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本书最震撼处:用平白幽默的语言讲述历史、回答人人皆会提出的问题。敢于挑战宏大的有关人类历史命运的问题。我一直认为这类著作是国内学界极其缺乏的。国内学者更倾向于仅仅在学术界活动,其作品的探讨内容深而小,对读者本身的素质要求很高,因而读者数量非常有限,于是便造成大量学者的智慧光芒全然无法接触到普通民众。而本书极强的可读性则为“阳春白雪”的平民化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范式。另外,我想到,这也应当与国内外的教育思维有关。作者本身的学习经历很有趣:历史、语言学、生物学都钻研过,并且这些知识都有益于其日后的研究,我们大多着重于“专业”的概念,对于学术道路的一个认识就是,随着年纪的增长,要不断压缩自己的兴趣,及早定下一个专业方向。如此,眼光不断聚焦的同时,也可能失于狭窄。 作者: MIKI 时间: 2013-9-22 14:49
不得不说这本书翻译的很差,因为是一起买的戴蒙德的三本书《第三种猩猩》《枪炮、病菌与钢铁》《崩塌》。第一本还读的津津有味,第二本几乎难以继续下去,翻译不是一个烂,简直很烂,建议直接买原版的看。而且我在亚马逊查过了130块不到,价格公道。第三本暂时还没有读,希望不要让自己失望。作者: ooff88 时间: 2013-9-27 18:31
实际上,作者并不是自己猜测假设想象和推论,这些都只是表象,真正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正在于作者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比如在分析西班牙殖民者初期与印加人斗争时,简单地,想当然地把殖民者的胜利归根于马匹、钢铁,当作者为自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沾沾自喜之时,他又不得不去考虑制度下、社会中、宗教上的种种因素,只得又再次把刚刚简单化的结论从新复杂化。如此循环,晕倒在这本浩荡几百页的小书里。作者: 橙色日 时间: 2013-11-7 01:57
Why is the Europeans that conquered most of the world, instead of the other way around? Why Indians, Africans and some of Asians had to give up their lands to the Europeans, instead of the other way around? What separate the winner and the looser?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all human being are created equal. It's not because of the quality of people. It is because of the land.
跟植物比起来,能够供人类驯化的大型哺乳类是如此得少。以100磅以上的食草或杂食哺乳动物为标准的话(肉食动物处在生物链的高端因此没有驯化意义,你养一只老虎天天吃十几斤肉养它干嘛),20世纪以前只有十四种大型哺乳动物被驯化。最主要的五种是:绵羊、山羊、牛、猪、马;次要的九种是:阿拉伯单峰驼、中亚双峰驼、美洲驼和羊驼(可能由同一个野生祖先得到)、驴、驯鹿、水牛、牦牛、巴厘牛、白肢野牛。(想知道更多驯化地点、年代、野生祖先的信息,可以对照英文自行google: Sheep; Goat; Cow, alias ox or cattle; Pig; Horse; Arabian (one-humped) camel; Bactrian (two-humped) camel; Llama and alpaca; Donkey; Reindeer; Water buffalo; Yak; Bali cattle; Mithan. 对于这个名单,作者澄清了一点:有些动物可能看起来被人类利用和驯养了(比如马戏团里的大象),但是构不成生物意义上的驯化。跟植物的驯化的一样,动物的驯化需要人为改变其野生祖先的性状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而圈养的大象是不交配的。这十四个野生祖先有十三种在欧亚大陆(跟大部分科学家一样,作者把北非也算做欧亚大陆),剩下一种在南美。这是亚欧大陆上的人先发展出病菌枪炮钢铁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