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作品就由伤痛出发,主角贝翠斯保守持重,妹妹泰丝则一派天真烂漫,自然热情的她伸开双手拥抱世界,却不懂得保护自己,最能守护也最渴望将泰丝放在羽翼之下的姊姊从伦敦飞去纽约工作,最亲爱的妹妹竟然就遭杀害,教人如何承受这巨大的空洞?追索凶手的坚固执念于斯萌生,执念促使姊姊展开一长串的解谜过程,本书就将这过程以给妹妹的信件书写出来。
虽然是容易受到局限的书信体,本书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却非常成功,故事藉由一桩桩细微琐事进行推移,亲切、真实而自然。作者不仅突破文体限制,更善用书信的优势,即人物内心的独白,将个人心中隐密的悲喜之情,提升到言语的层面,呈现出一个丰富澎湃的情感世界。读者不仅跟着贝翠斯走过她的追寻之路,更在阅读之际得到真实的宣泄。只举一句书中的对白为例:妹妹葬礼前,妈妈问道:「人死了之后,就能以我们记得的任何年纪存在,对不对?」这么深刻的怀念之情,应该任何经历过丧亲之痛的人都能感同身受,当读到这句话时,几乎可以确定作者也投注了她亲身的经验到作品之中,而真诚正是文学作品最动人的元素。
瞄了一下本书的众家短评,不外乎「惊悚」、「悬疑」、「峰回路转」,欸!似乎有点离奇。作为侦探小说,<亲爱的妹妹>并不算严谨吧!她有急转直下的转折,却无恍然大悟、水落石出的圆满感;小说的开头也没有戏剧化的离奇和神秘感,反而是极度感伤的天人永隔情节,怎么看她都不太正统。我所读过少少的几本侦探小说(阿嘉莎克莉丝蒂不算的话),到目前为止,没有一本肯中规中矩地铺陈「开头悬念震撼、结尾真相大白」的布局,<模仿犯>一开始就公布凶手,<告白>没有凶手谜的梗,只探讨少年们为何行凶,<龙纹身的女孩>根本太好猜,它是藉推理外衣包裹议题的作品,<纽约三部曲>和推理小说几乎快沾不上边,这么说来,<亲爱的妹妹>是很符合目前的侦探小说主流价值的?
其实觉得这不无道理,读推理小说时,终极的悬念会让读者保持最清醒的感知状态,将全然的追根究底精神高度扩张,只为享受最终缉查罪魁祸首的快感,但快感之后就只剩强烈摒息过后的空虚了,挖掘、追索的动力戛然而止,千头万绪瞬间归零。若仅以侦探小说作为包装,或论议题、或是抒情,便能在阅毕之际转向层次更高的追寻,本书在这一点上就发出了耀眼的文学光亮,其阅读感受较之本格派推理,自然更加绚丽光彩!
页:
1
[2]