期,心情越发沉重。
那个少年心性,有点小调皮,会对着教书师傅做鬼脸、和小宝一起爬上城墙、俯瞰紫禁城、有着少年般意气风发的小玄子,终究还是被时间、被人与人的争斗和勾心斗角、被那份与生俱来的身为帝王的职责,和那个吃人的紫禁城杀死了。
就连小宝从通吃岛回来后,康熙笑着对他说的那番:“朕比你厉害,都有四个女儿三个儿子了。”之类的话,也看不到少年时候的那份争强好胜的心理了。
有的,想必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君王偶尔感性地对于过去美好韶华的怀恋罢了。
直至最后韦小宝义无反顾地离开,一切的一切,终于——曲终,人散。
康熙一人慢慢步入金銮殿,拾阶而上。
此时此刻,面对着帝王宝座,才真正是“满座衣冠尤胜雪,更无一人是知音。”
“其实,人还是孤单一点儿的好。诚心和人交朋友,早晚要上当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人间一$
时间:
2012-8-17 14:08
近日重读《鹿鼎记》,觉得写的实在是好。从个人与政治的角度来审视这本著作,我又有了新的感悟。 人生于世,当有独立之思想。处在这个荒唐浊世,人不可能完全脱离政治的影响,但真正的人格是要努力去避免自身束缚于政治的藩篱之内。 但回顾历史,许多人都有过远离庙堂的自我清洁向往,却大多对个中之事知之甚少。大多人呢,所批判的独断、黑暗、阴谋等等,全是一己之见,人云亦云而已,古人有句话“庙堂之事,终是难知”,就是对于这种无奈的浩叹。 所以,《鹿鼎记》中出了韦小宝其人,伸触到了政治的核心部位,即上层人物喜欢对百姓说的那些“你们知道么?不知道就别瞎扯!这里面的事你根本就不知道。”的那些事情,韦爵爷都了如指掌。而这样的一个人,又有着浓厚的离世观念,最大的人生目标就是在扬州开三家青楼。后来他最终去国归隐,拒绝了黄宗羲等人劝他称帝,远离了康熙帝的恩威并施。。。。。 最终 金庸创作的是一个洞穿了中国官本位黑匣子的世外臣民。可以说他的历史观是在王安石、张居正之上的,也超越了陶渊明、严子陵、陈寅恪。他有着朴素的后者之行为,但同时也有前者之体验。
来自:
豆瓣
作者:
乘船羊$
时间:
2012-8-17 14:08
韦大无赖!!!无赖的可爱。也许每个人的潜意识之中都有那么一点无赖情节,只是因为世俗的眼光,我们保持正常。金庸对人性了解的透彻,在一个无法发泄不满的社会,耍无赖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来自:
豆瓣
作者:
青木$
时间:
2012-8-17 14:08
金庸的小说中,我最爱的是《鹿鼎记》,最爱的男人是韦小宝。
从初中开始看金庸的武侠,他对我影响至深,甚至影响到我做人、待人的态度。记得最深的一个场景,我看《天龙八部》,乔峰在聚贤庄被群殴。他被群殴的原因是要救阿朱,当时的我哭得稀里哗啦:一个人对一个陌生的人居然这么好;一个好人为什么要被一群好人(当时觉得是好人)打。
上大学之后,搜齐了金庸的所有小说,是在学校南门外的一家专门卖盗版书的店子。老板对我很好,有了新书就会通知我。而我苦于口袋里的粮食不多,也只能委屈下金老及各路英雄豪杰,美女佳人了。
《鹿鼎记》从逐鹿到问鼎,妓院没人光顾的老妓女的儿子,跟有着优良血统,上天选定的龙子,两个男孩之间的情谊,两个男人之间的情义,很难处理的一对关系。
一个男人,在几大水火不容的群体之间游刃有余,堪比苏秦、张仪;面生八相,似乎天底下没有他搞不定的社会关系,天生的外交家;有七个老婆,居然互相之间没有任何嫌隙,真是深谙夫妻相处之道。这样的一个男人,友情爱情兼顾到天衣无缝,怎么能不招人喜欢呢?我看他真应该是诺贝尔和平奖的不二人选。
来自:
豆瓣
作者:
毛子胡$
时间:
2012-8-17 14:08
好吧,也说两句。
身在国外,再看一次还是觉得那么经典。
张纪中新拍的简直是亵渎圣典,看了一两个镜头就不想看了。陈小春拍的是千古无敌。
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反正我觉得除了搞笑之外确实也可以学到历史知识,可以体会那个时代很多细微的沧桑。
小玄子等角色都很出彩。
只是对结局,我也是颇多思量。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
也许,他和小玄子最好结果,是想见不如怀念。
来自:
豆瓣
作者:
馬鹿野$
时间:
2012-8-17 14:08
金庸先生曾在他的小说《笑傲江湖》中反复重申这样一个观点:只要有剑,就一定有招,就一定有破绽。这一点说的虽然是武学上的道理,但也是任何艺术创作上的道理。然而《鹿鼎记》甚至不是武侠小说,不是武侠小说的武侠小说,才是武侠小说的最高境界。
然而与其说他是一部武侠小说,不如说他是一部世风小说,将古今结合一体,对各个阶层的中国人民来了一次集体的痛批。
康熙虽贵为帝胄,但却身边无一亲信之人,朝堂之上庙堂之中竟无忠义之士,其母太后也竟然是一个赝品,于是只好将韦小宝这一混入宫廷的小流氓视为臂膀。此无论于古于今皆为讽刺中国官场政治的一笔。所有人心怀鬼胎,趋炎附势而又明哲保身,其为官之道不在为民为国,而在为私。以至于本为小流氓小太监的韦小宝一朝得势,连王爷中堂都竞相谄媚甚至称兄道弟。然而韦小宝对他们的所谓“恩义”也是不断的用钱贿赂孝敬,以致于身边总有那么几个大内侍卫为其效命,皇帝的贴身侍卫尚且如此,可见韦小宝的金钱人情做的是如何之好。在最后韦小宝落难之时,有的人当即翻脸不认,而有的人念及他平时的“恩义”而伸出援手。然而通篇作品似乎没有发现韦小宝用除了金钱之外对这些官场人物的“恩义”了。
作者对小说中的天地会一干人等总是用重情重义的笔锋进行描写的。然而他们的所谓“返清复明”又是盲目的,跟随一个只知内斗的郑王爷而心中唯有自己盲目的爱国忠义认识,难免会导致失败。小说中不止一次描写到天地会众人在未搞清事情原委前即莽撞行动,又不止一次写了他们与江湖众人的斗气争强。在我看来这是对中国的“豪侠”阶层的一个讽刺,即粗鲁莽夫的尚武好事。
韦小宝此人乍一看,没有丝毫本领。但仔细看,其全身皆是本领。他的本领所有中国人都有,只不过有的人不能做、不敢做、不想做,韦小宝通通都做了,并且不以为不光明磊落,所以一路扶摇直上。即使是在小说中奸诈凶恶的吴三桂和洪教主,难免有其不便做而又要顾及脸面的事情。然而韦小宝全然不顾脸面,心中又无丝毫道德拘束,敢于乾坤一掷、敢于冒天下之大不违从而总得逢凶化吉。这莫不是千年来中国人的一个反面缩影?中国人总喜欢将仁义道德挂在嘴上,然而真正像韦小宝这样本色出演、一身轻松的又有几人?中国人总有这样那样的顾忌、总是瞻前顾后迟迟不敢有所动作,哪及的上韦小宝敢爱敢恨,敢想敢做。中国人爱财,但却美名曰“取之有道”,然而真正把不劳而获做的如此明目张胆而又不说“君子爱财”的又有几人?许多人看到韦小宝难免会嘲笑其卑劣行径,然而千百年来在贞节牌坊下当了婊子的中国人又何其之多。
与其说《鹿鼎记》是小流氓的奇遇,不如说是中国社会的奇景。《鹿鼎记》中的种种角色形象生动活现,仿佛就近在身边。百多年前的世风也就像今天中国人正在做的那样。所以我认为《鹿鼎记》不失为古今中外的一部奇书。
来自:
豆瓣
作者:
雨隹$
时间:
2012-8-17 14:08
韦 小 宝 武 功 随 想
选自霍军著《论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韦小宝没有武功。
韦小宝天性厌恶练武,尽管他有过天下一切学武之人所艳羡的获得一流武功的绝妙机会:武功超绝的天地会领袖陈近南正式收他为徒,并将好武之人梦寐以求的内功秘诀传授给了他;少林寺达摩院首座、于天下一切武学如数家珍的武学大师澄观是他面前惟命是从、忠诚勤恳的“师侄”;武功深不可测、教授方法灵活的神龙教主洪安通受他救命之恩,任命他为白龙使,对他大加器重,着意栽培;武功出神入化、堪称天下第一的九难师太将他收入门墙,愿以上乘武功倾囊相授;享誉武林、武艺卓绝的百胜刀王胡逸之与他结为把兄弟,有求必应;更兼武功驳杂、功夫出众的丫鬟双儿时时陪伴身旁,……但韦小宝就是对学武毫无兴趣,一提练习就皱眉头,耍滑头。
金先生笔下的其他学武少年,如郭靖、杨过、张无忌、虚竹、乔峰、石破天、令狐冲,尽管各有奇遇,但他们的学武条件,无一人可超过韦小宝。倘若潜心学习,踏实苦练,韦小宝自可成为一代武学名家。可是,他根本没学到扎扎实实的一招半式,即便是他练习最为“认真”的“神行百变”步法,那用来逃之夭夭的妙招,他也仅得其皮毛,不愿深研。如果说他学习武功有哪一些最为用心、练习费过力气的话,那就是他与“小玄子”摔跤比武时从海老公那儿学得的一些名不副实的招数了。那时,他还是一个童真未泯的淘气包,那份好奇心至少是本真无瑕的。而一旦他知道了“小玄子”的皇帝身份后,这份学武的认真立刻便为对主子的讨好所替代,童心消失,奴心萌发。
因而,韦小宝算不得一个学武之人。
可是,韦小宝确确实实又是武林中人。他的活动无外朝野两地。朝中,他与皇帝的交情始自学武,而两人的冲突也源自他与武林中人的交往。在民间,他与之打交道的人全是江湖各路豪杰,他的全部活动都是与江湖、武林密不可分。所以,《鹿鼎记》是一部货真价实的武侠小说,只不过,这一次,金先生的主人公不是英雄,而是流氓;不是侠客,而是无赖;不是武林高手,而是妓院小厮;不是江湖豪杰,而是宫廷弄臣;不是铁骨铮铮的血性好汉,而是见风使舵、见缝插针、八面玲珑、如鱼得水的人间小滑头。但是,这个滑头的一切活动,都在武林的背景下进行。而金先生赋予他的那几样让他行走于江湖而无往不利的“攻防绝招”,也一如既往地富于人格象征意义。从以武写人、以技喻人的象征手法看,金先生此书,并无例外。因此,我还是想从武功着手,由技观人,谈谈韦小宝的“绝招”。
一、 撒石灰——无招胜有招
韦小宝初出江湖的第一个力作,就是杀了欲捕茅十八归案的清廷军官“黑龙鞭”史松,救了“江洋大盗”茅十八。茅十八非但不感激他的救命之恩,反而怒不可遏,大加斥责。因为他使用了为江湖英雄不齿的下三滥手段——撒石灰迷了史松的眼睛,然后一刀结果了他。直率、粗豪、胆大的茅十八崇尚与尊奉的是江湖上不成文的规矩——用真实的本领与对手正大光明地决斗。他要用自己学到的正派武功招数和功夫打败对手。但他的“游戏规则”却无法说服韦小宝。在韦小宝看来,不论用什么方法,都是要杀人的,为什么不用更有效的手段呢?他可不论什么招数与功夫,既然有更便利的方法可以弄死敌手,又何必苦练什么功夫!他在说书先生讲的历史演义里听熟的改朝换代、胜王败寇、弱肉强食的故事和在妓院中浸染的人情世故都告诉他:目的是第一位的,为达目的无所谓手段;而得到最后胜利的一方总是受人赞美和推崇的,他们就是那些“历史演义”的主人公,是进出于妓院、颐指气使地受人奉承和巴结的主儿。因此,韦小宝一开始就无视什么“真实功夫”,他一直厌恶学习武功。后来他又用“撒石灰”一类手段弄瞎了武功深不可测的海老公的眼睛,帮康熙降伏并刺杀了天生神勇、让人望而生畏的“满洲第一勇士”、朝中权臣螯拜,从而一举扬名天下,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成了有权有势的朝中重臣。
撒石灰、撒香灰这些手段无须练习,它们是在妓院出生长大的韦小宝天生具备的拿手好戏。说它们是武功显然不合适,因为它们不来自武学秘籍和武学名家,没有招数套路,没有师授传承,且为江湖英雄所鄙视。说它们不是武功也有不妥,因为它们在打斗中效果显著,选准了时机一用,就能降伏对手,取敌性命,而已被夺取了性命的敌手又哪里有机会去指责对手手段的“不义”呢?从实用的角度看,这是最管用、最厉害的招数和“功夫”。察诸韦小宝后来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战果”,无不与这些迷人眼目的花招有关。只不过所用的手边物不一定是石灰罢了。
因为无须学习,没有师承,所以“撒石灰功”无招——没有招数套路,施用时机全看对手情况而定。这让我们想起了武林名言“无招胜有招”,想起了被风清扬阐述得哲思深邃、启人心智,令狐冲使得挥洒自如、笑傲江湖的独孤九剑,想到了那“形近于无赖的打法”。令狐冲在剑术和人格上的胜利,就靠无招以对江湖众人的“有招”——太多的为贪欲操纵着的执着观念,诸如正邪、武功秘籍、天下第一的名号、武林大权等等。同样,韦小宝的“无招”——“撒石灰功”连连奏效,也是他的对手为太多的“招”——形形色色的观念欲望执迷拘执的结果。
看看吧,茅十八与对手以武搏命,有那么多规矩讲究:双方各有来路,都得介绍对手门派师承,每人必有绰号。为了符合这个套套,茅十八还随机给韦小宝封了个“小白龙”的英雄绰号。虽有权变,但还是讲究。尽管茅十八与他的对手都是英雄好汉,都崇拜天地会领袖陈近南,都意欲推翻清廷统治,与朝廷为敌,但他们还是要为以前结下的“梁子”一决高低,拼个你死我活。公是公,私是私,分明得很,“义气”得很。他们忘了,无论如何,他们是在同室操戈,战友相残。茅十八还忘了,黑龙鞭史松带了一大帮官兵来捉拿他,并不讲什么江湖规矩。为了所谓的江湖规矩,他只不过是一个貌似坦诚实则粗蛮的江湖莽汉罢了。
同样,鳌拜的“招”是他在朝中无人与抗、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他自恃功勋卓著,勇力超绝,自不把小小少年皇帝放在眼里,更无视小皇帝身边不起眼的小厮韦小宝。他的“大招”使他变得眼高于顶,横行霸道、无法无天,使他无视他人,骄妄盲目,不可一世,因而无视他人生自心底的嫉恨,无视藏在暗处的杀机。古今权力达到无人制约地步的统治者大都如此。韦小宝用他根本没什么功力可言的“撒香灰招”放翻了鳌拜这个庞然大物,小流氓的灵动战胜了大流氓的僵死,“无招胜有招”,其中实在有理可寻。
武林中人各个有“招”,因而各有各的拘执。
九难师太信奉高妙的武功,一如死死咬住夺了她朱家江山的清廷皇室不放一样。她杀不了清帝,同样在藏僧围攻下缺少机变,以一敌八,险些丢了性命,最后竟要由毫无武功的韦小宝来保驾。再高妙的武功,也总是有它的局限吧?执迷其中,其实弱不禁风。
沐王府武学渊源有自,众武士武功超群。但他们入皇宫如入迷宫,一事无成。想要推翻强大的满清统治,却死死抱住一个“唐王”的正统不放,不惜为此与天地会大动干戈,死伤也不在话下。他们的“招”使他们变成了目光短浅的“瞎胡闹”的英雄,非但无所成就,反倒每每给清帝以可乘之机,处处离不开韦小宝的回护,成了这个小滑头、这个一无所长的小流氓的衷心拥戴者。
天地会众豪杰与之相仿。只不过天地会抱住的正统旗号是“桂王”。好手们个个有一身好本领,可一遇到维护正统之事,遇到“义气”这个坎子就都显得幼稚无知,毫无远见,不是为韦小宝的“能耐”所折服,奉他为“香主”,就是在赌钱、恶作剧这些沾有流氓气息的把戏上与韦小宝同气相求。他们的活动为自己可怜的“招”所局限,往往显得荒唐:天天对暗号搞接头,开了大会开小会,却又不知所为;空喊推翻鞑子统治,激昂慷慨,却又做不了一件具体有用之事;约定刺杀吴三桂,却正好合了清帝扫平内乱的心意;出了内奸,一无所知,要么听信谣言,以为韦小宝杀了陈近南而不假思索地报仇,要么就对他顶礼膜拜一致奉他为总舵主。只要有人合乎他们的“招”——有推翻清廷、杀汉奸吴三桂的口头表白,他们就会引为同道。
颇有喜剧效果的是少林寺高僧澄观。这位八十高龄的老僧精通天下一切有来路、有记载的武功流派,精研禅理不已。他终身不曾迈出少林寺一步,于世事一无所知。稚嫩的武林女子一个毫无道理的“招”会让他茫然不知所措,韦小宝的一句油腔滑调的“流氓话”会让他联想到高深的禅理。一肚子的武学知识和一脑子的禅理蒙蔽了他起码的判断力,使他迂腐幼稚,老实可笑,使他成了流氓韦小宝在少林寺这样的武林圣地与佛家庄严宝地的“师侄”,使他在这个无知、好色、奸猾的地痞面前唯唯诺诺,诚心惭愧,诚惶诚恐。他大概永远也不懂,其实是封建皇帝的权力给了韦小宝这样的地位,他本来可以凭借自己的智慧看穿韦小宝浅薄的老底的。他不知道,对所谓深奥禅机的追索和对武功招数的应付,只要面对自己和常识也就尽够了。
最为荒诞的是神龙教一干众人。胖瘦头陀自是武艺高强,非寻常江湖好手可比,但他们对教主的权威敬畏有加,不敢稍有违抗,因而玩转了教主的韦小宝也就成了他们的顶头上司。洪安通为黑道枭雄,文才武功智谋都是超人一等,实为不世英才。他独创神龙教,网罗无数英雄好汉,威势赫赫。正因此,他钻进了自我迷信的套子,在教中建立了一整套个人迷信的把戏,听奉承话成了一种生命需求,如此“大招”,遇上了韦小宝的八面玲珑的“无招”,自是被他的出色的马屁拍得服伏帖帖,晕头转向,最后赔了夫人又送了命。韦小宝最后战胜他的那一招,竟是洪教主自己所授。
真正的悲剧主角是陈近南。这个为天下武林英雄仰慕的真君子原是明朝旧将,他追随郑氏,全力辅佐,力求复兴明室,赶走鞑虏。他的品行令人仰止,他的武功出神入化,他的政治地位举足轻重。但是,他却有着令人感叹的对郑氏主子的忠诚。这忠诚,郑克爽、冯锡范的百般刁难、侮辱和加害不能改变,郑氏内部的昏庸混乱不能改变,天地会的斗争毫无出路也不能改变。这忠诚的令一种叫法是“从一而终”。他身上最可敬的东西就是那禀承自儒家思想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格力量,这样的底气使他坚毅不拔,仁善宽博。但是,当他明知与英明的康熙对抗下去并不对天下百姓有利时,也不改变维护郑氏的念头,那就十分可悲了。一个杰出的士人一旦染上了愚忠的封建痼疾,那就无药可救。正因此,陈近南只能倚重韦小宝这个与他的君子品行格格不入的无赖小儿,只能事事依赖。他当然知道韦小宝的油滑、狡诈、懒惰、无道义感的特性,与自己这样天下公认的正人君子和义士有根本不同,这样的人,在正常情况下,给他提鞋都不配,遑论作徒弟,当接班人。可是,正如他拥有高深的武功“凝血神抓”,是天下第一豪杰,却又深深厌恶、害怕这路功夫的凶残、毒辣一样,他在那个特定的时代,似乎只能依赖于韦小宝这个他看不上的东西。韦小宝能在宫中如鱼得水,这手“高招”合乎陈近南毕生痴迷的奋斗目标,他怎能不佩服呢?当某人符合了正义之士心目中的目的要求时,手段的正当与否往往就不重要了吗?也许,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这是知识分子的必然悲剧?也许,是他们那不愿放弃的目标发生了问题,这个目标符合他们所接受的君子人格,却与时代潮流相抵触。想想诸葛亮吧,他用杰出的才能、无比的智慧和令人感动的忠诚进行的那鞠躬尽瘁的毕生奋斗,最后竟是为了保住刘禅那样一个昏君,最后竟使蜀中百姓过得清贫辛劳,他所痴迷的,也无外“愚忠”两个字而已。中国历史上这号忠臣,又何止诸葛亮一个!
令人费解的是书中一群女性。苏荃、曾柔、沐剑屏、方怡、双儿、阿珂等人,不仅绝色美貌,而且武艺超群,个个都是出色女子、杰出女性。她们几乎无一例外地瞧不起韦小宝(双儿除外,她在见韦小宝之前,就被他力擒螯拜的神话慑服了。何况她本来就是个奴才),但也无一例外地躲不开、甚至个别人还喜欢他的歪缠滥追,这也许应上了“男人不坏,女人不爱”这句适用于中国的名言。神奇的变化是在韦小宝用蒙汗药将她们拐到扬州妓院的大床上之后,身为他主母的苏荃、一向就瞧不起小宝的阿珂,突然就对他温柔起来、顺从起来了。韦小宝当然有其可爱之处,他的义气就令人佩服,但这显然不是讨得众美女欢心的必要条件。韦小宝没“招”——他一点武功也不精,这在江湖女子心目中无疑是个大大的缺憾。她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单独轻而易举地把他打翻在地。可他偏偏成了她们的丈夫,成了她们要凭借掷骰子这号无赖的玩意儿去争得他的欢心和“过夜权”的“老爷”。依我看,众女子所中之“招”,乃是中国那条最古老的法宝——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旦成了“他的人”,无论多么出色的女性,在那个男权至上的社会中,在那个只给女人提供了除嫁人就别无他途的时代里,在他面前,也只是“柔顺”两个字。苏荃此前依附并滥用洪教主权势,沐剑屏、方怡为沐王府、洪教主所用,阿珂只是迷恋比韦小宝更无赖的小白脸郑克爽,建宁公主则在宫中染上了受虐狂症,如此看,她们依附于这个男性与依附于那个男性,本质上都是“依附”。她们如果不依附这个小流氓,也只能依附另一个很难由她们自己挑选的男人,那么,她们最后投身江湖头号滑头、天地会大腕、朝中红人、皇帝的小兄弟、伯爵大人韦小宝,实在不算“嫁”错了人。她们毕竟不是莎士比亚笔下那群充满了人性光辉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哪,那些娘儿们的人性张扬的时代和人性解放的观念,她们都无缘得到。
由此观之,韦小宝的“无招”之所以无往不利,百战不殆,天下无敌,正是因为天下人几乎个个“有招”——那么多出色的男女皆有其执迷,这些执迷遮住了他们的眼睛,麻木了他们的感官,蒙蔽了他们的心灵,降低了他们的心智,使他们在某一方面留下了致命的漏洞,最后却被见缝就钻、见机行事、油滑无比的韦小宝乘隙而入,拿住了“要穴”。
这就是“无招胜有招”,这就是“撒石灰功”屡战屡胜的奥妙。讲规矩的人都有招,讲死规矩的人为招所困,贪欲而自设规矩的人成了招的奴隶,而不依任何规矩道义办事的流氓天生“无招”,反倒常常有孔可钻,常常得到了那些希求通过讲规矩而得到好处的人们得不到的实利。
有必要区分一下韦小宝和令狐冲。令狐冲学习独孤剑法,要诀也是“无招”。令狐冲天性不喜规矩,不愿受条条框框的限制,他的“无招”是追求自由的结果。因为热爱自由,他用剑舞出了自己坦诚无碍的生命激情,击败了那些为各种贪欲拘住了手脚的恶徒。他的胜利是他美丽的青春生命释放出的火花。因为,追求自由的力量无可遏止,无以抗御。但韦小宝却别有天地。他不会“招”,这是他作为小流氓天生懒惰所致。他也不喜欢武林人士的套套和规矩,因为他一点也不愿吃苦费力,一点也不想刻苦磨练。他从来也不曾像虚竹、石破天、郭靖、杨过等人那样尝到过以武砺性、借武求道从而武中得乐的人生滋味,更不会懂得周伯通式的在武功中游戏人生,在武功中享受生命、创造生命的审美趣味。不,一切精神的、符合人性的、高尚的创造性追求都与韦小宝这样的实用主义者无关。实用主义者依循的是丛林式的动物般的生存法则,他们只喜欢走捷径,图方便,喜欢速成,喜欢直奔目标抛弃过程。韦小宝的法宝就是偷奸耍滑,而这又使他拥有了现实中最厉害的“招”——实用主义。只要能弄死对手,又何必要功夫?只要能捞到大人物的信任,借来他的威势,又何必靠什么真实的武功本领去自己奋斗?只要能把女人弄到手,又何必要爱情?
很不幸,韦小宝的对手恰恰都是迷在“招”中的人,遇上了韦氏实用主义的“无招”,他们当然无人能敌。更不幸的是,中国的专制社会是天然的实用主义的天堂,这个社会要的是实利、权力和淫威,要的是目标而不是过程,要的是结果的现实性而不是手段的合理性。因而,欲求各种各样目标的人当然是最直接的利益获得者。而韦小宝的胜利,又是执着的人生态度失败的明证,因为执迷于身外幻象,英雄们、女人们成了拥有高强本领的瞎子,他们怎能玩得过小滑头韦小宝?从这个意义上看,流氓手段与武功化境其实只是一纸之隔!
从韦小宝“无招”的厉害,我们不难联想到宋襄公式的战场败将,想到无赖刘邦与项羽的楚汉战争,想到五代权相,那个在各个朝代、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都混得如鱼得水的冯导先生,想到中国历代的奸佞官僚、太监们,想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滋生着的、数不清的、永远圆滑永远“吃得开”的小人们。“无招胜有招”,“撒石灰功”赛过了高深武功,实在常常如此!
显然,人生不能没有坚持,人不能无视社会准则。社会准则正如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运动竞赛规则,不坚持它,就无所谓公平,就谈不到合理性。公平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必要前提。那么,陈近南、九难师太这些正人君子执守准则怎么就那么离谱、迂腐、荒诞与可笑呢?宋襄公的“宣仁之战”为什么就那么荒唐、愚蠢和悲惨呢?其实,问题在于时代和个人两个方面。如果一个时代道德沦丧,规范失衡,纲纪崩毁,传统断裂,进入所谓“乱世”,“鸡鸣不已,风雨如晦”,那么,执守固有准则的人无疑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孔孟都曾扮演过这样的角色,周游列国,苦口婆心,宣讲前朝的纲常礼仪,但在一个实用主义的时代,他们徒留笑柄,处处难堪,时时尴尬。而商鞅、李斯、白起、吴起一类实用主义者却建功立业,成就非凡光彩照人,如鱼得水。我们当然没必要艳羡这些所谓成功人士,作为旧时代道德的破坏者,他们自己往往自食其果,下场悲惨。我们更不能简单地谴责乱世中的真理守卫者,他们是可敬的,伟大的,但也是悲壮的,可叹的,走上穷途末路的,阮籍歌哭,徒唤奈何!号召人们去做这一类“烈士”,显然也是强人所难,虚伪粗暴,头脑发热,站着说话腰不酸。但是,如果这些可敬的卫道士不能建立适合新时代的合乎逻辑的新准则,不能拥有既不执著于腐朽的旧道德、又不臣服于新潮流的强大的自我精神创造力,只是迷恋和固守毫无活力的、软弱的“周礼”,那么,他们在生活中,要么,就只能依附、依赖于齐宣王、梁惠王等韦小宝一类混蛋;要么,就只能像屈原那样走上一条纯净而孤绝的悲剧之路。显然,如果这些君子如韦小宝那样迅速消化时代,毫无感觉地装上一肚子时代渣滓而行若无事,摇身一变而成为一个实用主义者,一条混世之鱼,那么,这个时代真正就没有了希望。
好在,总有令狐冲那样以自身力量超越于时代之上的英雄,秉持独孤九剑的剑意——自由、真实的精神,令狐冲成为了自己的主宰,啸傲江湖,仗剑走天下。
回到韦小宝。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正的流氓又是些坦诚之人,他们没有体面也不顾忌面子,因而他们能“直面真实”。直面真实的君子寥寥无几,虚饰人生的伪君子不少,而迷在“体面”中的人又何其多哉!这样,这个世界最大的实利空间,竟然都是流氓们自由驰骋的天地了。庸人多欲自迷眼,何须小人撒石灰。要是再撒了石灰呢?那就更了不得了。
二、防身宝衣与利匕首
韦小宝的厉害,除百战百胜外,也还表现在他的百战不败。前者可以他随身携带的锋利匕首为标记,后者则以他的护身宝衣为象征。
这两样东西原来均是鳌拜之物,在韦小宝奉命查抄这个倒了台的权臣宅第时私充了腰包。那一次,韦小宝以帮助小皇帝扳倒不可一世、权势炙手可热的大奸贼的功臣身份意气风发地进入鳌拜家中,与当朝红人索额图一起大发横财,一下子就各自捞到几十万两银子。这笔巨财与他建立的那个大功劳一样,成了他日后纵横江湖、降伏英豪、无往不利的基础资本。探究一下,这儿的对应关系耐人寻味。杀鳌拜是政治资本,非但赢得小皇帝终身宠幸,也还博取了天下满汉士人的一致赞誉,使他处处以英雄身份出现,享尽了风光。巨额银两则是由这政治资本直接换来的经济资本。靠这笔巨额钱财,加上他好赌与挥霍的天性,当真有交不完的狐朋狗友,听不完的阿谀奉承,数不尽的效命鹰犬。这两样东西体现在武功上,就是那宝贝背心与锋利匕首。其最微妙之处,在于它们也是得自鳌拜府中。
鳌拜为满清功臣,在康熙初年权力熏天,自是占尽中国古代权臣风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于最高统治的中心,洞悉一切政治权力信息。加上他天生神勇,又执掌天下兵马大权,连“小玄子”也惧他三分。如此之人,真个儿显得“刀枪不入、无往不利”了。故而他家中秘宝,当以防身宝衣与锋利匕首为最。但鳌拜骄横自迷,虽然亲近老皇帝,却疏远于小皇帝。这个空子,留给了韦小宝。
顺治看破世情,出家为僧,把偌大一个江山,留给了不谙世事的小玄子,太后之位被人冒领,大权落于奸臣之手,小玄子当真是无依无靠,孤独无助。正在这个时候,韦小宝靠着他的机敏混入宫中,为大太监海大富利用,去寻找《四十二章经》。在互不相识的情况下,与小玄子结识,建立了男孩子之间的纯真友谊。这份友情对孤独中的小玄子犹如甘霖春风,显得十分温暖珍贵。加上韦小宝讨人喜欢的本事,所以,后来明了了君臣关系,这份友情自然使康熙对这个无赖朋友能够百般纵容,无比亲近了。每到濒临灭顶之灾时,都是这友情帮他逢凶化吉,让他绝处逢生。而韦小宝也百分之百地利用了这份友情。当然,他十分珍惜与康熙的友谊,无论在神龙教阴森可怖的诡秘小岛上,还是在天地会英雄强烈的反清情绪氛围中,他都能守住对“小玄子”的“义气”,绝不做伤害他的事。韦小宝的义气很可贵,尤其是这义气最后使他左右为难,既不愿违逆天地会义士们的好意,又不想害了好朋友小玄子的性命,使他选择了退隐江湖为最后出路,其中多少有一丝悲壮意味,也带点儿自我觉醒、自我回归的价值,但,对最高权力拥有者——小玄子的绝对忠诚,无论如何是韦小宝的人生底线。正是牢牢守住了这个人生底线,他才能在关键时刻屡屡救“小玄子”的性命(换了别人,这赔本的买卖他是不干的,比如他曾为自己的逃跑杀了看守他的好朋友多隆,幸好没杀死。保住小皇帝这个朋友,他永远也不会赔本。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同意有关韦小宝“讲义气”是一种可贵品质的说法。韦小宝对小皇帝的绝对义气,只能由他的实用主义人生哲学获得解释),他才能一直被朝廷所重,无所不能,如鱼得水,要风有风,要雨得雨;他才能被江湖人士看重,无往不利,处处时时吃得开,玩得转。因而,与皇帝的“铁哥儿们”友谊是韦小宝获得权力、获得好处的根本法宝,如同鳌拜当年在战场上拼死作战获得功臣的地位一样,都是那样稳固。只是,鳌拜的这份特权随着帝位的更替直接转移给了韦小宝。那么,护身宝衣从鳌拜府中被查没,私下里穿到了韦小宝身上,也可看作一种政治特权的特殊交接仪式。有了这宝衣防身,朝中什么事儿办不成?江湖上的什么厉害武功可以伤得了他?
权力是中国这块土地上最神奇、最微妙、最有力量、最有价值的宝贝。在一个专制社会中,只有一种东西不受约束,那就是权力。权力是专制的基石,专制是权力的保障。因此,无论朝野,无论白道黑道,无论宋元明清,无论朝中大臣还是江湖豪客,无人不拜倒在权力脚下,无人不受权力的各种方式的支配。在书中,韦小宝的特殊权力使他进可以攻,退足以守,地位稳固,牢不可破。退守之功前已备述,其象征之物是护身宝衣,进攻之利尚可说说,这方面的标志是锋利匕首。
这把匕首锋利无比,削铁如泥,耍弄在毫无内力功夫的韦小宝手中,天下利器莫可抵挡。以鳌拜之神勇,居然也命丧匕首。众藏僧内力深厚,与天下第一的九难师太对掌,险些取了她的性命,危难之际,韦小宝却轻轻松松,从板壁后一刀一个,杀了一群强敌,令大高手九难也无话可说,匕首的厉害可见一斑。韦小宝的特权何尝不是如此?康熙称他为福将,因为他代表皇帝去办事,总是件件妥帖。综观韦小宝的行踪,他要干的事,一如他死追美女,没有不成功的。从煌煌朝堂到少林寺、五台山这样的宗教庄严宝地,从天下英雄向往的义士荟萃之盟天地会到荒诞诡异的神龙教黑帮,从豪奢煊赫的吴三桂王府到清流宅第庄家大院,从遥远的俄罗斯到海外岛屿台湾,他都得到了最大的信任、重要的职位和巨大的实利。他是朝中侍卫副总管,官封二品的伯爵,是少林寺“晦”字辈的高僧,是神龙教的白龙使,是九难师太的高徒,是清高的武林奇人胡逸之的把弟,是俄罗斯公主的情夫和高级谋士,是天地会的青木堂堂主,是七个武林美女的丈夫,是通吃岛的爵爷,是皇帝身边的大红人,也是天下英雄心目中的大英雄。红道黄道白道黑道的人们全都需要他。许多人倒下去了,玩不转了,混不下去了,没招了,他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处处得利,时时圆转。鳌拜之横不行,海大富之阴不行,吴三桂之奸不行,少林寺五台山的高僧之迂不行,九难之痴不行,天地会好汉之勇不行,藏僧之粗蛮不行,洪安通之诡异不行,郑克爽之滑头不行,甚至,施琅之精明能干不行,胡逸之的朴实痴情不行,陈近南之正直忠诚也不行。这些人不能为、做不到、办不了之事,到了他手中,全都变得轻轻巧巧,随随便便,圆转如意。比如能杀了别人仰之弥高、望而生畏的鳌拜,能害了太后也奈何不得的海公公,能赶走地位至高的假太后,能放出陷身皇宫深院的沐王府武士,能保护陷入重围的顺治皇爷,能扰得势力熏天的吴三桂气急败坏,能骗得深不可测的洪教主心花怒放,能哄得残忍而娇媚的洪夫人“娇笑不止”,能得到少林高僧由衷的崇敬,能博得罗刹公主的欢心,能笼络一大帮子宫廷卫士和江湖好手为他卖命,能使七个美丽高傲的武林美女乖乖儿做他的老婆,能轰毁神龙教苦心经营的老巢,能压服摆布精明能干的施琅将军,能收买笼络吴三桂的心腹爱将,能折服傲慢野蛮的罗刹鬼子兵,更能博取大英雄大豪杰陈近南的信任,又能让大名士、大儒生、精英知识分子顾炎武、查伊璜、黄宗羲等人衷心拥戴,提议他当汉人皇帝,取满人天下而居之。他什么事都办得成,无往不利,真正像一柄削铁如泥的锋利匕首了。
韦小宝之锋利,利在权力,也利在他的人生观念,利在他那无道义、无原则、无立场、无廉耻、无执守的“无招”上。少林高僧澄观、罗汉堂首座晦聪都认为他有悟性,根柢好,妙通玄机,看来也非笑话,其中实有至理。韦小宝什么都“无”,因为他天生就是一个无赖。无赖者,无所凭赖者也。他不依凭道德操守,自不依廉耻原则行事,什么话不可说、什么事不可为呢?他不拘执什么方法,自不忌讳手段之合理公正,什么机会不可以利用、什么卑下手段不可以行使呢?与罗刹高傲的哥萨克骑兵对峙,他只用扒裤子一招就打掉了他们的傲气和尊严;与阿珂等绝色女子交往,他只用上床“胡天胡地”一招就把她们一群收入囊中,使她们一齐做了他的“乖老婆”。
他的无所凭赖,也缘自他从一开始就没有依靠。他不是王子皇孙,不是出身豪门。他也目不识丁,没有文化渊源。他出身妓院,没有父亲。妓院那个用假情假义假话假事填充起来的地方是他的人生课堂和发祥地。那地方撕破了一切人生伪饰,嫖客与妓女进行的最直接买卖使韦小宝“早熟”了,使他一开始就洞悉了人情世故的本质奥秘,使他从里到外浸透了实用主义的精神因子,使他无视他人痛苦,无视真纯的感情。而作为妓女的野孩子,他又以偷摸零食的方式讨食,以听说书、推牌九的方式娱乐。见机行事、朝代更迭、胜王败寇、仗义疏财,这些乱七八糟的、粗鄙东西成了他的启蒙教育课本。他的最高人生理想就是开七八间比丽春院还大的妓院,这理想直到他当了朝中红人也未改变。因而他视妓院为小世界,视天下为大妓院。所以,庄严的皇宫在他眼中,无非一个大妓院,皇太后是“老婊子”,建宁公主是“小婊子”。这种类比是那么的贴切(柏杨曾愤怒地称中国古代的皇帝是天下第一大嫖客),以至韦小宝一进皇宫就如同进入了扬州丽春院,一切都熟门熟路,他置身其中,当然与之有天然的亲近,血缘的亲近,当然能如在丽春院偷吃嫖客果点一样见机行事,如鱼得水,无往不利。充斥于丽春院的妓女对嫖客的那种阿谀奉承、拍马逢迎、油腔滑调、真真假假,全都派上了用场。韦小宝的理解完全正确,宫中的营私舞弊、哥们串联、阿谀假话,与丽春院毫无二致,即以他与皇帝的关系看也是如此。
对专制皇帝而言,他当然需要友情,但更离不开谀辞专制使他与正常人和正常生活隔绝,使他成了孤家寡人,寂寞到变态的程度。因而,专制皇帝天然地需要佞臣,中国的历史早就证明了这一点,即使是康熙这样的明君也不例外。因为专制的本质即是欺骗,阿谀是专制者的精神鸦片,须臾难离,是有瘾头的。韦小宝后来隐匿不出,康熙竟然寻访不止,六下江南即为此(这当然是金庸先生的小说笔法,但其深意就在于说明,他天然地离不开这个无赖朋友,这个最贴心贴肝的弄臣,如齐桓公离不开易牙,唐玄宗离不开杨国忠,明熹宗离不开魏忠贤,乾隆离不开和珅)。同样,那些和皇帝一样有专制欲的人也不例外。哪怕是把“尧舜禹汤”读成“鸟生鱼汤”这样的笑谈,听来也别有乐趣,听久了还成了一种友情的黑话,一种独特的贴心话,一种暗号,一种默契,过久了不听还想得慌,心里没着没落,也上了瘾。而且这种话比朝中大臣的阿谀逢迎要真实的多,带着那么一种无耻的大胆,那么一种因贴心而产生的小小放肆,那么一种用故意的冒犯而获得的亲近,实质上也不乏撒娇的意味,亦男亦女,似臣似友,亦庄亦谐。显得知根知底,知心知肝。是庄严朝堂外难得的撒野,是撇过了大事大计后难得的轻松。它当然于国于民无利,但对有七情六欲的皇帝却别有奇趣。作为“朕”,作为“寡人”,专制给予他们的至高无上地位造成的孤独感、无助感是何等的浩淼无边,是何等的令人绝望啊!“大人”、“正人君子”是可靠的,比干、魏征、包拯、海刚锋是可敬的,但却是难以亲近的,没法向他们倾吐内心孤独感受的,甚至还是可怕可厌的,因为,他们会用“大道理”来教导你,他们会因此蔑视你的权威,这又是皇帝们万万不能接受的。而“小人”却是“无根无柢”的,是卑贱的,没有知识没有见识的,因此是“无赖”的。他不会也没有能力小瞧皇帝老子,他没有人格,永远不会犯了皇爷的尊严。他没有“大道理”却常有“小机趣”。他们那些“小玩意”,“小把戏”,好玩而“无伤大雅”,贴人心肝又毫无威胁。既然无人可以信任,有人能够亲近总是不错的吧。因为看透了“小人”的无能、“胸无大志”,所以就不必有所提防;因为“小人”矮自己一头,又何妨从他们身上找些自我高大感;倘若这个小人还会小小地混赖一下,冒犯一下,那就显得更有无碍大事的冒险乐趣。而小人呢,却因为这份贴近,最直接地洞悉了专制权力的秘诀。他们的无知无识,使他们操纵起这些权力来更不前瞻后顾,更加无所忌讳,更直接,更便捷。因而,“小玄子”永远需要“小桂子”(假冒的);而“小桂子”呢,就假人假做,成了权力的拥有者。有了皇帝这个强大无比的后盾,他怎能不无往不利呢!
而正由于“无赖”,“无招”,竟也使韦小宝抵达了他独特的“空明之境”。“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澄观老和尚的佩服有十分的道理。韦小宝破了一切个“执”,他成了最“游刃有余”的一把锋利匕首,金先生的象征物选得绝妙。
韦小宝的“无赖功”,是真正的中国特产,前已备述,专制使然。书中最耐人寻味的描写是,大儒顾炎武、吕留良等最后劝说韦小宝代清帝自立,韦小宝提到康熙的为人,提到他的英明,提到他的勤政为民,也提到明朝皇帝的昏庸无能。几位儒士饱读诗书,自是明白天下唯有德者居之的道理,但对满人占据汉人江山“这口气总是咽不下去”。有了这个“执”,也就顾不得什么儒家仁义之大义,要劝“小流氓”韦小宝为帝了。吕留良还以“刘邦是大流氓”的事例劝“小流氓”韦小宝不可自卑。这番对话揭出了实质。中国古代专制政治的核心,就是流氓政治,权术势政治,有奶就是娘、有利就是王的政治。即如此,饱读百家典籍和二十四史的大儒们怎能不深知其中奥妙,怎能不劝“小流氓”韦小宝当皇帝?他们太明白了,天下固然是天下人的天下,江山当然应该由仁义之君统领,但这只是“三代以前”的事,是尧舜那样的传说中的贤君的事,是私塾先生讲堂上的冠冕之词,而权力则历来都是由“有力者”而不是由“有理者”掌握的;天下当然应该为有德者居之,但天下历来却都是属于有实权的流氓的。他们知道,如果不抓住眼前这个小流氓,天下事又能靠谁?他可是当朝汉人中最吃香、最玩得转的人了。既然找不到一个合格的“大流氓”去为他出谋划策,摇羽毛扇,干一番“中兴大业”,那么,有一个“小流氓”做做白日梦,折腾折腾,总比“那口气”“咽不下去”要好得多吧。而韦小宝回故乡扬州丽春院,向母亲问及父亲之事,韦春芳说不出根由,只依稀记得汉满蒙回藏的嫖客都有嫌疑。此一点睛之笔等于说,韦小宝这个宝贝,实乃中华民族中流氓的真正传人。
从这个意义上讲,韦小宝最后拿到了全部八部《四十二章经》就大有道理可讲了。这部经书觊觎者众多,反清复明之士欲据之以断“鞑子”皇脉,清廷欲据之以保自家江山,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可见其干系重大。但无论是权倾天下的天子,还是操纵内宫的皇后,无论是武功高强的江湖奇人,还是野心勃勃的黑帮教主,无论神通广大的军阀,还是有钱有势的满清王公,全都没有得手,反倒让穿行于他们之间的韦小宝神不知鬼不觉地一一收入自个儿囊中,解得其中奥秘。这说明什么?如果说《四十二章经》中所藏宝图是大清的经济命脉和皇运命脉,那么,掌握了这些命根子的人就是韦小宝!他的所作所为所成都告诉人们,秉持了真正流氓精神真谛的韦小宝式的无赖是掌握了专制社会权力秘诀的人,他们是专制的灵魂和精气神儿,也是专制王国的精灵。只有这种人才能在一个专制社会中呼风唤雨,翻云覆雨,控纵自如,游刃有余,八面玲珑。因为,他们行的是见机行事、见缝插针的把戏,那个因为权力高度集中而蒙蔽甚多、千疮白孔的黑暗社会,与那个世界中人们漏洞甚多的人性,给他提供了穿插往复的多大空间啊!他怎能不是一柄削铁如泥、无往不利的锋利匕首呢?
还有必要谈谈实用主义的人生哲学,这是中国封建官僚文化中最典型的人格特征。这种人格以追求各种各样的实际利益为人生的根本目标。因为这样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所以,在一个因专制而分出各种权力等级的社会中,人们把进入更高的社会等级当作人生的根本目标和最高境界,而专制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它的极不平等,世袭制度使这种不平等愈演愈烈,从而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不正当手段。这些手段是地下的,民间的,不成文的,心知肚明而不言于表的,不合规则却实际运作的,不符合道德却极有实效的,貌似神秘却极为简捷的。用熟了它们的人深谙人情世故,视之为常,不以为怪,反倒把那些对此大惊小怪的人们看作傻瓜、呆子、迂腐之人。因为他们行为做事太多想法,太多顾虑,做完之后又太多反思,婆婆妈妈,罗里罗嗦;他们太喜欢给自己的行为寻找根据因而常常一事无成,反不及超越规则的人做事爽利。因此,在专制社会中,无规则成了做事的常态。因而,专制社会是无序的,没有原则的,却又有它的一整套不公开不成文的运行“法则”,正是这些弱肉强食、见缝插针的机会主义的“法则”使整个社会充满了不公正,充满了邪恶,充满了韦小宝式的名利成功者和屈原式的官场失败者,充满了小人的狂欢和正人君子的悲剧,充满了瓦缶的雷鸣交响和黄钟的毁弃哀歌,充满了“寸茎条”高居山冈的风景和“百尺条”郁郁涧底的悲哀。使一个社会越来越多地滋生着泥鳅,却一天天减少着龙种。
德国社会学家、极权专制研究专家汉娜阿伦特认为,邪恶不是一种卑鄙得超乎人的理解限度的现象,邪恶产生于肤浅的动机,譬如实利的追求。邪恶因动机的肤浅而平庸(如韦小宝的庸俗不堪)。邪恶的动机是平平常常的人性弱点,邪恶的动机人人能懂,并不需要高远深奥的理论解释。平庸的邪恶指的不是邪恶不凶残,而是再凶残的邪恶也是空洞的。她说:“我的意思是指大恶虽然极端,但却不激进,它既不深刻,也不是妖魔。大恶能弥漫,能糟蹋世界,恰恰是因为它能像毒菌在表面扩散。我曾说过,邪恶与思想不能相互见容,因为思想要朝深里去,要追根究底,思想碰上邪恶,便无所进展,因为邪恶中空无一物。这就是平庸。只有善才有深度,才能(激进)原创。”韦小宝式的实用主义以其邪恶毒害了整个社会,其有效与有力一如锋利的匕首,其锐利就在于简捷而实用。它不带有思想的痕迹,因而肤浅、空洞、平庸。因为不思想,所以往往能直接面对事实、实利。它不以知识、良知、道德为根据。它也从不涉及此类的问题。韦小宝的行为不需要理由,利益是他一切行为的动机。而没有了思想的约束,肤浅的行为便获得了最大的自由,进入了类似于“空”的空洞境界,直越规则,直取目标,从捷径得到了实惠。
而那些为韦小宝操纵的人们呢,他们有这样那样的想法,他们执着地坚守着一些个“观念”——一些先入为主所谓“准则”。这样的准则,左冷禅、任我行、洪安通、吴三桂那样的权谋家深信不已,陈近南、顾炎武、黄宗羲一类的正人君子也持守不改。但他们却没有出自自我良知的判断力,没有令狐冲式的自我意识。他们其实与韦小宝一样,都是没有自我思考、自我反思习惯的人。如果说,韦小宝这样的流氓无赖因为无知直接而谋得了专制社会的最大好处,那么死守外在于自我的信条的任我行、陈近南们就是帮助这号无赖成功的得力干将。因为,他们全都没有自我。阿伦特认为,那些真正拥有自我的人们,“他们的标准不同于一般的大多数人:他们会问自己,我干过这事后,究竟还怎么能心安理得?……这种判断的先决条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智力或者对道德的精细分析,而只是扪心自问的习惯,也就是默默地和自己对话。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称此为思想”。在中国的专制社会中,人们只是学会了与社会、与君主、与先入为主的观念对话,但没有人与自我对话。而韦小宝呢,则只与利益对话,他无往不利地获得了各种利益,但,就是没有自己,在精神上,他永远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孤儿。换句话说,他只是一柄锋利的匕首或一袭刀枪不入的护身宝衣而已,此外什么都不是,更不可称之为完整意义上的、大写的人。他获得一切利益,而他又成了一切利益的工具。他把他自己完全实用化了。实用主义害死人,却造就了这么一种滑溜无比、机巧灵敏的高级动物,我们该称之为“中国宝贝”——韦小宝!
三、蒙汗药与化尸粉
如同利匕首与护身宝衣是得自权臣鳌拜,韦小宝的另两种拿手的“妙招”——蒙汗药与化尸粉是得自大太监、顺治皇帝的心腹海大富。海公公的权力并不亚于鳌拜,只是他并未等到康熙得势的时代。他所秉持的皇帝给予的特权,是暗中调查太后的行径。因而,他的一切行为都显得诡秘怪异。韦小宝与小玄子的比武成了他与假太后的一场明争暗斗,两人都是传授假武艺以迷惑对手。两个小孩为他们玩弄于股掌之上,成了他们耍弄诡计的工具。整个宫廷为此充满了阴森诡异的妖氛。只不过海老公更高一筹,他教给韦小宝的武艺全不中用,以至让小玄子屡屡获胜,让假太后误以为他功夫不济。在最后的对决中,他利用这一点突施重手,差一点就要了假太后的命。海公公的这些阴谋行踪如同他的武功,高深莫测,诡异可怕,倘用类比,蒙汗药和化尸粉可为象征。
专制政治又是黑幕政治,其统治的要诀,在于控制知识,控制观念,控制舆论,封锁消息,一切决策都由皇帝这个魔术师独个儿黑箱操作,故弄玄虚,神神鬼鬼,让旁人莫测高深,不知底里,只能猜测他的一举一动。猜对了,欢天喜地,自以为合上了“圣上”旨意,沾沾自喜,又旁若无人;猜错了,越发感到神奇奥妙,越发认为“圣上”高明无比,不可窥测。但总是错的时候多,对的时候少,因为这毕竟是毫不知情的猜谜游戏,而非冷静清醒的逻辑推理。正因此,专制统治下的人群便越发地服从王权,君权,皇权,以及一切形形色色的权力,效忠于斯,迷信于斯。皇帝靠他独个儿暗藏的心意牢牢控制了天下人的念头,让他们终身服从,毫无二心。明王朝亡了几十年,一伙士人还对它无条件地念念不忘。唐王桂王如同木偶,陈近南的天地会和沐王府的义士们还要为他们拼死打架。郑氏家族腐朽不堪,王后执政,行事荒唐;郑克爽人品低下,胡作非为,而陈近南这样的人杰就是要为之生死以之,鞠躬尽瘁。专制就是有这个神力,其奥妙就是蒙蔽,就是让人看不透,就是要把一切都做得神不知,鬼不觉
。因而,中国之专制政治,又是一群奴才比赛猜测主子心意本事的政治,是疑疑惑惑、神神鬼鬼、闪烁不定、扑朔迷离、摸棱两可、捉摸不定的政治,当然也就是见风使舵、阴奉阳违、表里不一、真假混淆、善恶莫辨、黑白倒错、毫无规则、错乱无法的政治,是主子的政治更是奴才的
来自:
豆瓣
欢迎光临 悦读人生 (http://dothinking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