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人生

标题: 文明的孩子 - 书评 [打印本页]

作者: 书迷可可    时间: 2013-5-24 23:11
标题: 文明的孩子 - 书评
  一个识字的人可以不写一首诗,但一个诗人却不可能一生不写任何散文性的文字。他的散文极具独创性,在这里,讲究的语词,有张和的结构与细致分析,独特的见解,格言式的句式,令人叫绝的奇喻,使其散文赢得了与其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812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作者: rin    时间: 2013-8-3 10:05
     这篇文章很长,很散,很杂,最起码在写惯了高考作文的我看来,是这样散乱的文章。所有的文字却乖顺地指向同一个终点“文明、艺术”。粗俗如我不能完全领会它的魅力,只能顺着发散思维一下~~
    约瑟夫在曼德尔施塔姆的诗中读到了他和他的作品的死亡,并参与其中,为何说是“参与了曼德尔施塔姆作品的死亡”?这里可以引用一位这人的话理解:写诗也是一种死亡的练习,因为诗是艺术品,而艺术品被赋予超出其创造者生命的使命。(写到这不禁想到现在很多乱七八糟的“卖萌”艺术品……究竟是艺术,还是洗钱的方法,或者是混吃等死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生活技能?)
    俄国人总那么擅长写诗,比如普希金,比如曼德尔施塔姆,虽然我更喜欢中国的古诗词,但这不妨碍我感受那些陌生而又熟悉的在诗文里澎湃的感情。“诗是整个语言的最高效果,去分析诗无异于放大焦点,对于曼德尔施塔姆更不能这样做,他是我国诗歌中及其独特的人物,而他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焦点的密实。”——约瑟夫对曼的评价很高。这话让我想起现如今硝烟弥漫的”评论界“,尖酸刻薄、充满铜臭。我想正如约瑟夫所说,只有在心理和语言这两个层面上同事发掘,文学评判才显得可靠,当然,文学素养与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
    正如俄国文明的孩子,在那样残缺的历史下成长,孕育着一种文化自卑。
    曼并不是一个文化了的诗人,他是一个为了文明和属于文明的诗人,他的生和他的死一样,都是这一文明的结果。对于一个诗人来说,他的伦理态度乃至他的气质,都是由其没学所确定、定型的。这一点可以说明,诗人为何总是发现自己与社会现实格格不入,他们的死亡率显示了现实在“现实”和”文明“之间的距离。
    很久以前看一部描写美大学生的漫画(《蜂蜜与四叶草》)时,就好奇为何里面的人物是如此“莫名其妙”,他们眼中的世界(作品)与“一般人”眼中的世界,是如此相似而又怪异。他们的作品,不是诗,却也都是密实的焦点。诗与画、雕塑、歌曲一样,都是艺术品,源于世界,却又那么不同。
    作为一个以秩序和牺牲原则为基础的文明的孩子,曼德尔施塔姆并未得到公认,依然有人会像W·H·奥登一样说“我不明白,曼如何被视为一个伟大的是人,我读到的诗并不能让我确信这一点”。不过我想这并不影响曼在诗坛的地位~╮(╯▽╰)╭
作者: 乌龟居    时间: 2013-8-8 12:48
  曼德爾斯坦姆對阿克梅派的定義是“對世界文化的眷念”,而曼德爾斯坦姆是布羅茨基最尊敬的詩人之一。我想,這世界沒有比中國人更能理解俄國人遭遇的人了:同樣的馬克思、同樣的革命、同樣的大清洗、同樣的右派、同樣的流放於無止盡的苦難和笑話……
  當初讀到曼德爾斯坦姆等在史達林時期不能寫詩,而曼德爾斯坦姆後期的詩作最後竟是靠他的妻子在一隻平底鍋裏小心保存而得以流傳時,我不禁流淚。布羅茨基說:文學有權干預國家事務,直到國家停止干預文學事務。然而文學如果有刺破現實的力量,那也是因為血淚凝成了尖冰。誰也不能否認這句話的正確性;我們的時代裏甚至可以聽到馬英九說政治應該為文學服務(小馬哥當然知道這句話在大陸應該反著說)。但就是在自己的祖國,布羅茨基因為寫詩而被流放,因為寫詩而被驅逐,文學如何干預國家事務,當一個人甚至不被允許拿筆?
  我真的從頭到腳的喜歡上了這個俄羅斯的兒子。“如果我們認定,該停止‘智慧’的發展了,那文學便應該用人民的語言說話;否則,人民應該用文學的語言說話。”除了布羅茨基,我想像不出還有誰會道出這樣的堅守。布羅茨基旅居美國後曾獲得“桂冠詩人”的頭銜,別的詩人更多僅僅將這作為一種榮譽,而布羅茨基不,他隨即辭去大學教職,在國家圖書館設立辦公室接待訪客,並呼籲每個旅館放一本詩集——希望每個人都能接受最好的詩歌的薰陶。並開玩笑地說一棵樹如果讓它選擇,成為一本詩集總是比別的什麼都強吧。
  蔡元培先生提倡美育代宗教,如果布羅茨基早生數十年,北大呀,或許也會有他的一席之地吧。
  “識字的人也好,受過教育的人也好,完全可能一邊宣讀這樣或那樣的政治論文,一邊殺害自己的同類,甚至還能因此體驗到一種信仰的喜悅……”當布羅茨基在美國回首往昔,想起自己祖國過去發生的和正發生的一切,除了這樣的激憤,又能改變什麼?布羅茨基被驅逐出蘇聯後,再也沒有回過自己的故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滄海桑田又如何能形容一個國家的名字從俄羅斯變成蘇聯再變成俄羅斯,一個城市從聖彼德堡變成列寧格勒再變成聖彼德堡。何處是故鄉?誰也無從知曉這個最終葬于水城威尼斯的偉大詩人最終是否從內心否定了自己流亡者的身份?
  布羅茨基在美國用英語創作了大量散文,因為英語與俄語兩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被譽站在山巔俯瞰山巒兩側。文學有權干預國家事務,直到國家停止干預文學事務。一代代詩人老去,一個個呐喊的聲音回蕩天地,而時代的幕布所更換的政治招貼畫上依舊寫滿謊言。
  
作者: 他者    时间: 2013-8-8 13:30
  摒住了呼吸
  轻轻的脚步走向寂寞中
  在这万籁宁静的夜晚
  我心潮澎湃得天花乱坠
  怎么说说今夜的言语?
  怎么说说今夜的辗转反侧
  以及那个一开口就要溶化的秘密
  
  静默的繁星告诫我
  要保持静默
  可又怎么能够
  路过这沧海桑田的命运
  不该来一次举足轻重的叹息?
  
  半张脸,扒在门缝里
  我张望着外面世界的形色匆匆
  如果写个故事
  那肯定是无聊的发指
  可是,我还是要写个故事
  就写这半张脸上的守望
  
  我为年少时的一声惊雷而欢悦
  那是我口吐真理的时刻
  我那时的吟唱更为激昂
  跟统治者的演说更为接近
  我在那时
  完全感动我自己
  
  年老时,我开始了一次流放
  偶尔也回头望一望故乡
  可终将不得回去
  我在万众瞩目下,吞吞吐吐
  在最需要妙语连珠的时刻
  我只是低着头,回想起静默的繁星
作者: 阿德    时间: 2013-8-26 22:44
  有关诗人的事,我们只能仰视。现在出现的诗人更加稀少,所以对于那些依然带着诗人桂冠闪耀的人与事,我们只能更加仰视。一本诗人写的散文,透露了他视野的一角,也作为一种角度观察他仰望的天空。这种透露,让人拉近了一些观察距离,能够激发一些零零碎碎的想法,也是诗的力量隐隐中起的作用。
  诗歌必须发声,以声音作为媒介,将感悟思考形成的能量辐射出来。想到了,表达不出来,感染不了他人,那是发不出劲。相反,一句看似简单的诗歌,迸发出来,流传开去延续下来,在时间和空间上留下极大的影响。这样的诗歌,每个人心中多多少少会有几句,悲伤的时候高兴的时候狂放的时候,或者就是在不经意的时候,就那么涌上心来。此时,应该感谢留下这些诗句的人们,他们将内心中强大的场转化为了可以出声的媒介,同过声音将那份强大传递过来。
  默读效果总归打了折扣。大声读出来,才能体会到那些精巧的音韵节奏平仄重音。语音透露出来或和缓或凝重,或随意或急促。诗人隐秘地营造着变化的视角,转换的空间,以及自我与自我间的互博,都是通过那些跳动着的“t”或者“d”,平或者仄等等对语音的变化实现。从最开始来说,诗就是巫,语言对人的催眠作用由来已久。
  语言或者说,诗歌,一直处于变得稀释和具体的过程中。三言、五言、七言、古诗、律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到现在终于变得消解变得具形,不是各自的签名档留言,就是一个个流行的创新词,但更重要的是,变成了更为具体切实的事物。诗歌依然存在,却被众人挡在不起眼的地方。以前诗歌召唤着人们,现在需要寻找才能发现诗歌,召唤着大家的是诗歌般的广告词。
  如果说诗歌是最佳词的最佳排列,那么这种“最佳元素的最佳排列”,可以影响到生活的每个方面。音乐、建筑、舞蹈……艺术的每个门类都可以找到诗的动力。甚至推广到生活的每个细节。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虽然难以成为诗人,却可以具有诗意地生活着。
  
  




欢迎光临 悦读人生 (http://dothinking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